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2024-06-19

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共10篇)

1.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一

李雪平和李双双()研究发现,个体心理资本在公正世界信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着[6].培育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有助于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对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的培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培养自信力

自信力是增强个体心理资本的关键要素。通过一些途径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自信力,增强贫困地区青少年对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主观判断力和自我感受。

1. 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一是要学会改善自我认知,通过开展自我反省、社会比较、他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进行相对客观的自我评价;二是要勇于肯定自我,通过自我激励、美好回忆、仪表训练等方法提升自信心,大胆肯定自己的优点,欣然接受自己的缺点,从容面对失败。

2. 强化亲历的成功体验。为贫困山区青少年积极搭建各种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各种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个人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其自信力。

3. 利用正向的榜样作用。一是邀请成功校友开展系列讲座,讲述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二是树立优秀贫困学生典型,宣传其感恩、自强、自立等积极品质;此外还可以开展阅读名人传记等活动,观察性的体验可以让个体了解到他人的成功和失误,从中不断学习、领悟,增强积极的自我信念。

(二) 培养乐观思维

加强对贫困山区青少年的乐观思维培训。通过多方面训练,强化他们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1. 积极情绪管理,提高情绪智力。首先,应当帮助贫困山区的青少年认知他人的情绪,表达、管理自己的情绪,让他们掌握情绪管理的常用方法。其次,要做好心理辅导和爱心联络工作,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第三,要经常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

2. 开展积极的归因训练。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风格对个体的自信心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贫困山区青少年要学会积极的归因,成功时多从自身的努力角度进行归因;失败时,要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改变现状,最终取得成功。

3. 训练主动求助的技巧。贫困山区青少年往往面子薄,自尊心强,遇困难怕麻烦他人只愿意自己想办法解决,所以有时就会丧失机会。主动求助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之间存在很显着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提升其心理求助态度来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主动求助是帮助贫困学生乐观面对困境并理解困因,从而引导他们最终达到目标的有效手段。

(三) 培养希望资源

希望是指是期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是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找到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的认知、信念和动力思维。在对贫困山区青少年的希望品质进行训练和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多措并举。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指导学生设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使其目标更具合理性、可测性和具体化,当然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使学生能够依照自己所设定的训练目标来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2. 基于现实,构建合理的未来预期。贫困山区青少年在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基础上,要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合理的期望。可以通过目标分解法,将那些需要长期完成的、难度较高的目标分解为简单的短期目标,来依次对这些小目标实施监控和管理,进而推进终极目标的实现。对不同的目标要有不同的时间期望和能力预期,做到不苛求、不强求,以免因目标不当而产生心理挫折。

(四) 培养韧性品质

韧性品质是指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能力和特征,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通过千锤百炼才能逐步获得。韧性品质通常被认为是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成功因素。贫困山区青少年身处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背负着较重的生活、家庭、前途等各方面压力,然而这恰恰为培养他们的韧性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培养他们的韧性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正确认识挫折。引导贫困山区青少年以平常的心态接受挫折,正确认识困难情境对自己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引导其感激和满足自己生活、学习中成功的一面,感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同学的爱,引导他们由消极厌世逐渐转为积极乐观,在不断克服困难、争取成功的过程中拥有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个性品质。

2. 训练幽默功夫。幽默是一道功夫,是智慧,生活中幽默的人总会给自己和身边人带来生活的乐趣。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它能让我们每时每刻都能发现生命的美好。相反,刻板、封闭的人往往发现不了开心和快乐其实在身边。贫困山区青少年往往因为个性腼腆和内向等原因缺乏幽默的细胞。当面对压力和挫折时,一句适当得体的幽默话和解嘲不仅可以消除忧虑、稳定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尴尬和困境、增强自信心。

总之,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程度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增强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等心理因素,能够切实提升他们的“心理资本”,增强他们未来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国家应当将“心理扶贫”与“经济扶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构筑科学的社会支持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实现“心理扶贫”的多元化发展,切实推进贫困山区青少年心理资本培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桂兰 . 心理资本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18) : 38 - 39.

[2] 李林英,李健。心理资本研究的兴起及其内容、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2):147-151.

[3] Culbertson SS, Fullagar CJ, M ills M J. Feeling good and doingg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w ell-being[J].J Occup Health Psychol,,15(4) : 421-432.

[4] Avey JB R eichard R J,Luthans F,et al. M eta-analysis of theimpact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n employee attitudes,behaviors,and performance[J]. Human R esource DevQuart,2011,22 ( 2 ) :127-152.

[5] Luthans F, Avolio B, Avey JB,et al. Positive psychological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satisfaction.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3): 541-572

[6] 李雪平, 李双双 . 贫困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效应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16(06): 464-469.

2.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二

一、模式

竹山县地处川、陕、鄂交界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腹地,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境内以山地为主,仅有少量丘岗、盆地点缀其间。发源于华中屋脊神农架、自南至北纵贯全县的堵河,是丹江口水库上游汉江北岸最大的支流,还是规划中“引江(长江)济汉(汉江)”的过水通道,因而竹山县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重要的水源区和水土涵养地。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孕育了竹山与众不同的种植模式、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和乡风民俗,同时也被赋予了“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清水进京”这一特殊使命。近年来,竹山县坚持以国家大局为重,依托绿水青山、女娲文化等山水人文资源,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建设为主的绿色能源、以生态高香型茶叶为主的绿色农业、以绿松石开采加工为主的绿色矿业,走绿色、环保、生态、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以农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乡村环境整治、美化和“文明农户”评选等工作,建设富有竹山庸巴建筑风格,环境宜居、乡风和谐、文明富裕的山区美丽新农村,着力打造“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借鉴。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始终是困扰竹山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借助已有的条件与优势,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第二三产业的利润更多地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进而实现共同致富目标,根据竹山不同地域与环境条件,笔者认为可以探索选择以下四种模式。

1.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

近年来,竹山县在特色产业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建成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山野菜、干鲜果和畜禽等多个特色产业基地。特别是茶叶产业,经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种茶基地已遍布全县各乡镇,总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但生产与加工、销售分离,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依靠出卖原料从种植环节所获利润非常有限;而加工、销售企业却因原料与市场需求不对路或者质量参差不齐,效益大打折扣,生存与发展极为困难。

此类乡村要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可以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力量架起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如此,一方面乡村农民可以依靠农业企业解决千家万户难以解决的技术、项目、资金、生产标准、产品订单、加工、包装、创意、营销和品牌建设等问题,企业还可以将部分利润反哺给农民,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农业企业可以根据从市场上捕捉到的消费需求信息,组织引导农户种植,进而为加工提供数量充足、质量稳定、价格适中的原料,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实现农民与企业“双赢”。二是可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充分挖掘产业的文化内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对山水林田路以及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统一整治,打造产业主导、特色鲜明、和谐文明、富有乡村气息的旅游景点,吸引当地城镇甚至外地游客前往旅游观光、采摘体验、购物消费,这样可以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方面使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能够掌握最新消费动向,实现按需生产,减少产品销售环节,适当提高产品的价格,并从餐饮、住宿、游乐、购物等相关服务中获得额外增值收益;另一方面使城镇消费者在深入农村、亲近自然,感受乡土气息、品尝农家美食,享受丰富多彩的休闲健康娱乐活动的同时,购买到价廉物美的新鲜农产品,实现乡村农民与城镇消费者“共赢”。三是可以由本地能人、大户牵头,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集聚广大农民的力量,实现产品的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一家一户发展产业资金短缺、力量薄弱、短板较多、风险较大,容易受制于人的现状,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加工比率,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增强山区发展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四是可以利用现代发达的网络与物流,实现山区农民与国内大中城市甚至国外消费者的互联互通,直接打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阻隔”,将山区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和茶叶、山野菜、中药材、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介绍到千家万户,通过方便、快捷的物流,将山区地道、绿色、有机农产品直接销售给远方的消费者,实现产品的跨地域、跨空间、无中介销售,同时根据消费者反馈的信息调整种植的品种、技术和加工包装等,甚至还可以通过农业“众筹”平台,直接从消费者那里筹集资金、获取订单,依靠现代科技让消费者直接参与生产,实现产业“按需发展”,与消费者“互利共赢”,降低盲目生产、供需失调带来的种种风险,提高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与经济效益。

目前,以特色产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模式在竹山部分乡村已初现雏形。得胜镇圣水村种茶历史悠久,近年来该村依托茶叶产业,引进福建客商投资兴办加工企业,流转茶园实施标准化管理,创新研制红茶系列产品,打造“十星红”茶叶品牌,对当地茶叶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是全国“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策源地,近年来该村在抓好村庄美化、靓化,深化“十星”创建的同时,将村庄周围的水田调整出来,改种经济价值更高、观赏效果更好的莲藕,逐步形成了连片千亩荷塘。每年花开时节,荷香四溢,引来众多游人观赏,既扩大了当地莲藕的影响,也带动了当地餐饮等服务业发展。楼台乡三台村观音沟发挥当地靠近县城,山清水秀、树木葱茏,道教文化积淀深厚,前往游玩人员较多优势,引导农户发展草莓、葡萄等小水果产业,每年草莓、葡萄上市季节,大棚、果园内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尽管自己动手采摘的草莓、葡萄价格远高于市场价,但体验收获的“快感”加上新鲜果品的“口感”,让一些城里人抵挡不住诱惑,勤劳、智慧的农民则赚了个盆满钵溢。

3.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三

戴光辉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交通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贫困山区县道路通行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客运市场迅速发展,但也存在监管难度大、发展欠规范等问题。为此,笔者以湘西自治州永顺县为例,对农村道路客运市场进行了专门调查和分析。

一、永顺县道路客运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州北部,国土面积3810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0.4万人。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全县基础设施薄弱,交通、电力、水利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尚未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属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0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6127元,财政收入1.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42元。目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4334.89公里,在建二级客运汽车站1个,拥有二级甲等(县)客运汽车站1个,农村客运站场11个,道路客运经营企业2家,客运经营车队3家,营业性客车464辆。农村客运班车线路不断延伸扩展,已开通跨省班线8条、跨县班线16条、县内短途班线88条,日发班次380余个,日发送客运量1.2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永顺县农村道路客运市场发展态势良好,运转正常,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客运规模小。农村乡镇与乡镇,偏远乡镇与县城之间从事客运业务车辆的班次少、密度小,难以满足群众出行的需求。一些非县乡道附近的行政村受客源分散、人流量少、季节性和时段性等因素影响,加之道路未硬化,通行条件较差,营运成本相对高,经营者不愿投入,根本没有客运车辆通行,仅乡镇逢场或节假日,才有拖拉机、农用车等非客运车辆营运,且多数是“插笋式”、“多层式”载客,安全隐患突出。

二是垄断经营问题突出。近年来,从事客运经营业主为追求高额利润,纷纷组建联营车队,垄断线路客运市场,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是线路牌价格泡沫高。当前客运市场出现一股不正常炒线路牌价格现象,造成线路牌价格节节攀高,特别是一些热点线路的线路牌价格已被炒出市场实际价格,给客运市场的公平竞争带来阻力。其次是随意抬高票价。各经营业主经常以春运、油价上涨、道路状况差等为由,随意抬高票价,且只涨不降,加重乘客经济负担,同时给非客运车辆载客和“黑车”非法经营留下较大空间,增大了职能部门管理难度。第三是诱发矛盾纠纷。由于县城至各乡镇客运线路营运权的垄断,同方向客运线路的各联营车队经常为争客源发生纠纷,动辄以上访、罢运相威胁,甚至聚众闹事、打架。

三是日常监管难到位。由于农村客运市场线长、面广、情况复杂,监管难度大,非法营运屡禁不止。除县政府每年组织几次集中专项整治行动外,各职能部门很少也很难组织联合执法,监管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受执法员的能力和素质因素影响,对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打击欠力度,效果不明显。

四是交通基础设施滞后。主要表现在国省道管护不够,路面破损严重,如永顺至石堤、永顺至小龙村、永顺至保靖等公路路面破损特别严重,影响行车速度;农村公路等级低,弯多坡陡路窄,断头路多,无法投放客运车辆;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固定的客运站,一些乡镇虽新建有客运站,但配套设施缺乏,给乘客造成不便。

二、规范道路客运市场的建议

(一)要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规划 一是做好客运站点规划。按照“乡镇有站场、村里有亭牌”的要求,建好一批经济实用、布局合理、方便群众、满足需要、避免浪费的农村客运站点,为客运经营提供方便。二是做好客运路线规划。坚持“安全第一,方便乘车,利于经营”的原则,结合交通基础设施、旅客流量、流向、流时及旅客的运输需求等情况,认真

做好整个客运行业的发展、线路布局、运力调控等远景规划和近期计划,正确引导客运线路牌发放工作,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和纠纷。三是做好运力投放规划。区别情况,在保持运力与运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运力投放较多的线路,车辆应以更新、调整为主;运力不足的线路,可适当新增车辆。客流量较大的乡镇,以发展中型中级客车为主,客流量较小的乡镇,以中小型普通客车为主。

(二)要强化农村客运市场的日常监管 一是严厉打击非法客运行为。坚决依法取缔无牌、无证、无照的“黑车”和农用车等非客运车辆非法载客行为,查处乱涨价、无资质非法揽客及甩、欺、宰客等违规经营行为,打击黑恶势力欺行霸市、垄断客运市场行为。二是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和“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司乘人员的素质,并坚持审验、检查监督等手段,制定完善车队(业主)自身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大力开展“安全正点,文明服务,定点停靠,票证票价齐全合理”等创建活动,实现车队(业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三是建立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机制。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托,制定《农村道路客运市场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查处办法》,从严查处客运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全面建立农村道路客运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

(三)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一是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和通达工程。要积极采取“一事一议”等办法,用好乡村道路建设项目补助资金,全力加快乡村道路建设,解决边远山区交通不畅、农民出行难的问题。二是加强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体制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养护市场,打破养管一体,实施养管分离,逐步推行养路市场化、工程招标化、管理合同化。投入上要适当增加公路养护经费,稳定县、乡、村道养护队伍,提高养护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上要依法维护路产路权,严格控制路边建房及破坏道路边沟、路基和侵蚀路面等行为,坚决整治“以路为市”、“以路为场”顽症。三是加强农村道路安全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好山区落差4米以上的临水、临崖公路及陡坡、急弯路段的安全防护问题,设置必要的防护栏、防撞墙(墩)、警示牌等交通安全设施,确保农村道路良好的安全通行条件。

(四)要着力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借鉴已开通的城乡公交车及周边地区的经验,积极探索发展多种运输组织形式,如开行循环班、赶集班等,全面拓展农村客运市场领域,加快城乡交通一体化进程。合理配置农村客运线路资源,切实解决争热线、弃冷线和农村山区支线运输问题。整合现有城乡间客运班线资源,推行公司化经营或公司化管理,打造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经营主体,着力消除农村客运盲点,为广大群众提供安全、便利的运输服务。

(五)要切实落实相关扶持政策 加大农村客运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村客运班线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科学规范、简化线路审批手续,实行农村客运线路审核登记制,凡具备客运线路开通条件的,开通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全面建立农村客运油料补贴、规费减免以及奖励补偿等激励机制,降低票价,扶持农村客运发展,逐步实现通公路的乡村全部通客车,让农村客运班车“开得通、坐得起”。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进来,解决农村客运站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资金短缺问题。

4.浅议贫困山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 篇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指明了到2020年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屏山县紧扣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新要求,围绕市委“创新工作年”的主题和打造“一枢纽、一城两中心、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任务,立足本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屏山实际出发,着重分析当前影响屏山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就如何推进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进行了粗浅的探索。

一、农村发展现状

屏山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宜宾市唯一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有耕地15677公顷,林地7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48.12%,是传统的农业县,由于独特的气候孕育,在茶叶、水果、白魔芋、林竹和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2008年底全县粮食总产量12.83万吨,同比增加0.32万吨,人均实现占有粮食432公斤;蔬菜产量7.5万吨,实现产值9280万元,同比增加1万吨;水果产量2.9万吨,同比增加0.7万吨;生猪出栏31.09万头,山羊出栏28.38万只,肉兔43.25万只,小家禽285.68万只,畜牧业总产值5.55亿元,农民增收150元。

二、影响制约因素

近年来屏山县在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指导引领农民群体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结合实际,深入分析影响制约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因,重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粮食生产能力较低。

屏山地处山区,山高坡陡,人均耕地少且分散,不能从事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成本高。耕地质量差、土层薄而瘦,粮食产量低,可种植的作物种类相对较少。部分乡镇海拔较高,降水量小,水源缺乏,影响粮食生产。部分高山地区气温较低,全年光照时间少,导致粮食产量低下。

(二)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屏山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实力薄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不足。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县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正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了8500余万元,但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交通网络尚未真正形成,部分村尚不通公路,造成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成本增加、农产品滞销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区通信不便造成农村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影响农作物产量等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阻碍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受市场因素影响种植业、畜牧业效益低。

目前农村畜牧业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尚未形成规模,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销售受物价波动影响较大,农民从事种植和畜牧养殖业的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种植、畜牧业的发展。

三、对策措施建议

屏山农业发展的关键是结合自然特点,立足资源优势,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念好“山”字经,全面深入发展绿色林茶、白色魔芋、金色果烟等“三色”生态农业,抓住移民迁建带来的发展机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新发乡和新市镇为中心的金沙江和岷江两大经济带,带动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发挥引领带动。

一是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特色农业规模化道路是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核心。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存量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屏山县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和日照时间长等多种自然资源优势,以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特色农业产业化试点,以点带面,逐步带动全县农民走特色农业种植规模化道路。抓好畜牧业基地建设,改良选育牲畜品种,实行科学饲养,科学治理,加强疫病预防防治工作。规模化发展畜牧业生产,多种渠道积极扶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畜禽养殖,积极为他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及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指导服务工作,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重点以节粮、耐粗食、饲料成本低的畜禽为主,大力发展黑山羊、肉牛、生猪、土鸡等,逐步走上规模养殖道路。开发林业产业,依托山地多、面积广的优势,引进推广适合地方发展的经果林。采取政府适当补贴,农户自筹一点的方式集中购买优质苗木,县林业局、农业局等涉农部门选派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作技术指导,采取山间种植竹林,山下种植中药材、水果等经济林木,田边地头种植茶树等,有效利用山地资源。

二是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快品牌开发。在树立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来屏投资创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营销大户,以“龙头”为纽带,让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起来,使小产品与大效益连结起来。要加快推进旭茗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家特色农业加工企业建成投产,重点支持龙湖翠茶业公司、水中韵茶业公司、中都兴隆魔芋厂等县内龙头企业,带动全县优势农产品优势“品牌”开发,进一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化。三是抓住移民迁建机遇安置富余劳动力。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抓粮食生产,转变到既不放松粮食生产又要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的路子上来。抓住屏山县移民迁建带来的大好发展机遇,组建劳务输出开发公司,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参与城集镇迁复建有关工程建设,就地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加以培植,加大农民工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疏通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实现劳务输出增加劳务经济收入。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形成“上下齐抓,多轮驱动”的强劲态势。

(二)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做到永续利用。

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抓好25度以上山地的退耕还林还草,做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做到连片开发,集约经营,走高产高效优质的绿色产业化发展路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结合本地特色,优化品种,减少趋同,主攻淡季,均衡上市。通过由点到片,由零星种养到规模种养,逐步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把屏山县农业作物发展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竞争力更强,促进全县农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基础工程建设奠实发展根基。

加快农村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农村交通、能源和通信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点,要着力解决好农村“道路难行,信息不畅,技术较低,观念落后”的现实难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采取政府出资与农民投劳的方式,加快“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实现农村面貌改观,带动农民增收。抓好水利工程建设。兴修水利,改修排灌沟渠,改进浇灌方法,扩大浇灌面积;修建蓄水窖,解决部分农村高山缺水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部分蓄水、提水工程,努力做到引、提、蓄相结合,解决水源不足,用水困难,力争解决高山农村人畜饮水和浇灌问题。强化农村教育扶贫。多方联系,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农村的教育扶贫。对于农村的扶贫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农民出劳力,多方共同投资,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加大基础教育设施投入力度,解决农村教育难的现状。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核心,为农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要按照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着力破解农村基层党组织存在的能力不够强、动力不够足、管理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党组织模范带头作用

(四)加大科学技术运用增加技术含量。

5.浅析贫困山区畜牧业发展 篇五

专业:农学姓名:龙慧

贫困山区一般具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草山草坡面积大、农副产品丰富,剩余劳力充足的状况,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况且,畜牧业投资小、周期短、销路好、见效快,符合千家万户的生产利益要求。因而,它对于增加贫困山区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畜牧业,使其成为一个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值得实践与探讨的问题。这里,笔者试从分析大悟县畜牧业现状入手,来谈谈贫困山区畜牧业的发展。

黎平县地处湖南、贵州、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云贵高原的一个贫困山区县。55万人口,195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山多田少。,农村人平纯收入600元左右。建国以来,特别是“七·五”以来,黎平县畜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到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落后的生产方式、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现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束缚。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依赖着种植业生产的发展。黎平县历来对猪禽的生产较为重视,可从两个方面数字说明这一点。一是把猪牛羊禽的饲养量按牛单位折算,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二是在畜牧业产值结构中,猪禽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而猪禽的发展快慢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种植业提供农副产品的多少。四九年,粮食生产水平低,年产4.4万吨,牲猪年末存栏只有2.5万头。五七年,粮食产量达到五十年代最高水平,产量11.22万吨,牲猪年末存栏达到该年代最高水平,为9.6万头。五八年至六一年,三年自然灾害使粮食由10.33万吨下降到七万吨,牲猪年末存栏也从7.8万头降到2.6万头。七o年至七二年,粮食产量过15万吨大关,牲猪年末存栏也过10万头大关。八o年至二00一年,粮食产量连年上升,由14.9万吨上升到20.4万吨,牲猪存栏也由13.2万头上升到24.8万头,为历史最高水平。因而畜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种植业的制约。

二、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偏小,宏观控制难以实现。大悟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县,人平只有七分耕地,单纯靠粮食就是绣出一朵花来,也只能解决温饱,但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却很大。一是草山草坡面积大,有天然草场124万亩,据测算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目前只利用了60%。二是饲料来源广,大悟县是全省三大花生生产县之一,年产农副产品等饲料5亿公斤,但实际用于养畜的只占47%,在农业结构中,种植业产值通常占农业总产值的60%左右,畜牧产值只占30%左右,所占比重太小。而在畜牧业内部,只重视粮食畜禽的发展,忽视食草畜禽的发展。按牛单位计算四九年食粮畜禽与食草畜禽之比0.44:1,八五年为2.57:1,九0年为1.26:1,与当前耕地面积与草场可利用面积之比0.51:1不相称。

对于农业结构,大悟县采取了一些措施予以调整,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综合素质差等多种因素的制约,难以达到目的。

三、千家万户饲养、小群分散经营、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出栏率、商品率低。大悟县畜牧业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这种千家万户饲养,能利用各自的有利环境、剩余劳力、农副产品、残剩食物、简便畜舍等生产出小量的畜禽产品。但是,传统的饲养观念和方式未摆脱,大多数农民还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下蛋换点油盐钱”的生产观念。饲养方式多采用,喂猪“一瓢水,一把糠,一篮菜”,耕牛全靠稻草养命,养鸡“白

天自找食,进笼一把谷”。因而,长期以来,牲猪出栏率未超过75%,商品率未超过80%,耕牛出栏率、商品率均未超过10%,山羊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50%,家禽出栏率、商品率未超过20%。

四、畜禽品种杂乱差。大悟县畜禽品种主要来源于江汉平原一带,由于农民的科学养畜水平低,畜禽乱交乱配、近亲繁殖,使畜禽品种普遍存在“杂、乱、差”的现象。品种低劣,导致饲养时间长,生产性能低。出栏一头250斤左右的肥猪需要一年多的时间饲养,耕牛个体象驴子,山羊长得象狗子,鸡蛋象麻雀蛋。

五、草山草坡面积大,自然牧草丰富,但利用少,浪费大。大悟县山场宽阔,各类草场毛面积124万亩,可利用面积109万亩,其中万亩以上的连片草场有37处。草场年亩产鲜草695公斤,平均14亩载一个黄牛单位,可载畜8万个黄牛单位,而实际只利用了60%。其原因主要是成片草场多分布在高山、远山区,而牲畜又多集中在村庄周围放牧,放牧半径小,群众又不懂制作青干草喂畜的技术,而在十月份后,牧草已老化,被砍回家当柴火烧掉了。

六、畜牧产品销售半径小,流通渠道狭窄。大悟县畜禽产品主要是内销,外销很少,而且是个体商贩占了大头,商业、外贸部门的主渠道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以外销量最大的牲猪为例,八三年外调量为32897头,八五年下降到转自:http://9693头,九二年后一直徘徊在2万头左右,只占牲猪出栏数的10%左右。从牲猪内销看,个体屠夫垄断了牲猪收购市场,压价压秤赚黑钱,农民养猪一年,不如屠夫杀猪一天。

七、畜牧部门基础差,服务功能低。八0年以后,大悟县畜牧业防、繁、管、治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了,基层技术人员为千家万户服务,对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县财政投入低,政策性收费又难以收起,导致正常工作难以运转,技术人员外流严重,诊疗设备一直停留在原有水平上,服务功能较低。

二、大悟县畜牧业的现状,是贫困山区畜牧业的缩影。因此,在发展山区畜牧业上要针对山区的现状特点,确定发展方向和方针。在制定措施上,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在发展要求上,必须逐步实行四个转变。一是农民的养畜观念要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意识转变到现代商品生产的意识中来。二是从小农经济的封闭式生产方式转移到科学性、商品性生产方式上来。三是从一家一户的个体效益转变到千家万户的规模效益上来,并逐渐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四是从当前的生产初级畜产品转变到深度加工上来。

〈一〉根据资源特点合理区划、布局,重点放在潜在优势上。根据不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划分若干自然经济小区,发展不同项目和品种。

1、城镇郊区:交通、能源、信息等都比较发达,人才、技术、资金条件都较好,市场对肉蛋奶需求量大,应重点发展生猪、奶牛、禽的饲养及畜禽产品加工业等。

2、低山丘陵区:农业较发达,人平耕地面积较大,农副产品多,应重点发展猪、水牛、禽等畜牧业。

3、中山、高山区:山高人稀,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农业落后,但草山草坡面积大,牧草丰富。重点发展牛、羊、兔、鹅食草动物,可建立肉牛、奶牛、肉羊、草禽等基地。

〈二〉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重点放在发展草食动物,走种草养畜的道路上。过去,一讲到发展种植业就单一抓粮,发展畜牧业就单一抓猪。而牲猪发展的好坏与粮食的丰欠有密切的依赖关系。因此,要保持畜牧业的稳步发展,就必须重点放在发展食草动物上。这是因为,一方面食草动物对粗饲料的转化率是食粮动物的五倍以上,成本低、饲料报酬高。另一方面,山区有广阔的山场,有充足的饲草资源。发展食草动物的数量多少,要以草场载畜量的多少来定。在荒山荒坡水源好,土层厚的地方可人工种植品种优质,产量高的豆科牧草,种草养畜既可提高养畜饲养水平,又可提高载畜量。http://

〈三〉在发展千家万户饲养的同时,重点放在建设资源相对集中的规模畜牧业上。畜牧业具有投资小、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适合农民目前的生产要求。如果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以发展较快的养畜专业户和专业村典型引路,一定能调动千家万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于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应发展规模畜牧业。如在连片草场的地方建立食草畜禽场,在城郊区和低山丘陵区建立食粮畜禽场。适度规模地集约式经营有利于提高科学化和商品化生产程度。

〈四〉改良畜禽品种,重点放在提高畜禽产品率上。畜牧业与种植业一样,品种问题至关重要。要改变长期形成的畜禽品种“杂、乱、差”现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繁殖率、出栏率、产肉率、产蛋率。就必须引进优良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推广经济杂交。

〈五〉处理好畜牧业与它业的关系,重点放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往往与种植业发生矛盾,如与种植业争夺面积,人畜争粮的矛盾等等。处理好这些矛盾,必须在合理区划,统一制订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走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增值的道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是处理好牧林关系。在山区,往往会出现放牧与兴林,种草与栽树之间的矛盾。可在树间种草,分区轮牧解决这一矛盾。这样既可保持水土流失,又可以“以短养长”,还可以用畜粪肥林,以牧养林。

其次是处理好牧粮关系。主要是表现在种草与种粮、人畜争粮的矛盾上。解决这个矛盾主要是在满足人们食粮的基础上采用种草养畜和种粮养畜。种草养畜可以超出种粮两倍以上的效益;种粮养畜,如种玉米作鸡饲料、种大麦作猪饲料等等。在紧张的地方可套种间作。

〈五〉优化外部环境,重点放在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上。发展山区畜牧业必须把投资、技术、物质、品种、饲料、防治、加工、销售、税收等方面配套起来进行,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基础上,从产前、产中、产后上搞好服务,使畜牧业生产有一个优化的外部环境。

6.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六

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实现技术商品化的突破口,是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作 者:刘健 作者单位:兰州市技术市场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年,卷(期):32(6)分类号:F06关键词:技术市场 培育 科技体制改革

7.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七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汉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我所处的汉阳镇又是汉阴县的边远山区镇,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我镇现有人口20539人,现有5861人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935人,占总数的34.5%,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有490人,占总数的18.1%,二者合计为52.6%,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占适龄入学儿童的52.6%。因此,关注山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刻不容反,不容忽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习成绩滑坡。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缺乏约束;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92%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与留守儿童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三是“隔代爱”的问题,当公婆的占90%-1-的对孙子辈表现出明显的溺爱,严格要求的少,缺乏硬性约束,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四是留在家里的公婆、父亲或母亲由于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等沿海地区和山西煤矿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回家次数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无法管,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缺乏父母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调查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心理发生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同伴,第三才是监护人。中小学生正处于心身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畅

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形成过程更艰难。

5、违法行为趋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存在行为偏差,譬如,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有个别孩子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参与赌博或偷盗等违法活动,而且监护人、家长、学校对留守孩子的种种偏差行为问题普遍难以控制。

6、价值扭曲。务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臌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从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造成部分留守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

钱,热衷于吃喝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7、安全隐患。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山大人稀,河流较多,交通不便,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学校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加上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保护能力,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甚至有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发生。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开办寄宿制学校,改变育人环境。山区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山区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贫困山区中学、中心小学都要办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住宿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实行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护,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2、加强学校教育,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当孩子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爱时,他们渴望在学校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去感受来自集体的温暖,以慰藉自己脆弱的细小心灵。

一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注册,建立“关心督导儿童工作委员会”,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

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三是教师对留守儿童要特别关爱,使他们切实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使留守儿童感受温暖,充满自信.

四是建立“家长热线制”,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并取得与家长的沟通,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

五是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

六是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七是要切实加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切实实施新课程改革,建立与之配套的学校、学生和教师综合考评体系。

3、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有条件的可以在网上聊天沟通,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

非常有帮助。同时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4、多方位管理,形成教育网络。

8.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篇八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鹰村、元顶子富硒茶产业园区、碓盘村、槐树村等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

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打造了很多亮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江县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身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尚有贫困户6.9万户22.86万人的新农村建设,如何做到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激发新农村建设活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

一、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与成效

南江县按照“追赶跨越、加快发展”要求和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发展定位,围绕“城乡统筹、三化联动”的建设思路,突出产业培育、基础实施、公共服务,强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重民生,强基础。按照山水林田路气电机综合治理要求,高标准抓好以小农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夯实新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着力完善水利设施。全县完成水利工程2845处,配套改造中小型灌区18个,新增渠道60条149公里;新建19处集中供水工程和333处农村分散供水工程,解决了4.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二是狠抓中低产田土改造。充分利用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切实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全县完成建设投资7035万元,高标准完成了九泉、字库、碓盘村等土地整理项目,槐树、西坝等7个村灾毁耕地复恳项目,长赤、兴马等8个乡镇土地开发项目。共整理土地12.1万亩,完成中低产田土改造4.2万亩,新增土地5000亩。三是切实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实施通达通畅工程,2010年以来,全县建成通乡水泥路5条49.9公里,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20个村75公里、通达工程58个村180公里。新建沼气池7065口。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结合农村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大力推行1+6村级综合服务建设模式,合理布局学校、村卫生室、商业网点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二)促增收,建体系。树立大开发的理念,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思路,以抓工业的理念抓产业,提升农业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构建新农村产业体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一是推进产业基地规模化。依托南江独特的生态优势和农民种养习惯,将全县的特色农业集中并定位于两个区域,即海拔800米以上区域重点发展南江黄羊、核桃,海拔800米以下区域重点发展生猪、巴山土鸡、翡翠米。目前,全县富硒茶、金银花、山核桃、翡翠米、累计分别发展到12.5万亩、29万亩、25万亩、15万亩,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分别达到94万只、180万头、285万只。二是推进龙头企业集团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北牧黄羊集团、米仓林业集团、翡翠粮油集团、新合农特集团等龙头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应对市场的能力。三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化。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园一特、一园一业、集团经营、规模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园区型种植业、资源型加工业和基地型养殖业,规模发展富硒茶、金银花、核桃、翡翠米、食用菌、富硒杨梅、南江黄羊、生猪、巴山生态鸡等八大农业产业园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质量、统一标准‘的要求,集中打造了一大批以云顶牌茶叶、米仓牌核桃、翡翠牌粮油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知名品牌。

(三)抓风貌,建新居。结合自然环境和农民现有居住条件,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就近相对集中居住的原则,突出川北民居风格,适度推进人口向重点城镇、中心村和新型社区集中。一是高标准推进聚居点建设。全县建成沿溪河、南鹰村、元顶子社区等村30户以上集中居民点40个。以特色集镇、聚居点、综合体、中心村为重点,实施元顶子连片开发示范片“1122”工程,建成东垭社区、跃进村、元顶子社区、槐树村4个新型农村综合体。二是高质量推进风貌改造。突出川北民居风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社集中审核、群众公开评议、部门检查验收”的建设模式,以正直、光雾山镇两个新农村连片推进乡镇和元顶子片、槐树片为示范,由建设主管部门统一设计农房新建和改造图纸,印发农户选择,全县改造农房风貌3850户。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和“2345”城乡综合整治示范创建活动。三是高要求推进新居工程。坚持规划引领、统筹统建、连片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全县67408户农户的新居建设任务,逐步实施“77711”工程(7个特色镇、70个中心村、7个综合体、1000个聚居点、10000户风貌改造)。实现农民向特色镇、中心村、产业聚居地、居民聚居点集中,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四)创机制,激活力。探索创新建设机制,有效克服“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和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坚持政府引导、业主带动、市场运作、农户主体,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投入。沿溪河村整合扶贫、交通、小农水、农业、畜牧、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890多万元,撬动了农民投入和社会资金注入2700多万元;南鹰村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200多万元,却带动了农民筹资和外来业主投入700多万元。二是发挥专合带动作用。按照“让农民参与专合组织、成为市场主体”的要求,发挥专合组织的作用,一个乡镇抓一个县级专业合作社,一个县级相关部门抓一个市级专业合作社,促进南江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三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健全组织、服务、市场、保障为重点的涉农体系,切实保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两个积极性。采取项目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手段,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放大资金效益。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二、新农村建设的短板与困惑

在抓点示范、逐步整体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加强,农房面貌焕然一新,配套设施相对完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笔者的深入调查分析,仍感到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短板和困惑。

(一)“人”的问题。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人”,对于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然而,农村村级“两委”班子和干部队伍发展不平衡。干部年龄结构普遍趋于老化,有知识、有能力的年轻人在外务工或当老板,不愿在家当干部;个别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个别干部素质不高,影响带动作用不大。其次,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挣“活钱”,留守家里的大多数是老、弱、病、残、幼。比如,离正直镇街道仅2公里多的沿溪河村总人口1010人,常年外出务工480人,举家外迁17户、58人,实际在家不足500人。而相对偏远、经济落后的村外出务工人员和举家外迁的更多,许多农家院落成为“空巢”,留守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且劳动者素质不高,致使农村人气不旺、土地撂荒加重、新农村建设后续乏力。

(二)观念的问题。观念决定出路。一是基层指导抓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问题。部分同志把新农村建设单纯的认为只是改造农民的住房和抓经济发展,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或者只注重抓“点”,缺乏研究“面”的发展;只重视公路沿线,供上级领导看,缺乏对边远山区里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标准,资金如何筹措,农民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是什么,新农村建成后的管理和持续发展等问题,都应由农民来讨论决定,并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监督、管理的主体。不然,农民认为,政府抓新农村建设是为了搞形式、出政绩,由此出现“政府干、农民看”的个别尴尬场面,甚至存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工作结束了,新的债务也欠下了,最后收“摊子”的还是政府的遗留问题。二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问题。相当部分农民“等、靠、要”思想浓厚,只想政府投入,不想自己掏腰包;还有些只求过得去,认为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满足了,不想再努力了。在农村中,封建思想、宗族观念、小农意识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等等也还普遍存在。这些与社会主义现代和谐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资金的问题。资金的投入与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资金从何而来,又如何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到新农村建设的“刀刃”上,并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是百姓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考虑的重点。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分三部分构成。一是国家项目资金,也是最大的一块,占整个投入的70%以上;二是农民投资建房、建产业,或者以劳折资建公益事业;三是引进业主建产业,促发展。但国家对项目的补助标准较低,项目资金缺口较大。比如,以建宽3.5米、厚18厘米的1公里水泥路为例,一般需资金29.5万元,若考虑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自然灾害等因素建1公里水泥路需资金35万左右。国家补助标准是20万元/公里,缺口是9~15万元左右,而应由老百姓筹集的资金缺口部分因举家外迁、外出务工几年不回、家庭经济困难等又不能到位。在外部投入不足,农民筹资困难,而农村几乎都是集体经济“空壳”村,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或没有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应有的原动力。

(四)教育的问题。农村教育事关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革新、文明乡风的形成、新农村建设的传承与持续发展。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广大农村的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机会,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凸显。现在农村学校修好了,在农村读书的学生反而少了,在一所所漂亮、宽敞的学校里,多则不足百人,少则几个人,有的村小学一个学生也没有。一方面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给家庭困难的儿童带来读书的不便。究其原因,(1)农村小学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大量流失;(2)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孩子寄宿在乡镇或城里的亲戚家就地上学,而那些没有亲戚可投靠和家庭困难的孩子只有步行好几里山路到附近的村小或乡镇中心小学去读书;(3)个别孩子因各种原因小学或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外出打工了,成了事实上的半文盲。二是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拓宽群众致富渠道的有效途径,更是兴县富民的基础工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提出要重点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四大工程。但由于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不景气,无吸引力。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以及部分家庭因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等原因,导致实际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很小。三是对农民的教育缺失。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这是当前农村一个不争的现实。由于农村在家人口少,基层干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开展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法制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伦理道德讲座、文明新风活动等相对较少。由此,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的与人纠缠制造矛盾,对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则显得很是淡漠。

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复杂、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各方面的任务完成好、落实好,把农村切实建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关键在人,重点在理念,基础在教育,发展在投入。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新村建设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引领作用。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努力把班子建设成科学发展、致富群众本领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本领强,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本领强,艰苦奋斗、务实创新本领强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工作举措。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学习培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等方式努力抓好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支始终走在时代发展前列的中坚力量,形成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致富带头人群体。三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技术骨干作用。拓宽培育渠道,加强技术指导,搭建创业平台,用好用活乡土人才,充分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成果最终是当地农民享受,他们亲自参与规划、建设、管理不仅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也将对新农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十分有利。五是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人才。要通过优化环境、优惠政策、全程服务等措施,研究建设和发展机制,建好支柱产业、落实发展项目、实施“创业扶持工程”、发掘土地潜力来筑巢引“凤”,以此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并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等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无后顾之忧。

(二)坚持发展理念,探索新村建设机制。机制决定成败,完善的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法宝。一是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乡统筹的原则,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当根据不同的村情而定,并交由村民充分讨论,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树立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用城市的理念抓农村,用现代的理念教育农民。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现代化、土地集约化,以此落实相应的工作举措和激励考核指标。三是确立政府引领、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专合带动的建设发展方式。四是坚持建设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法促进新村建设。五是积极探索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完善农村转包、转让、互换、反租、托管、股份合作、土地合作社、土地责任公司等土地流转模式,鼓励农民将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合作农场、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六是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不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软件,要把严格、科学的管理,新农村的环境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通过管理来求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优化环境来丰富新农村建设内涵。

(三)坚持多元投入,保障新村建设质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农村建设亦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么龙头蛇尾,要么半途而废。一是切实整合农业、水利、交通、林业、扶贫、畜牧等涉农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发挥整体效益。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入主体作用,积极投资投劳,或以土地出让金入股等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三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合作基金,解决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四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与科研院所或企业联合建设、经营,走农户+协会+科研+公司的路子。五是引进业主开发建设。只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融资体系,既能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有效的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质量。

(四)坚持教育优先,丰富新村建设内涵。农村教育以及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一是加强基础教育。科学合理布局校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农村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三是普及知识培训。通过农村科技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土专家。四是重视文化建设。通过法制讲座、创办农家书屋、文化大院、构建信息中心、完善文化体育设施,进行传统美德养成教育,开展遵纪守法评比活动,丰富文化体育生活等,以此培养农民积极健康的情趣爱好和树立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郭定邦单位:南江县人大研究室

9.贫困山区市场化的培育与发展 篇九

通知明确,全省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健全以市场配置为主、政府提供基本保障的住房租赁体系。鼓励发展从事住房长期租赁、代理租赁或购买住房向社会出租等业务的住房租赁企业,引导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物业服务企业开展住房租赁业务。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已建成住房或新建住房开展租赁业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政府投资平台组建住房租赁运营机构,收购或长期租赁库存商品房对外出租,优先满足新市民、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群体住房需求。

鼓励租赁消费,支持公租房保障对象通过市场租房,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家庭给予租赁补贴。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建立随市场租金变化的动态调整机制。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满3个月,本人及配偶在缴存城市无自有住房且租赁住房的,可按规定提取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通知强调要加强中介市场监管,严格落实中介机构备案制度。房地产、通信、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定期交换中介机构工商登记和备案信息,并在政府网站等媒体上公示备案、未备案的中介机构名单,提醒群众防范交易风险,审慎选择中介机构。

10.向贫困山区的师德楷模学习 篇十

——记毕节一中高级教师黄钟乐同志

2007年3月9日,在黔西北大山深处,一颗平凡而伟大的心从此停止了跳动。一个无私奉献、爱生如子、淡薄名利、呕心沥血的师德楷模——黄钟乐老师离开了他一生所钟爱的教育事业。

在4月18日,我校举行了向黄钟乐老师先进事迹学习活动,老师们几乎都是含着泪学完他的事迹的。至黄老师离去后,毕节地区上下几乎都举行了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黄钟乐老师先进事迹活动等,以黄钟乐老师为教育标兵,进一步加强我区师德师风建设,在全区教育行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黄钟乐是河南人,1957年出生,197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体育系。在任教期间,他考上了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1987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后毕业,分配到毕节四中担任语文老师,1996年调到毕节一中继续执教语文。

从教的三十二年里,先后任过10个班的班主任,他从未向学校请过一天假,未在外兼一节课,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边远农村对学生进行家访。他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他生病期间,挂着输液瓶和引流袋坚持为学生上了72节课,在病床上,在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学生。他以崇高的师德、无言的大爱、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毕节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他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在毕节语文教学界素有威望。当一些教师背弃毕节调往大城市时,黄钟乐仍然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辛苦耕耘。这些年来教师们热衷于在外办补习班,有偿补课成风,黄钟乐从来不去也没有挣过一分外快,这多少有点不识时务,成为另类。

同田沛发、刘恩和、陆永康等我省贫困山区优秀教师典型一样,黄钟乐有着同样的忠诚事业和高尚师德。所不同的是,黄钟乐没有遭遇田沛发他们那种特殊环境的磨难和特殊事件的考验,更不可能在生死存亡的一刹那间挺身而出,成为英雄。黄钟乐的一生就行走于书房—教室之间,平静似水,平淡如昨。只有从他32载教师生涯中那种为人师表的道德坚守;那种淡薄名利的品格锤炼;那夜夜孤灯阅卷备课的执着;那爱生如子、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点点滴滴的爱心,乃至他身染绝症,生命不息、教书不止的最后绝唱里,才会发现,他普通而平凡的生命闪烁着崇高师德的耀眼光芒。正如许多教师所说,黄钟乐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身上的师德风范,一点一滴都是都是我们可敬可学也可以做到的。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正是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当今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面前,一些昔日神圣的殿堂正在悄然坍塌瓦解。报载:据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职业道德水平下降得最严重的行业是教师和医生。在这一令人痛心的社会现实面前,黄钟乐就像一面镜子,在叩问着我们的道德、良知和灵魂。

古人云:“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自己的道德风范和职业操守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未来。黄钟乐老师扎根贫困山区32载,教书育人,默默耕耘,他对信念的坚持,对道德的坚守,对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爱心,为我们矗立起又一座师德、师风、师魂的不朽丰碑。

胡锦涛总书记在给北大教授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说:“你爸爸是个普通的教师,但他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却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他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全部用来报效祖国和人民„„他的崇高精神和品德值得人们认真学习。”黄钟乐老师也像孟二冬教授那样,用自己道德的坚守和无言的大爱,用50载平凡而伟大的生命历程,在乌蒙山区奏响了一曲爱的奉献、爱的绝唱。

贵州是全国闻名的欠开发、欠发达贫困省区,其铲除贫困、富民强省的目标尚需要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在我省教育战线上,已经涌现出田沛发、刘恩和、陆永康等一批光彩照人的人民教师先进典型,今天又有了黄钟乐老师的精神鼓励,我相信还会在不久将来,也同样会有千千万万的教育先进事迹来鼓舞我们,以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后来人在三尺讲台艰苦耕耘。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只能靠教育,靠人的素质的改变和提高,这是我省强省之路的根本大计。无庸置疑,在当前我省教育战线,师德师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师德不是靠讲出来的,而是靠内心世界的丰富,文化底蕴的提升,人格素养的完善才能实现。

黄老师,您走了,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您带上你毕生的梦想和追求,悄悄地离开了你的事业,正如您每次离开教室,眼中满是对学生的叮嘱和期望,而这次却如此悄然。您曾经说过,“如果我给学生的是一片绿叶,学生给我的就是整片森林。”作为教育界初出茅庐的生手,我对你的离去表示深深的悼念和惋惜。你的精神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你是毕节地区教师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为此,我在这里呼吁教育一线的同志们,我们要学习黄钟乐同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团结合作,顾全大局;我们要学习黄钟乐同志,自觉加强理论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我们要学习黄钟乐同志,关心爱护学生,既教书,又育人;我们要学习黄钟乐同志,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我们要学习黄钟乐同志,踏实工作,乐于奉献,不计名利。

上一篇: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下一篇:陆游感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