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2024-06-15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共8篇)

1.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一

科技馆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科技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方面负有无可推脱的责任,这也是历史赋

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好范文版权所有

科技馆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以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等做出积极的贡献?山东省科技馆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开馆一年多来的运行情况表明:

“以人为本”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中心

以人为本,即一切从满足人的需要出发,为观众提供全面优质服务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最高宗旨,让观众处处感到舒适和方便,玩得开心,学得愉快,真正享受科技、享受文化、享受艺术,实现满足感。山东省科技馆2004年1月3日开馆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与它从展品设置、布展设计和展览过程等方面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展览教育主线

山东省科技馆将展览教育的主题设计为“人类•探索•创新”,正是关注人在科技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是科技发展的主体,人类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成为科技展览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不应该被排斥在科技发展和展览之外。从进入序厅的第一件展品“万户飞天”到展览结束处的“科学名利场”和“科学家的悲剧”,整个展览自始至终都凸显出了作为科技发展主体的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配置展品重视人性化

展品配置和设计人员必须熟悉人机工程学知识,要处处为观众着想。尽量让观众看着舒适、操作方便、无不安全因素,使展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充分考虑受众的非理性因素。创新展品应考虑结合当地经济、人文状况和本馆实际。山东是海洋大省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全国最长的省,为此我们专设了海洋展区和立交桥、山东高速公路网等展项;还设立了专门介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驻鲁院士事迹的“院士风采”展项。个性化设计是对人性化布展理念的必然补充,只有个性化才能进一步彰显人性化。我馆专设古展厅和陶艺、小小设计师等展项,使观众有一个充分展现自己创新才能,张扬个性的表现场地。

三、以观众为中心,强化对辅导员、志愿者等展厅服务人员的培训

注意培养一批既懂得展品结构和展品所展示原理,又懂得展示教育知识的辅导员队伍;培训和管理好志愿者队伍,是展示教育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保持展品完好率,加强技术保障队伍建设;加强展品研发和创新功能,才能保证展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人才的全面发展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最终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从本质上讲也就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人的彻底解放的。

一、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理念要符合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有利于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身的全面发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新时期赋予科技馆的主要教育功能,也是全面发展人才观在展览教育理念上的新飞跃。

(一)科学精神的最基本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我国由于受科技教育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残余的影响一些封建愚昧和迷信落后的东西在群众中还有一定的市场。新形式的迷信、伪科学时有泛起,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蒙蔽性。有了科学知识,不等于就有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起来。现在特别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教育,使他们从小养成科学观念,逐步培养起科学精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科技馆负有重大的责任。

(二)科学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目前我国科技馆展出内容的总体情况大体上分为:(1)基础科学内容。如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方面的科学知识。(2)高新技术的内容。旨在让观众了解某些领域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地将最新发明创造、成果等展示给观众。山东科技馆以人类·探索·创新为主题的展品展出形式,让观众看了科技成就或现代科技的发展历程,自开馆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观众达40余万。许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在留言薄上写下:从此立志于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发奋图强的誓言。(3)社会发展需要普及的内容。如涉及环境污染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普及计算机问题。

(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总的和客观的看法。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手段。科技馆是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的科普阵地。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观察、实验、体会等,了解科学原理,认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二、科技馆是实现素质教育、体验教育的实验阵地

科技馆展览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形式上一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被动的传统教育思想,把教育者(观众)置于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创造性;在思维方式上,也不同于传统学校教育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以现象本身做启示,让观众从特殊的现象中自己探索总结出一般规律来。这样,科技馆就成为学校教育形式的有效补充,与学校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一起构成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科技馆里把书本上深奥枯燥的原理变为可以直接操作的展品,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操作,来消化课堂里难以理解的东西。如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纵波、横波、大气压强、力的传递、声聚焦等,如山东省科技馆里的“马德堡半球”展品,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七八个人也拉不开一个直径只有10厘米,抽空了空气的半球的实验,让观众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钉床展品由8300多颗钉子组成,人躺在上面一点也感觉不到疼痛,就很形象地解释了压力、压强与受力面积,穿透力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一踏上行星秤展品,触摸屏上就会自动显示观众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上的重量,有利于观众形象地理解万有引力和质量与重量的关系;三球仪更是直观地显示了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形象地演示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和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月相变化以及日月食的形成原因等。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科技馆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更深层次的涵义应该是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改革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一)科技馆展教思想的核心是探索和创新

在科技馆里,观众绝对是主体。学生一旦成为主体,就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毫无拘束地学习和探索每一项科学原理。而且,科技馆里的每一件展品,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作品。这些作品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只要认真观察,就有可能提出一系列的改进意见。

(二)科技馆全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1.教育内容:

既有基础科学,又有前沿的和高科技的内容。展品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展览布置是全开放的,像一个知识的“超级市场”,观众可以自由挑选。

2.展教形式:

强调可动手性,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好范文版权所有

(三)学习形式的自由度加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技馆内摆放的展品不存在秩序性,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国籍的观众,都可以在科技馆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科技馆内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可能绝大部分学生看了就能理解,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知识的巩固,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能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展品所展示的科学原理可能还没有学过,是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动手操作,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精神,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以观众为主体,能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平等地参与展厅内的学习和探知,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这种开放式的教育,实验性的探求知识,对于开发智力,启迪智慧很有意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协调发展是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科技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仅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要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中才能得以实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展变化。科学技术为人类创造出惊人的物质财富,使人们在征服自然中获得了极大的解放。但人与自然的对立也隐含着巨大的危机,过度地开发和征服自然、违背自然规律,使当代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危机。如果人类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势必造成社会发展失调、动荡甚至灾难。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常设展览,还是临时展览都必须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山东省科技馆在常规展厅就设有“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噪声污染”、“小清河水样”等;临时展览“地球—我们的家园”、“保护湿地”、“鸟是人类的朋友”等都得到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认可、支持和好评。

二、科技旅游是科技馆在新形式下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科技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理念,它强调旅游的科学教育功能,以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为宗旨,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科技旅游对科技馆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科技馆必须在展品的配置和布展过程中充分调动人们的感官,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增强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展品;其次,科技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科技旅游场所,必须在服务与观众的满意度上下功夫,在时间上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山东省科技馆为了做好服务,在寒暑假、周末、“五一”和“十一”黄金周期间均照常开馆。

申报4a级科技旅游景点是山东省科技馆与济南市旅游局以科技与旅游相结合为切入点,开创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突破口的一项新举措,并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第一,前期经过多方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走访济南市旅游局系统资信程度较高的旅行社,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参加旅游部门组织的各项宣传研讨活动,利用各种媒体从不同的角度广泛宣传。

第二,在总服务台建立科技旅游咨询、投诉服务台,有专人接待旅行社导游,处理各旅游团体参观的有关事宜。在购票、停车、入场、参观和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都让观众满意。

第三,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为观众创造良好舒适的参观休闲环境,并在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建立健全管理上的各项规章制度,为观众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三、不断拓展场馆功能与服务范围,奠定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后劲

科技馆展览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它的运行目的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效益,而恰恰应该是促进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003年我国进行的最新一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还不到2,而美国2000年就已经达到了17;近期进行的一项同日本、美国、欧盟15国的比较调查表明:我国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了解程度均为倒数第一。由此可见,我国科普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作为科普工作主战场的科技馆更是任重而道远。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直接关系到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否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所在。

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是展教思想的更新:展览教育的重点已不再是传播知识,而将转到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上来;其次是展教形式的不断拓展,加强薄弱环节,填补空白点:例如化学、高能物理等基础科学领域、高新技术与基础原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等;再次是展教形式的充分发挥:保持展品的更新率,有条件的扩建展厅,保持常设展览与时俱进、捕捉社会热点,积极举办临时展览、扩大社会影响,大力组织巡回展览,建立网站甚至网上科技馆,共享展览资源等。

结论

科技馆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公民终身教育的课堂,就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不断拓展场馆功能和扩大服务范围,加强与教育和旅游部门的密切合作,才能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真正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四有”新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2.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二

关键词: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开发

一、海洋经济概述

(一) 发展迅猛, 竞相开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海洋经济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根据市场调查显示:2000年, 全球海洋市场产值为5340亿美元, 而到了2010年, 全球的海洋市场产值达到了15 000亿美元。海洋经济的巨大潜力, 使得一些临海国家开始重视自己的海洋资源。为了大规模、全面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许多国家制定了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 组织专家对其海域进行资源勘测, 制定开发方案。可见, 发展海洋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

(二) 知识经济

海洋开发是指人类通过采用各种手段对海洋所蕴藏的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其他资源进行的开发和利用。因为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环境, 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导致开发海洋的技术及所使用的工程材料与陆地也大不相同。因此, 要大规模地开发利用海洋, 必须先发展海洋科学, 掌握海洋资源的特点。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实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从海洋资源勘探到资源的开采、再到海洋资源的加工生产都离不开知识系统和高新技术的支持。

(三) 开发与环保统一

伴随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 海上的各项工业生产活动也多了起来, 尤其是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海洋开发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能源和财富的同时, 也给海洋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深海底资源开发造成的洋底塌陷、海洋运输石油管道产生的漏油以及运油船舶对海域的污染等。针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问题, 世界上主要的海洋国家均制定了有关法规, 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调整海洋开发和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 以求达到开发与环保的统一, 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四) 海洋经济转型

高科技的应用使海洋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改造, 捕捞业从近海捕捞走向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精加工的现代海洋渔业;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在船舶设计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使现代船舶制造的自动化、现代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由于一系列的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开发, 利用先进技术改善传统产业, 逐步形成了在新高技术武装下的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

二、海洋经济形态

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 我国的海洋经济迅猛发展, 时至今日, 出现了很多类型的海洋经济企业, 大体上有四种主要的海洋经济形态。

(一)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最早的海洋经济形态, 就是通过一些渔具在海洋中进行海洋生物的捕捞, 不过, 其产品已不只限于鱼类, 还包括蟹类、虾类、海星、海胆等其他海洋生物。近代海洋渔业发展迅速, 在传统海洋捕捞的基础上, 又出现了海洋渔业加工、海洋养殖等海洋经济形态。

(二) 海洋矿物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 海洋经济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是海洋矿物开发。目前主要是通过在海洋上搭建钻井平台, 对洋底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也有对海底锰等黑色金属进行开采的, 由于要深入海底开采, 耗费成本太高, 目前仅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三) 海洋药业

在海洋中有很多海洋生物体内含有特殊的药用成分, 具有抗肿瘤、抗菌、降压和抗凝血等药用价值, 对海洋生物加以捕捞, 并从中提取药物成分制成药物产品, 由此海洋制药业便发展起来。目前海洋药业已进入产品开发阶段, 并已经有多种海洋药物获国家批准上市, 像河豚毒素、多烯康、角鲨烯、盐酸甘露醇等。还有多个海洋药物进入临床研究, 很快就可以上市。

(四) 海水利用

海洋中存贮着丰富的水源, 蕴藏着强大的能源。海水利用就是通过现代的科技将海水蕴藏的能源加以利用, 像利用海水的涨潮落潮运动开发出的海水潮汐发电。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转换成淡水, 解决部分省市的缺水问题。还有利用富含盐分的海水来制取食盐, 都是对海水加以利用。

三、海洋科技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影响

海洋科技的发展对我国海洋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四种海洋经济形态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晓海洋科技发展随海洋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不管是海洋渔业的发展, 还是海洋矿物的开采, 以及海洋药业和海水利用都是依靠海洋科技为基础的。没有海洋科技进步制造出来的捕捞设备、采矿设备、制药设备以及海水淡化、潮汐发电等仪器设备, 就没有这些经济形态的产生, 完善的生产设备是这些经济形态产生、发展、辉煌的基础, 而海洋科技的进步是这些设备得以研制出来的基础, 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 海洋经济的发展是海洋科技发展的前景

反过来由于海洋经济发展采用的生产设备简陋, 功能不全, 也为海洋科技的研发提出了要求, 为了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积极开展新技术的研发, 新技术的实验, 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步。

可见, 海洋科技的发展与海洋经济的发展相互作用, 最初是海洋科技的进步带动海洋经济大力发展, 而后大力发展的海洋经济又促进了海洋科技的进一步研发, 两者相互作用, 相互发展。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科技的进步, 海洋科技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 但海洋科技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决定条件。发展海洋经济还需要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社会的大力援助。先进的海洋科技发展加上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援助, 促进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指日可待, 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动海洋科技的研发投入, 必将换来科技与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殷克东, 王伟, 冯晓波等.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9, 26 (2) :107-112

[2]乔俊果, 王桂青, 孟凡涛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洋科技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6) :5-10

[3]海水淡化纳入国家海洋科技“十二五”规划[J].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1, (10) :111-111

3.专利制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篇三

关键词 专利制度 科技发展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国家是威尼斯,于1474年制定了第一部专利法,颁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专利。1624年,英国颁布了《垄断法》,该法被称为现代专利法鼻祖。为了与国际接轨和适应科技形势发展需要,中国1984年颁布了较为全面的专利法。

一、专利制度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专利制度,就是使发明人将其发明公开,作为代价,允许发明者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发明享有独占权。专利制度的建立对科技发展有巨大作用。

1、专利制度有利于鼓励科技发明创造

专利法“给技术发明的天才之火增添了利益之薪”。专利制度激发了人的智能,承认和保护发明、创造成果。科研人员可以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效益中获得物质上的鼓励,这调动了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中,只有承认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是财富,是一种智力成果,对它实行有偿使用,才能促进国家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2、专利制度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出口

专利制度使人们提高了专利意识,越来越多的人会使用专利文献检索、判断、评估国外专利技术,防止在国际贸易及合作经营、中外合资中上当受骗,维护了国家以及个人的尊严及合法权益。专利制度建立,使国外的专利权人解除了后顾之忧,使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国内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既能增加技术引进的数量,又能保证技术引进的质量,从而促进科技的发展。

3、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

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成果在取得专利权的保护后,可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科技成果取得专利权后,因独占某个市场而得到丰厚回报。专利文献不仅完整、系统地记载了人类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准确的法律保护状态。人们从查阅、开发、运用专利文献出发,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有效的利用人力、财力、物力等科技资源,从而加快技术发展进程。

4、专利制度有利于推广应用新技术

企业之间虽然常常互相参观,但是彼此的关键技术不对外公开,各留一手,不肯把真东西拿出来。另一种情况则是,有的发明人愿把新技木拿出来,却找不到单位,不能把新技术应用于生产。这是因为没有一定的合法形式,把新技术的使用价值和作用公之于众。对于希望得到专利成果的生产单位,专利制度能够给其带来方便。专利制度能够架起出让方和受让方的桥梁。

5、专利制度有利于打破垄断

专利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创造发明者在公开密秘的同时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个报酬的取得是通过给予发明者有限时间的专利权而实现。发明者既可以本人实施其专利,也可以有偿转让给他人实施。由于获得专利要以发明人公开技术秘密为前提,这就自然打破了技术上的封锁和垄断,促进了发明信息的传播,使得新技术发明很快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发明者获得的专利,通过专利局的公报为社会所周知,相近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可以受到公开技术的启发,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高,创造出新的专利技术和专利产品,这又有效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6、专利制度有利于科技创新

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权利化,是开拓市场、保护科技优势的重要手段。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创新成果加以法律保护,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将科技实力转化为法律权利,将技术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进而掌控市场,提高了科技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获得一项专利,也就意味着抢占了这项产品的市场。

7、专利制度有利于科研活动的管理

专利制度对获得专利既有普遍一般的规定,又考虑到了在实际中的特殊情况。这样就可以避免发明创造人之间的争执,减少在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中的纠纷。以往实行的是科研经费供给制,科研经费主要靠上级拨款。在科研中较普遍地存在着不合理的开支及浪费的现象。通过专利制度能够回收或部分回收科研投入,回收的科研投资既可以使科研人员获得直接奖励,又能够转变成新的科研投资实力,就能使科研经费消耗转变为经费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二、结语

今天,科技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创造和丰富着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科技活动的普遍化、复杂化诱发了一系列利益冲突。专利制度作为调整科技创新活动的专门法律、法规,引导和规制着各种经济利益冲突。放眼世界,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越是注重专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们这个历尽兴衰的文明古国,要想重新腾飞,就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鼓励发明创造,依靠科学技术,加速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释解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 2012.

[2]贾菁菁.专利制度与科技创新[J]. 河南科技, 2013, (5): 240-241.

[3]秦红, 司玉灿.专利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所起的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1997,(4): 63.

[4]翁贤明.专利制度在我国科技进步中的作用[J].科学学研究, 1995, (1): 41-49.

4.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纲领。中国科协所属各级学会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依托力量。我们要切实把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力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有新思路、在服务科技工作者方面有新进展,努力为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激发科技社团活力,稳妥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由主办者向主导者转变、公共事务由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转变,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各归其位、各尽其责。在社会发展领域,应按照《决定》提出的“三个解放”的要求,切实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让社会组织承担各种社会化职能。这些方面改革的推进,为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机遇。

激发科技社团活力,明确“突破口”,选好“突击队”。在科技领域,可以将科技评价、科技人才评价和科技社会奖励等内容作为转变政府科技职能的主攻方向。在这些领域,科技社团都可以大有作为。中国科协是我国管理科技社团最多的组织系统,所属学会是我国科技社团的中坚力量。这些学会历史悠久、组织健全、活动规范、业绩显著,享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公信力。学会具备独立社团法人身份,能够承担科技评价的法律责任,落实“能负责、能问责”的要求;学会独立于项目委托方(政府)和被委托方(科研机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坚持价值取向而不是利益取向,相对客观超脱,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作为高层次的科学共同体,学会具备雄厚的科技人力资源,具有广泛认可的专业权威性;学会独特的网络组织结构,具有跨部门、跨地域、跨行业和跨学科优势,整体利益代表性较强。这些组织特征,使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在改革攻坚战中具备担任“突击队”的优势。

激发科技社团活力,用好“经验值”,提升“作用力”。在长期实践中,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在承担政府转移或委托职能上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2012年,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开展科技评价6798项,科技人才评价12238人。根据调查,在学会举办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中,被认证者总体满意率达92%。已有71%的国家工程专业教育认证工作由学会承担。102个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了142种科技奖项,成为我国社会力量设立科技奖励的主体,有些奖项已成为业内最高奖。目前,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初步取得双赢结果:政府部门理顺了职能加强了宏观调控能力,改善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质量;科技社团获得了政府的信任和支持,提高了社会公信力,拓展了活动空间,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一系列有利于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政策密集出台。已有众多政府部门明确表示,拟将一批社会化职能逐步转移或委托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担。

充分发挥科技社团重要作用,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整体协同机制。在我国科技队伍中,科技社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广辟学术交流之道。世界科技史表明,科技发展需求促进了科技社团的诞生和发展,而科技社团对推动科技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学术交流是推动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交流学术信息、启迪创新思维、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科技社团具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传统、跨学科跨专业的网络组织、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这些有利于孕育创新的组织特征是其他社会机构难以比拟的。近年来,中国科协所属学会以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以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为重点,以打造学术品牌为途径,搭建了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全面、持续的学术交流格局。2013年,各级科协及两级学会举办学术交流活动26693次,交流论文近93万篇。

拓宽期刊发展之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金属学及材料专家师昌绪院士说,“代表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科学地位,则有两个标志,学会与期刊。”科技社团和科技期刊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科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两个主要发力点。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中国科协是我国拥有学术期刊数量最多的组织系统,两级科协及所属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约占全国科技期刊的42%。中国科协期刊(指所属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期刊)在全国总被引频次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74.3%,在影响因子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62.0%,在综合评价总分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中占72.6%。多年来,中国科协先后实施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国际科技期刊计划等项目,着力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2013年,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启动,力争到2020年形成名列学科前列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群。

全面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

回顾我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科学强国”是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长期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栉风沐雨,上下求索,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智慧与汗水,作出了卓越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继往开来的历史交汇点上,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腾飞。历史再一次为我国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报效祖国、大展宏图的良好机遇。

《决定》提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全面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红利,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的根本职责和历史使命。截至2013年底,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和省级学会所属个人会员达1067万人,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各个领域,荟萃了各学科(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寻求最大公约数,激发改革动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集中力量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高地。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是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原始动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内在源泉。要大力倡导创新文化,呼唤科学激情,使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成为科技工作者毕生追求的光荣与梦想,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鼓励科技工作者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科技工作者要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市场、企业和农村对科技的迫切需求,据此选择研发方向和项目。中国科协所属学会已面向企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服务活动,建立企业专家工作站2686个。应进一步加强学会与企业的联系,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生产第一线,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构,推动技术创新要素向基层集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倡导科技工作者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视为神圣使命。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应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思想的倡导者、科学方法的实践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进一步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与科技相关的重大公共事件,为公众解疑释惑。尤其应注重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形成科学传播新格局。

加强科技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建设科技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科技工作者要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强大、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应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汇聚强大正能量。目前,中国科协系统已开展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活动207场次。各级学会还应进一步发挥科学共同体的自律功能,引导科技工作者明确价值取向,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维护学术尊严,努力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深入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科技工作者是科协和学会的立会之本。各级科协和学会应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加强党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增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5.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五

[摘 要]当前,由于社会职能定位不清和专项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了科技社团在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中位势的缺失。本文认为,科技社团应在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流动、成果转化、资源凝聚等环节中发挥相关作用,并就如何实现这些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社团 产业升级 创新引领 协同创新 科技评价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产业创新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须经历依靠技术创新来完成对生产劳动密集型与低价值产业向高价值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改造的过程。当前,决定我国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是寻求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结合点,而构建区域性协同创新的网络,则是实现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多元主体间的知识交流与融合、科技支持服务力度及创新资源的凝聚程度,成为决定产业升级发展的核心要素。科技社团凭借其学科交叉、科技资源整合、组织机构网络等自身优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支撑服务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理应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中发挥相应作用[1]。

一、科技社团社会化科技服务现状

本文以北京地区两级科协下属学会、协会、研究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中选取一批应用性技术类学会,以实证方式对当前科技类社团社会化科技服务职能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北京地区科技社团在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与评价、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技术成果转化这四方面为北京地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相关的支撑服务。

(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科学共同体促进科技发展、学术繁荣,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科技社团主要通过组织技术研讨会、合作交流、产品推广会、国际学术论坛几种方式为企业或技术创新组织服务。会议内容与形式多样,其中注重学研结合是科技社团学术交流中呈现出的新特点。

(二)科技咨询与评价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科技社团开始承接政府职能,科技咨询与评价已逐渐成为科技社团的一项核心职能。科技咨询与评价功能具体涉及科研项目评估、成果鉴定(技术认证)、产业规划或技术标准的设计、专业化咨询。调研显示,有近一半的学会成立了专门的科技咨询与评价部门,积极承担政府委托项目。如2013年,仅国家级学会共承担相关职能或任务342项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类社团在承担政府咨询与评价职能方面还处在尝试与起步阶段[2]。

(三)行业资格认证与培训

科技社团是由特定学科(专业)机构或人员形成的组织,拥有同行评议的独特优势。行业资格认证是学会开展各项社会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职称评定、工程教育认证、工程师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评定等。例如,北京创业孵育协会承担先进服务企业认定;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承担“中关村高成长企业TOP100”年度评选以及高新企业认定;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对技术转移机构进行评定。除行业资格认证外,科技社团还开展三类教育与培训活动,即职称与专业资格认证培训、继续教育培训、远程教育培训。

(四)技术成果转化

科技社团作为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理应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作用。目前,科技类社团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功能的实现大致存在两种途径:一是举办科技展会与技术对接交流会;二是建立产业示范基地与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由于受体制、市场、资金、人才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科技类社团组织主要通过举办科技类展览与展示会、技术交流与对接会为会员提供较为基础的技术转移服务,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还尚未成为科技类社团组织社会化服务的核心职能。

二、科技类社团在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一)知识流动中的桥梁作用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知识流动产生的创新网络,是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最为基本的方式。科技类社团作为一个遵行学术自由、平等交流、互动自主的社会组织,凭借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等组织网络优势,可以在协同创新的知识流动中发挥桥梁作用[3]。第一,促进科学共同体与产业、市场体系间的知识流动,吸纳更多的企业类会员。学术交流活动应该多邀请产业界从业人员参加,根据企业会员的需求,组织形式多样的知识共享活动。第二,帮助协同创新组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科技社团应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科学知识应用前沿,为企业或产业提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讲座或培训。第三,协同构建创新知识交流平台。科技团体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大学、其他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共建区域性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二)产业决策咨询中的科学与民主优化作用

科技社团肩负着提升建言献策,提高国家决策咨询水平的使命与责任。科技社团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的关键问题,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学术交流,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力争成为推动产业升级,政策环境优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科技社团应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以及重大创新项目、行业技术标准的咨询研究和论证工作;另一方面,应发挥科技社团的评价优势,协助创新组织开展有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投资风险方面的综合评价,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4]。

(三)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中的科技中介作用

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新成果向产业、市场的落地与转化。科技社团凭借其广泛的社会联系优势,在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中可以起到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有利于自主创新技术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扩散与运用。科技社团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有利于创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营造产业升级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方面,科技社团应进一步发挥评价与培训职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政府有关行业及企业专项评定或专项培训工作,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服务和保障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组建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与专业人才培养等方式,面向协同创新组织提供科技中介服务[5]。

(四)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中创新资源的凝聚作用

科技园区、产业创新联盟是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科技社团应尽快地打破内部自我封闭的局面,加强不同学科类型学会间、学会与行业协会间、学会与其他社会科技服务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科技园区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供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决策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地凝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此外,各级科协应鼓励学会在科技园区或产业联盟成员单位中吸纳会员,同时依靠产学研相关科技工作者同堂办会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出发,以创新研发项目为依托,探索共赢机制,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三、科技社团助力产业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新形势下科技社团对社会服务职能转型认识不够

围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国家正在由“全能型政府”向“有限型”政府转变。这个过程中,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科技社团将迎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难得机遇。然而,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的背景下,科技社团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自身社会服务职能重心应从促进学术繁荣与科学普及向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转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现有法规政策对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缺乏基本保障,导致社团组织对如何发挥相关职能存在“无奈”与“困惑”。二是一直以来,科技社团的学术权威性并未得到政府的真正认可,使得社团在科技评价、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市场化服务中位势缺失,长此以往,致使其社会公信力尚未树立[6]。

(二)科技社团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服务能力不足

科技评价、技术成果转化等技术创新市场化专项服务能力不足是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另一大障碍。其中存在三大制约因素:第一,功能定位不清。尽管部分科技社团在承接科技评价、科技奖励、人才评价等相关政府职能中进行了有益尝试,但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服务型社会组织间仍存在关系不明、职能重叠等功能定位问题。第二,智力资源整合与凝聚不够。智力资源是科技社团的最大优势,但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以及基于知识服务的互动交流平台,致使多数社团的智力优势资源未被有效地挖掘与利用。第三,用于专项能力提升的引导资金不足。多数学会自身能力不足,无法承担相关政府转移职能,其根本原因是科协组织对下属学会专项能力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且行之有效的支持措施,特别是资金的引导。

(三)科技社团与产业协同创新组织间信息互动交流机制缺失

创新推动下的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知识创新承担者与知识应用者之间形成无缝隙连接,而科技社团恰好具备促成这种对接的基本条件。而现实情况却是科技社团自身与企业或产业界尚未建立信息互通渠道。在信息互动交流机制缺失的情况下,使得需求与服务无法形成有效对接。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三:第一,基层科协组织作用发挥不到位。其中包括园区科协、企业科协在内的基层科协组织并没有真正起到企业与学会等社团组织之间互通的媒介作用。第二,对成功实践的范例缺乏及时、有效的推广。有部分学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做出了成功的探索,但其有益经验并未能在科协系统内获得及时、有效的总结与推广。第三,社团信息化建设落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是科技社团无法回避的发展趋势,但由于人力与财力不足,使得多数社团的信息化基础条件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

(四)科技社团创新资源整合功能差

能将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跨组织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汇集与整合是科技社团能够介入产业技术创新服务的一大基础功能保障。然而,目前这一功能实现较差。一方面,社团内部智力资源没能有效地整合。由于定位不明,致使社团内部本身较为分散的智力资源无法通过某项职能而凝聚;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科技社团之间缺乏协同发展机制。我国科技类社团组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挂靠关系复杂,致使社会职能划分不清,内部竞争严重。另外,不同组织类型的社团之间相互封闭,互动交流不足,缺乏共建、共赢的协作机制。

四、促进科技类社团参与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提升科技社团协同创新服务能力

第一,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通过各区县科协,对北京地区已有园区科协与企业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的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产业发展政策及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园区科协与企业科协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第二,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服务平台,推行“企-会结对” 制度。北京市科协应借助已有院士专家工作站点网络,紧密结合站点企业或园区科技服务的需求,引导具有相应服务能力的一家或多家学会与企业或园区进行对接,并就科技创新服务探索建立长效协作机制。

第三,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点”网络与“企-会结对”制度基础上,鼓励与引导传统学会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技术联盟、科技类民办非企业等新型科技类社团组织开展合作。如就某一产业技术领域成立科技支撑服务“联合体”,充分利用专家工作站、金桥工程、科技套餐配送工程等已有产学研协同服务平台,以联席会议的方式为企业或协同创新组织提供全方位的智力支持,探索传统学会与新型科技社团组织开展协同创新服务的新模式。

(二)强化专项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力度,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一方面,推行学会专业化服务能力评估制度。建议北京市科协对下属学会科技奖励、人才评定、决策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能力进行一次整体评估,旨在了解下属学会在承接政府转移职能中专项能力的现状与不足;另一方面,基于社会化服务能力评估结果,针对一些产业应用性强,且具备一定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学会,鼓励其主动承接政府相关转移职能,在政府购买服务中给予重点支持与引导。相反,对于那些由于专业化能力不足,无法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学会,以专项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优秀人才输入、业务能力培训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总之,在充分掌握下属学会专业化服务能力现状的基础上,扎实、有序地推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三)以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支持力度

首先,加强科技社团专业化服务团队建设,充分发挥领域专家智力资源凝聚作用。科技社团应选聘具有一定权威性与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为带头人,以“专家库”、“专家咨询团队”等方式,根据所承担的具体职能成立专项服务工作小组,建立相应的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其次,尝试探索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专项服务能力提升资金支持模式。建议北京市科协设立专项服务能力提升资助计划。下属学会针对自身能力不足问题,设计提升或改进方案,科协通过遴选予以立项,最终根据实施效果以“后补贴”的方式给予直接经费支持。第三,加强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科协层面,应多设立奖项与人才专项资助计划,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应及时发现并推荐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政府“专家库”或“思想库”。学会层面,应通过多种方式开展青年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发现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应敢于让年轻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学会理事会或专业工作委员会管理职务,给予他们更大的施展空间。

注释

①数据摘自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管理研究所主编的《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3)》。

参考文献

[1]李江涛,孟元博.当前产业升级的困境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81-84.[2]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研究所.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蔡瑞娜.知识流动的桥梁――科技社团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学会,2009(3):31-35.[4]陈宝国.科技社团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农机,2011(3):2-4.[5]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充分发挥科技中介优势

6.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六

论现代光影技术在林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作者:普元红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6期

摘要:我国是一个林业发展滞后的国家,未来的植树造林主要靠,人工来实现,走经济林的道路。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植树技术,导致树木经济效益低,也影响了农民植树的积极性。现代光影技术的发展为林业科技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将成为农技推广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光影技术;林业科技;推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平原少、山地多,适合种植经济林木的地区非常广泛,但是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大部分农民是盲目种植或者依存传统的一些落后的技术,经济效益低,产品质量差,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其明显的劣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光影技术逐步走进了我们生活,并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会议宣传等场合。

一、现代光影技术的优势

现代光影技术包括电脑多媒体、投影、摄像技术等,这些技术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综合为一体,并能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多种优势。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问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7.科技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篇七

1 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1.1 渐进性

科技进步一般以渐进的形式出现, 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一般持续周期较长, 其与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周期存在关联, 而后者存在一定的自然规律可以遵循。因此, 人们进行科学试验时难以超越这一自然规律,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获得通常需多次试验, 延长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周期。

1.2 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 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并满足技术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要求。

1.3 合作性

促使农业科技大协作大联合新格局的构建。其主要目标为对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进行提高;密切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科研与生产及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等3个衔接, 着力对教学、科研、推广等3个环节进行打通;整合及共享农业科技要素, 形成强大的科技合力,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 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 以项目为载体, 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1.4 创新性

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基点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顺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进一步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农业基础研究及共性技术研究[5]。尤其应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对协同攻关及综合研究进行深入开展, 以大力培育突破性科技成果, 强化农业技术集成配套。

1.5 综合性

农业领域涉及面广, 容纳了多学科研究, 例如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化学、昆虫学、经济学等。因此, 农业研究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广泛开展合作, 联合起来解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问题。将科技成果进行应用时, 同样需要多部门的密切配合, 并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2.1 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的重点在于质量竞争, 特别是在各国相继加入WTO后, 为了保障本国农产品市场的安全性, 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农产品检测的标准。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 在国际贸易中, 农产品的限制和退货等问题均有所改善, 这些进步都受益于农业科技的不断应用和推广[6]。

2.2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近年来, 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已提高至48%, 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综合分析其原因, 除了一定程度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比这些国家要落后外,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不畅。一是广大农民在生产中, 不能找到合适的实用技术进行应用。二是对于农业科技持有者及研究者来说, 其科技成果的传播没有合适的渠道, 不能及时将成果传到农民手中。因此,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只有依靠科技, 对农业生产成本进行降低, 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及附加值, 拓宽农民持续增收的渠道;只有依靠科学技术, 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路子, 才能促使农民增收。

2.3 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各国之间的农业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为农业科技的竞争。我国农业要实现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标, 大力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提升是关键, 特别应提升一些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 主要包括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及资源环境等[7]。

3 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为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粮食连年增产及农民的持续增收, 我国不断对农业科技事业进行改革发展, 适应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农业发展的需要, 取得了辉煌成就。30年来, 已成功培育优良水产及畜禽新品种近100个, 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及新组合达1万个之多, 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 推动了我国粮食总产先后迈上了3个台阶, 分别达到4亿t、4.5亿t和5亿t, 为禽、肉、果、蛋、水产、蔬类等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目前,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加快, 一些关键领域及重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不断提高了成果转化应用的水平, 稳步提高了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随着一些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的实施, 包括农业科技入户、良种推广补贴及测土配方施肥等, 生产实践中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 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促进了农民收入及粮食生产的连续稳定增长。可以说, 农业科技成果的每一次突破与创新, 都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面对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4 结语

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和核心是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30年的实践证明,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因此, 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为农村及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从渐进性、区域适应性、合作性、创新性、综合性等方面阐述了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 分析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必要性, 并总结了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特点,必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农业经济专业与实务《中级》[M].沈阳:辽宁电子出版社, 2009.

[2]潘嘉念.以科技进步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成效与新的工作思路[J].南方农村, 2006 (6) :4-9.

[3]《农民日报》编辑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步伐[J].农产品加工 (创新版) , 2009 (11) :1.

[4]马万杰.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4) :5-8.

[5]贺小勇.依靠科技进步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之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S2) :239-244.

[6]卜舒慧, 刘宁.科技进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 (4) :5-8.

8.试论科技情报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科技情报;科技创新;科学技术;市场链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171-02

在今天,新技术日新月异,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信息和科学技术一样,作为一种生产力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必须靠情报信息创新、靠情报信息创业、靠情报信息致富,这一点现已被多数国家政府所认识。今后将成为信息世界、科技世界,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世界。因此,就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加以浅论,以便引起各级领导、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

一、科技创新和科技情报工作的关系

所谓创新是指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优秀的科普文献,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明灯和希望的火花,引导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他们的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情报。科技创新可以用三个“破解”来诠释其重大战略意义,科技创新是破解结构不合理和增长方式粗放等国民经济重大瓶颈难题的必然战略选择,是破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难题的战略安排,是破解提升国家竞争力难题的重大部署。创新是一种新探索,这就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和风险性,降低创新风险性概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相关信息、情报以及创新的构思,创新立题的酝酿,因此,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信息、情报,科技信息情报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资源,今天的信息环境对创新活动不仅是被动支撑,而且是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的助推剂和催化剂。在当今这个信息过载而情报稀缺的时代,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使信息变为有价值的情报的能力,已成为区域竞争力提高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出现,导致了人们面对的信息量剧增,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科学研究人员一一阅读原始文献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图书情报部门将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图书馆文献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图书馆文献科技情报资源提供了新的形式,图书馆凭借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能生产出各种载体的信息产品,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要,而图书馆文献科技情报资源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科技工作主战场的作用,更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重要的一环。

图书馆文献科技情报工作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学科更趋复杂化、多元化。因此,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更显迫切性。从辩证法观点来看,自然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亦是无限的,探索未来科学世界的任务永远不会完结。况且当今科学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现代人虽然能上天入地,轰击慧星,但就其自身来说,人类感冒目前主要是靠自我抵抗力才能痊愈,何况还有人类自身各种“癌症”堡垒须待攻克。因此,在今后科学、科技工作发展的进程中,图书馆文献科技情报工作依然可以成为科技工作发展的支柱之一。

二、科技情报工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情报信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战略资源、管理资源的新观念正在逐步形成。这种认识和观念,促使人们去提高信息活动的效率和功能。

(一)科技情报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献科技情报工作,在传播最新科技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借鉴、创新、推广和运用方面,更将起到积极和及时作用。它能进一步起到拓展、传播的服务功能,从而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提高经济工作质量,增强发展后劲,甚至有攻克国民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巨大作用。世界上很多重大发明和创新,是在文献信息的启迪下完成的,就科技工作者本身而言,他们锲而不舍地在文献中学习并从中汲取营养,世界上许多科学的成熟,不是靠某个人几年或几十年的努力便唾手可成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奋斗才可能成功,圣贤已逝,而他留给后代的遗产就是文献信息资料,因此,文献信息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二)推广和普及科学技术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全国科技情报人员,要利用其精神财富,宣传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普及科学知识,报道科技动态,开发和推广应用技术,交流经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动员全国人民群众自觉地投入新技术革命的行列,增强科技意识,掌握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实践,我们的科技事业才能蓬勃向前推进,它必将保证第二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并将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科技情报使科研工作者在科技创新中具有新颖性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活动,无论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技术上的发明,均以创新为特点。选择科研课题要有独创性,要对社会有实用价值。因此,科学工作者提出的科研课题,应首先进行国内外科技情报的查询,尽可能地掌握科技领域中的发展情况。然而,当代科学技术包括应用科学,技术科学近二千多种,浩如烟海的情报资料是任何人也无法全部浏览的,即使是本专业的人也难以了如指掌。在选择立项方面,科研人员常常面临几个课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必须作出选择,科技情报部门可以依靠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利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手段,围绕科技工作者所提出的课题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资源扫描,在全面准确的进行搜集的基础上作出筛选、提炼,以高浓缩的信息为科研工作者服务。

(四)科技情报是科技创新产品与市场链接的纽带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微观上讲,信息是企业经营的中枢,离开了外部的供求信息,企业将寸步难行。从宏观上讲,信息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中枢和原动力。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中国大中型企业中只有9%的企业基本上完成了信息化管理。仅有4.7%的企业基本实现了信息共享,还有46%的企业正在通过相对落后的拨号方式接入互联网。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的现状已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影响了生产经营效率、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技情报部门不能在这种情况下作壁上观,应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设备,例如:互联网、信息库等广开信息源,包括需求预测信息、消费者与用户动向的信息、有关竞争的信息、有关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引起市场变化的情况等,为企业提供信息,做企业与市场链接的桥梁。

(五)科技情报是科技进步的决定因素

据统计,我国现在总共有两干多个专门学科。这些学科共同组成了统一的科学体系。而且,技术进步的需要,又向科学提出了新的译题,为科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二十世纪以来,正是物理学领域内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导致了电子器体、半导体、液晶袖珍收录机、激光、原子能等一系列崭新技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正是充分运用数理逻辑、控制论、信息论、固体物理、电子学等多学科的科学理论的结果。无论是科学的繁荣,还是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对科技情报的充分开展和广泛利用。当前,欧、美、苏、日等地区和国家的工业技术基础日益雄厚,经济能力不断增长,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水平不相上下,彼此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获取科技情报的多少与快慢,可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谁善于利用科技情报,特别是善于从对方手里搞到有关的最新科技情报,谁就可以迅速赶上和超过对方,谁就能在国防贸易市场上稳操胜券。所以,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科技情报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已把科技情报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六)科技情报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科技情报工作必须为科学研究服务,同时科学研究又要充分依靠和利用科技情报工作。只有在科研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情报,才可以在科研工作中避免重复劳动和少走弯路,避免出现重大的浪费和经济损失。在我国,由于科技情报掌握不灵,造成重复劳动的损失更大。据一些专家估计,我国一些科研项目约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和国外同行重复,是别人已经取得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成果。只有搞好科技情报工作,才有利于使科研人员从繁重的查阅文献资料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省大量人力和时间,缩短科研周期,达到早出成果的目的。如,我国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情报科,为确定葛洲坝工程二江电站外线方案,及时搜集和分析了大量国外资料,提出采用高压架空线路方案的建议,被采纳后,仅节约投资一项就达四百万元。有效的科技情报服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重复劳动,节省人力和时间,节约经费和投资,而且有助于提高科研质量与效率。所以,科技情报工作是科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结语

未来的世纪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纪,科技情报研究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为了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科技情报研究也要像其他行业一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提高本领域的技术水平,以增强自身竞争力。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和研究科技情报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并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才能把我所的情报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潮。

参考文献

[1]徐仕敏.科研机构创新的信息需求及其满足[J].图书情报工作,2001,(8).

[2]肖勇.21世纪的情报学研究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2,(2).

[3]胡小君.情报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原理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0,(5).

[4]美联社华盛顿6月6日电.美众院情报委员会建议增加情报经费[J].参考消息,1997-06-08(2).

上一篇:入职法律风险防范下一篇:网上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