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2024-06-30

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共8篇)

1.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一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探索

今年8月27日,我在晋江第二实验小学听了特级教师刘仁增的讲座,以“语用”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新视野,让我受益匪浅。刘仁增教师讲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

1、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

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浅见。

一、对实施“语用”教学意义的理解

语用:本真的语文学习归宿。语文课最基本的任务应该是让孩子学会使用母语,学会使用语言重在运用。有人做过调查,但不管是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都是“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可以说“很不喜欢”。情况表明,目前国民普遍的语文素养跟21世纪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差。这里就有一个滑稽而又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各学科当中,语文界的“大师”是最多的,各种各样的“模式”“结构”“方案”远比其他学科要多得多,那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学依然低效甚至无效呢?

曹文轩教授一语概之:“目前的语文教育现状实际已经暴露了这几年人文教育力量过于强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的缺陷„„这实际上是语文忽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

所以在阅读课上,实现课堂从课文讲读为中心转为向学生言语实践为主的转变,这是语文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过程的主体,使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本体回归。改变现行的课本中由文体循环的编排思路为语用能级递进,而所谓的能级递进就应该是语用的层次递进。

二、对实施“语用”教学模式的认识

何为“语用”?特级教师刘仁增讲,这里所研究的“语用”,并不是真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用”,而是学生学习语文后的“语用”,即: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贴地进行表达,并将已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个性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等方面的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实施以下的“语用”教学模式。

具体说来,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初读,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对文本所描述的事物获得初步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了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哈尔威船长这一伟大的人物形象。

第二环节,就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再以《一个苹果》一文为例,作者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用心去体会和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表现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在习作时,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描写来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还有在习作时,我们还应该注意详略得当,避免啰嗦,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第三环节,要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

第四环节,可以让学生紧扣读写结合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达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又加深理解,使学生两种能力相辅相承地得到发展。这一个环节的训练,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分享几种实施“语用”教学的常用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课本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训练,才是教学的本质。要让学生在学习“例子”时掌握语言文字的有关知识,领悟,理解运用语言的规律和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的资源,“语用”的指导方法也很多,现列举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仿写练习。这种方法适合于中、低年级,中、低年级学生学习写作需要老师扶一把,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否则,学生将出现怕写作文的现象。

(1)仿句式。句子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应从最基本的句子开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手》一文中有这样一小节:“我们的手,是船,在心灵和心灵之间托起洁白的帆。”这是一个句式,可安排了如下仿句练习:

①我们的手,是小鱼,在 和 之间。②我们的手,是,在 和 之间。

(2)仿顺序。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空间顺序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落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如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全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写自己熟悉的景点。

2、拓展练习。在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就适合拓展与补白练习。比如: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

五年级上册《一个苹果》:

⑴、运输员走在路上,突然,眼睛一亮,啊,苹果!他。(怎么做?)可转念一想,连长一定渴得受不住了。苹果还是留给他吧,于是他(怎么做?)。

⑵、小李出神地看着我,想_______,回头看了看另外几个人,想_______,又看了看躺着的伤员小蓝,想________。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运输员”、“小李”的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以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体会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里,尽管干渴得很厉害,但谁都不舍得吃完这个苹果的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这样的拓展练习文本中安排得较多,都可以安排学生尝试练习。

3、变式练习。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可采用变式练习来达到此项目标。变式练习主要是指续写、改写、缩写、扩写等练习。如学习完《村居》一诗后,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村居》中描绘的画面,把《村居》改写成一个故事。

总之,阅读教学中实施“语用”的目的就是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的统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以对话的形式和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言语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二

刚入学的学生, 从各个不同的幼儿园来到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 开始了小学时期的生活。个性的不同、各幼儿园要求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等, 诸多的差异导致了整个班级学生之间语文基础悬殊, 如何保证语文教学的正常进行, 同时保证各个不同基础的学生语文水平稳步提高, 尤其是认字量大, 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同学, 语文的基本水平远远超过同龄孩子, 要使他们对课堂产生兴趣, 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选择从倾听开始, 采取一些延续性的措施对我班的学生进行训练。

班上共有五十多个孩子, 有些孩子接受新奇知识时是比较在状态的, 参与度高, 精力集中, 回答问题反应快而积极, 可是一旦已经会了, 又没有发言机会时, 小家伙们的注意力马上就分散了!长此以往, 我们都知道后果不堪设想。训斥!简单的说教!一再的叮咛!软硬兼施的鼓励等。当我们的教育没有真正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时候, 这些做法如同杯水车薪, 收效甚微, 又如同蜻蜓点水, 可能不仅无济于事, 甚至会产生副作用———提前了孩子的逆反期。班上老师面对的“聪明”孩子太多了!他们急于表现的欲望让老师欣喜, 但他们静心倾听的状态也令人担忧!

倾听是一种习惯, 也是一种能力。首先, 在班级的网络平台中, 我选择了一个话题“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走进孩子内心———培养倾听习惯”的讨论, 告知各位家长, 我在班上对学生们所做的倾听要求, 回家后, 在班上我都有哪些要求, 布置了些什么工作要完成的, 让孩子回家后向父母表达清楚, 并请家长对孩子完成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对孩子下次的倾听工作做积极预期, 同时, 家长的反馈或意见, 可以在平台中的交流中直言不讳, 以家校共促的方式加强孩子倾听能力。同时也使家长们明确倾听能力的养成比说的能力更重要, 让家长明白听课听到了什么实际上比回答了哪些问题重要得多。其次, 由于班上孩子们的写字速度和写字水平差异很大, 语文作业采取口头布置的方式进行, 家长可以对照网络平台中的作业信息, 检查孩子课上倾听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家长在家中要耐心引导, 学会好的、易于为孩子接受的问话方式, 尽可能让孩子把记忆中听到的内容讲述出来。有些孩子适应能力弱, 对老师的要求可能没有记忆意识, 回家一问, 会一脸茫然, 一无所知, 这时, 家长和老师都会注意到这些孩子, 对他们反复强调, 并提出明确要求, 努力缩短幼小过渡的适应期, 从心理上帮助他们加快进入小学的步伐。

上课伊始, 我先训练孩子们课堂的全身心投入, 比如静坐一分钟, 眼睛盯住黑板, 孩子们心静下来, 然后开始进行课堂讲授, 好的倾听效果要靠集中精力来支撑, 所谓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正是同此理。此外, 利用孩子们在校的其他时间, 比如早晨课前, 老师给孩子们讲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有趣故事, 或布置孩子们课下读成语故事然后讲述, 然后由听的同学再复述出来, 孩子们热情高涨, 讲的同学绘声绘色, 听的同学专心致志, 复述时孩子们更是争先恐后。孩子们往往会为自己得了“倾听小明星”的荣誉而得意洋洋呢。

会倾听才能获取重要信息。以孩子为核心, 从较广泛的领域考察, 孩子们倾听的外部对象有:老师, 同学、学长、父母家人, 影视传媒, 广播等;其中, 老师应当是孩子们最重要的倾听对象, 很多知识的获得来源于孩子们听讲, 课堂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 更是孩子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场合。课堂上不听, 重要的信息就无法传递给大脑, 获取知识的途径势必受阻,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孩子的学业就会有大问题。同学之间的交流, 是孩子们获取信息的又一有效途径。在这些过程中, 善于从讲述者的话语当中收集到有效信息的孩子, 是“善听”的孩子, 会听才会讲, 会听才善思。在教室上课要实现学生有效倾听, 老师首先帮助孩子们克服刚入校的不适应, 促使学生集中精力, 努力用眼神交流, 用简短的话传达信息, 并有意对细节部分强调, 以此克服倾听障碍, 如对环境的不适、孩子走神、急于发言、有异议、疲倦、不喜欢等主观情绪。帮助孩子养成专注的习惯, 集中精力, 训练他们在倾听中理出说话者的逻辑;把学生置于说话者的位置, 当小老师, 从老师的角度理解和叙述, 抓住需听的要点, 并请学生切身感受老师对不听或不专心听的心理;设置传话游戏环节, 在享受乐趣中使学生接受信息, 学会客观聆听, 不要加入主观判断;完整的从沟通中获得说话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和意思, 是学会倾听要达到的重要阶段。在以上具体倾听工作布置的基础上, 我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反馈回来的信息统计如下:

共交回问卷42份, 布置作业完成的情况是:周一大部分完成人数有41人, 完成率是97.6%;周二42人, 完成率, 100%;周三39人, 完成率是93%;周四40人, 完成率是95%;周五40人, 完成率是95%。周一至周五每天完成的有24人, 占总人数的57%。讲成语, 学生复述的反馈调查中, 周一原原本本复述出来的有22人, 占总人数的52%;周二31人, 占总人数, 的74%;周三29人, 占总人数的69%;周四21人, 占总人数的50%;周五24人, 占总人数的57%。周一至周五原原本本复述出来的有16人, 占总人数的38%。

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以见出:交回反馈表的人数总量在逐步增加, 在完成作业的学生中, 周一到周五大部分完成作业的学生所占比例也在稳步增加, 周一到周五完成率稍有波动, 但从纵向比较看, 处于稳步增长态势。成语复述情况, 周一到周五能够原原本本复述所占总人数的比例同样在增加, 从周一到周五也处于稳步增长状态。无论是作业完成情况或成语复述情况, 反馈数据偶有波动, 当属正常状况, 比如布置作业的早晚, 学生记忆时间的长短, 成语的难易程度等外在的因素对倾听效果都有一定影响。

倾听能力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授课过程中, 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状态, 提高倾听效果, 增强语文的各项能力, 注重家校配合, 不断进行信息的反馈, 寻找原因, 改进方法, 加强倾听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期间, 这是一项长久的不应间断的训练。

摘要:倾听是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级的新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应当学会和善于倾听, 会听才能有效学习, 并逐渐学会在听的过程中掌握和提取有效信息, 撷取知识, 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和效率, 搭建家校之间的良好联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是进行一年级新生倾听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

3.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探索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些做法。

一、创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胡锦涛主席在“十六大”的讲话中已提出“以人为本”的治国策略。同理,学校教育也应该以教育学生为本。许多活生生的教学事例说明:严厉、呆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只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他们只能一味地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惟命是从,如傀儡一般。这样的教学肯定不能培养出有主见、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老师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新的火花才能燃烧起来。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老师必须做好下面兩点:

1、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我想,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而不是管制式的家长。老师在课堂上要亲切、温和,课堂下多与学生谈心,让他们觉得你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才会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他们才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2、要充分尊重学生。老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允许学生在某些方面做得比老师好,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语文课中,我板书“告诉”的“诉”字时少写了一点,当时我没有注意到。这时,一个叫小妹的学生举手了,我请他起来,他说:“老师,你写的‘诉’字错了。”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敢于批判的好时机,于是,我没有故意说我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或者轻描淡写地给它加上一笔就完了。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小妹同学给老师指出了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他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小妹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从此,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注重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

另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合教师意愿的看法,也不要马上给予否定或批评,而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讨论,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有这样的亲身体验。在上《假如我会克隆》作文课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想克隆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诸如“我会克隆人、动物”之类的话。可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您。”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是马上否定他的看法,继续我的教学呢?还是抓住这一时机,进行探讨呢?我选择了后者,引导学生针对“为什么要克隆我?”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您爱护我们。”有的说:“您关心我们。”有的说:“您比我们的父母还好……”,你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每一种见解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四、大胆挖掘教材空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课文都留有一定的空白,或是在结尾,或是在中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知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学生的创造力往往就在对课文的空白大胆想象和描述中迸发出来。

4.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四

能力的培养与探索

横城小学 赵秋玲 识字是学生再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再学习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为此新课标对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新课标在第一学段明确提出:要“多认少写”有利于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地多认字,以便及早进入阅读阶段。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要求学会的字,强调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学会运用。这一新的要求,是对传统识字教学的一大挑战,也是语文识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进行识字教学呢?为此在新一轮课改实验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一动力,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会情绪高涨,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为此,在教学中,我尤其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为上好语文课做好铺垫。例如: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就从学生身边的环境入手,设景激趣,先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黄河是什么样的?(因为学生的家都住在离黄河不远 的地方)都知道黄河的哪些故事?学生都争着讲自己知道的黄河的故事,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恰到好处的引出新课:

“ 我们的朋友丁丁的家不住在黄河边,他家住在大海边,你们见过大海吗?”

学生有的说:“在电视里见过,水是蓝的。”

有的说:“在小人书上看到过,浪花很好看。”

有的说:“我在电视上看过,我觉得大海比我们这儿的黄河美多了。”

我因势利导:“是呀,大海比我们的黄河还要宽大,还要美,它有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大家想不想去看大海,听大海美丽动人的故事呢?”

学生情绪高涨,都迫不及待的想去看,想去听。“可是大海很淘气,她给大家提了一个要求,大家只有把课文读熟了,认识了大海里的字娃娃,她才跟大家见面,才给大家讲动听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到?”

学生在想看大海、听大海故事的好奇心的驱使下,情绪高涨,积极主动的去读课文,认读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降低学生识字的难度。

一年级学生认字与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有新鲜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听读课文,在课文中识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可谓是一条捷径。在教学中,我经常性地采用这一方法,让学生在课文中识字、段中识字、句中识字、词中识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小母鸡种稻子》这一课时,我先由课题入手,提出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兴趣去感知课文内容,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学生听录音课文,教师范读给学生听,同桌互读,两人一本书一起读,自读的方法,来认识这些自己不认识而想认识的“字娃娃”,然后又缩小语境摘出相应的段、句、词、或短句来帮助学生认读生字。

例如:在教学《啄木鸟》一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出示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在段中感知要认识的字,并想办法去认识,又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一棵苹果树生病了,身体里长了虫子”,学生在句中识字,而后出示词:‘一棵’、‘身体’让学生认读后再出示单个字 ‘棵’、‘身’、‘体’让学生认读,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语句的优美,同时也降低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学生在课文、段、句、词中认读生字,不再感到枯燥乏味,不在是一味的为识字而识字,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兴致盎然,同时也提高了识字效率。

三、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注重学生识字方法的积累。在教学中,我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识字,采用和“生字娃娃”做朋友的方式,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打破了以往教师死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生字。

例如:在学习《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时,学生在兴趣正浓时开 始试读课文,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娃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这些“字娃娃”,和“字娃娃”做朋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交流他们是怎样认识这些字娃娃的时候:

有的说:“我是用拼音认识了‘住’、‘他’。”

有的说:“‘打’我是这样认识的:丁丁用手打人,就记住了‘打’,问同桌认识了‘条’。”

有的说:“‘亮’我读课文时和月在一起,我猜就是月亮,问同桌说就是月亮的‘亮’,就认识了。”

有的说:“爷爷的‘爷’是妈妈在家教我认识的。”

有的说:“‘鱼’我早就认识了,我家门前有个买鱼的,牌子上写着‘鱼店’两个字,我问妈妈,妈妈告诉我,那是‘鱼店’,就是吃鱼的‘鱼’,小鱼的‘鱼’。”

还有的说:“‘故事’这两个字我是这样认识的,我有一本《阿凡提的故事》书,就有这两个字,我一读就知道了’。”

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认识一个字‘安’(学生板演在黑板上)那天我看见公安局的车上写着两个字‘公安’,我合在一起一想,后面哪个字就是‘安’。”

有的说:“„„”

学生识字的方法很多,思维开阔,确实让人意想不到。在这样的识字方法中,学生体验到了成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差异不同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积极投入到识记生字的活动中,并能同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同时,也 锻炼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这不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识字教学的境界吗?

四、在具体的语境中巩固识字,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标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学习、识字的有心人,见到什么字,就认什么字,并自觉和同学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学生读准字音后,我注重学生识字潜能的挖掘,让学生广开思路,通过想想、说说、讨论交流识字的方法,努力做到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巧妙的办法去记、去认、去分辨;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扩词、说话练习来巩固,强化学生对生字的掌握。

例如: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了一些生字后,我问学生:

“你们和这些字娃娃成了好朋友,那你们一定很喜欢它们了?为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特别喜欢‘亮’,因为月亮每天都出来,我爱看月亮。”

有的说:“我喜欢‘爷’,因为爷爷最疼爱我。”

有的说:“我喜欢‘故事’这两个字,因为我爱听故事,也爱讲故事。”

有的说:“我喜欢‘鱼’,因为我喜欢看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我也特别喜欢吃妈妈做得鱼,可香了。”

有的说:“我喜欢‘住、位、爷’,因为我家里住着一位老爷爷。” 有的说:“„„”

你听,学生们说得多棒!多真实!在这里更进一步落实了学生识字的过程,学生能把自己识字同身边的环境、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组词,并用所组的词说话,而且所说的话生动形象,贴近生活,说出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得到了开发,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得以训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每个个体都有存在的意义,都有交流的价值,师生互教互学,教师不再仅仅去死教学生认字,学生也不再仅仅因为识字而去死记硬背,从而使师生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5.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篇五

【摘要】研究生高水平的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和技术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水平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探讨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 科研能力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004-02

引言

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又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之一。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国家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对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属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科研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国家对科研越来越重视,对科研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并且国家把提高科研的重任更多地寄托于高校。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计划“863”计划,高校占专题数近1/2;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15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在高校的有10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校在基金课题中约占2/3。国家不仅需要高校教师身体力行,投入科研,更需要高校教师培养大批具备扎实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科研的薪火生生不息。而研究生是高校科研工作的主力军,研究生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越来越重视的内容。

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逐步改善,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总体来说,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对如何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还比较笼统,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尤其是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学位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文质量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地存在。因此,需要教育研究者加强研究、探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这个课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西方先进国家教育相比,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措施、环境和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弱。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比较注重导师在专业学科领域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专业教育和研究指导,而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则缺少手段。

(2)团队合作训练太少,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表面看来,这是由于高校中同一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太少,学生同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团队训练少,故合作创新能力相对弱。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因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对团队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多数院校未将其纳入培养内容。

(3)重视理论研究,轻视调查研究,发现现实问题的能力相对弱。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虽然重视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但多停留于理论研究层面。而对于研究项目第一手资料的调查研究,包括学位论文则缺乏硬性规定,当然在培养经费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生毕业后要经过若干年的磨练,发现问题的能力才逐渐显现出来。

(4)重视思想方法论的教育,具体研究方法的指导相对弱。在思想方法论教育方面,各高校根据规定要求都设置了相应课程,但在具体方法论指导方面则缺乏课程配合。其直接结果是,学生对国际上通行的研究方法和规则知之甚少,其研究成果因方法问题很难得到认同。

(5)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单一,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国内高校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为两种形式,即考试和课程论文,其他的诸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和团队合作等方式实行较少,效果评价方法未能极大地刺激学生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以挖掘他们的潜能。

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并提出采用创新基金、结合课程教学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以创新基金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都设置有针对研究生的创新基金,比如说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鼓励研究生个人或研究生团体自由申请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以期实现学校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学校的创新氛围,最终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研究生科技创新主要用于资助那些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创新性、应用前景以及对本校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项目。浙江省的“新苗人才计划”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建龙创新基金”自设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完善,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效果是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缓解了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的压力。研究生创新基金立足“服务研究生,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为那些有创新想法和科研热情的研究生同学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因科研经费不足所造成的压力。

(2)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热情。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论研究生们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首先要培养他们为真理而求知的热忱,增强探索、思考、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研究生创新基金正是通过鼓励研究生自由申请的原则,让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的世界里。由此可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不仅使广大研究生受益,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他们科学研究、自由探索、自主创新的热情。

(3)促进了研究生自由宽松科研氛围的形成。从以探索真理为目的,到倡导研究生个性化发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并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是西方国家研究生教育成功的重要经验。对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来说,所欠缺的就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和科研环境则显得更为重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设立,通过研究生个人或团体项目的自由申请,经专家审定通过后给予其项目资金和设备上的资助,为研究生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推动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研究生群体是一个充满智慧、满怀激情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研究生创业基金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华和智慧的舞台,在研究生创业基金的支持下,研究生不仅可以顺利开展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可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直接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突出了研究生教育中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地位。改革课程教学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从研究活动的过程来看,科研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需要一个合理的培养过程,而课程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通过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管理,改摹教学方式,并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1)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要完善教师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的评议机制。可以在研究生导师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教学评议机制,帮助年轻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对所有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审议,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中基础理论、前沿理论、案例研究等内容的比例,未经过导师组审议的教学内容不能够在课堂上讲授。通过这种措施可以促使教师认真备课,提高备课的质量。

(2)改革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度。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研讨式教学、答疑式教学、讲座式教学以及访谈式教学等方式可以较好地吸纳学生在老师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值得好好推广。

(3)在课程设置上,增设科研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学校可以专门开设有关研究生如何开展科研活动的课程,请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主讲老师,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的选题、设计、数据测量统计、论文撰写、投稿和发表过程中的问题,对科研活动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可以结合实际向学生讲解。据笔者经验,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出现选题过“大”的现象,加大了研究难度,研究结论容易空洞而不切实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述如何结合自身的科研能力发现问题、提炼观点和分析推理,形成有价值的结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导师是创新的引导者,由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所以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贯穿了研究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已刻不容缓。但由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导师队伍建设的推进与加强任重道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

(1)建设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十分重要。导师是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主体,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必须拥有一支创新型研究生导师队伍。导师应与时俱进,在思想观念上要始终保持超前性,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决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训练与培养。导师要具有乐于接受研究生挑战的勇气,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去感染、带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积极营造以研究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意志,并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向,更多地承接或参加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质量科研课题, 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实践平台。

(2)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全方位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组建研究生导师团队,实行导师指导小组制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地指导研究生的创新实践。首先,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和导师队伍组成的多样化,采取有利措施鼓励聘请校外优秀人才做研究生兼职导师,充分利用好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使其优势互补,以便于组建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在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支持导师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根据研究领域设立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的同时,对具备条件(如研究方向相近或相同)的研究团队组建导师指导小组(校内外导师可按一定比例分配),通过导师组全面指导研究生或研究生团队,避免导师近亲繁殖,增加跨学科选题,这样可以给予学生更加宽泛的指导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学术思想启迪源泉,有利于学生思想向协调性、全面性方向发展。

(3)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术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的研究表明: 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与良好学术氛围的打造对促成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一方面,导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专题讨论等,引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强烈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氛围中,研究生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导师的指导协助下制定、完成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并可随时就某个问题与导师进行对话和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导师和学校的科研课题,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术交流,成为导师的得力助手和研究合作者,提高创新技能,丰富实践经验。启示与思考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是高校研究生培养的职责与任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面对全球竞争中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我们必须不懈努力,加强教育模式的动态调整,建立衡量和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科学评估体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及时评估和筛选课程,以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真正使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上一个新台阶,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参考文献

6.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六

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及后续发展。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山东省现行中职教材《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所以要“学以致用”,“要把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要鼓励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学习和运用语文”。这套语文教材特别注意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联系、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各单元均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许更为迫切。目前,中职学生已占高中阶段学生的一半以上,然而教育科研存在“普高热烈、中职冷清”的偏向;文化课教学又是中职科研的弱项,中职科研存在“专业课热烈、文化课冷清”的偏向;而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职与普高一样存在“重条分缕析、轻实际应用”的偏向。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纠正以上三个“偏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尤其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日后学习拓展的能力,都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职语文教学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职业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合格应用型人才,以及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它包括四个子课题: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 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互影响 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从2012年9月起在全校各班级开展研究,课题主持人通过语文科组,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参与。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中职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为重点,针对职中学生的实际,通过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应用与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

课题研究主要在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在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堂是实施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求全体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广东现行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特点,加强“读书方法”、“听说与社交”、“阅读与信息”、“阅读与创意”等多种现代实用语文能力的培养。根据职高生理解分析能力较为薄弱的特点,尽量减少“条分缕析”,增加听、说、读、写等方面课堂训练的份量,在训练中,提高其语文能力。让学生感到学语文不仅需要动脑子,也需要动口、动手,是可操作、可参与、可活动的,从而提高他们学语文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并不试图推行“几步几式”之类的模式化教学,而是紧扣“一个核心”、“三个要点”,提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鼓励个性化教学。

一个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个要点:搜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关信息的搜索、整理、加工;拓展——对教学内容作符合学生能力实际的、与专业关联的拓宽和展开;迁移——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与专业技能、社会生活对接的能力训练。

按照这样一个教改思路,全校语文教师都动了起来,进行了不少有新意、有个性、有成效的教学尝试;语文课堂渐渐地活了起来,出现了不少可圈可点的课例。

老师在教学中突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口语表达作为学生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诵读、复述、概说、评议、讨论……,形式多样的“说”,提高了学生口语能力,学生从“厌烦说”到“愿意说”,从“要我说”到“我要说”。

王启民老师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创设“问题情境”为突破口,通过创设故事化、生活化、多变化、可延性的“问题情境”引发思维,激活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课堂的实践性。

邹建辉、赖冬妮两位老师,注意沟通学科教学的横向联系,尤其是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相互渗透,从而产生“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如邹老师在文秘班《论礼貌》一文的教学中,结合公关课程的实例拓宽教学思路,使学生受到了一次礼仪素养的训练,效果非同一般。

郑伟华、苏细华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特别注重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丰富课堂教学的实践内涵。如她们在讲授《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提前一个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写荔枝生态观察笔记,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谭秀媚老师则时常用改编课本剧的方法激活课堂,如《鸿门宴》一课,她引导学生在人物语言上大胆创新,把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的语言引入课堂,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令人耳目一新。

高森老师的教学则注意选择典型课文,适时尝试探究性实践的教学,锻炼学生收集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他运用此方法上的公开课《我的空中楼阁》在科组内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可以说,我校十几个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不少老师还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老师们围绕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三个要点”,各尽其能,各显神通,使我校的语文教学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可喜局面。还值一提的是,为使课题研究更有成效,我们还同时组织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传帮带活动,既促了教学研究,又促了青年教师成长,在全校造成了较好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开展开放性语文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题研究期间,我们从学校实际从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先后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以及校外观摩作文、课本剧演出、电子语文报制作等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面广,影响较大;同时发现和培养了一批语文能力突出的尖子。此外,中职学生虽然学科基础水平较差,但他们参与活动热情高、动手操作积极性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注意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合性:活动涉及多种知识技能,注意语文和其它学科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渗透,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操作性:注重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

我们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可概括为两种类型:

一是吸收性言语活动。以听、读为主要形式,为解决现实问题和满足学习需要搜集信息,积累知识。如阅读书报、浏览网络、听广播、看电视(录像、电影)等。还引导学生从群众口中搜集学习“活的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在全校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每周开设一节阅览课,由老师带领并指导学生阅览文本图书和电子图书,要求每个学生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学期末学校对读书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并进行优秀读书笔记、读后感的评比。

二是输出性言语活动。运用现有的说、写能力来完成有关实际工作。主要形式有:

1、研究周围有关语言文字的问题。如对照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调查、记录校内、外文字使用情况;又如调查某区域40—50岁的村民能听和会说普通话的人口各占多大比例。通过口头或书面向有关方面反映情况,并参与问题的解决。

2、模仿有关职业活动。如模仿编剧、演员编演小话剧(课本剧),模仿记者采访校内外新闻,模仿编辑编书(作文集),办报(手抄报、语文电子报、文学社朝霞报),模仿教师、节目主持人、导游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

3、借助言语交际活动解决其他实际问题。如通过写倡议书、口头动员为“希望工程”捐款;通过办墙报等方式宣传好人好事,批评坏人坏事;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来集思广益,研究某一问题解决方案。

课题研究中,我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2002年10月,我校分别对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使我们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态度、学习倾向和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更为全面的掌握,以此作为实施教改、改进教学的依据。同时,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对任教班级选择2-3个典型学生,进行1-2年的跟踪调查,建立好学生的语文档案,为个案研究积累资料。2004年6月,我们对原高

一、高二年级的同学再次进行了语文能力测试和语文学情调查,并对两次测试调查进行了对比分析,使我们对课题研究效果及仍存的问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2、资料与个案研究法。我们要求各班语文教师做好三方面的积累:一是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积累与课题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做法;二是积累教学案例,将典型课例进行笔录、拍照或录像;三是积累学生成长语文学习进步案例,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3、行为研究法。改变过去仅仅从卷面去考核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做法,力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提高能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去观察学生,评价学生。我们尝试了在教学、测验、考试中增加行为性、操作性命题的作法,如作文的动作命题法(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见附件七);通过课本剧表演、成语故事表演、演讲等形式进行语文测试。

4、专题研究法。我们对语文科组十几位老师按照不同的教学经验和专长,编成了四个专题小组(子课题),各有侧重地进行研究。包括:现行三省市中职语文教材的实践性及其操作的研究、语文实践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形成的相关影响、几种现代社会实用之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操作等。各专题小组每阶段都有研究计划和研究总结,每学期交流两次,取长补短,切磋教艺。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结合课题研究,每学期写出一篇相关论文或总结或课例、个案分析等。

四、课题研究案例

(一)、“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

作为课题研究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国庆期间,我们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走常平名胜、访常平名人”大型社会实践与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纷纷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自然,走访常平的名胜、名人。他们三五人一组,组成小分队,走访本镇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长辈贤达,走访本镇风景名胜古迹。国庆假期回来后,学生把走访所见所闻所感,写成访问记、访谈录或游记。我们还把33篇获奖佳作结集出版。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既锻炼了社会交往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受到了一次思想教育和情感陶冶。此项活动因为正值国庆长假,加上学校组织得力,学生积极参与,在常平造成了较好的影响,成为常平镇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技能节的精彩演出——语文课本剧比赛

我校每年都有一届技能节,让学生展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配合课题的实施,语文科组联合艺术科组,在2003年的技能节上,举办了一次语文剧本剧演出比赛,试图通过课本剧演出,加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刚开始,老师们还心存疑虑:让高中生去演课本剧,而且是职业高中生,这行吗?没想到,刚布置下去同学们反响非常强烈,原本要求每个班报一个节目,结果不少班报了两个节目。从改编课文、编写剧本,到选定演员、准备服装道具;从节目排练到舞台布置、音响配置等,几乎都是学生自己操办,教师只从中提出一些参考性意见,很多班出现了全班齐动手、人人都出力、师生共切磋的良好氛围。进入决赛的十个节目,校园电视台进行全程录像,尔后在校园网播出,结果在全校引起轰动。如今,课本剧不但走上了舞台,也走进了课堂,师生们都乐于采用课本剧这种形式来演绎课文,在轻松愉快的排练演出中得到文学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得到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练。

(三)、新颖的作文比赛——校外现场观摩作文

以往的作文比赛,大都命一个题或者给一个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现场观察并快速构思作文的能力,我们把作文比赛的现场搬到了校外。学校附近有一个景致幽雅的房地产花园——东田丽园,在一个春雨绵绵的日子,我们带着几十个学生来到东田丽园观摩采访,学生们一边听着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细心观察,认真笔录,现场构思,限时写作。尽管从参观访问到作文交卷不过两个半小时,但学生们兴致勃勃,文思泉涌,很快写出一篇篇内容充实、文笔生动的文章。学生们纷纷反映,这样的作文比赛,既比出了写作水平,也比出了观摩能力、反应能力,这样的作文比赛我们愿意参加。

(四)、专业技能与语文能力的有机结合——制作电子语文报

电脑运用是职业高中学生的基本技能,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语文技能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各班成立了电子语文报编辑小组,每个学期出版2-3期,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展览。制作电子语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学习电脑技能的过程,同学们从报刊、书籍、网上积极查找资料,积极为语文报撰写习作;碰到技术问题,共同研讨,或请教老师;每编辑完一期,各班还要开展读报、评报活动,交流制作心得和读报体会。同学们都说,每制作一期电子语文报,语文知识和电脑知识都增长不少,收获真大!

(五)、《风景谈》课堂教学实例

课堂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紧扣“一个核心”、抓住“三个要点”,尽可能渗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力图让学生在操作性、活动性教学中理解课文,培养语文能力。下面以邝志伟老师(本课题主持人)执教的《风景谈》为例。

《风景谈》是茅盾先生描写延安解放区军民火热生活和崇高精神境界的优秀散文。执教者以三个实践性课堂活动为主线串连本课的教学。

1、上课前,布置学生以“延安知多少”为主题搜寻资料,这是针对相当部分同学缺乏历史知识,通过这个活动为理解本文思想情感做铺垫,结果学生从报刊、书籍、网上搜寻到不少有关延安的文字和图片。上课时先花十分钟,教师选择其中较有意义、较典型的部分资料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把学生带入彼时彼地的历史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景。

2、在第一课时对课文大意、重点词句把握以后,第二课时进行现场征画、征名活动。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分别对课文描写的六处风景通过想象画成素描(同桌的2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一幅画),并要求学生为自己的素描命一个切合文意的名字。素描及命名完成后,先在大组内进行评比,选出最好的一幅画、一个命名,然后在全班进行评比,并进行教师点评。通过此项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第三课时进行“成语生发”和“实例扩充”训练。(1)所谓“成语生发”,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万籁俱静、贻笑大方、洋洋洒洒、百无聊赖、怡然自得),选择其中的一个,生发开去,发挥想象,说一段意思完整的话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2)所谓“实例扩充”,即要求学生针对课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选择自己所见所闻的实例(可以是身边的,也可以是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对课文内容进行扩充、说明、例证。通过此次活动,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其联想能力和对社会的关注、思考能力。如有的学生举长江三峡为例,有的即以眼前的校园风景为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作用;也有的反向思维,举出生态失衡的例子,说明人类的活动也要合乎自然的规律。

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通过班主任工作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杂志),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列举。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效

(一)、对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有了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概括起来就是:树立一个理念,贯穿两条主线,做到三个结合。

1、树立一个理念,就是树立“学生主体、学生为本”的理念。眼下有不少人包括老师有这样的偏见:职中生素质低,对他们往往启而不发,所以对他们的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老师包办,满堂灌。其实不然。诚然,由于职中生基础水平偏低,难度较大的理性思考问题可能对他们不很合适,但他们往往肯动手、动口,喜欢操作、实践,因而语文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一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凡是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解决的问题,都应交给学生来解决。在职业高中,教师讲到底是行不通的,不少学生十几分钟都坐不住。因此,应尽可能让教学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实践,唯有此,才谈得上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2、贯穿两条主线,就是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层面上同时推进。语文课外活动要轰轰烈烈,课堂教学更要扎扎实实。那种以为只要把课上好了学生就学好了,或者只要把课外活动搞好了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必须两手抓。其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设计,大有文章可做,其难度和效果都不会亚于语文课外活动。对此,本文第二部分已有所述。

3、做到三个结合,就是语文教学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要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全方位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激活语文教学的思路,丰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进而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习语文的态度与倾向也有了明显改善。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由于全校语文教师积极参与,积极探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改,我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整体上有了提高,主要表现为:语文尖子学生越来越多,越来越优,据估计,仅2002年9月至2004年8月,在镇级以上发表习作或在征文、演讲、辩论等项比赛中获奖的学生近60人次,04年举行的全镇中学生演讲比赛,我校学生第一次战胜普通高中的选手,获得第一名;以学生为骨干的校园广播站、电视台、校刊、校报质量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我校校刊《犊声》被评为首届全国校刊一等奖、文学社社刊《朝霞》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社刊;喜欢语文的同学越来越多,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据我们对高二高三两个年级10个班100位同学的抽样调查,在“最喜欢的文化课”一项中选择“语文”的同学从课题实施初的33%上升到结题时的46%,在所有文化课中排第一。

(三)、促使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科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7.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七

一、教学策略的创新选择

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并能够在一定情境下进行儿童化的口语实践, 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 活动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 即倡导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语文的口语交际训练本身就是一种说话活动, 需要在说话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说话技巧与能力, 因而尤其需要采用活动化策略。因此, 笔者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教学时, 除了设计专项口语训练活动与实践外, 还注意在课文教学中设计恰当的活动, 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能力。如上“祝福”一课时,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 整个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活动阶段。首先, 第一组以新闻媒体的身份来报道祥林嫂死亡事件, 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其次, 第二组充当公安部门侦查人员, 追查祥林嫂之死的凶手;第三组扮演新闻会客厅主持与专家进行充分探讨, 对祥林嫂之死的表面原因及深层原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并对各个人物进行评价。

(二) 情境化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现实学情出发, 因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兴趣淡薄, 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就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此, 在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活动时, 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 采用多种手段, 借用多媒体或者其他道具, 创设情境, 进行口语训练活动。如在设计了解专业的实践活动中, 展示当地幼儿园的实拍视频与图片。如上“项链”一课, 分析玛蒂尔德复杂的人物形象时, 可以提出一个话题:“如果有人丢失了这样一条借来的珍贵项链, 你觉得他 (她) 可能会怎么做?”这些情境化下的口语训练, 启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三) 专业化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说过, 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 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也就是说,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最大推动力。因此, 在设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教学中, 必须与专业相结合,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 以学以致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推动学生自发学习。如上“我的空中楼阁”一课时, 联系学生专业特点,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一幅“理想的幼儿教室”图, 并进行讲解、展示。再如在专项口语训练中设计“幼儿园园长采访”“幼儿教师应聘”等实践活动。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

依托教材的学前教育专业口语能力训练, 其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具体文本情景设计的口语话题。第二部分:专项的口语表达与交流训练。第三部分:和口语表达与交流相关的实践活动。笔者以高教版中职语文为例, 就第二、第三部分谈谈自己的创新设计。

现将中职语文各模块中每个单元的专项口语交际活动训练内容, 摘录如下:

这些设计虽然与之前的版本相比, 进行了适当的改革, 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但是, 这种安排的缺陷显而易见: (1) 缺乏学习本身的由浅入深的规律性; (2) 所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力求与口语交际训练相联系, 但还是有较大的欠缺; (3) 最关键的是, 由于追求普遍专业的适用性, 因而对于具体专业, 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培养针对性不大, 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缺陷, 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探求, 联系学生生活与专业需要, 依据培养目标, 进行了科学、合理、系统、有效的设计, 新的单元口语交际训练活动设计如下表所示:

以上设计的显著优点是, 紧密联系学前教育专业,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 尤其重视朗读能力和讲故事能力。2001年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细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师应当善于通过朗诵“经常引导幼儿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幼儿教育语言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培养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既是学校适应社会要求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幼儿教师的市场需求, 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特性的内在要求, 也是以“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改变中职课堂沉闷气氛的重要途径。尽管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具体操作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 笔者将不遗余力, 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姚梅林.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8.语文探索研究能力培养的论文 篇八

一、要从培养兴趣开始

常带孩子上书店,选购他感兴趣的故事书、图画书,或给孩子借来有趣有益、适合他的阅读程度的好书。教师要常给孩子讲书上有趣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来讨论,要谈得有声有色,慢慢使孩子领会到,读书是一件有莫大快乐的美事,是与听故事、看电视同样有趣的享受。

不仅要让孩子读各式各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书,也要给他们新奇有趣的科学知识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天体和动物趣闻等,并常常讨论,满足孩子的新奇感和求知欲。还要读一点学学做做、学学猜猜方面的书,让孩子把读书与动手、动脑结合起来,既丰富了生活,又能让孩子懂得书能指导实践和操作。例如按书上讲的方法做实验、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就会使孩子特别快乐。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要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三、要教给自学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多种自学方法。学习方法,是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运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事实证明,学习能力低下、学习方法不当是导致终身学习失败或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初步的自学方法。包括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其中重点是学会阅读和学会作文。

再次,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关键。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自学能力的内容与标志之一。语文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三条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四、要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此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自学习惯,教师应主要抓好学生以下三种习惯的形成。第一是循序渐进、独立阅读的习惯。语文自学辅导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去学,因此独立阅读是自学中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必须强化机制,加强训练指导,使学生在自学中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学习。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体现由“扶”到“放”的精神,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是“启、读、练、知、结”五环结合教学,把过去的以授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学必须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自学中,对要求理解、弄清的知识不得含糊,不能似懂非懂、不懂装懂。第三是动手动脑的习惯。书本上的文字只是抽象的语言符号,学生要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清晰的表象,就必须边读边思,动手动笔加深理解和运用。

上一篇:《禁毒教育宣传片》观后感下一篇:一块热毛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