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2024-07-10

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通用12篇)

1.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一

外来宠物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宠物伴随人类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外来宠物日益受到玩家青睐,但它们也对当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不利影响.本文概括了我国外来宠物的现状,分析了外来宠物的潜在危害,探讨了在外来宠物及外来入侵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作 者:朱文博 王德良 ZHU Wen-bo WANG De-liang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沙,410004刊 名:四川动物 ISTIC PKU英文刊名: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年,卷(期):25(3)分类号:Q959.9 S86关键词:外来宠物 影响 对策

2.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随机化原则,从云南红河哈呢彝族自治州13市县城镇60至69岁老年人中随机抽取350人进行问卷调查,有效答卷328人,有效应答率为93.7%,其中男性150人,女性178人,平均67岁。

1.2 研究内容

1.2.1 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

采用自编《老年人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对60至69岁被试者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目的、项目、形式、每次活动持续时间、每周活动频率、以及运动强度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通过信度检验,相关系数r=0.86以上。

1.2.2 心理卫生问题

选用国内外通用的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1]测试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含有九个因子90个项目,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评定方法采用五级评分(从1—5级),1=从无,2=轻度,3=中度,4=相当重,5=严重。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均分≥2分表示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 ≥3分表示存在重度心理健康问题,凡有1个(及以上)因子分≥2分即认为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并以此来计算心理卫生总检出率。

1.2.3 身体形态与素质测试

用SCL-90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后,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老年人部分)》[2]分别测试有无体育锻炼习惯的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

在取得13个县市城镇民政部门的支持后,把集中统一培训的调查员26人分配到老年活动中心请60至69岁的老年人填写问卷,统一回收。

1.3.2 数理统计

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样本进行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标准为p<0.05,极显著性标准为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云南红河哈呢彝族自治州13市县城镇老年人体育锻炼习惯与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1.1 体育锻炼习惯与SCL-90因子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云南红河哈呢彝族自治州13市县城镇老年人体育锻炼习惯有无的调查统计,有62.8%的老年人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23.2%的人对体育锻炼持一般态度,不感兴趣人的只占14%左右。将SCL-90各因子与体育锻炼的不同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老年人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症状平均数明显低于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老年人的因子症状平均数,经方差分析,差异非常显著(P<0.001),而强迫、人际关系、敌对、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见表1),说明老年人要过有意义的生活,创造物质财富和进行消费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好体现,而是通过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心境得到放松和快乐,有体育锻炼习惯的老年人在自己喜欢的运动中得到运动愉悦感,即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喜悦和快乐情绪。缓解了内心世界的无意义感,获得了巨大的精神依托和精神享受。因此,要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应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1.2 体育活动时间与SCL-90因子的影响分析

活动强度大小对躯体化、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活动时间在40-60分钟的老年人各因子得分最低,心理健康水平最高,说明适宜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调节人的情感,改善机体的神经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的情绪有良好作用。其次是20-40分钟,活动时间在20分钟以下,并且活动量较小的各因子得分最高。这是因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情绪抑郁、焦虑、压迫的人注意力往往专一、持久的集中在某一特定的事情上,而运动能转移大脑的兴奋点,清除烦恼的“兴奋点”,建立新的“兴奋点”。国外学者就提出:至少持续20-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心理学效应的发挥。随着运动总时间的增加,体育锻炼所产生的良好的心理效应就会增强,但运动量达不到则会使效果不明显,运动量过度也会产生负面影响[2]。

2.1.3 有无体育锻炼习惯与心理卫生问题检出情况

经统计得出:86%的老年人对体育活动是感兴趣的,在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201人中,每周活动频率在3次以上,每次活动平均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老年人有56人,占27.8%。通过查阅国内外以体育锻炼相关的大量论文和有关资料,了解体育锻炼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认为符合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强度分别达到在每周3次以上、运动的时间超过30分钟,中等强度并对体育活动后的自我评价良好。具备以上特征的老年人即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本研究符合体育锻炼习惯特征的调查对象有201人,其中男性占43.6%。经统计,有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对象中有146人至少有一项因子分≥2分,有55人阳性因子≥3分,检出率分别为9.2%和4.6%,无良好体育习惯的人群中有127人至少一项因子≥2分,有96人阳性因子≥3分,检出率分别为24.8%和9.8%。九个因子前者的阳性症状人数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X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1)。可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有很好作用。

2.2 云南红河哈呢彝族自治州13市县城镇老年人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机能与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影响结果分析

2.2.1 身体形态、机能状况测试结果

按随机抽样原则,在无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男性20人,女性40人与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30名男性和60名女性分别进行身体形态、肺活量和身体素质,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各项指标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由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老年人的各项身体形态和机能指标明显优于无良好体育习惯组。可见,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对处在骨骼结构发生退行性变化老年人的骨质产生良性的刺激,推迟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助于身体的灵活性和体力活动的保持。减少体脂,增加瘦体重,而不经常活动的老人,身体瘦弱或肥胖,尤其是男女性体重都表现的尤为突出,本研究男女性体重两组人群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也可能是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的原因。

另外,经常锻炼使得呼吸系统的功能增强,肺活量提高。由此证明,体育锻炼能保持肺组织的弹性,提高呼吸肌的收缩力,加强胸廓的活动幅度,改善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增加吸氧能力,从而提高全身各内脏器官的新陈代谢。

2.2.2 身体素质测试结果

由表4统计结果可知,在对老年人测试握力、坐位体前屈、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等四个身体素质项目上,有良好锻炼习惯组的老年人各项指标明显好于无良好锻炼习惯组,经检验,除女性握力项目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项目两组男女性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良好体育活动习惯的老年人身体素质均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积极锻炼习惯,对延长和保持身体运动素质有积极作用[4]。这也说明体育锻炼对抗衰老有显著意义。

3 结论

1.有体育锻炼习惯,且每周体育活动次数达到3次及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超过30分钟,锻炼后的自我评价良好。

2.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上对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影响有显著差异,老年人进行一定强度的运动对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但要加强医务监督,避免运动强度过大造成运动伤害。

3.有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老年人身体形态、机能明显好于无体育锻炼习惯的老人,除女性体重外,其余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性差异;反映身体机能的肺活量指标,两组老年人呈非常显著性差异;在对老年人测试身体素质的四个项目上,体育锻炼习惯良好的老人各项指标明显好于不喜欢体育锻炼者。

4 建议

1.在加强中老年活动场地条件建设的同时,社区应设置专人对他们活动的内容进行管理,才能保证活动内容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有效性,使体育活动从自发、兴趣向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

2.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挖掘整理既有民族特色的体育健身元素,如结合健身操的特点与民族舞蹈相结合而形成的民族健身操运动项目就深受民族聚居区老年人的喜爱。

3.调整激励方式,定期组织各类比赛,大力宣传,调动广大老年人投入到有意义的体育健身活动中来,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他们重新在体育生活中发现自我的价值,增加幸福生活感。

参考文献

[1]百度.症状自评量(SCL-90)[ER/OL].http://baike.baidu.com.

[2]国家体育总局.国民体质测试标准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3]祁国鹰.体育统计应用案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为老人选择合适的伴侣宠物 篇三

老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养宠物前更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娇小又乖巧的猫咪、不需要太多运动的小型犬,或是服从度非常高的中大型犬更适合陪伴老人。比如犬类中的北京犬、贵妇犬、可卡犬、西施犬、八哥犬等。猫类可以选择波斯猫、喜玛拉雅猫、埃塞俄比亚猫、美国短毛猫等。

2.不要溺爱,加强训练。老人养宠物,很容易像疼爱孩子那样溺爱它们,从而养成一些坏习惯,比如挑食、调皮等。其实猫和狗都是可塑性非常强的动物,从小就应对它们进行训练,规范它们的行为,可以避免很多坏习惯,并让它们适应人的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减少对家人和邻居的影响。

3.更新观念和方法。不少老人对养猫养狗有丰富的经验,但是随着我国宠物相关产业的发展,引进了不少新的产品和方法。比如,国外非常重视在犬猫幼年时就开始社交训练,让它们多接触外界的人和动物,培养良好的性格和行为;再比如,国外非常普及的猫粮、狗粮方便卫生、营养均衡,比我们人类的食物更适合它们。

4.不要过于依赖宠物。宠物的寿命通常只有十几年,像其他任何美好的事物一样,拥有它,就难免有失去的时候。在不幸发生时,老人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平静面对。

针对这种情况,国外经常推荐一个方法,就是在宠物年老多病时再养一只,这样当离别的时刻到来时,新来的宠物可以抚慰主人受伤的心灵。

其实不管是老人养狗还是其他人养,都是要付出一定的精力和心思的,要定期的到宠物店去找专业的宠物美容师做宠物美容,要给他们买专用的宠物用品,宠物美容师一定要找在宠物美容学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在给这些狗狗付出的同时,也会享受到他们给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的。现在根据宠物衍生出来的一些产业,使我们的生活内容更丰富,也使宠物们的生活质量的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甚至已经由朋友上升到了家人的地位。

我们与动物相处会越来越和谐的。

4.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四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与家庭功能的弱化,使得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空巢老人是那些身边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年人,既刨舌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按居住形式可分为夫妇偶居的空巢老人和孤老独居的空巢老人;按年龄可将其分为低龄空巢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低龄空巢老人的年龄为60-79岁。80岁以上为高龄空巢老人;同时,考虑到空巢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影响,又可将子女都在国外或外地,或无子女的老人定义为绝对空巢;与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在一起吃住的老人定义为相对空巢。

1我国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1.1心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的亲情和精神慰藉,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接触,整天待在家,无事可做,自然会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悲观、抑郁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精神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而抑郁症则是引起老年人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心理健康问题是空巢老人面临的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2生理健康问题。空巢老人奔波劳碌一辈子,从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由于行动不便或经济方面原因始终没能去医院,一拖再拖,形成恶性循,导致疾病到了无法治疗的地步。

1.3生活照顾问题。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空巢老人的饮食起居完全靠自己打理。那些生活自理能力有缺陷的老人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应付,如果再遇上诸如电器损坏、管道不通、马桶漏水等一些生活琐事时也束手无策,不得不向邻居或社区服务部门求助。

1.4经济供养问题许多空巢老人因为久病致贫或者没有任何收入主要靠其子女给予生活费用。如果子女不孝顺,不及时给予老人生活费或者根本不给,那么就会导致老人生活困难,难以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1.5人身安全问题。近年来盗窃、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在空巢老人家庭中也时有发生,老人独死家中的事件也屡见报道。空巢老人在生活中时刻存在着安全隐患,需要社会各界给予警惕和关注。

2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

2.1空巢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①医疗卫生需求。在对空巢老人进行需求状况调查时发现,医疗卫生需求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共识,在对“最不能容忍哪种情况发生”这一问题统计时,发现64.4%的老人最不能容忍疾病的发生,可见空巢老人对于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条件以及促进社区服务上的需求是最高的。②日常生活照顾需求。空巢老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通过配偶和家政服务工作人员来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在“旧常生活中,您最需要哪方面的照顾”这一问题中,33.4%的老人选择了家政服务,27.9%的老人选择了助餐,25.9%的老人选择了助行服务,12.8%的老人选择了陪同聊天。」。由此可见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对于家政服务的要求最高,其次是助餐、助行和陪同聊天。老年人身体上的限制,日常做饭、买菜、外出、打扫卫生等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些方面也是空巢老人生活上的主要需求。(3)精神慰藉需求。空巢老人在退休之后,离开了原来的工作环境,社会交际圈子变得狭窄,家庭成为其主要的活动场所,平时主要靠看书、看电视、锻炼身体等方式来打发空闲时间。空巢老人的子女大多在国外或者其他大城市生活,回家探望父母次数很少,61.5%的子女表示一年能够来看望父母一次,只有14.8%的子女能够半年内看望父母,这些子女一般是在国内的其他大城市生活。平时跟父母的沟通方式90%以上的子女都是通过电话和视频95%以上的老人表示对于子女的看望很高兴,并希望子女能够平时多抽空回家。

2.2社区卫生服务对空巢老人照护的重要性。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剖析。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家庭结构的演变,我国空巢老人家庭发展迅速。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医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空巢老人的健康需求。通过何种方法使空巢老人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生活方式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及社会保障部门所关注的问题。空巢老人的社区照护。社区照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主要包含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照顾,前者是指照顾者在社内的小型服务机构或者住所中得专业工作人员的照顾,属于正照顾的范畴;后者是指社区内部,如家人、亲友、邻居或者志愿者等照顾者提供的照顾,属于非规照顾范畴。空巢家庭是未来社的发展趋势,社区照顾是老年人社区的发展方向,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内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张小曼认为:老年人长期照护是老年护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包括支持高龄老人健康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即医疗护理与生活照顾。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给我国整个社会的老年卫生服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意识到空巢现象的严重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在空巢老人的社区照护网络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为了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老年人提供较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服务,必须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团。国家和政府应大力支持社区护理发展,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宣传,增进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了解,加强社区卫生人才的培养及社区卫生管理,提高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五

体育舞蹈对女生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及数理统计等科研方法对河南工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大学体育舞蹈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舞蹈是增加学生交际机会,提高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扩大社会交际面以及实现女生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它对女生自身修养和素质全面发展有促进作用.同时它也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起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作 者:翟玉喜 ZHAI Yu-xi  作者单位: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广播电视大学,河南,开封,475004 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年,卷(期):2009 8(5) 分类号:G834 关键词:体育舞蹈   女生   身心健康  

6.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六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长株潭城市群27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老人进行调查, 有效的为582 人, 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71.21±2.13) 岁。其中男264 名, 占45.36%, 女318 名, 占54.64%;65~74 岁年龄组老人409 名, 占70.27% , 75 ~84 岁年龄组老人109 名, 占18.73%, 85 岁及以上年龄组老人64 名, 占11.00%。调查对象纳入标准: (1) 年龄≥65 岁; (2) ADL量表中至少有一项做不了; (3) 意识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 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调查方法

通过随机分层抽样选择长株潭城市群27 个 (国家级示范性、省级示范性和普通各3 个)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于2012 年7月—9 月对27 个社区辖区范围内的3 625 名社区老人应用ADL量表[4]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BI) [5]进行筛选和失能定级。BI量表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厕、平地行走及上楼等10 项内容, 总分100 分, 评分分值分为3个等级: (1) >60 分为良, 有轻度功能障碍 (轻度失能) , 能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 需要部分帮助; (2) 41~60 分为中, 有中度功能障碍 (中度失能) , 需要极大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3) ≤40 分为差, 有重度功能障碍 (重度失能) , 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完成或需要他人照顾。失能老人健康管理现状调查表在查阅文献和经专家充分探讨和论证的基础上设计形成, 问卷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状况、经济状况、饮食习惯、既往病史、医保类型、照护形式等, 由调查对象在所给选项中自主勾选。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常见症状, 由调查对象根据研究者在检索文献时选出的15个常见症状选项中勾选。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 健康管理现状包括健康管理形式 (居家照护、社区治疗护理和医院治疗护理中勾选) 及是否建立健康档案、是否定期体检、是否定期接受或参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宣教、是否经常参加各种社区体育锻炼或活动等;健康管理需求在定期体检、常见病健康教育、多发病健康教育、慢性病自我管理指导、用药指导等12 个选项中单选或多选。邀请5 名含护理教育、社区护理及卫生局行政管理人员在内的副高职称及以上的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测评, 问卷内容效度CVI为0.920。为确保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预实验共发放问卷20 份, 回收有效问卷20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预实验结果与预期设计基本一致。该调查表的Cronbachs ' α 系数为0.912。调查员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进社区, 对筛选出来的老人进行无记名调查, 大多数老人自行填写, 少数老人因视力或肢体活动能力问题请家人、朋友或调查员代劳。问卷填写30 分钟, 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631 份, 回收有效问卷582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2.2%。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18.0 统计软件, 采用统计描述、组间比较χ2检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除常见症状其他项因85 岁及以上年龄组有<5 的单元格选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检验取单侧检验和双侧检验外, 其他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失能老人常见症状与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相关性研究

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长株潭城市群社区老人常见症状与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长株潭城市群社区老人选择健康管理形式与牙齿缺失、听力损伤、便秘、步态障碍、尿失禁、高血压症状 (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 及其他 (含失眠、视力减退、反酸嗳气、焦虑或抑郁等) 常见症状密切相关 (P<0.01 或P<0.05) 。

2.2 长株潭城市群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失能老人常见症状比较

牙齿缺失、听力损伤、便秘、步态障碍、其他常见症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但尿失禁和高血压症状发生率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3 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社区失能老人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多因素分析 (见表2)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向后逐步法) , 长株潭城市群社区失能老人对健康管理形式的选择能被相关因素解释达到20.1%。其中, 失能程度和社会支持对老人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影响最大, 其次分别是经济条件、性别、医保类型、文化程度、失能时间、年龄。

2.4 不同影响因素下长株潭城市群失能老人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比较

受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医保类型、失能程度和失能时间的影响, 长株潭城市群失能老人对常见症状的健康管理形式选择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3。

3 分析与建议

3.1 不同影响因素下失能老人常见症状的比较与建议

调查发现, 密切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社区老人选择健康管理形式的常见症状中, 尿失禁和高血压症状发生率总体上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同时尿失禁发生率女性 (44.34%) 高于男性 (27.27%)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与国内外研究[6,7]报告一致。国务院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辖区内≥65 岁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 定期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 开展体格检查等健康管理服务, 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做好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8]。研究证明, 个体化护理有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9]。建议社区护士通过家庭走访、上门护理指导等多种形式, 普及高血压、尿失禁等护理专业知识, 推广定时监测血压和尿失禁护理的技能, 以期提高老年人对降血压药物的服药依从性和失禁护理效率, 从而提高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

3.2 不同影响因素下失能老人健康管理形式选择的比较与建议

(1) 轻度、中度失能老人选择居家照护形式的比例都较大, 原因可能与失能老人不愿增加家庭医疗保健开支等有关。建议加强失能老人社会支持, 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失能老人家庭访视制度, 安排免费体检和减免部分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护理费用, 增设家庭病床, 定期委派社区护士进入失能老人家庭做健康宣教及功能康复指导等。研究证明, 实质性社会支持能影响老人健康, 且主要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10]。

(2) 调查中家庭收入<2 000 元的失能老人选择居家照护健康管理形式、家庭收入2 000~5 000 元的失能老人选择社区治疗护理健康管理形式、收入>5 000 元的失能老人选择医院治疗护理健康管理形式较多, 这可能与防病治病需要较好经济基础有关。卫计委 (原卫生部) 提出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了解和掌握辖区内居民健康动态变化的要求[11], 但调查显示, 只有近2/3的失能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这与部分老人健康管理形式的选择 (又与老人经济条件、医保形式等密切相关)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平台资金投入短缺等有关。建议发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规范建立失能老人健康档案。

(3) 调查结果显示, 失能老人针对常见症状的健康管理形式, 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愿意选择医院治疗护理 (P<0.05) , 这可能与她们对自己的健康变化更敏感、对专业人员的治疗护理依从性更高有关系。由于女性在家庭医疗保健中担负照顾者的角色更多, 因此付雪连等[12]建议社区健康教育宣传、发动的主要对象为女性群体, 让她们接受社区护士或者医院随访工作人员在辖区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宣教。

(4) 调查还发现, 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失能老人对社区治疗护理这种健康管理形式选择度较高 (P<0.05) 。文化程度越高的失能老人对预防保健的需求程度越高, 这可能与其对防病优于治病的认知度较高有关。

(5) 调查结果显示, 失能时间>5 年的失能老人选择居家照护及社区治疗护理健康管理形式较多, 原因可能与“久病成良医”有关。建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人提供便利, 针对老年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和日常健康维护, 以社区为平台, 为失能老人在家门口提供系统、连续、综合的健康宣教和医疗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彭展琼.失能老人照顾者的社会支持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陆惠华.实用老年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张砚, 胡春平.老年健康管理方略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0, 27 (1) :26-29.

[4]尤黎明.老年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5]邹继华.老年护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Hannestad Y S, Rortveit G, Sandvik H, et al.A community-base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of female urinary incontinence:the Norwegian Epincont study.Epidemiology of Incontinence in the country of NordTrondelag[J].Clinical Epidemiology, 2000 (53) :1150-1157.

[7]王艳梅, 马学东, 梁丽梅.北京市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及膳食状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8) :1126-1127.

[8]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1-09-23) [2014-03-03].http://news.sina.com.cn/c/2011-09-23/142623206116.shtml.

[9]张士翠, 付菱.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12) :1114-1115.

[10]张旭, 李晓铭, 吴金晶.社会支持因素对城市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29 (1) :46-51.

[11]卫生部.卫生部印发《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EB/OL]. (2011-05-24) [2013-05-03].http://wsb.moh.gov.cn/mohfybjysqwss/s3577/201105/51780.shtml.

7.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一、城市空巢老人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孤独。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子女对于家庭中老人的赡养能力增强了,使城市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是幸福的。空巢老人长期缺乏子女的关怀和精神慰藉,必然会感到非常寂寞、孤独,甚至有被忽视、被遗忘的感觉。久而久之,他们会在渴望亲情的同时产生悲观情绪和强烈的孤独感,影响身心健康。

(二)抑郁。根据统计数据,城市空巢老人当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达到52%,远远大于一般人10%-20%的水平,可见,空巢老人是患抑郁症的一个主要群体。患有抑郁症的空巢老人常常是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评价消极、易怒,这属于一种心理疾病,有时候甚至会导致自杀事件。

(三)焦虑。焦虑这一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城市空巢老人群体当中,它常常表现为愁苦、失眠、心情压抑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坐立不安等情绪体验。空巢老人的焦虑心理通常还会演化为抑郁或者是兼具二者的一种混合心理状态,进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必须高度重视空巢老人的焦虑心理。除了上述一些心理问题以外,城市空巢老人还会产生悲观、无力、甚至绝望等复杂的心理问题。

二、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自身的性格。空巢老人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他们的性格密切相关,性格比较开朗外向的老人喜欢热闹的环境,习惯有人在身边陪伴。性格内向的老人乐于独处,有自己的精神寄托和兴趣爱好,他们习惯于感受自己的内心,往往比性格外向的老人感到的孤独烦躁感要少一些。

(二)老年人的年龄。老人的免疫力、身体器官功能等都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弱,高患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哮喘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的几率也进一步增加,进一步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同时,据调查数据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的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年龄差异,60~69岁空巢老人的自卑、抑郁心理明显大于70~79岁的空巢老人。

(三)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都是人在年老时能够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而且,我们中华民族向来提倡养老敬老、养儿防老,子女应该尽量陪伴照料老年人。但是近些年以来,子女因为学习或者工作原因,多数都会离开家庭,还有些子女对待老年人恶劣,这都会导致老年人出现一系列孤独、抑郁等幸福度降低的心理问题。

(四)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年轻人的家庭观和婚姻观等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和父辈在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和老人分开住,拥有一个比较独立的空间。这种情况下,空巢老人长期缺乏陪伴和照顾,特别是对年纪大和有疾病的老年人,是极不方便的。

(五)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指的是空巢老人到的社会各界或者他人的各方面援助,虽然他们在经济上可以得到子女的支持,但是仍缺少来自亲戚朋友的精神安慰。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更想要得到的是子女亲朋的情感慰藉。社会各界虽然普遍认为要重视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但是却没有有效的开发空巢老人所具备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浪费了这部分人力资源,同时也使空巢老人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低,参与渠道短缺,加大了心理问题出现得到几率。

三、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加强心理疏导,克服空巢心理。社区要经常性的开展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活动,让老年人做好子女离开家庭的思想准备,慢慢缓解对子女的依赖。同时要鼓励空巢老人积极进行自我调试,做一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交朋友,参加相关社会活动,做到老有所为。逐渐摆脱传统思想的影响,接受并适应新的家庭结构关系,减少孤独感,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鼓励子女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心里最想要的并不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而是精神的慰藉,他们更想让子女多陪伴自己。因此,即使子女因学习或工作等原因无法时时刻刻陪伴老人,也要经常性的给父母打电话、视频聊天等等,通过便捷的沟通渠道陪伴父母,另外,只要有时间,一定要多回家看看,用实际行动引导老人形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社区要加大帮扶力度。城市中的社区居委会要尽量组织一些家政服务人员,对空巢老人给予专门的服务,照顾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做一些日常简单的家务劳动。可以为空巢老人提供预订饭菜的服务,注意不同老人的饮食嗜好,还可以为那些患有慢性病的空巢老人提供社区病床服务,方便他们及时的得到诊治。

(四)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必须积极提倡“敬老、助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大对社区等的休闲设施建设,改善空巢老人休闲活动场所的环境。同时,号召空巢老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使空巢老人也能够老有所乐。伴随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巢老人的数量逐年增加,照顾老人、关爱老人也成为全社会的责任,对于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探讨。

参考文献

[1]邓阳.云南省城市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

8.当心,缺爱老人易患宠物依赖症 篇八

就这样,花花给了赵大爷很大的精神抚慰。独处的时候,赵大爷有话只对花花说。有好吃的,赵大爷舍不得吃,总是留给花花吃。花花也与赵大爷形影不离,他看电视,花花卧在他的身边,依偎在他的怀里;他去厨房做饭,花花跟在他的身边。外出的时候,赵大爷也将花花带在身边,疼爱程度不亚于对待自己的子女。

今年年初的一天,赵大爷带花花晨练时,花花被一只公猫“勾引”,不见踪影。赵大爷找遍了小区,也没有找到花花。伤心加上绝望,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老泪纵横:“花花,我可怜的女儿,你去哪了?我将女儿丢了啊,谁能帮我找到啊!”

赵大爷的哭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听说他丢了女儿,纷纷过来询问。待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大家纷纷摇头叹息。他的一位邻居叹息说:“老赵太可怜了,儿女长年累月不在身边,生活没人管没人问,他竟然将小猫当成了女儿,真是可叹。唉,养儿防老,他的儿女算是白养了!”

释疑支招

在现实中,赵大爷的遭遇不是个案。由于经济的发展,有许多儿女外出发展,不在身边的独居老年人,有着和赵大爷一样的情感困扰。由于长期缺少情感抚慰,所以老人便将宠物当成唯一的情感依赖对象。有的对宠物的感情已经超越了人对动物的感情,因为宠物生病、走失而悲伤,甚至因为情绪波动而影响健康。

如今,由于竞争激烈,很多人为了事业而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他们除了给父母钱物外,很少陪伴父母。所以,老年人为排遣孤独只得以宠物为伴。时间一久,一些老年人或多或少地患上了宠物依赖症。其表现症状为因养宠物影响生活,或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沟通和交流。一旦宠物丢失或死亡,老年人甚至出现情绪焦虑、忧郁失眠等精神障碍症状。

心理医生指出,宠物依赖症是心理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矫正和治疗,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危害老年人的健康。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空巢”现象将随着城市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普遍。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长期感到寂寞又不能排解,会将感情寄托在宠物身上。而老年人与宠物朝夕相伴,与社会脱节,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子女们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更应注重他们的“精神赡养”,而要防治宠物依赖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情感转移”。

9.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九

“空巢老人”通常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只剩下老人独自居住,或和配偶共同居住的纯老人家庭构成的老龄群体。如果再细化则分成两类,相对空巢:即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一起吃住的老年人;绝对空巢:即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以及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人[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空巢老人数量的急剧则多,人们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日益增强。如何使空巢老人保持身心健康,是保证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健康长寿的关键。随着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提出积极老龄化(2002年),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来自于个体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指标———主观幸福感。它是人们对整体生活满意度与快乐感的衡量。以往研究多侧重于人口学、社会、子女、经济、人格等因素,本研究则侧重于观察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客观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407名被试者来源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北京市8个城区中的5个城区的17个居委会,均为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采集的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收入情况等一般人口学特征,以及所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各种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肿瘤、骨关节病等疾病的种类数量。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相对或绝对空巢老人定义标准;②年龄65岁及以上;③右利手;④MMSE得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及以上≥24分;⑥对调查知情同意,且能积极配合回答问卷全部内容。

1.3 排除标准

①患有心、脑、肝、肾、肺等脏器严重疾患或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其他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③传染性疾病患者;④精神疾病患者,或入组前2个月内接受过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及乙醇、毒品依赖;⑤正在接受激素类药物替代治疗者;⑥癌症患者;⑦影响认知功能测试的严重视力、听力障碍。

1.4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方法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2]由美国的Lawton和Brody制定于1969年,修订后的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共14项内容,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hysical self maintenance scale,PSMS)6项(上厕所、进食、穿衣、梳洗、行走和洗澡)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IADL)8项(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组成,按4级评分,1~4分依次为自己完全可以做、有些困难、需要帮助、根本没办法做。ADL由经过培训的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根据评分准则,总分<16分为正常;16~21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或总分≥22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ADL北京常模显示,2000年北京市老年人ADL受损者为19.4%[3]。

1.5 焦虑评定方法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定焦虑程度,由专人负责量表测定。焦虑状态/特质问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由Charles Spielberger于1977年编制,1995年由李文利、钱铭怡修订[4]。本研究用特质焦虑(TAI)代表被试者的焦虑程度,中国国内常模为(43.31±9.2)分。TAI中,11项为描述负性情绪条目,9项为正性情绪条目。用于评定人们经常的情绪体验。计分方法:每项均为1-4级评分。TAI的分级标准:1为“几乎没有”、2为“有些”,3为“经常”,4为“几乎总是如此”。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向计分,即按上述顺序依次评为4、3、2、1分。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使问卷本身心理诱导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自动纠正自评者夸大或缩小其主观感觉的倾向。

1.6 抑郁评定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以下称CES-D中文译本:该量表有很好的信效度[5,6,7]共有20个条目内容包含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与活动迟滞、人际4个因素。要求被测者用0~3级评定最近1周内症状出现的频度,几乎没有为0分,少有为1分,常有为2分,几乎一直有为3分,其中有4个条目为反向计分。总分为0~60分,CES-D评分≥16分则表明有抑郁症状,中国老人常模为(15.71±10.91)分。

1.7 主观幸福感评定方法

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8]。该量表是用来反映和评价老年人的幸福度,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12个反映正性因子条目,其中5个反映正性情感,7个反映正性体验;12个反映负性因子条目,其中5个反映负性情感,7个反映负性体验。对每个条目均采用3级记分,得分范围为0~2分;总分等于正性因子分与负性因子分之差加上24。(老年人幸福感的平均值34.6)[9]。将原始得分按百分制转化为标准分(标准分=实际得分/最高得分×100)。总分越高,表示越幸福。

1.8 认知状态评定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 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由美国Folstein等[10]于1975年制订,是目前国内外最具影响力的认知缺损筛查工具之一。测试内容包含5个方面即10个条目,共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测验成绩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正常界值划分标准为:文盲>17分,小学>20分,初中及以上>24分,低于上述得分标准认为是认知缺陷。

1.9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用Excel工作表建立数据库。各组被试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分类变量做χ2检验,对连续性正态分布、方差齐的定量变量做t检验,非正态分布及(或)方差不齐时行秩和检验。对ADL、TAI、CES-D、MUNSH、MMSE试验评分的相关性采用非参数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各变量相关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所有统计P值均为双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指P<0.05或P<0.01。

2 结果

2.1 空巢老人主要特征的描述407名空巢老人不同特征的分布情况见表1。

2.2 不同性别、婚姻状态、空巢类型的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比较虽然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男性略高于女性、相对空巢略高于绝对空巢、与配偶共同生活略高于独自生活,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因此在老年阶段,性别、空巢类型和婚姻状况的不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见表2。

注:MUNSH-幸福度量表。

2.3 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抑郁、焦虑情绪、日常生活能力之间及与年龄、患病数量等度量的相关性分析。表3显示:焦虑、生活自理能力(分值越高能力越差,以下解释相同)、所患疾病数量和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焦虑、年龄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观幸福感与生活自理能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

2.4 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其日常生活能力、焦虑、抑郁情绪水平、年龄、患病数量、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以抑郁、焦虑、生活自理能力、年龄、疾病数量、可支配收入、受教育程度得分为自变量,以主观幸福感得分为因变量,在0.05水平做logistic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变量TAI、ADL、年龄、患病数量和受教育程度进入回归方程,提示焦虑程度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差、患病数量越多、以及教育程度越高者主观幸福感越低,而年龄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

3 讨论

3.1 生活自理能力、焦虑水平、患病数量、教育程度及年龄影响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

日常生活能力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实现健康老龄化,就是要将老年人晚年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日常生活能力的减退直接阻碍老人必要的体力活动,影响心肺、骨骼、肌肉等功能;活动受限也使社会交往活动明显减少;使用工具能力的日趋衰退,使老人们自理能力下降,缺乏自信,极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随着负性情感,负性体验的增加,主观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焦虑是空巢老人最常见的一种不良情绪。患病率高达27.5%,这与缺少子女关爱、社交和文体活动减少等有关[11]。当今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伴随着老人们身体的日益衰老,无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大都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中处处力不从心,安全感不足普遍存在。焦虑严重影响空巢老人身心健康,且往往会发展为抑郁或二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慢性病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12]。随着年龄增加,生理机能日益衰退,空巢老人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或很差[13,14],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哮喘等慢性疾病较为普遍[15,16]。本研究显示,患3种以上慢性疾病的老人占到了39.80%。疾病所带来的躯体痛苦、长期就医烦恼及经济负担加重了老人的心理负担,极大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很复杂。早期研究者曾经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主观幸福感会呈下降的趋势。然而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研究,却并没有多少材料支持这一假设。相当多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但不会下降,反而会有升高的趋势。在本研究中尽管年龄的增长导致疾病的增多和自理能力的下降,但也得到了随年龄增长主观幸福感升高的的结论[18]。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根据年龄的变化适当调整自己的目标,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期待与他们的实际感受更为吻合。

有关受教育程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从以往研究结果看,既有正影响,也有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显著(Flouri,2004);还有负影响。罗楚亮[19]采用中国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指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更高,但在控制收入后,受教育程度更高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反而更低。本研究结论表明教育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影响。原因在于受教育水平更高的人具有更高的人生预期,难以实现的人生预期会成为主观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因素[20]。此外,教育程度更高的人面临的工作压力、环境压力更大,这种压力会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21]。

3.2 性别、婚姻状况、空巢类型、收入和抑郁情绪对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水平无显著影响

研究中发现,虽然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平均水平男性略高于女性、相对空巢略高于绝对空巢、与配偶共同生活略高于独自生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老年阶段性别、空巢类型和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大。

Mroczek曾认为,从总体上看,有婚姻生活者的幸福感要高于无婚姻生活者[22]。而本研究则显示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不大,这与婚姻质量有关。我国许多老人为子女及社会形象等维持婚姻关系;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对婚姻的不合理期待持续存在;此外,进入老年以后,男女双方对性的需求减弱,从性生活中所获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随之降低。由此使得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明显。

在本研究中,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相同[23]。原因是进入老年阶段,由于激素水平的衰退,男女性别差异逐渐缩小;随着社会化职能的减弱,职业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

本研究回归分析显示,主观幸福感与收入无显著相关。人们很快就可以适应高水平的生活标准,并习以为常;而一旦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也急速下滑[24]。

国内外对于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很多,大都带有强烈的消极色彩,他们的生存状态显示出诸多的不乐观结论。然而本研究中空巢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为39.89±8.22,高于中国老人常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7,P=0.001),这与所选被试在北京城区有关。该地区无论是经济收入、人文环境、医疗条件、社会支持、公平度等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将空巢老人细分为绝对空巢和相对空巢两种类型,经t检验两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0,P=0.162)。这是由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高铁等交通工具的便利,使得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与世界各地的子女、亲朋好友进行视频或语言的交流,使绝对空巢与相对空巢的差异日渐缩小。

抑郁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心理状态[25,26]。主要表现为孤独、寂寞等,这些负性情绪长期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而使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降低。本研究中,抑郁指标未进入回归方程中,没有构成对因变量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影响。这与刘亚楠[27]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其原因与被试数量、所选被试地域性质、文化特征等差异有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第一代独生子女结婚后大都与父母分开居住,空巢家庭已成为未来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流形态。本研究结论证实,生活自理能力、负性情绪、所患疾病等严重影响空巢老人晚年的整体幸福感,如何尽可能地延长老人生活自理的时间、减轻疾病和负性情绪带来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辅助用品和社会支持,是全社会需要关注问题。老年人生活状态的优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象征,因此不断完善养老制度、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养老期待,提高空巢老人的幸福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本研究的不足主要是样本数量较少,样本的地域性不够广泛,多因素之间的混杂及交互关系控制有限,自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还不够充分。所以结论有局限性,需在未来的横向和纵向研究中进一步检验、跟踪和分析。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探讨空巢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焦虑和抑郁程度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抽取北京城区407名65岁及以上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特质焦虑量表(TAI)、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MMSE)、及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评估主观幸福感日常生活能力、焦虑和抑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性别、空巢类型和婚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显著(P>0.05)。2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MUNSH与ADL(r=-0.310,P=0.001 2)、TAI(r=-0.203,P=0.003 9)所患疾病数量(r=-0.222,P=0.001 7)和受教育程度(r=-0.115,P=0.020)均存在显著负相关。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人群主观幸福感水平受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焦虑程度、所患疾病数量、受教育程度及年龄的影响(P<0.05);与抑郁情绪水平、性别、空巢类型、婚姻状况及可支配收的多少无关(P>0.05)。结论 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其主观幸福感随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下降而降低;随焦虑程度和所患疾病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受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幸福感有下降趋势;但同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因此,采取多种措施,延长老年人晚年生活自理的时限、降低焦虑程度、控制各种慢性病的发生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

10.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十

Simply being in the same room with your pet can have a calmingeffect. A powerful hormone (荷尔蒙) is released when you look at yourcompanion animal, which brings feelings of joy. It' s also accompaniedby a decrease in a stress hormone.

Pets boost your fitness

A dog is the best companion for a stroll——even better than afriend. Dog walkers improved their fitness more than people whowalked with other people. A separate study found that dog ownerswalked 300 minutes a week on average, while people who didn' t owndogs walked just 168 minutes a week.

Pets relieve depression

Pets can provide social support for their owners, who tend to havebetter overall well-being than non-owners. The calming presence and thesocial bond that pets bring can be very powerful. Animals give some-thing to focus on instead of the negative thoughts a depressed personis prone to (有的倾向) have. When a pet pays attention to you, it, sgiving you unconditional love and acceptance.

Pets improve relationships

Young adults with a deep bond to their pets feel more connectedin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o their communities than those who do nothave animals.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take on leadership roles andtend to be more confident and e/npa Z/ie Zic (有同情心的) ?

Pets boost your self-esteem

Pets are completely non-judgmental; they don't care what you looklike or how you behave—they love unconditionally, and that boots selfesteem. Confidence can be improved by the fact that dogs love you nomatter what, and to the same extent, cats are very loving to their own-ers.

Pets bring your family closer together

11.宠物对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十一

方法:选择长期住院(5年以上)疗养的年龄在85岁及85岁以上的便秘老人,对其进行便秘知识和护理行为的干预,采取问卷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便秘知识的知晓率,评价护理干预对高龄老人便秘的影响效果。

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的便秘发生率为46.5%,干预后的便秘发生率为30%。

结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高龄老人的便秘情况,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高龄老人便秘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23-01

老年性便秘(senile constipation)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同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于2次,并且排便费力,粪质硬结量少。便秘是老年人常见的症状,约1/3的老年人出现便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虽然我国尚无关于老年性便秘发病率的具体统计数据,但对全国6个城市的老年人群调查后发现,老年性便秘的平均患病率为10.9%,而社区老人便秘患病率近70%,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便秘的发病率增加[2]。本研究选择长期住院疗养的年龄在85岁及85岁以上的高龄便秘老人,对其进行便秘知识和护理行为的干预,探讨护理干预对高龄老人的便秘情况改善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长期住院(5年以上)疗养员约126人,85岁及85岁以上的者86人,其中发生便秘者40人,占46.5%。服用麻仁软胶囊的13人,使用开塞露的9人,使用青宁丸2人,使用杜密克3人,口服一清胶囊1人,口服培菲康1人,合并用药11人。

1.2临床方法。选择长期住院(5年以上)疗养的年龄在85岁及85岁以上的便秘老人,采取自制问卷方法,对其进行便秘知识及便秘情况的调查,并对长期慢性便秘者进行护理行为的干预,以3个月为一个观察周期,比较干预前后调查对象对便秘知识的知晓率,评价护理干预对高龄老人便秘情况的影响效果。

1.3护理干预。

1.3.1认知干预。责任护士向便秘老人及家属宣传便秘的相关知识:便秘原因、便秘的危害性、便秘的护理措施等并做好有关记录。

1.3.2饮食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对便秘的意义。帮助家属根据患者情况制定饮食计划,给予适量饮水,进食适量水果及含纤维素食物,对改善便秘有着重大的作用。

1.3.3运动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运动对便秘的意义。帮助患者选择运动的方式及运动量,督促患者长期坚持。

1.3.4心理干预。责任护士经常和老人们交流并给于他们鼓励。与便秘老人及家属共同分析便秘的影响因素,制定对策,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树立信心,改被动为主动,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1.3.5行为干预。每天督促他们在自定时间排便,无论有无便意,采取坐式马桶,集中精力,适当用力,不看书,不听音乐,十五分钟左右。排便训练开始时仍然按医嘱服用促进排便的药物。第一天在自定时间没有排便则不强求,但要记录下实际排便时间。第二天、第三天……,每天都规定时间排便,3个月为一个训练周期。

配合措施:①中午及晚上卧床休息时间按摩腹部,顺时针和逆时针揉腹各100次。②每天在坐位或站位时,做收腹和鼓腹的动作20次。③每天在站位或坐位时做肛门收缩及放松动作20次。

2讨论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以至大便次数减少,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或不尽等,常伴有头晕脑胀,口舌生疮,性情急躁,腹痛腹胀,坐立不安甚至导致心脑血管病变。高龄老人的便秘,通常是机体功能减退、饮食结构、活动量减少或药物等引起的。

2.1高龄老人便秘原因分析。

2.1.1药物作用。肠道有益菌不足引起,患者服用抗生素或其它药物,肠道内有益菌群遭到破坏,消化不良引起便秘。还有一些常用药可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肠道神经系统,或直接作用于肠道平滑肌,使肠蠕动减弱,结肠运输能力减慢而引起便秘。高血压药物如地奥心血康及利尿药等都可引起中老年人便秘。

2.1.2食物中缺乏粗纤维。高龄老人,牙齿不好,喜欢吃烂软食物,粗纤维含量不足。

2.1.3饮水不足。高龄老人常常尿道括约肌松弛,容易尿失禁,所以有的老人不敢多喝水。

2.1.4久坐不动者。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松弛,肠蠕动功能减弱。有的老人长期卧床或者做轮椅。

2.1.5没有规律的排便习惯。

2.1.6劳累或身体不适,导致精神紧张,引起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导致消化不良,引起便秘。

2.2高龄老人便秘的危害

2.2.1引起肛肠疾患。便秘时,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强肛门直肠疾患。如直肠炎、肛裂、痔等。

2.2.2胃肠神经功能紊乱。便秘时,粪便潴留,有害物质吸收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而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表现。

2.2.3形成粪便溃疡。较硬的粪块压迫肠腔使肠腔狭窄及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扩张,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形成粪便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

2.2.4患结肠癌。可能是因便秘而使肠内致癌物长时间不能排除所致,美国研究者对424名结肠癌患者和414名非结肠癌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有便秘者的结肠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的4倍多。

2.2.5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

2.2.6影响大脑功能。便秘时代谢产物久滞于消化道,细菌的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如甲烷、酚、氨等,这些物质部分扩散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干扰大脑功能,突出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維迟钝等。

3结果

通过护理干预,38人便秘改善。12人停止服用药物,其中停服麻仁软胶囊2人,停用开塞露7人,停用青宁丸1人,停用杜秘克1人,停用一清胶囊1人。护理干预后的便秘改善率为95%,可见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高龄老人的便秘情况,提高了老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玉春,王建荣,司全金.膳食纤维对老年人排便异常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2:10

12.浅谈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篇十二

一、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体发展要经历从儿童到老年的五个阶段, 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理特征。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发展, 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 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增强体质。

1. 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

人的大脑的重要生理活动, 主要通过反射的方式进行。而反射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大类。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 属于本能性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训练建立起来的, 是反射活动的最高级形式。体育运动中的各种技能动作和多变莫测的技战术配合, 是通过感受器不断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复合型的强化刺激而产生应激效应, 从而使大脑皮质的兴奋不断集中加深。

例如, 打排球接发球时, 一瞬间大脑皮层所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球员发球的姿势, 球的飞行方向、飞行高度和弧度, 球的旋转速度和落点的选择等, 在相应的感受器接收后传入大脑皮层, 引起皮层不同的细胞活动, 依靠暂时的神经联系把所有的这些活动联成一个整体, 使得接球者能进行综合和分析, 最后确定接球战术。

由此可见, 体育锻炼可以使机体与各种各样的外界刺激结合起来, 建立其相应的条件反射, 进而达到使人的大脑发达、思维敏捷的作用。

2. 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都得到最佳发挥

在体育锻炼时, 由于身体能量物质消耗的加大和代谢物的增多, 身体就必须加快血液的流通, 及时满足机体各部位能源的供应和代谢物的排泄。激烈运动时, 运动员脉搏输出量能从安静时的100mL激增到180mL, 向全身输送的血液每分钟可高达3 500mL。由于血液需求量的激增、血液循环的加快, 促使心脏机能提高, 进而对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功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于人体的呼吸系统影响最大, 体内的一切活动均需要能量, 而这些能量都来源于体内营养物质的氧化。通过体育锻炼能不断地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最终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体育锻炼还能提高运动器官的机能, 使骨密质加厚, 骨壁增厚, 骨管增粗。而附着的肌肉也会随着运动的加强变得更加结实有力,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3. 体育锻炼能使人心情舒畅, 精神愉悦

在日常生活中, 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况是密不可分的。强壮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旺盛的生命力, 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绪、心理状态都是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强健体质、延年益寿, 而且还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还具有磨炼意志、调理情感之功效。而体育锻炼多数在室外进行, 这能把人们带到大自然之中, 在灿烂阳光、清新空气、青山绿水、诗情画意的环境下进行锻炼, 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无穷乐趣, 更能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二、体育锻炼对人心理发展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项以人体自身运动为媒介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既受社会规律影响, 也受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制约, 与人的心理的直接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双向影响的关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条件。所以,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理功能和增进心理健康, 促进个体心理的发展。

1. 体育锻炼能提高人的心理功能

(1) 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体育锻炼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它需要参加者综合运用各种相关的感觉器官来建立完整而又正确的运动感知。在这个过程中, 人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运动能力等均得到发展与提高, 有利于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有利于挖掘人的思维潜能。

(2) 体育锻炼有益于人的情感控制和调节。体育活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能激发人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既能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 保持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又能不断改善、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和易变性, 使之服从活动的需要, 进而培养情感的目的性和深刻性。

(3) 体育锻炼能强化人的意志, 促进个性的发展。体育锻炼是人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 必然充满着失败、胜利与挫折的经历;体育锻炼不但能强化人的意志, 而且也能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2. 体育锻炼能增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体育锻炼能使人不断积极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况, 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体育锻炼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奇特作用, 它表现为群体的文化娱乐活动, 是人与人交往最密切、最广泛的交际活动之一。因而,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人与人交往的和谐协调关系的建立, 都大有益处。奥林匹克精神是“重在参与”, 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是鼓励参加的运动员要继续不断地参加活动, 努力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突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由青春、美丽和力量三者结合而成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最辉煌的体育盛会。

3. 体育锻炼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球类运动员需要有敏捷的反应能力, 控制球的协调能力;体操运动员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感、速度感、力量感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等。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于活动的组织、活动中所发生问题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解决、活动的改进措施等这些问题的处理, 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 能应付自如。有计划地从事体育锻炼, 对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形成能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锻炼能培养人的自制力、果断、顽强、纪律性, 使人的性格达到“自我完善”的新境界。体育锻炼能丰富人的生活, 改变人的心境和思维方式, 培养人乐观、稳定、健康的情绪, 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 体育锻炼不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 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也可产生重大影响。所以, 我们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铸造人生的快乐, 人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新生。

摘要:身心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论述了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巨大影响, 得出了体育锻炼能使人头脑发达, 思维敏捷;能使人的身体各部分功能得到最佳发挥;能使人精神愉快, 心情舒畅;有益于人的心理功能的提高, 促使心理健康发展, 以及对人的智力、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重要结论。笔者提倡一定要重视体育锻炼, 积极科学地参加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杨灼芳, 梁丽辉.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1 (6) .

[2]王晓琳.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 .

上一篇:父亲节的语句下一篇:假如我不是差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