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精选8篇)
1.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一
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刘业坤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本人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与同仁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 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刘业坤
2.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二
1 在中学开展“三观”教育的重要性
1.1 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要求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责任是教人做人;而学生也不应专读书,学习人生之道是他更重要的责任。正所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改革开放之后,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并对“三观”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有针对性的要求和指导意见。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在大学教育中加强青年人理想信念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代表座谈时更是明确提出:“教师要用好课堂讲坛、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选择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从国家长远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做出如下部署:中学作为德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其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融入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公民道德和基本素质教育。
1.2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精神“缺钙”现象
导致当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我国政府长期以来推行的人口政策,使得当前90后、00后出生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家庭教育的不足和失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通病;也有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收入和可支配能力的迅速提升,物质生活的相对富足,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如今已经难得一见;更有当下人们对金钱、地位、成功等扭曲、变味的价值观的过度追求……更多种种原因不一一赘述,当整个社会在基础性和导向性上的歪曲和不作为,必然学生的思维理念养成影响颇深。这些都在客观上造成了当代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普遍缺失,学生精神“缺钙”问题突出。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最后的思想教育阵地,又存在先天不足和后天乏力等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因此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学生个体甚至群体上的思想迷茫,所引发出的赌博、吸毒、陪侍、飙车等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的众多乱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1.3 中学“三观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精神“补钙”功能
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施教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并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最新指导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支撑下,通过民族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文明行为、法律法规、心理辅导等多种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开展和具体实施,对学生的品德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加以影响,使之在思想和道德层面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过程。中学德育教育是有意识的对学生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改造的行为,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观”教育的主旨是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与当代青年人的精神理想实现共鸣,通过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进程中,面对社会变革中的偶然因素、社会矛盾、焦点问题、意识形态冲击等纷繁复杂的情况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维护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者地位,矢志不渝的跟党走,勇敢的担当起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做一个中华文化的弘扬者、中国精神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 中学“三观”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2.1 中学“三观”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科的关联性,教师学科本位思想严重,语文老师教语文,数学老师教数学,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是政治课老师的责任,与己无关,与本学科无关。这种想法直接导致了在教学中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对教材内容中有关“三观”思想教育的部分讲解不深;其次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受应试教育制度的毒害,当前我国中学“教书”为主、“育人”次之的现象十分普遍,部分学校和老师认为只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就完事大吉了,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最后是教师思想上的动摇,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和不同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使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个人精力的付出偏离了正常的教学范畴,自然更不会关注于学生的精神成长。
2.2“三观”教育尴尬境地的问题成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更加深层次的融入到整个世界大环境中,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带来各种文化和思想的交融和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与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抗的过程中,在经济实力、传播媒介、战略高度等方面都存在先天的不足和短板。而作为思想意识形态处于形成阶段的以中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层面,更容易受到西方所谓“民主宪政”等普世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诱惑,对正确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石的“三观”教育极为不利;导致中学的德育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中学德育教育阵地呈收缩的态势。
3 结语
针对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三观”教育内容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基于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选择诵读、因势利导、追根溯源、课堂辩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在课外活动开展“三观”教育,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戏剧演出、诗歌朗诵比赛、演讲辩论会、征文大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活动,这种隐性的思想引领方式,对发挥德育教育功能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1]陈锡喜.“三观”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J].思想理论教育,2006(5):8-12.
[2]丁养东.对青年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29-31.
3.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三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82-01
现在中学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
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下面结合我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对政治课教改的一些想法。
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具有多方面内涵,其中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长期以来,由于政治课远离学生实际,使学生普遍失去了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看也不尽如人意,往往出现政治课考试成绩与学生实际政治思想水平两张皮的现象,即人们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学生平日政治课成绩优异,而参加集体活动时也总是躲躲闪闪,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荣誉感。还有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常互相嫉妒,搞不团结,显示出他们身上缺乏团结互助精神和广阔的胸怀。
诸如此类,就根本原因来说,都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偏颇所致。一般来讲,现在许多学校的政治课教学只满足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巩固即可。
我认为,政治课教学目标除以上内容外,还应该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转化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养成符合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习惯。总括起来讲,不但要让学生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用知识,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
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完成这个思想观念的转变,使政治课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唯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二、政治课必须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象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还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许多同学说想不到平日以为枯燥无味的政治课还真这么管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一些同学还成了小哲学迷,立志将来要当个哲学家。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我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第四,在教学中,我从不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算了事,而是把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进一步我还要求学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并学会用这个武器去纠正不良社会风气。
在我坚持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几年来,所带班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显著提高。显示了改革所带来的良好效益。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篇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以实验作为教学的起点,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开始,激发学生思维。抽象出系统的化学知识,然后预测未知的实验现象,通过设计实验,探究新的实验现象,创造出新的结论,这是化学教学的真实面目,也是化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就是以其为核心目标而进行的。为了使化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我对实验教学作了以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参与的实验
过去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多数是由教师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按方抓药”,然后“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观察实验现象,没有积极的思维,也没有自己的探究。从调查中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看自己同学的实验操作更为注意,对不规范和错误的操作会大胆指出。观察实验现象时,总是担心实验能否成功,对这样的实验记得特别牢。而进行演示实验的同学特别想把实验做好。这说明,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不论对实验者或观察者,都能促进他们思维活动的开展。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放演示实验,即适当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一节时,课前让学生自备一瓶汽水。上课一开始,出示课题“探究汽水中的气体的性质”,学生觉得很新奇,情绪高涨起来。这时教师及时强调要有计划地探究,提出:“你准备探究气体的哪些性质?”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究该气体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等)和化学性质(是否有可燃性或助燃性,能否与石灰水反应,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等)。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操作,有时适当提示,引导全体学生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讨论,适时组织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并由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价,教师做总结。最后,教师简单介绍汽水中的二氧化碳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这样教学改变了原教材编排的顺序,使教学更加紧凑,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讨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教材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可设计为探究性实验,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发挥探究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上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这类实验首先由教师经过精心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来进行探究。然后让学生先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修改后实施。
例如,上海教育版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部分“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其内容主要是通过实验学习碱式碳酸铜(俗名叫铜绿)的性质,从而学习常用仪器及基本操作。在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后,可把它设计为探究铜绿性质的实验。上课时教师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钱币向学生展示,问古钱币表面这一层是什么物质,大多数学生都讲是“铜锈”。教师提出问题:大多数金属如铁、铝等表面生锈都是生成一层氧化层,这枚古钱币表面的这一层是氧化层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说不是的又不能说出它到底是什么。这时教师拿出一段铜线,把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一下,学生发现刚才表面还是光亮红色的铜线现在变成了黑色(铜被氧化为氧化铜),将之与古钱币表面的物质比较,可以观察到二者明显不同,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质。那么,铜绿到底是什么物质呢?它有什么性质呢?让学生查资料可知,或直接告诉学生,铜绿的化学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其分子式是Cu2(OH)2CO3,它受热容易分解。为了探究碱式碳酸铜的性质,将它进行加热分解,反应生成物中有水、某种气体和黑色固体。根据碱式碳酸铜的分子式,关于某种气体,学生猜想可能是O2、H2或CO2;而关于黑色固体,学生猜想可能是C或CuO。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判断这到底是什么气体和什么固体。学生进行实验后,确定是CO2和CuO,于是可写出碱式碳酸铜加热分解的反应方程式:Cu2(OH)2CO3=2CuO+H2O+CO2↑。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抓住时机,把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引导到持续的主动学习上去。
三、让实验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1、开发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有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作用。例如,铁钉生锈的演示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可把它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到教学《铁的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将在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将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与之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开展化学兴趣小组活动。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好方式,兴趣小组的活动除举办扩展课内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有做化学趣味实验、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如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后,指导学生用水果、食醋等制作电池,并用电池使生日贺卡上的小灯泡发光。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满足了他们个性发展等多种需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五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吴丕绩)
上海市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自91年起在上海市部分课程教材改革试点中学 开始使用,至今已有四年。本文拟将这新教材与人教社根据78年大纲编写、而后又根据81年大纲修订的全国通 用初高中英语教材作一比较,以揭示新教材的特点,供使用新教材的同行们参考。
一、两套教材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每一套教材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教育科研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 学基本上沿用的是“语法翻译法”。它本质上是把语言看作一门知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教材以语法为纲,思想教育渗透于教材之中。初中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中、高年级以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为主。
新教材以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理论为基础,吸收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听说法和功 能法的实践经验,博采同类中外教材包括通用教材的长处,采用结构功能体系编写,既注意结构循序渐进安排 ,又按功能体系,密切结合社会交际活动,着重培养学生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通用教材以语法为纲,十分注意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语法知识讲述详尽。新教材则将语法删繁就 简,降低难度和坡度,而把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放在首要的位置。
2.编写体例不同
通用教材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教学内容围绕语法展开。每一课大多包括课文(Text),语法(Crammar)和 练习(Exercises)三个组成部分。初中教材每篇课文前大多还有操练(Drills)部分。操练部分围绕该课所要教授 的语法项目;课文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主,尽可能体现该课的语法项目。练习紧密联系该课的语法 和词汇,用以巩固学生在该课中所学的新语法结构和词汇。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在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法 知识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通用教材功不可抹,不失为是一套较好的教材。但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 际的能力方面,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对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为目标,初中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兼顾读写能力的发展,注 意语法归纳。每一课包括课文(Text)、操练(Drills)和课外作业(Homework)。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语法结构操 练,而且包括会话、听能、阅读及语音等操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听说写的操练均围绕作为该课教学重点 的结构、功能和词汇。语法项目以句型形式出现,每2-3课归纳一项。高中新教材在继续重视听说能力的同时, 加强读写能力的培养,增加阅读量,适当深化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每个单元安排 一篇课
[1] [2] [3] [4]
★ 初一英语教材
★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材
★ 基础英语教材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材
★ 英语教材评估标准
★ 教材教法心得体会
★ 新目标作文
★ 刍议中国文化心理学
★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教案
6.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篇六
徐志刚
工作单位: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
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初探
徐志刚(曲靖市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中等职校
思想政治课
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中职学校的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其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长期以来政治课教学形成应试教育,使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面对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大多中职学生对政治课都很头痛,缺乏学习乐趣。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是摆在中职学校及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等职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
多年来,由于招生困难等原因,大多数中职学校都降低了学生的入学门坎,甚至部分学校则干脆不设入学分数线,连辍学或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也招进了学校。降低了学生的入学门坎,必然造成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随之是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水平下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下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形成应试教育,使学生往往停留在知识的接受和模仿,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新认识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教材内容多、知识跨度大、部分内容理论性很强,而教材中的例子、插图、设计的问题等相对较少,所以就课本内容,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与现实相脱离,使知识抽象化、教条化,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造成学生对政治课学习热情不高、认识不足、兴趣不浓,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对待作业考试无所谓,考试成绩较差,等等。一门课学完,连最基本的知识概念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知识的运用了。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
由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首先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所以要不断调整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力求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上,寻找最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
比较合适的契合点便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首先,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智能类型及学习类型的表现,所以个体对思政理论课知识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以教材为唯一教育资源内容的选择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而一个专业内学生的智能类型是具备一定共性的。这就需要大力
开发具有专业和专业群特色的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其次,每个专业群的学生都面临一定的职业岗位群,而不同的岗位群对学生提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不同专业来说,要培养的人才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有不同的偏重。教学内容也应根据培养目标而有所侧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调整上,一是要在尊重统编教材的前提下,紧密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以及学生群体职业素养调查反馈为选取教学内容的依据。同时,要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成长做跟踪研究,便于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不忽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根据中职学生思想文化、专业和职业特点,针对学生的“问题”和需要提出观点和思想,对学生学习专业和未来从事的工作有用,对学生思想和心理起引导作用,使思政理论课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
同时,在教学形式上,应进行专题化教学。导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功能,这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代替的。引导性教育要配合教学形式的转变,通过专题式教学实现引导性教育。所谓专题化,亦即“问题化”,就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专题式教
学立足教材高于教材,既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不以教科书的条款为宗旨,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选取若干专题进行深入分析地讲授,不面面俱到,对重要或重大问题着力讲深讲透,不断增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三,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延伸。近几年来,不少中职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和成果。但与此同时,由于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地位和作用、途径和方法等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较为一致的解答,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体是学生,面广量大、由于经费、现实操作途径缺失等原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模式尚需进一步论证和改进。
基于现有条件和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现实操作的总体考虑,只要是既符合实践教学目的要求,又切实可行的形式就要大胆采用。如可以将专业内实践基地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走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之路,利用中职学校最为重视的专业建设项目来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展,这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个难题的突破口。因为中职学校十分重视专业和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设,普遍已建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以麒麟区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在“五
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遵循“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建设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实训运作要求,引入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已经打造出校内实训场所,校内实训(验)室,校外示范基地等。思政课教学要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如果把这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纳入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中,一来因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来源广泛,数量颇多,可供选择的余地比较大,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解决中职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内容比较单一集中等问题。二来可以节省经费,中职学校普遍十分重视专业课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经费。如果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则可以节约大量的经费,减少师生时间和人力的重复耗费。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两者的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完全一致的,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前者侧重于以敬业爱岗职业品质为主的德育目标,以发展为主的能力目标和以完善心灵为主的情感目标,教会学生“做’的道理;后者侧重于应有“技能”的培养,教会学生具体的“技能”,把学生培养“成才”。其次,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
使命感,是为人才培养进行思想导航,指明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但是它的实现是要落到实处的,要依赖于专业课实践教学“技能”目标的培养和训练过程,否则就只能是一种空想。而专业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具有什么技能,需要思政理论教育的正确引导。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而学的问题,学生才会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求真求实,克服一切学习中的困难,认真学习并勇于创新。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一定是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而这种培养过程是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依赖的过程。很难想象,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训练出具有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而单一的专业课实践教学能培养出有高尚职业道德和操守的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
除了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应与各部门的服务社会、公益活动、勤工助学和择业就业等活动相结合,与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同时,要认真研究,不断解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有效可行的运行模式。
四、构建由教师、学生、班主任、团委、学生科、班委共同参与的考评体系
考试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主要手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导向作用,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指挥棒”。为了提高中职思政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中职教育的特点,需进一步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方式必然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而且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特殊性,我们也很难用定量的形式来评定一个人道德的优劣和思想水平的层次。因此,对于“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考试的形式裁定。中职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考核必须有利于督促学生对平时基本教学规范的遵守,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的养成教育。
由此,构建由教师、学生、班主任、学工办共同参与的全程式考评体系,采取知行合一的综合性考核方法,也就是从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考核,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具体来说,考评体系由形成性考核和项目化考核构成,形成性考核为平时表现(课堂表现、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和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主题班会)构成。课程考核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三年在校全过程的考核,即所有考核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如课堂表现、实践活动主动参与性、团队合作情况、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在校三年期间遵纪守法方面的综合评价。这种考核方式,突破了原有考核重知不重行、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限,更利于考查学生知与行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中等职校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晓霞
《对专业群建设的高职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7.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七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学生的思想状况有许多新的变化, 他们关心国内外大事, 渴望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方针政策;他们思维活跃, 面对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拜金主义问题, 在人生价值方面产生诸多疑虑;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甚高, 不满足于背条条、考条条, 希望教师能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 情理交融地解除自己的思想疑惑。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全员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就其本质而言, 它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 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材内容上, 存在着抽象的多, 具体的少;遥远的多, 现实的少;观念性的多, 实用性的少;在教学模式上, 往往不能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进行一种注重成效的教育。教师离不开传统讲授加应试教育的基本模式, 学生是离不开“识记-应试”的基本方法。而在教学评价上, 往往重视结果的评价, 而忽视过程的评价, 因而出现片面以学生的书面试卷的分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则是缺乏实践活动状况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都在不同程度上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影响。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显然需要我们政治教师对既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政治课教学方法的理性探讨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形势, 针对中学生的思想实际, 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 把教学真正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从心理学角度看, 实施良好的教学导入, 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政治视野,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也是教师搞好政治课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 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 教师在学生预习基础上, 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辨, 课堂气氛会由此变得十分活跃, 从而打破“满堂灌”的沉闷的教学格局。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试行导学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基础上的, 它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认知和智力开发来说, 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 又是发展的主体;从思想品德教育来说, 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 又是健康成长的主体。因此,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将所学的内容, 在知情行几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导学式教学会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等方面在自学、讨论、启发程序中,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发表见解, 不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政治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当前中学生思考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教材的范围, 最可珍贵的是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和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要使他们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就必须触及和解决他们思想上的疑虑, 使其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长道路前进。因此, 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为抓分数而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观念, 以及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升学教育模式必须彻底打破。当然,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 升学考试又是选拔人才的必要方式, 升学教育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 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那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仅需要高层次人才, 更需要多层次人才。我们面临着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问题。只有整个民族素质提高了, 才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是升学, 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从升学教育的轨道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 对教师来说, 不是降低了教学要求, 而是提高了教学要求, 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了解学生, 改进教法, 把教材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政治课教学需要提高艺术性
政治课理论性强, 如果政治教师不热爱这一职业, 不仔细钻研教材及教法, 不全身心地爱学生,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作为一名政治教师,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艺术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教师要有情感渗透意识, 政治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 从实际出发,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提高教学效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语言和语态, 而且教学内容也要有丰富的情感, 需要师生间精神的相融相通, 心灵的相互共鸣, 因此教师首先要注意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 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 积蓄情感, 并把它渗透于平时的教学, 让学生的能力情感和知识同步发展。利用政治课的导入,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部分是认识兴趣, 人只有对学习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才不会把学习作为一种负担。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我在授课中采用了多种导入方法, 通过故事、诗词歌曲、案例导入新课。如在讲八年级上册《创造生命的价值》一节时, 我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47岁的妇女王越飞在生命弥留之际决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 为了使眼角膜不受损害, 她拒绝吃止痛药, 拒绝治疗……”根据这一事例, 要学生谈感受, 引出本节话题:怎样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要自始至终用自己对真善美追求的一腔热情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和正确思想的熏陶。
结束语:
8.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 篇八
关键词: 培养;思想政治课;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40—02
目前,不少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不高,集中表现为:一是认识上的“需要”淡薄,缺乏兴趣基础;二是目标上只有考试过关的间接兴趣,对课程本身缺乏直接兴趣;三是发展过程上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化反复,大多数时候靠意志维持。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对思想政治课重视不够,有些学校还把他当作“杂科”对待;二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某些方法环节上的弊端导致学生对它失去兴趣等等。正是这些因素,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严重障碍,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引起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从教学方面,就激发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讲清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奠定兴趣基础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也就是说,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并非先天具有的,而是因为它对人们具有某种需要和作用,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因此人们渐渐地对它产生了兴趣,甚至为此而迷上它。这从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尤其是思想政治课的启蒙教师应向中学生讲清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重要途径。中学德育工作往往是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劳动、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等多条途径结合进行,而思想政治课教育却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和重要途径。因为它向中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达到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目的,这是其他学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活动不能代替的特殊课程,“是每个中学生的必修课”。
2.思想政治课是造就全面发展人才和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教育本质上是德育教育,在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中,德育是方向,是灵魂,居于首位的主导地位,以其明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性指导其他教育内容……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这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把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讲清以后,学生自然明白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仅对个人、学校的发展事关重大,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起着重大的作用。因此,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之前,从中萌发了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意念,为培养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兴趣
思想政治课涉及较多的名词和原理,要让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和实践经验各方面都有限的初中生全部明白并非易事。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电影片断等直观方式,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政治课不仅有了文字和声音,而且有了图像和动画,既能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与突出重点,优化教学效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正确对待挫折》时,我用CD机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同时又用投影展示了贝多芬的头像及名言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并及时介绍了贝多芬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事例,同学们个个凝神屏息,与贝多芬的命运同悲喜。继而明白了挫折能够磨砺一个人的意志,一个人在逆境中要成才,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向命运低头、屈服,在逆境中奋起。又如在讲述《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中“认真落实环保行动”这一问题时,我播放MTV《一个真实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一个形真、情切、意远、凄美的情境中:一个女孩为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陷入沼泽,献出她如花的生命。既水到渠成地突出了“落实环保行动”这一主题,又充分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再如,在初二思想政治课有关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将从市电视台录制的《法制在线》、《海门警方》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在课堂上播放,并结合教材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模拟法庭,自己去审理案件,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被生动的案例所吸引,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思考。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直接兴趣
毛泽东说过:“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故此,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学习兴趣高低,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直接兴趣。
1.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的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课师生的欢迎,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创造性。
2.社会实践法。通过社会实践,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需要,而且是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重要性需要。搞好社会实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知识自觉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当我们讲到“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为主题的社会调查,走家串户、进厂入店,对经济发展实际状态作实地考察,然后根据基本理论写一篇调查报告。这样一个实践过程,可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当前改革和今后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从而为学好思想政治课培养浓厚的兴趣。
3.反提问法。这是一种与“提问法”反向进行的教学方法,即为鼓励学生在听课和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意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教师作答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体现教学民主,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研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这类问题的回答要求教师对国内学术界的观点作些概括和总结,并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启发教学法、愉快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直接兴趣。因为这些教学方法可以弥补讲授法的单调性和抽象性,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也是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形式。
四、增加教师的感情投入,继续提高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常说“爱屋及乌”,对于教育来说,本身也隐藏着这样的问题。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可见,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所以,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言,乐其道。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首先是从教师开始的,而不是书本。兴趣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从这个角度上看,在兴趣的渠道里,只有在课堂上发挥教师的情感教育作用,才有学生兴趣的源头和活水。所以,为发展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必须注重教师感情的投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特长来吸引学生。学生学习兴趣的来源无疑是多面的,甚至与教师的特长发挥也有密切关系。比如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书法、围棋等方面有特长或者擅长舞蹈、球类活动,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与学生(尤其是对思想政治课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切蹉,多加交往,便可缩短师生距离,使之对教师本身产生好感,进而发展到对教师的课程的兴趣不断提高。一般说来,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堂外有意识地投入的感情色彩越多,学生对教师及其课程兴趣发展越快,越容易提高教学质量。
【中学政治课改革初探】推荐阅读:
中学思想政治课如何发挥心理效应08-31
中学思想政治08-15
中学教师政治试讲08-21
浅议中学政治课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8-11
江苏版中学政治复习08-23
中学高三政治3月月考09-16
中学思想政治课外活动总结08-25
乌恰中学政治理论学习考勤制度09-28
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素质建设06-30
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哪里?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