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建议书

2024-08-06

调整建议书(共8篇)

1.调整建议书 篇一

一、关于培训课程设置

1、关于培训课程的设置,应当结合公司的战略目标,以及公司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确定

每培训目标的几个重点,比如生产一线部门的质量技术提高,内训师团队打造等类似内容;

2、关于培训课程,建议分成两条线,一是层级线,一是专业线,层级线指的是高中基

层人员、新员工;专业线指得是各对口专业部门的急需提高的专业技术;

3、在设置课程的同时,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培训目标、实施时间、参与群体,以及

课时、授课形式和预算情况;

二、关于培训管理

1、关于培训管理工作,除了课程评估以外,课后的实训考评等,可以考虑加入进来,以提

高培训固化效果;

2、关于培训管理工作中,培训出勤和培训组织工作,可以考虑细化的具体措施,纳入考核

机制,以使各部门重视培训,保证培训效果;

三、关于培训方向

1、建立和完善内部培训师体系是目前大多数企业都要去完成的工作,内训师体系搭建不好,会直接影响整体培训效果,在这方面,建议一方面,要完善内训师的选拨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另一方面,找到专业的机构,进行内训师系统培训,以促进课程内化和开发能力,提高内训质量;

2、传帮带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会采用的员工培养方式,但是各企业间效果差异较大,关于传

帮带,也要明确办法和机制,同时,通过内训师将好的方法形成系统课程或学习资料,进行企业内部交流学习。

因不了解贵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和培训方向,只能提一些大方向上的拙见,不当之处,请见谅!

2.调整建议书 篇二

一、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将大幅调整

目前, 国家出台的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已产生较大影响。1—6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 比去年同期增长15.4%, 增幅比1—5月回落7.1个百分点, 比1—4月回落17.4个百分点。其中, 6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较去年同月减少了302万平方米, 下降3.2%。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规律表明, 销量变化是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领先指标, 在销量下降3—6个月后, 房地产投资和房价也将随之出现调整。如果现行调控政策一直持续, 预计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将出现与2008年相似的大幅调整状况。

《通知》出台后, 由于对二套房开始实行严格的信贷政策, 这不仅会打压投资投机性需求, 客观上也影响了数量更为庞大的改善型需求, 受此影响, 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回落, 三季度销售面积同比降幅将会加大, 预计到9月底或10月份, 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将出现负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状况主要受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情况的影响,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信贷和融资等方面的控制意味着其对外融资难度在加大, 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回落则预示着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市场销售获取的资金在短期内也并不乐观, 综合考虑两方面影响, 预计从四季度开始, 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 并会因此而放缓开发进度, 投资增速将开始回落, 2011年上半年,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回落到15%以下。

商品房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形势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 只有在市场供大于求、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商品房 (新房) 价格才可能出现实质性的调整。今年前几个月, 房地产市场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状态, 而2009年商品房销量的大幅增长和价格的明显上涨则使开发商的资金状况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这也是为什么调控政策出台后, 虽然销量下降, 但新房价格仍继续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目前新开工面积快速增长, 销售面积在快速回落, 受此影响, 从下半年开始, 市场供求形势将开始发生变化, 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加和资金来源的减少, 预示着开发商在四季度将开始感受到资金紧张的压力, 这也预示着新房价格的实质性调整将出现在四季度, 2011年上半年价格调整压力将可能进一步加大。

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理想模式

目前,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 未来10年我国城市化率有望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 即每年需要为1300万左右的城镇新增人口提供住房。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接近30平方米, 但在结构、使用功能等方面真正宜居的住宅比重并不很高, 绝大多数居民仍需要持续改善住房条件。同时, 我国住房建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拆旧建新实现的, 这意味着要满足城镇居民的住房需求, 新建住房总量还要更大一些。总体看, 未来10年, 我国仍需要房地产市场保持持续较快发展。

2003年以来,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 我国一直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在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要看到, 到目前为止, 房地产市场大幅波动的状况并未改变, 特别是2007年以来, 房地产市场呈现出大起大落的特征, 保证房地产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受经济波动、利率变化等因素影响, 房地产市场出现周期性波动是正常的。但如果房地产市场在短时期内反复出现大幅波动则表明市场运行存在较大问题, 这不仅不利于房地产市场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也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带来较大冲击。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市场大幅波动状况, 寻找一种市场调整的理想模式。

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是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而保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则是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基于此, 需要将绝大多数居民能够持续改善住房条件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首要目标, 将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作为调控目标, 在此基础上, 统筹考虑居民购房支付能力、房价、销售量、房地产投资等主要监测指标变化, 确保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期内, 房价能够在合理的水平上正常波动, 使销售量和房地产投资稳定增长。

三、政策建议

保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是要保证供求基本平衡。由于现行政策在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为避免房地产市场再次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 本文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以保障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 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作出明确界定, 鼓励改善型需求, 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假定购房人群年龄集中在20—64岁区间, 首次置业的年龄集中在20—34岁, 根据城镇人口年龄分布情况可以推断首次置业者占全部置业者的比重只有1/3左右, 而二次以上购房的比例在2/3左右。在二次以上购房的群体中, 大部分属于改善型 (卖旧买新或新购买一处房产, 但最多同时拥有两套住房) , 也会有一定比例的投资投机性需求。由于目前在政策上并未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进行准确区分, 在对需求进行调控时, 出台的政策要么是同时鼓励两种需求, 要么是同时抑制两种需求, 从而造成这两类需求的大幅波动, 进而造成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大幅波动。由于改善型需求也是自住型需求, 与投资投机性需求具有本质差别, 不管是为了持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鼓励梯度消费, 还是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 都要求进一步明确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划分标准, 在此基础上, 对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实行差别化政策。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 建议将个人在购房后同时最多拥有两套住房界定为改善型需求, 而将购房后同时拥有三套及三套以上住房界定为投资投机性需求。在明确区分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投机性需求的基础上, 宜尽快放宽对改善型需求的限制政策, 不再对属于改善型需求的信贷执行1.1倍利率, 贷款利率恢复到正常利率水平或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 同时根据改善型需求的特点继续执行高首付政策。由于投资投机性需求对市场的负面冲击较大,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抑制力度, 对北京等投资投机性需求比例较高的部分城市, 要出台具体政策严格限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如禁止非常住人口 (可将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界定为非常住人口) 购房, 在个人 (常住人口) 已拥有两套住房的情况下, 不允许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 防止少数个人或机构凭借资金优势大量进行投资投机性购房, 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

第二, 实行稳定的住房金融政策, 防止住房金融政策频繁调整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冲击。目前居民购买住房绝大多数需要从银行贷款, 首付、利率等金融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带来居民购房能力的变化。2007年四季度以来, 我国对购房首付和利率政策进行了几次调整, 特别是在住房贷款利率方面先后实行过1.1倍利率和0.7倍利率政策, 利率的大幅变化直接影响到居民购房能力的变化, 并进而影响到市场需求的大幅变化。为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建议不宜频繁调整首付政策, 可根据物价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 但不宜对住房金融利率政策实行频繁大幅调整, 而应长期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利率政策。

第三, 进一步完善市场供应侧管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供应对市场健康运行至关重要, 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销售环节的监管, 打击各类“囤地”、延迟开发和“囤积”等行为。一是加大对现行土地政策的执法力度, 特别是要严格执行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无偿收回等政策, 从制度和政策层面解决目前存在的“囤地”和延迟开发等问题, 加快房地产开发进度, 增加市场供给;二是对开发商竣工一年以上的未售房屋比照商业用房征收房产税, 以打击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囤积”行为。

3.调整我国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篇三

对于退休年龄,我国现行的各项文件规定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退休;另外,国家规定,机关及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女性副处和副高级以上工作人员,本人自愿、身体健康的,可到60周岁退休。

总体来说,我国的退休政策运行一直比较平稳,顺利实现了新老替换。但机关、企事业女性副处和副高级以上人员可到60周岁退休的政策各地执行得不是太好。近年来,部分女性高级知识分子要求男女同龄退休的呼声越来越强,一些学者专家也建议延长退休年龄以提高社保基金支付能力。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领导也在多种场合表示,退休年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政策,涉及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代际关系、社会保障基金平衡等多方面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在延长企业职工退休年龄问题方面,还存在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特别是充分发挥高级专业人员等“短缺”群体的作用,拓展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增加退休后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也有观点认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仍是供大于求,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挤压岗位供给,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形势。

针对这两种观点,人民网最近一次网络调查显示,176万网友参与投票,结果竟有94.5%的人反对延迟退休政策。因此,有必要认真反思我国的退休政策,研究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

一、决定退休年龄的主要因素

决定法定退休年龄的因素有很多,且这些因素经常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厘清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研究是否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具有积极作用。通常,影响法定退休年龄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工作岗位性质

通常,体力劳动者因年龄增加体力递减,应该早点退休。脑力劳动者随着年龄增加经验更丰富、能力更强,应该晚点退休。

2.人口预期寿命

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如果法定退休年龄不上调,则职工工作时间占生命周期的比重下降,从整个社会讲,缩短了劳动人口对社会贡献的时间,减少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交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时间。长期下去,社会将难以持续发展。因此,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社会稳定。

3.工作效率

一般认为,随着劳动者年龄的增大,工作效率会降低,当劳动者工作效率降到一定水平时,该劳动者的边际产出低于投入时,就应该退出劳动力市场。

4.教育水平

受教育程度越高,首次就业的年龄也就越大,尤其是硕士、博士生,国家对其付出的教育时间越长,如果退休年龄不延长,则得到的工作回报时间越短,形成投入大、产出少的现象,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把规定最低工作年限作为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对策。

5.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构成年轻的国家,新增劳动力比例大,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大,一般将退休年龄规定的低一点;反之,人口老龄化国家则将退休年龄规定得高一些。

6.养老基金支付压力

退休年龄的确定直接影响养老基金的收支规模,退休年龄越高,则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越长,需要社会保险机构支付养老金年限则相对缩短,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就越多。反之亦然。因此,国家可以根据养老基金的支付压力适当调整退休年龄。

7.就业压力

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如果一年只延长2~3个月,这种影响几乎不显现。从长期来看,一国的就业容量并不取决于退休人员所能腾出岗位的数量,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所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新创造的就业岗位必然会持续增加。

二、我国现行退休年龄政策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是1978年规定的,随着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现行退休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1.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预期寿命提高的矛盾日益明显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为57岁,且呈现平均寿命男高女低现象。到70年代中期,平均寿命提高到63岁,且依然是男高女低。在这种情况下規定的法定退休年龄较为合理。但目前,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已上升到70多岁,且女性还高于男性4岁左右。偏低的法定退休年龄和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之间存在较大反差。男性相对女性的高退休年龄和其相对于女性的低预期寿命,造成新的男女不平等,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2.退休年龄固定不变与人力资本周期延长的矛盾逐步显现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我国劳动者首次参加劳动的平均年龄从原来的16岁逐步提高到18岁,尤其是高学历人员,参加工作时间更晚。另外,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医生、法官等人力资本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我国法定退休年龄“一刀切”,没考虑到劳动者人力资本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

3.退休年龄虚低与老龄劳动人口实高的现象日益普遍

我国有一种怪现象,设法提前退休的人很多,提前退休后重又参加工作的人也很多。一些未满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提早进入退休行列,表面上看,可以为青年人提供就业岗位,实际上,这些人“退而不休”,没有腾出更多的工作岗位,还加重了社保基金的支付压力。

4.妇女早退休与要求参加工作的矛盾更加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相对落后,大批妇女参加工作,并且还参与一些重体力工作;同时,国家鼓励多生育,妇女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女性比男性早5~10年退休,充分体现了对妇女的保护和关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妇女工作强度大大降低,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妇女摆脱了育儿的辛劳,尤其是高学历的妇女,要求与男性同龄退休的愿望更加迫切,当初的关心和照顾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已变成了妇女歧视。

三、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居民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一生的工作时间在生命周期中的比重越来越小,日益损害着代际之间的公平,同时也对养老保险制度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延长退休年龄是维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西方发达国家退休年龄大多为65岁,且还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

1.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活动人口数量多,就业压力大,讨论延长退休年龄似乎很不合时宜,甚至不为多数人理解。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5年前后将进入零增长。联合国人口预测方案显示,从2015年开始,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逐年减少。因此,我国在人口转变过程中所出现的老年人口增多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劳动力短缺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20年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发生质的变化,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幅度上升,而劳动力的供给将会出现不足。延长退休年龄是缓解劳动力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可能也不应当短期内大幅度提高退休年龄,应对未来劳动力供求关系失衡需要提前准备,从现在开始逐步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正是满足我国人口红利后对劳动力供给的需求。

2.延长退休年龄是节约社会资源成本的需要

应当指出的是,执行一刀切式的强制退休制度可操作性或许比较强,但需要全社会为之付出巨大代价。许多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身体状态依然很好,工作经验也非常丰富,弃之不用不仅是对本人才能的浪费,而且也是全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我国已处于经济转型的加速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现实国情需要经验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家建设工作更长一段时间。因此,延长一部分人的退休年龄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3.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需要

我国宪法规定,妇女与男性享有同等劳动的权利。男女同龄退休体现了国家对男女平等的参与权和发展权的尊重。全世界有六成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实行男女同龄退休政策,而中国是世界上两性退休年龄差距最大的国家,相差10年。如此大的差异遏制了女性的发展空间,因此,延长女性工作人员法定退休年龄,实现男女同龄退休,是宪法赋予女性的权利。

四、延长法定退休年龄的政策建议

据人口专家预测,2015年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比例逐年下降,老年抚养比逐步提高,2030~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当前,反对延长退休年龄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就业问题,从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因此,延长法定退休年龄需要未雨绸缪,如果采取小步渐进方式逐步延长,对就业的影响将会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也维护了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平。在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趋势,可以分步实施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

1.现阶段应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失业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口众多,社会就业压力很大。为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并将延长退休年龄对就业的冲击降到最低,同时考虑机关事业单位女性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可以逐步实现男女同龄退休。第一步,2015年前,落实现有政策,所有女高级专家和女处级以上干部,单位需要,本人自愿,即可到60周岁退休。第二步,从2016年到2030年,采取渐近办法,将其他女性工作人员退休年龄每年延长4个月。即到2030年,科级(含)以下女干部的法定退休年龄将从55周岁逐步延长到60周岁;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龄将从50周岁逐步延長到55周岁。由于我国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量劳动力从事低技术、强体力的工作,在小步渐进延长女性退休年龄时,还要区分不同行业实行有选择的弹性退休方式,如允许从事有毒有害和特别繁重工种的人员提前退休等。

2.长远规划逐步延长退休年龄

如前所述,我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最大规模,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现在已经开始下降,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将会出现负增长。届时,中国将成为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到那时,延长退休年龄将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因此,从2031年开始,再用15年时间,将所有工作人员退休年龄每年延长4个月。即到2045年,男性工作人员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龄将延长至65周岁,女工人的退休年龄将延长到60周岁。对女工人,也可以视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及劳动力需求程度,加快延长退休年龄速度,如可以每2年延长1岁,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种渐进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案,虽然会使退休年龄延长目标的实现过程拉长,但能够将延长退休年龄对个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符合社会公平原则,且对现在的中年人影响很小。例如,按照上述制度设计,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员才会到65周岁退休,1976年出生的工作人员将会在63周岁退休,而1970年之前出生的人员仍是60周岁退休。

4.乡镇农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篇四

近年来,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上下以**主线,按照“紧扣水权定产业,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突出节水增效,狠抓结构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畜牧养殖业、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已经成为全*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根据区委结构调整座谈会议精神,现制定全*结构调整实施意见。

2010年,全*新增设施农业面积亩,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累计已达多亩,其中:日光温室座,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万吨,年产值亿元;区域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小拱棚西瓜亩,露地西瓜亩,大白葱亩,已形成日光温室和露地蔬菜生产互相补充的生产模式,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畜牧养殖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全*猪、牛、羊、鸡存栏分别达到万头、万头、万只、万只,****等特色养殖填补了全*空白,经济效益和带动效应都比较明显。实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四个转变”:即指导思想由发展自给性农业向发展效益性农业的转变,生产品种由常规品种向优质高效品种的转变,农业生产优势项目由分

散性向规模性的转变,农业资金由平衡投入向择优投入的转变。

一、今后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和目标

调结构必先调思路。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对镇情的认识,准确地把握今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以新的理念谋划工作,以新的思路引领方向,以新的举措推动发展。

基本思路是:以水权水价改革为核心,坚持推进***不动摇,按照“一区三线”的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强精细蔬菜、优质畜禽、劳务经济三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不断健全三大保障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目标是:以建设“高效的种植业、发达的畜牧业、活跃的流通业、先进的加工业”为目标,大幅度压缩小麦、大麦等高耗水、低效益作物,持之以恒的抓好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规模养殖、特色林果、劳务经济和二、三产业,积极扩大以小拱棚西瓜、露地西瓜、大白葱、洋葱、蔬菜制种等经济作物。经过结构调整,2011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亩(其中日光温室亩),新增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面积亩,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亩。到“十二五”末,全*粮经比例调整为:,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到亩(日光温室亩、养殖暖棚亩),特色经济林果面积达到亩,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种

植面积亩,玉米双垄沟播种植面积达到亩,小麦面积压缩到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实现节水增收目标。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一要立足产业布局调结构。围绕全镇“一区三线”的产业布局,按照“立足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立足水情,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调结构,按照“中北片抓提高、突出提质增效,东南片抓发展、突出推广普及”的思路,建设具有区域特色明显的优质蔬菜、畜禽、特色林果、农产品加工等生产基地,形成“一村一业”或“数村一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和“产业带”。

二要立足特色优势产业调结构。认真组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优势产业区域化,优势产品品牌化,规划建设规范化”的原则进行结构调整。一是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继续扩大万亩优质精细蔬菜基地建设规模;二是在****等村着力培育以红提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三是在*****等村扩大露地西瓜、大白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四是在****等村发展以牛、猪为主的草畜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持续增长。

三要立足水权调结构。水权是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因素,要牢牢抓住水权这个“牛鼻子”,按照“总量控制”的要求,进

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真正做到“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调结构”。

四要立足市场调结构。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产销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和****公司的带动作用,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上下功夫,对龙头企业和产业合作社,在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工作上给便利,努力培养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高素质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培育龙头企业*个,农民经纪人队伍达到*人,真正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大面积推行龙头企业订单生产,真正实现以市场定规模、调结构。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的向农民提供生产、价格等各类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信息调整种植结构,千方百计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结构调整,到“十二五”末,全*设施农业收入达到*亿元,人均收入达到*元;特色经济林果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区域性特色经济作物收入*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全*从事二、三产业和劳务输转的人数达到*万人,总收入达到*亿元,人均纯收入*元;大田作物总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元,实现全*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的目标。

三、强化工作措施,切实保障结构调整落到实处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加,-4-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个考核办法”的要求,把结构调整作为首要任务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和完善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大结构调整的典型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有代表性地选择、挖掘、宣传在特色种植、规模养殖、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累经验、探索新路。

三是加快推进“三大”体系建设。一要加快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配置”的思路,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在“**”“**”等认证品牌的基础上,再申报认证*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二要加快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情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特派员、村科技助理员作用,充分利用各类专家团队的作用,在提高农民的科技培训上下功夫,加大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以**为依托,建设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着力创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理念,提升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能力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同时,要大力推广良种良方,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完善科技人员的承包制度,实行“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服务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结构调整的支持力。三要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协会和运销大户,扶持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个、配套新建恒温保鲜库*座,贮藏保鲜能力达到*吨,努力构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运转协调的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

四是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各类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经济结构调整,参与产业化经营。一方面,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对特色农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全面落实设施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市场风险,努力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增强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稳定承包权、流转经营权,采取有偿使用、相互置换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推进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5.考研冲刺阶段复习建议及心态调整 篇五

10月底,考研网上报名将正式结束,广大考生目标明确之后将迎来考研后期冲刺复习,考研冲刺阶段复习是对前两个阶段查漏补缺的过程,将直接决定考试的分数,若能好好利用这一阶段的复习,将给整个考研复习带来极大的提升。

下面针对这一阶段复习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给考生们提供一些复习建议,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复习建议

在这关键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全面地复习相关的考研科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复习计划,循序渐进,全面把握考研知识点,多做真题,把握试题类型和难度,熟悉答题技巧。

1.政治复习:理解重点,准确记忆,掌握答题思路

政治考试重在理解和记忆,在前期的复习过程中,考生们可以把重点放在理解上,对政治考试大纲中出现的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当然,突破的方式有很多,可以询问老师、同学、师兄师姐或者参加辅导班。而到了冲刺阶段,我们就要将重点转移到对知识点的记忆上,因为,纵然我们理解了考试大纲中的许多重点和难点,但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答题,是要把对问题的分析呈现在试卷上,而答题就需在最后这段时间里,考生除了对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记忆,对重点知识点、重点术语进行进一步强化外,更要注意对政治大题答题思路的分析和掌握,熟悉其中的答题套路和技巧。考生们不妨多与自己考研团队中的成员或者老师、师兄师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自己摸索和别人帮助相结合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效率。要考生能够记忆大纲中的核心词汇、专业术语以及程式化的句式。

2.英语复习:熟悉题型,多做真题,练习写作技巧

这一阶段英语复习应该大量做真题,通过做真题了解考研英语试题难度,同时了解试题出题规律以及答题技巧。背单词的目的是更好的做题,考研英语并不是考大家知道多少词汇,而是在你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看你能多大程度理解作者压缩过的或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这才是阅读理解。所谓阅读理解就是要善于把作者没说出来的意思,压缩过的.意思给它理解出来。因此,应注意多练习阅读理解,不要单纯的背单词,要做到在语境中理解单词的具体含义。把握阅读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到快速准确的解答相关试题。

另外,这一阶段还要强化训练短文写作,学习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不要认为作文背一些范文就可以了,考研作文不是单纯的模仿,一定要自己多练习,只有多写才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比较欠缺,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写作文时应该选什么词,文章结构应该怎样去设计,只有自己多练习,在考场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坚持每星期写篇文章,可以先写真题的作文,然后去看看我们辅导书真题的范文对照一下。

3.专业课复习:把握重点,全面复习,注意细节

相信通过前几轮的复习,大家已经全面把握了专业课知识点,那么这个阶段就要针对考研大纲上面的知识点进行更加系统有效的复习,对教材进行二次、三次阅读,理解和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有重点的加强和巩固内容。切忌心浮气噪、眼高手低,一定要全面把握,牢记考点具体内容,同时注意记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细节决定成败,在掌握大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一些小知识点的复习。

大家在复习中一定要深入研究历年专业课试题,通过做真题清楚了解考试形式、考试重点、题型设置以及难易程度等内容。对于历年真题中常考的考点一定要重点把握,千万不要认为一些知识点往年已经考过了,那么今年就一定不会再考,常考的知识点恰恰可能是出题老师认为的学科重点,虽然出现与往年一模一样试题的概率很小,但也不排除考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一定要对已考知识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同时对学科重点中近几年还未考的知识点也要重点把握。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

越到考研复习的冲刺阶段,同学们的心理动荡越大,甚至出现失眠现象,由于不自觉的情绪紧张、焦虑、烦躁不安,导致形成各种睡眠困扰:越着急越失眠,越失眠越着急,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耽误了考研复习,也伤害了身体。

正确的复习心态与规划是至关重要的,是备考复习中最关键的因素,状态好则效率高,因此,在冲刺期如何保持最好的学习状态,是许多考生共同关注的问题。心态要随时保持平和,不管别人复习的怎样好,都可以置之不理,每天按部就班的按照自己的复习进度去进行,不要每天计算着时间不够,自己还有多少书没有看完,这只会加剧内心的焦虑,对考试只有坏处,没有丝毫的好处。

另一方面,一定要形成规律的作息习惯,适当的休息尤其重要。千万不要想“我少睡一点,就能多挤出时间来复习”,睡眠不足,只能事倍功半。最重要的一点是,作息时间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不要照抄他人,他人的作息表不一定适合自己。

选择考研,选择追寻新的梦想,这个过程本身就说明你拥有一颗勇敢的心,在最后的这一段时间里,加油,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近的!最后考研教育网预祝20的考研学子能够旗开得胜!

6.调整建议书 篇六

***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各科室:

为加强对全院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监督管理,依据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计委)《关于做好2012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实施工作的通知》(卫药政发〔2013〕16号)及《2018年**市药政工作要点》(*卫药政〔2018〕5号)要求,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为主线,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寻求突破,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县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低于53%。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对我院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进行修订,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民医院

2018年4月1日***人民医院基本药物使用管理制度(2018年版)

一、医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进行遴选时,应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内药品品种及规格。

二、药品日常采购供应应保障国家基本药物品种有充足的储备,确保供应。

三、加强对国家基本药物采购和临床使用的宣传教育。

四、临床科室应按照《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优先、合理应用国家基本药物。

五、加强对临床科室国家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每月按照核定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对临床科室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考核。

六、考核与奖罚

1.每月由财务科、药剂科、医务科联合对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并通报。

2.临床科室基本药物使用比例指标

重症监护科43.6%,儿一病区、儿二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科、外二病区、外三病区、骨科一病区、骨科二病区、妇产科一病区、妇产科二病区、五官科耳鼻喉组、五官科眼组、烧伤整形病区45.7%,内三病区47.8%,内二病区49.9%,内一病区、急诊科50.9%,神经内科一病区56.1%,神经内科二病区、康复病区57.2%。

3.临床科室月考核科室和个人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时,处罚个人金额为:个人月非基本药物收入×(科室核定基本药物使用比例-个人基本药物使用比例)×60%,同时处 罚科主任50元。

4.单季度考核未达到核定比例的临床科室,科主任必须书面说明原因。

5.每季度达到核定比例的临床科室奖励科主任200元。

七、本制度由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负责解释。

八、本规定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暂施行1年。

【注释】

1.按照国家卫计委《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版)520种和河南省卫生厅《河南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2010年版》200种进行使用和考核。

2.按照科室当月(1日~31日)实际使用药品金额进行计算。

7.调整建议书 篇七

1 目前高校行政办公用房的管理现状

1.1 行政办公用房范围及国家标准

1.1.1 行政办公用房范围

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包括:办公用房、公共服务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用房。各类用房的内容如下:办公室用房,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和领导人员办公室;公共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文印室、资料室、收发室、计算机房、储藏宣、卫生间、公勤人员用房、警卫用房等;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水泵房、水箱间、锅炉房、电梯机房、制冷机房、通信机房等;附属用房包括食堂、汽车库、人防设施、消防设施等。除上述4类用房之外的特殊业务用房,需要单独审批和核定标准。

1.1.2 国家标准

按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行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计投资(1999)2250号),高校办公用房是“二级办公用房”,二级办公用房适用于市(地、州、盟)级机关以及相当于该级别的其他机关;二级办公用房人均面积指标为编制定员每人平均建筑面积为20 m2~24 m2,使用面积为12 m2~15 m2,超过200人时取下限。市(地、州、盟)级正职每人使用面积32 m2,副职每人使用面积18 m2;处级每人使用面积12 m2;处级以下每人使用面积6 m2。

1.2 高校行政办公用房的管理现状

各学校高度重视,行动迅速,全面开展对行政办公用房的清查工作。目前高校行政办公用房的现状呈现几种情况。

1.2.1 行政办公室用房普遍超标

多功能用房。目前各学校情况不一,有些学校存在行政办公用房较宽松的情况,如有些正处级领导因为工作需要,将办公、接待、会议集一身,造成办公室面积超标。

由实验室改成的办公室。因结构特点,使用面积大于40 m2,并且由于建筑特点,以及采光不适合重新改造。

按照机构设置办公场所。有些机构人数少甚至暂时无人,也占有独立空间。

没有及时清理及腾退房间。有的单位新建了行政办公用房, 但旧房不清退;有些领导已退休,仍未交回房间;有些房间堆放杂物,长时间不交还;由于历史沿革,房屋只占有不退出。

1.2.2 公共服务用房重复设置

缺乏整体规划,公共服务用房没有按照规定比例测算并实施分布。各二级单位为方便使用,将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文印室、资料室等公共服务用房,规模不等的设置于部门中,占用大量房屋,造成资源浪费。

1.2.3 办公用房较分散

同类型房屋没有相对集中,不利于科学管理。如有些楼宇中各类房屋交错分布,办公室、教室、实验室等多种用房并存,管理过程中弊病较多。

2 行政办公用房整改措施

2.1 根据“标准”核定学校行政办公用房的面积

总面积不能超标。国家标准规定办公用房实行总量控制,使用面积为12 m2~15 m2;编制定员超过200人时按照最低限。

2.1.1 办公室用房的使用面积标准

按照处级、副处级12 m2,处级以下6 m2的办公室用房标准,再根据房间的面积设计出处级、副处级和处级以下人员的房间布局(见表1)。

考虑正处级领导需要独立处理部门日常事务的需要,可以设成单间,将12 m2以外的区域设成小型会议室或接待室;处级为单数的二级机构,处级与所辖科合署办公或两部门间处级合用办公室;每个人在校内只保留一处办公室。

2.1.2 公共服务用房(资料室、库房)的使用面积标准

公共服务用房的总量为行政人员总数乘以12(或15)再减去办公室用房的总量。房间中除去工位所占的面积,剩下的就是资料室和库房的面积。

在核算公共服务用房面积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职务及岗位特点。由于一些领导工作中接待任务较多,需要会谈的空间。有一些重要岗位,如纪委、信访等部门,需要相对保密的接待及谈话室。(2)资料室及库房。一些职能部门日常工作资料较多,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存放资料。

2.1.3 按照“标准”核定不在行政办公用房范围内的区域(见表2)

(1)面向全校服务的公共空间。如“财务报账大厅”“综合服务大厅”“接待大厅”“信息中心机房”“公共学术会议用房”和“学生服务中心”等类型房屋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应不在行政办公用房范围内。

(2)共享空间。另外公共报告厅、公共会议室等也不在行政办公用房范围内。

2.1.4 确定各单位分别占用的房间

根据已确认的行政办公室用房和公共服务用房使用面积标准,确定楼宇中所占总面积以及各单位分别占用的房间位置、数量和面积。根据各职能部门总人数,可排列出一栋楼宇的总容纳量(见表3,表4)。

2.2 房屋腾退及分配

2.2.1 成立行政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的行政办公用房清理腾退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制定行政办公用房整改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分工,落实责任。

2.2.2 进行房屋清查(梳理账目、清点实物)

摸清现有行政办公楼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包括绘制行政办公楼房间分布CAD图,全面自查,登记上报。为行政办公楼整改工作奠定数据基础,为清理工作做充分准备。

对闲置的行政办公用房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处置;职能部处经过核算、调整行政办公用房后,压缩总面积为国家标准以内;功能用房压缩合并;楼宇内设置公共会议室、研讨室,除特殊需求外不再独立设置。最大限度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2.2.3 实行集中腾退、合理调剂

凡新调整行政办公用房的单位,须将原用房腾退移交房屋管理部门;凡行政办公用房超标单位,应自行调整,尽量整合腾退,利于调剂使用并节约成本;尽量不改变房屋结构,避免大拆大建,合理调整领导干部和处(科)室办公用房;严控出租出借、规范管理;对出租出借房屋进行清理,所得租金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逾期不缴,相关部门协助其搬迁并腾退。

在搬迁腾退过程中,对清理腾退房屋实行集中管理,坚决制止各种违规重启现象;对于腾退的家具要进行及时调拨,物尽其用;对于新购家具应按照家具配置标准,严禁超标;对于行政办公用房,只做必要的清理,杜绝超标装修。

3 结束语

在高校行政办公用房调整过程中,遇到很多诸如不理解、不配合等难题,要想顺利整改,校领导要大力支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首先深入细致地进行核算、清理,同时本着统筹现有资源,整体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将腾退出的房屋用于补充教学科研的不足,并且为学科发展、人才引进预留发展空间。

房屋管理部门需做大量细致工作,对办公室、公共服务用房等行政办公用房进行精确的测量,保障核算、搬迁及腾退工作的有效进行。杜绝形式主义,确保行政办公用房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对于高校行政办公用房的管理,过去那种超标、重设等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按照国家“标准”,尽快清查、核算并及时整改,修正不符合标准的现象,在落实过程中同时注意杜绝家具配置和房屋装修超标等问题。

8.塑编产业现状及提升调整的建议 篇八

2010年1~11月,塑料丝、绳及编织制品制造业从业人数为33.60万人,同比增长 7.01%;资产总计660.91亿元,同比增长 17.31%;主营业务收入1427.88亿元,同比增长31.96%;实现利润76.76亿元,同比增长34.84%。

自2011年2月起,国家统计局对塑料行业产品统计目录进行了修改,塑料制品总量不变,品种分类中取消了塑料板、片材、塑料管及其附件,塑料条、棒、型材,塑料丝及编织品、塑料包装箱及窗口等5类产品的分类统计。同时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调整为2000万元。国家统计局没有单独统计塑料丝、绳及编织制品,而是将其并入其他塑料制品,且统计的对象是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塑编企业多数是中小型企业,规模企业标准调整后,列入国家统计的塑编企业数量就大大减少。照此标准,据估计2011年我国塑编规模企业约为1200家左右,2011年规模企业的塑编制品产量约为658万吨,同比增长25%,若按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的旧标准推算,2011年塑编制品的产量约为855万吨,比2010年的711.96万吨增长20%,由此可见2011年塑编产业呈持续、高速增长状态,但增幅有所下降。

产业运行特点

1.企业规模迅速壮大

据中国塑协塑编专委会调查了解,2011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其中2家分别达9.6亿元和9.4亿元,如山东寿光健元春有限公司2010年产值为3.07亿元,2011年增长到9.59亿元,增长2.12倍;河南洛阳强胜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产值为4.58亿元,2011年产值为8.12亿元,增长77.29%。预计2012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将有3~4家。

2.产品结构调整出现新局面

过去的塑编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生产编织袋,现在许多塑编龙头企业积极研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南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一些企业涉足生产集装袋和纸塑复合袋,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产业分布重点迁移趋势明显

山东省塑编产量居全国首位,2010年产量为144.31万吨,占全国20.27%,同比增加19.48%,增长幅度低于全国3.57个百分点(全国增幅为23.05%),从2007年占全国总产量的27.41%,到2010年下降至20.27%。广东、江苏等传统塑编生产大省目前的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3%。辽宁、河南、四川等省塑编产业发展迅猛,在全国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总之,塑编产业由东南沿海逐步向东北、西北、中原迁移的趋势愈见明显。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偏小

全国塑编企业约有8000多家,但到2010年底,达到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仅2741家,按2011年规模企业年销售2000万元以上新标准,全国塑编行业规模企业约为1200家左右。按照2010年全国塑编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推算,塑编企业平均产值为5966万元,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下的有5000多家。企业规模偏小,设备落后,不少企业处于亏本状态,企业生存面临着极大威胁。

2.产品档次偏低

据对部分企业调查了解,有1/3企业塑编袋销售价每吨在1.1万元左右,即相当于聚丙烯原料的价格。这些企业主要靠再生料、低价碳酸钙母料来降低原料成本,每吨的加工毛利仅在3000元左右,产品档次低是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差的主要原因。

3.设备落后、能耗高

据调查数据显示,一些企业仍然在使用2米以下的模头和动力在4KW以上的圆织机,以致每吨编织袋电耗高达1500度。与之相比较的是,一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每吨编织袋的电耗仅为750度左右,每吨电费相差500元左右。

塑编企业提升调整的建议

塑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劳动力多,耗用原材料和能源量大,塑编企业若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设备,深入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将会被淘汰。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转型升级呢?

1.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当前,提升产品档次是塑编企业的首要任务,提升食品包装用编织袋质量更是重中之重。严禁在食品用编织袋中使用回料和不良母料,食品用编织袋应符合QS要求和欧盟ROSH法规,是当前提升塑编袋品质的首要任务。国家已开展大力整顿食品包装质量的各项行动,提升食品包装编织袋质量,可使编织袋售价从1万元/吨提高到1.5万元/吨左右,使编织袋附加值空间从3000元提高到4000~5000元。另外,提高出口编织袋档次也是当前另一方面的调整重点,使出口价格从1.1万元/吨向1.5万元/吨和1.8万元/吨的方向靠拢。

同时,塑编机械制造企业也要加快创新步伐,在采用新型螺杆、加热配件上有所创新,实现圆织机零部件的工程塑料化,在拉丝机上采用双螺杆或多机共挤,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

当前还有不少塑编企业使用落后的生产设备,如低线速、模头在2米以下的拉丝机,仍采用电阻加热等。淘汰落后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是当前塑编企业提升调整的紧迫任务。但引进设备要做好可行性报告,要做到查、对、算,以免失误。

3.节约劳动力的使用

如何节约劳动力使用,使人均产值从目前每年的20多万元提高到40万~50万元的水平,是当前塑编企业的当务之急。

4.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针对贷款利率提升的现状,完善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加强企业管理

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管理费用、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成品率是不用增加投资就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好办法。加强企业管理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2%~3%,高的可达5%。

6.扩大企业规模

加大投入或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是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从我国塑编企业实际情况来看,规模在1000台(以4梭机计)圆织机以上的企业,其销售利润率一般在7%~10%左右,拥有500台圆织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约在5%~6%左右,拥有少于100台圆织机的企业都在温饱线上挣扎。企业规模变大,管理费用减少,技改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也随之提高。

上一篇:学校门卫职责下一篇:联合教研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