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2024-06-23

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精选8篇)

1.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一

启发式教学在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运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电类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学习一年至二年文化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后, 都有一段时间的电工生产实习,面对这些大都由初中毕业升入职校,从未进过工厂大门的学生来说,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他们既复习和巩固所学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又提高专业技能的操作水平呢?笔者在长期的电工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认为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呢?《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把启发式教学的涵义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教学艺术适时而巧妙地启迪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其方法有:直观演示启发、表情动作启发、类比启发、图示启发,设疑启发、激励启发等等。由此可见,其发式教学是外延非常宽广的教学手段。下面就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几种方法在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直观演示启发

学生刚来到电气实习工厂(场)、车间、对工厂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很陌生、很好奇、都想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试一试。此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演示法(或称示范教学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各种电工工具的使用,实习指导老师讲解时,力求对每一样工具的使用做出正确的直观演示,如锯弓锯割的正确姿式,榔头的使用方法,电工刀剖导线的角度,各种导线的连接方法,电工登高操作的具体动作,电烙铁焊接的正确方法等等。直观演示启发教学是电工实习教学中入门指导应用最多、最广泛的、学生最易接受的一种身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深,正确的姿式操作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否则,会贻害学生,造成误导、产生人参和设备损害事故。

二、表情动作启发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最大的隐患是学生发生触电事故,这是令人头疼的大事,故实习老师在一切教学活动中总是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把安全生产实习放在第一位置,而刚到工厂车间的学生是初生牛犊不畏虎,你说电老虎厉害,我偏偏要摸一摸,碰一碰,什么都不怕。故笔者在讲授安全用电和安全操作的实习教学中采用“触电”表情动作启发,“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尝试一下“触电”的滋味(当然有绝对的安全保障),用自己或他人的切身感受和表情动作来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是用一个500伏的兆欧表、本人用双手捏住两个接线端,让学生由慢到快摇动手柄,一直到自己触电,发出触电的动作表情,然后让学生自己用双手捏住接线端,我轻轻摇动手柄,让学生“触电”,让其他学生观察触电学生的表情动作,如此“触电”几位同学,并让触电部位各不相同,因此“触电”同学啊的表情动作丰富多彩,然后让“触电”的同学谈谈触电的感受,启发教育其他同学在电工实习过程中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严防触电事故的发生。然后再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生产中发生触电案例,使学生知道“电击”“电伤”的危害,脑袋瓜里时刻绷紧“触电”这根弦。

三、图示启发教学

电工生产实习教学中有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学校的电气工厂(或车间)没有教材上给出的各种机床电气设备,而机床的电气控制系统往往是和机械的、液压的系统一起配合运动的。由于没有实物,讲解时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可采用各种机床的结构和原理挂图进行图示启发教学、如讲X62W万能铣床就是利用挂图讲解两个操作手柄,如何实现工作台六个方向的讲给运动,讲解工作台的单程自动控制和半自动循环控制,这样,尽管没有接触到实际机床,但对机床电气控制与机械部分的配合运动,有了相当了解,所以在机床电气维修的实习教学中,采用图示启发教学加上机床电气模拟板(箱)的实物教学,效果较好。

四、类比启发教学

在电力拖动线路安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学生安装接触器控制单向运转电路,当该电路安装完毕通电试车后,即进行接触器控制的正反转线路安装,这时候采用类比启发教学,启发学生,能完成电动机正转方向电路的安装,那么电动机反转方向控制电路是否也是一样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在主电路上改变电源相序,在控制电路上是相同的,这样,学生学会了在电动机单向正转的基础上,采用同样的元件和控制原理实现电动机正、反两个方向的控制电路的安装。再用类比启发:如果要实现电动机正、反转自动往复运动电路的安装能否行?让学生比较一下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结构原理,学生即明白,限位开关和按钮开关的动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安装在板内,一个安装在板外,因此原电动机正、反转电路不动,增加两只限位开关,在控制电路上采用常闭触点串联,常开触点并联的接线方式,即可达到电路的要求,因此,顺序控制,多地控制等线路的教学都可采用类比启发。学生通过装接一个简单电路后,采用类比启发教学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安装较复杂的控制电路。

五、设疑启发

在电工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碰到许多在书本上找不到(或没有讲解)的疑难问题,如“用电池――毫安表判别变压器与电动机绕组同名端时指示为何相反?”,“钳形电流表测量交流绕线式异步电动机转子绕组电流时, 测量值与铭牌值实际相差为何很大?”等等问题,利用实操中出现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一个人的经验,就是他在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碰到疑难问题又不断动脑筋想办法加以解决,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没有经验,就是因为很少参加实践活动,很少碰到疑难问题。本人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在实操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电工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原理,公式、法则、定律等解决疑难问题。这样,有利于消除职业学校学生中常见的“轻理论,重实操”的毛病。倡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习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赞科夫指出:“理论知识是掌握自觉而牢固技巧的基础,因此,掌握理论知识不仅不防碍技巧的形成,而且恰恰相反,乃是形成技巧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实习教学中,既要防止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又要防止以干代学,认为理论可要可不要的师傅带徒弟式的错误观念;只有做到教、练结合,特别是电工实习教学中的电机修理、机床电器维修、电子线路的调试与排故等课题时要多设故障、多提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互相渗透,课堂教学、实习训练相互协调,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的认识,才能获得最价的教学效果。

六、激励启发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智力水平及实操效果。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精神品格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发辉,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确立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的人际氛围,激励他们形成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爱护集体的.优良作风。众所周知,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书外,还须考上本专业的中级技术等级证书,专业理论和实操动手能力优秀的学生还可以参加每年由政府劳动人事部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这对每一个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优先推荐,择优分配,获取较好的工资待遇和劳保福利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电类专业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都要进行严格的应知、应会的强化寻来年,在实习中我们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如在电气工场(或车间)门口设立距考证日期的倒时牌,利用宣传栏,学校广播宣传本校优秀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的名次及奖励,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取得的荣誉,获取的薪金和劳保福利待遇;同时在电气实操工场门口的宣传栏中每天公布《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上摘录的各种招聘人才信息及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形成竞争观念,危机观念。在具体电工实操教学中根据考证内容或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课题考核制,进行严格的模拟考试,淘汰极少数学习不认真、实操吊儿郎当的学生,把他们转为试读生,如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读后,还不能改正,则不予毕业。同时重奖哪些在技能竞赛中获得名次的佼佼者。鼓励有潜力的学生一专多能,获取多种证书。

如我们电类专业的学生毕业时,除毕业证书外,还取得计算机初级证,低压电工上岗证、高压电工上岗证和电工中级技术等级证,部分优秀学生利用暑寒假期间接受培训获取电梯操作维修证或制冷空调安装维修证等,为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基础。实践证明,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后,都获得了较理想的工作。总之,通过各种激励启发教学,能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力,挖掘他们自身的潜能,并将他们的活力与潜能转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培养了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的精神,使学生明白了要通过刻苦努力学习,勤恳扎实的工作,就能够掌握知识技能,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当我们努力地把填鸭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在老师的指导下,连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都变得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个个动手,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在人格、意志、身心、体魄等方面健康发展,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教学基本功全书》,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学教研室编,知识出版社,1993.4

[2]《教学的艺术》,谢盛圻、王华敏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月

[3]《教学管理》,汪家齐、陈立森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8月

(责任编辑:刘永新)

2.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二

1 课前教学准备

整理相关素材,利用假期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并撰写每一份教案,以清晰授课思路,让启发式、互动教学贯穿课堂始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过程探索运用

2.1 理论教学:在启发中让“教、学、做”有机结合,活跃课堂气势

以往的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畜牧机械的结构和运行原理,笔者制作了各种模型,让复杂的机械结构简单明了,变抽象为具体,拿到课堂上进行实物启发教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理论和实际生产的联系上,只是举例子说明,缺乏实物,同学们未接触过生产现场,脑中无物,无法建立联系,导致启而不发,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通过网上下载、制作动画或现场录像等方式,将机械的应用及运行情况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启发教学,让学生对机械设备由陌生变为熟悉;使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使呆板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机械记笔记的手放下了,同学们的思维跟着教师走。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基础上,还采取互动式启发教学。首先,每节课课前以教师为主进行课前提问,内容是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本节应预习的知识;其次,课堂上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教学。例如在讲解“饲草切碎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时,教师先启发学生分析并讲解铡刀的构造、工作过程,再组织学生讨论应如何减轻铡刀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教师总结出饲草切碎机的构造,师生共同讲述工作过程并分析使用注意事项。互动式启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获取创新能力的欲望。

2.2 实践教学:拓宽渠道,学以致用,让学生做实践的主角

2.2.1 实验室教学

为使学生熟练掌握畜牧场常用电路的原理,理论讲授后,将学生分组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看电路图互相讨论,分析接线路径,并动手接线,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接线路径,学生被动操作的做法,从而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操作欲望。在学生接线过程中,教师点拨指导,接线完毕,指导教师将排查故障方法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先检查所接电路,老师再复查一遍,当发现触头接错、虚接触等错误,教师并不直接指出,而是让学生动脑分析,找出故障,亲自体验探索的乐趣,总结错误的原因。教师复查正确后,再通电试验,电动机的正常运转会让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他们对电路原理的理解。

2.2.2 生产现场教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饲料加工机械的构造、工作过程和加工工艺,在理论讲授时,先带学生到实验室,让学生拆看粉碎机、混合机等主要设备,了解设备的构造、熟悉设备在工艺上的布置形式。再带学生去大中型饲料企业参观学习,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经理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生产车间里,原料和成品整齐地摆放,工人们有序地工作,高大的饲料加工机组有条不紊地运转,使学生好奇,他们不知不觉地走上前去咨询,通过中控室里工艺流程的分析,加工车间机械设备逐层的参观,学生基本上弄清楚上下层设备在工艺上的联系,较好地掌握了各种加工设备的构造、工作过程及加工工艺。有的同学在饲料厂生产实习期间就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对实习厂家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

为实现控制参数的最佳化,现代机械设备多采用电脑自动控制,为让学生见识新技术,还利用校孵化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认识模糊电脑、智能汉显、多信息等不同控制技术对孵化机内环境条件的控制方法。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到企业参观实习,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及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学好专业的信心。

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巩固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会应用,模拟生产,精心选择并设计案例,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课程相关知识,查阅资料、相互探讨、集思广益,为现代化的畜牧场合理配备所需的机械化设备。

2.2.3 开放实验室教学

依据辽宁医学院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教学大纲,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开发设计了综合性的实验实习项目,如畜禽饲养管理机械的安装与调试等。在理论课结束后以选修的形式对本科学生开放。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可独立操作也可两人一组。既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3 课程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学生的成绩评定有两种方式,形成性考核(35%)与终结性考试(65%)。

2.3.1 形成性考核

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包括考勤及实验、实习表现 (5%) :每节课前 (后) 由主讲教师记录;课前提问 (10%) :第二次课开始, 对于学过的内容每课提问3~5人, 每学期每人至少提问2次, 即时记录成绩;实习操作、口试 (15%) :将考核内容编成序号, 做成标签, 根据实验室的规模将学生分组, 每组6~8人随机抽签, 确定自己的考核内容, 教师登记并分派操作台后, 该组的同学同时独立操作, 操作完成后学生举手示意, 教师检查并进行口试, 然后根据学生的操作及口试情况, 即时给出成绩;实验、实习报告 (5%) :由主讲教师批阅后记录。

2.3.2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 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检测。由学院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命题依据学校考试管理办法中的命题规定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试题从学院考试中心题库随机抽取, 教考分离, 学生笔试。

3 教学效果评价

3.1 课程组成员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成员随机听课(至少听课6学时/人),并及时反馈信息。听课过程中,教师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学习气氛轻松,同学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且积极配合教师的启发。

3.2 学生评教

课程结束后,由学院教务处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从评教结果看,大多数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方法,对任课教师的评价平均分为99分,并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3.3 学生考核成绩

3.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 初中 ; 历史教学 ;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259-01

在中国,历史意识非常强烈,从远古时期就有“结绳记事”的观念;而且,我国人民非常注重对历史的学习与参考,正所谓读历史可以“知兴替”。近年来,伴随新课改的具体实施,历史教学也出现了巨大的争议与探讨,尤其是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有了新的变化,更加注重“以学为中心”,注重“科学合理方法”的运用。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非常有用,因此,应该加强对这些教学方法的研究与讨论,增进推广与应用范围。

一、概述启发式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教学思维与方法非常关键,而且越来越受到教师与教育管理机构的重视。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较为常见,也易于实现的教学思想,它有一定的原则、有实际的教学观念,是方法与思想的完美结合,主要是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知识的习惯、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启发而得到所传授知识的精要。这与能力教学十分契合,而且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通过一些提点、问题、线索等主动的进行探究,有利的促进了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学主体中有了充分的表达,因而,是十分有用且易于操作的教学理念,以下就以《秦王扫六合》为例,进行具体的应用说明。

二、结合实例说明启发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在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10课,以秦王扫六合为学习主题,探讨秦国统一古代中国的历史。新课本中,开卷就设置了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概要,并配以图画。这充分说明在新课改中,要求历史教学应该实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史记》内容的了解、《过秦论》内容的评价,搜集资源;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知道“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的发生地点、背景,以及事件的结局,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然后进行组与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论点辩论;这要求学生自己从课本内容、网络、课外书籍中进行资料搜索、资料的剪裁与整合,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这一个教学版块最好是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

其次,教师先做好本课程的教学纲要,明确秦灭六国的过程、原因,并对中央集权统治建立,采用哪些措施进行巩固,以及它对于后世的影响等进行设定;并且对当时秦朝的疆域、所进行的大型工程等进行具体设置。然后,对應的提炼出通过哪一部分训练学生哪些能力,最好是将课程以版块的形式加以讲解,注意讲解中的措词,以及启发方法。比如,通过对上面所说的“荆轲刺秦王”故事及其相关资料的收集与辩论课,让学生了解到秦国的发展史,从辩论中以论点的形式对课文有一个充分的提炼,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将辩论的主题设置的尽可能宽泛一些,并让学生从中认识到这一主题探讨的必要性。

第三,通过地图、战争局势的实物模型等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训练,主要是将学生带回到当年的“烽火硝烟”之中,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场景设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进行各自情况的介绍,并将各国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从而探索秦国强盛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四,就是通过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的介绍,将学生导入到现代视角之下,运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艺术等,对秦国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与思考,并让学生对课文中所进行的简单介绍进行延伸,以此,提高学生的拓展能力。

第五,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不能过于死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灵活运用,尽可能的采用这种教学思维方式,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育,将“照本宣科”与学生的“呆若木鸡”状态加以改善;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通过激发潜力,让其主动地学习历史,利用“感官官能”具体的呈现历史,这样才能将历史教学真正带入学生的内心之中,融入血液之内,构建起新时代的历史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历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根脉,需要永远学习与永恒铭记。由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社会上掀起了以“物质与享乐”为主的生存观念。从理性的角度看,这是十分偏颇的。因此,应该鼓励初中学生学好历史,形成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与发展意识,提高认知事物的水平,使其懂得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改善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生去思考,去发问,去寻找答案,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我国初中生的能力培养水准,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杨梅花.初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18).

[2]楚会梅.初中历史课堂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尝试[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4(6).

[3]郁杨.启发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中学版),2010,(9):66.

4.浅谈朗读启发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四

——古诗《乞巧》课堂观察之学生朗读

朗读启发是语文教学中的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也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这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和含义联系起来,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朗读只是流于形式来充实课堂时间,有的则把朗读与讲授截然分开,唯语文而朗读,收不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应有的效果。这就使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失去了地位和作用。

下面就谈谈朗读启发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抓住时机,总启导读。“总启导读”,故名思意,谓之一堂课的起始而进行的朗读。总启导读一则是铺垫感情、拉开序幕;二则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起。万事开头难,如果我们抓住了时机,很好地运用总起导读,就会使一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课一开始,万教师首先有感情地叙述了乞巧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诗人林杰写的一首描写当时情景的古诗,大家想不想知道这天会有什么样的情景?这样的总启导读制造了悬念,又激发了兴趣。

二、对比读,悟情之有别,学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对比读主要是通过比较、区别感情,比出差距,达到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1、对比读不同的字词,悟情之有别。如万莎老师在教第一行诗[七夕今宵看碧霄]对区别理解“宵”与“霄”的不同时。是这样做的:今宵的宵的意思是夜晚,读的语气稍平缓。而教“霄”时,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星空图。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一个晴朗的夜空。生:我看见了无数眨着眼睛的星星。生:我看见了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夜空。

师:对!这样的天空诗句中称做什么?

生:“碧宵”。

师:这样的碧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很美。师: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点学生读)(语气有点平淡)师:谁还想来读读,把碧宵读得更美些?(另一个学生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行诗)

教师就是通过慢慢启发、比较,让学生加深了对字的理解又达到了让

学生想象其情景,意会其内涵,才可在朗读的感情表达上有所不同。

2、对比读不同的抒情文,悟情之有别。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李白的《赠汪伦》。这两首诗都是抒情的,一是抒思亲之情,一个是友谊之情;一个是感情忧郁、心情孤寂,一个是感情豪放、心情快乐。让学生同时读这两首诗,读完前一首,要有一个较长的停顿让情调从忧郁之中超脱后,再读第二首,这样才能使两种截然不同感情有明显的区别,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三、抓住时机,激情忆读,开拓思路。

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使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同时发挥作用。如在讲授新知前,引用和复习旧知,这样能巧妙地使新知潜入自然,记忆又深刻。

在讲解《乞巧》这首诗的意思前,万老师引用了传说中在七月初七夜晚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故事。

师出示课件“鹊桥会”图画,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仔细观察他们的动作和表情,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生:两个孩子大声叫着“妈妈!妈妈!”一头就扑进了妈妈的怀里。生:织女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生:孩子在妈妈的怀里说“妈妈,我真想你!我再也不要离开你!” 生:牛郎拥抱着心爱的妻子和一双儿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师:是啊,经过三百六十四个日日夜夜的思念,这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他们会说、会哭、会笑,该是个多么感人的场面呀!你们能把刚才想像到的场面融入诗句中,有感情地读出来吗?老师采取个别读,女生读,全班齐读的形式读出那种感人的情感,这样就能达到诵读与感悟相融合,又能品味出语言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四、读而助思,展现文意图景,促发丰富的想象。

朗读不同于文章的讲解。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死的,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促发人形象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如讲最后一行诗时,师叙说:在这天的晚上,少女们会约上几个要好的姐妹,围坐在一起。月光透过窗子斜照进来,在跳跃的烛光下,她们穿针引线。紧接着大频幕出示少女们在烛光下穿针引线的情景。师问:“看着这个画面,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感受到很热

闹。”生:“她们很高兴。”然后师启发学生:“你能把你感受到的高兴、热闹的情感读出来吗?试试看。”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心里体会一下感情,再指名读让学生相互体会、互相感受那个热闹、高兴的场面。然后师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穿针引线,体会到穿针并不向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还让学生了解当时少女们穿的是九孔针,学生感到更难了,当学生从诗句中知道少女们要穿“几万条”时,不禁感叹到这真是“难上加难”!启发学生感受到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进一步体会到美好的愿望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老师才让学生边想象边自由读出少女们的深切企盼和那份执着的情感,师又范读后充分让学生蕴育感情再齐读,这样的朗读才可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的能力。

五、总结众读,加强领会,统化全文,拓展升华。

不管是古诗还是一篇文章的教学,讲完后,必须总结全文,这是哪一课都不能缺少的一个环节,这时再读古诗或文章就是为了获得最后的总印象。那可以采取个人轻读,来体会全文的内容;可以指名读,老师获取反馈信息,进一步加强辅导教学;还可以师配乐范读,让学生获取全文的总的感情印象,加强对全文的理解;甚至还可以让生闭上眼睛,沉醉在诗情画意之中,展开丰富想象,一起回味,一起诵读。

总之,朗读启发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潜力可挖的,只要针对不同的文章抓住有效的时机,恰当地运用朗读这一方法,就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008.6.

杨开梅

有效地评价 促进学生发展

-------9加几之课堂评价观察研究

听了雷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有效地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她采用了表情、动作、语言等多种表现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片断一:刚上课复习时,以“开火车”的形式来进行的。师说:“小火车”,学生接着说:“开起来,一开开到哪一组?”老师面带着笑容说:“火车开到李飞翔这一组。”师生这样互动性地对话,一下子把学生学习的劲头给调动起来了。火车开到的那一组的学生都很兴奋地站起来回答计算结果,之后还及时让学生互相评价哪一组的火车开得最稳最好。雷老师并鼓励其中2个小组的学生说:“你们要加油!”

片断二:雷老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出一个青小开运动会的场景,同时老师伴音:瞧!伴随着嘹亮的进行曲,我们班的同学雄纠纠、气昂昂地走进了运动场。比赛开始了,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呀!跑道上正在进行60米的决赛、运动场中央在进行着跳绳、踢毽子、跳远等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拉拉队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老师准备了一些牛奶,已经喝了一些,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老师这一段激昂的谈话让学生精神振奋,激起了他们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去动脑思考,才愿意去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进而达到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

片断三:在解决“一共有多少盒?”这个问题时。老师

先把问题提出后,由学生说出了几种解决方法,然后老师再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在说计算过程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组合能力有限,加上还有点胆怯,不敢举手说。看到这种情景后,老师温和地说:“怎么想就怎么说,说错了不要紧,只要能站起来说,就是好样的。”老师这样一说就扫除了学生习中那种心理障碍,过了几秒钟后,就陆续有学生举手发言了。有位专家说得好:“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在这节课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雷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能及时、巧妙地运用:非常棒、真棒、非常好、很好、真聪明、了不起、点头、有进步、微笑等鼓励、表扬、赞许的语言、动作,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起,甚至到喜爱的程度。即使有个别的与预定目标不那么符合,也能给予肯定和鼓励,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更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007年12月

5.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篇五

林贤如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类的情感和意图用音乐的形式表达的一种方法。语言有国界,而音乐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部分,历来是中小学校的一门必修课程。近年来将音乐作为一种元素,甚至是一种手段运用到其他课程中,已有不少有益尝试。特别是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音乐在促进学生理解、领悟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普及,相应教学设备的更新和配备也为音乐走入课堂提供了硬件保障。

地理作为一门跨越文理的综合性学科,从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角度出发,将音乐适度地引入地理课堂,不但可以帮助在学生理解地理事象,增加学生对自然、人文的感性认识,更可以陶冶情操。因此,我们若能在课堂上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以恰当的音乐作衬,二者定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一名地理老师,也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在把音乐引进地理课堂方面,做过一些尝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大致归纳如下。

一、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理论依据

1、音乐的教育功能

音乐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地理学科中所强调的地域差异,除了自然的,更多的是人文的差异,而音乐浓厚的民族性、地域性正体现了这种差异。将合适的音乐引入课堂,可以多方位展现文化地理景观,为辅助地理教学提供广阔空间。

地理课堂是进行爱国情怀、人文情结、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阵地,音乐可以促进教学目的的达成,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2、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

对于某一确定的音乐,听众往往在感受上产生共鸣。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虽不具有形象直观性,但可以再现某些自然、人文现象以及启发一种主观性的内心情感。这对地理课堂中自然过程的揭示,人文现象的展现和情感的激发都有直接意义。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为音乐辅助实体内容教学提供了依据。

二、音乐在地里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类型

地里教学在涉及国家、民族、地区、文化、景观等教学内容以及各教学环节中,都可以选取适当的音乐作为辅助教学内容或背景配乐。鉴于不同音乐在地理教学中运用的理论基础差异,因此可以将音乐分为以下两种运用类型。

1、作为与地域文化关联的音乐。音乐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当地理课学习相关的国家、民族、文化等区域地理内容时,音乐更可以有发挥的空间。例如学习国家地理,我就试着做过这些尝试。

譬如在学习东亚国家日本时,放上一段《樱花》乐曲,和着音乐轻声旁白:“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每年春季开放,有的雪白、有的粉红,如霞似锦,惹人喜爱……”。在音乐声中把学生带进日本国度,这样开头既自然,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此外可作为新课引入、制造气氛的地方还有:如讲南亚开头,可放一段颇有地方风韵的印度舞曲,把学生带进南亚那片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讲俄罗斯时,先放一段俄罗斯民歌如《三套车》,歌词写道:“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乘着歌声的翅膀学生的心早就飞到了冰雪覆盖的俄罗斯大地,和那条母亲河之称的伏尔加河畔……

讲拉丁美洲国家巴西时,可以引用一段桑巴舞曲,并介绍说:“足球是巴西恩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桑巴舞是巴西人最喜爱的一种舞蹈。有人说,巴西人踢足球就象跳桑巴舞一样好看而富有节奏……,足球、桑巴舞、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构成巴西的特色。”接着,带领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巴西经济及其他内容。南美洲重要国家阿根廷,可以播放一段热情奔放的探戈和潘帕斯大草原牧牛的视频,通过声音和图像生动表现阿根廷的特色。

此外,在讲课过程中插入一些音乐片段,即可以缓解课堂紧张气氛,调节情绪,又可以引导学生转入下一个内容的学习。如学习北非国家埃及一课,讲到尼罗河与埃及的关系时,不妨来一段埃及民歌《尼罗河畔的歌声》:“太阳刚刚爬上山岗,尼罗河水闪金光,家乡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的人们在歌唱……”,歌声落下,老师评述:“歌曲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富饶、祥和安宁的尼罗河沿岸田园风光,这一切连同埃及六千年灿烂悠久的历史,都离不开尼罗河的无私奉献……”。

再如讲到欧洲西部发达的旅游业时,以斯特劳斯优美动听的《蓝色多瑙河》为背景音乐,从多瑙河上的航行,维也纳的音乐会讲开去,让学生沉浸在西欧浪漫旅游的遐想之中。至于中国地理部分,可涉及的音乐就更多、更熟悉。比如在全文开头,书中就首页刊出歌曲《歌唱祖国》拉开中国地理的序幕,在嘹亮的歌声中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富饶资源的热爱之情,进而激发其报效祖国,为祖国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的爱国情感。在此高昂的状态下进入章节学习,学生求知主动性增强,精力集中,易进入角色。

在讲中华民族时,可采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在歌词中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这个大家庭里,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族之间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共同携手创建祖国明天。

《长江之歌》是一首气势磅礴、而又脍炙人口的好歌曲。“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肩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短短几句,唱出了中国儿女对母亲河的依恋,也包含了很多地理常识,假若以此曲作为《长江》一课的“引言”,相信学生会在这饱含深情的歌声中胸潮澎湃,心驰神往,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与此有类似效果的还有《黄河》、《京杭运河之歌》等。

在学习中国分区地理香港和澳门时,有两首好歌值得推荐,一是《东方之珠》,一是《澳门》,两首歌都唱出了香港、澳门这两个在外已逾百年的游子历经沧桑、磨难,日思夜想盼望着早日回归祖**亲怀抱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我们了解港、澳历史及地理位置等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捍卫祖国统一的决心和信心。

此外,我们在学习中国各分区地理时,还可采用一些富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民歌片段,这样可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既轻松愉悦而又紧扣课文内容的学习环境,学习效果显而易见。如反映西北风情的《兰兰花》(陕西),《达坂城的姑娘》(新疆);反映南方江浙一带情调的《紫竹调》,广东乐曲《步步高》;反映青藏地区特色的《献上最洁白的哈达》《青藏高原》等相关曲目,在此不一一列举。

2、作为调节课堂氛围的背景音乐

由于人类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感受方式,聆听同样的音乐,能够产生相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背景音乐虽然与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可以营造不同的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对音乐审美的心理效应和音乐的认识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音乐中传递的喜、怒、哀、乐等基本情感要素能很好把握。因此,在不同课堂环节中,针对特定需要,可以选取一些适当的音乐作为烘托。例如,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播放一段马斯内的《黛依斯》中的沉思曲,以烘托课堂气氛。在讨论后,为了让处于兴奋状态的学生平静下来,可以选择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为了缓解课堂授课过程中学生过度的紧张,可以放一段抒情的轻松音乐,如海顿的《小夜曲》,以便放松心情。

三、音乐在地理课堂教学运用的要求

将音乐搬上地理课堂之前,一定要仔细筛选考量,在这当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所选取的音乐要注意典型性和进步性

音乐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主要是为地理学习服务的,因此选取的音乐应该具有代表性和可接受性,尽量选用特色鲜明、学生熟悉的乐曲,不要将生僻艰涩、难以理解的音乐搬进课堂。

2、要选取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音乐

使用恰如其分的音乐可以帮助地理学习,反之生硬运用音乐,则会适得其反,不但浪费了地理课的时间,而且不免有哗众取宠之感。如学习北欧、南亚、非洲地理时,若一时找不到对应音乐,应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同时,播放音乐的时间宜短不宜长,时间最好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不应该喧宾夺主,将地理课变成一堂音乐欣赏课。

6.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六

执笔者:鲤城区第二幼儿园 二级教师 李梦影

美术教学活动与幼儿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相互整合,能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孩子们各方面的发展,是当代美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因此,本人觉得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应以“生活化教学”的为主要目标,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生活”为主导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广阔的美术教学活动空间大胆、随性的创作,让生活走进课堂,让美术与生活相互沟通、融合,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创造及动手能力。

本学期,在组织本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基本技能,以丰富的表现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与幼儿互动,注重美术活动与孩子们生活体验的紧密联系,使孩子们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学习美术的技能技巧,有目的的把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实践有效地融合,使“生活”和“美术”相互渗透,形成一个过程,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价值,从而来满足孩子们的绘画的愿望和需要。现在我就“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谈谈我的看法,请各位同行相互探讨,提出意见。

一、挖掘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能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是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习得必要的美术技能,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因此,美术活动的内容必须是幼儿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有关事物,把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实施中,会让孩子用心去感受生活,在最大限度中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自主地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会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美术创作之中,从中体验现实生活的美好。

例如,生活中经常见到的“雨伞”,就是一个很好活动内容。“雨伞”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物品,它的普及性和独特的魅力是不容忽视的。“雨伞伞面上的美丽的图案,让下雨天、大晴天的马路上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给大家留下了不灭的印象。本学期,我抓住了这个十分生活化的教材内容,设计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伞》,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验来装饰“伞面”的花纹。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怏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活动中的学习氛围非常积极和融洽,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都很好。我通过课件,引导孩子们观察了不同小花伞伞面上的美丽图案,介绍伞面上图案的排列规律,尝试与幼儿进行直接互动,引起全班小朋友积极回应。孩子们在活动中,相互述说着自己见到的“伞面的图案”,热烈地讨论着自己要如何为“伞面”进行装饰,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好不热闹,大大的激发我们班上孩子们对这次美 术教学活动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创造表现能力,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幼儿创造出作品,画面十分丰富,感动着每一个参观他们作品的人,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反观之,如果不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孩子们对于美术教学活动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孩子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本学期我结合“主题美术教学”,设计了一节美术活动《七星瓢虫宝宝》,就存在了这样的问题。虽然“七星瓢虫”的画法很简单,但是孩子们对于“七星瓢虫”这种昆虫不是非常熟悉,有的幼儿虽然听过它的名字,但却不曾见过,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的积累。组织本次美术活动中,我虽然用了许多方法让孩子们了解“七星瓢虫”的基本形态和生活习性,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孩子们反馈出来的作品,显得十分单调,存在“依样画葫芦”的单调模式。孩子们借助教师的范图,以及课件对“七星瓢虫宝宝”进行的感知尝试,却只是停留在“七星瓢虫”最基本的形象上。孩子们带着“试懂非懂”的态度进行作画,根本表现不出自己心里的真实心境,这便使孩子们出现“说得比画的好”不协调课堂效应。应付性的完成作品,使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显得呆板,缺乏生命力,教学效果和教学成果均表现不佳。

从这两个例子的相互对比,让我深切的感受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幼儿生活中出现的适当教材,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知觉去感受生活,去识别生活中的事物,以自己特有的形式表现作品,会使美术活动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适当的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能使孩子们在生活背景之中,更深一步的感受生活式的课堂带给孩子们的无限遐想,激发孩子们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和兴趣。

二、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材料,是丰富幼儿创作表现的有效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在幼儿自主性美术活动中,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和材料的基础上,尤其重视一些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孩子们十分乐于摆弄它们,并能用自已喜欢的美术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非凡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爱好。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纸盘子、碎布、蔬菜、水果、纸杯、盒子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 望。比如在幼儿的美术区域活动中,我提供的瓜果蔬菜的横切面,让孩子们利用瓜果蔬菜的横切面作当印章,进行拓印画,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在很大的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多种的自主创作。除此之外,我还运用毛线、纸条、珠子等生活中常见生活物品,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既引发幼儿对常见生活物品多种使用方法的思考,也丰富孩子们的创作表现手法,让孩子们在美术领域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化,以环境布置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区域活动显得更加有趣,让孩子们流连忘返。

例如,本学期我设计的“蔬菜拓印画《会变的蔬菜》”。活动中,幼儿们对于“蔬菜”这些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绘画材料,十分感兴趣,当我出示用以各种“蔬菜横切面组合”为基础形式作画的范图时,更是得到了全班幼儿的热烈响应,孩子们不仅猜想“这些图画到底是用哪种蔬菜变成?”然而,“那这些蔬菜除了能变出这些物体,还可以变成什么其他的物体呢?”这个问题也变成鼓动孩子们创作与别不同绘画作品的精神支柱。本次美术活动的教学效果,让我感到十分满意。孩子们在本次美术活动中,不仅对自己亲手用“蔬菜拓印”出来的绘画作品感到兴奋不已,而且对于“蔬菜”这种常见的生活材料有更宽广的了解。孩子们富有创造性的绘画作品,使整个美术活动更显得有意义,我在孩子们的眼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发自于内心的快乐。

本次的美术教学活动,给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教学材料”所带来的非凡意义。同时,本次美术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生活中的教学材料”,带给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美术体验,它是幼儿创作表现的绘画作品最有效途径。

三、创设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情境,有利于突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性。我国闻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生活就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是关注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教学艺术。生活化的情境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角色,创设典型场景,以激起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激发出孩子们的艺术潜能,促使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去主动求索,化“被动”为“主动”,突出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使美术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才有助于唤起孩子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本学期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60周年华诞,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欢乐、愉快的气氛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我紧紧抓住这次教育契机,创设以“节日活动”为背景的生活情境,设计了美术教学活动《美丽的烟花》,让孩子们在充分感受到节日环境中快乐、愉悦的心情后,以“点、圆圈、长短线”等小班幼儿的基本技能,设计各种“美丽的烟花”来装饰节日的 夜空,让孩子们进一步的积累生活经验,激起他们的探索愿望,充实他们的积极情感,以更好的方式表现自己心中所想,突出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本次美术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都能很大胆、很自由、很自信的进行创作,活动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孩子们勇敢的体验着“节日生活情境”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耀感。孩子们所创作出来的绘画作品,让每一个用心体验、感受生活的人眼前为之一亮,真是非常了不起!

不仅“节日生活情境”可以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大自然的神奇变化”也是突出孩子们在美术教学活动主体性最有效的生活情境。当秋叶一片一片从树上飘下来的时候,我抓住孩子们对“树叶外形特征”的好奇心,我设计了《会变魔术的小树叶》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学园里的小花园,根据“各种树叶的外形特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把各种树叶组合成为具体的物体形象,让孩子们在对“树叶”的探索中,愉快的学习,把活动课堂还给孩子们,充分的发挥孩子们活动的主体性,感受着“大自然生活情境”给他们带来的无穷的乐趣,体验着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

事实证明,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让孩子们在自由创作中突出自己的主体性,培养其与众不同的个性,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体验美术教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感受生活化的美术表现形式,进一步的锻炼孩子们的多元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这便是本学期我在“生活化教学手段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运用策略”的几点思考。美术教学活动融入生活之中,是当代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幼儿园教师在美术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思路,它也将成为幼儿园老师在美术教学领域今后的努力方向。

7.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一、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原因

通俗地讲, 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运用各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那么在生物化学课堂上为什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 原因有以下几点:

( 一)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 “ 教”占用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 无法得出更深刻的东西, 而且容易对较难的知识产生厌烦情绪。 启发式教学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在教学中只是起引导作用。 教师运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他们思考的能力, 最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掌握知识。 如, 教师在讲解脂代谢的时候, 可以联系其他两大代谢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总结其中的异同以及联系。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 二) 能够化难为易,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生物化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 让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特别是糖代谢、脂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这三大代谢部分的内容, 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天书。 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尤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拿氨基酸代谢来说, 教师可从人体健康的角度来分析, 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例如, 教师可询问学生在植物性食物中, 如果只吃玉米和大米, 会造成什么结果。 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造成营养不良。 但具体是如何引起营养不良, 可能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教师可就此进行解说。 因为有些植物性食物中的氨基酸种类不全, 如玉米中蛋白质缺少色氨酸、赖氨酸等。 而氨基酸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如果蛋白质合成不能进行, 就会导致身体缺乏营养。 教师可用此种方式, 从生活中的实际出发, 循循善诱, 由浅入深, 化难为易, 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

( 三) 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意愿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 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还会结合一些最新的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等, 提出一些发散学生思维的问题及要求,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 一)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促进学习行为的最大动力。 尤其是对于比较难的生物化学课程来说, 更是如此。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在遇到学习瓶颈时毫不退缩。 如, 教师在刚开始讲解生物化学时, 可让学生先认识中国生物化学的开拓者之一、世界最长寿的教授和世界最高龄作家、 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奠基人———郑集教授, 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到郑集教授110 岁人生的传奇以及他对国家所作的贡献。 当然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其他的元素,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二) 教师学会提问

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知识外, 还要善于提问, 启发学生从问题出发, 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 更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 教师可对学生提这样的问题“ 生物化学中的静态生化和动态生化各是什么? ”教师可先让学生思考讨论, 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 教师讲解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静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和机能生物化学时期, 使学生从这些时期的发展特点中得出, 静态生化主要讲的是基本物质, 如糖、蛋白质、核酸、酶等;而动态生化则是这些基本物质的代谢途径。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明白要掌握后面异常复杂的动态生化, 就必须先对静态生化有深刻全面的认识,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 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对学生掌握知识, 还是发散思维, 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并且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 不仅要在生物化学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 而且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应该大力推广这种方式, 使教学相长, 达到真正的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曹泽虹, 董玉玮, 邵颖, 等.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

8.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篇八

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愤”、“悱”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體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该词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该词的用法而且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①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②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in the future”一课时,利用自制的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如有一次我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___,然后问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都认为应用后者。我说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去查资料。这样,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相识,但又说不清楚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研讨法

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显著,特别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

六、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应该强调的是,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七、暗示法

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顺利的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了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八、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教师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九、对比法

强烈、鲜明的对比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例如,初中学生往往对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用法颇感困惑,我就在教现在完成时的同时注意与一般过去时加以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困惑中得到较清晰的概念。

十、类比法

上一篇:庆祝元旦喜迎新春作文1500字下一篇:河南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就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