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

2024-10-27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精选8篇)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 篇一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公主岭市农广校结合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活动,打好跟踪服务“职业农民”攻坚战。进一步创新跟踪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月18日,公主岭市农广校教师来到南崴子镇温家村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王文革家的蔬菜大棚里,针对学员需要的蔬菜种植技术、防病防害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指导,帮助蔬菜种植大户提高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

学员王文革对于农广校的指导很是感激,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在生产中遇到的不少难题,并表示要带领周边农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公主岭市农广校

赵晓丽

2018年4月20日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 篇二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要性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为生活来源, 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 他们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对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设施的高效生产、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 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 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 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 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 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农民收入逐年提高, 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 (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 , 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组织实施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关系“三农”工作基础性、创新性、长期性、系统性工程, 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 积极探索有效培育路径和方法, 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 统一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既是立足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着力解决“谁来种地”的现实需要, 又是着眼长远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稳定和壮大农业生产经营队伍, 着力解决“怎么种地”的战略要求。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摆在“三农”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进一步统一思想, 加强组织领导。

2. 加强调查研究, 制定整体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 要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摸清农业劳动力的现状和特点, 从培育目标、培育途径、认证管理、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体规划, 初步建立起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与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配套扶持政策, 切实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3. 明确培育重点, 拓展培育渠道

坚持立足产业、结合实际, 明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 探索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育渠道。鼓励和引导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种养大户优先接受培育, 转型升级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把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手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 加强技能培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坚持的原则

1. 坚持服务产业的原则

将农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改革传统专业教育为现代产业教育, 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岗位、教学目标与职业能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全面对接和深度融合, 加快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2. 坚持农学结合的原则

满足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生产经营岗位需求, 强化重视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做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 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 理论教学与实践实习, 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等紧密结合。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实践实习跟踪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为务农农民完成学业提供便利。

3. 坚持方便农民科学规范的原则

顺应务农农民学习规律, 适应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实际, 主要采取“就地就近, 送教下乡”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按照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农业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 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注意的问题

1. 提升认识, 加大重视程度

提高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要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 积极主动的开展引导和吸引工作, 使农民积极主动的参于。

2. 加强层面设计, 健全培育机制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加强层面设计, 特别是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与后续教育培训和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如何衔接要形成系统, 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含金量”。

3. 提高培育质量, 形成长效机制

3.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篇三

事件回放 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农业部于同年8月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确定10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提出通过3年试点,形成教育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互相衔接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2013年5月,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职责,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将其放在三农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需求导向、综合配套”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推动落实。文件进一步明确试点工作的三项基本任务:一是探索构建一套制度体系,包括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体系。二是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建立一套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档案。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报告 篇四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中坚力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育,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知识型人才队伍,是解决“三农”问题中将来谁种田、种好田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为更好地加快培育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根据县政协要求,我们对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崇义县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

崇义县乡村人口172461人。有劳动力资源90563人,占乡村人口的52.5%,其中男劳动力资源占59.3%、女劳动力资源占41.7%。在农业农村劳动力资源中乡村从业的人员85536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94%。在从业劳动力中真正从事农业的只有41693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48.7%。2013年外出(含离乡)的劳动力28888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3.8%。

二、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情况

我们不完整的将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村能工巧匠、农机维修工、农村操作员、农村经纪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来统计的话,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其中,脐橙、茶叶、刺葡萄、蔬菜等种植能手397人,占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的13.6%;生猪、肉兔、甲鱼、山羊等养殖能手324人,占11.1%;茶叶等农产品加工能手70人,占2.4%;农民合作社带头人175人,占6.07%;农村经纪人82人,占2.8%;动物防疫员124人,占4.25%;农机操作手430人,占14.74%;农机维修员200人,占6.86%;蔬菜园艺工、农村建筑匠、沼气工、渔业船员等能工巧匠359人,占12.3%;农民信息员170人,占5.82%;乡镇旅游员335人,占11.49%;乡镇兽医员、农药销售员、兽药经销员250人,占8.57%。

三、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要途径

新型职业农民是近两年提出的新概念,在农民培育上,目前崇义县主要有四条途径:

(一)县农粮局的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农民劳动力转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从2005年开始,农粮局开展了以阳光工程为重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每年培训农民在2000人左右,到2013年培训农民15900人次。同时结合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推广,每年还开展速成技术培训5000人次左右。

(二)县果茶局每年开展柑橘肥水管理、修剪、黄龙病防控技术培训1000人次左右。

(三)县就业局每年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600人左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推动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县职业中专每年开展职业知识教育2000人左右。

四、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看:

一是数量严重不足。全县共有新型职业农民2916人,占乡村人口总数的1.69%,占乡村从业劳动力总数的3.4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3.9%的比例,比现代农业发达县市农业农村人才占比差距更大。

二是分布不均。从此次统计的数字看,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大多集中在种养方面、农机操作维修和农村能工巧匠方面,种养能手合计721名,占总数的24.7%,农机操作维修630人,占21.6%,农村能工巧匠359人,占12.3%,而加工、管理、经营、农村经纪人、技能型等其他类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行业分布极不平衡。

三是结构不够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年农村实用人才数量较少,大部分农村实用人才年纪在45岁以上,队伍普遍年纪较大,有进一步老化现象。

四是从文化知识结构来看,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高技能、高层次人才紧缺。从性别结构方来看,女性农村实用人才少。

(二)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要求看:

一是时间上存在矛盾。新型职业农民系统培训真正要让农民系统掌握一门基本的业务技能,需要较长时间,按省要求生产经营型至少要15天以上,专业技能型也要5天以上。现阶段农村中青年大部分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大部分50岁以上,而且都经营着如脐橙、水稻、生猪等一、二项主要产业,要离开家中一、二天也许还可以,要五、六天离开家来学习培训,家中的产业受到影响,相当困难。即使走得开,农民在家打工一天100多元,而培训五、六天就少赚五、六百元,一般农民是很难想得开的。

二是学习内容上矛盾。要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就必须系统的学习培训,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而50多岁以上的农民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听系统的学习乏味,甚至听不懂。短期快餐应对式培训、培训时间短、重点突出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要系统提高农民的业务技能又很难。

三是培训经费上矛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费如果可以争取到上面项目支持,农民培训的教材、吃、住等费用是可以解决的。但培训还要资料整理等管理费用,这部分费用都是要县财政配套解决的,而目前大部分县财政配套资金是根本不可能到位的。所以在培训上,存在部门多做事、多垫钱,没有积极性。

(三)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看:虽然有农业部门、人事就业部门、教育部门等,但培育的角度不一,而且都以速成培训居多,很难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效果。

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崇义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最现实的关系到将来十年、二十年后谁来种田、种好田的问题。如何推进崇义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议如下:

(一)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积极性。如对于培训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颁发合格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上给予政策扶持,提供信贷、用地、品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特别是项目和资金扶持,使他们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同时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对于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5天以上培训合格的,除来回车费、吃住报销外,还给予适当的误工补贴。

(二)切实提高培训质量,保障培训效果。如培训内容要切合当前实际,农民有强烈的需求;培训教材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俗易懂;培训的师资力量,既要有较好的理论水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农民学了几天真正学到知识,尝到甜头。

(三)保障农民培训经费,调动部门积极性。县财政要站在支持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大计上,支持农业,切实保障培训部门的工作经费,最基本的项目配套经费必须到位,做到既有钱养兵,也要有钱打仗,调动培训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总结 篇五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完成情况

今年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为85人,其中:社会服务型农家旅游服务员培训任务为40人,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与农场主经营管理培训任务为45人,我校通过调查摸底、宣传发动,组织实施,于20xx年12月25日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组织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职业培训处处长任副组长,职业培训处、招生就业处、教学科研处、财会管理处、高教鉴定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学校职业培训处。

2、制定工作方案。根据我校实际,制定符合游仙区实际的工作方案,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长效机制,完善培训管理办法,着力打造绵阳旅游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特色模式。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坚持立足产业、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大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3、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我校10月份在游仙区逐乡逐村地开展规模经营职业农民调查,调查对象主要为生产经营达到一定的规模,在游仙区境内从事农(林)业生产经营的种植大户、林业大户、养殖大户、加工大户等,调查工作完成后,建立规模经营职业农民信息库,以此作为我校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择优推荐参加游仙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4、建立师资人才库。在充分发挥我校涉农教师作用的同时,面向社会广泛吸纳聘请有关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建立层次多样、专业齐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团队。以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为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涉及专业合作社与农场主、农村经济管理、农家旅游服务员、植保等近十个专业领域。

5、科学设置教学课程。根据今年我校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目标,围绕社会服务型农家旅游服务员,生产经营型专合组织与农场主经营管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对策等内容设置教学课程。生产经营型每期培训时间为15天,其中集中课堂培训6天(48学时),实训5天(40学时),交流参观4天(32学时)。社会服务型培训时间7天,其中集中理论教学3天(24学时),实践教学及参观交流考察4天(32学时)。把一些能够代表游仙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体现游仙区农业产业特色的示范园、示范场、农业龙头企业等作为实训基地,运用“学校授课+基地实习”、“田间培训+生产指导”等形式,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用性;外出考察学习重点选择到梓潼县许州镇、游仙区太平镇和柏林镇、游仙区万鸿、北川县、安县等地进行考察学习。

6、规范培训制度。我校新兴职业农民培训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档案,配备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建立了完整的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记录和参训学员电子档案。建立相应的课堂纪律,参加培训的学员能按照培训作息时间,上好每堂课。

7、注重宣传总结。今年是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第一年,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我们及时总结典型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报道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成效

1、促进学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交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了视野,给学员带来了全新体验,实地学习示范园区的成功经验,让学员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2、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学员们通过授课教师在销售渠道开拓、品牌塑造等培训内容知识引导帮助下,逐步认识到销售技巧的重要性,有的学员经过学习后,对产品进行重新改良包装后,增加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3、增强学员务农信心。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教师讲课水平高、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规范、服务到位。通过三农问题、现代农业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体验式的农耕文化、社会责任等培训,把握了宏观形势。培训中还融入支农惠农政策、农业项目申报、合作社法、财务管理、合同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认定、农业金融等内容,提升了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市场营销、品牌建设等培训,建立了对农产品生鲜电商、渠道建立、品牌塑造等问题的深层次认识。通过产业趋势发展、五新技术的培训,掌握了产业动态,让学员对从事农业充满了希望。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来年工作思路

1、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结今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经验,加强和兄弟学校交流,做好来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为未来的培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做好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设施设备建设,整合资源,改善条件,提升农民教育培训能力。

3、优化师资队伍。聘请一批农业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熟悉“三农”、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的专家进入培训师资库,及时淘汰不合格人员,补充优秀师资,确保教师水平。

6.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 新路径 篇六

新疆沙湾县农广校自2014年被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以来,围绕沙湾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重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吸纳转化应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为重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在不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63人,在开展培训工作中,积极探索,主动实践,已经形成了具有本地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建立健全培育体系

(一)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体系建设

为切实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讨论制定了沙湾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方案,明确了对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具体要求,强调培训工作“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领导小组的基础上,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林牧水、组织、人社、发改、财政、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并在县农业局设立办公室,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总体负责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开展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培训中的问题,研究讨论工作重点,形成了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的工作格局。

(二)根据县域实际,确立培育机构

按照建立“一主多元”的职业农民培育机构的要求,结合沙湾县农民培训实际,建立了以沙湾县农广校为主体,县农技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指导站等为辅的培训机构,形成了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培训系统。

二、建立完善培训信息库

(一)建立了与高校联合开展的开放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县农广校积极吸收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新疆农科院、自治区农业厅及本县推广机构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组建了120余人的培育师资资源库和专家指导库。同时,充分发挥邻近的兵团技术专家熟悉本县农业生产情况、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外聘了10名农八师技术人员进行帮扶指导。

(二)建设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涵盖了沙湾县机采棉花、机采辣椒、加工番茄、设施林果、畜牧养殖、土地流转、合作种植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借鉴。同时,也将其作为沙湾本地职业农民培育师资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基地。

(三)建立多种形式的教材资源库

在职业农民培育教材体系建设上,从已摸底统计上来的农民意愿出发,积极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具有全县特色、农民乐意接受、图文并茂的培训教材。同时,各成员单位也积极从上级部门收集各种形式相关的实用教材,用于职业农民培训中。培训中还会同广电宣传部门,在农民培训、实训现场即时采集编制有关音像教学教材,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最终将创立起能满足沙湾县职业农民培育需求的多种形式教材资源库。

三、深入开展摸底调查

(一)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需求调查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年初县农广校组织乡镇技术人员,对全县15748个劳动力开展了摸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情况,目前从事的生产经营种类、规模、现状、培训需求等方面。其中从事合作社经营、种养殖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型农民14753人,以农业雇工、企业工人为主的专业技能型农民403人,以农机手、农村经纪人为主的社会服务型农民592人。通过分类调查,总结归纳,建立起了反映农民真实意愿的培训需求信息库。2015年开始,从摸底调查的农户中进行遴选,并最终确定为培育对象进行培训。

(二)开展县域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

通过对培训教师和实训基地调查,切实掌握了沙湾县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培训能力、实训基地建设等情况,并据此建立了培训师资库,认定了一批具备培训资格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构和实训基地,倡导并鼓励相互间加强合作交流,创业绩、创品牌。

四、有针对性开展教育培训

(一)组建教学班

根据摸底调查结果,按照同类培训需求遴选培训对象,组建教学班,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培训,安排实训及评价考核。2015年遴选出363名培训学员,组建了机采棉种植、辣椒种植、农机手、人工防雹作业等8个培训班。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

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家庭经营需要相结合、基地实训与指导扶持相结合,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在培训中,注重时段培训和课程设计,按照生产季节分段组织培训,闲时理论、忙时实践。课程设计遵循农民文化水平和初中高级职业农民认定要求,系统科学设计,有基础课、专业课、公共课之分。

在培训方式上,一是针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需求,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小站等媒体,将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以及党的强农富民政策,制作成媒体教学资源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田间地头;组织专家教授、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教师将关键农时、关键生产环节的关键技术集成化、简单化,编辑成好看、易懂的明白纸,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职业农民的知识和能力在日积月累中不断提高。二是依托国家、自治区相关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尤其是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项目,以提升理念、开阔思路、增强能力为目标,开展了以农业政策法规、农民精神养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产权改革、创业兴业,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眼界和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采取“院校+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积极聘请各院校专家授课,以本县各农口部门专家、县实训基地“乡土专家服务团”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进行链接开展培训,解决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在培训的组织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以商户地乡农综站、柳毛湾镇鑫业农机合作社、四道河子镇康旺职业培训学校等各类组织为培训实施主体开展培训,培训采用专家讲授、讨论交流、现场互动,基地实训、观摩交流的培训方式。培训班实行双级管理,培训机构负责教学管理,指派一名班主任安排教学计划、阶段任务、督导考核,县农广校一名干部跟班负责组织纪律管理,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保证落实。培训注重培训形式和培训时段,运用理论考试、实践和生产经营水平考核等,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效果检验督促,同时对每班培训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推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健康有序稳步进行,确保了培训效果。

注重实训教学。为促进实训基地将生产技能尽职尽责传授给培训对象,并履行好管理职能,县农广校坚持从实训基地信息库中选择与理论培训内容相符合的基地开展实训。在实训基地生产经营期间通过培训机构,组织培训学员进入实训基地,同时签订劳务或用工协议,学员通过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践,学习生产经营知识和技能,实训结束后,填写实训报告单。实训基地付给实训对象一定的劳务费,县农广校等培育机构根据实训对象对实训的满意程度,给实训基地予以实训补助,从而创新出了一个相互促进、管理平衡、运行顺畅、动态管理的职业农民实训路径模式。

(三)以点带面,全面推进

自2015年1月开始,沙湾县农广校在四道河子镇、商户地乡、安集海镇组织开办了以设施农业、机采棉花、辣椒生产技术为重点的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初级)培训班4期,合计培训200人,培训对象包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成员等。2015年3月开始,在四道河子镇上野地村、老沙湾镇小东渠村开办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两期,培训学员70人,培训对象为在合作社、种植大户中从事农业生产、拥有一定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2015年3月县农广校开展了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各乡镇防雹作业员53人,农机手40人。

在开展上述班次培训的同时,以培训学员为典型,引导参加培训学员发挥作用,带领周围群众学技术,共同致富。同时对于选定的5名青年农场主进行重点跟进,与农技推广部门联合,在项目支持、信息传送、产业指导、物化补助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形成帮扶互动、促进发展、带动辐射的良性循环。

7.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研究 篇七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部分农产品供不应求,保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任重而道远。2012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中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技能、身心等综合素质较低。这一现状发人深思:将来谁来种田?谁来发展现代农业?粮食安全又何以保障?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正是中央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对策之一。

2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我国农业劳动力现状

这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既是推动者又是获益者,因此,农业劳动力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2.1 我国农业劳动力规模

(一)农业劳动力数量变动

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人数变化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1978年以前:中国生产力水平落后,农村人口激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迅速增长,而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极少且数量相当。

1978~1991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平稳增长,第二产业人口在这个时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992~2002年间:1995年前后,第二产业就业情况开始落后第三产业。虽然后来第一产业有所回升,但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是减少的。

2002年至今:从2002年开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直线下滑,而二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人数迅速增长。

(二)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外出从业劳动力已增加到13181万人;[2]《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末外出劳动力达到16821万人。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不断增多,流动速度也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化水平已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4年的54.8%,几乎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

2.2 农业劳动力结构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老龄化”及“素质的低级化”现象。

(一)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在我国外出从业劳动力中,51岁以上占5.1%,20岁以下的占16.1%。而农业从业人员中,51岁以上则占36%,20岁以下占6%。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劳动老龄化趋势明显,预计会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造成阻碍。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解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意义深远。

(二)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基础薄弱,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2006年末我国农业劳动力中,文盲占9.5%、小学水平占41.1%,而大专以上只占0.2%。明显的,现今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跟不上农业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迫在眉睫。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

总的来说,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他们是有一定文化素质以及经营管理能力,懂得利用新科技,且已经实现规模化生产且收入水平颇丰的农民。

3.1 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找准培育对象,既要与农业有关系,又要符合“新”的特点。本文则从农业大户、打工返乡者、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的主体角度来分析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问题,从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角度分析这些主体接受培训的可行性。

3.2 对潜在培育对象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投资意愿的分析

(一)农业大户

农业大户一般是常住在农村、已经实现农业规模生产的农户。

从学习能力上看,他们务农经验丰富、农业知识扎实,作为培育对象,他们基础好因而学习能力比较强。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他们农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由于不用担心接受培训后,没有用武之“地”与资金,他们接受职业农民培训的风险最小。

(二)打工返乡者

打工返乡者是指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融入城市生活,最终回归农村的人。

从学习能力来看,一般打工返乡者之前从事过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农民他们有更高的学习能力。

从人力投资风险来看,打工返乡者一般在农村有自己的土地,回到农村,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重新从事农业,目标明确,所以风险较小。

4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经验启示

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速度较快、科技水平较高,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也走在前列。[9]以下分析几个典型国家的新型农民培育模式。

4.1 韩国——制度完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城市化发展相当迅速,农业年轻劳动力急剧短缺。为了确保农村年轻劳动力,除了资金扶持外,政府还对农民的精神、技术加以培训,使得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新型农民不断涌现。韩国由此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此外,韩国还兴建“村民会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更乐意接受培训。

4.2 日本——深入教育

与韩国类似,日本也是由政府的扶持、颁布法令法规来施行新型农民培育计划。同时,日本把农业与教育相结合,从小学就开始注重农业知识的普及,而这种更深入、渗透的农业模式大大推动日本农业的发展。

通过将农业与教育相结合,日本培养了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农业人才,解决了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在地方,日本设立了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建立农民终身教育基地,为日本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批精英。

4.3 德国——“双元制”

德国的“双元制”最为著名。所谓“双元”,指得是学生同时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培训。学校每周进行1到2天的理论教育,内容由州文化部制定;企业每周进行3到4天的技能培训,内容由联邦科教部制定。

德国这种模式是一种较为踏实的模式。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了农业从业人员只知理论而不懂实务的窘境,并用签订合同的方式确保了实践的进行,培训体系相对严谨务实。

5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选择

现有研究大多着眼于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而有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研究则较少,呈现出“繁而杂”的特点。[4]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5.1 政府项目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地方政府依据中央政府提出的项目,结合自身特点,衍生出适合自己地方的培育模式。“绿色证书工程”制定了农民技术资格岗位规范;“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了大量农村致富带头人;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则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

5.2 院校培育模式

院校培育是提高农民素质最基本的途径。我国院校培育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一类是职业技术学校教育。

高等农业院校培育方式主要有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学历教育是指通过考试等考核之后能够取得学业证书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是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进行一些短期的项目培训。

职业技术学校主要设在农村,分为两种形式:产教结合和“送教下乡”。产教结合使得教学内容快速运用到生产中。“送教下乡”则是将课堂实践放在乡间小路上,用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方式传授知识。

6 政策建议

与国外培育模式相比,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仍有待完善。因此,政府需着手建立系统高效的培育方式。

6.1 建立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定农民的权利与义务,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提供培训。因此,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制定相关法律,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法可依,保障自己获得培育的权利,使我国新型农民培育体系更加规范合理,推动我国农业改革进程。

6.2 创新培育模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前多采用培训班的传统方式,虽声势浩大但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因此,各地应立足区域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实行长短期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结合、现场指导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培育方式,以此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积极性。

6.3 构建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农民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新型农民培育体系的构建。从国家层面来说,政府需将新型农民培育纳入发展规划,投入充足经费用于教育培训;各省自治区因地制宜,按照各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实施分类教育培训;就各乡镇而言,应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教育培训,找准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教育培训的着力点。最终构建上到国家下到乡镇的一体化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2]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张永丽,李修瑾.2015:农业劳动力变动趋势的规模与结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5,(2).

8.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意义 篇八

一、全面调查,遴选学员,做到“三个精准”

摸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基本情况,是做好培育工作的基础和关键。一是培训对象统计精准。由县农广校牵头,统一布置、县乡村联动,利用冬春农闲季节进村入户开展农业从业人员调查统计。初步摸清全县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建立培育对象信息库,入库学员1万余名。二是培训需求了解精准。对培育对象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进行分类调查统计,对培训意愿、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调查。把拥有较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和真正有培训需求的农民纳入到培训中,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三是培训人员分类精准。对培育对象,分类型、分层次、分产业进行精准培训。将经营规模较大、求知欲强的青年农民选送参加部级生产经营型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进行深造;将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型人员列入省级培训班,从素质、技术、技能、营销、管理等方面系统安排培训;对规模较小、以提供劳务技能为主的从业人员安排专业技能型及地方培训计划,侧重对实用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

二、统筹资源,合力推进,把握“三个关键”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农广校作为牵头部门,积极统筹其他资源,充分发挥其他部门作用,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是利用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实施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充分发挥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涉农高校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校与相关院校进行对接,签订合作培训协议,组织学员到相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学校组织80名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和6名青年农场主分别到淮安生物工程学院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系统培训,今年又选送69名种植大户到扬州大学农学院进行深造,同时聘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涟水县为学员授课。二是发挥相关部门组织资源优势。与县委组织部、农工办、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作,分别开设以大学生村官、家庭农场主、农村妇女骨干、青年农民等为主要培训对象的专题培训班,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共同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县农委的各业务站所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培育方案,分产业开展分类培育。同时将本县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经管理部门的技术干部等纳入讲师团和指导服务团队。三是吸引社会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在实施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注重与农科教基地、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依托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培训设施条件较好、示范引领作用较强的农业科技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按照“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园区化、标准化、组织化”的标准和“有阵地、有规模、有设施、有科技、有制度、有教师、有牌子”的要求,在全县选择15家产业发展好、技术实力强、能满足培训需求的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和龙头企业等建立实训课堂。实行挂牌及动态管理,每年审评一次,末位淘汰、滚动管理。

三、创新思维,提升水平,延伸“三项服务”

强化服务意识,创建服务平台,为学员提供延伸拓展服务。一是创建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开展信息延伸服务。以打造新型职业农民之家为宗旨,由农广校牵头成立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协会,吸纳会员200余人。协会通过农产品产销会、对接农业项目权威发布等一系列活动,为会员提供最快捷、最前沿、最权威的信息交流平台。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对学员开展“一对一”跟踪服务,做到实地指导有协议、有内容、有场景、有评价。二是创新“金融帮办”,做好资金延伸服务。培训班专门安排农村金融讲座,举办“金融帮办”活动,进行“银农对接”“银社对接”“银企对接”,解决农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仅邮储银行涟水支行近三年就对近500名学员发放贷款近5000万元。三是对接学历教育,做好学历延伸服务。对参加培训的大户学员,动员参加涉农中专学历教育,以专项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农民创业教育为辅助,以后续培训和服务项目为补充,实现中职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有效衔接。几年来,共有1243名学员进入农广校涉农中专学习,占受训学员的10%。

四、规范管理,政策助推,形成“三个明确”

近年来,全县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为县委县政府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之一,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涟水县新型职业农民若干政策意见(试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2015年以来共有87人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一是明确认定标准。在符合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规模、收入、学历等条件,按初、中、高分别制定认定标准。如稻麦等农作物按初、中、高面积分别为50亩、100亩、200亩,纯收入分别达到当地人均年纯收入的2、4、6倍,同时对带动农户发展、学历层次、品牌认证等提出相关要求。二是明确认定程序。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乡镇审核、县级认定、农委公示的程序开展认定,公示无异议后,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作为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的有效凭证,同时,每年还要参加继续教育,每年复审一次。三是明确扶持政策。主要通过整合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产业发展,贷款贴息、保险优惠等降低生产成本,项目资金扶持创业、结对帮扶指导提高等措施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政策扶持。

几年来,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一些成效,培植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据统计,学员创办、领办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占90%以上;土地流转规模总额40万亩,其中家庭农场土地流转规模占总额的25%。同时,也提升了农广校培育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民要培训、培训找农广”的良好格局。

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涟水县分校

上一篇:高校总务处******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大班幼儿习惯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