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9篇)
1.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一
除夜
白居易
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
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
乡国仍留念,功名已息机。
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除夜有怀
崔 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於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1.白诗首联、崔诗歌尾联分别点明了题旨,请分析各自的作用。(4分)
答:
2.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诗首联点题,写出年末而漂泊在外、有家难归的情形,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2分)崔诗尾联点题,前三联写诗人在三巴路上跋涉的艰辛和孤灯下只与僮仆相伴的孤独,结尾才点出是除夕,这样写既照应了标题,又使诗人的感情更推进了一层。(2分)
2.白诗抒发了作者身在异乡,思乡思亲的浓浓伤感之情。(2分)崔诗是除夕之夜旅居的感怀,侧重抒发了作者羁旅在外的孤苦心境。(2分)
崔诗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他地、除夕怀乡之作。诗人身在异乡,深感羁旅艰危。三、四两句写凄清的除夕夜景,渲染诗人落寞情怀。五、六两句写远离亲人,连僮仆也感到亲切,更表达出思乡之切。最后两句寄希望于新年,飘泊之感更烈,自然真切。全诗用语朴实,抒情细腻。离愁乡思,发泄无余。
2.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二
(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和平之夜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了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补充: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诗歌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描绘出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结句“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切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练习2. (1)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清明”时分,本来应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客,不免增添了悲愁。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练习3. (1)这首曲借风雨夜泊、潮汐钟韵、乌鸦哀啼营造了萧索、清寒、冷寂的氛围。诗人表达的感情是:羁旅之愁及行人见到曙色的喜悦之情。
3.《书愤》诗歌鉴赏练习及参考答案 篇三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的“愤”字的理解。
答:“愤”是这首诗的诗眼,这个“愤”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金兵南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民族愤怒,又有对南宋统治者无能、妥协投降、压制打击抗战派将领的义愤和激愤,还有自己壮志未酬的悲愤。
问题2.简析这首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这首诗的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浩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二是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当今权臣苟且误国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问题3.这首诗一共用了几个典故?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诗歌鉴赏练习一教案答案 篇四
1、答案: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②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2、答案:(1)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3、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4、答案:(1)(离散、漂泊;暮春;哀伤、惆怅)前一问2分,后两问各1分。(2)(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2分
5、(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6、(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应。
(2)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7、(1)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2)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8、(l)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9、①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10、(1)“水急流”是写景,与诗中的判别情景也密切相关,响应了上句中的“解行舟”,也解释了了下句“人已远”。
(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11、①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② 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③ “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12、1 答:深深地孤独和不尽的幽怨
2、答:王诗中的长啸是长吟,岳飞词中的长啸是长叹。
3、答案:以动衬静,用弹琴、长啸衬托环境的幽静。
13、(1)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仅写“思乡或思念亲人之情”不得分)
(2)答: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14、(1)从第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对柳树的赞赏,可以知道作者对柳树的态度是喜爱、赞赏。而第二首诗从“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可以知道作者并不喜欢柳树,而是贬斥、嘲讽。
(2)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前者运用了比喻,而且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而后者运用了拟人,且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
15、⑴答:白居易(或:作者与李十一)
答:元九(或:元稹、故人)
⑵ 答:现在的句子好。理由有三点:“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起、承两句重复使用“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16、【答案】、C(2)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凉的气氛。
3、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17、(1)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的使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精妙地描绘出了一幅生意盎然的晚春群芳图。
(2)历来人们对“杨花榆荚无才思”一句的理解颇有争议,请你结合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谈一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答:①“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自惭形秽,终凭自己的一技之长——作雪飞,积极参加到挽留春光的队伍之中,这种勇气实在值得钦佩。②“杨花榆荚”平淡无奇,就如同人无才华写不出华美的文章,只能化作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反面衬托出春光的无限珍贵。
18、(1)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2)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19、答: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20、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21、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2)答:既表现出作者欣喜及感激的心情,又抒发了对“不改 清阴”的幽竹的怜爱和礼赞之情,歌颂了不畏春残的幽竹内美与外美的和谐统一。22、1托物寓意。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3、“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
23、(1)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 “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
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 “上”。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 “反衬” 的修辞手法。
(2)答: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3)答: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
24、答: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2)、“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25、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26、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27、三、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 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28、、①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②“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29、(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30.(1)断、开
流、回
5.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篇五
(一)一.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3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展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你认同哪种观点?结合词的下片,说说你的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8分)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 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4分)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菩萨蛮·咏梅
朱淑真 湿云不渡溪桥冷,蛾寒初破东风影。溪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独自倚栏杆,夜深花正寒。
【注】朱淑真,宋代女词人,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2)探究本词下阕情感抒发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浣溪沙
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niè)霜须。
【注】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词人被贬黄州。作者有序云:“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是篇为“又作二首”之二。
(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我们哪个诗人的什么诗句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2)该词下阕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4分)
五、诗歌鉴赏(11分)
中吕·满庭芳
姚
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①。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
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选自《元曲三百首》)注释:①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诗豪:诗中的英豪。【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1.“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两句在曲中起什么作用?结合曲内容简要分析。2.联系全曲,简析“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三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 沙
苏
轼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1.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2.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七.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兀坐
赵树吉 书帷人散后,兀坐思无端。
炉火明知夕,瓶花冻觉寒。烽烟惊远道,升斗①恋微官。
愁绝团圆月,他乡独自看。【注】①升斗:微薄的薪俸。
(1)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复杂的心绪。(4分)
(2)请结合颔联,分析诗人“兀坐”的环境特点。(4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雉 带 箭
韩
愈
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一幅怎样的场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2)诗歌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蝉曳残声过别枝”这句用词十分精到,请赏析。(4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概括。(4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指春秋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春夕》是作者旅居湘鄂时所作。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分)(2)结合全诗,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4分)古代诗歌鉴赏训练答案
一.(1)视觉、嗅觉相结合。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2)远近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文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出自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3)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静。红蕖散发幽香,属于静景。(4)俯仰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这是仰视角度;水中红蕖,这是俯视角度。(5)色彩搭配。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人入胜。(6)运用叠词。“时时”写出了白鸟之多,翻飞之迅疾。“细细”运用通感,将香味视觉化,写出红蕖香气之细腻。(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单写“通感”并加以分析,也可得1分。)
(2)答案示例:苦闷、抑郁的心境。(1分)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又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2分)“浮生”、“凉”、“又”等词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1分)
或答闲适、自得其乐。(1分)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昨夜三更时分的一场好雨,让作者倍感爽快。(2分)“殷勤”等词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态度明确,1分。简要表述下片词句意思,2分。结合下片分析作者感情,1分。)
二、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三、(1)简析上阕第一句“湿云不渡溪桥冷”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湿云不渡溪桥冷”,刻画了诗人孤独立于溪桥上,仰视静止不动的乌云,感觉寒气渐浓的情形,(2分)渲染了孤寂、冷艳的气氛,为梅花出场作铺垫。(2分)(2)答:①借助拟人的手法抒发对梅花的爱怜之情:“人怜花似旧,花不知人瘦”一句将梅花视为不解我心之物,忍心看着我空自憔悴而无动于衷。以无理之语抒发无论梅花怎样,我依然对她爱得执着的情怀。(2分)
②借物抒情,借咏梅花表明高洁的志趣。“夜深花正寒”,是词人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质的赞美。“独自倚栏杆”暗含词人以梅花自况,艺术地体现她对美与生活的热爱。(2分)
四、(1)“但令人饱我愁无”一句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分)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它们都抒发了诗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2分)
(2)(4分)①反衬。(1分)下阕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萦绕着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翠袖、白雪、红唇,色彩缤纷而绚丽;而词人却于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分拨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忧虑不止。(2分)词人以艳丽之景衬哀愁之情,通过反衬,表达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②比喻。(1分)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将白雪比喻成柳絮,将歌伎酒后的红唇比喻成熟透了的樱桃,借此渲染出酒筵的欢乐气氛;与词人手拔如霜的胡须的忧思形象构成对比,(2分)衬托出词人对国计民生的深刻忧虑。(1分)
五、答案 1.①起转折、过渡作用。②由“酒圣诗豪”的登临转到“我”的登临;③由“天风海涛”的动态、壮美的画面转到“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相对静态、优美的画面;④作者的情绪由高昂豪放转到平静舒展。(4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
2.①“供吟笑”三句是说,眼前又如此天地、风景可供“吟笑”,那我退休后一定来此居住,绝不等老僧的召唤,但眼下还“功名”未了,还要去奔波国事。②联系此曲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志于功名事业,又向往宁静舒适的生活。(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相近、语言通顺即可)
六、1、参考答案:(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2.参考答案:(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七.答案.(8分)(l)(4分)①友人散尽,独坐凄寒。②远方战事,忧心国运。③官小禄薄,慨叹白身。【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古诗词鉴赏http://。④望月思乡,孤独寂寞。(2)(4分)环境特点:昏暗而清冷。(2分)用明亮起来的炉火,反衬天色昏暗。(1分)由瓶中被冻住的花,表现天的寒冷,从而衬出环境的清冷。(1分)
八、参考答案(1)场景:开头两句描写打猎前猎场的肃穆景象。原野上猎火熊熊燃烧,周围一片寂静,只有野雉时出时没。(2分)主要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火烧静兀兀”这是射猎前的静态;野雉“出复没”是动态描写,野雉被猎火驱出草丛,一见猎鹰,吓得又躲藏起来。以动衬静,突出原野的寂静。(2分,答点面结合给1分)(场景特点2分;描写手法2分,答衬托也可)
(2)诗歌描写了一个踌躇满志、技术精湛的将军形象。“盘马弯弓”,将军骑马盘旋不进,这是一副踌躇满志的神态。“弓满劲箭”描写将军引弓劲射的一刹那,表现将军射技不凡;野雉“冲人决起”在空中挣扎,军吏围观“贺”声一片,侧面表现出将军射技精湛。总之,一个得意的将军形象跃然纸上。(形象概括2分,至少两点,说自信、智慧、骄矜、技高也可;分析2分)
九、1、“曳”字抓住了蝉声悠长的特点,用得新颖别致,摹状精切传神,“残”字捕捉的是将止未止的蝉声,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者的想象。这两字形象地描摹了蝉在飞行过程中的鸣叫声,不仅蝉有动势,而且有声有特色,给人以凄凉、孤寂、冷清之感。
2、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悲凉;对家乡的怀念;•怀才不遇的身世的感慨;面对现实的悲叹与无奈
十、答案:(1)诗的前四句运用“流水、落花、东风、梦、子规、月”等意象,(2分)描绘了落花满天的暮春之景,构成清冷孤寂(凄凉愁惨)的意境。(2分)(2)运用典故:庄周梦蝶(或:杜鹃啼血),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虚实结合、对比:颔联上句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月”相伴。“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形成对比。渲染了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苦。
烘托渲染(视听结合):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情感:①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表达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②“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表达了游子孤身漂泊异乡的思乡之情。③“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诗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苦闷彷徨、悲愁痛苦之情。④同时,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含有归隐田园之意。
6.诗歌鉴赏题亮点分析及复习建议 篇六
首先,作品集中在唐宋时期,金元诗歌、明清诗歌每年轮流出现。唐代以前的古诗以及元曲基本不选用。同学们在复习中应注意这一规律。
其次,所考内容集中在8大类。(1)思远怀人,如课标卷晏几道《思远人》;(2)伤春惜别,如江西卷秦观《江城子》;(3)羁旅愁情,如四川卷曹伯启《子规》;(4)寄情山水,如安徽卷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5)风物写真,如上海卷张九龄《春江晚景》;(6)托物寓意(借物寓理),如北京卷金銮《柳堤》;(7)边塞生活,如湖南卷李益《度破讷沙(其二)》;(8)闲适归隐,如福建卷李纲《望江南》。其中考“托物寓意”的试题最多,同学们可在平时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
第三,今年高考对“炼字”的考查有所加强,如安徽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和“涌”二字的妙处,湖北卷要求对“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由此可见高考对语言考查的重视。
试题亮点分析
今年高考命题的主要亮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较鉴赏,二是探究能力考查。
1 比较鉴赏
这类题型是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考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例7(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解析这道考题非常切合“回归教材”的命题思想,务实教材基础知识,是应对高考最好的策略。相同之处为: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不同之处在于: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2 探究能力考查
这是新课标考纲特意提出的一种能力层级,本是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的考查要求,近年来则移用到古代诗歌鉴赏题中。这一点非常值得同学们注意。
例2(2012北京卷)阅读诗歌,完成试题。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鹤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请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50字)
解析本题需要答出两层次要点:1,任选上文一首诗或自选另一首诗,归纳概括出诗中的“景”和“理”分别是什么内容:2,在此基础上分析“景”与“理”之间的逻辑联系,为什么从这部分内容可以过渡到下一层意思。同学们需答全两个层次,并且注意语言文字的流畅表述和层次感。字数需要达到要求。
诗歌鉴赏复习建议
根据高考命题所拆分出的几大板块,即意象类考题、情感观点类考题、词语赏析类考题、表达技巧类考题、探究类考题,同学们也可针对眭地分成若干个专题来复习。
1 意象(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形象这两方面。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分析判断作品形象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还要判断其社会意义。考查时通常设置这些问题:诗歌中描写了什么景物(事物、人物)?它有什么特点?此形象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同学们要积累常见意象的含义,如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如杨柳、长亭、南浦、酒等;思乡类意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如月亮、鸿雁、捣衣、双鲤等:战争类意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请缨、长城、楼兰、关山、柳营、羌笛等。
第二,要善于分析情与景的关系,近年来,情景交融、虚与实考查较多。
2 情感观点。这类题目无外乎要求分析归纳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或者所寓含的人生哲理。
首先,要了解作家,所谓“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倾向,有助于理解诗歌。其次,把握时代,诗作写于哪个时代,往往带有哪一时代的印记。再次,解读形象,即采用前文提到的方法,对诗作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解读出作者的情感观点。第四,品味语言,看言语之间、字里行间,有没有透露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如《春夜喜雨》《汾上惊秋》《望月怀远》《闺怨》《书愤》《秋夜独坐》《哭晁卿衡》《悲陈陶》《哀江头》《恨别》《倦夜》等诗题中“喜”“惊”“怀”“怨”“愤”“独”“哭”“悲”“哀”“恨”“倦”诸字。
3 词语赏析。其方法在于,找出并研读诗眼;从修辞角度,分析词语的精妙之处;分析诗作的语言风格。
7.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篇七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一句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答案】CE
【解析】C.“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表达的是漂泊在外,空
④
⑤
②
③①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思乡,然后分析不同点:崔诗是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是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田家行(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的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将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拿来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1)AD
【解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写了村民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这四句寄寓了作者对村民的同情,揭露了统治者对村民的无情剥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答案】AD
【解析】A.“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友人的赞颂之情,相聚的欢愉之情和惜别之情。分析这些情感时须结合具体词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思(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①④③
②
①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答案】CE
【解析】A.“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过着闲适生活的具体表现,再分析诗人的不安的心情,诗人的不安来自于他的忧国忧民和无所事事。把这两点分析清楚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
②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D
【解析】A.“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陨落的荷花”错,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恋春之情、闲适之情和眷恋之情。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答案】AE
【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枯蓬,寒洌的水池边漂浮着萍藻,是虚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实写。
B.诗歌运用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水池中是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怅惘。
C.诗歌使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回应“秋甸”,下句以“寒池”回应“寒藻”;第三、四句上句以“风条”引出“风响”,下句以“霜叶”引出“霜枝”,各在句中回环往复。
D.
五、六句诗人伫立江畔,感觉到那早、晚的潮水,正一天比一天壮盛,很快就要达到满潮之期,这两句笔致哀婉。
E.
七、八句用词精当,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满轮明月已经亏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约会又要推迟到很久以后了。
【答案】BD
【解析】B.“无限怅惘”分析错误,应该是“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D.“哀婉”分析不正确,应是“清丽”。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期待。作者看到清江渐及满潮,想到月明相会之时即将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②担心。告诉友人千万不要耽误了行程,要赶上这潮满月圆的时候,不要辜负了这明月,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有些担心。③失望。眼看明月渐渐亏缺了,而依然不见友人,诗人感到惆怅和失望。
8.金陵驿诗歌鉴赏及答案 篇八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金陵驿①
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①金陵:今江苏南京。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宿于驿站时所作。②离宫: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8.这首诗首联有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现实?(4分)
9.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文天祥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夏、公谨诸人之上。”而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更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8、首联有“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暗喻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2分)
9.诗歌鉴赏设题角度及应用技巧 篇九
一、炼字在诗歌考查中,对某一字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限定词语发问型给定诗歌特具表现力的词语,分析它的妙处。
[真题点击]
例1(2004全国卷《木兰花》宋祁)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让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2(2004浙江卷《菩萨蛮》李白)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练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诗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3(2005天津卷《湖州歌(其六)》汪元量)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答:“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应对策略]
注意所问词语出现的语句特征:①写景句从给定词描绘的景象人手,抓住形象性、生动性;②抒情句从给定词强化情感人手;③给定词处于起始旬和结尾句除回答所表达的情感之外,还应从结构上领起下文和总结上文作用入手:
(二)确定对象比较型给定一个比较对象,比较孰优孰劣。
[真题点击]
例4(2004湖北卷《次北固山下》王湾)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说任何字好均可)“失”字好,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主观视觉形象:“阔”字好。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涉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与“悬”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
例5(2004辽宁卷《蝶恋花》苏轼)“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说任何字好均可)“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005辽宁卷、2005福建卷亦分别属这一命题范畴。
[应对策略]
首先要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其次要看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抒发的情感。
(三)寻找关键发问型寻找全诗的诗眼,即最能表达主旨情感的词语;寻找句眼,即某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
[真题点击]
例6(2003全国卷《过香积寺》王维)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藏泉由于岸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例7(2004福建卷《秋夜》朱淑真)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回答“缺”亦可。)
[应对策略]
卉人对诗眼有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之说,这有指导意义而非定论。找诗眼,首先找“情语”,即直接抒情的词语,如,杜甫《旅夜书怀》中“危樯独夜舟”的“独”字,既写舟的形单影只,又写人的孤独、孤寂;其次一般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顺序去找,即首选动词,形容词次之,以此类推。
二、风格每个作家均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而这也成了命题者考查的对象。考查对象一般为名家,常常是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已接触过的作家作品。
[真题点击]
例8 (2005全国卷Ⅱ《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诗的语言朴实无华。(白诗要让老婆婆听得懂方停止修改,自然很是平实、质朴)
[应对策略]
首先要熟悉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如李白飘逸豪放,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王维工笔倚丽,高适、岑参悲壮苍凉,陆游悲壮沉郁……其次熟记一些回答语言风格的专业术语,如: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明白晓畅、雄健豪放、婉约绮丽、诙谐幽默、质朴平实……
以上为对高考诗歌语言考查设题角度及应对策略的分析,“纲举目张”,只要把握了以上命题角度,应对策略,必能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诗歌鉴赏反衬练习10-17
初中诗歌鉴赏练习题07-21
诗歌鉴赏之语言练习题07-28
古代诗歌鉴赏配套练习教师07-26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境》学案(附答案)08-03
顾城《远和近》诗歌及鉴赏08-21
诗歌鉴赏之物象鉴赏06-30
诗歌鉴赏题库08-29
诗歌形象鉴赏08-31
诗歌鉴赏篇章结构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