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共10篇)
1.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篇一
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困境,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的教育,经费投入主题应该在政府。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中央和省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修建,日常维护,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教育均衡化发展无法实现,实际上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说起来,没有人说他不重要,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认识都是到位的,尴尬局面是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师资数量都不能保证。目前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人员由于待遇太低(每月不足500元),也多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各所学校再想法设方招一些在家有一定文化素质,又由于某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的人来充数代课。县里每年也新招聘200多人,但新招的还抵不上退休的留下的空
缺。因此,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的义务教育该怎么做,教育水平怎么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高了,这是当前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干一些粗重的活,但每月也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本地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上学除了花钱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境遇和个人的命运,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多学生书读不到初中毕业,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六年义务教育,一旦个头长得差不多了便离开学校,选择辍学打工挣钱。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府的缺位、失职,不闻不问,因此控辍的力度显然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些辍学生成为新文盲,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
当然,学生辍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上学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或者是虽然具备了食宿条件,但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编制,造成管理不到位,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学生辍学,这种辍学的现象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势所趋,但县城内的学校布局要公民办统筹考虑,不能盲目设置撤并。现在我们的政策是一村一校,但现在的行政村是原来的两个或多个小行政村合并起来的,在布局调整时保留了那一所原来的村小,它的位置都不是新行政村的地理中心,被撤并的原其他村小所覆盖区域的学生路程就比较远,上学十分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另外,新批复兴办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不能具备了办学条件就批准发牌举办,要看需要不需要,有的公办学校对门路那边又批复兴办一所民办学校,这显然不妥。
五、公民办学校管理存在不应有的差别
按理说义务教育学校不论是公办民办在管理层面不应该有区别,不是管理层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有区别,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这种差别,继而造成公民办学校在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规范办学行为上,公办学校如果违反了,对学校的校长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办法,但对民办学校处理确少实质性的处罚办法,对人无法处理,他(她)不是公职身份,给个什么处分在不在乎,经济处理好像于法无据,唯一的办法是吊销办学许可证,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难以落实。因此,就出现一些公民办在办学行为不公平现象,像违规补课、大班额、违规招生、虚假宣传、违规订复习资料、非中考学科科目不开课的等,造成有些民办学校畸形发展,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性,进入高中后后续发展不足,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当前自上而下都在提倡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城里学校享有得天独
厚的优质条件。首先是硬件设施上是农村学校远远不能比的,其次是师资水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即便是如此,许多在农村学校稍有成色的老师也是想方设法调往城里,或集镇所在地学校,更进一步拉大了师资上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不但教师整体数量上不足,甚至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奇缺,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村小能开设英语课。因此,稍有教育常识的家长纷纷把学生转往城里的学校,不但造成城里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反观农村学校都是人去楼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才会出现像城市某校,几位老师教一位学生的尴尬局面。
七、学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学生安全工作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安全不保何谈学校发展。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到位的,也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第一学校安全保障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安保人员都是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有的聘用年老体弱的社会人员看护,真正发生学生的侵害事件他们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人员素质缺少专业的培训,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第三是民办学校的校车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校车资质不够、超员超载等现象。交管部门由于人员较少监管不过来,即便是查到违规校车也是查了扣,扣了放,如此循环,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这可以说是国家意志,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大家都明白。但眼下农村义务教育离实施素质教育却感到越来越远,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师资,或是教师素质本来不高这个原因外,关键是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好坏就看平时的统考成绩或是中考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好学校一俊遮百丑,却很少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起点。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境,解决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好在当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问题包自身或政府应该尽快解决。
一、师资的配备
当前,学校的办学软硬件都比较缺,但最缺的还是办教育的人,就是学校的师资,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政府花了很多钱为学校建校舍,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但学校连基本的教书的人都没有,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是不需要,而是有比这些东西更需要花钱解决的师资问题,想当年战争年代,抗大连基本的办学硬件都没有,但有高素质的教师不照样培养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可贵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长再逐步改善、完善,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大师资的配备的力度,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收入待遇、进修培训机会等远不如城
里,因此,农村学校面临一新招教师不愿意来,二是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实行教育均衡化,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首先应是师资均衡化,要想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给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让他们获得比同层次老师更大的收益或实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农村教师相应高出一级工资或绩效工资活动的部分多向农村教师倾斜,给农村教师盖周转房解决食宿问题,根据路程增发交通补贴,在职评、岗位设置时增加更大的比例等。这些措施是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做的,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我的理解政府投入不能只是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特别是镇乡级政府多数是零投入。因此,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这些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问题不仅是教育学校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学校安全光靠教育一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卫生、交通等机关部门联席办公。好多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关键是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去做,联席各家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去做去落实也只有只有教育一家。所以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得有成
效,必须抓执行力的问题,各家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把文落到实处,不能有做学校安全工作是给教育学校有情分的帮忙,应该认识到这是你应承担的职责,乃份内之事,出了问题不履职尽责是要接受组织处理的。
综上所述,农村义务教育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重任,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更好发展,政府领导应当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重视教育,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增强维护好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好局面,使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2.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篇二
关键词:市场化管理,农村学校改进,影响,实现措施
实现农村学校的有效改进, 是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效率的根本途径。诚如法国学者法约尔认为, 管理是所有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 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加强管理是解决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的且十分有效的手段, 那么加强管理真的能实现农村学校的改进吗?如若管理倾向趋于市场化, 还可以实现对农村学校的有效改进吗?20世纪80年代, 在探讨美国公立学校比私立学校办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时, 约翰·E.丘伯 (John.E.Chubb) 等学者在《政治、市场和学校》中从制度分析的视角谈到, 民主管理体制下的科层制, 实际上采用的是统一的方式对待事实上有差别的个体。美国的民主管理体制下的公立学校, 因受科层制管理的影响而失去了学校自身的办学自主权, 学校本着对上级管理层负责的原则, 把国家的教育目的当做自己的办学目标, 对权威的服从是其行动的根本准则。而在实行校长领导体制下的私立学校中, 学校本着对家长和学生负责的原则办学, 把学生和家长视为学校的顾客, 更多地实现自身办学的目标。从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倡导, 要想实现公立学校办学效率的提高, 就必须实现其自主发展, 参与市场竞争, 这就是所谓的“择校”制度的施行。虽然这其中, 政府会通过“学券制”的形式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资助, 但更要实现公立学校的市场化, 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需求。正如丘伯等学者所言, 不同的制度以不同的方式影响 (缩小或放大) 个人的选择, 也是造成不同组织之所以在这些制度中出现、发展或失败的原因。[1]那么, 在中国学校或者说是在中国的农村学校中的这种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情况又是如何的呢?
一、市场化管理对农村学校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管理是一种主张以市场为基础的治理模式替代传统的官僚治理模式, 过于强调经济、效率、效能为核心的一种政府治理范式。传统的官僚治理模式, 强调政府对学校的直接管理控制, 学校的培养目标与政府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和实际操作上要保持一致,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科层化管理。当前在学校中出现的这一市场化管理倾向,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价值追求远远高于对其学习本身的目的性价值的追求。换言之, 如今学生学习, 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 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而教师教学, 更多的是为了拿到较多的绩效工资, 追求更高质量更优越的生活。鉴于此, 笔者认为, 造成农村学校办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过多地受到市场的刺激, 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科层化的管理脱节。然而,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这势必会使农村学校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 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学生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管理, 实际上是在虚化政府的教育责任, 强调市场的调控管理。根据商品的价值规律, 对作为公共资源的学校实行市场化管理, 一方面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好的更好, 差的更差, 再加上盲目追求更快的产出、更高的效率, 那么可以想见, 两极分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学生, 即便是好学生, 也多是被忽视个性发展, 盲目服从学校权威的学生。另一方面过于强调学校与市场接轨, 也极容易造成学校自身的市场化。因为长久性的市场化管理, 必将诱发等价交换的观念产生。换言之, 这势必会诱发学生等价交换观念的泛滥, 即在有意无意中无时无刻不要求“付出”等同于“回报”。很明显, 近两年尤其是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 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工人的工资并没有与物价的涨幅呈正比, 再加上“买房难”、“大学生蚁族”、“农民工短缺”等现象的出现, “读书无用论”再一次被人们捧热, 特别是在农村。受到这种不利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划算, 把孩子送到学校只是单纯为了“不惹事而读书”, 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读书。可想而知, 如若长此以往, 即便是学校和教师如何进行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师德建设, 在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方面也是在做无用功的。
(二) 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教师产生的影响
市场化的管理, 首先是造成农村学校师资队伍不整齐、教师资源流失现象的主要原因。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实现教师资源的配置, 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笔者了解, 刚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学校, 不仅不能够很快地融入老教师的队伍中, 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把这里当做人生的一个过渡平台, 而非最终港湾。为了子女的教育, 为了家庭有更优越的生活, 部分教师在不断地寻找跳跃农门的机会。与城市相比, 无论是教师待遇, 还是周边生活的基础设施, 中国农村是无法相媲美的。那么这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师队伍的不整齐和教师资源的流失等问题。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 对于那些安于现状, 不愿跳跃农门的教师来说, 在学校内部科层化的管理下教师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为了自己的工作业绩, 会不断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因为学生的学术成就是衡量教师绩效工资的一个重要标准, 如果学校和教师每天不停地工作只是为了追求升学率, 那么这在根本上是与教师的职业本性相悖的。
(三) 市场化管理倾向对农村学校自身产生的影响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政府对学校是直接的科层制的管理模式, 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接安排上任, 而在当下的市场化管理模式中, 只有校长的任用直接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来安排, 而教师和学校之间更多的是采用聘任制。教育中的市场化管理倾向, 促使着学校越来越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模式, 即校长是这个企业的CEO, 教职员工是这个企业的雇佣工人, 学生抑或是包括家长是这个学校的顾客。这些角色的转变, 实际上是有意无意地在强调市场在学校中的调节作用, 而学校, 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率低下则势必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市场中竞争无处不在, 而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 无论从硬件条件还是从其他方面的条件来看, 农村学校参与竞争的资本少之又少, 这势必会造成城乡学校的差距不断扩大, 随着竞争的加剧, 城市学校的生源质量会更好, 教师队伍会更整齐, 而农村学校则反之。
二、市场化管理影响下实现农村学校改进的措施分析
市场化的管理, 弱化了政府在教育中的调控责任, 取而代之的是依赖于市场的调节。换言之, 是把所有的学校, 不论地域条件、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如何, 全都放在一个大熔炉里一起竞争, 实现优胜劣汰。然而, 学校有其公用性, 作为公共的教育资源, 过多地依赖于市场的调节, 是违背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过多地依赖于市场的调控, 从单个学校来看, 学校将会沦为工厂, 学生将会沦为产品, 而这些产品有高质量和伪劣产品之分;从整个学校整体来看, 农村学校受限于自身的条件, 办学效率会逐渐低下, 最终会被淘汰出局。那么在这一市场化管理影响下, 如何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呢?回答这一问题, 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 (1) 加强政府对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投入, 增强学校的后备力量来实现; (2) 从根本上改革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 提高其管理水平来实现。那么到底采取哪种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呢?然而, 加强政府对农村学校的管理和投入, 就要求政府的政策和措施要对农村学校有足够的倾斜, 以保证其在市场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而市场化管理明确地要追求经济、效率和效能, 相对于城市学校而言, 农村学校产出是没有条件实现这一目标的。而与此同时, 如果政府给农村学校足够的政策倾斜, 势必会不利于提高城市学校的竞争积极性, 导致不公平竞争。
即便政府给予农村学校以足够的扶持, 它不是长久之计。“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如此。与其全靠外部的支持, 不如在外部的支持下努力实现自身的改进, 换言之, 农村学校可以在一部分倾斜政策的支持下, 实现自身的改进, 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那么要想实现自身的改进,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也就是要从农村学校的制度着手, 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那么, 问题到此就可转变成市场化管理影响下, 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从源头上改革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 提高农村学校内部的管理水平。那么, 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该如何改进呢?怎样的改进, 才能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呢?思考这个问题依然有两个角度可以思考: (1) 从学校到班级的严密的科层化管理; (2) 实行学校到各年级段的多中心制度的管理模式。那么在当前的受市场化管理倾向影响的下, 哪种管理模式更具有可行性呢?能更好地改善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 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效率呢?
根据丘伯等学者在论述美国优校学校的标准时强调, 优校学校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明确的学校目标、严格的学业标准、纪律和学习任务、校长施以强有力的管理、教师参与决策、家长积极合作和以高标准要求学生学习。[2]那么, 要想使中国农村学校成为这样一种优效运作的学校的话, 眼下最棘手的就是注重实现校长的强有力管理。与其说实现校长对学校强有力的管理, 不如说, 在整个学校中实现以校长负责且校长和教师队伍密切协作的管理模式。在这个管理模式中, 校长, 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教师, 既是被管理者, 又是管理者, 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 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目标。正如丘伯等学者在用制度分析的视角分析学校教职员工时提到的, 校长的作用就是建立并且维持所谓的团队 (team) ———教师们的价值观、知识、学术背景和性格特征能够聚合, 并且相互协调, 为追求组织的集体目标而努力。[3]这样的一种优效运作的办学效率高的学校, 校长的作用更多的不是组织领导科层制体系下的教师队伍, 而是密切组织联系学校的教师, 加强合作交流, 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和谐的专业化合作团队。通过密切协作的团队力量, 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因而, 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是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 这就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多中心制度的优越性。奥斯特罗姆认为, 每个政府在特定的地理区域的权限范围内行使重要的独立权力去制定和实施规则。[4]那么在农村学校里, 就要求每个校长或教师在其特定的班级或级部的管理范围内, 有其独立的权力去制定和实施符合其自身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以企业化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政府对学校的管理, 片面地强调学校产出, 过于追求效率, 公共资源调控的市场化, 是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和农村学校的长久发展的。那么, 在这种大背景下, 只有建立多中心的管理制度, 形成以校长为核心、校长和教师共同协作的专业化团队指导教学, 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发展, 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学校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制度改革, 进而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3][美]约翰·E.丘伯, 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蒋衡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3.
[4]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和可持续发展[M].毛寿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2.
[5]周兴国.薄弱学校改进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 2010 (4) .
[6]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周安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0.
3.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篇三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对于刚接触的初中学生来说,好像既有点熟悉又十分陌生。因此要想让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就必须强化实验教学。然而长期以来,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对这一点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已严重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现状与困境
多年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条件艰苦,发展滞后,人们观念落后,所以农村教师对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他们大多有重理论而轻实验的思想,认为学生会做实验不如会做题,产生了“做不如讲,讲不如背”的观念,使得实验的开出率、效率都较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开放式实验、探究式实验都不能达到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部分学校还存在着本该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演变成老师而做演示实验,老师本该做的演示实验演变到不做实验。这种放弃实验教学的做法,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已经严重地偏离了人才培养方向。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象,就必须进行改革。要想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转变物理老师的观念是关键,因为农村物理教学的落后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很大的关系。虽有部分教师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曾尝试着使用更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又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被迫放弃了。因此,要为社会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人才,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初中老师的实验教学能力。物理老师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接受新思想和新理论,以便指导实验教学实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在职教师定期举行培训或研讨活动,使得老师在培训或研讨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学习同行们的优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出路与措施
针对前面分析的农村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所面临的现状与困难,提出了改革的关键与前提。笔者认为,要得到根本的突破,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尽管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对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增加了很多,但还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国家对教育的大力支持下,许多学校渐渐安装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初中物理实验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物理实验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多样的实验操作过程了解实验原理。笔者所在学校,由于班上安装了这种设备,而且学校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鼓励和考核,促使教师课堂使用,资源得到利用,效果逐渐显现。初三第一学期开始采用物理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仅仅一期的时间,在期末测试中每班的物理成绩平均提高了5分,在初三中考前的物理实验考试中有20名学生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2、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制物理实验器材,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小实验。因为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仅利用上课时间让学生做物理实验是不够的。因此,笔者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在班内成立了物理实验兴趣小组,实验室专门设置了开放日、开放时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搞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探究课堂上没有理解的现象、原理,使课堂得以延伸,从而弥补课堂的不足。如在声学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利用果冻盒和细线制作声传导装置;在重力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制作不倒翁,等等。在学生制作物理实验器材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点拨和指导,对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3、举办多媒体教学大赛。在笔者所在的中学,学校为提高教师们应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在学校举办了物理实验多媒体教学大赛。一名物理老师制作的串、并联电路动画,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在课上一展示,老师和学生都表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他们轻松地牢记电路图,真真明白和理解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区别,同时也为物理课堂增添了许多的乐趣。
4、改变初中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核方式,增加物理实验操作的考查力度。在考核学生物理实验操作技能时,不能仅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考查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教学落到实处,才能让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5、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思路。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教师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将实验相关知识“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非常少,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态,教师可以尝试将讲授、演示实验等方式转变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之外,要多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实验,自主观察,验证课本上物理原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试验,大胆试验,做好学生实验的顾问,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拨,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在充分调动学生实验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其参与物理实验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因害怕损坏仪器设备而出现不敢参与的现象。此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以鼓励,告诉他们只要能够按照基本操作要求规范进行操作,一般是不会损坏实验仪器的。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即使发生了因操作不慎导致仪器损坏的现象,教师也不要责备学生,而是鼓励学生针对仪器损坏现象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除课本上的实验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课本上的原理引申到生活之中,巧妙选择生活中的各种用品作为实验器材,通过这些实验器材验证教材中的实验原理。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综合素质。
4.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篇四
首先,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灵活性。其自发性表现在大多数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主创办。其灵活性体现在:合作组织在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以服务为宗旨,很好的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它了解农民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内容的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自由入退;在经营方式上,实行盈余返还,灵活多样,给农户带来实惠,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次,大部分由农村能人发起和创办,同时其素质和能力水平又决定合作社发展的状况和程度,突出地表现为一定的“能人效应”。无论是梨树县还是鱼台县的农村合作组织,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所谓能人效应,是指农村能人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在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社的生死存亡。农村能人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以可贵的奉献精神为合作社发展出钱出力,积极筹划;以较为敏锐的市场意识,摸爬滚打开辟市场,开发好的合作项目,使农民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具有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内涵。与旧合作社相比,新型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利益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它以对内服务和非赢利性为宗旨,以对外组织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是具有很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因而,就其性质而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指在改革开放后产生的,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并以农民为主体,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遵循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这就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可以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可以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具有新的功能。其一是明显提升了农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梨树县的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合作组织的活动和培训,普遍培养了社员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民的孤立和封闭状态。在合作社中,农民“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资源。因此,它有助于人们得到更强的胜任感和个人效能感”。其二是加强了农村资金融通和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子化”的状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非政府组织而不是权力组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与政府等其他社会强势集团平等“议价”,在合作与妥协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因而是实现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其三是缓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1
梨树县的合作社还修建了自己的饲料厂,促进了规模养殖,有效推动当地养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得到了周边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也初步显示了新合作经济的突出优势,有效克服了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其四是减少生产成本,在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方面有明显效果。梨树县和鱼台县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践证明,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社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的重要实现途径。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扩大产业链条,还可以获取加工环节的收益,逐步完善,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长效机制。
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合作组织认知普遍不足,观念转变滞后,存在严重的历史和心理负担,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思想困境。抽样调查表明,有48%的人不了解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约有37%的人表示了解一点,表示比较了解的占10.5%,而真正了解的只有4.5%。当问及“今后是否愿意参加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时,90%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只是“不了解”,“没有机会”参加。这说明农民对新型合作组织的需求很迫切,有广阔的前景,但其发展尚滞后于农民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的困难,由于农民组织化思想和形式来源于西方,在中国缺乏合作的传统,因而,应积极引导和转变农民的落后观念,重塑合作组织在农民中的形象,让农民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合作经济,是提高农民组织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前提。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村人才严重流失,缺乏懂得合作知识又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人才困境。调查中,笔者走访了部分乡镇的学校,发现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校舍、教学设备十分陈旧,农村教育仍处在令人堪忧的境地。即使培养了一些人才,也大多流向城市,据了解,梨树县的大学毕业生回县城工作的只有5%左右,回农村发展的几乎没有。另外,山东的不少村庄大量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农村人才更为稀缺,农村现有人才相对于农村发展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当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往往是农村能人,他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同时又是乡村社区的非正式权威,对村庄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能人,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总体来看,农民合作社的第一代领导人,大部分素质较高,领导作用发挥较好。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社总体运行良好,社员对合作社比较满意,另一方面这些合作社普遍都面临着合作社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
合作经济组织不适用相关经营领域的准入法律规定,无法进入农村相关经营领域受益,经济实体难以形成,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困境。调查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前,主要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合作组织难以批准成立;合作社法出台以后,主要因为合作社无法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入相关的经营领域受益,难以发展。如果农民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便有了平等“议价”能力和与其他经济组织公平谈判、“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的不公正待遇。而已经建立起来的,如吉林省梨树县闫家资金互助社,山东省鱼台县姜庄合作社,由于某些法律政策规定不适用,很难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无法正常地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不能依法保护自身利益和及时解决现实问题而发展缓慢。在目前众多会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发起人对协会的操纵度是很大的,这也亟须法律来规范。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颁布落后于实践,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强调力度不够,落实更难,新型农民合作社需要优惠政策供给。只有完善合作组织法律体系,调整相关法规政策,允许农民合作社进入生产、销售、经营领域,不断强大经济实体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宽松的舆论氛围,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基础。农村人才的匮乏和农民素质的欠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独立的学习和了解合作知识,没有能力制定合作社章程和制度等,必须有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动和扶助。笔者认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戏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合作社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变不利于发展的落后观念,化解农民对合作经济的误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宽松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培训班,让农民了解合作知识,懂得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白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步形成合作文化,是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需要大规模专门合作人才,因而,合作社人才的规模培养是推进中国农民组织化、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条件;建立支撑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农民合作组织稳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的不良局面,即政府对推动合作社发展热情很大,但农民反应平淡,这是因为政府不了解农民的合作需要,不能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提供合作服务,很难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另一个难题是没有好的合作项目,没有产业带动的合作仍然无法改变农民“原子化”的自然经济状态,发挥不了合作组织的优势。正如一位合作社发起人总结合作社失败的原因时所说,“合作社的成败关键是,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合作项目”。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存在“邻里效应”,只有找到好的合作项目,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产业为核心带动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农民低成本的进入市场,让农民看到实际利益,农民才会积极参加合作组织。所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了解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遵循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规律,树立典型,循序渐进,先示范后推广,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有效途径。
深化乡镇政治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供给,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由农民自己发起的合作组织占合作组织总量的比例还很小;而且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面临着难以获取贷款,农村市场封闭,制度空间狭小的发展困难。因而,必须深化农村配套改革,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尤其在免除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国家应加快县域内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健全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网络,重组和建设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对农民的小额信贷力度,缓解“支农”资金供需矛盾,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支农”为主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共同发展,有序竞争、全方位支农的新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采取优惠的金融政策,是农村广泛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条件;另外,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有利于增加合作社的合作内容和自身积累。政府不仅要进行各项配套制度改革,为合作社发展拓展制度空间,而且要在税收方面采取减税、低税或免税政策;在政策上资助,如政府的赠款、补贴、贷款、担保、投资、订货合同、转让土地及建筑物等。于建嵘提出现阶段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官权退、民权进、严法制、正官德”[4],这一提法切中时弊。公权从乡镇一级退出,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等民间力量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5.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篇五
长芦中心小学张长林
据统计全国现有1.3亿少先队员,其中约有9千万生活在农村。全队现有少先队大队40多万个,其中农村少先队大队有30多万个。全国少先队辅导员总数约370万,其中农村少先队辅导员占80%。这些数据表明,少先队的主体在农村,农村少先队在全队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少先队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少先队工作的整体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同时更需要农村少先队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纵观当前农村少先队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问题与愿望是存有差距的。因此,结合本校实际作以下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的症结
组织健全,但职能不明。社会主义学校发展至今,少先队工作在蓬勃发展。然而,反观农村学校,虽然在组织层面上,各大、中、小队辅导员,各大、中、小队长都一应俱全,甚至也聘请了相应的校外辅导员,可是,相当一部分的中队辅导员、中队长,都是由班主任、班长兼职,他们或许因管理班级教学、学习的事务繁忙,以至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少先队工作;或许因职能不清、不明,导致许多工作无法真正开展。在这种情形下,校外辅导员就只能徒有其名了。
活动落实,但目的缺失。实事求是的说,现在的许多农村学校,也曾多次在少先队活动中取得一定成绩,这是辅导员们辛勤努力的结果。那一张张饱蘸着心血与汗水的荣誉证书,闪耀着辅导员和队员们的智慧、精神之光。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开辟了一个个的活动阵地,导编了一幕幕的精彩故事,成就了一次次的辉煌战果。说实话,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迫于上级的压力而应付性地开展活动取得的,然而,像这样的,纯粹把“达标”看成是开展活动的主要目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育形式,即使每一位队员都亲身经历了,他们又会有多深的体验呢?体验不深,道德怎么内化?这种只顾形式,不求内涵的做秀活动不会给队员的成长带来任何的益处。
流于传统,创新不够。传统的少先队工作,往往遵循自上而下的树形图式开展,下级对上级下达的指令言听计从,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如:大队部提出要加强队员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队辅导员就集中精力抓行为规范的落实,不顾
队员的思想情绪,把它当成“铁的纪律”,一概要求严格做到,不准有丝毫违规表现,其结果往往只是辅导员的一相情愿。区、市少先队要组织一些创新活动比赛,每个中队就立马布置队员进行创新方案的设计,先独立思考,写出方案,再由辅导员引导创新,完成设计。这样的创新,乍一看,或许也似花般的娇艳迷人,但顶多也是摘自名家名树,要不就是塑料拼装而成,不可能有生存的价值。因为,它根本没有供给养料的土壤,也没有维持呼吸的空间。可见,培植创新的土壤,孕育创新的空间,却是多么的重要。
囿于学校,拓展较难。农村学校少先队工作,大多局限在校内,围绕大、中、小队主题活动开展。条件稍好的学校,在校内开辟一个劳动实践基地,或者在校内、班内设置几个服务岗位,让队员们接受锻炼,以增强服务意识。难得有了“红领巾一条街”、“红领巾假日小队”,却很少见到红领巾的影子。主题活动也好,岗位锻炼也罢,都是少数几个优秀队员在支撑场面,绝大部分队员在旁观,在听之任之,主体性、主动性、参与热情、角色体验大打折扣。其实,农村学校有其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而我们的辅导员却没能向校外拓展,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没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找准切入点,赋予农村少先队活动现代感和生命力。
素质不高,制约发展。我们的辅导员大多数往往是身兼多任,常常被繁重的班务、课务压得喘不过气来,平时参加辅导员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很少,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辅导员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培训、学习,对少先队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理论知识,工作方法、技能技巧也跟不上需要,因此对队工作缺乏热情与信心,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故感工作较棘手,常有干一阵算一阵,仅仅一满足应付面上任务的想法,至于创新队工作思路,提高业务水平等也都无暇去考虑了。
二、让少先队工作真正成为农村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责任驱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生命个体自由健康地发展。教育是一种责任,少先队工作只有遵循队员身心成长的规律,尊重生命个体自由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担负起这一责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一把手要重视少先队工作,不仅要将工作责任到人,更重要的是应让每一位辅导员明确职责,以崇高的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
中去,让每一位队员带着责任心投身于活动。有责任心,才会积极参与;有责任心,才会自主体验;有责任心,才会敢于创新;有责任心,才会亲历实践。强烈的责任感,会迸发出努力进取的工作热情,会激荡出宽广无私的爱,爱与责任同在,工作随活动展开,生命因体验而精彩。
信念支撑。少先队组织,可以说是学生入学以后的一种信仰。参加少先队活动,在活动中经受磨练,从而坚定学生的人生信念,是少先队组织培养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适应环境的能力,处理问题的方法,看待事物的价值取向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升华。因此,少先队活动必须贴近队员的生活,贴近队员的思想实际,以不断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强他们对组织的信任度,从小树立起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让美好的信念陪伴他们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让少先队活动成为他们今后创新创业的实习地、演练场。红领巾是一种事业,事业离不开信念的支撑。一个人对信仰的追求,全凭信念的不断提升、不断坚定。雏鹰争章、“五爱”教育、规范训练都应在认知的基础上,以增强信念为重点,用信念促其成习惯,信念影响着他的人格,信念决定着他的道德品质。
情感催化。每一生命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对于同样的实践活动,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如何让每一个体的生命历练享受到成长的快乐,这是少先队工作的永恒课题。以情感人,用心灵呼唤心灵。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无法说教,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如果没有心灵感应,“点”也是白点。我们不能把少先队工作当作一种应付,把少先队活动看作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以外的附加,而是要以积极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创新,去开拓。活动前,辅导员要留心观察队员的思想情绪,选择安排接近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内容;活动时,要让每一位队员充分展示个性,交流中沟通、合作中分享,即时捕捉情感信息,及时引导;活动后,要求队员将感受到的兴奋喜悦,表现出的精神面貌,转化为积极亢奋的学习情趣,促使心灵的自由自在。这样的情感投入,心灵碰撞,定然催生出积极向上的生命存在。生命需要情感呵护,情感需要生命维系,少先队活动一旦以真情关注生命的需要,红领巾事业将会兴旺昌盛,学校发展定会前途光明。
身体力行。新课程标准中出现较多的词是:经历、感受、体验、欣赏。。。,那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少先队工作也不例外。我们必须把握育
人方向,拓宽活动领域,创新工作思路,落实组织措施。让队员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走近大自然,去亲历社会的人情世故,去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去体验人生的成功失败,去欣赏自然的和谐伟大。辅导员要保持一颗童心,和队员们一起欢呼、一起歌唱。生命的成长是一个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参与、实践、创造是生命主体主动成长的根本表现。唯有主动参与,自主实践,才有创新创造的可能性,唯有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生命存在,才能促进学校、社会的发展,才会与世界和谐共生。
提高素质。学校领导应积极创设条件,尽力解决辅导员面临的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及荣誉待遇的问题,稳定辅导员队伍,适当减轻课务负担,珍惜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努力创设条件,重视对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提高。同时,还应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员工作奖励制度,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新形势下学校少先队工作的发展方向。
雏鹰争章与学科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可以把少先队活动作为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开展,还可以结合语文课堂,让每位队员都得到朗读技巧与方法的训练,在课堂上展示后,通过合作评价,提高能力自信。鼓励他们到课外去寻找自己喜欢也较适合朗读表现的篇章,反复操练后,可以在小队里交流,也可以到中队甚至大队的舞台上去展示,让他们的生命之花因为有了价值的实现而绽放得更灿烂、更美丽。
教育活动与社区相融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少先队活动可以此为契机,向社区拓展,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举办一些生动活泼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诸如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公益活动;调查社区环境,撰写研究报告;慰问敬老院、宣传诚信等中华美德教育等。充分开掘校外辅导员的智慧和潜能,让队员们融合到社区这个大舞台,触摸社会大熔炉的脉搏,体验生活真情境的乐趣。
6.民生自助的困境与出路 篇六
民生自助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民生自助问题日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 所谓民生自助,是指民众自发地动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以实现和保障其基本社会权益的`活动.显然,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民生自助既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极富价值的法律问题.
作 者:曾令健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司法研究中心 刊 名:法律与生活 英文刊名:LAW AND LIFE 年,卷(期): “”(17) 分类号: 关键词: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七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作者长时期的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观察,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思想道德问题、日常安全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是社会的重要一环,对这些问题的忽视可能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弊端。
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容乐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进而产生的思情情绪,或者倦怠情绪导致这些学生学习不认真,动力不足,再加上有一些父母对儿童灌输学习无用论,他们认为即使学习不好,将来一样能挣钱养家。
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留守儿童与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面情绪而存在,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照看她们的多是其祖父母,他们的内心世界无法得到应有的照管,从而导致她们缺少关爱而引发逆反情绪。
思想道德品质问题: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部分打工者多用金钱来弥补孩子亲情缺失的问题,从而培养了孩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健康人生观。同时,由于父母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自我道德约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无法建立起对他人的尊重情绪。
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学校和家庭本是儿童教育的两面,现在仅剩下学校一个方面,而学校教师的能力也有其限制,于是,出现下课之后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无人照管的问题,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被伤害的对象,一方面成为欺凌他人的主犯,轻则行为失范,重则走上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探析
教育本是农村儿童走向成功的阶梯,然而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呈现不均等的问题。
家庭方面的原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导致亲子教育缺失,父母榜样作用消解。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是一面旗帜,父母不仅用直接的形式向孩子传授是非对错的价值观,也用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孩子人格的形成。而对留守儿童而言,这一环缺失,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学校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资金主要来自当地政府,有限的额资金投入难以为留守儿童营造有效管理和教育的氛围。使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与一般儿童保持了一定的差距,虽然部分学校建立了寄宿制,但是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教育仍然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德育工作落后等显示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对心理问题普遍缺乏关注,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显得格外明显。亲情的缺失导致儿童出现诸多心理问题,例如内向、冷漠、抑郁、自卑等,但是由于大环境对此问题的忽略,广大农村教师更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们明显缺乏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不了解孩子的疏导机制。
社会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认,农村有比较传统的一面,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农村逐渐受到了现代社会开放思想的影响。当下,诸多唯利是图的农村商人打起了留守儿童钱袋子的主意,他们兴办各种网吧、KTV等娱乐设施,青少年受其好奇心趋势,在一些低俗的作品诱导下,加之自律性尚未成型,儿童无可避免的沉溺其中,从而荒废学业,整日在网吧、游戏室、台球室、KTV等声色场所无法自拔,这些留守儿童极易走上偏激的犯罪之路。
三、关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建议
作者认为,留守儿童最为特别之处就在于亲子教育的缺失,为此,家庭方面的努力毋庸置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使在外打工的父母,也应建立信息簿,由老师能够及时将孩子的状况与其沟通。同时,当地政府或学校应当建议家长积极联系、关系子女,让留守儿童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对于留守儿童重物质、轻教育的问题,家长应当以物质基础足够为原则,控制儿童的可使用金钱数额,在回乡期间,多做亲子沟通,一来告知子女,父母在外挣钱是希望她们能够努力读书,长大成才,虽然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主义的大环境下挣钱、生活,但是我们应当尽力寻求一种有尊严的生活,父母现在的工作处于劳动力付出阶段,这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机器、或者第三世界的国家所取代,到时,就只能通过智力服务来赚钱养家,而读书则是最为基础的改变人生的方式。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有学习能力,而动物是天生就有生存技能。例如蚂蚁,他们一出生就知道自己如何去捕猎、繁殖,而人类不同,他们都必须进行不断的学习,这从表面看来是极其浪费时间之事,大家都知道,我们所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等,几辈人的内容是差不多的,但这并不代表着我们浪费了时间,正因为我们有学习和继承的能力,所以我们能够对前人的经验进行学习,教训进行避免。这也是人类为何能领先动物,成为地球主宰的主要原因。因此,对留守儿童来说,家庭能够做到的最终要的事情便是告知他们,学习是有意义的,我们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家人的认同和自己的认同,同时,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一份有尊严的工作。
就学校而言,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和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改善当前的问题。首先,学校可以组织留守儿童与其他省市的儿童进行书信沟通,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若知道,不管在条件更好的或更差的地区,儿童都必须尽全力的去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九年义务教育的老师应当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对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备案和处理,尽量让孩子能够在一个阳光的环境下成长。最后,建立特别档案制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统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当对这些孩子投入更多的精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在战斗,他么还有老师、父母,每个人都愿意为她们解决问题。
就社会而言,可以从正反面来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添砖加瓦。正面来说,社会应当营造良好的氛围,对留守儿童一视同仁,同时,对需要帮助的孩子更多的关注,通过建立助学基金等形式来帮助处于困难时期的孩童。反面来说,社会人应当守法经营,开设的网吧、游戏厅、ktv等不对未成年人开放,对沉溺其中的儿童进行劝导,同时向社会或家长反映。
如果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点也不为过,这些孩子的正确培养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人才,相反,若他们走上歧路,将会极大影响社会稳定,进而消解已经取得的现代化成就。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应该积极的去帮助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普罗大众的一个眼光、一句善诱都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道德、安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则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资源的匮乏与社会的不负责态度。其治理之道应当是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进行适当的行为修正。而根本的出路则在于盘活农村经济,发展地方经济,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1]张俊良,马晓磊.城市化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农村经济,2010(3).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曹景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希望月报,2005(10).
[4]吴晓蓉,黄华珍.重庆市酉阳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西南大学,2008(4).
[5]罗石.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比较教育研究,1999(1).
[6]谢亚男.论养成教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
[7]闫玉.简谈学生的养成教育.林教育,2002(4).
8.农村幼儿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篇八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育;困境;出路
其实幼儿时期是每个人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是每一个幼儿接受更高级教育的基础,它对于每个人的性格的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幼儿教育必须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它自身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因此农村人的观念也就普遍比较落后,他们没有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当前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而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认识也有了一点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为农村幼儿教育寻求好的出路,这就是本文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农村幼儿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工作负担过重
《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幼儿教师的界定是:“在幼教机构中,对3-6岁幼儿进行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即指受社会的委托,对学前儿童进行良好的塑造的一批人,他们所要担负的不仅仅是家长的使命,更多的是要担负社会的使命,所以他们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幼儿教师数量也就非常有限,她们在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却要胜任很多的工作,对于这一部分幼儿教师来说,任务太过于艰辛,工作负担很重,这样非常容易让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心里倦怠,对于幼儿的教育也就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二)幼儿教师学历偏低,专业培训不足
学历层次体现了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她们开展教育工作的首要门槛。但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它们的经济比较落后,对于学历较高的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需求不能够得到满足,因此他们一般聘请的就是那一部分学历比较低的幼儿教师,比如中专毕业生、大专毕业生等,很少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这对于他们发展幼儿园教育是有很大的缺陷的,学历与一个人的素质有很大的关联,学历低的幼儿教师他们的专业培训相对而言就比较少,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弊端。
(三)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
随着我们國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孩子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幼儿园的数量、幼儿园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因此幼儿园教育这一块被人们认为发展经济的一大亮点。但是,值得人们关注的是,幼儿园教育方面的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快,但是幼儿教师的工资却普遍偏低,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她们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特别是农村地区来说,经济落后的情况下,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更是低到一定程度,这对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也十分不利。
二、解决农村幼儿教育困境的出路
(一)关注幼儿教师的利益诉求,让他们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政策保障,确保幼儿园按照国家所规定的幼儿教师薪资标准来对待幼儿教师,并适当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满足幼儿教师的诉求。同时,幼儿园也应该要合理安排幼儿教师的工作,适当饿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努力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幼儿园在招聘老师的时候应该采取一定的准入机制,在每个老师入园之前都应该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考核,对他们的学历提高一定的要求,对新教师依法实行专业合格证制度和教师资格证制度;另一方面,幼儿园应该定期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但是培训也应该有一定的质量,不仅仅要重视培训的内容,也要重视培训的形式。既要让老师学习一些管理幼儿的理论知识,也要让他们掌握相关的艺术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整体素质,更好的为教育幼儿服务。
(三)再依法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
对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进行很好的保护是发现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儿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而最能够体现对幼儿教师权益维护的关键就是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就是经济水平的高低,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必须提高他们的工资水平,至少维持在与小学教师差不多的水平,同时还应该为他们设立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四)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幼儿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经济发展是发展其他一切事物的前提条件,而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归根结底还是经济发现水平落后。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和财政投入力度,颁布更多的惠民政策,以至于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优惠。而农村人民也应该进行自己地区的经济开发,不断发掘有潜力的行业,从而更好的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
三、结语
总之,办好学前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大部分家庭的幸福,对于我们国家的未来也有很大的改观。它作为一个以前不怎么被人们所重视的教育行业现在正走在崛起的阶段,它受到我们国家千千万万人的关注,是发展其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教育。对于农村地区来说,更是应该不断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环境,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幼儿教育可以说是每个人一生中塑造身心的最重要阶段,它必须被社会所重视,这也是为祖国的未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绍欢.探究农村普法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科教文汇,2010,(07).
9.申论:土地流转的困境与出路 篇九
土地流转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引擎,是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重要保障。但我国耕地保护不力,流转不规范,毁约弃耕现象严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如何提高农地利用率,成为土地流转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既是优化农村土地配置、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问题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确认土地权属,综合土地整治,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是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由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私自流转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流转全凭一张纸一句话,没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关系,出现纠纷难以解决;一些人根本不懂农业、不会经营,只是觊觎国家的政策,钻政策的空子,更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后,成千上万亩都荒废了,令人痛心。要防止这样的悲剧,可以借鉴湖南益阳等地先进经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一定期限内委托给信托公司,并签订信托合同,再由信托公司把土地出租给第三方经营,信托公司在获取收益后向作为受益人的农户分配;同时完善承包合同,健全登记簿,颁发权属证书,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建立风险保证金制度,政府、业主、农民按出资比例建立农村土地流转风险基金,防范单方面毁约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优化农村土地经营,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目前我国农村土地过于分散、组织化程度太低,不利于规模化经营,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采取转租、转让、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使分散的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集中,加速培养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以及农业合作社,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其规模化经营水平,保障其种粮收益;吸引大量社会闲散资本投向农业,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装备、管理在农业领域的运用和推广;发展互联网农业,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成紧密的产业链条,解决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大市场的矛盾,架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如枣阳市环城东郊村60户农民志愿加入桃业生产合作社后,流转1500亩土地规模种植桃园,已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格局。
制定配套扶持政策,解决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大量的农村土地纠纷案由法院受理后不作实体性裁决,而要求政府确权,农民往往不服裁决反复上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无结论,导致农民“一朝被欺骗,十年怕流转”,同时由于农村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来解决就医、上学、养老等问题,普遍把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所以要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税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健全农村就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农民的土地产权,允许农民拥有土地的抵押权,开拓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保险业务等。
10.国产手机:困境与出路 篇十
这一数字超越了摩托罗拉、微软、思科、联想、中兴等声明显赫的国际国内行业巨头,创造了国产手机企业在汶川地震捐赠的最高记录,也跨入了本次捐赠企业界的第一阵营。
捐赠数字是企业实力的反映。此前国内手机业不断传出国产知名品牌巨额亏损、内部重组甚至淡出行业等坏消息,悲观论者也开始宣称国产手机已走到山穷水尽之处,此时还能有初出茅庐的新品牌作出顶级数量级的捐赠义举,不由使国产手机的关心者深感迷惑:为什么在同一个行业,会出现如此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人们关心了几年的国产手机是否真的已无力回天?如果不是,出路又在哪里?
要想解开这个谜局,还得从手机行业的特性和国内手机市场的整体格局说起。
行业特性与市场格局
手机产品最早只是一个简单的移动通讯工具,但是随着软硬件的不断升级,功能日益增多,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门类繁多,功能多样的大行业:产品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端到高端、从便宜到昂贵、从小到大、几乎无所不包;消费群体从老人到小孩、从贵族到平民、从农村到都市、几乎无人不用。
与家电相比,手机是一个个人消费品,一家人可能使用同一款家电,却不一定喜欢同一款手机。与服装相比,手机是一个科技产品,功能不断升级换代。
产品的特性、产品功能的差异、消费群体的差异,决定了手机行业的几大特性:
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有需求,每年以1.8亿的基数,20%的速度递增。
异:客户需求差异;厂家操作思路和模式差异;渠道差异;从业人员能力和水平差异巨大。
快:款式、功能、价格变化快,成本每况愈下,售价以2元/天的速度下跌,快鱼吃慢鱼。速度决定竞争力。
变:新款式、新功能层出不穷,主导者、参与者、被淘汰者、面孔常变,政策多变。
乱:外资、国有、民营背景俱有;品牌产品、杂牌产品、黑货产品并存;档口批发、渠道放货、终端精耕细作各种经营业态共同繁荣。
国内手机市场根据市场份额与行业影响力可分为三个阵营:
以诺基亚、三星、MOTO、索爱为代表的洋品牌,持续保持着强龙态势,盘踞第一阵营。
先后以TCL、波导;联想、夏新;天语、金立为代表的主流国产品牌,轮番上阵,占据第二阵营。
数十家新兴的国产小品牌组成第三阵营。
三个阵营中,第一阵营稍显稳定:其中诺基亚一枝独秀;第二阵营波动最大、差距明显;第三阵营则处于调整分化状态,
第二与第三阵营运作好的有机会跻身上一个阵营,运作不好的则不得不退守下一阵营甚至面临缩减、亏损、退出、转让等局面。
由以上手机行业特性及整体市场格局的变化不难理解国产手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
冰火两重天
决定一个国产手机生存状态的根本因素只有一个:盈利状况。具体而言,就是产品卖得如何?
盈利状况好的国产品牌都具备以下特征:产品适应或引导市场;有健全而高质量的营销网络、营销渠道主推自己的产品并形成良好的销售态势;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良好的企业运作和现金流;有高昂战斗力的团队。并且这些因素互相促进,良性循环,推动企业不断上升。
盈利状况不好的国产品牌则各有各的原因:产品不适应市场;成本太高或售价太低;营销网络不健全或质量差、营销渠道不主推自己的产品或形不成良好的销售态势;品牌没有知名度或品牌形象差;企业运作混乱;团队没有战斗力。等等。这些因素互相牵制,恶性循环,推动企业持续恶化。
由此,则形成了马太效应: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国产品牌表面差异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来自于经营者的态度和经营能力。
投机者众
相当数量的小品牌或“黑手机”生产商是看到行业门槛降低,抱着挖几桶金的心态进入这个行业。他们依靠低成本制造、低价冲量,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不注重品质及售后保障,不重视消费者利益,不重视品牌口碑,典型的“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他们谈不上长期打算和系统规划,更奢谈打造优秀企业。最终只能赌产品,成则一把赚足、败则亏掉再来,无法形成有效积累,最终只能慢慢衰退直至完全退出。
有心无力
少部分国产品牌虽然抓住了前几年的市场机遇,成功切入了该行业甚或曾经辉煌过(如TCL、波导、迪比特、夏新等),可惜缺少专业的精神与专注的态度,疏于内功修炼,在经营状况比较好的时候没有夯实自己的基础,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对市场变化把握不准或者没有紧贴市场而变,导致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品质“粗制滥造”造成恶劣影响、营销方式落后、经营模式和运作机制落伍等情况和库存积压、折价销售、经销商流失、现金流断裂等现象,在一个以“快”和“变”为显著特征的行业,出现巨额亏损甚或黯然谢幕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心有力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困境与出路】推荐阅读:
加快发展农村适度规模集中供水07-06
办好小规模学校的几点措施08-27
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09-10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施困境及对策11-10
小规模公司注销清算报告08-10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政策10-20
关于开展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调查的通知07-29
《增值税纳税申报表(适用于营改增小规模纳税人)》及其附列资料填表说明08-08
企业如何实现规模发展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