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2024-06-24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共10篇)

1.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湖南省桂阳县 充。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被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学生积极的情感是一节好的主体性课堂的开始。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臵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臵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臵背景音乐、设臵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 Oicq 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例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 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团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臵,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 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羧基与醛类的区别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四、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整合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模拟,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或将实验过程放慢。如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等实验。再如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2、一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损害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来消除污染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双重目的。

3、一些难度较大可重复性差、耗时长的实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实验不易成功,或者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通过真实感极强的模拟演示,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教学效果。如银镜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4、有些实验由于药品和仪器的限制,或者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在现行中学教材中没有安排,或在中学化学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石油的炼制、钢铁冶炼等,大多数学生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物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计算机还可以用于模拟化学实验的错误操作造成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操作往往带来严重的危害,学生因为不能亲自尝试这些错误的操作带来的危害,因此对错误操作不够重视,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做带来的后果,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可以制作一个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的模拟动画,将水到入浓硫酸中,使水和浓硫酸一起飞溅出来造成的 后果。模拟工业上利用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思考练习。为了增强学生对隔膜作用的认识,对此设计一个“反证”模拟实验:抽掉隔膜,由溶液颜色的变化表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电解槽轰然爆炸表示氯气与氢气的爆炸反应,学生印象极深。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尽管理科综合是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但在平时学习中有学科之间的联系,无疑对掌握本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应避免几种不良的倾向

(一)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真正的的魔术师是教师”,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它无法替代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影响作用。

(二)应避免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

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化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化学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切不可为求简洁而不顾科学性,如制作的“电解”课件中,由于电解氯化铜溶液及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其真实的微观情况很复杂,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它们百分之百地利用动画展示出来,但有些方面还应准确表示:氯离子半径大于铜离子半径,阴、阳两极单位时间内得失电子数相等,在电解氯化钠溶液中,阴极区的氢氧根离子主要是由于氢离子参加了电极反应,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不断积聚的,并非是由定向移动产生的。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捷性,促使个别化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容量,教学过程中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另外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补充、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这种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的教学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永新

邹开煌

信息枝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73 [2]费金忠

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武进教育网

[3]崔 静

中学化学实验的计算机模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7):27

2.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二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背景

(一)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实现教师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拓展课堂教学容量,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在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信息技术, 既顺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高中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特点, 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性学科来说, 一方面高中化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 学生课堂探究兴趣不浓, 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 这些导致学生产生“高中化学枯燥、乏味”的感觉, 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同时, 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特点, 对于实验室不能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可以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探究视频、图片等展示出来, 就能解决实验室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 加强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是切实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必然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具体实践

(一)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导入新课, 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例如, 在对“氯气”性质的探究时, 可以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播放生活中氯气泄露的真实视频短片, 提醒人们逃生的安全准则, 当发生氯气泄漏时, 周围人员必须尽快撤离, 并向上风向安全地区转移, 转移的过程中尽量用湿毛巾掩护住口鼻等重要部位;当到达上风向安全地带之后, 人员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加重心肺负担, 加剧中毒症状。除此之外, 可遵照医嘱适当服用钙片、维生素C等, 这些物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氯气对人体呼吸道以及肺部等的严重损害。通过观看上述的视频短片, 了解了氯气的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我们应如何形成结论?这样的情境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他们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寻、查阅资料, 进而加深对氯气的认识。

(二) 高中化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一步步学习, 这虽然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目标与进度, 但从另一个层面上却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精神、自主探究能力等的提升, 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果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中化学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 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如在探究有关“氯气”的性质时, 教师不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播放有关氯气的阅读资料, 其中包括自来水厂是如何进行消毒杀菌的?用自来水养小金鱼之前为什么要放置一段时间?工业上是如何制备氯化氢气体等问题。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的阅读材料, 引导他们感悟与体验高中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尝试以化学专业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与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 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传统的高中化学作业训练的形式大多数停留于化学公式、元素周期律、完成教材所规定的实验等几种常见的训练形式上, 这让学生的作业训练枯燥、单调、无味, 训练的效果不高。而根据作业训练的内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作业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比如对于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概念较为抽象的训练内容, 单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够的, 如果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对元素、原子、分子、化合价等化学术语进行搜索、整理与概括, 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抽象的化学概念, 便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总之,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合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中, 不仅能实现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教师, 必须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服务于课堂教学, 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灵活实践。只有这样, 才能紧随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趋势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为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高中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如何根据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整合信息技术手段,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需要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感悟, 从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研究的背景、具体实践两个方面出发, 从课堂导入、知识点讲解、作业布置等角度肤浅地阐述了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整合

参考文献

[1]吴端斗, 徐颖, 蒋建明, 冯焜.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整合应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 (06) .

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与思考 篇三

一、学以致用,学生乐学

(一)教学计划要与学生的"用"相结合。 学校在选用教材时,应该要有所选择,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例如:"画笔",学生可以利用它来设计贺卡,送给他人; "PowerPoint",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班级通讯录;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

(二)在应用中练习。 学习知识与技能是为了"用",有了 "用"的需求,学生才会想办法强化巩固所学知识。在课堂上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实用性。例:在介绍了"电子邮件"后,我把自己的E-mail告诉学生,让他们课外给我发电子邮件。学生给我发了很多电子邮件,有的学生还告诉我一些心里话。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写的都是赞扬、鼓励的话语。

二、兴趣引路,寓教于乐

(一)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以快速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使他们乐学。还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语言,让学生欣赏美妙的音乐、美丽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绍,用Flash制作的动画等。

(二)组织竞赛,发展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如 "中文输入比赛"、"绘图比赛"、"优秀电子报刊展示"、"网页制作比赛"等。组织评比、总结、反馈,对好的作品予以表扬。展示学生作品,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了一个追赶的目标。

三、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心得

(一)比喻法。 在教学中巧用生活实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

(二)联系实际。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一题多解。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键,还可以用Delete键。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质内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给习题和要求。

四、及时评价,体验成功。 教学中及时点评,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评价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在作品展示时,即使是一个不理想的作品,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在点评时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使全体学生在评价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县第二中学)

4.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四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四段六步”教学模式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起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在“四段六步”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反馈检测”四段中,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情景中适度借用信息技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它们整合,不仅仅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校结合西部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四段是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检测反馈阶段;六个步骤为:预习引导,明确目标;自主预习,组内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示质疑,拓展提升;穿插练习,全面巩固;;达标检测,反馈校正。当然我校的化学学科也在“四段六步”的框架下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案为载体,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下面谈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几 点体会。

一、编写出科学的、高效的、针对学生实际的学案

学案是供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针对一节课或某一知识点而编写。它是化学组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桥梁。它充分体现“四段六步”的教学模式,在每一段中都具体指明了学生最好怎样学,学什么,达到什么效果,要用多少时间等等。但是现在的教材编写简洁,每一段文字、每一个表格、每一幅图片都包含了许多信息,这需要学生去挖掘,但是我们农村的学生占有的资源相对较少,化学实验器材相对不够充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够平衡,怎么办呢?我们想出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间、空间借助信息技术,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目前,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普遍做法是,想尽一切办法将一节课内容尽可能变成多媒体。这样做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多媒体包含的信息量太大,变换时间太快,很多信息在学生头脑中还没有留下印象,又开始了新的信息,导致一节课课堂上学生看热闹,课后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补充一些对自主学习有帮助的信息,比如知识链接、概念的理解,化学家的故事等等,同时还将对自主学习效果的检测题目制成PPT,待学生通过看书、看多媒体呈现出来的信息后,完成了检测题目,先随机抽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它同学质疑后,再利用PPT将教师的参考答案展现出来与同学们的思维进行碰撞,这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离开了实践谈理论有些时候要犯错误的。因此化学学科强调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了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合作学习”这一步要注意实验的设计,在学案上体现了这方面的意 2 图,但是需要构造情景,怎样构造呢?可以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来构造情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探究的过程。然后小组派代表面向全班展示设计的实验以及操作流程,进行班上的交流,这样做效果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在教师演示实验时,由于有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的,离教师较远的同学可能看不清楚,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让每个同学都能看见。例如:演示CO还原Fe2O3实验时,为了看清楚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尾气处理,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来播放。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受条件的限制,班级多,实验室只有一间,有很多实验是无法在实验室里完成的。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很多常识性知识都没有切身体会,而且要使“真实的情境”实实在在的进入课堂并非总是十分方便和可行的,例如:CO2与H2O的实验,这个试验在初中化学中比较重要,如果学好了它,就能帮助学生理解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道理,但由于演示效果较差,那怎么办呢?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视频来完成,它能产生使学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客观事物规律与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在“反馈检测”中的应用

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自主、合作学习后,效果怎么样呢?肯定要通过一定的检测来完成。学案上编有一些典型题目供同学们完成,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随机抽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但是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必然造成部分学生要么觉得内容太简单了,要么觉得内容太难了。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内容过于简单的话,存在着“吃不饱”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而对于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而言,内容过难的话,则也存在着“吃不进去”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现象。这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层次检测 3 内容,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五、多媒体课件与教具的关系

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和教具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们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教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演示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把课件做得非常完美,色彩比较亮丽,这往往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观察产生干扰,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为了克服这些毛病,课件色彩不能做得过分亮丽,同时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自制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使学生对化学感到更亲切,更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媒体课件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合理、适度、科学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在“四段六步式”下,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益。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整合是一个新兴事物,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磨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去发掘,将信息技术具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最大限度地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当中。对于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的研究,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确信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在化学教学中能够发挥对化学学习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最终达到改善化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北京:教育研究,2001,(10).【3】黄荣怀、曾兰芳、余冠仕.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简析„M].北京:中国 电化教育,2002, 【9】

5.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篇五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6.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六

学习了《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一下自己对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体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效果,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灵活性和表现力,通过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在一定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一、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面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颖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有心想去探究,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粒子观的初步建立必须在化学微观教学中体现出来。像在《物质构成微粒》:苯分子的图像、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由于时间过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学生情绪受到干扰,不利于教学。如铁生锈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模拟完成,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情景。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1.放大实验现象: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讲台上做,只有前面部分同学能观察到,致使很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实物放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对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有些实验操作或现象需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得出规律,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条理化。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设计好的实验对比演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在现象上的差别,从而比较出它们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

7.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 篇七

一、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 使之与教学中的各要素实现优化组合, 旨在通过通用技术教师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 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优势

(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知识以崭新的形式呈现,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将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化、外在化。同时, 多媒体手段传播知识量大, 不仅有利于良好学习情境的创设, 而且加大了课堂的教学容量。

(2) 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创设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读取实验数据和进行科学分析, 从而培养学生技术探究的能力, 掌握科学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3) 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通过结构、模型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 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发挥, 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得到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的几点策略

1. 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学目标和要求上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门课程同属于技术学科。通用技术课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发展学生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放松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不能忽视这个主要的教学任务。我们是把信息技术融入通用技术课程中, 而不是把通用技术课程融入信息技术之中。

2.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整合

首先, 信息技术整合通用技术教学, 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形式具有情景性、直观性和多样性。我们可以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为通用技术的教学服务, 因为通用技术在性质、设计的过程、结构和流程等章节都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其次, 信息技术是通用技术的重要工具之一, 把信息技术融入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了本课程的学习效率, 降低了学生技能学习的难度。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章节也可以在计算机实验室来完成, 特别是在通用技术实践课堂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操作计算机学习、讨论、解决技术问题, 这是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整合的一大特色。例如:要想学好电子技术部分, 学生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实验并且从实验结果中去总结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然而, 目前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 还不具备让学生进行大量实验的条件, 这时我们可利用EWB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设计, 仿真效果准确、逼真、形象, 可以达到电路的优化的目的。这样既可以省去学生在面板上做繁杂的实验, 又可以节省学校购买实验元器件的费用。因此, 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可以深化学生对技术的认识,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通用技术学习能力的增强。这种使用信息技术来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在一些项目的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

首先, 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 我们可利用网络上信息丰富、开放、跨时空界限的特点, 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通用技术教学中来。这样, 可以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 而不只是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例如:背景材料、人物介绍、实物演示、著名景观、实验过程、模拟动画等, 很多是课本所容纳不了的, 而这类材料却能极大地丰富通用技术的教学资源环境。

其次,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结合教材,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技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 并寻求解决的方法, 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温室效应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 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 从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从一个被动“听讲、模仿、操作”的接受者, 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而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真正地体现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 信息技术与教学评价的整合

评价贯穿于通用技术教学的各个环节, 它是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技术活动有效性的一种主要策略和方法, 也是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及完善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通用技术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1) 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通用技术课程专题网页, 建立相关项目的数据库, 制定相关的自我评价标准, 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学习档案, 然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可随时进入网站进行查询和了解, 以便修正今后学习过程中的言行, 并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开展网上交流以达到再学习的目的。

(2) 相互评议: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精力有限, 不能对每一名学生进行个别的经常性的指导,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完全可以依据建构主义主张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观点, 利用电子表格罗列评定的事项、标准和具体内容, 鼓励学生之间自由地进行作品互评, 教师始终参与其中。作为评价主体, 学生可以在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 吸取教训, 学习长处, 借鉴优点,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作品;作为评价对象, 学生得到了大量的、多元的评价、建议和反馈, 并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与其他作者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交换心得, 这比教师的评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成果评价:将学生的小发明、小作品、小论文、设计图片、获奖证书等利用拍照、扫描等信息化手段发到通用技术课程网站上进行展示。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 又为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学习激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整合的思考

目前, 在信息技术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整合过程中,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为确保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和实效, 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第一, 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整合”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 而应着眼于强化能力培养。第二,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手段的取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 要考虑多媒体手段对本节课的教学是否有必要?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三, 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能替代学生的技术素养, 不能为用信息技术而剥夺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 也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工具。第四, 鼓励开展与实施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上要尽可能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最后, 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在教学中实现“人机互动”与“人际互动”的形式, 而忽视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 必将成为本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在通用技术课堂上, 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 触发学生的灵感, 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条件。因此, 我们应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整合的教学。为了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的通用技术教学不能因追求现代信息技术而变成为泛信息技术的通用技术教学, 选择信息技术的关键应在于能否有效解决通用技术教学中的重难点。

参考文献

[1]技术课程标准 (实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2]李小文, 王莹.教学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

[5]魏占勇.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整合[J].新课程, 2010, (7) :47.

8.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与研究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信息素养;创新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理论多、实践少的特点,过于以本为本,缺少创新,教学模式落后的特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这就需要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分析这个课程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我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针对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几点个人的意见和看法。

一、整合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上面的积极性很高,但认识不够深刻,认为只要能学会打字,学会上网就行了,而不注重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不注意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强化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二、信息技术会考硬式要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冲突的问题协调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硬式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仅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是一种应付考试的教学,老师往往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不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式的能力培养,不注意培养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硬式要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会产生矛盾,我认为协调它们的矛盾就是要求信息老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应用,用问题式方法来引导学生,安排合适的任务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不再是那种单一的语言教学,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当中去提高信息素养,从而也可以提高应试能力。

例如,当在教授“表格信息加工”这一个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既能学到信息知识,也可以应付考试,我把教学重点不是放在EXCEL的软件操作步骤上,而是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安排一个合适的任务,提供一些考试成绩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排序、比较、汇总等一系列操作,引导学生去处理数据,提炼信息,通过自主的探索,自主的学习,从而掌握处理数据的方法,有充足的信心应付高中会考考试。

三、加强学生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其它学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从理论上来说,它是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质疑精神的激发,是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的,信息老师可以充分利质疑精神来设置问题,设置一些容易战胜的任务,开办一些电脑知识常识竞赛,让学生在那种信息技术的种种疑问当中去学习,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质疑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就是不走原来的旧路,不墨守成规,当遇到困难和问题,自己要想办法,用新方法去解决。

例如,当在教授如何利用EXCEL来求和这个知识点时,可以以一份考试成绩表为范例,要求把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求出来。提出问题求两个人的成绩总和,按照以往的数学知识就是依次累加求出结论。若要求出20人或者更多,如何去解决?学生于是在思考,在发生疑问,刚才那个方法会不会太繁琐?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摸索,通过实践,发现EXCEL软件中有“∑”求和公式,从而很快的完成操作。我然后就及时提醒,在Excel中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函数,这些函数就放在“f(x)”中,并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尝试求20人的平均分等等。整个教学过程并非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去应用,在应用中产生疑问,从而可以创新地从各种特殊事物中归纳出方法与结论,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应强调的是,创新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自学或接受学习为基础。在创新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作及时的点拨,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大学学习和走上社会打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是由这门学科本身的操作性特点决定的。所以,信息课的教学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更应放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面,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渠道,如提升学校的机房条件,增加学生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在企事业单位里面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以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如开放式课堂,正是新课程的需要,例如学校完全可以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机房的管理,局域网的设置和网络的维护,可以让学生组成一个兴趣小组来实施管理,大胆让学生参与进去,从电脑硬件和软件入手,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进入大学和社会打一个基础。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探索,对不合时宜的教学模式加以改革,进行创新,从整合教学目标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质疑能力,解决应试考试与自主学习的矛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煜.成功的课堂教学来自于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8).

[2]王文.把有效教学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卫生职业教育,2009,(8).

[3]朱砂.教师无效教学行为及其转化.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

9.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整合 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部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必然引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必然引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而终极目标是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并使学生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以形成教学模式,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所以首先我们必须把握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的特点。

一、整合的特点

知识、能力、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三要素,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网络信息技术为传媒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从而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以下三特点:

1.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可提供基于文本、语音、图形和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教师可以边讲解边指导,控制教学的全过程,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方的交流,如讨论、辅导和答疑等,确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与交互资源的过程,不仅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而且能手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同一单位时间内增加了所接受的信息量,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加快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速度,能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发挥网络的信息传递功能。

这种新型的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的创建,首先在于教师的新型理念,其次是建立了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程序:在课堂上通过导向、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的有序传递,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导鼓励、诱导启发和疏导整合,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创新和自主探索学习的教育理论。

二、整合的模式

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其基本教学模式表现为: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2.主题式阅读: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

5.互动性写作:将“故事接龙”的样式放到网络上之后,其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6.论辩性写作:将辩论赛搬到网上以文字形式来进行,这种短小然而针锋相对的写作使思维不断碰撞,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7.一体化写作:即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主从网络上获取阅读材料,读后根据自己的选择和思索进行“吸收+创造”式的写作,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

8.听力训练:汉语亦应与外语一样进行听力训练。学生听取教师或同学或播放的有声资料,现场检测并由电脑作出即时评价。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三、整合的实例

1.课文学习。

可采用离心发散拓展式。这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设计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性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广大。如教《登泰山记》一课,我先用动画引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直奔中心,再通过网上图片,让学生入情入境,达到“入境始于亲”的效果;又借助语言文字的载体,运用网络教

学的声、像及大量信息品评词句,体会情感,使学生全方位参与,自主学习,达到“入境悟其神”的境地;接着让学生谈感受,有选择地表达情感,自悟想象,突出个性;最后通过旅游写真形式,锻炼学生以读促写和整理编辑处理信息的能力。

2.名著研读。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的做法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三国演义》,下学期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红楼梦》的研读网页。

如我教《林黛玉进贾府》一课,首先用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作为引子,引入课文,简单介绍作者作品及主题之后便进入到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精读“黛玉进贾府”这一经典片段,并观看这一节的影碟片段,然后略读全文抓文中的片段细节来逐一分析人物,学生可以把课外收集的影音文献等资料拿来作为人物形象分析的补充。通过这种扩展性的学习,学生对于王熙凤这一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后学生共同建立了《红楼梦》研读网站,内容包括:《红楼梦》全文,《红楼梦》电视剧本,大量研究《红楼梦》方面尤其是其文学成就方面的论文,《红楼梦》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红楼梦》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红楼梦》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红楼梦》论坛。

3.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

①经常组织同学们收看中央台的访谈、论坛之类的节目。如组织学生有空就观看中央台的“人物”、“百家讲坛”等节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世界名人多些了解,扩展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让学生就某一历史事件、人物谈谈个人的认识,写写个人的感受。

②我利用当班主任的优势,每周利用班会的时间进入一些读书网,让学生听一些优美的散文,老师与学生共同发表感慨,课后写写读后感,并在网上共享。结果让人惊喜,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异常高涨。在这种浓郁的写作氛围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写作爱好者,其作品在省级市级校级等作文大赛中多次获奖。

10.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整合 篇十

一、化学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1、关于整合

教育部陈自立部长在1999年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结合学科教学的特色,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产生新的合力。整合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教师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工具;整合的核心:是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其目的: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自主、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多媒体化的认知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因此,要用信息技术系统地处理课程的各个方面,以建立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有机整合的系统,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改进这个系统。

2、化学学科特点需要信息技术参与整合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任何基础自然科学都有自己的支撑理论部分,教材中理论部分难免枯燥、生硬、抽象,学生学习困难大些;微观概念学生难以捉摸;研究物质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时,离不开实验。计算机多媒体可以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展现出来,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如理论部分中枯燥、生硬、抽象的内容可以变的有趣、生动、形象;学生无法想象太大的宏观世界和复杂的空间构型,跨越时空的事物,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把微观世界宏观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学科,实验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方法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验中的认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现行条件和现行教材中有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有的实验过程太快,有的实验过程又太慢;有的实验有毒,有的比较危险;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细致、完整的观察,不利于学生对实验的全面了解,将这类实验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解决实验室无法解决的问题。

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最佳场所之一。有条件的话许多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设计过程,有毒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为了巩固正确的实验步骤,可在计算机上模拟错误的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在学生实验习题中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学生自行设计操作步骤,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然后再进入实验室,这样既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可避免他们不成功的实验可能带来的危险,成功的实验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这种既安全又节约药品的模拟实验方法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出创造灵感,培养创造能力。

二、整合方式及内容设想

整合这个名词虽然是在1999年才提出,但从大量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整合早已在广大教师的教学中留下了影子,产生了思索。目前我们认为整合的发展将有三种层次:第一种层面初级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制作课件,表现出知识的传输,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学习方式和形式都较封闭,是一种教师占主导地位的教与学的活动模式;第二种层面中期阶段是利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将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的学习变为开放型的学习,不仅能集中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类似研究性学习的模式;第三种层面高级阶段,网络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一体化,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将给教育带来高层次的革命,将更广泛的出现各式网络教育,让人们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条件来看,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比较成熟,在此之前我们也广泛的使用教学课件,因此,我们现在作的工作只能在原有使用的课件基础上不断完善,在第一种层面的基础上进行第二种层面的整合。介于整合目的是为了体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主体性教育,因而在构建整合方式及内容时应遵循构建主义教育思想从学生学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过程。因此,整合的方式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活动模式构想如下:

1、不断完善更新课件,构建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新的学习活动模式 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教师根据教材,找出只有用信息技术才能最佳表达教学效果的内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去组织教学素材,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整合中利用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教学并不在乎方法工具是否美观,只要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一种、几种、甚至几十种信息资源。教师的目标服从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服从因势利导,教师是使用信息技术的掌握控制者。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目的明确,教师在组织教学素材时量不会太大,扩展面也不会太宽,教师能控制教学进度和局面,事先制好教学课件,学生在信息技术资源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积极参加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交给学生探索世界的方法,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利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新情景教学模式创造出开放的学习形式。现在化学教学内容早已不只是教材内容,而更多的是与自然社会环境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因而这种公民化学文化素养的教学内容只有在网络环境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让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利用网络交互特点,可组织大量素材积件,在主题明确的前提下,让他学生自我读取现存局域网中的信息,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信息,最后运用信息,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用途、工业生产、环境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制作软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发布于局域网中,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收集,找出有用的资料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3、利用网络知识,构建试题检测模式 此类模式主要针对客观问题,可预先设置大量题库,在程序中设定好随机取题系统,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题号的习题,练习的答案和结果马上能够反馈到老师的主控机上,老师就能够立刻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练习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并及时进行评讲和总结,初步做到了人机交互、及时反馈。

4、利用网络环境构建复习课模式

在高三和初中总复习时,我们将各部分知识进行梳理,投放模块,采用树状结构,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学生的各部分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计划投放专题知识信息资源,在网络教室实施人机交互,学生自我读取现存局域网中的信息,从中获取,全方位整理知识,处理信息,最后建立本专题知识结构网络,与构建的试题检测模式连接,通过对应练习,在运用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巩固下来、灵活起来,实现知识的“全、联、活”。

当然要声明的是广大教师工作量大,时间紧,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个软件都自己制作。我们主张借鉴他人成果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即可发挥资源共享,又可将教师从高深难的环境设计工作中解脱出来,多思考教学过程的设计,多思考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变革。

三、整合初期成果

1、教师培训工作落实,教师驾驭计算机的能力和应用软件的水平大大提高。教师培训是开展实验的基础,是提高实验水平的关键。①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最新科技知识,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新思想观念,树立现代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通过学习讨论,促进了我们教育观念的转变,使我们认识到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增添了我们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教学整合的信心。

②组织教师学习好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和软件知识,逐步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水平、软件的应用水平,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组织全组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培训,以学习计算机、实物投影仪、录放机等硬件的使用为主,要求能使用上述先进设备打开软(硬、光)盘资料,展示实物模型,播放视频录像。要求每位教师掌握几种常见应用软件的使用,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要求能准确输入文本,编制数据表格,制作简单的幻灯片;自己的资料必须自己进行打印;每位教师所交的论文一般都要求用打印稿、移动磁盘或E-mail;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来处理日常事务,鼓励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通过以上这些措施,使教师们深深感到学习计算机不再是一句空话,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计算机的优越性,增强了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③选择整合实验的工具平台——《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要求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思想,设计和制作课件;经过全组教师的努力学习,我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计算机学习氛围,组上大多数教师会进行文字的编辑与处理,许多教师会利用《PowerPoint》、《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等多媒体制作工具制作自己需要的辅助教学软件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计算机学习更新了教师们的观念,为深化学校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④教师们也尝到了使用计算机的好处,工作时间一有空就来学习幻灯片制作、课件制作等,全组老师已经形成了争着学、抢着学的学习热潮。目前,教师主动运用已有课件,并和计算机教师一起参加设计工作。研究工作和计算机培训之间形成了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良性循环。

⑤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制作的课件是集计算机技术与课堂教学艺术于一体的高度结合体,课件制作则是一项创造性的艰苦劳动。一方面创作课件促进教师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精湛的教育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帮助自己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课件。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课程整合实验

我校化学组课程整合的实验水平,伴随着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认识水平以及对计算机的应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我组教师参加了计算机与软件制作学习,学习中我们觉得《课件大师》、《Hyper hem》、《Author ware》是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简便的工具软件,能够为化学课程整合提供理想的技术平台。

我校化学组老师,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将初三到高三各年级的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了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和教材内容进行整合的章节,并根据教学要求、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及现有的硬软件的条件,将目前能够做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多媒体软件的开发和移植。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前提是要写出课件的脚本,这和平时的备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脚本既要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按照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和思维习惯以及现有的应用软件条件进行通盘考虑和编写,写好程序。写好的脚本初稿再经过年级组老师的评议和补充后进行课件的制作和开发。

典型新课课型整合

例如:初三年级的“分子式” 一节,分子式是一种化学用语教学系列,该课件使用了《PowerPoint》软件,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间插入了由flash软件制做的动画,将枯燥的知识变为形象生动而风趣的漫画形式,使学生在笑声中学到应掌握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式的概念、写法、读法和意义的掌握,即提高了学生的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及学生的过手能力。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一节,实验室制气体方法的教学,包括原理探讨、装置确定、收集气体的方法,该课件使用《PowerPoint》平台,但其中含有视频动画以及大量的文字和图片,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一步步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并联系了其它气体的知识,尽管本节内容多,信息量大,但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学习倍感轻松。

高一年级的“化学键” 一节,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原子、离子的运动;该课件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将微观运动宏观化,将化学键的成因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化学键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高二年级的“化学反应速率” 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将视频录像、动画,文字图表结合起来形成从实验到理论的升华。“有机化学的分子结构”该课件用《Hyper hem》平台,展现出教材中所有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模型,并采用了人机交互,使学生对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有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有机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则大量使用了flash动画,将分子的微观反应过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各类有机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高三学习胶体时,用flash制作的课件帮助同学理解胶体的性质,将半透膜、滤纸形象的比喻作孔径不同的筛子,而三种分散系微粒做成直径不同的小球;通过小球在筛子中的运动情况,表现出胶体性质的本质。②复习课模式:高三年级的“氧化还原反应模块”、“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模块”等课件是将教材中的相关知识集中起来,应用《课件大师》作为平台,采用树状结构,形成的知识模块,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学生的各部分知识的掌握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③在全校的教学公开课、优质课、汇报课上进行展示和表演,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起着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示范的作用,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全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3、开发用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

在多媒体技术与教材整合的基础上,我校“理科整合课题组”的老师又开展了用计算机在局域网上进行教学交互的尝试。由研究组成员、物理组的李春老师利用Author ware开发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制作了同时可供七十人使用的习题检测系统,每个同学可随机完成规定的题量,设置了七百个程序单元,在此模式下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填充不同素材用于课堂教学练习。此系统在我校计算机教室进行了试验,他将物理课中的浮力一节的内容在计算机房进行了一节实验性质的公开课,每个学生从计算机的屏幕上不但看到所讲解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表现出来,而且能根据讲解内容马上进行知识的巩固练习。全班同时使用,用计算机从局域网中随机的直接调出有关浮力的习题进行练习,练习的答案和结果马上能够反馈到老师的主控机上,老师就能够马上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练习正确率的统计结果,并及时进行评讲和总结,初步做到了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显示了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巨大优势。

上一篇:惊蛰节气的禁忌和起居饮食2022年下一篇:县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