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9篇)
1.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姓名:吴泽永
学号:20081509
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新闻学
2011年2月15日
农村环境污染与治理措施
前言
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有电视媒体也曾报道过“垃圾围村”的现象。以前人们只重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地区的环境破坏问题往往被忽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重视村容村貌的整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得到普遍的重视。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在农村生活多年的经验并加以深入思考,理论结合实际精心撰写了本文。简要论述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背景原因、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及其解决方案。笔者认为其言论无论多么精妙都只是高阁之谈,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还需要得到实践的检验。
本文以湖南省靖州县新厂镇营寨村为例,分析了造成该村环境污染的原因,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意见措施,笔者认为或多或少有其合理之处。
一、营寨村简述
新厂镇营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地处靖州县边陲,与通道县县溪镇接壤。全村共六个自然团,2000名多村民。营寨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交通极为不便,境内没有大河和水路航道,目前全村也还没有一条正式的公路,通往镇政府驻地的公路正在铺筑当中,工程竣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都是经过泥泞的盘山公路去往通道县县溪镇,而很少再到新厂镇赶集。该村的落后与闭塞全县闻名,虽然如此,由于当地村民勤劳能干,坐山吃山也是温饱有余,这些年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得益于当地的香菌种植产业。该村相当一部分的村民都从事香菌种植,尤其是上营寨和下营寨更胜一筹。香菌种植给该村带来的财富一时间还难以统计到具体的数字,但是,自从种植香菌以来村内面貌的改变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时显著的。
与此同时,香菌种植业给该村的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极不符合“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六字方针的“村容整洁”一条。
二、营寨村环境恶化的现象、特征及危害
(一)营寨村环境污染现象简述
营寨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尤为突出。笔者便有深刻的体会。从前的青山绿水被糟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该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沿溪流区域呈带状分布,而又以有居民带更胜。营寨村各个自然团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小溪,或穿团寨而过,或绕团外而流,这些水量并不丰富的溪流是当地主要的水源,不仅灌溉农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涤衣洗菜之便。营寨虽处于闭塞之地,但山水田园风光清秀无比,民养自给有余。但是现在已经俨然不是那般模样,小溪里沉积了厚厚的淤泥,烂橘子烂菌包破塑料袋将溪水堵得水泄不通,部分流段出现断流现象,如厕后使用过的卫生纸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统统倾泻于小溪当中,不但有碍观瞻,时间一长臭味熏天。
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当地村民却不以为然,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还在门前溪流中喂养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鸭粪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们还在这样的水质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据食物链的原理,最后伤及当地居民在所难免。
(二)营寨村环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来源单一。污染源主要是当地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烂菌包。烂塑料袋、如烂水果、洗衣污水等。
2、主要表现为水源污染。几乎所有的垃圾都排泄到小溪里,远远超过了溪水的自净能力。
3、污染区域集中于居民区及河湾处。很多居民为图方便就近倾倒垃圾,所以很多门前的溪水流段都堆积了很多垃圾废物。溪水拐弯处则沉积了大量的垃圾。
4、污染时间的全年性。以前每逢夏季溪水涨水的时候,由于水量增大流速加快,溪水会把沉积下来的垃圾冲走,但是最近这些年由于河道淤塞严重,垃圾数量剧增等原因溪水已经无力带走沉积多年的垃圾,因而污染的时间由原来的季节性污染转变为全年的污染。
5、治理的艰难性。环境破坏了需要治理,但是农村环境的治理起码受到一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维护还缺乏认识。
(2)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奇缺。污染起来是举手之劳,而要治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规模的治理、清除和保护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是不现实的。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这样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事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被污染的小溪内鱼虾几乎灭绝。
2、不利于饲养家禽家畜的健康。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
3、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人是环境污染的最终和最大的受害者。因为人所食用的是在污染的环境下成长的家禽家畜,是污水洗涤后的蔬菜;人们所呼吸的是恶臭难闻的被污染后的空气。
4、间接危害到城市区域。当地被污染的农产品可能流向城市,而间接危害到城市的居民。
5、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环境换取的繁荣一定是不持久的。总有一天人们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它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6、对当地形象影响不好。环境的破坏时人们素质低下的表现。
总而言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时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抓紧治理。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纵然是困难重重,总不能因噎废食。权衡利弊,人们还是支付不起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它所带来的危害不只影响一个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它所危害的也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今后的子子孙孙„„
治理环境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既然是要治理那么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在提出具体方案之前笔者认为还需要花一些篇幅来论述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我们制行动方案时有宗法可循。
笔者认为有关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因地制宜。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措施,这样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方法。例如营寨村是一个贫困山区在财力上无法安排专门的环卫车辆就不要做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解决类似问题。
(二)依靠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脱离了群众,一切都是空谈,毫无价值。
(三)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这个根本就是要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发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河山的精神,杜绝不良卫生习惯,积极爱护公共环境。人的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不会再做有害生态环境的事,环境治理好了,也就能保护好。
(四)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是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根据上述几点原则方针,结合营寨村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由村委会安排人员专人专办,这项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不容放松。
(二)制定本村的环境保护日程表,具体规划每一个时段季节的环保目标。第一步是在汛期来临之前全面疏通河道;第二步应该在汛期来领之时借助水力将河道清理干净,将沉积多年的垃圾冲走;第三步应该巩固成果,积极防范,杜绝再次污染。
(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全体村名共同协商制定后严格执行。
(四)责任到户,责任到人。每户居民负责自家门前路段流域的环境卫生。
(五)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设卫生监督员巡视本村卫生。污染公共环境者应给予一定的罚款。
(六)探索新的运作模式。一个村可以成立一个环保合作组织,每个组设分理处。每个自然团应该选择合适场所作为垃圾处理场,垃圾焚烧场应远离居民区。实行“户、团、村”模式,户分类,组回收、村收购。也就是说每户居民事先将
垃圾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分离出来以适当价格卖给环保合作组织,然后每个组派专人定期回收可循环利用的废弃物储存,最后由村统一再能行二次回收并转运出售,所得款项将用于本村环境保护的日常开支。
(七)开展卫生评比工作。在本村辖区范围内的各个小组或自然团之间进行卫生评比工作,定期评比一次,评比的内容主要是看该团(组)的公共卫生情况和村容村貌是否整洁,评比出最佳卫生团寨和最差卫生团寨通报全村,表扬先进批评落后。
(八)严禁在上游河段饲养或放养家禽家畜,以免动物粪便造成水质污染。以上八点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建议,仅供参考,不足之处可在具体实践中补充或修改。
四、结语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并不希望生活早污浊不堪的环境当中,我们呼唤青山绿水,那就要从我们每一个做起,从日常的点点滴滴做起。有时候文明只是举手之劳,营寨村相较于其他村而言经济较落后,但我们必须让环保先行,保护好这原本美好的青山绿水,这或许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所谓“留的五湖明月在,不愁无处下金钩。”只有这样才能为我村的经济发展提供恒久动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比别人先建成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状况
长春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 以项目为载体,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深入开展环保创建活动, 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基础。
(一) 生态建设规划逐步完善
长春市委、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生态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编制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形成了《长春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30年) , 通过了由吉林省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省级专家评审论证。二是编制了五年实施计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了《长春市五年 (2003—2007) 生态市建设实施计划》、《长春市生态建设十一五规划》、《长春市生态功能区划》和《长春市地表水系规划》。三是编制了县 (市) 区、乡镇生态建设规划。
(二)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
长春市对城乡环境进行了坚持不懈地综合治理, 在改善空气质量、治理地表水体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建立了扎实基础。一是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 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40天以上, 优良率在93%以上。二是水污染治理步伐加快。积极推进饮用水源地和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 全市在线监控废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0%,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8.6%,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稳定在100%。三是农村生态资源得到较好保护。强化了对土地、草原、矿山等生态资源的管理。积极改造治理低产田和退化草场、盐碱化土地, 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四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建设了以农田防护林网为纽带, 连接三北防护林, 层次多样、系统完善的人工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三) 生态效益型经济快速发展
长春市结合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实际, 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加快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转变的进程, 不断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注重发展环境友好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生态旅游产业。
(四) 公众环保意识普遍增强
长春市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深化, 绿色创建活动覆盖面逐年扩大。通过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体, 宣传农村生态规划、生态经济和环保工作动态, 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实施了“环保下乡工程”和“绿色创建工程”。开展了“长春生态宣传周”、“全市节能宣传周”、“建设节约型社会”等系列宣传活动。举办了全市性的“以纸换树”、环保知识图片巡回展、“环保知识有奖征答活动”和企业法人环保法律法规知识电视大赛等活动。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6所, 省级绿色学校58所, 市级绿色学校101所。
(五) 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
波罗湖湿地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填补了我市没有自然保护区的空白;双阳区、净月开发区和德惠市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净月开发区玉潭镇、九台市卡伦镇被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全市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 占幅员面积的92.4%, 生态示范区在建覆盖率达到100%, 省级以上建成率达到83%, 国家级建成率达到33%。去年, 我市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城市。
二、农村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 由于化肥、农药施用量的增大使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忧。
(一)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 长春市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 生活垃圾一般都直接排入周边环境。全市每年产生约200万吨农村生活垃圾, 仅有约1/10经过简单的集中填埋, 其余的生活垃圾全部露天堆放, 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等处随处可见, 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农村环境整体呈现“脏、乱、差”的状况。在双阳、德惠、九台等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些地区, 还存在着城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 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的现象。
(二) 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长春市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企业污染点多面广, 难以监管和治理, 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 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三) 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多年来, 我市各地依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提高农产品产量, 由此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化肥施用水平达每公顷450kg以上, 2005年长春市化肥施用量达847, 333吨, 化肥利用效率却始终较低。农药的施用量也逐年增加, 2005年长春市农药使用量为6, 100吨, 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主要是在农畜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化肥和农药随农田排水进入地表水体, 造成一些河流、湖库水体富营养化, 致使地表、地下水大面积受到污染, 农村总体水质不断下降。
(四) 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长春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 水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 主要表现为: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据初步统计,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5%, 仅有12.48%的村庄有供水设施, 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供水效率低, 处理设施简陋, 饮水不安全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疾病流行。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水窖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
三、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小, 绝大多数城镇和乡村没有完整的排水管网, 污水收集系统存在明显缺陷, 清污合流, 直排河道。没有垃圾转运和收集设施, 露天堆放, 畜禽粪便缺乏沼气转化设施等。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
(二) 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低
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 造成城乡之间不同的管理机制, 管理措施和政策更是偏重于城市, 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环境管理方面。目前, 长春市乡镇和农村的环境管理工作主要依靠各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而乡镇和各村庄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更是严重缺乏, 环境保护专业人员配备不足, 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三)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 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 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四) 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公众的环境意识淡薄
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 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 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不高, 环境法制观念淡薄, 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多数群众受小农意识支配, 环境短视行为表现严重, 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长丰县农村面源污染情况的调查 篇三
关键词:长丰县;农业环境;农村面污染源;建议
近年来,长丰县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但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村面源污染危害日益凸显,逐渐成为耕地质量退化、农村内部环境恶化、影响各类水体水质、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制约着全县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了解和掌握长丰县农村面源污染的程度,针对该县南中北三个不同的地区进行了调研。
一、长丰县面源污染现状分析
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具有位置、途径、数量不确定,随机性大,发布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通过调研,该县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第一,养殖业污染。2009年长丰县出栏家禽2746万只,出栏生猪80.1万头,奶牛年存栏16000头,但该县在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场户未能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处理不当,使畜禽粪便顺雨水四处流淌,周边更是恶臭难闻,污染物直接排入周边的河道、水库、土壤,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水产养殖业也对一些湖泊、水库、池塘造成污染,这种污染的来源主要包括鱼类粪便、饵料沉淀以及为使水生植物生长而撒播的各种肥料。
第二,农村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污染。目前,全县绝大多数村庄无完善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或者是有收集无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尚未开展,部分新农村示范点虽有垃圾集中回收设施,但无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农村当前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将固体垃圾倾倒在门前、河道旁或低洼处,在一些地方出现“围村、塞河、堵门”之势,其渗漏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污染隐患,造成了更大范围的环境污染。
第三,农业废弃物污染。各种农作物秸秆等未得到妥善处理或资源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率仅为30%左右,特别是夏、秋两季在一些农业主产区乡镇基本上采取焚烧方式,既浪费资源又影响大气环境。另外,随着现代农业的推广和普及,地膜广泛地被使用,地膜污染无法回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一些农户把用完的农药瓶、农药袋等农药包装物和一些塑料薄膜、地膜随意丢弃、遗留在田间地头,塑料薄膜中的有毒成分就逐渐释放,破坏了土壤结构,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成为农村污染的又一因素。
第四,农村低级加工业污染。在该县各乡镇及农村地区还存在部分工业企业属于有污染工业,更有不少企业在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将产生的污水未经达标处理就直接排放,另外,随意堆放和倾倒加工废弃物也对周边环境带来了污染。
第五,农药、化肥的残留污染。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另外,由于某些害虫对农药的耐药性增强,迫使农民不得不增加农药的使用剂量。而农药的施用,一般来讲,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必然造成农药残留在土壤或水系。
二、长丰县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薄弱。由于农村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随机性、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等特点,人们对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意识不足,特别是农业生产者缺乏治理意识。本应成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主力军的农业生产者却成为环境破坏的主力军,致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度较大。
第二,基础科技支持不足。该县缺乏对农村面源污染长期的基础性监测调查与研究,系统的基础性不完善,导致有效的防治技术标准和措施无法制定。
第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完善。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强制性、引导性技术标准和规范缺乏,农民掌握使用的技术规范更少;在政策层面支持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的优惠政策不明确。
第四,农业环境治理投入不足。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环保投入的主体是业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投入难以落实,而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主要集中投入在城市和工业污染的防治上,对农村环保投入经费不足。另外,由于历史欠账多,落后的基础设施与污染防治负荷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致使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加大。
三、对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真正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提高到政府议事日程上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直接关系到农业安全、农村环保、农民生活质量,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专人领导,责任到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环保氛围。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更需要农村居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在村民中广泛宣传面源污染知识,树立维护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意见与诉求,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加强基层干部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开展工作时,也能够大力宣传农村环保工作,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遍布城乡的农村环保宣传队伍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推动力量。
第三,走长期坚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之路。长丰县是全省农产品的重点产区,是农业大县,农村、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解决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是关系人民健康和生态和谐的大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大事,必须要抓早、抓好。一是要走长期坚持的道路,树立打长久战的思想。农村面源污染涉及千家万户,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逐步推进,坚持用几年、几十年的时间逐步地做好这项工作。二是走统筹协调之路。农村面源污染涉及面广,涉及范围大,需要动员全社会各方的力量和集中各方的智慧。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的指导思想和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联合各方力量。三是坚持走综合治理之路。根据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开展多环节整治,在不断实践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根据我县农村面源污染的特点和存在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分步骤、有重点实施。突出抓好种养殖业的专业户的垃圾回收和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农村河道的整理。具体由环保部门牵头,规划部门负责统一规划,农业部门充分发挥沼气技术等生物技术,抓好农家肥的宣传推广使用。各乡、镇(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治理,具体组织实施,使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第四,理清层次,突出重点进行污染防治。面对当前农村环保基础薄弱的现状,需要分层次处理,有重点地解决污染环境的重点项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是重点治理好畜禽粪便,突出治理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结合农村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技术等生物处理技术,重点奖励、补贴那些在沼气技术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在新农村建设地建造大型沼气工厂,让农民用上清洁、高效、廉价的能源,不断扩大沼气使用范围,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结合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方法,村民定点投放垃圾,再由村收集,乡中转,县处理。三是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结合养殖业的发展,做好秸秆的收集储备工作。推广使用可收集秸秆的农业作业机器设备。支持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改造,努力做到变废为宝。四是推广环保农业。宣传和指导正确施用农药、化肥。鼓励和支持使用农家肥、生物肥、专用肥、长效肥、缓释肥和有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积极研究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技术。推广生物防虫防病技术。严查违禁农药的使用。五是抓好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挖掘和利用生物技术,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引入专门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沼泽地或人工湿地,实施绿色处理,无动力处理。六是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对支持完成环保任务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违反环保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对重点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进行奖励扶持;对重点农业环保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奖励。
第五,落实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工作。为保障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形成长效机制,必须落实各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环境监管保障。逐步形成覆盖农村的环境治理保障组织体系。二是制定整体推进的政策保障。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作为生态县创建的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落实资金保障。多渠道为农村重点环保项目筹措资金,拓宽农村环保资金渠道。四是建立长效监管保障。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管,确保重点监管对象不出问题。一般行业、一般单位、一般地区实施有效监管,强化村组自我监督,环保部门负责,县乡两级监管,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的监管责任。
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关键是要形成长效机制,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巩固成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削减污染负荷,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的支撑。
4.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四
姓名:111学号:11111111111
实践报告主题:关于农村环境污染与保护情况调查
调查时间:2013年4月30日至5月2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口头采访
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农村环境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使之日益完善,使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一农村的环境状况
二环境污染原因
近几年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但是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却没有注意保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调查我的家乡得到的原因有:水质污染
我们村的后面有一个池塘,在我小的时候,池塘里的水还是很干净的。但是这几年,池塘里的水质污染已经非常 严重,池塘里已经无法再用于养鱼和虾。池塘已经荒废,现在被我们叫做老河。水面经常发出一阵阵的恶臭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些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都直接排放到老河里。尤其是这几年,村民们对于病死的家禽,小猪等处理办法不好,大多扔在老河里。于是,路过老河边的人经常可以闻到一股刺鼻的腐尸味。2 白色污染
在我们村还没有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政策。因此,塑料袋,塑料盒使用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里,很多塑料袋,塑料盒都是不可降解的。随处可见各种花花绿绿的袋子。这些袋子大多有毒,如果用来装食物则其中的有毒物质会一起进入口中,危害人的健康。不仅如此,由于这些盒子,袋子大多不可降解,完全分解需要好几百年的时间。如果它们散落在土壤里,会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这些塑料品,还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空气污染
在农村里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把很多垃圾直接进行焚烧处理。而这些垃圾中通常包括很多塑料制品。因此,若直接燃烧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塑料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黑烟以及刺激性气味,其中包含了很多的有毒物质。长期吸收这样的空气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农业污染
这是一种农村特有的污染,它主要来源于农业措施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它们的残留物被雨水淋溶后随径流进入水环境,以及水土流失一起被带入水环境。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污水灌溉和集约化养殖场的污染是其根本来源。
一些不可分解的农药还会随蔬菜等进入人体,给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还有一些未经处理的死家禽,牲畜等的尸体直接丢弃在土壤里,他们携带的病菌,病毒进入水中,土壤中则产生生物污染,最后危害的还是人类的健康。
二保护环境的措施
通过我的调查,对于上面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建议:水质方面,村里相关部门要及时给村民们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告诉他们环境污染已经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清理池塘里的各种垃圾,对往池塘里倾倒垃圾的村民进行罚款。争取早日使水质得到恢复;白色污染方面,农村要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塑料袋的使用来源,提出用布袋或篮子购物,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要统一回收处理; 空气污染方面,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垃圾应当进行分类处理,可以回收的要进行回收。对于塑料制品更不能直接焚烧,应当统一回收进行处理;农业污染方面, 尽量使用可以分解的农药,不要过多使用化肥,农药,对于病死的家禽,牲畜不要随意丢弃,应当统一进行合理的处理等等。
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时,空中就弥漫着黄
5.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五
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二、城市发展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
(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
(二)城市地域分布不断改善
(三)城市群发展迅速
三、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四、城市功能日渐完善
(一)城市道路交通四通八达
(二)邮电通信迅速便捷
(三)城市环境更加优美
3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一)收入水平显著增长
(二)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三)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四)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及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强,与建国前相比,不仅城市的市容市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衣食住行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
——以山东省农村经济为例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新形势下,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的长期的、潜在的影响,我国需要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同时,环境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调查目的高 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及态势,认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约束因
素,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调查对象
Nongcunjingji $#%^%*huanjing&^*(&$
三.调查内容
1.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2.我国环境现状
3.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4.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四.调查结果
Hui一.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
(1)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仍是长期态势。
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有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随着
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短缺与过剩一直会交织存在,对农产品进口的依赖可能相应增长。
(2)2011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好于预期,但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可能出现变化。
(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特征日
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
更为明显。一方面,农业农村经济更加与国民经济高度
相关。工业经济、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日益交融。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
日益紧密。国际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和贸易对国内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国环境现状 我国的生态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空气、土地、淡水、海洋。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主
要原因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不断增大。从1988年开始,工业废气排放量减小或保持相对稳
定;然而,二氧化硫和一些工业烟尘的排放量于2003年又重新攀升。
(1)空气
中国空气质量一般来说较低。3/4的城市人口生活在空气质量劣于国家标准的环境中。目
前,有1/4的中国地区受到酸雨影响,使中国进入世界上受酸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列。
(2)土地
中国19%的陆地面积已遭受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黄河中
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破坏尤其严重,其受侵蚀土地面积高达70%。
(3)淡水
由于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加上农业和水产养殖业排放的肥料、农药和粪便而造成大
面积的富营养化,中国大部分河流和地下水的水质较差,而且还在进一步恶化。过去十多年来,中国的污水排放量一直在不断上升。中国约有75%的湖泊受到污染。
(4)海洋
中国海洋面积达300万平方千米,并拥有广阔的大陆架以及海岸线外长达200海里的专属
经济区。但由于陆地污染物排放、石油溢出和其他海洋活动等,几乎所有的沿海地区都遭到污
染。
三.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
农业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和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畜禽粪便。过量施用化肥、农药会形成从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到空气的“立体污染”,会造成河流、湖泊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的损害。农田化肥、农药通过排水沟渠流失到河流、湖泊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过量繁殖,水中氧+气减少,鱼类数量减少甚至全部死亡。
Ran有专家估算,目前我国水体氮磷污染物中来自工业、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大
约各占1/3,但这只是很粗略的估计。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也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制造的垃圾在大量增加,垃圾的类型繁多,这也成为生活垃圾难
以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的原因。
这是一种失调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无视自然规律,掠夺性地
开发资源,同时,经济活动带来的大量污染物进入环境中,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环境
状况恶化,自然资源匮乏。
四.如何发展农村经济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资源和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经济
发展密切相关的淡水、耕地、矿产等主要资源从整体上看,数量短缺、质量下降、开发成本增
大,将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
事实上,农村经济发展与控制污染,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性。生态环境的问题已成为制
约我国农村和农业在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政策和制度,同时业缺乏相应的机构向农民宣传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并鼓励农民采取有效的技术和管理
经验。
首先是政策方面可以考虑从宏观调整个区域粮食基地建设的规划和农业生产的结构;
第二,加强农民专业技术组织或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引导农民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第三,立法方面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善相关法规,一些发达国家对化肥
和农药的施用、控制有机废弃物排放、促进有机废弃循环利用、控制农药污染等,都制定了明
确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借鉴。
第四,建立生活垃圾回收站,提高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
第五,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我国的人口仍然还在增加,人民群众的上活质量需要改善,会使农村经济和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我们唯有及早应对,从根本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的紧迫感。加大政府控制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决心。
五.总结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模仿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亦是如此,我们应注意以“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来发展农村。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6.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六
水工104 王颢然 2010041318
现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性。不仅是大城市等供工业发达的地方存在环境问题,而今,农村的环境污染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此,我做了关于环境实践的报告。
经济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例如,家里的水不再清澈,泛黑的池水长满水草,随处漂着肮脏的杂物,水里还会出现好多死鱼的现象.查其原因,因为我们村里有了几个小型工厂,化工厂的排污是主要原因.近些年来,农村频频出现这种情况.除此之外,现在农村开始现代化,居民集中居住,工业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因此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大量的生活污水和乡镇工业废水排入我们周边的水域,从而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家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的污水,而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了伤害,农药、化肥、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使大量水域造成严重的化学性污染,并且这些难以处理的。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从而农村固体垃圾污染加重。目前我国农村每年有大量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并且这地固体垃圾大部分是那些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废旧电池之类的有害物质。最重要的是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的危害: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 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 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 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 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 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我们对“使臭氧层变薄”这一危害尤其感兴趣。因为塑料废弃物一般存在于地 面,而臭氧层存在于天空中,两者相隔那么遥远,怎么会有关系呢?经过翻 阅资料,查阅书籍并问了一些教师得出:白色污染经过太阳的发照射而把塑 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 渐变薄。我们大家都知道太阳是一种温度可达到上万度的天然发光和发热的“ 大火球”。当钢铁还未靠进它几千米,就已经化为气体。这么高的温度怎能不 破坏地球?为了地球不受到大幅度破坏,臭氧层可真是立了大功了。当太阳 辅射时,它便挺身而出,挡住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由于“白色污染”确实 破坏了臭氧层,使它变薄,这将会是地球巨大的危机。
由于农民思想意识落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他们不知道一旦环境遭到破坏,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恢复不起来的.谁会知道每天随意丢的一个塑料袋,每次无意的扔一个农药瓶,日积月累,也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呢?这个结果不能不引起注意,在文化素质较城市人口低的农村加强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的传播势在必行.环保的意义重大可以归纳如下:
1.以自然为本就是以生态系统平衡为立足点,以自然系统平衡为根本准则。自然的内在价值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环保必定要遵循自然规律。
2.人的利益不统一决定人不能成为参照,自然规律可以固定遵循,人的利益多样不可调和。人与自然统一,应该从自然整体出发。
3.其实以自然为本和以人为本都是指导思想,关键哪个更促进环保进行。既然是环保,那么人的利益就不能凌驾自然利益之上。
4.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的法则与自然法则冲突时,人的法则适应自然法则。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必须尊重自然内在价值遵循自然规律,超越人自身局限的需要。
保护环境建议
简单的说,在生活中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生活家园,为了以后的生活我们必须尽全力保护我们的家园。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要以身作则,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都要好好爱护环境,努力宣传环保知识,倡导全社会的人保护环境,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 —我们共同的家园。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7.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一、基本情况
该县在试点之前, 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工行、农行、邮储银行和信用社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到2012年5月末已发展到农业发展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邮储银行、信用社、城商行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除农业发展银行外的7家机构均是发卡机构, 各机构均已接入大、小额现代化支付系统、江西省同城清算系统和系统内部结算系统, 积极推广银行卡、票据等非现金结算工具, 大力加强ATM和POS机等硬件投入, 软、硬件建设均达到有关安全要求。
至2012年12月末, 该县金融机构网点58个, ATM达54台, 较试点前增长390.9%, 平均1.5台/万人;POS达956台, 较试点前增长344.1%, 平均26.5台/万人;银行卡256 105张, 较试点前增长70.3%, 平均0.7张/人 (具体情况见表1所列) 。金融机构支付机具的种类由以前单一的ATM机和POS机2种机型发展为ATM机、POS机、BSM自助查询转账终端机、电话支付终端机、支付通、商易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10余种, 电子业务发展迅速, 平均资金电子分流率达44%。
二、建设措施
该县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中, 充分发挥了政府、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作用, 并根据县域实际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 政府主导, 联合行动
政府办公室和人民银行通过深入调研,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某县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实施方案》, 明确了建设目标, 决定逐步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示范区”, 推动全县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并取得较大改善, 将人民银行、各金融机构、财政局、公安局、网络公司、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单位纳入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员单位, 明确各单位职责。
人民银行作为牵头单位协助县政府做好组织筹划、宣传推动工作;广播电视台加强跟踪宣传和报道;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加强员工业务培训和风险管理并推广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公安机关加强银行卡犯罪的打击和预防;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2010年以来, 各部门联合行动, 加强调研和宣传, 共深入调研15次, 开展省、市、县领导参加的剪彩活动1次, 成员单位派出宣传车7辆, 巡回全县乡村里程达3万多千米, 设置宣传展板96块、咨询窗口12个, 支付结算知识“下乡村”活动发送资料、书籍3万多份, 增强了农村各界对非现金结算知识的了解, 提高了他们对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使用意识, 为推广银行卡使用创造了积极环境。
(二) 示范引领, 稳步推进
在“农村支付服务示范区”建设过程中, 充分结合产业特色和服务需求, 坚持“总体规划, 分步实施, 试点推广, 辐射推进”的原则, 分批在乡镇建设“示范区”, 通过“示范区”的辐射功能推进整个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环境改善。
主要做法:一是打造乡镇非现金结算“示范”, 在乡镇主要街道的各类批发市场、农资销售站点、超市、酒店、学校、医院等消费点实行非现金结算, 达到“刷卡无障碍示范街”的建设目标;二是打造棉花非现金结算“示范”, 力争在所有的大中型棉花收购、加工和棉纺企业安装转账支付终端, 并在所有行政村农资销售点 (超市) 设立“三农金融支付服务点”, 完成惠农支付通“村村通”工程, 实现棉花产业各环节非现金结算;三是打造水产养殖非现金结算“示范”, 率先为水产养殖协会成员全部安装POS机或自助转账终端, 然后分步拓展到示范区500亩、800亩水域以上的水产养殖户, 力争全县85%以上的水产养殖户在鱼苗、成鱼出售、鱼料采购等各环节实行非现金结算。
(三) 落实政策, 积极推动
该县按赣府厅发[2010]31号文件规定, 对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每布放一台ATM机, 每年补贴人民币1 000元, 从布放当年开始连续补贴3年;对POS机布放、维护的商业银行, 每布放一台POS机具一次性奖励人民币100元, 2010年的农村机具布放政策补贴已发放到位。同时, 政府加大对各金融机构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考核力度, 将“改善支付服务环境”同“各类贷款指标”一起纳入《全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建设考评方案》, 2010、2011年分别有3家银行按考核方案获得了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另外, 电信部门与金融机构密切配合, 做到转账机具的布放和电信网络专线的延伸同步, 同时, 中国银联江西分公司会同各商业银行对县域特约商户受理银行卡刷卡业务实行5折优惠。
三、问题与思考
该县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也存着一些问题, 如部分农民或持卡人反映“不熟悉使用自动存、取款机”、“因刷卡收费有时还是宁愿使用现金”等。笔者认为,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 应从多方面不懈努力, 切实达到安全高效、互惠互利的服务目标。
(一) 应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合力作用
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中, 不但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体作用, 还需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在组织领导和服务方面的优势, 切实发挥农村地区社会各界的合力, 使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 从而真正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二) 应充分调动“三农”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三农”是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 只有得到“三农”的认可, 银行卡等非现金结算工具才能在农村得到更广泛的使用。应着力宣传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好处和非现金结算工具如何使用等知识, 让“三农”体会到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便利, 从而在农村营造广泛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的氛围。
(三) 应在原有的收费标准上进一步优惠
应针对不同的商户对象分类实行优惠的收费标准, 同时根据城乡差别实际实行非现金结算城乡费率差异化, 进一步优惠农村用卡收费和账户管理费标准, 从而提高农村刷卡和转账结算的积极性, 为非现金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普及创造有利条件。
(四) 应不断打造安全高效的非现金结算环境
8.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支付;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9—0006—04
现代支付体系是金融机构资金划转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础平台,是经济金融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长期以来,现代支付体系主要集中于全省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的县域,向广大乡镇和农村延伸不足,导致农村支付结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比重低,制约了农村金融业务创新和服务开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自2009年开始,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把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作为履行金融服务职责的重中之重,坚持不懈地在山东省强力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基础
第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成本较高、积极性较低,部分银行甚至撤销了偏远乡村的机构网点。2009年以前,全省90%左右的乡村没有任何金融基础设施,与农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取款、转账等基础金融服务得不到有效满足。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在农村广泛布设金融服务终端,有利于形成广覆盖、低成本的金融服务供给点,便利农民就近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在农村推广普及银行卡,有利于依托银行卡承载的储蓄、消费、信用支付、理财等功能,创新支农惠农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农民日常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促进金融资源加快向农村集聚的先导。长期以来,农村各项金融基础设施落后,金融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资源持续流出。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就是要向农村延伸现代支付系统,为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和业务创新提供基础条件;就是要在农村推广现代金融工具和支付方式,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营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良好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改变农村金融发展长期落后的面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金融要素资源加快向农村地区集聚。
第三,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降低农村交易成本的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市场交易主要依靠现金结算,效率低、风险高。通过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支付服务体系,能满足农村企业、市场及广大农民跨地域和跨行转账、信用支付、大额资金结算等各类需求,有利于加快农村资金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缓解“三农”融资难题的重要举措。融资难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过程中,推广信用卡、汇票、支票等兼具支付和融资功能的金融工具,有利于扩大农村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为农村企事业单位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缓解“三农”融资难题。
第五,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精神文明水平。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在农村宣传普及金融知识和推广现代金融服务,有助于培育农民现代金融和信用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在农村推广信用卡等工具,有助于提高农民信用意识,促进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推广非现金结算方式,有利于减少农村现金流通量,降低大额现金安全隐患和假币风险,促进“平安山东”创建。
二、坚持市场培育和政策扶持双轮驱动,强力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为推动金融要素资源加快向农村地区集聚,改变农村金融发展长期落后的面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自2009年开始,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坚持不懈地在全省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实施各市中心支行“一把手”责任制,并牵头组织成立了由12个省直部门、22家省级金融机构组成的山东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凝聚加快建设的合力;明确了“构建以普惠制为核心,以三农金融需求为导向,多层次、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体系”的工作目标,把建设工作主战场放在乡村;坚持尊重市场需求和政策强力推进双轮驱动的建设思路,既充分发挥政策矫正市场机制失灵的作用,构建金融机构参与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将各项工作着力点放在培育市场、拓展市场和管理市场上,确保农村支付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既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系统和服务终端的延伸布设,也着力提高基础设施交易量,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形成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使用效率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确处理加快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积极推进建设工作的同时,强化市场规范安全发展,维护农民对市场的信心。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现代大小额支付系统加快向乡村延伸
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主体的现代支付系统是支付服务网络的骨干,是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基础环节。由于农村银行机构网点的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等不符合接入系统的内控要求,乡村地区的机构网点大多没有接入系统,许多业务在农村无法办理。对此,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有针对性地加大培训辅导力度,2011年为县域300多家银行、近千人开展了专项培训,帮助金融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优化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完善内部系统,促使各方面达到现代支付系统接入要求;创新了系统准入的考试方式,主动上门为农信社举办专场考试27次;简化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入人民银行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业务系统的准入环节,支持其开展跨行支付结算业务。
(二)创新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终端模式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交易量小,布设ATM等成本较高的传统金融服务终端缺乏经济效益。对此,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组织金融机构加快创新,研发出多种既具有较低成本、又基本适应乡村支付需求的终端模式,并因地制宜地在不同乡村地区布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出电话POS、无线POS、手机支付等成本低廉的电子支付服务终端,将其布设在经济欠发达、金融服务需求相对单一的村庄。组织农村信用社成功研发了全国首台集储蓄、代缴代付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便于安装的农民自助服务终端,将其布设在经济较为发达、金融服务需求种类较多的乡村。组织农业银行依托村委会、供销社等农村组织机构,设立能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三农”金融服务站,配备专门人员协助农民办理存取款、转账支付、网上银行等业务。
(三)完善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终端的便民惠民措施
为解决山东农民工外出数量多、向家乡汇款难的问题,在全国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农民在打工地利用“银联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网点柜台提取现金。为解决偏远地区网点少、取现难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借助POS等金融服务终端的刷卡转账功能,由代理点代付现金,并通过银行实时扣划被代理人借记卡相同金额至代理点账户,从而向农民提供小额取款服务,真正使农民“足不出村便可取款”。截至2012年7月末,全省10.5万个助农取款服务点累计办理助农取款业务1470.9万笔、金额57.3亿元,如按每笔取款平均节约农民交通费2元、节省取款时间4小时测算,相当于为取款农民节省2940万元和5880余万小时等待时间。为解决以往惠农补贴资金发放需经财政、国库、银行等多个环节才能拨付到位的问题,在全省开通了国库直接支付服务,由人民银行国库直接拨付到农民个人账户,实现“政府发放补贴、银行服务、村内取钱”一条龙服务,打通了民生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四)突出提高农村大宗批发市场等重点领域的资金支付效率
山东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高,农副产品大宗批发市场、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生产基地等领域市场交易频繁、交易规模迅速扩张,对支付服务的需求比较旺盛。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突出对这些重点领域的服务建设,在充分尊重不同领域交易需求差异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出了适合各自特点的非现金结算模式,有力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在交易数量大、交易频繁的农副产品大宗批发市场,推广“电话POS+银行卡”、“网银+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产品组合,在寿光推出了全国第一张应用于农副产品批发集贸市场的“联名卡”,彻底改变了批发市场20多年来的现金结算模式,仅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日均减少现金结算1400万元以上,收银员减少了80余人,寿光市各银行现金收支年均减少315亿元,减少柜员业务135万笔,交易成本降低3400万元。在结算业务复杂、支付需求全面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创新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网上银行+POS+转账电话+惠农卡”的综合业务模式,使企业货款结算等业务摆脱了银行营业时间和网点的限制,交易更加快捷方便。在大批量收购农副产品的田间地头,创新了“农产品收购+结算专用单+收据”、“无线电话POS+银行卡”等非现金收购模式,将银行搬到了田间地头。
(五)构建适度竞争、规范有序的农村支付服务市场
适度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改善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费用。为激励各银行机构全面参与、形成农村支付市场的多元供给主体,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与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加强协作,出台多项支持措施,构建了吸引金融机构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推动夏粮及农副产品收购、“新农保”、“新农合”及其他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均采取非现金结算方式,扩充了农村支付市场的资金规模,增强了对金融机构参与建设的吸引力。部分地市将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列为当地工作重点,纳入政府考核,出台了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政策。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工作成效显著的银行在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存款准备金、相关业务系统准入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六)着力提高农民对现代支付方式的认知度
在偏远乡村地区,农民受交易习惯、认知能力等因素影响,更愿意采用具有直观性、实时性优势的现金结算手段,采用非现金结算的意识较差,制约了农村支付市场的发展壮大。为提高农民现金结算意识,人民银行济南分行采用了日常宣传与集中造势相结合的宣传策略,在通过《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媒体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从2007年开始,每年组织一次大规模集中宣传活动;创新推广“农村支付结算宣传辅导员模式”等符合农村特点的宣传模式,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开展普及式、渗透性宣传;编纂出版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汇通天下:漫谈支付结算知识》宣传书籍。
(七)强化对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
在注重加快发展的同时,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也高度重视加强对市场的管理,防范业务风险,开发推广了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掌握全省每一个行政村的建设情况;加强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制度规范建设,加大对市场参与主体的监督检查力度,切实防控操作风险、系统风险、假币风险等各类业务风险,维护“三农”合法支付权益,增强广大农民对农村支付市场的信心。
三、山东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范围内消除金融服务空白村
经过各单位各部门共同努力,全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于2012年7月末提前5个月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全省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100%全覆盖、100%的县域以下各类银行机构参与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双百目标”。
一是全省行政村实现100%金融基础设施全覆盖,在全省全面消除行政村金融服务空白。2009年以前,全省90%左右的乡村没有任何金融基础设施。截至2012年7月末,全省县以下地区共布放各类金融服务机具57.2万台,全省71073个行政村已经100%实现金融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村均布放量由2009年的0.24台提高到2.57台,两年半增长了9.7倍,广大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缴费、转账、小额取现等金融业务,彻底改变了农村只能使用现钞交易的历史,使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支付服务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二是县域以下银行机构100%参与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政银联动、协同推进、适度竞争、规范有序的农村支付服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2009年以前,在县域以下地区提供支付服务的主要是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涉农机构,其他银行参与较少。目前,全省各金融机构全面参与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中来,不断加大人力物力投入,2009年以来仅3家涉农机构县以下机具投入就超过20亿元,有效促进了支付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基础设施的改善。
三是在全省农村全面普及银行卡,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2009年末全省农村地区银行卡只有3608万张,人均约0.44张,农民难以享受银行卡承载的各类金融服务。2012年7月末,全省农村地区已发行银行卡1.18亿张,是2009年末的3.3倍;人均持卡量1.44张,较2009年末提高1张,增幅达227%,提前16个月实现了“人均1张卡”的建设目标。共开通各类银行结算账户1.97亿户,是2009年末的2.6倍;农村网银用户已达1429万户,是2009年末的4.2倍。
四是现代化支付系统向农村全面延伸,符合农村特点、适应农民需求的现代化支付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9年大小额支付系统只延伸到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农村大小额支付系统的往账覆盖率只有34.6%,农信社系统的来账覆盖率也只有19.3%。截至2012年7月末,全省农村地区的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来账覆盖率已实现100%,往账覆盖率达到64.8%,人民银行与涉农金融机构的支付系统已全面覆盖所有乡镇。
山东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领域的突出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山东省农村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功实现“双百目标”通报会于2012年8月29日成功召开,人民银行总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刘士余和山东省委常委、副省长孙伟等领导均亲自莅临会场,并做重要讲话。人民银行寿光市支行党支部也因在建设工作等领域的突出成绩,被中组部命名表彰为金融系统唯一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双百目标”只是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任重道远。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将继续把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创新思路,细化措施,不断将全省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向深入。近期,将重点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一是切实提高金融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在全面实现行政村金融基础设施100%覆盖的基础上,着力提升金融机具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强宣传引导,对已布放机具的客户开展现场培训和“一对一”辅导,帮助农民解决机具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引导银行机构改进金融服务,实行合理收费,提高农民使用机具的积极性。认真受理各类支付业务投诉,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二是切实加强支付风险管理。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风险防控的意见》,建立完善农村支付业务风险预警处置和应急管理机制,强化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巡查维护力度,加强对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分析,配合有关部门打击农村支付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规范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对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收单行和服务点商户,加强管理,规范业务,防范假币风险和资金纠纷。
四是推动手机支付广泛应用。做好手机支付业务在全省试点推广工作,着力解决偏远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供给不足问题,为农民提供低成本、便捷化的电子支付服务。
参考文献:
[1]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访全国人大代表、人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N].金融时报,2010—03—11.
[2]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6月.
[3]刘士余.大力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N].金融时报,2012—02—16.
9.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 篇九
化学化工学院2011级环境工程班陈婷婷学号111273060122
社会实践时间:2013.1.20-2013.2.20
社会实践地点:灵山县伯劳镇那春村
一、社会实践的背景和地点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现如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采取了积极的治理措施,可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至今仍未有过多的关注,农村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环境污染,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伯劳镇那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灵山县伯劳镇那春村位于伯劳镇东五公里,全村共85户居民,主要靠种植甘蔗、香蕉和水稻,养殖猪鸭等获得收入。目前村民都已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中,吃得饱穿得暖,均已步入了小康生活的行列。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伯劳镇那春村村民家庭居住环境为主体,以其居住的周围环境为辅。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和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来进行。对当地老一代的居民就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入了解,他们都表示近几十年来村里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了。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
1、村民居住环境现状
村民居住环境是与其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但是村民居住环境可谓恶劣。村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
就像我家,我家的西面、南面、北面都是养猪场,经常飘来阵阵猪屎味,让人恶心。我的卧室的窗外就是一条臭水沟,每当刮风之际,只得关上窗才能免遭其害。每当夏天的时候,臭水沟引来的苍蝇就在我房间里飞来晃去,让人烦心。而很多的村民家中都如我家一样,忍受着这种煎熬,更有甚者已经习以为常,熟不知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很有害的。
2、村里水污染现状
据了解流经村落的小河很多年以前一直都是清澈见底,河里有很多的鱼游来游去,因为河水清澈村里的人都是拿衣服到河里洗,小孩子也经常到河里洗澡。现在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倒入垃圾和生活污水、纸厂污水的排入而变得乌烟瘴气,恶臭无比。清澈的河水一去不复返,人们只能打更深的井,才能够水洗衣服。居民的粪便和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到河里更加深了村里的水污染。在小河里随处可以见到漂浮的粪便、腐烂的鸡鸭尸体和各种生活垃圾。
3、村里土地环境状况
首先是土地沙化严重,人民砍伐树林,种植甘蔗,使用过多的肥料所致。虽然政府已经实施了“退耕还林”等政策,但对大地母亲的伤害,是绝不可能那么快就能够复原的。特别是冬季砍完甘蔗过后,放眼望去,只有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头和一块块光秃秃田地,到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再者,土地的盐碱化也很严重。应该另外,一些小工厂排放的污水、废渣等污染物也会造成此影响。土地的质量已经严重下降。
村里的三大爷跟我说以前他们小时候,经常看到成群的小鸟在天上飞来飞去,现在树木没有了,鸟儿也不懂到那里去了。见到的只有垃圾袋在天空飘了,说时,眼里是无限的感伤。
4、村里大气污染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根据人们的需要,在农村也开了一些制造薯粉之类的小工厂。这些工厂排放的废气混入了大气中影响了环境质量。不过最主要的还是车辆的剧增而导致排放的氮氧化物增多,污染了环境空气。还有修路建房、土地沙化的加剧以及刮风天气的频繁使得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多,影响空气质量。此外,农民焚烧甘蔗叶,水稻秆也使得原本就受到污染的空气中,更是增多了二氧化碳。使得农村空气进一步恶化。每年夏秋两季就会出现焚烧秸秆的现象。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烟尘,降低了大气环境质量。
4、村里噪声污染情况
为了农村居民的交通方便,政府提出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道路有了,买车的也多了,经常鸣笛,安静的农村不再安静,更有甚者------一些年轻人在车上装上扩音喇叭疾驰而过,对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噪声污染。
村民中打铁户家的打铁声音总是在村里回荡,也对村里造成了噪声的污染。
5、村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村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12年,我村化肥使用量80多吨,农药使用量为1吨多。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
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 分析原因
1、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经济发展轻环保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环境治理工作缺乏长效治理。同时,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又是一项工作难度大,资金投入多的公益工作,经济效益的相对较低和奖励机制的欠缺,直接造成治理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治理工作的发展。
2、农村环境治理普遍存在人员,资金的欠缺,治理的工作走上边污染,边治理的恶性循环。目前治理以自主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模式,在基层组织经济更力不强的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中人员,资金不到位的情况比较普遍。据我的调查,那春村环境治理投入没有向村民收取一分卫生资,全部由村败政全额投入。与此同时,由于资金的投入上的严重不足,保洁队伍和长效管理几乎难以落实到位,部分居民生活区脏乱差的情况屡见不鲜。
3、大部分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一方面,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极大的冲击了农民转流的生活方式,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结和传统陋习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呈多元化特点,由过去单一的生活垃圾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转变。
4、政府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5、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四、建议与措施
1、政府应该加大宣传保护环境的力度,将农村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各村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污队伍确保村通、河道清理保洁的正规化。
2、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科学合理的处理畜禽粪便,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
3、合理布局村民的楼房,让人畜分开居住。
4、建设好农村水利,疏通地下水道,完善农村排污系统。
5、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工作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6、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的投入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作用,始终坚持公平原则。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建设。二是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投机机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政策。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基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开源渠道,改变环保投机分配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7、依靠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新型农业
要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相结合,采取秸秆还田、作物倒茬轮作和生物固氮等措施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倡和推广使用有机肥料。逐步取消关闭小型饲养场,支持创办规模化的畜禽饲养场,采用科学化的排污治理手段。把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渔业以及相关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能耗低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走循环经济之路,这样及解决面源污染问题,又带来经济效益,使农业经济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持续发展目标,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统一。
总结:
我们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故萎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当工业文明进入20世纪后它对环境的破坏日益趋严重,对资源的使用灭了滥用,这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警惕。各国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尤其是农村的自然环境,采取了许多措施,环境保护取得了长期的进展,并且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平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的说就是树立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于子孙后代得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
【农村环境污染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报告09-28
中特调研报告--农村生态环境06-29
县财政局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验收报告07-18
浅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10-17
新农村环境规划10-03
农村生态环境变化10-18
结合县情,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危害07-23
农村整治环境宣传单06-22
xx农村环境综合整治07-29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调研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