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2024-11-17

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共12篇)

1.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一

学好力学不仅关系着整个物理学科的知识架构,更关系着学生物理能力和物理思维的.形成。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实现力学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培养学生准确使用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

物理素养的养成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起,许多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不能正确使用物理符号,这不仅不能够清晰地呈现物理表象中的本质,而且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失分。物理符号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板书,时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理语言的习惯,在高考时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比如,在进行受力分析图时,力较多时,用大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弹力,用小写的f加下标来表示摩擦力,用F与F′来表示一对弹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不能大小写混用,角标时加时不加。有时,还要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是完整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流畅清晰,解答有根有据,否则即使写得再好也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最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的书写要工整规范,将解题思路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二、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

力学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即使题型再变,学生也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并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能更加清晰。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简便。所以要培养学生对做完的题目进行拓展:通过对已经解完的题目再设疑→探究→解惑,让他们能举一反三,使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开发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中物理是高中生学习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来制订教学计划和内容。高中物理力学的内容非常重要,是学生学好高中物理知识的关键,也是以后继续物理研究的基础。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

2.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二

关键词:高中物理,习题课,解题能力,对策

作为物理教师最为头疼的莫过于听到学生这样说:“物理课我很容易能听懂, 可一做题目却发现很多都不会。”或者有的说:“自己练习了不少物理题, 可一旦碰到新题却仍旧显得不知所措。”每次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都会想,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吗”?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后, 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实践, 现就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是学生解题的基础。而事实研究表明, 不仅是物理学科, 包括其他许多学科, 解决问题通常都会涉及大量的相关知识, 一旦离开了那些相关的知识作为铺垫, 就难以解决问题。而这里说的知识通常所指的是“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样做”这几方面的。也就是说学生要对整件事的前因后果有个大致的了解, 能够从根本上对这件事物进行分析, 从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发现很多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 通常都把重点放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上, 而忽视该“怎样做”。这最终导致学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只是理解和接受, 而缺乏亲身试验、探求、巩固的过程, 进而出现了能听懂, 却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为此教师在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 除了让学生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同时, 还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 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从而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例如, 在讲简谐运动这部分知识时, 教师首先演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y轴上的投影点运动轨迹, 并描绘出该点位置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图象形式, 并根据数学知识, 初步猜测其对应的函数形式。其次, 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弹簧振子虚拟演示, 描绘振子在振动过程中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图象。与之前的投影点的运动轨迹图象对比, 猜测此图象的函数形式。最后在通过真实的实验演示弹簧振子的运动。进而验证计算机演示出的弹簧振子“位置-时间”图象是否与真实的物理过程相符合。这样一来,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并且由于这个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完善, 也就是说, 要让学生所建立的知识结构有序、完整。虽然说知识是解题的基础, 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解题的能力就越强。举个例子, 一个人在解题过程中能否迅速地将头脑中所储存的知识提炼出来, 并迅速应用于面临的问题中, 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这主要是跟知识的储存方式相关, 换句话说也就是与知识点的联系有关。有序、完整的储存方式更易于提取。为此, 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将知识点做成一个形象的示意图, 进而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给学生。或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前后联系、对比, 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强化知识点。如匀加速运动的公式包括: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三、学贵得法, 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对于高中物理课来说, 牵涉的物理知识比较繁杂, 概念性的知识比较多, 并且部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会感到比较难记忆难理解, 并且容易忘记, 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物理学习和记忆的方法。首先要做到理解记忆, 只有理解了知识, 领会到了它的真正内涵, 我们才会记忆深刻。其次, 做到趣味记忆,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 可以采取适合自己的趣味记忆方法, 如顺口溜记忆、谐音记忆、分组记忆和相同点记忆等。对于个别应用不多、暂时不好理解的知识, 可以采取机械记忆等。

参考文献

[1]程静.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理解题技巧[J].华章, 2012 (25) .

3.浅谈高中物理力学题解题方法 篇三

【关键词】审题;感知;关联思维;逻辑思维;深化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力学问题一直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可就是不会做题。这就要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高三的第一轮复习要在加强力学解题思维能力的训练中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能力。这样在茫茫题海中以不变应万变,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清晰。即使分析中有些错漏,也能在考试中得到一定的步骤分数。

什么样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的几个方面。

一、认真精确审题、明确各个对象、联想过程图景、启动关联思维

高中物理的力学习题通常是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有的条件直接给出,有的隐含在某个文字或句子中,审题时要特别注意分清楚。认真审题应要实现几个方面:1.由个别向一般转化。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列受力方程。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分析判断。2.明确物体的物理过程图景。宏观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的,也有相关联群体的。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过程图景。3.通过物理过程明确物体的状态。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有加速度并能了解其方向等)。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对所列方程给出了依据,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二、弄清各个物理量的概念和相关的定理、定律。

在分析过程中要紧扣物理概念或定理或定律.它们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定理、定律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分析错误而得不到相应的方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如: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关系混淆,认为速度大则加速度就大、速度为零则加速度必为零。主要是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不清楚。又如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動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分析的准确性。

三、运用各个定理定律规律、网络题目信息、感知题意范围、展开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模糊不清,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所以在选择列方程依据时要注意形成以下的思维:1.根据物理过程寻找符合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规律和实际生活中的逻辑性规律。2.从已知条件寻找规律。(特别是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规律)3.从解题结果检验合理性规律等。

四、做题完后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深化思维、归纳类型方法

物理教材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思维停滞单一,需要点拨才能展开。所以要培养他们通过对做完的题目进行拓展:通过对已经解完的题目再设疑→探究→解惑,让他们能举一反三使思维进入新的层次。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

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益的充分条件,是排除中学生力学习物理难的心理障碍的主要渠道。

总的来说,在解力学题时的常规步骤可大概的归纳为:

4.高中物理的解题方法介绍 篇四

题目有难易度之分。我们解怎样的题更有助于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应该以解中档题为主,这种题含有基础性要求,同时又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也就是说解这类题能驾驭自如,那么,面对有难度的题也不会一筹莫展,或胆怯退缩。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好高骛远,热衷于做难题。贪大求难,但往往受挫,久而久之消磨了意志,望题生威。究其原因,底气不足,还未到火候。要知道,所谓的难题就是综合的知识点多,需要统筹的方法多,设置的情景新颖,问题的过程复杂,实际应用强。

5.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五

摘要: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具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前。,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所使用的抽象思维方法有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51420.htm

关键字:高中物理;抽象思维

提升物理学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要加强物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透彻理解抽象逻

辑思维及其重要性,以及学校、教师如何运用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对抽象思维能力的理解

抽象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抽象思维来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通过对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的认识获得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

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以前那种“学习一次,终身放电”的现象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在追求“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学生面临的是类似于物理学这种严密性、对抽象思维逻辑要求较高的学科,所以锻炼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面临的普遍难题。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环境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古代的“孟母三迁”中就能明白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现代教育更是这样,一个学生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身边相处的人都是同学或者老师,建立一个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变的尤为重要,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关系,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如果老师可以调控自如,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轻松,学生的思维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变的异常活跃,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加以人为引导,这行无意识的活跃思想就能转变成比较稳定的意志,产生积极的正面效果,这种稳定的意志力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突发情况,形成一个人的具体品质或者能力,概括为理性、实质的东西,一种质的升华。

(二)通过CAI范例演示,授以抽象思维的方法。物理学中抽象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概括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比较与分类的方法、科学推理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中各部分的特点,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特有的演示功能,化抽象为形象,教给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例如解释振荡电流时,可以通过电压表的指针在不停地偏转说明电容器上的电量在不停地变化,而且偏转方向不同,表明两极板上所带的电性在不停地改变。同样,电流表的指针在不停的偏转说明电流的大小在不停地变化,指针偏转方向不同表明电流的方向也在不停地变化。像这种LC电路中所产生的电流,大小和方向都作周期性变化。我们把这种电流叫做振荡电流,产生振荡电流的电路叫做振荡电路。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CAI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功能、直观动态的表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想象,进而培养探

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抽象思维的得到培养。

(三)注重概念形成。概念不仅是学科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概念形成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其思维形式和过程又比较复杂,要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确不是件易事。许多物理知识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得来的,或者是经过推理得来的。获得知识,要有一个科学思维的过程。例如:高一年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关于加速度的教学中,对加速度概念的确定,采取引导学生分析此运动现象的特点(轨迹是直线,速度均匀变化),寻找速度变化量,寻找速度变化有快慢的规律,归纳出a=Δv/t的物理意义。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a”的定义的要素,充分理解“a”的意义。实现从现象→特点→规律→“知识点”的抽象概括。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它的实质,消除思维障碍。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开拓新

思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注重实验教学的影响。近现代的重大科学理论成果大部分都是在实验室发现的,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方式,或许对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事业具有一定启示。而在实验教学模式中,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物理实验本身就是理性的,不能有半点轻视。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进行充分的观察,具体包括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对比观察,要透彻认识实验的基本原理,才能提高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上手操作是关键一步,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要做到在实践过程中使自己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实验前熟悉实验步骤,实验时认真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认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传统物理教学将实验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生只能在纸张中得出实验结论,这不能使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必须将物理教学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提高高中生在物理学中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五)开展课外活动。要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扩展和培养学生的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外实验活动,可以不受课堂时间的限制,不受教室或实验室空间的限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外实验可以不完全受课程和教材的限制,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接受先进的科学信息。课外实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早地为社会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打下牢固的基础。

四、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的培养要有机的整合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过程,使学生的抽象思�S能力得以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在思维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从而最有

6.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六

有关中考物理力学大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可以分下面几步进行训练:

1)物理概念分析,也就是受力分析。在这个层面,只要能掌握基本的初中物理力学概念,在一个思维比较清晰的老师的讲解下应该能够很快掌握。当然,不同的老师讲解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一般都应该涉及到的是浮力滑轮组合、浮力杠杆组合、杠杆滑轮组合已经浮力杠杆滑轮组合。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到的是关于摩擦力的应用,固体压强和气体、液体压强的应用,当然还要学生熟悉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定义式和推导式。不同的组合,受力分析会有略微的不同,但对于普通的初中生来说,通过几次简单的训练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

2)列出关系式。这一步最简单。在初中的考试大纲里,只涉及到物体的受力平衡,也就是物体只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列出的关系式就只能是平衡方程,这里的平衡方程包括两种,质点受力平衡和旋转平衡(即杠杆)。当然一道题中只有这些关系式子是不能给出要求解的物理量的,一般情况下,题中还会给出一些比例关系式。一般情况下这些关系式恰恰是解题的入手点。

3)对所列关系式就行求解。这一步本来应该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但是现在却恰恰相反,大部分学生出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里的解题涉及到很多数学上的知识,就现在的初中生来说,大部分不能熟练运用甚至是不会用这些知识。这里的数学知识涉及到代数、多元方程、比例、简单的三角函数,甚至还能涉及到相似和全等。

对于普通的学生,要实现上面的三步一般要有二十次课的讲解和培训就能很熟练的掌握,实现这一步基本就能对力学大题对到八九不离十了。那么要想实现对所有的力学题一目了然还要领悟下一步:

4)训练从体外找解题思路。在第一步中其实涉及到阅读题的问题,当然这一步很容易,和学生一讲就明白,就是速读一遍题,找出题中几个状态,这是为了受力分析的要求。那么如何从体外找解题思路呢?如果你能够掌握了前三步,那么做题就可以反向分析了,就是跳出题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提出的题眼。训练出这种思路后,应付大阅读量的题就能轻松应对了。例如,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方法,今年的最后一道力学题,第一步求解根本就不用读题就能轻松求解了,入手点就是两个比例关系式。

7.浅论高中物理力学题的解题方法 篇七

[关键词]高中物理;审题;物理模型

在我国的高中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借助解力学题的方式来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就使物理力学题成为学生认为非常困难的一个部分,物理老师对学生反感力学题的状态也感到十分的无奈。尽管教师已经对这些题进行过详细的讲解和举例,但是教学效果依然甚微,实质上关键在于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解题技巧。对于物理学科而言,大多数的题都是有规律的,只要我们找到了这些解题规律,很多类似的问题都可以顺利解决,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一、审题并确定研究对象,运用关联思维联想运动过程

高中的物理力学题往往是给出一个、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关联的物体。有的题会直接给出条件,而有的题将条件隐含在某个句子或文字中,因此在审题时要特别谨慎。首先,审题时可以采用演绎法。所有的物理力学在刚开始解题时应该对所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列出受力方程式,采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带入进行运算,题做完之后应该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其次,审题时应该联想物体的物理运动过程。有的是匀速运动的,也有变速运动,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物理运动图景。通过图景可以了解物体的状态。比如说匀速运动、静止、等平衡状态以及一些非平衡状态。学生主要依据物理过程以及物体所处状态列出方程式,这样就有效减少了解力学题的盲目性。

二、构建物理模型,分析受力条件

题目已经给定可研究对象就要進行抽象思维,形成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明确的物理图景。物理图景能够转移学生注意力,将学生情感与图景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开启发散性思维。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进行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紧密相关,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思维清晰。我们还可以将题目中文字的叙述转换成示意图的形式。依据题意在图上标出受力情况。学生通过分析和标注受力情况,对题目就会有更加直观的了解,为进一步解题打下了基础。

1.明确研究对象,并把它从周围的环境中隔离出来。分析物体的受力,首先要选准研究对象,并把它隔离出来。根据解题的需要,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组成系统。

2.按顺序分析物体所受的力。一般按照重力、弹力、摩擦力的顺序分析较好。“重力一定有,弹力看四周,摩擦分动静,方向要判准。”弹力和摩擦力都是接触力,环绕研究对象一周,看研究对象与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面(点),每个接触面对研究对象可能有两个接触力,应根据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逐一分析。

3.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只分析根据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如下滑力、动力、阻力等。

4.只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的力。研究物体A的受力时,只分析“甲对A”、“乙对A”、“丙对A”……的力,不分析“A对甲”、“A对乙”、“A对丙”……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的认为通过“力的传递”而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5.每分析一个力,都应能找出施力物体。这种方法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我们在分析物体的受理力时,只强调物体受到的作用力,但并不意味着实力物体不存在,找不出施力物体的力不存在的。

6.分析物体受力时,还要考虑物体所处的状态。分析物体受力时,要注意物体所处的状态,物体所处的状态不同,其受力情况一般也不同。如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一起传动时,若传送带加速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若传送带减速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若传送带匀速运动,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

三、理解物理量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定律和定理

在分析物理题的过程中,要和物理概念紧密结合起来,这些定理、定律都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概念的界定是非常严格的,在不同的物理水平阶段对同一个概念的严密程度也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物理概念的了解。每学习一个力学概念,都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把物理概念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加强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比如说,加速度和速度仅相差一字,它们都是物理力学中关键的物理量。一些学生可能就会将加速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混淆,这主要就是没有分辨清楚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快慢与物体运动的快慢之间的差别。养成良好的界定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增强其分析问题的准确程度。

四、依据物理原理与过程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物理力学题的一般解题步骤就是依据题意画出题目中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并且在图上分析并标出受力情况,这时应该注意受力情况一个都不能遗漏,也不可以凭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时刻的运动状态标示出来。依据物体的运动关系和受力情况,找到符合的物理公式和规律,一般可以从动能定理、牛顿运动定理、动量定律这三个方面联想,列出正确的方程式并解方程。最后对解出的结果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物理图景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很容易找到相应的关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解题自信心,同时也能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

整体法和隔离法是力学部分常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先隔离再整体,也可以先整体再部分隔离。这就是整体法与隔离法的综合应用。

在力学中,解决力学问题时,往往遇到这样一类情况:题中被研究的对象不是单一的一个物体,而是互相关联的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解这一类问题,一般采用隔离法:即把各个物体隔离开来,分别作受力分析,再根据各自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列式求解。但在这类问题中,往往单用隔离法很难求得结果,解决过程也十分繁复,甚至用隔离法解简直无从着手。这时,我们不妨试用整体法:即把整个系统当作一个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再列式求解。这样做,往往能使原来很难求解的问题简单化,无从着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五、要学会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解题方法和类型

在物理课本上相关的力学练习题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低限度,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从中了解到寻求知识的方法,培养敏捷的思维,并能够举一反三。相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解力学题的思维单一,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因此,要使他们养成对已经做完的题目进行举一反三的习惯,从而进入更深的思维层次。在解决物理力学题的过程中培养解题思维的自我控制意识是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条件。

在高中物理的考试中,力学综合题之所以是考查的重点,其关键原因在于力学题对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中物理力学题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因此,在解力学题时不仅要仔细审题,弄清题意,还要明确研究对象,正确选择解题规律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力学题目的正确率,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何强林.刍议高中物理力学解题方法的研究[J].华章,2013(08):267-268.

[2]曾芳.高中物理力学综合题解题方法的分析研究[J].数理化学习,2013(03):11.

8.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 篇八

河北安平王顺兵

高中是一个人走向社会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但是思维能力形成、知识水平提高的过程,还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高中教育对于我们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很高,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思维、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

北京22中的孙维刚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做得很好,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妨借鉴借鉴。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水平提高了,考学、分数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问题了。

下面就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能力的问题,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高一物理教学的瓶颈问题

高一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台阶问题,初中物理注重形象思维,高中物理注重抽象思维,学生进入高中后一般都不适应这种改变。特别是生活经验少、不爱参与活动的同学,不适应现象最明显。我们老师在讲课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联系实际”这个原则,把高中物理中抽象的知识应用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多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例题,来做练习,同时我们老师要通过提问和课外练习,让学生养成多举例的习惯。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老师还要举行一些把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知识竞赛和课外活动。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既不觉得物理枯燥无味,还能把知识掌握好,而且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成绩会提高得特别快。

在高一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你就再也看不到我们平时谈的分数了。如果你是老总,你面前一个是成绩满分的书呆子,实践能力很差,另一个分数不高,但动手能力很强,你录用哪一个?所以,在高中阶段提高学生能力,对学生对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咱们教的物理课相对于其它学科,在培养学生能力方向,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咱们应该:一要多让学生联系实际、多把学到的课本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多给学生们留一些生活类的活题,让同学们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举办一些物理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社会中去学物理,这样学到的知识又活又扎实。二要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和多解归一的习惯:一道应用题尽量让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去解。如果用五种不同的方法做同一道题,会比用一种方法做五道题,效果要强许多倍。多解归一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看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各种不同解法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的解题方法中哪一个是最巧妙的、哪一个是最快的,(巧和快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等等。完成多解归一分析后再让学生自己出一道或几道类似的问题,然后解出来,效果提高得特别快。三要鼓励学生们写科技小论文写科技日记,把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原理、过程、经验都记录下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物理水平,成绩还会变得越来越优秀,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二)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多解归一是快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好方法。虽然一题多解,多解归一的学习习惯不是一两个月能形成的,但只要咱老师不断帮助学生这样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一般学生就可以习惯了。学生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不但物理成绩会突飞猛进,其他学科也会进步很快,特别是数学和化学成绩也会随着物理的进步而产生飞跃。

培养学生能力的 要好。学生如果能发表一些物理小论文或社会调查,不仅物理成绩上去了,还给学生在研究物理和社会方面产生无穷的动力。

9.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九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解题能力;有效措施

总所周知,就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而言,高中物理在整个高中课程教学中可谓“独占鳌头”, 解题能力作为物理学习中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克服物理学习中的障碍,在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求知欲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所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又是提高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基于笔者近来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历和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有效措施。

一、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由于高中物理课程具有难懂、枯燥、晦涩的学科特征,很多同学对其望而生畏,更遑论提高学习效率了。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提高就成为纸上谈兵。浓厚的物理学习兴趣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善于、乐于参与课堂教学,还能使学生大脑保持高度兴奋状态,为探索未知、解决难题提供最佳的学习心态。因此,教师应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教学、启发诱导教学等),奠定学生解题能力提高的内在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公式、定律等的记忆

要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学生对公式、定理、定律的记忆至关重要。纵观高中物理教材,不难发现其中零星分布着不同的定理、定律和公式,高效记忆这些公式和定律对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很有必要。这类知识是在前人的实践总结中流传下来的,是解开大部分物理难题的敲门砖,正确理解、记忆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是提高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必备途径。但这些知识唯有学生下功夫、下苦劲儿才能完全记忆和掌握,除了死记硬背别无他法。因此,教师应适时督促学生加强对这类知识的背诵与记忆。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有以下几种: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五大类。题型有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选做题。 解答物理题目是基于学生对定理、定律和相关公式的熟识和掌握,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才能在物理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解题的关键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解决物理难题的关键。正所谓“教无定法、解无定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用不同思路、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个物理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各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和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在启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物理解题能力。例如,一颗子弹以v的速度飞行,先后穿过两块由同种材质制成的平行放置的固定金属板,假设子弹穿过两材料的速度分别是0.6v和0.4v,求两块金属板的厚度比。在课堂解题实践中,教师不应过分拘泥于某一固定知识点,应善于引导学生从动能定理、牛顿第二定律等不同知识切入,辅助学生解答问题。同时,题解后还要善于归纳出最有效的解题手法,针对学生解题的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基于此类物理题的解题规律,教师应从总结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四、练习题的设制要点和原则

1.练习题要覆盖所有复习阶段的知识范围,突出本阶段的知识重点、难点。要研究高考题中已经考过的属于本阶段的题,考虑能否将它们推陈出新。能否结合自己的学生逐渐达到这个水平。

2.练习题的题量、结构、练习时间、分数的可能分布情况等因素也应该是老师出题时考虑的内容。如果老师出的题学生做出的分数普遍很低,那可能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够达到以考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如老师出的题题量太大,学生普遍做不完,那也可能造成分数普遍偏低。试题结构不合理,如:选择题分过重,学生中容易出现抄袭,差生比优生考的分数高,使考试失去信度。

3.好的练习题还应该注意和上一次试题相联系,把上一次易错的,又是这一次考试的知识的基础的题翻新再考。把下一次要考的知识点先预热一下,也出点题考一下。

4.要考虑大范围考试的特点,如,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第一轮复试结束考试、诊断性考试、考前冲刺考试等。这些考试目的不同,考试的功能不同,命题的思想当然不同。命题既是技术,又是艺术。要命好它,需要老师对教学的长期经营与钻研。

五、鼓励高中生建立物理解题错题本

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周期十分长。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建立物理解题错题本。毋庸置疑,物理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高一到高三,教師为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点和学生解题能力设置了不计其数的考卷,涵盖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题型,特别是针对学生易错、难懂、易混淆处设题更多,但学生往往不能合理利用考卷,不注重建立错题本,导致解题能力停滞不前。物理错题本的建立有利于学生对易错、难懂知识点进行深刻反思与琢磨,尽量减少类似题目出错的概率,从而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学科的学习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成的一门基础科学。在历史上,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一直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方法不仅是物理学的计算工具,也是物理学的思维工具。如果数学基础差,势必会导致物理思维发生障碍,影响物理习题的解答。 所以,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向学生阐明学好数学对于物理解题的重要性,从而督促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这样会和物理教学以及提高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相得益彰。

10.高中物理力学解题策略的一般步骤 篇十

关键词:高中物理 力学 解题策略

力学解题策略,是指学生解决力学问题时用来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回忆和思维的技能。它包括形成解题思路、解题过程中具体思维方法的运用和解题步骤等。这里研究的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般步骤。这个步骤对力学问题的解决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尽管,并不是每道力学题一定用这些步骤来解,也不是按这些步骤就可以解决所有力学问题,但是如果按这样的步骤思考力学问题,就能快速地正确切入问题,往往较顺利解决,少走弯路。对“一般步骤”的说法目前尚未有权威说法,大致如下:

1.选取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或是某一物体,或是某一物体系;有的问题始终是同一研究对象,而有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要选取不同对象。

2.建立物理模型,提高审题能力。实际物理现象都很复杂,为了解决它,常常需要忽略一些次要因素,物理模型就是忽略次要因素的抽象产物。它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象模型,如只考虑物体质量忽略其大小——质点、忽略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理想气体、忽略平面、曲面摩擦力——光滑面、只考虑电量忽略其大小——点电荷等;二是过程模型,如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运动、简谐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碰撞、反冲等。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认真审题,注意分析题目本身隐含的条件:如“一物体在光滑面上运动……”,其中“光滑”的含义为不计摩擦,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为零。又如“扔出去的铅球在空中自由飞行”,其中的“自由”的含义为铅球仅受重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铅球只受一个力——重力。

3.借助教材图片,分析“状态、过程”。高中教材中附有大量的实物图片、图像,这些实物和图像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它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力学中,力的图示、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速度图象、振动图象、波形图;电学中,点电荷、电场线、磁场线、交变电流的图象等等。这些图象是通过应用物理的方法从实物、从实验中抽象出来的或是应用数学手段总结出来的。它能够形象的反映物理规律,表达物理知识。比枯燥的文字、公式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4.选择适当规律,确定解题方案。在对物理状態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再去选择适用的物理规律。对于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可以遵循不同的物理规律,因此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题方案,应通过比较选择最佳的方案。高中力学内容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5.讨论、验证所得结果。对于解出的结果,应进行必要的讨论和验证,看它是否合理,物理意义是否明确,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力学问题依然是“教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许多学生没有理清解题的思路,无法归纳总结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形成解题策略。

培养物理解题能力在不同时期实施重点各有不同,高一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力学解题一般步骤;高二将力学解题策略迁移至电磁学;高三反复训练,将解题策略自然化和规范化。我针对不同时期分阶段、分层次提出物理解题能力的具体培养目标。具体做法是,高一学生在学完机械能后,要掌握力学解题策略,不少教师采取题海战术,让学生大量做题,这对学生广泛了解和掌握基本题型,学会解决基础的力学问题,确实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花费的时间太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感,使刚刚培养起来的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受到严重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高二、高三的学习。在高二的电磁学部分,学生很容易就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电磁学等其他部分的相关问题,实现知识和迁移。从而较好地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到了高三,主要是进行反复练习,巩固技能,形成稳定的解题策略。经过不断地探究性学习,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兴趣,考试成绩也随着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一力.《如何获取物理题中的有效信息——浅谈高中物理解题关键》[J].物理教学.2008,(12):32

2.贾金玲.《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西藏教育.2001,(3):28

11.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十一

翟洁莹

摘要: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能力的学习,只有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成绩才会出来,才算把数学学到了手。教师教起来才会感觉更轻松。那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呢?这一直是广大教师不断在探索的问题。论文部落从夯实基础知识、分析解题思路、运用数形结合和探讨解题过程四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途径

初中数学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数学而不做数学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途径。

一、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础。如果想以多做题、做难题,达到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而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公式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自然难以灵活应用。其实定义的解释,定理、公式的推证过程就蕴含着主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因此教师要通过定义、定理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揭示,甚至一些关键词的重点把握向学生展示思维过程,发掘其内在的规律,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并从中了解和重视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例1:在教学绝对值的概念时,要重点分析“当a≥0时,∣a∣=a;当a<0时,∣a∣=-a”的深刻含义,并在学生理解绝对值概念后,可以给出以下习题加以巩固。

1、若∣x∣=3,则x=___________

2、若∣x-2∣=1,则x=___________

3、已知∣x-3∣+∣y+1∣=0,求3x+2y=____________

4、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下图,试比较大小:(1)∣a∣与∣b∣;(2)∣a-b∣与∣b-a∣.-101通过这些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绝对值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二、分析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规律和方法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对于所有例题的讲解及示范解题,都要充分展现解题过程的四个程序及每个程序进行的过程,并且不断给以总结、反复强调。使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去掌握解题程序,领悟各程序中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进程。当然,这样做就必须要求教师事先要对例题的选取和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例题的目的意图、隐含条件的析取、干扰信息的排除、思维偏差的纠正、解题策略的制定、解题关键的把握以及解题后的开拓和引申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要这样,才能避免就题论题、就事论事、无法展现思维过程的形式主义教学,从而真正达到解题教学的要求。

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转化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结合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变形手段和转化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把握方法的要点、作用、使用条件、使用范围以及这些方法的“变式”,学会灵活运用。在初中数学中,除了上述的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推理方法外,常用的还有换元法,消元法,代定系数法等。

三、运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们一般把代数称为“数”,把几何称为“形”。数与形看上去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其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代数方法容易操作,若不配以“形”,许多问题过于抽象,理解困难;几何图形比较直观,但证明几何问题常需添加辅助线,又使人感到难以捉摸,这就要借助“数”的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数量问题可以转化为图形问题,反过来图形问题也可以转化为数量问题,而数形结合就是实现这种转化的有效途径。

“数”与“形”无处不在。借助图形能使问题明朗化,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解题大有益处。例如:①求几个图象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特殊点的坐标,通过整合图形,分割图形,补全图形来求解。②函数中的极值问题。③河边取水问题,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需要通过轴对称,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得到最小值。④两边之差最大问题.构造三角形,根据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来解决等等。

四、探讨解题过程,养成解题后反思习惯

解题后的探讨、分析与研究就是对解题的结果和解题的方法进行反省,对解题中的主要思想观点、关键因素及类同问题的解法进行概括、推广,从而帮助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以掌握,成为以后解新的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使学生养成解题后的反思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例如,检验求解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解答是否祥尽无漏。

例2:设x、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a2+4a-2=0的两个根,当a为何值时,x12+x22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解:x12+x22=(x1+x2)2-2x1x2=(-2a)2-2(a2+4a-2)=4a2-2a2-8a+4=2a2-8a+4

=2(a2-4a)+4

=2(a-2)2-4

∴当a=2时,x12+x22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4。

此答案是错误的。

∵x12+x22≥0∴x12+x22 ≠-4。那么错在哪里呢?正确解:∵△=4a2-4a2-16a+8≥0a≤而y=2a2-8a+4开口向上,当a≤1/2时,图像在对称轴x=2的左侧

∴当a= 时。

x12+x22有最小值,且x12+x22最小值=2×()2-8× +4=

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那么就可以在解题训练中跳出“题海”,通过少而精的解题,收到很大的效益。

12.提高高中物理力学解题能力方法谈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解题思维;问题;对策

作为一门逻辑性以及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高中物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由于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初步入高中的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连贯性,实际成绩并不是非常理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物理解题方式和解题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实际的物理学习效率。

一、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物理教学方面存在着不对接的现象。与初中物理教学相比,高中物理教学无论在教学要求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都具有非常大的差异。初中物理教学知识点相对较少,对学生物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低,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经过反复性训练能力获得物理能力,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借助死记硬背也能够获得高分。但是,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量比较大,学习难度也非常大,这就对学生的物理能力要求非常高,特备是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目前的教学来看,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高中物理教学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存在的差异,实际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表面知识的解释,学生无法充分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实际的理解并不透彻,丧失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实际的课堂教学并不是非常理想。

2、学生在心理发育方面存在着不完善。从目前的调查来看,高中学生成绩层次不齐,在知识接受能力方面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初入高中的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上存在着很多不适应性,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诸如,在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究其原因,学生心理因素以及智力等方面影响学生解题思维能力,在物理学习中,无法分析物理场景,无法充分理解题意,问题分析存在着不全面的现象,学习思路不清晰,知识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实际的教学并不是非常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情绪和厌倦心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二、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教学中对学生解题思维培养对策

1、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寻找解题思路。物理题目千变万化,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把握实际的学习规律,提升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包含了直线运动、力学运动和天体运动等等,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了解物理概念以及本质,提升实际的学习效率。总之,在物理学习中,教师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从定义、概念以及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明确思路和方法,举一反三,坚持多种解题方式,不断提升学生实际的审题能力以及解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升物理能力,提升物理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

2、注重知识衔接,培养物理运用能力。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数学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了简单的加减乘除之外,在表达公式、勾股定理以及三角函数等数学内容对学生物理知识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容。数学知识、物理知识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进行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的体会,将数学知识与物理学习相结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联,注重实际的计算,提升实际的物理学习效率。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吧,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并没有将数学知识与物理之间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关联,或者是一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这就使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例如,力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力的合成以及分解的过程中,实际的解题过程中可能会设计到三角函数方面的数学知识,但是一部分学生对斜边、临边或者是对角边等并没有把握,在切和弦等方面也存在着概念不清的问题,这就使得实际的计算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大部分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因此,物理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理念和方式,注重学生知识与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解题思维和解题习惯,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3、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学习合力。新课程改革的日渐发展促使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现代教学发展需求。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鼓励学生课外合作。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把握,坚持“同组异质”和“异组同质”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分组,每一个小组设置一个小组长,做好整个小组的学习与合作,进行物理问题的有效探索,鼓励学生互相答疑,提升实际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力学计算方面可能存在着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久而久之能夠形成良好的解题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工作属于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逻辑思维特点以及知识基础来进行自我提升,借助逻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来提升实际的解题思维,通过知识训练的多样性,让学生在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高中物理的解题思维培养对提升高中学生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各个教学之间的配合,不断尝试,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实现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学海.浅谈高中物理力学问题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J].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1(12):73-75.

[2] 李敏.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J].读写算(教研版),2014(01):195.

[3] 包永春.浅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45):119.

[4] 尹习洲.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2(18):57.

上一篇:培训体系建设策划下一篇:小学英语老师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