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共13篇)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一
7月17日,北师大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为我们讲析了“你知道吗?知道多少?”这个话题,首先,她以研究者的眼光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源头和起因,富有逻辑地讲析了有关课改的几个问题,主要强调了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以此促进学生自身精神的成长。接着,她讲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教会学生融入社会,谋求发展,成为一个能生存下来的人,成为一个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人。
7月18日,清华附中的崔琪老师为我们培训了“怎样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个话题,
让我知道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素养:
1、坚持读书;
2、广泛积累;
3、要有规划;
4、勤于思考;
5、做个好人。
教师的一生要光明磊落,要善待生命,不要透支自己的睡眠,更不要透支自己的健康,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效率,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思考,尊重他们的表达。
最后,崔老师的讲析让我们知道了传统式作文教学的五个弊端以及互动式作文的操作流程,让我明白了只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文才会事半功倍,也才会让教师真正淡出教学,真正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正的好作文来。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说写能力
在当前信息时代, 很多事情的成败都和人的说话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生活中若能练就一副好的口才, 说话很有艺术, 那就如虎添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与形成主要是语文课程的任务。在现代汉语中, “语文”一词从其语源来说, 由“语”和“文”两个词组成, 《说文解字》对二者的解释是“语, 论也”, 即“语”为说的意思, “文, 错画也”, 错画, 也就是写的意思。从语文一词的语源可知, 语文本身就是说和写的统一, 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说写并重, 不可偏废, 既要加强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又要注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一、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首先应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应把朗读训练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说话训练, 其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和能力, 加强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和材料, 以提高其表情达意的能力。朗读训练的形式可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 诸如范读、领读、齐读、轮读、分读、选读、复读等,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训练。朗读后教师应给予必要的点评, 提高其朗读能力, 为说打好基础。
其次, 应加强课前说话训练。教师可利用每节课前的前3~5分钟让一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一次演讲,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一次锻炼说话能力的机会和自我展示的平台。演讲内容由学生自选, 演讲稿必须自写, 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情等。让学生说自己的心里话, 谈自己对身边及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的看法。与演讲相结合,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演讲与口才》、《说话艺术》等杂志或相关报刊, 让学生观看有关演讲内容、电视节目或书籍, 从中寻找演讲的技巧, 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 进而锻炼自己的说话的艺术和魅力。
第三, 还可经常利用课堂教学进行说话训练。教师可有意识地设置一两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者争辩, 调动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激发其说的欲望, 提高其说的能力。这种训练不仅有益于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而且对其心理素质、勇气胆量、思维反应等也都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当然, 上述训练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 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或课外活动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朗诵比赛、辩论比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从而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由“要我说”步人“我要说”的阶段, 由“我学说”达到“我会说”的境界。
二、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收集作文材料。写作能力的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是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延续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不难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虽然能够抓住中心, 文章的结构也比较合理, 可就是文章不能展开, 语言也枯燥生涩。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事物多观察, 多了解, 多阅读, 随时增加感性认识, 收集作文材料, 胸中有竹, 则落笔竹成。
其次,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 使之有愿意写或乐于写的欲望。让一个人去做他没兴趣的事, 是难以做好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可见, 兴趣爱好是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向学生强调提高写作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要通过课本范文的教学进行启发引导,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鼓励他们敢于写, 打消其怕写的恐惧心理, 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写作”, 化“要我写”为“我要写”。
第三, 还应注意写作过程中的修改、润色。有人说, “文从改中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写作的诀窍。写完了作文, 一定要进行修改、润色。在文章修改的过程中, 笔者采用了英语教学中常用的peer evaluation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交互批改。既交流了写作心得, 又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见解, 一举两得。新课改中明确表示, 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书面的或口头的评价, 并以等第的或评语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建立学生的写作档案和阅读档案, 密切追踪学生的写作情况。笔者相信,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以良好的语文基本功为基础, 教师密切关注, 必然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 全面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写结合, 以说促写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首先,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说写结合最常见的结合方式是口头作文, 它是以“说”的方式进行“文”的训练, 所以与一般说话训练不同的是它必须有“文”的特点与结构, 不能只是只言片语, 更不能散乱无章。指导学生口头作文, 一是要求学生把要说的事情交代清楚, 即言之有物, 不要让人听了摸不着头脑, 不知所云, 或者是话说了一大堆, 却没有多少内容。二是要求说得有条理, 能运用恰当的表达顺序来述说。即做到言之有序。三是要求重点突出, 中心明确, 能处理好说话材料的详略主次, 思路清晰。四是要求语言流畅、准确、鲜明、生动, 表现力强, 不重复罗嗦。口头作文的内容范围可结合教材中的作文训练的侧重点进行, 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性的安排训练内容。
其次, 指导学生先说后写。学生在作文时, 往往觉得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 但真的落笔写时, 又老半天写不出几句话。这种情形其实就是还没有想清楚的表现, 只是在心里头有个模糊笼统的“思想团块”。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让学生采取先说后写的办法, 在写前先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已经想清楚了。即作文前先让学生把要写的内容试用口语说一遍, 理清思路, 琢磨话语是否说得通顺, 然后再正式动笔写, 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困难了。
第三, 指导学生说中写文。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 口却登场”, 即一边吟诵, 一边写作。这是他自己的写作经验。这种写作方法正是让作者置身在语言行为内孕、外化的关口上, 先将思想感情化为可以捕捉的词句, 然后再用笔记录下来, 使之实在、明确, 这就成为文章了。这种口念手写的方法之所以是一条十分便捷有效的语言运用经验, 是因为口念手写可以使语言内孕进程加快, 迅速转向外化, 锻炼了思维的敏捷, 提高了写作的速度。我们不妨把这种写作方法搬进写作教学的课堂, 定会让学生作文的语言活泼流畅起来, 更富有韵味。
3.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师的对策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这是时代发展的必要,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探讨:
一、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只是师生交往“平等中的首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将由权威变成合作者,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课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死”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活”知识的运用,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建立基础。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教育,熏陶感染学生,使之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几个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体现国际性与民族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人与自然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转变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更新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人文教育”的目标,它倡导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成长起来。以往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地位都得不到体现。而只有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才能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让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研究、讨论,全面发展。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层次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问题讨论中来,《纲要(试行)》中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从传统的被动的、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主动地学习,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通过组与组之间讨论、竞争和评价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实验、操作、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在探究性学习方面,进行了“古代诗歌鉴赏”、“戏剧鉴赏”、“如何学习文言文”、“校园文化建设”等主题方面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主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这一方式基本上成了课堂的主体,但是有的东西需要讨论有的东西不需要讨论,特别是新授课上一些难点重点的东西,即使学生讨论也是无法解决的,这就需要教师做深入细致而又生动的讲解。钱梦龙先生曾经提出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我们固然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决不能理解为教师就可以完全不讲了。教师的“讲”重在研习思路的梳理和阅读方法的点拨,与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掌握方法,养成习惯,终生受益。因而教师适当的讲解、恰当的点拨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讨论等其他教学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中学语文教学既要强调自主学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接受性学习,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到“导”与“拨”的作用。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新教材提出的新的重要的理念之一,它以提倡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为重点。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体验性能力寓于语文教学中。启发创造想象,激励学生发表独特的见解,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和《再别康桥》时,可让学生听音乐欣赏图片,然后通过几个意象想象再创造,把自己还原到作者当时的情景,去感受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上《篱笆那边》这一课时,可让学生设想生活中种种上帝的原型,学生广开思路,各抒己见。这样就用发散思维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本集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再别康桥》是一种自然美,《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种残缺的美,《边城》是一种人性美、社会美等。还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讲授诗歌《再别康桥》、《死水》和散文《我的空中楼阁》时,能让同学们感受到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绘画美等。还可结合讲评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进而来创造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总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轻松驾驭语文教学了。
4.【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有感 篇四
原创: 胡化星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培训10月23--26在无锡举行,全省600余人参会,也标志着我省语文教学的转型,改革的步伐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此次培训中许多新观点、新要求、新变化令与会者眼界大开,感叹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真的不简单,当今语文教学现状很多老师还是以刷题为主,学生刷完之后,很少有下文了,而且一些老师甚至告诉学生一些所谓的答题模版、套路,这些在以后考试中基本上无用武之地。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认清形势,充分了解学生现状,发现问题,找准对策,集思广益,把本校语文搞上去,从近年来的高考成绩统计来看,徐州一中的英语均分、运河中学的语文均分在全省位居前列。这不是说这科的哪一个老师强,而是说明这科目的整体团队强,侧面也可以看出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优秀,当然这些均非一日之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语文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基础知识、现代文、文言文、作文都有各自的体系,例如基础知识考查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等;文言文考查的: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高一开始就要开始积累,广泛阅读,砸实课本,例如买一本高考成语书,日日背;买一本文言文习题,天天做;买一本阅读理解,时时看。这些都是“双基”的基本要求,高一年级的树木花卉、亭台楼阁;高二年级的山水情思、传统美德;高三年级的家园亲情、浩然正气,都是有文言文课文和它一一对应的。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都是分单元进行设置,老师要教会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如果老师没有高阶思维,课本构架不清楚,在课堂上就无法传授给学生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
这次培训都在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要让语文真实起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语文实践为中心,现在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很多:网课、手机、电脑、电视、阅读器等,都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晓说、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科学探索、新闻报道哪一个都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融入社会,了解风土人情;走进自然,享受风花雪月,有了这些文学积累沉淀,作文一定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有故事的人才能写出有故事的事,那些靠苦练范文模版、闭门造车、无病呻吟、作文套路的,不可靠,以后将很难拿到高分。
以后的语文试题将会更加灵活,小编简单举例,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考题一:你还能写出与这两句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吗?考题二:谈谈你理解此诗的情感倾向和象征意义?考题三:假如你是老师,面对初一学生,你怎样让他们了解这首诗的诗歌特征和表现手法?这样出题,表面上看起来不难,但是如果没有丰富的语感沉淀和大量的习题积累,也是拿不到高分的。
语文的失分可以说几乎是不可避免,它不如数理化,对错分明,但是可以在试卷上把自己的失分点找出来,如作文要确保50分以上;现代文阅读不能错几个,减少自己的弹性失分,这样在做题时就有了针对性,每次练习后,都要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语文素养肯定就会慢慢提高。有句话说的好:对于好学生,语文是用来锦上添花的,不是用来雪中送炭的!换句话理解就是语文在优秀的学生之间是拉不开分数的,如果语文能考个120分还想突破130分,最好权衡一下自己各科的时间分配,还是先看看数学、英语等科目能考多少分吧!数学没上140分,英语没过100分,就不要和语文太较劲了。
5.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在专家分析,一线教师阐述和全省各市县教师对学习的讨论分享中,我提炼出了一个频率出现较频繁的关键词——概念教学。这种方式的教学,是教师的福音,学生的福音,将对即将开展的课程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这次培训让我感悟最深的。
一、教育者的福音!
课标直接告诉我们要让学生掌握什么概念,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给予教师利用观察、调查、探究性学习等多种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概念的形成和抽象的概括。教材对学生自学很有利,放和收很自如,这次教材的改变对老师和学生都是很大的福音。
(一)概念教学,课标为教育者指明宽敞道
1、50个概念教学设计,为教育者指明方向。
20xx版新课标更加重视概念教学,在10个一级主题下共设有50个主要概念,让教学内容更具体,简明扼要,内容更趋全面合理,对教师来说更具可行性。在教学建议中详述了“关注主要概念的学习”,为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研究,探索科学概念教学规律、教学策略和方式以及评价体系的改变打下伏笔。这些概念也作为学生学习的要点和构建生物学知识框架的基础,体现教学的重点,教师得弄清,讲明,分析透彻。
2、课标关键词变动,旨为明确教学者把握学生对知识的讲解程度,总体降低难度。
结合七年级下册《血液循环》这个内容为例,生物学课程标准(20xx修订)来给大家分析。在课标18页中,要注意的行为动词有“描述”“概述”、“说明”,“描述”是了解水平,“概述”、“说明”是理解层次,那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理解肺部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至于情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即可,教师自行把握。这就给老师们在讲学的时候一个梯度,在有些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降低,难度下降。
3、凸显评价重要,为教育者备着一根教育的指挥棒。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生物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得到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生物学课程学习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指挥教学的方向。
(二)概念教学,教材为教育者用心出妙招
1、“想一想,议一议”,为概念设置情境
每一节起始都有“想一想,议一议”,都安排一定的情境和问题,有文有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迫切期待,又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研究的状态,为教师提供帮助。
2、“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问题栏设计,直指重要概念。
无独有偶,每一节都设有“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这些问题旨在强化本节重要的概念,理解把握了这些概念,就能顺利地过关斩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孩子好奇的心理。这也正是老师所以希望的,让学生自主就能学习,为教师节约了大量的课后监督、检查作业的心思和时间。直接利用好这些问题,让学生懂、明白一节、一章、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整体知识就能囊收心中了。
3、课后练习题中知识框架图,让概念更加系统
有些章节课后练习增添了概念图题,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概念,让学生知道概念形成本身内涵的同时,掌握概念外延,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共同构成本节的知识框架,为文整章知识框架打下基础,让知识体系化,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师利用到位,理应是教学的法宝,学生学习的利器。
(三)概念教学,教学视屏实录为教育者提供参考空间
两节精彩的概念教学观摩课的视屏,从新课的引入,到新知的呈现,无一不是按照概念的科学认知规律,在适合的场景,符合学生心理理解层次,有计划、有技巧地一一道来,从中穿插学生探究、讨论,推导、反思,总结;也包括教师的及时指引、调拨和拨乱反正。让思维紧紧围绕着本节的概念螺旋式上升,在师生一起思考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式、技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考习惯的养成。课后再加上朱正威教授的精彩点评,让受训的老师在学习的同时,又不盲目效仿,让新教材课堂上讲解的理念、技巧在培训中深入人心。
二、学习者的福音!
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新教材立足学生的心理,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编写教材,让学生受益匪浅。
1、兴趣被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⑴、初中生物学开始篇“至同学们”,提出了同学们学习生物学快乐之旅的5项。围绕着兴趣提出:“为自己的好奇心而自豪”,“为提出好问题而愉悦”;为动脑动手主动探究而兴奋”等等,可以看出5项的关键词为:好奇、愉悦、兴奋、快乐、充实,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既爱学,又要自己的动手做,两全其美。
⑵、巧妙的生物事实在“想一想,议一议”中再次让学生为生物实际问题而思考,引导学习。
⑶、整体综合性好、立体感强、丰富清晰的图片,给学生耳目一新,激发学生爱看生物学课本,同时也强烈地影响他们迫切了解相片背后生物学知识的心理。
2、自学变轻松
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新教材“想一想,议一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小问题”、“小资料”、“试一试”等等一些栏目,为学生预习、复习指路。
“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从事实中引发思考,进入一种情遇到一个情境问题,利用自己的知识又难以解决,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在悬念中自发寻求答案,符合学生心理。让学生感觉到自然,是学以致用的一块教学阵地。“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给同学们呈现的就是本节需要弄明白的问题,这往往也是解决“想一想,议一议”中问题的几个分级问题,在预习的时候具有针对性,在复习的时候起到检测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
3、考试显得容易
生物学概念在教学中、探究时逐一弄明白、理解、掌握,在课后练习里得以巩固、联系,在章节小结处再次被强化、系统。只要翻开课本,学生就能找到与考试据息息相关的明确内容。熟悉考试的相关题型,理会出题目人的意图,自行把握知识点被考到的难易程度,那么生物学科的学习就像孩子们爱玩的一个个治理游戏,一旦成为“游戏”,那一切就会迎刃而解的。在心理上,让学生感到知识容易学,考试不难考。
三、科学素养形成的福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难,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课本上的随处都能见到“?”这些与概念相关的问题安排在教材的主要内容主版、次版里和课后练习中。重要概念都是以问题的形式一一展现,这既是每一节最基础的内容概念,也潜在地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思维,目的还是在于唤起学生对问题的思索,从而找到好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几个重要步骤中最主要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意”识的强化。没有第一步怎能往下进行科学探究,从而到科学的发现,发明创新?可以看出编书者的良苦用心。
用心体会,这次学习给了我对教材理解的太多知识;对教材里的内容难易度的把握更加清楚;对编者的意图、国家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更加明了。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确实是难得的机会,更是福音。
6.课程标准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六
的课改改得轰轰烈烈,给我们老师带来许多的惊奇,许多的收获,许多的困惑!惊奇的是我们体育课教学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灵活多样,一教具可用不同的教学当中;收获的是我们不断地进步和成长起来;困惑的是我们在一些项目的体育课教学中找不到方向,没有成就感,只是因为谈化技术技能的学习。
在此次的改革,我们看到:“体育课”变成“体育与健康课”,突出了健康的重要性,也符合了课标“健康第一”的原则。我们看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一块的教学占40%比例,在现时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状况下,这对增强学生体质的是非常有效的举措。我们看到:对运动技术技能和安全教育教学方面的重视,提倡在不同年段的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
此次的学习,我更清楚往后的教学方向,我将遵照九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不断地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教法、领会课标的精神,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技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能给予体育与健康课更多的重视,让专业老师上专业课,使我们的下一代能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原实验稿全名为《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后的正式名称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xxxx年版)。将小学1~6年级的课程名称从“体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与7~12年级的课程名称统一起来。同时与高中《标准》分离。(xx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定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时,加上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二是强调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尤其是在几条课程理念方面做了以下强调:
1、在“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理念中,强调了本课程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并强调在重视体育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
2、在“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的理念中,为了防止教师误解“激发运动兴趣”理念,不重视学生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最终导致“放羊课”教学的现象,在强调激发运动兴趣的同时,提出要“重视对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责任感的教育,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等。
7.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一遍遍翻看新课标, 用红笔圈下那些有改动的地方, 目光被这样一些词句吸引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写字姿势要正确”;“学写常见应用文” (这里删去了“学写读书笔记”的要求)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 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写字时间”……
从这些信息中, 可以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了更加全面而细致地指导, 一方面, 它在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 ;另一方面, 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语文这样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结合的学科的时候, 更加趋向于实用性。
一、选题的艺术性在于情愫的孕生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纵观参赛教师们的选题——《比本领》、《将心比心》、《“红领巾”真好》、《搭石》……这一类的课文, 我们看到了道德人文的美好, 它将高尚的道德意识的种子播撒在学生们幼小的心田, 所谓“人之初, 性本善”, 小小的孩子, 读着这样的课文, 加上老师温柔地启发与撩拨, 课堂里充满道德的高尚光辉, 怎能不令人感动?《跨越百年的美丽》、《圆明园的毁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等课文, 将战争与历史入情入境地展现在学生们眼前。我们都知道, 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一种被称为英雄情结的东西, 它是人类文化的共性, 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把英雄情结视为历史的推动者。如此说来, 你可以想象, 课堂上, 教师们将这样的情愫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会带来怎样的激动?再如《伯牙绝弦》、《最后一头战象》、《去年的树》、《九色鹿》、《普罗米修斯》……这些课文本身, 就孕生着人文情愫, 略带悲情的色彩, 它们足以让课堂氤氲在一片动人的天地里。当然, 像《田园诗情》、《九寨沟》、《记金华的双龙洞》、《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旖旎的风光, 给课堂刮过清凉之风, 把学生带入对自然的美好品赏之中。凡此种种, 让人深深感受到, 在课堂上孕生某种情愫, 是语文课的无上境界。
二、授课的目标性在于课标的蕴藏
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体会其表达效果。
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少写命题作文, 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这一次的阅读大赛中, 各省的选手也是细细研究了新课标的。因此, 各有风格的教学中, 呈现出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是文本的漫读与细读, 重新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是课堂上的读写结合, 已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
曾经, 我们听到过这样一种口号 :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似乎课堂上略一讲解, 就琐碎了, 就偏离目标了, 就违背教改精神了。于是乎, 我们秉承着陶渊明老先生的“不求甚解”的精神, 一味地读来读去, 学生懂与不懂全不在话下, 课堂上充满读书的声音就可以了。可是这样, 学生真的就懂了?庆幸的是, 这次厦门听课, 笔者发现许多年轻教师, 终于摆脱了极右思想的束缚, 抓住主线, 精心设计问题。
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先生在评课中说得好 :细读, 咬文嚼字地读, 唤醒了我对现代哲学的记忆。
细读文本, 是课堂讲解的妙法所在, 细读与漫读结合的课堂, 才能开启通向顿悟的大门, 而这, 在笔者看来, 正是学生在学堂里心向之所在 ;也是教师在课堂里, 魅力之所在。当然, 阐释与引申要适度。江苏选手执教《姥姥的剪纸》一课。他凭借扎实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夫, 引领学生围绕姥姥的剪纸技艺之神奇, 抓住课文中的三句话, 或体会关键词, 或感受标点符号的妙用, 或联系上下文谈出自己的多种体会, 或运用词语进行精当的概括, 当然, 其间穿插朗读, 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 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学生学习的过程, 能力的提高, 真实自然地展现在了听课老师的眼前。再如魏星老师的《清平乐·村居》, 抓住诗眼, 紧扣关键词, 引着学生不断体会, 升华, 扎扎实实地领悟文字的深蕴,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 朗读是手段, 朗读是成果, 朗读是自然之道。
在这次大赛中, 读写结合的例子举不胜举。参赛教师们精心设计读写结合训练点, 摒弃了简单地读为了写服务, 或者写为了促进读的概念化公式。读写是有机统一体, 它们共同指向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 山东选手执教《会走路的树》, 在指导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 引导学生想象 :春去冬来, 小鸟要走了, 它万分不舍, 于是, 给小鹿写了一封信。听课的老师们都以为, 接下来, 执教老师会引导二年级的孩子们口头说点儿煽情的话, 然后就可以下课了。不料, 他让每个孩子拿出准备好的作业纸, 完成一封信的写作。细看信纸, 上面是老师事先写好的一封信, 格式规范, 字迹工整, 信的大意就是这节课主要内容的概括, 中间需要学生填空的, 恰好就是本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在笔者的印象中, 正式学习写信, 似乎是从四年级开始的, 这位二年级的任教老师匠心独运, 既让学生在情境创设中饶有兴致地进行了写生字词的训练, 又给他们进行了书信写作的启蒙。其他中高年级的教师,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上, 就更是精彩纷呈了。
三、过程的可看性在于方法的朴实
有条件的地方, 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新课标上, 有了这样的要求, 但是, 过度解读, 却也让人觉得有一丝讶异。无论什么时候, 语文教学扎实地行走在课堂中是最重要的, 一支粉笔, 一本教科书能够解决问题的话, 为什么需要那么多的花样呢?这次大赛中, 有一个省的选手, 执教《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本来很美的文章, 应该是用来欣赏的, 但他为了显示出课堂的民主, 为了演绎出生成的自然, 愣是在课堂上忙着现场输入学生的思考, 虽然打字的速度是很快, 但是仍然让我感觉得不偿失, 完全有更简洁的方法, 为什么要舍近而求远呢。
薛法根老师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老师可以是红娘, 将文字介绍给学生, 无需多言。当然, 老师的身份, 是不停变换的, 面对不同的文本, 有时候, 也需要像王崧舟老师那样, 成为大厨, 把文本、媒体、语言文字组成一道精美盛宴, 带领学生大快朵颐。比如《九寨沟》的神奇, 必须用媒体展示, 比如《去年的树》, 音乐的几番神奇妙用, 都能凸显文字的魅力, 窃以为, 这样的媒体运用, 才是有意义的。
四、新课标的落实在于细节的严谨
每节课不得少于10分钟的写字时间。——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每一位赛课教师, 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 其扎实的基本功, 令所有听课者啧啧称赞。并且, 教师们对于学生的写字也是“空前重视”——不光注重写字时的姿势, 更关注字体的间架结构, 怎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在这16节课中, 执教老师们不仅仅关注学生书写的姿势, 而且想方设法丰富写字教学的内涵。崔峦老师说 :“要体现不同年段的教学特点。”这不仅是体现在阅读中, 在写字教学中也应如此。不同的年级, 写字教学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拥有着自己的年段特点, 在这次的听课中就有很鲜明的感受。二年级的写字教学, 教师们先指导观察字形, 接着示范写, 最后指导学生书写。中年级的写字, 多数是写词语, 是学生先写, 接着进行点评, 然后学生再次书写。而高年级, 基本上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写生字, 把书写的练习提升为读写结合, 结合文本的品读, 进行句、段的书写了。教师们进行写字教学时, 也根据年级特点, 而各有侧重, 有的介绍了生字的源起演变, 有的指导学生由本课生字联想出相同结构的其它字。不管形式如何变化, 学生写字的姿势和动笔的时间始终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很多时候, 不少教师总是在追求授课的新技巧、新策略, 看到一个新方法, 便会迫不及待地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去。但其实, 一个好的课堂, 应该是真性情流淌的课堂, 应该是顺气而承接的课堂, 应该是足以让人静静地走入文字的背面, 体会那情愫涌动、奥妙无尽的神奇世界的。所谓课堂的生命力, 应当在于执教者的真性情。
参考文献
[1]2011版新课标解读[EB/OL].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2011/
8.科学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八
去年,工作坊贺老师组织科学教师在网上购买了20xx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可是,作为新加入科学教学的我,对科学教学不熟,对课程标准更是把握不好。
通过参加这次网络活动,谢老师对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讲解的十分精细,非常系统的将连贯的知识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解。我进一步地了解了低年级科学的特征和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认真领悟了科学新课标内容。
一、老师的讲解细致耐心,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明确新课标与旧课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如此,谢老师还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
二、明确给出低年级科学建议,比如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深度和广度;把握探索式学习的指导程度;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建议用好活动手册,协调家长的力量。
三、结合一年级课堂教学实践,讲解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把握。如一年级测量中“你用你的手,我用我的手,那么每个人的手指大小长短不同,但大家又都认可的非标准测量。”又如给动物分类,让我们明确为什么不按动物学分类。
9.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九
六年级:李秋丽 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全组老师认真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能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就是观念,新课改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最让我有所感悟的是新教学理念提倡“人文教学”,尤其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和学习过程,使真正的教学过程变成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的教学。若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必须学习“英语新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能适应当今素质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
具体来说新课标有以下特点,应运用到教学中,使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一、明确目标
新教学目标的首位不再是“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倡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达到增强口语交际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正彰显了语言的习得贵在实际运
用,同时也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人文教学理念。
二、教法改变
只有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感知并运用语言,才能达到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把时间和空间多留给学生,教师要合理分配课程资源和时间,同时科学的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学习语言---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目的,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教学思维的变化
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的变化。
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
五、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10.教师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一、 “学案导学”要求教师着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是“课堂公关”能力。教师必须在“导学案”的辅助下,在教学中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创设宽松氛围、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个别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参与,我快乐,我提高”“我的课堂我做主”等思想,实施“三先”: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是“教学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导学案”,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教师必须减少语言密度,精讲教学重点,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三是“指导催变”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每个备课组选定一名首席学法指导教师,开展经常性的集中学法指导,在每周固定时间组织班级开展学法交流活动,为自主学习提供方法保障。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彻底抛弃以往那种“不讲不放心;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学生在下面浑浑噩噩;老师只为自己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关心学生学的情况”等种种传统做法,不包办,不搞一言堂,不要认为课堂上多讲几个题就是课堂容量大了!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容量”、不要认为喧嚣的课堂气氛叫“活跃”,要切实注重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二、学案编写至关重要
学案的编写是整个导学过程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求老师对教材要有很深层次的理解、对知识点要正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学情”即“认知程度”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进行学案的编写。在突破某个知识点时,以往“教案”无非就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然后“灌”给学生。而“学案”的不同点就在于,把新知识点“问题化”,就是把新知识点拆解成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小”问题,每个小问题点解决后,新知识点即所谓难点的解决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一篇好的学案,应能充分体现导学的功能,把知识问题化,即通过学案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去阅读课本,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课本知识,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最大程度的还原科学发展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学案的实施,看似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变“懒”了,实则不然,课下需要根多的付出才能达到目的!倒是原来的“满堂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懒”了。
三、课堂上的具体操作
课堂操作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单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不管不问,“放羊式”;二是学生预习后教师再逐一讲解,对答案,“灌输式”。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有目的地运用导语、演示实验、归纳总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疑难信息适时点拨引导,对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给予精讲,要画龙点晴,以实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把握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另外,在课堂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模式就是“兵教兵”,这种模式在讲评课及复习课中比较实用,“兵教兵”抓住了学生出错后急于纠错和学生乐于讨论,喜欢轻松活泼课堂的心理特点,放手发动学生,通过板演、解析、点评、提问、讨论等形式使问题暴露,不知不觉中解决。例如板演环节,不一定只是计算题,还可以是选择、填空。因为这类问题暴露不明显,通过出错学生板演、解析,其他学生点评、提问、讨论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兵教兵”讲评方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来说,第一,课前要进行更详尽的备课,统计出错率、出错点、出错人,设置有层次的问题,有必要的辅以变式题、补救题,进行方法提炼等。第二,必须做到精讲点拨,“兵交兵”效果虽好,但耗时较多,教师必须驾驭好课堂,适时设问、启发、提炼,尽量少讲,把机会留给学生。第三,灵活机智应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到位的评点、总结。这要求教师有更深厚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而言,第一,“兵交兵”能激励学生。做题时能认真对待,出错后能认真纠错,上课时认真听讲,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就调动起来了。第二,学生乐学,不再是老师一个面孔一个声音,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这节课的“教师”。学生兴趣高了。第三,锻炼了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较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自己将要掌握的重点知识和要突破的难点知识。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对课本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的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五、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1.中职英语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十一
这次新课标的变化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间变少了,要求变高了,难度变大了。对学生来说要求提高的同时,对老师其实也是一个新的挑战。我们的教学目标从机械记忆,读背课文,理解语法,刷题刷分逐渐转换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学习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在真实场景中恰当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老师能否创造一个“真实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创造真实的任务,才能让孩子学会运用语言,真正将英语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理解不同文化的纽带、拓展全球视野。
新课标也把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提高了一个层面,通过英语的学习,学生应该要了解到不同的文化,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英语不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输导,将课堂从原本单一的知识灌输中进行拔高,上出深度上出意义。
12.英语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 篇十二
今日上午九点半,雷老师在县钉钉教研群发起了直播,带领我们一起观看了北师大程晓堂教授的有关英语课程发展新方向的讲座。同时也对本次新出台的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做了一定的分析。
程教授的讲座重心放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也是一直困扰我们一线教师的一个难点。他从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逐一向我们阐述了英语课程要怎样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举例和观看个例视频,程教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其内涵以及关键点。语言能力中的六个Ican……文化意识中不仅是跨文化认知,更要有文化态度和行为选择,这一点我们在写教学目标时可以联系思考。我感触最深的是思维品质部分,在日常教学和公开课教学中也让我困扰的一个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在他举的几个缺乏思维含量的课堂互动和作文,这些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会觉得是非常不错的作文模板,程教授的几个反问让我茅塞顿开,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给了学生一个固定的思维框架,给学生思维的发散上了一把锁。反思自己的平时教学中确实经常会提出一些过泛或不符合学生真实情况的问题,一些很明显是“Yes/No”的答案,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结果课堂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了。这一点,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花更多时间在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上了。
雷老师最后帮我们总结和分析了新课标改革后的内容。未来的英语课占比越来越低,考试难度却越来越大,无疑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很多压力。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从教学生知识到教学生能力,阅读也能增加孩子们的词汇量。最后雷老师鼓励了我们英语教师要坚定地走下去,给我们打了针“强心剂”。相信,不管教育怎么改革,我们依旧会保持这份初心,虔诚和热情的对待英语教育事业。
13.新课程标准培训--体会 篇十三
2012年9月20日上午,我参加了蓟县教研室举办的《解读新课标 演绎新思维 创建新课堂》专题讲座。蓟县六小孟庆阳主任向我们介绍了近十年来的课改路程,使我深受启发。我感悟到: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通过培训有几点收获,结合孟主任的讲座和我从网络上了解的信息,我认识到修订后的课标有了很大的变化。
1.什么是数学?
修订后的数学意义表述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是理论,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技术,数学是文化,数学是伙伴。数学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性、应用广泛性、严格性。数学课程的性质表述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修订版课标关于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由此可见,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3.从“两基”到“四基”,“两能“到“四能”。
过去的基础教育非常强调“双基”,要求基础知识扎实、基础技能熟练。但仅于此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于是,新课标提出了三维目标,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评价上,除了知识以外,还对过程、情感方面进行三维评价。修订版课标则在原有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把课程总目标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即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注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过去提得较多的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此次修订更加完整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却更加重要,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06-20
学习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doc08-01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心得10-10
中学语文的教学心得体会08-11
中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08-01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简版08-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重点08-19
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07-11
中学语文阅读论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