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2024-10-17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共12篇)

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一

1.高中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必须认真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评价包括三部分:㈠ 信息意识;㈡ 信息能力;㈢ 信息道德。

2.李冬梅老师在她的专题讲座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过程性评价策略与方法”(视频)中,把过程性评价应该遵循的八个原则归纳为:⑴ _及时;⑵ 明确有效;⑶ 针对性强;⑷ 具体明确;⑸频繁;⑹公正公平;⑺积极;⑻面向全体。

3.专题讲座中李冬梅老师举了一个《第 6 课第二章信息获取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自助游计划》的例子,请你举一个适合你的学生的关于“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的学生实践作业的例子(简述实践内容与要求及呈现方式与要求即可)。实践内容及要求:

王老师是刚分配的老师,他很想了解运城的风土人情,请为王老师设计一个运城一日游的旅游计划。

搜索运城有文化内涵以及地方特色的经典景点,为王老师设计一个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费用等情况的旅行计划,并说明这个计划的设计理由以及旅游将要达到的效果。呈现的方式以及要求:

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收集到的资料加工处理用所学过的应用软件展示给同学,尽量做到图文结合,形象生动,引起学生的旅游兴趣。(软件类型不做具体要求)4.你看了李冬梅老师“把巩固性作业放到课堂上来,每个模块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 10 ~ 15 个实践作业,每个实践作业用时 60 分钟。实践作业采取成就性评价,要求应用当堂所学内容创设并解决实际问题,开放主题,只提出实践上的要求,配以评价量规,依据评价量规对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的做法后,有什么感想?你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

看了李老师的成就型评价觉得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积极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点困难。这样使老师的工作大大的增大。不过,冷静的思考之后,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从少做起,从细处做起,逐渐的完善实践作业的质和量,逐渐的完善成就性评价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修改,逐渐的积累并完善。创设情境,开放主题,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做起,让学生了学,好学、真正的有所收获。

2.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二

与其他课程相比, 信息技术课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 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信息技术课程的操作性和技能性较强, 课程的学习任务具有开放性特点。其他学科的评价可以通过试卷等方法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评定, 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除了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外, 还要兼顾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要根据实际情况, 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 在操作上难度更大。

结合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 在评价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理解评价对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中, 评价可以起到检验教学效果、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进程等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综合使用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 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在评价的时候, 要强调其对教学的激励、诊断促进作用, 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尽可能采用评价报告、学习建议等方式, 多运用鼓励性的语言, 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同时找到努力方向。在呈现评价结果时, 不要给学生贴标签或排名次, 要减轻评价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 教师也要通过评价来评估自己的教学工作, 好的方面要保持, 不理想的方面要进行反思, 找到改进的方式,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提高评价效果,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

为了提高评价的效果和质量, 在评价中要避免单一化, 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学生, 也可以是其他人员。要充分考虑和设计学生的自我评价, 并且最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客观的、主动的自我评价能力。

在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中, 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评价本人或本组的研究进程、创作思路、作品优缺点等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 达到认识上的深化, 进而分析、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不仅如此, 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学生的互评可以以叙述自己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 (修改、研究) 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接纳他人的观点, 进行自我反思,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 肯定他人的长处。学生通过互评, 可以开阔思路, 提高鉴别和欣赏的水平, 增强自信心, 通过他评和评他有力地促进自我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 教师虽然减少了相应的评价工作量, 但却达到了更好的评价效果;另一方面,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观察, 对于一项学习研究课题, 允许有不同的结论, 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分析;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评价标准, 制订出更适合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高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和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考虑到这种差异。同时, 高中学生个性特征分化更为明显, 进行信息技术创造的欲望也更强烈, 评价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的确定和选用, 要在保证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 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

一方面, 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 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 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 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和鼓励。

四、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 避免简单化和教条化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96-0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已经在中学基本站稳脚跟,如何推进信息技术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规范信息技术教学行为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的。在学习了李冬梅老师的《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原则与方法》后很受启发。这里结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经验,对信息技术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进行一些思考。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最基础的工作。要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必须遵循一个合理的教学设计原则,这样才能把知识、教材和学生很好的结合起来,也才能上好一堂信息技术课。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实践的蓝本,要搞好教学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与传统文化课程的差异

传统文化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更新,但就总的知识体系而言始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知识系统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教学设计模式也就难有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怎么思考,知识的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都是相对稳定的。而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普及现代科技的学科,有它建立的基础体系,但这个系统是不需要普通信息技术人员所掌握的,普通信息技术人员重在对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我们原来选用的广东版的信息技术教材就侧重了前者,而我们现在选用的人教版的教材就着重体现了后者,因此我们感觉到人教版的教材更适合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特色,不能把信息技术设计成理论课,它的特点就是应用。如果一堂信息技术课走进了传统文化课的设计思路,既失去了课程开设的意义,也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更是对现代教学设备的浪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跳出传统教学设计的思维范畴。

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基本目的应该就是在中学阶段普及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传授基本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由此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技术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基本信息理论的介绍,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指导学生对基本信息工具的应用。注重体现“学习——理解——应用——创新”的基本教学设计思路。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喜爱QQ聊天,喜爱玩游戏等等,就是体现在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软件的兴趣。学生对教师按计划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兴趣,就是还没有深入到教师所设计的环境。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爱接受的形式,还要进一步的思考。同时教学设计还要能体现允许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体现学生吸收知识的兴趣。

三、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本课程的发展特色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信息技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和突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还不能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完善,也许今天传授的信息技术知识明天就要被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所取代,就会成为历史。就连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理论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存有生命力的只是信息技术的原理,这点现实已经证明了,很多过去的信息技术知识就已经淘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性,要体现指导学生思考原理,而不要过分强调学生对已有信息技术知识的死记硬背。要注意引导学生设想知识的延展性,这同时有利于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要结合中学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组织。首先是要充分考虑学校信息技术硬件基础条件,一个脱离了基本硬件条件的教学设计,只能是一种传统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很好落实的。其次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样是中学,城市和农村就存在极大的差异,同样是农村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虽然教学大纲有要求,但落实起来同样要因地制宜,不能按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去要求学生。

五、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要体现灵活的评价方式

4.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篇四

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向我们讲解了观课和评课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使我了解了评课的五个原则:目标性原则;学生为中心原则;学生提高和发展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使自己增长了业务知识,知道了如何评价一节课的好坏,为今后的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提高了自身素质。

高利明教授向我们讲解了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的教学设计,使我们深入的了解了ASSURE模式的六个环节和设计原则。懂得了教学设计要满足以下五个原则,学生的学习才是深刻的:1、当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时;2、当激活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时;3、当向学习者展示新知识时;4、当学习者具体应用新知识时;5、当新知识整合到学习者实际生活中时。从而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遵照这些原则、针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设计,让信息技术真正的深入课堂教学中。

陈守常的“教学光盘播放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让我们了解了光盘的主要功能和光盘应用应注意的问题。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的应用光盘,使光盘发挥最大的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5.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五

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是继续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这是现阶段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一项艰苦而紧迫的任务。校本培训作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更多地以教育现实为着眼点,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训练和提高教育教学技能。

1、加强师资培训,更新课程理念

随着课改实验不断深入,学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也随之凸现。校情不同、问题各异。立足校本,我校从三方面着手,建设开放、民主、有效的教研机制,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

2、培训管理规范性

为保证以校为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高度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制定《华富小学校本课程制度》,营造利于教师教研的氛围,扎实推进校本教研活动,力争“步步有实效”,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研讨制度。校长为校本教研第一负责人,在教研组指导下,组织实验学科的互观课、研讨课等活动,实验教师每学期至少承担区研讨课1次,承担校示范课1次以上。

(2)共享制度。在课改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和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激励每位教师开放自己,利用科组活动、业务学习、学术沙龙、研讨课等多种渠道,通过交谈、协作、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创设共享制度,提供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享经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3)管理制度。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及时收集、整理典型案例、优秀课列、交流论文,通过数据、资料整理调整校本课程研究动态,并设专门机构管理校本课程有关工作。

(4)激励制度。组织形式多样的参评活动,如优秀教案(活动)设计、说课评比、优秀论文、案例选拔,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实验或非实验教师,促进每位教师能说、会写、善评、敢想。

3、深入学科,聚焦课堂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获取、处理大量信息,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学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必然会涉及到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学校培养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我校在实施 “搭积木” 信息技术建设策略,实现了各学科实验室都装备多媒体,做到多媒体进入所有班级,并充分发挥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的优势,确保教学资源随时随调用,自如共享。我们还紧紧抓住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关注热点和难点问题,创造一切条件,让教师们用好、用活、用精现有设备,让信息技术设备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支撑和提升课改的作用。我校每二周就进行一次信息技术培训,从操作系统到文字处理,从Authorware 到Flash,教师们都在电脑房流连忘返。学校在服务器上建立素材库、课件库,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图片、动画、声音素材,方便教师制作课件,可以让教师在互联网上开阔视野,欣赏高水平的讲课,领略最前沿的学科知识,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这样,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联系,选择学习内容,调节进修计划和进程,开展交互式咨询活动,解决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进而把“校本培训”引向一个新的阶段。

6.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总结 篇六

可以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借新课标实施的契机,做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真正从数学教学规律自身特点出发,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被动学习方法,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一点探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议题已摆到广大教育者的面前。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由环境的刺激引发人的行为上的反映,就是说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能够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优势。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

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五、小结

7.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七

一、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此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小学生认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仅仅是打字、玩游戏,教师要改变这样错误的理解,要培养他们对信息技术的数据应用能力,可以通过办公软件的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在Excel中来统计班级学生的分数,通过幻灯片来进行课堂知识的整合,还有就是通过Flash来做一些动画, 通过图片处理来美化照片,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

二、通过网络资源获取知识

现在网络是一个大的万花筒,里面的资源可以利用的有很多, 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搜索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含量,获取有用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是十分有益处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寻找,并且学会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8.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篇八

第四节《插入艺术字》。

课型:

新授。

目标:

1.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的方法,使其熟练运用艺术字工具栏对此进行编辑,学会插入艺术字,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调整,能运用艺术字设置方法设计个性作品,利用绘图工具栏设计简单图形。

2.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任务驱动法”来完成学习任务,从中培养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及积极探讨的能力。

3.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掌握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学会设计简单图形。

课时:

1课时。

准备:

课本素材。

方法:

学生任务驱动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过程:

(一)复旧

学生演示演讲稿的编排。(幻灯片的几种浏览方式,幻灯片的编辑,包括删除、添加、移动、复制)

情导:接下来请学生浏览一些信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电子报刊,然后提问:这些信息浏览完了,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生答:主标题。

师问:为什么会记住这些标题?

生答:因为它鲜明、醒目、突出、字形独特、美观、有艺术美感等。

对了,字形独特、突出、醒目,而且美观,像这样漂亮、有个性的字体,我们把它叫做艺术字!今天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在演讲稿《中国四大高原》中插入艺术字,让标题更加独特而美观吧!

(二)新授

任务:插入艺术字(插入一张新幻灯片,作为第一张,插入艺术字“中国四大高原”)

师:同学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44~45页的内容,2人一组,讨论方法,上机操作。

生上机操作(3分钟)。

师:巡视观看学生操作情况,留心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以便学生操作完后,抓住重点演示。

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学生演示操作(同时总结操作步骤在黑板上板书),点评全班学生操作情况。

1.插入艺术字(板书)

步骤A:插入→图片→艺术字→选择样式→输入文字→调整大小

补充:学生操作时教师随机提问(问题:你还知道其他方法吗?)

找学生示范。(或教师演示)

步骤B:绘图工具栏→插入艺术字按钮

小结:学习了两种插入艺术字的操作方法,同学们表现都很棒!

2.调整艺术字(板书)

小组竞赛:抢答,老师用鼠标指图标按钮,学生说作用,回答好的学生演示,大多数不会的,老师演示。

小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刚才的操作是利用工具栏来实现的,它像一个“聚宝盆”,能帮我们实现很多设计理想。

实践:本节课还有一个小设计,制作金鱼,老师给大家简单演示一下它的制作过程:参照课本第47-50页,老师相信大家会制作出一条更漂亮的金鱼。练习5分钟,学习金鱼的制作。

教师展示本节课优秀作品。

3.小结,鼓励创新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收获。

(2)想一想,漂亮的艺术字还能做什么?(宣传单、手抄报、电子报刊)

(三)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第52页第2题,搜集相关资料……下节课我们将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多媒体演讲稿。

9.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九

根据学校的安排,从5月8日至23日,在教导处的精心组织下,顺利完成了高效课堂公开课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每位教师都能根据竞赛方案做了精心准备,都用上了新的手段,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上课时虽然各位参赛选手驾驭课堂的方法有所不同,但是都体现出了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试图让他们自主去讨论和发现。这正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可以说,通过这次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下面我将本次比赛中发现的优缺点概括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的优点

1、扎实践行新理念。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都能注重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即使没有充分做到也是试图往这个方向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问题追问,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很多教师能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始终体现出生生合作、师生互动的良好态势。

2、注重探索新教法。从参赛课堂看出教师们能够积极参与教改,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创新教法、学法。首先表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受教材的束缚,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教师的导学意识普遍较强。

3、时刻关注学生。从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入手,课堂上教师注重唤醒学生的激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善于倾听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4、导学案得到普遍应用。参赛教师都结合实际设计了导学案,实用性强。

5、各位老师都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的课件各有所长,非常的直观形象,而且很好的应用了白板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教学难点易于接受,起到了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6、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

二、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教学过程表现为“蜻蜓点水”式教学,也就人们常说的“见子打子”。

2、部分教师无效提问和多余讲解太多。教师上课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依据文本和已有知识,通过思考、判断,并组织语言回答。低层次的无效问题不必多问。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还有,跟课堂内容无关的知识也没有必要过多讲解,以免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

3、评价、激励不当。教师要时时关注学情,倾听学生的发言,注重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性。对发言有独到见解的、确实有创意的同学应当给予正面激励评价;对表达不到位或者错误的理解,教师要做到有效点拨。不能让“很好”“真棒”等溢美之词满天飞,而对朗读不到位、回答不明确甚至错误的理解不置可否。评价不当不仅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发展不利,对其他同学也会成为误导。

4、部分教师多媒体使用不熟练,白板技术应用的不好。

三、教学建议

第一,要不断强化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与实践。参赛课堂呈现出了很好优点,但也存在着一定不足。教师们应该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并不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修正课堂教学,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锐意创新,关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态势、过程、评价等一切内在方面,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营造“宽松、民主、和谐”教学氛围;用恰当的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听课时发现,不少教师对教学环节的细化、优化不够。教师们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加大知识储备,拓宽知识广度,提高执教水平。

10.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2014年4月)

2012年9月,我校申报的“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培育项目。学校根据省教育厅要求,及时对课程基地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完善,并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了课程基地项目的建设,发挥了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逐步形成了以课程基地引领的学校发展特色。

一、贯彻指导思想,落实工作目标

坚持以“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了《关于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以“青少年信息课程基地”为载体,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的建设、实践和研究机制,构建了以“五大中心”和“三类课程”为支撑的基地框架,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促进了信息技术科教研水平的提升,着力培养了学科特色,努力打造了学科品牌,从而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建设方案

组建了“青少年信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徐天国为组长、副校长及各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由南大等高校教授和盐城市教研员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学校装备中心和信息教研组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小组,形成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了课程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在领导小组与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修订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建设方案,并邀请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就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最终确定了以信息技术学习中心、信息技能实践中心、NOI信息思维培训中心、基于录播系统的电子阅览中心、信息技术展示中心的建设为重点,通过基地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更强烈的探索学习的欲望,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是表现自己聪明才智的舞 1

台,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个体内在的潜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中能有兴趣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多样化地发展。

三、确保资金投入,加快硬件建设

在明确了建设方案后,学校多方落实建设经费,在2013年学校经费预算中列出专项,保证了课程基础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

根据建设方案,现已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也基本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学校利用市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已投入160万元完成了三间配有高清图像跟踪摄像功能的录播系统的建设工程,本学期结束之前计划投入150万元对2003年采购的学生机房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更新,新增电子白板和投影设备,同时对网络中心的存储、服务器和核心交换机进行升级,以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在今后的基地建设过程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加大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投入,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基地建设的根本方向,努力形成课程体系的特色框架、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课堂教学的全新环境、学生发展的综合平台。暑假开始进入到第三阶段工作,着手投入100万元,实施“信息思维能力培养中心”的建设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中心”的筹建工作。

年底开展第四阶段工程预算与规划工作,主要包括教师计算机更新、教室多媒体更新、信息技术基础学习中心、信息技能应用实践中心(网络技术实验室、智能系统创新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数据库应用技术实验室)、电子阅览中心的建设,约需资金200万元。

四、建设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建设了“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专题互动网络平台,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网络讨论,交流和协作的环境,不仅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达到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水平的目标,使“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成为盐城市乃至江苏省信息技术教学资源中心和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五、实施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学校加强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坚持“大众化”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教学与“个性化”特色课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成为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教学的“新课堂”,充分利用“多方位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的作用,信息技术教研组正在开发编写“两能一专一特色”系列校本课程,预计今年暑假完成编写任务。课程体系内容如下:

1.基础应用类课程(“搜索技能”、“信息发布”、“博客应用”、“ Office系列软件应用”等)——培养学生“两能”,即“信息获取、集成、交流、发布于一体”及“信息办公数据管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

2.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技专长”。

3.兴趣特色类课程(“程序设计语言”、“基本数据结构”、“高级数据结构”、“数学与程序设计”、“基本算法导论”、“高级算法导论”等)——激发和保护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的兴趣,发挥其个性特长,以特色铸就学生的辉煌。

六.打造新型课堂,提升学生素养

以上已建德实验课程已全部展开教学,我们初步构建的基地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给学生虚席的一种可选择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求,在原有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意识。而信息技术课程基地正是利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体验性等特点,创新课程项目,开设校本课程,构建集实践性、体验性和自主性于一体的信息技术“新型课堂”,这样传统课堂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迎刃而解。打造“新型课堂”实际上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方法的新型、教学手段的新型、教学资源的新型、教学场地的新型。让学生在这种“新型课程”活动中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充分体验学习知识的快乐,努力激发学生对知识获取途径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自我成长的合理定位,并设计出自我发展的合理需求,确保学生在知识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在体验中成长、在快乐中成长,有效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七、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发展

为保证青少年信息技术课程基地各个课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学校

加大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开设讲座、组织考察、自我研修、学历提升,多渠道、多层面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一是请高教专家来校为师生做讲座辅导。我们先后邀请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立新教授、东南大学沈军教授、盐城教科院教研员曹恒来等专家来我校为老师和学生开设讲座、举行座谈及召开研讨会。李立新教授为信息教师“如何培养信息科技尖端人才”所作的指导,为学生所作的“高级算法编程学法点金”讲座使得我校师生颇为受益。

二是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学校由施晓峰、陈鹏领衔的“信息技术名师工作室”建在课程基地,承担相应的课题研究以及教学培养任务。工作室引领教师团队开展扎实研究,使得教师团队加深对课程基地的认识,增强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进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从而将项目建设向纵深推进。

三是制定鼓励政策,推动教师学历提升。学校制定了“教师学历提升奖励条例”,鼓励年轻教师报考研究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近两年有四位信息组教师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读研究生课程。

四是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学校多次组织基地建设项目组成员外出考察学习,和兄弟学校开展相关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交流,认真听取他们在基地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取长补短。

八、建设中的不足与今后的举措

(一)不足之处:

课程基地作为基础教育原创性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学习,及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在课程基地的理念认知、方式创新等方面仍有不足。

2.建设项目实施不能按计划进度完全到位。

3.教学环境、教学研究、课程开发还没有形成很强的合力。

4.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发挥不够。

(二)改进措施:

在今后一阶段内,我们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好以上已发现的问题,保证课程基地建设的质量,更好地服务学生和发展学生,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特色发展。

1.注重项目建设的整体设计,要把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项目建设的根本方向,多与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

2.积极主动争取市财政和市教育局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到位,按时序进度,科学实施并合理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3.建立健全地区、项目之间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组织研讨,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加强地区与项目间的合作,借鉴先进地区优秀项目学校的经验方法,提升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教学设施设备、课程资源和师资等要素有机整合,体现项目的整体效益。

4.要继续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校际间交流借鉴,起到辐射带动薄弱学校的作用,利用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互补,放大学科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促使课程基地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11.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 篇十一

引言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渐渐成为小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开设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学中的设置也正是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得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教学形势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素质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已经具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浮现出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根据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对于信息技术的接收能力,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更好的引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小学学生能够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有所认知,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促进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能够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慢慢培养小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能力,要学生可以从虚拟的互联网络中获得众多的信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应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明确自身承担的对于计算机进行维护,保证计算机安全的责任。为了能够实现以上内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教学开展的重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从而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二、编制更合理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小学生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帮助自身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加强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得小学生能够创建一体化的学习体系,为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注重的是,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不能忽略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例如在教学课堂上讲述图片处理,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成效,教师需要明确图片处理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多次对学生进行示范操作,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信息知识、信息技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将学生难理解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是一个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同时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飞快,课程内容和教学观念往往都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使得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受到严重的影响。对此不良情况,不仅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断的进行优化和改良,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编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还需要将所有教学资源具有的价值充分的展现出来。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加强对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一)良好使用教材素材和配套光盘

信息技术教师要合理的应用教材素质,同时还需要注重配套光盘的应用。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教材,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也要善于应用教材中具有的教学内容。小学信息教学课程的每一套教材都会具有与之相配套的光盘,素材与教学单元内容是相对应的。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这些素材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用其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合理应用网络资源

信息技术教师还需要合理的应用网络资源。互联网络就如同一个信息储存库,在互联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资源。应用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教师可以收集并且整理互联网中存在的信息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师需要依据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互联网络中存在的教学资源,可以是文字信息,也可以是影像资料,将其良好的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使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构建。

(三)创新教学资源

教师还需要注重对于教学资源的自主创新,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发挥自身具有的优势,自主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设计。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对教师在开展教研活动时,或者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从而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还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对教学课件进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闭关自造,需要更多的与其他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和整理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这一过程也能使得自身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四、科学组织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将这些作为课堂教学情境最初的形态。要学生更加的喜爱信息技术课程,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注重創新和完善,信息技术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人员和引导人员,不能够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2.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篇十二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1)重视程度不够。受我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家长在教育中更重视语数外等科目,而信息技术在家长眼中更是一种消遣,一种不务正业。因此,社会、学校、家庭各个层面的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信息技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不少学校缺乏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甚至缺乏合适的上机场所和器材,种种因素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学生差异性较大。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单纯依靠教材就可以学好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依靠实际操作与上机练习。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拥有计算机,甚至有的家长为了防范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禁止孩子使用计算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基础千差万别,教师很难制定完美的教学起点,造成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化。

(3)教学模式僵化。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重心放在操作步骤上,过分强调显性的成果,忽视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隐形的成长体验。部分学校甚至把信息教学变成了临摹教学,过于注重具体步骤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方面的培养,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到乏味和枯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任何一次教学的改革都要从观念的改变说起,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信息技术教师都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可以在世人的忽视下自暴自弃,降低教学质量,轻视自己的贡献。学校方面更要看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完善教学场地,更新教学设备(计算机)。同时,学校也要努力加强信息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家庭条件、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进行多层次的备课。例如,对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普通学生则根据教材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同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生活态度,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3)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存的信息技术教学过多地重视理论的知识与机械的操作培训,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将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由意志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与思考,再由教师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点评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极大限度地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将信息技术的信息方法、计算机技能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容、思想方法相结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前文中提到的“小学生消费能力”的课题研究就要利用到学生的数学统计知识,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更要利用到学生的美术功底和审美能力,甚至要考察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项工具和手段,以支持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能力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教师和学校要摆正自己的观念态度,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各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高效发展。

摘要: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并能应用于实际学习与生活,形成一定的信息素养并学会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文章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兴趣,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8).

上一篇:扩写作文「卖炭翁」下一篇:公务员思想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