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2024-06-22

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共8篇)

1.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一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例谈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时 云

唐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提倡启发兴趣、生动活泼地教学。他说:“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他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打动学生心弦。他讲的“恢笑啸歌”就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创设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一、巧设“语言”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用特定的语言把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形成特有的情感氛围。

如讲授《桃花源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请同学们慢慢地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周围好像白茫茫的一片,大家飘飘悠悠地漫游着,忽然飘来悦耳的泉水叮咚声,眼前出现一条曲折迂回的小溪,溪水边是青青的小草,赏心悦目。小溪的尽头是一片缤纷落英的桃林,桃花争奇斗艳,实在是美极了。”这段导语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它把学生引入这一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深刻领悟世外桃源的真正含义奠定了基础。

笔者看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上《<论语>十则》时的录像,他设计了这样的“语言”情境:“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思想之光能照亮人们的思想。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例如牛顿、哥白尼……谁知道这十位思想家中谁排在第一位?”他让学生们稍微议论一会儿,接着说:“他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夫子。”魏书生的这个情境导入,像磁铁石一样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议论纷纷。由此,学生学习《<论语>十则》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二、巧设“操作”情境

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心不乐学。”根据初中学生思维虽然活跃但不能持久的特点,笔者经常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设计一些初中生较感兴趣的“操作”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接受美的陶冶,并从中汲取知识。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时,笔者就布置学生回家自己动手做风筝,第二天回来在班里进行评比。学生做的风筝各种各样,有的很有创意。同学们对彼此做的风筝进行了讨论、交流,气氛热烈。这样的“操作”情境不仅很好地导入了新课,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从中能够获得成功的愉悦。

在讲课的时候,讲到文章的精彩之处,笔者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能够读出形象,读出画面,读出意境。有时,笔者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把文字变成画面。如讲授《核舟记》时,笔者问:“桃子核做的坠子有多大呀?”学生回答说:“长五分许,横广四分。”“请同学们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了,像三分之一根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两支扮笔的直径。“请同学们在这上面画上一个有八个窗户的小船,五个神态各异的人,六件用具或器具,再写上三十四个字。”同学们怎么画也画不下,但古代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雕刻得形神毕备、惟妙惟肖,真可谓巧夺天工。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自然为我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技艺所折服。

三、巧设“音乐”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从诉诸感情的原则,以主体的审美情趣为背景和内驱力。有些课文,我们可以引入音乐和图片资料,利用它们创造情境,以此来叩击学生的心扉,陶冶他们的`性情,并为老师讲读课文、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先播放根据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而创作的同名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音质柔美,细腻流丽,形象真切生动,很好地导入了新课。再如讲授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时,笔者先播放录像片《黄河》,音乐悠扬婉转,继而呜咽悲泣,随即又铿锵高昂,犹如雷霆万钧,震撼人心;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以及船工奋力划桨力挽狂澜的动人画面。这一审美氛围的设置,让学生进入了诗歌所特有的意境之中。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领会诗歌的主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适宜采用音乐来导入,如《音乐巨人贝多芬》可以用他的激昂的《生命》交响乐来导入,《羚羊木雕》可以用婉转优美的《友谊天久地长》来导入等等。在新课教学导入时可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段落适时地使用。通过音乐的情境设置,可以让学生在情绪情感上被打动、被感染,这样,学生也就能自然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受到情感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使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因人因课而异的。教学情境创设得当,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云 江苏省新沂市时集中学 221418)

2.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二

一、勾绘格调, 直取意象, 触及文本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 千古吟诵的小曲、久经芬芳的诗词大都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作者在这些诗文词作中往往通过对一系列富有情结的意象的细致刻画与有序串接, 为读者绘就并重现作者昔时的心境与身处的境地, 往往在朦胧之中清晰地宣泄了浓郁的情感。由于时代与生活阅历的不同, 再加上对古文的敏感性较差, 学生往往抓不住这些寄予情思的意象, 常常因此错失深入赏析、透彻领悟作品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通过动画或视频对特定情景的重现, 浓笔重彩地描绘图景格调, 鲜明有力地刻画事物细节, 聚焦凸显情境意象, 作者遣词组句的妙处便跃然纸上, 引人含咀不休。

例如, 教师在教学戏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 为了呈现给学生一幅深秋俊逸的荒郊图, 展现作者凄美婉凉、愁思绞心的羁旅生活, 可制作一段这样的视频或动画, 先后展播灰色格调的“枯藤老树昏鸦”、温情甜暖的“小桥流水人家”、萧瑟伤怀的“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格调变化鲜明的写景镜头, 以渲染曲作所写的深秋衰败景象, 对作者高度凝练、惋惜无奈的意象展开媒体张力——进行组合和比较: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教师借助多媒体动画技术, 巧妙点拨学生尝试获取这些关键而富有韵律的意象, 掌握它们是交相叠映, 还是相互衬托的关系, 并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来理解整首曲作语言的内涵寓意, 领悟作者的情感在枯败昏黑、温馨甜暖、萧瑟伤怀等不同色彩格调间的跌宕与坠落。藉此, 学生的“读”即可以媒体为台阶, 以意象为节点, 实现语言内涵领悟能力的提升与阅读技能的增进。

二、布置景致, 创设情境, 理清来龙去脉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 学生总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触。这是由于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作者的游历情境, 导致接触的景致严重匮乏, 真实的境地不足甚至缺失, 仅仅通过抽象的文字揣摩, 难以想象并准确理解作者阐述的要点, 无法产生共鸣之趣。而电教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以轻松地解决这一难题。它通过描绘、串接若干个景致镜头, 按照某种逻辑或次序巧妙地裁剪、组合, 创设出生动直观的有效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置身入景, 如临其境。学生即能追随作者的“视野”凝神观察景物, 理解各个事物之间的衔接手法与逻辑关系, 获知并掌握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 通过电教媒体对景致的布置和情境的创设, 对帮助学生理清文思、复述要点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故宫博物院》一课时, 由于学生大都没有完整游览故宫的切身经历, 仅靠说明文枯燥的文本“透析”, 难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情趣。教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动画与字幕式的说明性文本, 展现故宫博物院的整体布局, 呈示出作者黄传惕当年游览故宫的路线图。于是, 故宫的教学就如同在画册中游览。情境的创建促使教师由学生的“讲师”向“导游”和“伙伴”的角色转变。在多媒体画册中, 各种建筑的排列布局就历历入目、跃然纸上。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赏画取景, 即能轻松地“说”出故宫建筑之间的承接关系和排列次序, 将宫殿的布局“安排”得错落有致, 复述得有条不紊。

另外, 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愿望, 可以适当丰富文体。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的过程中, 适时添加疑问、任务或事件情结。如在“游览”到坤宁宫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在《还珠格格》中, 容嬷嬷训斥小燕子是在坤宁宫还是乾清宫, 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阅读情趣, 还凸显了说明文所遵循的客观性。更重要的是, 可以因势利导, 教育学生编织、撰写故事时, 也要遵循客观的时间、地点和主要的人物, 不能让该在坤宁宫发生的事跑到乾清宫, 不能让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跑到三国为曹操医治头疾。以此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 要养成善于查阅科普性说明文的学习精神, 树立尊重历史和客观事实的科学意识。

当然,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计、开发一个3D故宫游览虚拟平台, 让学生尝试以与作者不同的路线游览故宫, 以充分体验故宫的恢宏气势。

三、巧设空白, 舒展想象, 提升写作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 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常常遭遇我们“想象家”的冷嘲热讽。我们不得不静下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 确实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中感知心境、获取知识和感悟真谛;但在很多时候, 电教媒体的“声情并茂”、“图文繁密”也羁绊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 即成的视听场景束缚着学生的联想翅膀, 限制了思维的空间, 掣肘其想象能力的发挥。由英国著名喜剧演员卓别林拍摄的无声电影《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 在有声电影时期居然还能逆势而上, 甚至在当今这个数字视听媒体盛行的时代, 仍能让人百看不厌, 占有很高的收视率, 笔者认为, 除了卓别林滑稽可笑、幽默风趣的高超演技外, 更重要的是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潜藏着发人沉思的东西。影片的观看、赏析均需由观众自己根据其中的无声情境, 揣摩、想象正在发生的故事和人物对话, 主动探寻其中的寓意哲理, 因而每次收看都会获得精神上的巨大“创收”。这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我们收听故事的方式, 让我们实现了从被动“接受”故事到主动参与“建构”的转变, 也让观众由“场外人”变为“局内者”。这种“无声效应”启示我们:巧妙地设计媒体“空白”, 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 增加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提升学习的情趣。仍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在词曲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词曲情境表述与扩充的创作意识。比如, 在电教媒体中的人物旁边或添置一个“空白”语言框, 或在速写人物的形象时“空出”面部表情。藉此, 教师引导学生遵照诗歌所表现的主题, 依据电教媒体所提供的情境, 对媒体“空白”展开联翩想象, 进一步丰富故事情节。通过描述人物仪容等形象特征, 或者刻画心理活动, 最终编写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所以, 电教媒体既要发挥它生动直观、引人入胜的情境作用, 成为叙事说理的有效媒介或互动平台, 又应积极设计它的媒体“碎片”和“空白”, 以产生巧妙而恰当的悬念或疑团。在必要环节采用速写手法, 以平添它不确定的悬疑要素或“虚化”情节, 为学生的习作创设欲言还休、耐人寻味的画面效果, 让学生在悬疑的情境和“虚化”情节中各自舒展想象, 遵照既定的表现主题拾级而上, 竞相揣摩、撰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那份含而不露的美妙意境。如此一来, 既能不羁电教媒体的情境定势, 还能在开放自由的“空白”中营造悬而未解的积极情趣, 以激发并保持学生习作的兴奋点。

3.浅析初中语文中的情境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细致地理解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与想象力。语文情境教学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地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1]。

1、语文情境教学的原则

1.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作用的原则

语言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于其中。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信息即教学内容,情感信息即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信息流共同合成教学活动的信息总流。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会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人的这种认知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集中思维,培养其刻苦和钻研精神,又要考虑如何调动情感、兴趣、愿望、动机、无意识潜能等对智力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是理智和情感同时活动的个体,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潜力。智力与非智力统一,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与轻松并存的状态。这时,人的联想自由驰骋,情绪随意起伏,感知在暗暗积聚,技能在与时俱增。这正是情境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2]。

1.2指导性与自主性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学本是一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语文情境教学更强调这一点。只有师生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形成一种默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由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的自主性要求侧重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原则要求在情境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得到如何做人一做生活主人的体验。它意味着一切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生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之上。

1.3直观性与暗示性相统一的原则

语文教学创设或引入情境,主要是为了达到动情明理的作用,所以,十分强调情境的直观性与暗示性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既打动人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又能引起学生驰骋想象,积极感知材料,达到理性认识。

2、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策略

2.1在情境中师生互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教学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愿意参与体验情境,在学习的同时,又创造出激情的氛围。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充分相信他们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潜能和积极性;要学会容纳一些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善于与他们交朋友;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感悟和学生们交往中的乐趣。老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把自己当作是学生中的一员,在和学生们共同地体验、讨论、实践、操练中形成、凝聚出师生认同一致的观念。要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并虚心地接受学生们提出的一些富有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的见解,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来促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建立。

2.2在情境中生生互动,形成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当今科学的发展日益综合化,集体的创造取代了手工业式的个人创造。因此,当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这一点,使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积极的生生情感环境则体现在生生之间的交流协作。我们知道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是情境教学成功的重要环节,师生之间是,生生之间尤其是。而这种关系的形成又十分需要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与协调。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情景中引导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其次,要引导学生善于在他人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再次注意引导大家懂得关心他人,学会在学习、思维、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别人、尊重和欣赏别人,这样做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直接对教师的情境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2.3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或开放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加工方式,发散思维从问题的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寻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指向于多种可能的答案,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展开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造性思维的要结构成分。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作为思维主体,充分发挥思维活力,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面对问题作多方面的考虑与分析,就容易出新、创新。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很多,其中小说给我们留有的想象空间最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最丰富,其中推想小说中的人物的可能结局更有利于发散思维,因为推想人物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尤其是推想小说主人公的过去或者将来,不仅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结论

总之,情境的设置不是简单的事情,它给我们留下的问题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分析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根据不同文体创设情境教学中的“情”与“境”也就容易而且独具特色。在洋溢着“情”与“境”的课堂中,教师将蕴藏在教材中的“滋养了人类文明几千年的精华和经典挖掘、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发展意识、责任意识、生命意识”在美的浸润中渐渐苏醒、渐渐形成。这样的课堂,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漆权主编.创新与创新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四

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师生制造与创设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虚拟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的一种教学模式。与客观情境教学相对而言,客观教学情景是教学中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境,不是经过人为再加工优化的典型环境。两相比较,语文虚拟情景教学运用得比较少,原因是他不好掌控,他不是教学情景真实还原而是创新,它不仅要求教师明确的教学目标,熟悉自己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还要有很高的教学技巧和很强的教学创意。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前导入、文本解读、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写作训练等环节,都可以恰当的创设虚拟情境进行教学。当然,创设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要适度,不能滥用,要遵循一定的创设原则,从高效课堂和有效学习来看,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莎士比亚:“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教师的教学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离你的教学成功也就不远了。如何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是很多语文老师孜孜以求的理想,有的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没有几个学生喜欢他所教语文学科,没有几个学生喜欢他上的语文课,以至于让自己的理想变成了梦想,其原因就是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于死板,缺乏生气。要克服这种死板陈旧的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思想,想想学生学习中的需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以激发初中语文学习兴趣为原则,创设语文虚拟情境教学。

以课堂导入为例,课堂导入要激趣。可采用提问激趣,故事激趣,猜谜语激趣等等。提问激趣:如教《吆喝》一文,你听到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们的吆喝吗?你能学一学吗?你能从中体会这些吆喝的含义吗?下面我们来学习萧乾的《吆喝》,看看老北京的吆喝有何特色。故事激趣:如教《女娲造人》的课前导入,就可以创设情境,可以从学生喜欢听神话故事入手,讲神话故事《盘古开天》,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让学生生谈谈自己听神话故事的感受,教师归纳神话故事的特点,然后引入新课《女娲造人》的学习。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而终生学习的愿望是人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脚,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和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充分培植学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学习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自主学习的魅力、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如教《变色龙》时,让学生阅读了小说以后,我说:“大家看怎样学习这一篇课文?”“来表演嘛!”没想到有个学生大声说,我说:“怎么演?”同学们到来了兴致了,有分角色自说自演,有一个人用不同的声音演,还有一人读另一个人演……我看这个也不失一种语文学习呀,就同意了。没想到这节课很成功,同学的参与热情很高,表演很投入,更没有想到的是,出现了中外两个版本的表演形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就是有效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应是,原则加技术加创新三者的完美结合。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以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为技术,以师生课堂教学共同体的建构为创新。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原则出发,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可分为预设和生成两种。

3.1 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预设。教师要利用身边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创意的设置一些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效率,增加课堂的容量,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虽然对他争议声不断,我们不可否认他的优越性,我不能因噎废食,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不少的亮色。如教《香菱学诗》一文,就可利用多媒体链接与小说《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和背景资料,了解人物的身世;还可以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理解,同时也受到了审美艺术的熏陶。

3.2 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生成。是师生交往互动中的即兴创作,是师生思维碰撞的智慧火花,是活化了的知识、技能。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同生成问题,有创意的利用生成问题进行教学,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生成性的课堂是真正的有效性的课堂。如在教李清照《武陵春》这首词时,有学生自学后,提出了全词是写“愁”的,为什么又有“闻说双溪春尚好”的“好”呢?这时教师就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去分析,通过讨论和思考后,学生就会得出这样好的春色,这样好的美景,无法引起词人的兴致,可见她的愁绪是多么的难遣,忧愁是多么的深重,才有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感慨。很显然,这样的学习比老师的生硬的灌输要来的自然,来得真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的提高与逻辑思维的锻炼,是虚拟情境教学创设的思维力培养原则。因此我们在虚拟情境教学中,诱发其想象,启发其思维,从而引导他们去认识问题的根本,发现未知,为达到目标而去解决学习问题,充分发挥智能潜力。语文虚拟情境教学创设中,图画和音乐的运用是最为普遍的。通过想象,丰富文本为我们描述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发散思维水平的提高,确实是虚拟情境教学创设的一个重要目的。以教材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两种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

4.1 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教材内容。例如: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后,让学生画一画三峡春夏秋冬的美景图,体会三峡的一年四季的美丽;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后,不妨听一听依据该词改编古名曲,体会一下作者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情感真挚的美妙。将文字变换成图画和音乐,既要依据课文原有信息,又加入读者的再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认识。

4.2 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学生对于在当时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后,不妨追问“难道这篇课文只是批判,有没有表达其他感情?” 的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刻的领会、挖掘原作的文章主题内涵:作者不仅有对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的批评,还有对像孩子约瑟夫具有善良、同情心等美好人性的呼唤。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和生长环境,所以,人从自然属性上还是社会属性上讲,有着共性的同时,也有个性。我们过去的教育注重了学生共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教育当成了产品生产,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个性缺失,创新能力低下。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现象,是教师是权威,学生惟师是从,教什么学什么,学生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学生的个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尊重学生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创新,理应是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如作文课上,让学生看《2012年》的美国电影片段,专门其中截取了地球大爆炸的镜头,让学生看后,展开丰富的想象,写想象性作文。有多学生想到了生命的脆弱《命悬一线》;有的同学想到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作自受》;有的学生想到了星球移民《人类的第二故乡》……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虚拟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必须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高效课堂教学出发,进行有创造性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吉林 《李吉林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2月

5.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五

2010春汉语言文学(本)张 智 1053001203011

写作提纲:

引论:

如何激发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如何把课堂教学情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施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本论: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五、创设情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实质上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在保持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性”地位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当今的语文课程改革充溢着生气和活力,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特点,为实施情境教学提供了必然。所以说,语文与情境教学有不解之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施情境教学是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是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育新理念的要求,又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了解情境教学,结合语文课本身特点,大胆运用情境教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积极创设情境教学,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以提高语文素养和能力。

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生活,是语文之源”。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语文教材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也影响着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从教材中寻找生活的痕迹,用与生活自然联系的情境去开启学生的情感,才能引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走入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例如学习课文《看云识天气》,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了解了云的不同特征,也明白了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课文的学习似

帝的新装》时,结合课文特点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到了八年级带领学生走近大自然,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歌颂自然”诗歌朗诵会。进入九年级则根据中考试题样式,分别组织学生根据实际进行了“走近名人”“我文明、校园文明活动”采访和演讲活动。于活动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在活动中,也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依据学生现状更好地因材施教。

三、创设图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诗与画之间的关系。语文教材中,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教读《爱莲说》,讲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时,就可以拿出画有莲花的挂图,在学生仔细欣赏中,加以指点和启发,同时有感情的讲述:同学们,周敦颐是如此这般地给我们描绘了莲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导学生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风度等方面分析,学生爱莲之情便溢于言表。

这种创设图画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比空洞讲解效果要好。

四、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文学与音乐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在教学中利用音乐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春》这一课,有各种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如能引进音乐,则会取得

中的一件平常小事,但却使我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是最佳的润滑剂”。

六、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引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过去语文教师那种“夹着课本和粉笔进教室,一支粉笔一张嘴讲话”的形象有所改变,电子备课已基本取代书写教案,电脑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工具,无论是初

一、初

二、还是初三语文教师都能够自己从网上下载教案和课件,许多老师还能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专题训练和实体讲评。随着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更加直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语文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因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朱自清的《春》时,就可以选择《春花图》、《荷塘景色》、《夕阳无限好》、《好大一场雪》等几幅图片,要求学生在总结文章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并且请其他同学评价。同学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在学《孤独之旅》时,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影《草房子》中与课文相关的那一片段,同学们兴趣高涨,与主人翁杜小康产生了共鸣,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总之,影音情境的创设能够给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师生而言也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如此说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 的语言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我是这样说的:“话说有一个职员在上班的时候出去理发了,这下领导可不高兴了,他可是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头发可是在上班时长的啊,所以我利用上班时间理啊,没问题啊 ’。这领导说了:那‘你下班后就没长头发吗? ’职员一脸无辜地说:‘是啊,所以我没把头发都理了啊„„’领导这下真是气得没话说了。”引得同学们哈哈火笑,我一本正经地又说 :“这个职员啊,就在我们班上,不过他没出去理发,他在干什么呢?”同学们先是一愣,转而会心一笑,那位同学也很自觉地收起了指甲钳。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准确的和使人畏惧的幽默,对一切卑鄙可笑的东西来说都是当头一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从自己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创设教学情境,全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入手,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使他们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由被动地学转变为主动地学,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兴趣回,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

6.初中语文情境教学方法探析 篇六

在语文教材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教材当作剧本让学生进行自导自演, 这样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还能够将课堂的主导地位交给学生, 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思想中去, 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做到心领神会, 同时还会增加学生之间互动的机会, 有利于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 促进语文课堂的和谐温馨。除此之外, 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要将自己的才能展现给大家, 有利于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信心的增强。例如, 在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话剧的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将人物的特点表达出来, 从而创设一个活跃互动的语文环境。

二、从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本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学生, 了解学生的特特点与喜好。根据学生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从懵懂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他们还没有独立地去生活, 生活阅历比较少。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创设环境的时候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够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 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同时, 在情境教学时教师还应该制订出教学目标, 并在教学之前认真精心地准备每一堂课, 这样有利于将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把握清楚, 使学生分清学习的主次, 使情境教学顺利的开展。

三、在作文教学中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积极思维

在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常利用传统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关于写作的知识点, 然后为学生准备一个题目, 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 学生针对题目课下去完成作业。然后教师再收上来作文进行批阅和评讲。但是事实上, 学生整体学习、写作可取的素材较少, 学生写作起来都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颖性, 写作水平难以提高。所以, 针对这一状况,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进行创新情景教学, 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让学生有种亲临其境的感受, 这时教师再进行一定的设计, 学生就会受到启发, 不但会有独具一格的想法, 还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写作素材独具匠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高。

四、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入情入境,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较低, 为了避免这一状况的发生,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利用一些新的教学设施来吸引学生的目光, 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 利用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图片或者是动画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一课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文章里的画面, 并为学生放一曲符合文章基调的曲子, 这样使学生被环境感染, 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还有利于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语文情境,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 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 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7.浅析初中语文情境教学 篇七

关键词:情境创设;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情境创设是一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很早之间就已经被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使在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创新的今天,情境教学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如今,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又要丰富学生情感。因此,通过情景教学构建有趣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那么,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好戏看开头”,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说是整个教学过程成功的首要条件。良好的导入情境创设,往往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把学生吸引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获得知识。《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氣、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由于生活经历的不同和时代的变迁,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和人物的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可先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谈谈自己的童年的趣事,接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

二、自读提示,把握重点

自读提示是课前指导学生阅读的纲领性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自读提示来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和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行文的目的和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抓住文章总纲,进而开展有效阅读。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朗读与默读相结合,朗读与思想相结合。精读、略读和浏览是学生阅读需要的选择,诵读是学生积累、体验和语感培养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去选择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他们充满信心,给予信任,适当点拨,指导他们正确理解课文。

三、利用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问题探讨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读,要给学生明确的目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阅读不止是停留于表面,而是进行深入的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阅读教学才会有深度、有效果。巧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不关心学生内心状态,不懂得开动学生脑筋,那么,只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倦。换而言之,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问题情境创设作为能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也受到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通过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但要懂得如何进行问题情境创设,还要知道何时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一般来说,学生乏味时,正是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良机。其次,根据重点、难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五、创设想像情境,培养学生阅读创作能力

创设想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创作的动机与兴趣,而且可以激励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想象力的文章,既训练了语感,又培养了创作能力。那么,如何创设想像情境呢?主要是要充分利用教材,找到能引起学生想像的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想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续写结尾。在学习结尾有“空白”美的课文时,鼓励他们去想象、推测故事的结局。(2)补叙课文。在许多课文中,作者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补叙课文情景能让学生把作者留下的“空白”填补起来。(3)利用插图和彩图。鼓励学生推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意境,以文配画。(4)换结尾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从多角度进行想象,设计出新的结尾。通过这些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可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其动手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同时也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形成其良好的语感能力。

总之,情境创设是突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合理而且巧妙地运用情境创设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氛围,调动学生思维,丰富阅读方式,从而彰显了阅读的强大的魅力,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可以为其它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8.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浅析 篇八

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重视不同年级的文体教学,也重视以课为单位的内容教学,却往往忽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这就像是面与点之间,忽略了线的作用。在此,我以教材的单元为例谈谈我们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一)教师对教材应该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时,应明确它在本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明确将要教学的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重要程度,根据重要程度才能合理安排教学密度,如:八年上册第三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说明文的学习,是八年语文课的重点。此单元是学生接触说明文的开始,可以说是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关键。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应该深入具体,让学生充分理解说明文与记叙类文章的不同。

(二)教师备课要通览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对本单元的整体结构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备课过程还要对整个单元的课文编排作一个透彻的理解,重点篇目与自读篇目应该区别对待。本单元是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说明文的典范,必须重点学习。《桥之美》穿插在《中国石拱桥》之后,重在两者的对比。而《说“屏”》放在单元最后,又是自读课,重在检验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果及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对单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在备课时,老师才能高屋建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及教学侧重点。

(三)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单元说明,学生可以据此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老师则据此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确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细化到单元各篇目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说明文的读与写。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了解说明文特征,说明方法,能判定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写作简单的说明文。

二、注重单元内部的联系与比较

(一)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单元内的课文就像一颗颗零散的山楂,我们必须寻找到山楂中间的小孔,才能用同一竹签颗颗串起,最后以一整串的冰糖葫芦呈现。这个小孔,对于课文来说,就是单元各篇目中的相通之处,教师应该明确相同的部分。除了主题,或是体裁,或是教学重点,或是学习方法有相同的部分,要概括出它们的共性,以此作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才能使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单元的整体方式呈现。

(二)单元内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对比

单元内的课文是有联系的,但是联系的紧密程度是有区别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明确哪些课文联系得更密切,也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对课文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对整个单元,才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此,单元整体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比较教学上。下面我谈谈应着重比较什么。

1. 作者的身份或者生活经历及创作背景比较 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向普通读者介绍有关中国石拱桥的一般性知识。他是从桥本身具有的特点的角度来说明的。《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是画家。他是从画家的视角来写桥,说明的对象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到不同的美学效果。两篇的对比后我们得知:由于作者的专业不同,即使介绍的事物都是“桥”,说明的角度却截然不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就能领会,两篇文章着眼点不同,所使用的表达手法及给人的阅读感受自然不同。

《苏州园林》原是叶圣陶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序文,这可以让我们很好地理解作者将说明的落点放在苏州园林如画般的美感上,而非从导游的角度来游览苏州园林。因为摄影集本身就是画面感很强的照片,作者便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园林特点作介绍,作为摄影影集序文很恰当。《故宫博物院》原来是一篇广播稿,向听众介绍故宫博物院这组伟大的建筑群,所以它从听觉的角度和广播的特点方面考虑较多。因此,在介绍故宫博物院时作者像导游一样,要明确介绍的线路,并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比较清晰明了。两篇的对比,让我们知道尽管说的都是名胜,但是由于创作背景不同,说明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学生就能明白作者是根据创作需要来安排说明的内容的。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创作思路。

2.文章的写作手法比较 如八年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以“歌会”的角度切入,作者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以“鸭蛋”的角度切入,作者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以“吆喝”的角度切入,作者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各种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以“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

《俗世奇人》以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等都是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手法来表现。

3.语言特点的比较

《中国石拱桥》是介绍桥梁知识,作者的表述力求严谨,语言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苏州园林》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说明园林是如何布局来达到美的效果。因此,虽同为说明文,此文的语言除了体现准确周密的特点,还非常注重生动形象性。如“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用珠宝来形容花,说明花不仅美,而且具有珠宝般的光泽,“珠光宝气”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花儿一串串开得茂密,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着光芒的美丽。

如《端午的鸭蛋》和《春酒》语言特色的比较。汪曾祺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在《端午的鸭蛋》中都有所体现。比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语言看似平淡,仔细咀嚼,却能让人想象出吃鸭蛋的情景。而《春酒》的语言特色则是设喻奇特形象;善于运用细节。如“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女孩形象。

对比语言特点的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作品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写作语言风格。

4.思想情感的比较

如,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的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同样被贬和政治上的不得意,同样是寄情山水,但是相比之下,思想境界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审美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不同的情感态度。

为便于理解,我将比较的要点进行分点分析,但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几个要点综合分析比较。因为这几点是相互联系的。如创作背景对写作手法的制约,作者的生活经历对语言风格及思想情感的影响。比较的方法可以采用分析法,图表法,阅读法等,根据具体课文选择针对性强的比较方法。通过合适的比较方法,达到单元内的课文能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统一,在分析中整合整个单元的知识,使分散的知识集中的实效。这样学生对单元的内容就有一个既具体细化又整体宏观的理解。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综合的特点

(一)“学”与“用”的结合,综合的学习目的。综合性活动与单元主题有极大的相关性,把综合性活动放在单元的最后,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及联系实际,注重实践的效用。因此,综合性活动要充分与单元课文结合,要充分做到整体教学,体现“学”与“用”的结合,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如民风民俗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有认识家乡方言的活动。教师应从单元课文的方言特色出发,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具代表性的本地方言,两相比较,从而概括家乡方言的特点。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用”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再将语文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也开拓了他们的知识视野。

(二)听,说,读,写的结合,综合的学习方法。

八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说不尽的桥”,活动之前老师应先介绍关于桥梁的一些知识(如桥的类型,各种桥之最,中国桥梁发展史等),再让学生来说说自己见过,走过的各种不同的桥,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它们不同的作用或者构造及建筑材料上的不同特色。然后再向学生明确活动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来完成综合学习任务。活动具体步骤如下:1.教师选定目标,既结合活动要求又考虑本地区实际,如我们可以选择本地区最出名的广济桥来讨论。它是最早的开关活动式大石桥,明宣德十年建造,历史悠久,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非常合适。2.学生搜集广济桥的名称及别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及桥的故事传说,桥的发展等相关资料。3.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其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对学生如何筛选,整理搜集到的资料提供建议或者材料补充,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4.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讨论,从而确定研究方向。5.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再按照活动要求学生撰写成一篇500字的关于广济桥的介绍性文章。

上一篇:学生演讲稿《网络,实现梦想,成就自我》下一篇:考试反思作文6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