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2024-08-29

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7篇)

1.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篇一

卫生部办公厅

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加强我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行为,加强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本规范要求,组织对辖区内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医疗机构和医师进行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及时将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向社会公布,并报我部备案。

附件: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卫生部办公厅

—1—

2012年7月9日

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为规范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经皮穿刺途径在头颈部和脊柱脊髓血管内进行的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医学影像科的诊疗科目,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神经外科。床位不少于30张,具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条件,能

—2— 够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血管畸形切除、脑出血清除等手术。

2.神经内科。床位不少于40张。3.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具有“路图”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备气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条件,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具备供氧系统、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监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

—3— 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神经专业危重病人的救治要求:配备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能够开展有创颅压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有院内安全转运重症患者的措施和设备。

(3)具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三)其他相关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和床旁脑血管检查。

2.具备磁共振(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四)有至少2名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

—4— 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需求。设区的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无获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县域内需要开展急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时无法及时到达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2.由取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1年后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

(六)拟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新建或新设相关专业的医疗机构,应当符合本规范的人员、科室、设备、设施条件,并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

—5— 评估后方可开展。

二、人员基本要求

(一)神经血管介入医师。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3年以上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或者放射介入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神经外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内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医师需要接受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至少各9个月的培训。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经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6—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严格遵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手术的适应证。

(二)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由至少2名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决定,术者由本院神经血管介入医师担任,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三)实施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建立健全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后的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和记录。

(五)在完成每例次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至卫生部及省

—7— 级卫生行政部门(通知另行下发)。

(六)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原则上不少于1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30例。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应当低于6%,死亡率应当低于3%;治疗例数不足100例的,每年与介入治疗操作相关的死亡病例数不得超过3例。

(七)具有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例。

(八)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

—8— 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者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九)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2.建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器材。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不少于12个月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9—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

2.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神经血管介入床位总数不少于150张。收治病种应当包括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脊柱脊髓血管性病变等。

3.有至少3名具备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1名为主任医师。

4.有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5.每年完成各类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50例;或者医疗机构持续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10年以上,累计治疗性病例不少于2000例;至少有1名医师近3年来每年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

—10— 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大纲和培训教材。

2.制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神经血管介入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与完成不少于10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5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作为术者完成不少于40例诊断性脑与脊髓血管造影检查和不少于20例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11—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3.在境外接受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系统培训12个月以上、完成规定病例数的医师,有培训机构的培训证明,并经考试、考核合格的,可以认定为达到规定的培训要求。

五、其他管理要求

(一)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和考核,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2— 4.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10年以上,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或者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5-10年,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300例。

5.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二)本规范实施前已经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医师,可以不经过培训直接参加考核,经考核合格后开展神经血管介入诊疗工作:

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外科、内科或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

2.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行专家评议专业技术水平较高,并获得3名以上本专业主任医师的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3.连续从事神经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工作8年以上、具有主治医师

—13—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近5年累计独立完成神经血管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

4.近3年未发生二级以上与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血管造影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3%,神经血管介入诊疗相关死亡率低于3%。

—14—

2.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篇二

1 现况调查

口腔科最理想的操作小组是六手操作, 即1名医生用2名助手, 左侧1名, 右侧1名, 右侧的助手又称巡回护士, 可作为控制交叉感染的手段, 操作中不接触任何接触过病人的东西, 实现了有效的感染控制。但目前我国做不到。我国现在某些省级口腔医院和市级口腔医院特诊科及规格较高的私营牙科诊所开展四手操作。很多医院口腔科是1名护士配合2名以上医生操作, 更有基层医院及个体诊所的口腔科甚至由医生进行护士工作, 这样很容易导致手污染、物品污染、空气及环境污染。

1.1 手污染

目前, 大多数口腔科仍然是1名护士同时为多名病人服务, 护士在各治疗椅间穿梭忙碌, 处理完1位病人未经过规范洗手又紧接服务于另1位病人, 甚至戴一双手套进行长时间操作而不更换.护士的手势必成为传染媒介。研究表明, 医院感染中, 经手引起直接和间接感染占首位;手的微生物污染相当严重[2]。

1.2 物品污染

医生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器械或材料不能及时到位, 医生戴着污染的手套或正在使用的污染器械直接取材料或药液, 造成消毒物品污染, 为交叉感染埋下隐患。

1.3 空气及环境污染

护士不能及时吸去牙钻高速飞转时产生的大量气凝胶而污染诊疗环境, 同时因缺乏护士, 还会导致一些消毒措施不能到位, 如存在共用三用枪, 治疗台面不能及时消毒的问题。

2 交叉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 2005年5月卫生部颁布实施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结合本规范, 我们在做好器械消毒灭菌的同时, 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 进行规范的四手操作, 才能有效防止诊疗过程中医患、病人之间的交叉感染。“四手操作”是指在口腔治疗的全过程中, 医生和护士始终保持坐位操作, 医护的双手都在工作, 医生和护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操作治疗上, 医护之间平稳地传递器械、材料和其他用物, 有效地缩短了治疗时间, 提高了治疗效率, 避免了交叉感染, 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治疗的成功率。目前我国还没有此方面的详细规范操作指引书, 结合临床及感染控制规范,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有效防止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

2.1 开诊前的规范操作

①为防止水路污染, 开诊前要对综合治疗台的水路冲洗至少2 min, 抽吸式冲洗吸唾管道30 s, 冲洗痰盂下水管道。②有研究报道, 治疗后灯柄被血液污染率为18%, 操作台把手为16%, 水龙头为20%[3]。因此开诊前应对治疗区以及治疗边缘区做好避污防护措施。目前市场上有专门的带黏性的避污防护膜好用, 但价格较高。不具备条件的医院可采用保鲜膜代替。同时在临床中笔者发现一次性棉签以及注射器等物品的外包装也可以废物利用, 我院用外包装的塑料袋来保护西门子C8型治疗椅灯柄很好用。③检查及准备诊疗中需用的物品是否充足, 药品及器械是否在有效期, 及时更换过期物品, 避免在治疗中临时添加造成忙乱及污染。④准备好医护人员及病人所需的防护用品。医护人员进行口腔操作前应戴口罩、帽子、手套, 有血液及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及防护面罩。

2.2 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规范操作

①接诊后护士应根据病情, 预先准备好所需的物品及材料。同时嘱病人用消毒液 (0.02%~0.05%氯己定或1%~3%过氧化氢) 漱口, 可减少飞沫对空气的污染。给病人使用基本防护用品 (防护胸巾、护目镜等) 。②治疗过程中医护四手同时为病人治疗, 护士应平稳迅速地传递所需器械及材料, 帮助调节灯光, 牵拉口角暴露术野, 协助医生完成各种操作, 降低各种途径的污染。治疗过程中, 污染的手不能接触治疗区域以外的任何地方。医生的手污染较重, 原则上所需的器械及材料都应由护士来取。因此护士应保持一只手相对清洁, 如护士的手已污染可加戴薄膜手套或采用避污隔离技术, 防止对治疗边缘区的污染。切忌医护人员戴手套进行其他操作, 如病历记录、开处方、取物、接电话、开门、拧水龙头等, 以免造成清洁区的污染, 导致交叉感染[4]。配合过程中及时用棉球擦去小器械上的污物, 避免造成更多的污染机会。合理收集、放置和准确的传递器械, 防止锐利小器械 (如扩大针、拔髓针及尖锐牙钻等) 对医护人员的刺伤。③治疗中护士应用强吸引器及时吸净口腔中的水雾、碎屑及唾液, 保持术野的清晰, 有利于医生操作, 同时可减少气溶胶对空气及环境的污染。④取用调拌材料时, 应根据用量用清洁或无菌器械取用, 未用完材料不能回收, 以免污染容器内的材料。⑤口腔外科行无菌手术及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医护人员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2.3 治疗结束后的消毒处理

①及时清洗污染的痰盂, 冲洗吸唾管道。给下1例病人营造一个清洁舒适的就医环境, 同时能防止堵塞管道。②将用过的器械及用物分类处置。锐利器械 (一次性探针、口镜、镊子及注射器、刀片等) 用后及时放入专门的防水、防刺的锐器盒内, 防止刺伤。锐器盒48 h或3/4满时更换。手机、三用枪等耐高温器械一人一用一高压消毒。取下手机时应踩脚踏控制板冲洗管腔30 s以减少回吸污染。手机取下后应及时与可重复使用器械密闭保湿送供应室或科室清洗间清洗外表面, 由专人进行内腔注油养护后再包装消毒。一次性使用物品包括手套、吸唾管等, 坚持一人一用一弃的原则放于医疗垃圾中, 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③擦拭消毒治疗区域所有未用避污膜保护的接触面, 如三用枪手柄处、吸唾管接口处。以及手机马达处, 这些地方因医生污染的手频繁接触, 能用避污膜保护最好, 如未用则用中效消毒剂擦拭消毒, 做到一人一擦拭。④更换避污膜, 更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传统很多医生直接更换手套或洗手流于形式, 而使用手套不能代替认真洗手, 医院感染多为接触感染[5]。

2.4 全天治疗结束后的消毒处理

由于牙科手机的回吸及管路的污染是交叉感染的潜在危险, 因此在牙科系统中建立抗回流装置和彻底冲洗进出水管路可减少危险。①冲洗牙椅水路2 min, 防止细菌生长。②冲洗治疗台:用1 000 mL以上含氯消毒液冲洗吸唾管道、痰盂及其下水管道, 保持管道清洁过夜。③彻底清洁操作台面及治疗台面, 定时进行空气消毒。

3 讨论

口腔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传播、空气传播、水和口腔材料的媒介传播。以上的四手操作在诊疗过程中严格从这几方面控制入手, 可防止交叉感染。而护士在防止交叉感染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 其中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去完成。可以想象假如一名护士同时负责多名医生的配合工作, 在传统的呼应工作状态下, 诊疗中的许多消毒措施无法完成, 同时医护人员已污染的手很可能接触治疗区域以外的许多地方造成交叉感染。因此, 一方面医疗机构应尽量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的学习, 自觉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减少各个环节交叉感染的风险, 才能在保护自身健康的前提下, 保护病人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窦建.基层医院口腔科感染因素及防护[J].医学实践杂志, 2007, 6 (10) :950-952.

[2]路海云, 陈庆琼.四手操作对预防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作用[J].天津护理, 2006 (4) :87.

[3]蓝伟红, 肖悦.控制口腔科交叉感染的管理体会[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4, 10 (1) :69-70.

[4]赵佛容.口腔护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434.

3.浅析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化 篇三

【关键词】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规范化

1 前言

自50年代以来,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方面逐渐规范和统一。1985年时,我国卫生部组织具有经验丰富的中医护理专家,对临床治疗中常见的25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规范整理。在用物准备、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作出要求,并以此作为我国中医护理的规范性操作。1993年至1994年期间,我国的中医药管理局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一同组织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及标准化研究,列出中医护理技术的评判标准及操作流程图,使其越加规范、科学及实用,并作为我国的中医治疗单位的规范化护理技术操作标准。

2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现状分析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缺陷在于其治疗时间过长以及治疗的效果不显著。这使多数患者不愿接受中医治疗,而采用西医的护理方法。为使更多的病人愿意接受中医治疗,采用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应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出原因。

2.1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局限性 护士在进行中医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遵照医嘱进行。相关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医生极少开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嘱,这使护士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受到限制,难以体现出中医护理的特色。此外,基于历史原因,中医护理的人才多来源于西医护校的毕业生,并且多数是未学过或者未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培训,这使我国的中医治疗单位缺乏较多的中医护理知识人才,中医的护理操作技术难以发展,影响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全面推广。

2.2 中医护理教育工作不到位 学校护理教师在向学生讲授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相关知识时,侧重于理论知识,未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造成学生缺乏对护理技术操作的认识,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未能很好的掌握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此外,由于实践课的课时较少,教师能用一节课的时间来讲授几项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另外在分组操作时,多是20个的学生为一组,造成多数学生未能很好的掌握教师示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过程,甚至有较多学生未能进行实际操作。

3 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3.1 加强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化管理 应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丰富中医护理知识。通过临床护理制定护理技术的评价标准及操作流程,这既丰富了护理的评价内容,又使护理技术管理更加标准化、科学化以及规范化,使护士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有章可循,保障了中医护理工作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护理质量缺陷及差错事故。此外,护士在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前应通知病人其操作的目的、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便于病人了解,从而减小护理风险,提高护理的质量。

3.2 重视科学研究以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越加重视及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各地区的中医院也随之加强重视中医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考核及培训。但这些考核及培训只侧重于技术的操作过程,而对于技术的规范性操作却未严格管理。对此,中医护理研究者应抓住机遇,系统化的整理中医古籍及现代中医药的研究成果,寻找并挖掘出与现代医疗环境相适应的中医护理技术,便于指导临床实践。此外,积极展开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科学研究。现阶段的中医护理科研项目较少、层次低,缺少大样本与深层次的对照研究。因此,中医护理研究者在加强护理实践的同时,进行基础及临床研究,总结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效果评价体系以及作用机制,使其达到能重复量化、验证的护理效果,大大提高了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科学性。

3.3 加强培训中医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 首先,系统性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操作,使其掌握各项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性的考核及培训,如每年培训4至6项的中医护理操作,采取示教、培訓及考核的方式,有计划的进行考核,使我国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更加程序化与标准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在护理工作中占重要位置,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其是中医护理质量的保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护理技术的操作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研究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用性、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使其更具有参照性、指导性以及普遍性,并成为护理人员规范操作的重要标准。只有对我国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并对此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志芳.中医护理操作技术的规范化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

[2]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边雪梅,李培君,谷娟娟.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11).

4.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篇四

为规范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心腔内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和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不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临时起搏术、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

(一)医疗机构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室和重症监护室。

1.心血管内科。

开展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

2.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

开展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30张。

3.血管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心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麻醉机、除颤器、吸引器、血氧检测仪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4)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5)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仪,以及心血管有创压力监测仪;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开展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心律失常介入治疗还必须配备八导联以上(含八导联)的多导电生理仪。

4.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III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符合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或者胸外科专业危重病人救治要求。

(3)有多功能监护仪和呼吸机,多功能监护仪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

(4)能够开展有创监测项目和有创呼吸机治疗。

(5)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5年以上重症监护工作经验的专职医师和护士。

5.其他辅助科室和设备。

(1)医学影像科能够利用多普勒超声心动诊断设备进行常规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

(2)有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和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三)有至少2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二、医务人员基本要求

(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

1.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或者外科专业。

2.有5年以上心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经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3.经过卫生部认定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4.经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且具有主任医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推荐,其中至少1名为外院医师。

(二)专业护士及其他技术人员 经过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

(一)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原则上只能在符合条件的三级医院中开展,县级以下二级医院暂不允许开展。拟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县级以上二级医院除满足上述要求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符合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规划。

2.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需求。城市以区为单位,区域范围内没有获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农村地区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急救时间内无法到达取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资质的医疗机构。

3.通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临床应用能力评估后,由取得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三级甲等医院派驻取得资质人员进行长期技术帮扶和指导,时间至少1年。

(二)严格遵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南,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治疗方案、患者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综合判断治疗措施,因病施治,合理治疗,严格掌握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适应证。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由2名以上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资格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术者由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准入资格的医师担任,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与术前和术后管理方案。

(四)实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前,应当向患者和其家属告知手术目的、手术风险、术后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五)建立健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后随访制度,并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

(六)在完成每例次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诊疗后10个工作日内,使用卫生部规定的软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报送卫生部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七)医疗机构每年完成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2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100例;无与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手术相关的医疗事故,择期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择期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

(八)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50例。

其中,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不少于50例;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导管消融治疗不少于20例;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起搏器治疗不少于10例;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作为术者每年完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不少于20例。

(九)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准予开展相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名单进行公示。

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对已经获得资质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例选择、手术成功率、严重并发症、死亡病例、医疗事故发生情况、术后病人管理、平均住院日、病人生存质量、病人满意度、随访情况和病历质量等。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或医师,暂停相关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责令整改,整改期不少于3个月。整改后评估符合条件者方可继续开展相关技术临床应用;整改不合格或连续2次评估不合格的医疗机构和医师,取消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资质,并向社会公示。

(十)其他管理要求

1.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的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不得通过器材谋取不正当利益。

2.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登记制度,保证器材来源可追溯。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人住院病历中手术记录部分留存介入诊疗器材条形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文件。

3.不得违规重复使用一次性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器材。

4.严格执行国家物价、财务政策,按照规定收费。

四、培训

拟从事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医师应当接受至少1年的系统培训。

(一)培训基地由卫生部认定,且具备下列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准予开展相关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

2.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治疗性病例不少于500例。

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400例。

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导管消融治疗病例不少于15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完成各类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不少于1000例,其中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不少于100例。

3.心血管内科和心脏大血管外科床位总数不少于100张。

4.有至少4名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资质的指导医师,其中至少2名为主任医师。

5.有与开展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工作相适应的人员、技术、设备和设施等条件。

6.相关专业学术水平居国内前列,且在当地有较强的影响力。

(二)培训工作基本要求。1.使用卫生部统一编写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

2.拟定培训计划,保证接受培训的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培训。

3.按照要求在培训期间对接受培训医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实践能力操作水平进行定期测试、评估;在培训结束后,对接受培训医师进行评定,并及时报送相关信息。

4.为每位接受培训的医师建立培训及考试、考核档案,并做好考勤记录。

5.根据实际情况和培训能力决定培训医师数量。

(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师培训要求。

1.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数量的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例冠状动脉造影病例和不少于25例冠心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导管消融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0例导管消融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起搏器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10例起搏器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拟从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25例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病例和15例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病例,并经考核合格。

2.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参加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患者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术前评价、诊断性检查结果解释、与其他学科共同会诊、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操作、介入诊疗操作过程记录、围手术期处理、重症监护治疗和手术后随访等。

5.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篇五

一、各临床科室应参照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专业学术团体制定的《诊疗指南》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制定本专业主要病种的《诊疗指南》及各项诊疗。

二、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应先培训、后执行。临床科室负责定期对本专业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与考评,有培训及考评记录。科室负责人结合被考核者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及实际手术水平,对其业务能力进行综合评定,并作为授予相应手术(操作)权限的依据。

三、医务科负责收集、整理各临床科室制定的《诊疗指南》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定制成册;并负责对各科室的培训及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至少每两年组织对各科室的《诊疗指南》与《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进行重新修订。

四、医务科应为各部门制定与更新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提供信息支持服务。

五、各科室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原指南或规范存在缺陷,应及时进行修改,并提供充分的修改理由,如卫生部、卫生厅或权威医疗机构的修改依据。

六、对于未按时完成《诊疗指南》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或未组织培训与考评的科室,按照医院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七、本规定从下文之日起执行。

特别说明:没有本专业《诊疗指南》及《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科室请抓紧购买,并持购买后的正规发票到医务科备案;尤其要注意的是,两本书的出版社都是【人民卫生出版社】。

医务科

6.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方法 篇六

探讨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方法,掌握超声介入基本操作技术。方法分别用水、萝卜、冬瓜、肉类、凉粉及豆腐等材料进行超声介入操作练习;并尝试制作囊肿、脓肿、血管及胆管模型,进一步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囊肿硬化及胆管置管等介入操作;通过与临床操作对比评价训练效果。结果与水、萝卜及肉类材料相比,凉粉、豆腐为最佳的超声介入模型制作材料。利用该材料能制作有效的穿刺活检、囊肿、脓肿、血管及胆管模型,并且具备取材方便,价值低廉等优点。结论凉粉、豆腐是最佳的超声介入模型制作材料,能满足穿刺活检、囊肿硬化、胆管置管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要求,尤其适用于徒手穿刺技术,是超声介入初学者的有效训练方法。

高速发展的现代影像和穿刺技术,能够在极其微创的条件下进行诊断和治疗,实现过去只能通过创伤性手术才能达到的目的。在超声监视下可引导穿刺器械沿安全路径到达靶目标,因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与CT引导下介入相比,超声引导价廉,无放射性。轻巧便携的超声仪器可移动到监护治疗病房、手术室等任何需要的地方,扩大了应用范围。超声介入属于有创性检查,医疗风险高,所以对操作技术要求很高。虽然可以利用水槽作为模型进行超声介入操作技术的训练,但因其探头位置不易固定、穿刺针在水里可以随意改变方向等缺点,与人体上的临床操作差异很大,较难达到理想的训练目的。因此寻找一个方便、经济、有效且易推广的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超声介入医师的操作技术具有重要的I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设备

超声仪,低频、高频探头及相应穿刺适配器。各种穿刺针;Tru—cut、PTC—B针、套管针、导丝及扩张管、Bard自动活检枪;各种管径的塑料吸管、安全套。模型基础材料:本实验取材要求为方便而且容易获得的材料,同时根据超声波特点,预计可能适合制作模型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

水;

植物类,如冬瓜、白萝卜等; ③

动物类,如无骨带皮肉、动物肾、肝、带骨肉等; ④

加工产品,如豆腐、块状凉粉等。

二、训练方法

分别用不同类型的穿刺针进行超声引导下定点目标穿刺,观察引导效果。穿刺活检,观察取材情况。

1、于模型材料内置入管状塑料气球,制作胆管模型,于胆管模型内置人导丝、扩张管及引流管;

2、使管腔内充满流动的液体制作血管模型(管腔接输液装置);

3、将乳胶手套指头部适量充入自来水(或掺少许超声藕合剂,以增加粘稠性,产生类似巧囊效果),制作囊肿模型,并进行“囊肿硬化”介入治疗操作训练;

4、将模型材料局部粉碎(可同上方法自来水掺少许超声藕合剂)呈黏稠液体状,制作脓肿模型,分别观察各种模型制作难度,并与临床超声介入操作对比来评价介入模型的效果。

5、带皮猪肉,内部据深浅位置不同放入猪肾及上方法中的模型材料来操作练习囊肿、脓肿、肾穿刺活检等,并且带皮肉有针感。

6、榨菜,可以把榨菜切成大小及各种形状,放入带皮猪肉内部,充当淋巴结等用以活检枪的练习。

三、超声介入内容:

1.使超声的二维断面与操作的三维空间有机结合起来。

2.一些活检针,如Tru—cut活检针,随操作时用力情况不同,穿刺后,穿刺针会发生偏移或深度的改变。训练时重点观察针尖位置改变情况,以便在临床操作中根据个人操作特点,避免损伤穿刺目标周围的重要结构。

3.观察囊肿消失后,再注入盐水后的改变情况,囊液抽空后如何防止穿刺针脱出。4.显示针尖的训练:

①轻弹针座,或以2~3 mm 的幅度反复快速提插穿刺针,牵动针周围材料运动,产生回声。②快速抽动针芯,用针芯运动产生回声来确定穿刺针位置。

③使用彩色多普勒监视,抽动针芯时或提插针体时可能显示穿刺针运动的彩色多普勒信号或者快闪伪像,能更有效地判定穿刺针位置。

④拔出针芯,向针鞘内注入少量含微气泡的液体常能显示穿刺针位置。

5.穿刺针进入组织一定深度后,是否能改变其方向。特别是细针,硬性改变方向,不仅使针弯曲,而且不能达到改变方向的目的。

6.血管、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的练习,PTC B针刺入管腔,置入导丝,然后顺导丝导入扩张管,最后置人引流管。

7.脓肿抽吸及置入引流管练习。

8、囊肿刺破后,可以查看针刺入囊肿的实际部位,并于超声观测时对比,找出差距。

四、模型效果判断指标 介入模型效果判断指标:

实时监视性,即实时全程监视穿刺针,包括目标组织、穿刺针道能否清晰显示。②

稳定性,即探头位置能否较长时间保持在一个固定位置,即完成一次超声介入所需要的时间。

固定性,即穿刺针刺入模型后,模型本身对其产生的位置固定作用。临床意义是穿刺针刺入目标后,操作医师可以暂时松手而穿刺针位置保持不变,另外一个作用表现在如果穿刺方向发生偏移,调整方向时需退回到浅表处重新进针。

囊肿、脓肿、血管及胆管等模型制作难度,能否基本达到临床介入操作要求,其判断级别分三级:①优,能满足训练要求;②良,部分达到训练要求;③差,不能满足训练要求。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

水,方便,无费用,且监视效果好,适合校正穿刺引导线,这与董宝玮等¨1提出的观点相同,但水的稳定性差,不具备固定性,不能制作有效疾病模型。

植物类,如冬瓜、萝卜等,实时监视性、疾病模型制作等方面均差,不适合制作介入模型。

肉类,如动物肾、猪肉等,适合练习穿刺活检,但费用高、油腻、易滑,实时监视效果差,不能制作有效疾病模型;不带骨肉类形态稳定性差,厚/长比值过低,不利于凸形探头的操作训练,带骨肉类使费用进一步增加。

加工产品,凉粉、豆腐等,操作稳定性、固定性、实时监视性及疾病模型制作均优,能够满足介入训练的要求。如果按照囊肿、血管、胆管、脓肿、穿刺活检的训练顺序,一套训练只需500 g模型材料,费用低廉。

加工产品凉粉、豆腐是最佳的模型制作材料,通过对介入模型的训练能有效提高超声介入操作技术。

超声介入技术在I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肿瘤的早期诊治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超声介人引导装置有穿刺专用探头和穿刺适配器,穿刺探头昂贵且不适合普通超声检查,限制了超声介入的推广。穿刺适配器为附加在原有探头上的专有装置,能保证穿刺针严格按照预先选定的方向和角度到达靶目标。大曲率半径凸阵和线阵扫描探头体积较大,穿刺适配器通常固定于探头的一端,这样不但增加了穿刺距离,而且监视盲区增大。这就使部分超声显示清晰的病变,不能进行超声介入。另外一种超声介入操作技术为徒手穿刺技术,只需普通探头外套无菌塑胶手套即可,无需配置其他设备。同时徒手操作技术可以远离探头任意调整进针角度,使穿刺针与声束成很大的夹角,甚至允许穿刺针与超声束垂直进入,并可随意调整探头方向。徒手穿刺入路灵活多样,监视断面可随时改变,从而相对扩大了超声介入的适应证。徒手方法的难点是较难保持穿刺针与超声束在同一个断面,实时监视穿刺的全过程。徒手穿刺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必须经过严格训练,但未详细说明训练方法。

通过超声介入模型的练习,能够掌握超声介入的基本操作技术,尤其适用于徒手穿刺技术。本训练方法能有效促进超声介入技术的推广,使超声介入技术在各级医院中得到更普遍的应用。本训练模型的不足之处:无皮肤的韧性,虽然通过覆盖橡胶手套,可以产生一定的韧性,但与皮肤韧性区别较大。带皮猪肉的皮太厚,要适当用尖手术刀先划一小口,基本类似人体的感觉,但无呼吸运动或其他人体活动的干扰。希望在以后模型的制作中,能更好地模拟人体环境,创造出更合适的超声介入训练模型。

7.介入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篇七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分析技术;规范操作;酶抑制法

中图分类号: TS207.5+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279-02

收稿日期:2013-09-02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研究课题(编号:JSNZJ2011010);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林食用资源科技开发团队项目(编号:2013td02)。

作者简介:陶程(1980—),男,安徽六安人,讲师,主要从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研究。E-mail:514808980@qq.com。

通信作者:贾君,教授。E-mail:junjia66@sina.com。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也越来越强。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抓紧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基本技能的培训和技能竞赛,以期提高检验人员的检测技能,从而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新需要。

1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1]

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利用化学分析技术对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安全性的判定,其操作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1.1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

在分析操作中,结果取决于每个细节,只有在每个细节都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例如电子天平没有预热就称量物质,其元器件却还在发热,瞬间产生的温度变化就会影响天平的量程和零点的变化,从而导致称量误差。如果物质的质量不准确,配制的标准溶液浓度就不准确,化学反应就不完全,最终会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因此,电子天平不仅要预热,还需要校准、零点测定等关键操作环节。

1.2加强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检测部门对检验人员的管理往往只取决于工作量或分析结果,实际上工作态度比工作量更重要,结果的偶然性也会导致过程管理的失效。制定分析过程的操作标准,一方面可以促进检验人员不断学习和改进操作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试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修缮检测过程的评价办法,从而促进过程管理的规范性。

1.3保障试验操作的安全性

检测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各项仪器的操作方法与原理、各种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有效完成检测任务的同时,保障自己试验操作的安全性。现在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大多来自不规范操作,例如,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切忌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2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要点

2.1基本技能

2.1.1玻璃器皿的洗涤农产品分析测定中所用的玻璃器皿应洁净,其内壁能被水均匀地润湿且不挂水珠。在洗涤玻璃器皿时,检测人员应正确选择洗涤剂和洗涤方法,并按规范操作进行刷洗、泡洗、冲洗等。

2.1.2实验室的安全防备由于检测人员经常使用水、电、大量易破损的玻璃仪器和一些具有腐蚀性甚至易燃、易爆或有毒的化学试剂,因此,为了确保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的安全,同时不污染环境,实验员不仅要规范操作,而且要掌握基本的实验室安全防备知识。

2.2分析操作技术

2.2.1分析天平的称量分析天平是精确称量物质的主要仪器,因此要规范使用分析天平,保证称量样品的质量及配制的试剂浓度的准确性。根据称量的精度不同,可选择1/10~1/10 000的天平;根据称量便利性的要求,可选择托盘天平、机械天平或电子天平。

2.2.2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准溶液是指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基准物质可利用直接法配制標准溶液;非基准物质须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即先配制成近似浓度的溶液,再用基准物质标定其准确浓度。

2.2.3滴定分析的基本操作滴定分析是分析化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滴定管判断滴定反应的标准溶液体积消耗,再利用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待测组分的含量。准确分析待测组分含量,不仅要掌握滴定管的规范操作,而且要掌握移液管、吸量管、容量瓶使用方法,因为它们是准确量取液体的主要仪器。

2.2.4重量分析的基本操作重量分析是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将试样中的待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量的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检测人员应该掌握样品的溶解、试样的沉淀、沉淀的过滤和洗涤、沉淀的干燥和灼烧等技能。

3分析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方法

酶抑制法是利用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并根据抑制率与农药浓度呈正相关的原理来判断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存在与否[2]。现在市场上快速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种类繁多,但使用方法却基本一致,操作步骤[3]与分析技能点见图1。

以酶抑制法快速检测农药残留为例,分别从试剂的配制、取样、仪器的使用3个方面具体介绍规范操作步骤[4-6]。

3.1试剂配制的规范操作

在配制pH值为8.0的缓冲溶液时,先用天平称取11.9 g无水磷酸氢二钾、3.2 g磷酸二氢钾,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

3.1.1固体物质的溶解无水磷酸氢二钾和磷酸二氢钾为固体物质,在烧杯中溶解时,玻璃棒要向一个方向搅拌(顺时针、逆时针都可以),不要碰撞容器壁和容器底,不要发出响声,以免玻璃棒或烧杯破裂。溶解完全后,冷却至室温。

3.1.2容量瓶的使用定容缓冲溶液时,以1 000 mL容量瓶为例,首先检查是否漏水,然后在瓶内装入自来水至标线附近,盖上塞后用手按住塞并倒立容量瓶,观察瓶口是否有水渗出;如果不漏,瓶直立后,将瓶塞转动约180°后再试着倒立1次;将玻璃棒下端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以下,将烧杯内冷却的缓冲溶液沿玻璃棒小心转入到容量瓶中,用蒸馏水洗涤2~3次烧杯和玻璃棒,并将洗涤液转入容器中;稀释到约3/4 体积时,平摇容量瓶作初步混匀,可避免混合后体积的改变;向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线以下1~2 cm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盖好瓶塞,用一只手的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使溶液混合均匀;最后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好标签。

nlc202309012120

3.1.3移液管的使用在配制显色剂时,需要用移液管移取20 mL缓冲溶液进行溶解。移取溶液时,先用右手的拇指和中指捏住移液管的上端,无名指和小指依次靠近中指,将管的下口插入缓冲溶液液面下约1~2 cm,注意不要插入太浅或太深,太浅会产生吸空而把溶液吸到洗耳球内弄脏溶液,太深又会使得过多溶液黏附在管外。左手拿洗耳球排出空气后,紧按在移液管的上口,然后松开洗耳球,将溶液慢慢吸入;当管中液面上升至标线以上时,迅速用右手食指按住管口,略为放松食指,使管内溶液慢慢从下口流出,直至溶液的弯月面底部与标线相切,立即用食指压紧管口。承接溶液的器皿倾斜成约30°,将移液管直立,管下端紧靠锥形瓶内壁,放开食指,让溶液沿瓶壁流下。

3.2取样的规范操作

规范的取样是判定结果准确的保证。取样的具体要求有这样几点:(1)取可食部分;(2)去除老皮;(3)去除腐烂、萎蔫部分;(4)除块根、块茎类蔬菜外,要去除泥土、根和其他黏附物。例如,在测定大白菜时,检测人员须戴上手套[7],去掉大白菜的外层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叶片,清洁表面的泥土后以叶为主剪成1 cm2左右的碎片,大小要合适且均匀。蔬菜的具体取样方法见表1。

表1蔬菜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的取样方法

序号蔬菜种类取样方法举例1花菜类 选取3株样品,取1 g叶花椰菜、西兰花2叶菜类 取1 g样品,不宜太碎,以叶为主大白菜、生菜3食用菌 整株浸泡金针菇、香菇4果菜类 顺皮削取1 g茄子、黄瓜注:剪取面积约1 cm2,不要剪太碎;葱蒜等特殊菜类应注意假陽性,样品比对用标准对照库。

3.3分析仪器的规范操作

利用酶抑制法检测农产品时,主要涉及分析天平、比色皿、移液器、速测仪等的规范操作。

3.3.1分析天平的使用在配制显色剂时,称量160 mg二硫代二硝基苯甲酸和15.6 mg碳酸氢钠须按规范操作分析天平,以保证称量质量的准确性。具体操作步骤为:(1)打开天平的防尘罩,观察水平仪的气泡是否处于正中央位置,如不在,可以调节2只水平调节螺丝;(2)接通电源,预热30 min,先用毛刷清扫天平盘,再关闭玻璃门并按下ON/OFF键,接通显示器,等待仪器自检,当显示器显示零时,自检过程结束,天平可进行称量;(3)将容器或称量纸放置于天平盘的正中央(天平的秤盘受力点都在中央,4个角都存在误差),按Tare键去皮,待显示器显示零时,利用少量多次的办法逐渐将样品加入到容器中;(4)关闭天平侧门,显示屏左下角的“。”消失后,读取显示屏数据即为所称物品的净质量;(5)称量完毕,取出称量物品,用天平刷将天平盘上的残留样品清扫干净,关好天平门并认真填写仪器使用记录。

3.3.2比色皿的使用在拿取比色皿时,只能用手指接触两侧的毛玻璃,避免接触光学面。同时注意轻拿轻放,防止外力对比色皿有影响,或产生应力后使之破损。使用比色皿时,应于测试前将待测液倒入比色皿中润洗3次,盛装溶液的高度为比色皿高度的2/3,光学面如有残液可先用滤纸轻轻吸附,然后再用镜头纸或丝绸擦拭。比色皿使用以后,应及时用自来水、蒸馏水清洗并倒置在干净的滤纸上,以控去内壁的水分,最后再装入比色皿盒子。

3.3.3移液器的使用装配移液器吸头时,应将移液器端垂直插入吸头,同时左右微微转动,切勿用移液器反复撞击吸头来上紧的方法,长期这样操作,会导致移液器中的零部件因强烈撞击而松散,严重的情况会导致调节刻度的旋钮卡住。在吸取溶液时,应使移液器保持垂直状态,吸头尖端须浸入液面3 mm以下。放液时吸头尖端可靠容器内壁,慢吸慢放,注意控制好弹簧的伸缩速度。移液器使用结束后,应将其挂在移液器架上,切勿平放带有残余液体吸头的移液器。

3.3.4速测仪的使用在测定之前速测仪一般需要预热 10 min 以上,从而使仪器的工作元件处于工作状态。在选择酶抑制法农药残留测定界面后,制备样品溶液和对照溶液:取1 g待测样品放入烧杯或提取瓶中,加入5 mL缓冲溶液,振荡1~2 min后倒出提取液,静置3~5 min,待用;用移液器分别吸取2.5 mL样品提取液和缓冲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分别加入0.1 mL酶液、0.1 mL显色剂,摇匀后于37°C放置 15 min 以上,加入0.1 mL底物摇匀;立即将空白样品比色皿放入0通道,将测定样品放入1~7通道;分别记录对照溶液和样品溶液反应3 min后吸光度的变化值D0、Dt。检测结果的计算公式为:抑制率=[(D0-Dt)/D0]×100%。酶抑制率<50%,判定为合格产品;酶抑制率≥50%,表明蔬菜中存在高剂量有机磷或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样品为阳性结果[8]。

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专业性较强,技术要求较高。面对一线专业检测人员缺乏、专业不对口等问题[9],规范分析技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不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子华,潘康标,王磊. 加强检测规范化 提高科学准确性——关于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组织与管理的探讨[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6):32-34.

[2]郑金武. 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与检测技术的概况[J]. 江西植保,2011,34(2):61-63,66.

[3]李国富,白卫东,李琰. 3种常用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的应用[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2):95-97,102.

[4]刘珍. 化验员读本:上册[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5]唐迪. 基础化学实验指导[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李海燕,乔建芬. 化工检验中玻璃仪器的规范操作与使用[J]. 食品工程,2012(1):23-26.

[7]潘德宏. 使用 NC-800 农残速测仪检测蔬菜农药残留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J]. 科技信息,2010(12):339.

[8]GB/T 5009.199—2003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检测[S].

[9]王丽红.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之我见[J]. 现代农业,2012(4):54-55.

上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工作的意见下一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反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