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2024-10-13

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精选8篇)

1.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篇一

古诗中的事物形象: 1、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2、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凡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往往都在对事物形象的描绘中寄寓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生理想,因此既要分析诗中所描绘的形象,也要分析诗中所寄寓的感情。

一、分析思路 欣赏这类诗时,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二、鉴赏方法 ① 鉴赏的依据 —— 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事物特征)。② 鉴赏的角度 —— 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等)。鉴赏流程:物的外形特征 —— 物的神韵、品格 —— 诗人的理想情操

三、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四、巩固演练 分析下面诗歌中的形象。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在这首诗中,诗人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总结 1: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① 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 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2:鉴赏物象要注意以下几点:(1)熟记物象的象征意义。(2)鉴赏一般物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形象的象征意义。(3)抓住物象的特征与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一、表离别的意象 1.柳,谐音“留”古代有折柳送别之俗,所以有惜别怀远之意。2、芳草 3、酒 4、长短亭 5、南浦,著名的水滨送别地 6、日暮 特定意象的内涵

二、表音信的意象 特定意象的内涵

1、梅,傲雪而怒放,是高洁、孤傲、坚强不屈的象征。早 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特定意象的内涵

3、松柏,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象征端正、孤直、顽强。特定意象的内涵 其他意象的特殊内涵 :(1)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2)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3)桃花:美女的容颜。(4)牡丹:高贵、富贵。(5)扬花:飘零、离散。(6)莲花:高洁 特定意象的内涵(7)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古代有“望帝啼鹃”的传说。在古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8)猿啼:表现凄厉、哀伤。(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欢快、生机。(10)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11)鹧鸪: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含离别,悲情、盛衰无常之感,爱情、相思之意。特定意象的内涵(12)羌笛、胡笳、琵琶: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13)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14)水: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15)落花:伤春惜春(16)飞蓬、孤蓬,归蓬:孤寂的游子

2.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篇二

《古诗十九首》就是失意文人苦闷的心声。士人在严密高压的政治体制中的处境与被传统礼教、婚姻束缚的女子的处境极为相似。他们在长期的游学中, 不堪漂泊之久, 不胜远隔之苦, 便愤而为诗, 用女性视角、以女性口吻[2]向君王殷殷寄情 (一心报区区, 惧君不识察) 。于是, 思妇的相思怨叹不仅折射了女性自身的悲情, 也融合了男性身为人臣的“香草美人”之喻。

《古诗十九首》着力刻画了思妇这一女性形象, 塑造了一批各具特色、同中有异的思妇形象, 挖掘出了同一类型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差异。根据每首诗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塑造模式,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相思不已, 忠贞不渝的思妇形象

这些女子孤独而执著地牵挂着漂泊在外的丈夫, 独自品味着相思别离的苦酒。如“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写得情真意切, 动人心魄, 深闺寂寞, 可见一斑。《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凛凛岁云暮》等诗即属此类。

《孟冬寒气至》:孟冬寒气至, 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 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 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 下言久离别。置书怀袖中, 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 惧君不识察。

《孟冬寒气至》描写寒冬长夜里怅望星空的思妇。十五月圆, 二十月缺, 在月的圆缺变换中, 思妇的深切思念不言自明。对于丈夫三年前的书札, 她爱如至宝, 深信丈夫还深爱着自己。诗中直接引用书札上的话“长相思”与“久离别”, 给人一种错觉——像是写丈夫的刻骨相思, 而不是写思妇思夫心切。其实正好相反, 这种度人怀己的手法欲盖弥彰, 更显示出思妇对爱情的坚定不移, 而其离情就显得更沉重、悲哀。

《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 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 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 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 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 谁能别离此。

《客从远方来》以客人送来的“一端绮”起兴发端。此物从万里之外而来, 丝丝缕缕似都诉说着丈夫的无尽惦念, 睹物思人, 思妇喜上眉梢。“著以长相思, 缘以结不解”一语双关:着棉, 联想到绵长的相思, 缘边, 暗示着难解的姻缘。可是丝绵再长, 终有穷尽之时, 缘结不解, 亦有松散之日。反观全诗, “正笔反用”, 一切都是思妇痴心不渝的幻想罢了, 根本不曾有远客之“来”, 也不曾有彩“绮”之赠。思妇的意外喜悦, 实则不言苦处而苦处自显的忧伤, 道尽凄楚。

《凛凛岁云暮》:凛凛岁云暮, 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 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 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 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 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 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 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 焉能淩风飞。眄睐以适意, 引领遥相希。徒倚怀感伤, 垂涕沾双扉。

《凛凛岁云暮》中的思妇, 也因丈夫久别不归而相思成疾。“凛凛”、“夕鸣”、“悲”三个词连续使用, 首句便袭来一阵寒意, 冷彻心底。思妇愁肠百结, 恍惚中由现实入梦, 与丈夫相见。可是好梦不长, 丈夫须臾即去。梦境的无情惊醒思妇, 似醒非醒的她, 倚门遥望, 徘徊无所见, 只觉凉风刺骨, 泪水无声沾湿双扉。全诗用亦真亦幻的浪漫笔触, 在虚实的交叉对比中, 娓娓道出思妇的相思与愁情, 忠贞与孤寂。

二、感时伤别, 痛惜年华虚度的怨妇形象

这些女子从本质上讲也是思妇, 只是她们在相思之余又流露出了一定的怨情, 她们痛惜因为等待而虚度的青春年华。如“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3], 是哀怨的呼唤, 也是人生价值的呼唤。《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行行重行行》等诗即属此类。

《冉冉孤生竹》:冉冉孤生竹, 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 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 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 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 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 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 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 贱妾亦何为!

《冉冉孤生竹》塑造了一个新婚后丈夫远行, 疑虑哀伤的怨妇形象。女子先自比为荒野里孤生的野竹, 由孤竹、泰山想到爱情坚固, 再由兔丝、女萝想到两情缱绻, 但是丈夫久不归来, 女子不禁顾影自怜, 在等待中苍老的感伤随时光的流逝蔓延开来。她再次自喻为光彩熠熠的蕙兰花, 盼君早采撷, 怨叹年华易逝, 自己将在秋雨飒风中像秋草一样枯萎、凋谢。

《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 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中有奇树》描绘了一幅图景:春光明媚, 奇树生花, 女子折下一枝, 想把它赠给日夜思念的丈夫, 但终因“路远莫致”, 徒留良辰美景虚设的伤感。花之繁盛, 反衬出女子的孤独;花虽盛也有逝去之时, 反映出女子的青春流逝。树叶由一片片到铺满树冠, 花朵由星星点点到绚烂一片, 暗示着女子日积月累的痛苦, 蕴含着女子对宝贵时光不断逝去的痛惜。

《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 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 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 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 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 努力加餐饭。

《行行重行行》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怨恨伤别的女性形象。透过这段爱情, 可以看到隐藏其后的动乱时代的影子, 是社会造成了这场悲剧。悲莫悲兮生别离, 何况这一别便是相隔万里、天涯海角。胡马南来后依然眷恋着北风, 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然筑巢在向南的树枝上, 动物尚且如此, 可人呢?游子在外受“浮云”所惑, 竟不思返回, 女子年衰岁暮, 唯有感伤和幽怨长驻心头。

三、容貌姣好, 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

商女即卖艺出身的歌女, 她们或“当户理清曲”或“空床难独守”, 纵是千娇百媚、万种风情也无人怜爱, 只能悲戚度日、憔悴终老。这反映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 折射出畸形社会对人情的摧残。《东城高且长》《西北有高楼》《青青河畔草》等诗即属此类。

《东城高且长》: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 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 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 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 衔泥巢君屋。

《东城高且长》中满怀苦闷的诗人见东城一带的萧索景色, 触目惊心, 只好借声色之娱去排遣。正所谓“人到愁来无处会, 不关情处总伤心”, 他选择了追求燕赵“佳人”。她们的容貌如玉般洁白秀美, 穿着的罗裳薄衣随风飘逸。生逢乱世, 且处于被玩弄的地位, 醉生梦死的调笑生活令她们内心深处的苦痛与日逐增。她们理出悲凄的曲子来宣泄情感, 那琴间的急风骤雨, 分外凄婉动人。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 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 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 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 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 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 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 奋翅起高飞。

《西北有高楼》也是一首听曲感心的诗, 高楼上传来的“清商”之音唤起了诗人同病相怜的悲恸。商女身处西北幽闭的高阁, 奏响清冽凄怆的悲弦, 在这呜恹声中, 她抚琴坠泪、哀叹不已。诗人由商女联想到天下所有失意之人, 发出了“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的感慨, 从对“一人一己”的怜惜升华到对“天下人”的悲悯, 把人生现实的无奈摹写得催人泪下, 成功地塑造了借铮铮琴声倾诉痛苦, 深情呼唤知音的商女形象。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 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 纤纤出素手。昔为娼家女, 今为荡子夫。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

《青青河畔草》中的女子仪态优美, 容光照人, 皎皎有如明月。她精心打扮, 红妆艳服, 伸出纤手, 扶窗远望。花草树木欣欣向荣, 远行的丈夫却杳无音信。从前她是青楼女子, 满以为红颜为悦己者容, 可以和丈夫幸福终老, 谁知造化弄人, 她的生活由绚丽归于彻底的黯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盼望中失望, 在失望中绝望, 于是, 女子少了矜持、顾忌与克制, 发出了心中的呐喊:“荡子行不归, 空床难独守。”真挚直率的情感、明白晓畅的语言, 美貌多情又内心凄苦的商女形象跃然纸上, 以“乐景”衬“哀情”, 更加深了诗歌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总之, 《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形象多是温柔贤淑的痴情妇人, 她们是真善美的象征, 蕴涵了作者深邃的文化心理和曲折的政治诉求, 传达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苦闷和人生感受, 可谓“深衷浅貌, 短语长情”[4], 构成了一道感人至今的凄美风景。

参考文献

[1]杨新生.浅析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背景[J].古典文学漫步, 2009, (11) :156-158.

[2]唐玲.从古诗十九首浅析拟女性写作[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8 (1) :80-82.

[3]宋瑞斌.古诗十九首思妇诗主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28 (1) :70-71.

3.古诗中的儿童形象 篇三

可爱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这样写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全诗仅28个字,却给我们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诗人久居客地,重返家园,故乡的儿童不认识他,就笑着问他是哪里来的客人。这些儿童稚气活泼,彬彬有礼,十分可爱。

好客

唐代的崔道融在《溪居即事》中这样描写:“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小诗描绘了春日渔村小溪边的趣事。篱外不知谁家的小船,忘了系缆绳,被悠悠的春风吹进了钓鱼湾。正在水边垂钓的小童误以为有客相访,便放下手中的鱼竿,慌忙跑向家中报信,打开柴门相迎。诗人把小童的一系列动作写入诗中,显得平易自然,却又栩栩如生,形象地描绘出了乡村儿童好客的天性。

勤劳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中一首这么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里描写的是夏天农村紧张劳动时的情景。“村庄儿女”是指成年农民,“童孙”是指儿童。农村的儿童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但看到大人们白天除草晚上搓麻线,便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起瓜来。

天真

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是写儿童诗的高手,他在《宿新市徐公店》里有这样的描述:“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先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春末夏初的画面,接着从画面里跃出一个“急走追黄蝶”的儿童,那黄蝶被追急了,一下子隐没在菜花里。诗到这里就完了,但我们可以想象那飞奔的儿童怎样一下子站住,又在菜花地里东张西望的神态。

4.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篇四

(一)“只留清气满乾坤——高风亮节的梅花形象

王安石《梅花》诗中“凌寒独自开一句,表现了梅花的不畏严寒。王冕

《墨梅》诗“不用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赞美了梅花的秀雅气质。另外,南宋陈亮的“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葬,赞扬了梅花坚强不屈的精神;元代杨维祯的“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歌颂了梅花凛然特立的气节;清代宋匡业的“独立风前唯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表现了梅花超凡脱俗的神韵。

(二)“零落成泥碾作尘——不遇于时的梅花形象

刘克庄的《落梅》诗云:“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诗中表面上是在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叹惋,以及对那些屡遭贬谪却坚贞不改的“迁客“骚人的由衷赞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力主抗金,却屡遭打击,最后被排挤出朝。“零落成泥碾作尘,是他不遇于时的最后结局。

(三)“一树梅花一放翁——人梅合一的梅花形象

陆游《卜算子·咏梅》,词题虽为“咏梅,但词人着力表现的不是眼中之梅而是心中之梅,梅花形象是词人自我的一种折射。词中,词人和梅花已经合二为一了。林和靖《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语意双关,它不仅是梅花幽姿绝尘的写照,也是诗人神韵仙骨的化身。

5.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积累古诗词相关意象的内涵

2、掌握景物形象分析题答题技巧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方法

【课前预习】 知识储备:《导学P226---267常见诗歌意象》

三、教学过程 ㈠理解概念

1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㈡考点分析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2、描摹诗歌图景;

3、剖析作者思想。

读诗文——找意象——析词语——悟情感——赏技巧 ㈢、试题类型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㈣、理解探究

1、诗中赏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①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例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题型一: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②明确意象的作用:

A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B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C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D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E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F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G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③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题型二: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3.答题步骤: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步骤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

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套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意境的鉴赏常用到以下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等。细腻——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等。繁复——热烈、高亢、繁华、喧闹等。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等 4.答题示例:

例1

西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什么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例2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案】(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例3: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感情)。

例4: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清空幽眇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例5:

秋夜独坐(节选)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参考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 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上下左右远近高低等角度)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示例:

例1: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

【答案】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

例2: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例3: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答案】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例4: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1)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感的把握,离不开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有关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例1: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分析: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①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例2: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赠别

杜牧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分析: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

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内在形象情感也就截然不同。

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考生鉴赏诗歌形象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2)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

例3:

谢亭送别

谢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分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例4: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㈤强化巩固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日暮①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 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案】(1)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余干 旅舍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摇落:草木凋零。【问】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尚钺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柔桑、嫩芽、蚕种、平冈、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的是乡村初春时节的画面: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生机盎然。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喜悦、欢快之情。

【答案】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作者喜悦欢快之情跃然纸上。

4、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山环水绕,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清幽恬静。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闲适自得。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得的雅致情怀。

(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与步骤】

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阴沉凝重,暗示边境局势的紧张。

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答案】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昨夜深沉,北风呼啸,长驱汉关;天空阴云密布,边关冷月高悬,西山战鼓犹急。暗示着边境局势的紧张;也反衬边关将士誓死破贼、决战必胜的豪迈情怀。

㈥课后作业(课堂导练及课时作业相关习题)1.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2.老 树

[金]元好问 3.屡出

张謇

4.生查子·独游西岩

辛弃疾 5.淡黄柳

姜夔

6.冶春①绝句(其一)

[清]王士祯 7.水上盥手

高启 8.唐多令·.惜别

6.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篇六

意象类知识梳理

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注释]飐:zhǎn风吹颤动。赖:亏得,幸好。

(1)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但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

桃花分割线

【解析1】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首句即展现出非常美妙的意境。水面上碧波荡漾,浮游水面之菱叶,上下左右摇摆,是为萦波;加上荷花迎风招展,与菱叶交相争艳,令人心旷神怡。而荷花深处,小舟翩翩,又增添了景物的动态感。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是上承“荷花深处小船通”而来,由写景转为写景中之人。荷花深处,遮天蔽日,凉风习习,是水乡少男少女在劳动之余私下相会的极佳场所。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是故意寻找还是无意撞见,也许是兼而有之吧。诗歌仅以欲语而止、搔头落水两个动作细节的描写,就活灵活现刻画出一个痴情、娇羞、可爱的少女形象。恋人相遇,互诉衷肠,何止千言万语,而此时此地,这个娇羞的少女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惟有低头含笑而已;而且情贯一心,甚至不小心将碧玉搔头落入水中,这些都是初恋少女在羞怯、微带紧张的状态上才会有的情态,被诗人细心地捕捉住并传神地再现出来。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全篇语言清新、明快,富有江南民歌的活泼、风趣,犹如一幅纯洁、质朴的爱情的画面。

【解析2】

早晨的江岸边红红的太阳当空朗照;傍晚时分,江面上空风起云涌,骤雨袭来。幸亏碰上了已经相识的邻家女子,两只莲舟并在一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解析:自六朝到唐代,描写采莲女的诗歌往往写得活泼清新,并多以男女之间的爱慕艳情为主。这首《采莲词》另辟蹊径,生动地塑造了一伙采莲女勤劳勇敢的形象,表现了她们为了采莲,朝出暮归,遇到险情,相互依靠,齐心协力地去战胜困难的独特风姿。

答案:

(1)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勇敢的采莲姑娘。

(2)相同: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不同: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而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题型解析:第(1)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应重点关注这两首诗的三、四句。第(2)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是先景后人、以景衬人,这一相同点不难看出;白诗采用了细节描写(“欲语低头笑”),也属显而易见,较难的是“张诗后两句采用了白描手法”。

(二)鉴赏景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即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所谓“意象”主要指的是这类形象,因而也是高考重点。高考设题,一般考查景象(意象)的含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它的形、声、色、动、静,进而体会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释】[1]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鸠(jiū):鸟名,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

[3]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

[4]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觇(chan)泉脉:查看泉水的通路

[5]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临觞忽不御:(诗人)面对着杯中酒,忽然又停住了喝。

[7]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翻译】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题目】诗人在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表现出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在春天的启示下,满怀憧憬,追求美好的未来,透露出社会生活安定,人们精神面貌健康、饱满的景况。

【解析】诗人凭着他敏锐的感受,捕捉到春天较早发生的景象,从淡淡的色调和平静的活动中成功地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先要整体感知基调,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个意象。

(三)鉴赏事物形象

知识梳理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鉴赏物象先要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句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分析诗中的描写,再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层分析。

做题的思路为: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练习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 花/陈 亮①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②正主张。

注: ①陈亮:南宋爱国诗人。②东君:司春之神。

【解析】

翻译:稀疏的梅树枝条横斜着,洁白如玉,刚劲有力;花萼上点缀着颗颗雪珠,反射出晶莹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开了,竞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来的信息传递,又哪怕那雪压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复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为春神正在主宰着人间。萼:è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花开时托着花瓣。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击、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严冬阻挡不了春天到来的脚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气息?颂扬了梅花坚贞不屈的精神,诗人以颂赞梅花的口吻来寄托自己的爱国思想。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伤感的“梅花三弄”曲调了,春神就要来到人间,主宰大地。表达了诗人爱梅、惜梅之情,请东君为梅花作主,让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让梅花凋谢。

陈亮一生极力主张抗金,反对投降,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梅花》一诗,表达了他的爱国之志,对抗金的胜利、国家的前途,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诗是诗人情感发展的产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挡不了在春天阳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壮成长,那末,投降派的种.种苟且的言论又怎能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进呢?进一步以颂赞梅花的挺然独立来表达对投降派的强烈谴责,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战,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

【题目】

(1)这首诗着重表现了梅花的哪些特点?你认为诗中梅花的形象和作者本人有着怎样的联系?

(2)“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已成为千古名句。在本诗里,这一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后人引用这一联,可用来表达什么意思?

【答案】

(1)开花早,报春信,不畏严寒。作者以梅花自比,梅花的形象寄寓着作者坚强的性格、高洁的品质。

(2)梅开花早,竞吐芳香的百花都落在了梅花的后面。敢于首开风气,敢为天下先。

解析:(1)梅花的特点从二、三两联可以看出。

7.古诗词中的渔翁形象 篇七

关键词:唐宋爱情诗词,同心结,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所谓同心结, 就是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文样式的结子。作为爱情信物之一, 同心结是男女相爱的一种象征。大部分同心结都是由彩色锦带编织而成的, 也有用植物类材料编织成的同心结。例如, “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闲将柳带, 试结同心”等诗句中的同心结就是以柳条编织的。“结”的起源, 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记事”, 而“同心”意义的初步形成是在两汉时期。到了西晋, 傅玄的《青青河边草》出现了“梦君结同心, 比翼游北林”的诗句, 这是“同心结”三个字在诗词中的第一次完整显现。在这之后, 同心结作为一种爱情信物, 开始活跃在诗词中。唐宋时期, “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被频繁写入诗词。

一、唐宋爱情诗词中同心结意象繁盛的原因

“同心结”意象在唐宋爱情诗词中大量出现, 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的。

1. 政治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 晚唐社会动乱加剧, 宋王朝也时有战事, 使得爱情受到冲击, 文人纷纷转向从爱情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心理平衡, 男女双方都渴求同心美好的爱情, 同心结正好能承载这样一份深情。

2. 经济的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宋代结饰开始商业化, 产生了专门出售结饰的店铺, 结饰被广泛运用在家居装饰和服装等方面, 使得同心结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 其使用群体开始扩大。因此, 文人爱情诗词意象更容易选择同心结。

3. 思想文化的原因

中国诗词领域注重表现含蓄朦胧之美, 而“同心结”正是表达含蓄爱情的良好载体。唐宋时期“结艺”的发展达到鼎盛。同心结文化既然兴于唐宋, 诗词等文学作品对“结”的表达必然十分突出。此外, 大团圆的民族心理在唐宋时期表现得非常强烈。“同心结”具有“圆满”的意蕴, 所以以“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出现在唐宋爱情诗词中, 是得到当时社会认可的。

二、同心结在唐宋爱情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功能

“同心结”意象从生成到发展, 体现了意义和功能不断完善的态势。考察唐宋时期的同心结,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 即同心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功能在爱情诗词中得到了全面展现, 主要体现在对诗人自身形象、对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对作品中情感抒发对象的塑造。对此, 我们作了如下分类:

1. 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夫妻形象

“同心结”的内蕴是“恩爱情深, 永结同心”, 然而诗词中同心结塑造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有情夫妻形象却不多, 孟郊的《结爱》是代表之作:

心心复心心, 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 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 结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 不知结心肠。坐结亦行结, 结尽百年月。

全诗用九个“结”字, 写尽女子为即将远行的丈夫编同心结时的情深与难舍。女子亲手编织的同心结包含夫妻两人海枯石烂不变心的决心, 更有彼此缠绵悱恻的情怀。一对有情夫妻形象通过“同心结”勾勒出来, 这样的形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爱情在用衣襟结同心的过程中超越了年龄乃至性别, 只有女子守志不渝的坚定与男子早日归来的期盼。这样的形象似乎将爱情升华, 也将同心结所传达的意蕴深化。古代女性借同心结倾诉相思与别情的作品还有唐代长孙佐辅的《答边信》、韦庄的《清平乐》等, 这些爱情诗皆是借助同心结塑造同心同意、情意绵绵的夫妻形象。

2. 人鬼殊途仍同心的悼亡形象

悼亡形象是唐宋爱情诗词中塑造的一类较特殊的形象, 它往往与诗人自身经历密不可分, 甚至就是诗人自身形象的隐喻。比如李商隐《李夫人三首》的第一首:

一带不结心, 两股方安髻。惭愧白茅人, 月没教星替。

这首诗从表面看, 是说一条带子不能打出好的同心结, 实则诗人意在表达妻子不在, 自己一个人无法结成美好的同心结。可见此时虽已人鬼殊途, 但诗人仍情深难忘, 不能一起打同心结成了诗人最大的遗憾。在这里, “同心结”衬托出一个苦苦悼念亡妻的诗人形象。

3. 同心未结、矢志不渝的男女形象

古时爱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因而许多自由相爱的男女之间的情缘总是遭到破坏、受到阻拦。许多诗歌往往就通过“同心结”的意象表达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和对真情的矢志不渝。张先的《千秋岁》表达的就是用“千千结”以示情感矢志不渝的男女形象。林逋的《相思令》更典型:

吴山青, 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 争忍有离情。君泪盈, 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 江边潮已平。

这首词上阕表乡思, 下阕寄相思。罗带打成结, 象征定情, 而这里“罗带同心结未成”, 就意味着未能定情。林逋一生“以梅为妻, 以鹤为子”, 大约是因为当时与意中人同心结未成, 所以此诗应是林逋的自况。由此, 我们可以理解“同心结未成”所塑造的男女形象。

4. 渴望永结同心的思妇形象

唐宋时期因征战迫使夫妻婚后别离的情况屡见不鲜, 由此涌现出一大群思妇, 她们对着同心结, 怅然若失, 深深思念远方的丈夫。李白的《捣衣篇》就塑造了这样鲜明的思妇形象:

闺里佳人年十馀, 颦蛾对影恨离居。忽逢江上春归燕, 衔得云中尺素书。玉手开缄长叹息, 狂夫犹戍交河北。万里交河水北流, 愿为双燕泛中洲。君边云拥青丝骑, 妾处苔生红粉楼。楼上春风日将歇, 谁能揽镜看愁发。晓吹员管随落花, 夜捣戎衣向明月。明月高高刻漏长, 真珠帘箔掩兰堂。横垂宝幄同心结, 半拂琼筵苏合香。琼筵宝幄连枝锦, 灯烛荧荧照孤寝。有便凭将金剪刀, 为君留下相思枕。摘尽庭兰不见君, 红巾拭泪生氤氲。明年若更征边塞, 愿作阳台一段云。

这里的同心结是床帐上的吊饰, 是当初夫妻两人一起挂上去的, 饱含夫妻间浓浓的恩爱。而现在, 丈夫远在边塞, 妻子独自对着同心结, 在把极度的相思寄予边塞的夫君的同时, 同心结也映衬了女主人公深深的沉痛感。足不出户的女子, 一方面思念着远方的丈夫, 惦念其安危和归期, 另一方面又担心丈夫变心或阵亡。因此, 同心结在这里塑造了一个无比厌战、极度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5. 渴望同心的痴情才女、艺伎形象

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的薛涛, 在《春望词四首》中, 两次用到同心结这个意象:

揽草结同心, 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 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 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

从“揽草结同心, 将以遗知音”的期许到“不结同心人, 空结同心草”的悲叹, 一个艺伎的相思和春天一同老去了, 诗人只是希冀能把爱安放在一个忠诚而又热忱的男子身上, 但一次次地付出却使“结同心”的梦幻破灭, 这份痴情竟然连春风都不知。在“同心结”理想的破灭中, 一个期盼真正爱情的痴情才女形象跃然纸上。此外, 同心结在卢纶的《古艳诗》、冯延巳的《虞美人》等作品中还对沦落风尘却渴望真情的艺伎作了完整的塑造。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同心结”作为爱情信物、一种意象, 在唐宋爱情诗词中塑造出了丰富、典型的各类人物形象, 并赋予了人物诗意的文学表达, 展现出了“同心结”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强大功能。当然, 除了以上的人物形象外, “同心结”还塑造了诸如征夫、贞女等人物形象。此外, 同心结具有的人物形象塑造功能在明传奇、清代小说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 在鉴赏唐宋爱情诗词或品析明清小说等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同心结”这一意象, 体悟其所蕴涵的独特人文意蕴和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内涵。

参考文献

[1]李雪梅.明传奇中的爱情信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37-40.

[2]吕堃.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信物[D].辽宁师范大学, 2006:10-12.

[3]程春亚.中晚明爱情剧信物的作用及文化意蕴解析[J].安康学院学报, 2010 (5) :69.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200-230.

8.古诗词形象题这样答 篇八

古诗词的形象就是古诗词中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它一般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自身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登高》中杜甫的形象,后者如《琵琶女》中琵琶女的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从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的角度进行。

提问方式:(1)诗(词)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词) 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

答题步骤:(1)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即点明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身份;(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3)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意义,即分析人物形象身上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二、景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景物形象特点的常用术语有:孤寂冷清、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闲适、雄奇优美、生机勃勃、肃杀荒凉、瑰丽雄壮、虚幻缥缈、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这首诗(词)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分析这首诗(词)的画面美,或简析这首诗(词)是怎样表现……景象的。(4)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所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画面。描绘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表述时切忌空洞,要具体阐述。答出“为什么”或“是如何表现的”。

三、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陆游的咏物《卜算子•咏梅》中写到的梅花形象。

提问方式:(1)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题步骤:(1)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2)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塑造此事物形象的意义,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操,或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追求。

【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这首词写景与众不同,试问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浣溪纱

清•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是纳兰性德怀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

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说明。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按要求答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这首词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按要求答题。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呜,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这两首诗描写了众多意象,请从①“松月”“风泉”,②“归燕”“旧人”两组中任选一组意象,分析它们对营造全诗意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词人通过描写春日、花径、浓云和朱楼,为我们呈现了一幅风和日丽、花香袭人的想象画面和浓雾笼罩朱阁的现实画面。

2.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烘托渲染。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附落的“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感受。

3.热爱自然,支露支风,留云借月;傲视权贵,几曾着眼看侯王;品行高洁,插梅花。

(“山水郎”暗示,“疏狂”明言,“梅花”象征。答对两点即可。)

4. 通过描写具有鲜明特征的景物来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5. 分析“松月”和“风泉”:随着夕阳落山,月亮慢慢升起来了,夜晚的凉意仿佛从松林里、月光中生出来;山中风声、泉声呼应,让人感觉弥漫着微风拂过的声音和清泉淙淙的声音,美妙无比。诗人用“松月”“风泉”营造了幽静平淡、朦胧迷人的意境。 分析“归燕”和“旧人”:春天到了,归来的燕子竟是过去的相识;而人呢?随着时光的流逝却一年年老去,但也毕竟在翻看新的日历,憧憬着新的生活。诗人通过“归燕”“旧人”让读者既感受了初春的气息,也领略到新旧交替的匆匆和感伤。

上一篇:数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0下一篇:质量守恒定律优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