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进餐论文

2024-07-08

幼儿进餐论文(共13篇)

1.幼儿进餐论文 篇一

幼儿进餐活动教案

幼儿进餐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慢慢吃,细嚼慢咽的文明进餐习惯。

2.养成正确的进餐姿势,饭前洗手,保持小手干净,桌面清洁、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放进餐礼仪儿歌,引起幼儿兴趣。

你们听到了什么?(吃饭前洗手,不挑食不剩饭,不能把菜撒了)

二、出示PPT课件,小动物们是怎样文明进餐的?

1. 播放课件,问小狮子是怎样进餐的?(吃饭前没洗手,嘴巴边吃边漏,吃完后垃圾随地乱扔。这样做不好)。

2.小猴子是怎样进餐的?

3.小兔子是怎样的呢?

4.小猫咪呢?

总结:所以我们进餐时应该像小猫那样,做到餐前洗手,保持小手很干净、卫生。坐在位置上,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不撒饭粒,保持桌面清洁。我们小朋友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养成文明,卫生进餐的好习惯。

三、儿歌进餐。

进餐前手洗净,入座时动作轻。

自己吃不用喂,不说话、不玩耍。

不挑食、不剩饭,样样饭菜都吃光。

收好餐具要漱口,文明进餐我最棒。

活动延伸:

中午吃饭评文明进餐小明星。

2.幼儿进餐论文 篇二

2. 实施方案:班级三位老师监管幼儿的一日三餐。

3. 评价问题的解决情况:在实施计划的第一个月,我们也注意观察孩子们的进餐情况。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吃早餐的孩子很少,没到午餐时,孩子们就会饿;中餐和晚餐因为孩子们的帮助导致老师更加忙乱,而且也很不安全;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很大,没有兴致吃饭。

4. 第一次诊断: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三位老师坐在一起谈论后得出结论:每个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没有统一的规范。早上,孩子们为了到幼儿园玩玩具,就会撒谎说吃完了,结果没吃早餐或吃得很少,很快就会饿。中餐和晚餐时,帮助老师的孩子们太多,没有明确要求,导致孩子们越帮越乱。

5. 提出解决方案:三位老师对孩子们文明进餐的要求达成一致,主要有几下内容:饭前洗手,共唱《锄禾日当午》,大声说“谢谢老师”后共同进餐,能独立使用餐具,进餐时不说话、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举手示意还要吃第二碗饭,饭后分类摞好饭碗、菜碗,把勺子放在水盆中,收椅子,漱口。每天由表现好的六名孩子帮助老师,两个发饭、两个发菜、两个发勺子。提醒家长严格遵守吃早餐时间,并告知老师孩子们在家是否吃早餐了。

6. 实施方案:班级三位老师按照统一后的进餐文明计划实施。

7. 评价问题的实施情况:一段时间以后,我们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进餐表现,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吃饭快的孩子吃得都很多,吃饭慢的孩子吃得少;帮助老师的孩子们还是会弄错,导致进餐时很乱;吃饭快的孩子没事做就闹,吃饭慢的孩子就看热闹,没有心思吃饭;一遇到炒菜的时候,孩子们就不愿意吃菜。

8. 第二次诊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的吃饭速度不一致,导致不能同时完成,所有才会在饭后很乱。帮助老师干活的孩子水平不一致,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炒菜太干,孩子们觉得难以下咽,他们喜欢吃炖菜。

9. 提出解决方案: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挑食偏食的孩子以鼓励为主,饭量少的孩子挨着饭量多的孩子,互相影响,不专心用餐的孩子在旁边督促,吃得多又快的孩子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的饮食,提醒他们细嚼慢咽。另外,建立值日生制度,好中差分配均匀,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并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我们还向食堂反映情况,尽量保证每餐有汤水。

1 0. 实施方案:班级三位老师积极认真实行新方案,并及时发现孩子的新情况。

1 1. 评价问题的实施情况: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发现孩子们的进餐状况有所改善,挑食剩饭的现象有所减少。但是每当节假日返校后,孩子们的进餐情况就非常不好。早餐会自带麻花、包子之类的食品,口袋中也会藏着零食偷吃。

1 2. 第三次诊断:孩子在幼儿园有老师时刻督促,所以能够按照要求文明进餐。但是节假日在家时,家长不愿意做早饭,总买不卫生、不健康的小吃。午餐和晚餐,油大又很咸,严重干扰了孩子们的味觉。孩子们不愿意吃饭就追着喂。总之,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孩子们就会很放纵自己,不能像在幼儿园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1 3. 提出解决方案:在家园联系栏中进行宣传,让家长了解幼儿文明进餐的重要性。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进餐情况,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家园合作,给孩子创设健康愉悦的进餐环境。对有进步的幼儿进行鼓励和表扬。以此带动所有的孩子,共同促进文明进餐。

1 4. 实行方案:班级三位教师认真实行新方案,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并请幼儿园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和监督。

1 5. 评价问题的实施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班级老师和家长一致认为,孩子们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文明进餐。

3.小班幼儿进餐习惯探讨 篇三

摘 要 良好的进餐习惯对幼儿期儿童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乃至对人一生的健康都有影响。本文以在园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为载体,主要采用时间取样法,对小班幼儿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分析提炼了一些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 午餐活动 非就餐行为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8-02

一、问题提出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良好的进餐习惯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含有:自理、匀速、不挑食、桌面较干净、专注、仅偶尔说话。但目前各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就餐活动中或多或少的都会伴有非良好的进餐习惯,而成人在处理幼儿进餐问题的过程中所用的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查阅资料中发现,现有研究多从医学领域和营养学领域开展,而教育领域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研究主要以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对午餐活动中的非就餐行为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了解幼儿非就餐行为的一般特征,分析原因,以提出较科学的对策和建议,达到提高幼儿进餐时的专注性,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活动意义。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园小一班幼儿(第二学期)

具体方法:时间取样法。量表制定:每个幼儿观察10秒,每5分钟记录一次非就餐行为,在行为代码下相应记录。

三、研究结果

表一:

表一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20名幼儿共出现非就餐行为334次,其中心不在焉、小动作、说话三种行为出现的频率最高。

表二:

表二可以看出:就餐30分钟时间内,在11:10~11:15之间出现非就餐行为的次数最多,在11:15~11:20之间出现的非就餐行为次数最少。

四、结论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造成小班幼儿在午餐活动中非就餐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的年龄特征

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征非常突出,模仿是这一时期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模仿的对象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同伴,而小班幼儿同伴之间的平行模仿更多,这也导致他们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干扰。观察中发现,同一组内只要有一位幼儿把玩勺子发出声音,接着同一组内的两名、三名幼儿会跟着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家长的饮食行为、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发现,有的家长会边吃饭边看电视或书或玩手机,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长此以往,这些行为会影响孩子。

(2)家长的教养方式

如今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对孩子在就餐中的要求总是百依百顺。特别家庭结构中祖辈三代同堂的家庭日益增多,祖辈成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照料者,爷爷奶奶们通常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吃边玩玩具或边吃边看电视,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的非就餐行为增多。

3.教师的影响

幼儿园是幼儿除了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如教师对幼儿的非就餐行为熟视无睹,不采取相应的策略,势必助长孩子不良行为。

五、教育建议

1.正面教育和榜样作用,激励幼儿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从而受到感染。其次发掘用餐表现突出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对象,促进同伴互学。

2.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首先,选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创设环境,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良好的进餐习惯图示,暗示幼儿该怎样做。其次,用实际行动提醒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如:有一幼儿在边吃边前后翘动椅子,教师及时发现并轻轻走过去帮他把椅子扶好,用眼神手势提示孩子安静用餐。教师做到眼中有孩子,营造和谐氛围,感染幼儿。

3.教育活动中渗透,因势利导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适当引导,让幼儿了解健康的午餐习惯。如针对班内幼儿非就餐行为的实际情况,利用照片、录像的形式,将平时幼儿进餐中典型的情况记录下来,先让幼儿看、比较,再组织幼儿讨论:哪种行为更好?让幼儿意识到专注进餐与不专注进餐的利弊。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小班幼儿的进餐习惯只是众多习惯中小小的一方面,可是“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因此,幼儿良好进餐习惯不容忽视,应及早抓起、抓好,因为它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崔爱丽.国内幼儿饮食行为研究综述[J].早期教育,2011,(3).

4.幼儿园进餐礼仪儿歌 篇四

做个文明好宝宝,进餐礼仪不能少。吃饭之前洗洗手,排队进入小餐厅。找好位置坐坐好,耐心等待静悄悄。双手接物说谢谢,双手合十来感恩。左手扶碗右握勺,一口饭来一口菜。不挑食来不剩饭,自己吃饭真能干。要添饭菜举举手,不撒不漏真干净。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做个文明好宝宝,进餐礼仪不能少。吃饭之前洗洗手,排队进入小餐厅。找好位置坐坐好,耐心等待静悄悄。双手接物说谢谢,双手合十来感恩。左手扶碗右握勺,一口饭来一口菜。不挑食来不剩饭,自己吃饭真能干。要添饭菜举举手,不撒不漏真干净。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做个文明好宝宝,进餐礼仪不能少。吃饭之前洗洗手,排队进入小餐厅。找好位置坐坐好,耐心等待静悄悄。双手接物说谢谢,双手合十来感恩。左手扶碗右握勺,一口饭来一口菜。不挑食来不剩饭,自己吃饭真能干。要添饭菜举举手,不撒不漏真干净。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做个文明好宝宝,进餐礼仪不能少。吃饭之前洗洗手,排队进入小餐厅。找好位置坐坐好,耐心等待静悄悄。双手接物说谢谢,双手合十来感恩。左手扶碗右握勺,一口饭来一口菜。不挑食来不剩饭,自己吃饭真能干。要添饭菜举举手,不撒不漏真干净。餐后收拾少不了,比比谁是好宝宝。

进餐礼仪儿歌

进餐礼仪儿歌

5.幼儿园文明进餐活动教案 篇五

【篇一】文明进餐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小实验,培养小朋友慢慢吃,细嚼慢咽的文明进餐习惯。

2、通过情景表演,培养小朋友正确的进餐姿势,饭前洗手,保持小手干净,桌面清洁、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3、在游戏情景中引导小朋友积极参与游戏,培养巩固文明进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米饭、饺子、玻璃管、塑料袋,草莓、菠萝、苹果等胸饰若干,饼干、水果、盘子若干,智慧帽。

活动过程:

1、念儿歌《吃饭时》、《小瓷碗》,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2、小实验

(1)把面包渣放进“食道”(玻璃管)里。

(2)怎样才容易把面包块放进“食道”(玻璃管)里。

(3)让小朋友比较,面包渣和面包块哪种更容易进入“食道”。

(4)小结:所以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慢慢的吃,通过牙齿把食物磨碎嚼细,也就是细嚼慢咽,这样才容易消化。

3、情景表演:小动物“进餐”

(1)小兔和小猫表演“进餐时”,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2)小朋友们说说小兔和小猫进餐时表现一样吗?

小兔是怎么表演“进餐”的?

小结:小兔:餐前没有洗手,大口大口的吃,跪在凳子上,还用手抓食物,米饭、饺子撒在桌子上,到处乱跑。

(3)小猫是怎么表演“进餐”的呢?

小结:所以我们进餐时应该像小猫那样,做到餐前洗手,保持小手很干净、卫生。坐在位置上,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不撒饭粒,保持桌面清洁。

4、观看小朋友进餐画面小朋友们互相讨论、交流。

问: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

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为什么?

小结:我们小朋友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养成文明,卫生进餐的好习惯。

5、玩过家家的游戏

(1)分角色(五个家庭)

(2)过家家、吃点心。

(3)比一比哪个家庭进餐习惯最好,最讲文明、讲卫生。

(4)评选出表现最好的家庭,并颁奖。

【篇二】文明进餐活动教案

活动目标:

培养小朋友慢慢吃,细嚼慢咽的文明进餐习惯。

2.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进餐姿势,饭前洗手,保持小手干净,桌面清洁、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放进餐礼仪儿歌,引起幼儿兴趣。你们听到了什么?(吃饭前洗手,不挑食不剩饭,不能把菜撒了)

二、出示PPT课件,小动物们是怎样文明进餐的?

1.播放课件,问小狮子是怎样进餐的?(吃饭前没洗手,嘴巴边吃边漏,吃完后垃圾随地乱扔。这样做不好)。

2.小猴子是怎样进餐的?

3.小兔子是怎样的呢?

4.小猫咪呢?

总结:所以我们进餐时应该像小猫那样,做到餐前洗手,保持小手很干净、卫生。坐在位置上,左手扶碗、右手拿勺,不撒饭粒,保持桌面清洁。我们小朋友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养成文明,卫生进餐的好习惯。

三、儿歌进餐。

进餐前手洗净,入座时动作轻。自己吃不用喂,不说话、不玩耍。不挑食、不剩饭,样样饭菜都吃光。收好餐具要漱口,文明进餐我最棒。

6.幼儿园进餐活动观察记录 篇六

傍晚她妈妈来接她,经过交流我们得知孩子在家挑食现象十分严重,平时所有的肉类、鱼虾都不吃,只吃蔬菜。家里为了能让她吃饭,所有的菜都是按照孩子的口味来做。进入幼儿园后家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帮忙孩子改掉这个挑食的毛病。

第二天中午,我特意让保育员给她多加蔬菜,少放了肉类。没想到她看到了少许的肉末就开始抹眼泪。教师刚给她喂了一小口,她就全部吐出来了。为了能让她吃饭,几位教师一到吃饭的时间就想方设法地劝导她,甚至一口一口地喂她吃饭,可是成效甚微。

行为产生原因分析及策略:

7.关注幼儿进餐时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幼儿进餐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进餐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环节, 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幼儿卫生进餐、礼貌进餐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发展,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 在进餐过程中不断催促幼儿。

教师将饭菜分好, 不一会儿就会说“看看今天谁吃得最快”“谁能一个吃完”等。幼儿的进餐原本应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 可在教师的催促声中, 幼儿往往以争第一为目标, 使得进餐活动变得紧张, 久而久之给幼儿的心理造成压力。

2. 强制幼儿多食。

经常有家长叮嘱幼儿或拜托教师让幼儿多吃点, 因此为了能让他们多吃点, 教师会连哄带骗地说:“再吃点, 吃完才是好孩子。”结果, 有些幼儿为了把饭菜消灭掉会偷偷把饭菜扔掉或藏起来, 教师经常在收拾卫生时会发现某个角落有剩饭剩菜。

幼儿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因此在进餐时存在边吃边玩完的现象, 有些幼儿有挑食偏食的习惯, 如果教师强迫他们去吃那些对他们来说难以下咽的食物, 会使幼儿产生进食的压力, 这样非但起不到促使幼儿多进食的目的, 反而会降低幼儿的食欲。

3. 进餐时要求幼儿保持安静。

一方面从安全角度考虑怕幼儿在进餐时说话噎着, 另一方面怕影响进餐的速度, 因此在进餐时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别说话, 快点吃。在这种情况下, 使幼儿错失了与同伴交流的机会。

4. 要求幼儿把饭菜吃干净。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会不断提醒幼儿不要把饭吃的到处都是, 不要浪费粮食等, 这样说的后果就是, 有的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往往偷偷地将掉在桌上或地上的饭菜捡起来吃掉, 有的幼儿则将吃不了的饭菜偷偷塞到兜里或书包里。

教师之所以不断提醒幼儿是为了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和勤俭意识, 但是如果从我们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就可以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幼儿精细动作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 对勺子、筷子还不能运用自如, 因此进餐时掉菜撒饭是常见的。

二、不良进餐教育的影响

幼儿在园阶段正是语言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因此幼儿有强烈的说话兴趣, 很难安静地坐着吃饭。不良的进餐教育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

1. 不利交往能力的提高。

幼儿一天在园时间虽然很长, 但是这些时间大都被教师控制, 幼儿很少有自己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在共同进餐活动中, 他们仍被教师这样那样的要求控制着, 使他们再次失去了可以交流的机会。

2. 幼儿行为出现双重性。

即在教师的管理下能较好地按照要求去做, 如果离开教师视线或教师稍有松懈, 就说笑打闹。

3. 不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形成。

有的幼儿在进餐室渴望与同伴交流却屡次遭到教师禁止甚至点名批评, 给幼儿心理造成很大的精神负担, 认为教师不喜欢他了, 从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

4. 易使幼儿产生依赖心理, 不利于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里教师对幼儿的照顾总是面面俱到, 生怕幼儿受到伤害。如吃虾时教师会帮幼儿将壳剥除;吃饭时主动地为幼儿添饭加汤;吃饭慢的, 教师更是亲自去喂。幼儿无须解决活动中的一切困难, 甚至在困难未出现前, 教师已将之化解。长此以往, 幼儿的主体性受到压抑, 处处依赖成人, 变得胆怯、退缩, 缺乏创造性。

三、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怎样让幼儿吃饱吃好的同时又能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呢?我觉得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 让幼儿更多地参与。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非常渴望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尤其希望能帮教师做一些事。对此, 教师可以采用轮流值日的方法指导幼儿收放餐具, 发放午点等, 让幼儿在进餐活动中产生成就感, 这样有利于幼儿形成独立、自信的个性, 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所提高。

2. 通过主题活动, 促幼儿兴趣。

我可以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向幼儿讲一些有关用餐卫生、食物营养的常识。例如, 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 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教师也可通过“我是小厨师”等活动, 让幼儿参与制作过程, 或共同讨论菜单内容, 这样幼儿在进餐时会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会更加喜欢进餐了。

3. 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 在进餐时对幼儿的进餐量不能统一要求, 为了避免幼儿产生压力, 教师第一次分饭菜可以先盛半碗, 待大家吃完后, 再分第二次饭菜, 这样做在冬天也可以避免饭菜还没吃完就凉掉了。

8.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养成;进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24-01

一个人是否健康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幼儿正处于逐步形成生活方式的阶段,帮助幼儿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的习惯等),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并会对其今后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幼儿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持续的、要求一致的培养。所以我觉得先要让我们家长知道幼儿自理能力和培养劳动习惯的重要性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习惯如果在幼年就开始培养,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开学初我就对小班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幼儿饮食习惯的可塑性强,我就开始有意识的进行了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了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习惯。具体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搓手心、搓手背、搓手腕、用清水清洗、甩干),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而且步骤孩子们也不容易记住,于是,我就设计了一首生动有趣的洗手歌“搓、搓、搓,搓手心,搓、搓、搓手背,换只小手再搓搓,一、二、三甩干净,打开毛巾擦擦手。”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他们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幼儿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基本常规

小班的孩子理解能力差,如果一味的说教,容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我采取了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

三、纠正幼儿的偏食、剩饭的情况

现在的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这样,孩子的偏食现象就越来越普遍了,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们是束手无策,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孩子偏食的不良习惯呢? 在了解中,我发现幼儿偏食习惯的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幼儿的身体因素,如肠胃不好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1)榜样示范法。(2)座位安排法。(3)逐渐加量法。(4)物质鼓励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我班幼儿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四、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家长的密切配合,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幼儿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找解决方法。

9.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的方式论文 篇九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10.幼儿进餐论文 篇十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马兆启小朋友(中一班)

观察周期:根据马兆启小朋友进餐习惯逐渐养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第一阶段:

时间:9月12日

行为记录:

今天,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马兆启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将餐盘有菜的一边转向自己,用勺子舀起一根 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捡菜汤里的西红柿,把西红柿的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剥好的一块西红柿放入嘴中,再用勺子舀起一点汤,把汤勺举高,仰起头放入嘴中。他拿起一块火腿,用牙齿顺着火腿的边咬了一圈,然后,把火腿放在盘子上,就将勺子把儿叉到火腿上,拿着勺子围着火腿的边吃起来。吃完了火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把勺子把儿放在盘子边上,把勺子当成跷跷板一样玩。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接着,他就把米粒一粒一粒放在手指上,在用嘴去吃米饭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刘凯伟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马兆启小朋友的盘子里,马兆启又扔回去,刘凯伟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是窃笑着。这是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饭后散步了,可是马兆启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

分析记录: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马兆启小朋友今年已经四岁了,已经具备吃饭的能力,马兆启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父母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马兆启的妈妈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

采取措施:

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马兆启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第一,教师和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教师和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必过于心急,教给幼儿正确是用勺子的方法。

第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教师和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教师和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教师也设计一些关于进餐好习惯的游戏和课程。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饭,饭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的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

第二阶段:

时间: 209月14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面条。马兆启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是就是不吃面条。我这是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回家可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吃的了,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的。”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我们马兆启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行为分析:

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马兆启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父母喂养要一定关系。但是在今天老师的喂饭过程中,他是比较有目的性的在吃饭,并且主动要求自己吃饭,这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当老师表扬他时候,他非常高兴,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采取措施:

继续采取第一阶段的措施方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掌握马兆启小朋友在家的吃饭情况。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第三阶段:

时间:年9月16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排骨米饭和豆腐。马兆启小朋友分到饭开始吃起来,他 先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米饭放入嘴中,盯着盘子不停的咀嚼着。接着拿起一块排骨咬了起来,他的牙齿不太好,咬了一下肉没有咬下来,他又使劲咬了一口,肉被咬了下来,他用手把肉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就这样吃完了两块排骨,他将骨头放在嘴里漱了漱放在盘子的一边,开始吃米饭和豆腐。他把豆腐一块一块捡到米饭上,然后把米饭和豆腐同时放在勺子上,再放入嘴中。就这样他把饭全吃完了,刚要去放餐盘,他又折回 自己的位上把残留在餐盘上的几个米粒吃完,然后,他把餐盘放下,来到我的跟前很高兴地说:“老师我把饭全吃完了!”我及时给他鼓励:“你真棒!将来一定能长的又高又大,来老师抱抱。”说完我抱起他,他在我怀里笑了。

11.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篇十一

[关键词]幼儿教育; 进餐行为习惯; 培养

目前,很多家长对幼儿在学校吃什么甚是关心,而对幼儿的饮食习惯培养却不够重视。很多幼儿存在剩饭、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现象,这不仅容易造成幼儿的营养失调,也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究其原因,这些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但幼儿进入幼儿园后,随着生活环境的和饮食环境的变化,各种问题也随之出现。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除了具有一定的耐心外,还得从方法上多思考。

一、游戏引导,饭前洗手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常常在游戏中摸爬滚打,他们的手是接触外界物体最多的且最容易沾染细菌的部分。如果饭前幼儿没有洗手而直接进食,很可能因此而引发疾病。因此,饭前洗手是小班幼儿进食习惯培养的第一步。但很多幼儿饭前都怕洗手,不喜欢洗手,教师就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洗手。如在教师的带领下,以比赛的形式来带领幼儿卷起袖子、湿毛巾、拿起肥皂、搓手心、搓手背等,让幼儿一步步掌握洗手的顺序。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示范,让幼儿正确掌握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用洗手歌来激发幼儿的洗手兴趣。如“搓搓手心,搓搓手背,看看手指,再搓搓小手腕”“洗呀洗呀洗手手,洗干净小手吃饭了”等。

二、巧用故事,掌握知识

在引导幼儿理解进食的重要性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特点来进行。一般教师可采取故事和说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如针对幼儿挑食的问题,通过故事《瘦巴巴》让幼儿明白进食各种蔬菜和肉类,才能让自己长得更结实,也才会少生病;针对幼儿进食中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教师通过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来让幼儿明白吃饭时要专注,才不至于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口述进行,同时也可以利用视频的方式来进行,但都要注意,在通过故事后,教师要适当地说教引导幼儿明白故事中的道理,并在进食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

三、因生制宜,科学对待

在幼儿中,他们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会受家庭教育的方式而有所不同,在幼儿饮食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刺激并引导幼儿进食。特别是针对偏食、挑食和不良进食习惯等,教师更需要在幼儿进食中采用科学而多样的方法来引导。笔者通过幼儿教育工作总结了以下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示范法可以分为教师示范和幼儿示范。幼儿的模仿性较强,在进食过程中,当幼儿出现不喜欢吃或是吃得慢等现象时,教师可通过自我的示范来感染幼儿,刺激幼儿的进食欲望。如有的幼儿不喜欢吃海带,进食时,教师可先编一个简短的故事,然后说“哇,海带好香啊!老师太想吃了,你们想吃吗”等话语,接着和幼儿们一起吃,对先吃的幼儿要激励表扬,利用从众心理来带动全体幼儿进食。幼儿示范主要是针对一些幼儿在进食中因不良进食习惯而造成的偏食、吃剩饭等现象,教师可以将这些幼儿安排到进食习惯较好的小组中,让其他幼儿成为该幼儿的榜样,从而带动其正确进食。

(二)逐渐加量表扬法

有的幼儿从小就不喜欢吃某类食物,如果想一下子就改过来,这不大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采取逐渐加量表扬的方法来进行,即在幼儿首次进食时,不要求幼儿能吃多少,只要能吃就行,在今后的进食中采用每次增加一点的方法来进行表扬。这样,幼儿在得到表扬的刺激下,逐渐改变并适应对此前不喜欢的食物的进食,保证饮食的均衡。

四、家园合力,促成习惯

在幼儿教学中发现,一些幼儿本来在幼儿园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进食习惯,可一旦幼儿在家时间长了(如国庆节、每年的暑、寒假)后,返回幼儿园又出现了“反弹”现象。这不仅给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也影响了幼儿的发展。为此,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就必须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

首先,在幼儿入园时,教师要充分和家长沟通,了解每个幼儿在家的进食情况和习惯,以便在教育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

其次,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保持高度的一致,这可以通过周检查制的方法进行,即在每周一幼儿入园时,请家长如实填写幼儿在家的进食情况,同时告知家长幼儿园的进食时间和进食安排事项,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在周五的时候进行检查对比,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

12.幼儿进餐论文 篇十二

关键词:疾控工作人员,进餐方式,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近年来,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迅速,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简称疾控) 工作人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也处在较高水平, 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疾控工作人员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关系密切。为了解天津市疾控工作人员的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 2009年元月对天津市某疾病控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 开展了在不同进餐地点的膳食营养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天津市某疾病控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75人。

1.2 方法

采用回顾法。饭店就餐 (简称饭店) 为春节前单位集体会餐, 利用菜单和配料表计算当餐进食;食堂进餐 (简称食堂) 为部分职工单位食堂进餐, 利用食谱和配料表计算3日午餐进食;家庭进餐 (简称家庭) 为职工在家进餐, 利用回顾和记账法计算 3日晚餐进食。

1.3 标准

各种食物摄入量比较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标准。营养素摄入量、能量来源比较以中国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 [1]为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为营养素计算软件《营养博士》运动医学版。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75人, 平均年龄38.8岁, 其中19~50岁56人, 占74.7%;51~60岁19人, 占25.3%。男性32人, 占42.7%;女性43人, 占57.3%。

2.2 膳食结构比较

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每标准人日谷物摄入量食堂最高493 g, 家庭次之388 g, 饭店最低231 g;蔬菜摄入量相差无几;鱼虾类、畜禽肉、蛋、豆类坚果、油脂、食盐均是饭店最高, 家庭次之, 食堂最低;水果、奶类由于食堂进餐方式未涉及, 只有家庭与饭店比较, 家庭较高, 饭店较低。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各种食物摄入量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比较见表1。

2.3 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比较

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每标准人日能量摄入量以在饭店最高, 为14 230 kJ;食堂次之, 为102 72 kJ;家庭最低, 为9523 kJ。蛋白质、脂肪摄入量以饭店最高, 为221 、202 g;家庭次之, 为78 、91 g;食堂最低, 为64 、57 g。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在食堂最高, 为418 g;家庭次之, 为284 g;饭店最低, 为171 g。膳食纤维摄入量以在食堂最高, 为25.2 g;饭店、家庭摄入相当, 分别为13.5、12.6 g。维生素A、B1、B2、PP、E摄入量以在饭店最高, 家庭次之, 食堂最低。维生素C摄入量饭店与家庭相当, 食堂最低。矿物质K、Fe、Zn、Cu、P摄入量饭店最高, 食堂与家庭相当。Ca、Mg、Se摄入量饭店最高, 家庭次之, 食堂最低。Na摄入量饭店最高, 食堂次之, 家庭最低;Mn饭店、家庭、食堂摄入相当。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比较见表2。

2.4 能量来源比较

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能量蛋白质来源由高至低为饭店、家庭、食堂, 即26.1%、13.7%、10.4%, 脂肪来源由高至低为饭店、家庭、食堂, 即53.5%、36.0%、20.9%, 碳水化合物来源由高至低为食堂、家庭、饭店, 即68.7%、50.3%、20.4%。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能量来源比较见表3。

3 讨论

天津市某疾控工作人员家庭进餐的膳食结构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比较, 蛋类、油脂、食盐摄入量过多, 而蔬菜奶类偏少。相对应营养素摄入量, 能量、膳食纤维、维生素A和C、Ca偏少, Na过多。

在食堂进餐的膳食结构问题为谷物、食盐过多, 而水果、奶类缺失, 蔬菜、豆类偏少。营养素蛋白质、维生素A、B1、B2、C、E、矿物质Ca、Mg偏少, 碳水化合物、Na过多。

在饭店进餐的膳食摄入, 鱼虾、畜禽肉、蛋、豆类、油脂、食盐偏多, 蔬菜、奶类偏少, 能量过多, 营养素膳食纤维、维生素C偏少, Ca持平, 其他营养素均过多。

比较3种进餐方式, 以在家庭进餐较好, 在食堂进餐大部分营养素偏少, 饭店多数营养素偏多。因此, 应改善食堂进餐膳食结构, 减少在饭店进餐次数, 减少点菜数量, 使其膳食结构和营养素水平趋向合理。

3种进餐地点也有共同的膳食问题:蔬菜、维生素C偏少, 食盐、Na过多, 高于2002年天津城乡居民食盐平均消费量和Na摄入量[2]。长期膳食蔬菜偏少、食盐偏多会逐渐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作为疾控工作者应带头倡导良好膳食习惯, 多吃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限制食盐摄入量[3], 科学安排日常膳食, 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449-453.

[2]江国虹.天津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6.

13.幼儿进餐论文 篇十三

开题报告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①

【内容提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决定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是其身心健康的前提。进餐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6岁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均衡的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物质基础。这个时期,既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又是沾染不良行为习惯的危险阶段,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便会错失良机,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因此,我们将从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进餐礼仪,家园合作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使幼儿从小就养成自觉、良好的进餐礼仪。

【关键词】农村幼儿 进餐礼仪 培养与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先生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幼儿园应把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其在健康领域目标第二条中有明确表述: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健康领域内容与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园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幼儿时期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神经可塑性大,婴幼儿容易接受影响和教育,并将留下深刻的痕迹,这时良好的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幼儿的某些行为有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内个体处在一

① 安岳县永清镇中心幼儿园课题组成员:徐常贤 付晓妮 唐志秀 刘小利 罗忠见

(一)主体性原则

幼儿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在行为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参与、提高认识,主动实践,敢于负责,从而增强责任心,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渗透性原则

良好进餐礼仪的培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侵入到家庭、幼儿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应当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中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完成。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良好的进餐礼仪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即从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征,开展各项活动,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行为意识。

(四)自主性原则

幼儿把好习惯当成一种自觉行为,做到主动积极,自觉自愿,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

五、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幼儿进餐习惯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2、各年龄段幼儿进餐技能的指导。

3、各年龄段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纠正幼儿的不良进餐行为,并初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的对象

永清镇中心幼儿园全体幼儿。通过对实验前与实验后幼儿表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研究法

3.对实施教育后的结果进行检测,记录。

(三)结题阶段:(2017年5月――2017年6月)

1.撰写相关的课题总结和论文。

2.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接受课题研究的鉴定结题。

七、研究过程及措施

1.调查了解幼儿进餐行为现状及与身长发育情况的相互关系。

A.通过家访、调查、座谈、观察等手段,了解各班幼儿进餐行为的现状(包括餐前是否懂得洗手,能否独立进餐;会不会偏食,用餐时间等)。

B.调查了解幼儿的体检结果与平时进餐习惯之间的相互关系。

C.分析各年龄段幼儿造成进餐不良习惯问题的诸多原因。

2.多方面、多形式地培养各年龄段幼儿进餐行为习惯。

A.利用各种集体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进餐习惯

B.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对进餐行为加以示范传授,在现场进行规范的演示,有利于幼儿的进一步的掌握。

C.积极开展各类区角、游戏活动,为幼儿掌握及巩固良好进餐行为提供的机会和条件。

D.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进餐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E.对特殊幼儿进行个案跟踪观察,记录对他们所进行的一些研究方法与手段,以便用来进行个案的研究。

F.密切家园联系,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2.论文:《幼儿进餐不良习惯的现状分析》、《幼儿园餐前活动的形式与方法》、《特异体质幼儿的进餐教育与指导》、《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怎样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进餐礼仪》、《农村幼儿良好进餐礼仪培养策略》。

3.教案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4.影像集:《农村幼儿进餐礼仪培养与研究》

研究成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

3.时间保障 幼儿园教科室将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组织培训、集体研讨,以保证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4.经费保障 幼儿园对本课题的研究经费予以全力保障,保证课题研究所需的全部费用,如:设备、资料、进修、交流、专家指导、开题、结题、奖励等项费用。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上一篇:XX学校安全大检查自查自纠工作总结下一篇:记叙文作文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