《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2024-09-03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共13篇)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一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份,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我用课件上,先是创设情景,引入数学的学习。第一关键点是我通过孩子们喜欢的我们学校的六一活动照片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放大与缩小的作用。第二个关键点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第三个关键点说明生活中放大与引人缩小的现象是与我们的数学有联系的。第四个关键点就是说明要研究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必须从研究简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开始。这样巧妙地体现了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价值。

完成放大与缩小的学习。首先是把图形放大,采取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练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放大前后的图形,通过对比认识到,放大前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随后的“图形的缩小”的学习是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学生通过操作、讲解、评价等活动深刻地理解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本节课的练习。主要是巩固知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孩子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玩中学,学中乐,教学效果很棒。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回到了生活中,启示学生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思考理解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在面对困境时,我们需要把困难缩小再缩小,把自己放大再放大,勇敢点、自信些,迎接光明的未来。引发学生深入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当学习之舟泊在学生的已有海域之上就会激起探究的激情,掀起思维的浪花。只要我们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会使作为老师的我们领略更多的精彩。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数学》56~58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两张、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 观察体验

师 (出示多媒体课件——楚雄彝人古镇大门的图片) :我们来看一看, 谁能看出画面中是什么地方? (照片很小, 学生看不清楚) 图片太小了, 怎么做才能看清是什么地方呢?

生:把图片放大。

(师将照片放大两次, 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彝人古镇这么熟悉的地方, 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 现在却看清了呢?

生:因为老师把图片放大了。

2. 联系生活实际

师:通过放大我们看清楚了照片, 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 有时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图片)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 你们知道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 (指名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使学生发现“数学真好玩”, 数学就在身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把物体放大或缩小的现象是经常遇到的, 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很多问题。

二、动手操作, 学习新知

1. 寻找放大的规律

(1) 出示图形。

(要求学生按2∶1的比例画出上面图形)

师:从图中你获得什么信息?

(生小组讨论: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师 (板书) :2∶1=2, 即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讨论2∶1的含义, 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之一, 只有明白了比的含义, 学生才能知道如何把图形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为以后的画图作好充分准备。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画完后小组里比较一下, 你们画的是不是一样, 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画的?

(2) 展示学生作品, 交流画法。

师: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 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 斜边呢?

生:斜边也放大了2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数方格, 量一量。

师:为什么不先画斜边?

生:斜边很难确定它的倾斜度。

师 (小结) :按2∶1放大三角形, 应先确定底和高, 再画斜边。

【设计意图】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时, 画三角形是难点, 特别是画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交流时, 通过设疑, 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 让学生清楚要把三角形放大, 需先把三角形的底和高放大, 再把斜边连起来。

(3) 观察对比, 发现规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 你有什么发现?

生:图形按2∶1放大后,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师 (板书)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图形的形状没变呢?

生:因为放大前三角形底和高的比是6∶3=2, 放大后三角形底和高的比是12∶6=2, 比值相等, 所以形状不变。

师:如果是长方形, 长和宽的比也成立吗?

(学生验证, 汇报)

师 (板书) :6∶3=212∶6=2

2. 寻找缩小的规律

师:如果把放大后的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 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图形变小了, 但形状没变。

师: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师:如果按1∶3缩小?

生 (汇报) :, 也就是把图形的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2。

(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 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图形的大小不同, 但形状相同)

师:也就是说, 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扩大或缩小后, 图形的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含义后, 借助迁移, 让学生自己理解按1∶3缩小的含义, 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缩小的理解进行操作。通过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图形大小变了, 形状没变, 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 及时反馈

1. 活用新知

师:把下图中的三角形按4∶1放大, 把梯形按1∶4缩小。

(1) 学生独立练习, 在方格纸上作图。

(2) 教师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 电脑演示画法, 加深理解:先把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扩大3倍, 再把各顶点连起来;梯形分别扩大上底、下底和高。

2. 动手操作

彝族服饰实际衣长是70cm, 肩宽是40cm。拍成照片后, 衣长在照片中是7cm, 肩宽是4cm, 你知道照片是按照什么比缩小的吗?

3. 拓展运用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组合图形, 自己设定一个放大或者缩小的比, 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按这个比放大或者缩小后的图形, 画完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画法。

【设计意图】让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 既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技能知识的训练, 又有综合拓展的训练,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层次性练习, 让学生体会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应用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信息

开展中小学生家庭火灾逃生计划制作竞赛

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测试题 篇三

——司汤达(法国作家,1783-184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 如图1,三个正六边形全等,其中成位似关系的有().

A. 0对 B. 1对 C. 2对 D. 3对

2. 下面关于位似多边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位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位似比

B. 边数不相同的多边形肯定不是位似图形

C. 相似多边形一定是位似多边形

D. 位似多边形一定是相似多边形

3. 给出下列说法:①位似图形都相似;②位似图形都是平移后再放大或缩小得到的;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比为1∶2;④两个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为4∶9,则周长的比为16∶81.其中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4. 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顶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则这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

5. 利用位似,可以将一个图形.

6.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

7. 下列四组图形中,用位似方法得到的是(写出序号).

8. 下列各组图形中,成位似关系的图形是(写出序号).

9. 图2是幻灯机的工作示意图.幻灯片与屏幕平行,光源距幻灯片30 cm,幻灯片距屏幕150 cm,幻灯片中的小树高8 cm,则屏幕上的小树的高是.

三、解答题

10. (7分)请用位似的方法,把下列各图放大1倍,要求位似中心在图中的O点.

11. (7分)下面是几组三角形组合的图形.

在①中,△AOB∽△DOC;在②中,△ABC∽△ADE;在③中,△ABC∽△ACD;在④中,△ACD∽△BCD.

小李说:①②是位似变换,其位似中心分别是点O和点A.

小张说:③④是位似变换,其位似中心是点D.

请你观察一番,评判小李、小张谁对谁错.

12. (8分)如图4,已知四边形ABCD,画一个四边形A′B′C′D′,使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位似且位似比为5∶2.

13. (8分)如图5,在线段AB上取一点D,使△DBO与等腰Rt△ABC相似.求点D的坐标及△DBO与△ABC的相似比.

14. (8分)△ABC三个顶点分别为A(2,1),B(4,4),C(6,3).以点O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2,将△ABC放大.求位似变换后A、B、C的对应点的坐标.

15. (10分)如图6,正方形ABCD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8,8),B(4,0),C(12,-4),D(16,4).画出与它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位似比为的位似图形,并确定其顶点的坐标.

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四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空间与图形中的一类知识,同时是图形的一种变换,其特点是:图形的形状不变,大小发生了变化。知识本身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难,因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只停留在感性的方面。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指按一定的比将图形的每一条边同时放大与缩小。课前,如何让孩子们能抓住其本质,如何能让孩子和已有的感性认识引起冲突,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动物图片,但鼠标变成小斜线时,我拖动鼠标,图片会放大;当鼠标变成上下箭头的时候,我拖动鼠标,图片的长会放大,宽不变;当鼠标变成左右箭头的时候,我再拖动鼠标,图片的宽会放大,长不变。这种图片间的对比,孩子们对于图片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他们通过观察、对比、交流,对于图片的放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有了对发大于缩小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我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尝试完成书上呈现的例题,发现正确率在90%,对于特殊的图形三角形的放大,你是怎么做的?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然后班里汇报,这里我质疑:三角形的斜边也放大到原来的2倍吗?你怎么知道的?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整个学习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了数学思考。

不足之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两种不同的图形变化,表示放大与缩小的比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地方,尤其在综合性的联系中,放大与缩小是以谁为标准的也容易混淆。因此孩子们的分析问题、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有待于培养。

5.《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理解“放大”含义,我把图片进行“变大”和“放大”,让学生有直观的体验,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放大的含义,学生不能准确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清楚时,这时我就用标准的数学术语指出:“现在的图片形状与原来的相同,只是图片的尺寸变大了,这样改变图片的大小,我们数学上称为把图片放大”,学生有了明确的术语指出“放大”的含义,就会从直观的体验升华到理性的认识,便于学生在思维中建立好“放大”的概念。

二、重视难点的突破

教学中,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B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B变为图形A?你是怎样理解“2:1”的?”(有的同学就会说出:“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还有的同学说:“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

但我觉得还需要逐步完善以下几点:

1、尽量放慢语速,让学生更好地听准确,听明白。

6.《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六

柴仲雄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56—57页相应的习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把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含义,学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表述。

2、过程与方法:

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的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创设,激发探究的欲望,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数学是一门培养人、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大”

1、赠送照片,和谐关系。

师:同学们,没多久,你们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时。老师准备给你们每人赠送一份礼物(出示教者的照片),想要吗?

【设计意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高效学习的前提。】

2、推陈出新,揭示课题。

出示教师的两组照片。一组1寸照片,一组按比例放大的照片。

师:你能说一说,从图1到图2,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借助多媒体,逐组出示图形)引导学生比较两组图片,得出:放大后的图片,大小变了,现状没变。

板书:图形的放大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变与不变”,并通过现代媒体的形象演示,让学生在类比中调度相关生活经验,很自然的接触到新知。可见,温故而知新,是引导学生新知的重要方式。】

二、探究“放大”

1、猜想“放大”。(1)以问促“猜”。

师:想一想,图1放大到图2,形状不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猜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吗?

(2)以图诱“猜”。

出示反例:一组横向放大的照片,二组纵向放大的照片。讨论:照片上虽然都是老师,为什么不能说这两幅图就是放大后的照片呢?这其中形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应的长和宽的大小变化不一致)

猜想:要使放大后的图形形状不变,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对应边长的比要相等。

2、验证“猜想”

师:把照片放在方格图中来验证。(出示方格图)说说你的发现,想一想,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生:放大后的照片与原照片对应的边长的比都是2:1,说明我们的猜想是对的。

小结: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的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各边按2:1的比放大。

3、强化“放大”。填空: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就是的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

把原来的图形按():()的比例放大,就是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3倍。

4、丰富“放大”。(1)识别“放大”。

创设情景:贝贝,晶晶和妮妮每人制作了一面国旗,(出示国旗:贝贝制作长12厘米,宽8厘米。晶晶制作长10厘米,宽

8厘米。妮妮制作长24厘米,宽16厘米。)你们知道谁做的国旗是标准的?为什么? 教师继续引入:国旗的大小是有法律规定的。(幻灯片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制作大小不同的国旗时,应依比例放大或缩小,国旗的式样不得随意改变。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制作的国旗有化有什么规律?

(2)解说“放大”

请大家仔细观察贝贝和妮妮的国旗相比,谁的国旗是放大的?为什么?是按怎样的比例放大的?

讨论:看图形是按几比几的比例放大,只要看什么?(看对应边长的比是几比几)比的前项和后项各表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浓墨重彩,环环相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迁移“放大”

1、以问迁移:由图形的放大你还想到图形的什么?

2、借图迁移:从妮妮的国旗到贝贝的国旗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图形的“缩小”补充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表述“缩小”:同桌相互说说,上面的照片是按怎样的比例缩小的?

4、讨论:无论把图形按怎样的比缩小和放大,比的前项都表述什么?(变化后的图形)比的后项呢?(原来的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设问和图示,很自然地引出“缩小”。借助“放大”的正确认识,学生很容易的把握“图形的缩小”。】

四、表述“放大和缩小”

1、出示57页例题4,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是怎样放大或缩小的。

2、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一题。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集体讨论:比较这三幅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要使图形的形状不变,关键是什么不变?

五、实践操作

1、做一做:课本58页。

学生完成后,出示标准图形,讨论画法。

2、赛一赛:出示61页练习九的第2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并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形式多样的画图练习,即使操作技能自动化的过程,又是对“形似”数学本质体验的过程,也是数学语言发展的过程。】

六、知识拓展。

1、寻找生活中的放大或缩小的例子。

(说说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运用于生活中的例子。)教师介绍示范电脑画法:讲图像放大或缩小。

2、本课时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除了今天出现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后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图形作为主题,研究一下“放大”或“缩小”情况。

【设计意图:最后的拓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为学生留足了思考探究的空间。】

7.《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七

一、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特征

(一) 影视表演特征

影视演员打造银幕的角色形象是影视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影视表演有5个特点:1.影视表演者除了需要遵循剧本还要注重钻研剧本的分镜头本, 充分理解导演的想法, 表演者必须在工作人员指定或制作的场景进行表演。2.表演者必须在摄影机的约束下完成表演。3.影视表演是没有顺序的。4.影视表演就是将短时间细致真实进行记录的表演。5.影视表演一般运用剪辑技术将表演重组顺序。

(二) 戏剧表演特征

戏剧表演艺术的根本特征是舞台角色形象是由演员一手打造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戏剧表演是戏剧演员对剧本的第二次创作。2.戏剧表演形势必须由演员亲临舞台进行表演, 不管演出多少次, 都要像第一次那样认真, 每一次表演都是在重复表演, 但是演员可以在演出中即兴创作, 每一次都是第一次。3.在戏剧表演中演员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舞台上渐渐地展示出来的。4.戏剧表演的演员本身就是作品的创造者又是表演的工具。

二、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异同

(一) 时空关系的差异

不同于其他假定性较强的表演艺术形式, 影视表演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这种较强的真实感也是美学意义上的一种要求, 影视表演是一种不改变任何生活状态的表演形式。不同于纪录片中人物活动。所有的表演艺术其实都有假设与虚构的成分, 影视表演也不例外。

戏剧表演艺术其实是存在一个假设的空间里, 表演场所与环境还有舞台搭建等等, 使得戏剧表演可以容纳在相对虚构的空间里。与此同时戏剧观赏者也会不自觉地被环境与情境感染, 进入到这个设定的虚拟空间里, 观众与表演者就会从中产生戏剧的联想, 在情感上共同得到升华。

(二) 演员与观众交流上的差异

观众与表演者在舞台表演中相互依存, 在舞台表演中, 演员的表演与观众的欣赏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得以实现的, 演员的表演直接从观众得到反馈。影视表演则有所不同, 影视表演直接将演员与观众分割开来, 演员不知道在拍摄结束正式放映时观众会是什么反应, 无法在表演的同时验证自己, 而观众欣赏到的影视作品都是经过剪辑之后的。

戏剧演员的现场表演, 直接体现戏剧舞台表演最终结果, 当戏剧舞台落幕的那一刻, 戏剧演员所塑造的形象也就此结束。可是影视制作程序相对特殊, 这也决定了影视表演不同于其他的表演形式, 表演者在表演现场结束表演却不对形象产生任何的影响, 欣赏者看到的是影像的人物形象而不是表演者本人。

(三)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相同之处

以上表述的是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之处, 可是, 不管怎么区分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不同和美学上差异,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贡献都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由此可以看出,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都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视听艺术,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都是以人们的自然生活状态为基本点,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又被称作为姐妹艺术。

三、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的分寸差异

(一) 放大

放大大多数都是针对戏剧表演来讲的, 在戏剧表演过程中, 一些技术上要求必须将表演行为放大, 可是这种放大并不是戏剧表演形态的内在核心内容。虽然戏剧表演的舞台空间带给欣赏者一定的接受阻挠与不方便, 可是戏剧表演者与欣赏者的交流不仅仅是凭借表演者夸大的表演与放大行为来实现的, 戏剧的艺术特征决定了戏剧的传播方式, 戏剧剧本里所提供的内容与台词与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外在行为与舞台化妆来充分表现。

(二) 还原

还原一般体现在影视表演过程中, 具体是指表演者既演员的行为 (台词与肢体动作) 还原于生活, 还原是因为受着影视表演的假定性、纪实性、逼真性的制约, 逐渐形成了生活化的表演形式从而达到了更加真实逼真的影视效果。当然了, 还原还可以在戏剧表演当中充分运用使用。如今所有的表演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转变, 所有剧场的表演渐渐地生活化。所有的剧场中心与舞台逐渐延伸至观众席位, 缩小了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 还原了戏剧表演者的表演艺术行为, 这种还原更加生活更加自然, 使得情感更加的真实、更具感染力。

(三) 缩小

相对于放大、还原另一种手法就是缩小, 缩小大多运用在影视表演中, 镜头里的景别越大表演者的表演行为分寸越是缩小。景别的大小是相对镜头成像远近来讲的, 摄像镜头推得越近景别就会越大也就是所谓的近景、特写、大特, 表演者的表演就相对缩小, 一直小到小于生活。之前曾经讲过影视表演就是生活化的表演, 与生活相同的表演, 那么这里怎么会讲小于生活了呢?那时因为摄像时候因为摄像镜头的推进, 成像倍数的增长, 表演者的表演也跟着成倍数的增大, 成为很夸张的影像效果。所以在特写镜头下的表演者要尽量地缩小自己的表演, 将表演速度尽量放慢。

结语

总而言之, 同样率属于表演艺术的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 分别从属于不一样的艺术门类。分别有着不相同的艺术特征与美学原则还有观赏价值。两者有着不相同的艺术规律和不相同的表演技巧。可是, 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又分别在创作原则与创作方法及表演方法上又有着许许多多相同的规律。不管是影视表演者或者戏剧表演者只需遵守自己的游戏规则, 掌握自身的艺术特征, 将各自的创作规律与表演技巧熟练掌握, 一定可以肩负两者各自的职能, 完美地塑造各自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普多夫金.何力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年出版, 第185页。

[2]齐士龙.《电影戏剧中的表演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 第234页。

8.《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八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3耀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性,进一步积累图形运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对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

尺子、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我们经常需要下载一些图片,下载后的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2、教师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拖动电脑鼠标后得到四幅不同的照片。

提问:把变化后的图与原图比,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图A、图B会变形?

3、揭题:图A、图B变形了,看起来很奇怪。图C、图D和原图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怎样使它的形状不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研究的新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教师拖动鼠标放大或缩小照片,容易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的欲望。学生在观察动态的画面、变化的图形中,能体会到一张照片将长边拉长会将图形变扁,将宽边拉长图形变瘦,而只有将长边和宽边同时拉长或拉短,图形才不会变形。通过比较辨析,初步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为进一步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丰富了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谈话:刚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判断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是如何放大和缩小的呢?

(一)合作探究图形的放大

1、出示图并提供数据:原图长8cm、宽5cm,放大后长16cm,宽10cm。

2、谈话:老师给了你哪些数据?那我们就从两幅图长的关系和宽的关系入手,好吗?放大后的长与原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你有什么发现?

3、指出: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可以概括成放大后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我们就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看着图指一指,自由读一读。)

4、提问:你是怎样理解对应边长的比是2:1的?2:1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追问:要想把一幅图按3:1放大,怎么做?

5、交流:还可以继续把这幅图放大吗?可以按几比几放大?表示什么意思?(板书3:1、4:1……)这些放大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小结: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了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评析:教师出示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先利用给出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放大后与放大前长的关系、宽的关系,从“倍”的角度和“比”的角度,描述照片的变化,初步认识了图形放大的含义。接着教师强调了放大后与放大前比,并围绕“对应边长的比”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交流,这也是为今后学习相似图形中相似比的确定做铺垫。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即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还可以继续把这幅图放大吗?可以按几比几放大?”教师在追问中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内涵。】

(二)自主探究图形的缩小

1、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按一定的比缩小。如果要把这幅图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和原来是什么关系呢?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这里的1:2表示了什么?

2、1:2前项和后项分别指什么?

3、还可以继续缩小吗?几比几?(板书:1:3、1:4……)

4、这些缩小的比,前项和后项都表示什么?

【评析:在初步认识图形放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自主学习探究图形的缩小的含义,在比较和交流中,理解了把一个图形按1:2的比缩小,这里的1:2表示缩小后图形与缩小前图形对应边的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积累了图形变换的经验,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三)比较辨析图形放大与缩小

1、刚才我们分别把一幅图进行了放大和缩小,请大家分别用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对比,能发现什么?(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从数学的角度讲怎样才能做到不变形。(指定的比)

3、小组讨论:比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你有什么发现?如果1:1是什么意思?

教师强调:放大的比和缩小的比相同点是对应边长度比相等;都是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后项都表示原来。不同点是放大的比比值大于1,缩小的比比值小于1。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了两个比的前项都表示变化后图形的长度,后项都表示变化前图形的长度,从而形成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正确概念,必须是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按照相同的比变化,且形状不变。初步掌握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本质特征,即只改变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4、练一练。

(1)你能一眼看出几号是1号放大得到的?几号是1号缩小得到的图形吗?

(2)为什么于号、榆号不是?

(3)是按怎样的比放大和缩小的呢?要想正确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养成好习惯:数学离不开数。数、标、算)

小结: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三、操作实践,内化新知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变化规律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一)教学出示例2。

1、提问:按3:1的比放大表示什么意思,1:2呢?

2、你能带上刚才的好习惯去完成吗?同学们按要求独自画在方格图中。

3、反馈:让学生相互评价,并交流画法。

4、讨论:观察并比较上面的三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5、指出: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评析:在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按照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并组织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和总结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让学生在学思结合、手脑结合、说学结合中,深刻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增强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习品质,促进了思维发展。】

(二)完成练习六第2题。

1、你能快速完成这题吗?完成后和大屏幕对答案。

2、观察正方形是怎样放大的?边长比是2:1,猜一猜放大后周长、面积和原来比是几比几呢?

3、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比一比放大后的周长、面积与放大前的周长、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三)试一试:按2:1的比画出直角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1、你会把一个三角形放大吗?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完成“试一试”吗?(独立完成)

2、你是怎样算的?把你的思考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3、为什么只算直角边就行了?斜边是不是原来的2倍?(量一量,验证)

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同样,如果图形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不是放大就是缩小。

四、拓展延伸,巩固内化

1、独立完成“练一练”。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都是这样考虑的吗?为什么从直角边入手?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2倍吗?请同学们去量一量。

追问:为什么缩小后的斜边也是缩小前斜边的一半;通过对三角形的放大,你又有什么发现?

2、把下列平行四边形按2:1放大。

【评析: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观察、思考,感悟知识的生成和变化。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长方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操作的对象从长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测量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小的,并由此类推到平行四边形按相同的比放大,两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底和高相等,但斜边的长度不等,画法也是不一样的。在自由交流中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灵活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生活中的应用。

(1)刚才研究了放大、缩小,生活中的例子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运用。如教师外出旅游时拍下的景点照片、北京世界公园里著名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图片;再如复印文件、房地产沙盘模型、放大镜、显微镜等的功能。

3、梳理:你对放大和缩小有了怎样的认识?还有什么疑惑?

【评析: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旨在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明白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感受“相似形”的实际意义,深刻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数学地思考”。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感受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

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

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

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

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

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帮助学生辨析生活中放大与缩小和数学意义上的放大与缩小的区别,初步感知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

⑴提问:现在老师把左图放大就得到了右图,你们观察一下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1: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宽的2倍,放大后的长和宽都是原来的2倍,也就是说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生2:放大后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放大后长方形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是2:1。

师:其实,长对长是一组对应边,同样宽对宽也是一组对应边,我们就说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板书)

⑵小结:像这样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这时我们就说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这里的2:1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前项指放大后,后项指原图形)

师:在这里我们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其实,还可以按如3:1、4:1……放大,谁能选一个说说对它的理解。

⒉类推图形缩小的含义

师:刚才我们从长和宽入手,发现了图形放大的规律(齐读),如果要把原来这个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板书),缩小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图相比,又会有什么变化?先自己思考再算一算。

交流(你是怎么发现的):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缩小,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缩小到原来的1/2,缩小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1:2。

⒊实践操作图形的放大或缩小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你对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已经很清楚了,现在让我们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独立完成例2的绘图

(1)默读例2并思考:要解决哪些问题?(你对“再”是如何理解的)

(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反馈:让学生相互评价,并交流画法。

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放大图形,分为三步:一看,看原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二算,计算按给定的比例将图形各边长放大后得到的新图形每边各占几格;三画,按计算出的边长画出原图形放大图。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画图你还有什么建议?

小结:放大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的,同样缩小后与原图对应边长的比也是相等的。也就是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没有变。

【设计意图】:探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时,教师注意强调了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缩小后与缩小前的比,并特别强调了对应边长的比,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

三、巩固深化

1、练习九第1题。

观察方格中的5个长方形,独立完成以下两个问题。图中还能找出哪两个长方形存在放大和缩小的关系吗?

小结:看来,只要对应边长的比是相等,图形才存在着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2、如果给你一个三角形,你会把它按要求放大吗?(电脑出示)

拿出课本,翻到39页试一试,画好后同桌互相判断对方有没有画对。

交流:你是怎样画的?都是这样考虑的吗?为什么从直角边入手?放大后的斜边也是放大前斜边的2倍吗?请同学们去量一量。

追问:为什么放大后的斜边也是放大后斜边的2倍;通过对三角形的放大,你又有什么发现?

小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同样,如果图形对应的每一条边的比是相同的,图形不是放大就是缩小。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根据指定的比将一个长方形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技能,因此在这一环节教师将操作的对象从长方形拓展到其他平面图形,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画法。在交流环节中引导学生测量变化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并与原来的三角形的斜边相比较,发现斜边也是按相同的比缩放的,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理解。

3、练一练:按1:2的比画出下面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提问:正方形是怎样画的?三角形呢?

4、练习九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展示。

四、拓展延伸

1、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多媒体展示)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的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2、刚才我们学会了画直角三角形缩小图,如果是一个任意三角形你们还能会画吗?同学们课后思考一下,我们下一节数学课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亲近数学,体会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最后把问题延伸到课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为后期学习做好准备。

五、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放大 1:2缩小

放大后边长:原来边长=2:1 缩小后边长:原来边长=1:2

长的比:16:8=2:1 长:8×1/2=4(厘米)

9.《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反思 篇九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刘学辉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16开方格本、尺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一)探究图形放大的规律

1、师:(课件出示)这是一张长方形图片,再看这三张,和原图比,你觉得哪一张没有变形?(生观察得出:图3没有变形,并说理由)师小结:从视觉上看,图

1、图2已经把形状改变,图3从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图形形状,那么,图3和原图究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见证。

师:大家看,这里是原图和图3,(课件出示)请仔细观察:图3和原图的长分别是多少?

说明:我们把这两条边叫对应边。(板书)

问:图3和原图长有什么关系?宽呢?(课件随机出示)

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课件出示)图3和原图对应边的比是2:1时,就说图3是把原图按2:1的比放大了。2:1中2、1分别表示什么?(随机出示)

师:这里是把原图怎样放大了?谁来说一说?

师:这说明图形放大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评析: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 体 会 图 形 的 相 似。)

2、自学教材第60页例4.1)提出问题:把图中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2:1.2)独立思考:观察每个图形放大后与原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试着在方格纸上放大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4)总结:边长变了,面积变了,周长变了;形状没变,各角度没变。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缩小的要求。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交流评议。

选取学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多媒体完成按一定的比缩小后画出的图形。学生试说自己的发现并尝试总结。

3、总结发现。

学生试总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充分的发言之后用多媒体出示图形放大和缩小的特点。

三、应用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按1: 2画出模型缩小后的图形(多媒体出示)

3、综合练习

四、欣赏。

10.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篇十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

1、例

2、“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会在方格纸上把一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和推理能力,让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变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利用长方形图片放大的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探究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以及数据的比较,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设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略)

谈话:刚才所看的几组图片,为什么有的图片变大和变小后,看得很清楚,形状没有变,而有的图片变大或变小后,却看不清并且都变样了呢?

同学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好吗?(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教学例1。

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几组图片,有的是变大与变小,有的只是图形变大或变小,而不是数学上的放大与缩小。那么数学上的放大和缩小是什么意思呢?请看一个图形放大的例子。(课件呈现例1图)

谈话:第二幅图是由第一幅图变大后得到的,现在大家要研究的问题是:变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化后的长方形图的长与原来长方形图的长的什么关系?宽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

小组讨论后指名发言。

说出:变化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宽也是2倍或变化后的长方形长与原来长方形长的比是2 :1,宽也是2 :1。(板书:2 :1)

提问: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是相同的)

谈话:我们可以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那就是“变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 :1”(板书改写成对应边的比是2 :1)

谁来指一指两个长方形中的对应边?再口算一下这个比的比值。

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大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放大,这道题中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 :1放大。

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3 :

1、4 :1放大,放大后的图形与题中第二幅长方形相比,会怎么样?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谈话:刚才说到的2 :

1、3 :

1、4 :1,比值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大于1)如果比值小于1,例如按对应边的比为1 :2变化,你认为图形会怎么样?(缩小)为什么会缩小?(因为1表示变化后图形的边长,2表示原来图形的边长,所以图形变小了。)这个比值是多少?

(课件出示变小的图形)提问:如果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 :2缩小,那么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指名回答,课件演示结果)再次出现一个长方形并标出长和宽的长度,让学生试着说出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谈话:当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对应边的比相等,而且比值小于1时,我们就说这是把原来的图形缩小。

2.教学例2。呈现例2,指名读题。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做几件事?那么你认为应该先做什么事,后做什么事呢?(先计算后画图)。

提问: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缩小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你打算把这幅图画在什么位置?

学生各自在课本上作图,教师巡视,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关注画面布局)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提问:这样方格纸上出现了3个图形,观察这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谈话: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大小发生变化,但形状不变,例如这道题中的3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都是2 :1,保持不变。

3.教学“试一试”。

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展示一位学生的答案,共同评议。提问:在画放大后的三角形时,你先画的什么?后画的什么?

谈话:画图时,你们注意到了放大后的三角形的直角边是原来三角形直角边的2倍,那么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请大家量一量,比一比它们有什么关系?学生操作(也是2倍)

提问:你对“对应边”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谈话:图形放大过程中,对应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这样才能保持图形形状不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学生自主做题,做后共同评议,同桌相互检查。2.做练习九第1题。学生阅读题目,自主做题。指名回答,共同评议、订正。

3.做练习九第2题。学生独立做题,同桌相互检查。

四、全课总结

提问:图形的对应边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放大?什么情况下是图形的缩小?在图形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知识改变命运

精品文档 你我共享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1.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初步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在方格纸上按规定的比画出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充实了图形变换的知识和能力。学习放大和缩小是为后面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作好铺垫的。以图形放大为素材教学比例的意义,在图形缩小的情境中教学比例的性质。

教学思路:

1.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图形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变化方式,研究的对象与内容十分具体,教者应在现实情境和画图活动中,教学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含义。

2.联系“倍”和“比”的知识,揭示图形放大的含义。

例1先教学图形的放大,在长方形画放大的情境中,要求学生说说“两幅画长的关系、宽的关系”。有些学生用“倍”描述,有些学生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这里要注意的是,应该把放大后的画(第二幅画)与放大前的画(第一幅画)比。教材归纳学生的思考,指出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在这一段话里,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具体含义,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

3.促进认知迁移,体会图形缩小的含义。

在初步理解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以后,教材提问:如果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缩小,初步形成图形缩小的概念。教学时,可以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与图形按1︰2的比缩小进行比较。突出比的前项指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指原来的图形。2︰1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1︰2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缩小。

4.在方格纸上画图形,进一步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

例2在方格纸上按照规定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与缩小后的图形,先思考放大或缩小后的长、宽各是几格,进一步理解3:1与1:2在图形放大、缩小情境里的含义,加强对图形放大、缩小的体验。

教学内容: 义务教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课本第38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和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请你们当回设计师,请大家将我们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长 8米、宽6米)

2. 请画好的将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不一样的请你贴上来。3. 分别请同学说说自己画的设想。

4. 按大小分类。(讨论后说明随意画的长方形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 讨论:将这么大的教室画到图上你采用了什么办法?(缩小)。为什么这些图有大有小呢?(和缩小的倍数有关)

6.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把图形缩小,还需要对图形进行放大,今天我们就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

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挂图(奥运五环)

板书两幅图长和宽的数据:第一幅长方形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第二幅长方形画的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提问:第二幅画的长和第一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长的关系: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二幅画的长的2倍;第二幅画的长和第二幅画的长的比是2:1,等等。提问:宽呢?也用这样的句子说一说。

合在一起就是:(打开课本38页看和读动画语言)阅读插图下面的一句话,你能读懂吗?

用黑板出示这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每条边”,“对应边”,的意思。注意 “放大到”的说法。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理解按1:2的比缩小的意思。

讨论后出示填空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放大。

3.比较放大和缩小

突出比的前项是变化后的图形的边长,比的后项是变化前的图形的边长。2︰1的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1︰2的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缩小。4。学生们说一说你画的平面图是按什么比缩小的?

三、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提问: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和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指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一生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书上画)再展示、交流。

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缩小后的长和宽各应画几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3.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学生看一看,量一量,试着说说哪个图形是①号长方形放大或缩小后得到的;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最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填空时的思考过程。3.做练习九第2题

让学生先完成第一个问题。提问: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吗?

五、全课小结

12.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教学设计 篇十二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给大家拍的照片,你们想看吗? 生:想

出示一张小小照片,问:觉得怎么样? 生:看不清!师:(故意)哦!小了,没关系,老师把它变一变(把照片慢慢放大),看清了吗?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刚才看不清,而现在看清了呢?

生:图片放大了。

师:对!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图片需放大或缩小的情况,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看看它们在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师:请看,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的图片,(多媒体出示),这张方格纸中,每个方格的边长为1厘米。王晓光同学拖动电脑的鼠标,把这幅长方形的画放大,请看(电脑演示),能看出原图画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放大后的图画呢?(一边出示长和宽),问:这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放大后画的长是原来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就是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媒体出示)谁还能说说,生:放大后的画和原来画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也就是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如果要把第一幅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想一想,怎样判断一个比是将原图放大还是缩小呢?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板书:2 : 1 前项﹥后项 放大

: 2 前项﹤后项 缩小

变化后 原来

2、练习

(1)你能判断下面的比是将原图放大还是缩小呢?

(2)眼力大比拼

3、教学例2 先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再按1:2的比画出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放大后的图形长、宽各是几格? 缩小后的图形呢?(电脑出示例题及图)

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自己画出放大后的图形,提问:你能按1:2的比画出这个长方形缩小后的图形吗? 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组织全班交流。欺负学生说出: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2、练一练

3、实践大比拼

四、回归生活,欣赏应用

1、师:同学们,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运用?(指名2生说)

2、欣赏.师: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看(电脑出示5张图片)还有汽车模型制造,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五、全课小结

1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重难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课时:1课时 课型:新知探索课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直尺。学习流程: 一:课前延伸

预习课本56—58页内容,准备方格纸两张。二:课内探究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试试大家的眼力怎么样?(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同学们熟悉又喜爱的卡通人物,能看清楚吗?(再出示放大的图片)现在能看清楚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刚才看不清楚,那现在为什么又看清楚了? 师:图片放大后就看清楚了,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你见过这些现象吗?(课件出示图片)这些现象中,是把物体放大还是缩小了?

(学生自由回答自己的理解。)

师:那除了这些现象以外,谁还能再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其他放大和缩小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刚才我们谈到的都是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想一想,以前我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你想把那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正方形(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看题目要求,想一想:按

2:1放大是什么意思?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的理解。(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板书:2:1=2÷1=2,即图形各边的边长变为原来的2倍。师:那到底如何放大呢?同学们试着画一画。(小组讨论完成)师:哪个小组愿意说一下你们小组是如何放大图形的?(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总结讲解)

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学生回答)真棒,那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学生独立完成)

师:哪个同学起来说一下你的画法?(学生回答,教师加以肯定)

教师重点讲解三角形画法(课件出示图形画法)

师:为什么不先画斜边?(学生回答)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方大为原来的2倍,是不是斜边也变为原来的两倍?(学生大屏幕演示确定方法,教师总结画法:先画直角边后画斜边)

师:学生们都画的很好,刚才我们按2:1把图形放大,就是把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出示课件)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板书:图形放大后---形状没有改变---变大了)师:我们可以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也可以按一定比缩小图形(课件出示题)

师:那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1÷3=1/3 各边边长变为原来的1/3。)师:请同学们把它画出来。(学生自主画图,对照大屏幕检查对错)师:观察图形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发现,教师总结板书:图形放大缩小后,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改变了)

(三)精讲点拨

(1)要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的比放大(缩小),只要把图形的每条边按一定比放大(缩小)即可。可以通过数格数来放大与缩小。(2)图形放大缩小后,形状没有改变,只是大小改变了。

(四)巩固练习

1、抢答题(填一填、猜一猜)

师:刚才我们已经完成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缩小的任务,也发现了它们的变化规律。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相信你们是最棒的。(课件出示)

师:先看一看题,现在开始抢答。(学生抢答)

2、画一画。按2:1把下面正方形放大,按1:2把三角形缩小。(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独立画出图形,全班交流。

3、挑战自我。按2:1把圆放大

学生小组内讨论解决,指名回答具体画法,教师总结。

(五)总结实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哪些收获?(学生自主发言谈收获)

师:课的开始,老师问大家你们都学过那些平面图形,你想把那些图形放大与缩小,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把你的想法画到方格纸上。(学生自主完成。)

师:谁想把你的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踊跃发言)三:课后提升

探索一:平行四边形、梯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画法。

上一篇: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工作总结下一篇:课文我是什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