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2024-10-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10篇)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篇一

如何让农村孩子爱上数学课堂

李明琳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在为基础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时,也为农村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转变观念;探索创新;学习兴趣。

为了适应新课程和教学,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只有尽快地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大胆探究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好地接受和尝试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推动力。而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结合自己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更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中我常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努力创设一个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扫清同学们在学习过程的障碍,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愿结合,通过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使学生对这四个词的意思加深了理解,轻松的接受了本节课的有关内容。

再如,我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的作用,我开始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饼”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猪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头小猪,问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又来了2头小猪,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几个饼?(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猪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头小猪,要平均分给2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实例,学生很自然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将图象、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制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如果总

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马上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我设计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面。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那堂课,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预告节目的录像,让大家找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一日24时的时候,我又播放了孩子们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来到学校,开始了上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正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香甜的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同学们有的说“下午1时”,有的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到。(继续看录像)到了14时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又到了午夜12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得到了新的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40分钟,学生看似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

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再如我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巩固圆柱体积的基础上,什么也不说,只让他们分组合作,用倒11沙子的办法讨论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高的圆柱体积的3。即V=3sh。学生很快将自己体验到的知识牢记心中,并能够运用自如。像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为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来看,他们最多只能连续地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所以我想:在课堂的教学里,是否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呢?于是,我设计了以下的游戏:夺红旗、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实际生活的会更想学,更容易掌握,灵活运用。

如教学面积与周长时,联系实际进行区别;擦玻璃窗时,擦的部分是它的面积还是周长?锻炼身体时绕操场跑步,跑的部分是面积还是周长?这样既使学生更简便更清楚地理解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平时爱观察的好习惯。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公园游玩。老师28人,小朋友15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人。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1、全买团体票:(28+150)×20=3560元

2、不买团体票:28×30+150×15=3090元

3、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8+2)×20+(150-2)×15=2820元 通过不同的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及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步步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改变传统的“灌输知识”,让学生想学、乐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要我们不懈努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发展,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让学生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篇二

一、巧妙帮助后进生, 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我班上的学生王海红, 懒得出奇, 从来不写作业, 成绩很差。怎么让这个不写作业的“懒羊羊”主动爱上学习呢?我煞费苦心。

“王海红, 帮老师把本拿到办公室。”下数学课时我说, 他疑惑地抬起头, 有点太阳从西边出来的味道, 同学们催促道“快点!”他飞快地拿起本子跟在我后面, 偷眼望去, 他的感觉棒极了。到了办公室, 我说:“上个星期数学小测试, 你给老师露了脸, 口算也可以了, 现在你就差作业了, 另外成绩总的来说还是差一点, 能再给同学们一个惊喜吗?”他坚定地说:“能!”我说:“老师想让你露一手给大家, 但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做, 并保守秘密, 行吗?”他的眼睛一亮, 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于是, 在这一周里, 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教他加减乘除, 并教他背诵数学公式的简单方法。当然所有的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 在大家眼里, 还以为他又在帮老师干活呢?

到了星期一“我能行”的主题班会上, 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上台表演, 可谓精彩之极。这时, 我看到王海红“蠢蠢欲动”的眼神及迟迟不动的身体, 便说:“现在我们请王海红进行表演。”他上来一口气算对了十五道加减乘除的计算题。一下子, 全班同学为他的表现惊呆了, 我打破沉默说:“王海红有这样的计算能力, 真棒!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刷”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了, 我又说:“王海红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竟连除法都会算了, 让我们把掌声再次送给他。”掌声又一次响起来了, 这时我发现他的头低下去了。

班会最后, 我照例又要发两张奖状, 奖励本周的班级明星, 同学们一致推荐了他, 我看到他接过奖状后手有些发抖。终于松了一口气, “懒羊羊”终于变成爱动脑筋的“喜羊羊”了。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法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同的教学方法自然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这需要认真甄选。在方法中, 教的方法固然重要, 学习的方法同样不容忽视。学习, 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技能, 了解知识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让思维得到发展, 让认识得到提高, 让心灵得到充实。因此, 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必须选择正确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 学习和教学都要走出旧的藩篱。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学习当然也是一种创作性的活动。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没有一定之规, 要根据实际情况全盘考虑, 要不断地追求与探索。古人说因材施教, 我们每一个教师也都要有独立的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保持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地开拓。

三、让小学生从小就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教学要得到改善, 提高学生的数学的综合素养, 就要让学生多做题、多练, 提高阅读数学课外书的能力,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加强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另外,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和同仁探讨研究, 不断推陈出新, 为教学竭尽全力, 为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 挖掘出学生的数学潜质, 让他们对数学“如痴如醉、爱不释手”, 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3.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篇三

一、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前提。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浓,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活动,乐此不疲。

在数学课堂上,我常常把传统的“复习导入”创设成“知识闯关”,把单调的“课堂练习”设计成惊险刺激的“挑战舞台”……从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新鲜感十足,活力高涨,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渴求”的欲望。

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基础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为了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一核心理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而言,良好的习惯不仅是体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优良学风的重要因素,更是衡量一个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主要方面。课标把培养学生有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列为“情感和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为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也就成了突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内容。

1.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是他们开展自主学习的首要保证,否则,学习过程将是一班几十个学生各行其事,人人我行我素,个个为所欲为的天地,自主、合作学习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学习的效果将是一塌糊涂。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并不是要所有学生课堂上都毕恭毕敬、都惟命是从,而是只要学生把心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为了在活动学习就行了,增强学生的自律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勤奋刻苦的习惯。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对学和思的关系做了精辟的论述。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要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在课堂上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高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独立或小组解答,低年级的教师通过出示主题图、讲述故事、创设情境等方式让学生去发现、收集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加以思考,相互交流,评议总结,得出结论,不管采取哪种形式的学习,学生都经历了一种“发现——质疑——探新——求证”的思考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极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动口的习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个个沉默不语,这样不仅会给学习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久而久之也会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步入一个不可思议的恶性循环链,不该说的老在说,应该说的总不说,该懂的不懂,该掌握的没掌握,最后的学习效果肯定是糟糕透顶的。所以就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动口的能力,培养他们操作、交流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充分动起来了,气氛才能活跃,师生才能更有效地交往互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积极开展活动,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相互评价,最终达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

三、扎实的基本训练是保障

扎实的训练能使学生熟能生巧,深化理解,巩固掌握,合理运用。训练绝不是搞题海战术,而是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开展有层次、针对性强的练习。扎实的训练不仅能让优生吃饱、食欲大增,也改善了学困生的消化能力,增加了食量,让学生在练习中熟能生巧,理解掌握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同时在训练中也能很好地发现教学中的得失,以便进行教学反思。反思不仅能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更能对教学难以突破之处进行质疑和探索,对今后的教学起着引领方向、突破疑难的重要作用。在让学生认识锐角、钝角的时候,由于二年级的内容只要求学生抽象认识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未引入90度这个概念,教学中要学生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作为工具进行判断。一节课下来,没有几个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学习内容,动手操作能力极差。课后我仔细回顾了教学情况,分析了学生的困惑之处,我为学生编了这样三句话:“点对点,边压边,边重合是直角,边在内是锐角,边在外是钝角。”并及时为学生补习,借助三角尺边演示边让学生理解这几句的话意思,结果意想不到的是学生都很快掌握了运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钝角与锐角的方法。

4.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篇四

在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学好数学法则、定律、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重要条件.因此,把握数学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一、依据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进行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必须适合学生掌握概念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一般有两种形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时,应以它为依据.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发现该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这种获得概念的形式叫做概念的形成.概念形成的过程,简单地概括为“具体―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辨别和概括这两种心理活动,而辨别与概括又贯穿于“感知―表象―概括―概念系统”这一发展过程中.所以,我们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增强辨别不同正、反例证的能力.例如,一位教师为了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准备了3厘米长的小棒3根,及4厘米、2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教师请学生先用8厘米长的小棒去围三角形,学生发现随便配上哪两根小棒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这根小棒太长了,另外两根小棒太短了”.“如果把它们换掉,你们能将它们围成三角形吗?”学生互相讨论,结果围成了各种三角形.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师生共同抽象出三条线段围成封闭的图形是三角形的两个本质属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再通过变式练习,深化了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2.概念的同化

概念的同化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使学习者掌握概念的方式叫概念的同化.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学习概念,前提是学生已积累了许多初级概念,它不同于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辨别、抽象、分析和概括,一般适用于高年级教学.利用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概念,它是由概念到概念,比较抽象.所以,我们要采取“加强与表象联系”、“强化新概念的本质属性”等方法,教会学生辨析新旧概念的异同.例如,建立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时,可以联系整数大小的比较及学生所熟悉的元、角、分等知识进行教学.教师可先出示654与543.8321与8436,让学生回忆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再出示例题,比较2.35元和2.41元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2.35元和2.41元的整数部分完全相同,2.35元的十分位是3,表示3角;2.41元的十分位是4,表示4角,所以2.35元0.059米.这两道例题都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比较小数大小的概念.二、使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对以后学习的知识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知识迁移的理论有:形式训练理论、共同因素理论和概括化理论.为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要注意知识间异同点的揭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实现正迁移,防止负迁移,发挥迁移规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第一步,复习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 × 宽;第二步,将平行四边形沿一条对角线或沿一顶点作对边的高,将它分成两部分,然后拼成等积的长方形;第三步,根据等积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底 × 高.这条思路和经验,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迁移作了铺垫.那么,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时,教师只要适当提示,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等面积的三角形,通过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建立联系,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实现知识、经验的迁移.三、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教学

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形式主义地掌握概念,第二种是概括地掌握概念,第三种是创造性地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必须抓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一关键,实现概括地或创造性地掌握概念.1.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指对这一类事物有决定意义的属性.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类事物本身必须具备这种属性,否则就不是这类事物;第二,能把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譬如,长方体有许多属性,但它的本质属性只有两点:第一,它是个六面体;第二,它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也就是说,长方体必须具备这两个属性,否则它就不是长方体.显然,这两个属性能把长方体与正方体等其他多边形体区分开来.2.概念的外延

5.浅谈小学数学游戏教学 篇五

-----张 艳

一、教学游戏的意义与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学游戏的应用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长期以来,受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接受更多的是“教与学”“讲与练”等呆板的教学方法,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会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数学的魅力。同时,教学游戏是对生活和现实知识的模拟与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对小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计算能力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数学游戏的教学策略

(一)灵活多样的游戏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学生注意力稳定性较差,面对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计算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针对这样的状况,灵活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的教学情境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小学生对于花样繁多的人民币是难以集中精力去逐个认识与记忆的,如果通过创设“猜价格”游戏来教学,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让学生竞猜,教师先给出价格的大致范围,然后给予“高一点”或“低一点”的提示,让学生竞猜。同时注意课堂气氛的调动,鼓励大家踊跃发言,让“潜力生”也敢于发言。这一游戏的设置不仅能充分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与认知。

(二)渗透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游戏往往需要多人的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游戏教学中是较为常见的。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6.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六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是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形式,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授课的主要手段,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计划的实施等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将新的理念带到课堂中来,通过课堂来具体的实施,主要表现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实施。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渠道。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活跃气氛,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是学习的机器。当今,素质教育盛行,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差,心灵脆弱,教师要尊重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带着激情去感化学生,将学生带入学习的乐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时刻关注我们,用语言多鼓励学生,如“你真棒!”、“你真厉害!”、“谁有更好的办法”等语言,尽量不用批评性的语言。

二、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生性好动,活泼,对外界的刺激比较敏感。基于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备手段,是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推动学生认识事物、探究真理。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很多方法。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是操作情境、竞争情境等,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于教学内容,只要能与教学内容很好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好的方法。

三、贴近生活,学以致用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普遍认为难学。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还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一特点,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让数学生活化,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学生爱上数学。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中的问题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数学,用生活中的语言来讲解数学。

例如,在讲解时、分、秒,这一节时,我引导学生用时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创设的问题是:“同学们,日常教学中,我们都是通过铃声来辨别上课、下课,那今天停电了,学校的铃声不响了,现在是10点15分,你们指导我们到没到下课时间呢?”下面我们就用时、分、秒来计算一下。我们是9点40上课,一节课,我们是40分钟,你们说,我们该下课了吗?学生开始计算起来,而且还能算出我们几点下课呢!这样的问题计算,让学生感受到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有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我不是局限于让学生只会折1/2,而是给他圆、正方形等图片,让他们自己探究,自己创造,使他们对分数的印象深刻,在自我探索中掌握了分?档闹?识。

五、重视教学反思

教学始终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一堂课,无论课前准备的多充分,讲完后,总会觉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做好总结。不会总结就不会有进步。教师要找到备课与学生实际反应之间的差距,学生要反思总结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做好反思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

7.小学数学教学浅谈 篇七

一、课前充分的准备

学习数学对于自身数学基础的要求很高, 因为数学是极其严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 如果之前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牢靠, 那么越往后学习, 知识网络越加复杂, 而所需要联系的基础知识越加繁多, 因此经常在知识有漏洞后, 数学的学习便更加陷入困境。因此, 在上一节课之前, 我们要进行充分的准备: 首先, 教师自己要熟悉教材, 理解教学大纲的要求, 明确教学目的, 理解教学的重、难点, 针对这一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等, 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结合班上的实际情况, 才能把教案写好, 写得全面合理, 这一过程需要反复研究, 反复备课, 写好复备课; 其次, 教师要准备一些课堂上需要的一些图片、实物, 设计简明、直观、合理的课件等; 再次,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状况, 对没有掌握前面知识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他们自身能有学习这一学科内容的知识基础, 要让学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 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产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 让学生产生主动性。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多动好动, 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 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 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 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自本能, 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 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 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 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我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 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 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 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手拉手地向同学们走来, 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 “他们叫什么名字啊”, 通过对图形的认识, 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 不但起名字, 还能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种情境, 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创设课堂教学生活化情境

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是学好数学的保障。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即使是孩子在玩儿, 也能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鲜的事物, 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儿中获得知识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 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 使学生身临其境, 激发学生去发现、探索和应用, 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熟视无睹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 老师可以把学生春游中的情境拿到教学中来, “同学们去春游, 争着要去划船, 公园里有7 条小船, 每船乘6 个人, 结果还有18 个人在岸上等候。”在课上, 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 自己列式解题。这样, 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 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 我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例如, 加法课时, 我拿了5 瓶奶, 以演员形式表演: 我扮演老红军爷爷, 让两个小朋友甲和乙分别看望红军爷爷。甲拿了3 瓶、乙拿了2 瓶, 问红军爷爷一共收到多少瓶奶? 3+ 2 = 5。然后, 红军爷爷又拿给三个小朋友每人一瓶, 问红军爷爷还有多少瓶? 5 - 3 = 2。就这样通过实物表演, 孩子们高高高兴学会加法, 又学会思考和动手能力。

四、引导培养多视角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练习题具有不唯一性的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 做好课前教具准备, 鼓励学生养成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刚开始, 当我提到还有不同的答案, 谁能回答时, 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 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 我慢慢提示着, 鼓励大家, 积极思考的学生立刻举起手, 有的能答对, 有的有点偏离, 但明显看出大家都想积极表现自己, 都在努力去思考。我认为表扬大家的效果比不上表扬个人的效果好, 尤其表扬成绩差的学生时, 大家的积极性会更高。这样会使孩子以后敢于发言, 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而让学生学会以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问题, 用不同的手段来解决问题, 充分让学生意识到一种问题有多种处理方式和多种处理结果。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有更广泛的发挥空间, 应该注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能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也要兼顾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 2000, (04) .

[2]张旭, 孙立仁.课堂教学设计与认知心理学[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06) .

8.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过渡 轻装上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2

小学数学学习什么?从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开始教学,从一加一开始教学,从九九乘法表开始教学。这些是属于小学数学,但它们只是小部分而已。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锻炼逻辑和分析能力,小学数学是成长与学习中的必修课。小学生们在不断地成长,他们开始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的学习将伴随他们九年,小学数学则是这九年学习的基础。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就个人观点,我将分别从两个方面阐述关于数学学习的过渡和轻装上阵。

一、过渡

小学数学的学习将会记录学生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记载学生们曾经无知过,努力过。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从小学数学中获取基础知识,更希望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想。

(一)个性过渡

每一个小孩子都是家中的珍宝,家长们宠着,爱着。也正是因为如此,目前小学生们的个性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小学的学习将这些小学生们聚集在了一起,他们在一起上课、作业、考试,他们一起参加游戏、活动,他们一起回答教师的问题。而往往由于他们个性上的问题,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就增加了他们碰壁的机会。好胜心强的性格让孩子们不惜代价的高额度完成作业,他们开始追求答案、成绩,而忽略了学习、分析的过程,这会导致学生们学而不实的结果。当真正参加考试时,他们就会输的一败涂地,从而再次打击学习数学的信心,甚至影响今后数学的学习。而学生们个性的桀骜不驯,会让他们在团队相处中出现问题,由于数学答案的分歧,他们会争得面红耳赤。小学生们不知道分享,当小伙伴遇到数学问题时,他们不会帮助他人。这些都是当代小学生们的表现。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带领学生们走出这些不良影响。学生们有好胜心是好事,但要用对地方。数学学习需要耐心、需要努力,教师们可以开展班级比赛活动,例如比赛计算能力,又或者是数学游戏等,让学生们体会到数学是需要脚踏实地,自己努力得到的答案才是珍贵的。数学教学需要耐心、细心,让学生们在集体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们相互之间学习数学,最终让学生们学会团结、友爱、分享与贡献。

(二)能力与思想过渡

小学数学是简单基础知识的教学,但它在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承担了练就学生们学习能力与思想的责任。在小学生的眼中,数学就是学会一加一,学会乘法表,学会应用题。他们承受着教师们的教育,接收数学知识,并且仅仅是数学知识而已。他们关心的是作业完成了,答对了,考试得高分了。在小学生这个懵懂的年龄,他们没有太多学习的理念,教师们需要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传输思想,传递能量。小学生们的记忆力是挺好的,因而在大多数学习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记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学习任务的增多,他们将会慢慢忘记那些记忆中的知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教师们更需要教育学生们掌握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思想与分析。例如在学习植树问题时,学生们记住的是公式“间隔数=棵数-1”,如果遇到“50米的公路要种树苗,每隔5米种一株(两端要种),一共可以种多少株?”的应用题,学生们的思想还不能做及时的转弯。教师们在教学做题时,重要的是思考方式的阐述。从题目到问题,还是从问题到题目。不同的思考方式就有不同的解题方案。小学数学的教学要完成能力与思想的过渡,希望学生们学一题,从而解百题,为今后数学的独立学习奠定基础。

二、轻装上阵

或许是对时代信息的错误意会,或许是家长们与教师们的殷切期望。总之,现在家长和教师对小学生们的学习要求有些拔苗助长。小学数学是基础,相对来说应该更加轻松、愉悦。但是小学生并没有这样觉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压力和重任。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思想和教学方式与内容上为学生们减压,让他们轻装上阵。

(一)思想

现在的小学生背负了太多,有家长的期望,有教师的期许。重重的书包似乎已经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重重的思想也让他们不堪重负。或许有的人会问,小学生未必知道家长与教师的期望,他们压根没感觉到压力,其实不然,小学生也很敏感。当看到家长看试卷的神色,当听到教师的语重心长,那时他们已经懂得要努力学习知识,要拿一个好成绩,要家长与教师开心。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只是觉得这是应该做的,这是家长与教师希望的。于是他们没有在乎自己的情感,而是选择了一味的学习。教师们需要为学生们卸下这份包袱,让家长还学生们学习的自由,不要给他们思想压力,让自己将那份担心深藏,让学生们为个人学习数学,为生活学习数学。

(二)教学方式与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能够轻松解答应用题,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能够在比赛中拿得好名次。透彻醒悟后,我们会发现,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给了学生们许多无形的压力。为了跟上教学进度,教师们会毫不犹豫地开展新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们对某种类型的题有深刻印象,形成答题技巧,教师们会布置稍多的作业。的确,我们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没有考虑到他们为什么会落下功课,为什么不会解题,而是一味地用我们总结的解决方式解决问题,是教师们忽略了问题的本身。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让学生们轻装上阵。教学方式和内容要符合他們的年龄与思想,这样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才能让学生们懂得教师的所讲、所教,才能在教学上取得双赢的结果。而既要符合小学生口味的,又要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去深刻体会,去总结。至于作业,量不在多,在于精。教师们要合理安排作业的类型,让学生们在作业中既加深了解题印象,又摸索了解题方法。

9.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篇九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做法:

一、巧引妙渗

《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 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同学们个个点头。

二、有话可写

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针对这一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生活,学会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

(1)班会课是捕捉材料的一个窗口。老师批评了谁,表扬了谁,这些内容都可以以日记的形式写成不同性质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时校长总结一周情况时所讲的话要应注意听讲,讲话的内容是小练笔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如生活条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等。(4)和周围人交往时,对这些人的看法或从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写作的素材。(5)学了一篇文章后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对主人公说的话等等。

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的材料之后,自然会有感而发,再加上适当的指 导,学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起好题目

一篇文章的题目起得好,会给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电影剧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观众,就能喧传观众,就能给这出剧目以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题是一门艺术。就拿2000年高考的命题来说吧,作文给出的题材是“诚信”,许多考生就干脆都以“诚信”作为了文章的题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兴趣?而有些同学就在命题上下了功夫,如:“《7-1=0》、《诚信·人生》„„”一看题目便让人耳目一新。

根据小学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作文时不仅要要求明确,还要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识地去锻炼学生的命题能力。即在每节非命题作文时,抽出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在班里进行命题比赛。

“万事开头难”,设想一个拿着笔不知道写什么题目的学生,他怎么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呢?事实证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学生才能由此而产生联想,从而进入构思,写出内容丰富,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10.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篇十

教学

单位:江门鹤山共和镇平岭小学 作者: 郑 康 萍

试浅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

摘要:一年级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入学时间短,对校园生活不太适应,注意力维持时间段。那么,想要有秩序和高效地完成一年级数学教学。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其次,要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他们要适时激励,及时表扬。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关键词:青少年;舞蹈活动;心理特点

张燕洁出生1982年10月,于2007年在鹤山市共和镇中心小学任教音乐教师

一、青少年选择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一切行为都会与一定的动机相联系,青少年也不例外,青少年对于舞蹈活动的选择与热爱需要一定的心理基础保保障,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喜欢交往、看重荣誉。对青少年来说,舞蹈活动的开展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交往形式和机会,由于有相同的爱好和兴趣做基础,所以容易使学生与同班同学或者同校的朋友结合到一起,使他们在相互交流、共享舞蹈乐趣的同时,建立起了广泛的友谊。同时,青少年比较看重荣誉,所以也会为了个人或者集体的荣誉而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来。

(2)好动、爱表现。首先,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他们的盘骨、肌肉柔软而富于弹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其次,青少年生性好动,喜欢做跑、拉、踢、跳等各种动作,这恰恰满足了舞蹈艺术动作开展的要求。再次,青少年爱表现的心理,容易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再现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好奇、爱美的心理比较突出。当人处于青少年阶段时,会对陌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美丽和声音、形象等事物表现的比较看重,爱美的心理比较突出。伴随着好奇心越来越强和审美情趣的日益加深,舞蹈艺术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的喜爱,他们也表现的更愿意参与到舞蹈活动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二、青少年参与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分析 当青少年满怀期待、好奇以及好动的心理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时,在不同的过程阶段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在初始阶段,学生主要是观看舞蹈教师的示范和聆听舞蹈教师的讲解,但由于学生基础差,领悟及其理解的程度都会非常有限,甚至搞不清楚某个舞蹈动作的要领以及与其它舞蹈动作之间的关系,这时青少年舞蹈训练主要表现为机械性的模仿;在经过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示范、讲解等指导后,学生会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同时灵活性与协调性会有所加强,但是却表现的急于求成,在困难面前显得过于急躁或者出现气馁情绪;伴随着训练数量和强度的进一步加大,学生舞蹈技能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持续增强,学生会逐渐体会到舞蹈训练的乐趣和成功感,这时学生又容易出现骄傲和嫉妒等心理。此外,演出是对舞蹈训练水平的最好检阅,对于初次演出者或对演出成败过分担心的学生,在心理上常表现为表情紧张、心跳加快、左顾右盼、动作失调等。

对此,舞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在每个训练阶段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尽量避免学生心理上的波动和障碍,实现舞蹈教育的预期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

三、加强青少年舞蹈心理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明确青少年参加舞蹈活动的目标

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舞蹈教育,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避免活动开展的盲目性,应当以充实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以实现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演出成功意识

针对青少年在舞台演出时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教育,尤其是对于初次登台演出的学生,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多给他们一些类似现场表演的锻炼机会,增加学生的临场经验。对于遭受挫折的学生,更是要冷静对待,及时分析其中的原因,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强化他们的成功意识,引导学生开展更好的训练。

(三)深化舞蹈教学训练体系的建设

舞蹈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健全的教学训练体系作保障。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时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参与舞蹈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教师也要不断优化舞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多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最后,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精心的编排和选择,以促进青少年在舞蹈训练中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总结

综上所述,加强青少年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是美育教育、情感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舞蹈活动的心理特点的研究,有利于更好的开展青少年舞蹈教育,充分发挥舞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使他们更轻松的领悟舞蹈艺术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陶冶高尚的情操,增强自身的意志力,实现青少年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虚幻与真实下一篇:九原区蒙古族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