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两首

2024-10-12

4古诗两首(精选9篇)

1.4古诗两首 篇一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

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

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字伯淳,号明道。河南洛阳人。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在政治下,他虽然坚决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并不成司马光等旧党官僚东山再起后对王安石集团贬逐无遗的政策。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

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 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2.改写《春日偶成》。板书设计: 江南春(杜牧)

莺啼 绿映红(写景)村郭 酒旗风

南朝 寺(抒情)

2.4古诗两首 篇二

教学本课须考虑一些因素: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对《草》、《宿新市徐公店》这两首古诗也不陌生, 读通顺、能背诵已不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重点应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展开想象, 在读中感悟、生情、入境, 感受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深, 提升审美情趣。

一、激趣导入

1.《草》。

建议从“草”的象形字入手, 出示草字的象形字, 提问:从字形看是个什么字?接着向学生简单介绍汉字的造字特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的学习做准备, 或让学生说带有草字的词语或找课文中带有草字头的字。而后出示诗题, 简介诗人。

2.《宿新市徐公店》。

首先, 复习《小池》, 顺势导入:宋代诗人杨万里描绘了小池初夏的景色, 今天我们要再次随他去欣赏春天里所见的一幕景色。其次, 出示诗题, 理解题意。 (宿:住宿;新市:是地名, 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镇。新市是宋代酿酒中心, 据说杨万里迷恋新市西河口林立的酒, 痛饮大醉, 留住在新市徐公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最后, 指导学生准确读诗题。 (宿|新市|徐公店)

二、读诗明意

1. 识字写字。

首先, 在语境中整体认读, 自主识字, 扫清字词障碍。着重纠正字音, 如烧、荣、未、追、菜、宿、徐等;指导书写9个生字时, 注意纠正字的笔画顺序和间架结构, 重点讲解未、荣、宿、烧、店、离等。

2. 读诗, 释诗意。

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 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为此, 多种形式的“读”应贯穿两首古诗的教学始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避免逐字逐句讲解, 释诗意应与“读”有机结合, 以“读”为主, 在“读”中悟, 结合插图, 让学生大概了解诗意, 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反复读, 品味情感, 生情, 入境。

(1) 学生自由读诗, 整体感知内容。围绕“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诗句你读懂了什么?”的问题, 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思。

(2) 教师指导诵读, 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可采取自由读, 指名读, 互评;再读, 指名读, 齐读等方式。互评时, 通过“怎样读好诗?”的谈话, 引出平长仄短的读诗规律, 指导学生按其规律读诗。 (“平”指平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一、第二声;“仄”指去声字, 包括现在普通话中的第三、第四声。平声拖长音节, 仄声声停气不停, 缩短发音。用符号“—”表示平声, 用符号“|”表示仄声, “———”表示声音延长。平长仄短的规律除能让我们读准字音, 还能感受到当时作者用这些字时的情感, 平声字一般作者要抒发的是开朗、豁达、愉悦的心情, 仄声字要表达的是压抑、低落、悲伤的心情。) 《草》的平仄规律是:离 (—) 离 (—) 原 (—) 上 (|) 草 (|) , 一 (—) 岁 (|) 一 (—) 枯 (—) 荣 (—) 。野 (|) 火 (|) 烧 (—) 不 (—) 尽 (|) , 春 (—) 风 (—) 吹 (—) 又 (|) 生 (———) 。《宿新市徐公店》的平仄规律是:篱落 (|) 疏疏 (—) 一径深 (—) , 树头 (—) 花落 (|) 未成阴 (—) 。儿童 (—) 急走 (|) 追黄蝶 (—) , 飞入 (|) 菜花 (—) 无处寻 (———) 。在读诗过程中, 教师可借助手势、身体动作, 让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3) 品词赏图释诗意, 深入感悟。《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这一句诗中, 对“原”“离离”“一岁”“枯荣”等词语进行释义, 提问:草在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这句诗表达了草什么的特点?着重理解离离是草生长的态势, 岁岁枯荣是草一年一度的枯萎和茂盛, 是其生命的过程。“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这一句诗, 教师可板画草根, 结合图画感受“春风吹又生”的意境。对《宿新市徐公店》中词语 (篱落、疏疏、径、深、未、阴、急走、处、寻) 进行简单释义, 借助插图,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稀稀疏疏的篱笆, 伸向远方的小路, 新叶不茂盛浓密的树, 是静态描写。后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4) 品味诵读, 深层体悟。《草》重点品读诗句“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帮助学生理解草的特性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烈火再猛, 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 只要残存一点根须, 来年草的生命便会复苏, 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野火焚烧象征生命的艰辛和考验, 春风吹又生说明草的顽强不屈与执著不移。《宿新市徐公店》着重品读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画面”的体会, 如果学生有类似生活体验, 可鼓励交流。

(5) 想象画面, 体会情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第一学段 (1~2年级)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时, 引导学生一边读, 一边想象画面, “野火焚烧草和春天草的蓬勃生长”, “稀稀疏疏的篱笆、伸向远方的小路、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的树、黄灿灿的菜花丛中追逐翩翩飞舞的黄蝴蝶的儿童”。在读中, 入境, 产生情感共鸣, 感受春的美与生机。

三、积累运用

1. 读读记记《草》原诗后四行的内容, 对古诗形成完整的认知。

2.

3.《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及评析 篇三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追求是无止境的意思。

师:你说出了两层含义,很全面。让我们再来看一句诗。(出示)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语言相当精炼。其实,像这样的古诗句很多,表面上讲的是一件事、一处景,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样的诗,通常被称为“哲理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生齐读课题)

【评析】“宋人诗歌多说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这两首古诗富含哲理,学生读来觉得较为艰涩。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导入,既巧妙地引出了“哲理诗”的概念,又凸显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直入主题,亲切而又自然。

师:(出示两首诗)放声读,字音要读准,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而后汇报读。其间提醒“徘徊”(huái)“渠”(qú)“为”(wéi)的读音)

师:通过预习,有些字词的意思可能懂了,有些诗句有点蒙蒙眬眬的感觉,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生质疑)

师:不懂怎么办呢?

生: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解答疑问。

(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疑)

【评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预习能力,完全可以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再及时反馈预习效果,夯实深入学习的基础。

师:现在,读懂了多少呢?先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吧。

生:我们读懂了“古人学问无遗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古人做学问是非常认真的,往往不遗余力。

师: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生: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师:你又想起了哪些成语故事呢?

生:囊萤映雪、闻鸡起舞。

生:凿壁借光、悬梁刺股。

师: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是啊,这些都是在讲“古人学问无遗力”。现在我们再读这句诗时,内涵就更加丰富了。(生齐读)

【评析】引领学生读懂“哲理诗”的深刻内涵,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是关键。如何实现呢?倘若只空泛解释,那么理解就是呆板、干涩的。教者这里的三个追问既是对教学目标的明确——深刻地理解诗歌内涵;也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抓住“无遗力”,读出诗词背后的意境,更是一种有效的提问——语文课堂学习就是帮助学生“爬坡”的过程,思维与语言同时得以提升。

生:我们读懂了“少壮工夫老始成”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壮年时期所花的工夫,要到老了才会有所成就。

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功夫,是不断积累而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都说到了“gōngfu”这个词。是同一个词吗?

生:不是。

生:第一个同学说的“工夫”就是诗中的“工夫”;第二个同学说的是电影《功夫熊猫》的“功夫”。

师:这两个词容易混淆,我们不妨来辨析一下。

(出示选词填空题)

生:(总结)“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功夫”则侧重于表示本领。

师:是啊,从少到老,古人做学问,强调日积月累,要花毕生的工夫才能有所成就。

【评析】“工夫”与“功夫”,学生常有误用的现象,就是因为对于词语的意思未能透彻的理解。此处借助选词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辨析,准确理解诗中关键字词的含义。

师: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李时珍,从小立志,晚年才编成《本草纲目》。你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谈迁。他从小立志,二写其稿,终于写就了《国榷》。

师:那“始”的意思就是?

生:才。

师:做学问,仅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够吗?

生:绝对不够,还要学会实践。

生: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师:“纸上”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书本上啊!就是指书本知识。

师:那么,看电视、上网、听广播或是听别人说算不算“纸上”?

生:不算,应该就是指书本。

生:我也觉得不算,因为它们不是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陆游说的“纸上”其实就是听别人说的意思,电视、广播和网上也是听别人说啊,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陆游谈的就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此语一出,掌声四起)

生:所以,只要不是自己亲身实践得来的,都应该算“纸上”!

师:你们这么说的依据在哪里?

生:陆游诗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行,就是亲自实践。那么凡不是亲自实践的都应算做“纸上”!

师:说出了道理,很好!(出示《说文解字》)“躬”,从身,弓声。指的就是身体,引申为“亲自”。(生做笔记)这句诗启发了无数的后人去探求“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仍然发人深思。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评析】一个看似跑了题的提问,一开始的确让学生发怔,但继而,他们就开始思考,并试着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了——真正促进学生深入思维的提问,就是有效的。

师:读到这儿,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出示):(一个寒冷的冬夜,外面是 ,书房内,陆游和自己的小儿子子聿正在灯下读书……)下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生纷纷将整首诗的意境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与整理,说得自然而又深刻)

师:“少”与“老”,“纸上”与“躬行”,诗人陆游在比中明理(板书),巧妙地将人生哲理传授给儿子,也授予我们这些后人,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生探求。

(全班感情朗读全诗)

【评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将整首诗的意境由学生之口缓缓呈现在我们眼前“比中明理”,对于诗歌写法的一点提炼,水到渠成,学生易于理解,也为另一首诗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师:宋人诗歌多说理。朱熹曾这样评价——“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你们知道朱熹是谁吗?谁来简单介绍介绍?(生简介朱熹)

师:借这首诗,朱熹想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先自学,可以凭借刚才的学习方法加强理解,想象意境,一会儿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我们全班交流。

(生先静思默想,勾画,认真自学;而后小组合作学习;最后,生按小组汇报了主要的学习成果)

师:你们学得凝神静气,讨论得异常热烈,交流时侃侃而谈,老师为你们叫好!但是,我还有个疑问,你们刚才谈的都是这一方水塘啊,那干脆把诗题《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好吗?(师板书)

生:(急切地)不能改!不能改!这样用水塘来打比方,阐明的道理就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了。

生:我补充。因为诗人正是把学习新知比作这方塘活水来说道理的。

师:那么,谁能用“要问 ,是因为 。”来说说读书学习。(生纷纷用自己话说)

师:朱熹就这样用比喻帮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板书:喻中明理),实在高明啊!

(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师: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出示)在下列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

片段1:我们班的赵彤同学文章写得好,屡屡见报。有同学采访她,请她谈谈诀窍。她笑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片段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洛蒂满怀激情创作《简•爱》,一气呵成。《简•爱》故事动人,描写细腻,一问世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轰动了文学界。

(生结合语境,自由阐述)

【评析】古人的“理”是从生活中悟出来的,今天,我们学习“哲理诗”,自然也应将这“理”放归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之中去。这样,学生对于“哲理诗”的理解,也就不会感到艰涩难懂了,还能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产生新的启发——语文学习,因此焕发出生命力!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哲理诗,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本枯燥的道理,经诗人用了“比中明理”和“喻中明理”的方法一说,就显得生动、形象了……

(课末,师引用王国维的话概括“哲理诗”的特点,并建议学生拓展阅读《冬夜读书示子聿》另一至两首,《观书有感》其二)。

【评析】对“哲理诗”感觉的归纳,恰是对于这两首诗写作特点(比中明理、以喻明理)的一次提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深切地体会到诗作中的思辨之美,就一定会生发出自主学习与感悟其他“哲理诗”的激情。再加上本节课有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们在这节课上不仅得了“意”,得了“言”,还得了“法”,作业又为他们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目标明确,精选内容,有效提问,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享成功的喜悦!

4.4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篇四

示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历代的许多诗歌作品中,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示儿》。

(揭示诗题:示儿,相机解题)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解诗题

知作者

懂诗义

悟诗情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第一步:把这首诗读正确。

第二步、能过重点的词语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第三步、体会诗句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1.自由读

2.小组内相互读,然后选一个读的最好的同学代表本组来进行表演。

3.小组代表读,读后评议

4.全班读

5.指名背诵

6.全班背诵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此时此刻陆游的儿子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陆游的儿子,请把你要说的话发表在作品栏里。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台湾小朋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你们远离祖**亲,我们多么盼望你们早日回到祖国妈妈身边!这里,我只好用陆游的一首《 》来表达我这时的感受:“(),()。(),()”我深信:以后我们会团圆的,这也是我们全体大陆小朋友的愿望!

5.4古诗两首 篇五

初备:王青霞 复备:李萍、沈清红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春日偶成》。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学习难点】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人物的思想感情。

一、温故互查:

1、背诵《江南春》。

2、揭题、简介作者程颢。

二、自主学习:

自学内容见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特别提示:(1)括号内的内容是对预习问题的提示和说明,特别重要,要认真阅读;(3)朗读课文时要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有节奏、有感情。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提示: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来谈谈看法。

四、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对古诗的理解。学生自由理解意思正确都可。

展示二:展示朗读。相机指导朗读。

展示三:展示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展示导学案“合作学习”这部分的学习成果。

五、拓展提升:依据《春日偶成》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偷闲)云淡 风清

6.4古诗两首 篇六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宿新市徐公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诗篇描绘的是幽静安逸的田园春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黄碟的生动场面。前两行写春天景色的特征,后两行写儿童的活动,诗篇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情趣,渗透着诗人对美丽的田园春色的赞美和对乡村儿童的喜爱之情。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课上容易完成背诵。此外,朗读能赋予教材生命化,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读好了,就什么都有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诗句。

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游园不值》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地脚步走来了,一场春雨过后现在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古诗中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说说)

2.揭示课题:是啊,春天的景色太美了,引得人们常乘着春光到处游览,有一位诗人,他也乘着春光去游园,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板书课题:游园不值。生齐读课题。

3.我们课前作了预习,作者是谁呀?(叶绍翁)4.师补充、出示叶绍翁资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师指着板书:咱们来看,诗人叶绍翁在——(游园),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不值”,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相遇)。那“不值”呢?

2.自读全诗

⑴同学们,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没有遇到主人,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再说一说。

⑵出示: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⑶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诗句的停顿。请生读。3.提示难读的字:

⑴这首诗里有三个字老师认为比较难读好,谁能发现?(屐、苔、扉)你们说古代的“屐”和“扉”就是咱们今天的什么呀?(“屐”是鞋子,“扉”是门)

⑵指名读诗。

4.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要想把这个故事讲清楚明白,就必须理解诗意。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有哪些方法来帮助理解的?(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

下面老师就给你们5分钟时间,用你熟悉的方法来弄清诗意,快快行动起来吧!(小组交流)

三、结合插图,品读、理解诗意。

1.全班交流读懂的句子,教师因势利导。

出示插图和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⑵重点理解“扣”什么意思?(敲)把“敲”代进去读,做动作演示,体会“敲”与“扣”的不同之处(“扣”的力量比较轻,显得礼貌)

⑶重点理解“怜”(爱惜)叶绍翁最初写这首诗的时候用的是“嫌”,带进去读一读,体会不同(用“怜”拉近与主人距离,说明不光主人爱惜,其实叶绍翁同样爱惜)所以这“应”可以理解为(应该)

⑷训练朗读(读出“轻轻”的感觉、“久”的时间、读出爱惜的感觉)⑸大家想过吗?为什么主人和诗人都如此爱惜这苍苔?(爱苍苔其实是爱春色)

⑹体会诗人此时心情(失落)(板书:失落)

再读诗的前两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吗?(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⑺正当诗人有点失望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大伙儿一起读。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关、出”

(“关”说明关得紧,红杏能出更显示其生命力之旺盛。)满园春色关在里面,但一枝红杏却偏偏出来了,这一“出”需要什么(力量,生命)

⑶指导朗读“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力量、读出喜欢)2.展开想象、朗读感悟:

⑴同学们,这一枝探出墙的红杏让诗人想到的其实是(春色满园)⑵你觉得这墙内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交流)

(院子里百花争艳,火红的杏花,洁白的李花,金黄的迎春花,粉色的芍药花,紫色的月季花,真是五彩缤纷,把院子里装扮得充满生机;院子里生机盎然:杏树高高的举起鞭炮,喜迎春姑娘的来临。春梅迎风绽放,飘出浓郁的芳香,月季花也张开笑脸,对着天空高歌。还有许多花含苞欲放,正在明媚的春光里做着香甜的梦。)

⑶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一下春天的美景呢? 3.品味诗句

⑴品味一下,这首诗好在哪儿了?

⑵训练朗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读出生机)

⑶激发学生想象,出示:一枝红杏()出墙来?它出墙来()? 学生可填:伸、冒、爬、探

⑷是啊,外面多么精彩,外面同样春意盎然(齐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示图、文

⑸从填字中你感受到什么?(春天那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得出: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的。)

4.配乐朗诵、升华情感。

这么有品味的好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里面的味道呢? 自由读——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富有情感的背一背。

四、拓展、小结。

1.这满园的春色,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了肯定又会吟出许多优美的诗章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

碧玉装成一树高,春眠不觉晓,好雨知时节,万条垂下绿丝绦。处处闻啼鸟。当春乃发生。不知细叶谁裁出,夜来风雨声,随风潜入夜,二月春风似剪刀。花落知多少。润物细无声。—— 贺知章 —— 孟浩然 —— 杜甫

2.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不小:了解了诗人,读懂了诗句,还明白了古诗中蕴含着的哲理。古诗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只有通过背诵这些如“红杏”般的古诗,在感受古代文化的“满园春色”的同时,让我们的心灵也像诗一样的美。作业设计:

1.根据〈游园不值〉编一个故事或以文包诗的形式写一写。2.预习《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设计: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怜)春色满圆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爱)

第 二 课 时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这些古诗都从不同侧面、角度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美丽。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解诗题:

看到这个题目,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交流。

宿:过夜、住宿。新市:地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

2.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3.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①借助注释

②查工具书

③联系上下句 ④看插图 ⑤互相交流)今天也用这种方法理解这首诗。范读、配乐齐读

4.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⑴自渎古诗,读准字音。

⑵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⑶思考: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提示:“篱、疏”的写法、发音 2.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出示诗句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3.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疏疏:稀疏。深:深远”

⑶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⑷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⑸指导朗读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⑴学生根据句子谈自己的理解。⑵重点理解“走:跑。急走:快跑” ⑶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⑷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指导朗读。4.你喜欢这首诗的那句?为什么?学生交流

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5.再读,读出后两句的喜爱之情。⑴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⑵检查:指名读全诗,齐读 板书:喜爱

四、补充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

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几个孩子在丽日当空,花香扑鼻的大好春光中,正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奔跑着,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仿佛听到了孩子们的嬉笑声、欢呼声、失望的叹息声……)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朗诵,深化理解。

4.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写下来,要写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5.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黄(绿)(黄)

6.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色彩鲜明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引导练笔

1.读到这首诗,你还想到哪些富有童趣的乡村生活的诗词?能背诵一下吗?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池上(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听了这一首首富有童趣的诗,老师眼前也浮现了儿童活泼、可爱的样子。那我们能不能按《宿新市徐公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一下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板书设计: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一径、枝头(静)春景

儿童、黄蝶、菜花(动)童趣

7.4古诗两首 篇七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教科书所给的唐诗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理解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译文要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关键词】三美 创译 境界

人教版第六模块第二单元主题是谈诗歌,课文中谈到了英文中的童谣、清单诗及五行诗,还提到了日本的俳句诗和中国的唐诗。课文中列举的唐诗英译及79页课文注释给出的唐诗原文一并展示如下: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Awaiting Husband Stone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travel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

该译本出自张廷琛与魏思博(下简称张魏)合译的《唐诗一百首》中第53首。教科书中的译文没有英文标题,上文的标题是根据张魏的译本补上的。首字母的大小写是照着教科书抄下来的。在《唐诗一百首》原书中译者在译文后加了注释:A legend that originated in Wuchang, Hubei Province, and spread so far and wide that there were many such landmarks along the rivers of China. 而北京大学许渊冲译注的《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60页也是《望夫石》,译注如下:

The Woman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Wang Jian

Waiting for him alone

Where the river goes by,

She turns into a stone

Gazing with longing eye.

Atop the hill from day to day come wind and rain;

The stone should speak to see her husbandcome again.

*The legend goes that a woman sitting for the return of her husband turned into a stone by the riverside. Thus the stone becomes a symbol of lovesickness.

从形式上看,以上两种译文共同点是既译且注,不同点是张魏的译本是无韵体,而许译是韵文。和原诗比较不难发现张魏译本首先未做到押韵,因为原诗是押韵的乐府诗,不押韵就失去了乐府诗的音乐美,不美也就不能脍炙人口,也就无法流传了。正所谓,诗之无美,行而不远。而许译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不仅形美,而且音美、意美。

再看该书workbook的52页还列举了另外一首唐诗的英译,即孟浩然的《春晓》。该诗的原文和教科书所给译文如下: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Witter Bynner、江亢虎)

该译本出自中国学者江亢虎 (1883-1954) 和美国著名诗人威特·宾纳(Witter Bynner)(1881-1968)合译的 The Jade Mountain: An Anthology 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618-906)(中文名为《群玉山头:唐诗三百首英译本》)。《群玉山头》是《唐诗三百首》的第一个英译全译本, 也是西方世界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译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历史学博士李珊在她的文章《江亢虎北美传播中国文化述论》中关于《群玉山头》的论述如下: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意象派诗人热衷于借用中国古诗中的意象以自由诗的形式表现具有东方色彩的意趣。江亢虎和宾纳的英译《唐诗三百首》的工作,就是在这一股由意象派带动的翻译中国古诗热潮中开始的。《纽约时报》书评对该书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在这个领域中后来的作家们应当以他们的作品作为范本,并将他们的感知作为指导。”上述书评中有两个关键词“自由诗”和“准确性”即说明该译本首先背离了中国古体诗的韵诗特性,其次,背离了文学作品讲究的“艺术性”而非科学意义上的“准确性”。另外,抛开韵诗特点,单单从简洁达意上看,也有讨论的余地,比如:第一行中light-hearted,第二行中的round me,第三行中的I可否略去?

下面,我们看看许译《唐诗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六页的对该诗的译注:

A Spring Morning

Meng Haoran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his quatrain reveals the poets love of spring and his regret of her departure.

首先,许译的第一行和第二行结尾的lying 和crying押韵,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尾的showers和flowers押韵,体现了诗歌的音美;其次,该译文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长短一致,第二句和第四句长短一致,体现了诗歌的形美;第三,第一句中,没有直译“眠”,第二句没有直译“处处”,但意境表达出来了。体现原诗的意美。体现意美是诗歌翻译中最难做到的,因为需要译者的再创作。由此,我们想到宋代画院曾经举办过一次绘画比赛,画题是“踏马归来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的画骑马人手里拈了一枝花,有的画马蹄上缠着一枝花,有的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丛中,最后夺魁的却是这样一幅画:一匹骏马奋蹄疾驰,马蹄边飞舞着几只小蜜蜂。真是绝妙的构思啊,画中没有花,但追逐马儿的小蜜蜂却让人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香是难以正面描绘的,而以蜜蜂衬花香从而获得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绘画艺术是这样,文学创作是这样,文学翻译何尝不是如此呢?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曾说: “Prose is words inthe best order; poetry is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 (散文是编织得最好的文字,诗歌是编织得最好的绝妙好辞)。由于西方文字是形合文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对等,所以西方提出了翻译对等论。但中文是意合文字,据计算机统计,只有大约百分之四十的中文可以和西方文字对等,西方的翻译理论不适合中西翻译实践,因此,中译英的翻译理论必须来源于中英翻译实践,必须建立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而英译唐诗的最高标准,应是要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有机统一。许渊冲教授是翻译三美理论的提出者,也是三美理论的实践者,在许老长达七十年的翻译生涯中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等中外名著。许老在《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指出:在译诗时,传达原诗意美是最重要的,是第一位的;传达原诗音美是第二位的;传达原诗形美是第三位的,最好“三美”齐全,如果必能兼顾,就要从全局考虑取舍。许老创译的例子数不胜数,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s in flight,

From paths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man, behold!

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

第一句的“千山”说成从一座山到另一座山,“鸟飞绝”反说成没有飞鸟。第二句的“万径”说成是从一条道到另一条道,“人踪灭”反说成看不见行人。第三句舟字不译,因为寒江垂钓,自然是在船上,“蓑笠翁”说成“渔翁”,再加一个“看”,以动衬静,愈见其静。第四句说原来渔翁不是在钓鱼而是在钓雪,显示渔翁独立的人格。全诗上下都体现了译者的创译,让人读罢全诗,心领神会,荡气回肠。这大概就是创译诗歌达到的“三美”境界吧!

参考文献:

[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2]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8.4古诗两首 篇八

<教材分析>本诗共四句,第一句写出浓浓春意中诗人熟睡而起,不知不觉天已大亮,第二句写处处鸟鸣的景象;第三四句写春雨过后满地落花的情景。动词与色彩鲜明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

<学情分析>全诗极为有趣,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春天的清新明媚。<教学目标> 1.会认“民、眠”等9个字,会写“民、眠”等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词。

难点:了解诗意,理解诗的意境.<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解题: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去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你们都观察了吗?能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一说吗?(同学自由发言)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好。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的话,就是一篇很好的文章。唐朝有位大诗人就是这么做的。他的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这首诗就是《春晓》。(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

2.介绍作者:《春晓》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湖北襄阳人,大诗人李白的挚友,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大半辈子隐居农村,过着淡泊恬静的生活,年轻时曾漫游江浙,徜佯山水之间,历览自然风光,他擅长于写山水诗,字里行间凝聚着对人生和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 不读mín。闻:前鼻音wén。

(二)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放课件,整体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句的大意是:(我)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5.教师说诗意,学生念出诗句。6.同桌互背古诗。

(三)感悟韵律。(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4)学生扮演诗人吟诵古诗。

三、小结:

春天的景色非常美,也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我们一定要珍惜春天的时光,爱惜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生字词,指导写字完成课后习题

一、复习生字词 小黑板出示课后词语

二、创造性完成做一做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课后的生字,想想自己能记住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的。2.班内交流。重点指导: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矢:作偏旁时捺变成点 尧:右上角没有点 3.指导书写。

要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习书写。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1、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学习《绝句》(1)自读古诗,读熟练(2)赏析古诗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2、扩展阅读: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探究活动

9.3古诗两首 篇九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理解诗中带点词的意思。3.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背诵课文,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懂《山行》这首诗,体会情景和情感。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古诗。(同学们学过不少古诗了吧,谁来给大家背几首?)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有关秋天的古诗。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山行》这首诗有了哪些了解呢?

二、检查预习

学生交流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师补充。

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后人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可见杜牧在唐代诗歌创作中有很高的地位。

三、学习第一首《山行》

(一)板书课题,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 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 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3. 圈出读不懂的词语,想一想它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效果

1. 读生字,及时正音。重点读准:径、枫 2. 练习朗读课文。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我停下车不走,是因为喜欢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要尽情观赏。)

4.读第四行诗。理解“霜叶”“红于”。(1)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2)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3)教师出示枫叶,枫叶变红了,是什么季节?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突出此时枫叶的特点?(对比)诗人用“二月花”与“枫叶”进行比较这样写好在哪儿?

师生共同讨论: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觉到了山林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象。

(4)那为什么说红于二月花呢?(枫叶不畏霜寒,经霜后更加明艳动人。)(5)自由读诗,想象诗所描绘的意境。

(五)、总结全诗。

1.从诗句中你能感觉到诗人对这样的景色是怎样的感情?(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六)、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1.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3.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七)、指导写字。“径、枫”都是左窄右宽,要注意写好。

五、作业设计:

1.默写古诗。

2.写下已弄懂的第一诗中的字词的意思。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的作者是,最能反映诗人喜欢大自然及其原因的诗句是 “,”。

(2)《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4.读一读,背一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5)学习第二句:重点理解“对愁眠”。(伴着愁思睡不着。对:伴随、相伴。)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

(6)朗读训练(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2.学习第三、四行诗。(1)指名读这两行诗。

重点理解:“到”、“夜半钟声”(到:送到、传到。夜半钟声:半夜的钟声)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书“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

(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孤独忧愁)。

(4)朗读训练(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寒山寺、钟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六、练习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1. 自由练读。2. 指名读。

3. 欣赏:为读好的同学配乐。

七、背诵课文

八、比较异同,拓展提升。

这两首同是写秋景的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怎样用读把这些不同表现出来。相同都是诗人看见眼前的景写的诗,都是写秋天的诗,都写了火红的枫叶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重在借景抒情;不同在观景的地方不同,时间也不同,心情也不一样,一爱一愁。

九、指导写字

十、作业设计:

上一篇:800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习总结下一篇:江边乡信访工作自检自查报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