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2024-10-27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精选12篇)

1.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篇一

华夏尧帝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在鲧治水不成功的情况下,尧派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领着百姓治水,一直将黄河治理到邙山东头,再向东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为有共工在作怪捣乱。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大地弄的一片。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劝说其不要再呼风唤雨,发洪水祸害百姓,给华夏之民留条生路,积些德行。共工根本不听大禹的好言相劝,说:“我发我的洪水,和你有啥关系?”大禹不愿再理这号灵魂低劣之坏神,只好风里来,水里去,顶风冒雨,察看地形,寻找黄河向东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导黄河,让华夏之民过上正常的生活,顿时火冒三丈,几乎将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来,中原一带的洪水于是四处漫溢,到处横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东奔西跑,费尽了力气,地上的水却越聚越多,黄河水也是四面八方乱窜。有共工捣乱,黄河没法疏导,大禹忍无可忍,决心带领华夏之民驱逐共工。

大禹把随他治水的应龙、黄龙、白龙、苍龙都叫来,并鼓励华夏之民一起出战。共工由于四处作恶,早就声名狼藉,百姓听说大禹要赶走共工,纷纷前来参战。大禹带着大家在水中拦住共工,双方厮杀起来。

整整大战了一个月,大禹带华夏之民轮流上阵。共工渐渐疲惫不堪,败下阵后,仓惶而逃,大禹穷追不舍。共工看着自己在劫难逃,便向大禹下跪,发誓永远不再侵犯华夏,再不发水行恶了。大禹心一软,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华夏之民赶走共工后,一鼓作气,把洪水排完,又马不停蹄的把黄河疏导到东海,并用太行山的石头,在黄河两边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坚固的堤岸。

2.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篇二

北京小圣贤书苑主持开办的“古汉语基础与古典诗词写作”课程, 将于2013年9月下旬开始授课。课程体系包含4个部分, 分别是“古代汉语基础”, “汉语音韵基础 (包含现代汉语语音基础) ”, “古诗词格律与欣赏”, “古诗词写作训练”。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冯蒸教授和邓小军教授亲自授课, 旨在弘扬传统汉语汉字文化, 传授古汉语、音韵学及古典诗词写作等文化“绝学”。是古汉语学习与研究者者、书画创作者及古典诗词爱好者学习进修的绝佳机会。

授课时间由学员自主选择, 每一期学习班预设“工作日”或者“双休日”两种授课模式, 在正式开课前根据报名学员的课程模式选择意向, 确认课程模式。整体授课时长约为半年左右。联系人殷老师, 联系电话010-84092950, 13811351051。 (冯)

3.中国古代音乐家小故事之高山流水 篇三

当我们翻开中国音乐发展的篇章,会发现我们不仅拥有数之不尽的动听名曲,更有众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一方面他们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在音律、乐舞、器乐演奏等方面取得了瑰丽的成就,另一方面,在东方传统文化的浸染下,他们大多具有高尚的情操,其独特的艺术品格,更使他们的作品赋予了某种超越历史的感染力与穿透力。

一曲精妙的《高山流水》,离不开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动人传说,这是一个有关音乐、友情、又略带悲凉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时期的上大夫,善琴,尤以瑶琴精妙,被后世尊为“琴仙”。《荀子·劝学篇》中的“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科”,形象地描述了伯牙的高超琴艺;而钟子期,则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肩挑担、拿板斧的山野樵夫,身卑位低。楚国汉阳江畔,伯牙的琴音引来了子期的欣赏,赞其志比高山、流水,伯牙听后惊呼:“善哉,子(期)之心与吾同”,将子期认作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悲痛欲绝,他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

4.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篇四

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参赛的人们,个个手捧花盆,一字儿摆开;花盆上面都盖着花罩,赛花开始,人们逐个打开花罩,让大家观赏。当一个名叫赵蕊的小伙子揭开花罩时;但见一株枝叶繁茂、流光溢彩、花色红中透白的牡丹,把人们的视线“刷”地一下吸引了过去,这株名叫金丹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随着习习春风,散发着清香。霎时,喝彩声响成一片。知府看到这情景,心想:这回的奖金要飞了。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无奈,眼巴巴地看着赵蕊拿走了白银和金匾。但他贼心不死,暗地派人找赵蕊要买下这棵金丹。赵蕊说:“任你拿出钱万贯,我这‘金丹’金不换”。花霸恼羞成怒。

当天晚上,知府指使一帮衙役,黑布蒙面,偷偷跑到赵蕊家里,寻找“金丹”,赵蕊朦陇中听到外面有动静,知道不妙.急忙把金丹藏在屋角地窖里了。一位强盗找遍了院中的牡丹.一无所获。于是抓住赵蕊,又是打又是骂,逼他交出“金丹”牡丹。赵蕊宁死不交。达伙强盗气急败坏地对着满院的牡丹,又踩又砍。赵蕊为了护花,和强盗撕打起来,终因寡不敌众,被打得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地倒在大门口,昏了过去。这伙强盗没有找到“金丹”.无法向花霸交差,野蛮地抢走了金匾,翻走了白银。临走,把火点着了赵蕊安身的小土屋。

当赵蕊苏醒过来的时候,这伙强盗已逃得无影无踪。只见满院是残花断枝,自己存身的小屋,也被大伙烧了。看到这一切,他猛然想起心爱的“金丹”。便挣扎着向地窖爬去。他不顾身体的疼痛,在灰烬中用双手拚命地扒起来,他咬着牙,扒呀扒,终于扒出来了。这盆花还在。奇怪的是这金丹虽然经了大火的烧焙,却丝毫也没有粘焦。赵蕊有了希望,浑身来了劲,连忙给花浇水,一连几天守在花旁,寸步不离。说也奇怪,这抹花发得很快,几天功夫花盆盛不下了,赵蕊便把它移到院子里,人们见它被火烧后更加旺盛,便叫它“火炼金丹”。赵蕊生伯这花再遭浩劫,白天看着它,夜间守着它,把它看得比性命还宝贵.村里众人也暗中相助,花霸怕犯众怒,不敢再派人捣乱。

5.古代中国民间故事 篇五

传说,在小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深处生长着一种仙人树,这种仙人树白天可以日行百里,夜里可以捕捉野兽。据说,仙人树上结的果子虽然很少,却个个都是香气四溢,娇艳诱人……

一、采参人迷路,投宿荒野人家

记不清是哪个朝代了,有叫张大宝和李小根的两个采参人,结伴前往小兴安岭的森林里面去挖“棒槌”(当地人管野参叫作棒槌)。张大宝和李小根在大森林里面转了足足有一个多月,不仅没有找到“棒槌”,还不幸迷了路。

这天,两个人来到一处小溪边,正准备俯下身子捧起泉水喝个痛快,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几声女子铜铃般的笑声。这深山老林里怎么会有女子呢?

两人循着女子的笑声找过去,在溪水的上游处,几个如花似玉的妙龄女子正在溪水间赤裸着身子洗澡、嬉戏。那几个女子见到陌生男子也不羞涩,她们嘻嘻哈哈地穿上衣服,便顺着一条林间小道跑去。

张大宝对李小根说:“看来这附近必然是有人家,我们不如前去借宿一宿,也好打听一下回去的路。”张大宝点头答应下来。

两人顺着几个女子走过的小路,一路追寻过去。大约走了有两袋烟的路程,小路的旁边出现了几间造型奇异的小木屋。说这木屋奇异,首先它是用圆木和树皮编织、捆绑在一起搭建而成的,再就是这些木屋竟然是搭建在大树上面。

在大树下面,有一个花白胡子的老者正眯着眼睛品茶。张大宝忙上前施礼,问道:“老伯,请问这里是什么地方?”老者慢慢睁开眼睛,说道:“这个地方没有名字,我是不习惯世间的尔虞我诈,才带着女儿们来到这里,图的就是过个清静日子。”

张大宝和李小根便把他们如何到森林里面寻找“棒槌”,又如何迷了路的经过简单向老者说了遍。随后,两个人便请求老者能留下他们在这里暂住一宿。老者面露难色地说:“这里只有我和几个女儿住在一起,留你们两个青壮男人住下怕是多有不便。”

张大宝和李小根苦苦哀求。老者只好说:“你们如果一定要住下来,那么必须答应我两个条件。一呢,一到天黑你们就必须上床睡觉;二呢,晚上无论是发生什么事情,你们都不准睁开眼睛。”这两个条件有什么做不到的,张大宝和李小根连忙爽快地答应下来。

二、夜半惊魂,张大宝神秘失踪

吃饭的时候,老者把自己那几个女儿叫出来,用野猪肉、麋鹿肉和狍子肉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来招待张大宝和李小根。吃饭间,张大宝问老者:“你几个女儿都长得如花似玉,为什么不趁早给她们找个好人家嫁了?”老者无所谓地笑了笑说:“山野村民图的就是个舒心自在,不结婚也罢。”

吃过饭,老者便把张大宝和李小根带到大树上的一个房间里面,并且叮嘱他们,天一黑就必须闭上眼睛睡觉。这一个多月在森林里面奔波,张大宝和李小根也的确是很累了,两个人头一碰到枕头就呼呼地睡着了。

6.中国传说古代民间故事 篇六

一天,猴子下河喝水,见大青石上反转扣着个大鳖鱼,那大鳖鱼四脚朝天,无法着力,怎么也翻不过身来,见到猴子仿佛见到救星,大声喊道:“猴兄猴兄,救命救命!快过来帮我翻翻身子!”

猴子连忙跑过去,帮大鳖鱼翻过身来。

那鳖鱼四脚着地,无限欢喜,连声道谢:“猴兄猴兄,你的救命之恩,鳖鱼我没齿难忘!”

猴子问道:“鳖鱼你在水里过得好端端的,干嘛爬到大石上翻跟斗?”

“这事说来话长,水龙王前些时封我做了丞相,今日便要陪龙太子出游。没想到,那龙太子顽劣异常,把我反转放在大石上,自个儿嘻嘻笑着跑走了——这事说来没意思。咱们说点别的,猴兄你今年贵庚?”

猴子说:“我呀,是壬申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出生的。”

大鳖鱼一听,激动得从石上蹦起来:“太巧了,我也是壬申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出生!真是有缘水陆能相会啊!不如咱俩打个老庚,结拜成兄弟,从此两家做亲戚走动,岂不美哉?”

猴子向来独来独往,听了这话,禁不得心头一热。于是乎,两个趁热打铁,立马在河边插草为香,打了老庚,结拜成兄弟。

从这一天起,猴子与鳖鱼每天在河边相会,谈天说地,很是亲热。

过了些时候,猴子邀请鳖鱼到家里玩,鳖鱼爬到树林,只觉得山林处处新奇,猴子上树摘了一篮桃子,又下地挖来一篮花生,好好招待鳖老庚。

鳖鱼问:“猴子老庚,你能上树摘毛桃,又懂下地挖花生,你这双手真是聪明灵巧啊!”

“手大家都有,没啥了不起。”猴子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我胜在有一颗七窍玲珑心,猴心七窍通透,所以生出大聪明——这是从前一个**说的。”

鳖鱼听了很是嫉妒,心里暗暗盘算:“我得想个办法,把他的猴心弄到手。”

鳖鱼在桃树林住了两日,就跟猴子道别:“承蒙猴老庚你盛情款待,我心里很过意不去。现在,我也回家准备一下,回头请你到我家水府作客。”

猴子问:“这事算了吧,你在水底下住,我怎么去得?”

鳖鱼说:“去得去得,我背你去嘛!你跟我一道,水里和岸上是一样的。明天早上,你在河边大青石上等着,我来接你。”

第二天清早,猴子来到河边,在大石上等了一会儿,果然鳖鱼从水里爬出来,把猴子背到水底一个大石洞里。

鳖鱼摆了一桌鱼虾蚌蚬招待猴子,猴子没吃过鱼虾蚌蚬,只觉得样样新鲜。

正吃得高兴,鳖鱼说:“猴老庚,难得你到水府来,我想跟你商量一件事,请你一定要答应!”

猴子说:“鳖老庚你有要紧事尽管说,只要能办到,我一定不推辞。”

“那就好,那就好!”鳖鱼说,“昨天晚上,水龙王召见我,他说他得了心痛病,要一颗七窍玲珑的猴子心做药,他知道我和你是老庚,所以托我问你要——猴老庚你一向慷慨,一定会应允的!”

听到鳖老庚说出这样的话,猴子顿时心里不自在。它低头想了想,皱眉说:“鳖老庚要拿我的猴心敬献龙王,兄弟我怎么能推托?不过,我清早在河边练功夫,翻跟斗的时候,因为怕把心抖坏,就取出来挂在那老桃树的梢头,没带过来……”

不等猴子说完,大鳖鱼变了脸色:“那——要是龙王派人来取东西,我拿不出猴心,到时你也走不脱!”

猴子连忙道:“老庚不必着急,咱们现在就去取,麻烦你把我背到那河边的大桃树下。”

那鳖鱼一心只想得到猴心,马上背起猴子往水岸上爬。它一边爬,一边朝那老桃树张望,果然桃树上有个红色的东西,看上去就是个猴心。很快,鳖鱼来到河岸了,那猴子一个跟头翻上大青石,再纵身一跳,攀上了大桃树。

鳖鱼原以为猴子上树给它取猴心,没想到一抬头,一颗结实的红桃打了过来,正正好,打中它的额头,打得那鳖鱼眼冒金星。再抬头,它看见猴子抱着树枝,高声对他唱歌哩:

黑心王八不可交,明里请客暗磨刀!

猴心长在猴身上,哪有猴心挂树梢?

鳖老庚,从些别过了啊!

7.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篇七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座丰富多彩的宝库, 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 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小说曾经产生过至深至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小说, 曾经对世界文学, 特别是对东亚国家的小说, 产生过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比如, 古代的朝鲜半岛在罗末丽初之所以产生《调信梦生》、《崔致远》、《虎愿》等稗说, 就与中国古代的传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后来, 如中国的《太平广记》、《剪灯新话》等文言小说, 对朝鲜半岛小说的发展, 更起着明显的作用。当《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通俗小说在中国流行之后, 很快就传播到日本、越南与朝鲜半岛等周边国家。今就韩国而言, 崔溶澈、朴在渊的《韩国所见中国通俗小说书目》、闵宽东的《国内中国古代小说的版本出版翻译状况》、郑炳昱主编的《乐善斋文库藏书目录》与不久前出版的全寅初主编的《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等, 就从版本流布的角度有力证明了中国古代小说对韩国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历史作用。这种情况, 在日本、越南等国也十分相近。如日本现代著名学者增田涉在说到江户时期大量引进中国的白话小说时说:“这些中国小说刺激京阪、江户的读本作家, 开拓出了至此我国从未见到过的新的小说世界。”在越南, 如中国的一部《金云翘传》小说, 被移植为喃传后成为名著, 不但在越南家喻户晓, 而且享誉世界文坛, 被译成多国文字。至于在西方, 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当然相对较晚也较弱, 但也不断地产生过积极的作用。有名的如德国大诗人歌德读了《好逑传》、《花笺记》、《玉娇梨》等清代小说之后, 大受启发, 认为人类的感情是相同之点超过了异国之情, 乃至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二、面对当今世界

时至当今21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是将渐渐被人淡忘, 还是仍然在世界文学发展的长河中魅力常在?

诚然, 目前的世界, 在经济上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向, 在文化上也有不少人在探讨全球化问题。然而, 文化毕竟不同于经济, 不可能形成“全球统一市场”, 不可能像规范全球经济行为规则一样来规范世界的文化。世界各国的文化是有着相通之点, 但同时也有着不同之处。西方国家凭借经济上的强势, 常常在文化上也是以“欧洲中心”自居。东方的一些文学家, 也往往不分青红皂白, 认同西方霸权话语, 把一些肤浅、庸俗、末流的东西奉若神明, 热衷于走“西化”道路。与此同时, 现在的世界还有一种暗流, 就是越来越重物质, 重实利, 这对整个高品位的文化生产也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总之, 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有两股风, 对作为东方文化之一的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是不利的, 这就是:一股是崇西化、远东方的风;另一股是重实利、轻人文的风。但是, 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 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 重视真正的文艺精品与学术研究, 拒绝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主张东西方文化多元发展, 相互交融, 携手并进。事实上, 在文化上的真正全球化, 就是这种相互交流、互补互利的全球化。在这种全球化的过程中, 作为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代表, 中国的文化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份量。她不仅深深扎根在东方国家的土地上, 而且越来越对西方具有吸引力。更何况, 近年来, 中国经济的崛起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刮目相看, 即使是出于实用的目的, 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 关注中国的文化。21世纪的世界, 正是以这样的情势, 为中国古代小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敞开着大门, 创造了条件。

三、让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小说在新的时代中仍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不过, 这种生命力在新时代经受着严峻考验。

我们作为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 有责任为全世界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欣赏中国古代小说而多出点力。为此, 我觉得当前除了本身加强研究之外, 有三项工作特别要注意。

第一项工作是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这包括中国的专业研究者与国外的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及各国专业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者与各国的“国文学”研究者、“汉文学”研究者, 乃至同各种文化工作者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由于历史原因, 有关资料往往分散在世界各地。相互交流, 可以互通有无。同时, 由于国别差异, 各国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文化心理、研究方法往往也多有不同, 相互交流, 可以优势互补。目前这方面的形势很好, 比之20多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与小说理论的译介。中国古代小说要走向世界, 最主要的无疑是要使世界上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普通大众能阅读, 这个道理是最容易理解的。这个工作就需要各国的文学、语言工作者合力来做。过去已做过不少工作, 有的就做得比较好, 如1939年伦敦出版的克莱门特·伊杰顿翻译的《金瓶梅》 (英译本名《金莲记》) , 因为得到了老舍的指导, 就翻译得比较好。但总体上这方面的工作还很不够。在重视小说翻译的同时, 还要加强译介中国化、东方化的小说理论批评著作。中国古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体系与批评机制。我们在传播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 也有必要让西方人领会与认同东方式的小说理论思维, 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中国古代的小说, 认识中国的古代文化、审美观念和民族风尚。

第三项工作是加强中国古代小说信息化、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就文学研究而言, 在全球化格局下, 运用电脑、电子网络和数码技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手段。包括小说在内的古代文学作品以及文化典籍的电子文本的出现和广泛运用、各种电子书库、期刊检索网站和专门的文学研究网站的纷纷建立并不断更新完善等等, 都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带来了重大变化。据有的学者统计, 目前至少有七百余种中国古典小说实现了数字化存储。但是目前的小说电子文本, 大多只有一般性的阅读功能, 不仅缺少相关的附加功能, 更缺乏综合性、系统性的小说研究资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美国、台湾、大陆的学者都尝试对《红楼梦》做一些数字化工作, 但其工作的细致性与应用性都有一些问题。近年来, 对于《三国演义》数字化工作比较引人注目。围绕着《三国演义》数字化的问题, 中、韩、日三国学者已开过了多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的周文业先生与日本的上田望先生等, 都做出了一定的实绩。我期待着在这方面有更大的收获。同时, 期待着其他小说的数字化也能乘势跟上。我相信, 在新世纪,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的数字化工程迟早会完成, 以促进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与传播。21世纪无疑是一个更加全球化的时代, 也是一个更加信息化与数字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全球资讯时代小说研究的新趋势, 促进中国古代小说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最后要说明的是, 中国古代小说在不断走向世界, 同样, 世界各国的文学也在不断地走进中国。文学的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在这种双向、平等、互补的全球化潮流中, 世界文学才能繁荣, 各国的文化事业才能兴旺。让我们携起手来, 共同去迎接世界文学灿烂的明天。

摘要:中国古代小说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要从大众文化的接受中得到检验。只有不断地唤起大众的记忆和热情, 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和接受, 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所以, 要让中国古代小说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除了依靠翻译、讲解, 让普通百姓直接阅读、欣赏和接受之外, 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人物、故事、精神来诠释当今现实的一些问题以及扩大到形成各种文化产品, 似乎也有它的必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现实的、大众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这不仅是指面向世界, 即使是面对中国的读者, 也是这样。

8.古代神童故事 篇八

据史料记载,项橐(公元前494~482年)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袁家庄,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这里离日照市大约80多里。

关于项橐的身世有不同说法:一是贵族子弟。史料记载,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二是农家子弟。据说项橐的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是母亲在尔崮山砍柴时生下的,脐带还是用茅草割断的。三是学童说。这种说法多见于唐朝以后,以其为书院学校就读的学生。四是老子学生说。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

遗憾的是,项橐12岁便夭折,其死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说他是被孔子学生杀了,有的说他是被诸侯杀了。

孔融 得罪曹操

孔融是三国前期的神童。《三字经》里记载了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10岁的时候,去拜访当时的大名士李膺。李膺在官场上级别高,在文化界的名望高,家里的门槛自然也就高,一般人進不了门。孔融登门,给拦住了。孔融说:“我跟你家老爷是通家之好。”一个小孩儿,这么大的口气,看门人自然要去禀报老爷。李膺瞧了他半天,硬是没有看出站在面前的小孩是哪家相识的后生晚辈,便要孔融说明其中的缘故。孔融不慌不忙地说:当年我家老祖宗孔夫子,曾经向你家老祖宗李聃学过礼,互为师友,所以我们算是世交了。

孔融后来进入官场,做到北海太守。但他锋芒毕露,不甘居于人下,不懂得谦卑韬晦,经常发表一些刺激曹操的言论。他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曹操,老是挑他的刺,经常用自己的才华捉弄曹操。曹操禁酒,孔融就写了一篇《与曹操论禁酒书》,说什么尧帝爱喝酒才成为圣人。曹丕纳袁尚遗孀甄夫人,这根本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孔融却多嘴多舌地说:“周武王讨伐纣王,把妲己赐给周公了。”曹操不懂,又以为孔融学识渊博,便请教语出何典,孔融则不怀好意地说:“从当前的事情想当然推测的。”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但真正让曹操起杀心的,并不是孔融在这些八卦轶事上给他添乱,而是孔融经常发表一些反对曹操内政、外交、军事的言论。比如,孔融反对曹操北伐袁绍、乌桓,在曹操权力圈中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羊之乱群,犹能为害”,曹操最终忍无可忍,决定除掉孔融,以绝后患。

孔融得罪手握兵权的曹操,满门被斩,还连累了两个同样是神童的儿子。

钟会 死于乱箭

钟会是三国晚期的神童。钟会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带着钟会、钟毓两人,去见皇帝曹丕。钟毓头一次见皇帝,吓得全身是汗,钟会呢,好像没事儿一样,从容得很。曹丕问:“钟毓啊,你怎么出了那么多汗啊?”钟毓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如雨下。”曹丕又问钟会:“你怎么不出汗呢?”钟会学着他大哥的口气说:“皇上天威,臣战战兢兢,汗不敢出。”曹丕哈哈大笑。

钟会后来做到镇西大将军,与邓艾一起灭蜀。灭蜀后,钟会想利用蜀地残余势力割据叛乱,被乱箭射死。

钟会作为“官二代”贵族子弟,能够有机会接触皇帝曹丕,再因为一两句小聪明的话得到皇帝的欢心,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这样的人,智商高,但太狂妄,缺少远见和谋略,把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钟会因为姜维几句煽动的话,就想造反做皇帝,不知道这是对方的反间计,最终死于非命。

诸葛恪 四面树敌

诸葛恪是东吴的神童。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孙权喜欢捉弄手下。一次宴会,孙权让人牵了一头驴,在驴脸上写上“诸葛子瑜”4个字,讥讽诸葛瑾的长脸。在大笑声中,诸葛恪取来笔又加上了两个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众人由大笑变为惊叹。

童年时期的诸葛恪,老是戏弄张昭。有一回,一群白头鸟栖息在宫殿前,孙权问:“这是什么鸟?”诸葛恪说是白头翁,张昭认为这是讽刺他,让小诸葛恪找一只白头母。诸葛恪说:“鸟名鹦母,未必有对,请老先生给我找一只鹦父来。”于是,坐中皆欢笑。诸葛恪让大家嘲笑张昭,这种大笑,很让人不快。有一次饮宴,孙权命诸葛恪把盏,酒到张昭面前,这位大权臣就是不愿意喝,说这不是养老的礼节。孙权有意考验诸葛恪,让他劝酒。诸葛恪来到张昭面前说道:想当年,姜尚90岁了,还带兵出征,也不说一句老字。现在打仗时你在后面,喝酒时,你在前面,这怎么不是养老的最好方式?张昭无言以对,只好喝下了这杯酒。

张昭因曾经主张投降曹操,所以不太为孙权喜欢,但他毕竟是孙策时期的大佬。“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郎”。

俗话说,童言无忌。但神童长大了,变成大人物,还是出口伤人,就令人讨厌了。诸葛瑾就曾经评价儿子:“此子非保家之子。”诸葛亮也认为他的这位侄子锋芒毕露,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诸葛恪长大后,接替陆逊掌握兵权。他在官场上威望尚浅,却急于立军功,可惜北伐屡败,吴军死伤惨重,其威望还没树立起来,就彻底栽了下去。东吴“众庶失望,而怨黩兴矣”。在官场上缺少能镇住人的威望是非常致命的,首先大家都不服你,你的命令不再有权威性,离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因为诸葛恪在官场上威望太浅,由他来做首辅,大多数人是不服气的。雪上加霜的是,诸葛恪北伐失败后,依然在官场上耀武扬威,整个东吴官场无不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民之多怨,众之所嫌”。诸葛恪仅仅当了一年的首辅,就把东吴上至权贵、下至百姓全都得罪了,甚至连皇帝孙亮都受不了诸葛恪。等待诸葛恪的只能是无情的毁灭。

诸葛恪后来被其轻视的武卫将军孙峻联合孙亮设计杀害,被夷灭三族。

孙亮 密泄身亡

nlc202309081415

孙权的小儿子孙亮,从小就有神童的美誉。一次,孙亮在吃生梅,遣宦官到宫内的仓库去取蜜浸渍生梅。取来的蜜中有老鼠屎,孙亮便问管仓库的官吏说:“宦官从你这儿拿过蜜吗?”回答说:“他来求过蜜,我不敢给他。”宦官不服,左右的人请求交监狱官判断,孙亮说:“这很容易弄清楚。”就命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燥的。孙亮说:“老鼠屎如果在蜜中很久了,里外应该都是湿的;现在外面是湿的,里面还是干的,一定是宦官做的事!”宦官于是叩头认罪。

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八月,71歲的一代枭雄孙权病逝,皇太子孙亮名正言顺地登基。不过此时孙亮只有9岁,还没有能力主持朝政,根据孙权的遗诏,由大将军诸葛恪全面辅政。继诸葛恪之后的两任首辅大将军孙峻、孙綝,个个飞扬跋扈、蛮横难缠,从来不把孙亮当回事。这时的孙亮,更类似于同时代的傀儡皇帝曹芳,他们都是权臣手上的玩物。孙峻还好一些,至少他还知道给予孙亮一点最起码的尊重,而且孙峻执政时间并不长,只有3年。孙亮真正的噩梦来自于孙峻的堂兄弟孙綝。按辈分,孙亮还是孙綝的堂叔,但孙綝眼中只有权力而没有堂叔。

如果孙亮年幼弱不更事,小皇帝和权臣之间还能相安无事,但随着孙亮慢慢长大,他想收回权力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这就和孙綝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孙亮是15岁时亲政的,从那之后,孙亮就开始找孙綝麻烦,“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孙綝由此大惧。

孙亮毕竟年轻,政治经验太浅,知进不知退。他没有考虑到,自己对孙綝步步进逼,有可能把敌人逼得狗急跳墙。

孙亮密谋诛杀孙綝,把绝密的除奸计划泄露给了皇后全氏,可皇后的母亲却是孙綝的堂姐,岳母出卖了他!孙綝抢先下了手,吴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孙亮被愤怒的孙綝当场废黜,贬为会稽王,另立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为帝。

两年后,无权无势的孙亮因为受到了六哥孙休的猜忌,被贬为侯官侯,发配到边远荒凉的地区。孙亮在绝望之下伏剑,时年仅18岁。

神童命途多舛,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两点是:一,出名太早,少年得志,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上下左右的关系,把世界上的事情看得太简单、太容易。二,神童得势太早,聪明外露,不知道隐藏,更不知道尊重领导和前辈。像孔融多次冒犯曹操,诸葛恪多次侮辱张昭,最终因树敌过多,被血腥报复。总之,许多神童智商虽高但情商却很低。

9.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三 篇九

米芾脾气十分古怪,人们都叫他“米颠”。说他颠,其实他不颠。他很有骨气,不喜欢巴结人,尤其是对有权势的,大到当朝天子,小到州官县令,他连句恭维话都没有。所以他虽有一肚子的才学,也没有步入仕途。

有个人,和米芾的父亲米佐一起共过事,一直闲居在镇江,说起来同米芾的交情也有多年了。不过米芾总是看他不起,因为这个人见到做官的就拍马屁。

有一次,这人为了巴结一个当朝的大官,就死皮赖脸地来央求米芾画幅中堂,好拿去孝敬大官。这人说一次,米芾答应一次,说两次,他答应两次,可答应了三年零六个月,就是不曾给他动过一笔。

后来,那个京城里的大官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三番五次催这人:“米芾的画怎么还没有画好?”这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生怕马屁拍不成,再被踢一脚。这天一大早,他就跑到米芾家里,恳请米芾画画。

他从早上坐到中午,又从中午坐到晚上,说了半天,只见米芾答应,不见米芾动手。一直到月亮升上来了,米芾才慢吞吞地踱着步子,走进书房去磨墨。这人一看,嘴笑得像个盆子一样,也跟着进了书房。他才跨进书房,米茉已经把宣纸卷起来了。啊呀,真是神笔,画得这么快。这时,米芾就把纸卷交给这人,并吩咐说:“好了,拿回去吧。不过路上不能看,到家才能看。我可不画第二张噢!”

这人接过画转身就跑,他跑着跑着心里嘀咕开了:米芾怎么画得这么快?这个人疯疯颠颠的,不要是拿我开玩笑啊。他叫我路上不能看,叫我不看我偏要看,路上看跟到家看还不是一样的。当时,他刚巧走到千秋桥上,他刚把画展开,只听见“扑通”一声响,一个“东西”跳到河里头去了。他低头一看,只见一个月亮缓缓地往下沉,水影子里有两个月亮。再看看宣纸,上面什么也没有。他想:原来他画的是一个月亮,可现在掉到水里头去了。他急忙回头去找米芾,米芾问他:“谁叫你在路上看的?这只好怪你自己,我说过不再画第二张了!”

这人没有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回去想想不死心,又拿着竹篮子到河边去捞。捞了三天三夜也不曾捞到个月亮影子。

10.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篇十

关键词:传奇 孟姜女 哭长城 爱情 历史

摘 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 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

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故事解读

孟姜女能够枕着丈夫的尸体哭泣,可见这一女子的坚强的性格,人们欣赏的正是孟姜女身上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孟姜女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节义的光环,成为“英烈女神”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

一个烈女光辉形象在人们心中的确立,以及她对爱的痴情带给人们的震撼!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与秦始皇的残暴凶虐(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点,在当前,重温现代人已经久违的情感,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出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剧,就这样拉下了帷幕。英雄与奸佞、志士与小人,无不在其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记。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名句“忠勇千秋想杞梁,颓城哀怨说孟姜”。

另外,孟姜女哭长城表达的是中国民间百姓对暴政强烈的、无声的抗议。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直面抨击统治者的条件与能力,因而民间故事便成了他们婉转表达自己心声的工具。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都选取这一题材,表演这个故事。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暴政,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百姓对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暴政又无可奈何,于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倾诉的平台,所以,这个故事便越传越广,越传越丰富。此时,“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中的秦始皇已经和历史上的秦始皇没有太大关系了。“秦始皇”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所有暴君的统称;“修长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一切暴政的集中代表;而“孟姜女”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无数百姓反暴政的一种心声表达。“孟姜女哭长城”是天下百姓反暴政的一种悄无声息的强烈诉求。

通过从爱情和历史两方面的论述,我们从另一方思索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多了解其内涵、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

公选课论文

选修课程: 身体密码与女性艺术 学生姓名: 张爱芳 学 号: 090806051339 所在院系: 数计学院 计算机系 班 级: 09 级 计三 班

11.古代那些奢靡的故事 篇十一

直到今天,古代王侯的生活在许多人眼里依然充满神秘,有无限想象空间。不但盗墓小说里充满了尸香魔芋、昆仑玉芯、通天青铜柱之类的划时代产品,就连司马迁大叔也信誓旦旦地写秦始皇以人鱼膏做蜡烛,可以长久燃烧。这秦始皇的奢侈生活,到了几十年后的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了传说,作为“国家档案馆馆长”的司马迁也不能分辨了。

其中固然有通讯不便、宫闱深邃的因素,更大的原因却是当权者刻意制造神秘,通过排场拉开和普通百姓的距离。不错,古代宫廷礼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拉开和普通人的距离。小学二年级时,我第一次跟家人去首都北京,参观了紫禁城。出来后我被一种失望的情绪笼罩,原来皇宫不像我所想的这样,用白玉铺地,用水晶做匾,柱子上镶嵌着宝石。实际上,许多普普通通的木头房子组成了皇宫。后来我去了塔尔寺、避暑山庄、土司山寨,发现这些宫殿大多幽暗阴冷,还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还不如自己家舒适。由此可见,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之下,即使是统治者,也不会有太超过时代的生活。所以即使是皇帝,所谓冬暖夏凉的火灵珠、水火不焚的冰蚕丝、青春不老的白玉髓是没有的,王侯的生活主要通过数量也就是摆阔来与平民百姓区别开来。

而这种排场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毫无必要的浪费。以清代为例,皇帝一人每天消耗的原料定额是600斤:盘肉22斤,汤肉5斤,羊2只,鸡5只,鸭3只,芹菜、韭菜、菠菜等蔬菜19斤,各种萝卜60个,葱6斤,玉泉酒4两,青酱3斤,醋2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数量不等。皇帝一顿饭有100多道菜,而其本人也只有一个和常人一样大的胃,往往吃的也只有面前几道菜,绝大多数的菜只是摆摆样子。时间长了,也就真的成为摆样子,其中大多数菜在端上桌之前,已经凉得无法食用。这还仅仅是吃一方面,在穿着上也很浪费。根据末代皇帝溥仪的回忆,内务府总是不停地给他做衣服,也不知道做多少,反正穿在身上的总是新的。后人查档案可知,宣统被废后住在在紫禁城里,1个月内务府给他做了49套衣服,这些衣服想必绝大多數永远不会穿上皇帝的身,只能永远躺在库房里。这还仅仅是一个废帝的衣服,在大一统王朝里,遍布全国的上百个工场,几十万人专门为皇家生产衣食住行的材料。《红楼梦》里富贵无比的大观园主人,只是皇帝设置在其中一个衣料场里的监工(江南织造),由此可知皇帝的排场是如何惊人。

皇帝如此,普通王侯也并不逊色。明代一个郡王生下来,立即就会有大批的赏赐,各色小衣服要做上百套,十几个太监和保姆日夜围绕,只要孩子发出一声啼哭,她们就会如临大敌,想方设法哄小王爷,直到他破涕为笑。长大后,郡王每天早晚会换三套衣服,这些衣服只穿一次,每顿都有24道菜,每月有500两银子的零花钱,这钱可以在京城买一栋大宅。这样的待遇将贯穿一个宗室衣食无忧、胡吃海喝的一生。根据现代人测算,古代宗室子弟平均寿命比老百姓要短18岁之多,除了死于权力斗争之外,想必没有节制享乐引起的糖尿病、冠心病、脑溢血等“富贵病”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譬如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体重就达到300多斤,估计走路都不如滚方便了吧。

排场没有国界,摆阔不分种族。欧洲人虽然做的菜难吃,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贵族可劲“造”的精神。古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一天要举办4次宴会,即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每次要花费4000枚金币,有时一次宴会上要用到2000尾名贵的鱼和7000只捕获的鸟。他们在逢年过节时还会做一些特别的大菜,比如有一道叫作“密涅瓦之盾”的菜,用了野狗肝、孔雀脑、火烈鸟舌、鳗鱼生殖腺等材料。为了搜集这些原料,需要出动罗马帝国各地的军队和海军战舰。这种“哥不在乎钱”的态度让宋代宰相蔡京家36个人做一盘小笼包黯然失色。对了,古罗马上层的宴会上,吃完前六道菜后大家还会服用催吐剂,把吃下去的吐出来,清空肠胃好接着再吃。

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教皇统领一切。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中世纪的欧洲菜单调乏味,可是为了展现排场,贵族们想出了新的炫富方法。那时的糖在欧洲很珍贵,所以贵族们在餐桌上用糖、糖浆、蜜饯做出各种雕塑。当时梵蒂冈教廷厨房有一个专门的部门叫作旋雕室,制作宴席上的糖塑。在一次款待瑞典女王的宴会上,桌上有座用糖雕成的奥林匹斯山,山上有两个天使举着女王的徽章,周围是银质花瓶,里面是用骨胶做的橘树和拱廊,许多糖做的野兽和勇士错落期间。在欧洲宫廷里,王室成员经常举行盛大的餐会以彰显君主威仪。这种赤裸裸的炫富一般在公共场合,旁边允许公众经过和围观,并有乐队伴奏,桌上摆满巨大的糖塑和丰盛的食物。糖塑一般就是摆摆样子,贵族是不吃的,通常在宴会结束后会打碎洒向周围的民众,让他们得到一些珍贵的甜食。这样的进餐方式在我们今天看来无异于受“洋罪”——无数双眼睛看着你,这能吃得下去吗?只能说有钱人的想法我们搞不懂……然而这种情况也有失控的时候。公元十七世纪法国一位王子大婚,婚宴上精心准备的大量糖塑在宴会开始前就被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抢了个精光,真是乐极生悲。

说了这么多,可以发现在农业时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即使富有四海,摆排场的方式也只能是量的堆积。因为农业时代资源匮乏,平民吃不起肉,能够敞开吃肉的才是大人先生;普通人用不起糖,用糖做成小山才是贵族气派;农民们破衣烂衫,不一天换三套衣服,而且绝不重复怎么显出你是凤子龙孙?从这点上说,农业时代的贵族们都是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的“耿直boy”啊!

12.中国古代民间故事高一 篇十二

关键词:敦煌文献,医术医方,民间医药

我国的传统医学由民族医学、中医学和民间医学三部分组成。民族医学是指我国各民族独具本民族特色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系统性, 历史悠久, 典籍浩如烟海。“民间医药学是来源于实践、流传于民间、散见于我国各民族中的自我医疗保健的理论和方法, 是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典籍所未能录载、包容、解释过的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3“4民间医药学具有鲜明的家传性、地区性、多样性、古朴性、不规律性和非系统性等特点[1]34。民间医学是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 自古有之。今天, 我们不难发现民间存在着大量的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的民间医药文献。但我们很难见到古代的民间医药学文献, 这是由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 书写医方的载体主要为竹木简或纸张, 此类材料不易长期保存。 第二, 医方的实用性决定了抄写医方的竹木简和纸张会被经常查检和传阅, 造成了竹木简和纸张的人为磨损。近一个世纪以来, 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出土文献中, 我们发现了少量的民间医药学文献。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和中医经典方书相比, 具有“古朴性、不规律性和非系统性”等特点, 因而是一部民间方书。 在其他历史断代虽然也有一些原始民间医药文献被发现, 但除马王堆医书尚有一定规模外, 往往资料较少, 因而价值受到一定影响。 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达100多件, 自出土以来, 颇受医药文献工作者的重视。敦煌医药文献除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药经典著作外, 还保存了数量众多的民间医药文献。马继兴先生主编的《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以下简称《辑校》) 共辑录医药文献84种, 归纳为五大类:医经诊法类古籍、医术医方类古籍、针灸药物类古籍、其他医术类古籍、附录 (医史资料) 。通过考察整理, 我们发现“医经诊法类古籍”和“针灸药物类古籍”属于中医药古籍。“其他医术类古籍” 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少量文献带有文学色彩, 我们暂时不去考察这部分文献是否具有民间医药文献的特征。“附录”部分提供的医史资料, 因缺乏背景资料, 我们也暂时不予考察。“医术医方类古籍”具有很强的民间医药文献特征, 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内容。

《辑校》共辑录医术医方类文献29种。其中马先生在该书最后一页刊发了一个纠错声明, 指出S.8289、S.9431及S.9443三件编号均应属《平脉略例》一书节录改编的不同传写本, 当属医经诊法类古籍, 不应将其归入医术医方类文献。经考察, P.2565、P.2662以及P.3731的字体、款式、体例均同, 当属同一卷轴同一著作所拆散者, 《辑校》将这三个残卷统一命名为《唐人选方残卷三截》。沈澍农教授的《敦煌医药文献 〈□急单验药方〉考》对《□急单验药方》 (《辑校》录作《备急单验药方卷》) 作了深入的研究。该文叙述了王冀青教授首先发现S. 9987B2V、S.9987A、S.3395、S.3347同属一个卷子的过程, 提供了王淑民教授将后三个文件缀合在一起的图片。沈澍农教授认真分析了该卷子的题记和序文, 并将该卷子的内容与《医心方》中的相关条文作了对比研究, 发现《□急单验药方卷》很可能就是《医心方》 所引的、唐代曾经流传过的《救急单验药方》[2]6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佚书 (张偓南氏旧藏) 》原卷子在“文革”期间不幸被毁, 现仅存传抄本, 不在本文研究之列。《辑校》实际所收录的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为22种。现列举于下:P.3378、《唐人选方残卷三截》 (P. 2565、P.2662、P.3731) 、P.3960、P.2666、《□急单验药方》 (S.9987B 2V、S.9987A、S.3395、S.3347) 、S.1467、S.1467 (2) S.5435、S.6177 (2) P.2882、P.3144、P.3201、P.3596、P.3930、S.6052、S.4329、P.5549、S. 6084、P.2662 (2) S.4433、P.3885、S.10527。P.5549、S.10527因残存文字极少而无法确定其内容。S.6052的内容全是养生服食方, 抄录者所抄的药方有明确的范围指向。然该卷子首尾均残, 现仅存13行文字且每行首部文字缺失, 我们不能看到其完整的药方, 也不能看到其完整的药方名称, 因此我们不能据此考察其形式上的特点。因此, 本文实际能考察的《辑校》所收录的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为19种。

从内容上看, 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所收录的医术医方百分之九十以上未被传统中医药学典籍所录载, 仅有少数医方见于《千金方》等中医药典籍, 符合民间医药文献内容上的特点。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中, 也会吸收民间医药学的营养。下面我们再从三个角度来考察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的传抄特点。

一、从医术医方类文献的用纸来看

据《辑校》描述, 大部分医术医方类文献是利用已书写过文字的旧纸的背面抄写的。下面我们对这种情况做出统计和说明。医术医方类文献所用纸张正面为《孝经》的有2种, 所用纸张正面为道经的有4种, 所用纸张正面为佛经的有1种, 所用纸张正面为文学作品的有2种, 所用纸张正背两面均为医术医方类文献的有5种, 所用纸张背面为书信的有1种, 《辑校》没有说明是否正背两面书写的医术医方类文献有5种。另外, S.5435为册叶装, 该装订形式便于纸张两面书写;P.3930为蝴蝶装, 该装订形式只能使用纸张的一面书写。

传统中医药典籍备受人们推崇, 典籍的抄写都十分精致, 保存都十分慎重, 我们从一些中医药典籍的书名就可以领悟到这种情况。如《金匮要略》一书的书名就指出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典籍, “金匮”是“藏放古代帝王的圣训和实录之处。”[3]1民间医药文献的抄写就显得十分随意了, 人总有生病的时候, 为了救急, 民间常有抄方的习惯。即便在今天, 人们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人们不拘时间地点, 只要有需要, 就会寻找能写字的纸张抄写对自己有用的方子。随意抄方应该是民间医药流传的一种重要形式。用旧纸抄方的另一重要原因可能与纸张的供应有直接关系。林聪明先生指出:“敦煌曾经长时期不能自他处输入纸张, 而土产的粗纸又不敷使用, 故抄写者常充分利用旧纸的背面, 书写新的文字。”[4]54敦煌文献中佛经数量较多, 常见佛教徒或其他人士利用佛经背面空白处随意抄写自己想要记录的文字材料。如:P.2059正面抄写《三阶佛法卷第三》, 背面抄写《食物帐》;P.2331正面抄写《比丘含注戒本并序》, 背面抄写一篇《社文》及其他一些文字[4]62。

二、从医术医方类文献的题记来看

林聪明先生指出:“敦煌文书中的题记, 通常在写本的首尾两处皆有载录。如果仅有首题, 而无尾题;或者只见尾题, 而缺首题者, 大抵系文书有所残损之故。”[4]272

现存首题的医术医方类文献有P.3378和《□急单验药方卷》 两种。P.3378首全尾残, 其卷首题记为“杂疗病药方”。中医古籍及簿录均未收录标目为“杂疗病药方”的著作。通过考察全文内容, 我们发现全卷所抄的治病药方多而排列无序, 故抄写者将所抄文字命名为“杂疗病药方”。《□急单验药方卷》卷首载有标题和序文, 我们从题记上看不出该文献的内容, 通过考察全文, 我们发现该文献所抄内容缺乏系统性。

现存尾题的医术医方类文献仅P.3960一种。P.3960大部分残缺, 仅剩卷尾, 存25行文字, 其中第18行记有本卷书名《黑帝要略方》, 第18行后附记3方及3种病的灸法, 应属卷尾附加之文。 P.3960有专用书名, 残存正文主题明确, 所录均为壮阳及治疗男子房损的方药, 然而正文后面附加的7行文字与主题关系不大。

现存将题记载录于正文中的医术医方类文献仅P.2666一种。 P.2666缺卷首, 存卷尾, 共存91行文字, 其中第51行的文字为“单方, 一切病无不治者, 大验。”其内容类似题记。本卷所录各方大部分为每方一药, 小部分为一方2至3味药, 所录灸法亦为每病灸一穴, 没有复杂的组方及灸法。全卷内容与第51行所说“单方”相符, 故可将第51行视为本书题记。这种题记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抄写者在抄完想抄的药方后, 顺手写上题记, 后来又发现了相似的药方, 接着抄, 使得原来的题记看起来好像处于正文之中了。本卷抄录者喜单方, 所抄内容无专有书名, 抄完部分单方后, 写上题记, 隔一段时间又抄另外的单方。从题记的内容以及位置来看, 这部分医术医方类文献的内容具有“不规律性和非系统性”的特点。

三、从医术医方类文献的内容以及医方的分类和排序来看

抄方者注重实用, 略于理论探索。通过考察, 我们发现《辑校》 所收录的医术医方类文献均为残卷, 现存文字没有发现相关方剂理论及对组方配伍原则的说明, 均仅抄药方和治疗手法。

医术医方类文献绝大部分药方无方名, 仅少量药方录有方名。无名方均据病列方, 归在治疗某种病症的名下, 一种病症名下既可列一方, 也可列多方。医术医方类文献的病症药方的罗列既无分类标准亦无排序标准, 不同病症方间混杂排列, 转换病种亦不加任何提示性的标志或说明。其中有五种比较特殊的情况, 分别说明如下:“第一, 人兽药方混杂排列。此类医术医方类文献有3件:P.3378、P.2882和P.3144。第二, 书目中的病症方排列无序。此类医术医方类文献仅S.6084一件。第三, 病症方所标记的数字顺序混乱颠倒。此类医术医方类文献仅P.3596一件。第四, 有出处和无出处的病症方抄录于同一个卷子中。此类医术医方类文献仅 《唐人选方残卷三截》一件。第五, 所存病症方有一定的范围指向, 然各药方并没有按一定的标准排列。此类医术医方类文献仅S4329一件。”

透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不难看出医术医方类文献的内容以及医方的分类和排序都可以用“无序性”来形容。但“无序性”中又暗含着一条线索, 那就是文献的抄录者是按照实际需要和抄写的时间来决定抄写内容的。民间医学本来就具有“贱、便、验”的特点“, 贱、便”不仅体现在遣方用药上, 而且还体现在文献传抄的形式上。

通过对敦煌医术医方类文献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民间医药文献的传抄特点:第一, 用纸随意而不讲究。第二, 按照需要和抄写的时间来决定抄写的内容。古代民间医药文献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宝贵财富, 认清其传抄特点是我们整理和利用这些文献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黄传贵.民间医药学在我国当代医药学中的地位及发展[J].首都医药, 1998.

[2]沈澍农.敦煌医药文献《□急单验药方》考[J].中国出土资料研究, 2006 (3) .

[3]何任.金匮要略》临证发微[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试用期总结下一篇: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