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共11篇)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一
浅谈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文学论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涌现出来,在现金的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体已经不容易满足大众的需求,所以很多新兴的新闻传播形式开始出现在大众的眼前,网络媒体也成为最广泛最容易被人接受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所以本文就以新媒体中的网络媒体为例,来研究新媒体下心为传播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新媒体 网络媒体 传播模式
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都是飞速的,而网络媒体涉及的范围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对社会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研究网络媒体能够扎稳脚跟的原因和它本身的优缺点,加强网络媒体的监管,保证社会的稳定,势在必行。针对我国的网络媒体的发展状况及发展的前景,来进行新媒体下新闻传播模式的转型研究。
1新媒体中的生力军――网络媒体
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是用超文本和超链接等完成的,这是一种新的传播模式,所谓的超链接,就是点和点之间通过一种关系链进行连接,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想要表达的内容的一种信息网络。信息的交换和存储与原来的那种具有顺序性和线性的限制不同,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交叉联想的方式,从一个地方快速的到达另一个地方,这种方式比较方便快捷的检索。而超文本超链接的方式能够让网络媒体具有很大的特点,比如,在网络中的信息结构都是网状的,能够按照查询条件的不同来进行链接,这也是网络媒体强大的检索功能,另外,在网络中能够多个窗口进行编辑,能够是网络编辑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各种各样多种的元素。
综合而言,网络媒体就是依附网络作为信息的载体,然后利用文本、视频、音频等形式来进行商业行为或者是公共行为的一种与传统的媒体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
2网络媒体能够建立并且发展的优势
1)国家政策的支持。随着传统传媒方式弊端的显现,政府也急于寻找新的传媒方式,而网络正是最好的对象,所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大力支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国家网络媒体有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2)传播对象的小众化。无论是传统的媒体还是新兴的媒体,其目的都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对象,传播信息,网络媒体依靠强大的网络资源,丰富了信息的多样化,增加了信息的趣味性,进而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3)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比较强。和传统媒体单向性的信息传播不同,网络媒体有选择性和参与性,并且可以与参与者进行网络互动,增强了网络媒体的个性化,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内容,跟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4)先进的技术支持。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又具有强大的技术水平,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的方式上更加的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也能做出更加满足受众的信息,吸引受众的眼球。
3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缺点
3.1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优点
1)节约经费。与传统的媒体形式相比,网络传媒既不需要发射塔也不需要建立转播站,更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设备,消耗的能源特别的少,只是简单的升级和维护就可以保障基本的运营,这样大大的节省了经费,缓解了经济的紧张; 2)有利于人才的分配。看传统的传播方式不难发现,很多节目的制作大多采编播用的是同一个人,这样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是这样会造成人才的富余。而网络传媒则可以更好的处理人才,比如可以让有采编能力的人担任网站的编辑,让精力充沛的年轻人加入到编辑的队伍中,时刻保持整个媒体的创作活力;
3)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的网络媒体可以及时的把优秀的作品和比较重要的新闻很及时的转化成文字发布到网页上,做到信息资源的即时共享,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2网络媒体这一新兴的媒体在传统的媒体对比下的缺点
1)信息的复杂性,难以辨别性。与传统的媒体相比,网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更多的法律法规去规范它,这就造成了现在我国的网络充斥着很多不实的报道和虚假的新闻,给不法分子创造了机会;
2)受众的人数比较小。我国有着13亿人口,虽然人口众多,可是由于传统的媒体,比如电视,在人们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网络时代还一下子难以被接受,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一小部分人中发展起来;
3)受众的知识水平达不到网络媒体发展的标准。由于网络媒体发展的时间段,技术先进,所以网络媒体只是在以下部分具有一定文化的人身上还有学生的身上得到有效地利用。现在虽然网络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不会使用网络媒体的人还是很多的。
4对网络媒体这一新兴事物的建议
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新型的科技也迅猛发展,有了互联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媒体,比如人人网、微博等等,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交流经验和思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引领者社会的舆论走向,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由于我国政府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和控制力度不够,所以网络上会出现很多误导人们价值取向的负面的言论,一些比较经典的建议和意见总是能够让一些煽动性的言论将舆论推向极端的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通过网络的夸大描述和一些居心叵测的人的大力渲染之后,就会引起一些人的共鸣和符合,随后在网络中就能够集合起来,然后迅速升温,人们受到网络上这些不良情绪和信息的影响,放弃了自主的判断力,盲目的效仿别人的言行,这也是网络媒体对人们的不利影响。
所以,在现在这个互联网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人们要正确认识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府加强互联网的管理体制,普及网络知识,大力提倡文明上网,鼓励人们理性讨论,引领网络的舆论导向向着正规的方向发展,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先进的网络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7.
[2]李楠.网络违法表现形式与查处处罚标准及经典案例分析实用手册(上卷).吉林音像出版社,2005.
2.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二
一、关于新媒体
(一) 新媒体的特征
当前背景下的新媒体顺应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 人们不用通过大量的时间去完整的阅读信息。在现代化的生活中, 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 人们的休闲时间变得零碎, 但新媒体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 它可以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娱乐。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 如今网络信息的划分越来越详细, 人们关注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 它满足了不同阶层, 不同年龄段读者的心理需求。
(二) 新媒体的优势
新媒体以“新”字作为代表, 它与传统媒体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 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它的传播速度快, 信息量较大, 传播的内容更为丰富, 实效性、保存性以及选择性都是最强的, 它的语言要素多种多样, 带给人们更多的新鲜感以及趣味性。其次, 新媒体传播的途径较多, 我们使用的QQ、微信、微博上每天都会更新讯息, 人们再也不用守在电视机旁等待新闻了。最后, 新媒体的互动性强, 每条播出的新闻, 人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新闻后的网友留言版块分享给更多的人。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一) 新闻的实效性增强
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及优势之一就是新闻的实效性增强。在以传统媒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 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报纸, 广播以及电视新闻, 但报纸的出版或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与人们收到信息的时间存在差异, 所以大多数人看到的新闻都是前一天发生的事情, 也有一些人看到的新闻已经是经过处理的或是新闻事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体来说, 报纸以及电视新闻的实效性相对较差。但是, 在新媒体时代,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设备连接到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 从而可以获得实时发布的信息, 提高了新闻的实效性。
(二) 新闻的互动性增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时代, 新闻是单向传播的, 不具有互动性, 人们只作为新闻的接收者, 没有办法对接收到的新闻进行评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电子科技产品的进步,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的互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强。在很多新闻下, 都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处让人们进行留言点评, 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让读者与读者进行互动, 同时也让读者与撰稿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新闻的互动性推动了正确观点的传播和整个社会正能量的传播, 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
传统媒介传播的主要方式是文字、图片和声音, 而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传播逐渐走向了全媒体化的发展方向, 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文字, 图片和声音转化为视频和影像呈现出来, 这种新闻增加了趣味性, 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 促进了新闻的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 手机、电脑等电子科技产品都成为了新闻传播的媒介, 它们与传统的媒介方法相结合, 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形式, 拓宽了人们的阅读渠道。
(四) 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在传统的媒介传播时代, 新闻的传播具有一定的频次, 人们无法随时随地接收到新闻内容, 而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的传播具有全时性, 任何地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新闻都会传播到互联网上, 人们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新闻内容, 这也弥补了传统媒介时代新闻发布较慢, 时间较长等缺陷。
三、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一) 将自媒体纳入新闻报道中
自媒体是指民众自己对于娱乐的追求, 将自发拍摄的作品传到网络上, 争取到较多的点击率和播放效果的微视频, 这也是当代背景下时代潮流的一种体现。在新闻报道中, 可以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开设专门的板块, 对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报道, 也可以将这类新闻发布在其他相关板块,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新闻的价值和人们的关注度, 还可以促进自媒体的蓬勃发展。
(二) 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内容呈现出了同质化特点, 为了使读者的反应更大, 新闻的影响更大, 部分新闻编辑开始使用某些手段将新闻内容夸张化, 导致新闻内容严重失真, 影响了新闻的健康发展。因此, 如今新闻传播方式的创新要反其道而行, 坚持报道的深入性以及真实性, 给社会传递更多的真实新闻和正能量。记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 要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整个经过, 挖掘出新闻中最值得人们去思考的内容。
(三) 新闻发布与读者的阅读习惯相契合
如今, 社会朝着快节奏的发展方向不断迈进, 新闻的发布量也逐渐增多, 这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人们寻找新闻变得困难, 新闻的数量增多导致人们不能够了解所有新闻的内容, 所以新闻的发布要与读者阅读习惯相契合, 在发布新闻时, 首先要对新闻进行分类, 方便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其次发布的新闻内容应简洁明了, 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内容;最后在新闻的最底端要附上与上述新闻相关的新闻链接, 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方便。
四、总结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这些传播模式将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阅读习惯, 因此我们要对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和创新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只有不断地深入到新闻内容本身, 不断地把握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模式的特点, 才能找到更具有创新性的新闻传播模式, 才能使新闻传播效益更上一层楼。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地变更、创新, 让人民感受到了新闻的传播力量和亲民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我们只有紧跟时代潮流, 改变原有的新闻传播模式, 才会有效并优质地传播新闻, 使新闻内容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支持。笔者对当前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探讨, 提出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拓宽新闻传播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05) :57+144.
[2]高颖.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主体[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7) :20.
3.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媒体,民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以及社会需求的急剧扩张,新世纪以来不少民办高校纷纷开设了新闻传播专业,以期培养出一批应用型人才来应对如今迅速变化的媒体环境和新闻传播行业。但大传播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本就在痛苦孕育的改革,使民办高校教学师资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短板更显得薄弱,不仅难以适应这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也无法与公办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的传统强项和背景优势相抗衡。
北大新传常务副院长徐泓在接收每日电讯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不仅是改革的问题,而是需要换一种思路来重新建构新闻学",与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在第四届新媒体学术年会上提到的"思想才是现代新闻教育的核心"都显示出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一种颠覆性的魄力。这是个飞速发展和变化的时代,竞争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民办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起跑线也因此比任何时候都要接近公办院校。
新闻行业的低门槛使新闻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并不具备多少专业优势,反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比如金融,经济或语言在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更容易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型记者。这也是很多西方国家在本科阶段并不设有新闻专业的原因。如今人人都掌握了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更凸显出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不可替代性。新闻传播是一个偏重实践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其教育与实践之间一向存在巨大的脱节与滞后,这个缺陷在新媒体时代更为致命,民办高校如能利用自身办学灵活的优势,勇于承担更新的理念与更彻底的变革,改变教育与实践的巨大落差,就能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1,专业意识重新建构
近年来已有不少国内高校在尝试2+2,3+1等全新的本科学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率先推出了国内新闻传播教育的首例2+2教育模式,在传统教学结构上进行扩张,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新闻传播人才。这首先打破了一种专业固化思维,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带来的视野与思维方式上的局限。而对民办高校而言就业率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新闻传播专业更是屡屡堪忧,但流水线式地产出毕业生终究少了几分灵魂,还不如契合时代需求度身定制出有思想有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得长远。民办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多涉猎其他学科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而非一味强调英语学习和各类考级。人文素养的积淀与高校氛围可谓息息相关又非短期可成,更需要从上至下着意营造。就像李良荣教授说的"这个时代信息过剩,思想稀缺",人文关怀的培养塑造价值观,而后者又是记者和媒体人角度和深度的源头,如今提高毕业生的全媒介素养和不断优化其专业理念才是重中之重。
2,课程设置大胆创新
学科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新闻传播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管理学等专业跨学科培养人才将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新闻教育模式,比如中大传设学院的全媒体教学方案就很有参考价值。开设全新的专业方向,针对性设计课程体系等,都是利用高校内部资源进行深度融合的有效举措。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相比民办高校专业多样化方面有所欠缺,这种交融性的课程更需要通过整合与优化才能逐渐成形,在转型和磨合期不妨先采用增加实践与操作型课程或是在课程中增加实践与操作比例的方法来进行过渡。
3,大力培养青年师资
师资力量作为一个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更需要前瞻性的培养眼光。我国新闻专业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新闻业务的实践经历,短期实习于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更是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其他,导致教学科研水平都严重受限,所以委派青年教师到基层去实践学习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如何平衡日常工作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矛盾。另一方面,大数据新闻在世界范围内已有普遍实践,且终将改变传播学的研究思路与手段,进而影响未来的新闻报道方式。而现实中,对数据科学和新闻都感兴趣且在两方面都具有资历的人才却寥寥无几。不少西方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专业,比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为数媒硕士专设的"year zero"项目,从新闻角度传授计算机学理念和实践,还有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新闻学院开设的"数字媒体/数据"课程等,都旨在为第一线输送数据新闻专业人才。国内高校也在蠢蠢欲动却未形成气候,虽有大数据专业但缺乏专门匹配新闻传播的体系。这块版图辽阔的蛋糕谁先下嘴谁就是英雄。因此派送青年教师在校内外进修相关课程,增加他们参与国际高精尖会议和讲座的机会,扶持他们出国研读此类课程或是引进人才等都是增强民办高校新闻专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培养师资的过程需要成本,但建立起与业界的关系,掌握第一手业界动态,超前储备数据新闻的教学力量等都将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回报。
4,打造专业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专业与社会上需要新闻传播人才的单位和企业进行业务挂靠来增加毕业生的实习锻炼机会甚至就业机会。清华大学的清新视界,人民大学的接力传媒,北京大学学生运营的微博等,都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力平台。当然,这首先需要民办高校配备专业设施和相关人员,比如专业的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室,数字媒体计算机中心以及专职辅导教师。此外还可以采取高校与企业,高校与媒体,国内与国外等联合培育实践基地的方式。总而言之,实践对于新闻传播专业而言应该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学中践,践中学,才能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新世界。
5,新媒体实验室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建立的Reese Felts数字新闻项目,尝试建立一个由学生自主设计开发和制作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个平台测量不同报道方式的传播效果;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数字媒体试验厨房,南大金陵学院的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等也都在不断摸索,力图在学界与业界之间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民办高校同样可以借鉴经验,开拓一些具有前瞻性的项目,激发师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到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来。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意味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人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社交媒体如即时通信、微博、视频分享、维基、SNS、LBS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谷歌眼镜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看待,解读,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式。新闻传播教育是为新闻传播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我们必须直面新媒体时代在这个行业掀起的滔天巨浪,重新武装力量,迎变而上。
参考文献
[1] 祝健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 《新闻教育》 2013年第四期。
[2] 佘涌波:解读全媒体时代高校传媒教育改革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df30fb0101qdbw.html#bsh-24-304846610
[3] 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http://roll.sohu.com/20130110/n363056059.shtml
[4] Bradshaw, P. (2007). A model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sroom[OL].
[5]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30/c_132009598.htm
4.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篇四
从电影到电视,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智能手机,在多屏化的今天,人们的眼球似乎越来越集中在电脑和手机上了,电视开机率的持续下滑预示着多屏竞争的趋势。虽然还有曾经沉寂的电影院线也在重出江湖;早已风光不的再报纸、杂志等纸媒也在寻求新的突破;大型LED显示屏及各种流动的、固定的显示屏(其实是户外广告的升级版)正在蓄积强劲的传播势能;遍布县乡市场的墙体广告似也彰显着品牌的无处不在;还有各类的新兴媒体异彩纷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媒体了。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传播媒体也在这大潮中上演竞争、博弈的精彩大戏。也许这大戏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但不管怎样的博弈,网络媒体的悄然崛起正在强势冲击并改变着媒体的格局。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习惯,上网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生活方式。传统的医药企业曾经情有独钟的传统媒体及传统的传播方式正在面临新的改变:从关注到观望,从尝试到策略转型。这些改变已经在近两三年发生了而且会在未来的几年里更大规模更实质性的改变。医药企业的网络传播最初多是从网络新闻公关切入的,而尤以外资、合资药企为早,
形式则以新闻资讯、学术推广、科普软文等居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力度和费用比重也在逐步加大,从象征性试水到5%、10%的尝试投放到与传统媒体平分秋色,还有更甚者基本把网络传播作为主要传播方式且亦取得良好效果,而受到行业及媒体的津津乐道。
药品是特殊的商品,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但同时受产业政策的影响,药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尤其是本土医药企业,在同一个品类里经会有几个、十几个甚至上百个竞品参与市场竞争。而新兴的保健品似乎更像快消品。所以在传播层面上,药品、保健品的市场竞争及传播策略比拼并不逊色于快消品。无论是外资、合资医药企业还是本土的药企,不管是做处方药、OTC抑或是保健品,都可以根据公司战略、品牌调性及产品功能诉求,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在网络传播中大显身手,构成多维的传播层级从而形成合力。比如在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做品牌的提升和多频次曝光;在人民网、、央视网等权威新闻网站做新闻资讯、新闻专题及相关活动策划,构成企业及品牌形象的正面形象;在垂直类健康网站及门户的健康频道做专业的产品功能诉求及医药文化传播;在视频类网站做贴片及硬广(其实就是电视广告的网络化而已);在腾讯等互动性强的网站里做互动传播等等,还有独具创意的病毒视频、微博营销、微电影……还有以互联网为平台、依附于网络传播和网络在线支付的电子的商务,是营销与传播,线上与线下最完美结合的新事物,也是最具发展前景、充满无限活力的营销传播态势。
网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网络传播必将会风生水起,营销和交易每天都在发生。我们推动着网络的创新和变革,网络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借势、造势并能顺势而为方能大有作为!
5.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五
——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
徐奇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合肥市230026)
摘要:新媒体时代为技术传播学的实践提出新的挑战,也要求技术传播学的教学能够匹配市场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学的课程不仅应当达到传统的培养学生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和理解受众能力的目标,还应当让学生具备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和提高作品可用性的能力。除此之外,各个开设技术传播学课程的院校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一些特殊能力。以中国科技大学传播学专业的《技术传播学概论》为例,学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实际场景的应用能力以及面向大众的科学普及能力。关键词:技术传播;教学;新媒体时代;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New Media Era ——Taking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n USTC as
an Example
Qizhi Xu(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Hefei Anhui, 230026, China)Abstract:The practice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is facing the challenge from new media era, and thus we should adjust the teaching task of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Besides the traditional tasks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bility to write technical articles, to persuade and to understand the audience, we expanded the tasks to make students able to use new media techniques and to improve the usability of their outputs.We also encourage universities to add some featured tasks to thei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Taking USTC’s Introduction to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course for communication-majored students as an example, we encourage students to foster some computer skills, applied skills in real situations and skills to popularize science to mass audience.Keywords: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teaching, new media era
自1967年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率先提出新媒体(new media)概念后,与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相对应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现在进入的全民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技术传播学实践也进入了新的时代。在新媒体时代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市场、新用户、新传播手段,对于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也提出了很高的挑战。1 什么是技术传播?
本文所指的技术传播在英文中是Technical Communication。该词翻译到国内时有不同的译法,有“技
[1]术传播”和“专业传播”,有“专业交际”,也有“技术性传播”。全球最大的技术传播学专业组织美国技术传播学会(Society f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为技术传播下了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认为只
[2]要满足下面一条或数条特征的传播形式都是技术传播领域:
交流有关技术或专业的话题,如计算机应用、医疗手术或者环境立法; 使用技术来进行传播,如网页技术、帮助文件或社交媒体网站;
提供操作指导,不论任务是否技术性的,甚至不论是否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笔者认为,本文中所指的技术传播(Technical Communication)是通过写作、演讲等各种媒介手段传播“专业”信息(不光是科学与技术)的过程,而技术传播学主要是研究这个过程中的传播手段、渠道、受众及效果的一门学科。在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对于受众来说,这些信息必须是“有用”的,即受众在做
[3]出某项决定或采取或不采取某项行动时可以以之作为参考。也因为这一特点,技术传播实际上是一门关于如何说服的学科。
Technical Communication与国内学界通常提到科学技术传播时所提的技术传播(Technological Communication)有很大不同。翟杰全认为对于前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促进人们对技术(也包括科学)的知晓、兴趣、理解、学习、应用和使用,而后者是为了促进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意识、愉悦、兴趣、理解,拥有自己关于科学技术的观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和使用。同时,他还指出在受众上,前者主要是具
[4]有特定身份的技术用户,包括社会组织和消费者两大类,而后者主要是面对普通大众及相关的大众群体。其实在内容上,两者也有很大不同。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前者的内容领域涵盖了软科学、硬科学、包括
[5]计算机软硬件在内的高科技、电子消费品以及商业过程与实践。这里提到的商业过程与实践很显然不包括在国内的科技传播研究范围内。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
新媒体(new media)的概念是相对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式,主要特征是通过运用了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的新型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按照保罗·莱文森的媒介“三分法”中提到的旧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包括新媒介和新新媒介在内的新媒体时代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作为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之外的第五媒介,新媒体已经逐渐开始融合传统媒介并统治我们的信息渠道:信息必须在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以获得最佳效果;社会各阶层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有可能实现平等自由的对话;新媒体成为民众利益表达的第一渠道,也成为公共事件的第一信息源。
在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需要关注的变化主要是信息设计、信息表达的形式及传播的渠道、受众对于易用性的要求等。
在信息设计上,技术传播要适应碎片化内容与注意力快速转移的要求。新媒体的发达带来的一个显著现象就是信息的极大富裕,受众的注意力在各种媒介提供的大量“闪烁”信息之间游动。尤其是最近10年移动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碎片化趋势更加明显。“标题党”的出现正是这种快速争夺注意力的战争的极端表现之一。举例来说,在微博的140字内容限制下,传统的技术传播讲究的规范、索引等要求完全不适用了。而微博按照时间线进行的信息流布局使得“刷”成为了主要阅读形式,传统的索引、排版等技术传播手段也面临挑战,如何在快速的“刷”中获得注意力成为了新的研究课题。作者简介:徐奇智,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新媒体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主要从事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与研究,关注于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在硕士博士阶段致力于将美国技术传播学的概念引入中国,是国内较早引入相关概念的学者。目前课题集中在九年义务制教育的科学类数字教科书和科学可视化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渠道大量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信息表达形式也向多媒体化和交互化发展。从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及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发展起来的技术传播,拥有较强的语言学和修辞学传统,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注重文字写作和文档编排与设计。这种“平面”或“线性”的信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不能提供最佳的阅读体验。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使用包括图片、视频、音频在内的多媒体技术,需要采用多样的交互形式,还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用户使用场景。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需要更多关注用户使用行为的变化,并注重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变得更加没有耐心,很容易放弃任何一项他们觉得不爽的产品或服务。苹果的iPhone和iPad的成功,树立了“凭直觉就能使用”的产品标准,用户越来越不愿意接受需要学习成本的产品。这不仅对“产品说明书”和“用户手册”这样的传统技术传播产品的市场空间提出了挑战,而且也使得技术传播作品本身作为一个产品或服务,必须要满足更挑剔的用户。可用性工程和人机交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成为技术传播中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技术传播教学的新目标
3.1 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
技术传播学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发生着改变,从最开始为了提升工程师社会地位和工作沟通能力开设的工程英语(Engineering English),到为了提升工程师职业沟通能力而开设的技术写作(Technical Writing),再到后来的技术传播,并逐渐融入包括联机文档、可用性工程、人机交互等内容。但是,培养技术传播者的核心教育目标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塔夫茨大学的萨穆埃尔·钱德勒·厄尔教授在1910年代提出了技术写作课程需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将抽象思想转变为文字的能力;描述一项不在眼前的物体的能力;针对不同读者写作的能力;在写作中充分并清晰的阐述概念的能力。他同时指出了两项重要因素:一是如何将概念翻译成文字,二是如何理解文章的目标读者[6]。这个教学目标的框架直到今天依然是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的核心目标的一部分。
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还应该培养学生说服目标受众的能力。按照维基百科对于技术传播的描述,技术传播中的信息必须是受众在做决定或采取行动时有用的,因此技术传播有很强的说服功能,技术传播学教学内容中也包含大量的古典修辞学(Classical Rhetoric)内容。通过掌握古典修辞学的说服三要素——情感诉求(Pathos)、人品诉求(Ethos)和逻辑诉求(Logos),学生应当掌握面对不同受众时的说服能力。
如何理解受众也是技术传播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要说服受众,所以必须理解受众。学生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需要掌握移情的能力,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过在不同场景下(包括求职、论文写作与答辩、演讲、商业洽谈、申请出国留学等)的情绪追忆、角色扮演、体验分享、情景讨论等方法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场景下不同用户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运用技术传播的相应技能。
综上所述,传统的技术传播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以说服为核心目的的、针对各类受众的表达专业信息的能力。
3.2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学教学应当关注的新目标
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大量的新产品,而且用户行为和习惯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技术信息的传播渠道也极大的扩展,甚至主渠道都发生变化。用户(包括专业用户和消费者)获取技术信息的主渠道已经不再是专业性的文档(如产品说明书、用户手册及其它商业文件),新媒体渠道已经成为主流。根据笔者的用人单位调查,以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的技术传播部门为例,已经开始更多的关注社交媒体的技术信息传播,并且与市场营销部门(Marketing)和公共关系部门(Public Relations)紧密配合,在广告和营销活动中采用更新的新媒体手段植入技术信息。这种变化要求技术传播学教学增加对新媒体技术(包括人机交互技术)和可用性工程(包括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教学和相关能力培养。
学生需要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掌握新媒体技术的概念和一些实用方法。新媒体技术是以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一些技术。在技术传播学课程上,一般受课时限制,无法给予学生
大量的技术教学和实践,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概念的理解,并通过案例了解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在技术传播实践中设计新媒体技术使用方案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传播产出物需要充分好用,因此学生还需要在易读性的基础扩展掌握易用性,即运用可用性工程相关方法的能力。可用性工程是工程学中的内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各种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中。可用性工程主要应当包括可用性设计和可用性测试两方面。对于技术传播学的学生无法在教学中掌握过于复杂的可用性工程知识,但可以在技术传播产品的创造过程中掌握“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并有意识的运用初步的一些可用性测试方法(如焦点小组、观察法等)对技术传播产品进行优化。
3.3 根据教学环境和对象调整的目标
本文所论述的技术传播学课程是针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播学专业本科生和传播学双学位本科生开设的必修专业课,通常针对大三下学期的学生。与其它院校的相关专业相比,教学对象具有相当强的特点,如理工背景、传播学专业知识、科技传播方向等。针对这些特点,在技术传播学教学实践中我们增加了一些新的教学目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所有专业均只招收高中理科毕业生,且在本科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即所有专业学生均需要学习同样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课程。因此,本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对象都具有很好的理工科背景知识,受过比较专业的自然科学训练,拥有较好的计算机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在技术传播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在文理结合中适当偏向于技术方向,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技术实践中要应用一些基本的新媒体技术。这些新媒体技术并不一定在课堂内教授,而是通过课堂要求,由学生结合自己的计算机技能和理工背景,在课外进行学习。
不同于段平教授的《专业交际英语》,本课程面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在上《技术传播学概论》之前,他们已经学习过包括《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心理学》、《网络传播》、《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传播学专业课程,具有比较好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能力。因此,在技术传播学教学中,教学目标更加偏向于技能教学,即在设计的各类场景中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掌握技术传播中的各项概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在真实场景中的实际应用能力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因为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开设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系中,本专业学生的重点培养方向是科技传播,而非语言学传统的写作人才。结合国内的科技传播市场需求,在技术传播学的教学中,比较偏向面向大众的科技类话题,要求学生能够怀疑并辨别科技信息真假,还要能够利用技术传播的方法达到较好的科技传播(科学普及)效果。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技术传播的特点,提出了技术传播学的扩展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传统的专业写作能力、说服能力、受众分析能力外,还需要让学生掌握新媒体技术、可用性工程和一些人机交互技术。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在考虑学生背景、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或调整。例如在中国科技大学的传播学专业中,《技术传播学概论》的教学更加偏向技术和传播实践,同时比较偏向针对普通大众的科技内容。
受到篇幅限制,本文没有论及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等内容,但结合本文所述的教学目标,各个院校的技术传播学教育应当灵活的设置,而不是强调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当然,关于技术传播学教学的其它方面,教育界、学术界和业界还应当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仅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6.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六
在许多营销人眼里,这是一个“广告太多,用户快不够用了”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让内容、渠道和人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弄懂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品牌做出有效营销的前提。
内容越来越同质化,渠道越来越失控,用户越来越难以取悦,让传统的营销策略和节奏渐渐失效。新媒体时代和传统媒体时代做营销的最大区别,就是你必须更懂内容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因为这是一个“人人自带渠道”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账号,每个人都能辐射一群人。在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认知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洞察3个趋势,理解4个关键词,才可能做出自带传播力的营销。趋势一 精英思维的溃败:平民的才是可爱的
传统媒体时代,是渠道为王;互联网时代,是内容为王;而现在,是“用户喜欢的内容”为王。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过滤权掌控在少数精英人群(记者、编辑)手里,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能看到什么信息,不能看到什么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过滤权开始下沉,人人都是内容的传播者。高冷的内容也许从专业角度拥有很高价值,但那些亲民、有趣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大众的喜爱,并借助他们的传播收获可观的流量。
传统媒体时代,人脑的认知模式是“线性的、高卷入度的”,新媒体时代,认知却是“非线性的、低卷入度的”。
就像你阅读一本10万字的书,你会抽出沉浸的时间,从头到尾线性地读完,而你在网上阅读一篇1000字的文章,中途可能会通过文中的超链接跳转到其他文章上去,或被弹出的广告分散注意力。在新媒体信息环境下,再优质的营销内容,用户也没有精力去“欣赏”了。他们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关联度高、参与度高的内容。在这个时代,“接地气”内容的历史地位第一次超越了“高大上”的内容。趋势二 人人都是戏精:用户内心戏需要舞台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强,用户通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信息呈现“单向”传播模式。在新媒体时代,由于人人都自带传播渠道,信息呈现出复杂的“多向”传播模式。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用户自我表达的欲望也愈发茁壮,他们的意志和偏好成为营销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点。
在这个“人人都是戏精”的时代,用户需要的不是“引导”,而是“表达”。营销者更应该考虑的不只是创意有多巧妙、内容有多精良,而是如何为用户的内心戏提供一个舞台,UGC开始成为营销的一个关键词。趋势三 深潜者和快艇手:比起记忆,用户更擅长遗忘
《浅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认为,纸媒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就好像戴着潜水呼吸器,在文字的海洋中缓缓前进,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就像一个个摩托快艇手,贴着水面呼啸而过。
由于对网络的使用,导致我们在生物记忆中保存信息的难度加大,我们被迫越来越依赖互联网上那个容量巨大、易于检索的人工记忆,哪怕它把我们变成了肤浅的思考者。
在这样的环境下,用户的大脑不再依赖记忆行为本身。在面对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负荷时,用户不会努力去记忆那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他们更倾向去屏蔽、遗忘那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如此一来,营销必须降低用户消化、储存信息的成本,才有机会在用户的心智中扎根。新媒体时代,营销获得传播力的4个关键词 在了解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逻辑,以及用户的认知模式、内容偏好后,营销人还必须避免“叫好不叫座”的情况,毕竟,谁也不希望用户在看完内容后称赞“这个广告真棒”,而不是“这个产品真棒”。在新媒体时代,满足以下4个关键词的内容,更有圈粉的可能:
1、使用强相关的“刺激因素”
自媒体时代,营销人很容易陷入喧哗的眼球争夺战之中,人人都知道,想要吸引用户的眼球,就离不开“刺激因素”。蹭热点、标题党、打擦边球都属于寻找“刺激因素”的行为。
然而,如果刺激因素使用不当,往往只能引起用户对刺激本身的兴趣,而忽视品牌或产品想要传递的信息。
Colortrack牌电视曾在其广告中用了一位漂亮模特,这位模特衣着保守,通过目光跟踪仪发现观众注视这个广告的时间非常长,并且在72小时候仍有36%的观众记住了品牌名字。
另一款同类产品在其广告中使用了一位衣着暴露的性感女郎,目光跟踪仪器显示这则广告也相当引人注意,然而由于刺激因素过强且与品牌关联度低,72小时后只有9%的观众还记得品牌名。
因此,无论品牌想要蹭热点或是尝试脑洞大开的营销新玩法,都必须遵循“刺激因素”与品牌强相关的原则。
当其他品牌还在投放传统的电梯灯箱广告时,网易严选却把北京国贸写字楼里一个3平方米的电梯厢装饰成了一个家居空间,可谓玩出新花样,然而这营销最妙的地方不只是其脑洞,更是它传递出的品牌宗旨:好的生活没那么贵。房子小、没钱、没时间都不应该是生活不精致的理由,即便是狭小的电梯厢,网易严选也能将它变得温馨漂亮。这样的营销,才不会让用户在看完热闹之后只记住热闹本身,而是能清晰地感知品牌的存在。
2、让用户成为“精神股东”
百事旗下休闲零食品牌菲多利(Frito-Lay)在开发一款新型乐事薯片前,并没有咨询众多专家的意见,也没有张罗市场调研收集用户意见,而是上线了一款Facebook应用,让网友填写自己偏爱的薯片产品名字,以及希望的配料,并将这些信息作为成为新产品制作的参考。
社交网络的出现,得以让营销人拆掉阻隔在品牌和用户之间的墙,并且通过交流,获得他们的信任,建立起品牌的号召力和忠诚度,把他们变成企业的“精神股东”。
类似菲多利这样的行为,能够让用户在产品诞生之前就参与“养成”,让用户更容易成为其“精神股东”。
3、发动Meformer的力量 罗格斯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上的用户一般分为两派,一派Informer,即信息分享者,这类用户偏爱分享社会新闻或干货知识类的信息,他们约占用户总数的20%。
另一派则是Meformer,即自我信息者,他们分享的内容多是与本人或本人生活、情绪、感情关联度高的内容,这部分用户占据了用户总数的80%。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那些“接地气”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可观的流量。在确保营销诉求清晰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发动Meformer的力量,能给营销带来更好的声量。
比起转发抽象的概念、创意、文章,Meformer更喜欢分享那些日常生活中能给他们带来小惊喜的东西。当你看到一杯粉紫色的星巴克,或者一瓶透明的咖啡时,你会怎么做?
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无疑是拍照发朋友圈。星巴克的“独角兽星冰乐”、无色透明的Clear Coffee,就通过满足用户的少女心或猎奇心,取得刷爆社交网络的效果。
4、后真相时代,缩小情绪颗粒度
“后真相”(post-truth)是《牛津英语词典》2016年的年度词汇,指:客观事实对公众意见的影响,不如情感或个人信念的影响大。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生产、传播内容的权利,那些能够触动用户内心情感按钮的内容,在传播上具有极大优势。
“促使人们产生某种情感,这可以是一种操纵,也可以是一种艺术,或更可能是居于两者之间。”但营销人都必须清楚,在新媒体时代,用户情绪的颗粒度可以很小,不仅是愤怒、悲痛、感动这样宏大、剧烈的情绪可以打动他们,更多时候,抓住用户一些微小的情愫,更容易俘获他们的内心。
新闻工厂官方网址: 家居品牌HOLA特力和乐曾推出一部主题为《千万不要相信想你想得睡不着的人》的短片,上一个镜头是女主抱着男主说“你不在的时候,我想你想得睡不着”,下一个镜头却是女主在铺满HOLA用品的大床上呼呼大睡。
7.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篇七
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的、动态的传播媒介, 它所代表的是每天发生的新事物和事件, 新媒体的本质也不断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新闻和媒体, 所以当我们想要分析新媒体的含义时就必须先了解其内涵和延伸, 在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对于其解释也是各不相同, 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是郭庆光教授对于新媒体的理解, 在他看来, 我们现在谈论的新媒介指的是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而如今出现的新媒体形式, 不仅包括以上这些, 同时还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专家将新媒体定义为信息共享和传播平台的互联网;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其具有互动性和复合性的数字媒体。
所以, 由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的研究者对新媒体的定义和解读就产生了差异和不同。
2 当前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之间更加平等, 两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 有助于新闻信息以最好的状态传递给大众。另外一点是过去的新闻传播的主线是单一的, 如今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新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方向传播。因此, 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交替, 新闻接受者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他们逐渐拥有话语权。而且, 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接受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
3.1 两个主体的本位发生了变化
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就是所谓的本位, 传播者是根据各方给予利益的高低来选择传播什么类型的新闻信息。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是主导者,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中, 新闻信息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以前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改变,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他们之间不再有高低地位之分, 使得两者共同构成新闻传播的主体。
3.2 二者在新闻传播中两个端点的位置发生了转移
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点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它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它的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其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来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线性单线传播改变为如今非线性、多向性的传播过程。同时,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朝向更加平等的地位进行发展, 它们之间的角色交换越来越频繁, 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如今的新媒体形式。另外, 现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媒体形式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利器, 人们逐渐厌烦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其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接受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 伴随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 以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愈发成熟, 在未来, 新闻接受者将称为新闻活动新的主导者。
3.3 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 传统新闻传播的大众媒介还是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优势。比如, 近些年来, 随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发展, 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牌化传播形式等。不过由于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新闻传播受到了较大的阻力。有些大型的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技术, 得到与许多媒体机构合作的机会, 通过他们对企业的宣传, 使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从而有利于其企业的发展。
4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引发的思考
4.1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影响
随着新闻主体的改变, 人们对于新闻与信息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清晰, 给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处理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新闻和信息之间的难以区分, 为个体新闻、小众新闻和社区化新闻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做了铺垫。
4.2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启示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方式和手段的监督和控制,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 以规范新媒体下人们的行为, 为人们提供法律的保护和保障, 从而保证新闻媒体行业稳定地发展。虽然, 如今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 但是其整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 就是要加强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总体认识, 提高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大众对于新闻传播保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另外, 政府需要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和暴力行为等进行法律约束和制裁, 以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维护新闻传播行业的稳定和社会环境的稳定。而且政府应该利用行政手段, 积极引导人们对于新闻和媒介的传播进行讨论, 进而使得其整体得到改进和提高, 为维持新闻传播整个行业的稳定做出努力和贡献。
5 结论
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巨大改革和变迁,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此期间,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会发生位置互换的情况, 使得传播主体受到影响, 由此也会给新闻传播过程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过, 新媒体也具有包容性这一重要优势, 其巨大地包容能力会使这种情况被传播者很好地解决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静.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甘肃政法学院, 2013 (78) :12-13.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J].武汉大学, 2013 (54) :33-34.
[3]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J]今传媒, 2013, 13 (11) :119-124.
8.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八
关键词:手机 媒体 新闻摄影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00-00
1便携式数码设备对新闻传播带来的促进
1)手机不再是一个简单通话的通讯工具。随着3G、4G技术的普遍运用,一部普通的手机具有拍照、微信、通话、短信、电视收看等功能,融合了多种媒体收发功能,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输信息,手机从受众被动接受变成主动要求传输与自主选择查阅,具备了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新闻发生的不确定性面前,无所不在的手机用户与有限数量的专业新闻摄影人相比,具有更强的实时捕捉瞬间消失新闻的优势,普通手机用户可以立即利用并不专业的手机拍摄正在发生的事件,为记录真实事件带来极大便利。同时,手机用户用受众的视角加上自身真实的感受去观察和记录现实情景,让其他受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现场的场景,使得新闻的记录与传播带给受众的现场感反倒比专业新闻采集人记录的新闻更加强烈。
2)手机的信息采集与传播功能为新闻从业人员展开工作带来了便利。手机短信、微信与传统媒体互动已经非常普遍,普通手机用户通过手机拍摄图片、编送信息与媒体平台建立联系,在丰富节目内容的同时,也为新闻工作者迅速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带来了方便,专业摄影记者可以在得知新闻事件发生时,采取恰当的方式介入新闻的采集。一是可以赶到事件现场,直接参与事件的报道,为受众提供专业的新闻采录作品。二是可以通过与现场普通手机用户建立实时联系,利用他们在事情现场的优势和自身专业能力,指导手机用户采录新闻,抓住新闻眼、把握新闻线。三是,新闻从业人员可以利用手机的信息传输功能,将采集到的新闻素材传回媒体,也可以通过E-mail、微信等形式与现场人员进行交流,将获取的信息编辑整理送回媒体进行专业发布,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手机日益成为受众与媒体之间的重要桥梁。以往受众在接受节目中的内容时找不到方便的渠道及时向媒体反映自己的要求和对正在发展的新闻的感受等,而媒体同样没有什么合适的方式获知受众的要求,手机强大的实时通讯功能在受众与媒体的互动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受众将意见可以快捷传递给节目制作者,使媒体工作人员能够直接了解到受众的要求与对新闻作品的评价,广泛的互动也使得受众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感到自己在新闻事件发生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得到肯定,激发了进一步参与新闻事件的积极性。通过手机直接访问互联网,直接激发了二者的融合,相互促进二者功能的进一步发挥,用户通过表达的建议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直接得以体现,传统媒体主持人通过选读或文字滚动播出,与手机用户进行互动交流,直接促进了新闻的亲民性,接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也增加了媒体的接受度。
2便携式数码设备对新闻传播带来的冲击
1)新闻、摄影从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手机等便携式数码设备给新闻摄影、摄像带来有力的促进,同时也给新闻采制人员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便携式数码产品功能日臻完善,性能日趋提高,采集实时新闻事件对于非专业人员变得日益简便,由于手机拍摄及摄影爱好者的拍摄水平已逐渐成熟,其采制的作品成功率很高,作品质量完全符合媒体的需求,媒体及其他部门采用他们的作品数量日益增加,给专业的新闻摄影记者带来巨大的压力。
2)对媒体的编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使图像处理变得简单容易,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即可通过相应软件对其采集的数字作用通过改变亮度、锐度和色彩等,从而达到对画面内容的增减、修改、移位和合成或篡改,而通过专业或准专业的软件修改过的数字作用的鉴别难度却相当大,一个受过专业编审训练的媒体工作人员为抢时间、抢进度,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大量的数字作品中中选出适合的作品已经很难,而仅通过正常编审设备去识别越来越逼真的假作品,则变得难上加难。
3)个人直接发送的真假难辩信息直接干扰了媒体新闻报道。互联网已成为受众获取实时信息的重要工具,而手机等便携数码产品使用者直接发送到互联网的信息,由于其具有快速的更替性,往往极易吸引广大受众的关注,但是普通受众由于其受各种条件限制,使他们通过掌握的有限信息判别事件真相难度加大,尤其是在个人发布的信息与政府主办的官方媒体不一致时,或者官方媒体节奏稍慢,或者官方媒体没有消息时,受众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选择相信个人发布的消息,不仅干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也削弱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行业权威性的质疑,损害了新闻从业者和大众媒体的公信力。
3针对虚假数字信息的应对之策
1)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新闻的真实性。通过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和加大制裁力度两个方面,维护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是通过宣传的感染作用,使一些个人想通过夸大、虚构、歪曲事情真相来达到不良心理需求者自觉止步。另一方面,是通过强有力的刑事法律制裁、民事法律索赔,坚决打击蓄意造假者,给其他人敲响警钟。
2)健全并严格履行行业准入的审查机制。坚持和维护新闻采集的真实性原则,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完善的行业相关机制,才能保证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如果通过一个专业的新闻媒体机构发布出虚假新闻,对受众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起个人发布的虚假新闻产生的影响更环,因此,要健全新闻类媒体、网站的建立与运行基本制度,并严格进行准入的审查,严厉进行虚假新闻事件的责任追查,确保新闻报道方向不出偏差。
3)提高专业媒体和专业人员的全面素质。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遵循行业行为规范,加强自律。从业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应当按照规程认真核实消息、图片、资料的来源,采取多种方式对获得的新闻素材进行核实,杜绝虚假不实的报道,确保新闻事实准确。保证新闻的时效性,又能从众多的新闻素材中发现虚假信息,将其果断摒弃,保证直接新闻信息准时送到受众眼前。
参考文献:
[1].冯豪博.数字媒体对时代新闻观的新变化.当代传播.2009-05-15
[2].陈沿儒.数字媒体时代新闻观变化分析.电子世界.2011-11-15
9.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九
[关键词]视觉传播;新媒体;创造性思维;知觉的尖锐化
引言
视觉传播竞争日趋激烈,以变革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已经成为当今视觉文化发展的一种普遍意识和时代潮流。从过去到现在,视觉在人类接受资讯及心智活动上的影响力,并没有因时代推移而有任何减弱的迹象。尤其从目前多元化传播手段不断涌现,色彩化、大量化、数字化印刷及数码图像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事实,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是更趋视觉符号化和更有赖于视觉沟通的世界。
视觉传播(Visual Communication),就是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的过程 [1]。不可否认,我们当今的时代已进入了一个视觉传播的时代: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正向传统的语言文化符号传播传统提出挑战,并使之日益成为我们生存环境的更为重要的部分。 [2] 视觉传播是以人为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视觉传播是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其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人们通过视觉的认知,在瞬间便可对信息做出解析。同时,视觉传播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信息传递方法。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火、岩画、象形文字等可视方式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当今信息化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它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从而实现人类文化艺术全面视觉化的宏伟目标。视觉传播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本质就是通过各种媒介,将特定的视觉信息最准确地、最快捷地传递给大众。在现代社会,这种全新的视觉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并运用。
一、 新兴媒体造就视觉样式的丰富性
随着20世纪末期数字化媒体出现,社会环境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并充实着传统的视觉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使视觉传播由以往形态上的平面化、静态化,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从二维平面延伸到三维立体和空间;从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形象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艺术与科学――国际数码艺术交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互动作品《吹皱一江春水》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互动情境:观众向输入设备吹气,悬挂在墙面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中的水塘便会随气流的长短、强弱泛起阵阵涟漪,观众在与作品的互动中得到了巨大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创造的愉悦。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展厅门口打了一口“井”,这口“井”把数码艺术展览现场和上海城隍庙连接起来,两边的观众可以通过这口“井”进行面对面的实时对话。 [3] 新兴媒体的应用不仅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感受,在视觉样式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还导致了人们不同于以前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意识以及时空观念等。人们把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信息传播媒介称为新媒体,而将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称为新媒体艺术,例如三维动态图像、多媒体、数字电影以及其他的视频领域所进行的创作。正如右图是数码艺术家法亚兹・雅弗瑞的一幅作品,他用平面和3D电脑软件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奇幻美妙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借助电脑强大的图像制作功能,熟练掌握其技术,创造出人类的一种新型的虚拟性的审美体验,带给人们不同以往的视觉感受。
10.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 篇十
在现代社会潮流中,数字媒体已经是发展的关键,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加入,使隐晦的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出来,能够在极具感性中加入一些理性思维的方式,将感性和理性融合,用理性的观点去体现感性的情感,也用感性的色彩美化理性的直观,让艺术看起来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将多元的文化、个性的设计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实现艺术、科学、时尚的整合。
3多元的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在现阶段有多样化的模式,如视频教学,在教学中搜集相关的具有音频、图片、视频的课件,既能丰富授课内容,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的介入让视频影音文件自如地穿插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避免连续枯燥的讲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厌烦感;能够解决长时间单纯听课带来的精力不集中情况,也能让课堂更加紧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紧张的压力,在具有趣味性的过程里学习、掌握知识;也可以通过开展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岗位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模拟公司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案例。
1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工作模式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截止2014 年底,中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49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57亿,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间超过26小时,20—29岁的青年网民占比超过32%,大学生已成为青年网民中的绝对主体。互联网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行为和生活方式,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大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准确而言,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包括网络、微信、微博、数字报纸、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桌面视窗、触摸媒体、手机短信等传播形态。新媒体革新传统媒体理念,以互动传播为特点,以网络、数字、信息等作为新的技术支撑,向用户提供信息资讯和娱乐服务。新媒体具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1.即时性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发布自身经历的事情,并且立即让网络上的其他人看到,时间、地域不再受到限制。
2.海量性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包括图片、文字、声音、视频等,传播内容覆盖古今中外各种领域的任何资讯。
3.交互性
每一个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人人都可以设置议题,阐明自己的观点见解,与网络空间的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信息不再是单向的传播。
4.自由性
人人都可以通过论坛、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传播资讯,针对某一事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受身份限制,自由地畅所欲言。
二、新媒体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全新机遇
1.资源更加丰富
新媒体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及时补充、更新,工作变得更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学生在网络上与各种人畅通交流,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2.大大拓展了工作平台
新媒体汇集了众多的媒体形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拓了全新的空间和平台。高职学校据此建立富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专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教师可以建立微信群、QQ群、个人博客等,彻底改变了学生通过课堂、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单一化模式。
3.实效性大大增强
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众多新媒体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呆板、说教的局面,使政工工作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增强了实效性;新媒体的虚拟性、平等性、互动性消解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界限,双方可以进行开放式探讨,交流变得和谐、顺畅,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大大激发。
三、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新媒体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教育的确定性、权威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形态,网络资讯触手可及,高职院校学生变得思想前卫,个性突出,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拥有资源垄断地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和效果大打折扣。
2.教育的导向性、可控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高职院校学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和负面情绪,道德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模糊,只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关注职业技能的训练,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反感、抵触心理,于是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
3.教育的单向性、灌输性受到挑战
新媒体具有平等、交互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习惯了自由互动、沟通交流的方式,传统“我说你听”的单向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吸引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
4.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新媒体素养和工作能力受到挑战
新一代高职院校学生已经与新媒体融为一体,思想政治工作者却仍然拘泥于传统生硬、古板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和内容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
1.因势而变,掌握新技能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起者和主导者,也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品格和水平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实效性。新媒体以其特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休闲娱乐、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因势而变,自我提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方可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主动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强自身的信誉和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艺术性和实效性。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掌握和合理运用新的技能,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开辟国际国内形势、社会事件、学院新闻、议题设置、热点探讨、答疑解惑等板块,坚持双向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常态下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进程,正确面对网络上各种流行思潮和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引发他们的探索和共鸣。
2.顺势而为,开辟新阵地
高职院校偏向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对有用、能用、实用的技能感兴趣,有时觉得思想政治教育太“虚”、不实用,提不起兴致。当此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张开怀抱,勇敢接受和正确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社会变局,应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在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掌握新媒体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实用技能息息相关,正确的价值观对实际工作、生活、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信息时代下,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已经得到广泛运用。高职院校必须加强新兴媒体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效利用学校网站、论坛、博客、微博、QQ群、手机报、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偏离正轨的学生坚定信念,回归集体,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事业与国家的命运、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
3.以人为本,倡导个性化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新媒体的个性化契合了这种理念。个性化是新媒体的发展方向,也是新媒体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积极紧跟这一发展形势。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欠佳,对进入高职院校有一种失落感,对前途充满迷茫,容易放纵自己。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理解不同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的学生思想有别,不同年级、环境的学生境遇有别,不同专业、素质的学生关注点有别。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点面结合式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开展个别化、差异化思想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严格要求自己,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学习基础。应尊重学生的实用意识和个性表达,认真听取学生的利益诉求,及时疏导和引导他们,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同时重视学生中的意见领袖,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作用,在学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积极的学习氛围,进而在学习中形成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大好局面。
4.乘势而上,唱响主旋律
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树立崇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适应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变化,借势发力,乘势而上,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把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创新出生动性、趣味性、针对性的活动形式,开展党建之窗、组织建设、团建工作、思政园地、平安校园、文娱活动、扶贫助困、心理疏导、学习交流、校园论坛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与度,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展开,为高职院校改革发展增光添彩。同时要善于把新媒体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新媒体尽展所长,为我所用,使学生客观认识学习中面临的种种难关,主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教育活动中要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督和管理工作,遏制偏激舆论的不良影响,正确引导学生的舆论和情绪。针对学生中的不良倾向和思想问题,要及时厘清真相,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冷静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资讯,自觉抵制网络负面信息。
四、小结
新媒体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冲击着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工作思路,把握当前形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培养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对媒体信息建立起独立的鉴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把青春梦、人生梦融入富强民主的中国梦之中。
参考文献:
[1]杨占良.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6).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管理的创新模式论文】推荐阅读:
新媒体时代环境设计发展分析论文08-08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初中美术教育论文07-24
全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09-2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06-28
新媒体传播与实践11-16
浅析新媒体下企业文化宣传策略及创新07-10
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设计教学方法创新论文06-25
探析当代新媒体艺术论文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