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

2024-09-03

公共事件(9篇)

1.公共事件 篇一

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门店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建立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金 龙

组员:杨 雨 李浩宇

职责: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主要负责对本门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指挥与协调、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突发事件及时上报等工作。

二、预防措施:

1、建立、健全的各类卫生安全卫生组织、制度。

2、实行场所内的各级岗位责任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到人。

3、严格落实本单位定期督导检查的考核制。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1、突发事件报告范围:

(1)微小气候或空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2)生活饮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的水传染性疾病流行和中毒;(3)公共用具、用水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传染性疾病、皮肤病;

(4)意外事故处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杀虫剂等中等;

(5)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

(6)发生或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

(7)发生或可能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等;

(8)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等。

四、应急措施:

(1)单位负责人或卫生负责人等事故报告责任人,应立即并向所在的人民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按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立即停止经营活动。

(2)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妥善处理现场,防止事故继发,确保不扩大危害范围和不继续恶化环境,并保护好现场。

(3)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现场调查、处理工作。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4)按照卫生要求及时做好环境、公共物品、水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等消毒工作,以及其他应急处理工作。

花都造型

2.公共事件 篇二

突发公共事件及其特性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性公共事件使短时间内发生人、事、物的急剧变动,具有偶然性、破坏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目前我国面临着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能源资源紧缺、人口过度膨胀、恐怖主义、贫穷与社会不公正等诸多问题。随着全球化与区域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加深,危机的影响具有连带效应。与此同时,科技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突发公共事件的不确定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人口、环境、效率、社会公平等问题凸显,各类型突发公共事件频繁上演,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可能蕴藏着突发公共事件。此外,突发公共事件规模趋大、发生次数趋多,危机波及范围更广,事件的国际化程度也逐步上升,这无疑给当代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概况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从2003年的SARS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从四川汶川5·12地震到青海玉树地震,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魏礼群认为:我国应急管理思想理念不断明确;全国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形成了统一领导、综合协同、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架构和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建立了信息通报、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社会动员、跨地区跨部门协作机制;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应急队伍体系基本建立。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的地位与作用

媒体是应急管理中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是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媒体在信息收集和信息传播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政府可以利用媒体向社会公众发布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突发公共事件救助知识以及应对危机的各种政策措施,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进行及时的危机自救和互救;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利用媒体采集社情民意,掌握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的情况,及时安抚社会,避免社会恐慌。另外,媒体的信息传播作用,使得媒体能在应急管理各参与主体之间起到协调作用,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应急管理。3同时,媒体具有监督功能。新闻媒体可以深入到基层,对信息反应及时、敏感。媒体可以确保政府的应急管理行为公开化和透明化。在公共突发事件中,通过媒体的作用,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企业和个人的行为都会被置于社会大众的视野之中,媒体能够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行为与失德行为,通过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迫使这些行为主体转向正轨。

媒体应急平台管理体系的构建

在管理学当中,将管理活动概括为四种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由此,针对媒体的应急平台管理,计划就是确定媒体应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的活动;组织则是将媒体应急的各项工作职责和资源分配到特定的部门、岗位和人员的活动;而领导是在实践上指导、协调和影响应急平台运行的活动;控制是监控媒体应急平台在操作中的行动并比对、纠正其偏差的活动。也就是说,媒体的应急平台管理者首先需要制订计划,然后进行分工协作,接下来激励员工的工作、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最后进行考核控制与反馈。那么,面对媒体应急管理的缺陷该如何重新审视与优化发展?媒体作为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实施的重要力量与社会的“第四权利方”它的应急平台管理该有何特殊性?聚焦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媒体应急平台应具备怎样的功能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危机威胁的频发,这些问题已不得不提上日程。

1、媒体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局限与建设媒体应急机制构想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的影响下,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成为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点,都会成为媒体事件;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解决与落幕期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其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与否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曾经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当中,媒体的行为或存在着许多失范与局限,如:与政府的应急活动不相适应,各自为政,不能形成良性互动。亦或者存在新闻报道议程设置所引发的问题。在汶川地震中,其报道属于“全息报道”,舆论环境相对宽松,但是媒体却在定势思维的牵引下,按照相关部门的指示和要求来选择报道的内容与形式。报道的内容多偏重报道政府、领导人、军队等典型人物的新闻,形成呈现灾害以及救灾情况的客观新闻与政治宣传报道数量上的较大差异,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神主旨覆盖或者替代了灾情本身的情况,影响了新闻作为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和作为政府救灾基础的依据性作用的发挥。仍有新闻追求娱乐化。在灾害事件发生早期,媒体都想能做到客观直接、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力求以最快最新的新闻来传递信息。但在灾情稳定,事件处于平稳时期,如何继续吸引受众的关注度使媒体行为产生偏离,一些媒体报道的娱乐本性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例如地震后期媒体炒作“范跑跑”和“猪坚强”,对幸存者进行“破纪录”的报道,把关注重点放到少部分人身上以吸引受众眼球。4娱乐化新闻使得新闻报道偏离了正常方向,给灾难事实报道的客观性和庄重性带来负面影响。另外,有些报道缺乏人文关怀。在灾害事件中,灾民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媒体也应对采访对象给予人文关怀。而一部分媒体在采访中,缺乏对人文关怀,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闻卖点”不顾采访对象的感受强行采访,或滥用手中的新闻资源要求相关部门配合,或不顾救援工作强行报道等等,关于此类的声讨不绝如缕。

那么,在这样的局限面前,对于媒体的应急管理有必要推行进一步的研究,试想新型的应急运营管理模式突破局限与困境。突发事件事发突然,具有不确定性,突发性和高破坏性,现代应急管理需要依靠科技,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科学应对的质的转变。5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公共安全科技为核心,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建立健全软硬件相结合的媒体应急管理机制,是当前各级政府、媒体企业与组织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在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一项重大突破。媒体应急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危机中更充分的发挥媒体的效应,也可以增强危急情况下信息传播的效率与效果,与政府的应急活动实现良性互动的同时无限贴近于大众,达到直接管理救灾与间接推动抗灾的统一。

2、媒体应急机制功能管理的横向延展

除了宏观纵向上政府、媒体自身以及公众对媒体应急机制的把控外,在横向功能上亦需要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划。在公共突发事件当中,根据事态的发生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危机潜伏期、危机爆发期、危机解除、善后期。在这三个阶段中,媒体应急平台管理者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制定不同的平台运行的管理规制,以便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和媒体的效力。

如果能够预见危机的发生,在危机的潜伏期就能够发现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危机,那么危机的破坏性就将大大减小。在危机发生前,媒体能够监测环境,发挥危机预警功能。媒介作为专业的信息传播、收集机构和社会的“瞭望者”,媒体有责任承担起社会公共危机前的预警作用。6在公共危机发生前的阶段及时预警,将其消灭在萌芽中,这是媒体在公共危机发生前首先要发挥的作用。媒体的应急平台应设置常设的预警平台,协同相关专业部门适时监控各类公共危机的潜伏讯号,并将其随时更新于应急机制,其信息客观公正,是面向政府、相关领域部门及其公众的重要资讯,潜伏期媒体应急平台的运行可达到警钟长鸣、未雨绸缪的作用,长此以往,不仅可以延伸应急体系的安全维度仍可以提高公众的自我安全意识。

媒体的存在价值在于其能够为公众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满足社会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尤其在危机发生时,公众比平时更紧迫的需要获知各种关于危机的信息,媒体的信息传播和沟通作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媒体通过对公共危机发生的原因及过程进行跟踪,让公众及时、充分地了解关于危机的各种真实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支持,这是避免各种猜想和预测,消除流言和信息误传的根本途径。媒体应急平台需在危机爆发期全面快速启动,在自主争取各类一手信息的同时“广言纳谏”吸纳各类危机资讯并加以求证,争取最大限度的呈现突发事件的各项信息立体式进展。此外,媒体应急平台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沟通和传播信息本身,管理者还需要发挥媒体的议题设置作用,引导人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危机的相关问题,如进一步挖掘危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危机发展规律、应对危机的办法以及减少损失的举措等等,以此转移人们对于危机的恐惧心理和平复人们悲伤、无助的情绪等。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普通民众对危机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如果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的同时,不负责任的加入自己的主观裁断,或居心不良的故意误导伪饰,就会蒙蔽大众,甚至使公众产生对事件错误的定性与判断,为此,媒体应急平台管理的重中之重是严控平台运行的正规性和道德性。

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如果媒体能够总结公共危机发生及处理阶段的各种问题和不足,找出处理危机时间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总结反思。就可以通过媒体的传输功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能改变舆论的方向,进而可能会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改革。同时,媒体对事件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以后处理类似的公共危机事件积累经验。媒体应急平台在危机的解除、善后期的管理上更倾向于关注平台内容对舆论发展的持续引导,充分利用长尾效应的能量,将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逐步减小,同样,善后平台中应设置危机应对经验与常识的普及版块供人们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院芳:中国应急管理中政府的主体作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4).

[2]周波: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观点综述[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6).

[3]院芳:中国应急管理中政府的主体作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4)

[4]谢梅:政府应急管理预案中的媒体利用[J]重庆工院学报2009(8)

[5]钟开斌:现代应急管理的十大基本理念[N].学习时报2012(12)

3.“电梯吃人”事件拷问公共安全 篇三

“电梯吃人”!似乎唯有此般惊悚的标题,才是对该事故最贴切的描述。悲剧的发生过程令人惊骇,倘若不是现场监控视频为证,人们几乎很难想象,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梯会以怎样一种残酷、血腥的方式,在一瞬之间夺人性命。这件事所带来的恐惧,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平复。

按照一般的理解,“电梯吃人”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惨剧。一者,在产品生产之初,电梯就预装有触发自停装置,紧急状态下应能发挥作用;再者,依照相关规定,电梯应定期接受例检维保,此举足可排除掉大部分隐患。可即便如此,悲剧还是发生了。试问,到底是由于电梯本身存在缺陷,还是因为日常的安全维护疏忽懈怠?可以想见的是,一起小概率事故的最终酿成,必然对应有一段较长的问题积累周期,或许还有大范围的职责失守。

目前,荆州市已经成立了专项调查组,正在对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调查初步分析认为,自动扶梯的前沿板与紧邻的盖板之间连接松动,当事人踏在已松动翘起的盖板最末端时盖板发生翻转。导致松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但已认定该事故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电梯吃人”事件多次发生,其实,吃人的哪是电梯,分明是人。几乎每一次“电梯吃人”事故都与人祸有关。“电梯三分靠质量,七分靠安装和维保。”无论是年久失修,还是维护不力乃至于电梯维修期间缺人看护,导致无辜人员踩空等,都暴露了相关单位麻痹大意,或者压根儿就缺少安全观念。

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的信息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电梯总量已达360万台,并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电梯保有量、年产量、年增长量均为世界第一,电梯安全事故却时有发生。其中,维护保养和管理的问题居多。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全国共发生49起电梯事故,37人死亡,其中18人是电梯的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其余为电梯乘客。

随着高楼越来越多,商场越来越多,我们已进入全民电梯时代,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公众的安全意识并未提高多少,电梯的维护机构缺乏敬业精神,有些监管部门更是时常失语甚至缺位。湖北这起惨剧应该会再度提醒全社会关注电梯安全,但就怕过不了多久,一切复归平静,等到下次再发生“电梯吃人”惨剧时,该事故又会被拿出来举证,接着又在喧嚣中归于平静。这种循环,才是最大的悲剧。

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四

(讨论稿)

为建立健全公司)的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切实提高保障公司的安全运营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根据《深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指导精神和盐田港集团公司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预案。

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广大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应急工作的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

2、以防为主。有效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是应急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住处报告与响应机智;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尽一切可能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无法防止或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尽可能避免其造成恶劣影响和灾难性后果。

3、依法规范。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为指导,与有关政策相衔接,规范公司突

发公共事件预案和公司控股企业应急预案,确立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反应及时的处置方式。

4、分级负责。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公司控股企业负责处置在其企业范围内

发生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公司负责处置本部发生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由区、市两级政府和有关机构统一指挥和处理。

分 类 和 分 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和威胁本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有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演变过程和发生机理,公司范围可能发生公安厅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暴雨、高温灾害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火灾、爆炸安全事故等。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事件等。

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重大群体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

按照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划分一般(Ⅳ级)、较大(Ⅲ

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个等级。

1、一般突发化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简单,仅对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局部范围内的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经营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可财产损失,但只需要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协调相关部门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2、较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比较复杂,对公司可公司控股企业较大范围内的财

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染等后果,需要事发单位向上级或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必要时

由市相关专业应急机构业务指导就能够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复杂,对包括公司或公司控股企业在内的较大范围的社会财产、人身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报告当地政府专业应急机构或相关单位联合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事态非常复杂,对深圳市政治稳定、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和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等后果,需要市处置突发事件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级别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级预警,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1、蓝色预警(Ⅳ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2、黄色预警(Ⅲ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3、橙色预警(Ⅱ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4、红色预警(Ⅰ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蔓延。

组织机构和职责

1、总经理办公会是公司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责是:协调制定公司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和实施办法;指挥和处理公司本部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协调和处理公司和公司控股企业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和较大突发事件;在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参与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的处置;协肋调查和处理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公司控股企业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的领导和指挥机构。主要职责是:制定与完善其企业突发公共事件的专项预案;及时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等级与预警级别,启动相关预案,组织指挥有关方面力量参与处置工作;开展专业应急演习和应急宣传教育等工作。

报告和响应

1、公司安全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是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监测和报告的日常工作机构;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是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信息监测与报告的工作机构。公司各控股企业应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监测与报告,对突发公共理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公司及控股企业应通过强化值班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等途径,收集在本单位区域内处和境外本区域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3、公司本部预计将要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接到报告的单位(如总经办或安委办)应立即向公司安委或总经理办公会汇报,决定是否发出“蓝色预警”和启动相应的专业应急预案;公司控股企业预计将要发生一般以上的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应报告公

司有关领导。

4、公司本部预计将要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接到报告的单位(如总经办或安委办)应立即向总经理办公会汇报,决定是否发出“黄色预警”和启动相应的专业应急预案,同进向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公司控股企业预计将要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在启动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应报告公司领导和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5、公司发生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立即各集团公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报告。再由领导小组统一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报告要求按市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6、公司及控股企业应公布报告单位的电话,方便所在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

基本响应程序

突发公共事件所在单位作为第一响应责任单位,应在事发后15分钟内启动先期处置办法。30分钟内有关人员赶现场开展警戒、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救护、抢险等基础处置工作;第一响应责任单位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对初步判定属于重大或特别重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在事发30分钟内分别向相关专业应急机构或区政府、市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完毕后,公司和控股企业应能时研判,适时决定应急工作结束,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性质及工作需要,开展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收集污染、清理现场、卫生防疫、保险理赔、法律援助等善后处置工作。

调查和总结

公司或控股企业应成立调查评估组,在善后处置阶段对事发原因、处置经过、损失、责任单位奖惩、援助需求等做出综合调查评估,并及时将调查评估报告总经理办公会或控股企业的领导机构。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公司或控股企业对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瞒报、漏报、迟报信息及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追究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应急保障和宣传教育等

5.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篇五

(2)省专项应急预案。省专项应急预案是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多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3)省级部门应急预案。省级部门应急预案是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4)市县应急预案。在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市县两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5)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由有关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省属重点单位的应急预案,报省级有关应急管理部门备案。重点单位由有关应急管理部门确定并实施动态管理。

(6)单项活动应急预案。较大规模的集会、节会、庆典、会展等活动安全的应急预案,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由组织承办单位负责制订,报同级政府审定。

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也要制订应急预案,重点体现操作性。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1.6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省行政区域内各类特别重大、重大或者需要省政府负责处置的跨市(州)行政区的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领导机构

省政府是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在省长的领导下,研究决定、部署和推动全省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省政府办公厅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办事机构,设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职能。

2.2指挥机构

省上已经成立的各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非常设领导小组、委员会、指挥部等机构为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目前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尚未涵盖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根据省各相关专项预案的规定,启动预案时自动组成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如果不属于专项预案的范畴,由省长或省政府常务会根据事件性质和工作需要,指定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人及成员;或省政府直接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应急处置工作。

2.3工作机构

省政府有关部门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工作部门。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型以及部门职责确定一个应急主管部门和若干参与部门,其构成在相应应急指挥机构或省专项预案中明确。

2.4市、县机构

市、县级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做好本行政区域各类较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组织领导工作。

2.5专家组

省政府和各类应急指挥机构及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必要时参与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3预测、预警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防患于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信息监测与预测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加强对监测工作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明确监测信息报送渠道、时限、程序。

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研究,对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程度、危害及趋势作出预测。

对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必须在3小时内报省政府。

3.2预警级别和发布

根据监测和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可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预警,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网络等公共媒体和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3预警处置

进入预警期后,市、县政府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取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容易受到突发公共事件危害的人员和重要财产等措施,同时要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准备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4应急处置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市、县政府要完善应急处置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1信息报告

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和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同时,如实向省政府报告,最迟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4.2先期处置

任何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州)、县(市、区)政府和事发单位应立即派员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先期处置。4.3应急响应

按照分级处置的原则,省、市(州)、县(市、区)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预案,作出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或者需要省政府协调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省级相关预案,统一指挥和指导相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4.4指挥与协调

省政府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由省政府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处置工作,或省政府派出工作组赴现场指导。事发地市(州)政府负责成立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按照省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和部署组织实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事发地政府、省级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央驻川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在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实行应急联动,共同实施应急处置。驻川部队按照《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规定,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4.5扩大应急

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依靠一般应急处置队伍和社会力量无法控制和消除其严重危害时,需要实施扩大应急行动。

实施扩大应急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增加应急处置力量,加大技术、装备、物资、资金等保障力度,加强指挥协调,努力控制事态发展。

4.6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的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完成,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应急处置队伍撤离现场,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5恢复与重建

5.1善后处置

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伤亡的人员及时进行医疗救助或给予抚恤,对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妥善安置,对紧急调集、征用的人力、物力按规定给予补偿。

有关部门要及时下达救助资金和物资,做好疫病防治、环境污染清除等工作,保险监管部门督促各保险企业快速介入,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5.2调查与评估

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结束后,要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5.3恢复重建

根据调查评估报告和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6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信息发布形式主要包括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

7应急保障

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制定所负责领域与省总体预案配套的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建立应急保障所需的相关资源的动态数据库,建立应急状态下的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须的物资、技术、装备准备,建立与履行应急保障职责相应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切实做好相关保障工作。

7.1应急队伍

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环保、水利、林业、地震、畜牧等应急任务繁重的部门和高危行业、企业(如:矿山,危险化学品,林场等)应组建相应的专业或预备应急队伍,加强业务培训,强化应急配合功能。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要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救援能力。军队、武警、预备役部队和民兵是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骨干和突击力量,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积极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建立各类社会化、群众性应急队伍。

7.2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资金保障,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应急经费投入机制。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7.3物资保障

各级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系统,确保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所需的物资供应。

7.4基本生活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中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7.5医疗卫生

要组织医疗卫生技术队伍,调配医疗卫生专家,根据需要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组织动员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工作。及时调集必需的药物、医疗器械等资源,支援现场救治和防疫工作。

7.6交通运输

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畅通。7.7治安维护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防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7.8人员防护

要规划和逐步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确保广大群众在紧急状况下安全、有序转移。

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应急救援人员安全。

7.9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7.10社会动员

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大规模疏散或转移人员、物资,或者现场应急指挥部提出需要增援人力、物力时,动员社会组织力量和人民群众参与应急处置。

7.11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7.12抢险装备

建立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数据库,保证应急状态时统一调用。应急装备拥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相应的登记、维护、保养和调用等制度。

7.13技术支持

要建立专家库,为应急处置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调集有关专家和技术队伍支持应急处置工作。要依托科研院所,组织开展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技术的科学研究。

8监督管理

8.1预案演练

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通过预案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8.2宣传和培训

各地、各部门要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预案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教育培训工作,把应急管理知识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培训。

8.3责任与奖惩

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在处置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或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9附则

9.1预案管理

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本预案。

6.落叶,或公共事件诗歌 篇六

落叶纷纷,像这个季节的一场

公共事件,但真相并不在你的掌握中

似乎是,颇具仪式感的

秋虫的哀鸣声里,亡者们走在

最后的路途上。你的伤感

古典得就像戏里的一句台词

连被你当作亡者的落叶,也会

偷笑着脱口而出。喜庆的送别

成了送葬,你做得煞有介事

一如它默默为你遮阳一样,遮着

你的情感错误,这也许称得上

这个季节的另一公共事件

难道你忘了,树阴下,它透露给你的.

那些小秘密;难道你未曾察觉到

自从上司一样的树,准许了它的愿望

它就悄悄换了一身新衣裳

难道你没有看见,它搭上秋风的

航班,比坐在春雨的船头时

不知兴奋多少倍……我不想多说了

也不想让一层霜带来更多的寒冷

毕竟,落叶和你,仅仅只

7.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篇七

一、应急管理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概念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是指在政府公共管理领域,城市突然遭遇到的对于群众人身、公共财产或公共环境等方面造成的非常态事件。在这样的紧急状况下,需要政府部门的以非常规程序迅速做出相对决定并且通过调动其他有利资源等方法进行有效的解决这一系列事件。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相对于发生重大事故和灾害风险等特殊问题所提出的,是指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反应机制,采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其目的是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和破坏程度,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终止危险状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关活动。

二、增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暴露了中国政府管理存在的诸多弊病特别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众所周知,2003年非典事件推动了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结合事前准备不充分、信息渠道不畅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不健全这一系列问题促使新一届政府下定决心全面加强和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在2004年2月5日,在北京市密云县密虹公园举办的第二届迎春灯展中发生了踩死、踩伤游人的重大灾难性事故。原因一人在公园内的交通要道拱形桥上跌倒,造成其他游客拥挤,导致37位游客死亡,37位游客受伤。

2008年对中国应急管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年初,中国南方特大雪灾、拉萨“3·14”暴力事件和“5·12”汶川特大地震,都为中国应急管理工作的研究提出了严峻的命题。胡锦涛总书记在10月8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抗震救灾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从以上事件来看,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已经迫在眉睫。对于政府公共事件安全减灾,首要解决的就是城市人口或单位人口的紧急疏散情况。据统计,有制定应急计划和疏散系统的城市和单位与没有制定的城市和单位相比,灾害人员伤亡的人数相差约38%。

三、中国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

1.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初见成效。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引起中国各级政府的关注是在2003年非典爆发之后,在此之前,中国对此学科还没有高度的重视,近几年来中国公共事件频发,从非典、“密虹公园踩踏事件”、禽流感到“汶川地震”,这些灾害性的公共事件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中国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高,也为各级政府应对突发时间积累了实践经验。

2. 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

(1)缺乏法律制约。在中国的现行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中,面对危机事件采取的应对手段更多为政府行政手段。采取行政手段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在政府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对政府的职权形式、经费来源、公民的权利义务以及事后评价问责机制都没有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主观作用很大,缺少了法律的制约。(2)轻防御重救治的理念偏差。当今中国各级政府面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衷心更多为救治———救灾、救人,而往往忽略了突发事件的预防。中国有句老话“防患于未然”,就是强调要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这就说明了防灾的重要性。如何避免灾害的发生,转变轻防御重救治的理念偏差,是中国各级政府构建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础。(3)中国各级政府对应急管理的物质资源投入不足。虽然中国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展开了应急管理的工作,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没有真正的理解应急管理工作的意义,所以,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物资准备方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充分的物质资源准备,就不能很好的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只能临时调动物资解决面临的问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是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的表现,给应急管理工作留下了很大的隐患。(4)宣传力度弱、公众参与度低。政府在应对城市公共事件的工作中应该处于领导的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政府部门是这一工作的单一主体,因为仅凭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是很困难的。所以,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应急管理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四、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

1. 健全法律机制、提高法治化水平。

2007年8月30日,中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实施,这表明了中国开始将地方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迈进了法治化进程,各级地方政府也将依法处理各类突发事件。中国也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突发事件应对办法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条理,提高法治化水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2. 转变轻防御重救治的理念。

转变应急管理工作轻防御重救治的工作理念,是中国地方政府应该首要做到的。单纯的救灾减灾,并不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要从根本上转变工作理念,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应急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轻防御重救治变为以预防为主而不是以救灾为主的工作轨道上。工作理念的转变,可以有效的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降低重大灾难的发生率。

3. 加大对应急工作的物质资源投入。

物质资源的充分保障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必须对应急管理工作加大物质资源和工作设备的投资,以有效的应付日益复杂和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

4. 做好工作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有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例如民间救助组织)和公众的配合来实现的。通过政府大力的宣传和以鼓励的形式来刺激非政府组织、公众的积极参与,加强全民参与应急工作的主人翁意识,采取公众参与和形式多样化的工作方法,使政府可以更有效更从容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五、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地方政府应对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工作,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对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中国各级政府应该找寻当前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水平,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概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中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各方面都是刚起步,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待提高。

摘要:面对日益频发的各类公共事件,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增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以及针对中国政府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应急管理今后应该发展的方向和提升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主要包括健全法律机制和提高法治化水平、转变轻防御重救治的理念、加大对应急工作的物质资源投入、做好工作宣传和鼓励公众参与等。

关键词:应急管理,公共事件,地方政府

参考文献

[1]姚国章.典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2]高小平,等.中国应急管理研究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09,(9).

[3]朱恪钧.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现实问题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8,(5).

[4]张连波,任晓东.地方政府应急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0.

[5]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公共事件 篇八

《条例》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当前,全国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处在关键时期,《条例》的公布施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一起,成为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对于打赢非典型肺炎防治这场硬仗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明确规定了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领导、遵循原则和各项制度、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公民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明确了违反《条例》行为的法律责任。

《条例》共6章、54条,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附则。《条例》从公布之日起施行。

家电等132种商品首批强制认证5月1日起必须贴3C

从今年5月1日开始,我国包括家电、汽车在内的19类132种商品一直以来使用的长城标志和CCIB标志(进口商品安全质量许可标志)都将被一种新的质量标志所取代,即CCC标志,它的中文名称叫做“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CC”。

3C强制性产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保护国家的利益,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贸易的发展,它是和国际接轨的一项规范和健全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措施。5月1日起,这132种商品将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这也就意味着,到5月1日,这132种商品还没有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还没有加贴3C标志,就不能出厂、进口和销售。

经过指定的检测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证证书和代表中国强制认证的“CCC”标志。

这次的3C强制认证工作中,国家认监委一共指定了76家。据国家认监委最新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两万多家国内外企业拿到了“3C”的产品的认证证书,占需要通过产品认证企业的70%以上。

新政策:申请科技项目要定知识产权目标

今后凡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

虽然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具体措施,责任落实也不到位;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缺乏一支既懂科技又懂得知识产权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管理与科技管理在制度和实践上没有实现有效结合。

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共有16条,其中指出:各类科技计划应当根据各自特点确定知识产权目标,把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取得、保护和运用,作为科技计划管理的重要内容;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对于明确提出技术指标要求的重点领域,应委托有关机构对国内外(包括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调查,形成调查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发布指南的依据和确定项目研究开发路线的参考,避免研究开发的盲目性和重复;科技计划项目申请单位应当具备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负责知识产权事务,有用于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的专门经费,并为应用开发类申请项目指定专门的知识产权协调员。

我国失业新标准出台工资低于当地低保视同失业

“就业”与“失业”概念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新界定。

“就业”与“失业”的一般概念。

1.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人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界定。

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凡以下列形式实现就业的,均统计为已实现再就业人数:

1.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并享受了税费减免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

2.已被用人单位录用,签订劳动合同,并享受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3.在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中得到安置,并享受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政策的;

4.未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但已从事比较稳定的(如三个月以上,具体由各地定)有合法收入的劳动,并且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

9.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篇九

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在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后能够及时进行调解避免事件进一步扩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便于日后的事故调查取证,结合本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一、施工现场应急指挥部的组成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1、项目部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xxx(136xxxxxx)

副组长:xxxx(136xxxx)、xxxx(158xxxxx)

组员:xxx、xx、xx、xx、xxx、xxx

应急值班室设在项目部办公室,值班电话:08xx—xxxxx2、职责:

组长:全面领导项目部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的工作,统一指挥应急响应与准备工作,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

全面、统一调配。

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组长因特殊情况不在场时行使组长的权

力和职责,总体协调各部门在紧急应变中的分工合作,根据现场需要进行合理的统一指挥调度。

各组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各劳务队伍的管理工作,协调第1页

各方面的公共关系;在发生公共安全事件时,在组长、副组长的领导指挥下,根据事件的性质和情况第一时间

采取有效应急措施对事件进行妥善处理,并做好相关的记录资料。

二、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和预警

(1)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施工现场要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狠抓公司及项目部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符合国家的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督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做到“防范胜于救灾”。

(2)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教育。完善预防和预警机制,加强紧急抢险救援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应急工作预案。

(3)认真落实《劳务管理制度》、《安全劳务管理制度》、《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等制度,做好各方面公共关系的协调工作,避免出现较大的公共纠纷。

(4)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项目部接到现场有关公共安全紧急事件报告后应立即派协调员到现场根据事件的类别情况进行调停、协调、救援等工作,同时如有伤亡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附近医院取得联系进行紧急救护,纠纷事故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交通事故与当地交警部门联系,消防事故与当地消防局联系。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使突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事态的扩大。

(5)现场保卫人员配合其它单位的相关人员,负责事故现场的安全保卫、治安管理和交通管制、隔离、疏导工作,预防事故进一部扩大,制止各种破坏活动,防止肇事者及有关人员逃逸。救援组配合相关单位实施抢救工作,避免救护人员伤亡,快速投入抢救工作。

(6)抢救结束后工地安全员,做好伤、亡经济损失的统计,上报公司。协助上级各部门调查、处理。形成事故报告,汲取事故教训,及时进行整改,并对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

三、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处理

1、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如纠纷事件、交通事故、消防事故等,除应按照以上程序组织调停救护外,还应立即报告公司,并在10 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填写安全生产事故快报表。

2、公共安全事故报告应包含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和事故发生的经过、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和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估计以及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控制等情况。

3、项目部安排专职人员配合上级部门组成的的事故处理小组展开调查。

四、平时应急准备

1、加强劳务队伍的引进和管理,在引进劳务队伍时,必须选择遵纪守法信誉良好的劳务队伍,同时在本单位内部建立劳务队伍信誉评价制度,定期对遵纪守法、诚实信用等方面予以评价,对信誉好的劳务队伍可长期聘用,对那些信用不好的劳务队伍实行清除制度,一

旦出现违法乱纪行为,上报集团公司并在全集团公司内通报,在公司范围内不得聘用。

2、严格执行铁道部、国家建设工程有关法律法规,杜绝违法分包、转包工程。对于因劳动力不足的项目,一律采用聘用具有资质的劳务公司人员和将劳务工编入自己工班班组的“架子队”模式管理,杜绝分包现象,确保工程质量和不发生劳务纠纷。

3、要对劳务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劳务工提供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和福利,做到与正式职工一视同仁。使他们能够愉快的参加劳动和挣钱。

4、对所有劳务工必须与单位签订用工合同,确保劳务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工程管理,按期进行劳务工费结算。采取项目部代付形式,按期直接把工资发放到劳务工手中,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劳务工工资的现象。确保劳务工队伍的稳定。

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业余文化娱乐,给劳务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休息、娱乐环境,同时给劳务工进行定期的思想动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荣辱观,克服自卑、偏激、仇视、嫉妒等心理,将矛盾及时进行化解,防止出现矛盾激化导致公共安全事件。

7、加强对沿线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沟通工作,发现由于工程施工、征地拆迁等引起的矛盾,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避免矛盾的激化。

五、应急救援措施

1、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应迅速采取措施,组织自救,抢救受伤人员和物资,疏散事故危险区域人员,控制事态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立即报局成绵乐指挥部及相关单位,如医院(120)、交警(112)消防(119)等。应急小组值班室电话:08xxx—xxxxx。

2、指挥小组接到报告后立即带领救援队赶赴现场,迅速组织救援工作,同时根据事故特点、性质和严重程度,紧急调动或求助关部门、单位人员赶到事故现场。

3、参加现场救援的人员必须严格按救援方案实施救援,未经指挥小组负责人批准,不得擅自改变计划。

六、预案启动

1、施工现场应急指挥部接到事故目击者或小组成员的事故报告后,预案即为启动。

2、预案启动后由项目部调配车辆,协调组和救援成员立即赶往事故现场,将现场情况及时汇报给中铁五局成绵乐铁路工程指挥部,本着高效原则组织抢救,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抢救受伤人员。

七、预案解除

预案解除必须同时具备如下条件

1、紧急事件已得到妥善解决。

2、事故现场伤员解救完毕;

3、事故现场不安全因素已完全得到消除;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优秀教案《有趣的排序》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