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梦作文

2024-08-01

留学美国梦作文(共9篇)

1.留学美国梦作文 篇一

具体分析中国梦与美国梦

“美国梦是梦想的土地,每个人都会有更好,更富有和更充实的生活,并且那些有能力或成就的人总是充满机会。这是一个让欧洲上层阶级无法完全理解的梦想,甚至我们国家中的大部分人对它感到厌倦和不信任。这不仅仅是关于汽车和高薪水的梦想,而且是一个社会秩序,能使男人和妇女都可以获得最充分的地位,并且被他人所认可,无论出生的情况或地点。”-------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 《美国史诗》

我最早了解到有关“美国梦”这个词是在大一上英语课时的一篇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来自意大利某山区农村的年轻人托尼,为了改变命运,背井离乡,移民到美国。新来的移民生活原本就很艰难,但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美国陷入空前危难: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民不聊生。托尼英语水平很差,工作难找,但是为了生计,只好鼓起勇气,来到一户人家,请求给人家修花剪草来维持生活,由于托尼的坚持、坚强,自己都举步维艰的工厂老板就接受了他。后来,他又当过扫雪工,模具工,不久之后,他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农场主,凭借他的才智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这就是托尼的追梦过程。

中国梦是由新一代中央领导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的感慨之余引发的一个话题。我第一次听到中国梦这个词,脑力里出现的景象是,中国不仅仅拥有表面上的繁华,而且国民都自强不息,各民族互相团结,真正的达到国富民强和全面小康,如果说美国梦是创造,那么我觉得中国梦就是复兴。中国曾经也是无比强大的泱泱大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输出国,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华民族沉睡了很长时间,进而渐渐落伍。中国梦,本质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过去的四月里,我们学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两会精神,丰富大学生在校生活,强调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重要影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育民族团结意识,举办了“中国梦 民族情”大学生演讲暨征文比赛和“青春聚焦中国梦,学习雷锋好榜样-续写雷锋日记”等围绕“我的中国梦”进行的文化活动,在最后的报告会上由政治学院教授吴传一老师以“自信引领中国梦”为主题,围绕“什么是中国梦”等给同学们作了具体详细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中国梦”的起源、意义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校的各项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作为大学生,我们不能总是好逸恶劳,每天都无所事事,我们这一代学生从小生长在温室里,缺乏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的通病,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成为钱学森、费俊龙等有名的人,不能对我们的社会做出显而易见的贡献,可能我们的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甚至遥不可及,但是无论如何有梦想就有希望,人的一生的总要经历从有梦到追梦再到圆梦的过程,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有多远,它都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不过这一切的前提首先得是国家稳定昌盛,所以我们的梦也就是中国梦,每个人的梦都与国家民族兴衰荣辱紧密相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向全国人大代表发表自己的就任宣言。

对比中国梦与美国梦,我觉得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二者的经济政治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大相径庭,美国梦追求的是个人的发展,注重的是个人梦,更体现了自由主义;而中国梦提倡的是国家的发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主,个人利益为辅,注重的是国家梦。举个例子来说,你对一个中国人说:你是谁?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说我是中国人!不过同样的问题对一个美国人来说,他们一般会说自身方面的,而很少用国家来介绍自己。中国人有更强的荣辱观,更在意国家赋予自己的身份,使自己与国家为一体,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梦的发展形势,中国梦只能依靠广大人民共同来实现,而我们的梦想的实现也要以中国梦为基础;不同的是美国梦只就个人而言,与国家关系甚少,但也不是毫无联系,因为许许多多美国梦的实现正是美国成为强国的关键所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国家的领导,而且是正确的领导,所以习近平反复强调反腐败是实现“中国梦”前提,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紧抓,毕竟我国贪污腐败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只有加强纪律建设,倡导廉政风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安全良好的环境。

2.留学美国梦作文 篇二

一:菲茨杰拉德和他的“美国梦”

“美国梦”在广义上指的是其历来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所宣扬的社会公平、自由与民主,狭义上指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来获得成功,而非依靠本身的阶级优势或是来自他人的捐赠与帮助。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随着《独立宣言》的发表,“美国梦”具有了人人都有平等追求幸福权利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渐暴露出其拜金主义、种族歧视、对外扩张等本质,社会上投机倒把的现象日益增多,人们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如富兰克林一样依靠自己努力的人都能取得成功。

到了菲茨杰拉德所定义的“爵士时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经济大萧条没有来临之前,年轻的一代发现“所有的神明都已统统死光,所有的仗都已统统打完,所有的信念都已统统完蛋”[1],传统的清教徒观念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奇迹顿生的年代,那是艺术的年代,那是挥霍无度的年代,那是嘲讽的年代”[2]。菲茨杰拉德的一生就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他偕如花美眷姗尔达出入纸醉金迷的上流聚会,在巴黎与纽约之间日日享乐,挥金如土,过着富足的生活。但这一切也并不能阻止他对社会地审视,并且预感到所有的辉煌都将如过眼云烟。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菲茨杰拉德站在了时代的高度,将他所经历的那个社会完全反映在了自己的作品中。这种理想与现实、信仰与行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梦想破灭后的失望与绝望不断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短篇小说《返老还童》也正是表达这样的主题。本杰明逆行的生命就像当时的社会一样光怪陆离,但仔细看来,求学、结婚、经营事业、参军入伍,这样的生命过程又与常人无异。曾经追求的美好爱情变得乏味,一度引以为豪的军旅生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在这种希望与落空中“作者似乎是在告诉人们,介乎于‘金色过去’和‘金色未来’之间的‘美国梦’总是会遭到现实的无情的背叛和践踏——呈现在眼前的世界是一片萧瑟颓败……”[3]。在荒诞与离奇之中,菲茨杰拉德像我们传达了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与内在的精神作为支撑,那么所有看似美好的经历都会不可抑制的滑向反面并且逃不脱破灭的命运这一道理。

二:“返老还童”背后的对生命的思考

本杰明生于1860年,大致死于1930年。这部小说于1921年创作,于1922年出版,美国的经济大衰败发生于1932年。通过真实的创作时间与小说中时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菲茨杰拉德写了将近十年之后的事情。作为“爵士时代”的一员,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了这个社会就像空中楼阁一样终会倾塌,并通过本杰明的死暗示了这一现象。无论是本杰明与希尔迪加建立在外貌相互吸引之上的爱情,还是他看似辉煌但最终沦为笑柄的军旅生涯,都向人们传达了曾经的美好都会变为泡影,所谓梦想就是用来破灭这一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并没有因为战争伤了元气。相反,社会上的财富得到快速积累,一夜暴富似乎并非遥不可及,人们沉浸在虚华的梦幻中,享受着成功的迷幻与自得。“尽管这个时期是物质繁荣的高峰,但它却标志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精神危机的开始”[4]菲茨杰拉德感受到了这种来自精神上的危机感,“爵士时代”的社会就像本杰明的一生一样充满着不可思议与神奇,但最终也会像本杰明归于平淡的死亡一样走向破灭。作者想要将本杰明一生的经历作为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警示,企图将沉浸在狂欢中的人们唤醒。

除了这种对“黄金时代”终会走向灭亡的预言之外,小说选择了返老还童这一生命形式也是想要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美国的除了经济的爆炸式发展之外,还使大多数的美国青年,尤其是参加战争的作家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战争并不像历届美国总统所宣扬的那样是为了和平,为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而是更为残忍的屠杀与毫无意义的死亡。在战场上,人们每一秒钟都有可能和死神相遇,也可能幸运地和它擦身而过,正因如此,战争结束后人们才会显得那么疯狂,用狂欢来证明自己还活着。菲茨杰拉德虽然没能切身体会到战争所带来的死亡阴影,但在整个社会的影响下,他还是感受到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迷惘与得过且过。在这种社会思想的背景下,菲茨杰拉德试图通过这样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来重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他本人曾提到,创作这篇短篇小说的灵感来自于马克·吐温的一句话 :“遗憾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开始阶段,而最糟糕的时光则是在结束阶段……我只是在世界上一个完全正常的人身上做了个试验,不见得就是对他的观点的一种公正的测试”[5]。本杰明的一生更像是菲茨杰拉德所做的一种尝试,用一种不同的生命形式来探索走出美国纸醉金迷社会的道路,他想通过本杰明这个拥逆流时光的人来探索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但无论生命以怎样的轨迹发展下去,其结局都是走向毁灭。小说表达了“无论多么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走向它的反面。小说的隐喻是,在歌舞升平、富丽繁华的表象下掩藏着的是危机和灾难。眼前的世界无论多么美好,都是一种虚幻的假象,最终摆脱不了灭亡的命运”[6]。眼前的歌舞升平只是暂时地欢愉,人们并不应该放弃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与思考。表面的繁华终究只是昙花一现,返老还童也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般美好。菲茨杰拉德借助一个看似荒诞的生命个体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关注,批判了人们由于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放弃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三:精神不灭,梦想砥砺前行

与本杰明一生的磨难经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最后的离开情境显得那么的平和与美好,他在自己稚气的睡梦中结束了奇幻一生,那里没有烦恼,没有“梦”来烦扰他。而这里所提到的“梦”就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种种追求,包括学业、事业、家庭、爱情等。死对于本杰明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是他奇幻一生中诸多不顺的一个终点。我们从菲茨杰拉德给本杰明设计的这样一种死亡形式可以看出,菲氏对本杰明这样一个人物还是抱以同情,让这样一个终其一生都在与其身上发生的有违自然常规的奇事抗争的人有了一个相对幸福的结局。这是由于本杰明终其一生都是与自己奇幻的人生状态抗争,在他人的差异与质疑中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无论是出生时受到父母的嫌弃与否定,入学时遭到教务处主任的羞辱、同学的耻笑,还是克服爱情的阻碍与对自己的军旅生涯荣誉的维护,本杰明面对这些坎坷时从未想到过放弃,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消极态度,他总是努力地迎着时间逆流而上。

人类从古至今都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无论是返老还童还是长生不老,实际上都是人类希冀从另一种生命形式中汲取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浮士德的返老还童是为了用有限的生命来探索无限的真理,菲茨杰拉德让本杰明的生命逆流而上是为了跳出“爵士时代”的纸醉金迷。两者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是对由生到死这一自然规律的反抗,是对人自我力量的一种肯定。“爵士时代”的菲茨杰拉德通过盖茨比、本杰明等一系列艺术形象不断重申“美国梦”破灭的主题,试图将人们从战后虚华的时代唤醒,唤起人们对人人平等、个人奋斗以致成功的向往。菲茨杰拉德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笔下的作品对整个社会的思想加以引导,让人们以其笔下的人物为鉴,更加坚定自身的奋斗和信仰,避免被社会中的种种负面因素所影响。

四:结语

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通过作品带领人们走过了美国绚丽奢侈的二十年代。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短篇小说《返老还童》想表达的主旨是“美国梦”的破灭,并通过本杰明的人生旅程来预警物质繁荣背后的精神危机,并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和重视。他以冷静的态度审视美国的二十年代,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内心的冲动和现实的阻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梦和生活的落差。也许“梦”就是用来幻灭的,但是人们却不应停止做“梦”、停止对“梦”的追求,“明明相信失败在所难免,却又决心非‘成功’不可”[7],也许这才是菲茨杰拉德通过其小说最想表达的。

摘要: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返老还童》描写了一名名为本杰明·巴顿的男子出生时为七旬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外貌逐渐年轻并最终以婴儿的状态死去的奇幻一生。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荒诞不经的情节向人们传达了传统的价值观濒临崩溃,曾经依靠个人奋斗来获得成功的“美国梦”一文不值,并试图以此来唤醒人们对生命的重视与思考。

3.“美国梦”与“中国梦” 篇三

关键词:“美国梦”;“中国梦”;务实;奋斗

影片《阿甘正传》呈现了在物欲横流的尘世中对传统“美国梦”坚守的成功。《中国合伙人》讲述了三个满怀“美国梦”——“留美梦”的年轻人的创业故事,展现了“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1 阿甘的“美国梦”

“美国梦”是独一无二的,它既是理想的、宗教的,又是世俗的、物质的,同时它也是多元的、兼容并蓄的。“美國梦”的内涵是:在美国,每个人通过自己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成功,过上理想的生活,也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人人平等,机会均等是灵魂,个人的才能,勤奋与执着才是必要条件。

“美国梦”强调成功的必然性和付出的重要性。“美国梦”包含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是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其二是成功取决于个人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既是像阿甘这样的“愚人”和丹中尉这样的残疾人。像成东青一样,阿甘是个没有“美国梦”的人,他只有他的“爱情梦”。从出生到成功,阿甘经历了与常人同样的过程,只是他的命运与常人有所不同。身体上的缺陷曾经也让他迷惘过,生命中存在的缺憾和痛苦是无法消除的,唯有让自己内心的选择更为强大,它可以抛弃自己的生命去救助自己的伙伴,即使伙伴已经魂归天堂。它可以不顾危险去救自己的长官,即使他的长官已经失去双腿。

“愚人”阿甘没有物质欲望,不按常规思考,不按常规出牌从摆脱了而尘世的控制,凭借执着与直觉度过了种种难关,获得了极大成功,创造了一系列奇迹,不经意间实现了所有美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国梦”。影片中所深藏的“美国梦”唤醒了我们对自我的追问、对未来的追求。他的忠诚、执着、善良,几乎惠及了人类最高贵的品质,让“美国梦”从一个虚无缥缈的境地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升华。“美国梦”不独属于美国,它是属于世界的,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美国梦”。

2 三个合伙人的“美国梦”

“美国梦”,在受众对象上,包括了美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美国梦”在指引着美国人前进的同时,也激起了全世界人对于成功的渴望,吸引了大量优秀移民。“美国梦”也造就了三个狂热的怀揣“美国梦”中国青年人。美国成为梦想的发源地,也成了梦想的实现场所。

草根出身的成东青把孟晓骏作为自己的偶像,孟晓骏的话就是他的信仰.在校期间疯狂学习英语,志在留学美国。为了留学梦他节衣缩食,结果确屡屡被拒签甚至失去了爱情。他的“美国梦”——留学美国的梦破灭了。苏梅,成东青的初恋,把留美看得高于一切,把事业看得高于爱情,她抛弃了成东青,实现了“留美梦”,却未能实现“美国梦”——富裕,成功,幸福。

孟晓骏是三人中唯一取得签证并留学美国的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继承爷爷和父亲的衣钵,成为家族中留美的第三代。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孟晓骏前往美国的坚定决心。但孟晓骏得到了留美的机会,他最后沦落为餐饮店的连服务员都不如的杂工(没有收小费的权利)。导演借他的伴侣良琴之口提出质疑:孟晓骏,我们来美国干嘛?孟晓骏的遭遇告诉我们:“美国梦”不属于中国人。

王阳在电影中是极具浪漫色彩的一个人,但他却最终被美国女友 Lucy 抛弃。其实王阳与Lucy的分手,与其说是一场情感的破裂,倒不如说是一个关于中美文化差异的隐喻。“美国梦”和“中国梦”有不同之处,前者更强调个人,后者更强调集体。因此,王阳能凭借自己的浪漫暂时得到Lucy的青睐,正如中国人能依靠自己的勤奋而获得留美的资格一样。随着中国人对美国了解的深入,才会真正发现并不是留美就拥有了美国梦。当中国人拿着自己的录像机,以为能在美国实现梦想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对方按下了“快进键”,剥夺中国人自我实现的自由,我们才发现我们依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奋斗而取得应得的利益。中美的现实文化差异注定了中国人在“美国梦”面前的挫折感。中国人不可能实现“美国梦”,只能怀揣“美国梦”的精神努力奋斗,勇于创新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华丽转身——实现“中国梦”。

3 “中国梦”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推崇“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传统。“中国梦”是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国家梦想相一致的集体的梦想,其实质是个人的梦想与全社会、国家梦想的协调一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有了“中国梦”。但此时“中国梦”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问题,影片《中国合伙人》对这些问题与现象好不避讳。在经济方面,影片中苏梅想买一本新出的托福词汇书,成东青说领了工资再买,可见身为高校教师的成东青的贫困程度,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物质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影片借成东青因有关部门效率低下拖欠办学证而被警察传讯,孟晓骏争论说民间办校受国家支持和保护而被呵责一事,体现中国的政治体制存在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最后在社会层面上,影片中的一位经理对中国企业做了经典的概括,即“小姐心态、寡妇待遇、妇联追求”。这些问题,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在该片得到较为全面地反映。

种种困难,使中国人有了强烈危机感。孟晓骏的“舞台恐惧症”意味着对无法成功的恐惧,也蕴含着这种恐惧背后的成功可能,正如古语所说“知耻而后勇”。他代表了新兴中国对成功的渴望,不仅追求物质,更追求受他人认可的心理满足。新梦想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诠释了“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物质的快速发展,还是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和国际形象的强大。

成东青凭借朴实勤奋,矢志不移坚持目标并勇于面对困难,在孟晓骏的帮助进行了大胆的股份制改革,互联网项目,企业上市壮举,创造了奇迹,实现了很多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国梦”。他东方式的勤劳与孟晓骏西方化的视野正是他们“中国梦”实现的两大基石。成东青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人的成功并不再仅仅依靠自身努力,而是对其他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学习和融会贯通。

4 “美国梦”和“中国梦”

阿甘“美国梦”的实现和成东青“中国梦”的实现有很多相似之处。两部影片中都镶嵌着国家大事美国的反主流文化,种族问题,越战与反战运动,乒乓外交以及水门事件中国的中德签署15辆轿车的合资项目,新浪网在美上市,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遭轰炸等。环境迫使人奔跑或思考,迫使人改变从而获得成功。此外,两人在出身,性格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成东青是草根,是“土鳖”,阿甘是傻子,是羽毛,他们都是没有梦想的人。但是他们都执着有信仰,不被物欲横流的环境所左右,有直觉的判断。性格决定命运,这样的性格导致了阿甘对 “美国梦”坚守的成功,改变了珍妮的价值观,也改变了丹中尉,使残疾人同样实现“美国梦”。成东青也是凭借这样的性格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改变了王阳的价值观,使孟晓骏也实现了“中国梦”。

4.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关系 篇四

学院:城市建设学院班级:B1209 姓名:王先来 学号:141312092

3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关系

中国梦

根据习近平的说法: 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在人大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国梦的三个条件,那就是:1.实现“中国梦”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美国梦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

“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本质区别

中国已经告诉你怎么实现这个梦,但很难看出来跟个人有什么关系。透过表面的东西我们看到背后的本质,同样是美好梦想,甚至表面看上去都有点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梦是个人依托于群体,而美国梦是群体依托于个人。中国梦强调所有国民加紧努力促进民族复兴,民族兴,个人才能好,民族完蛋了,个人就完蛋了。美国梦强调个人,把个人搞好了,这个国家才能强大,个人完蛋了,这个国家再强大都没用。这相反的差异使整个逻辑关系就反过来了。

第一方面:从路径选择上讲,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第二方面:从概念内涵上讲,“美国梦”主要以自由、繁荣为标签,宣称一个人无论什么背景,只要来到北美新大陆,通过个人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这经不起时间和事实的检验。美国直至建国87年后才废除奴隶制,随后又长期推行种族歧视。种族藩篱消除了,但阶级阶层的鸿沟依然存在,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美国梦”十分虚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层面,落脚点是“人民幸福”。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受益者。因此,“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社会主义的强国富民之梦,是对“美国梦”的超越。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是自信和实力的体现,吹响了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新的进军号角,令人心潮激荡豪情满怀。

第三方面:从动态或趋势上讲,“美国梦”早已褪去其耀眼光环,缺少新内涵和活力,缺乏可持续性。我国则持续保持着强劲发展势头,中国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中国梦”正一步步地从理想变为现实。借鉴“美国梦”实现“中国梦”

梦想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和重大意义。虽然“美国梦”和“中国梦”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来推动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首先,我们要尊重个人的梦想和追求。“中国梦”涵盖了民族梦想和个人梦想。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中国梦”替代每个人的个人梦想。

要借鉴“美国梦”中对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的尊重,我们需要用“中国梦”凝聚和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从而汇集力量去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梦想。

其次,积极寻求“中国梦”和每个人的梦想和追求的结合点。奥巴马强调,“美国梦”要把所有的美国人团结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这也正是我们实现“中国梦”所需要借鉴的。

第三,实现“中国梦”要客观公正评价我们的历史和伟人。“美国梦”强调对美国历史的自豪感和国家的忠诚,强调并不断教育人们要尊重华盛顿、林肯、罗斯福、里根等美国历史上的伟人,这是实现“美国梦”的根基。但在当今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又开始沉渣泛起甚至兴风作浪,有的人在所谓“反思历史”的名义下,怀疑甚至否定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我们要看清楚,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蓄意歪曲历史就是为了制造思想混乱,他们否定历史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否定现实。对此,我们要保持警惕。

第四,要多塑造一些能凸显“中国梦”的时代符号。要大力宣扬像罗阳、杨善洲、袁隆平、郭明义等那样的新时期优秀典范,各行业以及体现新时期时代特点的优秀人物,真正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自信和民族自信,使更多的人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第五,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国梦”的背后,体现的是美国的发展模式。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一定要走中国自己的路。要看到,“中国梦”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当前,我们必须

5.留学美国梦作文 篇五

——“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之比较

“中国梦”是总书记在十八大上任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个方面,总书记强调道“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可见“中国梦”之一理论思想对于今后中国的发展有多么重要,那么从横向的历史角度分析,我们的“中国梦”和西方国家的“美国梦”与“欧洲梦”有什么区别?我们的梦想又有什么特色呢?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习近平用“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美国梦广义上指美国的平等、自由、民主,狭义上是一种相信只要在美国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通常这代表了人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许多欧洲移民都是抱持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相比“中国梦”而言,“欧洲梦”与“美国梦”比较相似,但在“欧洲梦”里欧洲人工作是为了生活,而非生活是为了工作。尽管工作对他们的生活至关重要,但却不足以定义他们的存在。总而言之,他们更加享受生活。

“中国梦”、“美国梦”和“欧洲梦”他们三者之间有着共同追求,即生活的更加幸福与更加有尊严,但具体而言,三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分,首先从三者产生的社会土壤分析,“中国梦”带有很强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色彩,并且又结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共同富裕”,一方面显得兼容并包,另一方面又让人觉得有些模糊不清,同时还吸收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也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团结。而“美国梦”产生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之所以说其“特殊”是因为组成美国人的人主要来自欧洲大陆的中下阶层,没有背景、没有财富、想着靠着自己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群人,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按规则办事,并且大多数都是新教徒,崇尚自由、仁爱,在这里,他们没有贵族、没有阶级、大家都是一穷二白、平等的,所以“美国梦”就极其彰显“个人主义”和“企业家精神”;而在美国大洋彼岸的欧洲,却有着“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发源地的“美名”,在这里,欧洲人创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制度,即是“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也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人民也逐渐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所以在第二次共产国际运动时期,产生“民主社会主义”而这一理论在北欧国家广泛地推广,从这一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梦”的影子,即生活的享受与广泛的民主。“美国梦”强调经济增长、个人财富的积累和独立自主,“欧洲梦”则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依赖。如果说要更深度的解读这“三个梦”,我会分别用三个词来概括即“共同富裕”、“自由主义”、“福利国家”,咋一眼看去,其实这三者很相像,但仔细品味,的确还是“五味杂陈”呀,首先“美国梦”有别于“欧洲梦”,美国自建国以来,都以“自由”为其立国之本,从《独立宣言》和“自由女神像”就可见一斑,它强调的是个人主义的极度放大,对物质的疯狂的追求,虽然其价值理念几次受到了“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但每每又在经济恢复又重新复苏,从“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只能用“不屈的意志”来形容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而反观“欧洲大陆”,在饱经历史与战火的摧残之后,它们的“价值理念”如烈火中凤凰涅槃重生,从“凯恩斯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再到“福利经济学”,“欧洲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对“人”本身关怀,这有点类似我们的“以人为本”。但“欧洲梦”与“中国梦”相比,欧洲梦还是建立在个体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上,足见也有其弊端。而我们的“中国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梦”,有别于“美国梦”和“欧洲梦”。强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实际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梦”所独有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伦理,同时我们的“梦”突出“共同富裕”,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更加注重公平与正义!

那么,我们的“中国梦”相比“美国梦”和“欧洲梦”又有什么优点与特色呢?首先,我们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理想下的“梦”,能够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五位一体”的梦,全面的梦;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梦”,体现了中华文明在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的特征,具有现代文明的特色,又脱离于古代的农耕文明;最后,它又是一个“大国梦”,中国不走“霸权之路”也不走“帝国之路”,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个大国,“中国梦”是“大国梦”满足了中国人民对“祖国走向富强”的殷切期望,更区别“欧洲梦”的“小国情调”和“美国梦”的“霸权特色”。

6.推销员之死与美国梦 篇六

折射美国社会文化的多棱镜

— — — 《 推销员之死 》

史立英 ,张润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 :文学来源于生活 ,而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戏剧更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将社会的特定层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以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 · 米勒的名剧《 推销员之死 》 为例 ,分析该剧所反映的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 :《 推销员之死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10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 1672005408),女 ,讲师 ,硕士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对比的教学研究.E

-mail: shiliying72@yahoo.com.cn.?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

上有所成就 ,但他没有脚踏实地去实现梦想 ,而是通过些不正当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竞争欲

望 ,比如勾引上司的未婚妻 ,收受贿赂等。他从来不告诉父母自己究竟在从事何种工作 ,情

况如何。全剧最后 ,米勒安排比弗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让威利看到了自我欺骗和父子间相互欺骗的事实 ,认识到他们父子都是普普通通的人 ,没什么特别的 ,成功对他们来说很遥远。然而威利的失败不是美国梦本身的原因 ,因为拥有梦想没有错 ,错的是威利没有正确分析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威利本来喜欢干点木匠活 ,在院子里种点菜 ,养几只鸡 ,而他却选择了推销 ,这一职业要求他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顾客 ,以各种手段去说服和影响别人。另外 ,在威利进入推销界的时候 ,广告已开始在营销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推销员的景况已与从前大不一样了。威利对成功如此渴望 ,多年来一直在家人面前吹嘘自己多么受人喜爱 ,事业多么辉煌 ,自己为公司开辟了多么大的市场 ,幻想自己的葬礼也会像辛格尔曼的一样隆重。但不是所有的梦想都会变为现实 ,威利没有能够靠推销发财 ,也没有赢得人们的喜爱 ,冷清的葬礼再一次证明了普通人成功道路的曲折以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实的残酷。

二、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 — 独立与尊严的双重体现美国人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并不是我们汉语字面上所反映的那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 ,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而是伴随着美国人对平等、自由和成功的期望一起诞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观念 ,是美国文化的核心。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托马斯 · 杰弗逊在《 独立宣言 》 中提出“ 人人生而平等 ” ,这是独立革命倡导的最为激进和强有力的思想 ,《独立宣言 》也被看作是个人主义的宣言 ,使个人主义一度成为主导的社会哲学。美国人认为 ,不论其出身如何、贫富如何、受教育程度如何 ,自己和他人同样重要 ,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美国人提倡人为自己而思考、判断、决策 ,崇尚靠自己的尊严、智慧、能力、勇气和奋斗获得成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小说、电影中随处可见一些单打独斗的英雄人物 ,这些人物或靠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或在特定的任务中展示了超人般的能力和才干。《推销员之死 》 中也不乏这样独立自主的人物。80多岁的老推销员辛格尔曼 ,独闯天下的本 ,这些人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了成功的梦想 ,都是威利心目中的英雄 ,就连他的父亲当年也曾携家带口 ,赶着一辆马车横穿美国大陆 ,凭一手制作笛子的手艺赚钱。这些人的成功使威利坚信只要自己努力成功是必然的。在对成功的无比渴望中 ,他经常向儿子们吹嘘自己在各地多么受爱戴:“ ??人们都认识我 ,孩子们 ,新英格兰没有人不认识我。??在那儿 ,我可以在任何街道上停车 ,警察会好好给我盯着 ,就像照看他们自己的车一样。”正是由于这种个人主义意识 ,威利坚守着成功的梦想 ,尽管失败步步紧逼 ,他还在苦苦挣扎。中国的读者或观众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威利宁可每周向邻居查理借 50元钱也不接受查理提供给他的工作 ,那就是个人主义、个人尊严在作怪。威利不愿接受别人的怜悯 ,他不愿接受梦想破灭的现实 ,他认为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来拯救。

三、消费文化 — — — 时尚与名利的产物1983年 ,《推销员之死 》 的中文版在中国上演并取得了成功。但将该剧搬上中国舞台并非一帆风顺 ,当时许多中国人认为该剧有粉饰资本主义生活的嫌疑 ,因为推销员威利本来穷困潦倒 ,负债累累 ,但剧中表现的境况并不像我们中国人想象的那样家徒四壁。相反 ,威利住着单门独户的房子 ,有洗衣机、冰箱、小汽车等 ,谁能相信威利是个穷光蛋 ,但这恰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另一个方面 — — — 消费文化。剧中主人公生活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时期。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使各类商品极大丰富 ,商家利用多种手段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如广告宣传、邮寄服务以及分期付款等。在这一阶段 ,美国民众尤其是队伍越来越大的中产阶级将奋斗的重点放在个人享乐、物质享受、商品买卖上。对当时的人们来说 ,消费不仅是生活的必需 ,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种消费文化影响着每一个人 ,但并非人人都享受到了消费的快乐 ,对一些收入低微的人来说追逐这种时尚得到的是难以摆脱的负担。《推销员之死 》 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这种消费文化。在广告的影响下 ,威利购买了洗衣机、冰箱、吸尘器和汽车 ,但是一笔笔维修费压得威利喘不过气来。在第二幕中 ,当妻子林达告诉威利各项维修费共计 120美元的时候 ,他焦虑的心情显而易见 ,“ 天哪!如果生意再没有起色 ,咱们可怎么办啊!”威利的房子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的 ,可

7.留学美国梦作文 篇七

一、“中国梦”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对我国近代历史的深刻理解, 更是对于未来发展前景的宏伟心愿。它包含有三方面的文化内涵, 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

首先,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是劳动人民努力奋斗的体现。这种精神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 在时代进步下又体现为改革创新精神, 而在民族进步方面, 则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1]。历史发展中, 都有众多英杰为民族独立和富强而抛头颅洒热血, 已成为了我国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也是民族之根本所在。

其次,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中国梦”强调的是集体价值, 全民族共同奋斗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是整个“中国梦”的思想根基。第一, 它是传统美德的核心, 中国历史中为国家利益所奋斗毕生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前进贡献了自己一份力;第二, “公”是道德的最高标准, 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体现, 自古以来, 我国文化体系就始终强调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很好的说明。

第三, 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中国梦”蕴含着中华民族“和合”的内核, 可以说, “中国梦”就是一个“和合”梦, 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宇宙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锦瑟和鸣的家庭观是中华文化的根系所在, 贯穿在所有华夏子孙思想理念中。另外, “中国梦”还是一个世界和谐梦, 追求世界和平, 和谐共处发展。

二、“美国梦”及其文化内涵

“美国梦”是整个美国文化的精髓体现, 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精神认识体现, 它的核心是“只要坚持不懈, 努力奋斗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它强调个人因素, 包含有个人主义、自由平等、自我奋斗和成功。

首先, 个人主义。它是“美国梦”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仅包括《独立宣言》中的人生而平等, 也包括父母要充分尊重子女, 可以说这种思想理念占据了整个美国人的思想主导, 而政府只是实现个人自由的一个工具[2]。

其次, 自由平等。自由是美国民众对人生最高价值的重要判定, 在《独立宣言》中就将自由和平等作为了重点, 自由不仅需要争取, 更需要捍卫。因此, 在美国法律中, 也对权力进行了约束和牵制, 实行三权分立, 限制和监督政府权力。

第三, 自我奋斗和成功。个人的奋斗作为“美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其建国以来就十分注重的。《美国宪法》的出台更是奠定了个人奋斗精神在美国价值观众的地位, 而且在其他国家移民踏入美国国土起, 就会以自身奋斗而没有其他约束来实现自己人生目标。除此之外, 美国的社会文化决定了美国社会的基本性质, 美国的成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强调自己的成功是个人努力所得, 个人凭借努力, 抓住机遇不断挑战, 从而取得成功。

三、“中国梦”和“美国梦”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中国梦”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 是华民民族精神品质的体现, 强调的是国家整体利益和荣誉;而“美国梦”则是从建国成立之初形成的, 它强调的是个人成功, 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属于是美国民族的文化核心所在。

1. 文化根源不同

“中国梦”产生了中国近代, 是中华民族从抗争、独立到富强过程的体现, 并且在这一奋斗过程中发现, 只有国家富强, 中华民族才可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赢得国际尊重, 在这种文化环境中, 中国人民始终把国家复兴这一任务作为奋斗目标, 为国家的独立强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这在每一个年代都有体现[3]。而“美国梦”则是从民族独立之处逐渐形成, 《独立宣言》中强调“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思想理念为后来美国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2. 文化内涵不同

“美国梦”看重的是财富积累, 注重个人成功, 崇拜个人英雄主义, 这与其民族独立和民族融合有很大关系。美国属于是殖民地独立而建国的, 独立之处所激励民众的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思想, 在美国民众心中有深厚根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 就说明了盖茨比经过个人奋斗获得财富, 但是在精神上积累却匮乏的很;而“中国梦”则不仅仅是对财富的追求, 更看重彼此间的合作和共赢, 强调的是集体利益, 这与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始终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 敢于为国家贡献热血青春, “有国才有家”。这种“大家”思想在千百年来已在华夏子孙中深深扎根。

四、总结

“中国梦”和“美国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两者不同之处所反映的是中美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 由于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 两者可以相互借鉴, 互为补充。总之, 两者都是人们追求的信念,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邓倩.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J].改革与开放, 2014, (1) :69-70.

[2]廖彦富, 廖胜刚.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五个差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1) :18-24.

8.中国梦与美国梦 篇八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催生了阶层分化,但和很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过的历史现象类似,经济和阶层的分化反而促进并强化了中国人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向心力。如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中国梦”——“置身其中,自由得以延续,自尊得以呼吸”,只是,“中国梦”的“气氛”更加凝重,“光明”尚显熹微。

说到“中国梦”,不能不说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际上,没有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程,就没有中国梦。这个梦是被动产生的,是压力下产生的,是被外界的变化所激发出来的。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人迅速主宰了世界格局,当其实力扩张到东亚,不可避免地与历史悠久的中国发生了碰撞和冲突。炮声惊醒了中国精英阶层关于“天朝上国”的旧梦。1840年代之后,中国在数次对外战争中落败,内政不修,人民负担沉重而经济产出不足。中国优秀分子奋起图强,历经了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一波三折的抉择,彼时,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国力强盛能御外侮、制度道德适乎潮流、人民富足教化昌明的中国。这个梦想也许可以称作是“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这个梦想的结果与初衷可谓相去甚远。国家积弱,人民积贫,日益把中国的政治推上了一条激进的道路。1911年,中国经历革命,次年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但动荡的局势最终葬送了一个独立的民主共和国的梦想——人们本来期待这个梦想能够带来和平和秩序,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世界格局中更合理的位置。

尽管1920年代和1930年代前期,国民党继续推进国家统一和发展事业,但这个梦想最终被日本侵华的炮声所断送。即便如此,整个民族被动员起来,为谋求自由和独立而支持政府的抗日战争。这场战争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认同。1949年,中共建政并继承了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传统,63年之后,中共的新一任领导人习近平把“中国梦”描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描述背后的确有着长久和真实的历史渊源。

20世纪的“中国梦”主要是聚焦于救国和建国,国家主题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21世纪的“中国梦”,其主题发生变化:对内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国民之间的关系,对外,要更有效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我以为,给每一位国民以结实的实惠以及温煦的暖意,让社会发育强大起来,让每一个人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让每一位公民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为了这一切,要遏制权力的恣意冲动,需要实现宪政的框架下的“善治”。這些都应该是“中国梦”的具体表现。

9.留学美国梦作文 篇九

军转干时政热点:穿越百年的“留学报国梦”

“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昨天,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寄寓了对广大留学人员的殷殷期待,令人感奋不已。

100年前,顾维钧、梁敦彦、詹天佑、蔡元培等留学归国知名人士,以“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为宗旨,共同发起创建了欧美同学会。当时,各类团体组织蜂起,数量达几百个。经过历史长河的汰洗,欧美同学会不但长期存在,而且生机勃勃,增冠了“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名,工作范围拓宽到全国,工作对象扩展到全球。以百年欧美同学会为镜,观照一部绵延至今的留学史,给人良多启示。

“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巴黎和会上,顾维钧等人的正义呐喊,震惊了世界。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蔡元培倡导“交换所长,蔚为国用”,詹天佑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正是怀着一颗实现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赤子之心,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国留学、回国服务。

风雨如晦,爱国之心不改;家国多难,报国之志弥坚。百年历程,诠释了留学人员的爱国本色。这既是一种质朴的情怀,更蕴藏着创造历史、书写奇迹的伟力。朱光亚向同学们疾呼“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无数留学人员在科技创新、改革发展中倾力奉献„„脚踏着祖国大地,同人民奋斗在一起,就能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找准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得风气之先、开风气之先,创造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上一篇:淄博盟校庆祝教师节下一篇:马原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