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实验心得5则范文

2024-10-28

实验报告实验心得5则范文(精选10篇)

1.实验报告实验心得5则范文 篇一

2.5

PC实验

姓名:孙坚

学号:134173733

班级:13计算机

日期:2015.5.15

一.实验要求:利用CPTH 实验仪上的K16..K23 开关做为DBUS 的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实现程序计数器PC的写入及加1 功能。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模型机中程序计数器PC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2、了解程序执行过程中顺序和跳转指令的实现方法。

三.实验电路:PC 是由两片74HC161构成的八位带预置记数器,预置数据来自数据总线。记数器的输出通过74HC245(PCOE)送到地址总线。PC 值还可以通过74HC245(PCOE_D)送回数据总线。

PC 原理图

在CPTH 中,PC+1 由PCOE 取反产生。当RST = 0 时,PC 记数器被清0 当LDPC = 0 时,在CK的上升沿,预置数据被打入PC记数器 当PC+1 = 1 时,在CK的上升沿,PC记数器加一 当PCOE = 0 时,PC值送地址总线

PC打入控制原理图

PC 打入控制电路由一片74HC151 八选一构成(isp1016实现)。

当ELP=1 时,LDPC=1,不允许PC被预置 当ELP=0 时,LDPC 由IR3,IR2,Cy,Z确定 当IR3 IR2 = 1 X 时,LDPC=0,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0 时,LDPC=非Cy,当Cy=1时,PC 被预置 当IR3 IR2 = 0 1 时,LDPC=非Z,当Z=1 时,PC 被预置 连接线表

四.实验数据及步骤:

实验1:PC 加一实验 置控制信号为:

按一次STEP脉冲键,CK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PC 被加一。

实验2:PC 打入实验

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12H

置控制信号为:

每置控制信号后,按一下STEP键,观察PC的变化。

五.心得体会:

经过上一个实验的练习,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了解了模型机中程序计数器PC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还有了解了程序执行过程中顺序和跳转指令的实现方法。

2.初中5册化学实验报告 篇二

原理:利用蜡烛燃烧。

用品:烧杯、火柴、蜡烛、澄清石灰水。

步骤:

1、观察点燃前的蜡烛。

2、观察燃烧中的蜡烛。

3、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取下后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4、观察熄灭后的蜡烛。

现象:蜡烛为固体,硬度小。火焰分三层,烧杯内有水雾产生,倒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蜡烛能燃烧,火焰外焰部分温度最高,蜡烛硬度小,熔点低。

二、我们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用品: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饮料管。

步骤:

1、利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外收集两瓶空气,向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加入澄清石灰水。

现象:空气瓶浑浊程度低,呼出的气体瓶中很快变浑浊。

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比空气中的多。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

现象:空气瓶中的木条燃烧火焰不变。呼出的气体瓶中木条熄灭。

结论: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氧气含量高。

3、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其中一块呼气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

现象:空气中的玻璃片基本不变,呼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水雾。

结论:空气中的水蒸气比呼出的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低。

三、给物质加热

用品:试管、酒精灯、火柴、水。

步骤:取3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水。

其中一支试管底部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cm处加热,另一支试管底部接近一灯芯处加热,第三支试管放在外焰处加热,观察水至沸腾所需时间。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问题和建议:1试管中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要先预热,再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

四、实验室制取氧气、氧气的性质

原理:利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

用品: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水槽、酒精灯、火柴、铁架台、铁夹、坩埚钳、药匙、棉花、高锰酸钾、木炭、澄清石灰水、细铁丝、小木条。

(1)制氧气。

步骤:

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装药品、固定装置。

3、在集气瓶中注满水。

4、加热,收集氧气。

5、移出导管并停止加热。

[结论:2KMnO4====K2MnO4+MnO2+O2↑△

(2)氧气的性质。

步骤:

木炭在氧气里燃烧:

1、用钳锅钳夹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发红,然后慢慢伸入盛氧气的集气瓶里。

现象: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结论:C+ O2==== CO22、燃烧停止后取出钳锅钳,向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结论:Ca(OH)2+CO2===CaCO3↓+H2O3、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结论:3Fe+2O2====Fe3O4

问题和建议: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五、探究分子运动。

原理:利用分子不断运动扩散。

用品:烧杯(大1,小3)、滴管、试管、浓氨水、酚酞试液。

实验步骤:

1。取少量酚酞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馒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液体由无色逐渐变红色。

2、将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小烧杯C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在外,观察。

现象:烧杯A液体由无色逐渐变红色,烧杯B液体不变色。

结论:烧杯C中的氨分子运动到烧杯A中形成氨水。

六、水的净化一过滤操作

原理:利用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用品:铁架台、铁圈、漏斗、浑河水、玻璃棒、滤纸、明矾、烧杯。

步骤:

1、取天然水并进行处理。

2、制过滤器。

3、安装过滤装置。

4、过滤液体。

5、比较,结论:浑浊水变澄清了。

问题和建议:过滤操作要:“一贴、二低、三靠”。

七、探究质量守恒

原理: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用品:锥形瓶、单孔橡皮塞、玻璃管、小气球、烧杯、酒精灯、火柴、砂纸、自磷、细沙、硫酸铜溶液、铁钉、托盘天平。

方案一:

步骤:l、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小粒白磷,装置好仪器。

2、称量锥形瓶。点燃点燃

3、将玻璃管烧红引燃白磷。

4、重称锥形瓶。

现象:白磷燃烧,冒白烟。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方案二:

步骤:

1、在烧杯中加入稀硫酸铜溶液,另取几根干狰铁钉一起置于托盘天平上称量。

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3、重新称量。

现象: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铁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

结论:反应前后质量相等。

建议:注意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观察质量变化情况。

八、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原理: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

用品: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导管、集气瓶、玻璃片、长颈漏卉、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步骤: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取用药品。

3、收集二氧化碳。

4、检验气体。

结论:CaCO3+2HCl==CaCl2+H2O+CO2Ca(OH)2+CO2===CaCO3↓+H2O 问题和建议:加入药品,先加固体,后加液体。

九、制作简易灭火器

原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用品:可乐瓶、塑料管、小试管、碳酸钠溶液、浓HCl。

步骤:

1、装置好仪器、药品。

2、使用时倒立瓶口。

结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建议:两种溶液在灭火器便用前是分离的,使用时两种液体充分混合在一起。

十、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

原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溶于水,形成酸雨。

用品:集气瓶、植物叶或果皮、502气体、水、锌粒、镁条、石灰石。

步骤:

1、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瞒502的休气瓶各加少量水。

2、分别将植物叶、镁条或者锌粒、大理石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观察。

现象:装水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二氧化硫加水集气瓶中植物叶(或者果皮)变黄,镁条(锌)、大理石溶解,有气泡放出。

3.用友erp实验心得范文 篇三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小组还是有一个坏习惯不做预算,且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变换生产经营策略,导致在第三年流动资金不足。因看到别组经营策略,害怕自己小组的生产线太小,在第二年就开始建了6条生产线。因为看到自己剩下的现金足够,就大量接单,当付掉广告费、租金、长期借款利息等之后,才发现小组接单太多,所剩不多的资金并不能支撑6条生产线的下原料订单费用,加工费用,想停产也不可以,如果违约,订单太多,违约金也成为小组破产的情况之一。

总结自己小组破产的具体原因:①心太大,为什么说心太大,在上次金蝶实验中,本组发挥也很差,大家一致想很努力的做好这次实验,在没有做好预算的情况下盲目建线。②在总结上次的经验后,大家想开发p4产品,单独就p4开发费用而言,让我们所有者权益在两年内骤减12,在乘以3的请况下,少掉借短贷的机会,导致流动资金不足。③自信心不够,原本小组的经营策略预算还挺好的,在老师的提醒下,小组成员改变了策略,导致上述问题发生。

综上原因,最终,支撑不了小组第三年顺利经营下去。在破产之后,我们才意识到预算的重要性,虽说注资之后小组发挥非常好,预算也很认真的做了。可是也挽回不了破产的事实。从本次实验充分看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做决策者,自己信心不足,脾气火爆。希望从实验中看到自己的缺点努力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多看看与本实验相关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4.口腔修复实验报告(范文) 篇四

口腔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修复工艺学科。本实习教程以把修复理论与工艺制作有机的结合为目标,融合了口腔医学、材料学、冶金学以及医学美学等知识,系统地介绍了牙体、牙列缺损及牙列缺失后常见修复体的制作理论、方法和技能。通过学习和操作,使学生能掌握各类修复体的制作方法和要点。根据大纲要求,本教程共介绍了九类修复体制作,安排了三十个实习内容,共152学时。

实习- 印模和模型(4学时)[目的和要求] 1.掌握制取一次印模、二次印模和灌注模型的方法和步骤。2.了解印模和模型材料的性能。[实习内容] 学生间相互取印模,并灌注石膏模型;无牙颌模型的全口义齿印模并灌注成模型

[实习用品] 口镜、镊子、探针、漱口杯、托盘、酒精灯、火柴、印模膏、弹性印模材料、石蜡油、水、橡皮碗、调拌刀、平头钳、振荡器、模型修整机等。[方法和步骤] 一.学生间互取印模 1.操作前准备

(1)准备检查器械和漱口杯。

(2)选择托盘:两名同学为一组,每人选择一副大小、形状合适的有孔有牙颌托盘,要求托盘与牙弓内外侧间约有3~4mm间隙,足以容纳印模材料。翼缘不超过粘膜皱襞,以不妨碍唇、颊、舌组织活动。上颌托盘后缘应盖过上颌结节和颤动线,下颌托盘后缘应盖过磨牙后垫区。若托盘边缘伸展不够,可用红膏加深或加长至合适为止;若托盘某部位与口腔情况略有差异,可用平头钳调改。2.制取印模

(1)调节体位:被操作者头部直立,使其下颌与操作者的肘部相平,牙合平面与地平面接近平行。

(2)取上颌印模:取适量弹性印模粉放在橡皮碗内,按合适水粉比加入清水,快速调拌均匀,放入上颌托盘内。操作者站在被操作者的右后方,左手持口镜牵引其左侧口角,右手将托盘用旋转方式放入口内,对正牙列,并使托盘柄对准面部中线,均匀加压,使托盘就位。同时在印模料未凝固前,迅速用右手固定托盘,左手将上唇、左侧颊组织向前、向下牵动,以作肌功能修整。然后用左手固定托盘,同法作右侧肌功能修整,最后用双手的中指和食指在双侧前后磨牙区固定托盘。待印模材料凝固后,将托盘从口内取出,对照口腔情况检查印模是否清晰,边缘是否完整,有无气泡等。若符合要求,用清水冲洗后立即灌模。(3)取下颌印模:同法调拌印模料放入下颌托盘。在被操作者的右前方,左手持口镜牵引其右侧口角,右手用旋转方式将托盘放入口内,令被操作者舌尖稍向后上卷起并边抖动边压托盘就位,以防产生气泡。同时以同法作舌、颊肌功能修整,并在双侧前后磨牙区固定托盘,待印模料凝固后取出,符合印模要求后立即灌模。

二.无牙颌印模 1.托盘选择:采用圆底无孔托盘,其形状、大小与牙槽弓相一致,托盘长度,上颌超过腭小凹2~4mm,二侧盖过翼上颌切迹,下颌盖过磨牙后垫,托盘宽度应比牙槽嵴宽2~3mm,周边高度离唇、颊、舌沟2mm左右,腭穹隆区形状要协调、合适。个别托盘可用印模胶或自凝塑料制成,也可利用旧义齿作个别托盘。2.印模膏准备:将印模膏放入70℃热水中浸泡软化,要求内外均匀软化,取上颌时,将适量印模膏搓成团状,放置在上颌托盘,牙槽嵴区微下凹,表面光滑,印模膏略包过托盘边缘,以免脱落。取下颌时,印模膏搓成条状,放置在托盘上,其它要求同前。3.初印模制取:取上颌初印模时医生在病人的右后方,取下颌初印模时医生应位于病 注意不能偏斜,前牙区牙槽嵴先就位,托盘柄对准患者鼻尖,同时用两手中指在两侧 模。检查初印模范围及边缘情况。初印模范围应包括整个牙槽嵴,上颌后缘超过腭小凹至少2~4mm,二侧包括上颌结节,下颌包括整个磨牙后垫及其舌侧翼缘区。印模边缘应反映唇、颊、舌沟区的高度与形状。印模应完整,无气泡、缺损等,与组织面贴合,解剖形态清晰,有一定吸力且无翘动,边缘圆滑且有一定厚度,约3mm左右(系带区较薄)。4.初印模边缘修整(肌能整塑)

(1)初印模边缘过长、过多、过厚,应削除多余的印模膏,用酒精灯或喷枪烤软,浸水后控制温度,再次就位口内进行肌功能修整,使之符合要求。

(2)不足的边缘应加添印模膏,烤软,在口内进行肌功能修整使之合适。

(3)初印模边缘分区烘软作肌能整塑(通过病人主动运动或医生牵动口腔周围肌肉运动来修整印模边缘)。

上颌分三个区:上唇——向下内运动

左、右颊侧——向前、下、内运动。

下颌分六个区:

下唇——向上内运动

左、右颊侧——向前、上、内运动

舌侧——向前上及左、右侧方运动

左、右舌侧翼缘区——嘱患者作吞咽运动

(4)上颌后堤区印模加压处理,用印模膏条烘软后放置在上颌印模后堤区,放入口内,嘱病人发“啊”音时,作后堤区加压处理。5.终印模制取

在终印模前将上下颌缓冲区(如上颌腭乳头,腭隆突区,下颌隆突,内斜嵴突出区)作相应的缓冲,即刮去部分初印模材料。终印模常采用流动性较大的印模材料,藻酸盐印模材料,石膏或硅橡胶印模材料。将印模材料调拌以后置于印模膏个别托盘上,以取初印模同样方法取上下颌终印模,并作好印模边缘的肌功能修整,凝固后取出,即获得终印模。

三.灌注模型及脱模修整 1.调拌石膏:在盛有适量水的橡皮碗中缓缓加入石膏粉,水与石膏之比约为1:2。用调拌刀搅拌均匀,并将橡皮碗振动数次以排出空气,亦可在振荡器上灌注模型以排空气。2.灌模:取少量调好的石膏置于印模的腭顶或舌侧较高部位,左手持托盘轻轻振动,使石膏流入印模的牙冠处,继续灌石膏至注满整个印模。将多余的石膏堆积在玻璃板上,将印模翻转置于堆积的石膏上,托盘底与板平行,模型底座厚度不小于0.5cm,修整周缘多余石膏,石膏包住印模边缘一定范围,形成3-5mm宽的保护边。若为制作义齿的工作模,则先用人造石或超硬石膏灌注牙列及软组织面,再用石膏灌注其余部分。3.脱模:灌模后静置约半小时,待石膏发热凝固后,修整模型周缘及下颌舌侧石膏突出部分。然后顺牙长轴将模型与印模分离,小心取出模型。若用印模膏作初印模者,脱模时用热水泡软化后脱出模型,不要强行脱模而损坏模型。4.修整模型:将脱出的模型置修整机上,按要求磨除周围多余石膏,并对好上下颌咬合关系。要求上下模型最薄厚度应在10mm以上,模型基底面与假想牙合平面平行,模型的后面、侧面与基底面垂直,模型的边缘宽度以3-5mm为宜。[注意事项] 1.印模材料比例要适当、调拌要均匀,取模过程中要保持稳定不动,以免影响印模准确性。

2.灌注模型要振动,避免产生气泡;脱模应顺牙长轴小心取出模型,防止牙冠折断。[思考题] 1.良好印模有哪些基本要求? 2.灌注模型有哪些步骤?应注意什么? 3.全口印模的范围和要求? [实习报告与评定] 评定学生对制取印模要求及方法掌握情况。(插入评分标准)实习二 全口义齿的制作

(一)制作基托、牙合堤(4学时)[目的和要求] 1.掌握基托制作要求及制作方法。2.熟悉蜡牙合堤的作用与要求,掌握蜡牙合堤的制作方法。[实习内容] 在上、下无牙颌模型上制作蜡(或塑料)基托及蜡牙合堤。[实习用品] 仿生头颅模型、上、下无牙颌模型一副、基托蜡片、蜡条、酒精灯、烤蜡箱、金属丝、蜡刀、工作刀、蜡匙、小毛巾等。[方法和步骤] 1.确定基托范围

在已翻制好的标准上、下无牙颌模型上用红笔画出基托伸展范围。

上颌的前弓区、后弓区适当伸展,包过上颌结节,并充分伸展至颊间隙内。唇、颊系带要让开,后缘以两侧翼上颌切迹与腭小凹连线后约2mm处为基准。

下颌前弓区、颊翼缘区要适当伸展,舌翼缘区基托伸展要适度,以不妨碍舌及口底软组织功能活动为宜。唇、颊、舌系带要让开,形成与之相应的切迹。后界盖过磨牙后垫前1/3或l/2。

2.制作后堤区

(1)对后堤区的要求:在模型上作一条凹陷的后堤沟。后堤沟各段宽窄、深浅不同,在腭中缝及两侧翼上颌切迹区浅而窄,从腭中缝区向两侧及从翼颌切迹向中逐渐加宽加深。

(2)制作方法:从腭小凹后约2mm到两侧翼上颌切迹,用铅笔画一线,作为后堤区的后界。然后用蜡刀沿后缘线刻入模型,刻入深度为:腭中缝两侧区2mm左右,翼上颌切迹区lmm左右,腭中缝区0.5mm左右,然后按不同部位不同的宽度(腭中缝处约1-1.5mm,两侧上颌切迹处宽约lmm,在两处之间的区域宽4~5mm),以后界为最深处,向前逐渐变浅,刻成斜坡状。

3.制作基托(蜡或塑料)

(1)要求

1)基托必须与模型完全贴合,表面光滑平整,厚度约1.5~2mm。2)边缘长短要求与将来完成的义齿基托要求相同,边缘区形态应圆滑而略厚。3)蜡基托容易变形,应埋入加强金属丝。上颌加强金属丝横跨腭中缝,位于第一磨牙间;下颌位于牙弓舌侧止于双侧第二磨牙。

(2)制作蜡基托方法 1)画好基托线,制备好上颌后堤区后,将上下无牙颌模型放人水中,浸透后取出,用小毛巾吸去浮水。2)将烘软的蜡片放在模型上,轻压使之与模型完全贴合,上颌应从腭侧开始,下颌应从舌侧开始,压向唇、颊侧。

3)用蜡刀或剪刀沿基托线修去多余部分,用蜡匙烫光边缘。4)取金属丝用平头钳弯制加强丝,上颌加强丝横跨腭中部,两末端超出牙槽嵴顶。下颌放在牙槽嵴的舌侧。

5)将弯好的加强丝烘热后按上述要求压入蜡基托内,喷光蜡基托表面。

(3)自凝塑料基托(恒基托或暂基托)制作:将工作模型涂上分离剂,调拌适量自凝塑料,放置在模型上,厚约1.5~2mm,牙槽嵴顶略薄,边缘与唇、颊、舌沟一致,塑料凝固后,取出磨光。

4.制作蜡牙合堤

(1)要求 1)宽度约8mm,前部可略窄;高度为前部7~8mm,后部5~6mm,亦可根据颌间距离及牙槽嵴宽度适当增减。

2)位置应在牙槽嵴顶,与牙槽嵴形状一致,牢固粘着在蜡基托上,表面应平整光滑。3)长度上颌至上颌结节区,下颌应在磨牙后垫之前。4)上、下颌牙合堤形状应相互协调,在咬合时应均匀广泛接触,上下牙合堤高度大致相等。

(2)制作方法 1)从烤蜡箱中取出烘软的蜡条,根据牙槽嵴形态弯成马蹄形,并置于上颌基托上,用蜡匙将蜡牙合堤与基托粘牢。2)确定牙合堤平面:①将带牙合托(蜡基托和蜡牙合堤)的上颌模型固定于仿生头颅模型上;②用牙合面导板确定牙合堤平面,前面与瞳孔连线平行,唇下约2mm,侧面与鼻翼耳屏连线平行;③根据上唇系带位置,在上颌蜡牙合堤唇面确定并画出中线。3)下颌蜡牙合堤:亦可在确定记录颌位关系时同时制作。[注意事项] 1.操作中不应损伤石膏模型。2.在修整蜡基托边缘时勿使蜡流入基托组织面,以免造成基托与模型的不贴合。3.蜡牙合堤的高度、宽度适中,尽量对称,牙合堤不可过低,以免影响排牙。[思考题] 1.何谓全口义齿的后堤区? 2.在模型上制作后堤区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制作? [实习报告与评定] 评定学生对牙合托制作方法掌握情况。

实习三 全口义齿的制作

(二)确定、转移颌位关系(4学时)[目的和要求] 1.基本掌握颌位记录及转移的步骤和方法。2.加深对无牙颌颌位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实习内容] 在仿生头颅模型上确定颌位关系并转移至牙合架上。[实习用品] 仿生头颅模型、hanau牙合架或机械固位式牙合架、垂直距离测量尺、橡皮碗、调拌刀、石膏、抗膨胀液(4%k2so4和少量硼砂的溶液)、上、下无牙颌模型一副、蜡刀、工作刀、蜡匙、小毛巾、牙合面导板等。[方法和步骤] 1.确定、记录颌位关系

(1)确定垂直距离:将带蜡基托的下颌模型固定于仿生头颅模型上。用垂直距离测量尺测定下颌姿势位时鼻底至颏底的距离,减去2~4mm的间隙,作为垂直距离的高度。

(2)制作下颌蜡牙合堤:根据已确定的垂直距离,选择高度合适的软蜡条,按要求制作下颌蜡牙合堤。

(3)确定水平颌位方法 1)下颌后退接触位建牙合方法:哥特氏弓顶点。2)肌力闭合道终点建牙合方法:患者端坐,肌放松,反复作自然张闭口运动,重复次数最多的位置即为所确定的颌位。3)在仿生头颅模型上确定好水平颌位后,用回形针弯制4枚“u’形钉,于后牙区蜡牙合堤颊侧,靠近牙合堤平面插入上下牙合堤中,以固定上下牙合托。2.转移颌位关系至牙合架(上牙合架)

(1)检查牙合架 1)检查hanau牙合架:①正中锁能锁紧。锁紧后,髁轴在髁导中央,上颌体不得前后左右移动;②切导针应在切导盘中央。当切导盘转动时,切导针应不受影响,针的上刻线应与上颌体的上缘平齐;③扭紧架环固定螺钉后,上下架环与上下颌体密合,无松动现象;④打开正中锁后可作侧向和前伸运动;⑤髁导斜度固定在25°,侧向髁导固定在15°。2)检查机械固位式牙合架:①上颌体应能开闭,前后、侧向滑动自如,但无摆动现象;②髁球抵住髁槽前端,锁好正中锁;③切导针上刻线与上颌体上缘平齐,针的下端与切导盘中央接触;④放松定位、定向螺钉,夹模盘应能随调整轴上下移动,并可灵活转向,拧紧定位、定向螺钉后夹模盘便可固定不动;⑤检查固定螺钉,应能进退自如。(2)上牙合架(hanau牙合架)1)将牙合架平放于台面上,手持牙合托模型,置于牙合架上比试,估计用于固定模型的石膏用量。然后用水浸湿石膏橡型,打开上颌体。2)取适量抗膨胀液,加入石膏粉,调匀后,先取少量充满下牙合架环孔,井适量堆放于其上。继而将固定好的上下模型放在石膏上。3)闭合上颌体,调整模型的位置,使牙合堤平面的前缘与切导针的下刻线平齐。中线对准切导针,牙合堤平面左右对称,后部微向后上倾斜。4)将多余的石膏涂抹于下颌模型边缘与架环之间,加以固定,并用水抹光。5)打开上颌体,再调拌适量石膏,置于上颌模型的底座上,闭合上颌体,使石膏从架环孔挤出,刮平。将多余石膏涂抹于上颌模型底座的侧面与架环之间,固定模型于上颌架环上。6)在石膏初凝前,除去多余的石膏。石膏凝固后,将牙合架洗干净。[注意事项] 1.石膏要用抗膨胀液调拌,抗膨胀液只需将石膏浸透、略拌即可,调拌不宜过快、过久,为免石膏结固过快,石膏的量不可过多,稀稠度要合适。上牙合架固定下颌模型时石膏要略稠,以便于操作。2.模型上牙合架前务必浸水,取出后要固定于牙合架的正确位置,如中线不能偏斜;两侧牙合平面应在同一水平面上,不得左右倾斜;前后左右位置应以架环为中心。篇二: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

一、颌面部骨及颞下颌关节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2、掌握颅底骨的结构特点,有关骨孔、骨裂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3、掌握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组成及结构特点

4、熟悉颚骨、颧骨、蝶骨、颞骨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

5、熟悉颞下颌关节的解剖特点及比邻关系

6、了解相关颅骨的结构特点,表面重要骨性标志的位置、内容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见教材375页)

三、实验用品(见教材375页)

四、实验时间 日期: 课时:

五、绘图(p94 图4-3,p100图4-9)

实验

二、口颌面颈部肌及唾液腺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分布特点

2、掌握咀嚼肌的位置、分布特点及其附着部位和临床意义

3、掌握腮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4、熟悉面部表情肌的解剖特点、活动及临床意义

5、熟悉舌骨上肌群的组成、活动及临床意义

6、了解面部主要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和活动形式

7、了解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

1、解剖面部浅层结构,观察部分表情肌的附着部位及方向

2、观察面部主要表情肌的位置及附着特点

3、观察咀嚼肌的位置、附着特点及肌纤维方向

4、解剖腮腺,观察腮腺的位置及外形

5、观察腮腺的解剖层次

6、观察腮腺筋膜及腮腺鞘的解剖结构特点

7、观察下颌下腺、舌下腺的位置及外形

三、实验用品

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一套

2、标本及图谱

(1)面部表情肌

(2)面部咀嚼肌

(3)腮腺及腮腺导管

四、实验时间

日期: 课时:

五、绘图(p132 图6-14,p200图10-1)

实验

三、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结和淋巴管

1、重点掌握颈动脉三角区的境界和组织结构特点

2、掌握颈总动脉的走行及分支特点

3、掌握口腔颈外动脉结扎有关的解剖内容

4、掌握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分布及其走行特点

5、掌握面部浅层动脉及静脉的走行,了解其分布范围

6、掌握翼静脉丛,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临床意义

7、掌握面部动、静脉的吻合形式

8、熟悉颈部清扫淋巴的有关解剖内容

9、了解下颌后静脉的相关解剖内容

10、了解静脉角以及淋巴注入

二、实验内容

1、观察颈总动脉的起点

2、观察颈动脉三角区的解剖内容和颈动脉鞘的解剖特点

3、观察颈外动脉的面颈部主要分支

4、观察舌骨舌肌及面动脉的走行、分支分段

5、观察面部面动脉、面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

6、观察上颌动脉、静脉的走行及分支属支和脑膜中动脉的走行

7、观察下牙槽动脉及其相关神经的关系

8、观察翼静脉丛与上牙槽神经麻醉的解剖关系

9、观察胸导管及静脉角的关系

10、观察腮腺旁、耳旁、颈部的浅淋巴

三、实验用品

1、整尸开胸腔标本一具

2、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

3、面颈部血管及淋巴的标本和挂图

四、实验时间

日期: 课时:

五、绘图(p175 图8-4,p184图8-7)篇三: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目的:观察动物细胞结构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镊子、纱布、滴管、消毒牙签、稀碘液、生理盐水。实验步骤:

一. 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2.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3.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4.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破片的生理盐水滴中 涂抹几下。5.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的水滴,然后缓缓地盖在水 滴上,注意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6.在盖玻片的翼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 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 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将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重点观察一个口腔上皮细胞。

实验图像: 200倍

实验结论:

个结构。从而得出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800倍 能够观察到淡黄色的一个个,或成簇的口腔细胞和口腔细胞群。能够辨别口腔细胞的结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少了细胞壁这

实验者:施锦宇 实验日期:2013.04.10篇四:口腔修复学实习指导

口腔修复学实习指导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修复教研室 2005 5 25 本实验指导是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口腔专业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第五版编写的。内容紧扣教学大纲,并介绍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实验操作,生产实习和毕业后均能作为参考。

全书共分四章:牙体缺损的修复:包括铸造全冠、桩冠、烤瓷冠的制作;固定义齿修复:包括前牙烤瓷固定桥、后牙铸造固定桥的制作;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包括前牙缺失,后牙缺失基托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及铸造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包括全口义齿的颌位记录、排牙、修整外形等。另外还详细介绍了高温包埋铸造术、打磨抛光技术及烤瓷技术、各种装盒法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本实习指导由交大口腔医学院修复教研室王宇春、逯宜、安虹、张颖等在原实习指导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编写,增加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如:烤瓷冠、桥的制作;铸造支架式义齿的制作等。另外修复教研室的白乐康教授、李晓红副教授对本实习指导的编写作了许多指导工作,特此致谢!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 修复教研室 2005 5 25 前 言

目 录

实验一 口腔检查及修复前准备 3 实验二 采取印模及模型灌注 5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实验七 实验八

实验九 实验十 实验十一 实验十二

铸造全冠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pfm)核桩冠 前牙金属烤瓷固定桥 后牙铸造金属--塑脂联合固定桥 全口义齿的制作 6| 缺失基托式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 |1 缺失基托式可摘局部义齿的制作 87 |67缺失铸造支架式义齿的制作 可摘局部义齿的修补 6 9 13 15 18 19 27 32 33 38 第一部分 绪 论

实验一 口腔检查及修复前准备

目 的:了解口腔检查方法、制定治疗计划 内 容:

1、两人一组,相互进行口腔检查;

2、书写病例,确定治疗方案。

要 求:

1、掌握口腔一般检查、病例书写、修复前准备;

2、了解口腔特殊检查方法。

器 械:检查盘、口镜、镊子、探针。方 法:

一、口腔检查要点

1、唇颊部的丰满度;

2、颌面部上、下各部分之间是否协调,左右是否对称;

3、开口度与开口型:开口度为4cm,小于2cm为开口受限;大于4.5cm为开口过大,正常开口型为“↓” ;

4、下颌前伸、侧向运动情况;

5、关节区是否有压痛,关节动度、运动时两侧是否一致、有无弹响;

6、颌位关系:是否正常,有无上颌、下颌前突;

7、咬合关系:是否正常,有无深覆牙合、反牙合、对刃牙合、锁牙合、开牙合等;

8、余留牙:

(1)牙色、牙体病、牙周病。

(2)有无伸长、松动、倾斜、移位。(3)牙磨耗情况。(4)有无残根、残冠。

(5)口腔卫生情况。

9、缺牙区:

(1)部位及数目;

(2)缺牙间隙的大小(包括近远中距及牙合龈距);

(3)缺牙区牙槽嵴情况:拔牙创愈合情况,有无碎骨片、骨尖、骨刺,牙槽嵴丰满度及吸

收情况。

10、颌骨情况:颌弓的形态、有无过大的骨突、倒凹;

11、腭穹窿情况:高、低、适中;

12、粘膜情况:厚簿情况,有无炎症、溃疡、增生物等;

13、软组织情况:系带、舌体情况;

14、唾液情况:稀稠度及分泌量;

15、其他情况:有无修复体及其修复效果、重做原因,有无不良修复体等。

二、修复前准备

1、治疗龋坏、残根、残冠,无保留价值的应拔除。

2、拔出或治疗过度伸长牙及倾斜、移位牙。

3、修整过大的骨突、骨尖。

4、系带附丽过低应修整。

5、治疗龈炎、牙周炎。

6、治疗软组织炎症等。

7、去处不良修复体。

三、特殊检查

1、研究模型检查法:弥补口腔检查的不足,仔细观察牙齿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牙弓的长度、咬合关系,必要时可上颌牙合观察。

2、x光检查(1)牙片:

(2)曲面断层片:(3)头颅定位片:

四、病例书写:

(一)要求

1、主 诉:要求含有症状、部位、时间三要素。

2、现病史:要求疾病的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记述现病史及治疗情况,既往修复史、旧义

齿情况、患者要求等

3、检 查:包括缺损或缺失部位,牙槽嵴、邻牙、对颌牙情况,覆牙合覆盖,粘膜、舌体、面部、张口度、tmj,与本次疾病有关的阴性体征。

4、诊 断:要求名称确切、主次排列有序。

5、处 治:要求

(1)详细的治疗计划;(2)本次的治疗、处理方法;(3)需转科治疗内容;

(4)预约复诊日期。

(二)举 例 1990,5,4 主 诉:上前牙及右上后牙缺失2月余

现病史:2月前上前牙因松动而拔除;上颌右侧后牙因龋坏严重而拔除。过去史:无传染病,无癫痫?等。家族史:无遗传性倾向。

检 查:1|56缺失,拔牙创愈合良好,牙槽嵴丰满,缺隙大小正常;对牙合牙无伸长;|4 远

中颈部龋ii度、楔缺;|12ⅰ度松动,牙周袋深2mm,无牙龈缩。前牙ⅰ度深覆牙合。下颌牙石ii度, 余牙可。上颌唇系带附丽过低。颌面部正常,开口度、开口型正常。颞颌关节区无压痛,无偏牙合。

x 片:根部牙槽骨有少量吸收。

诊断:

1、上牙列缺损

2、远中颈部龋ii度、楔缺

3、下颌牙石ii°

建 议: 1|56 活动义齿修复 处 理:

1、口外行上唇系带修整术;

2、口内治疗

3、洁牙

4、择期修复

实验二 采取印模及模型灌注

目 的:

1、通过参观对口腔修复学有初步的了解。

2、了解采取印模的方法及灌注模型的方法。篇五:口腔解剖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

四、口腔颌面颈部神经

一、目的和要求1、2、3、4、5、6、7、掌握三叉神经核、三叉神经节的位置。掌握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其分支的走行、分布和临床意义,麻醉的注意事项。掌握面神经的管内段分支和管外段的走行、分布,及其与腮腺的关系。熟悉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在口腔颌面的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熟悉迷走神经的走行。熟悉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的组成成分。了解内脏神经在口腔颌面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1、2、3、观察三叉神经起点和三叉神经节的位置。观察眼神经和眶上裂、上颌神经和圆孔、下颌神经和卵圆孔。观察下颌神经:耳颞神经、颊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

观察上颌神经:翼腭神经节、腭神经、前中后上牙槽神经、眶下神经。

4、观察面神经出颅部位,管内段主干、分支、走行

观察面神经穿茎乳孔后在腮腺的走行及其分支

5、观察下颌下神经节。

三、实验用品1、2、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 模型及图谱: 三叉神经、面神经、迷走神经、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

节。

四、实验时间

日期: 课时:

五、绘图(p146 图7-1)

实验

五、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一、目的和要求

1、掌握腮腺咬肌区的境界、解剖层次、内容、导管等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2、掌握面神经与腮腺的关系。

3、掌握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4、掌握舌、腭部的结构特点。

5、掌握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的解剖内容和临床意义。

6、掌握颌面部间隙的解剖范围、层次内容。

7、了解颌面部各间隙的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腮腺位置、外形及腮腺筋膜。

2、观察面神经出腮腺时的位置。

3、观察咽旁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

4、观察面侧深区的境界和内容。

5、观察软腭、舌的剖面标本。

6、观察颈动脉三角境界和内容。

三、实验用品

1、头颈部尸体及解剖器械

5.混凝土梁实验心得(范文) 篇五

一开始,我们接触混凝土工程的时候,学起来觉得相当的困难,好多东西真的不知道讲什么,真的有种晕晕的感觉。但是,听到老师说我们要做实验,那时的心情就相当激动,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对实验十分感兴趣。

接下来,我们就根据老师的要求,开始设计我们的混凝土矩形梁。矩形梁的设计过程中,由于我们经验的不足,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力求做到更符合经济质量的综合要求。在这修改的过程,我们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以及加深了理解,更深入地体会理论与实际操作的之间联系与差距。

接下来,我们绑钢筋,装模,最后浇捣,经过28天标准条件下的养护,我们就进入最重要的环节——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的破坏试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历经半个多小时的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的破坏试验终于完成了。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的破坏试验,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梁的构造、正截面计算的基本内容、受弯构件的工作阶段、破坏特征。我们进一步巩固本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本课程的专业内容,使我们能够系统性的掌握从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综合知识的水平,了解在纯弯曲段内正截面的受力状态和变形规律,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我们试验研究的能力。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经过几个星期的折腾,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实验终于把实验做完了。

首先要感谢小组各个同学之间的配合,让我们懂得了团队的合作,这个实验如果没有我们八个人的齐心协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只有真正去实践的时候才知道我们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践是由区别的,通过合作让我们解决了一个个的难题,但是在尊敬的老师和几位实验助理员不厌其烦的指导下,我们一波三折的完成了一次次的实验,体会到了什么是苦尽甘来。

把理论基础搞扎实,平时多听课,实践少犯错,是我这次实验的另外个体会。同时非常期待下一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本次实验从设计到浇筑,再到测量实验数据都是全组齐心合作,共同完成的,虽然本次实验还有一些不足,但我认为本次实验的效果已经收到了。全过程参与实验的相关工作以及亲身操作使得我们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性的试验结果,这二者的转变既加深了我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这次实验的意义极大。当然,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尽早的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多动手操作。我相信,我会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好。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我们做了历时差不多两个月的钢筋混凝土梁实验。开始,我们对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什么的都不知道,可是,通过之前两个月的课堂理论学习,我懂得了配钢筋的种类、规格等,懂得了知道受力情况后,受什么样的力该配什么样的钢筋,都心里有个谱了。

首先,老师给了一些基本的设计条件以及要求。

我们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以及课本的知识要点,对设计题目进行符合质量,经济,合理的设计,进行配钢筋。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经验的缺失,我们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力求做到更符合经济质量的综合要求。在这修改的过程,我们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以及加深了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的之间联系与差距。

过了大概一个多星期,我们进行了钉模板和绑钢筋的工作。这过程,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工地的工作人员的辛劳。同时,我们对浇混凝土的前期准备工作以及细节处理有了更真实的理解与认识。

接着,我们在老师的帮助下,买回来了商品混凝土。在这之前,我们上个学期,学习《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时已经进行了一次混凝土设计与实验操作。虽然,我们没有再次配制,而是选择了购买,但是,我们还是在浇混凝土的过程当中学会了捣动的作用,以及一些细节的处理。

最后,我们进行了实验以及做实验报告。

在这过程,我们学会了很多,包括实践的与理论的。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和我们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重要课程。课程实践性较强,又和实际工程设计紧密相连,《规范》在计算和构造方面的规定纷繁复杂。

这次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从开始的布置到设计再到布钢筋,最后截面破坏,历时两个多月,从书本上学到这方面知识到把理论变成现实,我们成功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手中的数据变成实物的历练,或许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工作内容之一呢。通过动手设计这试验,我们不但学到如何面对实际操作时可能面对的问题以外,他还帮助了我们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这次梁设计的能体现你个人的能力和创新,也有助于期末的课程设计。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才是真正地学会知识。

总结

时间过得真快,这么快就学期末了,我们的混凝土实验课也随着学期的结束,也高一段落。这次的混凝土实验,我觉得是我上大学以后,做过最有意义的一次实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整组人都对这次的实验非常用心。首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由于队员们的合作,设计很快就坐出来。然后,到我们开始着手进行实验,我们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每个人都负责自己该做的东西,有的绑扎钢筋,有的筑模板。在整组人的合力下,我们的试件模型做出来啦。到开始灌混凝土的时候,大家一起浇灌,一起工作,我们很快完成。最后,对试件做测试,我们也每一个人各自负责自己的数据,研究梁的断裂情况。整个实验下来,我觉得很美满。这次的实验,让我可以充分认识到混凝土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过程,让我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混凝土结构。在实验里,我真的获益匪浅,学到好多东西,非常实用。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和我们工程管理专业必修的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重要课程。课程实践性较强,又和实际工程设计紧密相连,《规范》在计算和构造方面的规定纷繁复杂。

这次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让我认识到设计一条梁到浇筑一条楼板要经历将近五个星期的实践,让我巩固了课本的知识,也让我参与到如何设计一条梁,如何进行绑扎钢筋,如何支模板,如何和同学们合作,等等。

通过此次的实验,不但让我加深了课本知识,也让我体会到实践不能马虎,不能有太多的个人主意,要懂得配合。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让我感兴趣就是实验——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的破坏试验。

一开始,我们设计矩形梁,交给老师检查,检查通过之后,我们就开始绑钢筋,装模板,浇捣混凝土,在标准条件下养护28天之后,进行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从设计矩形梁到实验数据的整理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分工合作,任务明确,安排有序,井井有条。

通钢筋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的全过程,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梁的构造、钢筋构造、配筋率、正截面计算的基本内容、受弯构件的工作阶段、破坏特征。把数据整理后,我们验算了实验梁在不同荷载作用下控制断面(最不利截面)的应力、挠度和裂缝开展的位置及宽度,梁最大破坏荷载时相应的挠度。

试验完成后,将实验记录值整理,将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或测试极值取舍后作为实测值再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最后我们编写实验报告书。

在整个“设计——实验——整理”过程中,我们进一步巩固了本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结合本课程的专业内容,使我们能够系统性的掌握从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设计和计算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综合知识的水平,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我们试验研究的能力。

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心得

这次混凝土矩形梁正截面破坏试验从开始的布置到设计再到布钢筋,最后截面破坏,历时两个多月,从书本上学到这方面知识到把理论变成现实,我们成功了。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把手中的数据变成实物的历练,或许这就是我们以后的工作内容之一呢。通过动手设计这试验,我们不但学到如何面对实际操作时可能面对的问题以外,他还帮助了我们巩固了书本的理论知识。这次梁设计的能体现你个人的能力和创新,也有助于期末的课程设计。

我们结合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以及课本的知识要点,对设计题目进行符合质量,经济,合理的设计,进行配钢筋。在设计的过程中,由于我们经验的缺失,我们进行了一次次的修改,力求做到更符合经济质量的综合要求。在这修改的过程,我们对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巩固以及加深了理解,更深入地体会到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操作的之间联系与差距。

6.非平衡电桥实验报告范文 篇六

日,第批 签到序号:

【进入实验室后填写】

福州大学

【实验 四 】非平衡电桥

(306 实验室)

学 学 院

班 班 级

学 学 号

姓 姓 名

实验前必须完成【实验预习部分】

登录下载预习资料

携带学生证 提前 10 分钟进实验室

实验预习部分 【 实验目的】

【 实验仪器】(名称、规格或型号)

【 实验原理 】(文字叙述、主要公式、原理图)

实验预习部分 【 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预习部分

观察非平衡电桥的输出特性:

约 按照上图接线,电源电压调节到约 3V,接通电路,从小到大调节XR,观察对应的输出电压。

二、测量非平衡电桥零点附近输出特性,并计算零点灵敏度 1、判断电桥是否平衡时数字多用表使用

(直流/ 交流)电压

(最大/ 最小)档,当输出电压为

时电阻箱取值为0 XR。

。、在0 XR 附近选择不同的阻值,测量相应的输出电压,作出非平衡电桥的曲线,用图解法求出零点灵敏度,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为了作图方便,应取整数值。

数据记录与处理

一、非平衡电桥电压输出特性:

值 标称值 R 1 =

,R 2 =

,R 3 =

,电桥比率23RKR 

得 测得 E=

,电桥平衡时 R X0 =

,0 2(1)KS EK理论值=

R X())

 R X())

-300-250-200-150-100-50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K R X((k ))

U o((mV)

二、非平衡电桥 电压输出特性:

值 标称值 R 1 =

,R 2 =

,R 3 =

,电桥比率23RKR 

得 测得 E=

,电桥平衡时 R X0 =

R X((k ))

 R X((k ))

-30-25-20-15-10-5 0 5 10 15 20 25 30 K R X((k ))

U o((mV)

在直线(一)

上取两点:

A 点坐标(,)

B 点坐标(,))

率 斜率 k=

实测零点灵敏度 S 0 =kR X0 K=

思考题:

1.电桥的 K K 越

(大/ / 小),非线性误差越小。

2.图解求得的直线斜率 k k 与电桥比率K K:

是同一个物理量吗?答:。

实验预习及操作成绩

实验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

实验报告成绩

报告批阅教师签字

7.实验报告实验心得5则范文 篇七

实验名称:图及其应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机时:2 学时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图的两种存储结构(邻接矩阵和邻接表)的表示方法 2.掌握图的基本运算及应用

3.加深对图的理解,逐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编程能力 二.实验内容:(1)基本实验内容:

采用邻接表或邻接矩阵方式存储图,实现图的深度遍历和广度遍历; 用广度优先搜索方法找出从一顶点到另一顶点边数最少的路径。三.程序及注释:

#include “stdio.h” #include “limits.h” //INT_MAX头文件 #include “windows.h” //boolean头文件 #define INFINITY INT_MAX #define MAX_VERTEX_NUM 20 #define OVERFLOW-1 #define OK 1 #define ERROR 0 typedef int Status;typedef enum {DG,DN,UDG,UDN} GraphKind;typedef int VRType;typedef char VertexType;typedef char* InfoType;typedef int QElemType;//边信息

typedef struct ArcCell{ VRType adj;//1或0表示是否邻接,对带权图,则为权值类型 InfoType *info;}ArcCell,AdjMatrix[MAX_VERTEX_NUM][MAX_VERTEX_NUM];//图结构 typedef struct {

VertexType vexs[MAX_VERTEX_NUM];//定点向量 AdjMatrix arcs;

//邻接矩阵,为一二维数组 //图的当前顶点数和弧数 int vexnum,arcnum;GraphKind kind;

//图的种类标志

}MGraph;//辅助队列

typedef struct QNode{ QElemType data;//数值域 struct QNode *next;//指针域

}QNode, *QueuePtr;typedef struct{ QueuePtr front;//队头 QueuePtr rear;//队尾

}LinkQueue;//初始化队列

Status InitQueue(LinkQueue &Q){

Q.front = Q.rear =(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if(!Q.front){ printf(“内存分配失败!”);exit(OVERFLOW);} Q.front->next = NULL;return OK;} //插入元素到队尾

Status En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QueuePtr p =(QueuePtr)malloc(sizeof(QNode));if(!p){printf(“n内存分配失败!”);exit(OVERFLOW);} p->data = e;p->next = NULL;Q.rear->next = p;Q.rear = p;return OK;} //队列判空

Status QueueEmpty(LinkQueue Q){ return Q.front == Q.rear;} //销毁队列

Status DestroyQueue(LinkQueue &Q){

while(Q.front){Q.rear = Q.front->next;free(Q.front);Q.front = Q.rear;} return OK;} //删除队头元素

Status DeQueue(LinkQueue &Q,QElemType &e){

if(QueueEmpty(Q)){printf(“n队列为空!”);return ERROR;} QueuePtr p = Q.front->next;e = p->data;Q.front->next = p->next;if(Q.rear==p)Q.rear = Q.front;free(p);return OK;} //对顶点v定位,返回该顶点在数组的下标索引,若找不到则返回-1 int LocateVex(MGraph G,char v){

for(int i=0;i

G.kind = UDN;printf(“输入顶点个数和边数(如:4,3):”);int vexnum,arcnum;scanf(“%d,%d”,&vexnum,&arcnum);G.vexnum=vexnum;G.arcnum=arcnum;//判断是否超过顶点最大个数 while(G.vexnum>MAX_VERTEX_NUM){printf(“最大顶点为20,重新输入(如:4,3):”);scanf(“%d,%d”,&G.vexnum,&G.arcnum);} printf(“n依次输入顶点向量值n”);int i;for(i=0;i

//清空缓冲区 fflush(stdin);printf(“第%d个:”,i+1);scanf(“%c”,&G.vexs[i]);} //初始化邻接矩阵 for(i=0;i

int values;printf(“n输入依附两个顶点的边及其权值<如,a,b,1>n”);for(i=0;i

printf(“第%d条:”,i+1);//清空缓冲区 fflush(stdin);scanf(“%c,%c,%d”,&rear,&front,&values);int m,n;//定位两顶点在vexs数组中的索引 m = LocateVex(G,rear);n = LocateVex(G,front);if(m==-1||n==-1){

printf(“输入顶点或不在此图中,请重新输入!n”);i--;continue;} //赋予对应矩阵位置的权值,以及对称弧的权值 G.arcs[m][n].adj = values;G.arcs[n][m].adj = values;} return OK;} //CreateUDG //矩阵输出

void printArcs(MGraph G){

int i;printf(“ ”);//输出第一行的顶点向量 for(i=0;i

for(int j=0;j

else printf(“ %d”,G.arcs[i][j].adj);}} printf(“ ∞”);

printf(“n”);} //访问顶点v输出

Status printAdjVex(MGraph G,int v){ printf(“%c ”,G.vexs[v]);return OK;} //查找v顶点的第一个邻接点

Status FirstAdjVex(MGraph G,int v){ //查找与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点,找到后立即返回其索引,若找不到,则返回-1 for(int i=1;i

return i;} return-1;} //查找基于v顶点的w邻接点的下一个邻接点 Status NextAdjVex(MGraph G,int v,int w){

//查找基于顶点v的w邻接点的下一个邻接点,找到之后立即返回其索引,若找不到,则返回-1 for(int i=w+1;i

boolean visited[MAX_VERTEX_NUM];//函数指针变量

Status(* VisitFunc)(MGraph G,int v);//DFS,从第v个顶点出发递归深度优先遍历图G void DFS(MGraph G,int v){

visited[v] = TRUE;//访问第v个顶点 VisitFunc(G,v);for(int w=FirstAdjVex(G,v);w>=0;w=NextAdjVex(G,v,w)){if(!visited[w])

DFS(G,w);}} //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Traverse(MGraph G,Status(*Visit)(MGraph G,int v)){ //将函数复制给全局的函数指针变量,待调用DFS时使用

VisitFunc = Visit;int v;//将访问标记初始化为false for(v=0;v

void BFSTraverse(MGraph G,Status(*Visit)(MGraph G,int v)){

//按广度优先非递归遍历图G,使用辅助队列Q和访问标志数组Visited int v;int u;//将访问标记数组初始化为false for(v = 0;v

//判断顶点V是否被访问 if(!visited[v]){//将第一次访问的顶点对应的访问标记数组位置赋值为TRUE

visited[v] = TRUE;//输出顶点v Visit(G,v);EnQueue(Q,v);while(!QueueEmpty(Q)){//按入队序列取出顶点,便于查找此顶点的邻接点

DeQueue(Q,u);//查找当前顶点邻接点

for(int w=FirstAdjVex(G,u);w>=0;w = NextAdjVex(G,u,w))

if(!visited[w]){visited[w] =TRUE;Visit(G,w);EnQueue(Q,w);}}} //销毁队列 DestroyQueue(Q);} int main(){

printf(“====图的创建及其应用====n”);//创建一个图 MGraph G;CreateUDN(G);//用邻接矩阵输出图

printf(“n图的邻接矩阵输出如下:n”);printArcs(G);//深度优先遍历

printf(“n深度优先遍历序列:n”);DFSTraverse(G,printAdjVex);printf(“n”);//广度优先遍历

} printf(“n广度优先遍历序列:n”);BFSTraverse(G,printAdjVex);printf(“n”);四.运行结果:

五.实验心得:

8.电子技术实习实验报告范文 篇八

---OCL高保真扩音电路的制作

姓名:班级: 学号: 同组人:

实习报告实习报告格式实习报告注意事...土木工程实习报...会计实习报告计算机IT实习报...●实验目的1.巩固课程所学知识 2.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3.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4.掌握电路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5.学习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 6.学会常用仪表的使用方法

7.学会检测、测量各种常用的电工电子器材

●实验元件

铜板一块 10uF电容4个 100uF电容2个 合适阻值的电阻若干电位器一个 集成运放一个 H-9014三极管2个 T-9012三极管一个2N3055型三极管2个 C-8550三极管一个S-8050三极管一个 导线 在使用这些元件值前,需要对其进行测试,检验是否完好、确定个运放放大器的各管脚号、测试电容的正负极及三极管的基极(b)集电极(c)发射极(e)。各元件的检测方法:

1、如何测量一个位置三极管的b、c、e极: 把万用表调到10K的欧姆档。

总有一个管脚与另两个管脚导通,这个管脚就是基极b。如黑表笔接基极时,红表笔与另两个管脚导通,就是NPN型,反之PNP型。NPN型两表笔分别接两个N极,用手指同时用力捏住基极与接黑表笔的极,观察指针偏转情况,再调换表笔,重复上述过程,指针偏转

大的一次,黑表笔借集电极c,红表笔接发射极e。

PNP型方法与NPN型类似,用手指同时用力捏住基极与接红表笔的极,观察指针偏转情况,再调换表笔,重复上述过程,指针偏转大的一次,红表笔接集电极c,黑表笔接发射极e。

2、电阻

直接用万用表的电阻档进行测量,注意选择正确的量程测量较大电阻时,不要用双手直接接触电阻两引脚。阻值在误差范围内的可用。

3、电容

用万用表的电阻档测量一半:R*1测量1000uF以上的电容器。R*10测量100uF以上电容器。R*100测量10uF以上电容器。R*1K测量1uF以上电容器。R*10K测量0.1uF以上电容器。测试时,表针跳起后回到原位,表示电容式好的。跳动幅度越大表示电容器的容量越大。

●实验内容

设计、制作功率放大器,实现声音的功率放大。掌握电路板的设计。掌握故障检测的方法。●实验参数

1.输出功率p>=8W; 2.负载Rc=8欧; 3.带宽80-12000Hz; 4.灵敏度<=0.5 mV;

5.失真度约为5%;

6.噪声电压(规定放大器输入端短路,u<50mV(峰峰值)); 7.输出连续可调。

d.以开焊锡丝:当锡丝荣华一定量后迅速移开锡丝。e.移开电烙铁:当焊料的扩散范围达到要求后移开电烙铁。(3)焊接注意事项

a.烙铁的温度要适当:可将烙铁头蘸松香去检验,烙铁头上松香的亚持续到3、4秒温度合适,不足2秒烙铁头过热,持续6秒以上温度不足。

b.焊接的时间要适当:从加热焊料到焊料通话并流满焊接点,一般在3秒内完成。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

c.焊料与焊接使用要适量:焊料过多会降低管脚之间的绝缘性;焊剂过多会造成管脚与管座之间的接触不良。反之,过少已造成虚焊。d.焊接过程不要出动焊接点:在焊接上的焊料未完全冷却凝固时,不应移动被焊元件及导线,否则焊点易变形,也可能出现虚焊现象。焊接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烫伤周围的元器件及导线。否则焊点易变形,也可能出现虚焊现象。焊接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烫伤周围的元器件及导线。

9.在电路板上连出所需的电线 10.调试测试。调试步骤

检查无误后通电。Q点电位为0,AB之间电压为2V左右;

测T5,T6的Ube〉=0.4~0.6v,T3,T4的Ube〉=0.4~0.6V; 测集成运放的管脚2.3号管脚约为0

2.6号管脚为-1.4V2.7号管脚为+12V2.4号管脚为-12V(4)与耳机相通的一根线作地线,另一根连信号源.电路板图如下:

● 实验课后题:

如何测量一个位置三极管的b、c、e极? 答:把万用表调到10K的欧姆档。

9.会计电算化实验报告(范文) 篇九

班级:学号:姓名:

一、实验名称:总账系统初始化

二、实验目的:系统的学习总账系统初始化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方

法。

三、实验要求:要求掌握总账系统初始化中设置会计科目、录

入期初余额及设置相关分类的方法。

四、实验步骤:

1、设置系统参数

2、指定会计科目

3、增加会计科目

4、修改会计科目

5、设置项目目录

6、设置凭证类别

7、输入期初余额

8、设置结算方式

9、帐套备份

五、实验体会:

通过十余周的上机实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认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要多加注意:

1、由于账套一旦启用将不能修改,所以进行账套的初始设置一定要认真谨慎。

2、虽然在上机学习中口令密码不需牢记,但在实际应用中设置各操作员时务必要牢记口令密码。

3、在学习过程中每做完一个实验便要进行帐套备份,而实际工作中却要在以下几个阶段需要进行系统数据备份,分别是在启用账套

前,基础设置完成后,录入期初余额前、填制凭证前、对账前和结帐前。

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掌握了会计电算化的上机操作要点和相关技巧,并且由于课程特点和操作要求,大大提高了我针对会计操作的谨慎性和责任感,亲身体验到了会计电算化的时代性与重要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输入期初余额后,进行对账,却发现试算不能平衡,仔细检查并修改后才达到试算平衡。经与同学讨论后了解到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出现了此现象。我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会计工作的谨慎、真实、准确的要求还不够深入理解,未能做到足够认真、准确的进行会计工作。

由此而知,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不是摆在书本上的理论,只有真正参加实践工作,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合理、正确的完成工作。同时,会计电算化也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软件平台是固定的,但操作员却是灵活的,因企业生产方式、经营结构等方面不同,对软件的应用效果也会大有不同。身为会计人员,就要在企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认真架构企业都有的软件平台。

10.实验报告实验心得5则范文 篇十

1.观测夫琅禾费衍射现象,理解衍射原理; 2.用单缝衍射原理测定狭缝的宽度。

【实验原理】

光的衍射现象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表现。根据光源及观察衍射图象的屏幕(衍射屏)到产生衍射的障碍物的距离不同,分为菲涅耳衍射和夫琅禾费衍射两种,前者是光源和衍射屏到衍射物的距离为有限远时的衍射,即所谓近场衍射;后者则为无限远时的衍射,即所谓远场衍射。要实现夫琅禾费衍射,必须保证光源至单缝的距离和单缝到衍射屏的距离均为无限远(或相当于无限远),即要求照射到单缝上的入射光、衍射光都为平行光,屏应放到相当远处,在实验中只用 两个透镜即可达到此要求。实验光路如图六所示,L 1 L 2φx k /2 与狭缝 E 垂直的衍射光束会聚于屏上 P 0 处,是中央明纹的中心,光强最大,设为 I 0,与光轴方向成Ф角的衍射光束会聚于屏上 P A 处,P A 的光强由计算可得:

式中,b 为狭缝的宽度,为单色光的波长,当β=0 时,光强最大,称为主极大,主极大的强度决定于光强的强度和缝的宽度。

当β=Kπ,即:

时,出现暗条纹。

除了主极大之外,两相邻暗纹之间都有一个次极大,由数学计算 可得出现这些次极大的位置在β=±1.43π,±2.46π,±3.47π,…,这些次极大的相对光强 I/I 0 依次为 0.047,0.017,0.008,… 220sinI I A )sin( bbK  sin),,     3 2 1(K图六

π π π π 2π ππ π 1.43π 2.46πβ 图七夫琅禾费衍射的光强分布 夫琅禾费衍射的光强分布如图七所示。

e-Neφ 图八

夫琅禾费单缝衍射的简化装置

用激光器作光源,则由于激光束的方向性好,能量集中,且缝的宽度 b 一般很小,这样就可以不用透镜 L 1,若观察屏(接受器)距离狭缝也较远(即 D 远大于 b)则透镜 L 2 也可以不用,这样夫琅禾费单缝衍射装置就简化为图八,这时,则 【实验步骤】

1.测量单缝的宽度 ①连接好实验装置,调节激光器的方位及旋转激光器的前端,使激光器发出平行于光具座的平行光。前后移动接收屏,使直接接收的激光光斑的位置、大小不变。

②将有单缝的衍射屏放在支架上;使衍射屏靠近激光器。调节衍射屏支架上的相应旋钮,使激光垂直照射到 最窄 的单缝上(怎样判断达到了垂直照射),测量单缝到测距器的距离 D,在光具座直接读出距离即可; D x/ tan sin    x D K b /  

③ 测出两条第一级、第二级衍射暗条纹中心之间的距离 2x 1,2x 2(注意 一次测量过程中 鼓轮旋转不能反转),即可求出第一级、第二级到中央零级明纹中心距离x 1,x 2,将  =690nm、x 1、x 2,和 D 及 K=1、2 的值代入公式 计算出单缝宽度,用不同级数的结果计算单缝宽度的平均值。重复测量三次.注意:处理数据时请统一物理量的单位为毫米。

2.观察其它衍射图像。

[ [ 数据记录与处理] ]

记录表格  =690nm=

mm;

D=

mm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单缝宽度 b b 及误差。

写出测量结果的完整形式。

[ [ 思考问题] ]

根据测量结果,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

次数 X 2L mm X 1L mm

X 1R mm

X 2R

mm

x 1 =(X 1R-X 1L)/2 mm

x 2 =(X 2R-X 2L)/2

mm

x D K b /  

1.主要技术参数与指标 1、导轨:1250mm。、半导体激光器座:配φ16 半导体激光器。、小孔狭缝板及光栅板规格(图一、图二)

上一篇:山西文化产业下一篇:玉兰_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