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2024-10-22

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共8篇)

1.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一

西安市法学会:充分发挥“五个职能作用” 大力推进法治西安建设 时间:2016-05-24 10:25:42

来源:本网综合责任编辑:elite

近年来,西安市法学会在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和西安市委、市委政法委的领导下,坚持以“打造全国法学研究重镇、建立西部法学研究高地、争创全国全省先进”为目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法学研究,在政治引领上开创了新局面,在智库建设上展现了新作为,在法学研究上取得了新成绩,在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上开辟了新途径,学会工作有声有色,在社会各界产生了良好影响,多次受到中国法学会、省法学会和市委通报表扬。连续六年被西安市社科联评为“先进社科组织”;2012年被中国法学会评为“全国地方法学会系统先进集体”,2013年和2015年被全国大中城市社科联工作会议主席团评选为“全国优秀社科组织”。

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全市法学研究力量

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是法学会工作最重要的依靠,法学法律工作者是我们最主要的依托。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兼职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的作用,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和资源开展工作。西安是法学研究力量比较集中的地区,拥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北大学等在陕西乃至全国都有重要影响的一流高等学府,具有深厚的科研实力。目前,驻西安高校共有法学专业院(系)32所,其中法学教授、副教授高级职称教职人员730多名,在校法学专业博、硕士3000多名,本科生30000多名。这样一支规模宏大的法学法律人才队伍,是“法治西安”建设中大有可为的力量。如何把这支力量整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让这一力量服务西安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市法学会一方面大力加强会员队伍建设,广泛吸纳人才,团结各方力量,发展了1500多名个人会员和116家团体会员;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专业研究会建设,紧贴西安需求,和陕西省法学会错位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学研究资源效能,依托驻市高校和部分团体会员单位组建成立了西安市法学会“航空航天产业法研究会”、“知识产权法研究会”、“唐律研究会”、“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研究会”、“房地产法研究会”、“行政法研究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环境保护法研究会”、“证据法学研究会”、“行政诉讼研究会”、“禁毒法学研究会”和“经济法学研究会”共12个研究会,为开展法学研究吸引凝聚了一批法学法律人才。市法学会禁毒法研究会会长、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教授褚宸舸还受聘担任了国家禁毒委中国毒品滥用防治专家委员会的委员。

二、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作用,主动围绕中心工作搭台唱戏

近年来,学会不断创造条件,自觉主动地靠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服务大局、履职尽责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知名度、增强影响力。在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伟大战略、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大历史时期,我们抓住机遇、主动跟进,先后举办了“‘一带一路’法治论坛”、“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法治论坛”、“全国副省级城市法学会第24次年会暨‘法治文化建设论坛’”;协助举办了第四届“中国-亚欧法律论坛”、第二届“中国法治媒体高峰论坛”;作为发起城市,我们倡导建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及相关机制,举办了第一届“关中─天水经济区法治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目前该论坛已连续举办了4届。抓好法学研究课题工作,是法学会引领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每年都坚持选择与法治西安建设密切相关的实践问题为课题,与驻市法学院校联合开展“法治西安”专项课题研究,共同发布了《法治西安研究报告》,举办了“法治西安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针对一个时期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及时做好法律服务跟进工作。如,在西安曲江新区建设出现拆迁信访难题后,及时组织法学专家参与听证、对话工作,为政府和群众提供双向法律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在西安世园会召开时,市法学会专门组织了由35名知名法学专家组成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法律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法律服务。“西安法学沙龙”是我们独创的一个常态性小型学术研究平台,2010年启动以来,每年都举办3-4次,目前已举办了18次。每次沙龙都选择一个政府关注、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热点为主题,比如“治污减霾”、“食品安全”、“醉驾入刑”、“暴恐犯罪”、“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职务犯罪预防”、“非法集资防范”和“法治建设中的禁毒工作”等,组织法学专家学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及时研讨对策措施。这项活动的时效性和指向性很强,为党委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已成为市法学会开展法学研究的品牌和窗口。

三、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当好党委政府“第二研究室”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思考,法学会如何围绕全市政法中心工作和任务,吸收、吸引更多的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共同配合政法机关做好工作,不断为政法工作实践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市法学会先后与市委政法委在全市政法系统联合开展了“深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征文活动和“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研讨活动。针对我市维稳工作实际,我们组织力量起草《依法保障和规范公民利益诉求表达》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在《西安日报》连续刊载,为依法治理非正常集体访和封门堵路、强揽工程、打砸商铺等违法行为提供了法学理论支持。去年,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市综治办的有关要求,组织参与了中央综治办交办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研究》的专项课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多方组织协调,集中优势资源联合攻关,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与市综治办共同代中央综治办起草的《关于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的指导意见》,已由中央综治办印发全国,成为全社会开展矛盾纠纷化解的指导性文件。今年,我们与市委政法委、市委维稳办一道,共同组织对我市近年发生和处置的重点社会矛盾纠纷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开展联合调研活动,我们根据各单位工作特点和实际,确定了40多个调研课题,力争通过活动总结一批经验,推出一批新鲜成果,进一步助推“法治西安”和“平安西安”建设。

四、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深入推进“法治课堂”进社区

这些年,我们在工作中既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搞好“公转”,又及时聚焦服务群众搞好“自转”,有效地发挥法学会法治宣传教育作用,多次组织法学专家面向基层、面向实践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自2014年6月起,市法学会通过多方汇集力量,与市综治办共同组织驻市高校法律院系师生以社区为平台开展“法治课堂”进社区活动。“法治课堂”以聚焦百姓身边法律难题,贴近百姓生活、贴近社区实际、贴近基层需求为目标,不仅宣传了法律知识,提升了百姓的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的结合,更为我市创建和谐社区、法治社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已开展的40余次社区法律服务活动中,40多位法学法律专家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分别就社区百姓最关心的“公民权利保护”、“正确履行监护职责”、“非法集资的危害”、“夫妻共同财产界定”、“继承权和遗嘱的效力”和“物业服务中常见的法律问题”等,为基层群众献上了一堂堂精彩的法治宣讲课。由于这项活动灵活度高、针对性强,既为驻市法律高校师生创造了接触社会、接触实践的机会,又为基层解决了法治教育力量薄弱、人员短缺、质量不高的难题,达到了一举多赢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工商联、市教育局等部门主动与我们联系,希望我们扩大服务范围,能进一步组织法学专家深入我市中小企业和中小学校开展“法治课堂”活动。市委也将这项活动列入了“法治西安”建设实施方案,与其他部门各项法治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市委副书记、市委政法委书记刘春雁批示:“法治课堂”进社区工作,是我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市“三官一律”进社区等综治工作的重要补充。这种将法律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的法治教育新模式,受到了市委肯定和群众赞扬,值得发扬光大。

五、充分发挥智囊智库作用,不断扩大西安法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积极组织和支持我市法学法律工作者和会员参与全市法治建设及对外法学交流活动的各环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智囊”“智库”作用,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提供决策建议、贡献智慧力量。我们设立有“法律人才专家库”,从驻市各高校、有关司法行政部门、政府法制部门和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精心遴选了100余名专家学者入库,为我市开展第三方立法评估、重大项目决策、政府聘用法律顾问、培养法律人才和普及法律知识奠定了人才基础,先后为市人大、市委维稳办推荐了30多名相关领域的法学法律专家,“法律人才专家库”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去年,我们与市人大法工委联合举办了西安市“第三方参与地方立法”研讨会,组织专家学者对《西安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草案)》进行深入研讨,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建议。根据中国法学会法学“引智”工作的要求,我们先后选派12名政法系统领导同志赴西欧、北美和台湾省考察交流,达到了开阔眼界、砥砺学术、扩大交流的目的。同时,还配合中国法学会对外学术交流中心,组织接待了“首届中国国际法律冬令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1名法律专业大学生来西安的学习交流。每年组织会员参加“中国·西部法治论坛”和“全国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等中、省法学会组织的法学研讨活动数十次,选送的论文有100余篇获奖,在法学法律界树起了西安法学研究的品牌,提升了西安法学研究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西安市法学会恢复重建以来,我们在中、省法学会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努力推动工作转型升级,做到两个“靠近”(一是靠近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二是靠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较好地实现了由老“四有”(有人员、有机构、有场所、有经费)到新“四有”(有队伍、有机制、有作为、有影响)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和兄弟城市相比还有不少弱项。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中国法学会关于地方法学会建设的最新要求,学习兄弟城市经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彰显作用,努力做到“四个好”,即守好阵地、建好平台、搭好桥梁、做好保障,力争使西安市法学会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二

关键词:“五个坚持”;现代农业

近年来,湖南省双牌县坚持“统筹规划、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立足“五个坚持”,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一大批产业富、环境美、民风淳的示范村不断涌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子。

一、坚持城乡一体,筑牢发展基石

(一)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2014年实现100%行政村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连通农村路网,2015年又新修、维修乡村公路75.9公里,新建招呼站13个,完成码头改造5个。截至2015年9月底,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550处,完成3座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加固任务。大力推进“点亮乡村”工程,全县90%以上乡镇驻地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加快实施,完成新建沼气池300口。

(二)健全服务体系。全县60%以上的行政村已通宽带,其中光网村46个,积极对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科学合理布点,物流网络体系形成,体系逐步完善;全县85%以上的乡镇农技站完成建设改造,以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主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形;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基层组织为民办实事能力不断增强。

(三)提升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将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已基本实现农村联网公路、劳动就业、卫生服务、集镇污水设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无害处理、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全覆盖,20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即将验收,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邮政通讯、农村金融等全部纳入服务范围,部分乡村还开通了代交水电费等个性化服务。

二、坚持示范同创,建设秀美村庄

(一)乡村面貌大改观。大力实施永连公路沿线“乡村风貌”工程,完成房屋立面改造41500立方米,拆除空心房67座,安装太阳能路灯109盏,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示范建设有亮点。全县15个新农村示范村共完成项目55个,完成投资4900万元。茶林镇桐子坳村大力完善设施,发展休闲旅游业,被誉为“中国秋天最美的地方之一”、“美丽中国城市乡村100强”。平福头乡冲头村实施“惠民、强民、民生”三个工程,组织开展“六星之家”评比活动,成为全省的示范村。

(三)“百城千镇万村”出成效。14个村新建项目30个,完成投资400万元。湖南省林业厅驻点的五里牌镇田洞里村完成了村活动室和村幼儿园建设,打造全县科技示范点,冰糖橙、芦笋种植初具规模,市场前景看好。

(四)传统古村落焕新颜。做精做特小城镇,积极保护建设传统古村落,坦田村成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基上村进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访尧村、大河江村入围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付家湾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三、坚持因地制宜,壮大富民产业

(一)提质现代农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3万亩,总产量达7.8万吨,以果蔬、茶叶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完成造林面积7.2万亩,完成大苗造林4万株,竹鼠、山鸡等特色养殖产值达1.12亿元。“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显现,完成虎爪姜、茶叶、雪莲果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1个,产地认证面积3万余亩。“塔山婆婆有机茶”成功获得湖南省天然生态优质有机茶品牌。

(二)促旺乡村旅游。以智慧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县项目推进迅速,努力打造“农家乐”、生态观光农业,增加农村服务业收入。2015年1—9月,全县接待游客252.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8.3%。“天下第一古银杏村”桐子坳声名远播,立群生态农庄、园林山庄打造了生态农林体验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观光。

(三)做强农业龙头。全县共流转农村土地51.12万亩,建立有机茶、无公害虎爪姜、雪莲果等一批上规模的“万千百”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余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12家,其中龙头企业16家,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9个,省级示范社5个,连接基地3万余亩,带动农户2万余户。

四、坚持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

(一)集中处理垃圾。15个乡镇都建立了环卫站,建设无害化垃圾收集设施户数达30028户,占92.8%,建焚烧炉744座、垃圾填埋场170处,新增农村保洁员399人,配置垃圾车61辆;78个村建立了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7.6%。

(二)有效管理污水。划定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全县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7.21万人。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739座,涉及121个村,麻江镇红水岭村建起高标准公厕。组织对境内53条河道总长度423千米开展清理,境内河道已无存积和漂浮垃圾。

(三)依法治理污染。推广应用测土配方面积20.35万亩,应用秸秆腐熟还田面积18万亩。完成351家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改造,湘江流域内2家存栏20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污染治理到位。开展福寿螺等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灭除活动,农村鼠密度控制在不足危害范围。整治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24家,关闭污染企业16家,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都达到100%。

五、坚持宣教并行,塑造乡风文明

(一)推行法制创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体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村级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丰富文体活动。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县有62个村建立图书室,78个村建成文体广场,55个村建成篮球场;组建群众文体活动组织26个,共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80场次;茶林镇桐子坳村、平福头乡冲头村等20个秀美村庄建设人均植树11株,泷泊镇良村在村主干道、文化广场建设高标准文化墙800多米。

(三)开展文明评比。采取办培训班、送技术下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和科技水平。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凝聚干事创业的向心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双牌县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欣闻

3.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三

区安监局五个强化

推进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区安监局采取强化五项措施保障大检查工作深入推进。一是强化督导检查。7月23日至30日,区安委办联合区委、区政府“两办”督查室对照制定的各乡办、各安委会重点成员单位层面检查明细表深入五办一乡及安委会重点成员单位就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情况逐一进行了专项督查。二是强化监管力量。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分别制定了20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方案,加大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部位和岗位的安全监管。三是强化隐患排查。结合本辖区实际大力开展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涉氯涉氨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对在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限期进行整改到位,做到不放过一处事故隐患。四是强化自查自纠。按照企业事故隐患排查自查标准对重点场所要害部门进行隐患排查,对于排查出的隐患统一建立台账,督促企业全面、及时整改到位。五是强化安全意识。局长亲自带队,通过宣传、动员等形式把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传达到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突出教育重点,普及安全生产常识,宣传教育工作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人人皆知,切实地把宣传教育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在全区范围内掀起宣传热潮,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4.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四

按照油田公司纪委惩防体系推进试点安排,我们紧密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从实际出发,正确理解和把握惩防体系建设内涵,通过抓好“有形领导、直线监督、属地负责、风险防控、责任追究”五个环节,盯紧重要岗位、关注重要时期、防范重要领域,切实将权力制衡机制逐渐融入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

一、提高思想认识,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一是在统一领导班子思想中推进试点工作。厂党委组织班子成员,先后三次利用中心组学习时机,结合全厂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认真进行座谈讨论,查找我厂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座谈讨论,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对党员干部实施有效监督,必须由以往侧重纪检监督向惩防并举、重在制度建设转变;由侧重事后“亡羊补牢”向事前风险排查转变;由侧重为干部设置“高压线”向推进内控体系建设、索事前事中与事后监督、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组织监督与法律监督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才能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是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中推进试点工作。近两年来,我 1

作,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的不紧、联系的不密,没有真正做到各项工作制度和约束机制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因此,厂党委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为,扎实做好惩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不仅是把握反腐倡廉建设的特点和规律,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更是推进企业依法依规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是在营造廉洁敬业氛围中推进试点工作。厂党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疏导与灌输相结合、普遍性与分层次教育相结合、案例教育同正面宣教相结合,级中心组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做为制度固定下来,构建厂、区、队三级宣教网络。同时,深入开展“讲腐败结局,悟清廉人生”警示教育活动,要求每名党员干部特别是科级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都能讲出3至5个腐败案例,促使广大党员积极营造廉洁敬业良好氛围,从主观上解决“不想为”的问题。

二、紧密结合实际,解决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以强化组织保障功能为重点,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首先,强化领导示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倡廉、带头践廉、带头悟廉,用自身人格魅力影响带动下属及身边人员,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当做固有职责,每季度到所管辖区域开展一次反腐倡廉活动,并由承包单位按时填写《反腐倡廉活动反馈单》,交由厂纪委存入个人廉政档案。同时,按照管业务与管廉洁相结合的原则,从自身做起,对“三重一大”问题实行集体民主决策,确保权力规范运作。其次,强化垂直监督。依据工作分工及业务管理职能,在全厂确定权力运行垂直监督系统13个,垂直监督流程227个,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上级对下级领导权的同时,要对下级的廉洁从业行为进行监督,当下级出现违规违纪问题时,垂直上级负有连带责任。在此基础上,分系统签订了《反腐倡廉垂直监督责任状》,并定期在班子会上汇报垂直监督履职情况,促使每名领导干部认真履行垂直监督职能。其三,强化系统制衡。依据党组织管辖范围,将所负责区域划分为各自管理系统,要求党组织负责人认真落实谁的系统谁管理、谁的流程谁监督、谁的下属谁承包,将反腐倡廉责任层层进行分解,对党员干部落实工作、执行制度、权力运159个责任系统,形成平行制约责任流程1138个。

二是以强化系统合力功能为重点,增强党员干部的风险防控意识。首先,运行轨迹,排查易发生腐败问题的行为节点580个,按照发生问题几率划分为A、B、C、D控措施678项。其次,扎实开展廉洁风险体系防控。针对纪检与审计、内控、质检等职能部门在工作运行中监督合力不强、工作衔接不紧等问题,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监督考核办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准则”,将决策与执行、审批与复核、调配与使用等权力进行分解,由不同岗位的业务人员完成,构建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权力制约机制。同时,运用内部审计、内控测试、质量检验等工作流程,全方位发挥风险点源多部门防控职能,使权力制衡与生产经营活动得到了真正融和。其三,扎实开展廉洁风险措施防控。充分利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组织科级以上干部和关键岗位人员按“九步”内容脱产进行系统培训,促使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通过签订廉洁承诺“三保书”、适时开展对照承诺找差距等活动,促使党员干部及外来施工人员“阳光思维、阳光做事、阳光做人”;通过建立举报信箱、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切实调动了员工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通过加大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质量管理效能监察的工作力度,有效地规范了经营管理行为。

三是以强化惩戒查办功能为重点,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针对个别领导干部监督意识不强、人情面子较浓、执行力较弱等问题,我们健全完善三项责任追究机制。首先,建立对违规违纪者的责任追究机制。去年以来,先后对3个业务科室的4名相关责任人,因对工程项目监管不严造成质量及效益流失等问题给予了政纪处理;其次,建立对直线监督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机制。我们对于构成违规违纪的案件,在处理当事人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直线监督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去年以

来,有一名副职领导因所管科室出现问题被实施了责任追究;其三,建立对属地管理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机制。厂纪委采取听取汇报、检查相关资料、组织群众测评等方式,每半年对各系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考核,对于发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其及时进行完善和整改。去年以来,先后有一个基层单位,三、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五个环节的有效运行,促使各级领导干部转变传统思维观念,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切实为广大党员干部及员工群众做出了表率。经过年...度工作考核,27个基层党总支、46个机关科室全部达到了优............................良,特别是在德、能、勤、绩、廉考核中,两级班子群众满意...........................度达到了以上;副科级以上干部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7%.....................95%...以上。? ...

二是部门齐抓共管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五个环节的有效运行,促使各相关职能部门增强依法依规治企理念,在工程项目专项治理工作中,注重发挥组织协调、齐抓共管作用,把一个部门干不了、干不好的工作共同完成好。在物资采购质量管理自行选题立项效能监察工作中,注重发挥多部门联合监督把关作用,对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一律按退换货处理,一年多来,共为采油厂避免经济损失330多万元。

5.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五

落实“五个到位” 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永新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纪实

永新,地处赣西边境,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辖25个乡镇(场),241个行政村,2339村民小组,人口50万人。面对区位偏僻,经济基础差,贫困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四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政府主导、高位推动、强化措施、规范管理、突出亮点等手段和办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均衡协调发展。尤其是200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百里三带”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思路,开展百里党建示范带、百里产业发展带、百里村容整治示范带的“三带”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均衡发展。四年来,我县共有426个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农户19955户,人口86490人,共完成改厕18919户,完成改水19955户;试点村所有主干道和巷道得到了整修和硬化,共硬化主干道370公里,硬化巷道612.3公里,绿化植树7.5万棵,实现了试点村群众“走平坦路,上卫生厕,喝干净水”的目标。同时,积极引导试点村发展农村产业,切实帮助试点村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形成一批蚕桑、蔬菜、苗木、油茶、鱼苗等特色产业,围绕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原料基地,促进试点村经济稳步发展。目前,一幅幅风格各异、环境优美的和谐新农村的动人画卷展现在众人面前,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大群众的由衷好评。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一、坚持领导到位,层层建立责任制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领导及县直单位抓新农村建设责任机制,在全县形成共识,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 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几年来,始终坚持定期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调度会。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抓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县四套班子领导做到挂一个乡镇,抓好一个点。在机构建设上,县、乡均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都建立了新农村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形成了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班子成员包片抓,一般干部驻村抓的工作格局。每个村点均做到了由乡镇班子成员驻村抓建设,县直单位班子成员带队帮扶建设的指导帮扶机制。配备了县新村办专职领导,强化了乡镇新村办的组织力量。在制度建设上,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为抓手,编写了《永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具体制定了乡镇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和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每年县委、县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十年为民办实事之首,纳入到全县重点项目工作进行跟踪问效。县、乡两级都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工作纳入了目标考核内容,从而有效增强了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工作安排上,县委、县政府四套班子领导每年多次深入试点村调研,四套班子领导都坚持定期到自己所挂乡镇召开调度会,统筹协调关系,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工作督查作用,推行了“一月一调度,一季一督查,半年小结,年终总考评”的督查指导制度。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带队督查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督查通报,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在坚持县乡两级高位推动的同时,注重发挥村组两级基层组织作用。试点村所在行政村党支部成立了试点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党支部书记现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此外,注重发挥基础群众自治组织作用,要求试点村都要成立理事会,民主选好村理事长,试点工作做到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把高位推动与发挥基层作用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在组织领导上确保新农村 建设整体推进。

二、坚持资金到位,确保建设需要

五年来,县委、县政府根据县级财政拮据的实际情况,采取用活惠农强农政策,合理捆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积极引导社会捐赠和群众筹资等方法,建立了“财政出一点,部门帮一点,项目衔接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群众筹一点,镇村垫一点”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全县新农村建设资金所需,做到项目资金不留缺口。

一是财政足额预算。四年中县财政预算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累计达1800万元(其中2007年、2008年、2009年每年均在500万元以上),是近几来县级财政预算配套用于社会事业资金最多的项目之一。二是单位尽力帮扶。每年都组建了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做到了一个试点村安排一个工作组。同时,出台了《县直单位帮扶新农村建设考评细则》,视帮扶部门的经济状况明确规定每年的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并把它纳入到重点目标考核中,对增加帮扶资金的实行不封顶加分奖励。四年来县直单位帮扶资金达650万元,物资折价260余万元。三是合理捆绑项目资金。县委、县政府采取“统一安排,用途不改,各司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涉农资金,形成“以试点村为中心,涉农项目围绕试点村转”的投入格局。整合农村饮水、交通、“168”工程、以工代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村医疗所建设、农村阅览室信息文化建设等项目资金2800余万元,合理有效投放到试点村中,缓解建设资金不足,增强试点村的建设能力。四是引导镇村垫资助建。通过对乡镇重点目标考核工作实行不封顶加分的奖励政策,鼓励乡镇多安排资金支持试点村建设。四年中,乡镇共安排了新农村建设资金300余万元。村组集体投入试点村资金162万元。如高桥楼镇莲花坪村利用拆除村中空心房后空出来的土地进行规划,打好建房基脚后拍卖给建房户,所得资金全部用 于本村的新农村建设。五是激发群众筹资投劳。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改变过去上报了就定点的做法,明确提出了群众自筹资金多、“三清三改”动作快,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扶持原则。这一做法极大激发了群众的建设热情,起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的“杠杆”作用。经统计,四年中试点村农民共筹资1604万元。投工投劳51.3万工日,每个工日按60元计算,折款 3078万元。群众出了钱,出了力,对建设成果倍加珍惜,建设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高涨。烟阁乡烟阁老居试点村所用沙石全部由群众从河滩上采运回来,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开支。烟阁乡对门村原先没有进村道路,村民生产生活极不方便,为修好主干道,全村男女老少奋斗一个月,没花一分钱就开挖出一条长700多米3米宽的进村主干道。紧接着,又奋战了一个星期自己动手把这条主干道全部硬化完。六是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县委、县政府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永新网站等媒体,大造声势,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知名人士捐资捐物,支持新农村建设。各试点村理事会也通过去信去函、组织座谈会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推介本村的新农村建设设想与做法,许多在外工作人员和创业人士得知自己家乡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后,纷纷慷慨解囊,回报桑梓,四年全县共接受社会捐赠资金近2000万元。

三、坚持措施到位,凝聚工作合力

四年间,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头件大事来抓,通过建立“统分结合、分工负责”工作协调机制,引导和发挥部门优势,凝聚各方力量,助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推进。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在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资金筹措,长效机制建立等方面,坚持定期调度,科学安排,规范管理。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全县性的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及时充实县新村办,配备专职领导,调备精干力量,充分发挥了县新村办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县新村办编印发《新农村建设操作规程》,规范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同时,通过永新周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建设简报和网站等媒体,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作法及时通报表扬,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澜,通过宣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全县形成了“赶先进,耻落后”的争先创优氛围,推动试点村建设一年比一年好。县水务局结合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把饮水资金优先配套安排到试点村;卫生部门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积极为试点村建设医疗服务室,疾病控制部门积极配合试点村改水工作,大力支持试点村进行水质检测;农业、交通、发改委、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都把建设项目配套到试点村;文化广电部门结合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万村书库”工程,大力实施文化进农村工程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培育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农民业余文艺组织,优先在试点村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网点和图书阅览室,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坚持管理到位,建立推进机制

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新村办及时协调有关单位和人员到试点村编制规划,并督促其按照规划搞好建设。在编制建设规划同时,加强对名胜古迹规划保护,做到建新村与保护古村文化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很好建设了新农村,又让古村遗址、古村文化重焕光彩,再现生机。

二是加强资金监管。2007年,县纪委、监察局、新村办,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督管理的暂行办法》,要求乡镇纪委书记和村纪检员参与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这一做法,一直得到了中央、省、市纪检监察部门的肯定。建立了资金测算制度。各试点村根据实际,做好项目建设计划,测算出所需建设资金,按照“已筹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安排建设项目和确 定群众自筹资金和应投工投劳量,做到资金使用有安排、有计划,量入而出。实行了建设资金使用公示公告制。各试点村对项目规划、上级资金补助、群众筹资、投工投劳等做到事前和事中公示,尤其对社会捐赠资金以喜报的形式及时向村民公布。通过定期公布和公示,消除了群众对资金使用的猜忌和担忧,激发群众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工作中实行了用奖补资金调度试点村进度,坚持了改厕化粪池完成90%以上才能拨付第一期资金、完成改水才能拨付第二期资金的原则,通过按工作重点和进度拨付建设资金,有力地调度了各村的建设进度,确保了建设质量。对试点村建设资金实行县级报帐制,推行了建设资金“五笔”审鉴制度,即试点村发票均由理事长、村主任、村纪检委员、各乡镇新村办主任和乡镇纪委书记五人审核、审鉴,确保了试点村资金用到实处。

三是规范建设程序。在建设中突出改厕重点,坚持先改厕,后改水,再改路的建设程序。用政策推动去确保改厕工作开展,注重发挥领导和群众的积极性,使改厕工作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改厕工作的推进,促进了改水和拆迁等工作。因为改了厕就需要改水,对此群众迫切要求在改厕的基础上尽快改好水。各试点村群众纷纷采取打井取水、引山泉水、单户供水、接自来水等形式开展了改水工作,并在改水的基础上,开展了拆迁和改路,使“三改”工作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四是强化村庄功能分区。结合“三改”工作,因地制宜,强化村庄生活区、产业区、休闲区三大功能分区,注重亮点打造和细节处理,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切实改善村庄环境。

高质量抓好村庄生活区整治建设,突出整治效果,实现村庄美化净化。在狠抓改厕率的同时,提升对卫生间的建设档次,高标准打造卫生间,以乡镇为单位实行“三个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材料,统 一安装,既方便了群众,又提升了档次,也节约了成本。此外,我县还结合改厕工作,大力实施沼气建设。在确保改水率的同时,积极实施自来水“进厨入厕”工程建设,将自来水安装到农户厨房、卫生间、方便群众使用。积极鼓励有条件的村民安装热水器,对农户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的统一补助500元,推进农户使用清洁能源。在改路工作中,按照平基、开沟、垫层、硬化“四步法”扎实推进,保洁了道路质量。各村点在平整路基时,在房前屋后道路边开挖排水沟,做到沟沟相通和三面硬化,杜绝了村内污水雨水乱流,确保排水通畅,提升了村庄环境自净能力。加大对试点村整治建设力度,大力整治村民居住区环境,改变有“脏乱差”现象,加大茅厕、猪牛栏和破旧房屋的拆迁力度,做到村中不留茅厕和猪牛栏;对破旧房屋不能整修的,均给予拆除。在拆迁的基础上,抢抓时机,见缝插绿超前做好村庄绿化工作。试点村还结合本村实际,对村庄内的围墙、菜园围栏进行整修装点,提升了村庄建设品位。按照“户有桶、庄有炉、运有车、村有保洁员”的要求,加强村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选聘了保洁员,通过划分卫生包干区,村民家庭保洁制度和分类分拣制度,使村庄长期保持干净、卫生、整治。

多形式打造产业区,充分挖掘各试点村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根据镇村的区域位置、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等因素把试点村分为城郊型、农区型、山区型、集镇型等4种类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城郊型重点发展蔬菜种植,着力培育“两栖农民”,农忙下田,农闲进城务工。农区型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我县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和建立农业基地。山区型大力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集镇型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规范整治集镇农贸市场,引导农民从事工商产业,增强农村市场活力。根据各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需要,对村庄内部的猪牛栏进 行拆除,加大了人畜分离力度,促进村庄干净整洁,同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区,促进了试点村养殖业的发展。

在狠抓环境整治的基础上,结合试点村群众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增设各项娱乐建设设施,集文化、宣传、娱乐、健身于一体,高品位打造休闲区。各试点村都建有露天休闲场所,场所内建有凉亭楼阁、有石台石凳,花草遍地,有健身器材,供村民茶余饭后消遗游玩。充分利用村庄现有的祠堂,对其精心整修、包装,打造成村民活动中心,在活动中心内设置农民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等文化娱乐设施,让农民群众闲时到活动中心读书看报、打球娱乐。共建设露天场所371处,各类室内活动室289个,安装健身器材278套,修建宣传栏5922平方米。在文化基础好文艺人才较多的村庄组建农民文艺队,通过文艺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科技法律知识,着力打造文化“一村一品”,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培训,指导开展文艺活动,深入开展送书送科技、送法律进村活动,同时组织各乡镇、各行政村利用农闲节假日,以村组文艺队为骨干,采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了试点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在全县新农村建设村点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新农村社区为平台,组织群众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妯娌、文明卫生户”等群众创评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文明信用户、农村致富能手、农民创业标兵”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风尚,弘扬社会公德。

五、坚持督查到位,促进协调发展

6.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六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李鸿忠

2013年第1期 ——领导专稿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和明年经济工作。下面,我代表省委常委会讲五点意见。

一、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

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讨论审议省委、省政府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的实施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结合湖北实际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推进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与会同志要认真讨论审议,修改完善通过后在全省推进实施。

1、“五个湖北”建设的总定位,就是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湖北版”,目标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力强的湖北。“五个湖北”内容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目标一致、要求一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

2、“五个湖北”建设的总任务,就是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质就是把湖北建成人民富裕幸福、社会和谐文明的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对全国提出的总体要求。湖北有条件、有能力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全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按照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当前的发展态势,2013年到2020年间,经济发展可以按照年均增长10%的速度来预期和部署。如果按不变价计算,到2017年GDP总量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到2020年将达到4.3万亿。如果按每年物价上涨3%的可变价计算,到2015年就可以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到5.9万亿。因此,我们有条件、有可能提前2至3年完成翻一番的任务。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这个目标奋进,力争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五个湖北”建设的核心,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湖北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思想行动指南。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五个湖北”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富强湖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推进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湖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建设“法治湖北”;加强文化强省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升精神驱动力、文化影响力、生态承载力,加快建设“文明湖北”;把民生幸福作为科学发展之本、和谐发展之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建设“幸福湖北”。

二、竞进提质,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按照“竞进提质”的总要求,谋划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确定我省明年经济工作的总要求是“竞进提质”。根据这一总要求,明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工作目标按12%安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作目标按15%安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工作目标按25%安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

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均下降3%,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以国家下达的任务为目标,坚决完成任务。这个计划的安排,体现了“竞进提质”的基调,体现了积极进取的要求。

2、“竞进提质”突出“竞进”,落脚在“进”。中央确定的明年经济工作总基调是“稳中求进”,我们之所以提出“竞进提质”,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符合中央精神。第一,“稳”是国家宏观态势,“进”则各有千秋。“千秋”如何,取决于各地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而确定的“进”的进度。中央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东、中、西部发展的要求、期望和支持力度有所不同,湖北属于应该“进”得更快一些的地区。第二,“稳”是国家宏观全局,在这个全局总量中,湖北的份额应占得更大一些。因为湖北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不应只承担平均任务,而是要承担更重的任务。这是中央在全国布局中对湖北的期望和要求。二是符合湖北的省情实际。第一,湖北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发展不够是湖北最大的实际。我们在前期打下的基础上,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速度应为全国均速以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10年中,湖北大约要以全国平均水平150%的速度,才能体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要求。第二,湖北目前正面临“五局”之势,改革开放的“棋局”轮到湖北,国内外经济格局的转变凸显湖北,中央的布局器重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战略体系“谋局”湖北,中气十足的“势局”效应激活湖北,东风正劲、箭已满弓,有条件“竞进”。“竞进”之势已经形成,确定“竞进”基调,是应时顺势之举。

3、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艰巨任务,应对新形势下经济工作攻坚克难的挑战,必须“竞进”。

其一,转变发展方式之“变”不是顺其自然的“自变”,不是舒舒服服的“顺变”,而必须是以进求变、以进得变、竞进促变。“质”具有积累性、层次性、渐进性的特点,事物的“量”和“质”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必须是一个“竞进”的状态,没有“竞进”的努力,没有“量”的增长,提升质量就是一句空话。一般的努力、平均的要求,是达不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要求的。经济发展如同种庄稼,不去耕耘,难有收获;不经春华,难有秋实。我们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做懒汉。我们今天讲的“稳”,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我们今天讲的“进”,不是大起大落,而是着眼长远,永续发展。

其二,翻越发展新门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必须“竞进”,否则就会止步“门槛”之外,就会跌入“陷阱”之内。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既有经济运行短期效应,更有经济发展方式大调整大转变的长期因素,不是简单应对就能挨过去的。经济下行的背后,是深层次的、战略性的任务,走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荆丛中的前行”,不“竞进”,就寸步难行。

4、“竞进”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的积极落实。应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我们要科学分析,从最坏处打算,向最好处努力,以“竞进”落脚。

其一,激流行船,不进则退。我们已形成激流行船之势,“竞进”之舟才能稳,“稳舟”必漂,“稳舟”必退。湖北的老现象是“热得慢、冷得快”,如果求稳,必定形成“退势”。简单求稳,为稳而稳,就会在消极等待中破坏“稳”的局面,在无所作为中失去“进”的机遇。大冶市今年冲刺“全国百强”成功,就充分体现了激流勇进、竞进开拓的精神。

其二,物竞天择,稳将不保。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竞进”。明年,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增长、防通胀、倒逼经济质量提升。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我们要以“更积极”的努力获得更大的份额、得到更大的支持;在稳健的货币政策中,我们要以优良的项目、积极的努力,得到更大的“蛋糕”、获得更多的支持。我们这种“竞进”之策,就是对中央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优化性的贯彻落实,是对“稳中求进”政策的积极执

行,其效果就是在中央的总盘子内、总框架之下获取更大份额,作出更大贡献。

三、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要点和重点

1、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两个纲要性要点。明年全省经济工作要在保证GDP增长,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把握两个纲要性要点,即绿色GDP和民生GDP。

一是绿色GDP。绿色GDP是“核心GDP”,是科学发展的“增加值”,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GDP;第二,是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GDP;第三,是创新驱动增长的GDP;第四,是可持续增长的GDP。

二是民生GDP。民生GDP是“根本GDP”,是体现经济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GDP,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增加值”,内涵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追求就业率高的GDP;第二,是追求人民收入同步增长的GDP;第三,是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福利的GDP;第四,是完善社会保障的GDP。

2、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五个重点。

一是更加突出农业“重中之重”的地位。湖北是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是底线,是责任,是优势,是发展空间,也是重大课题。要用总书记强调的“底线思维”来高度重视农业,把农业作为“根产业”,作为保底工作,抓紧抓实抓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要结合湖北省情,认真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粮食、强基础、兴加工、增收入、新农村”的思路,加大落实推进力度。第一,保粮食。今年我省粮食实现“九连增”,但决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就对粮食生产有丝毫忽视和放松。“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千方百计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第二,强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既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更是明年国家加大公共投资力度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田水利建设、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汉江中下游综合治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第三,兴加工。农产品加工业是永远的“朝阳产业”,是我省战略性产业。今年我省经济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农产品加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挥我省农产品加工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进一步壮大农产品加工规模,让更多的人“吃湖北粮、喝长江水、品荆楚味”,在21世纪再现“湖广熟、天下足”的新局面。第四,增收入。促进农民增收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和落脚点。要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营造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第五,“新”农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措施,“新”农村的面貌,“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新”农民合作组织机构,“新”农村社会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实做强投资。中央强调,消费是基础,投资是关键。但是在湖北,投资既是关键,也是基础。与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底盘”还很小,投资需求的空间还很大。没有这个“基础”和“关键”,就没有支撑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底盘”。要把投资需求既作为“关键”又作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实,要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打牢“硬支撑”,这是湖北发展阶段的历史性任务,是现阶段乃至相当长一个时期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须臾放松的紧要任务。不仅在明年,而且在湖北发展的“黄金十年”,这一项工作都要始终抓紧抓牢抓实。

三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城镇化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全省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增长点,是“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要按照“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规划先行、产业支撑、体制创新”的思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去推进,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党委、政府是责任主体,要深入研究城镇化问题,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积极的推进举措结合起来,搞好规划,制定政策,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农民是“化”的主体,“化”得如何,关键在产业。要坚持产城融合、以业兴城、以业“化”农,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农民“化”成新市民。要借鉴经验、遵循规律、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循序渐进。

四是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没有现代制造业,经济就强不起来。我们要以制造业之“强”,奠定工业强省的基础,构建工业强省的主干。坚持“以用立业”,抓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发挥湖北科技资源富集的优势,抓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挥湖北制造业优势,提升制造业水平,加大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推进力度,做大做强湖北经济的“硬脊梁”。

五是加快培育壮大企业和企业家群体。强省必先强企。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是市场海洋中的“蛟龙”。企业能扩展一个经济体、经济单位所能掌握和支配的资源,分散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将要素变成产品,将资源变成财富;企业能凝聚无数生命个体,形成累积倍增的经济能量;企业能超越个人生命,形成长盛不衰的法人实体。实现这一切的,是企业的掌门人,即企业家。企业数量规模不够,特别是竞争力强的大企业还很不够,企业家资源稀缺,是湖北经济发展最致命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是增强湖北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们要将此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既抓项目,又花大力气催生企业、服务企业;既抓产业,更重视企业家的培育。

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的“红利”所在。

1、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切实更新理念、转变观念,突破头脑中存在的束缚改革开放创新的藩篱,收获改革创新的“思想红利”。新思路、新思维、新突破、新天地、新领域,都来源于突破头脑中的藩篱。解放思想,更新“软件”,我们将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2、继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根本原理,按照适应中国国情和湖北省情的思路,按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标准,按照提高效率的要求,大胆改革和转变那些不适应形势、不利于发展、影响发展甚至阻碍发展的机制、体制、机构、制度,收获体制机制创新的“制度红利”。

以上两笔“红利”,不需要硬投入,而获利极大;以上两笔“红利”也需要大投入,即投入改革创新的勇气、魄力、智慧、胆量,投入革故鼎新的精神。我们要以精神大投入获取发展大收益。

3、继续推进科技体制创新。要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收获自主创新的“科技红利”。我省科技资源富集,但“科技红利”拿得不够,瓶颈制约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够,导致科技优势局限于资源要素层面。企业和企业家需要科技,科技需要产业化,这两端之间的“金桥”就是体制机制创新。我省同全国一样,正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任务。这一“陷阱”,实际上是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后,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门槛”。跨越“陷阱”、翻越“门槛”的通途,就是科技创新这座“金桥”,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4、继续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在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的情况下,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收获“开放红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收获的最根本“红利”就是“开放红利”,其它都属于次生“红利”。近两年,中央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这与扩大开放并不矛盾。扩大内需是构成需求动力的结构比重调整,主要是增量的概念。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减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不仅产生外需,更重要的,开放是改革创新的前提,是加快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今天,外需与内需已融为一体,没有单纯的内需,也没有单纯的外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互动提升。第一动力是开放,不开放、不国际化,我们的内需也会在发展层次、竞争力水平上难以为继。因此,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先导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五、努力增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统一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乘十八大的浩荡东风,将精神力量转化成物质力量,转化成工作能量。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按照中央要求,围绕顺民意、抓落实、出成效,切实转变作风,进一步增强全省干部队伍推动工作的“正能量”。

1、提高能力增能量。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经济工作的能力,增强推动经济工作的“正能量”。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科学化水平。科学化就是按规律办事,熟悉工作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善于对症下药,工作符合规律、科学理性、方法对头,这样就会形成工作的“正能量”。否则,只会马马虎虎、模模糊糊,到处奔忙、收效甚微。不熟知规律、缺少章法,工作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就会削弱“正能量”,甚至产生负作用。比如,不遵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使搞成了项目,不但不是正效应,还会造成环境、生态和人民利益的损失,这就不是“正能量”。再比如,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经济工作的方法,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现在的工作大多数抓的是供给,比如抓产业、抓项目、抓投资,都主要是抓供给,对于抓需求特别是扩大内需中的消费需求,我们还比较生疏。要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华山一条路,学习、学习、再学习。

2、转变作风增能量。狠抓作风转变,向作风转变要“正能量”。现在,由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文牍主义等问题作怪,我们在精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付出,很多被浪费掉,无端地消耗掉。文山会海、奢侈浪费、迎来送往、过度评检,导致推动经济发展的“正能量”大打折扣。一方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感至极,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另一方面,我们自己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有些地方形成了不良作风盛行的小气候,木匠戴枷,自作自受,还做枷让他人难受。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切中时弊,抓住要害,对症下药,颁行八项规定。省委也出台了实施意见和细则。我们要乘东风,狠下决心,下狠力、出重手,切实解决作风问题。一方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等级,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另一方面也把各级干部从“枷锁”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财力、物力用于工作,敢于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真抓实干,产生更多的“正能量”。在这里,我代表各位省委常委郑重承诺,带头执行中央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细则,请全省干部群众监督。

3、强化“气场”增能量。继续营造全省团结务实、激情奋进的“湖北气场”,进一步提升中气十足的“场效应”,焕发出更大的干事创业、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正能量”。气可鼓,不可泄。干部群众的激情信心是“正能量”,一个地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是“正能量”,一个地方心齐气顺的氛围是“正能量”,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是“正能量”。我们要珍惜呵护、加以放大,贡献“正能量”,聚合“正能量”,强化“正能量”,以“湖北气场”成就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现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北实践”。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振奋精神、乘势而上,抢抓机遇、狠抓落实,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为全面推进“五个湖北”建设、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

7.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核心要求中以人为本、解决人民生活问题的根本目的,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丰富内涵,包括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把握工作重点,逐年稳步推进。

一、把握全局,找准战略切入点

统筹城乡发展是篇大文章,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开篇之作,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遏制城乡差距拉大、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消化富余工业生产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战略选择,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代表最大多数人利益的集中体现。对于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必须在中国实际发展阶段中去把握,从农村实际去操作。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看,我国仍是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是第一位的中心任务。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围绕国家宏观政策和大局,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突破传统思维定势,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抓三农。要用工业理念和经营城镇的理念,用减少农民和富裕农民的办法,解决三农问题,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

二、加快发展,培育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形势下,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的战略思路应该是,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优势品种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逐步形成以农村工业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纽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强工重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走产业集群之路。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二是优化提升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运行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蔬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大力兴办三产,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依托县域和中心镇,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鼓励民营经济投资第三产业,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三、深化改革,抓住机制关节点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和开创性的工作,必须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深化改革,强力推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一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机制。打破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取消一切限制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和户籍制度,扩大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安居乐业。采取政府买单、市场运作的方法,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引导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深化城乡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机制。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新机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纳入公共财政,鼓励各种主体参与农村建设,加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要搞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共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搞好城乡对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让更多的农村居民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文明成果。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政府公共财政向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要适应从投资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对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四是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强化乡镇政府职能,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

四、提升素质,抢占发展制高点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切实抓紧抓好农村普九工作,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二是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这五支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依靠力量,也是农民教育培养的主要对象。要切实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等各项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提升新型农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三是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五、维护利益,紧扣民本立足点

8.大力推进“五个跨越”加快建设“五个城市” 篇八

推进月活动实施方案

为切实加强房县实验中学党组织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规范学校党建工作,根据《党章》、《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县委有关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文件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为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类实施,夯实基层党支部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思想作风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批集学习、教育、培训、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党员活动阵地。围绕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两个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活动载体,提供各种保障,达到支部动起来、党员干起来、群众乐起来的目的,使学校党支部的“五个基本”建设达到要求,以党建工作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开展,为房县实验中学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活动的领导,学校党支部决定成立以胡先银同志任组长,李儒军为副组长,李福亮、张明虎、王定群、杨勇、刘银君、江绪珍同志为成员的学校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部署、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目标要求

(一)健全基本组织

1、党组织。按照规模适度、召集方便、有利于开展党务和业务工作的要求,科学调整和规范党组织设置。党组织按届期和规定的程

序进行换届选举。建立规范的《支部管理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

2、群团组织。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完成学校各项任务中的协助和监督作用。

(二)建强基本队伍

1、领导班子。按照“靠得住、有本事、作风好”的标准和“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

2、党员干部。根据“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依据有关规定,妥善处置不合格党员,保持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按照备用结合的要求,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做好在业务骨干中培养发展党员工作。

3、党员干部。严格按照规定职数配备干部,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主抓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工作机构,选优配强专兼结合的干部队伍。加大党员干部选拔、培养、使用力度,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爱岗敬业、结构合理的党员干部队伍。

(三)开展基本活动

1、学习培训活动。利用党员活动室、学习园地等阵地,抓好党员教育“五个一”活动。每名党员每年集中学习时间累积不少于12天。

2、“三会一课”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党支部委员会和党员大会,每季度上一次党课,每年组织一次党员党性分析活动。

3、“共驻共建”活动。按照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原则,学校党支部人员织积极参加各年级、班级协调议事,大力支持年级组、班级工作,并教育引导各年级组党员。积极参加年级组、班级“创优争先”活动。

4、“五个一”活动。每个党员教师上一节公开课或示范课、帮扶一名学习困难或生活困难的学生、帮助或联系培养一名青年教师、结合工作撰写一篇论文、向学校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5、“五比五创”活动。比学习,创一流素质;比团结,创一流团队;比干劲,创一流风貌;比服务,创一流作风;比工作,创一流业绩。

(四)完善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参与制度。党支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重大事项是指学校发展规划、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教职工奖惩、基建项目的建设、大额经费开支、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制定和出台、绩效考评等直接关系教职工利益和学校发展的有关事宜。校长在对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定前,应与党支部负责人进行商议达成初步共识,要充分征求学校党支部的意见,通过集中制和议事规则集体研究决定;学校党支部要积极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对实施过程中发现决策有失误或存在问题时,除及时与校长共同总结经验教训或商议修正外,要勇于共同承担领导责任。

2、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制度。监督内容包括:学校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指示,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对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是否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民主决策和接受民主监督;学校有无损害教职工和学生利益行为的发生;监督学校的廉政建设,对不廉洁行为进行教育和处理,直至报上级党组织查处。

3、建立健全党政联系会议制度。学校行政和党组织的工作重点要有侧重,学校行政要定期召开党政联系会议,互通有无,各自把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作介绍,尤其是工作中困难问题的解决措施要达成共识,共同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工作。同时,学校党组织 负责人要接受学校行政在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安排和部署;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要接受学校支部织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方面的指导和监督。学校党组织和学校行政领导班子要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党的教育事业。

4、建立健全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是解决干部思想问题、班子团结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党几十年来总结的成功经验。

学校领导班子要定期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促进工作的目的。民主生活会必须广泛征求教职员工对班子及成员的意见,班子成员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切实整改,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师生。民主生活会原则上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班子成员必须人人参加,民主生活会情况要书面专题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必要时可邀请上级党组织负责人到会指导。

5、建立学校党组织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学校党组织负责人是做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体党员对此均负有责任。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全面提高广大党员、教职工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把学校党组织真正建成党员之家、人才之家、教师之家。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学习,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发挥作用的天地,做到用建立在党的教育事业基础上的深厚感情来凝聚人,努力造就一支师风正、业务精、政治觉悟高的教职工队伍。

(五)落实基本保障

1、经费保障。党务工作经费列入学校经费预算,保证党务工作经费。

2、组织保障。党组织结合实际,制定“五个基本”建设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定期研究“五个基本”建设工作。建立书记抓总、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3、场所保障。建立设施齐全、内容规范的党员活动室。在室外醒目位置设立党务政务公开栏和党建工作宣传栏。

四、方法步骤

1、制定规划,全面发动。时间8月25日—9月31日。学校党支部按照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的要求,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要求、工作任务、主要措施和推进办法。要对开展“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全面动员。召开动员会,全面部署,深入发动。学校党支部创办两期宣传专栏进

行广泛宣传,将全校党员思想统一到“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上来。

2、认真谋划,分类指导。时间8月25日—9月31日。“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学校党支部要认真谋划、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实施。

第一阶段:抓好基础工作。对照考评细则,启动基础性工作。建好工作台帐。对学校党员基本情况、入党积极分子 基本情况、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后备干部基本情况清楚;搞好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抓好硬件建设。重点建好党员活动室。活动室按“十有”标准布置,即有标牌、有党旗、有办公桌椅、有学习资料、有电教设备、有档案资料、有各项制度、有活动记录、有组织领导、有管理人员。

第三阶段:抓好主题活动。认真落实好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与此同时,扎实开展各项活动,深入推进“五个好”、“五带头”的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阶段:抓好典型宣传。大力表彰在“五个基本”建设推进月活动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利用党员大会学校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

3、全面自查,迎接考核。学校党支部对照考核细则,查漏补缺,并形成自查报告(总结)迎接上级考核验收。

五、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学校成立了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领导小组和专人负责。学校领导小组要树立“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的观念,坚持“书记抓总、分工负责”,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要明确责任,学校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工作的同志是直接责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学校党员干部要经常联系各年级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争取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办点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搞好三结合。党的基层组织“五个基本”建设是当前学校党建工作的突出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狠抓落实的具体工作。要始终如一的搞好“三结合”,一是要始终与学校工作作风的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把“五个基本”建设作为整顿学校工作作风的重要保证和根本目标;二是要始终与教学的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抓组织建设促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三是要始终与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结合起来,坚持把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与党员教育培训、党组织换届选举、后备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建强组织体系,建强党员队伍和教师队伍。通过开展各种党建活动,不断深化活动主题,取得“五个基本”建设实效。

3、营造舆论氛围。要充分运用广播、宣传栏、公开栏等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做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党组织在“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中的好的做法、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和显著成效,形成良好的工作导向和舆论氛围,不断提升学校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4、注重实效。为了确保“五个基本”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党支部成员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到第一线,指导检查到各个党员的工作。要通过开展逐项对照检查评比、召开经验交流会促进平衡发展、举办现场检查观摩学习会等形式推进工作,确保“五个基本”建设工作落实到位。要把“五个基本”建设成果转化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动力,真正实现我们预定的工作目标和成效。

加强基层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工作,是当前学校党建工作的突出任务,是今后一段时期必须狠抓落实的具体工作。学校党支部,必须切实担负起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政治责任,要把党建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促进、两不误,务必使“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创业主体下一篇:编写童话故事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