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2024-08-11

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精选6篇)

1.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篇一

惠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现状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经济基础差, 农村劳动力数量大, 目前尚属劳动力输出地。据统计, 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43.5万人, 已就业人数30.9万人, 其中:劳务输出17.8万人, 富余劳动力约12.6万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近年来, 惠来在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的同时, 通过制订鼓励县内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工优惠政策, 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举办“南粤春暖”等用工招聘会, 组织县内外企业送岗进村等形式, 大力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并采取政府出面、部门搭台、企业参与和亲带亲、邻带邻的办法, 组织农民工到珠三角地区及周边县市务工经商, 使劳务收入成为惠来农村总经济收入的重要板块, 成为农民家庭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据不完全统计, 2010年全县劳务收入约32亿元, 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7%;务工人员的人年收入是当地农民人年收入的3倍强。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分析, 惠来转移就业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 自发式。

改革开放初期, 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几乎集中落户珠三角地区, 尤其是深圳经济特区的设立, 更象磁铁一样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劳动力涌集其中务工经商。惠来大量的城乡劳动力也随之通过亲友介绍、带动, 自发性地外出打工务商, 寻求实现人生美好愿望。改革开放中期, 随着特区乃至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辐射力的增强, 尤其是产业升级转移, 县内及周边县市产业企业的创办,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也通过老工带新工或亲带亲、邻带邻的办法, 自发式的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总之, 农村劳动力自发转移一直是农村劳务输出的最主要方式, 约占7成左右。

(二) 组织式。

深圳特区设立之初, 惠来党政大打劳务牌, 通过各样形式, 采取积极措施, 有效组织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 主要从事建筑行业、服务行业, 也造就一大批经济能人和企业家。至2003年, 县级劳动力市场设立形成后, 尤其是2008年以来, 随着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的贯彻实施, 县委、县政府更是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当作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广大贫困农村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措施来抓, 落实责任, 明确分工, 加强领导, 全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自2006年以来, 惠来主动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筹划, 精心组织, 主动牵针引线, 架桥铺路, 每年均举办2-3场大型的用工招聘会。同时, 还积极搭建好就业服务平台, 利用劳动力市场全天候发布各类用工信息, 开通“企信通”招工网络, 为企业和广大求职者搭建起互动平台, 取得了良好效果。去年以来, 惠来还结合珠海挂钩扶贫开发工作, 与其市、区人社部门联合举办劳务对口专场用工招聘会, 并采取“送岗进村镇”办法, 深入村镇现场招工, 深受广大劳动者的欢迎。

(三) 引导式。

近些年来, 随着我县投资吸引力的增强, 中石化、中海油、华能电力等国内财团、大型企业陆续进入, 不少中小型企业相继落户惠来, 加上周边县市加工企业的猛增, 给惠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此, 县政府专门制订了县内企业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大力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同时, 惠来还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开辟电视专栏等形式, 积极地引导广大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或是就地就近半工半农。这样, 通过“引导式”组织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既解决了本地企业用工不足问题, 又减少了农民工支出费用;既减轻了珠三角地区城市的人口压力, 又增强了本地城镇人口的聚集效应;既避免了劳动力因农忙或家庭管理等因素的困扰, 又增加了广大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 全县进城 (县内各镇) 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近13万人, 在周边的普宁市、潮阳区、潮南区务工经商从业人员约5-6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初步成效?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维护了社会稳定。

(一) 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成为农民致富奔康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 外出农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综合素质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 凡是大多数村民在外打工经商的村落, 新楼林立, 多数农户家用电器比比皆是。尤其逢年过节, 村民穿着入时, 生活市场十分活跃, 私用汽车随处可见, 成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本人老家, 总人口6000有余, 仅在深圳龙华务工经商1000多人。由于乡亲们在外能吃苦耐劳, 拼搏有为, 多数家庭脱贫致富, 过上好日子。目前, 全村盖新“下山虎”楼房200多座, 全村有100多辆小汽车, 每年腊月潮戏连演几场, 电影连映几十夜, 元霄节日民间文娱游行更是热闹不己, 村里还自建了锣鼓八音队, 成为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生活。

(二) 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部分农民适应城镇化建设的形势, 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 从事相对稳定的职业, 并在城镇定居生活。同时, 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携带技术和资金陆续回乡创业, 催生了加工企业、村镇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售销业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大量农民洗脚上田,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展建设步伐。

(三) 促进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也造就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人才, 他们致富不忘家乡, 回报家乡。有的回乡投资办业, 帮助村民解决就业出路;有的捐资为家乡造桥修路或建学校、办医院、接自来水等等。如深圳茂业集团黄茂如兄弟, 在东莞从事废品回收行业的黄木秀, 在广州从事煤炭行业的周贵容、蓝文彬等一批农民工, 就是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建设的杰出代表。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问题

总的来说, 惠来在劳动力转移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对照形势发展要求仍存在一定不足。

(一) 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观愿望不强。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多数农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民, 认为自家有山有田, 供吃供用还略有剩余, 就不愿外出务工吃苦, 加上体力型工种工资较低, 一般不愿意干而宁可在家赋闲。再者,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加大, 农民相对以前能从农业生产补贴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有相当多的农民觉得与其外出打工看别人脸色行事, 还不如在家务农自由自在, 以至于长期处于“半工半休”的不充分就业状态。

(二) 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盲目性依然存在。

一是劳动供求信息不对称。由于地方财政投入乏力, 人力资源市场配套建设尤其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尚且滞后, 未能实现县、镇、社区三级人力资源信息共享, 用工信息未能及时传递到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手中。二是政府组织程度不够。一些乡镇政府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关心力度不够, 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就业上仍做得不够好, 使大部份农民外出后找不到就业单位。三是培训和需求存在差距。由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规程操作要求高、政策性强、业务管理严, 而补贴少, 给整个实施过程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加上地方财力因紧困而投入乏力, 人社部门经费严重不足, 相应制约了工作积极性。同时, 培训项目也与市场需求、岗位要求未能实现有效对接, 致使培训后学员的就业市场竞争力很弱, 培训转移就业率也就难以提高。

(三) 劳动力就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

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 农民一直习惯于传统的生存方式, 认为体力劳动就可以维持生计, 不需要过高的专业技术和复杂的脑力劳动, 造成农民对专业技能的求知、学习欲望不强。几年来, 政府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但由于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培训效果不佳, 直接影响外出务工人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阻碍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就业范围。

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关键要从政策、机制和市场等方面入手,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 帮助他们及时提供就业用工信息, 制定完善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政策措施, 加大对县、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市场, 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 严厉打击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欺诈行为, 切实保护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一) 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转变就业观念。

观念是制约人们行为的关键因素, 正确的观念指导人们正确的行动, 错误的观念则会导致人们错误的行为。针对农村就业观念落后的实际, 要从加强教育引导入手, 启发他们解放思想, 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建设大潮, 大胆走出去, 面向市场谋求就业。一方面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要进一步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摒弃小农经济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去谋求就业、谋求发展。另一方面是用典型引路。要利用近年来大胆转变就业观念、业绩显著的典型进行现身说法, 向农民介绍他们敢闯敢干的成功经验、切身体会以及思想转变过程, 教育引导农民转变观念。

(二) 构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村的根本性工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总体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 制订完善促进就业优惠措施, 职能部门要牵头抓,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协调配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要加大投入力度, 狠抓沟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硬件、软件建设, 着力构筑起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培训和管理体系, 以较为完善的服务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就业。在抓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上, 重点是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力求做到多方位、快速度的搜集到企业用工信息。同时, 要把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就业信息两者有效联系在一起, 推进信息互通, 实现优势互补、利益互惠。要下大力气抓好镇、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建设, 按一定比例配备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 其工资经费由各级政府共同投入。这样, 方能保障工作基石稳牢。要着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引导农民自觉登记就业情况, 主动进行就业咨询, 以提高就业成功率。

(三) 切实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纵观各地近年来的技能培训工作, 既有成功经验可大力推广, 也有不少教训值得深刻反思。为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建议国家调整政策, 即把职业技能纳入初高中毕业班的教学计划, 对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通过直接组织培训, 有针对性的发展技工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使大部分学校毕业生均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 为下一步的转移打下基础。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建立劳动力职业培训制度, 实施“一户一技能”计划。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按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 切实组织办班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让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此外, 要将技能培训与企业用工结合起来, 实现培训后能尽快上岗。从惠来未来几年发展势头看, 职能技能培训工作应立足未来、服务项目、适应需求, 重点是抓好配套炼油厂、中海油、码头、风电等大项目所需要的工种组织技能培训, 为全县储备各类型的合格人才。

(四) 积极拓展转移空间。

2.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篇二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笔者对在广西柳州就业的1000名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取得的数据构建成本——收益模型,并对模型本身进行检验和讨论,以验证和定量分析相关因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的影响。

二、影响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要因素

净收益和净收益率这两个受众多因素影响,是农民外出就业收益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制度和政策性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净收益和净收益率高低主要决定于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直接成本和城乡经济差距大小等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工资水平或者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净收益表现为工资扣除成本开支后的剩余额,所以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净收益必然会随工资的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如果用R代表一个劳动力的年净收益,设T为年劳动时间,W’为单位工资或工资率,C表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年总成本,则其关系为:R=TW’-C。其中,W’是劳动力一定时期使用权的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二)直接成本(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的大小

作为总收益的直接扣除,直接成本以相反方向作用于农民外出就业的净收益和收益率。从净收益和净收益率的表达公式:△I=I

-Z-J,R’=((I-C)/C)×100可以看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外出就业成本尤其是诸如职业介绍信息费、交通费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农民外出收益和收益率的大小。成本上升对收益率的影响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减少净收益绝对额(分子部分)进而降低净收益率R';另一方面又通过增大分母量,使收益率R’相对变小。

在外出就业成本中,其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直接成本I(流迁费用)主要受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家庭成员状况、原有的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农民工自身的社会交往阅历和经验、城乡之间的空间距离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直接成本II(生存费用)和机会成本J则主要受城乡发展差距大小等因素的影响。

(三)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

在农民进城成本一定的条件下,城市发展水平愈高,它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也愈高,这有利于提高农民成本收益率;而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愈大,意味着农民进城成本(直接成本II即生存费用)愈高,净收益愈少。在其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农民成本收益率会降低。在综合考虑以上两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城乡差距对农民收益的最终影响取决于较高工资水平带来的收益增加与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较大成本支出两者之间的比较。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尽管远离河南、四川等中西部省区,但一直是吸引外来农民最集中、最多的地区,除这里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外,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工资水平和净收益相对较高,远非内地能比。

除上述三方面因素以外,农民工转移就业净收益的大小同农民工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性别状况等也存在密切联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本——收益模型的构建

为分析研究哪些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益以及它们以什么方向、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收益,笔者建立了一个计量经济学模型。

(一)变量选择和模型形式设定

根据净收益及相关因素的性质和数量变化特点,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Pi=β0+β1Wi+β2Zi+β3Ji+β4Mi+β5Gi

模型中各变量的具体含义是:Pi表示农民工寄、带给家人的收入以及本人借给别人和存入银行的收入,用以反映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净收益;W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货币工资,代表总收入(即不考虑制度和政策因素造成的福利缺失收入);Z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直接成本;Ji表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机会成本;Mi为0时表示男性;Mi为1时表示女性;Gi为0表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Gi为1表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模型估计及其检验

利用2004年在柳州务工的广西农民工状况调查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借助于EViews3.1软件,采用WLS(加权最小二乘)方法建立的模型为:

P=1871.2+0.6266×Wi-0.6073×Z-0.6051×J-235.5×M+271.5×G

(235.32)(-121.14)(-113.84) (-20.28) (81.48)

R2=0. 999998R-2=0. 999998F=14306384

DW=2.0005103

模型数据处理结果见下页表1。

从数据处理结果看,该模型性状况良好,顺利通过各项严格的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

1.各解释变量|t|均大于2,在给定显著水平α=0.05的情况下,全部通过检验。说明所选解释变量对净收益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

2.F=14306384,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总体是显著的。调整后的样本决定系数R-2=0.999998,说明模型拟合优度极高。

3.自相关性检验。DW=2.000503。由于在n=1000,且K' =5的条件下,给定显著水平α = 0.05。查表得DL=1.665, DU=1.802,这时有DU=1.802 <d=2.000503<(4- DU)=2.198。因此,模型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

4.利用怀特(White)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当F检验的统计量为0.305939,相伴概率为0.962797;Obs×R-squared统计量为2.556280,相伴概率为0.959055。辅助方程全部解释变量|t|>2;用Obs×R-squared判断,它服从自由度P=8的X2分布,给定α=0.05

的显著水平,得临界值X20.05o(8)=15.5073,由于Obs×R-squared

=2.556280<15.507,所以接受H0:α1=α2……=α8=0,模型随机项误差不存在异方差。因此,有理由认为建模成功。

四、相关因素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分析

(一)工资收入水平及其变动对外出农民工净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工资收入是农民工的基本收入来源,也是形成净收益的基础,因此,工资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农民外出的收益额和收益率。

从模型结果分析,农民工年收入每增加100元,将使务工净收益大约增加63元。它说明,增强农民工外出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除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外,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切实保护农民工权益,不断增加农民工工资水平,杜绝、防止在我国处于强势地位的雇主垄断劳动力市场,恶意压低、克扣和拖欠工人工资。

(二)各类成本均以反向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

成本是净收益的扣除。在工资收入不变的条件下,成本增加意味着净收益的减少。模型中各类成本变量的系数均为负值,表现的就是这种经济关系。根据模型估计,如果工资收入等其它条件一定,包括办证费等在内的务工成本(直接成本)每减少100元,农民工净收益将增加61元左右。这说明,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在限制农民进城方面具有双重功效,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的进城通道,而且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提高了“门槛”,降低了农民收益率,减弱了农民进城的动力。

(三)机会成本对劳动力就业收益和农民工的转移决策影响巨大

尽管机会成本与由各项支出费用构成的直接成本在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但是,在以相反方向影响农民外出就业收益和收益率这一点上,作用是相同的。根据模型判断,来柳州就业农民的平均机会成本每提升100元,其外出净收益就减少60元左右,蕴含的经济意义是:同他就业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农民工家乡经济越落后,就业机会和挣钱愈少,他外出就业在经济上也相对愈划算,动力就越大。

事实上,多年以来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民工潮”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愈低,农民外出务工数量也往往愈大。广西外出务工集中的市、县,几乎都是经济落后市、县;相反,如果经济愈发达,挣钱机会和收入愈多的地方,农民外出就业的动力也就愈小,没有必要进城或者到外地就业。

(四)性别及文化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收益影响

被引入的两个属性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说明性别及劳动力素质对外出就业收益具有很大影响。1.就性别而言,女性农民工年净收益平均说来比男性少235元左右。这可能与性别引起劳动力的职业差异有很大关系。男性农民工多从事建筑等劳动强度大、收入相对高的职业或者岗位,女性农民工主要集中在餐饮服务等行业或者岗位,劳动强度小,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被调查的男性农民工年均工资额为6231.4元,女性则只有5310.3元,相差近千元,因此净收益一般也就低于男性。2.就文化程度而言,模拟结果显示,高中及高中以上同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务工人员相比,净收益多260元左右。1000位被调查者当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当年人均学习培养费用和人均工资额都明显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由此也可以看出,加大财政投入和农民工培训力度,特别是注意提高女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这对于提高外出就业整体收益、增强农民进城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有三大类因素影响着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三大类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经济因素,第二位的是科技进步因素,第三位的是劳动力自身因素,广西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增加收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动因和目的;其次,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释放出了富余劳动力,拉动了非农业经济的发展,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排在前两位的因素都是劳动力转移的外生因素,只有排在第三位的劳动者素质才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内生因素。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中,外生因素起主导作用,内生因素起次要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国家的有效途径。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

3.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 篇三

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路子

中共扶风县委党校

李霞

就业是民生之本,富国之策。近年来,我县坚持把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把人口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转移就业工作,实现了劳务经济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连年被省、市评为“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县”。但是,随着转移就业工作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劳务经济腾飞的瓶颈。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组织、引导相关职能部门、企业、社会各方面“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力,闯出一条消除劳务经济发展瓶颈、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占年计划的119%,其中有组织输出4.8万人,占年计划的100%;技能培训输出1.7万人,占年计划的108%;实现劳务总收入6.8亿元,是农民收入中增长最快的。

一、基本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9镇2乡,169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万人,占总人口的93%,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1、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2008年全县完成劳务输出10.3万人,比2007年高出16%,但明显低于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速度(以上两年的增速均为26%以上),增势有所放缓。

2、转移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化趋势进一步明显

2008年全县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4.2%,较2007年高出约4.1个百分点。从文化层次看,具备初中文化的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重为56.8%,高于2007年7.5个百分点;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的比重为10.6%,高于2007年的2.2百分点。从技术、技能看,2008年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为19.4%,明显高出2007年16.9%的比重。

3、跨省的地域性转移进一步上升,东南经济发达省市仍然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

200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属于跨省地域性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在全县劳动力总数中所占比重为46.6%,比2007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在劳动力转移地区的分布上,分布在东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数所占的比重为63%,而分布在其他地区的比重合计只有37%。

4、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我县农村劳动力“三大”主要转移行业

2008年我县农村转移劳动力中,转入到以上“三大”行业中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累计达到67.2%,较2007年提高约1.6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占28.7%,制造业占15.3%,服务业占23.2%。可见,大范围、跨区域转移已经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固定模式。大多数农民尤其是年轻农民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摆脱了“恋 土”情结,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抛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对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的长期观察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从简单的数量规模向复杂技能的效益提高转化。

5、以“候鸟式”转移流动为主,但举家外出户数开始增多,在外从业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农村劳动力转移由于受农村土地制度、劳动力市场环境、农民工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外出从业主要呈“候鸟式”流动,即平时在外务工,农忙时则回家务农。近几年“迁徒式”流动就业有所增加,常年外出从业的已占相当比重,农民外出从业形式已由过去的个体流动为主逐渐演变成现今的家庭式流动和个体流动并存。据调查,2008年年末,我县农村举家外出从业的农户数增加较多,举家外出从业农户占调查村总农户数的比重,由2007年的6.9%提高到2008年的8.6%,提升了1.7个百分点。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为71.3%,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

二、制约因素

当前,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扩大。

1、尚欠发达的非农产业,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原因。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较快,但是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产业性转移和区域性转移。农村第三产业尚处于发育期,总量偏低,比重较小,吸纳劳动力的空间有限。乡镇企业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步入低谷,要么被市场机制淘汰,要么进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减弱。以我县午井镇为例,九 十年代初期拥有玻璃厂、造纸厂、纸箱厂、砖厂等4户乡镇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达750人次,但是随着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至九十年代末4户企业相继破产关闭,企业人员各奔东西。

2、偏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严重障碍。据调查,在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每户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劳动力2.22人,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58%;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和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人数为0.28人,仅占每户劳动力3.84人的7.3%。在农村劳动力中,85%左右属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6%。在2008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5.6%。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劳动技能,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回流现象严重,收入较低。同时,随着新兴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3、日趋沉重的就业压力,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因素。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发展的转轨变型,城市自身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国企改革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不断加快,失业人数逐年攀升,再加上失地农民和每年新增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的就业压力大大缩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同时,农业科技的普及推广,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农业内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日趋减弱。

4、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羁绊。当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文件,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不利于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有些城市为了确保城市居民的就业,对外来农民工就业的行业、数 量等作出了许多限制性规定。即使在同一家单位,城市正式职工与农民工在工种、报酬上相差很大。以我县城建站为例,该站正式职工大多为管理人员,平均每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而起早贪黑打扫马路的保洁员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每月收入只有400元左右。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一整套社会保险,而用工单位大多没有为外来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

5、落后的小城镇建设水平,使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功能减弱。目前,我县小城镇建设受公共设施不足、乡镇企业集中度低、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与农村差别不大,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同时,小城镇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农民进入小城镇也并不顺畅。一是户籍制度的阻碍;二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尚未正式建立,农民把土地作为基本的社会保障,使用土地所花的代价和转出土地的补偿都很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预期社会保障机制必然使农民很难下决心弃地进镇。

三、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困难和问题,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六大工程”之一来抓,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初步形成“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的工作机制,消除了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瓶颈。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打牢思想基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没有农村经济的加速发展,就没有扶风经济的更快发展。全县上下从“富民强县”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必然 选择。县上及时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了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政府一项重点工作和重要职责来抓,建立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半年、年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进行考核,促进农村充分就业。同时,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转变就业观念,通过编辑出版《创业启示录》一书,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先富共富有功”的社会舆论氛围。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通过树立务工创业先进典型,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引导他们自觉破除小农经济思想,牢固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

二是健全网络,完善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服务功能。一是完善劳务信息网,配备精干人员,做到县上有劳动就业管理局、乡镇有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有劳动保障工作站、村上有劳动保障服务站,全县共建立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11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5个,配备所站工作人员75名,确定村级信息员189名,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工作、责任六落实。二是强化机构职能。建立了扶风县劳动力市场和12个劳动力转移基地,依托6个职业中介机构,在广东、上海、苏州等地设立5处劳动力转移办事机构,形成由政府、中介组织、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三是整合城乡各类资源,每年定期举办2—3次大型城乡劳动力交流会和“送岗位下乡”活动,年初组织全县各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各职业介绍所开展以送年画为形式的送温暖、送信息、送岗位活动,宣传有关劳动法规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四是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农民外出打工一路绿灯,办理外出务工相关手续从简,对困难户参加政府组织的转移就业减免中介、培训费,资助交通费,近年来补贴相关费用2万余元。同时,认真做好外出人员的跟踪服务,及时掌握人员去向和从事职业,配 合输入地做好计划生育、劳动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监督。切实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家庭的后勤保障工作,在田地耕种、子女上学和老人赡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是立足本地,调整结构,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挖掘内部潜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农业仍然是我县农民重要的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这也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兼业性转移为主要特征。因此,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立足农业和农村,深入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功能性调整,引导劳动力进行内部转移。第一,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后引进建设了投资1.1亿元的华龙集团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鼎鑫肉制品公司60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引进外资改造原县油脂厂、方便面厂等,华龙日清、鼎鑫肉制品、建忠佳家乐、凤友油脂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坚持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扶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条产业链。以华龙面粉和方便面、建忠佳家乐、聚粮面粉、源盛面粉等粮食加工企业为重点,提升粮食产业。以戊寅、鑫良、圣丰、鼎鑫、广宏为重点,做大做强畜牧业。以红果为重点,做优果业。以天马为重点,壮大辣椒产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农民从种养领域逐渐转向加工流通领域。第二,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林果业、水产业、畜牧业、精细蔬菜等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内部转移。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坚持速度、规模、质量、效益四结合,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扩张带动,畜、果、粮、辣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建立了5万头秦川肉牛养殖基地、2万头奶牛养殖基地、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9万亩绿色果品基地、3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和5万亩小麦良种生产基地、8万亩辣椒生产基地六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推动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移。同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建设、人畜饮水等工程,组织农民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四是统筹城乡,多管齐下,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展就业渠道。首先,小城镇建设带动就业。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打造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绛帐工业园区,改造老县城。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城镇精细化管理,目前新老区连接路、新区汽车客运站、经济适用住房、天然气等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吸收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挣钱;加快法门景区开发和建设力度,综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法门旅游功能,使法门民俗村建设上档次、上规模,扩展景区就业空间;绛帐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逐步形成了食品、纺织、化工等支柱产业,成为吸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的增长点。第二,优势行业带动就业。建筑、建材、纺织、造纸、食品、运输等行业是我县支柱行业,基础较好。县乡村三级劳动保障机构积极和相关企业联系,领着农民到企业打工,实现就业。目前,全县20多家建筑企业吸纳农民工超过了3000多人,水泥企业带动了1400人就业,从事客运、货运等运输业的达到了6900人。第三,项目实施转移就业。坚持把大项目作为促进就业的载体,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举全县之力引进的冀东水泥公司,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800余人;华龙面业年产18万吨面粉和6万吨方便面生产线项目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50人;关中风情园、合十舍利塔、液态奶生产线、冀东水泥公司二期和余热发电等项目的顺利实施,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第四,打造劳务品牌推动就业。品牌代表着质量和信 誉,我县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作为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突破口,着力打造“扶风建筑”、“胜利技工”品牌。立足于全省建筑大县的优势,全力支持以县建总公司为龙头的几个大的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带动劳务企业向外开拓,巩固老阵地、占领新市场,努力做大“扶风建筑”劳务品牌。今年以来,仅县建总公司一家吸纳农民工就业1750人次,工资收入达860余万元。依托县胜利技校,加大对新生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发展定单劳务,培育“胜利技工”劳务品牌,年培训输送技术工人300余人,并呈逐年递增趋势。第五,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在促进外出务工的同时,鼓励打工者带信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县上在春节等重大节庆时召开返乡人士恳谈会、茶话会,并由县级领导带队前往就业地组织召开“乡党会”,联络感情,激发乡情,使在外事业有成的扶风人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回乡创业。我县农民冯浩平1991年外出打工,1996年回乡创办汽车修理厂,几年来陆续向深圳、西安、广东等地培养汽车修理工30余名,成为回乡创业造福桑梓的典型。

五是加强培训,提高技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素质支撑。首先,依托县职教中心,成立县就业培训中心,形成了以就业培训中心为重点,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抓特色,乡镇农业技术培训学校搞普及的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截至目前,全县有各类培训学校23所,开设电子装配、钳工、电焊、机电、幼儿教育、建筑等10多个专业,年培训能力达1万余人。其次,积极探索培训新模式,开展“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除了有重点、分层次进行素质教育和培训外,着力培养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和管理型劳务人员,抢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高点,现已与苏州工业园人力资源公司、东莞市劳动局、海尔集团等单位和企业签订了长期培训协议,有近800余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就业,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职介、就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了培训就业率。第三,不断改进培训方法,针对农村劳动力数量多、流动性大的特点,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灵活采取函授教育、农民夜校、科技下乡、能人带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印发相关培训资料2万余份,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使我县劳务经济逐步实现从“劳力型”向“技能型”、“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化。

4.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篇四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把促进农民增收与保障企业用工有机结合,以“三级联创”和“返乡创业园”建设为契机,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给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相关产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领会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研究部署经济工作时,统筹考虑人力资源供求情况,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和落实项目带动就业工作。结合本部门的实际工作,制定详细的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关注民生,服务就业,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

县人力资源主管部门要准确把握各用工单位的招用工信息,对县内企业的用工信息及时发布,定期招开人力资源交流洽谈会,将每月18日定为全县人力资源交流日,使招聘工作常态化,盘活县内人才资源市场,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争取将外地高素质务工人员吸引到本地就业,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使人才与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各镇乡街要为劳动保障所配备得力人员,做到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六到位”,充分发挥乡镇级劳动力市场的统筹协调作用,村级劳动保障平台要以各村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为基础,将劳动保障协理员定为公益性岗位,同时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镇乡街、村(社区)两级劳动保障工作站要以县人力资源信息网为平台,配置专用人员和网络设备,逐步建立起与县内各个人力资源市场联网的信息网络,发挥信息网络对人力资源流动的支撑作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三)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宁城人才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大技能培训补贴的投放力度,对县内企业,尤其是对新入驻的企业在为其组织招工的同时,还要免费为在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并发放技术等级证书。同时,要统筹协调县内各技能培训机构,做好市场调研,根据行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培训计划,根据热门行业、热门工种开展定向培训,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努力提高我县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加其对用工需求的适应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

(四)各部门结合现有政策,努力提高企业职工待遇。

1、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政策,对在县内企业务工,且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人员,给予发放社保补贴。

2、在工业园区或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由政府协调用地,由住建部门按公租房或廉租房政策,单个企业或多个企业共同出资筹建职工公寓,由工业园区统一管理,免费或收取少量租金提供给企业职工居住,解决企业职工的居住问题。

3、为在我县企业内务工的农民工开启子女教育“绿色通道”,在不违反上级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条件下,降低农民工子女入托、入学条件,简化手续,免除其借读费、书费、学费等相关费用,促进县内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在企业工作的稳定性。

(五)开展结对帮扶,实现企业与劳动力直接对接。

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各镇乡街要与县内企业开展结对活动,进行双向对接,实现定向帮扶,并定期按企业所需用工数量帮助其进行招聘,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企业要完善用工制度,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六)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要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实施人性化管理,在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不拖欠工人工资,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工人真正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采取展板、宣传车、条幅、散发传单等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农民工转移就业的舆论氛围,就业部门要以专题片、报纸专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我县在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尤其在免费技能培训、初始创业帮扶等具体措施上,做到详尽通俗,不留宣传死角,提高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信心。

县内劳动密集型企业也要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除了对企业自身进行全面宣传以外,还要把招用工种、工资福利、劳保待遇等实时情况定期及时向外界公布,保证招聘工作顺利开展。宣传部门要在宁城电视台设专栏,在指定时段发布我县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让群众及时知晓最新用工需求情况。

三、工作要求

各镇乡街、各部门要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认识程度,将此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明确目标,完善工作机制,落实方案要求的各项工作措施,积极探寻有利于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方法和新

途径。新闻媒体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下大力量做好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宣传指导,及时宣传招工政策,随时报道企业的用工需求情况。

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劳动保障组织建设,抓好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等劳动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按方案的相关要求,从全县大局出发,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招商引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迫切需要。根据《**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行动方案》及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方案工作的相关要求,为切实推进我镇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本辖区中小微型企业为主体,以农村新生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为重点帮扶对象,以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在镇域就业基地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加大转移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促进农村适龄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目标

从2015年开始启动我镇与县内、县外部分等各类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对接关系相关工作,通过提供优质公共就业服务、优先享受就业扶持政策等,促进企业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2015年首先在辖区内创建3——5个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简称就地就业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1500人以上。2016年在辖区内再创建3个示范基地,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500人以上。到2017年,全镇创建示范基地至少达到4个,再加上目前本辖区正在发展壮大的小型企业如:旅游、休闲、生态农业、新型建筑建材等行业,力争总吸纳就业的农民工达到

1500—3000人。努力将我镇创建成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

三、工作内容

(一)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每年定期对本辖区内各类企业当前用工数量、缺工工种及数量、用工条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填写《企业用工

信息调查表》,全面掌握本地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建立企业用工台帐,实施动态管理。

(二)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登记。

在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时,同步开展农村劳动力调查摸底工作,摸清农村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包括总数、年龄、技能水平、求职意向、培训意愿、就业状况等),更新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每年开展一次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及变更,并根据调查情况及时更新充实劳动力资源信息库。

(三)建立稳定的劳务对接供需关系。

根据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情况,以镇为单位,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务对接协议书》,在镇和企业之间实行定向招聘、定向培训、定向服务、定向输出,长期跟踪,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保

障企业用工数量和员工的管理,实现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有保障跟踪。

(四)努力创建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和示范基地。

按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的认定条件,逐步将我镇创建成为示范镇。与此同时,根据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的认定条件,扶持辖区内有能力的企业,帮助其创建成示范基地,对就地就业工作好的企业,党委政府予以奖励。

四、实施步骤

我镇创建该工程的实施时间为2015年至2017年共3年,分3个阶段:

(一)筹备启动阶段(2015年6月底以前)。

根据省市县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相关要求,制定符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安排专门经费,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数据,一卡、两册及信息录入工作,组织开展业务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和企业用工需求摸底调查。

(二)全面实施阶段(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

根据目标任务、县实施意见和本实施方案,重点抓好落实,做好示范镇和示范基地的创建工作,广泛开展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和协作,不断扩大工作成效。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7年11月至12月)。

认真总结评估,查找发现问题,组织整改完善。根据工程实施情况,建立完善促进本镇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转移就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成立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委员、副镇长全面协调指导全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镇劳保所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具体政策措施,完善制度和体系建设。

(二)健全镇、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镇劳动保障工作站建设,发挥其在就业服务方面的主渠道作用,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扎实开展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开发、信息收集发布和定期免费招聘等业务,有效提升日常公共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使专项公共就业服务和日常就业服务密切衔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持续、便捷、高效、优质的转移就业服务。

2、加强村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在各村(社区)“两委会”中,选配具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会使用操作计算机的人员担任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并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技能培训生源组织动员、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宣传等基础性工作,切实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行政村。

3、适时采集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和创业项目信息,开发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服务项目,创新公共就业服务形式,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1、充分发挥镇劳动保障工作站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综合管理的作用,建立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机制。

2、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项目,大力发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与辖区企业适时开展员工爱岗敬业培训,做好企业员工稳岗工作,提升员工归属感。

(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1、根据全镇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就业信息、就业服务、职业培训和就业扶持政策的对接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2、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以我镇的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发展我镇农村二、三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机制。

3、开展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制定专项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帮助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五)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

1、将扶持农村劳动者自主创业作为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内容,制定并落实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税收优惠、费用减免、土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

2、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场地难、办事难等问题。

3、为农民创业提供项目推介、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扶持、后续跟踪等“一条龙“服务,构筑绿色通道和创业平台。

4、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发挥典型引导和示范作用,建设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

(六)维护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

1、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着力构建就业机会平等、基本劳动权益公平、重视人文关怀的区域市场环境和企业用工环境,提高就业的稳定性。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民工面临的工资偏低、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等突出问题。

(七)加强监督考核

从2015年起,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工作纳入全镇就业总体规划和政府重点考核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工作目标、进度和责任,健全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制度,加大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就地就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关于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意见,整体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省、市关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安排部署,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确立城乡统筹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建设和谐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积极完善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有效做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诚信友爱、山川秀美、和谐稳定的新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一)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转移就业任务指标。

(二)农民外出务工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三)完成市下达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

(四)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品牌性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达到规模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高有组织化输出程度。

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的多元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组织和协调人社、农业、教育、扶贫、乡村等部门,大力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使全县有组织输出占外出务工作人员的50%以上。

(二)加快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依托我市重点项目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向市内企业联系,寻找就业信息;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促进农民工向产业化工人转变;积极扶持本镇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和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三)全力打造镇劳务品牌。

通过就业培训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开辟培训适应现代经济需要的新专业,精心打造镇劳务品牌,有效推进全镇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进程,夯实转移就业工作。

(四)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就业网络体系。

健全镇村两级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对全镇劳动力资源进行登记建台帐,定期互通信息,及时组织针对性的培训和就业服务,实现输出对象、培训机构、用工单位三方有效对接,提高输出成功率。对内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级网络体系建设力度,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作,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外同省、市以及劳务输出基地联系,拓宽信息层面,有的放矢地组织输出。形成向外连接东部、西部、中部和沿海四大输出区域,向内沟通省、市、县和乡村信息机构的内外畅通,覆盖面广的劳务输出信息网络。

(五)抓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

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我县具体情况努力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上实现创新。一是要突出培训

重点,以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就业岗位为重点,广开门路,搞活方式,增加培训项目,扩大培训规模。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搞好计算机、餐饮、保安、建筑、家政、电工电焊,市场营销等专业技能培训,同时辅之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相关内容的引导性培训,努力使培训的方式,内容符合就业岗位要求。二是注重定单培训,有效增强针对性。各培训机构要对不同时期用工单位需求进行预测,加强与用工单位沟通联系,确定用工岗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岗前培训。三是要完善机制,提高培训质量。创新培训方式,把技能培训向乡镇大的中心行政村延伸,让培训更贴近农村和进城务工农民,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

(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转移就业服务。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镇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对组织劳务输出和培训机构给予补贴。同时,要扩大劳务输出基金规模,为劳务输出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加强日常服务,为外出务工人员快速办理各类有效证件,做到随到随办。输出机构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解决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镇劳动保障站,要帮助解决好在外务工人员家庭实际困难,同时,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老人,解除务工人员后顾之忧。

(七)加强组织领导和督查考核。

各村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强势产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领导,完善措施,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氛围。镇劳保站,要定期检查督促通报村的工作进展情况,做好考评工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

四、责任分工

5.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篇五

一、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

邵阳市地处湘中偏西南,辖8县1市3区,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余万,其中农村人口420余万。由于历史原因,邵阳市区域交通较为闭塞,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各项经济指标一般低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邵阳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就业工程,出台各种就业政策与措施,邵阳市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获得了快速发展,2010~2014年间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增长10.2%,5年间,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数达150万,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入也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年人均4,500元提高到2014年的年人均7,000元,年人均非农就业收入年均增长9.24%。尽管如此,受人力资本的约束,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非农就业率不高。近年来,尽管邵阳市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邵阳市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占的比重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大,非农就业率不高,与全省及全国同期发展水平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表1所示。(表1)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劳动技能不强。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邵阳市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受教育人群不断扩大,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劳动者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邵阳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居多,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偏低,接受技能培训的较少,劳动技能不强,就业竞争力较弱,收入偏低,如表2所示。(表2)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就业领域较窄。受自身文化素质及劳动技能的制约,目前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就业领域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而且集中在第二、第三产业当中的较低层次的工种,如建筑、采矿、家政、餐饮、批发及零售等,他们所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体力劳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员能够从事技术类和管理类工作,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以及福利待遇低是他们工作的总体特征,如表3所示。(表3)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性较差,转移距离较近。近年来,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常年转移和举家转移的劳动力人数仍然相对较少,大部分还属于“候鸟型”的就业。常年转移的劳动力人数较少,所占比例较低。而且从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员所分布的区域来看,大部分转移的距离较近,主要集中在县内、市内和省内,省外的较少。(表4)

二、邵阳市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状况

(一)基础教育仍然薄弱。毋庸置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邵阳市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受教育群体不断扩大、入学率不断提高。然而,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邵阳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仍然十分落后,增长速度趋缓,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仍然偏少,基本上低于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以邵阳县、城步县和绥宁县为例,2015年邵阳县、城步县和绥宁县三县教育经费占其财政支出比重分别为20.2%、21.5%和20.8%,而同期湖南省教育经费占其财政支出比重平均达到30.3%。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学生的入学率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目前,邵阳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邵阳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高,轻视职高,认为子女考上普高才有出路,才有考大学的明路,而就读职高是没出息的,农民的这种观念也直接导致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招生难;二是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办好职业教育需要更大的投入,无论是教学设施的改善、教学基地的建立,都需要较多的资金。据统计,近年来邵阳市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不到10%,只有8.6%,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教育结构不合理。目前,邵阳市普高和职高比例结构严重失调,以县为单位,平均每个县拥有的普高数与职高数比例为4∶1,普高学生人数与职高学生人数比为6∶1,普高的过快发展制约了职高的发展;四是职高的专业设置不太合理以及师资力量的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技术的发展。

资料来源:邵阳市统计年鉴(2015);湖南省统计局农村调查队调查资料(2015)。

(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投入不足。现阶段,邵阳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的短缺日益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就业。尽管当前各级财政都拿出了大量的资金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进行补助,但还是远远不能弥补培训支出的需要。据调查,邵阳市对农民开展15~90天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均需要培训费用上千元,但农民除了得到国家给予的平均500元补贴外,学习一般的专业和工种都还要支出近千元左右。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上千元的职业技能培训费,对还在求生存的多数农民来讲,只能是望而却步。同时,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网络的建立,培训基地、培训场所、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培训的日常开支,都需要经费。属于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不可能通过向农民收费来解决,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

(四)健康投资明显不足。健康投资是用于修复和维护身心健康及预防有损于人身健康的不测事件而支出的费用,包括营养、医疗、卫生、保健等支出。目前,医疗保健在邵阳市农村劳动力的消费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据统计,2015年,邵阳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56.72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30.48元,衣着消费支出253.35元,居住消费支出220.56元,家庭设备及用品支出108.93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4.93元,交通通讯消费支出180.27元,文教娱乐用品服务消费支出279.54元,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68.66元。由此看来,邵阳市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只有10.27%。此外,政府对农村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也显得不够。据统计,2015年邵阳市农村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仅占全市卫生总投入的22.35%,比同期全省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

三、人力资本视角下促进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使农民掌握学习的技能是劳动力转移的充分条件,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尤其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习能力的训练以及对学习愿望的激发,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2003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村教育作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可见,要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首先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当前,邵阳市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首先,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多方筹措农村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果;其次,要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农村中学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基础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改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学会认识社会、理解社会,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来;最后,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吸引优秀的教师来农村任教。

(二)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根本手段。当前和今后,邵阳市要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当前和今后,邵阳市在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发面:一是加大宣传,转变农村家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传统认识,树立职业技术教育观念,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了解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意义;二是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方筹措资金,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用于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年增长,财政要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三是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入,提高农村职校教师的待遇,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农村职业教育;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走校企合作道路;五是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与就业紧密联系的培训模式,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六是改革办学体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三)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当前,邵阳市政府要提高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宣传,让农村劳动力和用工企业能够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主动参加培训;另一方面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对培训机构和被培训者的补贴力度,强化对培训机构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完善培训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培训资金使用的管理,使每个培训机构都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资金都能真正用在实处。此外,邵阳市政府及各培训机构在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时,要改变过去不细分培训对象,对所有参加培训者进行统一培训的做法,要在做好劳动力市场的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结合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劳动者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等资源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分层次培训。

(四)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支出力度。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可以极大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身体素质。当前,邵阳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不容乐观,农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低,政府对农村医疗保健方面的投入也微不足道,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形成。因此,当前和今后,邵阳市政府应在原有的医疗卫生财政资金拨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财政投入和补贴的力度,实行医疗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大幅度增加对县、乡财政性的医疗卫生拨款,实现资金的落实到位,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疗健康水平。

摘要:我国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依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其中人力资本是最主要因素。本文以欠发达地区——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分析邵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人力资本角度揭示邵阳市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状况,以提出促进邵阳市乃至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参考文献

[1]吴九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1.

[2]蔡窻.如何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1.

[3]王利清.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障碍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6.劳动力就业转移的范文 篇六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8-02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不断重视,相关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提上日程,加强了监督管理,使得我国农村人口能够掌握新型的职业技能和管理方法以及经营模式。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方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对象存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不积极,认为在培训中没有得到直接的利益,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有些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和学员的工作时间有冲突或者培训时间过长、培训内容过于单调等,导致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效果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使得农村劳动力对参加培训的兴趣不高。同时,由于部分用人单位对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优惠政策不了解,对哪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能够使用优惠政策不清楚,缺乏相应的经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有冲突等一系列的问题,用人单位不敢加强职业技能培訓。

(二)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职业技能培训的具体工作主要由培训机构负责,目前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在培训工作方面,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取得定点培训资格以后,招不到生源,导致无法开展培训和产生鉴定量。某一工种的培训鉴定要求落后,学员不愿意参加培训,或者培训鉴定的要求过高,学员望而生畏,不愿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担心资金、时间与精力等方面的问题,不愿意开发新工种,只肯围绕旧工种完成培训任务。

在管理要求方面,由于部门的要求时常会出现变化,导致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需要不停地适应,浪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配备的工作人员本身就不足,导致培训班级的学习进度没有跟上,学员的学习质量不高。培训机构存在随意修改课程或安排师资的现象,没有及时向管理部门进行报备或修改。

目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是在学员完成职业技能鉴定后,拿到了鉴定成绩才能申请领取专项资助资金。培训机构因为担心学员培训后拒绝参加鉴定,导致无法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并且申领专项资助资金周期过长,造成资金周转压力大,于是向学员预收费用,在申领资金下来以后退还,这导致学员因为需要交纳相对较大数额的培训费而拒绝参加培训。

(三)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中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完成工作环节的时间延长。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较差,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到位,导致管理工作出现失误。此外,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地调查或解决目前定点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缺乏可操作性;与上级的管理部门和下级定点培训机构缺乏足够的沟通,没有做好中间枢纽的工作,不利于整体的沟通与发展。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策略

(一)实行定点培训机构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要不断专业化,并在当地建立相关的培训机构,找到专门的人才进行培训教学。培训机构必须取得相关部门批准的培训证书,并拥有培训场所、专业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设施。培训机构的老师必须具有专业的成人教育资格并拥有成人教育经验,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工龄达到两年以上。在培训过程中对培训内容进行记录,遵从相关的法律法规。

只有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入专业的培训机构,才能让农村劳动力掌握更加专业化的知识,使他们感受到国家对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例如,在江西的某农村,因为当地生产煤、矿,对于岗位的要求是能够掌握基本的煤矿操作,所以培训机构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应侧重教授煤矿知识以及如何掌握挖煤技能等。培训机构根据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并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为企业输送了适合岗位的相关人才。

(二)合理选择培训对象,制定培训时间。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要求学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无身体疾病,并在短时间内有转移工作的想法。对于这类学员,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培训时间为1-3 个月的短期技能培训,对于一些复杂的工种,适当地延长培训时间。同时,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员进行分类,可以分为 A、B、C 三类,对不同类型的学员教授不同难度的培训内容,使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三种类型进行选择。

培训机构要在培训过程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培训目标。例如,在新疆的一些农村中,开设的培训机构就不断完善培训目标,使参加培训机构的农村人口不断提升,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三)改善培训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互联网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也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培训模式进行创新。例如,根据学员的时间开设短期培训课程,可以实施晚上培训或是周末培训,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网上授课,满足更多的农民需求。网络培训授课的方式既能够让学员在家中接受教育,不落下每堂课的知识,也能够提升培训效率,实现线上互动,降低培训费用。同时,培训机构也要提升服务质量,与时俱进扩展各方面的职业培训,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内容。例如,目前社会上电商、计算机、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的职业人才稀缺,很多农村劳动力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培训机构可以组织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

(四)加强培训期间的日常管理。进行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是成人农民,所以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强化监督管理过程。部分农民在学习期间会产生厌烦情绪,认为所学的内容对以后就业没有帮助,产生抵触心理。对于此类问题,培训机构应创新管理方法,及时发现学员的心理状态,并快速地进行处理。例如安徽省宁国市在进行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时,有部分农民对培训内容不能理解,在培训时煽动他人要求更换培训内容。培训机构针对这种学员,并没有采用严厉批评的方式,而是带领学员到工作岗位上,让学员亲自看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否要运用到所学内容。当时培训机构教学的是计算机中表格的快捷键方法,一些学员认为没有必要学习如何快速地制作表格以及基础的 office 知识。等真正到了岗位中,学员发现在实际的操作中每个人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表格制作、修正。如果没有掌握快捷键,而是逐一用鼠标操作,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通过实际检验的方法,学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今后培训中更加用心地学习培训机构教授的内容,既提升了学习质量,也提升了培训机构的就业率,达到了双赢的结果。

(五)加强培训考核。要让学员掌握不同的就业技能,提升学员的素质,培训机构应秉持“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的理念,加强培训考核,要求学员遵守培训机构的相关规定。例如在考勤上要求每位学员除了特殊情况外都要到齐,有条件的培训机构可以配备指纹打卡,减少监管难度。同时,对不同的培训班级实施抽查,对迟到、早退或是不按照规定进行培训的学员进行警告,情节严重者直接予以劝退等处置。

在考核方面,传统的考核制度依靠试卷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培训成绩,这样往往会忽略学员平时的进步以及创新思维。因此,在考核制度上,可以分为两个板块,试卷分数占总分的 70%,平时进步、考勤以及创新的思维占据考核的30%。这种考核方式,能够让教师更加重视学员平时的表现,以及提高对职业的敏感程度,更好地为学员选择职位。同时,也会让学员对培训充满热情,主动地理解培训内容。此外,培训机构应该根据学员的培训成绩颁发相应的培训证书,使学员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更好地提升培训机构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周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4)

[2]张文正.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围绕劳动力就业搞培训[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4(6)

[3]周丽.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6(7)

上一篇:数学《几分之一》教学反思下一篇:银行中层干部岗位的优秀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