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4-10-21

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共8篇)

1.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一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2011年1月26日在南充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南充市人民政府市长 高先海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2010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2010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市委“四个坚持”的总体要求,突出“五深入五突破”的工作重点,求实创新、开拓奋进,顺利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7.8亿元、增长15.3%。工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80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6.7亿元、增长18.9%。农业总产值339.8亿元、增长4.3%。

——财税收入大幅增长。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68.6亿元、增长34.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3亿元、增长37.1%,一般预算支出184亿元、增长14.2%;基金收入59.3亿元、增长102.6%,基金支出61.4亿元、增长99.2%。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9.6亿元、增长30%;一般预算支出23.9亿元、增长13.2%。

——投资拉动势头强劲。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56.7亿元、增长30.6%,其中39个省列和60个市列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27.4亿元、360.1亿元,分别占计划的124%、111%。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

——群众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753.6亿元、增长1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环境持续有效改善。化学需氧量削减11300吨,二氧化硫全面实现控制目标,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2%。人口自然增长率2.66‰。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围绕加快经济发展,加大项目攻坚力度。全年包装储备项目5362个,续建重大项目67个,新开工项目43个,竣工项目38个,完成前期工作项目25个,争取国、省项目资金45.3亿元。

二、围绕增强经济实力,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1.3亿元、增长4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6%,入库税金26亿元、增长32.4%。全市新增园区面积

8.4平方公里,新入驻企业123户。南充经济开发区和蓬安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成长型超100亿产业园区。化学工业园区以“两桥一路”为重点的基础建设快速推进,完成征地7000多亩,平整土地2000多亩,已具备项目落户条件。

三、围绕特大城市目标,深入推进城市发展。完成城市第七次总体规划修编,系统推进城镇体系、城市综合交通、市政管线、城市分区、土地使用等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块、重点建筑城市设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62亿元,占计划的124%,其中市本级完成14亿元,占计划的140%。全市土地出让总价款81.2亿元、增长62.4%,其中市本级17亿元、增长84.8%。

四、围绕增添发展活力,加快改革开放进程。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扎实推进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非税收入管理及“村财乡管、乡财县管”改革。基本完成林权制度改革主体目标任务。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五、围绕十大民生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全市投入资金54亿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十大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开展农村劳动技能培训2.4万人。努力提高环卫保洁工、机关聘用人员等群体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被征地农民月供生活补助标准。积极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发放“两免一补”资金4.3亿元,惠及学生85万人。

各位代表,2006年至2010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五年。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顽强拼搏,真抓实干,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产业是基础,实力是根本。我们始终把培育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不遗余力地集聚产业资本,创造社会财富,全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快车道。

——区位条件凸现新优势。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设施滞后,区位条件不优,加快发展必然处处受限。我们始终立足于打基础、谋全局、利长远,既积极争取支持,更注重自力更生,不遗余力地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积蓄发展新后劲。

——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城市是聚集产业的有效载体,城市发展事关全局。我们始终着力于加快建设特大城市,加快城镇化进程,不遗余力地创新城市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努力把城市功能做优、实力做强、品位做高、形象做美。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扩大开放是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追赶跨越的有效途径。

——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凝聚民心是大事。我们始终着力于了解群众诉求,努力为民办实事,不遗余力地推进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协调发展各项事业。

——和谐平安南充建设开创新局面。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促进社会和谐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始终致力于保民安、促民和,不遗余力地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五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建设绝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当前发展绝不能牺牲长远利益。我们始终致力于加大环保投入,逗硬落实节能减排制度,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加快建设以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体系。继续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保持投资强度,统筹推进交通、能源、电力、农村和信息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快建设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支撑体系。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化进程,带动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经济实力。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产业为依托,全面加强技改扩能、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

三、加快建设以特大城市为龙头的现代城镇体系。继续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城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发展,发挥中心城镇和重点集镇的示范带动作用,建成30个布局合理、产业集中、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重点集镇。

四、加快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事业。继续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切实抓好农民还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建立

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推进开发式扶贫,解决50万人的脱贫解困问题。

五、加快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的改革开放进程。继续坚持以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努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再造行政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强化行政监督。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完成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2011年工作安排

一、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深入推进三坝核电站、南绵高速公路、汉南泸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兰渝铁路、南大梁高速公路、化学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新增1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一批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力争开工建设南充港都京作业区多用途码头、嘉陵江南充段防洪堤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

二、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工建设PTA等化工项目,加快推进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重点项目,发展壮大以油气化工为主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快推进天然气发电和华能火电前期工作,大力发展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改善工业经济结构。

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继续培育和引进重点龙头企业,扩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加大企业技改力度,积极创建名牌、品牌,努力开发新产品,鼓励和引导内外企业合资合作,不断发展壮大丝纺服装、汽车汽配和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力争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00亿元、增长25%,工业增加值372.6亿元、增长18.3%。

推进工业集群集约发展。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力争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5亿元、新拓展面积8平方公里。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实施“五大特色产业工程”。着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园区、农民建园区”发展模式,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全市新建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园区25个,出栏生猪总量达到800万头以上;加强100万亩桑树的管理和改造;新栽柑桔9万亩;建设商品蔬菜基地9万亩;发展优质粮油订单基地125万亩;新造速丰林20万亩,速丰林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积极推进产业基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加快建设顺庆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带,高坪区万亩柑桔园、万亩绿色蔬菜产业园,嘉陵区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西充县万亩有机循环农业示范园,在园区内大力引进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构建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国家级现代农业发展园区。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升钟二期工程、九龙潭水库早日立项建设,加快解元水库建设,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整治、农村小微水利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嘉陵江干流南充段堤防建设和重点区域中小河流治理,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土改造、农村道路、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电网改造、农业机械化及配套建设。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一区、九片、五带”的总体布局,以新村建设和产业培育为重点,整体推进居民村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成一批新型农民社区,着力打造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典型。

大力加强以技能培训为重点的农民素质教育,着力培养适应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

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小龙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完善物流节点,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金融、保险、担保、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服务业,规范发展职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服务业。加快推进嘉陵江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专线建设,积极推进阆中古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南充旅游产业层次,力争全年实现旅游收入110亿元。

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加快推进主城区各大片区建设为依托,再建一批购物中心,形成新的商务组团和商业次中心,推进商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积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引进一批精品名店,大力培育汽车、家电等消费热点。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各项政策,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市场正常流通和物价基本稳定。力争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0亿元以上。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切实加强外经外贸工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规范境外劳务管理,促进外派劳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力争完成外贸出口总额7亿美元。

五、加快城市发展步伐

加快主城区建设。积极推进北部新城、南部产业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清泉坝、下中坝、望天坝、嘉陵柯家沟、黄莲湾片区开发和市政府新区配套建设。加快城市重点道路和桥梁建设,打通连接主城区各功能片区间的快速通道。

加快重点城镇建设。积极支持各县城加快发展,加大卫星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嘉陵江沿线重点城镇、村落和港区、码头、泊位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沿达成、兰渝、成巴轴线城镇发展。力争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加强城镇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切实加强城市综合执法和公用事业管理,积极解决城区交通拥堵等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治理“五乱”现象。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平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预警机制。继续完善产权管理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试点。

全面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长三角、泛珠三角和台湾等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突出重点产业,找准产业链缺失点和承接点,盯住重点目标企业、重大目标项目,引进一批带动性、支撑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全年引进资金280亿元。

七、加强财税金融工作

提高财税工作水平。积极培植税源,强化税收征管,加强非税收入预算管理,保持财税收入稳定较快增长。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效保障优势产业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投入。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严格预算编制约束制度。

加大信贷有效投入。深化银企、银政合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争取信贷规模,增大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进一步健全金融体系,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直接融资。加快川东北信贷市场、票据市场和金融中介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金融诚信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八、努力改善人民生活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努力增加群众收入,更加关注困难群众,切实加大帮助支持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计划投入资金43.9亿元,其中市、县

财政安排资金12.7亿元。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力争城镇新增就业4.62万人。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不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全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省级技术创新试点市。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加快城区学校新改建步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机制,继续推进平安创建。推进“三项建设”,做好“三项重点工作”,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

九、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积极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和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目标,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造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嘉陵江中上游生态屏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们认识到,当前政府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公共服务层次不高,社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一些体制机制不顺,行政管理有待进一步创新;一些项目监管不力,基础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工作推进力度不够,少数机关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

各位代表,回顾艰辛奋斗历程,我们感慨万千、激情满怀;展望美好发展前景,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开创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2.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二

关键词:政论文,政府工作报告,奈达,功能对等,翻译

1、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按照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 (风格) 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 (风格) ”[1]。功能对等是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

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是以读者心理反应为基础的, 也就是说原文读者读原文取得的心理反应和译文读者读译文的心理反应相似[2]。在此基础上, 奈达进一步提出“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两个概念。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属于应用文体的一种, 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 讲求确切, 严谨, 鲜明, 富有鼓动性。《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政论文, 除具有政论文的普遍性外, 还有自己的特点。政府工作报告中长句较多、句子无主语现象较多, 修饰语较长, 词的重复现象较多, 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较多。

3、功能对等理论在政论文中的应用

本文结合201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本, 分析政论文在词语、句子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3.1. 政论文词语的翻译

3.1.1、重复性词语的翻译

政论文中重复性词语出现较多,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坚持”一词出现了43次之多, 因此在翻译重复性词语时, 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 结合上下文语境,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出发, 使内容的一致优先于词语的一致。

例: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坚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译文:We will continue to hold high the banner of peace, development and cooperation;adhere to an 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and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pursue an open strategy of mutual benefit;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world with lasting peace and common prosperity;and create a more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more beneficial external conditions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原文中“坚持”出现了4次, 而译文没有每次都与之一一对应, 只采用了一次“adhere to”, 其他的均在译文中被省略, 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

3.1.2、具有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

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反映中国特色文化的新词汇也层出不穷, 这些新词都会及时出现在各类政治文献中, 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经常出现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

例:原文:“米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

译文:the"rice bag" (grain supply) program;the"vegetable basket" (non-grain food supply) program;encourage farmers and stores to link up.

上述例句中的“米袋子”、“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农超对接”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译者在翻译时就充分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 采用了直译加注译的方法, 使译文读者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

3.2. 政论文句子的翻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我们会发现汉语句子具有这样几个特征:汉语名词前修饰语较长;汉语并列句或排比句较多;汉语无主句较多[6]。

3.2.1、汉语无主句的处理

无主句是现代汉语中非主谓句的一种, 是指没有主语部分只有谓语部分的句子。汉语中这种句子很常见。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无主句时, 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弄清句子的主语, 在译文中添加, 才能使句子通顺完整。而且添加主语可以加强说话人的语气和态度, 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语体色彩。

例: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五年建成铁路新线1.6万公里, 新增公路63.9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3.3万公里, 新建、改扩建机场33个。

译文:We greatly accelerated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We expanded the railway system by 16, 000 km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the road system by 639, 000 km, including 33, 000 km of expressways.

在这个例子中, 汉语句子属于无主句, 通过理解上下文语境, 在翻译时添加了主语“we”, 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3.2.2、汉语名词前修饰语的处理

汉语中很多名词前的修饰语较长, 此现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有体现。

例: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译文:We have not yet fundamentally solved a number of issues that the masses feel strongly about.

此例句中“问题”的前修饰语比较长, 在翻译时, 译者采取定语从句的形式来对"issue"进行补充说明, 更符合英语的习惯。

4、结束语

政论文中的用语往往体现着我国的时事政策方针, 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民主、外交、经济、军事利益, 这种严肃性就要求政论文的译者对于重要的词句, 必须要把握好分寸, 在翻译时要忠实确切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使译文能起到与原文相同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Nida&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E.J.Brill, 1969.

3.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三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以下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教育内容部分: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

我们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为国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7.79万亿元,年均增长21.58%,2012年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步。

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入园难”问题有所缓解。

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阶段全覆盖,每年资助金额近1 000亿元,资助学生近8 000万人次。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包括所有农村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现有1 260万农村户籍孩子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实施惠及3 0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加强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30%。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大力推动自主创新。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8 7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8%。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1.4%提高到2012年的1.97%,企业研发活动支出占比超过74%。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新建一批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了多项重大产品和装备的空白。

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分别增加860万人和880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54万人。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初步建成,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

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三、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必须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专家解读】

⊙解读1:

解读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鸣

搜狐教育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关于教育部分,最引起您注意的是什么?

张鸣:投入达到GDP的4%,这是以前没有达到过,第一次达到。这是最大亮点。

搜狐教育主持人:去年很多是对农村教育比较关注,但是教育报告中今年呈现出来的不是很多。

张鸣:农村现在是空壳化这个问题很严重,实际上如果把农村教育投入太多没必要,许多人走光了,留守儿童也不是很多,农村的教育现在是在萎缩,而且很多农村已经合并到县城了,因为都没有人了,更多的人实际上是随父母进城打工了。现在的问题是对农民的教育问题,农民很多人已经变成农民工了,虽然政府花了很大力气改善农民状况和农民工地位,但是在农村怎么种地都发不了财,没有多少钱,必须外出打工。

现在我们看到农民的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的问题,而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变成农民工子弟教育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解决并不好。现在已经解决了农民工子弟可以就地进入城市小学中学,但是这些子弟进入小学是受歧视的,第一是异乡人,第二是农村人,两重身份导致日子很难过,不光同学欺负他,老师也看不起他。打工子弟学校又不太合格,面临着被拆除的问题。这个问题只是提到初步解决,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你没有解决农民工城里人的问题,这个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整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到关于教改的比较少。

张鸣:对,教改也在做,教育部有些专家在设计方案,教育体制改革到现在没有什么推进。现在教育官僚化行政化的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经费即使增加了,可能用到第一线的钱还是不够的,真正改善学生的教育状况、教师状况还是有很大距离,很多地方的教师都是课上不好好讲课、下课补习捞外快,有教师师德的问题,也有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搜狐教育主持人:持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您认为换届之后最迫切的教育改革是什么?

nlc202309012258

张鸣:现在的问题重要的不是增加投入而是进行改革,到今天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改不动就是利益集团的阻碍,行政化这种模式领导当然喜欢这样,要想打破这个模式靠今天这个体系自身的制度改革有一定困难。在改革同时必须进一步开放,教育向国外开放向所有国内愿意办教育的人开放,向教会开放,在民国时的教育最大的亮点就是有教会体系,教会学校都不错,教会学校办得好,如果国立私立学校办不好没有人去,没有生源。中国的改革必须办学开放,不开放没有改革,教育也一样。

搜狐教育主持人:高考改革的出路在哪里?

张鸣:如果大学不能自治,高考改革没有出路,高考改革必须是打破全国统一的。比如可以设计一个考期一个月都在考,但是大学要自主招生,自主出题。大学不自治的话,这个目标根本实现不了。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教育事件您最关注的是哪一件?

张鸣:异地高考,这个本来就应该解决,这么长时间不解决异地高考很不象话,已经有房子有产业了这么长时间,不让人家在这儿考试很不象话。

⊙解读2:

解读专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朝晖

我们现在的教育问题主要还是要通过改革来进行解决,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时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初步解决”讲得比较准确,现在是初步解决,深层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进城务工人员还不能像城市户籍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

现在的教育状况好比一件衣裳,这件衣裳穿了很长时间,仅仅依靠打补丁的方式很难有很大改进,需要进行深层次的体制、评价机制改革,这方面在这部分报告内容中没有看到。

从报告中看,我认为在所有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解读3:

解读专家:语文出版社长、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

“用好”这个词很重要,也就是说过去我们没有钱,现在有钱了,如何用好就变成了突出的问题。大家不要以为用钱容易,其实从某个程度上讲花钱比攒钱还难。没钱的时候我们可以哭天抢地,有钱了能不能用好,则是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如果给你了钱你没有用好不仅愧对了人民,愧对了政府,而且还愧对教育本身。

⊙解读4: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

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有些是有标志性的意义,包括教育经费达到4%,包括校园工程的实施,包括农村的营养午餐的实施,这些都是具有非常重大的突破性的意义。有的是从无到有像营养午餐,有的是努力了多年达到的标志性的突破。这些成就应该说是实实在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校舍工程为例,实际上在汶川地震以后采取了一个大规模的补救措施,像这个工程的实施的确把很多年欠的帐还掉了,按照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来改造新建扩建校舍,使农村学校的硬件水平重新翻新,尤其是这一次的校舍工程跟以往历次的不一样,完全是由政府财政来做的,而不是靠民间借贷,它的质量是有保证的,老百姓评价都是非常高的。

⊙解读5:

解读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来讲去年教育投入占GDP的4%是一个历史性的进展,一方面值得肯定,但另外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投入实际上还是面临很艰巨的任务。因为早在199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提到在上世纪末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4%,但一直到2012年才达到目标,现在达到4%,有的说法已经补足了教育的欠债,但是一大部分还是没有补足的。首先我国在过去这么多年里面达到4%,每年都有所欠债,现在说一年把所有的欠债补上了,由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够,实际上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问题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实际上存在着非常薄弱的地方,还有教育公平问题非常严重。这是第一。

第二,即便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也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欠发达地区的水平达到4.1%,我们4%是一个不高的水平,《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来看,如果教育经费占GDP的4%实际上无法完成目标,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都需要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理性的认识。

教育经费投入达到GDP的4%怎么样把这个钱用好的问题,在2011年教育经费增加到四百多亿,12年教育经费增加四百多亿,与此同时我国还是东西部地区学校的校舍问题、安全问题还是非常令人担忧。虽然国家增加了教育投入已经明确表示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倾斜,也做了大量的事,包括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到的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加强了中西部地区校舍的改进等等。但是从目前来看,投入的费用是不是能够确实改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面貌以及投入的费用是否被挤占挪用还是值得进一步追问的。

前不久发生的学生踩踏事件可以看到学生的寄宿条件非常之差,昨天又发生学校的塌陷事件,也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去追问的。还有校车安全事件,按照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现在我国的不合格的车辆大幅度存在,很多隐患问题,要解决校车问题也需要政府主导,有很多不安全的不合格的校车上路,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很多隐患。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另外一方面研究教育投入用到刀刃上,不要挥霍,不要被乱用。

对于教育经费来讲需要做的事情是两方面,一个要建立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拨款委员会,负责教育经费投入的预算监督投入职责,我们没有这样的委员会导致教育经费长期投入不足,如果有拨款委员会政府必须履行职责,要不然拨款委员会有不落实的责任,如果有这样的委员会还可以让投入用到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仅仅由政府部门说了算,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投入和使用的机制都是政府说了算的机制。怎么投,投多少,投到哪儿都是政府说了算,存在一系列的投入不到位、投入没有用到刀刃上的问题。我们增加教育投入还要转变现在的机制,由于这两年加大了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对教育公平有很大的促进,这里面对基础教育来讲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统一统筹来解决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nlc202309012258

我觉得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讲,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际上管到2020年,因此对于换届政府来讲还是面临着怎样去落实和执行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只有按照这个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走向促进教育的改革,才可能解决现在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我觉得这里面并不是新的政府就一定要新官上任三把火,在2010年国家《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订规划纲要当中积极广泛征求意见,面对当前中国教育的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而且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因此最主要要去落实认识推进,而不是说重新再去就这些问题一再出台措施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一个方向的基础上去推进,使我们教育的改革能够持续渐进的发展。

当然现在改革之所以难推进是由于上面两方面大的问题,一方面教育改革的纲要实际上是行政性的纲领性文件,没有通过法律程序立法,从纲要改革的措施来看,它还没有得到现有法律法规的支持。也就是说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都应该修订,否则改革的方案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得到实施。

再一个现在放权还是很大的问题,我们主导教育改革的恰恰是教育行政部门,放权改革面临的压力很大,阻力比较大。不管是我们教育规划纲要提到的教育管理体制不改革还是现代学校建设都是涉及到这个放权的问题,因此这也是下一届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改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政府履行它本身应该履行的工作,让教育回归教育和学生的本位。

搜狐教育主持人:教育去行政化该怎么解决?

熊丙奇:这个在《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谈到,教育可以去行政化,这是一个主要的方向,这个也是限制教育发展核心的问题,可能很多的我们所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很难。

搜狐教育主持人:过去一年里面您也长期活跃在教育领域,这届政府报告里面您最关心的对的是哪一点?

熊丙奇:我看了一下,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着教育经费的投入来展开的,怎样扩大教育公平的问题。我觉得教育公平肯定是过去一年大家很关注的,其中有一点包括异地高考,这个也是热议一年的话题,也是落实和扩大教育公平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异地高考只是一个头,真正推进落实还是要在今年明年,能否解决这样一个事关更多学生的公平问题,这个考验新一届政府在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方面的勇气和智慧。

(来源:搜狐教育)

4.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四

2011年1月24日在新余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新余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市长 魏旋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提请会同《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诚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主要情况回顾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经济工作主线和“通过10年努力,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的民生工程主线,团结拼搏,加压奋进,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生产总值超出计划目标271.2亿元,财政总收入超出2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出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出70.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出978.9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出26.1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出23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超出1358元、1276.2元。“十一五”时期主要成效集中反映为“八个明显”: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631.2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年均增长15.5%。财政总收入80.6亿元,是“十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年均增长34.5%;主营业务收入1230.3亿元,是“十五”末的5.2倍,年均增长39.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3亿元,是“十五”末的7.4倍,年均增长50.8%。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2.5:55.7:31.8调整为6:63:31,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凸显。所有制结构日趋优化,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5.4%上升到62.2%。产品结构日趋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95%提高到15%。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3万增加到64万,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8.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472个新农村建设点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11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仙女湖、孔目江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地表水质达Ⅱ类,袁惠渠、袁河地表水质达Ⅲ类。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研发技术平台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4个,实施省重大高新产业化项目8项,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97%提高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5%。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创建有序推进。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职业教育在校生由6.8万人增加到9.3万人,并率先在全省实行新余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补贴政策,启动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余高专成功升本,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市直三家公立医院均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1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我市连续五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358元和7476.2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47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7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4.8岁提高到76.4岁。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致力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先后荣获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五年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㈠坚持项目带动,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778.9亿元。实施市重点项目569个,完成投资772.4亿元,建成项目473个。其中,工业项目244个,完成投资500.3亿元,新钢300万吨薄板、中冶南方冷轧硅钢、赛维硅料硅片、瑞晶太阳能电池、江锂锂盐及电解镍、分电33万千瓦机组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65个,完成投资32.1亿元,推进了恩达1万吨微生物脱胶精干麻、润合百万头生猪和万吨肉制品深加工等一批重点项目;交通及城市建设项目181个,完成投资196.3亿元,建成了长青南路立交、科环路、中山路和第四水厂、城东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公里,洋坊站扩能改造、杭南长客专(新余段)建设扎实推进,新吉铁路列入铁道部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及服务业项目79个,完成投资43.7亿元,市体育中心、新余学院、人民医院新院、市一中新校区等投入使用。五年来,报批用地6.4万亩,其中争取省级重大项目用地指标2.4万亩。新探明1亿吨铁矿、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

㈡坚持工业立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壮大。着力抓好三大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钢铁产业。钢产量达850万吨,是“十五”末的2.1倍;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探索推进新能源产业。已形成3000兆瓦硅片、1.1万吨硅料、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200兆瓦组件、2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主营业务收入达330亿元。规划推进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亿元。着力抓好三大园区建设。全市园区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47亿元,是“十五”末的12倍。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财政总收入10.9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11倍、8.8倍和9.1倍,年均分别增长61.5%、54%和55.5%。分宜工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5倍、26.3倍和25.7倍,年均分别增长91%、92%和92%。新余经济开发区作为省特钢产业基地,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财政总收入1.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6.6倍、6.7倍和3.6倍,年均分别增长46%、46%和29%。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45户增加到371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25家增加到125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9户,过百亿元的2户,纳税过千万元的25户。赛维LDK、新钢股份、赣锋锂业成功上市。

㈢坚持以城带乡,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市,荣获2009全省新型城镇化先进市第一名。委托中国城乡规划研究总院编制的市域总体规划省政府已审议通过。委托财政部科研所编制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得到专家的肯定。对仙来大道、抱石大道、仰天岗大道、仙女湖大道、孔目江湿地公园等进行了新建或改造,加快推进了高新区、孔目江新城、袁河生态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高铁新区等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建成区绿地率达50.46%,绿化覆盖率达51.6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01平方米。仰天岗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统筹城乡发展稳步推进。构建了“一个总体方案、九个配套文件”的政策框架,开展了宅基地换房、城乡一体化户籍改革、扩权强镇改革试点,率先在全省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公路、客车、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加强“三农”工作。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长,粮食流通平稳有序。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园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五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新增新余蜜桔5万亩、高产油茶7.7万亩、优质苎麻4.7万亩。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2.5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8万亩,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增加耕地6.9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41座、小农水项目建设64个。解决农村27.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㈣坚持优化结构,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出台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营造鼓励、支持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旅游业,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启动了“中国洞村”、百丈峰景区、圣集寺、体育公园等重大旅游设施建设,旅游总收入25.5亿元,是“十五”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先后引进2家异地银行设立分支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31.8亿元,是“十五”末的5.3倍,年均增长39.6%。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洪客隆、步步高等大型商业网点建成营业,完成了沙土、环青等15个农贸市场的新建、扩建或改造。一批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汽车货运业快速发展,公路货物运力年均增长20%。

㈤坚持科技引领,人才建设进一步强化。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543211”工程。着力建设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江西开昂新能源研究所落户我市。新钢、赛维获准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全国螺杆膨胀发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德风电研究所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先后与一批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十百千万”工程。举办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余行”活动。聘请了11名院士和13名专家学者担任市政府顾问。我市“人才引领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人才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㈥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国企改革任务提前完成,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改制企业焕发生机。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和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等区域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铺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财政、金融等改革步伐加快,市农村合作银行增资扩股加快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新余海关和江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新余办事处高效服务。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是“十五”末的7.4倍,年均增长49.1%;实际引进内资243.9亿元,是“十五”末的4.8倍,年均增长36.6%。进出口企业由35家增加到136家;外贸出口20.1亿美元,是“十五”末的47.9倍,年均增长116.8%。

㈦坚持以人为本,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4.3万人,就业率达96.5%;“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在全国推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医疗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资金征缴率、资金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率先实行农民低保制度;率先对村干部和失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大力实施“光明·微笑”工程,累计为4171例白内障患者、179例唇腭裂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试点。五年新建廉租住房4273套、经济适用住房32.9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50.8万平方米。广播剧《重返鄱阳湖》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快乐奶仔》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圆满承办十二届省运会,市体育中心被命名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取得显著成效。安全生产、信访维稳、行政执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和谐稳定。人口计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被列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城市。蒋国珍被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

㈧坚持效能为先,服务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市开展了“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取消市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105项。乡镇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站。市政府及组成部门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96件、政协委员提案1305件。政务公开加快推进,做到了凡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均在网上公示,并公开接受查询。依法行政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廉政阳光工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统计审计、机构编制、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涉台事务、气象服务、防空防震、减灾救灾、国防动员、方志档案、决策咨询、社科研究、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的严重冲击,克服了体制转轨、经济转型中的重重困难,实现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目标。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开拓创新、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历届班子真抓实干、务实推进的结果,是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全力支持、积极建议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单位、部队、武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广大客商和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关心新余发展、投身新余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影响力还不强,与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新能源产业发展不足,产品应用示范不够,与国家新能源科技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人才、物流、用地等要素制约尚未缓解,节能减排和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还在加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社会建设和城市管理面临新的课题,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努力建成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按照市委《关于制定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二是致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三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我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对接,力争在争取国家支持政策、重大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市要通过进一步做大做优做强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风电和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四大新能源经济板块,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实力,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努力建成全国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制造、信息和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对我市的定位。要加快做大区域经济总量,增强城市承载能力、辐射能力,构建赣西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商贸中心与物流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期盼。要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城乡规划布局、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管理一体化。

围绕上述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条件,《纲要(草案)》提出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1700亿元,年均增长15%;财政总收入280亿元,年均增长28.3%;固定资产投资1650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年均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000亿元,年均增长3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0元,年均增长13.5%。

三、2011年的工作任务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工业立市、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不动摇,坚持重大项目拉动、改革开放促动、城乡统筹联动不动摇,坚持“实现全市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与各项民生事业发展不动摇,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生态文明城建设,着力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快实现全面小康和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75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105亿元,增长30.2%;地方财政收入63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856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3亿元,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25.16亿美元,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6.37亿美元,增长20%;引进内资317亿元,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增长3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00亿元,增长4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15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8486元,增长13.5%。物价水平总体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力争在省政府组织的“四项考核体系”综合评比中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努力实现“十个提高”:一是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2.8%提高到14%。二是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84.3%提高到85.3%。三是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7.5%提高到58.3%。四是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由79.3%提高到82.2%。五是产业项目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51.3%提高到71.4%。六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5%提高到16%。七是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62.2%提高到68%。八是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九是城镇化率由58.5%提高到62.5%。十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在省定目标范围之内;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量均减少1.5%左右,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减少1%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㈠推进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实施一批重点项目。计划安排1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227个,总投资2132亿元,计划投资655亿元。其中市重点项目88个,总投资1181亿元,计划投资256亿元,增长28%。重点抓好袁河生态新城、高铁新区、孔目江新城、仰天岗国际生态城、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⑴仙女湖大道西延段、清宜公路货运通道10月前竣工通车。⑵环城南路年底垫层通车。⑶虎踞大道完成土石方、垫层施工。⑷罗坊至水西一级公路改造10月动工。⑸新余大桥年底竣工。⑹罗坊大桥8月底通车。⑺分宜县城引水工程年底竣工。⑻新建市区雨污分流管网。⑼新建赣西中心物流园区。⑽新建500千伏第二输变电工程。

2、申报一批重大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申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全省、全国的项目库。赛维新增1.5万吨硅料、白梅水库、新电2台66万千瓦发电机组项目获得国家立项。

3、储备一批优势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立足新余实际,着力编制一批重大项目,加强策划运作,为项目争取及储备打好基础。

4、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围绕工业三大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三大园区优势,瞄准沿海发达地区、香港、台湾等重点地区和央企,积极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项目。

㈡推进工业立市,集聚优势产业

1、抓好三大产业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着力延伸产业链。钢铁产业以新钢为龙头,发展高强度船板、冷轧电工钢、压力容器板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全力打造全国系列板管精品基地及华东地区带钢、钢丝生产基地;全年钢产量达1000万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0亿元,增长24.1%。新能源产业以赛维等为龙头,围绕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等四大板块,重点完善光伏产业链,形成5000兆瓦多晶硅片、1.8万吨多晶硅料、2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500兆瓦组件、500台套风力发电机和500台套螺杆膨胀动力机产能;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增长133.3%。新材料产业以江锂为龙头,重点发展电解镍及制品、金属锂及制品、各类复合材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增长50%。

2、抓好三大园区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项目集聚。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建好光电、动力与储能电池产业等五大“区中园”,争取设立出口加工区;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1%,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工业增加值215亿元、财政总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88.9%、65.4%和156.3%。分宜工业园要按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建设,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工业增加值30亿元、财政总收入2.8亿元,分别增长40%、34%和45%。新余经济开发区以钢铁精深加工为主,申报省级工业园区,打造金属材料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亿元、财政总收入1.8亿元。进一步加大园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天然气入园项目建设。

3、抓好重点企业帮扶。实施“十百千亿”工程。采取超常规措施支持新钢、赛维向千亿元目标迈进。实施突破性举措扶持瑞晶、升阳、吉阳、江锂、新钢板材、新良盛鼎、中冶南方、新华制品、赣锋锂业、亿铂科技等10家企业向“十二五”时期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百亿元奋斗。实现钢铁、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千亿元。实施特殊政策、特殊服务、特殊办法,引导各类要素向优强企业、优势产品和优秀企业家集中,推动企业裂变式扩张。今年新钢、赛维主营业务收入各突破400亿元,瑞晶实现百亿元。重点抓好新钢1550毫米冷轧工程、赛维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及新增2000兆瓦多晶硅片、瑞晶四期20条电池片生产线、升阳78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瑞昌晟5000兆瓦多晶硅铸锭切片、沣森科技固态硬盘及第四代通信基带芯片生产线、吉阳1000兆瓦太阳能电池片、赣锋锂业1.5万吨氯化锂及5000吨高纯碳酸锂、江镍高纯材料镍带镍丝深加工、亿铂科技打印耗材生产等10个项目。

㈢推进城乡一体,加快统筹进程

1、健全城乡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完善专项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切实发挥规划在城乡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完成高新区、仙女湖区、孔目江生态经济区、袁河生态新城、高铁新区分区规划及控规编制,做到控规全覆盖。做好重点区域、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规。进一步抓好乡镇规划体系编制,全面完成11个中心镇总体规划编制,突出抓好罗坊、双林两镇近期建设规划和修建性详规。

2、建设低碳城市。加强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目标责任制,落实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力争成为全国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加快新钢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强新能源产品开发应用,完成新欣大道太阳能路灯改造,实施15兆瓦光电应用和200万平方米的光(地)热应用项目,重点抓好高新区11.88兆瓦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和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3兆瓦光电项目建设。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全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城市。深化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效益,确保完成10万亩造林任务,重点建设袁河生态新城。

3、完善城乡交通。全面推进乡村公路改造。巩固现有城乡公交发展成果,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地下停车场建设,打通长青路、白竹路等“断头路”,创建国家一级道路畅通城市。启动仙女湖大道东延段改造工程,加快环城西路建设;推进新余至新干赣江码头货运通道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新吉铁路。着力构建城市“三环”快速通道,加快构建新余主城区与周边市县“1小时经济圈”和乡镇“半小时经济圈”。

4、提升城市品位。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生态新区,提升高新区”的思路,集中展示城市品位。加快棚户区和城南片区小街小巷改造,美化亮化中山路、北湖路。突出建设好十大标志性建筑:文化中心、高铁新余站、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迎宾馆、农村合作银行金融大厦、市民中心、城市规划展示馆、创业大厦、新余国际商城、抱石文化创意园。加强城市管理,完善社区建设,深化物业管理,推进“城市管理社区化、社区管理物业化、物业管理市场化”。开展环境秩序“百日综合整治行动”,巩固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加强融资平台建设,有效经营城市土地,盘活城市资产,优化城市资产组合。抓好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新增报批1万亩。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

5、壮大县域经济。支持县区差异竞争、错位发展,引领县区扬长避短,找准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有特色、重创新、快发展之路。分宜县重点推进动力与储能电池、新材料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50%;财政总收入24亿元,增长31.8%。渝水区重点发展钢铁、光伏、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9.1%;财政总收入24亿元,增长31.3%。仙女湖区重点发展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产业,确保生产总值增长20%,旅游人数增长28%;财政总收入3.3亿元,增长22.2%。孔目江生态经济区重点打造科研创新、生态休闲基地,确保生产总值增长26%;财政总收入5亿元,增长37.9%。

6、夯实现代农业。全力打造粮食、果业、蔬菜、苗木四大农业产业化基地。粮食播种面积150万亩、总产量60万吨,确保粮食安全;新增蜜桔1万亩、高产油茶2.8万亩、苗木2万亩、花卉2000亩。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50家。发挥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示范作用,建设以现代畜牧产业园、科农公司、渝洲生态农业公司为龙头的全国一流畜牧产业基地。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活动,力争开工建设白梅水库,抓好15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203座小

(二)型水库除险加固,继续抓好袁河堤除险加固,完成南安江防洪主体工程、杨桥河城西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渝水区、分宜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完成土地整治9.5万亩。继续安排300个新农村建设点,深入实施“百万树木进村入户”、农村新房型推广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十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每个县区必须有2-3个先进典型。

7、建设示范乡镇。以完善镇村规划和提升功能为核心,以罗坊、双林两个示范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11个中心镇建设,加快垃圾污水处理和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两个示范中心镇项目建设总规模突破10亿元,集镇人口增长8%。加强土地管理,启动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搞好农村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

㈣推进三产发展,繁荣城市经济

1、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重点抓好10个商贸网点建设:胜利路步行街、劳动北路商务中心、大润发商贸城、洪城大厦、步步高城北购物中心、新余国际商城、广城家居广场、名嘉广场、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流中心、新华书店片区文化商务中心。加快配送中心和农资市场建设,加大“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资)店创建力度,加强乡镇集中配送中心市场规划建设;加快城郊大型农副产品及物流市场建设;发展农超对接企业,推进乡村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做好家电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赣西物流园区、良山钢材物流市场、仰天岗松江钢贸城、穗东物流中心、冷链物流园建设,完成华澄现代物流园一期建设,推进九鼎汽车大市场整体搬迁,加快仙女湖汽车城建设。规范汽车货运业发展,公路货物运力增长10%以上。

3、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引进1家异地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组建2家村镇银行、1家股权投资基金公司、2家小额贷款公司、2家担保公司,年末贷款余额突破600亿元、企业上市等直接融资余额突破230亿元。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建和混凝土、赛维硅料、吉阳新能源年内上市,科农种猪向证监会申报上市材料,恩达家纺进入上市辅导期,引导更多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启动城市公众一卡通工程。

4、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强以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为龙头的旅游项目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抓好各区域旅游产品开发,实现旅游层次和水平的大提升。重点抓好圣集寺、体育公园、抱石文化创意园等项目续建,抓好商务、休闲设施建设,开发生态养生城、旅游城、影视城、文化主题公园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加快仰天岗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推进“中国洞村”、袁河生态观光游、孔目江湿地公园三期、百丈峰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城市观光和乡村休闲旅游,建设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点,新开发10个农家乐项目。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29%。

㈤推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以市中医院为试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新余日报社、市电视台、电台、歌舞剧院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农垦企业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2、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建立健全项目库,将项目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县区,细化和延伸适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项目,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优势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好三大产业招商。完善市政府主办、县(区)政府和管委会承办、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协办的招商引资推介会模式,强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项目。重点推进专业招商,实行“划分区域、核定任务、全程服务”的招商模式,以专业招商人员为主体,组建一批产业招商队伍,实行驻点、定向招商,专业招商完成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60%以上。突出抓好与央企对接,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及行业龙头企业,央企落户项目10个、投资总额30亿元以上。把现有企业增资扩股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支持企业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3、积极扩大外贸总量。壮大外贸发展主体,新增5家自营进出口企业。稳定新钢、信诚等企业出口规模,帮助赛维、瑞晶、升阳等企业扩大出口,重点做好高新企业及机电、纺织等产品的出口参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争取国家更多支持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促进企业升级改造,提高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

4、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各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举措,降低和放宽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条件,做到各类资本一视同仁。激活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多元投资。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税收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60%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占80%以上。

㈥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发展支撑

以科技创新“543211”工程为引领,充分发挥研发及产业优势,为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构筑发展新平台。

1、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螺杆膨胀动力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抓好江西赛维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钢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光伏基础材料及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国家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组建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建好2个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创新型企业和4个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建成6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2、高效能建设产学研对接平台。深度推进与中国工程院、上海交大、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南昌大学、天津大学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成立专门机构,做好服务顾问工作,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智囊作用,使三大产业国内外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得到孵化。为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搞好服务,共同设立1-2个企业与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光伏网站、创办新能源报。

3、高起点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投融资合作机制,通过市场运作广泛吸引金融、社会资本投入;支持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新能源创业风险投资机构,与著名高校联合设立科技项目孵化风险投资机构,引进专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研究制订企业专利管理、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等政策,创立一批知名品牌。

4、高质量推进人才资源开发。以我市定为全省人才改革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强力推进人才建设“十百千万”工程,坚持人才引进与项目引进相结合、人才引进与重大课题攻关相结合、人才引进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高标准建设好高层次人才公寓。进一步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建立特殊贡献人才政府津贴制,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5、高水平实施教育优先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步伐。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在校生达10万人。加快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完成市职教中心、冶金职业学院二期、渝州科技职业学院仙女湖科技园建设并投入使用,引导本市优质职业院校优先入驻园区;开工建设实训基地,完成园区主干道建设。将新余学院打造成以工科为主导、文理为基础、新能源专业为特色,全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的本科院校。㈦推进民生改善,提高幸福指数

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指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1、办好十件实事:⑴新建市十五中和渝水五小、六小,实现所有乡镇有中心幼儿园。⑵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⑶改造城市棚户区(城中村)60万平方米,新建廉租住房1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0套、公共租赁住房224套,完成租赁补贴4173户。⑷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⑸新建10个城区小公园。⑹启动廖家江、贯早江环境治理工程。⑺加快推进天然气入户工程。⑻工人文化宫投入使用。⑼解决城市社区工作用房。⑽星辉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

2、完善就业保障。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实现招工与培训、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困难群体与用人单位和公益性岗位的有效对接,创业人员、创业项目与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对接,高校与用人单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21万人,“4050”人员就业0.16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35万人,发放小额贷款1.3亿元。

3、深化社会保障。全面推进企业社会保险,实现园区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全覆盖。妥善解决未参保城镇小集体企业职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问题。进一步降低私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门槛,破解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参保难题。逐步将养老保险覆盖到社会各个群体,使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17.05万人,征缴总额达6.73亿元。加快失地农民基本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社会保险和就业政策。稳步推进新农保试点,使参保人数达31万人。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及孤儿养育标准。

4、加强健康保障。巩固完善新农合制度,参合率稳定在92%以上,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150元,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左右。统筹基金使用率和一次性报账率分别达85%、90%以上。推进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基层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创建国家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城。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和大病医疗救助“三网一线”管理。引领全民健身运动,大力支持竞技体育事业,办好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相关赛事。

5、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城乡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按照“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将数字城管与城市报警监控、交通管理、消防、环保、卫生、安监等政府投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综合应急指挥平台,构建数字城市管理体系,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执法队伍素质,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廉洁执法,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消防和安全生产,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健全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6、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视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全国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建设,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认真制定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和“十二五”依法治市规划。推进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建设居家养老、生态养生示范区。重视支持妇儿事业发展,加强青少年活动场地建设,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保障服务体系。大力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大力弘扬“开放、创新、争优”的新余精神,深入开展“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千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和“发展提升年”主题活动,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提升行政效能。创新管理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完善“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制。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和下放审批事项。加强绩效管理,完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树立“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理念,倡导“五天工作、七天服务”的作风,努力为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服务、为基层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以及涉及企业、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实行“绿色通道”服务,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发展环境。

2、提高执法水平。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和法定职责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合法和高效相统一,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复议制度和评议考核制。完善政府重大事项社会听证公示和专家咨询制度,努力提高决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面推行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政府的决策得到群众的支持与理解。依法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3、落实廉政措施。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各项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发生。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和矿产资源使用、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管。强化审计监督、财政监督和行政监察,完善政府采购、招投标与重大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严控制公务用车、会议、公务接待及党政机关出国(境)经费。各级政府领导要认真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自觉接受监督,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一切依法依规办事,做廉洁自律的表率。

5.g2011年韩城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五

一、去年和“十一五”工作回顾

(一)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二)工业实现上档升级。

(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四)旅游三产活力增强。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六)环境治理成效显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小上

大”,淘汰落后产能。

(七)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八)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围绕上述目标,“十二五”我们将突出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做大做强现代工业。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三)以弘扬历史文化为契机,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跨越

式发展。

(四)以提升城镇化水平为目标,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五)以园区建设为载体,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六)以“三城联创”为突破,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全面推进民生事业。

三、2011年工作建议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七方面工作:

(一)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力抓好重点项目。

持续优化投资环境。

高度重视招商引资。

(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加强园区建设。

优化提升工业结构。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

(三)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突出水利设施建设。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全面加强城市建设。

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综合整治城乡环境。

狠抓城市管理。

(五)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六)高度重视和谐社会建设。

6.北碚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篇六

—— 2011年1月18日 在重庆市北碚区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北碚区人民政府区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碚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连同《北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提请审议。同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向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2.3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人均GDP达到3万元,是“十五”末的2.4倍。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425亿元和126.91亿元,是“十五”末的3.1倍和3.4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82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6.7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倍。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达到20.29亿元,是“十五”末的6.6倍。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6%,比“十五”末提高4.5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4%,比“十五”末提高13.3个百分点。

(二)城市建设实现新跨越

城市规划取得重大进展。北碚区分区规划和各片区控规编制加快推进,新增控规覆盖面积87平方公里。完成新一轮区级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在全市率先创建“无违社区”。城市更新拓展步伐加快。完成危旧房拆迁48万平方米、棚户区拆迁30万平方米、居住区综合整治466万平方米。北碚新城基本建成,城市形象不断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38平方公里扩大到34.3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29.6万增加到45万;城镇化率达到75.2%,提高了9.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襄渝铁路二线、遂渝铁路一线竣工通车,兰渝铁路、遂渝铁路二线开工。绕城高速全面建成,渝武高速主线收费站外移。北碚嘉陵江大桥、嘉悦大桥投入使用,改造干线公路 143.3公里,新建城市道路 74.8公里。完成 30公里 城区道路和 120公里 供水管网改造。建成公园30个、广场2个。玉合山人防工程主体完工。新建变电站5座,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首台机组开始发电。成功开辟天然气第二供气源,相国寺地下储气库、合川至北碚输气管道加快建设。城市管理水平全市领先。新(改)建公厕41座、垃圾站23座,实现150辆出租车驻碚经营。率先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市容环境明察暗访名列主城前茅,城市管理目标考核连续九年居全市第一。

(三)发展平台建设有了新突破

全力推进蔡家组团、水土组团、北碚新城、温泉城、农业园区、台农园等发展平台建设,蔡家、水土和北碚组团纳入全市外环时代21个大型聚居区。蔡家、水土组团初步建成19平方公里,进入两江新区范围。累计投入365亿元,建成道路 61公里、变电站3座、供气站3个,市政设施逐步完善;建成标准厂房53万平方米、安置房66.6万平方米。成功引进方正集团、力帆集团等企业74家,可形成产能1500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57.5亿元、税收总额5.4亿元。基础、功能和形象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北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两江新区的重要板块。

(四)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农村产业发展成效明显。累计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蔬菜基地9.7万亩、名优鱼基地3000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4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家。大地渔村、多彩园艺等项目已具规模,“一线八点”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改建农村公路 271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乡镇通畅率、行政村通达率和通畅率100%。新建小

(二)型水库6座,整治病险水库30座,全市最大的城乡统筹供水工程——江东水厂基本建成。23.6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个。村镇建设步伐加快。中心镇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9个新农村示范村和58个推进村建设卓有成效。新建农民新村10个、巴渝新居(巴渝风貌)2720户,改造农村危旧房2154户。统筹城乡改革有序推进。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流转土地5.6万亩。成立村镇银行1家。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反担保质押贷款。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各项补贴足额发放到位。

(五)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新提高

累计营造林31.9万亩,栽植米径 8厘米 以上苗木44.76万株。森林覆盖率38.9%,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6%,人均公共绿地 21.2平方米,均居主城第一。建成基本无煤区22.5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88.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十年居主城第一,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环保实绩考核连续四年居全市第一。关闭“四小”企业36家,万元GDP能耗下降2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6.8%和11.8%,连续三年被评为节能减排先进区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3平方公里,天府采煤沉陷区治理基本完成,连续十年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区”,被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授予“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良好范例奖”。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机构改革任务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全部实行绩效工资。一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解决。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加强投融资改革,出台一系列止滑促增措施,争取上级资金30亿元,政府融资平台融资90多亿元,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累计引进企业118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中国500强企业12家。利用内资232.75亿元、外资2.65亿美元。新增出口企业81家,实现外贸出口7.2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8倍。“骑龙及图”成为北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歇马曲轴通过“重庆市长质量管理奖”评审。积极参与渝台合作,台农园初步形成框架。基本建成北碚(广东)对口支援巫山移民工业基地,支援巫山项目65个、资金3922万元。援助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灾后重建项目4个、资金1000万元。

(七)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通过国家卫生区、全国文化先进区复查,荣获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等称号。新增专利1171件。西南大学列入国家“211”工程,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成功诞生,西南地区首个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创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9.7%、升学率93.65%。新建学校3所,全面消除学校D级危房2.97万平方米。建立了覆盖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资助体系,累计投入1.73亿元,惠及学生17.5万人次。1.45万农民工子女全部享受同等就学待遇。建成31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标准化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08‰以内,发放计划生育补助和奖励1.27亿元。终身健康体系基本形成。北碚剪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缙云之声”合唱节成为全国首批“群众文化品牌”,“唱读讲传”深入人心,广播实现“村村响”、电视实现“户户通”。获得市二运会、三运会成人组和市三届、四届残运会区县第一,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提前完成妇女儿童规划纲要目标。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新增城镇就业5.1万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6.9万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市级统筹。支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34.7亿元,惠及80万人次。改扩建敬老院7个,4223名孤寡老人受到照顾,3000名80岁以上老人享受分类补贴。发放各种救助金2.1亿元,惠及124.6万人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500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9000元和7120元,基本实现翻番。建成保障性住房145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末增加 10平方米 和8平方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8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岁、全市平均水平2岁。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整体进入相对富裕阶段。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职能,认真采纳政协意见建议。办理人大建议1138件,政协提案1893件,办结率100%,满意及基本满意率均在99%以上。积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意见。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合法性审查等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升。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更加规范。减少行政审批24项。行政效能建设和投诉工作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功处置“8.30”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政务环境不断优化。

过去五年,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审计、统计、机关事务、侨务、消防、修志、防震、民族宗教、老龄、气象、档案、保密和民兵预备役、双拥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加快建设“一极两区”,着力打造“幸福北碚”,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7.4%,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33.3%,区级税收收入增长62.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58亿元、增长3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8%。全面完成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是“两高一特”产业发展提档提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机集团功能材料基地、GE风电齿轮等项目开工建设,北大方正医药基地、力帆集团汽摩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加快推进,四联LED光电产业园一期竣工,北斗卫星导航、上海超硅、深圳立业精进能源锂电池等重大项目签约。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产品产值达到190亿元、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28.4%和24%。继续保持“全市工业十强区县”称号。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发展开始提速。编制了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一系列加快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浩博方山境等21个项目开工,海宇西湖山水等12个项目开盘,龙湖、金科等知名企业入驻。完成房地产投资55.1亿元、增长46.8%,开工商品房131万平方米、增长156%,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31.7亿元、增长15.5%。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成功举办腊梅文化节、消夏休闲节等活动。颐尚温泉创 4A 级旅游景区正式授牌,美丽乡村嘉年华改造完工并恢复营业,金刀峡景区改造加快推进。北温泉柏联SPA建成营业。大众温泉游泳健身中心主体完工。全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6亿元。

二是两江新区北碚片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蔡家组团建设全面提速。新征土地5655亩,整治土地3513亩。引进资金72.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3亿元,建成道路 10.4公里、标准厂房14万平方米、各类住房21.4万平方米。30个产业项目投产、19个项目开工,引进重大项目14个。水土组团掀起开发热潮。由区政府和两江集团共同组建的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运行良好。60平方公里总规获批,25平方公里启动区控规编制基本完成。方正大道竣工通车,悦复大道、大兴路东段加快建设。思源变电站、云丰配气站投入使用。完成60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和2.03万亩土地征收。实施场平10平方公里、整治土地3平方公里。1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建设,12.7万平方米 安置房主体完工。融资13.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亿元,签约重大产业项目10个。

三是“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建设再上台阶。完成投资114.46亿元,五大工程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开工建设公租房108万平方米,建成城市危旧改安置房10万平方米。完成 1.83公里 城市主干道综合整治,新建社区公园3个。UME国际影院、雄风百货等开业迎宾,缙云商圈渐成气候。城乡交通更加便捷。轨道交通6号线北碚段提前开工,进展顺利。改造干线公路15公里,朝阳复建桥桥拱合龙,龙凤大道一期通车、二期开工。12个镇街纳入全市公交改革覆盖范围,新增城市公交线路4条。开工建设 40公里 农村公路,新增25个村通客运。生态品质更加优良。营造林10.63万亩,栽植米径 20厘米 以上的银杏、香樟等大树2.7万株,率先建成市级森林城市,成功申报全国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6天。市民健康体系更加健全。全面实施中小学生饮用奶计划和营养餐工程,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投入使用,中医院城南住院大楼主体竣工。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9片,建成缙云山健身梯环道 8.4公里,缙云文化体育中心开工。成功承办全国新年群众登高活动。城乡安全更有保障。信访工作实现“四下降一好转”。建成交巡警平台10个,校警实现全覆盖,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和治安重点整治,八类主要刑事案件和三类可防性案件分别下降28.4%和28.3%。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四大行动”深入开展,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

四是“民生大事”初见成效。财政投向民生14.6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54.6%,比2009年提高1.9个百分点。全面启动农民增收工程,新种植蔬菜6.2万亩。户籍制度改革农转城自愿办理1.48万人。基本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基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79.4%,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2.8%。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9所,3700多名留守儿童得到较好培养照顾。发展微型企业325户,解决就业3000人。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等18.3万人次。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既是北碚历史上发展得最好最快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共获得联合国奖励1项,国家及国家部委奖励272项,市级奖励775项,各项事业都迈上了新的台阶。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也是区人大、区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碚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北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虽然北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依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232.37亿元,列主城第8位、全市第13位,比第一位少357亿元。人均GDP列主城第9位,全市第11位。二是经济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2.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8.7%,低于主城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8.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20%,与“两高一特”产业定位还不相称。三是财政实力不强。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比全市第一位少31.7亿元,人均财政收入低于主城平均水平1790元;税收收入占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的45%,比主城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四是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对外交通连接通道较少,对内交通网络化水平不高,公交系统建设还不能满足老百姓出行需要。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保障能力不强。五是城乡统筹任务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主城平均水平180元,全区还有1.87万贫困人口。六是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少数人还存在着消极懈怠和衙门习气。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北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尽管我们将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形势是有利多于不利,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启动,北碚184平方公里纳入两江新区,并被定位为高新技术产业带,上升为全市发展战略,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版图。未来一个时期,北碚必将成为重庆乃至中国西部要素聚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与此同时,重庆作为国家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进入外环时代,正加快建设10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北碚地处主城外环重点开发地带,后发优势日益凸显,必将成为主城拓展和城市建设的关键区域。我们坚信,“十二五”时期,一定是北碚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314”总体部署和国发3号文件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导向,以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动力,围绕“一极两区”目标,奋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把北碚建设成为都市花园、人文福地、宜居之城、两江新秀。

“十二五”时期,我们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打造重庆主城新的重要增长极。全力促进经济发展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重点发展“两高一特”产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GDP达到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20%以上。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特色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逐渐成长为主城新的重要增长极。

——全面推进“幸福北碚”五大工程。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提升老城区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北碚、蔡家、水土、澄江等区域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62万,城镇化率达到83%,空间布局更加优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建成西部一流的宜居之城。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新增高速公路 40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到 600公里,充分融入主城交通网络,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全面提升城市生态质量,森林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23.5平方米,万元GDP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20天以上,各项生态指标继续领先主城。进一步增强教育辐射功能,完善终身健康体系,切实彰显独特的人文魅力。积极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深化警务体制改革,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市民安全感。

——加速建成重庆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行区。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城乡差距明显缩小。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到2014年,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增长7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比全国提前六年、比全市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尽快形成两江新区北碚片区基本框架。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医药、光电制造(LED)、装备制造等产业,统筹推进高品质生态商住和高端商务产业发展。积极构建功能齐全、水平一流的基础设施体系,高起点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到2015年,两江新区北碚片区GDP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成为两江新区经济增长最快、城市功能完善、产业优势突出的核心功能区和宜居科技新城。

三、2011年重点工作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8‰以内。为此,我们将切实抓好以下七项重点工作:

(一)着力发展“两高一特”三大产业

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水土、蔡家两个千亿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规划天台工业总部基地和三圣工业园。开工建设四联仪器仪表、上海超硅、北斗卫星导航、深圳立业精进能源锂电池等10个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勤上光电等20个重点项目,确保GE风电齿轮等10个重点项目投产,着力培育一批百亿级产业和十亿级企业。积极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增长22%。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7亿元、增长27%。积极发展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切实保障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需求,加快发展高品质生态住宅。启动龙湖北碚新城综合体建设,开工建设郭家沱、周家岩等老城区复合型地产以及红鼎安德鲁斯花园等重点项目24个,加快推进中央鑫都等21个在建项目。完成房地产投资60亿元,开工商品房200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1.5万套,其中高品质住宅4000套。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积极建设都市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启动十里温泉城拓展区控规编制。全面建成大众温泉游泳健身中心。启动颐尚温泉二期工程建设,推进柏联SPA拓展项目,开工建设申基悦榕庄等5家五星级酒店。加快缙云山、金刀峡景区改造和大后港等项目建设,启动重庆旅游文化创意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特色都市乡村旅游。全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8亿元。积极建设主城西北部商贸中心,加快打造养生美食之城、特色会议之城、休闲度假之城。

(二)着力推进两江新区北碚片区开发建设

加快城市综合开发,掀起蔡家组团新一轮发展高潮。推进14平方公里控规编制工作。开工道路 47公里、建成15公里,加快形成“四横六纵”路网格局。确保蔡北干道中梁山隧道开工。开展宝山大桥、礼嘉大桥、童家溪大桥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广场、公园等市政设施,完善商贸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开展园区绿化、美化,显著提升园区整体形象。建成翡翠湖小学,开工建设蔡家小学、重庆24中扩建一期工程。启动重庆刑侦技术中心和光华医院建设。积极做好中国科学院西部研究院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征地8000亩。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3家以上。进一步创新合作开发模式,全力推进水土高新园建设。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拓展15平方公里工业发展区。加快建设悦复大道,开工建设水土嘉陵江大桥、方正大道延伸段和万兴路等项目,初步形成“两横三纵”路网,打通连接蔡家、悦来、空港、龙盛片区的交通节点。完成征地2.5万亩。建成安置房12万平方米。全力做好数据处理中心等项目落地工作,引进重大项目10个以上。

(三)着力实施“幸福北碚”五大工程

加快建设宜居北碚。新建城市公园3个,新增公园绿地100万平方米。完成主干道综合整治 11.1公里、居住区综合整治11万平方米。建成东阳滨江大堤黄桷段主体工程,新建城市道路37.9公里。实施嘉陵风情步行街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成城区菜市场整治。启动农村农贸市场整治。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大梁滩河、璧北河流域综合整治力度,建成歇马、东阳、天府、澄江等4个污水处理厂。加快建设便捷北碚。轨道交通6号线北碚段复合式TBM区间隧道全线贯通、嘉陵江大桥桥墩主体完工。积极支持遂渝二线、渝黔新线、兰渝等铁路建设。开工建设渝广高速北碚段,开展三环线北碚段前期工作。确保朝阳复建桥、缙泉路、文星湾隧道、龙凤大道二期建成通车。全面完成仪北路改造,启动嘉陵江峡口至水土、施家梁“两复线”建设和群兴路整治。加快建设森林北碚。积极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建设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实施缙云山健身梯周边、嘉陵江两岸和缙泉路绿化工程,加快推进观音峡国家级森林公园、金刀峡红叶森林公园和万亩红豆杉森林公园建设,新建苗圃基地2000亩。栽植米径8厘米以上苗木5万株,营造林5.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加快建设健康北碚。继续推进营养餐工程,中小学生饮用奶比率超过80%。开工建设市九院内科住院大楼,建成中医院城南住院大楼。开工建设蔡家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4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城乡居民医保报销比例提高到47%。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一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建成缙云山健身梯环道、缙云文化体育中心,新建中小学塑胶运动场6片、农村健身广场1个。加快建设平安北碚。深入开展“大下访”活动,切实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继续开展“扫黑除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现“平安校园”全覆盖,新建交巡警平台5个,推进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建设,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四)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

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新建蔬菜基地4万亩、花木基地2000亩、名优鱼基地1000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建成3个农村规范化农贸市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加快思源水库前期工作,建成缙云山片区供水工程和

石曹上片区应急供水工程,启动天府片区供水工程,解决50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启动40公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完成58个村环境连片整治,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民新村2个、巴渝新居400户。着力建设江东“一线八点”。以农业园区和台农园为重点,积极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加快实施重庆温泉谷、重庆生态鱼养殖基地等项目。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巩固农村土地确权颁证成果,流转土地3000亩以上。探索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开展农民住宅、林地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加强基层活动阵地建设。提高村(居)干部工作报酬,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五)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强力实施招商引资。进一步更新招商理念,着力“招大、引强、选优”。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强化专业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充分利用水土高新园、同兴工业园升级为市级招商平台的有利条件,全面扩张招商范围。重点围绕“两高一特”产业,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5家以上,到位招商引资资金148亿元。进一步强化外资工作,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增长30%。引进金融机构2家。切实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工作。继续做好外经外贸工作。新增出口企业10家,完成进出口总额2.8亿美元,增长30%。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增强民间投资积极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4.5%。进一步深化对口支援和区域协作。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巫山工作,加强与周边区县的协作联动,积极参与川渝、渝粤、渝鲁、渝台等区域合作。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办好“民生大事”。建成公租房108万平方米、廉租房868套、棚户区安置房40万平方米、城市危旧改安置房 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旧改900户。深入推进农民增收工程,农村居民户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改扩建寄宿制学校3所,进一步培养照顾好留守儿童。新发展微型企业635户以上。继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确保农民进城落户后享受应有权益。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城市新区学校规划建设,开工建设城南小学、缙云小学,建成天府小学和天府中学主体工程。支持西南大学、重庆市团校等院校加快发展。确保王朴中学创建市级重点中学成功。积极挖掘、保护和开发抗战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完成峡防局旧址、缙云山伟人旧居改造,启动重庆抗战历史文化风貌区打造和图书馆改造工程,建成4个街道文化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新馆开馆。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唱读讲传”常态化。完成广播电视数字化转换3万户,开通高清数字电视信号。成立区文档管理中心。进一步强化社会保障。新增城镇就业8100人,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3000人。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2%以上。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等社区服务业,推进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完成6个村整村脱贫任务。

(七)着力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努力建设创新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善于用开放的视野、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突破发展瓶颈,化解各种矛盾,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努力建设高效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审批项目和程序,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建立健全督查到位、考核科学、问责规范、奖罚严格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政府执行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审计监察等内部监督,让权力在人民群众监督下阳光运行。努力建设亲民政府。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施政理政的出发点,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为人民谋福祉,进一步提升亲民、爱民、为民的政府形象。努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准则,持续开展“三项治理”,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大力建设节约型机关,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风。

7.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七

5月17日, 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冷荣泉、三家运营商领导人及部分厂商代表共同出席了“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庆祝大会”, 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当前农村通信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并对今后的发展重点进行了全面布署。“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超过一半、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 定位以农村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奚国华强调。

政策:由“分片包干”转向“政府补偿”

当前通信领域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 信息通信技术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渗透率不断加强, 这无疑给未来电信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同时, 也对我国电信运营商更新技术装备, 进行战略转型和跨越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五年中, 我国通信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到了20%和10%左右, 全国电话用户数从9.4亿户发展到11.5亿户, 网民数从1.11亿发展到4.59亿。截止到2010年, 大部分乡镇具备了宽带能力, 近一半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并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体系, 同时还建立了“农信通信息田园”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农网站等近两万个。

不仅如此, 如今农村通信技术普及的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尺度。“近十年来, 随着‘村通工程’的组织实施, 信息通信技术在农村进一步普及, 这拉近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距离, 使我国广大农村的亿万农民获得了收益。”冷荣泉表示, “可以说, 关注农村通信技术普及和应用是各级政府和通信主管部门、电信运营商以及通信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 奚国华在大会上透露, 过去我国由运营商分片包干进行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从长远来说, 国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基金体制, 对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成分补偿。他表示:“今后在农村的宽带计划推进过程中, 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偿是必须, 也是必要的。”

运营:由“完成任务”到“增加收入”

对三大运营商而言, 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作任务, 而且已经逐渐成为其寻找市场新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据悉, 目前中国电信的光缆网络系统已经通达南方地区所有乡镇及近25万个行政村, 覆盖率接近70%。“今后中国电信将全面实施‘宽带中国’战略, 把推动宽带下乡、拓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作为宽带战略中的重要单元, 创新农村经营发展模式, 以丰富多样信息应用为核心, 形成高效率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张继平表示。

中国移动自2002年以来, 在村通工程的技术网络建设上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 为8.6万个偏僻村庄新开通移动电话, 将行政村和自然村比例分别提高至8%和4%。在中国移动集团副总裁鲁向东看来, 农村市场有其特殊特点和需求, 只有不断地创新建立适合于农村的服务体系和模式, 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为农民创造价值, 为农村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此外, 中国联通在“十一五”期间, 累计投资35.5亿元, 共完成1.4431万个村通任务, 其中包括1.2299个自然村、1861个行政村以及271个兵团林场的村通任务, 超额17%完成工信部下达的任务。“在'十二五'期间, 我们将不断探索利用3G、物联网和云计算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 推进多种信息化应用, 服务现代农业。”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邵广禄表示。

地方、企业:以特色业务带动发展

除了政府和运营商集团公司的支持, 一些地方运营商和企业也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本次大会上, 北京联通全面展示了其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试点工作。“我们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 采用全业务服务方式和多渠道补贴方式,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北京联通销售部副总经理左寅表示。

就具体方案而言, 北京联通通过“联通新农村”网站, 采用视频直播、多维立体图像方式, 促进农村旅游及农副业通过信息化渠道快速发展。此外, 还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12316新农村热线”服务、党员远程教育、平安城市监控等业务,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作为一直致力于农村领域业务发展的企业之一, 普天也展示了其推进农村信息化的进程。中国普天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研究部总经理陈庆方告诉与会者:“2011年普天综合电子电子交易系统将提供电信业务、公共事业服务、金融业务, 农网信息查询推送服务等, 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ICT不断改变着世界上人们的交流方式。与此同时, 长期、可持续的ICT发展亦为人民, 尤其是我们社会中的最弱势群体, 创造着过上更好生活的机遇。

8.2011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篇八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任内首份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新一届政府履职一年来的施政纲要,部署今年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阐释中国近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具体部署今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需要推进的一系列任务;最重要的包括:改以经济发展合理的区间作目标;保障粮食安全、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空气污染防治和环境生态保护等任务。报告突出其“忧民之忧、急民之急”之理念,具有明显的民生特色。报告对解决民众高度关注的就业、住房、医疗、社保、教育及食品安全、空气污染治理等热点问题作出回应,以求打造就业创业良好环境,织牢民生安全网。

二、创新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政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通货膨胀发生时,通常会

① 导致纸币购买力下降

② 导致经济衰退出现

③ 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④ 导致商品销售困难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2.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以下属于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是

① 大力发展服务业

② 政府尽力多安排劳动者就业

③ 转变就业观念

④ 努力推进就业机会平等

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

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这一举措

① 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 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上平等竞争

③ 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④ 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②④B. ③④C. ①③D. ①②

4.《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

A. 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B. 减轻企业的税负,改善经济结构

C. 优化预算的结构,完善社会保障

D. 增加社会总供给,扩大居民消费

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这将有利于

① 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② 增加财政收入.避免财政赤字

③ 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④ 健全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6.《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这一措施

① 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

② 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③ 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7.《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这样做

① 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

② 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的体现

③ 有利于构建我国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

④ 能提升我国企业应对倾销和反倾销的能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指出,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有利于

① 统筹城乡发展

②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③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④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

9.《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求,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这有利于

①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②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民主决策权

③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监督权

④ 使公众更好地行使民主管理权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 D. ③④

10.《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为此政府应该

A. 公正司法,严格执法B. 加强市场监管

C.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 加强对企业的直接管理

11.《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此,政府应该

① 领导立法工作,严格规范环境保护的行政执法行为

② 进行经济调节,加快推进相关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

③ 坚持依法行政,发挥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

④ 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

A. ①④B. ②③C. ①③ D. ②④

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倡导全民阅读。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是因为

A. 人创造了文化

B. 文化塑造着人

C.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 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13.《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这是对我国如下方面的发展要求

A. 文化产业

B. 文化事业

C. 公益性文化产业

D. 科学事业

14.《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

B. 矛盾的特殊性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这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二)非选择题

16. 材料: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报告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endprint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应该如何“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分析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参考答案:

1. A解析:导致经济衰退出现和商品销售困难的是通货紧缩,而不是通货膨胀,②、④不选。

2. C解析:现在是劳动者自主就业,不是政府安排就业,②错误;③不是对政府的要求。

3. D解析:公有制是主体,不能说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③错误;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④不选。

4. A解析: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5. B解析: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与财政赤字无关,②不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错误。

6. D解析:②错误,应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持续快速发展;③无关。

7. B解析:②、④与题意无关;①、③体现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意义。

8. D 解析:②表达错误,应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材料体现的是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③不选。

9. C解析:“三公经费”公开是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而不是民主决策权、民主管理权,②、④不符合题意。

10. B解析: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政府应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市场监管,B正确;A、C、D观点错误。

11. D解析:领导立法工作的是党而不是政府,①错误;发挥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作用的是中国共产党,而不是政府,③不选。

12. B解析:A与题意无关;C是将人与其他事物对比,不符合题意;D错误,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13. B解析:材料中的“重点高校”是文化事业,不是文化产业,B正确,A错误;C表达错误;D与题意无关。

14. C解析: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试点(特殊性)到全面推广(普遍性)是一个由特殊到普遍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 C解析:材料取得人民的作用,A、B不够全面,C正确;D是方法论,不是原理。

16.(1)①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将创造大量新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的建设过程有利于扩大就业。

③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

④ 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⑤ 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2)①政府要切实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职能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② 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

③ 坚持依法行政,制定和完善相关行政法规,严格执法,依法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④ 政府应审慎行使权力,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政府应征求民意、集中民智,依法科学规划和管理新型城镇化建设。

⑤ 政府要树立威信,在“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①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

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既要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共性,又要把握个性,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

③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必须把握“三个1亿人”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正确分析和认识新型城镇化问题。

④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必须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分别面临的不同问题。

(作者单位:广东肇庆中学高中部)

责任编校李平安

上一篇:毕业生晚会震惊节目下一篇:魅力龙山 和谐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