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2024-07-26

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共8篇)

1.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一

有一只蚊子,他第一次跟大家出去叮人的时候,因为迷了路,在一只啤酒杯的边上喝啤酒。从此,这只蚊子就只爱喝啤酒了,大家都叫他啤酒蚊子。

其他的蚊子每次叮人都得冒着生命危险,有时候只敢喝个半饱就匆忙逃走了,有的蚊子往往因为贪多会被拍死。

啤酒蚊子就不同了,他在哪儿都能找到啤酒。只要人家喝剩的留在杯底的一点啤酒泡沫就够他把肚皮撑圆了。

啤酒蚊子每天喝啤酒,喝出了啤酒肚。因为啤酒特别有营养,还被人称为“液体面包”呢。所以啤酒蚊子的个头长得也挺大,而且越来越大,后来大家都让啤酒蚊子当了大王。

啤酒蚊子当了大王,他就号召大家不要去叮人,喝啤酒算了。

有的蚊子很不适应,一喝就醉。整天都有一些喝得东倒西歪的醉蚊子。啤酒蚊子可不管这些,继续鼓励大家喝啤酒。

慢慢地,这个蚊子王国里的蚊子都改喝啤酒了,人们管这些不叮人的蚊子叫好蚊子。

看过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小故事文字版的人还看了:

2.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二

学前儿童科学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为了提高全民素质, 教育应从早期开展进行, 以适应和推动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发展, 全面贯彻《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纲要》。方针政策的实施, 目前在城镇很容易普及。但在农村, 特别是条件很差的区域, 实施的难度相当大, 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学前儿童失学。儿童是祖国的花朵,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孩子, 再误不能误教育”“少年强, 则国强”学前教育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少年能强起来吗?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 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农村儿童所占全国比例之大, 而现有留守儿童在农村也是占很大的比例, 这对我国“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将提出巨大的挑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 是科学兴趣的培养, 也是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促进农村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达到教育的目标, 在农村实施科学教育势在必行, 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山区, 在农村实施学前科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 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 不断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比如, 让幼儿感受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变化;体验雨天与晴天的天气现象的不同;碰触缤纷多彩的动植物世界等。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的眼界源源不断的得到开拓;使幼儿认知结构趋于丰富和完善;使他们的认识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教师不仅引导幼儿掌握科学知识, 而且要引导幼儿经历科学发展的过程, 即观察、分析、比较、分类、概括、实验等过程。在教师设计的科学活动中, 幼儿学习运用多种感官认识事物, 在广泛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这为其思维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如认识物体的弹性, 幼儿是通过教师备好的材料 (如皮球、弹性玩具、橡皮绳等) 进行操作和探索, 才发现其中的秘密。在认知了物体弹性后, 教师启发幼儿思考生活中其他具有弹性的东西, 幼儿会想到气球、妈妈的脸蛋、沙发、枕头等。此过程中, 幼儿迅速打开思维的大门进行充分的思维联想。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也学习对物体进行分类, 形成初步的分类概念。例如, 认识鸡、鸭、鹅之后, 幼儿会通过他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功能进行比较, 找出异同点, 从而形成“家禽”的概念。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在操作探索中思考, 在思考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不断被激起, 又不断地得到满足。不仅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经验, 而且学习了认识世界的方法。在农村, 虽然自然物质资源很丰富, 但缺乏大人的有意性指导, 他们就会视而不见, 当然就不会对身边的事物感兴趣, 就没有他们的探索欲望的培养, 久而久之, 就会导致他们的对周围的事物、环境漠然处之, 显然就没有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 幼儿园科学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科学教育在丰富幼儿科学知识各经验的同时, 也丰富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科学教育向幼儿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声音、色彩、以及事物相关的变化等, 都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科学奥秘的好奇, 对大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 对操作探索的满足感, 对获得知识的成功感等。

例如, 在探索“磁铁的奥秘”时, 如发给幼儿几块磁铁和各种各样的铁制品、塑料的制品、陶瓷制品, 让他们自己摆弄, 幼儿积极性很高, 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了, 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铁制品能吸起来, 不是铁制品就吸不起来, 饱尝发现的快乐。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逐步形成稳定、持久的情绪情感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当然, 在活动中幼儿也会经受一定的困难和挫折, 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 一旦战胜了困难, 获得了成功, 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 就会滋养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探索精神, 并成为下一次探索的动力。

另一方面, 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助于消除幼儿的消极情感。如幼儿接触和认识大自然时, 对大自然产生亲近感, 对生物有仁爱之心, 这种爱心便是长大后形成的道德感的必要基础。幼儿害怕某些动物和自然现象,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这些动物和现象的认识。比如狮子、老虎等动物是孩子最害怕的, 但在认识了动物世界后, 幼儿懂得人类应该和动物和平相处, 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农村, 为了生活, 青年夫妇大多数把小孩生下后就双双南下打工, 把还嗷嗷待唷的幼儿放在家中, 陪伴在他们身边的一群隔代的老人, 因为年老和知识缺乏的问题, 不说情感方面的培养, 就连最简单的成长培养教育都缺乏有意性。长此以往,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伴随他们的是将是心灵的枯竭, 造成他们青春不应有的许多事件就此发生, 这也是造成这群孩子犯罪率高的主要因素。在幼儿园, 特别是农村幼儿园, 实施科学教育, 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 可以限制这方面的不就有的事件发生。

(三) 幼儿科学教育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直接影响其心理过程的发展, 也影响着儿童个性的形成。许多科学活动是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 这就为幼儿提供了与教师、同伴的相互交往, 协调人际关系, 互相交流的条件和机会。

例如, 在一次大班活动“神奇的力”中, 教师分组向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玩具, 引导幼儿玩这些玩具, 有的人一个人玩, 有的几个人一起玩, 玩过后, 自由交流自己的发现, 幼儿之间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的关系, 营造了一种互相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合作的学习气氛。幼儿与教师、同伴一起观察四季的变化, 观察自己在园地种的小苗慢慢长大;一起操作物体的沉浮实验报告一起思考人们如何使自己凉快, 怎样才能使物体移动等。这方面的事例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认知发展是社会性的前提, 幼儿除了在其他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外, 在科学教育中也学习了守规则、和谐、合作、相互依赖等概念。如不能拿别的小朋友的实验品, 不妨碍别人的活动, 更不能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爱惜玩具教具等。这些概念的获得有利于幼儿学习并逐渐形成社会性的行为方式———爱护公共环境和公共利益。在农村, 大多数小孩是老人在照顾, 他们的成长过程属于无意性, 陪伴他们的主要是老人、孩子和小动物, 本来就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 还能谈得上促进社会认知能力吗?

(四) 幼儿园科学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

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任何人都需要的良好品质, 使人勇于步入现实世界, 并怀着乐观的期望迎接生活。

自信心和积极的自我概念来自于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在幼儿早期, 对自己能力的良好感觉受成人的影响, 但更重要的是幼儿的内部感受。怀特曾说过:“无人能授予儿童有能力的体验, 谁也不能给予别人有能力的感受。”教师所能做的, 只是为幼儿变得有能力提供许多机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正是给予幼儿这样的机会, 它允许幼儿自己决定使用什么方法, 独立地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 去感知、操作和探索。一旦幼儿有所发现或成功地解决了某个问题, 不仅为他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快, 而且能使其感受到是用自己的行为所发现、所获得的成功, 从而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 给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显示能力的可能性。科学活动的实践证实了学前儿童都可能在有趣的科学探索过程中有所发现, 获得成功, 从而促进自信心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幼儿正处于创造力的萌芽期但是创造力又是一种最容易受压制和挫折的能力, 需要得到成人的保护、鼓励和培养。幼儿科学教育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气氛。广泛的教育内容和丰富的物质材料, 宽松、自由、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活动, 在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幼儿设计的太空中房屋、能钻透地球的汽车修理厂用蜡笔把纸涂满就发明了“不湿纸”等都是表现出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前面几点来看, 大多数农村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 科学情感溃泛, 就更谈不上学习兴趣的培养了, 加之社会认知水平的欠缺, 所以说促进他们的自信心、创造性的发展等于是空谈, 这样的儿童进入初级教育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五) 幼儿园科学教育为幼儿提供知识基础。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幼儿获得了有关自己身体的知识, 认识了身体的各部分及其功能, 从而更乐于接受健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例如, 幼儿掌握了鼻子的作用和鼻子容易受损伤的知识, 就会很快克服抠鼻子的毛病;幼儿在认识蔬菜时了解到蔬菜具有营养价值, 对身体有益, 也乐于改掉挑食、偏食的习惯。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愉快的探索, 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往往会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玩具、教具, 面对这些可玩、可学的东西, 幼儿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 有益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 在学习“温度”这一常识时, 教师会给幼儿准备实验用的一杯热水、冷水、一瓶红墨水等, 活动时幼儿根据教师的引导大胆操作, 最后知道“温度”这一常识, 知道“冷、热”的秘密。在此过程中, 孩子们兴致勃勃, 积极、主动地去尝试, 体验到了愉快的心情。在这种情绪状态下, 不仅使幼儿能够感知事物美的特征, 形成美感, 而且使其注意力集中、想象丰富、思维灵活, 促进智力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科学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幼儿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自信心、创造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科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 是其它领域的渗透, 是科学兴趣、学习兴趣、行为习惯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它不仅能让幼儿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而且能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 激发求知欲, 还会使他们耐心、细致地重复完成一个任务, 使他们根据可靠的证据去辨别是非, 纠正错误, 学会机智地去寻找信息和帮助, 尊重他人的意见等。所有这些良好的态度, 都会使他们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求知态度奠定基础。因此, 可以这样说, 幼儿科学教育与未来人才素质的培养紧密相连。

在农村, 前面我们讲到大多数学前儿童缺乏认知、科学情感、社会认知水平和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培养, 当然就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知识, 使他们逐渐成长成为无意性的儿童、青年, 当然对社会就缺乏责任心, 并将产生恶性循环。所以学前科学的开展在农村开展将是一个社会问题, 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重任。

幼儿教育工作者, 要认真掌握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和学前儿童科学的教育目标, 提高学生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正确认识, 全面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设计、活动评价等专业知识。特别是师范院校, 要使学生具备从事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实际能力, 并为他们展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研究工作打下基础。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 一定要打好这一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一仗。特别是农村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钱俊生.当代科技简明教程.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0.

[2]成长必读编委会.中国学生应该知道的科技常识.京华出版社, 2009.

[3]石恢.边玩边学, 物理.中国出版集团, 2010.

3.探究儿童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形式 篇三

一、在儿童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基本礼仪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1.儿童礼仪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泱泱五千年的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秩序的建立,不仅来自于人们对国家法律的畏惧,还来自于对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而对于社会基本道德的遵守,基本礼仪的教育尤为必要。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以礼待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营造出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因此,儿童作为国家最年轻的一代,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成为引领他们人生的第一课。

2.儿童礼仪教育是健全儿童人格和保障儿童进行初步人际交往的需要

儿童处在人生起步阶段,可塑性非常强,学坏学好都很快。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个小孩怎么满口脏话呀”“那家孩子言行举止好得体哟”之类的话语,可见儿童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礼”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有“礼”走遍天下,而无“礼”寸步难行。中国礼仪鼻祖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在现代生活中,礼仪依旧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养成习惯的一种大事。”儿童礼仪得体,可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赢得自信,为儿童自身心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人生中必然健康成长。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不但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因为幼儿时期养成的不良行为有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儿童在3~6岁的可塑性比较强,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其进行教育,更能使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儿童礼仪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原则

1.基础性

儿童具有年龄小、心智发展水平低的特点,平生第一次接触礼仪,对礼仪不熟悉,不适合成人式的礼仪教育。选择的礼仪项目应该与儿童的年龄和心智发展相适应,从最基础的礼仪知识和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和当地乡土文化相适应。

2.可操作性

在具体运用礼仪时,“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都有各自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方式与方法。对不应该做的或说的内容要明确无误,对应该做的或说的又要循循诱导。

3.趣味性

儿童拥有的知识少之又少,学习的能力也有所欠缺。因此,在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时,强制灌输式的效果显得不适时宜,我们最好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成长,这样的教育更容易接近儿童的认知区域。

三、结合自身在儿童礼仪教育中的得失谈谈如何开展儿童礼仪教育

1.营造幼儿学习礼仪的氛围

静态的:在幼儿园门口建立文明礼仪岗,在幼儿园大厅建立礼仪图片专栏,在幼儿园教室内建立礼仪内容片段图片化并上墙,如,洗手礼仪、午睡礼仪、进餐礼仪、盥洗礼仪等;动态的:教师之间、师幼之间、幼儿之间见面送上问候礼。

2.开发园本礼仪教育的特色课程

组建由教研员、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主的开发礼仪课程团队,结合我国固有的礼仪文化和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如,上虞区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构建出独有的园本与地域文化的特色课程体系。

3.对幼儿园教师进行礼仪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

对儿童礼仪教育不能操之过急,前期要对从业儿童礼仪教育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她们在思想上要重视儿童礼仪教育。

4.加强家园之间的交流反馈

在幼儿园进行儿童礼仪教育的同时,家庭礼仪教育也要及时跟进,让儿童时时处处都处在礼仪气氛之下,这样的礼仪教育才更有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获取最新动态信息,及时评估并矫正儿童在礼仪方面的欠缺之处。

总而言之,礼仪不是口号,更不是某所幼儿园粉饰门面的东西,而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儿童成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礼仪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和推进的事业工程。

参考文献:

4.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四

作者: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三小 陈海燕

摘 要:本文在阐明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运用的重要意义上,结合儿童诗课堂教学实践,从“以深情的叩问唤醒童心” “在切己中放飞想象” “在情景课堂中诗性大发”“在主题诗会中洋溢自豪”等方面来探讨了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 儿童诗教学 情感教育 意义 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儿童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群体,他们总会有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儿童诗,生活气息浓郁,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琅琅上口,是儿童喜欢的文学体裁,也是表达儿童这种思维特征,抒发儿童的真情实感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热爱,促使孩子能主动去搜集、诵读更多课外的儿童诗,去想象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并能从这些诗歌中找到一种“切己”感,进而想用诗歌的笔触去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

一、儿童诗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策略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有利于主动学习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儿童诗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孩子对儿童诗的热爱,促使孩子能主动去搜集、诵读更多课外的儿童诗,去想象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并能从这些诗歌中找到一种“切己”感,进而想用诗歌的笔触去书写自己的童年生活。《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心理与态度上的反映。在心理学中通常被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唐白居易也认为:“感人心者莫乎情。”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些论述都指出了情感对人的行为动机有着密切联系。

(二)情感教育策略运用有利于智力开发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心情平静、活泼愉快地学习时效率最高。因为这样的情绪有利于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使学生思想活跃、联想丰富、注意力集中,易于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有可能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有利于智力开发。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级,他们的情感容易被表象和情境感染。学生通过情感表达,体悟出作品更深的思想感情,使情感与思想认识结合起来,达到情操上的升华;同时又把学习、思考、表述和愉悦的情感建立了连接,使学习和思考是令人愉快的。让学生体验到求知过程中的乐趣和审美感、情操感,并获得信心、爱心和其他一些积极情感体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智慧活动,两者的关系是内在的、渗透的、互补的。情感是非智力因素活动过程中积极而活跃的因素。日常教学告诉我们,小学生在心情良好的状态下,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而突然出现的紧张等不良情绪,则思路闭塞,操作缓慢。培养小学生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智力开发。

(三)情感教育策略运用有利于人格发展

小学生有各种需要,有些需要跟小学生的情感有密切关系。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小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那么小学生有哪些需要?人的各种需要是由原始、简单、低层的生物性需要发展起来的。初生儿生物性需要占主导地位,3-6岁的幼儿游戏是最主要的需要。6-12 岁的小学生有哪些需要呢?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需要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展。低年级 6-9 岁的小学生生物性需要具有相当大的力量,但是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是被别人所爱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受人赞许的需要,归属于集体的需要等。到了高年级 10-12 岁的时候,社会性需要进一步发展,交往、受人尊重、公正、友谊以及爱和美的需要比低年级更强烈,自我完善的需要己有一定发展。小学生的这些需要中有很多跟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如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这些需要的满足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十分重要。培养小学生高层次需要,满足现阶段合理的需要,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喜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有着深重的感情,用眼神、言语和学生交流,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接纳和喜爱。

二、儿童诗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运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作品普遍进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从目前通行的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课文的80%以上。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后的初步的情感体验,并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在诗意语言的熏陶下,孩子们将得到更丰厚的人文积淀,传统的的语文课堂因为诗的介入变得情趣盎然,孩子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中充分享受了语文的乐趣。

童诗教学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美育的需要。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童诗的学习也是抵制灰色童谣的最有效的方式。如何运用情感教育策略让孩子爱上读诗、写诗,谱写他们的诗意童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以深情的叩问唤醒童心

儿童诗她以饱满的儿童情感、儿童式的丰富想象、新颖巧妙的构思、天真而精粹的语言、童稚而优美的意境吸引并感染着一批批孩子。在九月第一周的“和一年级说再见”的主题诗会中有一首诗《我比去年更快乐》,就以她独特的意境把孩子带回了他们那酸甜苦辣的一年级„„

可能有人会说“每个孩子都有童心!”可是,我们能大声地说每个孩子都保有一颗完整的童心吗?不,我们不能。在这个网络盛行、缺少真心交流,孩子们不停奔波在各种兴趣班的时代,他们很迷惘,他们甚至不知道“我这样是否算幸福,我的爸爸妈妈爱我吗?”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付出爱。

【片段回放】

师:“快乐”,什么时候你觉得快乐? 生1:收到礼物、得到表扬我最快乐了。

生2:我帮助了别人,别人对我说谢谢,我最快乐了。

……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小诗,诗里面的朋友说“我比去年更快乐”,是什么让她比去年更快乐呢?让我们一起在诗歌中寻找答案吧!

师:(配乐范读。)

生:(自由读诗歌1-2遍)

师:读了诗歌,你发现了是什么让她比去年更快乐吗? 生:我知道,我知道,他长大了。生:她比一年级有进步。

师:哦,去年她一年级,那今年呢?

生:二年级,二年级,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二年级!

谈心式对话唤起了孩子们对生活中所有美好的回忆,让孩子们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儿童诗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段优美的语言,而是在对孩子生命中所有美好的呼唤。

(二)在诗情画意中放飞想象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联想的,他们总是用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并诠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们通过想象而诗化的世界里,他们同情整天呆在天上的太阳,羡慕可以随意变化的白云,担心夜晚小鱼睡在哪里„„儿童诗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这就要求在儿童诗教学儿童诗要在想象的世界中用心灵和儿童对话,让孩子在“切己”中大胆想象。如刘伟铭的《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诗歌起语就把孩子从现实引发到想象中的“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并在想象中完成“绿树”、“花儿”、“小鸟”等形象的再创造,展开丰富的遐思。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在于此,而是重点要引发孩子的“切己”感——“我到底做了什么?”,并把诗歌中的形象自我化,进而想象——“我要做些什么才能让全世界也对我微笑?于是便有了孩子们的诗《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今天,我偷偷做了一件事

于是,全世界突然对我微笑起来 白云对我招手 太阳对我挤眼 知了在枝头知知叫 向日葵弯腰齐声问我好

而我只不过暗暗下了决心 从今要做个好孩子 就这样,突然间 全世界都在对我微笑

用故事、用对话激趣,用音乐和画面渲染,用表演重塑形象等策略唤醒孩子的想象,让孩子产生“切己”,童诗产生的“切己”,让每个孩子轻而易举地成为了小诗人,于是,一句句稚嫩而朴素的语言演化成了一首首小诗,谱上了音乐的旋律,也让孩子的童年充满了诗意。儿童诗中那天真独特的语言,会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这诗写的就是我。于是,从一首诗中就幻化出了无数个小小的“我”。最起码,写的也肯定是我们中的谁,于是又睁大了眼睛开始寻找“谁谁谁”了。

(三)在情景课堂中回归生活

由于儿童诗的涵盖面比较广,常常以诗的外壳包容儿童文学其他样式和内容。因此,可把儿童诗分为童话诗、寓言诗、科学诗、故事诗、讽刺诗、题画诗等等。打造各种情景课堂,让孩子在各种情景活动中享受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意境和体会儿童诗天籁般美妙的文字语言。诗是生活的诗;生活是诗意的生活!

1.运用自然情景法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大自然之于人类心灵的影响,具有首位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应固守课堂、固守课本,把自己封起来,而应有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向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课本之外的万紫千红。我们应该常引导学生去看看月出日落、花草树木,从一朵野花里发现一个天堂。在教室里也可以营造一个“自然”,例如养一盆,养一群小金鱼,课间看看花草、金鱼,让孩子的心灵和花草、小鱼一起成长。如果生活是一条河流,那“自然”就是这条河流上最隆重的画展。如教学“春”之主题儿童诗:《春天在哪里》、《初春》、《花籽》、《春天被卖光了》、《蝌蚪》是一组描写春天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可以选择在初春的校园,寻找春天的足迹,坐在那嫩芽下,打着瞌睡,感受着春天的诗意,并赞美春天。

2.运用生活情境法

还有一些具有很强生活情趣的儿童诗,如《春天的早晨》、《全都喜欢上》、《早安小松鼠》,这些作品描绘了一些很有趣的生活场景,如“春困”、“不挑食”、“问好”等,旨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可以运用情景表演法或故事法让生活情景再现,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逐步养成不挑食、不赖床、有礼貌等好习惯。

3.课件辅助法

有些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充满了幻想和童话色彩,那这些诗歌的教学,就需要运用到多媒体的辅助。如诗歌《太阳的旅行》、《最亮的星星》、《爱读书的树叶》等这些诗歌充满了绮丽的想象,富有语言美,在多媒体手段运用下很容易激发孩子的诗情,让孩子想读、想写。

(四)在主题诗会中洋溢自豪

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儿童的一个智慧世界!主题诗会,是自信的展示;主题诗会,是童心的飞扬!主题诗会,学生从接触单元主题开始就积极准备,表演前,饱含期待;表演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表演后,还在回味、留恋。活动中诗意盎然,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自从开展晨诵以来,孩子们在每天课前“经典诗文3分钟”积累背诵,在每周“麦田诗会”中和诗人对话,在每月诗歌主题实践活动中成就自我,诗情飞扬。在二年级的9月“同一年级说再见” 中追寻一年级的成长足迹,发现“我比去年更快乐”;在“我和落叶有个约会”中去留住秋天,和落叶一起旅行;在“自然界里的奥秘”中认识大自然无比奇妙;在“我爱小雪花”中“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在“快乐六一童诗会”中感受童年的美好。

在这些童诗活动中,孩子的童心得到飞扬;在活动中,童年变得精彩;在活动中,生命被赋予真诚!

儿童诗教学是情感的教学,儿童诗所抒发的儿童情感,往往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不仅能使儿童从中获得关心和愉悦,也能把孩子们带回那童心萌动的情景中,重温旧梦。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老师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一种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儿童诗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燎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由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各有是非观,有真情实感的好人。”世界本质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儿童诗它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的意境,抒发儿童的童真童趣,让儿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里,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诗的题旨。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依赖这种想象的巧妙构思,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

参考文献:

[1]陆志平等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电子邮箱:chenhaiyan1981c@163.com

5.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五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适应行为)主要指个体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需要的适从与对应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诊断和评估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断深入,儿童社会适应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迫切需求一种实质性的教育的介入。音乐教育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但音乐教育能否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良好的效能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加强音乐教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对更客观、更精确地研究校外音乐教育的效能,为素质教育改革和为教育部门制定相应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最终为促进我国校外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及其取样

被试来源于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杭州市新华路幼儿园的4~6岁儿童。分组详见表1:

2.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3×2二因素实验设计,因素一为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水平。因素二为年龄,包括二个水平,水平一为4~5岁儿童,相当于幼儿园常规分班中的中班,水平二为5~6岁儿童,相当于常规分班中的大班。

3.实验变量

(1)自变量的界定。本研究的自变量包括三个水平:水平1,小歌手组;水平2,钢琴组;水平3,对照组(幼儿园常规教学)。

(2)因变量及其测量。本研究主要考察的因变量是儿童社会适应能力。测量工具采用杭州大学心理系汪文鋆编制的《3~7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城市问卷)。

该量表分为六个大项:生活自理(SH),内有26个小项;运动(L),内有14个小项;作业(O),内有15个小项;交往(C),内有17个小项;社会化(S),内有16个小项;自我管理(SD)。

(3)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教学内容、实施要点和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观察方法的集中培训,以确保所有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和测查方法。

4.实验过程

教育实验持续6个月,实验组每周上一次课,每次1小时,按照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小歌手班课程计划”、“钢琴班课程计划”进行,在实验前后测查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5.数据整理与分析

所有数据分析全部采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软件包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社会适应能力前测结果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前测时只有年龄的主效应是显著的(p﹤0.01),班级和班级*年龄的交互效应均不明显(p﹥0.05),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主要是由自然成长带来的结果。

从表3可看出,前测时,各组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故可认为:前测时,各组儿童之间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是同质的。如果后测时,三组出现差异则可认为是音乐教育实验带来的效应。

2.社会适应能力后测结果的分析

从表4可看出,后测时,班级和年龄的主效应显著(p<0.01),但其交互效应均不显著(p>0.05)。班级的主效应显著是校外音乐教育介入带来的。年龄的主效应显著,一方面,可能是成长带来的,一方面,可能是音乐教育的效应,具体情况尚需进一步分析。

从表5可看出,后测时,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两实验组之间无差异性。由于前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是同质的,故可以认为后测时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校外音乐教育实验所带来的效应。

3.实验组与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前后测的比较

同时可以看出,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儿童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且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种差异可能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由校外音乐教育实验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成长的效应。由于前测显示各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因此后测由自然成长引起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幅度也应该是没有差异的。究竟校外音乐教育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效果如何,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

表64~5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测与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表75~6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前测与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

4.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社会适应能力后测比较

从表6可看出,实验后,实验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得分提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这说明本次校外教育实验的效应是显著的。

四、讨论

1.关于音乐教学对儿童适应能力的影响效果

前测时,各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同质的。而后测时,实验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这是教育实验带来的效果。

经进一步的前后测差异比较,发现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照组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这就说明这种差异除了教学实验带来的效应外,还存在个体自然成长带来的效应,又因前测结果表明两组被试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是同质的。因此,本研究可以假定后测时各组被试由个体自然成长带来的效应也是同质的。经进一步的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后测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两个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程度要大于对照组的前后测差异程度,并有显著性。

以上推论比较充分地表明,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上,本次校外教育实验对促进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好的效应。

2.本研究的不足与反思

本研究的样本较小,没有分析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性别差异;教育实验时间较短,在以后的研究中,应适当延长教育实验的时间。

应加强音乐教育与其它教育内容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横向比较研究。

五、结论

前测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同质的。后测时,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具有显著性,表明随着儿童的自然成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6.留守儿童调查的意义 篇六

我小组课题从郑州市沟赵乡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现状为出发点,对其从经济、教育、思想、心理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访问,并且就其现状根据调查数据以及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统计,找出了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揭露了他们的生活现状,得出了无数对于社会发展进步以及对留守儿童成长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据此,我小组将提出科学的、可实施的、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迎接十八大的到来。

一、对于社会的价值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无疑留守儿童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这种发展趋势并不是良性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阻碍性。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三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过多留守儿童的出现恰恰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划,与其相背,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就中国国情发展趋势而言,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要求的是我国城镇、农村经济共同发展。那么,留守儿童的出现对于当前社会发展而言究竟有哪些弊端和益处呢?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与保障,在党的十八大之际,调查研究留守儿童并且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十六大的建设大卷增添美好的一笔。

就社会教育来说,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的不断完善, 农村已经普及义务教育,少年儿童因贫困而辍学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人人有学上, 人人上得起学”的目标正逐步成为现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率在入学和巩固环节上没有实质性障碍, 但其质量提升问题尚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其中, 留守儿童教育正成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难以承度之重。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是我国新农村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奠基石。

就社会风气而言,留守儿童无疑是一个特殊的集体,而且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得引起当前社会每个公民的高度关注。关爱每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的责任,所以,留守儿童的调查与研究迎合了这一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爱孩子健康成才的良好风气。

二、对于留守儿童自身的价值 就留守儿童自身受教育方面而言,将会引起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其受教育质量将会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必将促进其受教育质量的提升,这样使得其不仅有学上而且有高质量的学可上。

从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来说,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 他们大多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很多地区, 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损, 成为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谐社会的建立,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依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其过程必将曲折而非一蹴而就, 但前途却是光明一片。社会的关注将会促进其自我的肯定,感受从小缺乏的那种关爱,认识到社会的温暖,树立良好的道德素质,懂得博爱的精神。针对当前我国留守儿童广泛性、普遍性的特点,关注他们将是其健康向上发展的必要措施。

对于留守儿童自身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不同,会导致界定的困难,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就不同,因此存在无法同时解决他们的问题。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提出相应解决方案的实施,促进其无论是心理还是身理上进一步提升,故此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而的热点。

三、对于调查者的意义

关注社会热点、爱党奉献青春。处于大学时期的我们,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希望与骄傲,因此,对于热会热点的关注以及分析,使得我们的自身价值得以充分肯定;同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也是自身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良好平台;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当然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在实践调查过程中使得自己的生活得以充实、能力得以提升。

7.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篇七

一、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应用中的现状考量

儿童民间游戏在我国已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由于近年来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每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孩子没有游戏伙伴,更不会玩传统的群体儿童游戏。加之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家庭已经为孩子配备了电脑、平板等为孩子提供乐趣的新型设备,然而这一举措却大大减少了孩子与外界的交流。儿童民间游戏徘徊在失传的边界。

另外,许多家长和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儿童民间游戏对于孩子成长教育的重要性,就更不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多于同龄人接触,往往许多家长由于担心孩子摔倒、磕碰受了伤,反而不准许孩子做一些有益于智力开发的游戏。这就影响了儿童民间游戏的进一步衍生发展。然而,儿童民间游戏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民间游戏,孩童能够与同龄人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能够在同龄人的平等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身的骄傲、失落等感受,更易于孩子自身独特个性的发展,有助于其早期个性的建立。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儿童民间游戏对于培养孩子早期性格、增强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因此鼓励孩子去参加群体活动,进行游戏。同时,推动我国传统民间游戏的发展,为保存我国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二、儿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以及意义

1.儿童民间游戏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发展

幼儿期是孩子身体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而游戏、好动正是孩子的天性,民间游戏诸如丢沙包、老鹰捉小鸡、跳皮筋等,正是活动量较大的游戏,孩子在儿童民间游戏的玩耍中,既满足了孩童玩耍的天性,又得到了身体上的锻炼。而一些游戏,诸如丢沙包,有效地锻炼了孩子身体的灵活性和孩子的反应能力,收到了刺激身体和脑力快速发展的双重效果。而像老鹰捉小鸡这样的游戏,则增强了孩子的脚步力量,整个游戏中增强了孩子的肌肉力量,加强了孩子的体能,是对于幼儿教育重要价值体现。

2.儿童民间游戏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

民间游戏大部分是孩子们自己组织分组进行的游戏,从这一方面说,便锻炼了孩子们的组织领导能力。若采用分组进行比赛的模式进行游戏,更会促使每个孩子都发动脑筋想尽办法令自己所在的小组获胜,这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的游戏中,还带有民间歌谣,幼儿教师可以根据游戏的这一特点编制一些基本科学常识小调,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到基本的科学知识,开发了他们的智能。另外,民间游戏并不只局限于跑、跳活动上,还会有传统的手工制作等游戏,让孩子们向老奶奶学习剪纸,如此一来,既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又促进了孩子想象能力的跃进。

3.儿童民间游戏有助于孩子良好品质和人格的培养

大部分民间儿童游戏是孩童组群玩的游戏,往往一个游戏中至少包含四五个孩子,多达十几个。这么多同龄人之间相处,一定会产生一些争执,当孩子们产生矛盾时,教师应当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引导,引导孩子自行先反思自己的不足,再宽容对待其他孩子的不足之处,彼此和睦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培养出孩子感恩、宽以待人等良好品质。同时,分组进行的游戏更能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4.儿童民间游戏有助于孩子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儿童民间游戏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从很久以前继承下来的,儿童民间游戏中往往传承延续着我国传统的文化。像老鹰捉小鸡这个游戏,要告诉孩子们,当大敌即老鹰来临时,小鸡们的妈妈会挺身而出保护她的孩子,被母亲庇护在翼下的孩子们一定会感到无比安心。在这种游戏氛围的萦绕下,一定会使得某只小鸡感受到被保护的力量并对勇者感到崇拜,以此生出要长大成为一名勇敢的人的想法。孩子们会在特定的游戏中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正能量和美,增强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养成。

总之,通过对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的论述,得到“儿童民间游戏对于教育幼儿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结论。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使得广大家长、教师和相关人员加强对于儿童民间游戏的保护,让孩子们在传统游戏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气息越来越浓烈,新型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致使传统教育几近消失殆尽。传统的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儿童民间游戏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浅析。

8.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 篇八

【关键词】特殊儿童 音乐教育意义 视觉障碍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87-01

在现有的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研究文件中指出,需要将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作为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治疗的形式,并认定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即为康复补偿[1]。当前阶段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教学内容与普通的音乐教学课程存在诸多的区别,其直属于音乐治疗的领域。因为音乐教育自身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并不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是可以通过音乐方面的治疗,来进一步的恢复自我的正常健康的心理,有效的补偿自身智力以及适应能力方面的缺失,最大限度的帮助他们可以更加高效的适应正常生活。为此,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并不是单纯在于音乐治疗,而是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以及音乐能力。简单的说,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而言,具有着双重的教学意义。

一、视觉障碍儿童

当前阶段视觉障碍儿童作为特殊儿童中的主要群体之一。视觉障碍,又称之为视力残疾、视觉损伤等,主要包括盲和视力过度低下这两种类型[2]。视觉障碍儿童,主要是由于各种不定性因素而进一步的诱发了双眼视力障碍,并无法和正常人一样进行生活和工作等活动。依据我国2014年对国内残疾人的抽样调查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我国的视觉障碍儿童的发生几率已经上升至万分之九。眼睛作为儿童最为重要的视觉感官,在接受外界信息时80%以上全部都是由视觉进行信息传输的。由于视障儿童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可以失去了视觉这一功能,为此,听觉成为了他们进行交际和感触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

1.有利于全面提高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作用

文中的视觉障碍儿童,主要以盲童为实例进行分析。依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音乐教学课程在特殊教育院校受到诸多教师与学生的欢迎与喜爱。大部分特殊儿童都比较喜欢音乐,喜欢在聆听音乐中进行探索。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学习音乐过程中,其学习能力与常人无异,甚至会超过正常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对于节奏的模仿与音乐旋律的哼唱,都优于等正常的儿童,他们对于节奏非常敏感,并在音乐领域中取得了诸多的优异成果。

2.音乐教育有利于视觉障碍儿童康复补偿意义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在一出生或者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造成了自我视觉的丧失。在生存和成长的过程中,出于对自我的保护,特殊儿童在进行走路、倾听、防卫等行为中,经常性的出现耸肩、低头、碎步等一系列的不正常的身体姿势,甚至有一部分特殊儿童音乐会出现挤眼、摆动身体、注视灯光等行为。这一系列的身体行为,被我们称之为盲人正常的形态,即为“盲态”[3]。

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实际学习过程中,通过将音乐旋律与自我的 身体进行相应的融合,有效的进行纠正了视障儿童“盲态”问题。例如,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认真的倾听舒缓轻快的音乐时,会随着音乐的旋律不自主的放松,并在音乐教师的教学引导下,完成一系列的学习动作。儿童在进行踏步这一动作时,通过切实的感受音乐的旋律,进而有效的增加了自我的音乐学习的自信心和身体的协调能力。音乐教师需要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对班级中的视觉障碍儿童进行表扬鼓励,进而有效的矫正学生的“盲态”问题。并充分的运用辅助教学工具,如乐器、声音等,使幼儿可以更加明确学习的内容,进而做出相应的学习行为。

3.不断提高视觉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前阶段,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自我的学习行为需要依靠听觉而不是视觉,为此,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学习语言时,仅仅是凭借自我的听觉能力,看不到说话者的具体口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发音不准确或口吃的问题。由于视觉障碍儿童自身缺乏坚实的语言基础,进而严重的诱发了自我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实际物质相分离等问题。

为此,音乐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让视觉障碍儿童进行自主的朗读歌词,并对学生的具体发音,逐字逐句的进行指导。对于一部分班级中学生无法发音准确的内容,运用夸张的口型慢慢进行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歌唱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纠正。部分学习歌曲与学生的内心情感情出现重合时,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对于此歌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通过音乐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使得视觉障碍儿童的学习问题逐渐全部被解决,对于视觉障碍儿童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视觉障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即为音乐治疗和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视觉障碍儿童在进行实际音乐学习过程中,有效的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进一步的增强了自我的音乐修养。

参考文献:

[1]彭丹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意义探寻——以视觉障碍儿童为例[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03:56-57.

[2]滕飞.浅论智障儿童的音乐教育[J].曲阜师范大学,2015.02;56-57.

上一篇: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报告下一篇:湖南长沙金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