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2024-06-18

实验文献阅读报告(共8篇)

1.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一

文献阅读报告

一.该领域的研究意义:

船舶的维修是停留在船舶使用阶段保障船舶能够正常运行所实施的一种手段。针对船舶的维修,除了在保证其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获取最大营运效益,花费最短时间,是船舶维修的主要方针。这同时也是影响各大船舶维修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拥有一套理想的船舶维修管理体制,能在其及基础上建立出最为理想,最为合理的维修作业模型,是使船舶维修企业和船东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1.现代船舶维修[16]

维修是对船舶机械和设备维护与修理的统称。维护或称技术保养,是为了保持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技术性能证常发挥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船船修理或称修船,是当船舶机械和设备的性能下降、状态不良或发生故障而失效时,为了保持或恢复其原有的投术性能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所以,船舶维修是船舶正常航行重要的技术保障工作。

长期以来,维修从属于制造,是一个落后的行业。维修停留在机械设备的使用阶段,对使用中发生的损坏进行修修补补,采取使用——维修——再使用——再继修,直至淘汰的对策。船上的维修也只是对船舶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和排除故障的自修,进厂修理那些危及安全航行的机械设备或船舶检验机构要求的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船舶机械设待日趋先进、复杂,船舶电气化、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维修技术和维修质虽要求也相继提高。落后的维修思想和修修补补的维修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船舶的维修要求。新的、科学的现代维修理论以其先进的维修思想相维修方式来满足现代的船舶维修。

2.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4] 船舶维修保养体系简称CWBT,是以我困传统的船舶维修管理方式为基础,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形成的一种适合我国船舶情况的现代化船舶维修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海运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也在迅速地发展,现已拥有一文可观的海洋运输船队,至1996年底总吨位己跃居世界第4位,其中有规模较大的干散货船队和集装箱船队。新船数量不断增多和加速对老龄船舶的改造和更新。

目前我国各类船队无论从船舶数虽上还是船舶结构上均己列入世界航运大国的行列,然而我国船舶维修技术管理仍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落后的管理模式。表现在“重修轻养”,"重用轻管”,信息不畅,管理脱节,随意性大等,造成船舶技术管理上因人而异的不稳定状态。新船很快变成新破船,船舶寿命大大缩短和营运效益降低,严重地影响船舶的安全航行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为了适应我国航运事业的发展,提高管理质量与营运经济性,必须改变落后的维修管理模式,实行现阶段的船舶维修保养体系 ——CWBT的船舶现代化管理模式。

CWBT的理论基础:

(l)以现代维修理论为指导思想开展现代预防维修,根据船机设备的故障情况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

(2)把维修预测、计划、组织、括导、监督与控制等诸环节洛实到设备管理中,形成完整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实行船舶现代化管理。

(3)开发人力资源,使船员的资格、经验和培训符合要求,胜任工作,适应现代化船舶管理的要求,CWBT维修方针:

船舶设备的维修不仅是为了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而且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营运效益。

(1)依船舶设备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船舶设备分为4类:安全设备、船级设备、重要设备和非重要设备。主要动力设备采用定时维修,逐步向视情维修发展;耐用设备、低值设备、非生产性设备和维护价格高昂而不危及安全的设备采用事后维修方式;船级检验项目和长期工作的设备刚采用定时维修方式。

(2)按设备的维修内容和实施的重要性进行优选和优化,使影响运行安全的维修及时和无遗漏。

(3)根据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运用可靠性与可维修性理论来确定维修内容、维修范围和维修周期。

三.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水平

1.国外研究水平

(一)、后勤工程学及预防维修体制和生产维修体制[17]

美国于60年代在经典的后勤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寿命周期费用、可靠性、工程等现代理论雨形成和发展起来后勤工程学(Logistics)。后勤工程学是体现设备一生综合管理和保障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是研究资源的需求、设计、供应和维修,并以后勤保障、计划作为对象的管理艺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活动。翻预防维修体制(PM:Preventive Maintenance)是后勤工程学中的一个具体环节,是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普遍推行的。由于现代化设备的发展带来了维修费用和设备故障损失的增加,为预防故障的发生和减少故障停机损失,PM起到重要的作用。蹦的基本活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定期检查各种设备,以早期发现设备的劣化和预测故障的发生:其二是组织设备的维护保养,避免发生设备故障,对早期发现的故障应随时进行调整和维修。‰”

生产维修体制(PM;Productive Maintenance)是在预防维修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

提出来的,其宗旨是“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服务”。具体由四种维修方式构成:维修预防(Maintenance Prevention)、事后维修(Breakdown Maintenance)、改善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和预防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这一维修体制突出了维修策略的灵活性,吸收了后勤工程学的内容,提出了维修预防、提高设备可靠性设计水平以及无维修设计思想。“

(二)、前苏联计划预防修理制度[17]

1923年前苏联就提出了设备定期维修的方法,直至1967年才形成了前苏联统一的计划预防修理制。计划预防修理制的理论依据是设备组成单元的磨损规律。

1.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①确定修理工作的类别。各类设备的计划修理有:大修理、中修理、小修理、预防性检查。

②编制设备修理计划,进行有计划的修理,并监督其实现。

③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周期结构。修理周期结构是指在一个大修理周期内,把设备的维修类别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依据一定顺序进行的排列。它是根据机器零件的磨损规律和修理工作量确定的,不同类型的设备其修理周期结构不同。如在计划预防修理制度中规定金切设备中普通机床的修理周期为26000小时,相当于两班制运行车间,约6年左右大修一次。

④确定各类设备的修理复杂系数。修理复杂系数是设备修理难易程度的一个假定单位,计划预修制度中的计算、测定和考核都是以设备修理系数为基础的。该系数主要用于制定各种修理定额,如修理工作的劳动量定额、停歇时间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和修理费用定额等。

⑤组织修理业务,包括组织机修车间、各车间机修站、修理组,准备必要的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和劳动力。2.计划预防修理制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划预防修理制度正在逐步发生改变,但其基本理论基础相同。

(1)改进维修方式和维修制度

在设备维修活动中肯定了操作工人参加的重要性;使修理周期结构更加符合设备的实际运动规律;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延长了修理间隔期;提高修理工作的机械化水平,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取消中修。

(2)重视设备的更新改造

逐步改变以扩大设备拥有量为主的做法,合理调整加工设备的结构,增加特种加工设备及热加工和毛坯加工设备比重;大幅度增加高效和自动化设备的数量和比重;结合大修理进行旧设备的改造。

(3)加强设备的技术维护,推行技术维护及修理规程化

前苏联国标规定:技术维护是当产品(指设备)按规定用途使用、待用、存放和运输时,为保持产品的工作能力或良好状态而进行的一套作业或某项作业。所谓规程化技术维护与维修是指按技术文件中所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工作量进行技术维护与计划修理,图1-1是技术维护和修理制度的结构示意图。许多企业推行规程化维修后,大大提高了维修作业效率和质量,减少了设备因突发故障造成停机损失。

(4)设备修理工作集中化与专业化

设备修理由跨部门的专业化修理企业、行业(或地区)专业化企业、大型企业修理厂共同进行。

此外,前苏联还注意采用状态检查、监测技术、故障理论、计算机等新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计划预防修理制的实施支柱―修理周期结构和修理复杂系数仍未改变。

2.国内研究水平

船舶维修保养管理包括船舶维护保养和船舶维修,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关于船舶维护保养管理和针对性维修体制。

1.大连海事大学的王晓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7]中,对针对性维修管理体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文章中指出,针对性维修策略坚持贯彻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对整个维修管理设备根据其自身及

环境等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维修方式。针对性维修体制是按照设备综合管理原理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从机械设备管理实际出发,在推行设备点检制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的型式、性能、使用条件等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即状态维修、定期计划预防维修和事后维修等方式,并且对实行状态维修的设备推行以针对性项修为主的项修、大修两修制,同时改革相应的组织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维修管理体制,以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综合效益最高的目的。

可靠性理论表明,定期维修只适用于确有耗损性故障的零部件,而对于偶然故障是无效的。对于复杂产品,如设备或设备系统,除了有少数是耗损性失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外,失效率变化的浴盆曲线是不适用的,针对性维修策略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的,它的主要内容为:通过对设备进行分析,分类实行不同的维修方式,以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为基础,建立一套包括事后维修、定期计划维修、状态监测维修在内的现代维修管理体制一针对性维修体制,加强故障诊断和状态监测技术的应用,实现计算机辅助动态管理。

2.大连海事大学的付捷在其硕士学位论文《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10]中,针对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思想,要求将船舶的维修保养问题纳入船舶的设计阶段,在设计船舶的同时,同步考虑船舶的营运时期所需的维修保养需求,进行维修保养体系的同步设计,在交付船舶的同时同步交付船舶维修保养所需的资源,建立维修保养体系,使船舶营运期间保持较好的营运状态。

目前国内针对船舶维修保养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维修体制和维护保养管理方面问题的研究。很少有基于船舶大修过程中管理系统的建立及船舶维修作业模型优化方面的研究。近20-30年来,维修业进入了现代维修阶段,既多种维修体制并行阶段。我国船舶维修业也研制了符合现代维修管理理念的管理体系——《船舶维修保养体系》[8](CWBT)。《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是由交通部支持,上海海洋运输公司和上海海运局合作开发、研制的,该项目于1991年7月通过交通部鉴定,并列为国家重点新技术推广项目。该项目试图对船舶技术管理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套以机务监督为中心的机务管理体制,重点解决维修计划插板式管理和计算机管理相结合问题,为以状态为依据的维修方式的推行打下了基础。虽然,目前我国个大中小型船舶修造企业在针对船舶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均已运用CWBT。但具体维修作业模型的建立中,在保证设备完好,工作可靠的前提下,仍可以不断进行优化。

四.论文主要内容:

1.船舶维修保养体系(CWBT)的内容与分析;

2.船舶生产运作管理以及优化理论和方法的内容; 3.船舶维修计划编制的方法和优化方法;

4.基于office软件排序实现,建立船舶维修管理计划模型。5.运用优化理论的方法对所建立模型进行优化处理,以到达所需维修时间最短。

6.根据优化结果探索现有船舶维修保养体系需要改进之处,提出自己的建议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先容,现代企业设备管理 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5 [2]沈永刚,现代设备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3]张映红,莫翔明,设备管理与预防维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4] 王安锡,张武生,CWBT标准与PMS检验导则的说明(交通标准化)1998.4 [5]阮继华,CWBT在船舶维修管理中的应用(船舶修造)2003.3 [6]李铁军,参照《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实现船队设备维修的全信息管理(中国修船)2001.5 [7] 李正国,汤春祥,船舶机械计划保养系统(PMS)与船级检验(,天津航海)1997.4 [8]张琳,船舶机械针对性维修体制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9] 陈联沐,郑士君,李学强等,船舶维护保养体系(CWBT)计算机管理系统(机电设备)2003.1 [10]付捷,船舶维修保养管理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11]史大,船舶维修策略研究及系统开发(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5 [12]刘爱华,基于CWBT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3 [13]范世东, 陈强胜,基于PMS的机务管理系统架构分析(航海工程)2010.8 [14吕冬梅.加快建立船舶的“管用修养”长效管理机制.(中国水运),2009.4 [15刘永辉.简述船舶维修保养体系在船舶机务管理中的应用,(丹东海工)2003,7. [16] 许军男,浅谈船舶维修管理.(工业技术)2010,36.

[17]王晓峰,船舶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

[18]A.Gharbi和J一P.Kenne《MaintenancesehedulingandProduetioneontrolofmuhiple一 ~hinemanufac加 Lringsystems)》

[19]AnisChelhi and DaotidAit《可进行定期维修保养的具有随机故障生产单元的生产/库存系统的分析》

2.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二

(一) 实验对象

从高一学生开始训练, 而后贯穿整个高中阶段。如果学生的朗读水平相对较低, 可以先挑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集中训练, 由这些朗诵骨干回到班级带动其他学生。每个班级确保有一位教师进行专业指导。本次试验选取2011级我校高一 (3) 班46人和高一 (6) 班42人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

(二)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主要来自学生所接触到的教科书和复习资料以及校本教材。

(三) 实验时间

2011年3~6月。

(四) 实验方法

1.前测

采用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数据基本结论是:实验 (3) 班和 (6) 班有一定的朗读基础, 但没有朗读的兴趣, 对朗读能否影响阅读理解没有认识。

2.中期实验过程

(1) 第一阶段兴趣的培养。每周两次早读, 选用教材中的美文进行大声朗读训练, 录音并由科代表进行评点。由于有录音这一环节, 学生从开始的不认真, 觉得好笑, 逐渐到认真训练, 效果明显。

(2) 第二阶段技巧和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的自主学习时间以各种朗读和口头表达代替。例如, 原来的课外作者介绍、课外美文欣赏, 我们都拿来朗读, 以有声的朗读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强调自由朗读, 课中的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 在朗读中促进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及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重视朗读的示范和学生朗读技巧的培养训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如齐读、领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 提升学生朗读的技巧, 并让学生逐渐习惯这种张嘴说话的课堂。

在课后主要安排两种形式:①周三的研究性学习时间, 重点针对朗读基础特别好的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和训练, 使用我们自己编写的《朗读六义》校本课程。②对于实验班全体学生, 我们采用课后布置朗读作业, 要求家长配合检查并签名的方式。

(3) 第三阶段有感情地朗读, 带动阅读理解的提升。培养年轻教师上好朗读示范课, 使朗读成为高中语文课堂的特色。何春苗老师在前半阶段上《我的家在哪里》, 叶芬芳老师在后半阶段上《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从两个角度切入朗读课堂。学生在教师的磨课中进一步理解朗读的作用, 从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多次共同观看余映潮老师的示范课录像, 同时邀请本校特级教师徐自强老师现场指导, 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后测

阅读理解的过程需要读者利用所掌握的大量信息以及过去的经历和背景, 对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联想和预测。因此, 联想能力与读者的图式调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测试就是采用情境创造法, 让学生通过联想以朗诵的形式将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以此来测试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理解能力。

(五) 结果和讨论

1.定量的分析

分析实验班实验前后喜恶率、阅读成绩、朗读时间、主动朗读率、家长关注率、教师接受朗读教学法情况的指标的变化。对实验班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性标准。

(1) 喜恶率的变化

(2) 阅读成绩 (均数±标注差)

(3) 朗读时间 (均数±标注差)

(4) 主动朗读率的变化

(5) 家长关注率的变化

(6) 教师接受朗读教学法情况的变化

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阅读情境联想中的表现在实验前后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实验组在朗诵训练后, 阅读理解能力确实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明白“不同文体的朗读技巧, 与文章的特定情境、领悟文章的哲理意味和领悟作者的深层情感有着密切联系”。在训练过程中, 学生头脑中所形成的这种语言图式不断地增加和巩固, 相应的文体知识不断地得到积累和深化, 在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能很快地运用联想来唤起头脑中的相关知识, 从而加速理解句子的含义。前面的理论分析指出, 语言图式是阅读能力的基础, 那么语言图式的加强也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快地调用出相应的内容和形式图式, 因而在整体上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定性分析

下面主要从个别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

(1) 答题情况

在情景联想测试题的第一道题的文段分析中, 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一句的理解情况分析。

对照组的一个学生在分析时只是抓住了“寒冷”二字来理解, 认为这句话是为了体现大自然中的雪给中国带来的寒冷环境, 分析非常表层。实验组的学生则分析出这是借现实大自然的雪来隐喻当时的战争, 因为战争的到来, 中国的百姓生活在封闭凄寒的环境中, 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2) 测试后的访问

对照组的这个学生说他在分析句子时, 头脑里所想到的就是抓住文段中最为关键的字眼进行字面分析, 很难推断出深层含义。实验组的学生则表示, 经过一系列的朗读训练, 在看到这段文字时, 头脑中就好像有一个人在指挥其做一系列非常有序的动作, 第一步要把握文段背景, 接着要对文段进行朗读标记, 标记时头脑中也会调动出很多知识点来让他进行相似的联想。例如看到“雪”字, 就会马上结合背景联想雪与背景事物的关系, 接着朗读各种语气和重音的划分, 都让他不断地联想起作者在写这些句子时的情绪。那么, 整个朗读标记的过程, 正是该生不断构建自己的语言图式, 然后再调动相应的内容和形式图式来分析理解文段的过程。

结论:在上述学生分析思维的比较中, 我们可以发现熟练掌握朗读可以不断强化语言图式的构建, 从而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实验结果综述

综上所述, 该实验印证了我们所预想的结果, 朗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有目的有技巧的朗读训练是语言学习者提高篇章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力.略论语言形式美[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王宇红.朗读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王生龙.朗读艺术与技巧[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0.

3.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三

关键词:初中 英语课外阅读 调查 实验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有调查显示,作为衡量学生综合英语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仍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和难点。尽管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英语课外阅读很有必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很多学生课外根本没有读过英语读物。

有专家调查,日本要求中学毕业生(初、高中)掌握的词汇是6000个,西班牙和我国的台湾为5000到6000个,俄罗斯为9000个,而我国对词汇量的要求却只有3900个。增加词汇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大量阅读。

近几年高考阅读理解呈现如下三个特点:生疏短语增多,表达方式灵活;短文结构复杂,组篇方式新颖;整体理解题和推理题增多。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初中毕业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15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探讨通过大量阅读,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让学生通过主动和积极的方式逐渐掌握英语。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事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古德曼心理语言学观点认为“阅读是一个在阅读者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选择的过程。其中部分是利用从感知输入中选出的最少量的语言提示。在处理这部分信息过程中,提出的初步论断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定或改进。”利用各种课外英语阅读资源不仅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巩固课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功能教学法认为根据学生表达、交流什么观念、思想,就选学能够负载那些观念、思想的言语形式和语言规则;即按学生需要取材,由内容决定形式。通过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资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二)事实依据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对学生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量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就加大学生阅读量,强化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深入探讨。

北京部分中学生关于英语课外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有42.8%的学生没有读过英语课外读物,只有9.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能力较强,大多数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教师通过精选阅读材料,指导阅读策略,即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

阅读技巧、进行阅读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而整体提高英语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英语课外阅读对英语教学的辅助作用

2、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3、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4、如何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5、教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评价

6、如何精选阅读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步骤与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法和实验法为主,兼用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法等。

1、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和走访教师了解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2、行动研究法:寻找并学会有的放矢运用课外阅读资源。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反思,分析学生学习的反馈,同事间互帮互助,并请专家指引,不断完善教学实践。

3、比较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小组讨论,比较在研究前、中、后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及学习效率的提高程度。同时,通过班级的横向比较研究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程度。

(二)课题研究进度安排与具体措施

课题计划三年完成。

1、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阶段

我在做科研工作之前,曾是一线的英语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阅读在学生的试卷中的表现形式为阅读理解、完形填空、首字母填空及写作。我分析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分析了大量的中考阅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同时在下到学校听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向老师了解关于课外阅读的情况。掌握了大量的事实依据以后,就有了要做一个关于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情况的课题研究。

2、课题的开题工作

收到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任务下达书后,首先召开了实验校及实验教师会议,通报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各实验教师都认同此项实验,并决心把课题做好。然后我组织各区教师进修校的英语教研员、课题的实验教师及实验教师所在学校的校长召开了课题的开题论证会。各实验校的领导表示全力支持课题的研究工作。开题会起到了宣传课题、培训实验教师、论证课题可行性的作用。

3、课题的研究阶段

(1)培训实验教师

课题研究开始前,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科研知识与方法,旨在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操作来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并保证课题研究过程规范、科学。

(2)现状及归因研究

我设计了实验调查表,并请专家及实验教师完善了调查表。召开实验教师会议,规范调查步骤。发放了实验调查表,并回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初步形成了调查报告,了解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3)策略研究

A.开展课外阅读前的思想准备

思想是行动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之前有必要进行思想动员。

第一、让学生明确要求,告诉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开展课外阅读是《课标》的要求。并告诉他们七、八、九年级各阶段每周、每天要达到的课外阅读量。

第二、告诉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是增加英语语言输入量的重要方式。也是巩固所学单词,语法和句法,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也是增长见识,获取更多信息的手段。并让学生想象每天坚持一定量的课外阅读所能带来的好处。通过思想动员,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也是他们英语学习生活当中的一部份,同时也先让学生对自己坚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好处有一个期待。

B. 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

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即兴趣性原则、分层性原则、话题相关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1)兴趣性原则

教育理论表明:“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对符合兴趣的学习,人们能长期坚持,丝毫不感疲劳,同时还能达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指导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以兴趣性为原则,尤其是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初期。以笔者选用的《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为例,报中鲜活的资讯和时尚的语言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和体会时代发展的最有效的课外阅读资源。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适合自己英语程度的中英文双语读物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外研社的書虫系列——牛津英汉双语读物等。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能带给他们资讯、娱乐;能用英语来欣赏优秀经典的外国文学作品。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将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2)分层性原则

一方面,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根据各阶段的不同阅读量要求来规定学生的阅读量。如七年级侧重大量的听说实践和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词汇量较少,所以《课标》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相对少一些。而八年级开始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就相对高一些,以便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各阶段学生实际水平和个别水平差异指导材料选择。如七年级学生词汇量较少,就应该指导学生选择词汇量起点要求较少的读物。班级中学生水平也有差异,教师也应在材料难度的选择上给予指导。在调查中发现的读不懂英文课外阅读材料而放弃的学生大多就是在选择材料难度的把握上出了问题。

3)话题相关性原则

话题相关性原则是指教师要有意识地根据课堂所教学的阅读题材,为学生选取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笔者所用的人教版《英语(新目标)》这套教材是以话题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中阅读材料的信息量有限。老师可以每个单元的话题找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作为拓展阅读材料。这样既可以巩固课上所学的话题内容,又能达到了增加课外阅读量的目的。

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或提供阅读材料时还要考虑其题材与体裁的多样性、知识的广泛性;所选材料要有一定量的英语国家文化内涵的篇章,体裁要多样化。

C. 评价反馈机制是课外阅读持续的动力系统

调查中发现造成近七成学生课外阅读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老师没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足够重视,有很大的随意性,更没有一套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对于初中生这种年龄特点的英语学习者来说,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明确自己英语学习的目标,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总的来说学习自觉性不强。所以,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和反馈。

六、课题的研究结果与成果

(一)研究结果

经过3年多的研究,各项研究目标均已完成。主要表现在:

1、了解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2、找到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困难的原因

(1)教师原因:教师目前的阅读教学仍局限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和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虽偶有创新想法,也只是围绕课文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展和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但仍不能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很少向学生传授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在处理阅读材料中的语法知识方面,详细解释和大量练习仍是阅读课的重要内容。有55.9%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对于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效果不很明显,甚至是无效的。同时教师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学生们都不感兴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也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2)学生原因:学生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还认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因而很少阅读课外读物。

3、探索了提高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效益的策略

(二)研究成果

撰写出了《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初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结题报告》,赵长明老师和赵文姝老师出版了《初中英语阅读新方案》共三册。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由于实验教师的工作调动,影响了实验的延续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另外实验的延期,一部分实验对象结束了中考,也影响了实验的连续跟踪。

2、调查表回收后,由于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调查分析结果的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各实验校使用的阅读材料不完全一样,难易程度不同,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利。

(二)今后的设想

解决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课题的成果推广工作。

八、参考文献

4.临床药学文献阅读报告 篇四

复方甲氧那明为临床常用的支气管解痉、平喘、止咳药物,由氨茶碱(25 mg)、盐酸甲氧那明(121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2 mg)和那可丁(7 mg)4 个单药组成,能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支气管哮喘患者咳、痰、喘症状。本品所含盐酸甲氧那明可激活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含量,减少游离钙,从而可抑制支气管痉挛,缓解哮喘发作时的咳嗽,使痰易咳出。那可丁为强力外周性止咳药,可抑制咳嗽,且无成瘾性。氨茶碱可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浓度,拮抗腺苷受体,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增强呼吸肌收缩,增强气道纤毛清除及抗炎作用,可抑制支气管痉挛,还有免疫调节及利尿作用,还可抑制支气管黏膜肿胀。马来酸氯苯那敏是抗组胺药物,可调节气道上皮的活性,抑制黏附分子表达和炎症递质的释放,具有抗过敏作用。四种药物成分作用于CAV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可以迅速缓解咳嗽症状。

余霓雯等观察了复方甲氧那明联用孟鲁司特治疗90例呼吸科感染患者,其结果表面二者联用能明显控制临床症状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1]。王悦虹等采用离体豚鼠气管条张力实验和ELISA法考察了复方甲氧那明的支气管解痉和抗炎作用,其结果表明复方甲氧那明具有良好的支气管解痉和抑制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的作用[2]。黄艳红、毋海英分别考察临床运用复方甲氧那明治疗感染后咳嗽症状,其结果显示复方甲氧那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4]。张文先等采用克拉霉素与复方甲氧那明联合治疗伴有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感染后咳嗽,其结果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咳嗽症状[5]。杜小勇等观察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联合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可取的良好疗效[6]。杜贯涛等临床发现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与依诺沙星联用,患者可出现茶碱轻度中毒[7]。

综上所述,复方甲氧那明在治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止咳、抗炎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但在与其他药物如依诺沙星联用时,应监测茶碱血药浓度,避免中毒。参考文献:

5.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五

专业文献阅读报告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阅读报告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要求同学们学写阅读报告,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阅读报告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6.血染实验报告的阅读理解以及答案 篇六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67岁高龄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

一天下班以后,研究人员都走了,只有白发苍苍的卡尔·施密特先生还在实验室里。他仔细地观察锁在笼子里的南美洲毒蛇。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施密特仔细地观察着蛇的外形、活动特点,目的是和当地的蛇种进行比较。

他抓住蛇头把蛇拿出来,用针扎进它的皮肤,准备取一些血来化验。突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凶猛的蛇趁施密特不注意,一口咬伤了他,殷红的鲜血从伤口流了出来。施密特拼尽全力把蛇捉住,重新放进笼子里,锁好。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连忙抓起身旁的电话,却打不通,身边又没有别人,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他的头脑十分清醒。他摸到一卷绷带,把伤口包好,拿出实验记录本,心想:“我应该把这次特殊的实验记录下来。”他把体温计夹在腋下,抬头看看手表,把每分每秒的感觉都写下来,像往常一样认真、仔细地记录着:“体温很快升到了39.5℃……胃剧痛……”汗水在他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淌着,脸上的肌肉不断地抽动。他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燥热,想喝口水……突然,他什么也听不见了,耳朵里像有什么东西在发出噪音,但他还是顽强地记录着:“睁开眼时,眼皮疼……快4个小时了……”

时间依然那样不紧不慢地走着,老人的伤口、鼻子和嘴开始淌出血来。他艰难地握着笔,一笔一画,像是用刀子在花岗石上雕刻那样费力地在纸上写道:“我已经看不见体温计了,情况十分严重……血从鼻子和嘴里淌出来,疼痛消失了,软弱无力,我想脑部开始充血了……”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掉落到地上,他停止了呼吸。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世了。他用生命做出的这份记录,成了研究被毒蛇咬伤后,人体对蛇毒反应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工作前进了一大步。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殷红

A.yān

B.yīn

正确答案:A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皱纹

A.zu

B.zhu

正确答案:B

3.在卡尔·施密特的这份实验报告里有许多的省略号,作用是( )。

A.重复词语的省略

B.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C.表示引文的省略

正确答案:B

4.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哪些?

A.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地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的事。

B.文章歌颂老科学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贡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表现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C.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比拟的办法去拟定题目。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巧妙地反应老科学家执着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佩、赞叹与纪念。

参考答案:A B C

5.读完文章,你知道为什么将这份实验报告称为“血染的实验报告”吗?

答:

答案解析:

7.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七

在教学改革中, 我们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指定为和理论课内容相关的一篇文献, 通过学生课前完成阅读任务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点评式讲解[3]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素质。我们对2008级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了教学尝试, 并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全面了解细胞工程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基础上, 培养了自觉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文献阅读的实施办法

每次理论课的前一周, 教师选择1篇与理论课相关的文献交给学生作为预习内容。下面以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为例, 介绍具体实施办法。

1.1 课前预习

教师选择文献“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水母雪莲细胞的研究”[4]作为预习内容, 学生在理论课前必须完成对该文献的阅读, 并根据文献和书本上的相关内容书面完成以下任务: (1) 目前植物细胞扩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黄酮生产优化? (3) 植物细胞的接种量对细胞和黄酮产量的影响说明了什么? (4) 为什么要进行搅拌桨的改进?

与改革前的课程比较, 学生在预习中要掌握的不仅是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理论, 还要把该理论与具体的科研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从文献和教材中寻找答案, 印象会非常深刻。

1.2 课堂操作

上课时, 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 在理论课讲完后, 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所要求完成的书面任务[5]。具体如下: (1) 目前植物细胞扩大化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植物细胞固有的性质如细胞容易聚集、细胞分化、细胞剪切力敏感性、代谢产物与细胞生长的不一致性以及代谢途径的复杂性使扩大化培养受到限制。迄今为止, 只有为数不多的植物细胞培养实现了工业化。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黄酮生产优化?本文采用2 L通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培养水母雪莲细胞, 此反应器具有倾斜式搅拌桨和微孔气体喷射器, 因而比较适合植物细胞的培养。本文研究了该细胞在通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特性, 分析了流体压力对细胞聚集体的影响, 初步探讨了反应器内黄酮产量下降的原因, 为该细胞大规模悬浮培养奠定了基础。 (3) 植物细胞的接种量对细胞和黄酮产量的影响说明了什么?说明植物细胞培养在一定密度时细胞生长才能启动, 高密度培养条件下培养液黏度增大, 使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传输受限, 细胞会因缺乏养料而衰竭。 (4) 为什么要进行搅拌桨的改进?由于植物细胞尺寸较大并具有脆弱的细胞壁, 对剪切伤害较敏感, 因而桨型的选择很重要。

教师强调掌握本节理论课的重点:影响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清楚地了解影响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的主要因素, 才能把文献中所使用的方法与教材上的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同时, 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教师的讲评结合起来, 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课后再对文献进行深入阅读。

2 文献阅读的实际效果

将文献阅读引进本科生理论课教学能起到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

2.1 转变学习态度

把枯燥的理论放在真实的研究背景里, 学生不再机械遵循“我讲你听, 我教你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而是有具体的目的, 从而主动学习, 自然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态度。

2.2 改变阅读习惯

学生之所以对阅读有畏难情绪, 主要是不熟悉科研文献的写作风格。因此, 教师在一开始就应教会学生掌握科研文献的写作风格及阅读技巧,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 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 将文章分割成若干板块, 每人负责一个板块, 然后大家把所掌握的信息融合在一起, 完整地理解整篇文章。这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 培养了协作精神, 还能培养学生对文献阅读的信心。

2.3 提高科研能力

长期以来, 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 就是以被动接受课本知识为主, 缺少创新意识, 对科研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 过分依赖教师的指导[6]。通过文献阅读, 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改变了学习模式, 而且懂得了将所学理论与具体科研结合起来。

3 结语

细胞工程教学通过引导本科生对专业文献进行阅读, 不但有助于本科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科学研究中, 而且充分调动了本科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自己从文献和教材中寻找答案, 这个过程使学生的科研思维及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毅.细胞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6 (12) :146.

[2]景静姝, 王玉琨, 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 2007 (5) :97-99.

[3]游晓青, 邹起练, 刘迎春.文献阅读在研究生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 (4) :47-49.

[4]黄艳, 赵德修, 吕东平, 等.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水母雪莲细胞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 2001, 17 (5) :561-565.

[5]张萍, 叶晓龙, 冯蕾, 等.引入文献专题课, 提高分子遗传学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 12 (3) :237-239.

8.实验文献阅读报告 篇八

摘 要:由于技术发展的多变性,在学术界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纷争,它的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属于一个多学科交叉性的领域。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对2001年到2015年5月31日期间国内题名出现“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有关数字化阅读的作者及主题分布,参照这些论文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文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29-04

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状况,笔者选取了2001年至2015年5月31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热点问题,所有研究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一、概述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从电子阅读到网络阅读然后到现在的数字化阅读。电子阅读的出现是在2000年,徐彬的《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主要是对电子阅读技术作了简单的介绍。[1]后来随着电子阅读的发展,其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并涉及它的各个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阅读随之诞生了,有关网络阅读的研究很多,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如吴茜的《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2]、杨沉和张家武的《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3]等。伴随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变更,出现了数字化阅读。对数字化阅读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法很多,马飞认为,“传统阅读是以纸与印刷术为物质技术基础的,数字化阅读则是以电脑与数字科技为物质技术基础,因此我们把不用纸本书作为物质技术的阅读称之为数字化阅读”。[4]张正在《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中指出,数字化阅读包涵两重含义,一是指普通意义上的阅读;二是“移动阅读”。[5]盛华认为,“数字化阅读指的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文字、图形、声音、影像等内容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电、光、磁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信息的活动”。[6]综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数字化阅读就是人们通过利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计算机、手机等,在其设备或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方式。

二、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来源统计分析

为了更好地去了解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的来源分布情况,笔者对文献的来源做了统计,主要通过中国知网,在高级检索中以“数字化阅读”为关键词,设定年限为2001年至2015年,进行了检索,结果检索到有关的博硕论文46篇,期刊论文305篇,有关会议的7篇,出现在报纸上的44篇,从中去除重复的、不切题的和一稿多投的文献,共获得有效博硕士论文仅8 篇,期刊论文97篇,有关会议的2篇,出现在报纸上的27篇,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硕士论文仅有8篇,而博士论文却是0篇,由此可以说明,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受到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关注,并且硕士研究生关注也甚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数字化阅读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研究水平上,还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研究者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

2.数字化阅读文献发布量及年代分析

图1可看出我国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文献主要来源于期刊,所以关于我国数字化阅读研究文献发布量及年代的情况,笔者主要选取了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了统计分析,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期刊最早是从2002年开始的,发表于《瞭望新闻周刊》题为《数字化阅读的彷徨》(时闻,2002年)。在之后的两年中没有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2005年出现了1篇,2006年0篇记录。从2007年至2009年可以看出国内期刊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2009年至2011年的文献数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这说明数字化阅读已经处在了它的活跃期,研究者已经在各自的领域中开始进行实施,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效。2011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实际上是人们对数字化阅读认识与理解的一个曲折的过度时期。2012年至2014年文献的数量又出现了增长趋势,由此可以得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国内的关注还是比较多的,并且研究趋势比较乐观,至于以后的发展趋势有待研究。因为此研究只进行到2015年的5月31日之前。

3.数字化阅读文献来源类型分析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期刊文献来源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基金来源分布、期刊学科来源分布和期刊类别来源分布。

根据统计结果,可知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获得支持的论文有7篇,并且时间比较晚。从年代上来看,受到基金资助的论文是从2012年开始的,只有1篇,而其余6篇都集中在2013年和2014年。从资助级别来看,受到国家级基金项目支持的有5篇,剩下的一篇是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另外一篇是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综上所述,在2012年之前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中没有基金资助;从2012年到2014年发展趋势得出,数字化阅读文献研究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将会吸引更多的学者去关注,研究的范围和力度也会变得更加的广泛深入。

数字化阅读的研究范围很广,它不会仅限于一部分专业,只是在某些领域分布的研究者相对于其他领域的会比较多一些。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图书情报和数字图书馆类别中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比较多一些,占到了39%,其次的是出版类的占到了28%,教育类的占到了10%。

评价一篇论文质量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是该论文被什么样级别的期刊所录用,在图4中,笔者对国内关于数字化阅读文献期刊类别来源进行了对比,发表在普通杂志上的居多,占到了总体的50%以上;录用在北大核心期刊与CSSCI上的分别为21%和23%,在这两个期刊中包括一些重复杂志;像EI和SCI这样的期刊上没有出现过。这一现象说明了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在国内表现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在国际水平上还不是很到位,这告诫后续的研究者,前期的研究都在为我们铺路,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要总结前期的优势与不足,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去进攻,不要仅限于目前的现状。

三、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及主题分布

1.数字化阅读文献作者分布

通过对有关数字化阅读文献的阅读与统计,发现从事数字化阅读这方面研究的作者很多,但是真正长期致力于此研究的研究者却很少,笔者将出现频率2次(包括2次)以上的作者做了统计(见表1),通过统计可以得出,对数字化阅读关注比较多的研究者有王佑镁、王雨、李子运等,在数字化阅读领域发表论文2篇以上(含2篇)的作者总共只有7人,发表论文总数为10篇,占所有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论文总数不到10%,这说明研究关于数字化阅读领域的作者高度分散。

我国一般将研究单位分为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中小学和企业。根据我国对研究单位的分类以及数字化阅读的中文文献的作者来源分析,我们发现这5个单位都发表过相关文章。由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特殊性,笔者将根据其作者的工作机构分为综合性大学、专业类学院、师范类学院、图书馆部门、其他。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数字化阅读研究的研究者多数来自于图书馆,总共发表的论文篇数为46篇,其中有31篇论文的作者是来自于大学中的图书馆,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比较重视这方面内容的研究;其次研究比较多的是综合性大学,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是温州大学与武汉大学。

评价一个研究者做出了多大的贡献,标准之一是对其科研成果即发表的文献被引用的次数,常用的是引文分析法,它主要是从其文献被利用的角度来分析的,即研究者的文献被其他研究者在其文献或者专题中引用过,通过统计从中得出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次数。在有关数字化阅读的研究中,从发表的文章来看,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题为《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的文献,文章的作者为盛华,被引文献数为27次,其次是作者为马飞的文章被引次数为26次。关于数字化阅读被引次数最多的前10位作者以及他们的论文与被引次数如表2所示。

2.数字化阅读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

同样的,还是借助中国知网的相关分析,找出与数字化阅读中文学术文献相关的高频关键词有(频次超过5次,其中包括5次):数字化阅读(54)、图书馆(21)、服务(10)、阅读(9)、数字阅读(8)、数字化(7)、大学生(6)、手机阅读(6)、电子书(6)、服务创新(5)。这些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从其中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数字化阅读相关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布及特点,为了反映得更具体,以下是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导向,从相关文献研究的篇数及所占总数的比例进行分析:

与数字化阅读本身相关的文献有37篇,占到总数的38.14%,并且这种与其本身相关的研究从研究初期到现在一直都有,贯穿了始终,这点是显然的也是必然的;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研究相关的论文有31篇,占到总数的31.95%,说明数字化阅读与图书馆的研究是除了对它本身的研究之外各科研工作者研究的又一个主要的研究主题与方向;有关高校数字化阅读的研究有18篇,占总数的18.55%,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关于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一些调查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是因为在阅读群体中,大学生占了较大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阅读是以一种新生事物出现的;现在还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有关数字化阅读服务,有些是和图书馆有关的,有些是直接作为一种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形式来服务于全民的阅读,不管怎么样,在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数字化阅读为我们阅读的服务以及图书馆的创新服务建设都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四、未来数字化阅读相关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有人这样说“数字化阅读不经商量,席卷而至,影响所有人”。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以及一些调查,都已经证明了数字化阅读在国内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分析了这些文献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热点将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数字化阅读传播载体的研究

现在流行的术语“低头族”,就是描述技术发展的今天,不管是在公交车上还是火车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在看手机、平板等,这在信息高速传播的过程中同样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带来了不便,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根据人们的体感技术来设计一种新型的传播信息的载体,使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更加智能化、多样化和方便化,从而使数字化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得到真正的创新,以便迎来更多的支持者,使数字化阅读有更光明的前景。

2.对数字化阅读质量问题的研究

如何能保证阅读的质量和阅读过程中内容的完整性,对数字化阅读的设计者、技术支持者和学习者都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如何能在这种开放性的环境中把握好质量这一关,学习者如何能在这样的开放性环境中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等都将是未来研究所要关心的问题。

3.对数字化阅读运行与管理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普及,关注的人群也越来越多。阅读者对内容的要求也在提高,数字化阅读的提供方也开始考虑自己的版权问题,开始关注数字化阅读运行的效率和环境的管理问题。与之相对应的,对数字化阅读运行过程中的版权与环境管理的研究也随之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4.对数字化阅读成本与盈利的研究

在关注度不断升高的过程中,就会存在着商业化,当下已经出现了许多关于图书搜索的网站,如谷歌搜索、百度搜索等。在阅读者要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商家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成本与盈利问题。为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并促进数字化阅读盈利模式的探究,如何能让数字化阅读在盈利的基础上成为一个非功利性的学习环境,并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都是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

五、总结

随着技术的进步、时间的推移,在数字化阅读领域的研究者将进一步增多;在这网络信息时代,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这样将会为数字化阅读的研究形成一个更专业的团队,使数字化阅读向更高、更深层次方向发展。最后,提出了几点有关未来数字化阅读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1]徐彬.电子阅读新选择——Microsoft Reader[J].软件,2000(10):40-41.

[2]吴茜.大学生网络阅读导读及其策略[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6):85-88.

[3]杨沉,张家武.对网络阅读的理性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68-74.

[4]马飞.数字化阅读让阅读更精彩[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8(1).

[5]张正.数字化阅读:图书馆的挑战与机遇[J].图书与情报,2009(6).

[6]盛华.数字化阅读:图书馆服务的机遇与挑战[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1):68-70.

[7]刘树春.专题文献研究应用方法评价[J].情报杂志,1995(5):48-50.

[8]王佑镁.数字化阅读的概念纷争与统整:一个分类学框架及其研究线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4(1):33-39.

[9]时闻.数字化阅读的彷徨[J].科技广场,2002(11):51.

[10]石收鸽.1994年-2003年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分析[J].现代情报,2005(4):139-141.

[11]王健,张立荣.新媒介时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素养的内涵与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6):73-77.

[12]仲明.数字化阅读对学术研究的正负效应[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0).

[13]田沈艳.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研究——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2):65-67.

[14]林雪玲.数字化阅读资源平台对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3):93-95.

[15]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16]陈丹,杨萌,李蒲.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现状及特征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3(1):69-74.

[17]朱雪莲.数字化阅读时代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发展[J].编辑学报,2012(3):266-268.

[18]赵荣.浅谈图书馆服务工作如何应对数字化阅读的挑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7):99-101.

[19]李振玲,徐萍.论数字化阅读形态对阅读价值观的影响[J].情报探索,2014(2):6-8.

[20]陈月茹.数字化阅读时代来临了吗?[J].中国成人教育,2007(6):54-55.

上一篇:即墨市教育体育局文件下一篇:大年初二拜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