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2024-07-23

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12篇)

1.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一

论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研究

(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15级广告二班唐诗漾)

 摘要: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团队意识薄弱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长征精神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大学生顺利成材。 关键词: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团队意识薄弱;大学生  引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团队协作的巨大作用和效果也发挥出来,团队协作精神更是被企业所重视,当前用长征精神教育从当代大学生,培养其团队意识的,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其在思想上重视团队精神,促使顺利成材。

一、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

第一、在家里,由于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重视,家务也是父母一手操办,不大会想到帮助父母减轻负担,自我为中心意识极易膨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缺乏。

第二、在学校学习上,独自一人不接受他人的帮助,不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缺乏集体荣誉感,我行我素,对于学校社团,竞赛,大会等更是不参与,集体意识淡薄;寝室生活方面搞卫生不自觉不彻底,只顾自己感受,即使寝室长提醒也不为所动,脏乱差更是不在乎,由于其一人使整个寝室与优秀寝室擦肩而过;人际交往方面,社交范围小,不顾他人利益和感受,缺乏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第三、在打工或实习上自己不主动去寻找或联系同事,认为自己个人能力强不愿更不屑与他人合作。否定他人合理的观点,固执己见。对团队内队友的猜忌,否定,使团队如一盘散沙。

二、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原因的分析

第一、心理方面:自尊心强,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看问题和处理事情,不顾大局,利则行,弊则止,不能从大局出发,自我为中心意识膨胀。

第二.思想方面,从小被教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独立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上较为独立。

第三、家庭方面,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溺爱,包办一切,自我意识膨胀,且缺少与同龄人合作的机会。父母对其孩子的期望值十分大,希望孩子十分优秀,因此,孩子从小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大于团队意识的培养。第四、学校教育方面,中国的应试教育是靠分数优先录取人才,所以学生潜意识里埋头学习,鲜少参与集体活动,团队意识分培养也是十分薄弱。

第五、社会方面,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大学的不同更是让他们手足无措,因此安全感也会有所缺乏,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这也就影响了团队协作。

三、加强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马克思指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能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由此可见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团队协作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之一,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以及集体主义的培养;有利于发挥团队协调能力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利于为民族团结意识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要充分把握长征精神的实质,外化为实际行动。

第一、在心理上,学会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集体优先,多为他人着想,对于与同学间发生的冲突心理上不适,也应及时找校园心理咨询师咨询。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可以举办一些团队竞赛,使其意识到竞争和合作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

第二、在思想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及时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如可把现有的“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章节加以扩展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企业家、等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大学生的思维,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大学生培育团队精神的自觉性。

第三、家庭教育上,可参与一些亲子节目,在几人的小集体中感受集体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多关注一些励志的团队类的节目,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重视团队协作

第四、在学校教育上,要加强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教育的培养,以班级这个小集体为单位开展校内集体活动,最大限度的为集体的共同目标奋斗,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总要性,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第五、社会要多给予90后大学生一些信任,90后颖的想法,独特的创造力,虽然初出社会但也是肯努力奋斗的,信任是相互的,你信任我,我就愿意和你合作,交流想法。一起让越走越好。

”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不无道理,一个人再伟大,也离不开团体;一个人的智慧再卓越,也不能成为神而脱离众人。尽管时代在变,但团结协作精神永恒。现在的环境虽然与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团结协作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仍应该大力继承和发扬。在新的长征路上,当代大学生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我行我素。

 参考文献

【1】《最卓越的团队》[美]拉夫斯托(LaFasro,F.),[美]拉森(Latson,C.)著,邹琪译

2004-5 【2】《个人与团队》作者:(英)霍尔默斯 等著,天向互动教育中心 编译 2008-9 【3】《引导:团队群策群力的实践指南》作者:(美)本斯 著 2011-6 【4】《重新定义团队》作者:(美)博克 著,宋伟 译 2015-12 【5】《促动:激活团队能量的领导力新法则》作者:段泓冰 著 2015-12

2.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二

一、合理安排, 整合各项学习目标

在探究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 教师先要看本年度的教学任务, 再依据教学进度, 紧密结合化学知识来进行教学, 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避免一时兴趣, 出现目标模糊, 缺乏实质探究内容、徒有活动形式等问题。如在“环境保护”这节教学中, 可进行“水污染及防治”、“大气污染及治理”、“居室污染与防护”、“生活垃圾的处理”等专题教学与角色扮演活动。

二、周密计划, 控制探究活动的良性发展

在探究活动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如同轮船上的舵手, 应该明确自己的方向并及时调整轮船的航行方向, 使整个活动按照既定目标和方向进行;同时教师又是整个活动的催化剂, 能够带动学生达到满意的活动效果。

1. 探究活动的内容、方法、结

论应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如果方法结论唯一, 必然导致僵化的思维模式,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反之, 不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性, 一味开放,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今后的教学。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从动手—动脑—提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 培

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引导为主, 这一作用在探究活动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先聚焦于一点, 再进行发散和质疑, 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无疑是一良策。如在“焰色反应”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展示节日礼花的图片, 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形式多样, 增强探究的趣味性

探究活动不能只拘泥于单一的某种形式, 而应酌情对待, 合理安排, 使之丰富多彩, 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内涵。

1. 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探究

活动。生产、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现象和科学道理, 它既是我们学习的资源, 又是我们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场所。由此, 可针对教学内容, 适当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调查、实践活动。

2. 建议多途径进行探究活

动。在探究活动中, 应调动和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应用化学史料、化学专业书籍、各种传播媒体, 包括互联网上的文献与信息资料, 从中发现问题、获取证据, 借鉴探究方法和手段, 收集服务于科学探究的事实和数据, 获得探究的线索和灵感, 从而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3. 建立合作机制, 加强学生

的集体观念。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学习的过程。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4. 加强互动, 举办多样的探究

成果进行交流。学生探究成果交流及自我评价的形式包括:小论文、实验报告、创新的实验方案在集体中交流、汇报, 有的刊登在学校社团刊物上。当然, 还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化学晚会等活动课。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增强探究活动的科学性

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 离不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评价应侧重于激励学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重在评价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研究表明,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相当大的导向作用, 其评价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适宜的环境, 创造性人格以及和谐、协调、配合、默契的群体, 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之, 在教学中多一分探究意识, 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自身的实验素质,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三

自主活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一、活动教学的理论内涵

1.活动的基本范畴

简单的说,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对活动可作多侧面的划分,最基本的主要依据心理学的划分,即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所谓外部活动,主要指实物性的操作活动、感性的实践活动。内部活动主要指内部心理与观念活动,主要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这两类活动在人的认识和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类活动常常交织在一起,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教学过程正是学生主体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双向转化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实践活动和观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既具有人类一般活动的特征,更具有自己丰富的内涵和规定性。活动教学意义上的活动强调是学生主体主动的、有思维积极参与的、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

2.活动教学的界定

从以上对于活动的分析中,可以给活动教学下这样一个定义:活动教学是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似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二、活动教学的发生机制

1.活动的主体因素

(1)身心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要获得人类已有的经验,必须是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发生。每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方式和作用方式,都受到他已经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表现出个体的特征。

(2)主体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参与度。这是影响活动效果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主体对活动的自主参与程度表现为主体在活动中的地位及由此产生的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种情形:被动应答、自觉适应和主动创造。

(3)主体的自我效能感。同样的活动对活动主体的影响是不一致的,这取决于主体的自我感受。自我效能感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它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对困难的态度,对行为的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也可以影响学习行为中的情绪和效率。自我效能感强的人,能正确估计自我能力,选择活动的方式内容,对问题不断做出准确判断,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能主动积极参与,使学习充满活力。

2.活动的客体因素

(1)活动目标的适切度。活动对发展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否恰当,要看它与主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如何,因为过高过低的活动目标都无助于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发展状况,以安排教育的顺序与目标。

(2)活动有无成效。活动的成效会激励主体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主体产生积极影响。假如活动不了了之,只会产生消极影响。

(3)活动的方式与类型。不同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经验,不同的活动类型和方式促进人的不同的发展,如有主体变革客体为主的创造活动、反应客体的认识活动。占有客体的欣赏审美活动、检测客体的评价活动以及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等,他们虽共同对人的发展发挥作用。

(4)活动条件的提供。活动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活动材料和活动工具的提供、活动氛围的渲染和创设,活动场地的大小、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空间的灵活布置、活动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程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成效。

(5)活动的有无指导。对活动的设计和适当的指导易使活动产生成效,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反之,易放任自流,降低学生成就感。

三、活动教学涵盖的教育理念

1.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活动促发展”的主张是活动教学的立论基础和实践切入点,是活动教学的灵魂。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创造出学生的真实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2.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主动学习、主体实践为特征的方法论体系

活动教学重视活动在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必然注重学习者“学”的活动。活动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不断创新,从而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为此,特别强调主动学习、主体实践的教育价值,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变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这种学习过程不仅强调动脑思考,而且强调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理能力的投入,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3.构筑以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

活动教学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将实践观点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必然地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认识和实践进程相统一的过程,必然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共享认识成果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活动教学重视教育情境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班级氛围等“活”的因素对教育意义的生成,重视学习过程诸多因素的改变对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四、活动教学的实践效应

1.记忆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应答状态

以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方式接受和记忆大量知识,处于消极、被动地位,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动手做事的机会,教学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易产生焦躁、烦闷、厌恶、冷漠等消极的情绪体验。

2.适应水平的教学

学生处于自觉适应状态。虽时有主动积极的思维参与,但这种思维为教师所把持与牵制,只是教师思维的再现与印证。教师被自身设计的教案与思路所奴役,对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不能放手。学生的情绪体验表现出时而充满激情和渴望,时而又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

3.创新水平的教学——学生处于主动创造状态

4.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四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将“综实践活动”纳入新的课程体系,并将此类课程的宗旨定位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那么,如何有效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以人为本,确立主题,激发创造热情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积极参与和热情辅导,不断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所为,因势利导,培养他们各自的创新意识。教学中启发创造性思维,培养科学人才,这和发现式学习分不开。不论是学生独立发现,或是教师指导发现,学生皆系主动地参加学习,探索途径,以求达到学习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学,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要研究外部的刺激与头脑内部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利用启发性的提问、追问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到明理清楚,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不断产生对事物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广泛和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工具、材料的准备上给学生创造条件,任他们选用,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呢?关键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教师应该把讲的时间腾出来让学生去练、去说、去思考、去操作,在课堂上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所提倡的六大“解放”。

二、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又是一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有了兴趣才能挥发无穷的力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胜过责任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主探索求知。

例如:在“我们身边的动物”主题活动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们身边的动物――鱼,我组织学生到市场去观察。在观察的时候,学生们观察到了一系列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鱼是用什么进行呼吸?鱼一分钟呼吸的次数?怎样知道鱼的年龄?等等。这时,我便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想想,要想了解这些现象,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势利导,以兴趣导入教学。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调查访问和查阅资料等活动,这样的兴趣引导,不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建立平等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创新精神

要和我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必须要有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充分的表达自已的思想,抒发自已的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映,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氛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的活动而不断发展。

四、引导学习方法,经历操作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如果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劳动态度,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去探索。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注重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实践出真知。让学生亲自当一当“小小售货员”亲自做“家庭小厨师”……让我们的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去品味、去体会……

5.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五

2、换位思考,进行说话训练。对同一个问题,通过变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色去思考,可以丰富思维的方式,以求殊途同归,首先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灵活多变。如词语训练,可以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句子训练,可以采用句式辩析法,同样,理解课文有时也需要换个角度。如《做风车的故事》中卡特对牛顿的态度,可启发学生从对与错两个方面去分析。这样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了。其次要训练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使思维更丰富。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设成课文中的角色,也可以把课文中原来的角色互换,想想结果怎样。如《小马过河》一课,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大胆地趟过了河水,结果河水既不象牛伯伯说得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到底谁说的对,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认真地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

3、细心读书,解决不懂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课文中写到西沙群岛的海中“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也数不清”,但后面紧接着又说:“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水”和“鱼”“一半”对“一半”,不是又数得清清楚楚了吗?这“一半”对“一半”到底该怎样理解呢?像这种看似无疑的地方就该质疑。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极好的机会,学生跃跃欲试,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会闪烁、碰撞。再次,21世纪的课堂将在更高的教育技术和艺术水平上展开,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想方设法在媒体应用上进行艺术创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地运用现代化媒体开展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培养他们的内部言语思维能力;二是要保护学生创新性思维的热情,肯定他们的思维成果,帮助他们分析思维错误的原因,使他们乐思、善思。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创新,教师应从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开拓创新途径,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这样素质教育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果。

6.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六

由于现代体育教学的灵活性、多样化的特点。建立了以“学”为主,重视学生学习的教育理念,形成了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良好氛围。使到我们教师在思想上、教学上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手段,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形成共学共进的学习环境,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与拔尖的体育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那么,在体育教学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教师去总结和探索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体育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习很被动。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教授在谈到硅谷和斯坦福大学的成功时,就认为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德国海纳特教授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合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眼神、语调、微笑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和爱。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学生得到充分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氛围中,他们才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铺垫。体育活动内容,特别是体育教学内容的新教材,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气氛渲染,很容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当电视播放《排球女将》时,安排排球教学;播放《贯篮高手》时,安排篮球教学并结合“三对三”篮球比赛规则等,通过师生共同创设优化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情境越多,发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设想的方案也越具想象。“见多识广”,不仅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情境教学中运用已学知识和对未知知识的探求都会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激励措施:一是期望激励。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因此,在教学中我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二是表扬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活动中经常落后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经常性的失败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乃至畏惧感,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因此在体育课结束时点评中,我总对那些不引人注意的“丑小鸭”加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闪光点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表达自己独立的想法和见解时,更是大大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三是竞争激励。体育教学在竞争条件上有其独具的优势,这些教学优势通过教师的组织教学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创新动机。四是成功激励。努力创设机会,将学生的想法和创造融入体育教学中去。适时的激励,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常置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使学生

二、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法的创新

1、运动技能教学中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注重

学生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不苛求动作的细节”。同时又指出:“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运动技能的学习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扩大了运动技能学习的外延,而且指出了运动技能不但仍然是《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目标,而且是达成其它学习目标的基本途径,对运动技能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那么我们在具体的运动技能教学中,如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北师大学者贾齐老师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贾齐老师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方法是不同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将规范化技能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依据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技能而展开的,这是一种“直线式教学”。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贾齐老师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运动情境或运动课题,学生表面上看是循着一条曲线学习技能,导致了运动技能获得效率方面的损失,但是这种损失在另一方面,却通过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的培养这一教育意义上的价值的实现得到回报。“曲线式教学”为改变传统的传授教学方法,为“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方法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也为我们改革和创新适应学生发展的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思路。

2、经改造和建设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教材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标准》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这就意味着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现代竞技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生自我创编的体育运动项目,校外、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等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这强调了体育教学内容不等于原传统意义上的竞技运动项目,也不等于专家编写的体育教科书上的某些教学内容。教师不只是“教”这些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运动项目,而是要通过这些运动项目的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教会学生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充分发展。我们除了使用这些原本的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外,还要学会改造和建设这些运动项目,使它们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当我们改造和建设作为课程资源的运动项目,并作为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学方法的创新过程。

3、在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中,借鉴其它学习理论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习、教学与评价一体化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重要特点。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评价应镶嵌在教学任务中,是嵌入在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的,是学习和教学的有机构成。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评价与教学过程联结,将学习、教学和评价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如有教师在新课程评价中运用了“学习契约评价法”、“脚手架评价法”,并认为是整合教与学的过程性评价的有效途径。笔者也认为这两种评价方法和教学方法是借鉴其它学科的学习理论,经过发行和创新成为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范例。“学习契约教学方法”:学习契约也称学习合同,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契约或合同,它就是一份由学生和教师协商拟定的书面的合同资料,合同内容上清楚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运动技能掌握的程度、身体练习的形式、身体练习的运动量、学习时间以及评价学习成果的方式。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学习契约的运用,不仅是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更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而且能使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脚手架教学方法是将维果斯基最近发现的理论运用于教学、学习评价实践的尝试。“脚手架教学方法”:当学生的认知结构无法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吸收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时,通过教师的教学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将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正是通过教学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知识低的水平向更高水平上引

7.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七

一、摸清学生情况,合理分组充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作用

我校各年段在分组前都做了一次全面性的“前期准备”,摸清楚每个学生的学习底子。给每一成员的角色定位并分配任务,使每位同学人人是组长。让每个组员都按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感受自身在组内的价值。我们作为政治课的任教老师,要在班主任的组织协调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挑选分配任务,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提升他们参与管理的意识,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我能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以此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根据老师的摸排情况设立小组成员:

大组长一名:让本组综合能力最强的学生任本组的“小老师”,平时让这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起学习榜样,指导本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组长一名:成绩好、黑板板书工整的任学习组长。

卫生组长一名:让本组动手能力强的任卫生组组长。

安全组长一名:让本组中比较好动的学生任本组的安全组长,负责本组的安全工作。

纪律组长一名:让比较好动成绩中等的学生任本组的纪律组长,让这部分学生能进一步自我约束。

展示组长一名:让本组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作为展示组长。

经过分工后的小组从理论上看就行了,对各组的成员分层进行培训,尽可能让小组各成员能发挥作用,时间长了有时小组还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把个别小组表现突出的成员调到其他小组担任组长,将好的管理慢慢扩散到全班,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才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能进步”。

二、充分交流合作促进人人进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分工,小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也是一个信息交流互动的过程,而且还有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在适合时竞争和个体活动发生冲突时要培养学生相互兼容,相得益彰,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

如在初二下《忠实必履行义务》这课中大组长是担任主角的作用,指导小组成员对导学案进行讨论,完成导学案的任务收集各成员的见解,再由学习组长将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小黑板上进行板书,备注好各条见解是由哪个成员提出的,还要写出本小组讨论的共同结果。例如:讨论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有的成员只认为遵守交通规则才是,而有的成员认为保护野生生物不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这时学习组长就要将不同的见解列出备注是由哪个成员提出的。

再由展示组长在全班面前进行解说展示,如果出现展示组长展示不充分的地方,再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如果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的见解,本小组的任何一位成员可以进行辩解。这样真正做到了小组成员内部交流到位,组与组之间的交流顺畅,老师这个时候要做好组织工作,对每一组的汇报给予评价,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责备。对于各组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回答,有较大较难的问题由老师补充讲解。每一堂课根据各小组的各自表现评定成绩,可以自评、互评的形式或者是老师评价相结合,这样让每一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进来形成整个班级的协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让全班同学在“三环六元九式”大课堂畅所欲言,让课堂成为交流思想的大天地。

做到“人人有感想,人人有所得”,通过合作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动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会提高自己的自我效果,合作学习是在交流中做到兵练兵,兵强兵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的有效形式。如图: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高效落实教学目标,实现智慧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思维方法的优化互补;它能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注重情感交流促进小组和谐发展

情感交流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交流不但要在学习中还要将这种交流到生活中去,我们分完组后,我们惊喜地发现各组的“大组长”,当起了生活和学习的好榜样或者是大哥哥和大姐姐。课堂上只是知识上的大交流,要让一个小组更加有凝聚力,我们任课老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大的情感交流空间。我常常会将书本知识与时事相结合,让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大组长就会组织小组成员到某个学生家中上网收集材料,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相互更加了解。

我记得我班级的“进步小组”在他们小组一次搞活动过程中,大家发现王建辉生活非常困难,日常的生活经费都成问题,当他组的大组长陈丽知道后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每周资助建辉5元,大家知道这件事后全组的其他同学也积极参与进来,让建辉同学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对生活更充满信心,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情感的交融让他们在课堂中更加有凝聚力,更加的自信,本学期被我校评为“最优秀小组”。

四、结对互助提高效率

在一组六人的基础上再两两结对,实行“三、三制”由小组成绩好的各带一位基础差点的,学生们相互结对子这样达到更加细致的指导效果。如果只由一位大组长指导可能顾此失彼,两两结对可以较快将讨论的结果汇总到大组长处,再进行全组讨论,在没有实行“三、三制”的时候,我们上课常常会出现一个大组长被几个小组成员围着,由于空间问题会出现成员有远有近,近点的成员还好比较认真听,远点的成员有的就就此机会滥竽充数,无所事事只做表面工作,事实上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实行“三、三制”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例如:在讨论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有一组的结对认为义务教育是法律鼓励我们做的,有一结对认为捐款是法律鼓励我们去做的,有一组的结对认为植树是法律鼓励我们做的要积极去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这基础上将结对的见解汇总到大组长处,让各成员的见解得到重视,又把问题摆出来,再由全组讨论汇总到学习组长处进行板书,展示组长进行展示,缩短了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五、提高榜样作用促进协作精神

小组成员的协作精神不是一时就会形成的,老师在上课时要做到人人都要有成就感,每次在上课开始首先对本组的板书情况和板书的内容进行评价,让这些学生觉得我为小组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有一次我在上政治课我还没有进班,班级很安静,我一进班级后发现每组的同学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预习,每个小组的小黑板上对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很工整而且板书完美,我就对各小组进行了加分和表扬,从那节课后这样的情景一直保持到现在,极大提高了我的上课效率。

8.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八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学生;协作式教学法;团结协作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27-02

[作者简介]龚微(1986—),女,广西柳州人,本科,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职业技术学校助理讲师。

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基础参差不齐,接受和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相对缺少集体和团结协作意识,在学习、生活中都比较自私、任性。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成为当前中职校教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协作式教学法应运而生。

协作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取分组的方式,由教师创造情境,让学生来发现知识、构筑知识、转移知识和扩展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合作式地参与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如何在中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正确采用协作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增强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呢?几年来,笔者在中职校计算机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原则,以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开展协作式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一谈采用协作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正确分组

小组协作学习是协作式教学法的常用形式,因此,正确分组是开展协作学习的前提。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当来自不同学习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接受能力以及上课表现等因素进行深入观察、了解,这样才能在授课思想上将班上的学生分出层次。例如,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然后每个层次各取1~2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安排实践课坐在相邻位置,方便开展协作学习。一个学习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五人,以免造成组员过多,个别或一部分组员偷懒不学,完全依赖他人,达不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效果。

二、学习任务由浅入深

任务驱动是协作式教学法开展的动力,教师课前应当准备好足够的学习任务,难度上由浅入深。“浅”是为了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让课堂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都能收获知识;“深”是为了设置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协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传递知识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形成团结合作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上应当做到:

1.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尽量多地主动学习。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概念抽象、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上机实践没有生活中的实际模型。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通常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演练,讲解示范一遍不会再讲第二遍、第三遍,教师重复这种讲练模式直至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运用协作式教学法则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去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少讲而学生多学呢?除了必要的教师讲解示范时间,其余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轻松发挥引导作用,在把握好上课内容与节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主动去探索、交流、获取知识。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是知识的传授者。协作式教学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自动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传递和扩展。例如:对同一小组内成员,首先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遇到不会的,可以与同组其他成员互相讨论,大家各自发挥优点,集思广益,最终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果组内成员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组与组之间共同讨论,发挥集体智慧直至问题解决,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了学习,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实现了互相传递知识。

3.适当的激励,辅以情感交流、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现在中职学校的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普遍任性,内心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看不到他人价值。针对这些,在协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找出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其适当的言语激励、表扬。增强差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找到成就感。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肯定其能力的同时,要避免他们骄傲自负、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多鼓励、教育他们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教师对差生的表扬和优秀生的肯定,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看到他人价值。

四、课堂评价不可少

课堂评价是协作式教学法开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小组协作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可以让教师了解课堂缺陷,下次加以改进。在评价中,教师对完成任务又好又快的小组,在课堂中要着重表扬,对小组表扬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养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习惯,锻炼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在计算机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领域对团结与协作精神的渴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迫切和重要。协作式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培养中职校学生集体和团结协作意识,增强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这对中职校学生毕业后融入未来各行业团队、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团结合作能力、立足于社会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伟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尝试[J].职业技术,2010(11).

9.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未来人才的语文教师,应时刻把创新教育放在首位,结合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更新观念,渗透创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问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模式,这样的教育还谈何创新?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

1.有创新意识。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对约定俗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灵活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教给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一些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现在的学生,已经习惯由老师代劳一切,尤其是对于理解性的题目,总担心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久而久之就成了老师一人在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不能得到发展。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着不同的答案,以分段为例,一篇文章好像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分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第一次发言时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3.凸显“思”字,变“学答”为“学问”。

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课堂主宰者,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何谈创新?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愚公移山》,老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培养其创造力。

二、保护好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动力,而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好奇心强的人对新奇事物总想去主动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设一定变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课,当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海伦·凯勒十分敬佩时,老师说:“假如海伦·凯勒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些什么话?”由于学生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刻的对话,因此他们就能毫不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他们会表述得很感人。这样做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还能使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可是有的教师还未能从传统教学中走出来,只顾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灌输;有的教师怕打乱课时计划,影响教学进度,因此都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闪烁在学生眸子里的火花渐渐地熄灭了,他们对单调的学习感到厌倦了,对缺乏温情的老师感到失望了,课堂上他们只好忍受着老师的“问”,自己只能无奈地“答”。教师的这些做法,实质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授课一直是三尺讲台,三寸粉笔,近年来伴随着教改又多了投影仪,配了录音机,的确为课堂增色了不少,但总吃萝卜白菜也会腻的,时间久了,就寡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脑渐渐走进我们的生活,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多了,学生们走进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神秘的背景、五彩的画面、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和创新,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

四、精心训练,促进创新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化、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有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锻炼发散思维的机会,安排刺激发散思维的环境。如教学时少用“是”、“非”、“对”、“错”回答问题,作文一题多做,等等,养成多方位、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一个问题、一种事物换一个角度,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答案,能使其思维更缜密更灵活,从而锻炼创新能力。如:如学完《劝学》后写读后感,大多数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立意。这些从不同角度提出的独到见解,就是创新能力的表现。

10.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十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 即墨市华山镇华东小学 姜治君 邮编:266216 电话:(0532)84559976 科学课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科学常识,科学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有些在现在看来也还是很抽象,很难理解的。实践出真知,科学精神更应该包括实践精神。实验是人认识大自然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科学科教学中基本有效的方法,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所以,上好科学科实验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态度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创新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唤起,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1.好奇意识的保护,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我在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我是对该生大力表扬,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

2.创新情境的构建,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构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我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

二、创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为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创造良好氛围,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1.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我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2、适时点拨,激发思维

如学习《热空气》一课时,我在导入新课阶段,出示一盏自制的走马灯,在走马灯下面点燃酒精灯后,走马灯转动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对走马灯不停地转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议论纷纷。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提问:“通过这种现象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静止的走马灯在点燃酒精灯后为什么能转动?”“是什么力量让走马灯转起的?”“走马灯转动与什么有关系呢?”„„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

3.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因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更多畅所欲言的机会。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材实验:拿一只瓶子,瓶口塞紧带漏斗的瓶塞,把水倒进漏斗,观察水是否能流到瓶子里;再把瓶塞松一松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水流进了瓶里;你还有其它方法能让水流进瓶里吗?学生思索后,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有的说可以在瓶塞上开一个小孔;有的说可以在瓶子上凿一个洞,还有一位学生说可以设计一个分成两格的漏斗,一边放水,一边空着„„学生的交流使他们获得了意外的信息或“灵感”。学生的畅所欲言,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一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索、鼓励学生自行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观察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是手把手地教,还是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标志着两种教学观。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

1.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2、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1.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五自精神 篇十一

关键词:游戏;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133-01

在游戏活动,我们将指导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五自精神上,让幼儿自己提出主题,自己分配角色,自己组织游戏,自己讲评游戏,自己制作游戏材料。

一、启发幼儿自己提出主题

游戏是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的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就越充实、新颖。因此,我们利用多种途径,如:教学活动、参观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观察散步活动等,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在游戏中发展想象力,创造力提供物质条件,使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主题。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知识经验,启发幼儿自己提出喜爱的主题,如:在主题教育《我爱家乡——丰县》活动中,幼儿认识并品尝了丰县特产,很快在游戏中得到反映,娃娃家妈妈带孩子去超市买特产,因为超市不生产特产,于是又讨论,幼儿想办法,开个生产特产的工厂,我们教师进而启发道:“开工厂还需要什么?”幼儿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谁来当工作人员?谁来当服务员?……”一连串的启发问话,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很快开辟了场地,布置了环境,准备了材料,于是丰县特产工厂隆重开业了。

二、引导幼儿自己分配角色

游戏主题确定以后,教师要指导幼儿自己选择角色、分配角色,当角色分配中出现争角色现象时,我们总是鼓励幼儿让出角色或轮换角色,或采用民间游戏:猜拳、点兵点将等来确定角色,也可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想出其他可行的办法。有时角色也可以因游戏的需要而有所变换,如:娃娃家的“妈妈”一人在家无事可做,就关上门上班去了,老师发现她在捡地上的废纸,就赶上去问:“你是谁?在干什么?”她说:“我是清洁工人,在打扫卫生。”老师及时给予鼓励还帮助她一起寻找代替工具:扫帚、垃圾箱等,并引导大家都来发现这一新的游戏角色,由于我们教师的肯定、赞许,幼儿对这一新的角色很感兴趣,连续几天都有幼儿担任,并能自始至终地做好各项工作。

三、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

幼儿自己组织游戏,并不意味着教师可袖手旁观,相反地更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有时可参加游戏中,成为幼儿群体游戏的一员,让幼儿感到亲切、自然。有时教师也可以在旁观察,不干扰幼儿游戏,尽量保持游戏的自然状态。在幼儿游戏中,教师应以观察为主,适当指导:

1、幼儿不安全了,进行指导。发现幼儿又不安全的情况要及时阻止。

2、幼儿求助于教师时,加以指导。如:理发店的围裙总往下掉,就及时提供一只小夹子。

3、幼儿在没有找到合适的游戏角色时给予指导。如:帮助幼儿寻找新的工作。

4、幼儿在争吵时进行指导。这时我们并不是裁判,而是让大家讲讲道理,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然后在相互协商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5、发现幼儿游戏中的好事情时,老师给予肯定。如:医生叫病人不哭等。

6、幼儿在游戏中不妥的地方,教师给予指导。如:娃娃家爸爸抽烟了,喝酒了,讲评时提出来,让大家讨论,及时加以阻止。

四、鼓励幼儿自己讲评游戏

讲评活动中,我们重视引导幼儿做游戏评价的主人,让幼儿自己来讲游戏中发生的故事。这样,孩子愿意讲,发言踊跃、争论热烈。通过讲评活动帮助幼儿发展游戏的情节,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讲评是面对面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做忠实的听众,听幼儿讲他在游戏中的事情,更要能抓住幼儿讲评中的精华。如:当幼儿讲评中谈判汽车开进活动室影响其他游戏时,我们就及时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来商量,如何既能玩的开心又能有秩序地玩,大家争相发言,最后定下规则,活动室内为步行街,汽车不得开进来,活动室外汽车可自由来往,但要根据路途远近确定开车时间的长短,同时,要遵守交通规则,汽车行驶中不得上下车。幼儿共同制定规则,更能促使幼儿自觉地去遵守规则。

五、引导幼儿自己制作游戏材料

幼儿游戏往往是在相应材料的启发下发生发展的,适时投放一些材料,可解决游戏中的等待现象,如:理发店有纸条、图画本、蜡笔等,理发师在没有顾客时可做卷发器、设计发型等。幼儿自己制作游戏材料,可使游戏更充实,内容更丰富,如:工艺品店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各种凉帽、扇子、手帕、围巾等,商品丰富多样,大家都愿意去买工艺品。幼儿自己动手布置游戏环境,可使幼儿对游戏更感兴趣,玩得更投入,如:幼儿想玩小舞台,教师就准备了一个木架,做舞台背景,让幼儿自己来设计,幼儿通过自己几天的装饰布置,小舞台游戏正式开始了。游戏中,幼儿借助于游戏材料、玩具,表现生活内容,反映他们的情感、意愿和观念。所以,教师要多指导幼儿自己制作游戏玩具和材料。

总之,通过教育思想改革,真正确立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变教师的导演为真正的主导作用,变幼儿表演为真正的按意愿玩。

参考文献:

[1] 邱文杰.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学习的三个方面[J].福建教育,2015:42.

[2] 张书洋.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J].好家长,2015:24.

[3] 马 霞.浅谈利用乡土资源打造幼儿的活动[J].品牌,2014(10)

[4] 王 慧.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5:01

12.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篇十二

尝试教学法的实质是“让孩子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大量实践证明,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对其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教师如何把握幼儿尝试活动中的诱导策略是尝试教学成败的关键。我初步总结出在绘画活动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绘画情趣,尝试大胆作画

兴趣是尝试的先导,幼儿对美术活动感兴趣,是因为可以通过对色彩和线条的直观感性认识来满足感观需要。在美术活动中,我总是让幼儿观察比较在先,通过幼儿自身的观察、触摸去发现物体的基本形状和明显的绘画特征,以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再适时介入,适当引导,使幼儿很有信心地用笔表达物体的形态与特征。例如在小班“苹果”绘画活动中,我会为孩子预先准备五六个不同品种的许多苹果,然后分发给各组的小朋友以供观察,让他们触摸、相互比较,引起他们对不同苹果感知的兴趣,然后通过身体动作、语言感染来诱导幼儿产生绘画的欲望,让孩子尝试作画,并在绘画过程中,积极运用肯定与鼓励的方式及时指导、帮助、归纳,使孩子画出的苹果既是他们自身真实感知的,又基本符合苹果的形态特征,有其自我呈现方式。

另外,我还采用多种形状与色彩的比较,鼓励幼儿添画创造出新的物体形象,如:在圆形的基础上,比较气球、太阳、苹果、小鸡、小兔等,找出它们相同的基本型和不同点,启发孩子们在活动区的涂鸦墙上大胆作画。我更注意平时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激发孩子们绘画的兴趣,如:在大班幼儿“美丽的树林”绘画活动中,我们先从实践活动开始,走进大自然,围绕在大树妈妈身边做游戏,与小树留影,树林探宝,寻找形状奇特、颜色不一的树及树叶,孩子们的视野开阔了,绘画的素材丰满了,绘画欲望自然就激起了,孩子们不拘一格的色调背景,灵活有致的疏密线条,在他们的手中就诞生了千姿百态、形态各异的树;当你置身于孩子们为你创造的“树的世界”里,就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并受到他们的感染。

二、激励直面挫折,尝试完善作品

“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学会正视失败,才会取得成功的机会,现在很多的孩子不是不会画,而是不敢画。他们常常因自己的作品得不到成人的肯定而垂头丧气,沮丧不已。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及时地肯定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作画,尤其是画面上出现成人认为不恰当、不合适的内容时,我们应具有一双慧眼,及时帮助孩子调整视角,并积极鼓励他在原画上调整修改。例如:在一次画鱼的活动中,有的孩子不敢大胆作画,下笔总是那么谨小慎微,结果把鱼的身体画得很小很小,这时我便鼓励并引导孩子不要将这幅画放弃,我们可以再画一个大大的圆作鱼的身体,画错的小圆想办法变成鱼身体的一部分,或者是变成花纹,或者是变成美丽的泡泡,经常这样,孩子们在画画的时候再也不缩手缩脚,都变得非常大胆;又如在一次“我长大了”的绘画活动中,豆豆一不小心将自己的腿画成一条粗一条细了,正当她不知所措时,我来到她身边,蹲下来鼓励她索性将细的腿也改粗,腿是一样粗了,可是豆豆紧皱的眉头还是没松开,显然她对自己长有粗粗的双腿并不满意,要知道她可是一位多么爱美的小女孩儿。怎么办?豆豆发现这儿有一条画错的线条,她就想办法把双腿穿上了一条美丽的长长的公主裙,这样一来,穿长裙的小公主立即呈现在大家眼前了,当我举起这幅画,向小朋友们介绍这幅画的创意时,我发现豆豆的眼里闪烁着不仅仅是快乐,更有灵光迸发的光芒。适时地给予孩子成长的阶梯,理解孩子独到的创意,聆听孩子丰富的表达,帮助孩子完善作品,让孩子体验二次创作的成功。

三、启发幼儿观察,尝试寻找规律

幼儿观察能力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在观察、表现动物、人物的动态时有一定的困难,我们采用启迪引导、有序观察、寻找规律、把握特征等方法,让幼儿尝试体验经典名画及自然环境中线条、色彩等表现手法,找出其中的规律,再用点、线、面来表达情感,通过审美欣赏和创造训练,培养孩子的尝试意识和尝试精神。例如在《小兔找太阳》的活动中,我先将不同动态的小兔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观察小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找出几幅图中小兔的头、身体、四肢有什么变化,找出规律,知道身体、四肢、头部位置的移动,就形成不同形态的小兔,因而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就出现了一幅幅憨态可掬的“小兔百态图”。又如画“会飞的鸟”,活动前,我们先拍摄各种姿态的飞鸟,注意放大特点,便于孩子观察,并将鸟的每个部分制作成可以拼摆的拼图。在活动中,幼儿不仅仅可以欣赏观察到鸟的各种形态的录像,更可以在拼图的摆弄中,发现飞鸟变化的规律,在尝试绘画表现中,孩子们的表达总是那样异想天开,各种小鸟的形象栩栩如生,折射出孩子们丰富的想象。

四、启迪情感体验,尝试阐述作品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与认知,依赖于直觉与已有经验,他们往往容易接受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图画,而对色彩对比、构图比例、疏密关系等美术要素关注得不够细致。我们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多看”“多说”,运用多种方式启迪幼儿的情感体验,尝试阐述自己的作品。

“多看”则是要求老师引导幼儿多多欣赏各种美术作品,体验艺术品蕴含的丰富情感。我园开辟了一条美术长廊,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从不同角度理解美术大师们的作品,挖掘所欣赏的作品的潜在美感价值,启迪孩子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创作作品。如今,当您走进我们美丽的校园,您会在孩子的画前一次次停留驻足,会深切地感受到孩子们“与大师对话”的生动场景:“我和马蒂斯都爱剪纸”,“我和梵高一起画向日葵”,“我和米罗一起畅游符号世界”……

“多说”是指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包括绘画构思、设计意图、作品效果等。教师也成为观赏者,参与讨论,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来分享老师的感受,多讨论,创设和谐的讨论环境,让孩子更乐于表达。如在一次《画味道》的尝试活动中,幼儿画完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瞬间的感觉及所联想到的事,有的说:我画的全是红红的东西,我画出来的味道是辣辣的;有的说:我画了只大嘴巴,里面装满了紫色的葡萄、杨梅,我画的味道是酸酸的;有的说:我画了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巧克力,我画的味道是甜甜的;还有的说:我画了一条鱼,还画了绿绿的香葱、黄黄的生姜,妈妈就是这样烧鱼的,所以我画的味道是鲜鲜的。同一味道对于不同的孩子来说,有了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联想,不同的感受。幼儿在画味道、说味道这种尝试活动中,既好奇又主动,人人都争着先行表达自己的看法,每个孩子都真正成为了美术活动的主体、作品创作的主人。

上一篇:十一月你好语录简短励志说说下一篇:粗心的我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