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2024-07-10

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精选8篇)

1.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一

对食品添加剂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摘要: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概念及应用情况,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及其起因,并指出相应的对策,最后展望了食品添加剂的发展方向.作 者:胡慧媛 甘小平作者单位:胡慧媛(华东师范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上海,41)

甘小平(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安徽合肥,230009)

期 刊:农技服务 Journal:SERVE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年,卷(期):,26(11)分类号:X836关键词: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 问题及对策

2.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二

然而以下几组数据值得引起我们警惕:一是我国粮食自给率只有90%, 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5.9亿t, 全国粮食进口8 000万t, 所有农产品综合自给率大约维持在80%。二是油料自给率只有38%, 2012年油料生产3 476.0万t, 进口大豆及油菜籽5 614.3万t, 进口食用油834.5万t, 并且绝大部分油脂企业由外资控股或参股。三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粮食自给的省份只有16个, 逾50%的省份依赖主产区调入。四是1.2亿hm2耕地红线已经逼近。2008—2012年, 全国因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每年占用耕地约26.67万hm2。五是粮食平均单产达到新高。以江西省为例, 江西省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2012年比2007年粮食单产平均增产269.55 kg/hm2, 平均年增产53.85 kg/hm2, 取得这样的成绩已十分不容易, 粮食增产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 面对人口自然增长及膳食结构改善带来的新需求, 面对频繁的自然灾害, 面对土地不可逆转的占用及沙化、荒漠化, 粮食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一系列新的问题亟待思考和解决。

1 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1.1 补贴政策引导乏力

2004年国家首次出台政策鼓励粮食生产, 对种粮农民按面积实行种子农资、农机四项补给, 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但是由于补贴资金只按粮食可种面积核补, 没有与实际播种面积和产粮数量挂钩,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和种粮成本增加, 从而出现种与不种一个样, 种多种少一个样, 撂荒、“双改单”现象越来越普遍。粮食补贴“普惠制”措施对直接促进粮食生产已经乏力[1]。

1.2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老龄化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村劳动力大批进城务工就业, 而80后、90后大批扩招读书, 毕业后很少回农村创业, 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老龄化, 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紧缺, 种粮大户劳动工资成本比前5年普遍增长1倍, 再过10年, “谁来种田”的问题迫在眉睫。

1.3 农业机械开发相对滞后

自2004年国家出台农机补贴政策以来, 全国各地农机生产企业蜂拥而至争相上补贴目录, 农机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新产品能力差, 不少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的动力。以联合收割机为例, 据购机农户反映, 国产水稻联合收割机普遍只能用2年, 目前全国跨区作业的收割机基本上依赖进口, 且以日本产品为主。农业机械工业发展滞后, 现有栽扦、收割、防病虫、风干加工等农机产品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4 土地质量下降, 农田污染问题非常严峻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农村有机肥已经大量集中到大型养殖场, 农民种植主要依赖化肥, 南方以往冬闲种绿肥的习惯已经很少, 甚至不少农户连收割的秸秆也一烧了之, 导致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酸化, 粮食作物抗病能力差, 质量下降, 尤其是长期以来工业化发展, 矿山滥开采, 使20%的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重金属污染, 农田灌溉用水也受工业污水污染, 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1.5 自然灾害频繁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 但可种耕地面积少, 必须靠提高复种指数满足要求, 随着大气环境的破坏, 现在集中暴雨、持续干旱、冰冻雪灾、山体滑坡等极端天气发生频繁, 而且损失更大, 粮食收成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增多, 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时难以改变。

2 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

2.1 直接影响物价波动

粮食是人们生活必需的主要食品, 也是发展养殖业及食品加工业的基本原料, 粮食供应不足, 必然造成物价上涨, 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2 影响国家硬实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如果控制了粮食, 你就控制了全人类”。当前国际环境风云变幻, 在我国一心一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 为了防范少数别有用心的国家对我国国家安全和领土权利造成危害, 必须做到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如果我国粮食大量依赖进口来弥补, 必然会受制于人。

2.3 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优质、绿色、安全的食品需求越来越迫切。粮食是第一大食品, 国外大量转基因大豆已经渗入我国食用油和动物饲料中, 是否对人体造成危害仍存在争议, 有待证实。此外, 我国占20%的农田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广东镉大米事件影响深远, 人们对每天食用的大米是否残留重金属, 心中仍存疑虑, 吃得不放心。

3 建议

3.1 提高粮食政策引导的针对性

粮食生产属于劳动强度大、成本越来越高、效益相对低的农业主要产业, 提高粮食的种植效益和农民种植积极性的根本出路在于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因此, 粮食政策首先应针对机耕、机播 (扦) 、病虫害防治、机收、机械风干等生产环节加大补助力度, 引导和培植农机专业化服务公司或粮食合作社发展, 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其次是引导粮食生产向种粮大户集中, 加大种粮大户信贷、农机、无公害等设施的支持。

3.2 加大耕地保护奖惩力度

随着新一轮城镇化发展, “土地财政”仍然是各地重要收入来源, 粮食供求是全国性的, 地方政府受经济发展压力和土地利润的驱动, 发展地方经济与保护耕地始终是矛盾的, 中央既要加大对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惩治力度, 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加强粮食主产省、县 (区) 的资金支持, 保护种粮积极性, 同时要鼓励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向非耕地区发展转移, 尤其是南方省份向山地转移, 国家在土地规费征缴上给予优惠或减免。

3.3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

我国粮食生产不仅面临数量的危机, 更存在质量的考验。长期以来, 工业化发展和规模养殖排污已经对农田造成一定污染, 长此下去, 将带来严重后果。国家应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工业排污和矿山开采的治理, 从源头上控制粮食食品安全[2,3]。要加强规模养殖场粪肥的综合利用, 大力鼓励和支持以养殖肥源为原料的有机肥厂建设, 实现养殖肥料充分利用, 培肥耕地地力。

3.4 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已经培养了一大批80后、90后年轻人, 随着大批学生相继毕业, 我国已经进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高峰期, 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农业现代化正需要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管理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各地应针对农业基层服务组织“人老、网破、线断”的现状, 有计划地招收一批大学生, 补充农业基层服务体系新生力量;要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引导大学生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及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服务企业[4]。

参考文献

[1]马燕.谁来养活中国?——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 2004.

[2]刘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005.

[3]刘晶.基于世界粮食危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 2010.

3.对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的思考 篇三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科学规划,落实措施,统筹考虑城乡饮水,统筹考虑水量水质,重点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饮用水水质不达标的问题以及局部地区饮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由此,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国债资金,定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对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激发乡镇企业和二、三产业的蓬勃兴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性地方病和水性传染病威胁,加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低,缺乏水处理设施,饮水水量和水质没有保证。由于受资金的制约,饮水标准得不到改善。另外,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过去修建的饮水工程大多为水井、水窖、水池等小型、分散工程,供水保证率低,遇到连续干旱就会重新出现饮水困难。有不少农村居民直接从江、河、库及坑塘中取水饮用,这些水相当一部分水源水质不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大部分饮水工程缺乏水处理设施,水质达不到规定的标准。饮水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威胁。所以,农村饮水安全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居住分散,远离水源。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分散、工程量小、建设条件差、单位投资大,国家投资和地方补助资金有限,且地方补助资金一般很难到位,所以,夏秋两季虽然降雨量大但却难以存蓄,导致饮水困难。而且因投资原因,只有少数行政村建立了饮水工程。饮水困难问题不仅是山区群众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3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3.1整体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整体规划是要在认真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对某个区域或各个乡镇所有的饮水困难问题全盘考虑,因地制宜,再制定解决期限和任务目标以及工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和年度方案。而分步实施,则是要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先急后缓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前者要科学慎重,合理兼顾,切忌纸上谈兵,前涂后改。后者必须以前者为纲,有计划地实施,使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发挥最大的工程效益 。

为了切实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计划项目的实施进程,要在计划安排上做到早动手,凡新到项目在计划下达前应全部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为具体实施做好充分准备,所有申报立项的工程前期项目储备都必须到位。先启动有条件的工程,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增强群众自觉投入的积极性,使群众早日受益。

3.2工程建设与管理相结合

有些农村饮水工程上马很快,但闲置停用也很快,甚至新建工程没多久便被毁,几近报废。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饮水工程实施前或实施的同时,把工程建成后要采取科学的管理办法纳入工程施工建设中,把科学管理作为搞好工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村人饮工程建设项目与行业管理体制统一起来,变“福利水”为“商品水”,明确规定工程建设投入运行划归行业管理,重点集镇供水直接由县级水利部门实施管理,农村面上供水委托基层水保站实施承包、租赁、拍卖等统一管理,并成立农村供水协会,使农村安全供水管理由传统向市场转型,达到“前管后建,建管并重”的目的,切忌“重建轻管”,确保工程永续利用 。

3.3行业指导与群众选择相结合

水利部门作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业务部门,加强行业指导十分必要,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群众,为群众提供技术和管理服务。但是由于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部分地区群众思想传统,还存在等、靠思想。因此,处理好部门的行业指导与群众的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要通过合适的工作方式、方法,努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迅速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进程。有的地方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党员大会对村委会拟定出来的工程管理办法、收费标准进行集体表决,充分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意愿,颇有成效。

3.4资金筹措与资金管理相结合

仅靠国家投入,地方配套投资不到位,会导致工程规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为加大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地方政府可召开专题会议,把工程配套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坚决进行兑现。同时对工程物资进行严格管理和配送,所有物资购入全部实行公开招标程序,杜绝一切违规违纪行为,积极会同审计部门、财政部门联合对饮水安全工程进行跟踪审计、工程预算、分步决算、竣工决算,要严格把关,严防畸形工程的出现,让有限的资金为群众办更多的事 。

3.5市場化管理与村民自治相结合

目前,有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建成后,采取了市场化管理模式,如采取承包租赁的形式,以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但村民缺乏自治教育,有些农户为了省钱,大吃嘀嗒水(水表不走字),导致许多乡(村)级供水公司难于管理,经营亏损而消亡。为了防止这类问题出现,要加强村民自治,实行供水区内分级计量和户外安装水表,全力杜绝浪费现象的发生。

3.6供水建设与其他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相结合

农村供水工程,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经济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和城市的生活、生产用水量逐年增加,一些城市、村镇供水紧张,缺水严重,原有的供水工程因水源不足或规模较小已不能满足用水需求,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为此,要依靠政府调控,将财政、计划、扶贫、民政、扶老的人饮项目进行捆绑,把农村供水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新村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加大工程投资力度,努力开展山水田林综合治理,保护植被,涵养水源。使集、蓄、引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保证建一处精品工程,富裕一方百姓。

4 结束语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则是国家的民生问题。所以,对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及安全问题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洪波,张春荣.依安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刍议[J].现代农业科技,2009(10)

[2]徐永亮.灵武市农村饮水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

4.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四

滕州市龙泉街道后洪居李其国

农产品是人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营养食品,农产品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对农产品安全性质量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开拓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成为各国贸易关注的焦点。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体的健康、安全的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突出问题。当前,必须抓紧引进、制定和完善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立和健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同时要加强监督,规范市场秩序,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及辅助材料的监测、许可和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标准化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属性。农业标准化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加以实施应用,能够实现对农业生产从农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到产品的全过程控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提高农业产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统一”。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应对WTO挑战,率先执行国家制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和完善企业标准,有条件的要积极推行国际标准,并主动把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制定地方标准,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都市农业融资及投资体系。

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还较薄弱,社会监督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生产环节,由于长期受传统生产观念影响,生产者缺少社会监督和自我约束,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特别在当前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安全农资价格过高、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的情况下,科学施肥、用药及标准化生产规程很难在生产上完全实施。同时,也存在部分种植户为追求防治效果,盲目用药,在用药时,大剂量、高浓度、多种农药混用,不仅造成浪费,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流通环节,由于缺少社会组织机构或政府机构监督,一些不法商贩违规使用禁药,造成农产品再次污染。在消费环节,消费者缺少食品安全意识,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名优产品等意识不强。缺少消费者和媒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和有效监督。

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机构急需健全

多部门联合管理,弊大于利。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农业、工商、经贸、卫生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监督。但实际上,进行多部门联合管理并未能体现“1+1>2”的成效,反而降低了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效率。例如,某些地区在生猪检测管理上存在多部门繁多无序低效的交叉管理现象,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的负担,还培养了政 府部门相互推诿且无作为的惰性,严重影响了政府在农产 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的威信

3、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亟待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是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各省、市都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农产品进行定量定性检测,以保障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但由于省、市级检测机构对农产品生产源头及消费终端没有直接作用,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多的是依靠县(区)级或以下的检测机构进行保障。而我国目前的县(区)级或以下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普遍滞后,仅少数较发达县、区的检测机构具备定量检测水平,其他地区的县(区)级检测机构要么缺失,要么就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检 测设备不配套、检测队伍不健全、检测水平较低、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开展。因此,尽快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对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经营分散,生产环节监管困难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标准化生产要求生产的各个环节均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生产是以干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为主,由于经营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缺少专业合作组织的管理以及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所以我国的农产品生产难以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及统一管理。因此.分散生产经营方式不但难以满足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要求,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带来 了极大困难。此外,有些地方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外来人员,而外来人员大多生产技术水平低、质量安全意识差、人员流动性大,为追求眼前利益,他们常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在安全生产间隔期内采收农产品上市,这也是导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节监管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农业部门专业机构设置落后,工作开展困难。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未颁布以前,我国大部分市、县级政府都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随着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日益被重视,各级政府纷纷设立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负责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但这种管理职能多是根据不同的专业分设在现有相应的科室中进行兼管。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农业部门的各个科室都有各自的工作重点,将其分开来管理要么造成职责重复,要么出现职责空缺,导致管理混乱,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未能完全开展。

二、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1、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解决认识不够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由于认识不够到位,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具体表现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从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上看,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不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激素等农业投入品。从加工、经营企业者来看,一些企业和经营者唯利是图,视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置消费者的人身安危于不顾,不当使用大量防腐剂、保鲜剂、添加剂等药物,加剧了农产品的有毒有害性。特别是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在产品上再做手脚,肆无忌惮地推销有毒有害及过期变质食品。从消费者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认知度还不高,对无公害、绿色食用农产品相对较高的价格难以接受。“放心菜”优质不优价,势必影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推广。

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当前重要的是加强宣传教育。各职能部门应加强配合,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者加强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教育,让他们明白哪些是违法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从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遵守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同时要对广大消费者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教育,使他们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对于上市农产品检测结果,除了及时在市场醒目处公布外,可定期汇总,在新闻媒体上公布,这样不但可以震慑不法经营者,也能使消费者明白哪些东西可放心购买,哪些东西要谨慎购买。

2、处理好堵与疏的关系,解决方法单一问题

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多地方采取了“堵”的方法,如制订出台禁用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公告,严格检验检测实行市场准入制等等。这种方法存在两大弊端:一是在当前农业执法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以罚代管、以案养案”问题;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资经营放开,新产品层出不穷,在既得利益的驱动下,存在“堵不死”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堵”的同时,注重疏导。

所以说,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重堵轻疏中摆脱出来,在禁用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时,也要相应地开发一些实用的绿色、无害农业投入品,群众认可后,就不会去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了。要增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份额,就要在“疏”字上多下功夫。可以考虑把几十万亩的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有效利用起来,改良土壤或生产饲料;扩大有机肥料的施用量,最终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

3、处理好供与求的关系,解决机制不顺问题

近些年来,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低水平总量平衡和相对过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多样性小康消费,逐步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农产品在满足自给需求以外进入商品交换中,粗级低质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低价位运行,适应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适销对路的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求和赢得市场青睐。因此我们先后实施了“无公害行动”,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活动,客观地说,它们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旦放松,就有垮下来的危险。这其中的关键是现在还没有形成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而没有绿色农业投入品是难以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所以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绿色农业投入品供给机制,怎样建立?我认为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它们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在生产资料上包供、生产技术上包教、生产产品上包销的紧密型经济联合体,最终以优质农资换得优质农产品。这种经营模式,解决了传统的“公司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的问题;解决了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缺少资金、技术、信息的问题;解决了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全程质量控制难的问题;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和基地一体化、农民工人化”。所以今后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到农村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改变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各自经营的局面。一旦某种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根据其品牌和产地进行彻底检查;而企业、协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一定会严格自律。

4、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解决监管乏力问题 目前,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从条条关系看,食用农产品安全职能分解在农业、粮贸、卫生、工商、质监、药监、商检等七个部门,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综合协调机构。由于缺乏协调,执法监督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密切,使违法者有机可乘。从条块关系看,对食用农产品安全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执法主体”责任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尚未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由于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机制,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难以完全到位,给假冒伪劣农产品横行留下空档。在全国农业环境这个大系统内各个单元间的差异很大,所以在资源综合开发和保护上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不同的产地环境农产品的质量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应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本区域的质量标准体系,并指导农民按其规定标准进行农业生产,产出品由本区域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部门测定其质量是否符合地方标准,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自然属性,这是其一。其二就是一个县对中央和省市而言,它是最基层单位,要接受和完成上级一系列的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农产品品质的检测,是最前沿的阵地,它的工作力度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把关问题。如果没有设备齐全的检测设备、没有严格的监督制度,就有可能使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目前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80个国家级、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各省也在现有检验检测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同时开展了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各地区也建立了标准化基地、无公害生产基地。即使如此农药残留现象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且数量少,检测技术落后,监督约束机制不全。使许多认证后的品牌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和突发性中毒事件接连发生,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做到从源头抓起,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管,就必须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所以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可从立法上明确各职能部门承担的监管职责,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如对农产品的监管,农业部门负责初级产品生产监管;技术质量监督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负责农产品市场环节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等,按一个部门监管一个环节的方式进行理顺,彻底改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不利局面,营造规范、有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环境,建立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的体系,形成政府主抓、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社会监督的管理格局,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参考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2006.1.1

2、《当代中国经济》 2007.6

5.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思考 篇五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食品消费也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和安全转变。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食品安全问题也超越了国界,变成了全球性的问题。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深圳市2004年成立深圳市食品

安全委员会负责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划清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并制定了深圳市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年),着手构建食品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建立食品安全统一发布制度,多家知名食品企业联合发起行业自律行动,为市民营造了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

1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1监管机构

中国食品安全管理权限分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农业、卫生、质检、工商、科技、环保、法制等部门,形成了多部门管理格局,不同部门仅负责食品链的不同环节,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体制。国务院2004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对具体监管体制做出了进一步的改革,自2005年1月1日起由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将现由卫生部门承担的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卫生监管职责划归质检部门;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查处重大事故;农业、发展改革和商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的行业管理工作。

1.2监管法规与政策

1.2.1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我国非常重视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目前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国目前形成了以《食品卫生法》(1995年颁布并实施)、《产品质量法》(1993年颁布并施行)、《标准化法》(1988年颁布1989年实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1989年颁布并实施)等法律为基础,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2003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52号发布施行、《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办法》(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0年发布实施)、《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卫生部1993年发布,2001年修订)以及涉及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以地方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从食品本身、包装标识、安全标准与控制体系、责任追究等各个环节做出规定,为提高中国食品安全水平奠定了基础。

1.2.2措施与行动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工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计划。国家质监总局2002年8月开始启动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用3到5年时间扩展到全部28类生产加工食品;加大对生产、制造、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为确保进口食品的安全,实施进出口食品卫生注册登记,对涉外检验检疫、鉴定和认证机构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和监督管理。此外还负责食品安全的HACCP认证及其咨询机构的认可、审批、监督、管理。农业部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定点跟踪监测制度,启动了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监控计划;在2001年4月开始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为全面启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200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专门从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卫生部2000年开始建设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目前已建成了我国最大规模、与国际接轨的监测网络,并初步掌握了我国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趋势;2003年开始对全国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促进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食品卫生管理,大力推行食品企业良好卫生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HACCP)。还在2003年制定了《食品安全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监管。

此外工商部门还实行了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食品市场巡查制度、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及食品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来促进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到位;2003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组织协调食品安全监督、重大安全事故的查处、应急救援工作及食品安全信息发布方面的工作。

2中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及深层原因分析尽管中国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2.1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植、养

殖环节食品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农牧生产者违规使用农药、兽药的现象以及非法使用违禁药物现象较常见;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比较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0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

不到要求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0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

2.2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归结在一起实质上就是市场失灵和政府规制失灵同时并存所导致。

2.2.1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性。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2.2食品安全问题的外部性导致市场失灵食品安全问题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食品市场上的正规(生产优质产品的)厂商对消费者和非正规厂商产生的正的外部性,另一方面是非正规厂商对于消费者和正规厂商产生的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是非排他的,因而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设置价格来管理,从而导致了市场失灵。具体来说,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就成为必要条件。

2.2.3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市场经济规律作用条件下的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因此需要由国家承担保护消费者的职责,通过立法、行政等给消费者特殊保护,补救其弱者地位,维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建立和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

2.2.4政府规制失灵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出现空缺,也就是说政府规制失灵。目前我国市场发育很不充分,表现为市场主体发育不良、现代企业组织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健全、价格和竞争机制不完善,政府退出后,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功能定位不当,对于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本应通过政府规制来调节的领域,政府规制没能及时跟进,如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滞后、食品安全标准的协调机制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真空状态,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国际上代表食品安全先进水平的国家主要有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拥有高效协调的监管体系,完善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掌握最先进、完整的检测技术体系,实行了过程控制、动物疾病的控制、食品中农兽药物残留的控制、环境和污染物的控制、致病微生物的控制、第三国食品准入的管理和管制,强调农场到餐桌全过程管理,强调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保证食品安全的责任,企业实施HACCP,加强自我管理措施,如自愿产品召回,政府减少过细的法律约束(Deregulation),强调协调一致。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借鉴这些先进经验和成熟做法。

3.1完善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基础,为此,应加快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法律法规建设,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企业、消费者和中介组织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达到有效防止食品市场的失灵而带来的问题,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法律法规;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建议在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实施“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二是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我国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并加强对境外相关认证机构和有关代理机构的管理;四是建立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

3.2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多方面,必须多部门、多学科的共同配合。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对目前分散在农业、卫生、环保、质检、工商等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的梳理,将监管和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责权利理顺,消除责任空白区,形成更加合理、明确的分工。深圳和上海等地的做法值得推广借鉴。深圳市2004年成立深圳市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统一组织领导全市的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划清各部门的职责,各部门监管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农林渔业局负责农副产品的质量监管,质监局则负责食品生产领域的质量监督,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监管主力在工商部门,卫生部门重点在一般餐饮、学校、集体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使食品安全管理的综合监督协调职责等。上海市2004年底出台的改革方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将原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职责划归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部门不再承担包括发放《卫生许可证》、行政检查、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等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职责,在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流通和消费环节、逐步实现以一个部门为主的综合性、专业化、成体系的监管模式。其次,通过实施以科学为基础的立法、检测、监控、执法、科研、教育计划,对食品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推行HACCP、GMP等食品安全生产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食品引起的危害和风险,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促进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

3.3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3.4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

3.4.1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

3.4.2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6.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六

www.foodmate.net/haccp 应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王大宁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

【摘要】分析当前食品安全状况,我国面临以行业潜规则为代表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初步分析归纳了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区别,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通过企业实施食品防护、地方政府实行区域化管理和建立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交流平台等三方面的措施应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建议。最后,对“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提出,食品防护与GMP、HACCP的融合、食品防护中人的因素和认证认可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关键词】食品安全

非传统食品安全

食品防护

认证认可

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2003年的敌敌畏火腿事件;2004年的阜阳奶粉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多宝鱼孔雀石绿事件;2007年输美宠物饲料三聚氰胺事件。

2007年,全国范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重视,措施严厉,投入空前,政府监管部门调动了可调动的行政资源对食品安全进行整治。但是,2008年初发生的输日“毒饺子”事件,引发一场中国食品对日出口的危机;9月发生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造成了约2200万人接受检查,报告患儿近30万,5万多人住院治疗的严重后果。三聚氰胺阴霾还未消散,2009年4月,浙江金华晨园乳品又被查出违法添加皮革水解蛋白粉。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还未见底。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

一、我国当前食品安全存在主要问题剖析-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食品伙伴网 www.foodmate.net 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入选论文

www.foodmate.net/haccp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国际上的事件大多是环境污染及食物链污染所致,多是非人为故意污染。而我国近年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是人为事件,两者有着很大不同,我们把这些因人为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称为“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

1、传统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区别:

传统问题

由种养殖、加工环节引入的农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等化学物质污

非传统问题

人为、蓄意、恶意添加的有毒有害危害种类 染、微生物和物理异物污染等,物质,传统管理上不可预测和预防

不能完全避免,但可预测、预防或将危害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出现特点 多在个别行业、个别商品和个别往往带有系统性、连续性和全行业批次中出现

存在范围 各国普遍存在 原因本质 过失 的特点

中国发展阶段特有 诚信和道德缺失

2、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企业追求不正当商业利益,采用一切可能手段降低成本,形成“行业潜规则”;

(2)企业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对同行产品进行人为破坏等恶性商业竞争行为;

(3)员工抱怨社会“不公”或劳资关系紧张等原因恶意报复,污染食品;

(4)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矛盾的激化,人为制造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食品伙伴网 www.foodmate.net 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入选论文

www.foodmate.net/haccp 食品安全恐怖事件。

3、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1)不可预测性。经过长期实践,传统的食品安全危害可通过分析产品类型和生产加工过程进行预测,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将危害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水平,这是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应用的基础。食品遭到人为故意污染和蓄意破坏,其起因、时间、地点、方式、污染物质和危害程度等往往是事先没有被认识又很难被预见的。

(2)防控的艰巨性。由于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难于预见,现行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频频失效,应对多是亡羊补牢,这是我们搞了那么多行动,采取了那么多措施,而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的主要原因。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年的同志感叹,干了几十年食品安全工作,现在不知道怎么干了。

(3)影响的广泛性。三鹿奶粉等事件,已经证明是一个带有系统性、连续性和行业性的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恶劣的政治和社会影响,严重的损害了政府公信力,直接导致大批进口国对我国乳制品采取措施,损坏了中国产品的声誉和国家形象。几乎将政府抗击汶川地震所获得的国内外普遍信任与尊重毁于一旦,将奥运会大获成功的努力毁于一旦。2009年皮革水解蛋白粉事件表明,已经曝光的问题可能还是“行业潜规则”冰山的一角。

二、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的应对建议

网友形容,2008年是中国食品安全的“9.11”。2002年以来,美国通过推行食品防护(Food Defense)预防食品供应遭到蓄意破坏。应对我国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可以借鉴美国食品防护的理论和方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食品伙伴网 www.foodmate.net 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入选论文

www.foodmate.net/haccp 法,建议在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工作:

1、企业给现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打上食品防护“补丁”。计算机系统发现缺陷,只要打上补丁,系统可以恢复正常运行。将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纳入GMP、HACCP体系预防和控制范围,给企业现有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打一个食品防护的“补丁”,企业预防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水平能够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措施的核心是:企业推行具有食品防护功能的HACCP;要点是:一厂一策,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2、地方政府整合属地资源,实行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地方政府对区域食品安全监管负总责,亲自抓,通过配套地方法规,整合监管资源,实施区域农、兽药等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统购、统销;完善区域质量安全追溯;建立统一的区域预警、监控、纠正体系;对辖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启动司法程序按刑事案件予以严惩等实施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措施。山东安丘地区在这方面有很好的试点经验。“村村地道都有高招”,再连成片,就有了赢得对非传统食品安全“人民战争”的坚实基础。措施的核心是:地方政府实施区域化管理;要点是:整合资源,统一领导,象抓刑事犯罪一样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3、相关机构建立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交流平台。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重点环节是认识这些“行业潜规则”。组成由食品企业、行业组织、社会中介、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等参与的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识别和交流平台,特别是吸收各食品企业的技术和检验人员参加,他们对所在行业的“潜规则”了如指掌。建立“行业潜规则”数据库,实现相关监管部门和机构对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及时识别和信息交流。措施的核心是:监管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动态监控;要点是: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食品伙伴网 www.foodmate.net 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入选论文

www.foodmate.net/haccp 内行介入,主动研究,及时披露,动态监控。

三、讨论

1、确切地说,“非传统食品安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提示,是基于对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特点和驱动模式的分析,提示调整监管方法和资源配置、企业食品安全控制方法和相关组织和消费者加强参与的建议。如同“9.11”之前美国也有恐怖袭击,但“9.11”反映出原来的安全战略不适应新的挑战时,通过提出“非传统安全”,调动调整整个国家的安全战略资源。我国的“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角度,但需要在这个提示下增加重视,进行必要的调整。

2、食品防护不必“另起炉灶”。GMP、HACCP作为企业食品安全控制的基础工具已成为共识,但简单地重复和强化原有的手段不能有效解决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与传统食品安全危害的区别在于起因的人为性,对它的控制只要也遵循识别(Identify)危害-执行(Implement)控制-监测(Monitor)措施有效性-持续改进(Review)的食品危害控制原理,调整后的GMP和HACCP同样可以防控非传统食品安全危害。

3、食品防护需“以人为本”。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因“人”而起,解决它也要“以人为本”:(1)企业负责人重视,自觉遵守食品从业的道德和操守;(2)重视加强和改善劳资关系;(3)调动和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4)加强员工培训。

FDA总结美国食品防护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企业员工是食品防护第一线”的理念, 归纳出企业员工执行食品防护的五大要点(FIRST):F-遵循企业食品防护计划和程序的要求;I-检查工作和周边区域;R-注意不正常的情况;S-防护所有的食品成分、原料和终产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食品伙伴网 www.foodmate.net 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入选论文

www.foodmate.net/haccp 品;T-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及时报告。

4、认证认可发挥的作用。食品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信息不对称性、专业性和社会公共物品属性的商品,因此,刺激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在食品行业更容易失效,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对食品和生产食品的管理体系实施产品和体系认证,是减少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采购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手段。认证认可建立在符合专业标准基础上,有利于指导企业建立符合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帮助在消费者中普及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食品是民生必须品,认证认可结果因其中立性和权威性,可为政府部门采信,成为相关指导和扶持政策的参考依据。

2009年,国家认监委与国家质检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黑龙江省政府在黑龙江省开展乳制品生产企业GMP、HACCP认证试点。探索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实施以GMP、HACCP体系为基础,包括食品防护、风险预警、区域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综合控制体系,提升乳制品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任何事物都处在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食品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这对矛盾在不断地此消彼长。新的问题出现了,相应的措施要跟上。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典型的中国特点,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相信我们有智慧和力量解决面临的问题。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7.对乡镇农机安全管理问题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农村,农业机械,安全,管理

农机安全管理, 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农机安全管理是农机安全管理的源头工作, 它涉及面广线长, 覆盖到公路、乡村道路、田间、场院等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预防和减少农机的交通事故, 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农机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农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是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多年基层农机管理工作实践, 笔者就乡镇农机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作一分析。

一、乡镇农机安全隐患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及中央“三农”政策的逐步落实, 尤其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 农民购置农机积极性高涨, 农机拥有量迅速增长。田东县目前拥有小型拖拉机6349台、大中型拖拉机278台、耕整机1352台、小型多功能拖拉机1931台。随着村级道路的通车里程及农民群众拥有的机动车数量大幅上升, 给交通事故预防工作带来的压力将更加明显。

(一) 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差

乡村道路不同于国道、省道, 有其特殊性。一是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与配套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不相适应, 很多路段没有警示桩、防护墩、防护墙。二是乡村道路多接近农民的住宅或耕地, 有的农民在道路上打场晒粮、破路引水, 甚至临路搭建房屋, 有的路段路旁的灌木遮挡了行车视线。对这些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 交警部门无权管, 村委会不愿管, 乡 (镇) 政府管不了, 也是造成乡村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道路本身设计不合理。如道路太窄, 很多路段路宽不足3m。有的弯道太多太急, 且多为反向急弯, 村村通水泥路时考虑到利用原有路基不占用农田、房屋等, 对弯道没有作取直等技术处理, 致使车辆经常冲出路面、会车相撞等, 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另一大原因。

(二) 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不够强

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 农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法制意识不强, 部分机手存在超速超载、疲劳驾驶、无证驾车、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 给农机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三)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乡镇机构改革后, 乡镇农机站与其他涉农单位合并成立农业服务中心, 由于乡镇人员编制少, 农机人员被借用或常年从事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无法确保对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严重地削弱了农机安全的管理。

(四)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经费无保障

各级政府对农机监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对农机监理投入不足, 乡镇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经费难以解决, 对机手的安全教育、安全检查、隐患整治等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农机安全管理得不到有效保障。

二、加强乡镇农机安全管理的对策

乡镇是农机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只有抓好乡镇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 及时督查、纠正违章行为, 排查安全隐患, 才能有效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从农机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着手, 建立完善县、镇、村、户的四级管理网络, 积极创新农机安全管理模式, 确保乡镇农机安全管理长治久安。

(一) 加强领导, 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 将乡镇农机安全管理机构列入行政执法单位, 配齐农机监理人员, 人事和业务由县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管理及指导。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管理制度, 与各村民和广大农机驾驶员签订农机安全责任状, 将安全措施、责任落实到村屯和农机驾驶员, 确保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二) 强化宣传, 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加强对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教育, 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一是针对农民群众交通方式及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结合开展“平安农机”创建, 营造家喻户晓的农业机械安全宣传声势, 在公路沿线的村庄醒目位置刷写农机安全宣传标语。不定期地开展送农机法规、安全常识、事故预防知识“三下乡”活动, 提高农民群众的农机交通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二是加大村级交通安全宣传, 加强农机安全作业常识宣传, 使农民了解农机安全常识, 在生产中遵守安全规章, 消除因人为过失造成的农机事故。三是充分发挥治保主任和乡村安全员作用, 组织农机执法人员深入农户, 做好农机安全宣传工作, 做到人人皆知, 营造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三) 加强考核, 建立镇村农机安全监管体系

配齐农机协管员、信息员、监督员“三员”队伍, 落实人盯人、人盯车、人盯路“三盯”措施, 认真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建议由乡镇一级政府牵头, 组织乡镇安全办、派出所、农机等职能部门成立乡村道路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将每条乡村道路、每个乡 (镇) 的交通事故起数及隐患整改情况分别纳入村、镇的年度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同时, 设立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 选择责任心强、热爱农机事业的村干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等作为村级农机安全协管员, 主要负责村农机安全生产宣传, 及时发布有关农机政策。年终以乡镇为单位, 对辖区内的农机事故逐一统计分析, 找出事故原因和责任单位, 考核、处罚到部门, 切实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 形成交通安全大家抓的良好局面。

(四) 强化培训, 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

8.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食品安全;企业社会责任;措施政策;监管监督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核心就是提倡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应当拿出一定的精力来回馈社会。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成功企业保持生命力、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一些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以同步提升,即企业的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这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之路。

二、企业责任的概述

尽管发展到今天,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没有很清晰而全面的定义,它正在不断变化而且试图囊括进更多的内容。笔者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是指在持续发展与和谐共存的前提下,企业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构成体之间的应尽责任,以及社会对其构成体“企业”的社会关系行为规制的总和。其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和公益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玉岭从以下八个方面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1.确保产品货真价实承担明礼诚信的责任;2.交纳税款与承担科学发展的责任;3.承担可持续发展与节约资源的责任;4.承担保护环境和维护自然和谐的责任;5.承担公共产品与文化建设的责任;6.发展慈善事业扶贫济困和的责任;7.确保职工待遇和保护职工健康的责任;8.承担发展科技和创自主知识产权的责任。然而,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相一致,中国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尚处于初期阶段。

三、食品安全问题的引出

依法生产安全、可靠、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的责任,产品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消费者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而且在市场国际化的条件下还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虚假广告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中国发生了一系列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食品安全事件,具体事件列表如下(2011年上半年的部分主要食品安全事故事件):

事发时间事件内容概况

2011年3月双汇“瘦肉精”瘦肉精是一种人工合成的β-肾上腺素能兴奋剂,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常用来防治哮喘、肺气肿等肺部疾病。

2011年3月过期的板鸭超市工作人员油炸过期的板鸭,以熟食再销售。

2011年4月粪坑里掏“地沟油”商贩从粪坑里掏出“地沟油”,运往“土作坊”加工后进入市场销售。

2011年4月墨汁粉条淀粉制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墨汁和工业石蜡,以及食品添加剂柠檬黄、果绿、面粉改良剂。

2011年5月避孕药黄瓜正常情况下,黄瓜成熟后,顶部的小黄花会自然枯萎、掉落。而使用了生长素类激素的黄瓜,它的成熟期也会变短,成熟时顶部还留有鲜艳的黄花。

2011年6月塑化剂事件牵涉很多食品,饮料、果酱、益生菌粉都有牵连。专家称,塑化剂的毒性远高于三聚氰胺,还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内。

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离开消费者,企业连生存下去都不可能,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只有企业给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优质的销售,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对产品的安全、质量给予充分认可,企业才有可能留住原有的消费者,并逐步开拓新的客户群,赚取更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国民对企业的行为产生了严重的畏惧心理,也同样影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企业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政府也负有连带责任。我国政府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同盟”的结构,这种结构严重阻滞了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监管活动,造成政策执行的“梗塞”现象普遍存在。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政府有关部门共检查各类食用农产品、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单位3552万户次,查处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13万起,取缔和停产违规企业单位10万余家。然而这些数据的真实性被民众怀疑。

四、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应当采取的积极措施

(一)从企业角度看

想要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做为企业,能否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国际化形成一个主动自觉的过程,是企业能否积极推动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中,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实际情况选择切合实际的社会责任战略。总体来看,企业首先应从伦理的角度对自身经营思想、营销行为等进行规范、约束和控制,它是企业内在的、自觉的行动和制度安排。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企业还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总体来看,企业需要依据自身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制定和调整具体的社会责任目标和战略,更需要企业从自身的营销行为、经营思想进行内在的自觉的行动,进行有力的规范、自发的约束和主动的控制)(其次,企业不仅要树立正确伦理营销观念和在营销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更应该特别重视和正确处理好企业与顾客、他人、社会的利益关系,重视企业决策中企业伦理的作用。

企业如果发现有某项活动不符合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一种选择是取消这种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消除其影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往往难以有预谋项活动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就彻底地取消那种活动。企业的另一种选择是把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外部压力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机会,实现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双赢。

(二)从政府角度看

1.是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健全完善配套法律法规,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强化企业的守法行为,让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各项法律进行生产经营、创造利润、为社会贡献,势必能有效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

2.是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跨国公司都把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做必要的经营内容,设定了专门负责部门和经费保障,更有配套的规范管理程序。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的评判是分不开的,在西方,经济指标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基本评价指标)(在我国,依然保持对企业的评价以经济指标为主,这种指标实际已经远远落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要求,不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方面,市政府需要负担起紧迫的责任

3.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培训和指导。首先,应该进行必要的培训,让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于社会企业责任对企业以及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要帮助企业建立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尽快与国际接轨。最后,要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运动中来,营造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氛围。

4.是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加强执法力度。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内容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法律法规在执行上不尽如人意,执法不严实目前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环节。因此,对表现良好的企业,我们应该及时表彰,领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对违法企业要坚决打击,严厉处理,起到警示作用,对有关部门的执法责任,更应该严格要求和严格追究执法不力或者不做为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真正落实政策法规。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政绩观,不能以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默认甚至“保护”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违法悖德企业。

五、总结

总之,尽管我们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企业、政府,甚至社会公众都存在企业滥用社会责任的可能。中国目前既缺少市民社会基础,又缺乏社会运动的推动,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加之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崇拜行政权力的国家,我国的企业又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解放出来,许多国企迄今为止还没有完全摆脱“企业办社会”的影响。因而防止政府对企业责任的滥用很有必要。因此,必须明确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职责,以法律规范政府的权力范围、限度和程序,使政府及其部门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避免行政权力对企业的过度干预,防止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名干涉或限制企业经营自主权,防止回到计划经济“企业办社会”的老路上去。(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参考文献

[1] 卢岚,刘开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 匡海波.企业社会责任[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2—36.

[3] 张国庆,吴有家.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市场经济前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玲.经济法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检查出版社,2008:280.

[5] 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

[6] 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上一篇:奖励旅游下一篇:打印病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