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书记在全市2008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2024-08-08

XX书记在全市2008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共4篇)

1.XX书记在全市2008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篇一

在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上半年经济

工作分析会议上的讲话

周 强

(2008年7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市上半年经济工作分析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研究全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安排部署下半年工作,全力促进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力争超额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前面,各县区汇报了各自上半年工作情况,随后市委张书记还要做重要讲话,各县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关于上半年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石油和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等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面对国内连续遭遇雨雪冰冻、持续干旱、特大地震等灾害因素的影响,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项工作普遍动手早、启动快、抓得紧、落得实、亮点多,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速发展同步推进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工业规划体系建设和管理机构整合、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教育布局调整和职业教育、交通建设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城镇化建设、灾后恢复重建等8大板块的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有些工作做法和经验已在全省推广。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10.87亿元,同比增长16.4%,增速名列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2.21亿元,增长87%,增幅提高71.3个百分点,增速名列全省第一,总量位居全省第二。财政大口径收入14.85亿元,增长1.5%,扭转了前5个月负增长的局面;小口径收入6.68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0亿元,增长23.2%,增速名列全省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7.9%,比全省低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922元,增长19%,增幅位居全省第三;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35元, 增长20.6%,增速名列全省第三。1—5月份,外贸出口创汇总额3630万美元,农产品出口创汇位居全省第一。根据县区督查、统计分析和平时掌握的情况,上半年工作有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农村经济呈现出“六增两快”的良好态势。一是农业增加值持续增长,实现增加值10.51亿元,增长27.7%,为20年来最高增幅。二是夏粮产量稳定增长,预计总产量39.73万吨,增长72.2%,增速名列全省第一;油菜总产量达到3.99万吨,增长27.4%。三是秋田面积大幅增加,播种面积236.56万亩,增长44.9%,其中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面积达到53.98万亩,占计划的108%。四是以设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强劲增长,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46个,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正大模式”的转变;全市肉牛饲养量66.7万头,出栏10.2万头;肉绒羊饲养量219.8万只,出栏169.2万只;紫花苜蓿种植90.5万亩,建成千亩草带281处、万亩乡镇44个。五是以苹果为主的经济林建设持续增长,新栽经济林10.44万亩,其中苹果3.76万亩。六是设施种菜面积增加,达到4.25万亩,比去年增加1.29万亩,增长43.7%。七是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新建500万元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8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区35个,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得到加强。八是劳务经济发展明显加快,输转劳务31.94万人,占计划的86.3%,创收11.62亿元。

(二)工业经济呈现出 “三高两增”的良好局面。一是工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提高,达到58.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0.1个百分点,创10年来新高。二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完成60.82亿元,增长17.5%,提高3.6个百分点。三是销售产值提高,全市工业销售产值104.92亿元,增长22.4%,产销率达93.1%。四是原油产量增加,生产原油143.62万吨,同比增加15.95万吨。五是工业项目建设投资增加,新建、续建、技改工业项目172个,完成投资15亿元,增加4.7亿元。

(三)项目建设呈现出“三增一快”的良好势头。一是建设项目增多,启动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1321个,同比增加264个,增长24.9%;完成投资102.05亿元,增长76.4%。二是争取项目力度加大、数量增加,争取项目61个,到位资金10.27亿元,增长4.4倍。三是招商引资项目投资增大,实施50万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235个,完成投资22.04亿元,增长38.2%,启动民资12.84亿元,增长31.2%。四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快,交通、水利、城市建设等项目快速推进,成效明显。

(四)为民办实事工作进展良好。启动全民创业促进就业“七大工程”,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安臵方案;新增城镇就业13463人,占任务的61.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城乡低保资金全部发放到位;争取到各类教育项目资金3亿多元,普通高考二本进线率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1412名,培训农民22.6万人次;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提高到92.45%,已为20.48万人报销医疗费用1935.47万元;全面启动16件实事办理工作,已落实资金5.88亿元,到位率为52.2%,一些为民办实事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抗震救灾工作扎实推进。“5〃12”大地震发生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各级各部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全力开展抗震救灾,迅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村危窑(危房)、中小学危房、乡镇卫生院和部分乡镇办公用房三大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地震监测网络工程基本建成,应急指挥系统工程建设正在落实之中。

(六)各县区工作竞相发展、各具特色。环县现场会后,各县区的工作扎实推进、富有成效,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涌现出了一批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典型。环县工作措施实、亮点多,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二;庆城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建设管理走在全市前列,农村公路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市第一;华池县双垄沟播玉米种植、草畜产业开发为全省树立了典范、创出了路子,低渗透2吨区石油开发环境好、支持力度大,进展顺利,为全市油田产能规模的大突破奠定了基础;合水县春季苹果栽植规模大、质量高,生产总值、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速均居全市第一;宁县项目建设力度大,长庆桥经济示范区、和盛工业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位居全市第一;正宁县农业结构调整步子大,新农村建设标准高,煤炭资源开发势头好;西峰区重大项目建设抓得紧、进展快,城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以村村通油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建设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位居全市第二;镇原县工作比较全面,农业产业化、工业集中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推进快、效果好,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四项指标均为全市第二。全市上下呈现出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心齐气顺、风正劲足、政通人和、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投资增大、开发加快、转型加速、发展提速的新阶段。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1、抓规划、谋长远,着力构建指导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体系。规划是发展的蓝图和总纲,是指导推动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手段。市上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全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立足区域优势资源开发,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完成了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利用、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石油煤炭优势资源开发、工业集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和药品加工、城镇建设、交通网络建设、水资源保障、生态建设、教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和全民创业扶持发展等多项规划,搭建起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主骨架”。

2、抓项目、促发展,着力构建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有效载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上争、内聚、外引一起上,争取、建设、管理一齐抓,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实行领导包干责任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带领市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5次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上积极汇报争取,取得了重大进展。交通建设,庆阳铁路发展规划已上报铁道部和省发改委;长庆桥至青铜峡铁路已列入国家铁路建设规划;西平铁路所有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国家发改委审批后即可开工。庆阳机场改扩建工程已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西长凤高速公路项目正在进行测绘放线;雷家角至西峰高速公路项目可研已通过省发改委预审,正式上报国家发改委待批。启动实施了红色旅游公路项目、通乡油路工程。水利建设,扬黄人饮续建工程,相关材料已全部上报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积极争取审批;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68.9%;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城市建设,明确了城市定位,健全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积极开展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力度,城区脏乱差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市容环境明显好转。城区道路、供热、供排水、供气工程和强弱电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成效明显。县城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重点项目建设规模大、进展快;重点小城镇和新农村试点村建设起点高、力度大。生态建设,围绕扩充环境容量,提升环境承载能力,积极启动实施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庆阳市雨洪集蓄保塬生态工程已经省发改委审批。加大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力度,长庆百万亩碳汇林基地建设已启动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水土流失治理、淤地坝建设等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基础建设,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即将投入使用,民俗文化博览馆已完成主体工程,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武警支队整体搬迁、庆阳五中、体育场、市体育馆等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对我市烟草产业发展的支持,国家烟草总局原则同意相应增加我市烟草收购和种植计划,并适当增加兰州烟厂指令性生产计划,通过省上以转移支付的方式弥补烟厂关闭给我市造成的损失。

3、抓关键、破难题,着力构建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的工作推进模式。围绕产业富民,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用五年时间使甘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7年全国平均水平”的指示精神,在全省率先编制了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助农增收十大措施;组织相关部门制定了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两大品牌建设意见。“三农”工作富有成效,大灾之年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全力加快石油、煤炭开发步伐,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到位,成为零障碍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积极争取中石油将我市列为低渗透2吨区油田试验示范区,总投资达45亿元,已完成钻井64口。以张

15、张20、庄76等区块为重点的林缘区石油开发全面启动,钻采设备已经到位,年内将形成4.5万吨的产能规模。华北油田镇原区块、延长油矿环县区块勘探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石油产能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引强入庆”工程,加强与华能集团的合作,煤炭资源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上半年,开展勘查面积429.45平方公里,新增查明煤炭储量4.6亿吨。华能集团已整体接收正南煤田开发,正在进行地质勘探和矿区规划论证工作。环县刘园子煤田已进入建矿前期阶段。沙井子煤田正在开展勘探作业和矿区规划工作,探矿权收益分配相关事宜正在衔接落实。宁南、宁中煤田完成普查。合水西煤田和合水至宁县、马岭至环县两个区块煤层气探矿权设臵工作已向国土资源部提出申请,有望近期通过审批,其他区块开发陆续推进。通过整合,组建了甘肃鼎峰、通达果汁、甘肃绿鑫等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正在积极筹备上市。围绕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城建、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围绕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全省率先制定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总体方案等7个系列配套文件,迅速启动实施灾后恢复重建“五大工程”。围绕改善民生,高度重视环卫工人、下岗职工、残疾人、子午岭林区离退休老干部和供销社职工等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问题,建立了市长信访接待日制度,下实手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转军人安臵等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4、抓改革、增活力,着力构建运行顺畅、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围绕整合资源、理顺关系、明确责权、提高效能,在全省率先理顺了工业管理体制和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了市区建设管理体制、城区道路交通秩序管理机制、子午岭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规范了市本级预算内基本建设管理,强化了政务大厅职能,解决了职能交叉、权责不分、政出多门、效率不高、服务不到位的问题,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5、抓开放、促开发,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区域之间、银地之间、院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招商银行、兰州银行、民生银行、开发银行建立了银地战略合作关系,从资金方面争取对我市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工程给予支持。与兰州大学建立了院地战略合作关系,计划筹建高标准精细化工产业园;与兰州理工大学的合作框架协议已经商定;与同济大学合作计划筹建环保科技产业园;与农业部社会事业管理中心衔接,策划、论证筹建中国(庆阳)农耕文化博览园。向周边城市发出倡议,谋划建立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级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得到了积极回应和大力支持。近期将在我市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正式启动前期工作。以香包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为媒介,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在北京博物馆首次举行了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推广周活动,在兰州举行了东方空中文化之旅—甘肃庆阳香包民俗文化宣传月活动,开放开发步伐明显加快,庆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6、抓落实、干到位,着力构建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的运行机制。落实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关键。市政府制定出台了《抓落实干到位工作守则》,提出了抓落实干到位的50条措施,建立完善决策机制、责任机制、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四个机制”,力求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主体、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奖惩规定“五个明确”,努力建设学习型、法制型、服务型、责任诚信型、开拓创新型、高效清廉型政府。

总体上看,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客观地分析,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区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个别县整体工作实绩较平,工业增速高的县与低的县相差38.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高、低差距近1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的县是小的县62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够理想。二是项目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争取落实的大项目少,新上工业项目、财源建设项目和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少,没有很好地整合项目资金,项目资金到位不及时,跑上去、争回来,走出去、引进来的工作力度不够。三是CPI指标居高不下,农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惠农政策兑现部分的收入,影响了农民增收和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四是受涉油企业税收入库缓慢等因素影响,大口径收入增幅趋缓,加之灾后重建等新增支出数额较大,财政运行压力增大。资金瓶颈制约矛盾突出,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亟待解决。五是在抓落实干到位上仍有差距,个别县区、部门安排部署多,督促检查少,落实力度不大,重点工作创新不足。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既要正确认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充分认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要了解兄弟市州、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趋势,自我加压,负重争先,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上来,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保持大开发、大建设、大提速、大发展的态势。

二、关于下半年工作

下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很大。做好下半年的工作,对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至关重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一手抓灾后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认真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富民”两大战略,强化抓落实干到位的各项措施,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确保完成、力争超额完成全年既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突出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快速增长。认真落实“走出去、引进来,跑上去、争回来,沉下去、干起来”的工作措施,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石油煤炭优势资源开发、工业集中区建设、城镇发展、交通网络建设、水资源保障、教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等领域,精心谋划一批项目、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一批项目、扩大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项目、激活民间资本启动一批项目,以项目增加投资,以项目促进发展。要全力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西长凤高速公路、巴家咀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西平铁路、机场4C级改扩建工程,做好西峰至雷家角高速公路、宁长运煤大通道、扬黄人饮续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市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武警支队整体搬迁、庆阳五中、体育场、市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市人民医院住院大楼要投入使用,门诊大楼要尽快开工建设,并积极开展新闻大厦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抓项目的长效工作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牵头联系制、部门领导负责制。对市级领导联系的23个重大项目,由联系领导亲自负责,深入现场督促进度,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对全市105个重点项目,要逐一摸排,靠实责任,倒排工期,强化督促,跟踪问效,加快建设步伐。对尚需争取衔接的项目要千方百计做工作,确保尽快审批立项、开工实施,使项目建设真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二)突出优势资源开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紧紧围绕把我市建成甘肃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决定》,立足当前抓石油,着眼长远抓煤炭,突出特色抓工业,谋划、争取和实施一批带动工业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实现工业总量的扩张和质量的提升。全力推进石油、煤炭两大资源开发步伐,加大低渗透油田示范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确保年内原油产量突破300万吨;加快庆阳石化搬迁改造项目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成投资26亿元;加快煤炭重点矿区前期建设,正南、沙井子中部和罗川煤田要完成地质精查,宁南、甜水堡南部煤田要完成详查和采矿权出让登记,沙井子西部煤田要完成普查,镇北煤田要完成预查,力争年内新增查明储量12亿吨以上,争取完成合水西煤田和合水至宁县、马岭至环县两个区块煤层气探矿权登记。要突出发展地方工业,紧紧围绕油煤化工、食品、医药、建筑、建材等主导产业,扶大做强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力争下半年新办工业企业有新的突破。要围绕石油钻采、煤炭开采和转化,及早谋划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设备维修产业。要加强对工业生产的监测、预测和分析,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要狠抓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力争实现全年节能减排目标。

(三)突出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今年我市自然灾害严重,要把抓好抗灾减灾、保粮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深入推进产业富民战略,认真实施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粮食增产、草畜推进、苹果增效、瓜菜提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等农业结构调整五大工程,进一步扩大复种面积,以小补大,以秋补夏,力争全年粮食获得好收成。提早安排秋播计划,适当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留足空间。要把发展粮食生产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形成国家、社会、企业、农户共同储备粮油的完备粮油储备体系,确保今年完成粮食储备1.25亿斤(市级2000万斤、县区1.05亿斤)、食用油储备20万斤的任务。全力抓好秋季苹果栽植,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要提前做好规划、苗木准备等工作,确保一次性完成下欠的27万亩栽植任务。7月底前,市上将召开全市秋季造林和经济林建设动员大会,对林业建设、苹果栽植等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要大力发展草畜产业,每个县区要集中抓一批规模养殖场和科技养殖示范园,年内肉牛饲养量要达到76万头,紫花苜蓿种植达到110万亩。充分利用水源光热等条件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生产。积极探索土地向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规模经营大户流转的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下半年是大宗农产品收获和销售旺季,要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开通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有效增加农民收入。要扩大以技术型为主的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和水平。要切实抓好54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全面完成新农村试点建设各项任务。要加快农田水利、饮水安全、节水灌溉、沼气、公路、电力等“六小”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当前,已进入主汛期,要加强对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强化水库等重要工程的调度,切实做好防汛工作,确保安全渡汛。

(四)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紧紧围绕把庆阳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黄土生态城市的定位,把城市建设的着力点放在规划管理、基础设施配套、市政功能完善和建设质量的提高上,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全力抓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120个建设项目。新区开发要重点实施好世纪广场、世纪大道景观提质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加快推进道路、集中供热供气、供水排水、弱电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尽快构筑起新区基本框架。要加大新区项目、土地和违章建筑的清查清理力度,对违规项目、违法占地、违章建筑,要限期整改,依法处理。旧城改造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一步创新思路,放活政策,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南盘旋、北出口、西镇路什字等区域改造工程实施步伐,设计建设好城市广场、公园、绿带、雕塑和标志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要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成果,加快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步伐,集中解决好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7个县城和重点小城镇要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实施好产业发展项目,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从农村最迫切需要改善的道路、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深入开展以“三清、三改、四化、五通”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五)突出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针对今年灾后重建任务艰巨、收支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各县区和财税部门要严格落实组织收入工作责任制,坚持依法治税,加大税收征管力度,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的监控与征管,加强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特别是要搞好油田生产服务,积极衔接落实税收入库,力争对上半年欠收任务近期补回,赶上进度。要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约束,严肃财政纪律,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所有财政拨款单位预算开支一律缩减10%。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干部职工工资按月发放,确保灾后重建、扶贫、社保等各项重点支出及时到位。

(六)突出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着力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工作方式方法问题,健全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市场机制、示范机制、奖惩机制。在进一步巩固完善市区建设、工业、公路养护等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下半年要重点研究解决工业集中区发展、乡镇工作管理规范、粮油储备、经济林建设、荒山、荒坡、荒沟绿化、区域经济合作开发、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事关发展全局的体制机制性问题。积极探索优势资源开发、农村土地流转、城镇土地经营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地方金融体系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农村信用联社转制为村镇银行前期调研工作,加快组建县区担保公司和贷款公司,大力扶持农村发展资金互助社,形成较为完善的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地方金融体系。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要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切实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问题。要加快推进对内对外开放,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重大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力办好第六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广泛推介项目、展销产品、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扶持兴办外贸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外贸出口创汇示范区,增强外贸出口的集聚效应,实现外贸出口创汇的新突破。进一步加强院地、银地、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全面落实战略合作协议,与兰大合作,开展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学习培训活动。加大引行入庆力度,争取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开发银行、兰州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高举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旗臶、高举区域生态建设的旗臶、高举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旗臶,积极争取建立陕甘宁革命老区国家级生态能源经济示范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七)突出改善民生,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在全力办好16件实事的基础上,围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国民教育、基本医疗、居民住房、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利益分配调整等方面,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加快建立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七大保障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城乡贫困人口、农村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建立充分就业的保证体系,毫不松懈地抓好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突出做好大中专学生就业安臵工作。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整合资源,调整结构,提升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建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建设,实现人人有房住。建立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支撑体系,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用上放心的药品。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和分配体系,保证高收入阶层通过合法途径继续增加收入,不断扩大中间收入群体的数量,争取低收入群体有增加收入的机会,确保人人过得去,争取人人过得好。加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运用经济手段平抑物价的作用,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确保困难群众正常生活不受影响。进一步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努力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保证市场供应。扎实开展求实进步年活动,全面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加快推进科技、文化、广播电视等社会建设,确保各项社会事业和谐进步。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在政法队伍中积极开展警德、警纪、警风“三警”教育和大练兵活动,让政法干警成为人民满意、政府放心的队伍。

(八)突出“五项改造工程”建设,全面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灾后恢复重建的难点在农村,重点是农村危窑(危房)、中小学危房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县(区)、乡(镇)政府是灾后恢复重建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抓规划、抓进度、抓质量、抓监管、抓落实的要求,坚持“三公开一透明”,严格执行工程抗震设防标准,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加快五项工程建设步伐,努力实现“三个确保”,即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确保重灾户在今年封冻前搬进新居,确保因灾损毁校舍尽快建成,学生秋季开学在新的教室上课,争取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

(九)突出抓落实干到位,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下半年是落实全年任务的关键时期,各县区、各部门要坚持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真抓实干上,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抓关节点,既要讲求“干劲”,又要讲求“干法”,既要善当“主力”,又要善谋“合力”,既要发挥班子集体“智慧”,又要重视“民智和民众的认识”为决策者所鉴,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树立全市工作一盘棋的思想,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加强协作,搞好配合,形成步调一致抓工作、全力以赴促发展的整体合力。各县区、各部门要对照年初市上下达的任务,逐项检查落实,看哪些工作进展快,哪些工作还有差距,对没有赶上计划进度的工作,要采取得力措施,弥补差距,迎头赶上。坚持季度市长协调通报会制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完成目标任务的措施和办法。坚持每半年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干部通报一次经济形势和重大项目建设情况,赢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各级政府是决策的主体,也是抓落实的主体。督查是抓落实的重要措施,要把督查落实贯穿于全年各项工作之中,坚持专项督查、阶段性督查和全面督查相结合,完善督查方式,提高督查质量和效果。三季度市上将重点对市委全委扩大会议暨上半年经济活动分析会、市政府全体会和城镇化建设、工业强市、项目建设、金融、教育、灾后恢复重建、全民创业促进就业等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重点看工作思路、目标是否明确,工作措施是否得力,工作推进是否扎实有效,把会上定的、嘴上说的、纸上写的都要变为实实在在地行动,说了算、定了干、马上办,以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作风,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要改进和完善对市直部门的考核办法,一方面,要把服务基层、服务发展和勤政廉政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由社会、县区、企业三方公开评议;另一方面,还要看在省上考核中处于什么位次,看行业工作省上是否在我市召开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年终考核,兑现奖罚。要改进和完善对县区、乡镇的考核办法,采取综合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对经济总量扩张、工业经济、项目建设、农村经济、财政增收、城镇化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重点工作名列前茅的县区和乡镇予以重奖。

同志们,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是真本事。全市上下一定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做到各项工作创一流、名次争上游,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XX书记在全市2008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篇二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镇坚持以市委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工业立镇、工业强镇”战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镇元―4月份工作进展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简要汇报。

一、元―4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XXX元―4月份,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万元,占年目标任务的40.3,同比增长16.7;全社会固定投资完成××万元,占目标任务的40,同比增长32.3;财政收入完成××万元,占目标任务的33.3。镇域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增长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业经济强势推进。XXX元―4月份,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万元,占目标任务的45,同比增长51.3;主要工业利税实现3292万元,占目标任务的4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完成31992万元,占目标任务的43,同比增长22%;全镇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2.5,主导地位明显。

(二)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镇确定重点项目14个,其中工业项目8个,三产项目2个,基础设施项目4个,××生产线、××印刷、东胜钢构、××扩建、凯龙化纤等项目正在建设或已经投入试运营。

(三)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元―4月份,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2亿元,占目标任务的58,利用外资120万美元,新招千万元以上项目6个,利用外资180万美元,占目标任务的45,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同比增长45%,占目标任务的69.8,实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面落实,发放粮种补贴116万元,富民沼气工程全面启动,“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截止目前,共培训农村劳动力796人次,培养农民技术工人216名,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75个,转移农村劳动力926人,各项指标均完成目标任务的50以上。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工业主导,努力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继续坚持以项目为支撑、招商为手段,不断强化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一是抓项目。在确保××钢铁、××陶瓷、××钢构等新建和续建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加强××制药、××药业、××医药等项目的跟踪服务,促进增产增效。二是抓招商。在大力推进委托招商、网络招商、项目招商、重奖招商等多元招商模式的同时,完善投资评价机制,提高投资强度和经济密度,实行集约化招商。

(二)强化城镇功能提升,努力使城镇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市区“东进北扩”战略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镇功能布局,建立“三区”发展框架,加快“三区两路”(新市区、工业园区、文化娱乐园区和福钢路东延、桃园路北进)的规划论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功能。完成华瑞路建设,完善绿化、照明等配套设施;实施黄水河河道整治工程,启动公主湖绿化、美化工程。

(三)强化文化旅游带动,努力使第三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发掘整合××××文化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和公主湖、南水北调工程、望京楼水库等自然景观,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经济;依托××××园的开发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完善配套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以文化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四)强化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发展农村产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重点抓好畜牧养殖、蔬菜、服装加工、交通运输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围绕“乡风文明”,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强化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的发挥。围绕“村容整洁”,抓好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特别是“中心村”和民居院落的规划以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今年重点抓好张垌试点村和12个综合整治村的建设,靠示范引导,试点带动。围绕“管理民主”,抓好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今年重点以郝家岗、张垌为示范,引导各村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村务公开内容。

3.书记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

奋力开创南京科技工作新局面

刚才,我们隆重表彰了荣获全市科技进步奖的单位和个人,白下区、南工大、海昌中药集团等三家单位分别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在此我代表南京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单位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为全市的科技工作和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季市长对去年全市科技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今年科技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我完全同意,请各区县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各区县政府向市政府递交了2012科技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希望大家履职尽责,兑现承诺。借此机会,我谈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进一步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自从南京获批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来,全市科技系统积极抢抓机遇,大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推动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上,开展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相继颁布了《南京市促进技术转移条例》、《南京市知识产权促进与保护条例》等一批地方法规,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20条”、创业创新“1+8”政策体系、“科技九条”等突破性政策举措。二是科技创业创 新的载体环境不断优化。南京“321”创业创新人才计划、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人才安居工程、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等取得初步成效,在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三是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不断完善。我市联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和江苏省政府共同建立了“南京建设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部省市联席会议”制度;对南京市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优化调整,并围绕科技发展的重大事项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书记牵头抓人才、市长牵头抓教育、市委副书记牵头抓科技”的高位统筹机制,基本形成“大科技”的组织领导体系。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去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达到 3.1%;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31.3%,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在国家科技部 2011 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市和13个区县全部顺利通过考核,其中,南京市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鼓楼、江宁、雨花台、栖霞、玄武等 5 个区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称号。在经济日报社主办的 2011 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南京上榜“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这些成绩的取得,浸透着全市科技工作战线干部群众的心血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科技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经过多年的努力,南京已经进入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正面临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以创新型经济和服务型经济为主攻方向 的第三次重大历史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能否实现党代会确立的“创成率先大业”目标,一个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聚焦“四个第一”,在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上取得实质性大突破,从而在创新型经济发展上争先和领先。实施创新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南京是创新资源密集型城市,科技、教育和人才资源丰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突出优势。南京创新驱动的实施成效,根本上要靠全市科技系统发力,要靠科技工作推动,要靠科技进步支撑。可以说,科技工作的水平,决定着南京新一轮发展的未来,决定着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局。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科教与人才资源丰富,而最突出的问题却是科教与人才资源的转化不充分,科技发展中始终存在着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我们不能只看到科技工作中的成绩,尤其是一些很光亮的数字,这些数字好看但不好用、不实惠,甚至掩盖了背后的实质性问题,使我们的认识造成一定的偏差。一是有效的研发投入不足。去年南京市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1%,是全国比例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南京的企业界研发投入只占一半,比例只有1.5%左右,而深圳90%以上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贡献的。又据省内的统计,苏州 88.6%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无锡 91.0%研发机构建在企业,而南京只有 43.5%。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统计调查显示,南京高校的科研成果只有 10%有可能应用转化,高校承担的国内科研课题中也只有 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在南京地区高校中有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在“沉睡”。这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40%的情况相比,形成巨大反差。三是创业型的人才数量太少。一方面是企业研发人员比重低,据统计,苏州86.1%的研发人员在企业,无锡 95.5%的研发人员在企业,而南京只有 48.6%研发人员在企业;另一方面,创业人才数量少,我市现有国家“千人计划”55人,居全国第三、江苏第一,但创业人才仅6人,加上省“双创人才”9人,也只有15人,而苏州50人中80%是创业人才。这里所谓“创业人才”,其实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人才。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集聚、整合与转化能力不强的问题,而资源集聚、整合与转化能力,正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尽管我们多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先进区(县)”的称号,但这是全国大范围的常规考核,很大程度上考核的是你的专利成果,考核的是你服务全国的水平。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专利成果不等于有产品,有产品也不等于有产业,更不等于有推动发展的经济和财富效应。如果从“产品”的角度讲,我们南京生产的主要是“半成品”。南京每年毕业的25万大学生研究生是“半成品”,他们必须到社会这个大熔炉里去锻造,成为能够创造财富、造福社会的人才,才能算是“成品”。每年产生的大量科研成果也是“半成品”,科研成果只有通过创业、通过企业进而变成产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算是“成品”。南京的石油化工产业,多数处 于初加工环节,生产的也多数是“半成品”,能耗很高、成本很高、附加值很低;产业链上的深加工环节、“成品”环节却不在南京,而在市外和省外等其它地区。从“半成品”发展到“成品”,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的手段、一定的过程。否则,南京大量的科研成果和人才资源,是不可能大规模自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这就好比“孵小鸡”,在自然条件下,会有一些小鸡孵出来,但是绝大多数一定是“旺鸡蛋”,不能成活。进一步讲,“孵小鸡”光靠“老母鸡”也不行,因为“老母鸡”也不可能在任何环境条件下都能“孵”出“小鸡”,至少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鸡窝”。所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联手创造适宜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通常都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如果我们不想去面对风险、忍受痛苦,也不可能提高转化的成功率。根据全省统一的科技进步水平监测结果,南京的科技进步水平在江苏排第三位,苏州第一,无锡第二,而且差距还不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因为科技进步不是简单体现在科研经费占GDP比例这个唯一的指标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科技进步对经济质量、经济效益乃至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改善上。我们的排位偏低,正是因为这个比例并非衡量科技进步的决定性指标。因此,我认为,跟南京所拥有的科教资源优势相比,我市“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也不够突出。从这个意义上讲,南京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就不在于科技本身,不在于科技研发和基础研 5 究本身,而在于科技资源的集聚、转化和应用,使之成为产业经济的现实驱动力。所以我们不能就科技来抓科技,不能再把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科研项目的立项、课题的评审、经费的安排等常规工作方面。做科技项目,是高校院所、专家学者的长处,也是他们的责任,我们不可能比他们强。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把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已经做出来的成果,拿出来转化,为推动发展、造福社会服务。现在这方面的工作,恰恰是我们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应该把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科技怎么应用、怎么转化为现实驱动力上。如果我们不在自身的资源优势上下功夫,不在科技资源转化上求突破,就不可能实现创新型经济的大发展,就不可能率先在全省建成创新型城市,甚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对此,全市上下特别是科技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增强做好科技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把准方向,聚焦关键,奋力开创科技创业创新工作新局面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创成率先大业,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道路,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系统要贯彻落实党代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科技工作的职能作用,就必须立足南京的发展基础、现实差距和目标要求,以科技 6 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主抓手,以推动科技创业创新为着力点,聚焦“主体、服务、机制、应用”等四个关键环节,全力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奋力开辟南京科技工作新局面,为在2015年建成中国人才与创业创新名城奠定坚实的基础。

1、抓好两大主体。要把突出创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发挥主体的功能作用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一是突出人才的创业主体地位,以人才引领发展。南京主要缺的不是科技创新人才,而是科技创业人才,特别是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全力推动科技创业创新人才的大扩容,通过创业人才创办企业、转化成果、培育产业。我市实施“321”人才计划不到半年,就有1200多人申请,目前已经首批遴选出“领军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计划”315 人、“科技创业家培养计划”48人,集聚“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40人,分别完成计划目标的105%、109%和222%,成效超乎预期。这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对路的,南京对创业人才也是有吸引力的。今年要进一步坚定信心,乘势而上,深入推进,一方面要加快既定人才政策的落实和兑现,为吸引更多人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工作的针对性,更加注重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和顶尖人才,更加注重对硅谷地区留学人才和科研团队的引进。与此同时,要强化“科技九条”的落实,把蕴藏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科技与人才资源转化为创业创新的现实力量。二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久前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着重强调“要把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作为今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首要重点任务”,这对南京很有针对性。制约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型企业太少。要把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摆上突出位置。上个月省“两会”期间,省委罗书记参加南京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南京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今年全省的目标是 70%的覆盖率,我市去年的覆盖率是74%,今年要争取达到95%,力争明年实现率先全覆盖,使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能力实现新的跃升。今后凡是引进的大中型企业,必须要有研发机构,或者要有短期内建立研发机构的计划。要大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向研发型、智慧型乃至跨国型企业转型升级。

2、抓好科技服务。实践证明,科技创业创新必须要有体制机制灵活、服务功能完备的孵育和服务环境。我们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导向,就是要使整个城市具备一种综合性的创业创新服务功能,着力提升优势资源向现实生产力和竞争力转化的能力。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从三个层面用心着力,统筹推进。第一个层面,就是聚焦科技创业载体,营造综合服务“小环境”。现在南京绝大多数的孵化器、科技园、开发区等,都不具备真正的科技创业孵育功能。为此,我们就必须像国家改革开放之初先搞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开发区一样,在小范围内先行先试。首先在科技创业特区、大学科技园(创业园)等一个个小区域内,按照 国际一流标准,营造一种特别适宜创业创新的功能载体和制度环境,着力提升创业孵化的成活率和企业培育的成功率。如果说初创企业是“小苗”的话,那么我们的科技创业特区等载体就要成为最适宜种子生根发芽和快速成长的“温床”、“温室”。如果说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研发机构是“大树”的话,那么我们的这些载体就要成为最适合“大树移栽”的沃土。前段时间我和季市长到浙江学习,浙江的大学科技园的规模水平,特别是公共服务的健全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搞创业载体,决不能只是建房子、挂牌子,一定要把公共服务的“软环境”搞上去。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招才引智,过去比的是政策、比的是硬件设施,现在投资商和创业者更看重的是功能、是服务、是文化、是综合环境。去年以来,全市规划建设的20个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已有15个挂牌或动工开建,今年要加快各方面工作进度,确保集聚科技创业企业3600家以上。第二个层面,就是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拉开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框架。要按照市党代会及其前后两次全委会的部署,抓紧建立专业性的创业创新教育辅导体系,建立健全以公共技术、投融资、信息交流、中介服务和政府服务“五大平台”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以及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前两个层面,主要是政府主导,尽快弥补“市场失灵”。但是创业创新活动,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机制,靠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和作用。所以,第三个层面,就是积极发展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与应用、生产及消 9 费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是衡量一个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的突出标志,同时其本身也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目前我市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正在快速增多,服务的领域和手段正在不断丰富,但从整体来看,科技中介服务仍是制约科教资源优势发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短板。我们要着眼长远,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导向,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产品设计、科技金融、管理咨询、技术市场交易、知识产权管理、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着力提高各类科技服务的可获得性、易获得性。通过三个层面的协同努力、不懈努力,最终使整个城市具备强大的科技创业创新综合服务功能。

3、抓好机制创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南京而言,更为紧迫的是创新合作机制,把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的创业创新积极性引导好、发展好。衡量一种合作机制是否有效的关键标准,不在于各方签了什么样的战略合作协议,挂了什么样的合作牌子,而在于这种机制是否符合市场化、产业化的规律,进一步讲,就是看它是否实现了利益上的捆绑和融合。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协同创新”和“政产学研融合”理念的体现。我们南京地区的绝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都是省属、部属,与南京市没有行政隶属关系,所以我们不可能通过行政的方式,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和方式,把大家的利益捆绑起来。因此,必须坚持把利益捆绑作为科 技工作机制创新的核心原则,力求从根本上激活南京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科技创业创新能量,为我所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各区县、开发区与市内外的高校院所共建科技创业创新平台和实体。按照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思路和“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模式,共建大学科技园;按照“产业技术研究院+学科型公司”模式,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总之,就是要通过利益上的捆绑和融合,切实让政、产、学、研、金各方面利益主体,像机器齿轮一样咬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咬合,实现内在主动的、协调融合的、共兴共荣的联动发展。今年我们要搞一个课题,评估一下每个高校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再准备拿出一些钱出来,论功行赏,实施有效的激励。

4、抓好应用推广。科技的价值在于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在于推动发展、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要围绕关系民生改善的重大科技问题,扎实推进全民健康、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村镇建设等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组织实施一批民生科技示范项目,以科技惠民生。要把科技应用推广与现代农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发展都市农业、高效农业为导向,以溧水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龙头,加快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积极引 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要高度重视“科技青奥”建设。去年市科委牵头编报的科技青奥专项行动计划,获得了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将获专项经费资助5184万元。要以此为契机,落实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理念,在生态环境、公共安全、数字信息与智能化控制、新能源、绿色建筑、管理与科普等领域,加快展开科技计划布局,抓紧建设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有南京特色的科技示范工程。

我们强调科技工作要向“主体、服务、机制、应用”等四个关键环节聚焦,说到底就是要求全市科技工作加快实现转型。要把科技工作的着力点从立项、评审、分配经费等常规性领域,转向科技创业创新领域。抓主体、抓服务、抓机制、抓应用,不是科技系统一支力量就能做好做成的,需要教育、人事、人才、组织等各部门联动,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牵涉的部门、层级、范围更加广泛。但是,科技系统的着力点,必须率先地、坚定地转移到科技创业创新工作上。

三、加强领导,广泛动员,凝聚做好全市科技工作的强大合力

2012 年是全面落实市党代会部署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的“改革攻坚、创新突破年”。最近省委罗志军书记多次指示,今年不提新口号,聚精会神抓落实。从2010年我市出台的科技创新20条政策,到2011年制定的科技创新“1+8”政策体系,再到2012 年春节前出台的“科技九条”,可以说,今后几年南京科技工作的政策框架基本确立,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政策举措已经部署。当务之急,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落实推进,确保各项科技工作部署早见成效、见大成效。

1、要把落实政策摆在首要位置。政策是否有效力,关键在于落实,否则再好的政策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带来复杂的负面影响。不制定政策,至少还可能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灵活;但是出了政策却不落实,必然会让政府的公信力大受影响。政府没有公信力,城市就对人才没有吸引力,甚至已经引进的人才也留不住。所以说,政策不落实,甚至比不制定政策的影响还要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针对既定的政策框架和要求,加快制订出台相关实施细则,确保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同时,还要认识到政策生命力在于动态适应性。要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注重发现新问题和新需求,及时优化调整既定政策,使其更具针对性,更富创造性,更有实效性。我们的政策是公开的,很容易被其他地区模仿。如果我们在落实政策上行动不够快、举措不够实,人家学了你的政策,很快就能拿出力度更大的政策跟你竞争,这也要求我们根据发展实际和竞争形势,及时调整优化政策,始终保持政策上的领先性和实效性。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我市已经出台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特别是“科技九条”,有些确实与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现行的体制机制存在一定的冲撞,对此我们要积极配合,主动服务,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减轻负担,尽快拿出对接和细化政策,引导他们融入到南京科技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2、要切实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力量。推动科技工作的落实,基础在基层、主体在基层、活力在基层。科技的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大量工作都在基层的区县、开发区以及各类园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科技系统要主动适应基层工作需要,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协调,推动科技人才向基层汇聚,金融资本向基层投入,创业创新载体向基层布局,切实通过提升基层科技工作能力,推动全市科技工作部署又好又快落实,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服务。重点把科技创业特区、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园、文化创新园等基层载体的工作人员力量配强配好,有组织地对这些人员开展政策和技能培训,包括选送到科技创业先进地区学习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政策把握能力和操作执行能力,确保我们的创业创新工作部署准确高效地落实到位。

3、要建立“一把手抓科技”的高效机制。各级“一把手”要抓好“第一生产力”,做到有目标、有督查、有考核、有奖惩、有成效。要加强对创业创新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经验,推动新发展。要积极组织加大有效科技投入,着力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和运行机制。今天的会议上,各区县都向季市长递交了责任书,对此市有关部门要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如期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市科委、科协包括区县科技部门,在全市科技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职尽责;教育、人才、组织等所有 14 相关部门都必须发挥职能优势,积极主动配合,不做“旁观者”,当好“推动者”,共同做好科技工作。

4、要大力营造浓厚的创业创新氛围。经过前一阶段的密集部署,我市科技创业创新工作已经全面拉开框架。各级各部门包括企业、中介机构,要积极主动做好科技创业创新的宣传和推动工作,为推动自主创业、知识创业和科技创业“鼓与呼”。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敢于创业创新、奋力创优创造”的精神,让全社会充分理解科技创业、积极支持科技创业,踊跃投身科技创业,让一切创业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科技创业创新的强大合力。

4.XX书记在全市2008上半年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 篇四

今天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传达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人才工作,安排部署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工作。刚才,X同志传达了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

X同志对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讲得很全面很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我完全同意。希望各级各部门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X就如何抓好人才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各具特色、成效明显,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见贤思齐,共同提高。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人才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作出系统安排,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各县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快形成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体制机制,为X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就人才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特殊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推进人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重大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建设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目标任务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在体制机制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在核心要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激励广大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聪明才智。X月X日,省委召开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省委书记X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推动改革创新,加快形成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为决胜全面小康、让X更加出彩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书记X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准确把握精神实质,深刻理解丰富内涵,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推动全市人才事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断强化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创新平台,实现了人才总量、素质、贡献率大幅提升,全市人才工作良好格局已经形成,人才引进培养的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人才工作领导体制逐步健全,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我们在引进和集聚高层次人才、推动政企研高端对接、人才服务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保持了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好态势。今年1—6月份,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X%,居全省第X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X%,居全省第X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X%,居全省第X位。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周边地市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无论是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人才总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低于发达地区水平,虽是人口大市,却不是人才大市。全市各类人才总量约占总人口的X%,大大低于全省X%、全国X%的平均水平。二是高层次人才和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十分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环保工程、城市规划等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平台建设比较薄弱。自身的科研院所数量较少,产业集聚区的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还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缺乏吸引人才创新创造的平台。四是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发展过程中与人才结合不够,项目的引进和人才的引进没有很好统筹起来,存在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五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人才管理体制不顺、权责不清,用人主体自主权落实不到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动还存在不少障碍,有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更多的表现为人才竞争,发展优势更多的表现为人才优势。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市五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继承创新、统筹谋划,在“四个总”总体思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X”跨越发展思路要求,在前不久召开的市“两会“上,正式向全市发出了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动员令,目的就是提振士气,厚植优势,晋位争优,跨越发展。实施“X”跨越发展思路要求,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枢纽经济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承载区、创新驱动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华夏历史文明X传承创新区,需要强大的人才支撑,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优势,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完善全链条育才、全视角引才、全方位用才的发展体系,最大限度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尤其要看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深刻认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着眼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推动又好又快跨越发展,以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的优化激活人才这一池春水,以人才优势赢得竞争、赢得未来。

二、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人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加快构建具有X特色和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上下更大功夫,全面提升人才发展水平。

(一)要以活力迸发的机制引才用才。用好用活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只有实施更加积极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打破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枷锁”,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才能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贯彻落实X,结合我市实际,重点解决好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的问题,人才评价中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问题,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的问题,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不合时宜、束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资源开发规律,进一步完善以业绩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以体现人才价值为根本、以维护人才权益为基础的分配激励机制,形成人人争当人才、人人争做贡献的浓厚社会氛围。要创新人才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对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专项投入,优先保证人才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引进的需要。对于人才建设,各级政府要善于投入、舍得投入。要设立人才培养、引进和奖励的专项资金,确保教育、科技、人才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科技、人才投入上的主体作用,支持它们建立人才发展基金,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提取比例。要统筹协调各类人才经费的使用,加强监管,切实提高投入效益。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和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克服人才评价中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人才的成长,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有利于事业发展的大局。要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畅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基层和困难企业集聚,让优秀人才各展其能、实现价值。比如,我市正在谋划设立省科学院X分院和省社科院X分院,希望各县(区)抓紧研究谋划、积极主动对接,围绕主导产业,力争引进一批博士等高技能人才,推动X发展。

(二)要以筑巢引凤的办法养才育才。只有种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我们要着眼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人才工作平台建设,比如,各县(区)产业集聚区在搞好其他服务的同时,要尽快设立主导产业研发平台,从而为广大人才在X能够发挥作用、展现作为搭建舞台。一方面,要配置好本地资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X市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开展与省内外高校合作,用好博士服务团、科技副县长等渠道,引进更多更适用的人才,力争引进的人才既为我所有也为我所用,即使不为我所有也要为我所用。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部署、重点任务和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促进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紧紧围绕我市正在着力打造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紧紧围绕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转型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晋位升级、保障改善民生、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升的公共服务期盼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立足长远,重点扶持,跟踪培养,加强教育引导,鼓励探索创新,紧密结合省、市关于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从各自的职能和发展需要出发,研究提出并积极实施切合发展的人才工程项目,进一步为培养人才搭建有效平台。要积极构建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着眼贯通优生优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道德教育、就业创业、高端引领的人才发展全链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着眼于我市人口大市实际,持续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大国工匠”和“金蓝领”。要注重在实践中锻炼人、培养人,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向农村、向企业、向社区、向基层流动,真正让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磨炼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

(三)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留才聚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没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眼光和胸襟,是很难快速发展起来的。良好的人才环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和推动力,对外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留住人才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想办法让各类人才在X有干事创业的条件、无各种后顾之忧的困扰、搭建好的舞台,不能让英雄无用武之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从政策扶持、优化服务、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市X提出的相关举措,同时抓紧出台有效管用的人才引进培养配套措施,确保这些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效应。要注重防止“重抢才、轻用才”的倾向,既要有“三顾茅庐”的执着,又要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包容,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引进人才,着力解决好人事关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现实问题,全方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使各类人才在X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在工作上要多支持,帮助他们掌握更多信息,争取项目资金,落实工作经费;在生活上要多照顾,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多办实事、好事,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人才工作的社会风尚,推动形成为科技专家喝彩、向优秀人才致敬的浓厚氛围,从而为广大人才营造安心舒心的工作环境。

(四)要以“高精尖缺”的导向纳才强才。目前,我市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为突出。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努力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盘活存量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培养和引进一名高层次人才,就可以盘活一个单位、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高层次人才对于推动一个城市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相统一,重点围绕我市城市建设、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培养引进一批懂项目、懂管理、懂技术、懂经营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具有超前战略思维的优秀企业家短缺也是我市人才工作的一个短板,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只有保持企业家队伍的青山不老,才有经济发展的绿水长流。要把企业家和优秀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按照市场经济导向,打破行业、系统壁垒,积极引导各类人才主动投身经济建设的热潮中,鼓励支持杰出经营管理人才闯市场、创大业,使其成为推动X加快发展的领跑者。要围绕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结合落实领导干部服务企业五项制度,在帮助企业引进人才、创新创业上多想办法、多谋良策,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培养,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个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适应X建设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塑造X发展人才优势。

三、加强党的领导,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人才事业是宏大的事业,人才工作是系统工程,涵盖领域广、参与主体多,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一)要坚持党管人才。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党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汇报。特别是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和各环节。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

(二)要加强引领服务。各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握好各方面人才的思想实际和工作特点,做好各类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办法。领导干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带头加强同广大专家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善于同各方面人才交朋友,做到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搭建广阔舞台。

(三)要落实改革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发展改革摆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中来统筹推进,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逐级压实责任,层层抓好落实。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该转的职能要尽快转,该放的权力要放到位,扎实推进改革任务落实。要加强督促检查,做好改革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对推进不力、效果不好的要严肃问责追责。

(四)要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制定的人才工作文件的政策要求,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成效探索,宣传我市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在全社会大兴重才育才爱才聚才之风,努力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政策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

上一篇:学校元旦节目主持词下一篇:经典童话故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