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共9篇)
1.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一
资产评估理论与财务会计理论的差异分析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资产评估业的迅速发展,资产评估教育与实务规范都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资产评估理论的研究依然相对滞后。资产评估和会计都是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的基础性服务行业,在经济领域里,这两个行业由于专业分工而存有紧密联系,但由于专业知识、执行标准不同又在一定的别。
二、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资产评估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初创、探索、改革和规范发展四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1988~1993年)改革开放孕育了中国资产评估诞生的摇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外合资、合作、对外长期投资和对外出售产权等经济行为不断增多,要求必须合理确定中外双方的交易价格。1988年,成为资产评估在中国诞生的标志性元年。国企改革提出国有资产评估的要求。资产评估中心的成立夯实了行业发展的基础,1990年7月6日,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成立资产评估中心,将资产评估纳入政府行政管理,从制度、人员等层面加强行业基础建设,建立资产评估行业资格准入制度,建立资产评估报告制度,建立资产评估收费制度,着手开展评估专业人员培训,91号令明确了资产评估法律地位。二是探索阶段(1994~),创建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制度。建立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强对资产评估机构的资质管理,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跻身国际评估领域。三是重大变革阶段(~),深入开展行业清理整顿,完成全行业机构脱钩改制,大力推进行业建设。四是规范发展阶段(至今),优化行业执业环境,加强自律管理,全面推进行业建设,在中国资产评估规范发展阶段,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已基本形成了“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管理”的管理体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评估准则体系和行业自律监管体系,使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影响力得以不断提高。到底,全国执业注册资产评估师达到3万多人,从业人员20余万人,资产评估机构3000多家。
三、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的差异
会计学和资产评估学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服务对象、职能有差异、方法差异、适用标准和法规有差异。
1.服务对象、职能有差异
会计学的服务对象是企业的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和需要会计信息的人们提供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相关会计信息,进而为他们做出决策提供参考,为企业的管理提供服务。资产评估是指注册资产评估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资产评估的服务对象通常是政府部门监管用、投资人参考用,对企业内部的服务内容较少,但随着公允价值计量的开展,将来为企业内部公允价值计量是一块较大的业务。
咨询与估值是资产评估的主要职能,会计师利用记录、计算等方式,全面、系统的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收支情况,监督和反映是会计的主要职能。
2.会计与资产评估作用的差异
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以便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协调。同时也是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二是能为企业加强财产、成本、费用、产品质量等内部管理工作提供直接的有关决策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制定筹资、投资、生产、销售、技术创新等企业的发展战略。三是能为投资者、债权人、商业客户的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债权人做出借款决策、商业客户做出商业决策,降低经营决策的风险。资产评估最基本的功能:评价和评值,具体又可细分为咨询—为咨询方提供专业化的估价意见,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鉴证—鉴别(对结果做出独立判断)和举证(为判断提供理论和事实支撑),同时资产评估从事的是价值鉴证,而不是权属鉴证,由此可见资产评估与会计二者的作用差异巨大。
2.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二
一、基本理论
要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首先得做到对这个事物的理解, 然后在这些理解的基础上, 具体分析事物之间存在的关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具体概念是很多人模糊的, 这也就导致了人们不能认清它们具体的职能, 所以这些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1. 财务会计基本理论。
财务会计[1]作为会计的一部分, 相比较与管理会计而言, 更多的使用了传统的会计模式, 所以又称之为传统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在于为企业外部相关方面提供需求, 所以又称之为对外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主要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者是信息。通过一定的程序, 然后对这些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然后整理成财务报告的形式, 来给企业的内部利益基团提供有利的经济信息。在这种交易过程中反映了企业在以往的资金运作。
2. 管理会计基本理论。
管理会计[2]的核心是决策研究, 因为决策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核心和最主要职能, 建立一个更严密的概念也成为了研究管理会计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管理会计是采用一些方案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经济信息进行整理和计算, 最后将得到的结果分析提供给企业内部利益集团, 协助企业领导做出一定的决策, 以达到规范和控制企业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行为。管理会计是为企业内部服务的, 其工作的目的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同时协助管理者对某一经济问题进行预测, 判断经济形势, 找到更好的投资和经营方法, 规划企业内部责任问题, 提高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最终为企业带来最大利益。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是管理, 所以为了满足其工作的需求, 管理会计通常都会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 来作为其决策或者是预测的手段, 通过预算的形式把管理会计的决策表达出来,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以责任会计制度为预算的控制体系。管理会计按照职能还可以细分为控制会计和计划会计两类, 此外管理会计的职能还包括业绩的考查。由于管理会计只服务于本企业内部, 能满足本企业在管理上的需求就可以了, 所以没有很多的限制条件。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同点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尽管有着很多的不同, 但是二者提供服务的目的是统一的, 那就是企业会计管理的总体要求, 它们为实现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目标以及利益相关者服务。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组成会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会计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占据最核心的位置。在现如今的经济情景下, 科技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这些新科技都已经在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两种会计制度共同组成的会计系统, 已经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更好的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 属性相同。
会计是为了给人类提供服务而诞生的。所以从本质上来讲,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属性。它们都是管理活动会计, 都是企业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都是通过对收集的信息处理、加工, 然后利用有价值的经济信息, 来掌控经济活动。在整个过程中财务会计的侧重点在于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的记录以及总结;而管理会计是通过根据已有的经济数据, 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定, 其侧重点在于过程的控制以及决策。两者作为现代企业会计的分支, 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管理服务而存在的。
2. 目标相同。
由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基本属性都是会计, 所以它们都有着会计的基本职能, 那就是对企业运营的监督和反映。管理会计通过一定的手段或者是技术, 来对企业运营中的活动或者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财务会计的核算是为了通过所得到的信息, 来对人们的行为或者决策产生影响。所以两者都是为了服务现代企业会计的总体要求, 他们都为
创新:浅谈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教育
张保明
(河南省辉县市城北初级中学, 河南辉县453600)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实施创新教育, 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 然而最关键的还是打造创新型课堂, 通过建立新的作业批改机制来保障创新教育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创新教育;更新观念;创新课堂;作业批改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 最大限度地培
了满足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以及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
3. 针对对象相同。
会计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 是通过人的加入、设定目标、收集、加工以及利用经济信息, 进而做到对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和调控, 促使利益相关者或者是管理者对利弊分析更明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中的两部分, 所以两者所针对的对象从整体而言是一致的, 那就是以价值运动和物资的运动作为基础的, 信息运动作为其运行的纽带。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本质上来说, 管理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 更是会计科学向综合会计以及边缘会计发展的一个产物, 这是其在财务会计基础上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而成长起来的一种科学。他们之间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管理会计是为了给企业的未来决策提供一定的经济信息和依据, 所以货币时间的利用成为了其非常重视的内容, 进而把利息作为资金使用的一种机会成本来对待, 这也就使得资金的有效使用得到了提高。从会计的主体来讲, 财务会计是把整个企业看作对外报告的主体, 这方面管理会计倾向于把企业内部的责任单位作为主体, 来对每一个部门的经营业绩进行衡量, 达到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合理评价的目的。所以在管理会计这一概念中, 会计主体的定义是不容易的。所以两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的主体不同。
财务会计的工作只是针对整个企业, 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而管理会计是以企业内部的各负责单位为主体, 其行为管理突出人的中心地位, 同时也对整体企业有一个兼顾。所以总体来说, 财务会计的工作更广泛一点, 而管理会计的工作就更细节一点。
2. 职能各异。
管理会计是企业会计中的内部管理系统, 它的工作偏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这就摆脱了财务会计中“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 工作方案多样, 没有严格的工作程序限制, 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是通过企业运营方法, 帮助责任主体修订工作的目标,
文章编号:1674-9324 (2012) 07-0180-02
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十几年的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责任主体的行为。同时管理会计还非常重视管理的过程和结果对企业内部多方面的影响, 根据企业的预定目标来制订工作方案, 同时履行预测、规划和决策等职能。而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为企业的外界利益提供信息, 所以其工作的方式是一定的, 而且有着统一的工作制度, 它主要为债权债务人、股东以及政府部门提供服务, 属于报告型会计。
3. 信息特征各异。
财务会计的信息主要是企业以往的经济信息, 而管理会计的信息却是跨越了整个时间, 包括对未来的预测。财务会计对外公布其所提供的信息过程中, 有着严格的报告日期和固定格式的报表, 而管理会计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 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条款。管理会计向企业提供分析和处理后的信息, 其内容包含价值单位和非价值单位, 例如企业的某一个工作程序中的工人的价值单位, 都是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考虑内容, 企业的后勤也是可以作为管理会计的主体的。其次管理会计还可以为企业的内部提供一些没有法律作用的信息, 完全是为了企业的利益而存在的。
从上述对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比分析中得出,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系统的一部分。管理会计一般情况下要受到财务会计的需求的驱动, 所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就决定了他们在应用中的职能, 同时也加强了两者的协调和沟通。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沟通, 来尽可能的满足企业管理者对经济形势的决策和推断, 满足不同组织外的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减少了以往对信息浪费的现象。总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虽然各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两者的特殊职能决定了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协调沟通关系。
摘要:会计是一种服务于管理的行业, 根据现在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原则, 会计又细分为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是通过他们提供的信息来对人们的决策或者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而满足企业的需要;管理会计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者是技术, 来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它们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 但是也包含着很多的相同点。文章通过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理论的阐述, 分析和对比它们之间的关系, 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进行了详细描述, 分析了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决策,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1) :5-10.
3.浅析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的基本问题 篇三
关键词: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的质量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一整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指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由此可以看出,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所研究的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服务以及怎样服务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涵盖范围较广,包括投资者及债权人,国家各职能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大众投资者,国有企业以外的一般投资人。其中,投资者、政府相关部门、银行和国有企业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政府并不是会计信息的直接使用者,税务部门利用企业信息收税,央行通过底下机构统计报表数据得到信息,银行、保险监管部门通过企业信息进行业务。银行是是财务会计信息的最大使用者之一。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财务状况,以此来确认所发贷款能否按时追回和贷款利息能否收到,主要使用的会计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运指数、资产负债率等,要求财务会计信息必须准确、真实和完整。
实际上,会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会计信息个体化生产是一大缺陷。站在需求者的角度看问题,会计信息的作用在于通过充分、及时的披露向外部需求者传递有助于其决策的内部信息,以提供一种平等的交易环境。然而,信息使用者是多元的,他们的需求点是分散的、动态变化的。什么会计信息是有用的,要由每一位需求者自己来判断。这种会计信息需求社会性和会计信息生产个体性之间的矛盾,容易造成信息披露不足甚至虚假的现象。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信息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约束。目前世界上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研究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和供给需求观。当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观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决策有用性,它服务于会计目标,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特征的两个基本要素。投资者投资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收益,债权人的目的是及时收回借款和取得利息等,这些信息使用者都需要帮助他们作出相应决策的会计信息,而相关性是保证信息对决策有用最重要的信息质量特征;而现代企业制度导致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者是信息的提供者,因此信息量充足,而外部信息使用人如投资者、所有人、债权人获得的信息相对不充足,他们需要可靠的信息作出决策,虚假信息非常有害,因此,可靠性是决策有用另一重要特征。
可靠性是指企业主体要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为依据,进行会计计量、确认、报告,根据事实发生情况反映企业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会计信息有效性就建立在可靠性上,如果财务会计信息不可靠,就会产生错误的决策指导。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可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发展状况作出判断。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相关性以可靠性为基础。在进行会计计量工作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的会计环境下,在两者直接进行选择,满足决策有用的信息需求。在可靠性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努力提高信息的相关性。
有许多因素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1)现代企业机构是两权分离,就是所谓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这种代理制度可能就会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部对称,而且无法消除。经营者可能会利用会计信息核算中的漏洞,为逃避经济责任或展示自身业绩,进行财务舞弊。(2)我国目前有很多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公司想方设法上市。改制后的上市公司只是有股份公司的形式,许多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完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在利己动机的驱动下,企业股东、管理者等各利益集团,为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往往会产生财务舞弊行为,由此产生的企业财务信息就会失去真实性。(3)会计实务本身具有复杂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中还将产生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的详细的规定和指导,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要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理解。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运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就很可能为会计人员进行财务舞弊行为提供了机会。
不同的会计环境会产生不同的财务会计目标。会计环境是指会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条件及周边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及状况与会计发展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会计环境不同,导致会计目标也不同,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会计环境对会计目标以及根据逻辑导出的各种会计原则和规则有直接的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以财务会计的目标为导向,以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为前提的的概念体系。没有财务会计目标,就不可能制定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目标引导财务会计框架的制定,会计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计量和信息都为财务会计目标服务。
总之,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所有者及各个需要披露会计报告信息的人。财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與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草专卖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四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任延辉.财务会计的目标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期.
4.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四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作为指导会计实践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核心, 一直深受广大企业的青睐。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许多国家也认识到了要想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 建立独特实用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因而自从二十世纪以来, 许多国家就在不断地尝试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 进而创建财务会计体系理论。在经济一体化加剧的今天, 我国要想进一步提高全民经济水平, 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才是明智之举。
二、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组成部分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是一个有机的理论系统, 主要是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环境理论三部分结合在一起构成的。基础理论作作为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核心部件, 支撑着将要构建的整个理论系统, 它又能够划分为会计检验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目标理论等。应用理论分为会计政策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机构等方面, 以达到将基础理论付诸于实践的效果。环境理论可以影响理论模型的外在条件, 也可影响基础理论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环境理论往细里可进一步划分为企业外部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法律法规、财政税收与财务、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进步等, 企业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经理素质才能、企业管理状况、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治理结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等方面。
三、我国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过程分析
我国构建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步:了解构建财务会计理论的目的、学会使用假设法初步构建理论模型和用实践检验理论, 下面逐一进行分析。
了解构建财务会计理论的目的。财务会计是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已经展开的经济业务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反映, 为企业经济的统筹管理提供保障, 构建财务会计理论也是为了会计技能能高效的为企业服务, 能提高企业的及国家的全民经济水平, 从而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学会使用假设法初步构建理论模型。当财务会计预算人员掌握了足够的信息资料后, 可以先虚构一个客体, 找出某一项目活动的运动和存在的规律。然后考虑经济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和不确定性所涉及的诸多因素, 以确定项目活动所需的时间界限和空间界限, 并且对整个项目下来财政的收支、人力物力的损耗情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使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人员在接手项目时做到心中有数。
用实践检验理论。财务会计理论的实践既是一个理论问题, 也是一个实务问题。所谓的理论问题是在分析财务会计实际应用中的特点、性质及规律的前提下, 为整个实践过程制定合理有效的会计安排。而实践问题则主要包括会计法规的制定、会计人员的配备、会计机构的组建, 为实现会计监督、核算, 完成会计目的奠定基础。为防止实践中因为环境或者其他的因素使得整个实践过程和预计出现偏差, 我们应随时收集实践过程中的信息, 进行分析、测试, 并及时做出改进, 使得整个实践过程科学有效。
四、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模型在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与社会实践脱节
虽然会计已经是门很精细的工作, 收集的数据再怎么精准, 预测时考虑的因素再怎么全面, 但财务会计理论模型实不实用终究还是得在实践中见分晓。实践能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 理论又能反过来支持实践, 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国家才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但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确实突飞猛进, 但会计的社会实践却一塌糊涂。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建立的财政理论模型和现实社会实践严重脱节, 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良好地体现。这就要求我国加大力度在社会实践上, 使社会实践顺利展开, 国民经济水平持续稳定的增长。
2. 财务会计准则实际操作性不强
会计伴随社会经济的脚步, 存在于社会间已有千百年之久, 只要有国家、有企业的存在就需要财务会计人员。改革开放时期是经济发展迅速的阶段, 也就是在那时我国颁布了企业财务会计相关方面的准则。目前, 我国仍然依据这套准则。可毕竟时代在进步, 社会在变化, 古人的宝贵经验在今天应用起来也不见得畅通无阻, 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制约。因而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在当代的实际操作性不强, 我国应与时俱进, 制定出新型高效的财务会计准则。
3. 财务会计理论的起点定位不准
国家制定的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准则只是单纯的介绍了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及国家管理中的一些作用, 可现代的有些人却把作用当成了人们在企业管理中需实现的基本目的, 这完全扭曲了制定会计准则的初衷。比如:财务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本来只是将会计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可人们并没有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 将会计巧妙合理的应用在期中, 只是在按照规定做事而以。财务会计理论的主体本应是人, 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什么规定准则, 财务会计理论再怎么完美, 终究也是为人服务的。因而, 必须将财务会计理论的起点定位准确, 使会计理论体系更好的应用在企业和国家的管理中。
五、构建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建议
1.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和会计准则要区别对待
会计准则处在财务会计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是将相关的基本概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构成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两者虽然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但它们相互制约, 彼此促进。财务会计模型只有与实际情况相符才使制定会计准则成为可能, 还能帮助会计准则抵制来自外在的各种压力, 并且财务会计模型还能真实的反映会计准则的实施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估、修订;会计准则使得会计灵活的被应用于企业的管理和预算等方面, 为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2. 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模型构建的原则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我国要想建立实务操作性强的理论模型, 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适时性原则。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阶段, 财务会计模型的建立必须完全依靠这一国情, 否则将没有实用价值。
国际性原则。闭门造车终究是不可取的, 我国应多多的与外国专家交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创建新型高效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
系统性原则。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构建之前必须将各方面的内容考虑周全, 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因而, 在构建过程中财务会计模型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连贯的应用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
稳定性原则。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我国的经济体系早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脉络, 况且我国的国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所以财务会计理论模型一旦建立, 就必须具备稳定性。即使期间由于会计实务的改变或者经济环境的变化, 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有些地方需要稍加改善, 但整体格局是不容变化的。
六、结论
伴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不断转变, 财务会计领域面临着新的挑战, 建立新型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我国应在了解国情的前提下, 注意财务会计理论模型在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并依据相关建议, 构建新型的财务会计理论模型, 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做出贡献。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改变, 财务会计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 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本文先对我国现有的财务会计理论结构进行分析, 接着找出其弊端之处, 最后对我国财务会计理论模型的构建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财务会计,理论模型,构建,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燕.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模型构建的思考[J].山东经济, 2005, (05) .
[2]戴蓬军.会计假设—会计对象的理想模型[J].中国农业会计, 1992, (3) .
[3]戴蓬军, 王建中.会计学基础[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5.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五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差异化
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了我国财会制度和税收制度改革工作的开展,在两种制度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分离状况。税务会计工作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边缘学科,能够有效地将税收算法和会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协调分析税收收入与会计收入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增值税的差异分析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增值税在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差异, 主要包括:计量方式的不同、确认时间地点的不同、确认条件的不同存在差异所造成。
1.计量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增值税收在征收过程中,主要是以商品货物作为主要的征收对象,在每一件商品采购计量过程中,或涉及到抵扣款项和不抵扣款项,都是计量方式的不同,另外,。例如:某企业进口了一批衣服,进购价税收合计为12300元,其中包括了进项税额2091元,销售额60000元,销项税额为8717.9元,因此,该商品的增值纳税额为6626.9而不是2091元,更不是8717.9元,这种计量方式属于财务会计计量方式。税务会计计量方式是对每一笔进行记录,不存在抵扣款项的计量,最后的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计量方式不同,但是不会对相应的核算工作造成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计量方式的不同,但是相应的计算结果却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验证了会计学存在辩证的关系。
2.采取折扣的方式销售货物
在实际的工作中,纳税人都采取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如果相应的销售额的折扣款项是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按照折扣后的销售额计算相应的增值税;如果折扣额和销售额不在同一张发票上,就不能进行相应的计算。例如:A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其销售货物9000元给B,但是由于两者长期合作,A给予7折优惠,并且给B开了一张发票,然后将销售额和折扣额开在同一张发票上,因此,B在计算增值税时,就能够抵扣此折扣,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3.包装物押金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纳税人在销售货物的同时,将包装物租赁给对方,并且收取一定数量的押金,押金在计算过程中属于财务计算,如果将其分开,就不会进行销项数额征收;但是在规定期限内,对方不能及时的将包装物归还,押金将会被财务会计算入到营业额或者其他收入;但是对于税务会计来说,依旧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计算。
二、税收上的差异分析
通常来说,税收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永久性以及暂时性;其中,永久性主要指的是:税前利润计算的方式不同,所谓的税前利润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收入以及相关费用进行计算,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由于计量方式的不同,在后期就会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差异, 被称之为永久性差异;所谓的暂时性差异指的是在后期能够出现逆转,能够挽回的、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消除差异,称之为暂时性差异。文章主要指的是暂时性差异在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中存在的差别。财务会计在计算过程中的账面价值大于税务会计的计算基础,就会形成一定的差异。
三、时间核算差异
在企业发展运行中,获取利益或者发生亏损,在财务会计中会将其当做是当期收益,但是在税务会计中,会对其进行分摊,但是还存在一些相反的情况。例如:某企业年终金融交易资产交易市价是180000元,成本是230000元,該企业账面价值是180000元,但是计算基础是230000元,暂时性差异是50000元,企业在最终利润计算过程中,应该将差异核算带入到其中,然后在进行计算。财务会计计算一般采用的是历史成本核算,并且依据业务的不同也可以进行计算,还可以采用重置成本、现值等进行计算。但是在此处,由于各种原因,务必应该采用历史成本。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差异协调对策分析
1.加强理论研究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积极加强对理论的研究,才能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机制。在实际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加强对核算原则 、核算模式 、核算方法等相关工作理论的研究,还要明确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才能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保证财务工作的合理性。另外,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对其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平衡点,能够实现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动我国市场经济调制改革工作的发展。
2.加强行政手段的参与力度
税务会计主要是服务于国家。因此,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性,但是使得财务会计在核算工作中处于一定的被动局面。一方面,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加强国家行政手段的力度,在经济体制考虑的同时实现对两者关系的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能够有效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保证相关工作开展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定期开展专业知识竞赛、专业知识培训班等,向工作人员传输一些新的思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对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增值税的处理差异进行分析势在必行,明确其中的差异,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处理方式,才能保证企业税收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巧玲.我国税制与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差异分析[J].致富时代(下半月),2009,(11):76-77.
6.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六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理论
现阶段,在管理科学逐渐被广泛应用下,管理会计也得到了明显的进步,也是在这一过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从本质上相分离,并且在会计学不断发展下,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虽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各自发展,然而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都是以经济活动数据为基础,利用科学运算法则对财务信息进行控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改革的必然性。
一、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分析
1.财务会计
所谓财务会计,主要是将企业资金所产生的运动,进行核算以及监督,以经济活动双方为主体开展的财务状况披露工作,而财务会计诸多特点中,自身真实性属于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企业财务信息都应通过财务报告方式,向人们提供相应的信息,然后依据财务报告对信息作出有效的决策。由于财务信息需要依据使用者、提供者自身需求,对其进行完成分离,因此,企业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相关准则,能有效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确保需求者所接受到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
2.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即企业内部报告会计,主要以企业经济发展为目标,采用相关科学的运算法则,通过对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整理好而分析,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数据参考,同时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其核心理念为对企业价值进行创造、维护,是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依据。
3.两者之间的联系
通过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融合,能够从根本上将企业管理人员、会计人员进行区分,最终实现对新形势下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探索。财务会计又可称之为企业对外报告会计,即企业会计人员利用各种规范性的文件与准则,对企业自身的经营状态和资金收益进行分析与整理,并以披露的方式向相关需求的人员进行展现,这种方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地保障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管理会计按照管理对象的不同,分为成本计算、控制管理两方面,为了实现对管理会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应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利用科学的原则,对企业经济决策进行准确定位并控制,进而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新形势下,只有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不断分析,掌握两者实质性的关系,才能对其进行更好的融合。首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相同的关注主体。从细节方面而言,两者关注主体还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但是管理会计却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给予高度重视。而从本质角度来讲,两者都是从企业角度出发,对经营活动进行研究。其次,资源信息同源性。两者虽然侧重方向有所不同,但是同样对信息有着较高的要求,信息需要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以及规范性。最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所取得的信息来源相同,两者都是从企业实际经营活动中获得信息。只有对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进行深入分析,掌握两者侧重点等,才能保证两者有效融合。
二、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作用
1.基于计算机下的管理会计
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一些经济事物开始不断涌出,促使经济全球化逐渐走向成熟,而企业内外管理更是发生了质的转变。传统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已经不能符合决策者需求。原有的管理会计职责为:对企业内部进行预算以及控制,其主要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所使用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企业经济活动完成预测。除此之外企业为了实现信息的共享,应改变传统老旧的会计理念,实现管理会计的战略目标,基于传统管理方法,利用计算机等技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2.会计信息的需求变化
对于传统会计模式而言,在会计内容和资本等要素设定中,受到会计确认、会计计量方法的约束,导致在知识资本审核和反映中出现一定的局限,加之在对智力资本进行价值计量时,难以利用准确的货币形式对其进行运算,例如:企业的商誉、管理与创新能力、客户关系等。从整体上来讲,传统会计管理工作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但是却未列入会计报表计算中。
3.相互融合,互补互利
通过上文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析,发现在会计活动中各项工作并不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如在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某方出现单一操作行为,则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融合,能够实现互补互利的目的。在进行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需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融合,彰显各自优势同时对其缺点进行规避,最终实现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研究
1.对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进行强化
基于会计职能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有着根本上的转变。会计人员是开展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等各项会计活动的主体,其综合职业素质和素质与会计活动工作的质量、效果有着直接性影响。对此若想从根本上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融合,应从会计人员教育工作的角度出发,强化会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观念,及时对最新会计准则、会计规范进行掌握。另外为提升企业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可适当将激励制度应用到管理工作中。例如:物质福利和精神福利、资金福利等,以此实现会计人员全面参与企业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等各项活动中。
2.借助现代信息加强两者间的信息共享
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其工作职责为: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信息化,同时也是实现企业高效管理的关键所在。为保证信息系统可以真正发挥自身价值,应对企业自身管理系统进行强化,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对会计活动的信息化管理,同时还要对会计软件进行及时的维护,确保会计软件可以正常工作。而企业会计人员需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对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优化,确保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时,一定要保证网络的安全,避免出现信息丢失现象。企业财务部门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对系统软件或硬件进行维护,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符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需求。
3.重新对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定义进行审核
新形势背景下,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其能够实现企业长久且稳定地发展。经过实际的调查可以发现,企业对于会计职能的认知还不够完善,即认为会计工作的职责为: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抑制会计管理能力的最大发挥,还会对会计行为分工造成影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计经济市场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化和完善化,加之市场竞争力的愈演愈烈,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力下生存,需正确认识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作用及重要性。通过各种经济决策和会计措施的施行,实现管理会计职能的最大化发展,从而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充足地便利条件。
四、结束语
总结上文,企业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财务信息和工作的融合,应注重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这种联合方式的运用,不仅符合财务信息用户的不同需求,还能够控制重复财务会计行为的出现。另外,对于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应重视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等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观念,定期开展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构建综合素质较高的管理会计队伍、财务会计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学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7):17-18.
[2]林彦彤.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经济视野,2014(22):245-246.
[3]张智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研究[J].财会通讯,2014(28):48-50.
7.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七
财务本质决定着财务职能,对财务职能的研究须从财务本质出发。以往对财务本质的认识常忽略了财务关系,“财权流”则完整地体现了财务内涵的要求。因而,对财务职能的界定,应以“财权流”本质为研究出发点。“财权流”本质包括“财流”和“权流”两方面,财务的基本职能则应该从这两方面出发,我们将其定义为资源配置职能与财权配置职能。而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具体职能,无不体现着这两大基本职能。另外,财务二重性(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决定了财务应该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治理两方面:财务管理主要是对财务活动的处理,其核心是资源配置,财务治理则主要是对财务关系的处理,其核心是财权配置。
一、从财务本质看财务职能
(一)财务本质与财务职能
本质是事物的属性问题,每一门学科的本质都是该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财务职能则是财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具体化。以往对于财务职能的不同认识,主要是对财务本质的认识不一致所造成。财务本质的不同观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种特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将财务解释为“分配关系”,其财务职能归纳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改革开放后,有些学者提出将财务本质理解为某种经济关系或某种资金运动,因而出现了对财务职能的理解:“组织资源”职能、“参与经济决策”职能;组织职能、调节职能、监督职能三职能论;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五职能论;以及筹集资金职能、垫支资金职能、增值价值职能、实现价值职能、分配价值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六职能论等等。这些观点虽然比较全面,但着重与财务活动的内容和环节相联系,很少从财务本质这个角度来分析。随后,郭复初教授认为财务本质是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职能的观点,即认为财务具有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该观点认为从本金的投入看,财务具有筹资职能与调节职能(通过本金投入方向、规模与结构,来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从本金收益看,财务具有分配职能,从本金投入与收益的最佳统一看,财务具有监督职能。“本金投入收益论”尽管将“资金”概念的外延进一步缩小到“财务资金”范畴,但终究是一种价值运动论,并没有将与价值运动相伴随的权力运动提到相应的高度。因而,由此得来的财务四职能也是侧重于价值运动过程。
从以上可以看出,财务的本质和职能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职能,财务的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对财务职能的研究必须从财务本质出发,从而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内容,如筹资、投资、分配等区别开来;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环节(方法),如计划、控制等区别开来;把财务职能同财务管理原则,如财务协调等区别开来;把财务职能同资金运动规律,如垫支资金、增值价值等区分开来。
(二)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财权流
关于财务的本质问题,我们认为“财权流”比“价值流”更接近财务的内在本质。因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地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力’的结合。”(汤谷良,1994此外,菲吕博和配杰威齐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也说道:“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而“财权流”本质的表述正好符合了这些产权思想,可表现为“财流”和“权流”两个方面,即财权流=财力流+(相应的)权力流。它一方面可用“财流”来体现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价值运动),即财务活动;另一方面通过“权流”来体现一种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与财力相伴随的“权力”的流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处理权力双方“财务关系”的过程。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共同构成企业财务完整的内涵,而以前对财务本质的认识常常忽略了财务关系,“财权流”则完整地体现了财务内涵的要求。
(三)基于财权流的财务基本职能
正如前文所述,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对财务职能的界定,就应该从“财权流”这个财务本质进行分析。由于“财权流”本质包括“财流”和“权流”两个方面,这样,财务的基本职能也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我们将其定义为资源配置职能与财权配置职能。企业的资源配置功能表现在经济资源的取得、经济资源的结构调整、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配置等方面。而现代财务属于价值化管理范畴,侧重对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因此,本文所指的资源配置是指财务资源的配置,是从价值方面考虑的,而财权配置则着重于价值运动中权力的配置。这里须指出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财务职能,本文将财务职能分为基本职能和具体职能,而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都属于财务的基本职能。对于如何界定财务的基本职能,我们认为,其一,财务的基本职能是财务本质决定的财务最基本的功能,我们对财务职能的研究必须先从财务基本职能开始,只有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出现像以往从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环节来研究财务职能的情况。其二,财务基本职能决定财务具体职能,财务具体职能体现财务的基本职能。其中,财务具体职能包括筹资、投资、调节、分配和监督等职能。我们认为,前三个职能体现着企业参与市场资源配置和企业内部配置的功能。而作为企业资源配置的财务成果及其分配也应该是资源配置的重要体现。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把筹资、投资、调节、分配四大职能作为资源配置这一基本职能的具体职能看待(对于资源配置功能详见拙文《资源配置是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载于《财会月刊》1998年第6期)。另外,我们也认为这些具体职能同样体现着财权配置这一基本职能,并对此进行如下分析。
二、财权配置:现代财务的基本职能
(一)筹资——财权的流入(配置)过程
筹资活动是指企业从内外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过程,是企业得以成立的前提。企业筹资主要来源于企业所有者与债权人,来源于企业所有者的资金形成企业的自有资本,而来源于企业债权人的资金则形成企业的负债,自有资本和负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所体现的财产权利和义务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自有资本是所有者的权益,而企业的债权则是企业债权人所拥有的按期对企业索回投资本息的财产权利。由于不同的资金来源所体现的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因此,企业自有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同,就必然导致企业财产权利与财产义务结构的不同。可见,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实质是企业产权结构问题。具体说来,企业的筹资规模反映了财权的配置总量,筹资结构反映了财权的配置比例,筹资方式和渠道反映了财权的配置质量,不同筹资规模、筹资结构与筹资方式反映了财权的不同配置与安排。总之,筹资活动的目的是要保证投资资金的需要和资本结构的合理,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使企业财权实现合理配置,财权配置合理了,资本结构自然也就达到最优状态。
(二)投资——财权的流出(配置)过程
企业投资活动是指将所筹集的资金在企业内外合理投放的过程,是财务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由筹资活动而流入的财权,在企业内部已转化为企业的资本。但是财权的转化并没有改变财权的本质,即财权仍然依附于某一特定的本金。这样,对本金投向与投量的调整其实也就是对财权如何流出的一种配置过程。投资活动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投资收益,这里的投资收益包括企业内部的经营收益和外部的投资收益。因此,只有使财权流出(配置)合理,才能使投资收益达到最大化。而要使财权流出合理,进行投资活动的企业就应该是拥有独立财权的市场参与者。只有在市场参与者都是拥有独立财产的财产所有者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力求最快地掌握和领悟所有会影响市场价格的信息,并能立刻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力求在投资活动中实现资产组合的多样化,并在投资活动中自觉地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既定的收益条件下,追求最小风险;在既定的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收益。因此,有效的投资活动应该是拥有独立财权的市场参与者对财权流出进行合理配置的过程。
(三)财务调节——财权的重组(配置)过程
企业的财务调节主要是针对企业资产组合不好,或者虽然资产组合起初较好,但经过生产经营后出现“板结”或“沉淀”时,对现有资产所作的重新调整,以利于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的资产重组,资产重组是指通过不同法人主体的法人财产权、出资人所有权及债权人债权进行符合资本最大增值目的相互调整与改变,对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和无形资本的重新组合。然而,对资产组合的重新安排并不是直接完成的,而是通过从存量上改变和优化资本结构,然后根据资本的投入进而改变企业的资产组合。因而,财务调节实质上是一个“改变”、“再改变”,即一个“否定”、再“否定”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是这种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运用,使得企业资本经营一环扣一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圈。而在这个否定之否定规律运用的同时也就是企业财权不断重新配置的过程。综上所知,财务调节可以说是对投资结果(资产组合)的一种再次投资(存量调节),从财权角度讲,就是企业对流入财权进行流出配置后的优化重组。
(四)收益分配——财权的分配(配置)过程
收益分配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在企业内外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分割过程。按照企业契约理论,股东是企业股权资本的投入者,债权人是企业债务资本的投入者,经理层与雇员是企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者。依照合同约定:股东分享股利,债权人分享利息和本金,经理人员和雇员分享工资报酬。这里的股利、利息和工资报酬都是企业的投资活动即财权运用的结果。因而,财务分配就是将财权运用的结果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过程,也就是财权的分配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讲,财务分配也是正确处理满足国家政治职能与组织经济职能的需要,是处理投资者、经营者、经理层与雇员等几个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而这种利益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产权关系。因此,财务分配也是处理产权关系的过程。
(五)财务监督——财务监督权的配置
财务监督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单位内部财务预算、规章制度等,对企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检查、控制和督促。要发挥好财务的监督职能,必须对财权中的财务监督权进行有效的配置。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主要有两大监督体系:一是内部财务监督体系,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纵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如董事会对经理班子的财务监督等。二是外部财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的财务监督、出资者的财务监督、债权人的财务监督和注册会计师的财务监督等。我们只有将财务监督权在各机构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够形成完善的监督体系,从而有效地实施财务监督。
综上而知,筹资活动是财权的流入配置过程,投资活动是对财权的流出配置过程,财务调节是对财权流出配置后的重组,而收益分配则是对以上财权运用的结果进行配置。另外,财务监督的核心是财务监督权的安排。这样,筹资、投资、分配、调节、监督等具体职能无不体现着企业财权的配置,因此,我们同样可把财权配置作为企业财务的基本职能。
我们曾经把资源配置和财务监督作为财务的两大基本职能,并认为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配置中进行着财务监督,在财务监督中进行着资源配置。我们认为,财务监督是对资源配置过程的广泛性监督,财务监督权是财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权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在对筹资、投资、调节和分配等财务资源配置中,还存在一种除监督权之外的不同财权配置(如上所述),因而我们把财务监督权纳入财权配置这一更大的、更确切的范畴中,并进而与资源配置相并列,而且更符合我们价值与权力结合研究的特色,也更符合我们“财权流”的思想。
当然,我们将资源配置与财权配置作为财务的基本职能,并不是认为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职能。正如财务本质中的财流与权流是附于一体的,是一个财务本质的两个方面一样,基于财流的资源配置与基于权流的财权配置也是同一客观过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的关系是:在资源配置的同时进行着财权配置,在对财权实行有效地配置的同时也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
三、以资源配置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与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
财务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本金的投入与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特定的经济利益关系。财务的这一概念特征决定了财务学的研究应从财务的二重性——经济属性(资金运动)与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相结合来进行考察。然而,传统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和思路基本上遵循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整体,将制度和结构假定为既定的,探究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条件。因此,传统财务管理理论是以财务的资源配置职能为核心的,仅仅从数量层面来对财务的经济属性进行分析,总体上属于价值管理理论的范畴,从而强调对财务管理活动的研究,如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MM理论、股利理论等。不可否认,这些理论对现代财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传统财务理论忽视了对现代企业产权契约关系特征的研究,没有把制度纳入财务行为的解释框架,轻视对财务社会属性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新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制度框架和制度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新制度经济学将注意力集中于制度和结构本身,探寻资源配置的制度结构,强调制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孕育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制度分析框架。这样,人们开始重视财务的财权配置职能,从而导致了财务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的兴起。
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正是研究财权配置的理论,是构建于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个理论体系。新制度经济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产权”。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通常是从“产权”概念开始的,以产权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为制度分析的出发点。可以说,“产权”范畴是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而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是构建于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之上的一个理论体系,按这一逻辑推理下去,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的核心概念应该是产权中具有财务属性的那一部分权能——财权。事实上,整个现代财务治理结构理论体系的研究正是围绕着财权这一核心概念而逐步展开的。“企业治理的核心是财务治理,《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治理权配置的核心是财务治理权配置”(李心合,2000),“财务治理结构是以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基本纽带”(伍中信,2001),“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财权的配置”(林钟高,2002)。尽管理论界对公司财务治理的论述不尽相同,然而,建立在财权理论基础上以实现财权合理配置为目的的财务治理理论已成为目前财务理论界的共识。不可怀疑,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财务治理理论将是今后财务理论研究的新焦点。
SUMMARY/概要
8.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八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人们已经基本接受了经济学和数学作为会计学两大理论支柱的观点, 尤其是认为经济学对会计学起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 并得出“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的结论。由于建立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 现代会计理论有了更多地的创新和发展, 两学科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事实上, 经济学与会计学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是基于它们共同的研究对象———稀缺资源。经济学要解决的是由于使用稀缺资源而发生的利益冲突问题, 以实现最有效率地使用稀缺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会计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在特定资源约束条件下, 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而提供会计信息产品的经济信息系统。资源的稀缺性也是推动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如果没有资源稀缺性限制, 各种交易耗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将会变得无关紧要, 会计的经济和社会作用将大打折扣, 甚至可能没有存在的必要。面对资源稀缺的事实, 会计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所以, 从最终研究对象来看, 经济学和会计学都是围绕稀缺资源配置展开研究的, 只是具体研究范围和方法不同而已。
二、产权经济学与会计理论的融合与发展
(一) 产权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理论渊源
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 产权经济学已成为非常重要和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和安排产权结构, 降低或消除市场机制运行的社会费用, 提高运行的效率, 改善资源配置, 加快技术进步, 增加经济福利, 促进经济增长。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产权及其配置的学科, 那么会计学就是确认、计量和报告产权关系及其变化的学科。如果说经济学是研究产权及其配置的学科, 那么会计学就是确认、计量和报告产权关系及其变化的学科。所以说产权经济学理论跟会计理论的关系非常密切, 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著名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就曾指出, 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 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资源配置的计量与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 经济组织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需求———计量投入的效率以及对报酬的计量。而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产权主体提供计量经济组织绩效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有利于提高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效率和评价企业受托经营责任。因此, 将产权理论引入会计研究领域, 不仅能增强会计理论的分析深度, 更重要的是在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时更具现实的说服力, 能够揭示出会计现象背后的经济实质, 使会计学成为本来应该的那种会计学, 即会计理论应该能客观反映和监督现实的产权关系, 并能够解释和预测会计行为产生的经济后果。
(二) 产权经济学与会计理论的融合
现代产权理论是研究企业本质、产权结构及其变迁的有力分析工具, 这些理论已经渗透到了包括会计理论在内的有关企业问题研究的各领域。犹如美国会计学家马蒂斯奇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内部动力和其他学科 (主要指经济学) 向本学科的渗透, 现代会计研究就不可能出现大量的思想创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教授也曾经明确指出, “会计理论是企业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会计数据有利于分析企业行为、会计理论的改进, 例如, 促进会计处理一致性的理论, 就有助于经济学的研究, 即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成本不能忽视对会计系统效率的研究。同时, 会计理论的形成依赖于经济学尤其是对企业认识的进展”。会计发展史也表明, 会计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与产权有关, 产权保值与增值思想是会计思想发展的原动力, 任何时期的会计都建立在一定产权关系上, 会计的产生是伴随特定产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 它是为特定的产权主体服务, 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 并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可见, 会计从一开始出现就是从产权保值观念出发的, 并始终围绕产权观念发展。
(三) 产权会计理论的内涵及其思想演进
美国会计学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已经指出, “会计和审计都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 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执行而产生的。会计的发展与产权经济问题的发展关系既密切而又历时久远, 可以讲无论是产权经济对于会计的影响, 还是会计对产权经济的贡献都是与生俱来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与企业产权制度及其变迁密不可分, 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直接影响着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产权理论可用于解释会计理论并解决具体的会计问题, 从而极大推动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随着产权交易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 现代会计发展中的产权会计思想必将日趋成熟。研究产权会计的重要意义在于:产权会计思想统一了对企业财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认识, 统一了对企业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的处理;产权会计思想支配着企业管理组织制度的改革;影响着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影响到财务与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将其推动到深层次研究阶段;产权会计思想深刻地影响到财务会计报表的披露及其审计;产权会计思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竞争能力及其发展前途等等。田昆儒教授也认为, 会计与产权的关系可作如下简单的概括:任何一个时期的会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产权关系上;任何一种类型的会计都要维护特定的产权制度;很多会计问题都可以运用产权理论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诸多产权理论中蕴涵着会计思想;会计与产权的影响是相互而直接的。这些产权会计思想的演进为产权理论与会计理论之间搭建起了联系的桥梁, 将传统会计理论与现代产权理论自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并赋予了产权会计理论新的内涵, 开辟了利用产权理论研究企业会计问题的新领域。
三、产权理论对传统会计信息理论的影响
(一) 产权界定和保护是会计产生的基本动因之一
会计的产生是满足利益相关者对其自身产权的界定和保护的需求。基耶戈杰里·卡斯基洛就认为,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契约, 核算的目的就是反映契约双方的法律权利和要求。如同度量不统一将导致高昂的交易费用一样, 会计信息处理方式和披露机制不统一也将因交易费用太高而制约契约缔结和履行, 从而削弱会计信息的作用, 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所以, 市场经济要求建立规范的、符合产权效率的会计准则作为公共契约来界定和维护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利益, 这也是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的逻辑结果。
(二) 界定和保护产权利益是会计的根本目标和基本职能
根据产权理论人们对会计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会计不仅仅是对人们所拥有的资产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专门技术, 更是对人们所享有的拥有或处置这些资产的若干财产权利予以界定和保护的一种有效手段。从产权角度讲, 界定和保护产权主体的产权利益是会计工作的根本目标。产权的界定和保护是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 会计核算就是界定产权, 会计监督就是保护产权。但两者又不是独立、分离的, 而是紧密联系, 相辅相成。界定之中有保护, 界定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保护是为了维护界定的结果。
(三) 产权博弈关系决定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
由于企业契约关系的本质是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产权关系, 因此, 企业会计信息具有产权特性。按照产权经济学的观点, 由于交易成本为正, 产权就不可能完全界定清楚, 从而, 在产权交易中必然留下一个未界定产权的公共领域。产权主体将在各自约束条件下进入公共领域攫取未界定的价值, 直到产权博弈达到均衡状态。由于会计信息在反映和控制产权上特殊的界定作用, 这种产权博弈关系必会集中反映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权利。
(四) 产权制度是选择会计信息处理规则的出发点与归宿
从产权角度来看, 一切经济活动的本质并非是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而是产权交易关系。那么, 作为反映和监督这些经济活动信息的重要系统———会计信息系统, 也就是对产权界定、产权交易以及产权价值运动的反映和监督。如果这样来看会计信息的性质, 那么, 会计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工具, 也并非价值中立, 它的供给和需求必然反映和体现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关系。所以, 尽管会计信息处理方式 (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和信息披露规则) 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 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制度安排。
(五) 提高产权效率是提高会计准则质量的基本要求
郭道扬教授认为, 维护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所有者权益问题是会计法律制度建立的出发点, 也是作为它的基本体系最终得以构建起来的落脚点。因为, 在资源稀缺的世界里, 产权不仅需要界定每个人对稀缺资源的所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等诸多权利, 而且还要衡量每个人利用资源的效率, 从而界定每个人做出贡献的份额。所以, 按照市场经济的效率原则, 要求利益相关者权益必须得到有效界定和保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只有具有产权效率的会计准则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 才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因此, 产权效率应是评价会计准则这一公共会计信息产权契约质量和效率的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 产权会计理论是会计学与产权经济学理论融合创新的产物, 它主要是以现代产权经济学理论和会计学理论为支撑, 利用会计特有的研究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产权界定、计量和报告的经济信息系统。产权会计的主体是企业合约, 产权会计的对象可以简单描述成, 企业合约中的产权及其运动, 即产权及其运动过程中能够运用会计方法进行产权确认、计量和披露的方面。以产权为视角研究会计理论, 有利于体现会计界定产权关系、保护产权利益和维护产权意志的经济社会功能。
摘要: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 产权会计理论是会计学与产权经济学理论融合创新的产物。从产权角度来看, 会计是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 其根本任务是界定和保护产权利益, 产权博弈关系决定会计信息的价值取向, 产权制度是选择会计信息处理规则的出发点与归宿。
关键词:产权经济学,产权会计,会计理论,创新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试论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J].东南学术, 1998, (3) .
[2]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M].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
[3]田昆儒.论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的影响与挑战[J].现代财经, 2000, (8) .
[4]苏强.会计信息产权论纲[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5]郭道扬.20世纪会计大事评说 (十) :二十世纪会计思想演进概说[J].财会通讯, 1999, (10) .
9.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 篇九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与配置, 企业竞争环境日趋错综复杂, 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企业战略的提出与深入研究, 企业的生存发展一方面离不开宏观经济背景下的社会环境因素, 另一方面其在不同环境下的战略管理也是企业维持生存发展的关键, 其中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反映企业资金运作状况的财务战略管理更是占据了核心地位。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均衡与有效流动, 加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谋划的过程。实践证明, 合适的财务战略管理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的适应力, 还能实现收益增加,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 相关研究得以深化、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丰富。对于现代财务管理制度而言, 传统的财务管理停留在会计层面, 缺乏长期性与持续性, 并始终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企业财务制度加以谋划;忽视了社会责任与环境, 是一个相对微观、静态的管理策略。随着当前企业生存与竞争的白热化现状, 单纯以企业利益为准绳的做法不仅不能反应企业与其他市场主体间的关联, 也越来越难以体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根据Pratten (1991) 对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分析可知, 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有效适应商业结构的变化、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相比之下, 现代财务战略管理以企业中长期的战略规划为基础, 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制定相应的投融资计划或具体财务战略, 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特征。鉴于财务战略管理关乎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症结所在, 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较强的局限性, 笔者引入共生理论, 就如何实现企业传统财务管理战略的转型、实现社会责任与环境战略的有机统一展开详细分析。共生理论不再将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 而是置身于国际竞争环境这一生态总体中, 探索企业发展与环境变化、社会责任的承担以及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相互关联与促进的有机整体。当代企业如何推陈出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创新思路、更新财务战略管理理念等问题的研究也正是本文的主要侧重点。
二、共生理论视角下现代企业财务战略路径
“共生”一词起初源于生物学领域, 通常描述了多主体之间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动态过程。随着生态学的思想与方法在社会学、经济学领域的渗透, 共生的概念也日益与社会、人文相融合。共生市场的概念源于美国管理专家Adler (1966) , 其指出了企业间的合作战略。近年来我国也涌现了一批将共生理论运用于社会经济领域、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学者, 将共生定义为各共生单元之间的性质及演进规律, 从而奠定了对共生理论运用的基础。在共生环境下, 不仅需要有共生环境、参与主体 (即共生单元) , 也需要有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共生模式”。共生模式系统地描述了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共生关系, 体现了共生单元内部及其之间的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 反映了共生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关联。在实际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中, 单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并不是孤立的发展个体, 需要与企业的共生环境如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及技术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表1基于共生环境的特点与上述模式的差异及相互作用, 将企业的共生环境细化到正向与反向两种。一般地, 在一个企业所处的共生系统之中, 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等在内的参与者之间需要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 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管理。表1报告了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的同向作用将更加稳定, 也解释了企业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的重要性。本文之所以对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和研究, 目的在于针对企业的具体环境具体分析, 适时转变企业发展策略、选择合适发展战略, 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同时也会对外部环境产生正向反馈, 促进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平衡稳定。
通常, 关于企业财务战略是否正确以及是否有效这个问题,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首先, 竞争能力是最主要的, 因此, 在考察企业某种财务战略的有效性及正确性时, 需要看这种战略的实施能否帮助企业获得所需要的竞争能力, 而这种竞争能力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其次, 需要考察企业财务战略的实施与股东利益之间的相关关系。财务战略的制定和选择立足于企业的发展经营状况以及其长期利益, 其最终的实施对很多决策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 这些决策主要包括企业的投资决策、筹资决策以及现金流的控制, 而这种战略指导意义又具有长期性, 在战略制定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有影响。
(一) 共生筹资战略
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 企业和资本所有者可以视为处于同一个共生圈的不同共生主体, 本质上, 两者是相互依存, 缺一不可的。一方面, 企业想要不断的发展, 必然需要不停的投入资金, 企业从成长初期开始就需要资金源源不断的进入并参与周转, 所以取得投资者的青睐是企业成长壮大的关键。此外, 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因此, 企业和资本所有者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关系, 投资人如何与企业配合得当实现共赢, 让企业发展的基础动力更持久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 共生投资战略
企业投资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经营战略要求, 出于扩大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的目的, 对有关投资活动所作的全局性谋划。投资战略的目的是有效、合理地利用和配置企业资源, 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实质上就是企业根据总体战略对有关投资活动作出的全局性谋划, 成功的投资战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是战略意图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企业投资战略是企业总体战略中较高层次的综合性子战略, 是经营战略化的实用性和货币表现, 并影响到其他分战略, 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共生理论视角下, 共生单元与外界进行共生介质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投资活动。以往的投资策略中, 对投资效果的评价多以投资的直接收益为衡量标准, 但这种标准过于单调, 难以全面衡量投资收益。因此, 应从整体共生系统评价投资收益, 综合多个标准以及标准组合。一方面要扩宽投资收益范围, 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直接收益,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投资的收益来源渠道, 如图1所示。企业要想构筑良性的、与共生单元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应以绩效评价的概念转换为基础, 突破原有以财务绩效为主的评价范式, 将社会责任等元素纳入到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中, 同时充分履行社会责任, 注重企业、声誉、品牌的建设, 用社会责任带来的良好形象创造出价值溢出, 将企业的发展推向其他更广阔的共生圈。
(三) 共生收益分配战略
利润分配是企业内部融资的一个方面, 也是对投资人回报的形式之一, 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尤为重要。传统的利润分配战略中, 利润分配的对象是企业实现的净利润, 因为其关系到投资者利益以及企业的发展, 所以必须协调二者关系。但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 应以企业经营作为企业分配的起始点。企业的利润分配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博弈, 还表现在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博弈, 这也是企业利润分配的核心观点。
企业共生财务战略是将社会责任战略、环境战略和财务战略三者有机结合, 对传统的财务战略进行一定的修正, 最后形成更加符合企业以及社会长远发展要求的具有综合性质的一种财务战略, 这种财务战略是立足于共生理论的基础上的, 战略理念层面的融合决定了一个企业财务战略同社会责任及环境战略能否顺利实现对接。传统财务战略中保证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 而环境战略与社会责任战略则是以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财富的创造为核心。从这个角度看, 单个企业作为经济的整个生态圈的一个成员, 股东追求自身利益并不与其他成员的利益相矛盾, 事实上, 股东的财富也属于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因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并不会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相互背道而驰, 反而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联系。基于这样的共生关系, 企业的存在不是与社会独立的, 相反, 它与外部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但需要耗费自有的资源, 也会耗费一定的社会资源, 如环境资源。传统财务理论往往忽略了这类社会资源对企业产生的重大作用。所以, 企业必须在消耗这些隐形资源的同时对社会作出一些补偿, 如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以及环境责任, 这虽然不是强制性的, 但是一个企业必须在承担这些责任之后才能更持续地使用社会资源, 从而达到自身的持续发展。另外, 共生的价值观的实质就是促使参与竞争的企业自觉产生并履行社会责任。财务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 这是其区别于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则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的可能性的。在一个共生圈中, 每个企业只是一个单元, 其行为和态度会对其他单元产生影响, 以致于影响到整个共生圈的环境。故而每个企业都必须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和维护环境的观念, 只有这样, 一个企业才会切实地履行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而不会只追求短期利益。
三、共生财务战略下财务指标体系构建
(一) 生态财务指标体系意义
设计相关财务指标的目的在于对企业采取共生战略加以评价, 从而对其采用共生战略的效果进行适当评估。生态财务指标作为评价共生财务战略的一种工具, 是对传统的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评价方法的拓展, 在以往基础上增加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战略元素, 形成了评价企业财务战略水平的指标体系, 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身长期的经济目标。设计生态财务指标不仅可以对企业或社会的宏观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评估, 还可以衡量不同行业中企业实施共生财务战略的实际意义及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 反映单个企业实际战略的实施情况与财务状况。不仅可以促进企业保持原有的市场占有率、扩大企业规模, 增进自身市场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战略, 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自身经济目标。
(二) 生态财务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企业生态财务指标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因素和利益, 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财务状况等均应纳入考虑范围。但如果一味地力求照顾多方面的因素, 可能造成最终入选这一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过于繁琐, 相互关联和重复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终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效果。同样地, 如果指标过于简洁则不能有效覆盖企业实施共生的财务战略的各个方面, 存在较多不足。因此, 在使用生态财务指标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来进行相应指标的选择。 (1) 指标选取的科学性。能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相关财务战略进行有效而全面的评估直接决定于最终构建出来的财务指标系统, 因而保证相关指标的有效、科学是必要的。所谓科学性, 即所选取的指标需要建立在合理而规范的理论的基础上, 且具有全面性和有效性。 (2) 实际可操作性。选取生态财务指标时, 不仅需要有理论基础做支撑, 还需要保证所采纳的指标能够在实际的评价中得到应用。相应地, 纳入该指标体系中的指标不仅要满足简便易得、层次明晰的要求, 还需要相关计算数据能够简便获取、具有较强权威性和说服力。总体而言, 本文所要构建的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指标和评估方法的有机集合。 (3) 结合部分非财务指标。虽然目的旨在构建能够对企业共生战略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 但并不意味着评价指标都必须且均来源于财务指标。其他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和生存能力的指标也可以纳入考虑范围, 因而在后续研究中采用了除必须的财务指标之外的其他环境类、社会类指标, 这也与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环境中企业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的现状相契合。
(三) 生态财务指标体系的构成
鉴于一般情况下指标体系的构成包含了许多具体指标, 笔者在参考其他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来选择所需的指标, 对企业在实际生存运行环境中的盈利、发展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量, 分别从企业的环境战略、发展能力等方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1) 盈利能力指标。
企业的盈利能力某种程度上对企业能否在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对盈利增值能力的评估是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状况的直观体现, 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有效的趋利避害的决策。可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和资产的总报酬率指标, 计算公式如下:
(2) 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的偿债能力体现了其充分调动资金周转以偿还自身长短期债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体现了企业在维持经营过程中的能力和面临的风险, 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在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方面, 选择资金的流动比率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其中流动比率也称为企业营运的资本占比, 是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最常用的财务指标之一。具体而言, 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3) 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的营运能力综合反映了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的资金状况, 是一个相对概括的指标。通常情况下, 拥有更强的营运能力的企业,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拥有更佳的财务状况, 其资金利用率和报酬回报率均高于营运能力相对较差的企业。出于全面、有效的反映企业营运能力的考虑, 选择存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以及应收账款周转率三个指标。其中存货周转是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与存货成本之比, 可以用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和货物周转的速度, 从侧面展现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应地, 另外两项指标可以反映资产总额的周转速度, 考察了企业对资产的管理是否有效。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4) 发展能力指标。
引入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 是考虑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其规模的扩大潜力对其财务状况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采用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两个指标来对企业的发展能力加以衡量。前者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业务能力的体现, 决定了企业的收入来源。而净资产的增长比率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资本扩张速度, 是其资本增值和成长壮大的重要计算指标。具体地, 上述两项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5) 社会责任战略指标。
基于员工层面和客户层面, 在构建社会责任战略指标时选取社会投资与捐赠率、研发费用比率以及员工报酬率指标, 这三个指标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员工回报率、社会责任感等多个方面进行考察。采用社会投资与捐赠率来代替公益责任指标, 体现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社会公益方面的成果。具体公式如下:
(6) 环境指标。
宏观经济环境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长期持续发展。一方面, 企业与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经济社会环境为企业的运营提供各类资源及社会法律保障;另一方面,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对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普遍地, 如果企业不注意公众形象和环境保护, 排放污染物等将会对企业的融资、产品销售乃至社会形象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因而基于企业在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方面的努力、资源的利用水平等角度选择以下指标加以评价:
四、结论
企业的财务战略不仅需要在共生的理念下进行调整完善, 也需要一系列指标进行测度和衡量。长远来看, 保证企业自身成长壮大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和环境战略相结合,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生态财务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帮助企业在共生财务战略的指导下对战略进行评价, 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以及社会环境战略等方面指标体系的选择和构建, 有助于企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选择适合自身的财会战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生杰:《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生态财务指数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财务与会计的甄别-基于现代财务基本理论的分析】推荐阅读:
高级会计师之财务战略与财务分析七09-07
财务会计的造假与打假08-11
财务会计工作基本流程08-15
企业管理中的财务与会计探析10-12
自考会计财务报表分析06-17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及建议10-30
财务与会计职业定位07-13
会计与财务基础知识06-20
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化分析08-19
高级会计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一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