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2024-08-09

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通用8篇)

1.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篇一

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 水利部 卫生部 2009年8月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2008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和卫生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08]2880号,以下简称《通知》)。2009年6月5~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水利部规计司和农水司、卫生部疾控局在河北保定市主持召开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座谈会,会议分析了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了工程实施和《规划》编制中遇到的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工作。根据会议精神,受水利部委托,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中心组织专家制定了《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工作大纲》。

一、调查复核范围

全国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北京、上海只上报省级表

1、表2和表3)。

二、调查复核内容

以县为单元,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及规划人口复核工作。调查复核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全面掌握农村供水基本情况。重点对2005年和“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实施情况,已建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情况进行调查。

(二)各省(区、市)在认真调查复核的基础上,科学

确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并将拟列入《2010-2013年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的不安全人口(包括总体规划剩余饮水不安全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逐级落实到县、乡、村(行政村),落实到农(林)场。

具体调查、复核数据要求见附表。

三、调查复核依据

(一)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进行复核。农村日供水1000m以下(或供水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小型集中式供水及分散式供水部分水质指标,可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放宽限值。

(二)高氟、高砷、高碘、血吸虫、包虫、涉水重病等形成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以卫生部提供的数据为主要依据。

(三)污染等引起饮水不安全人口要区分责任,有明确责任主体的,要按照“污染者付费,破坏者恢复”的原则给予解决。

(四)2005年以后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因建设标准低和采矿引起的水源枯竭造成的饮水不安全人口不列入《规划》,由地方和责任单位负责解决。

四、调查复核的要求、程序、方法

(一)有关要求

1、在调查、复核工作中,应严格程序,认真审核,层层把关;应注重考虑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人口变动趋势,并结合3 工程布局,确定不安全人口;应区分轻重缓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避免工程建成后出现闲置和浪费。

2、发展改革、水利、卫生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沟通,密切合作。调查和复核的有关数据要与2004年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2008年水利统计年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卫生部门近两年提供的防病改水地区范围等与农村饮用水有关数据相校核。

3、县级首先将2005年和“十一五”规划解决人口和剩余的不安全人口分解落实到行政村,规划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人口要进一步落实到工程。

4、“十一五”规划尚未安排投资的剩余人口已列入今年或明年计划,不重复列入2010-2013年规划;对已有集中式供水工程受益的地区,水质不达标的由当地安排资金解决,不列入本规划。

5、本次县级规划人口调查复核的范围包括原规划剩余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县级规划人口调查复核完成后,经专家审查和同级政府领导审核把关,正式上报市级水利和卫生部门,市级进行复核后上报省级水利和卫生部门,省级审核后上报水利部和卫生部。逐级上报的纸质调查表要求填报人、审查人签字,并加盖水利和卫生部门单位公章。

6、原规划剩余人口和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中属于水质超标问题的,要提供近年水源水质化验报告,没有水质化

验报告的不列入规划,水质化验报告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水质化验主要指标包括:(1)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度)、浑浊度(ntu)、臭和味(描述)、肉眼可见物、ph、铁(mg/l)、锰(mg/l)、氯化物(mg/l)、硫酸盐(mg/l)、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mg/l以caco3计)、耗氧量(mg/l)、氨氮(mg/l);(2)毒理指标:砷(mg/l)、氟化物(mg/l)、硝酸盐(以n计)(mg/l);(3)微生物学指标:菌落总数(cfu/ml)、总大肠菌群(mpn /100ml);(4)水利、卫生和环境保护部门已经查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其他指标。

7、由于水量不足、水源保证率低、用水方便程度不够引起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要详细说明相应行政村的具体情况和影响人口及其形成原因。

(二)调查、复核程序

本次调查、复核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依据有关标准和本工作大纲的要求,开展相关调查。根据地方规划人口上报情况,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逐级抽取适当数量的典型县、乡、村进行复核。

1、各县在基本情况调查、饮用水水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基础上,对乡镇上报人口进行复核,提出本县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类型、分布情况等,并按要求提交有关成果。篇二:水利干部进村镇调研报告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通过深入基层

关于上报《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调研报告》的报告 水利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安徽省水利厅于2010年2月~5月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调研活动。通过对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形成《安徽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调研活动调研报告》,现随文上报。

此次调研活动共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151人(次)参与,实地走访行政村932个,召开座谈会432场,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咨询等500余场,察看农村水利工程1400多处。活动中,共发放《农村水利宣传手册》16340份,农村水利调查问卷12290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3080份。通过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感情,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促进了全系统作风的深入转变,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从调研情况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及灌溉工程体系,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推进农村水利发展过程中,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强化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做法,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在调研中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农村水利工作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全省不少地方农村水利工作存在着认识淡化、投入弱化、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管理僵化、执法软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水利工程体系不完善、水利设施功能衰退、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不畅、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严重缺位、农业水费征收困难等突出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我们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安徽崛起的要求出发,加强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化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指导地位。要以规划为依据,整合涉水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和新政策。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水利发展的投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要着力提升县(区)水利系统自身能力,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四是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深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加快水价改革,加强水费征收工作,大力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五是从政策层面重视和支持农村水利工作。我们将建议省政府出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明确排涝费由各级财政予以补贴,不再向农民征收。

特此报告。

二○一○年六月 日

安徽省水利系统

“万名干部进镇村” 调研活动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皖发〔2008〕10号),大力弘扬沈浩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农村水利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结合我省水利工作实际,省水利厅于2010年2月~5月份在全省水利系统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在全省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至4月下旬调研活动全面结束。通过对整个调研活动成果的全面梳理和总结,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2月21日,省水利厅印发了《开展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从全省水利系统选派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000人(次),组建17个工作组,分别由厅领导带队,深入全省17个市、104个农业县(市、区)的乡镇村组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广泛开展调研活动。根据各市所辖农业县(市、区)的数量分布,17个工作组共下设48个工作小组,每个工作小组进驻镇村工作时间不少于10天,到每个县(市、区)进驻乡镇不少于2个,到每个乡镇进驻行政村不少于2个。3月1日,省水利厅召开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视频动员大会,调研活动正式启动。为保证活动有序开展,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省各市、县(市、区)水利部门也认真落实省水利厅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二)明确目的,突出重点。根据“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实施方案,此次调研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实际,以及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现状,开展调查研究,问需于群众、问计于群众、问政于群众,总结典型经验,提出农村水利工作建议与意见;开展水利技术指导与培训,帮助解决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开展水利政策法规和农村水利知识宣传、咨询与培训等。重点是调查了解7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农村水利规划编制和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情况;二是县级水利部门能力建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村镇基层水利人员队伍情况;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情况;四是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运行管理情况;五是机电灌排工程建设、更新改造及运行管理情况;六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水利建设“一事一议”以及财政奖补政策实施等成功经验;七是基层干部群众对农村水利工作的需求和意见、建议。

(三)深入基层,注重实效。调研组通过走访村组,召开包括乡镇、村有关领导、乡镇水利人员、行政村负责人、自然村有关村民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实地察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情况等形式,全方位深入基层,察民情,听民意。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活动共有水利系统干部和管理、技术人员10151人(次)参与,实地走访行政村932个,召开座谈会432场,察看农村水利工程1400多处。活动中,共发放《农村水利宣传手册》16340份,农村水利调查问卷12290份,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情况调查表3080份,举办各类讲座、培训、咨询等500余场。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村组,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手情况,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所思所盼,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水利系统“万名干部进镇村”活动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和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先后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意义,并就认真开展好活动提出期望和要求。根据省领导的批示精神,整个活动遵守群众路线,强化群众观念,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通过深入基层水利工作第一线,面对面与普通群众沟通交流,增强了各级水利部门与广大农民群众的联系,密切了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感情。通过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使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深受教育,促进了全系统工作作风的深入转变,进一步树立了水利行业的良好形象。

二、全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各级水利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下,广泛持久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省农村水利工作总体上保持着健康稳步发展的势头。

(一)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艰苦努力,我省农村水利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水利发展逐步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群众投工投劳、引入市场机制调节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全省农村水利快速发展,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防洪、灌排工程体系。全省共兴建水库4837座,总库容196亿立方米;整治河道400多条,修筑堤防近2万公里;打机电井19万眼;整修塘坝近百万处;发展固定机电排灌设备装机160多万千瓦,开发利用小水电装机75万千瓦。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近5180万亩;已除涝面积3370万亩,占易涝耕地面积的92.6%;堤防保护耕地面积已达3536万亩;建成节水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万平方公里;解决了98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随着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农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特别是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新中国成立之初,我省的粮食总产量仅128亿斤。经过60余年的建设,到目前,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比1949年翻了两番多。在耕地面积减少、人口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我省不仅解决了6700多万人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向国家提供50多亿斤商品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表明,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稳定和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进而达到旱涝保收,是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保证粮食安全的关键。同时,由于农村水利的全面综合治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保障不断增强,对促进全省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近年来发展农村水利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特别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水利建设和改革的意见》要求,全省水利系统不断理清思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健康发展,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是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均成立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机构,并坚持每年组织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开展督查活动等,努力推动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每年都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意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江淮杯”评比,推动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扎实、深入地开展。省水利厅通过制定《关于加快农村水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各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注重规划先行,组织各市、县(市、区)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一批农村水利专项规划。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有99个县(市、区)完成规划编制任务,72个县(市、区)的规划已通过政府或人大的审批。通过规划引导,有效地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大力开展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水利民生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重点农村水利工程建设。2005~2009年,全省累计投资40.2亿元,解决了98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2007~2009年,累计安排132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稳步推进淠史杭、驷马山等7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1998~2009年已累计投入12.7亿元。2001~2009年,累计安排了14个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全面完成33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总投资12.57亿元。

三是积极推进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2005年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央补助专项资金规模逐年加大,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5.38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引导、群众筹资投劳为主体、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农村水利建设。据统计,2007~2009年,市县乡合计投入分别约4.3亿元、6.7亿元、8.3亿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施后,全省有90%的县区、70%的乡镇、50%的村组开展了“一事一议”试点工作。郎溪县2009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488万元,其中安排到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达316万元,占全部奖补资金的65%。通过重点倾斜,有效地调动了农村干群对农田水利建设筹资酬劳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探索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2004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完成改革任务,初步建立了体制顺、机制活、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大力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积极推动农民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各类用水户协会215个。如:定远县成立独立事业法人单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总站,安排6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专门从事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广德县成立水库管理中心,将全县16座小

(一)型水库全部收回县水务局管理。

三、当前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省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近年来很多地方农村水利存在着认识淡化、投入弱化、设施老化、功能退化、管理僵化、执法软化的现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工程体系不完善,设施功能衰退。我省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用水效率低。大型灌区工程配套率不足40%,且工程老化、年久失修、渠系不配套等问题十分突出;农田的旱涝保收水平总体不高,不少地区仍然是“靠天吃饭”;长江、淮河两大流域还有50多条一级支流、120多条二级支流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全省还有1500座病险水库急需除险加固;尚有1.8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等干旱年份全省缺水达60多亿立方米。

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随着国家对大江大河治理的日益完善,大型骨干工程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面上的农村水利工程状况却每况愈下,处于“大马拉小车”、有劲使不出的境地,成了“国家照顾不到、群众解决不了”的瓶颈工程。如沿江圩区的中小圩堤堤防单薄,有的中小泵站机毁房塌,田间沟渠淤塞;淮北地区的大中小沟排水不畅,灌溉机电井淤积损毁过半,有旱不能灌;江淮丘陵区的支、斗、农渠及塘坝等田间小型工程年久失修,存在上游骨干工程有水不能放、田间需水水不来的现象。农村水利工程的现状已成为当地干部着急、农民要求迫切、水利部门又很无奈的棘手问题。

二是农村水利投入渠道不畅。全省农村水利目前形成的相对完善的排灌系统,主要是过去依靠农民的投工投劳建设起来的。农村税费改革前,全省每年投入的劳动积累工约为5亿个工日,按每个工日10元折算,年投入相当于50亿元。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为群众集资兴建,加上当时乡村的“三提五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基本能维持全省农田水利的简单运行和适量发展。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两工”后,组织开展

农田水利建设老的政策不管用、新的“一事一议”政策又难执行,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机制很不健全。

一是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尽管国家和省自2005年开始设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但数量太少,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加之全省地方财政大都十分紧张,也难以拿出更多的建设资金。

二是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目前我省各部门用于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项目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世行加灌、以工代赈、大型商品粮基地、土地开发整理、标准粮田、新农村建设等,投入资金总量不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未能统一组织实施,难以形成推动农村水利发展的合力。

三是“一事一议”操作难度大。农村税费改革后组织群众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途径是“一事一议”,但很难有效开展,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的比较效益低,农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田水利工程涉及范围较大,很多都超过一个村,而“一事一议”的范围限定在一个村内,跨村工程难以实施;三是一项工程因各农户受益程度不同,意见很难达成一致;四是大部分农村劳力外出务工,村民会议很难召开;五是“一事一议”制度缺乏约束力,少数人不同意便难以开展。另外,“一事一议”关系到农民负担问题,敏感度高,不少镇村干部因担心容易出问题,缺乏组织议事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民间金融资本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一些地方积极挖掘农田水利工程的水土资源,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吸引民营资本和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大多数农田水利工程的社会公益性特点,难以大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三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严重缺位。长期以来,我省在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方面,逐步建立了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大中型水利工程普遍设立了专管机构,分散在面上的众多小型工程由地方政府或集体管理,灌区多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灌区管理体制。随着乡镇、村行政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这种老的管理体制机制被打破,新的体制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另外,税费改革前,我省每个乡镇都设有水利站,通过几轮农村改革,乡镇水利站大都撤消或合并,被严重弱化。农村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等严重问题,大多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即使部分有专人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报酬低,维修养护经费基本无来源,加上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较低,难以支撑工程的正常运转。1998年,省政府出台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开始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2006年元月,省政府再次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截至目前,全省有30%左右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了不同形式的改革,落实了建设管理责任,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已改的工程大多是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工程,剩下的大多是公益性工程,具有广泛社会效益,不宜套用经营性工程和准经营性工程改革模式。在调研过程中,所到之处,各地干部群众都强烈呼吁:近年来,建设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水库除除险加固等“民生水利”工程,要切实解决好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问题,再也不能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无人管理,不能使用”的老问题。

四是农业水费征收困难。水费收缴一直是困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发挥应有效益的重要因素。我省农业灌溉水费收缴体制改“两部制”为计量征收后,水费收缴更加困难。据统计估算,全省年应收农业供水费6亿元,实收农业水费不到2亿元,只占应收数的30%。究其原因:一是水利工程不配套,无法计量。二是水费收缴缺少相应的保证措施。目前我省大多数地方水费收缴主要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乡镇代收(存在着乡镇截留的问题),另一种是水管单位自收,两种方法难度都很大。少数地方也在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的方法,但还在探索完善阶段。三是风调雨顺年份不用水则无收费,灾年排涝农民受灾后又交不起。四是部分农民认为国家农业税都取消了还收水费,不愿意交水费,长篇三: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检查调研报告

根据农村水利司、规划计划司的统一安排,2008年1月18-24日,我们对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调研。听取了吉林省水利厅的情况介绍,召开了8个县(市)政府和水利部门领导的座谈会,实地考察了乾安、大安和农安县(市)的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查看了相关资料,走访了27户农户,并分别与松原市、白城市、长春市水利局领导,实地考察的3县(市)政府领导和发改、财政、水利等有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代表召开了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一)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状况

1、到2004年底全省农村饮水安现状。经调查,到2004年底,国家核定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59.4万人。

2、到2007年底全省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到2007年底,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为167.47万人,剩余不安全人口数为491.93万人,规划外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40.6万(不包括国营场站、学校的不安全人口)。

(二)近年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展 1、2005-2007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计划。2、2005-2007年项目完成情况。2005-2007年,吉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入10.31亿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水源工程2986处,完成管网安装工程3250处,解决了167.4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占10年规划任务的25.4%,占2005-2007年计划的 97.5%)。

2005-2007年实施的项目均为规划内项目。吉林省已全部解决高氟高砷水问题,全省农村

群众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高砷水的历史。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取得的成效

从2000年开始使用国债进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到2007年底,完成投入14.25亿元,其中国债4.68亿元,省级配套3.2亿元,县(市、区)配套0.6亿元,受益群众自筹5.77亿元,累计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760 处,解决了314.1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1、减少疾病,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使缺水区和高氟水区、高砷水区、部分苦咸水区群众喝上符合卫生标准的安全水,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生活用水条件,人的体质增强,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地方病得到有效抑制,提高了身体素质,减少了医疗费用。当地群众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富民工程”。

2、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过去,农村缺水人口平均每户每天用于挑水的劳动力在1/4个以上,干旱季节要1个青壮年劳动力专门挑水。解决了饮水问题后,使农民从繁重的挑水劳动中解脱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不少群众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同时通过国家、地方、群众的投入,扩大了内需,活化了资金,带动多种行业的共同发展。农村饮水工程发挥多种作用,既为养殖大户提供充足、卫生的水,还为群众房前屋后种植蔬菜、水果提供水源保证,推动了农村畜牧业和庭院经济的发展。

3、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建设饮水工程,使农民群众能喝上及时、卫生、方便的饮用水,使农村环境卫生和群众个人卫生条件明显改善。自来水入户,可带动上下水、洗衣机、淋浴器、太阳能热水器、室内卫生间等现代生活设施进入农家,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通过用水户参与管理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吉林省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反映农民意愿,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使农村群众得到最大限度受益为落脚点。让农民群众参

与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人翁作用,使农民群众自觉爱护农村饮水工程,群众按照核定的水价及时交纳水费,农民群众参与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推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5、密切了政府和农民关系。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使广大农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特别是群众认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们,对群众的疾苦没有视而不见,而是放在心上,积极为广大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基层干部也借此机会实现了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愿望,使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党员干部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推行一些新举措,也被广大群众积极接受并很好的开展起来,党的政策、政令也因此施行的更加畅通,用老百姓的话说:“共产党这件事办到我们心坎里了,这是一件积德的事啊。”这充分体现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是党群关系不断延伸发展的阶梯,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践行“三个代表”在广大农村的最好体现,无疑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鱼水之情。

6、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吉林省是多民族聚居、东南与朝鲜比邻的边疆省份,在饮水困难时代,群众往往因为生活用水而影响民族团结。通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村饮水条件,解决了用水纠纷,促进了民族团结,邻居关系更加和睦。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主要做法

吉林省的农村饮水工作,按照“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综合利用、讲究实效”的原则,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始终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当作一项关心群众疾苦,密切联系群众的大事,纳入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政府的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来抓,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保证,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饮水工作的开展。

(一)组织领导及责任制落实情况

吉林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2006年8月,原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王珉同志考察农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水最重要,刚才听了汇报,全省还有100多万人吃氟、砷超标水,要竭全省今年还有的财力,全部投入到饮水上,力争今年解决大部分,明年扫个尾,两年全部解决。省长韩长赋同志在2007年初召开的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就解决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向全省人民做出了庄严承诺,在视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就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做出了“重点规划、实施承包、确保完成”的重要指示,并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项目进展情况汇报,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多次视察工程建设情况,省长助理现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房俐同志分别带领水利、发改委等省政府组成部门,利用4个多月的时间,深入29个县(市、区)及白城市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逐一现场办公,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为切实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顺利推进,吉林省政府成立了由发改、水利、财政、卫生等部门组成的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担任,政府副秘书长及发改、财政、水利、卫生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办公室设在水利厅。

建立和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吉林省政府于2007年4月11日在乾安县召开了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会上,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田学仁同志代表省政府与项目区政府签订了责任书。

(二)建立有效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机制

1、领导重视,完善机构。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当作解决民生问题的头等大事来抓,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经常召开项目所在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村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社主任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县(市、区)及乡镇政府领导分片包保任务,宣传、动员、组织受益群众积极参与工程建设,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各县(市、区)也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组长,发改、财政、水利、卫生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水利局,部分县主管副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各级政府建立和落实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并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在与省里签订责任书后,各县(市、区)政府与项目所在乡镇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

2、部门配合,彰显合力。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水利部门是第一责任人,并与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多个部门密切配合。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水利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及时审批项目可研及年度建设实施方案,水利部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财政、审计部门定期检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使用情况;卫生部门对水质化验和监测落实了具体措施;环保部门对农村供水水源积极开展了水源地保护。部门间分工明确,水利作为行业部门主动与综合部门协调,确保了计划尽早下达、资金快速到位、施工组织有序、饮水质量监测合格,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水质安全、水源地安全。

3、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吉林省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均安排资金用于奖励。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安排奖励资金400万元,其中:省财政安排90万元,县(市、区)财政安排310万元,对任务完成好的单位和工作业绩突出的个人进行奖励。通过奖励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政府及建设单位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篇二

1.1 工程概况

按照省市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 河口区自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2005年河口区集中供水工程已全部实现村村通, 村村通率100%。2007年底, 全区7乡镇177个村22 346户、7.99万人全部实施了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实现了一户一表、表不进户, 联户集中水表井的标准, 河口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以上, 供水水质达到了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工程共铺设PE管线2 802.15km, 其中铺设主管线51.3km, 支管线261.85km, 入户管线2 489km。管线材质、施工、水质、水压等符合设计标准。新建阀门井2 551个, 新建加压泵站1处。主管线接油田供水管线。

1.2 入户情况统计

目前, 全区178个村22 346户75 050人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工程, 实现一户一表, 联户水表井, 表不进户的标准。

1.3 水费及水费收缴形式

河口区城乡集中管理中心按村头总表收取水费, 村内管理入户水表负责按村头总表向管理中心交费, 水费价格2.5元/方。

1.4 资金来源

工程完成投资3974.8万元。其中, 2003年社会融资800万元, 省级以上投资301万元, 市投资595万元, 区投资1355万元, 乡镇自筹923.8万元。

1.5 供水管理

河口区水利局成立了城乡集中供水管理中心, 机构设置20人, 对河口区农村供水进行后续管理, 各项规章制度较为完善。同时各乡镇、村水利站设水管员, 实现区、乡、村三级管理的模式。

2 工程建设经验

2.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强化组织推动

为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 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工程指挥、调度、关系协调和组织实施。有力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2.2 明确责任, 分工负责, 强化工程建设管理

为确保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保质保量的按期完工,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的原则, 按照“一流的设计、一流的施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材料和一流的设备供应”的“五个一”要求, 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 落实政府主要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具体责任人和项目法人。从施工设计、施工队伍管理, 到材料设备购置等具体环节都严格把关, 抓工程质量, 促工程进度, 严格按施工规范和技术要求施工。

2.3 完善投融资机制, 强化资金筹措

进一步拓宽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通过政府主导, 市场引导, 群众自筹的办法, 进行多元化、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从财政拨付专项资金, 用于该工程的建设;二是到油田协调资金, 走油地共建共兴、共荣的路子, 赢得油田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三是群众自负一部分的办法筹措资金, 确保了工程资金的及时到位, 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2.4 加强工程建设指导, 强化工程质量督导

把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列入政府重点督查范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水利部门联合督查考核部门不断加强工程建设情况专项督查, 对于工程实施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都严格要求, 定期将督查结果进行通报, 确保了工程的高质量建设。

2.5 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工程运行管理

工程建设完成后, 区水利局组建了城乡集中供水中心, 注重积极运作工程后续管理工作, 不断学习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 结合实际情况, 研究探索适合该工程实施运行的管理机制和办法,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创新工作方法, 研究出台了《河口区乡镇集中供用水管理办法》, 理顺供水秩序、规范供水行为, 将供水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进程。通过政策促动, 典型带动促进城乡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和运营。确保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 工程实施的特点和亮点

3.1 工程运作超前

2005年全省提出利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村村通自来水达到95%的工作目标, 河口区立足实际, 超前规划, 提前行动, 于200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集中供水工程, 从油地共兴共荣、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 整合油地协调发展合力, 率先实施了河口水厂至义和段主管线改造工程, 拉开了河口区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的序幕。

3.2 工程管理超前

河口区自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启动后, 坚持工程管理超前到位的原则, 积极抓好工程的后续运行管理。一是区政府研究出台了《河口区乡镇集中供水管理办法》, 把乡镇集中供水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进程, 二是组建了河口区城乡集中供水管理中心, 具体负责供水管网的运行维护和日常检测及水费计收, 实现了河口区城乡供水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

4 存在的问题

一是群众对用水缴费认识不足, 对个别群众水费征收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供水管网战线长达2 000余km, 供水管材为PE管线, 其他开发工程易造成管线损坏, 水损严重, 给供水安全带来一定困难;三是智能化水表成本较高, 由于近几年管网投资比较大, 推行难度较大。

5 未来计划

1) 统一核定水价, 合理收费, 实现工程良性运行。从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的角度出发, 由市物价部门合理核定供水水价, 在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嫁接油田供水管线水价标准, 确保把利民工程办实办好。

2) 实施水质动态检测, 确保群众用水安全。把水质检测工作作为群众用水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紧抓好, 下一步积极推动水质化验工作。目前, 河口区水质化验室建设已经完成, 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3) 实施水源地有效保护。河口区高度重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于2007年8月份编制完成《河口区城乡饮用水保护规划》, 划定了饮用水保护范围, 下发了《河口区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形成了有效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 落实了应急处置措施, 切实提高了应对饮用水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农村调研报告 篇三

他去的地方没有通车,走三天两夜才到达。进村的第一天,村人全跑出来,站在山坡上,像看一个怪物那样看他。村人木讷的表情让他吃惊。这里没有电视,手机也没有信号,村长小学都没毕业。他在心里计算,这与他所在的城市得相差一百年。

他没想到还有这么贫穷,这么偏僻的地方,一切的一切,还都是原生态。

次日早上,他突然发现,他的围巾不见了。门外传来嬉闹声,他抬头看见一群妇女正抢着他的围巾,相互戴在自己的脖子上,像是一种体验。

他看得傻了眼,怎么可以这样对待别人的东西。当围巾还给他时,已经黑乎乎脏得不成了样子。隔天,他又发现他的记事本没了。门外,一群村娃正翻着他的本子认字。那笔记本,竟成了村娃们的教科书。街人还给他时,那上面画满了字迹和图画。他快被气疯了,笔记本能是随便翻看的吗,那上面记载着他和女友的一些来往故事,都是隐私,这要在城市,他可以去告对方一个侵犯隐私权!

再往后,他吃饭的饭碗也成了村人的稀罕物。村人拿着他的饭碗,像是拿着天外来物,翻来覆去瞧着新鲜。一个碗有什么好看的,然而村里却没有这种搪瓷碗,一律都是黑色的,上百年不变的土烧碗。更让他受不了的事发生了。村人结婚,竟然来借他的被子。说是只在新郎家里摆两天。他真的愤怒了。那是他从县城特地买来的一床花棉被。这怎么可以,再说他又盖什么?村人想到了,送来一床又脏又厚的被子。

他哭笑不得。但还是咬着牙,让村人抱走了他的被子。那一夜,他什么也没盖。他想,他得再去县城买一床被。他想,不然还是快点走吧,这叫什么地方,简直无法忍受。

一个月后,他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这里就是这里,一切都朴实到家。他要把这一切好好地写进他的报告。谁想,村长来了,开门见山,说乡里给他的每月三百块钱补助,被村里克扣了,并让他写上捐献二字。

这回他真的怒了。乡下人克扣粮款,克扣教师费,克扣抗灾救济金……他都听说过。可村长竟然来克扣他的补助了,还让他写上是捐献。这还有王法吗!他想说不给。可他根本没有拿到过,看来早就在村长的手里了。

第二天,他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乡里反映克扣情况。他想好了,他的调研报告里一定要真实地写上这一笔。太不像话了!

谁想,乡长的回答更让他吃惊。乡长说,村子之所以同意接纳你,就是因为这三百块的补助费,这是条件。因为你,村里每天得派专人去十里外挑干净水给你喝;因为你,每半月,村里要派人到乡里来给你挑十五斤青菜。这些就算一百五十块吧,剩下的一百五十块,才是村里克扣你的。

他惊呆了,万没想到是这样。一百五十块,怎么可以够一个人每天专门为他挑水喝,又怎么够一个人每半月为他往返乡里买菜的……乡长却说够了。他们只克扣了你一百五十块,用于村里的办公费。那天他回村,村长正等着他,手里拿着每月克扣他的一百五十块,是要还给他。他推回村长的手。那一瞬,他的眼泪都快要掉下来。

大雪封山的日子,他病了,村里七个男人轮流抬着担架送他去看病,六十里的山路走了一整天,他想起在旅游区坐过的滑杆,一里地一千块。他悄悄地哭了,这得多少个一千块。

躺在担架上,他觉得他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小人。他还计较他的围巾、饭碗、被子、笔记本,这一切的一切都算什么,是他该着村里人啊!

本来他以为,他的调研报告写起来该是一件难事,现在他胸有成竹,只要把这一切如实地写上,便是最好的调研报告了。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一、我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的基本情况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获得安全、卫生、放心的饮用水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根据我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 及《2007—2011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我县共有24.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血吸虫疫区为13.75万人,苦咸水4万人,水量、用水方便、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为6.45万人,计划用5年时间加以解决,2007年解决3.19万人,2008年解决4.2万人,2009年解决4.62万人,2010年解决6万人,2011年解决6.19万人。我县2007年、2008年共解决了7.39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随着该工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如何确保农民吃上安全的饮用水,真正享受到农饮工程的实惠,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二、我县的现状

(一)、供水方式

我县农村饮水供水方式主要有3种:一种是通过现有自来水厂进行管网延伸。全县22个乡镇中,只有陈汉、北浴、柳坪、趾凤没有自来水厂,复兴、洲头一个乡镇有2—3个水厂,通过现有水厂进行管网延伸进行集式中供水是我们农村饮水安全解决的主要方式;二种是山丘区水厂不能覆盖的地方,通过打大口井的方式,兴建水塔式、无塔供水设备,让农民吃上自来水;三是山区通过引泉,修建高位蓄水池的方式,让农民吃上自来水。

(二)、供水水源

我县农村饮水工程的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水源主要是长江、湖水、水库、两大河流等,从长江取水的主要为洲区3个乡镇,从后湖取水的主要为沿湖的7个乡镇。

三、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饮用水水源超标问题

随着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许多农村饮用水水源受污染,饮用水水部分指标超标。根据县病控中心对我县2007年实施的两批人饮工程检测发现,存在水质问题的水厂主要是沿湖、沿江地区,占被测水厂的60%以上,特别是在枯水季节沿湖地区水质存在问题尤为明显。水质问题主要表现为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总数超标、水质硬度偏高及含有肉眼可见物等。水质存在问题的原因除了水源地受污染外,一方面是水厂片面追求利润,在消毒、净化上舍不得长成本,另一面是水厂制水设备老化,制水工艺落后。

(二)、水源地缺乏保护

根据《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取水口的上下游应设一定的保护范围,防止水源污染。可是,我县乡镇许多自来水厂的水源地根本没有设立保护区,有的即使设立了保护牌也是形同虚设,乡镇政府也很少在水源保护上进行投入,企业更是舍不得投资。

(三)、水厂建设规模小,原设计供水能力明显不足。

我县乡镇自来水厂大多在2000年前后兴建的,大多是私营企业或私营股份制企业,由于当时条件所限,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不高,设计供水能力小,对后期发展估计不足,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进,管材的质量和行不能满足要求,导致我县一些农村生活饮用水严重不足,时常发生间断性供水。

(四)入户费、水价上涨无序。

我县各乡镇自来水厂的入户费,因各自来水而异,最低乡镇与最高乡镇相差近千元,近两年,各水厂利用国家农饮安全工程实施的契机,相继抬高入户费,你涨我也涨,相互攀比,现大多水厂的入户费在1600元左右,比原来上涨400—500元。供水水价也由原来的1—1.2元/吨上升到1.5—2元/吨,而且有的水厂还规定月最低消费额度。无序的增长,间接加大了农饮安全工程的投资,增加了农民负担。

四、解决我县农饮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为确保我县农饮安全工程今后的顺利实施,让老百姓喝上安全、卫生、放心的自来水,真正享受到农饮工程带来的实惠,必须彻底解决我县各水厂存在的问题。

(一)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水质的保护。

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根据我县水环境重要条件及水源保护要求,合理依法划定各水厂取水口的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范围,制定保护办法,防止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切实保护好我县的水环境和饮用源。

(二)、完善水质净化措施,强化饮水消毒和管理工作。

目前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滞后,水质净化措施、检测

5.农村小学安全排查报告 篇五

根据中心校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我校于xxxx年x月x日对本校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安全排查。将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一一排查解决,给学生和教师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1.教室

对各个教学班级、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详细的安全检查,未发现任何安全隐患。

2.厕所

对厕所墙面及内部设施进行了排查。发现由于冻害严重,厕所东侧墙面有裂痕,墙体也出现轻微的倾斜,安排教师进行了处理。

3.栅栏

校长带领教师对校园大门及铁栅栏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4.电路

对校内的所有电路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老化的电线进行了及时的更换。

5.活动设施

对存在隐患的器材进行了更换和维修,对已经不能使用的做封存处理。

6.周边环境

对校园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排查走访,严格按照市政府、教育局的规定,严禁学校周边存在食杂店、无证小饭桌以及任何娱乐场所,使学生学的放心、家长送的安心。

6.农村饮水安全自查报告 篇六

按照你局下达的《关于关于做好xxx县20xx年度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目标考核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工作开展实际情况,对涉及考核项目进行了认真自查,现作报告如下: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提高我乡农村安全饮水风险防范能力,我乡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提升工作开展力度。

二、分工明确,重点突出

1、宣传与协调:大力宣传农村安全饮水相关知识,积极协调落实安全饮水项目实施。

2、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各村设立农村安全饮水自行管理委员会,切实加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管理。

3、抓好水质监测:按照水务局的安排及要求,及时将下发的消毒药剂投入消毒,并建立使用台账。

4、认真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各村安排专人对水源点进行不定期巡查,确保农饮安全。

三、积极协调,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一年来,我乡认真落实农村安全饮水工作相关要求,致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全年未发生农村人饮安全问题。

xxx县xxx乡人民政府

7.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篇七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 以微课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创新应用逐步被教育界所重视。2010 年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建设理念, 微课以“短小精活、高度聚集、交互性强、使用灵活、应用面广”等诸多特点而迅速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棒。2012 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推出全国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 接着各省市相继推出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 微课建设与应用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迅速开展起来。连云港市作为苏北教育的先行者, 市教育局对微课的开发与建设尤为重视, 经过2013 年一年的培训预热, 2014 年以来全市各中小学 (含农村) 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 呈现出“人人学微课, 人人制作微课, 人人参加微课比赛”的热闹局面。微课制作与应用成了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在微课培训、制作、评比、应用的背后, 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对微课的概念、内涵及其制作、应用等方面的了解和实践也必然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教学改革、教学理念的变化。那么, 变化何在?变化的力度怎么样?还存在哪些问题?农村小学微课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如何?鉴于此, 2014 年12 月, 笔者向市教科所申报了《连云港农村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调查研究》这一课题, 并于2015 年1 月立项为连云港市第三批重大调研课题。本课题立足于研究农村小学教师微课开发与应用, 主要针对连云港市45 岁以下参加过微课制作与比赛的农村小学教师开展研究。

二、调查的时间与方法

调查时间自2015 年2 月始, 至2015 年12 月结束, 项目调研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 问卷调查

为节约调查时间, 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我市微课制作与应用的调查以网络问卷星无记名问卷调查为主, 制作的调查问卷均采用网络问卷星设计, 这样便于教师在网上完成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在调查问卷指标体系的构建阶段, 课题组经过较为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文献调研, 查阅了国内大量与微课相关的文章, 在参考、借鉴国内有关微课设计与开发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结合我市农村小学教师实际情况, 在初步了解周围教师对微课的认识、制作、使用情况后, 设计了《连云港市农村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的调查》的调查问卷的初稿, 在区教科室主任的指导和帮助下, 通过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 最终确定了本问卷调查的体系。本次调查包括3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 三个一级调查维度是:农村小学教师对微课的了解与认识情况调查;农村小学教师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调查;农村小学教师使用微课情况调查。

(二) 访谈调查

课题组在访谈前做好充分准备, 将所要了解的问题整理出来, 在访谈中把握好谈话的方向, 筛选出谈话内容, 做好相应记录, 以便得到真实的调查结果。访谈主要采用QQ群、微信、实地考察学校、面对面交流等形式。

(三) 个案研究

在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话题的前提下, 笔者采集我市农村小学教师参加连云港市首届微课大赛的不同类型作品若干 (连云港微课大赛平台) , 以其中一些个案为例, 对制作者设计、开发与应用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并综合调查问卷梳理我市农村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实背景, 透析其问题成因、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三、样本选择与调查体系

(一) 样样本本选择

本次调研主要抽取参加过连云港市首届微课大赛, 分布在我市灌云县、东海县、灌南县、赣榆区的360 名农村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采取师生问卷调查、电话回访、走访座谈、个例研究等方式进行调研。同时, 抽取了部分同类学校未能进入市级评比的教师进行调研比对, 以便研究更科学合理。

(二) 调查指标体系表

1.农村小学教师微课制作与应用的调研 (如图1)

2.农村小学生对教师应用微课的调研

调查问卷设计:你所在的年级?你的老师是否使用过微课对你进行教学?你喜欢微课教学吗?你喜欢微课教学的原因是什么?

四、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 农村小学教师对微课的认识调查

从问卷调查来看, 连云港市45 岁以下农村小学教师对微课认识的途径及制作的微课数量比较相近。从表1可以看到85%的教师是通过学校要求才认识微课的, 多数教师都会制作微课, 虽然每位教师制作的微课数量还只是一两节, 但这足以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市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并将微课渗透到农村小学教学中, 让农村小学师生体会到新时期现代教育理念所带来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 农村小学教师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调查 (如表2)

从农村小学教师对微课制作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 90%的教师更喜欢课件录屏, 因为对于微课比赛而言, 直接使用录屏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出镜, 且操作简单, 容易上手, 所以, 大多教师喜欢使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其次, 用手机或DV拍摄微课的也相对较多, 占21%, 这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技术运用门槛放低等有一定关联。

对于开发微课的类型, 农村小学教师喜欢知识讲授型的居多, 占56%, 其次是问题解答型的, 占29%, 电话回访调查发现, 教师自己上传的微课中主要是讲授类、解题类和活动类等类型, 这说明在微课使用初期阶段, 教师关注较多的还是利用微课讲解知识, 运用新理念的意识不强;随机座谈中, 很多教师认为探究学习类、启发类和自主学习类是日常教学中最为迫切需要的, 要在后续的学习中深入研究。

对于微课的质量评价, 92%的教师更注重教学目标的达成, 86%的教师认为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 68%的教师认为吸引学生的程度是评价微课质量的重要标准, 这反映了教师在重视教学成绩的同时, 更主张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 农村小学使用微课情况的调查

1.农村小学教师使用微课情况的调查 (如表3)

2.农村小学生微课应用的调查 (如表4-表6)

从教师调查问卷结果来看 (如表3) , 对于微课的使用, 90%以上的教师是为参赛而参赛, 用于课堂教学及课后指导的比例相当低;同样, 学生调查问卷也反映出教师微课使用率很低。教师意识到微课的作用, 学生对微课教学的兴趣很高, 微课却没有较好地应用的原因值得深究。

五、调查的结论与建议

(一) 调查的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 基础教育领域在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中取得了不少成绩, 我市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在微课的认识、制作、应用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合问卷调查及随机走访, 回顾与总结我市农村小学对微课的实践进展, 微课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如下。

1.我市微课的发展现状

(1) 教育行政部门重视, 为农村学校微课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全国高校开展微课教学比赛以来, 尤其是江苏省教育厅、电教馆推出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方案后, 连云港市教育局牵头, 市电化教育馆、市教研室、市师资处联合组织打造微课开发与建设平台, 接着各区教育局也相继组织教师学习微课、培训微课。

调查问卷中关于“认识微课资源的途径”问题, 308人中有260 人是通过上级“要求”培训获悉的, 占调查总数的85%。另外, 在和个别教师座谈中得知, 各地学校大同小异, 基本是学校硬性规定, 在上级部门组织的微课培训中, 45 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微课培训, 学会微课制作与使用;45 岁以上教师提倡参加微课培训与制作, 促成了“人人学习微课, 人人制作微课, 人人参加微课比赛”的良好氛围。

我市为了让更多教师走进微课、亲近微课, 出台了免费为教师微课培训, 免费提供微课资源平台, 专项资金奖励制作微课的教师, 微课作品获奖视作优质课, 评优及职称优先考虑等措施, 大大激发了教师学微课、制作微课的热情。

调查“制作微课的目的”时, 有50%的教师选择“借助培训机会, 尝试学习制作微课”, 30%选择“看见别人做, 就跟着做”, 10%的教师选择“被学校逼着才做”, 5%的教师选择“冲着学校的奖励才做的”, 另有5%的教师选择了“其它”。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 教师在上级相关部门的引导下, 大部分教师已接受微课, 并努力学习制作, 为后续应用微课翻转课堂打下基础。

(2) 注注重重硬硬件件和和软软件件开开发发, 农村小学教师微课制作技术有所突破

微课的设计、制作, 对于农村小学教师而言, 技术门槛是拦路虎。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均显示, 我市微课开发两年间, 微课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 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45 岁以下农村小学教师至少会用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专用软件录制的人数占90%以上, 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的喜爱, 微课制作技术不是微课发展的瓶颈。

(3) 开开发发网网络络资资源源平平台台, 展示微课参赛作品, 丰富微课资源

随着对微课认识的提高, 微课作品被一批批开发出来, 微课平台也日渐增多, 如, 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支持的中国微课网、国家开放大学所属的五分钟课程网, 江苏省电化教馆主办的微课期刊网、省首届微课作品展示网等。我市各县区的视频资源网征集的参赛教师的微课作品约上万件, 经过筛选, 市电化教育馆的网络资源平台把选拔出来的上千件优秀作品与大家共享, 这不仅为教师学习微课提供参照, 为各类农村小学提供了微课资源, 也为研究微课制作与应用情况提供了一手研究资料, 促进了微课的发展。

(4) 受受条条件件制制约约, 农村小学微课无“用武之地”

关于微课的主要作用, 61%的教师相信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但教师对在农村课堂上使用微课意向较低。一方面, 农村学生家庭中移动设备短缺, 微课很难用于课前、课后;另一方面, 农村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安于现状, 认为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机还不成熟。虽然已经意识到微课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但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制作的微课并不实用, 不适合学生现实课堂学习, 也不适于手持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环境中。

2.我市微课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越来越被农村中小学教师所推崇, 我市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所取得的成绩突出, 但是, 我市微课的发展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 存在如下问题。

(1) ““微课”制作任务化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 具有“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 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改革课堂教学。一些教育管理者却将“微课”作为一种目标和任务加在教师身上, 并量化考核, 与奖惩挂钩, 这样就导致了一些教师没有基于实际问题的思索, 为任务而任务, 制作的微课也就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把本应充满生机、探究的微课程简单地“物化”为机械的任务, 大大削弱了教师进行微课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微课”使用虚无化

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 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 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而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微课就是一节课中的某个片断, 设计微课时, 画面过于花哨, 语言不精炼, 针对性不强, 因此, 制作的微课往往不适合学生的学习。调取连云港各县区及市微课比赛网站上的参赛作品, 分析发现大多微课以课堂教学片段为主, 制作的方式方法采用摄像机课堂拍摄, 教师讲授, 微课作品形式上不够鲜活, 样式还不够多样。由于不少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并不主要以应用为目标, 导致现有不少微课作品在应用上普遍较弱, 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普遍乏力。

(3) ““微课”评比指标化

微课比赛是我市推出的以赛代训的重要举措, 其优势在于调动农村一线教师制作微课的积极性, 一批优质微课脱颖而出。但是“评比标准”的硬性规定错杀掉部分有价值的微课, 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微课评比的标准会引导一个地区一个赛事微课的发展, 所以, 制定好微课评审标准意义非常重大, 我市微课评比有一条标准这样规定为:时长5 分钟以上10 分钟以下, 时间不足或超出都不能评奖, 如果教师讲得足够精彩, 如果内容足够重要, 时间长出几秒又何妨?相反有些内容能够5 分钟内就能讲清讲透, 为何还要5 分钟以上?“标准”规定制作针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 试想一个专题或主题就不可以了吗?官方是否对微课作品的技术指标规定太死、要求过多过细?这值得管理者思考。

(4) ““微课”研究封闭化

一些教师认为, 对于微课的研究是自己个人的事情, 不愿与他人共享, 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教学研究是开放性的, 面向专家、同行、学生全方位的开放, 要从专家、同行、学生等多个角度的认识和理解, 增强微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校教研组应在集体备课或教法研究中涉及对微课的反思评价。

(二) 改进的建议

11.继续为农村小学教师打造量身定做的微课培培训训套套餐餐, 做好教师培训的跟踪调查

首先, 有针对性的培训才会有生命力, 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微课培训既要“简单易懂”, 又要做到系列化, 使他们发生从技术到理念的变化;其次, 培训结束后, 要进行有序化的跟踪调查, 适当给参训者一些“实践”任务, 在不断的实践中内化培训精髓, 将实践与培训结合起来。

22.要要消消除除微微课课评评价价中中的的“作品化”现象, 把微课落实到课堂中

各部门在评价微课问题上要重课堂应用, 轻评比指标, 重课堂实践, 轻“作品”化现象。微课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 学生认为好的微课才是最好的。所以, 在课堂教学中、在教研活动中要把微课的应用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 而非单纯的微课作品评价。

33.继继续续举举办办微微课课大大赛赛, 以赛促学, 以赛培育学习和使用的好环境

在“以赛代训”模式下, 要注重比赛的过程, 让比赛真正为教学服务。比如:今后的“微课大赛”要以是否为学生服务, 是否服务课堂为评价要点, 重视微课在“翻转课堂”中的作用, 只有与时俱进、真正实用的比赛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4.回回归归本本真真, 让微课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

教学模式创新是根本, 教师要将微课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 让微课真正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 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55.微微课课平平台台功功能能单单一一, 仍需加强技术支持

功能齐全、应用方便的微课平台是微课共建共享的有力保障。在未来的发展中, 微课平台最好能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同时, 平台应该具备在线讨论功能, 在线学习的师生共同为学习者解惑, 学习结束后, 提供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练习题, 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

六、总结与展望

连云港市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 得到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关注, 广大一线教师对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我市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的相关技术的日渐成熟, 软件可用性将越来越好, 硬件功能越来越强, 微课开发制作门槛将不断降低, 对一线学科教师和学生的技术要求也会越来越低。今后, 我市微课设计开发制作的参赛动机将逐步转向应用导向, 实现“让教师教得更轻松, 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4) .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3]张一川, 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6) :29.

[4]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62-63.

[5]梁乐明, 曹俏俏, 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02) :70.

8.农村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篇八

一、调查对象与内容

本次调研活动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2010年3月份,在全省9个设区市进行了小学品德教学和评价情况问卷调查,发出问卷9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725份,回收率85.6%,其中农村教师382份、城区教师343份。2010年3月13日,在宁德市蕉城区实验小学和七都中心小学组织了两场有近百位师生参加的座谈会。2010年11月底,还在福州组织参加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研修班的110名学员,召开课堂教学专题座谈会,并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活动,力求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为指导,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设计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采取不记名方式,问卷题型为选择题46题、简答题2题。问卷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教学情况和考试评价情况以及教学建议与要求等48个信息点进行基本信息采集。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差距甚远,不适应国家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为:

1.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为兼职,专职教师极少

统计2010年3月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调查问卷,专职教师(含学校行政领导任课)仅20人,占5.2%;兼2门的教师有101人,占26.4%;兼课3门及以上的教师有118人,占30.9%。农村小学品德任课教师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有的是班主任,有的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主要精力往往并没有放在品德教学上。更糟糕的是,他们中有的年老体弱,有的是不能胜任主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期待。要求他们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显然是很困难的。

2.没有开齐开足课程,周课时数缩水严重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对课时有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3课时,三四年级品德与社会2课时,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3课时。但在收回的382份农村教师问卷中,学校课程表中品德课每班周课时数,回答安排3节的有235人,仅占61.5%;回答安排2节的有135人,占35.3%;回答安排1节的有5人,占1.3%。而实际上品德课程每班周课时数,回答3节的有182人,占47.6%;回答2节的有184人,占48.2%;回答1节的有9人,占2.4%。可见,福建省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课时计划,并没有真正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落实,存在被挤占或挪用的现象。

3.培训机会少、时间短,专业能力得不到发展

据统计,在参加2010年义务教育农村骨干教师“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解决”专题110名研修班品德学员中,曾经参加过新课程培训(多为县市区级培训)的有85人,占77.2%;有25人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级别的新课程培训,占22.7%。骨干教师尚且如此,其他农村教师参加培训情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座谈时我们了解到:制约农村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摆在首位的是教师工作压力大,其次是培训跟不上,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差,通识培训多,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有效地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在农村小学,兼课老师在学科知识结构上“先天不足”,加上培训不到位,造成“后天营养不良”和专业水平偏低,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也就不奇怪了。

4.教研活动偏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

多数农村小学规模小、布局零散,学校没有教研组,即使有,也很少能正常开展活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能及时提高,农村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弱化。许多农村教师对品德常态课缺乏认识,存在简单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现象,影响农村品德课程实效性的落实。从图一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含集体备课组活动)的次数明显少于城区教师;从图二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校内教研,其中参加区域教研活动人数比例比城区老师少10个百分点。

5.许多农村小学品德课程评价滞后

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课程评价重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小学品德课教师教得如何?学校无法做出科学的判断;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心中无底。仅仅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给自己留下的直观印象而给出一个等级或分数。有的学校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评价,但缺乏规范性,评价的措施有待完善。从图三可以看出,农村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正常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比城区老师少13个百分点;从图四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开展总结性评价的比城区教师少了近7个百分点;从图五可以看出,农村学校没有独立开展品德评价工作,有278人认为仅仅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占72.8%,明显高于城区学校。

三、思考和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建议:

1.加强农村学校教学常规的管理和督导,开齐开好小学品德课程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品德教材变漂亮了,教学质量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农村学校尤其严重。许多农村学校对品德教师的备课、上课等环节缺乏严格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常规管理处于失控状态,更不用说作业批改、学业评价等环节检查。品德成为可有可无的“副科”,課程在时间、师资和制度上缺乏有力保障,品德处于教学边缘地带。正如有的农村老师在座谈中所说,小学品德课还是“机动课”,“主科”语文、数学时间不够用的时候,便成了“替补”;师资配备随意,工作量不够,“品德课”来凑,“兼职”“百搭”加“流动”;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认真调研,加强监督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小学品德课的教学工作步入正轨,按要求开齐开好。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小学品德课的重要性,把品德课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机构到位、措施到位。

2.增加培训机会,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

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任务最终落在任课教师的肩膀上,只有提高教师的素养,才能推动课程的健康发展。在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训结果,更应该重视培训的过程和形式。每年进行的农村骨干教师专题研修班活动,要做好跟踪培训,保持学员的相对稳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支稳定的小学品德教师专职队伍。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组织农村小学教师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教学经验,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加快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各级教研部门应经常调查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教学研讨会,及时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3.开展切合实际的校本教研、区域教研和连片教研

活动

在教学研究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开展过正式的教研活动,农村小学品德教师缺少专业发展的氛围;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个别教师甚至把品德课上成语文、数学课。因此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选拔责任心强、精通业务、有组织才能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以教研组为依托,认真制定教研计划,开展研讨活动,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带动,分层推进,整体提高的形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人进步,全体提高格局的形成。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区域性教研活动,以一定区域内的相关学校构成共同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开学初制定联片教研计划,每所学校均出专题,出教师。可以邀请教研员参加,与会教师撰写心得笔记,有主讲人、发言人、评议人。要求参加教师均要发言,还请城区知名学校担任农村薄弱学校“牵头人”,开展城乡共建手拉手活动,走出去,请进来。还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同课异构”教研、“会诊式”教研等活动,改变以往仅由少数优秀教师充当教研主角,其余教师当配角的现状。

4.创新研修方式和途径,提升农村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的专业技能来自实践,用之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获得的教学技能才会有生命力,才能经得起检验。开展结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实践研修,有利于农村教师从中获益。

如可以开展城乡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提高农村教师驾驭课堂的整体能力;指导农村教师分析、思考、模仿和借鉴优秀教学课例,掌握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省、市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农村教师教学设计和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指导农村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以促进农村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學方式,将自己的反思成果写成文章。

5.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探索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

上一篇:班级微格化管理我之所见论文下一篇:2011安全工程师考试法律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