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异化

2024-08-18

论技术异化(通用11篇)

1.论技术异化 篇一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

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异化与归化翻译,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性而言,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在翻译实践中,两者的统一是依翻译的目的、文本特点、译者状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和动态的统一.本文分析了可变量--社会文化因素、翻译目的、译者状况以及文本性质对异化与归化动态选择的影响,以证明归化与异化的动态统一.

作 者:张沉香 ZHANG Chen-xiang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PKU英文刊名: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年,卷(期):2006 “”(4) 分类号:H0 关键词:异化   归化   动态统一  

2.论技术异化 篇二

关键词:技术异化,海德格尔,文学艺术,华兹华斯,诗歌

一、什么是技术异化

(一) 技术的二重性。

技术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造人的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技术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作为一种劳动工具和手段, 其产生与演化都不能脱离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 必须遵从自然规律, 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这是技术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类目的和需求的外化, 技术无论是在设计、发明还是在应用等环节, 都是为满足人类需要服务的, 负载着人的目的性, 受到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向的支配, 作为物质存在的社会形式, 都是历史的、社会的, 其产生与发展都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 这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二) 技术的异化。

随着技术的发展, 人类不断利用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 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 与此同时, 由于主体“人”愈发自我夸大, 认为自身可以支配自然, 控制自然, 导致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甚至成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危害社会、反制人类。这种现象在学术界被称为“技术异化”。

马克思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效的神奇力量, 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 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贪图的根源。”海德格尔曾比较今天的护林人和古代的护林人, 他说从行为的表面来看, 古今的护林人没有什么区别, 但他们的存在已经非常不同。从技术的社会属性维度看, 技术作为人类自身活动的产物, 必然负载人的主体性价值。人是技术活动的主体, 没有人, 也就无所谓技术及其应用。而现在看来, “人类并没有成为现代技术活动中的‘主体’, 而是与物一样都是‘被技术所摆放者’, 即‘被技术所订购者’”。

二、技术异化的影响

(一) 对自然的影响。

技术异化对自然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二) 对人类自身的影响。

技术使人类既改变了自然, 也改变了自己:高生产的物质社会诱发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促使人们把价值都放在物质财富的消费上, 变得越来越物化;机器化大生产使人过多地固定在特定的分工角色, 导致人自身能力的单一化, 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技术运行机制的机械性、自动性和程序性导致人们依赖和受制于各种工具, 一旦工具损坏, 人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产生很大不便;各种通讯设施、交通工具也没有拉近人们的距离, 反而使人们愈发疏远。

(三) 对自然和人类两者关系的影响。

技术使人离开自然越来越远, 最终使人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 而技术异化导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 更是把人与自然的对立推向了极端, 更糟糕的是, 人们明明知道自己在作践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却又偏偏装作视而不见;“随着同时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化, 自然的神秘和价值的神圣也逐到现代世界的视野之外, ‘自然’只有作为可被人算计、可被人控制、可被人确定的东西才被允许进入现代世界。与之相应, 那不能被人算计、不能被人认识、不能被人控制、不能被人确定的东西没有进入现代世界的资格, 这种东西或被哲学称为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礼貌地束之高阁, 总而言之, 现代世界竟以各种方式对自然神秘以及人与自然神秘的关系闭上了眼睛。”

三、艺术对技术异化的消减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 放弃技术, 限制、停止技术进步的脚步, 甚至主张复归古代的田园般的生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讳疾忌医”、“因噎废食”, 只会导致人类文明的停滞与倒退。如何消减现代世界技术异化的程度, 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由于主体“人”的自我夸大, 使得技术的社会性大于其自然性, 从而出离了人的存在之根。人不再遇到自己本身, 不再遇到他的本质——看守存在的真理。这就是说, 极度的人类中心论, 膨胀了的主体性, 反而会有损于存在的真理, 有损于人的基本生存条件, 丧失人本身和人应具有的本质。这也指明了现代世界的根本危机:现代人远离了自己诗意的生存根基, 更明确地说, 现代人不再以诗意的方式聆听命运的声音, 不再响应命运的召唤而进入自然的亲密关联之中, 他被现代技术所鼓动, 自以为是天地万物中的主宰者, 自以为自己的意志就是一切存在者存在的依据, 自以为无条件地贯彻自己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四、华兹华斯的诗歌

(一) 崇拜自然。

在古代世界, 人与天地处于一种原始质朴的关联中, 对天地的基本敬畏和崇拜使人生活在一种有限制和有节制的生活中, 虽然这种敬畏和崇拜含有很多恐惧和迷信的成分;而在现代世界, 由于技术的发展, 人类逐渐摆脱了对天地的恐惧和迷信, 同时也抛弃了对天地的基本敬畏与崇拜。华兹华斯的诗歌, 使读者深深意识到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美好的自然, 是保持生命和健康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他还认为, 读者在诗人的启发下, 回到自然之中, 或许能得到某种顿悟, 领悟到与自然合一的神秘境界, 从而获得道德的净化和灵魂的升华, 这种思想对读者的生态意识的形成,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 谴责工业技术对人身心的损害。

华兹华斯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 当时工商业的突飞猛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财富, 同时也造成了对生存环境污染和人类身心健康的损害。敏感而又热爱自然的华兹华斯首先意识到了破坏环境对人类生存将产生巨大的威胁。他反对技术对自然的破坏, 这种破坏一方面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 另一方面加剧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并认为商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活, 将导致人类的物化, 而人类要想从狭隘的物质利益中解脱出来, 首先就要走进大自然, 用心灵去体会、去理解她的一草一木。

(三)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

由于人类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 凭借着新生的科技力量无所顾忌地进行着破坏性和掠夺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使自己和大自然之间原本和谐共存的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他认为人解放自我的途径就是, 把被理性和工业技术扭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新调整过来。他对人类中心主义所引发的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进行的批判, 对人类欲望膨胀与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破坏的批判, 促使人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五、结语

正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 华兹华斯“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守护人类的‘世界家园’”。他对自然的歌颂与关注就是在唤醒现代世界的人们关注自己的生存状况以及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 打消人定胜天的执念和利欲熏心的贪念, 重新建立与自然的联系。在现代世界技术异化的背景下, 我们更有必要翻看华兹华斯及其他艺术家的作品, 学习体会, 并鼓励之类作品的创作, 从而引导人们不盲目追逐技术, 保持淡定, 维护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 守护好人类的“世界家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论期刊封面的差异化设计 篇三

【关键词】期刊封面;差异化设计;艺术风格

【作者单位】张玮娜,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

封面作为一本期刊的“门面”,不仅是期刊内容和特点的集中表现,还是期刊重要的营销工具。出色的封面设计可以充分反映期刊的精彩内容,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封面设计会使期刊很快淡出读者的视线。一本期刊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必须通过封面的差异化设计不断给读者带来新鲜的阅读体验。

一、期刊封面差异化设计的表现

1.刊名和标题的个性化设计

刊名是期刊封面的“眼睛”,恰当得体的刊名可以有效提升期刊的品位。因此,刊名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期刊的定位,还要具备一定的个性特征。在设计期刊的刊名和标题时,美术编辑要具体分析期刊的内容定位是潮流时尚还是生活休闲,以及期刊风格是清纯简朴还是雍容华贵,通过具体的分析与设计,使封面的视觉效果更符合期刊定位。另外,要实现刊名和标题的个性化,美术编辑还可以对文字进行精心设计。例如,针对女性期刊,美术编辑可以用表现传统风格的精美衬线对刊名进行装饰;针对男性期刊,为了表现期刊的厚重和深沉,美术编辑可以用粗重的线条勾勒刊名,表现男性的力量。

2.封面图像的个性化插入

在封面中,图像的呈现方式有图形化文字、摄影作品和插图等,而图像作为封面设计的“表情”会给读者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引导读者通过图像对期刊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因此,为了增强读者对期刊的认知和感受,美术编辑应该选择更富有创意和个性的图像插入封面中。在向期刊封面中插入摄影作品或图像时,美术编辑需要明确期刊的个性化定位并了解大多数读者的认知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封面图像。图像具有强大而直观的表现能力,但图像的恰当运用必须结合图像的不同表现风格。为此,美术编辑不仅要了解大多数读者的视觉习惯,还要准确区分图像所呈现的风格,进而运用不同风格的图像来展现期刊富有个性的审美品位,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除摄影作品和插图之外,插入图形化文字也是一种极具特色的设计方法。美术编辑可以通过文字的图形化设计来向读者诠释一种新的设计理念,使封面更有韵味,为读者打造一次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

3.封面色彩的个性化搭配

色彩搭配是封面设计的情感表达,在封面设计中,一个主要的色调就决定了整本期刊的主基调。同时,封面的背景色彩、文字色彩及图像色彩也应该做到协调。对封面色彩进行搭配,一是为了传递美感,二是为了表达情感和营造意境氛围。利用色彩搭配进行情感表达要遵循一定的表达原则,例如,将高纯度色彩和白色搭配在一起可以向读者传达一种明朗轻快的感情;纯度较高、明度中等的色彩代表朴实自然;明度和纯度都较低的色彩可以表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情;明度和纯度十分接近的色彩则给人带来简单安宁的感觉。由此可见,对各种色彩进行有节奏的应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另外,在封面设计的色彩搭配中,结合季节搭配色彩也是一种很好的设计方式。色彩的搭配和色调的渐变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但适当的色彩搭配可以很好地展现美术编辑在封面设计中的独到匠心。

4.封面纸张的个性化选择和印刷

优秀的封面设计必然要搭配优秀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尤其是纸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期刊的质量。粗糙的封面纸张会带给读者糟糕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设计期刊封面时,美术编辑除了要选择高质量的纸张,还要选择相对精美的印刷技术。目前,很多印刷工艺都能很好地体现美术编辑的设计理念,如凹印、凸印、烫金和植绒等都能提高期刊封面的精美程度,在细小的差别中展现美术编辑别出心裁的设计创意。

二、注重期刊封面设计的意象表达

封面意象是通过感性的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对创作者心灵感受的表达,其将主观的情感与外界客观事物相结合,可以向读者展示创作者本身的观念和态度。读者欣赏期刊封面的过程也是与期刊进行对话的过程,此时,设计者通过意象这种物化的图形向读者展示期刊的个性和品位,可以引发读者的心理共鸣,促使读者快速认知并接受期刊中蕴含的个性及思想。

期刊的主要价值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些实用信息和精神补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消费品。期刊所面对的消费者各有不同,不同消费者在年龄、职业、性格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认知需求。因此,美术编辑需要借助其扎实的设计功底和敏锐的观察视角,以图像为载体,以符号化语言为媒介,为读者传达不同的封面意象,充分表现期刊的韵味。在封面意象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要遵循基本的设计理念,对图像主体、周围环境及图像结构等进行细致处理,从而准确地表现意象特点,达到预想的设计效果。同时,封面设计所采用的文字和配色也应该符合封面意象的特点,使封面文字和意象相辅相成,进而使期刊封面更加丰满和完整。

优秀的封面意象设计可以集中体现期刊的精神和气质,进而很好地迎合当代人的文化审美需求。这就需要封面美术编辑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将封面意象与精神气质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期刊的品质。

三、促进封面艺术风格个性化

1.富有装饰性的封面艺术风格

传统的封面设计规则忽视了封面设计中的艺术要求,使各种期刊的封面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甚至给读者造成视觉疲劳。对此,美术编辑要追求封面艺术风格的个性化,采用更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展现封面设计个性特点的同时,丰富其深度和广度。例如,已经有80多年历史的杂志《纽约客》,其刊名采用具有古典意味的Irvin字体,封面插图也都是情调十足的图案。在该杂志发展的多年时间里,其具有经典意味的装饰性封面艺术风格不断受到现代化艺术风格的冲击和挑战,但是美术编辑仍努力将自己的设计风格保持并延续下去,由此形成了杂志封面独特的个性。也正因为如此,这本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杂志在今天的期刊市场里仍能占据优势地位。

2.简洁时尚的封面艺术风格

简洁时尚的封面艺术风格主要受现代化和国际化设计理念的影响,其最大特点是反对装饰,崇尚简约和现代。在追求简洁时尚的封面艺术风格时,为了保持设计的统一性,准确突出简单明朗的设计特点,美术编辑普遍采用网格结构和标准化版面,并选用简洁、无衬线字体来强调封面的优雅和明朗。在采用此类封面设计风格的杂志中,法国的FT杂志是近百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其封面设计充分诠释了现代设计风格,整个封面除了标题中的两个字母,只有一幅简约却不失时尚的主体人物像,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感,充分体现了美术编辑简洁时尚的设计理念。

3.强调观念表达的封面艺术风格

所谓强调观念表达的封面艺术风格,是指注重视觉形象和艺术表现,将期刊的平面设计和艺术作品相结合,在各种艺术风格的跳跃之中表现期刊的形象和观念。在采用此种风格的期刊封面设计中,美术编辑通常选用极富艺术表现力和艺术风格的图像来作为杂志封面插图。例如,英国的I-D杂志作为此类风格杂志的代表,其封面图像自创刊以来,一直坚持以只露一只眼睛的人物主体形象作为封面插图。这种表达方式大胆脱俗,准确地把握了整个封面的版面和张力,给读者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在抓住读者眼球的同时让其获得丰满而又个性化的观赏体验。对于愿意了解艺术的读者来说,这种极富艺术表现力的封面一定会第一时间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期刊正逐渐向电子期刊转型,期刊的创作技术和人们的阅读习惯亦在不断地发展和改变,但是赋予期刊封面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人物吸引力和创作独特性始终是美术编辑的一大任务和目标。为此,美术编辑要充分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敏锐的艺术触觉,认真感受生活,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认知特点,利用期刊封面向人们传递美的观念,创造出富有个性和韵味的期刊封面。

[1]王国燕,姚雨婷. 顶级科技期刊封面可视化及典型案例研究[J]. 出版科学,2015(2):46-50.

[2]于宏.《装饰》期刊封面设计变迁中的感性与理性之美[J]. 大舞台,2014(2):42-43.

[3]王国燕,姚雨婷,张致远. 世界顶级科技期刊封面科学可视化的三大特征[J]. 出版发行研究,2013(11):86-89.

[4]陈瑛. 期刊编辑对女性封面形象的视觉性选择——以《中国妇女》为例[J]. 传媒,2013(12):52-54.

4.论技术异化 篇四

异化的终结思想的腾飞--论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观

异化观是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是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随着马克思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他逐步放弃了这一提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异化观的收官之举.在他以后的著作中就很少再提及异化概念.在<形态>中他为这一观点作了最为科学,最为详细的解答.他在这篇文章中对有关异化的产生、前提、根源等问题的解答作了一定的分析,并以此来考察当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作 者:余波 李勇军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21刊 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8(4)分类号:B0-0关键词:异化 马克思 前提 共产主义 资本主义

5.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 篇五

技术异化的价值观审视

现代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学者们通常把技术引起的负面效应称为技术异化.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国外学者关于技术异化的探讨比较深入,形成了诸多技术异化观.通过系统考察中外技术异化理论或观点,我们认为要想探究技术异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就应该将技术异化纳入到技术价值论和技术的社会价值观领域来审视.

作 者:郭冲辰 陈凡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刊 名: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PKU CSSCI英文刊名: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年,卷(期):19(1)分类号:N031关键词:技术异化 技术价值 技术两重性 价值观

6.论技术异化 篇六

海德格尔对科学技术异化的批判及其意义

海德格尔从生存本体论出发,追问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本质,指出了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形而上学根源,认为科学研究的.企业化、商业化和技术解蔽的座架化使科学研究及现代技术走向了歧途,主客体的分离和世界的图像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异化的哲学根源,要使人类摆脱科学技术的异化、座架化,就要批判形而上学知识论思维,借助于诗与思方能使人类诗意地栖居.

作 者:王西华 WANG Xi-hua 作者单位: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教室,南京,21003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1(5)分类号:B516.54关键词:海德格尔 科学技术 本体论 座架化 解蔽

7.论《呼啸山庄》的人性异化和扭曲 篇七

关键词:呼啸山庄,异化,扭曲

自艾米莉·勃朗特的唯一一本小说《呼啸山庄》出版以来,许多人将《呼啸山庄》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文旨在对《呼啸山庄》的人性异化进行全面和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现代主义和人性异化

人性异化是现代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现代主义恰逢一个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极为混乱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严重破坏,人性也随之被禁锢扭曲,绝望和异化充斥于这个时代的很多文学作品中。所有现代派作家对世界和人都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人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严峻,荒诞不经的,到处充满了纷争和冲突,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人是孤寂弱小的。

现代主义作家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主题可能会因人而异,但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却是一个恒定的主题。现代主义作家很关注人性和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致力于呈现人在这个病态世界中的“自我”。“现代主义把非理性哲学和心理分析作为它的理论依据。现代主义的重要主题就是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一种扭曲,异化和病态的关系。”[1]

这个主题曾出现在很多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中,比如乔伊斯的《死者》,艾略特的《荒原》,康拉德的《黑暗的心》等,每部作品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呈现了这一主题。现代主义对“自我”理性和情感的探索经常会得出人性是异化和扭曲的这一结论。

二、人性异化与《呼啸山庄》

艾米莉所处的时代阶级斗争极为剧烈。因此,她所塑造的人物都处于一种阴郁的氛围中,扭曲的社会变异出扭曲的人格。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和希斯克历夫之间在童年时期便萌生爱意。凯瑟琳认为,将他们二人连在一起的纽带几乎是神秘而不可言喻的:在灵魂中他们最是自己的本我,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他们是同一种元素做成的,都是荒原的孩子,这是一种来自生命本体之爱,是灵魂之爱。但是,随着凯瑟琳日趋走向成熟,她忽略了内心的真实,她那儿时质朴的心灵逐渐受到社会偏见的侵蚀。她觉得嫁给身份卑贱的希斯克历夫会降低她的身份,为了满足虚荣,为了获得社会权利与经济地位,凯瑟琳最终选择了富有的埃德加作为她的丈夫。但凯瑟琳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她的本真,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最终成为一个心灵遭受扭曲的人。她对希斯克历夫的背叛揭开了后者心灵扭曲,人性异化的序幕。希斯克历夫走上了疯狂的复仇之路。

2.1凯瑟琳的自我毁灭

在希腊神话中,远古时代,上帝依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人类--有四个手,四个脚,前后两个脸。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直接威胁到了神的威信与力量,神不得不一剑将人劈成两半,放到世界的两个地方。于是人一生下来就走在了寻找另一半的路上,只有当另一半出现,两半抱在一起,合成一个人的时候,他们彼此才放下寻找与追逐的步伐。

毫无疑问,作为社会的弃儿,凯瑟琳和希斯克历夫便是这样的一对,他们都把彼此作为对方的另一半,一直在寻求着合二为一。

凯瑟琳和希斯克历夫之间的爱情在他们童年时期便开始生根发芽。对凯瑟琳而言,世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同希斯克历夫朝暮厮守在荒原,凯瑟琳对希斯克历夫如此痴迷以至于对她最大的惩罚就是同后者分开,她不可一日无希斯克历夫。正如凯瑟琳在小说中所言:“我对希斯克历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快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2]凯瑟琳和希斯克历夫之间被一种不可言喻的强烈的感情纽带连接着,身为富家小姐的凯瑟琳非但没有因为希斯克历夫的孤儿身份而鄙弃他,反倒给了他无穷的关爱。

但是在画眉山庄待了五个星期以后,凯瑟琳在想法和举止上都发生了许多改变。她从“不戴帽子的小野人”变成了“一位非常端庄的淑女”。[2]此时的她开始意识到她和希斯克历夫之间的阶级差别。因为这种转变,她选择嫁给了埃德加,因为埃德加会让她“成为这一带最了不起的女人”。[2]但是和埃德加的婚姻违背了她的本真,婚后,荡不起感情波澜的家庭生活使凯瑟琳抑郁寡欢,她发现失去的人比得到的好得多,她对希斯克历夫的爱有增无减。下面这段话最能表明她和希斯克历夫之间这种神秘的纽带。“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悲苦就是希斯克历夫的悲苦,而且从一开始,我就全都察觉到,感受到了。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都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有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它的一部分了…内莉,我就是希斯克历夫!他永远永远在我心中”。[2]

通常说来,在现实生活中,完全抛开财富,名利和权利的纯洁爱情几乎是不存在的。当面临着财富,名利和权利的诱惑时,最纯真的爱情也难免不会变质。维吉尼亚·沃尔夫曾经表达过她对艾米莉·勃朗特爱情创作的看法:“There is love, but it is not the love othe men and women……she looked out a world cleft into gigantic disorder and felt within her the power to unite it into a book.”[6]

凯瑟琳之言“嫁给希斯克历夫会降低我的身份”[7]充分说明了她儿时纯真的心灵在其走向成熟时已经受到社会偏见的侵蚀。嫁给埃德加充分满足了她的社会虚荣心,但是这却违背了她的本真,因为她对希斯克历夫的爱没有随着她的社会身份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和埃德加的婚姻像一条锁链一样禁锢着她,这让她感到窒息并且她本能地想要重新和希斯克历夫待在一起分享儿时的欢乐。“但愿我重又成为一个小女孩,粗野、倔强、无拘无束……笑对一切伤害,绝不会压的我发疯!为什么几句话就让我血往上涌,激动万分?”[2]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人总是受到各种社会镣铐的羁绊。尽管凯瑟琳是自然的孩子,但她不可能将自己完全与她所处的社会分离,所以凯瑟琳没有选择嫁给希斯克历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造成的。

她选择嫁给埃德加使得她成为她以前所生活的那个世界地弃儿,她对希斯克历夫的背叛也是她对自己的背叛,并最终造成她的悲剧。在小说中,希斯克历夫曾这样谴责凯瑟琳对自己的背叛:“你曾经爱过我———那你有什么权利丢开我呢?你有什么权利———回答我!苦难、耻辱、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予的一切打击,都不能把我们俩拆开,而你,你却心甘情愿地做出了这种事情。我并没有打碎你的心———是你打碎了自己的心。”[2]

当希斯克历夫在再一次地出现在画眉山庄的时候,凯瑟琳希望可以和他重归于好,她天真地认为她可以同时拥有埃德加和希斯克历夫,而等待她的却是无奈地接受这两人不可能妥协的事实。她强烈地想和希斯克历夫在一起,而来自埃德加的阻力使她备受煎熬。她幻想着逃出这个社会,她感觉自己的身体就像一个牢笼:“让我最恼恨的东西,说到底,还是这一个支离破碎的牢笼。我已经厌倦了,给关在这儿光腻了。我迫切地盼望逃进那个极乐世界,从此永远留在那儿;不是含着泪水模糊地看到它,也不是在痛苦的心境中想到它,而是真正待在那儿,待在那个世界里。”[10]

2.2希斯克历夫的异化和人性回归

希斯克历夫在童年时期便备受亨德利的欺凌,仇恨的种子由此埋下。唯一让他感到慰藉的是凯瑟琳对他的情感。当他在画眉山庄看到埃德加和伊莎贝拉的时候,他说道:“就是给我一千条生命,我也不愿拿我在这儿的情况跟埃德加在画眉山庄的情况交换, …”[2]希斯克历夫不愿意拿自己现在备受欺凌的生活与埃德加交换完全是因为他对凯瑟琳炽热的爱,金钱,权利以及身份地位对他来说毫无吸引力。然而,凯瑟琳对他的背叛彻底地改变了他,为了让自己配的上凯瑟琳,希斯克历夫开始贪婪地追求权利和财产。凯瑟琳的背叛打破了希斯克历夫本性的自然和谐使其成为一个残忍的复仇者,希斯克历夫曾向凯瑟琳抗议道:“我并没有打碎你的心———是你打碎了自己的心。在打碎它的时候,你把我的心也打碎了。”[2]

凯瑟琳的背叛使希斯克利夫满腔的爱化为无比的恨。凯瑟琳一死,这腔仇恨火山般迸发出来,成了疯狂的复仇动力。希斯克利夫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让辛德雷和埃德加凄苦死去,独霸了两家庄园的产业,还让他们平白无辜的下一代也饱尝了苦果。西斯克列夫成为两大庄园之主,恩怨已了,情仇已报,在百无聊奈中走向自我毁灭。他发现疯狂的复仇并没有让他找回失去的东西。“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不是吗?我拿了撬杠和鹤嘴锄,要毁掉这两户人家,而且想把自己锻炼得像郝克勒斯那样能干坚强。可是等到一切安排妥帖,全在我的掌握之中,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都没有了!……这决不是那么回事———而是我已经没有欣赏他们灭亡的心情,而且也懒得去干那些无谓的破坏了。”[13西斯克列夫在哈里顿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因为此时的哈里顿和年轻时的西斯克列夫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没有受过教育并且受人欺凌。此时的西斯克列夫报仇的欲望已没有先前那么强烈了。

希斯克利夫最终以自杀而告终。他的死是一种殉情,表达了他对凯瑟琳生死不渝的爱,一种生不能同衾、死也求同穴的爱的追求。而他临死前放弃了在下一代身上报复的念头,表明他的天性本来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天性,使他产生了人性的异化,迫使他变得暴虐无情。这种人性的复苏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闪耀着作者人道主义的理想。

三、结语

《呼啸山庄》出版后一直被人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这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这位杰出的天才,已经走在了她的时代的前沿,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的人性异化在其小说中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纪伯香. (主编) .英美文学选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12

[2][3][4][5][8][9][11][12][1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宋兆霖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76, 47, 71, , 116, 148, 43, 149, 299, 299.

[6]何光明.展现人性的两级搏杀—比较《呼啸山庄》与《金锁记》中的人物心理[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 (2) :66

[7]Woolf, Virginia.The Common Reader.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1925, 28

8.论差异化经营与温州银行创新发展 篇八

关键词:银行业 差异化经营 特色发展 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63-02

银行与企业一样,都要销售产品。产品适销对路,产量和利润才会上升。不同的是企业更注重于产品的质量,而银行产品对利润区间和运作模式有一定的规范要求,所以银行产品要吸引客户,更需在规范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特色,所谓:生于特色,成于品牌。树立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是银行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市场细分为“特色”定调

温州地处长三角地区,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据统计,截止2011年末,全市登记注册企业104674户,其中民营企业近83146户,占79.43%,同比增长15.01%。全市实有民营企业占全市内资类企业比重逐年增加,从2008年上半年的84.31%上升到2011年上半年的88.37%。注册资本总额超过2468亿元,全市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十多个百分点,贡献了85%以上的GDP,80%以上的税收。民营企业已成为温州市经济持续增长的稳定器。民营企业的成就和活力,吸引了银行的关注,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银行的一致重视,各家银行也纷纷推出了诸如小企业创业贷款等贷款项目。有一定规模、效益好、又有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贷款则是各家银行争取的对象。由于温州银行有较长一段时间较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贷款利息相对同业又较高,致使有抵押物有实力的客户放弃温州银行贷款转向他行。而温州银行唯一吸引客户的是抵押率的灵活性,一般提供担保,抵押率可提高至80%~90%,这一办法对于抵押物不足,又缺少资金的客户的确是一种有力的支持,但仅仅以抵押率吸引客户还不足以提高客户对温州银行的忠诚度和依存度;从另一方面看,高抵押率让不少借名贷款钻了空子,将贷来的款项用于发放高利贷,这些个人贷款不仅不易控制使用用途,而且隐含了较高的行业和市场风险。近几年温州银行调整了市场定位,提出了“服务中小、服务温商”的口号,专注小企业服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温商和小企业的专营产品,如以借、贷记卡为载体的可免抵押的小本创业贷款——“小本贷”,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小额融资方案。针对专业市场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推出“市场贷”业务产品。在担保方式上亦进行创新,支持包括联保、专业担保公司担保、专业市场管理公司担保在内的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针对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点,开展了小微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

据统计,温州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全国有164个城市设有温州商会,据成都日报报道,在川温商每年流转资金达上百亿元,全国各地累加金额之巨,可想而知。这些资金对银行来说都属低成本结算存款。通过与其他城市商业银行的合作,为在外温商提供汇款结算服务,弥补温州银行地方性银行全国通兑的不足,同时,温州银行理应乘“金改”之势,争取“先行先试”的优惠扶持政策,争取在温商集聚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以便更好地为温商服务,同时也为温州银行发展注入后劲和活力。由于目前建行、农行、交行等国有股份制银行都已开通全国通存通兑,温州银行若想分享汇款结算资金,必须另辟蹊径。首先利用一级法人的优势,针对温商资金大部分回流温州的特点,推出“连环赚”贷款,即汇款人一次汇入资金可由汇款人和收款人共享汇款积分,积分越高,贷款额度和利率越优惠,积分内贷款免担保,采用信用形式放贷,积分外贷款根据不同抵质押物将抵押率设置为80%~90%。抵质押物由房产、土地、存单扩大到机器设备、保险单证、专业市场摊位店面使用权、股权等。总之,要体现以结算赚积分,以积分赚额度,以额度赚利润的连环赚效应。担保方式的扩大,既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又避免了企业互相担保,产生不必要的信用风险负担。

“连环赚”不仅给客户带来实惠,也让温州银行通过全国各地商行网络进行转账汇款,温州银行网银异地汇款(加急)即时到账,目前还免收手续费,在价格竞争上亦有优势。建议对温州人较集中城市的重点市场,如沈阳五爱市场、成都五花池市场等与当地城商行合作开通点对点通兑业务,在汇款手续费及汇款速度上给客户更多的实惠和便捷。

可以说围绕“温”字还有许多文章可作,如:推出温商异地企业本地贷款,温商回温投资创业贷款,著名温商个人为其在温业务关系户或亲属担保小额贷款等。温商的故乡情结决定了他们资金的回流,温州银行为温商的优质服务将取得双赢的效果。

二、产品创新为“特色”定型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产品创新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巨大生产力。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和提供最好的金融产品,并按照市场的导向形成业务的统一品牌。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除了工作之外,越来越多的家务及琐事有社会化服务的趋势,家政、家教、家庭医生、私人律师、金融高端理财师纷纷出炉,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么因为收入的限制,要么因为供求的失衡,要么因为彼此要求的不对称,这些私人服务大多可望不可及,但社会化的服务是一种趋势,人们希望有更多方便的服务做为某一项目的附属产品,使他们感受这些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方便,让他们更舒心、更省心地工作和生活。其实在人们身边到处都是这种“一托二”“一托多”的服务,大到电器产品等产品的免费保修,小到菜场里买鱼包杀服务等。金融产品要创新,也要体现其“售后服务”的内涵。温州银行目前有了短信提醒等售后服务,但针对售后附加值延伸的产品却还不多,如温州银行推出的“储而保”是全国首个集储蓄与保险于一身的产品,是温州银行产品创新的成功尝试。还可依照“储而保”的轨迹,设计出它的延伸产品,依托温州银行的中间业务代理业务,将代收社保费、保险费、养路费、水电煤等纳入储蓄利息自动转缴中间业务代理费,形成“储利通”系列产品。

人们常说无储不稳,个人金融业务是银行目前竞争最激烈的业务之一。好的创新,好的产品不仅给银行带来“真金白银”,更可为银行的品牌形象增色,如农行“金穗商人卡”一年发行超10万,全年消费额达14.2亿元,温州银行亦应学习他行,在卡上做文章。

孩子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受众群体,也是银行未来潜在的客户。温州银行可设计开发针对学生群体的“成长卡”,此卡集压岁储蓄、学费代缴、助学贷款、意外伤害保险、优惠消费于一身,由父母做担保人,随着年龄和消费积分的增加,不断为其增加信用额度。压岁钱储蓄争取参照教育储蓄上浮利率办法,实行优惠存款利率;助学贷款利率优惠;优惠特约商户签约可选择电影院、快餐店、体育用品商店、量贩K歌厅、体育健身俱乐部、数码广场、开太百货等青少年经常光顾消费的场所;“成长卡”卡面可植入个人肖像,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设计四张系列卡片,一来收集成长的痕迹和记忆,二来诠释成长的烦恼和快乐。另外家长也利用“成长卡”帮助孩子从小养成理财和自立的习惯。

在产品创新的同时,笔者认为将风险性监管取代合规性监管的制度创新势在必行,即将风险的控制作为金融产品的审查标准,留给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创新的更大空间。

总之,要把客户的需求做为营销的终级目标,体验市场,发现需求,创造供给,实现温州银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为“特色”升华

品牌对于企业产品而言就是价值的体现,招行“一卡通”与“金葵花理财”这两个品牌在经过招行的多年经营后,已经深入人心。农行泉州支行“金博士理财卡”,据权威机构评估,品牌价值高达11.68亿元。

招行一卡通最早推出一卡实现多币种、多账户、多功能,强大的网上银行优势吸引了追求时尚,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轻人,加上富有创意的广告“让你和朗朗一样成功“,使望子成龙的父母亦心向“葵花”。

产品营销必须与文化营销有机结合,才能在仿制产品出炉后仍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如果温州银行的“成长卡”能富于其文化内涵,如举办各类学生竞赛、奖励每年的中、高考状元、建立少年儿童互助基金、制作有创意的广告,配上“温州银行伴随你成长”的广告词,成长卡就会深入人心,产生品牌效应。

品牌建设必须经历从品质支撑到文化支撑的过程。产品有了文化的灵魂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胡迟.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经济管理,2000(10)

2.王江.中小企业发展之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金融研究,2002(3)

(作者单位:温州银行 浙江温州 325000)

9.论技术异化 篇九

提差异化设计这个词语,是因为实在是看到了太多太多同样的网站了。很多行业都拥有几家除了域名和样式不同,其他几乎完全是一样的网站,也就是说,从战略到功能范围,到信息构架,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页面的框架和视觉效果。

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在其他的行业中有可能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传统行业中,由于时间,地域,空间……的不同,即使存在着完全类似的两个产品,其发展和营销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例如江南的大米和东北的大米,虽然比较类似,但是人们的感念中还是很容易的将其区分开)甚至在很多由销定产的企业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出来网站制作公司以外,其他几乎都没有可能以销定产,所以在互联网的运营中,大部分公司都是由设计进行主导的,但是由于互联网淡化了空间和地域上的区分,缩小了时间的差别,这样使得很多传统营销中的手段都难以施展,这就给互联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能支持存在互联网特色的营销。

但是由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或者还不足以说成是一个行业)的不成熟,很多设计师由于缺乏设计的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只好抄袭对手的设计,很多时候,连一个明显失败的设计,还有很多的对手抄袭,

同时,在国内,挖对手墙角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同样公司过来的员工,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延续原来公司的设计风格继续下去。

这样的网站的运营很大程度上是大家比烧钱的能力,期盼着有那一天,所有的同行都一起死掉,或者是都被自己收购,但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投资不要浪费,同行的死掉似乎有一点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只能无奈的增资苦撑;从令一个角度看,收购的难度也比较大,由于竞争的激烈,大部分同质竞争导致的结果都是对用户免费,而其在中国互联网免费氛围的笼罩下,很多时候,即使是所有的同行都合并起来,想要向用户收费也是非常困难的,没有收入,想上市成了另一个梦想,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之前的烧钱大战中,很多的的公司的投资都是千万美金的投入,加上溢价,在没有摸到上市的胡子前,想有谁花下数亿的美金,几乎是个天方夜谭。

白鸦在他的理论中,是及其强调创新的,但是在国内的设计师的能力范围先,完全对于一个行业的创新是及其困难的。甚至在设计出来以后,也会被许多的同行去抄袭,所以国内的设计似乎是忘记了这一点。

但是创新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的,就算是在同样的一个行业中,设计师还是能走出来很多不同的路来。

但是设计的差异性必须要有,如果在一个行业里的设计师都有不同的设计,我相信我们今天的网络会更加丰富多彩。

续:《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10.用异化造句 篇十

【注音】: yi hua

【意思】:(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2)哲学上指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东西。(3)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1、是什么构成了劳动的异化呢?

2、进而,异化的个体倾向于隔绝自己,害怕更大的伤害和拒绝。

3、揭开隐藏在市场化和私有化政策背后的阶级剥削和异化的本质;意味着:戳穿除了市场便别无选择的神话。

4、饮食紊乱和身体异化归咎于美的理想。

5、这是我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关于异化所不得不说的话的一个极简要的概括。

6、作者提出了因为其中的`一个需求或者称之为“动力系统”的破灭而导致的三种纯粹形式的绝望(异化、无能为力、死亡)。

7、异化的个体认为他们是有一定的不同之处的。

8、革命的意识形态或许也为讴歌令人自豪但被异化的自由发挥了作用。

9、持续存在金融危机和社会问题中的古老游戏将加快爆发不满和普遍的疏离异化。

10、对科技放任不管,科技就会在当今商界中越来越多得被使用,从而对员工造成异化作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

11、马克思把这种扭曲叫作“异化”。

12、心理学家对此有三个主要的理论——说服模式,对比模式和异化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有近似的原因。

13、夸大化和相异化或许是事物的自然排序,但是宣称一个孩子是香草,另一个孩子是巧克力的说法却不是很好。

14、嵌入产品之内软件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并导致关键的产品异化。

15、雷曼兄弟是异化的金融系统和监管失败的症状。

16、在202名参与者中,只有4%成功转化成异性恋,而这一比例本来就被视作为是正常的异化。

17、费尔巴哈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分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的事实出发。

18、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自我异化、阶级对抗的不和谐社会,真正的“人权”享有、社会高度和睦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19、不仅是因为有研究揭露微波辐射会导致不孕,还因为经微波炉加热会造成很多食物蛋白质分子异化,食物变得难以消化。

20、但是这本书仍然可以警示我们技术对人的异化作用。

21、此理论的结果类似于“相异化”,虽然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不同。

22、现代性教育非但无法实现自己的承诺,相反,精神的异化在现代性教育演进中得到了膨胀。

23、最后作者从归化、异化角度,分别分析了三种不同对应的解决方式。

11.浅论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篇十一

【关键词】归化 异化 英汉翻译

人们对翻译的不同理解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翻译标准。译者所处时代背景、文化修养、译语功底及翻译策略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译文的表达效果。现在越来越多人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是译者根据原著创造了一个新的“语言现实”;但同时翻译又是一种根据原文而带有依从性的创造活动,好比“带着镣铐跳舞”。本文在比较阅读了许国璋,以及何兆武、李约瑟先生对罗素《西方哲学史》(节选)的不同译文后,简要阐述英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这对概念始见于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施莱尔马赫指出翻译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另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文努迪(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明确了这一对概念,指出:“归化”是指译文脱离原文的异国风采,用译文读者较熟悉和易理解的语言进行翻译,是向译文读者靠近;而“异化”则是指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异国色彩,以原文语言特点向译文读者介绍异国他乡的人文风情。基于此,许国璋先生的译文较好反映了汉语讲究文采和节律的优秀传统,“重神似不重形似”,文气畅通、和谐优美、用词精炼,对四字格的运用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语的语言规律,充分发挥了译语优势,有时甚至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如对Savonarola和Leonardo的身份进行补充),可视之为以归化翻译为主。相比之下,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则更多保留了源语文本的风貌,通篇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写就,较为忠实地向译文读者反映了源语的文化内涵,可视之为以异化翻译为主。两篇译作各有其所长,各有其读者群。

然而,归化与异化在各有其合理性的同时,又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意味着从一种思维到另一种思维的转换,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归化翻译在翻译中不可避免。但过度归化易导致译者放弃对“忠于原文”的追求,甚至随心所欲地“二度”创作,而在归化翻译与二度创作间本就很难找出一条明确界线。在我看来,许国璋先生的译文虽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精炼与文气,有一种亲和力,使读者仿佛在读一篇母语写就的作品,但为保持文气畅通及行文的对仗工整,译文对原文些许原意的表达有时也不免偏颇,原文的文化特征已消失不见。

如,许国璋先生将“The long centuries of asceticism were forgotten in a riot of art and poetry and pleasure.”译为“雕刻绘事,诗歌词章,赏心悦目,奔进汹涌,美不胜数。几百年中绝欲弃智、攻苦食淡之说教,已置脑后。”我认为就对原文改动过大,发挥过多,虽文采斐然但有欠忠实。而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句:“历经数世纪之久的禁欲主义被遗忘于艺术、诗歌,和快乐的喧嚣中。”则采用了相应于译出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式,较好再现了译出语的内容与译质因素,显得更平实、明了,对原意的表达更贴切、适度。

此外,过度归化还易导致我们对源语言产生一种征服心理,这是一种语言歧视,是不可取的。

当然,过度异化也会导致所谓“硬译”,这不仅不会译介外来文化,反会误导读者;不仅不会丰富目的语,反会扰乱目的语现有的表达体系;不仅不会为作者赢得读者,反会侵犯作者的利益。因此,异化翻译在最大可能保留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的同时,还须尽可能保证译文最大的可读性。有必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谈归化与异化的局限并非针对许国璋先生和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实际上,这两篇译作在归化与异化“度”的把握上都是做得比较好的。

此外,归化与异化是两种动态的翻译策略,在两者中择其一绝非是在两个极端中而是在一种连续体或一种连续的数值中做出抉择的问题。从前的许多译作对当时的读者来说可能“归化感”非常明显,而对现在的读者来说却很可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感”。如,许国璋先生的译文出版于1983年,当时的读者或许比较习惯和欣赏这种半文言风格;但于从小接触现代白话文的我们而言,往往就觉得何兆武、李约瑟先生的译文更加平实亲切;对许国璋先生的译文叹其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大家风范,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反而有了一定的疏离感。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间的一种交流。归化原则与异化原则也并不矛盾,在对立中有统一,且互为补充。总体说来,归化多表现于语言层面,是为了使读者跨越语言理解的障碍。而在文化传达上,为使读者充分理解西方文化,译者又大多采用异化策略。归根结底,在文化传达问题上的异化是为了最终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做到真正的归化,即读者接触了译者所传达的异域视野,经过自身文化视野的过渡、对比、沉淀之后对自身文化和源语文化进行再认识,引起视野上的重新定位,并对源语文化的特殊产物加以吸收,在文化意义上完成真正的归化,从而达到丰富自身语言和文化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异化翻译策略的采用,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品被译成汉语,越来越多的外国事物进入汉民族文化。有很多硬译的实例已在当代汉语中留存下来,且有相当一部分已进入日常生活领域。我们使用着这些语言,却对它们是外来语浑然不觉。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洋为中用”吧。

参考文献:

[1]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上一篇:论银行在国内工程类预付款保函的风险管理下一篇:四年级上品德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