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2024-08-21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11篇)

1.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一

一、协会简介: 中国能源环保产业协会简介

中国能源环保产业协会是由国内外新能源行业和环保行业相关企业共同联合发起,并由最具有研发资格和从事能源环保生产的企业与个人自愿结成,具有社团法人资格,协会业务上接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建设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协会下设专家委员会(合同能源管理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热泵专业委员会、节能服务专业委员会),会员服务部、培训部、项目部、投融资服务中心,协会专家委员会是协会的咨询机构,具有较高的行业号召力和影响力。

协会优势:

1.会员单位遍及全国,具有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坚实基础和雄厚实力

协会会员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与全国各级能源环境科技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企业有密切的交往;同金融投资企业,资产评估单位也有广泛的联系,现与一批新型民营科研单位,能源环境技术交流、中介机构建立了互动信息,并在多年为生产企业服务中与众多企业建立充分信任的良好关系。

2.丰厚的社会资源

协会常务理事、理事中拥有一大批社会各界的中高级政要,大型知名企业等单位会员近500多家。还有港澳台地区的一批理事,形成致力于新能源环境科技创新的社会资源。协会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国内一流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3.部委领导同志多次到协会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协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二、协会章程

中国能源环保产业协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为中国能源环保产业协会(英文译名为:China Ener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英文缩写“CEEPIA”)。

第二条 中国能源环保产业协会(以下简称本会)是全国新能源环保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及教育、科研、生产、经营等单位自愿结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能源环保科技工作者的纽带,是发展我新能源环保科技创新的重要社会力量。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全行业与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和共同利益,反映企业的愿望和要求,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联系,推动会员单位之间、国际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作出贡献。

第四条 本协会的组织原则是: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全会服从本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决议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五条 本协会的会址设在北京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围绕能源环保及相关学科领域开展以下业务范围的活动:

(一)调查研究新能源行业经济运行、企业改革、技术进步、资产重组等方面的情况,根据政府制定的新能源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政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改革与发展方向等为会员单位提供建议和服务;对与新能源发展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新能源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要求。

(二)开展相关能源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咨询服务;

(三)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新能源经济与技术信息;跟踪了解国外同行的发展情况、国内外市场动态和技术进步趋势,进行市场预测预报,为会员单位、新能源行业、政府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四)组织会员单位、新能源企业赴国外参观学习、交流及商务考察活动;为国内新能源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五)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转变职能中委托、交办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六)组织展会、研讨会、论坛、培训等

(七)编辑内部资料和协会刊物,与出版社合作出版书籍。

第三章会员

第七条本会的会员分为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类,能源环保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可申请作为本团体的单位会员,能源环保系统热心于新能源科技的人士可申请作为本会的个人会员。

第八条申请加入本会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本会的章程;

(二)有加入本会的意愿;

(三)自愿从事或参与本会业务范围内的一项或几项活动;

(四)个人会员应该是在能源环保系统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人士;

(五)单位会员应该是能源环保系统形象较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组织

第九条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或其授权的机构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其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

第十条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本会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本会的活动;

(三)获得本会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本会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入会自愿、退会自由。

第十一条会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执行本会的决议;

(二)维护本会合法权益;

(三)完成本会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会费;

(五)向本会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和信息。

第十二条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团体,并交回会员证,会员如果1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本团体活动的,视为自动退会。第十三条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本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本会终止事宜;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会员代表大会须有2/3 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十六条会员代表大会每届5 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 年。

第十七条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 在闭会期间领导本会开展日常工作, 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本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日常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理事会须有2/3 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 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本会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或理事会选举产生,分别由会长1人、执行会长1人、副会长若干人组成、秘书长1人、常务理事若干人组成,常务理事的人数原则上不超过理事总人数的1/3;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七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十项的职权。常务理事会对理事会负责。

第二十二条常务理事会须有2/3 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表决通过方能生效。第二十三条常务理事会至少一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本会的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会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70 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 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的;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本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二十六条本会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每届任期5年。会长、执行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任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代表大会2/3 以上会员代表决通过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本会执行会长为本会法定负责人。本会法定负责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负责人。

第二十八条本会会长、执行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本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二十九条本会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 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 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九条本会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政府资助;

(四)在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本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三十一条本会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二条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三条本会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四条本会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接受理事会的财务检查。

第三十六条本会的资产,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七条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八条对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会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九条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生效。

第七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条本会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向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一条本会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同意。

第四十二条本会终止前,须在有关部门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纪律

第四十四条

第四十五条

第四十六条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七条

第四十八条

本会成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本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事、按章办事。本会成员必须十分珍惜和自觉维护本会信誉,勇于开拓,诚信办事,热情待人,树立良好形象。本会成员必须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不得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本章程经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的理事会。

2.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二

“十二五计划”期间, 中国的环保产业市场将向更为广泛的范围扩展, 市场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度地增长。除了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市场外, 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与绿色产品、低公害产品、环境服务业等领域, 都蕴涵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十二五计划”期间, 中国政府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使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1.3%以上。估计总体投入将达到7000亿元水平, 其投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水污染治理:

重点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并完善工业废水的治理。全国各重点城市将新增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4000万吨/日, 估计治理总投资约需1000亿元 (不含污水管网建设资金) :工业废水治理约需投入1500亿元。合计约为2500亿元。

2. 大气污染治理:

治理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约需投入1000亿元。其中, 火电厂脱硫约550亿元, 工业窑炉脱硫约150亿元, 民用锅炉脱硫约300亿元。控制机动车尾气、控制烟尘排放等约需投入2000亿元。合计约为3000亿元。

3.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

建设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约需投入500亿元。其中, 垃圾焚烧厂约需投入250亿元, 垃圾填埋场约需投入200亿元, 垃圾堆肥场约需投入50亿元。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约需投入200亿元。废弃资源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约需投入200亿元。合计约为900亿元。

4. 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县和治理水土流失及矿山复垦等, 合计约需投入500亿元。

5. 环境服务业:

环境监测、信息网络、科研开发、环境咨询等能力建设, 约需投入100亿元。

6. 有机食品、绿色产品和低公害产品:

这方面的投入, 主要由企业依据市场进行。

二、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

未来五到十年中, 中国环保产业的技术需求主要体现在以方面。

1.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在前述的重点工业行业内, 工业废水治理的主要问题是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处理, 因而需要:高效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催化氧化技术、高效除油技术、高效脱色技术、湿法焚烧技术、循环冷却水和冲洗水的回用处理技术等。

2.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

为了适应大规模地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的需要, 需要适宜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要求:投资少、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电耗低、污泥处理简易、操作维护简单的实用技术。

3. 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分散的生活污水处理, 主要需要脱氮除磷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及高效过滤技术。

4. 河流、湖泊的污染防治技术:

“十二五计划”期间, 中国要实行城镇化发展战略, 要建设100个环保城市, 要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因而, 城市的河流、湖泊的污染治理将产生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方面的技术需求主要有:有效菌技术、净化船技术、水体人工净化技术、氧化塘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等。

5. 二氧化硫与烟尘治理技术:

燃煤电站脱硫技术, 工业窑炉脱硫技术, 可扑集细微粒子的高效除尘技术等。

6. 清洁能源技术:

洁净煤生产技术、水煤浆制备技术、燃气锅炉、电加热锅炉、热水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技术。

7. 机动车尾气控制技术:

三元催化净化器等技术。

8. 城市垃圾处理技术:

垃圾焚烧及发电及尾气净化技术和设备垃圾制复合肥技术和设备, 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和设备, 垃圾分拣技术和成套设备等。

9. 工业危险废弃物处理技术:

废液处理技术, 废弃原材料处置与再利用技术等。

1 0.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废建材、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渣废玻璃、废橡胶、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和综合利用等技术与装备。

1 1. 物理污染防治技术:

噪声治理技术与隔音、吸音材料, 减震技术, 防治电磁辐射材料, 核材料处置技术等。

1 2. 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生态恢复技术, 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制造技术, 濒临物种繁育技术, 基因工程等技术。

1 3. 有机食品、生态农业技术:

无公害蔬菜、粮食工厂化生产技术与成套装备, 天然食品的加工技术, 天然食品、药材的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和设备。

1 4. 环境监测技术:

水 (COD、BOD、TOC、p H、DO、ORP) 、大气 (SOx、NOx、COx) 的各类在线监测仪器、仪表和自动化监控系统, 检测数据的处理、传输的网络技术。

1 5. 环境咨询技术:

ISO—14000, 环境影响评价, 绿色认证, 环境规划, 环境管理等技术。

16、环境工程咨询技术:

工程可行性研究, 工程概念设计, 工程咨询, 技术咨询, 招投标咨询等。

17.环境信息网络技术:

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技术, 因特网技术等。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主要是:

1. 广泛地拓宽产业领域, 向广义环保产业 (也称:循环经济、静脉产业、泛环保产业等) 方向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使环保产业即将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使部分国家环境保护工作向产业化方向转化, 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是拉动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尘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 环境污染治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任重道远。随着国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 环保产业中服务于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环保工业和环境工程业, 发展强劲、增长迅速, 如日中天, 仍然是现阶段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

现状下的环境污染治理业正在处于市场整合阶段, 市场竞争和科技竞争的结果, 将改变目前的产业格局, 改变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 产品和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企业规模小、生产力过于分散的不利发展的局面, 并增强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 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一旦更新概念, 必将成长为产业巨人。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起步较早, 目前发展广泛, 并构成中国环保产业的主体力量。但是, 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再生利用业在我国的兴起, 更多的成分是经济水平落后和资源市场的利益驱动。这与工业发达国家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初衷不同。

4. 环境服务业将与环保产业中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并将迅速发展、形成巨大的产业力量。由于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推进作用, 环保产业也必, 须做到结构合理, 其各行各业也应协调发展。我国正处于新老体制交会阶段, 改革的动力, 必将支持第三方机构的涌现, 促进环境服务业的发展, 也将显示其极其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1) 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监测业, 必将朝着社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向发展, 其广阔的市场空间不可忽视, 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咨询业, 发展前景极其光明。其覆盖范围包括:环境认证咨询、环境管理咨询、环境技术咨询和环境工程咨询等多个方面。

(3) 环境服务业中的环境信息业, 是支持政府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研发机构科研、服务机构开展业务, 以及公众环境教育的基础, 必须积极扶植发展。

5. 生态环境保护业、环保产品营销业和低公害产品制造业不发展的现状, 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及其环保产业的发展而形成较大的发展势头, 并逐渐使环保产业的产业结构趋向完善与合理。

3.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移动”)于2000年4月20日成立,注册资本518亿元人民币,截至2008年9月30日,资产规模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球第一的网络和客户规模,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也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合作伙伴。中国移动连续8年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第148位。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不断升值,连续三年进入《金融时报》全球最强势品牌排名,品牌价值(572亿美元)列第5位。2008年,上市公司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成为中国大陆首家、也是惟一一家入选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表现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问题

信息化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信息化的应用已在各行业、社会经济各方面展现无可比拟的优势。中国移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助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根据近年来信息化在节能环保应用上所呈现的特殊作用,从企业自身所长出发,高度重视以信息化手段进行节能降耗、提高办事效率。同时,中国移动依托资深业务优势,为不同行业提供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的信息化应用,有效提升了不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运转效率,为社会的环保信息化应用做出了贡献。

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

中国移动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手段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节能,减少传统办公方式对资源的消耗。中国移动率先依托内部办公信息网络,为10多万名员工提供IP电话、协同办公、视频会议、通信助理等办公功能。2008年,进一步推广了手机接入移动办公,目前已可满足31个省公司2.36万名员工的办公需要。同时,公司还大力推广电子化办公手段,提倡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绿色沟通方式。

此外,中国移动的B2B电子商务系统于2008年10月份上线试用。通过对17类、200家供应商的产品进行编码,可实现与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全程电子化,极大地提高了采购效率,减少了相应的能源与资源消耗。

为不同行业提供信息化应用技术

中国移动依托资深业务优势,为不同行业提供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的信息化应用,有效提升了不同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运转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1. 集团客户移动办公

中国移动为集团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通过移动代理服务器(MAS)连接客户自动办公系统,满足集团客户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使集团客户员工只要有移动网络就能办公,办公效率和质量大为提高。目前已实现了公文审批、工作日程、集团通知、员工通知等功能,有效降低了资源消耗和企业运营成本。

2. 车辆运营监控管理

中国移动针对出租车运营公司的需求,开发了“车务通”出租车电招调度系统。通过实时监控管理和优化资源调度,大大提高了出租车调度效率及运营车辆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出租车服务水平,降低空驶率和油耗,在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同时,有效降低汽车尾气污染。

3. 钻井平台信息化管理

中国移动为发布分散的石油钻井平台开发了钻井平台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移动信息网络,对各大平台的生产情况进行远程管理,在大幅度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同时,大大减少了差旅次数。

4. 电力行业远程抄表

中国移动通过GPRS无线数据网络传输,帮助基层电力公司对电能计量和测量设备进行远程数据采集,实时收集用户的用电信息,掌握计量设备工作状态,实现供电的自动化管理。同时,还能为电网企业进行线损率管理、用电分析、负荷预测、电价评估和营销决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开发环保新应用

中国移动依托GPRS无线数据系统,为环保部门开发了对污染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监测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例如在江苏,中国移动开发设计了太湖水治理应用解决方案,将无锡环保局在太湖水域各水质自动监测站点的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和GPRS无线数据传输设备连接到监控分析中心,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应急报警功能,使环保数据监测、采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成效

2008年,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单位业务量耗电量比上年减少11%,节电11.7亿度。在减少自身能耗的同时,中国移动目前已开发提供的具有良好节能减排与环保效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已达数百种,并且随着应用的推广,为社会其他企业与行业提高效率、提升环境表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移动的良好环境责任也获得国内外充分肯定:中国移动目前是联合国全球契约正式成员之一,中国移动节能减排案例入选联合国全球契约“关注气候变化行动”年度优秀案例;同年,中国移动成为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中国区的首批成员,并获得“2008年中国绿色IT行动先锋奖”。

展望

践行节能减排、积极进行企业环境影响管理是中国移动“尽物之性”的环境责任观的体现。中国移动不仅仅注重企业自身的环境影响管理和节能降耗,更努力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影响力,不断开发和提供具有良好环境效益的行业信息化应用,带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4.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四

虽然产业发展迅速,但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较低,2011年环保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7.53%,同比增长0.3%。从毛利率水平来看,由于生产经营成本增长,环保装备产业毛利率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但较去年第四季度出现明显回升,目前维持在16%左右。

环境监测仪器

从细分子行业环境监测专用设备来看,产量自“十一五”以来明显提速,截止2012年9月,环境监测仪器全行业累计收入102亿元,累计增速达19%,高于同期环保装备设备产值增速,毛利率自2007年以来逐年下降,目前水平稳定在18%左右,高于环保装备16%的毛利率水平。

大气、水、固废污染防治设备

从大气、水及固废治理这三类设备历年产量来看,可以发现其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累计产量自2006年以来大幅增加,09年至今年产量增速一直稳定在10%左右;水污染防治设备累计产量自2009年开始明显放大,近两年来年产量增速较高,均在42%以上;而固废处理设备累计产量自2009年下半年提升显著,主要原因是因为金融危机4万亿投资刺激下,垃圾焚烧发电建设项目放量,2012年累计同比产量呈下降态势,随着2012年4月份国家对于垃圾焚烧政策支持态度的进一步明朗以及低基数效应,2013年的固废处理设备累计增速将明显加快。

2013-2014年垃圾焚烧将是环保EPC 项目建设主战场

统计数据发现,生活垃圾领域的招标信息显著增加,拟建设项目总投资额及数量均大幅上升。数据显示,生活垃圾填埋场投资金额自2012年1季度大幅上升,2012年前三季度比去年同期增长68%,生活垃圾焚烧厂投资金额增速更快,2012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接近翻番,增长98%。

我们对规模以上污水处理厂的招投标信息进行整理时发现自2011年三季度以来,污水处理市场下沉趋势明显,地级市、县级污水处理建设及建制镇的招标信息占比显著上升。

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的三个主要投向中,废气治理投资占比自2003年明显提升,近几年来,近50%的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投向了废气治理,近两年占比出现小幅下滑趋势,而废水及固废治理投资占比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我们认为废气治理投资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与其商业模式相对成熟,补贴到位等因素有关,而工业废水及工业固废处理不同于市政污水及生活垃圾处理模式,由于污染及治理主体是企业,需要政府强制要求才能迫使企业购买环

保服务,且目前补贴力度及排污惩罚力度待加大。

为工业污染企业提供服务的环境供应商而言,其业绩表现具有一定周期性,新建环境三同时设施受制于业主主体设施进度;而进入稳定运营期后亦有可能因为经济不景气,污染企业开工率下降导致废物处理率下降,盈利能力下滑,因此为工业企业提供环境服务的供应商需要忍受经济周期带来的业绩波动影响。

环境服务业面临转型与升级,未来行业巨头将从综合性服务商中产生

环保行业的下游是以业主和公共机构为主的市场,也是价值增值的最终环节。但下游的竞争格局地方保护色彩浓,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政府资源和整合能力,这种整合能力既包括对上游供应商的整合,也意味着对资金、技术以及服务价格的整合。环境服务业的转型将引导环保产业由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向综合环境服务领域转型,环保企业由提供设备、工程等服务逐渐向综合环境服务商转变,产业实现从单一产业链向全产业链的发展。

大气行业订单超半数来自运营市场

我们统计了2012年全年大气治污企业订单情况发现,脱硝相关项目占总金额比重达到46%,脱硫项目占到40%,除尘及其他综合项目占比在14%。从项目类型上来看,52%的项目额投向运营业,其中脱硝运营占运营项目总额的22.5%,脱硫运营项目占到77.5%,若剔除国电清新大唐发电脱硫运营资产包影响,脱硝BOT占比为74%。

水务运营行业并购交易金额快速增长

我们整理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并购信息,发现水务处理行业的并购交易总价值近两年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水务领域的并购交易净额较去年增长101%。拥有资金和政府资源的下游运营商在兼并收购的跑马圈地行为中明显更具竞争优势。

5.中国环保型胶粘剂发展现状 篇五

2002-08-29 08:58:29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胶粘剂中有害物质限量》的强制性国家标准7月1日强制执行后,消费者对胶粘剂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胶粘剂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多少关联?目前市场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前景怎样?带着百姓关心的诸多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胶粘剂工业协会秘书长龚辈凡先生。

胶粘剂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我国合成胶粘剂的研制、生产始于6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胶粘剂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已从主要用于木材加工、建筑、装饰、包装等领域扩展到服装、轻工、机械制造、航天航空、电子电器、广告宣传、交通运输、医疗卫生、邮电、仓储等许多领域,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化工产品。

虽然我国合成胶粘剂的生产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生产企业1800余家,但生产上规模、上水平的厂家不过百家,高档产品仍需进口,普遍存在着科研开发不足、技术水平低等现象。这些势必影响我国胶粘剂工业的发展。

高性能胶粘剂备受青睐

从胶粘剂消费市场来看,需求量最大的仍然是木材加工业,占总胶量的60%左右,其次是建筑装饰业,约占22%。目前大量用于室内家具及室内装修的胶粘剂为溶剂型和水基型两大类。溶剂型主要有聚氨酯类、橡胶类及其它;水基型主要有缩甲醛类、聚乙酸乙烯酯类、聚醋酸乙烯乳液、丙烯酸乳液及其它。我国室内装饰应用较多的氯丁胶,俗称万能胶,属于溶剂型胶粘剂。水基型胶粘剂由于有机溶剂含量少,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上无三废排放,不污染环境,属于环保产品,是当前世界各国胶粘剂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研究开发高性能产品,如用于汽车制造业和家用电器类的水性聚氨酯胶和高档医用压敏胶以及用于电子电器和航天航空业的环氧结构胶、新型改性环氧树脂胶等。

三资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6.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六

中国加入WTO推进我国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本文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环境服务业的`市场和产业状况;并提出了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和对策.

作 者:曹凤中 沈晓悦 作者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29刊 名:黑龙江环境通报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ENVIRONMENTAL JOURNAL年,卷(期):200226(4)分类号:F7关键词:环境服务 产业 市场 重点

7.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七

1选题符合时代需求,理论创新特征明显

近年,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0-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提高18.55个百分点,照此计算期间平均每年有1700多万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2000-2013年,工业增加值由39931.8亿元增加到217263.9亿元,期间工业增加值增长4.4倍之多。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经济发展依靠重工业推动的特征明显。2000-201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207万辆增加到2212万辆,钢材产量由13146万吨增加到106762万吨,水泥产量由59700万吨增加到241614万吨。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下的资源和环境消耗非常惊人。2000-2013年,全国发电量由13556亿千瓦时增加到53976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10885亿千瓦时增加到42359亿千瓦时;能源消费总量由145531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7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石油消费总量由32308万吨标准煤增加到69000万吨标准煤。但是,我国在大幅消耗资源环境的同时,资源利用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和根本性变化。受此影响,我国环境污染由以前的“点”污染、“带”污染逐渐向“面”污染演化,局部地区传统的环境污染还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新的、复合型的环境污染又不断涌现出来。如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出现大范围严重雾霾天气现象;9.2%的地表水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水库)呈富营养状态;有近六成的地下水水质表现较差和极差;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不可否认,目前全国关键性资源的“面”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现阶段亟需缓解我国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改变政策制定者和国民对发展的认识。《低碳环保发展绿皮书——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中国发展评估报(2005-2011)》一书提出的“低碳环保发展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就是对传统发展观的一种提升,该发展观不仅考虑到当前我国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同时还把大气环境稳定性所带来的影响纳入其中。低碳环保发展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主张不仅资源禀赋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大气环境的稳定性也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人类社会活动需要在资源环境和大气环境容量容忍的范围内开展,否则人类的一切努力将是徒劳,人类还会遭受“自然灾害”的惩罚。此外,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由低碳、环保和发展共同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低碳和环保之间存在一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低碳、环保和发展协同时才能实现,三者缺一不可。低碳环保双重约束下的发展观不仅考虑大气环境变化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同时还从“系统观”和“协同观”的角度考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这是对当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丰富和发展。

2所持观点占据前沿,发展评价富有新意

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发展实质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较早时期,学者们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物质财富和货币资本的增加,后期多数主张发展的实质在于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商品和服务,近期学者们提出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发展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人物质的、精神的、生命的需求。尽管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仍然是围绕人的需求、重视发展结果,而忽视发展的过程和消耗。顾名思义,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包括资源、人力消耗、资本技术的投入和产品、服务产出的过程。因此,考虑和评价发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方面,还要考察生产过程资源、人力的消耗,要考察资本、技术的投入,尤其要考察资源和人力的消耗。当然资源是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内的广义的资源,人力不仅仅是人的数量,还有人的质量,资本和技术也不仅是数量的投入,还有资本、技术的水平和进步。该书不仅提出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约束性条件,并把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单列出来单独进行评价;同时,该书还认为低碳和环保是发展的内容,低碳和环保状况能够直接影响发展最终成果的真实价值,考察发展结果首先要考察为实现发展结果而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把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引入到发展指数中评价低碳和环保约束下的发展,其实就是充分尊重发展过程中资源和人力的消耗。

3研究方法系统全面,研究体系科学严谨

当前在绿色发展国际背景下,低碳经济研究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但是围绕区域城市层面策应绿色发展国际形势,形成推进低碳发展的区域模式与政策体系,展开系统评价的著作还不多见。该书不仅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碳排放核算的理论体系提供学术借鉴,可以为各地区走低碳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良好参考。书中的研究方法突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尤其是系统全面地核算全国31个省市2005-2011年间的详细碳排放情况和低碳环保发展指数,总体摸清全国31个省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状况。书中的研究体系有着明显的区域性特色,将碳排放核算、碳足迹分析等先进方法融为一体,建立低碳环保发展指数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并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低碳发展战略模式及路径,彰显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性。我国正处于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际,本书在低碳发展方面的探索,不仅对推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对我国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路径具有帮助与借鉴作用。

4评价模型设计合理,评价结果反映现实

该书中所建立的低碳环保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从多个角度切入,深入分析不同类型地区的低碳环保发展现状,尤其低碳指数指标体系设计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以及消费方式等低碳发展的核心与潜力部分。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调查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有着研究的科学性。此外,本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和城市层面均出现低碳、环保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某些地区和城市低碳、环保已影响可持续发展,这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如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受低碳指数的拖动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下降18个位次,黑龙江省的环保指数则把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拉低10个位次。而一部分注重绿色低碳、生态和谐发展的地区,社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如四川省凭借较高的低碳指数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上升13个位次,浙江省依托较高的环保指数其发展指数在全国的排名上升6个位次。另还显示,加入低碳环保约束后地区(或城市)发展指数会发生变化,尤其低碳指数和环保指数表现较好和不好的地区(或城市)。该书不仅及时地对不同地区低碳环保发展现状进行详尽科学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更重要的是研究结论能够指导区域发展实践,可以服务区域政策设计和区域低碳发展规划。

摘要:进入本世纪,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尤其气候灾害的频发以及雾霾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居民身心健康。现阶段,亟需对可持续发展进行重新认识,需要把大气环境的稳定性和环境污染给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去。

关键词: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

参考文献

[1]A report of Working Group 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Summary for Policymakers[R].2007:2-18.

[2]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Sustaining Human Progress:Reducing Vulnerabilities and Building Resilience[R].Publish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UNDP):33-53.

[3]Yale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Law and Policy Yale Universit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Information Network Columbia University.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Benchmarking National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R].2005:3-15.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2.

8.中国的环保运动 篇八

这是中国当下最值得观察的现象之一,因为这一现象突破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参与公共事务和形成公共意见的一贯方式。在过去,公共事务是自上而下被决定的,普通人只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定,并承担其环境后果。

四川什邡的钼铜项目引发市民抗议,当地政府紧急宣布终止项目,且表示“如果群众不同意,就不再开工”,这不免让人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之感。然而,地方政府在引进那些高环境风险的工业项目时,信息不透明、与当地居民沟通不足,甚至刻意隐瞒,并非只发生于什邡,由此引发的群体事件,也并非偶然或孤立的个案。中国人对环境污染的忍耐程度在下降,而对一些地方政府不透明的施政行为变得越来越敏感。

众所周知,发展经济是地方政府最为关心的事务。对这一模式的评价有好有坏。肯定的意见认为,这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否定的意见则认为,经济增长成为考核政府官员的主要指标后,一些官员为了吸引投资和拉项目,经常不惜以牺牲本地居民的长远利益为代价。

引发争议的大多是存在高环境风险的经济项目,如超级水坝、大型化工综合体、有色金属加工等等。这些项目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能够在短期内拉动GDP,但并不能像制造业那样创造大量就业。在那些已经投入运作的项目中,随着环境恶化,当地人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并且,政府原先承诺的就业等好处无法兑现,愤怒情绪就会爆发。

2011年发生在大连的化工厂防波堤被台风摧垮的事件,政府迫于市民压力,最终不得不承诺,将这个建成不久的化工企业搬迁到别的地方,但因搬迁工程至今没有结束,又引发了新一轮的争议。而早在2007年,厦门市民就反对上马PX项目。由于有各种前车之鉴,人们对政府主导的新项目的警惕性明显提高了。让市民愤怒的是,不管是大连还是厦门,政府和企业都存在严重的违法和违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类似项目必须执行严格的环境评估程序,并吸取当地居民的意见。但当地政府没有严格履行法律义务,并且隐瞒了工厂选址、生产规模、开工日期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这类关键信息。

由于厦门的工厂被迁往一百多公里之外,这一事件引发了连锁效应。在一些地方反对化工项目或是垃圾焚烧项目的市民,同样抗议在没有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政府将有环境风险的项目强加给自己。这种理性和温和的抗议,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百折不挠的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回应。当地政府意识到,强行推动这些项目,不但在法律上站不住腳,还有进一步激化事态的风险。

通过行动,中国的城市居民已经传递出明确的信号:他们不愿意再为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和自己的权利。而在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导致的各种摩擦同样越来越多。不管在哪里,人们都意识到,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一代人的健康,也透支了他们的未来。

9.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九

2012年中国低碳环保的口腔护理产品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以低碳经济发展中国口腔清洁护理产品是口腔护理用品十二五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口腔清洁护理用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据中国行业研究院(http:///)统计,2010 年,我国牙膏总产量已经达到80 亿标准支,市场规模达181 亿元,出口国家和地区110 多个。从行业近百年的发展中,牙膏软管经历了有铅锡管到铝管,再到铝塑复合管、全塑复合管的发展过 程,其中的每一个进步和发展都折射了行业理念的转变,同时反映了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动力所在。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按照世界发达国家口腔护理产品消费水平计算,我国的口腔清洁护 理用品还将有近一倍的发展空间,就牙膏来讲,消费量将会达到90 万吨以上,同时牙膏的软管用料将达 到5 万吨,外包装用纸将达到13 万吨,这个数字相当可观。所以提高对低碳发展的认识,不断研发环保 新材料,如推广绿色天然的牙膏和原料,修订包装标准,限制过度包装,提倡使用可回收和易降解的新 型材料,推广新型EVOH 的全塑材料,降低片材厚度,推广裸装产品,同时积极参与“包装物回收利用管 理办法”,在环保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让节能降耗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企业应实实在在的投 入科技研发,达到双赢目的。

10.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篇十

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期间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响应该市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目标,探索培育以自行车、竹炭等行业为代表的低碳环保产业体系,引入浙江浩洋娇子公司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充分展示了遂昌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企业品牌形象,为自行车等低碳产业的转型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坚定该县低碳环保理念融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为下步打造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和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昨在丽水遂昌举行5月16日,中国自行车产业转型升级与低碳环保高峰论坛在该市遂昌县举行,对发展低碳环保和健康出行产业、行业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相关课题作深入研讨;浙江浩洋娇子公司与中国自行车“八一”队签约成立中国玛拉克洲际自行车队。据了解,遂昌县是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重点林业县,近年来致力打造以健康、快乐、休闲、养生为主题的“五行旅游”,吸引众多低碳产业纷纷莅遂投资,其中浙江浩洋娇子公司在遂昌投资1.6亿元建成了省内最大的中高端自行车生产线,形成年产10万辆高端自行车的产出能力,预计年产值将超过2亿元。此次高峰论坛的举办,将有力促进遂昌县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其长三角旅游休闲名城的建设步

11.中国环保企业跨步海外 篇十一

近几年,環保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国环保企业数量从2005年的不足3000家快速增长到2014年的约5万家。2014年,中国环保产业总产值约为 3.98万亿元,2015年预计将达到4.5万亿元。

在产业规模壮大的同时,环保技术也在不断提升,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环保龙头企业。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左剑恶认为,环保市场的全球化发展,促使国内一些大型环保企业调整发展战略,已有的环境产品以及工程建设能力急需开拓新的市场。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保护合作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多国共识,中国在建设“一带一路”战略中明确要“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这将为中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和机遇。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常务副会长、博天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赵笠钧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正在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行业,环保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不久前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去肯尼亚内罗毕考察,发现当地急需饮用水清洁技术,而后续的环保需求也会逐步涉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赵笠钧告诉记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驻华代表张世钢说:“‘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在影响力的区域合作框架,也是促进环保南南合作的新舞台。”

阿盟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负责人莎赫拉·哈桑·艾哈迈德·瓦哈比告诉记者,阿拉伯国家渴望借鉴中国在环保方面探索出的一些创造性解决方案,同时也希望双方合作建立工业项目,用于新能源利用、海水淡化、沙漠化防治等。

在中国-阿拉伯国家环境保护合作论坛期间,中国环保部与阿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环境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环境政策对话、污染防治、环境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开展合作。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中就提出,在支持节能环保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方面,中国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承揽境外各类环保工程、服务项目。

环保部总工程师刘华说,应鼓励国际间企业界参与合作,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加强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科技合作和信息分享,促进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

上一篇:幼师期中个人总结下一篇:税务执法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