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2024-09-17

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精选9篇)

1.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一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报告主送单位:XXX

报告提出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报告提出单位:XXXX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一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问题被大家广泛关注,物价的连续上涨,直接反映了社会的消费和需求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的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特殊群体有他们的特点,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取得经济的而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同时,大学生消费也难免有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问题,为了调查清楚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我们也展开此次调查,对大学生的消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 调查的方法及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大多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支持。大学生群体处于未成熟与成熟的过度时期,消费经验少,时常发生冲动消费。此次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对南宁职业技术学院3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男生18名,占调查样本总量的60%;女生12名,占40%。我们的问卷主要设计有四个月消费范围:300元以下、300—400元、500—800、800以上,其中月消费在300元以下和300—400元之间的学生很少,月消费在500—800元之间的占总量的73%,月消费在800元以上的占总量的27%。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消费中主要有伙食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人际交往、感情投入、形象消费、现代通讯工具的消费等方面。

三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新观念 消费倾向多元化

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富的时代,步入着一时代的大学生不在满足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尽管书籍任然是其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手机、旅游、电脑等成为大学生的消费热点。在调查中,在问及“您的消费项目?”时,有83%的人选择了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着说明了当今科技的发达也深深影响了大学生消费,大学生是青年人中的佼佼者,有着开放的思想意识,从不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与发展。2 追求时尚与潮流 大学生站在时尚的前沿,当然追求新异就显得理所当然他们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这是大学生的而共同特点。这体现在发型、服装、饰物、使用的通讯工具上。在调查中,有近50%的人的消费用于形象消费,这方面男生的消费占得比例比女生高,这说明男生也较注意形象。日常生活消费特征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杂合对于大学生也不例外,日常生活消费时大学生群体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群体主要项目中,饮食消费明显高于其他消费,在调查中有93%人认为饮食消费时每个月的主要消费,可知,大多数学生消费时用于饮食消费。在调查到消费时考虑的因素时,有57%的学生认为在购物时以经济实惠为宜。有30%的学生认识在购物时以兼顾实惠和高标准为准,其次,也有很大部分的学生在购物时是尽量追求高标准的,其中部分占总比例约10%。我们在购物时考虑的因素往往很多,如:价格、质量、品牌、外形、时尚等。在大学生看来,质量和品牌占的位置较重,有47%的人考虑质量,27%的人考虑品牌,着说明大学生的消费观是既关注质量又关注品牌。在每个月的消费盈余情况调查中,每月有盈余但不多的学生占60%,超支的占13%,这说明大学生消费计划性较差,盲目花钱的行为时有发生。当今是个开放的时代,大学生谈恋爱已不是新鲜事。在调查中发现,在情感投入方面,27%的学生用于谈恋爱,这方面,男生的消费水平比女生高。4.消费观念与态度

大学生消费群体的消费处于半独立状态,即经济来源的依赖性即消费行为的独立性,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消费意识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消费经验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调查中,我们把问卷中的消费方式设计有三个方面:能省就省、做好计划再花、能花就花。其中有8人选择了能省就省,占比重的27%,14人选择了做好计划再花,占比重的47%,有8人选择了能花就花,占比重的27%。也就是说有些大学生还是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劳,只要有钱就是能花就花,月生活费几乎没有剩余的。调查中还是有让我们可喜的,那就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因为他们懂得做好计划再花,这是理财的一种好方法。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月消费中是能省就省,他们在消费中属于理性消费的,不易冲动购物。大学生由于还处于学生阶段,经济来源受限制,也较单一,主要有来自父母给的、兼职、奖学金、勤工俭学等。80%的学生的消费来源于父母,13%的学生时来源于兼职。

四 大学生消费状况普遍存在的问题 1积蓄观念淡薄,财商有待培养和加强 2过分的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3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 5 恋爱支出过度 无直接经济来源,主要依赖父母支出 五

大学生消费问题建议 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

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2克服攀比情绪;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但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之急。

3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总结

大学生消费行为属于未成熟与成熟的过渡时期,消费观念也属于形成阶段,消费经验少,主要表现在消费态度既理智又冲动,大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还是合理的,但有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不正确,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所谓的从众和攀比心理,不仅城市与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不一样,男女生消费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就是大学生普遍的消费为。

附件

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现在正在做一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以便更好

地引导大学生消费,特此展开这次调查,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性别? A 男

B 女 您所在的年级?

A 大一

B 大二

C 大三 您来自?

A 农村

B 城市 4 您的零花钱主要来源?

A父母给

B 兼职

C 奖学金

D 其他您每月的生活费是?

A 300元以下

B 300—400

C 500—800

D 800元以上 您的消费方式是?

A 能省就省

B 做好计划再花

C 能花就花您的消费项目?(多选题)A 伙食费

B 学习消费

C 休闲娱乐

D 人际交往 E 感情投资(恋爱所需支出)F 形象消费

G现代通讯工具的使用 您的月生活费是否有盈余?

A 没有

B 有但不多

C 超支您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

A.以经济实惠为主 B 兼顾实惠和高标

C.尽量追求高标准 D 不清楚

10买东西,你比较注重哪一方面?

A 品牌 B 质量 C.外形美观 D 价格

谢谢签名:

您的合作愿您学业有成!,

2.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二

1 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难以区分——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

当今媒介环境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交融促使传统媒体的形式的裂变。媒介环境的数字化特征,促使媒介生态朝着多元化、碎片化、分众化、小众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媒介构筑的拟态环境显得纷繁复杂、眼花缭乱,尤其处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容易促使人们对媒介的盲众。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处在人格塑造的关健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塑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媒介传播的价值观影响。拟态环境的作用下对人的行为模式影响程度大小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媒介素养教育深入的程度与效果。

据调查,民族地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上“触网”。频繁的运用网络工具交流与沟通是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通过非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在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中,有意识识别、辨别媒介信息真伪及对信息的筛选与评价的行为的大学生不到20%,这说明在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媒介素养教育仍然存在弱势与缺位。大学生群体是最容易受到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价值观的影响,大众传媒营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有差距,若不懂得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判断信息真伪,容易出现导向偏差的思想性问题。

2 新建本科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是大众化教育的产物。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完成了定位的明确与重组的硬件建设。这类院校立足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任重道远,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学校新组建带来的人心聚合与和谐建校问题;二是生源大多数来源于本土地区,文化背景、观念意识带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征,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得不考虑到这个层面的矛盾现实问题。

基于以上两个问题,外界的不良信息或负面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校院不稳定的因子,其中大众传播媒介成了主要的信息载体。一旦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不一致性的距离拉大,大学生因为缺乏媒介素养,难以区分信息真伪,不加思考与分析的盲众信息,容易为拟态环境误导,特别是被敌对势力利用。防卫敌对势力煸动民族情绪成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任务。

另外,当今大学生群体同时兼具年龄特征和“独生子女”一代的特征,他们不仅有个性,更具有浓烈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但是,他们是伴随网络在中国的迅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络的虚拟世界的存在与其独生子女的特征,造成了这一群体与会有一定的疏离感与理想化色彩。在大众传媒发展到数字化的今天,传媒的巨大影响无时不刻充斥在这一代的日常生活中,因其年龄特征,盲目的模仿与非理性追捧、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游离在现实环境边缘造成的生理与心理的疾病等这一系列现实问题摆在高校教育者的面前。

3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运用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找到适合的载体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层教育,从大一至大四四个阶段,因材施教,润物细无声,以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发挥课堂作用,融媒介素养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高校课堂是媒介素养教育最好的平台。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独有的能力训练,它的多专业、多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它适用于与高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的融合度。教师通过专业的教学,将媒介素养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力结合起来思考,在专业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媒介素养的同步提升。

(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融媒介素养教育于课外实践活动之中。将媒介素养教育贯彻到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媒介素养教育常态化,通过社团、党团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如校园媒体的机构包括校园网、思政专题网、广播站、校园电视、校报校刊的内容平台运作,可吸引有专长的大学生到这个平台进行锻炼,在实践参与中随时随地培训与教育,实践内容写作的同时对媒介内容进行自主反思,从而提升媒介素养。

(3)发挥校园媒介的整合力量,融媒介素养教育于各种媒介宣传之中。广义的校园媒介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宣传橱窗、校园网及手机平台在内的传统媒介与新媒介。高校校园媒体运行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既作为特色的单个个体彼此分工,又是一个整体,在宣传学校发展理念与战略、实现媒体的教育功能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诸多高校中,校园媒介成功实现了整合,这样做的好处是形成合力,从而校园正面舆论引导功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挥,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通过这种整合力量融入媒介素养教育,其教育效果是强而有力的。

(4)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地方政府与高校决策当中,通过宏观规划,营造出更多的媒介载体形式,实现全方位、多平台的教育机制。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实现,需要决策层的重视与支持。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设置起来,专门编写相关教材在一些发达城市高校已经实现。有无一部适合地方特色发展,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高校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或学习材料,应该成为政府和教育界思考并付诸实施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一所学校乃至一个地方的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空间。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多渠道的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平台。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已经提上我国日程,探索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媒介素养教育任重道远,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学校新组建带来的人心聚合与和谐建校问题;二是生源大多数来源于本土地区,文化背景、观念意识带有浓厚的地域民族特征,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不得不考虑到这个层面的矛盾现实问题。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载体

参考文献

[1]刘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新模式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10.12.

3.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三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途径

一、现阶段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性,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学生头脑。

其次,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某些消极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错误思潮,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和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现象。在这种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多样化的环境中,必须帮助大学生在多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中进行比较和选择,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远大理想。

再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目标追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又在利益问题上趋于急功近利。只注重专业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常识,不能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而远大的理想。

最后,大学生的社会使命要求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任务,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和民族的兴亡。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至关重要。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掌握。大学生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和原理,包括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他们指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大学生把握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给大学生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论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认识方法,尤其是历史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利益分析方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是指导我们洞察历史、总结经验的重要思想工具。

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教育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必须改变大学生理论学习不系统、不深入、不扎实的现状。在大学生中要提倡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不断增强,真正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素养中的教育作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材注入时代气息。要坚决抵制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说教,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時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更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富有理论魅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把吸引大学生眼球的时事热点、贴近生活的国内政策等等作为论据,教师在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说服教育,让大学生信服,主动学习。

(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宣传教育平台的作用。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等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主题网站,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献资料、研究著作、研究课题、研究动态、学术活动等内容上网,为大学生的学习和资料查阅提供方便,加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将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成人、促进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校园网络应作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加以充分利用,提高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和覆盖面。让大学生了解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形成思想共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使学生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增长大学生才干、发展个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五)营造适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首先,要建设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适合的社会环境应该是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共享、发展的,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工程的得以实施的现实保障。打造这个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努力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环境,建设“和谐、公正、诚信、创新、仁爱、发展的校园文化。其次,要营造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环境。加强媒体和网络的正面宣传教育,净化网络,报道正面人物事迹,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奠定厚实的基础。

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才能实现培育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韩震.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视野,2013(01)

[2]季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6.

[3]李大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1,(02):

4.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调查问卷 篇四

亲爱的同学:

您好!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状况,为此我们设计了此份调查问卷,请在您自己认为的选项上打“√”或空白横线上写上相应的答案,感谢您能在这个宝贵的时间里写下您的意见,你的参与,将为我们清晰描述我们共同组成的这个群体的道德素养真实状况提供最具价值的一份答卷。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当你在食堂吃完饭后,你是否会将剩菜和餐具带到餐具回收处?

A、会B、不会C、有时会

3、在食堂打饭时,你是否会自觉排队?

A、会B、不会C、有时会

4、当你在走在校道、街道上或在沙滩上游玩,此时手上正拿着垃圾,A、反正没人看到,随手一丢

B、即使垃圾桶在离自己很远的地方,也会拿去那里丢

C、塞在别人的物品里D、塞在自己的包包里

5、你在教室上完课后是否会将抽屉里的垃圾一并带走?

A、会B、不会C、看情况而定

6、你在考试时是否会作弊?

A、从来不会B、经常C、偶尔会

7、当你的校园一卡通丢了之后是否有人还给你?

A、会,里面钱也没少

B、会,但里面的钱已经没有了

C、不会

8、你是否会在教师的墙壁上,桌椅上乱写乱画?

A、从来不会B、经常会C、无聊时候会

9、当你在上课时是否会把手机调成关机或静音状态?

A、会B、从来不会C、老师提醒时会

10、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需要座位的人时,你会?

A、主动起来让座B、期待别人让座

C、装作没看见D、别人看到我不得已让座

11、在市场里,你不小心被老板泼的脏水弄脏了衣服你会怎么样?

A、破口大骂B、以后不再光顾此店

C、当没事发生D、要求老板道歉

12、你是否乐于参加学校的公益活动? 你会怎么做?

A、经常参加B、从来不会参加C、有时参加

13、你对考试作弊有何看法?

A、为了考高分,可以理解

C、没什么大不了,我也干过 B、总比补考好吧 D、反感,自己从来不作弊

14、你认为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否重要?

A、非常重要B、一般 C、有没有无所谓 D、不是那么重要

15、看见有人乱扔果皮纸屑你会怎么做?

A、自己捡起来扔进垃圾桶

B、上前制止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6、你认为当今大学生道德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选)?

A、沉迷于网络生活

B、生活方式不同,习惯不同

C、社会环境的影响

D、社会政治的冷漠与投机

E、父母没教育好

17、你对宿舍“长流水,长明灯”有何看法?

A、主动关掉B、谁爱管谁管 C、没什么大不了

18、你在网上聊天注意文明用语吗?

A、从来不在网上聊天

B、网络是虚拟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C、不太注意,因为大家都一样

D、非常注意

19、当你发现被朋友欺骗时,你会怎么做?

A、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B、从此断交

C、争取挽回的余地

D、当做没事发生

20、你认为决定青少年社会公德意识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多选)?

A、社会环境

D、成人表率B、家庭陶冶E、舆论向导C、学校教育 F、影视作品

21、你对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态度是?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 D、不满意

22、在你心中占比重较大的道德观念是:(多选)

A、经济利益B、权力地位C、自强不息D、平等自由

E、尊重学识F、共产主义G、其他

23、当你在路上拾到钱包之类的物品时,你会怎么做?

A、在原地等待失主回来

B、交给警察C、占为己有

24、你对同学借钱不还的看法是:(多选)

A、可能是对方实在没有偿还能力

B、反对有钱而故意赖帐的行为

C、绝对不可原谅,会断绝与其的一切往来

D、无所谓,不太在意

E、借钱不还的人应该受到“良心”的遣责

F、人品就很成问题,以后再不借钱给这样的人

G、其它

25、你认为大学生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自己的爱好与所学专业有冲突

B、做兼职 有时不得不逃课

C、老师讲课乏味 不如自学

D、逃课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玩

26、你对于自习室、图书馆占座现象的态度:

A、很正常 B、非常可恶

C、可以理解,但占座不去很可恶

27、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培养哪些良好地道德素质(多选)?

A、乐于助人

D、诚实守信B、勤奋好学E、舍己为人C、热爱祖国 F、其它

28、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认为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还是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

A、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要

B、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

C、两个都重要

D、两个都不重要

29、你对于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有何看法?

A、对于旁观的路人持谴责的态度

B、不表明态度

C、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觉得没什么好谴责的D、其它

30、你是否在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

A、是,我正在努力培养

B、有这种想法,但没付诸行动

C、从没有过这种想法

31、你对如何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有什么建议吗?

5.大学生国学素养问题调查问卷 篇五

很感谢您对本次调查的支持,此次调查问卷以国学素养为主题,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国学的认知与态度,从而获悉中国国学教育的缺陷所在,为加强国学教育提供切实依据。本次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您可以放心填写。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您生活愉快,万事如意,谢谢。1.您的专业是

A.文学类 B.理工类 C.经管类 D.其他 2.您平时是否对国学有了解?

A.有深刻了解 B.有粗略了解 C.完全不了解(选此项直接跳过第3题作答)3.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学的?

A.电视传媒 B.课堂 C.网络 D.杂志报纸或者书籍 E.其他 4.您觉得自己有没有必要了解国学知识?

A.很有必要 B.还好吧,对自己的国家的文化还是了解 一点的好 C.一般,无所谓啦 D.没有必要,那都是些老古董了 E.不知道

5.您是否读过四书五经或其他的国学书籍?

A.是的,都读过,而且受益匪浅 B.读过几本,但是具体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了 C.想读,但是一直没找到时间和机会 D.没读过,也没兴趣 6.你如何看待国学?

A.《论语》那样的中国古代文学 B.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 C.关于国家方面的学术,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 D.不是很清楚 7.你对下列哪些国学内容感兴趣?

A.古典音乐 B.中医养生、茶道 C.诗词歌赋 D.经史子集 E.书画艺术 F.风水星相 G.其他 8.你如何看待国学热,如百家讲坛

A.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B.是一门学问 C.只是学术界一些人的炒作,热一阵子就过去了

9.最近中小学教材中删除中国经典文学内容,如鲁迅先生的著作,您持何种态度?

A.极力反对 B.感到惊讶,但我想也许是为了给新文化更多发展空间吧 C.无所谓 10.您如何看待我国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 A.有利于文化交流,弘扬国学文化 B.只是一种宣传方式,无实际意义 C.我国文化应该自己继承,无需设立

11.现代年青一代普遍对外来文化更感兴趣,甚至形成了美剧热,韩剧热,动漫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A.外来文化包含的新观念新视野很有吸引力 B.外来文化宣传力度大,传播速度快 C.中国文化没有被普遍传播

D.了解外来文化是很有必要的,更有利于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 E.外来文化让人感觉很放松,很自由 12.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外来文化的?

A.电视传媒 B.书籍报纸 C.网络 D.社会活动 E.其他 13.你是否认为国学应该单独开设一门课作为大学必修? A.是 B.否

14.你认为应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

A.观看百家讲坛等节目 B.阅读我国优秀传统作品 C.开展国学方面的讲座 D.组织开展国学类传播实践活动

15.您觉得国学会对您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习惯有什么影响?

A.可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得到自我增值 B.只是当做一种兴趣爱好 C.没有影响 D.不知道 16.您希望国学的发展趋势是?

6.大学生公德素养问卷 篇六

各位同学,您好!由于公德素养是文明的象征,大学生又是社会上最令人关注的群体,为了更好得了解大学生公德素养水平,我们需要知道您的想法。请把您的选择打勾,请做出最真实的选择!谢谢

您的性别:男[ ] 女[ ]您的年龄:18到20[ ]20到22[ ]22到24[ ]

1.你认为怎么样的才算是有公德素养的大学生

A社会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好事

B 心里对社会充满希望和热爱,行动上不断支持

C 表面上做好就好了

2.下雨天,你撑伞前行,发现有人冒雨奔跑,你会

A:不理会 B:主动与他共伞C:看他是否为熟人D:看对方要求与否

3.你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吗?

A心里是很想,但害羞B主动积极让座 C视而不见

4看到脚下有一个塑料废瓶,你会:

A捡起来,扔进垃圾桶B踢着玩C反正有清洁工人,我懒得捡

5.你认为雷锋精神对你有帮助吗?

A.没有B有,但我做不到C有,我会尽量看齐

6:外卖打包时,你会要求少用一些一次性盒子与筷子吗?

A 会B不会,反正我付钱了C想过,但是很少要求

7.你在公共场所排队,看到有人插队,你会?

A 排在我前面就破口大骂 B 排在我后面反正不关自己的事情

C.跟他讲道理 D心里埋怨,嘴上不说什么。

8.你认为大学生讲脏话是种什么现象?

A,不文明不礼貌B 可以作为攻击别人的武器 C听多了,也无所谓了

9.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公德素养水平如何?

A 好B良好C一般D较差

10.你认为制约大学生公德素养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学校教育B家庭功利化教育C网络D经济

E.你认为怎样可以提高大学生公德素养

谢谢你诚挚的合作,希望您做一个有公德素养的大学生

7.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七

1 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认知特征

当前, 我国正改革开放走向深入,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 文化观念领域日新月异, 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文化交织碰撞, 社会思想、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同时, 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方兴未艾, 尤其是近两年手机网络的新发展、微博等资讯交流工具的广泛运用, 人们越来越被“信息大爆炸”所衍生的巨大能量所包围, 面对四面八方、千奇百怪的海量信息, 面对文化价值多元的、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环境, 青年大学生思想观念世界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观念意识形态上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1) 当代大学生群体意识形态观念淡化的总体倾向明显。当下, 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表现出明显的实利主义, 注重实际和眼前利益, 淡化理想信念;重视知识学习、轻视道德人格培养;关注个人和小团体、忽视集体, 因此, 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待意识形态问题也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冷漠, 主要表现在大局意识薄弱、政治观念淡漠, 政治参与热情不高, 对非娱乐性质的集体活动兴趣不大;在理论学习方面, 重视专业学习, 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热情不高, 甚至认为其无用。同时当代大学生群体追求个性, 突出自我, 他们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价值观, 对统一而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往往抱以排斥或质疑的态度, 这使他们对共同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有所回避, 表现出淡漠的情绪, 不愿意过多谈论, 不关注、不感兴趣。

(2) 当代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价值认知上的模糊化。面对当前社会充斥的多种多样的思想认识与价值取向, 部分缺乏辨别能力的人往往容易模糊认识、丧失方向。青年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逐步稳定的阶段, 他们富有年轻的热血和激情, 对社会矛盾问题有着较高的关注度, 但对于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想还不具备成熟理性的分析鉴别能力, 可以说, 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存在思想认识模糊混乱, 容易盲目跟风, 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识往往也很片面, 对社会主义制度、文化不自信, 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出现的某些问题认识模糊, 只看到现象和表面, 看不到原因和实质, 对某些问题一味否定, 却又说不出合理的原因, 因此, 当一些错误认识通过华丽的包装, 在似是而非的说理之间宣传某些歪曲论调, 大学生就容易受到蒙蔽, 使自身陷入迷惑。

2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内化程度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得到认知主体的认同, 并融入认知主体的观点信念体系当中, 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并逐步作用于认知主体的判断、行为等实践活动。意识形态功能主要通过社会成员主体的内化过程得以发挥, 只有通过内化, 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才能影响主体实践, 成为主体实践的指导。在当前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对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总体淡漠化的局面, 高校必须立足实践, 多方面着力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养成的体系, 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观念意识世界中的内化程度, 通过内化使青年大学生群体自觉地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成长成才, 在其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是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而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越来越突显出其弊端, 灌输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脱离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 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在新的条件下,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 加强实践性教育模式的创新, 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性”, 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整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立足实践、面向社会、联系实际并在授课过程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 就是将这种实践性贯穿于教学的新模式。例如有学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定义为“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 (1) 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有力地帮助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有关理论, 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在体验中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关内容。因此, 也有学者直接将内化的过程作为实践性教学的要素, 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精心组织下,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 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 利用图像、案例、情景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参与教学活动, 感知社会, 体验人生, 实现“教化”与“内化”, “知”与“行”相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 (2) 可见, 只有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 探索实践性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引导和带动大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理论。

2.2 加强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校园文化体系构筑

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内化程度要求高校大力营造多层次、全覆盖的校园文化, 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听—感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栏、广播、刊报、影视、网络等校园文化载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空间, 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思想内容融入宿舍文化、教室文化、食堂文化、办公室文化;三是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于各种各类精彩纷呈的校园活动, 与校园的节庆文化、晚会文化、社团文化相结合, 使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关思想内容。

2.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实践体系构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可以通过教育和各种活动成为大学生所见、所闻、所感, 还可以通过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 长久地鼓舞、陪伴和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首先,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路径相结合, 从进入大学开始, 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设定自我成长的核心价值观, 以此为指导, 制订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和学年计划, 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定期进行总结和分享, 在展示和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和自我激励。其次, 注重创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校外生活体验平台。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体验生活, 在生动的实践中升华思想。第三, 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能有效感染和带动大学生的辅导员队伍, 在师生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深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关内容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马艳青.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6.

[2]赖荣珍.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若干思考.学术论坛, 2013 (10) .

8.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八

所谓媒介素养(MediaLiteracy)是指人们正确地辨别媒介信息、分析媒介信息和利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媒介、批判地辨读媒介信息、有效地享用媒介资源,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参与社会实践。学校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更是开展媒介素养教学的主阵地,而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对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目标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

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是“保护主义”取向,试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因此,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了媒介的消极内容,把媒介看成是必然有害的,而学生只是媒介影响的被动受害者,将媒介素养教育解读为帮助学生免受媒介负面信息影响的一种策略。

随着媒介素养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媒介影响和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人们开始思考,媒介素养教育究竟是应该成为学生的保护伞,还是成为学生认识社会的有效工具。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通过对英国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发展状况的深入研究,在基于传统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英国当代媒介教育发展的实际,提出了“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介教育观点。

“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观点认为,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接触媒介的时间大大提前,接触媒介的数量超出一般的估计。可以说,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对象之前,业已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媒介的认知体验。并对媒介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因此,现代的媒介素养教育价值取向其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使用媒介的经验上。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辨别和分析媒介及媒介文本的能力为目标,从学生已知的东西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媒介分析技能对媒介及媒介文本进行自我选择和决策,积极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和信仰,在保护学生免受媒体负面信息影响的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从媒体使用当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愉快的享受。

二、“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下的媒介素养课堂教学原则

一是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媒介素养教学传授的并不是确定的知识,而是培养学习者的一种能力、一种基本素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指导者共同参与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而学习者则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他们通过协作活动而实现意义的建构。作为知识建构的支持者,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媒介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习者能够碰上现实世界的、复杂的真实媒介问题,使学习者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利用所学的关于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理解媒介信息如何产生、媒介信息的隐形影响,媒介信息与客观现实的关系等。

二是探讨大众媒介的积极面。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是秉承保护主义观点,把大众媒介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学生在大众媒介面前会迷失自我,进而产生种种不良影响。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传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往往坚持精英价值意识,把大众媒介批判得一无是处,无限地扩大媒介的缺陷,而缺乏对现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媒介教育时就很难引发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而现在的学生是生活在一个媒介信息的时代,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媒介信息,媒介是他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也是最重要的娱乐渠道,他们对媒介的依赖日益明显。在这种现状下,如果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仅仅是一味地指责媒介、批判大众媒介的一些特征,强调负面影响,这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带有浓重“烟硝味”的媒体教育[1]。虽然大众媒介信息不能说都具有积极性,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并不都表现为消极性。

三是坚持批判的思考策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不是要告诉学生确定的事实,而是利用他们对大众媒介、流行文化的兴趣,引入新观点,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质疑,并通过亲自收集信息、与他人共享观点、反思各自的体验等实践来培养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辨别能力并非薄弱,而是由于学校或家长没有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讨论空间,使他们不能从师长那里获得思考启发,亦不能学习到对事物基本的判断能力。媒介每日呈现的社会时事都是十分重要的教育素材,教师应把握机会,多鼓励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的批判思考,帮助他们建立一套正确的价值观。

四是善于从本学科的角度观察媒介及媒介信息。在我国中小学还没有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专职媒介素养教师,在这种现状下,在中小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妨采取课程融入的形式,鼓励教师站在本学科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媒介,探讨媒介及媒介信息对本学科的影响。

五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要真正开展好媒介素养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不够的,必须针对学生活动特点,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形成对媒介信息批判、比较和设计的能力。让学生亲手制作广告、涉及网站,拍摄视频短片,从这些实践活动中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这些实践对媒介特点、媒介信息的制作有直接而深刻的认识。

三、“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课堂教学评价目标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宗旨在于确定学习者原有的教学水平,测评实际的教学效果与诊断学习困难,调整教学过程并达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它持续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之中[2]。从“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出发,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确定媒介素养课堂教学的评价目标。

一是认识媒介商业属性。目前,媒介消费者或媒介制造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关系。大部分媒介信息都是有商业机构制造并传播,媒介信息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由相对少数的人群掌握,媒介的传播活动在大多数时间又是一种商业上的行为,它必然要追求更高的商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信息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事物本身。因此,媒介素养教学必须考虑到媒介信息的特性,让学习者搜集自己喜爱的商品广告,通过讨论的形式,告诉其他人自己喜欢这种商品的原因,再通过小组研究的形式明确商品为吸引顾客在宣传上所使用的技巧,也可以采取情景复制的方式,让学习者设计某种商品广告,使学习者认识到媒介及媒介信息所具有的商业特性,从而不被媒介的商业信息所迷惑。

二是认识媒介信息的内涵。即了解媒介信息在告知、说服、娱乐等功能上的区别,分清客观现实与媒介现实。在信息社会,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渠道就是媒介信息。不同的媒介提供了社会不同方面的信息,而人们又是通过这些信息了解社会。因此,通过媒介素养教学,学习者应该认识到任何媒介信息都带有说服的功效,媒介信息的不同表现形式均是为增强其说服力,提高受众对其的信任度。例如,通过对媒介素养课程的学习,学习者应该认识到由于意识形态、政治立场、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于同一客观事实,不同的媒介信息会表现出不同的立场与观点。

三是认识媒介的价值观。媒介讯息包含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所有的媒介产品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承担着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渗透的任务。不同国家、不同政治立场的媒介在进行所谓客观报道的同时,都会表现出某种价值立场。媒介内容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常常会渗入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在媒介化社会中,媒介为在竞争中胜出,往往会游走于法律边缘,甚至挑战社会道德标准。媒介素养教学让学习者通过媒介信息所传达的事实表象,分析、辨别信息制造者传递的价值观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让学习者能主动辨别“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

四是认识媒介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的特点。即受众与媒介的关系,如何选择媒介与媒介沟通以及通过媒介完善自我等。在信息社会,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是人们开展行动的前提,为更好地获取信息,就需对媒介信息有所了解。不同的媒介提供的信息侧重有所不同,社会政治类媒介提供的信息与文化娱乐类媒介提供的信息大相径庭,因此在通过媒介获取信息时,先要求从所选定的媒介的权威性、全面性、客观性等方面来筛选,以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可信、真实客观[3]。

参考文献

[1] 杨兰娟.台湾中小学媒体素养教学方式的特点和借鉴.中小学电教,2006(5).

[2] 盛群力.教学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黄廓,李永军.全球化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4] 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国际新闻界,2005(2).

[5] 大卫·帕金翰,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下)——访谈与思考.林子斌译.现代传播,2006(6).

[6] 黄廓,李永军.全球化视野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9.大学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素养的问卷调查 篇九

“宅男宅女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的《宅闻联播》。首先请看本期的主要内容:8321寝室工作会议在客厅隆重召开;08级辅导员曾维平老师对08级学生突击性查寝;食堂饭菜引发**。下面请看详细内容„„”,2009年11月,一段伴随着《新闻联播》背景音乐的大学生原创视频——《宅闻联播》开始在网络播客上受到热捧。这段由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传播班的同学们创作的视频,除了是一次专业实践外,更以恶搞央视《新闻联播》的姿态,政治化的语言,荒诞、讽刺的手法展现了当代90后的大学寝室的生活与文化。由此引发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的共鸣,并从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尼葛洛庞帝说:“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一个电视台。”这就是自媒体强大力量,传播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与他人分享,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宅闻联播》的走红说明了大学生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重要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媒介素养关系到整个自媒体甚至整个信息时代的发展。

一. 人人都是一个电视台——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在高速更新的信息时代,现代人特别是青年人拥有各种功能强大的媒介工具:手机,电脑、mp5、PSP、DV„„这些新媒介迅速地把社会包装成“耳朵和眼睛的世界”,五光十色、熙熙攘攘的信息充斥了整个空间。具体说来自媒体的种类多种多样,这是由新媒介更替周期快,多功能整合的趋势所决定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博客、微博、贴吧、BBS、QQ、播客,甚至手机短信群发。

最具代表性的非博客莫属了。“博客”是Blog的音译,即个人网络日志。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申请的一个专属页面,用文字、图片、音乐等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心路历程,通过网络展现给广大的网民。网民可以自由阅读,甚至可以对博客进行回复、评论来实现即时互动。这种网络日志一出现就受到了热捧。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的《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博客应用在网民中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为57.7%,比2008年底增长5940万人,使用率提升3.4个百分点。它所体现的媒介平等给受众来了个“咸鱼大翻身”——原来老百姓自己也可以轻松成为媒介主体!金牌“草根”极地阳光、才华博主王冉等的蹿红更是证明了自媒体使平民百姓“权名双收”。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速度的提升,由博客升级而来的“微博”是目前最活跃的自我展现平台: twitter、饭否、滔滔展现的都是“一句话的事儿”,简洁精练,标志着web2.0时代的深入发展。

美国著名硅谷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给的专著《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充分体现着自媒体的特点。

(一)传播权变得平民化、个性化

丹吉尔用最生动的词语“草根”已经告诉了我们“自媒体”是真正的We Media,传播权不再只是传媒机构的专属。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触手可及的通讯媒介来秀自己,而非只是被动地接受报纸、广播、电视的宣传。同时传播的内容更加多样,生活种种,悉数道来。正如淘宝红人MissZ,不仅写博畅谈人生同也时展示自己精挑细选的宝贝做宣传,真可谓一举两得。

(二)低门槛、易运行的后现代主义代表

这是成就“平民化、个性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完全不需要一整套声效灯光设备和深奥的专业性知识,仅仅利用PC、DV,甚至小小的手机就可以创作文章、图片、视频,歌曲,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大众化”趋势。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在自媒体身上发扬光大。从MP3到MP5,从单一的音乐播放器到集拍照、摄像、文字编辑、上网、播放为一体,自媒体媒介渐渐步入 “一台多媒体在手,万事无忧”的高速整合道路。

(三)前所未有的迅速传播,敏捷反馈

一直以来传播媒介都把迅速视为信息的价值所在。自媒体的出现最完美诠释了这一点。纽约一市民在博客中第一时间发布的9·11的遇难照片、汶川网友在贴吧中发起的空降地域贴都为政府应对紧急灾害做出了巨大贡献。传统媒介一直受制于受众的反馈。而对于QQ、E-mail、论坛来说,反馈就是它们的生命。追求灵敏的反馈是这些自媒体得以壮大的根基。自媒体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迅速共享。

(四)良莠不齐,法律、媒介公德亟待完善

这是低门槛、易运行所带来的直接弊端。很多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为所欲为:上传淫秽、暴力视频,诈骗他人钱财„„现今的网络治理面临许多困难,法律条例也亟待增加。从根本上说,需要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加强媒介公德。再具体说就是要提高媒介素养。

二. 大学生=“优秀受众”?(媒介素养定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于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在我国,对于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实践历史还很短暂。最初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内地学者开始发表有关西方媒介素养的文章。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使媒介素养备受关注。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很多人为了出名不惜借助多媒体自我暴露、宣扬审丑;娱乐性、商业性媒介的功利性弊端突显;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拼贴加速了恶俗的泛滥;网络管理的无疆界、网络法规制定标准的模糊化„„种种网络百态下社会各界急迫呼吁民众要加强媒介素养。许多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专家学者都对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获取、评价和利用的能力进行分析调查,以求能够把媒介素养教育明朗化、体系化、高效化。

年轻人是伴随着新媒体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受众。而其中,大学生又是主力。随着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大学生的队伍日渐庞大。他们大多受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网络功底、精通多媒体工具,在自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10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图表也显示了大学生与新媒体是绝对亲密的接触。

作为一次专业实践,同学们用镜头记录校园生活、调侃《新闻联播》中与社会脱节的政治语言,使人们在欢乐背后重新审视主流媒体,因此西南政法大学的《宅闻联播》基本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于此同时,广西的80后女大学生杨霏在“南宁生活”上发帖向社会求助其罹患脑膜炎的姐姐,引起了当地新闻界的关注。记者几经走访确认情况属实后,在新闻夜班播出了这个消息。著名画家覃德华得知后,决定拿出自己的名作拍卖费来捐助杨霏的姐姐。杨甫刚是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06国际贸易系物流专业的在校学生,07年5月1日,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名叫“嘟嘟靓妆小铺”的网店,在他悉心地经营下生意越做越红火,他每月的纯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万元。这些大学生善用新媒体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不再仅仅把网络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更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多媒体来审视生活、批判保守、获取帮助甚至是创业谋生。因此有人称大学生是自媒体时代“优秀的受众”。

然而真的如此吗?大学生是如何使用自媒体的?他们使用自媒体都在做些什么?这些行为中又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媒介素养呢?18—25岁正是大学生主要的年龄段,上图也显示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最主要的网民构成者。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同时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未能对新媒体的有全面认识和恰当的自控能力,破坏网络秩序、违背世情伦理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一)与新媒体的绝对亲密接触

2010年3月在我校展开了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N张,实际回收M张。对“一周上网天数”一项的分析数据可得:%的学生一周内1—3天上网;%的受访者几乎天天都上网;%的4—5天上网;仅有%的学生最近一周没有上网。由此可见,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网,而且受访者普遍都承认自己上网缺乏目的性和理性规划,%的受访者表示“上网时间总是超过自己预计的时间”。2006年12月,《东方时空》报道了我校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劝退了113名学生,多数已染上网瘾。这些学生中大多数都是不分昼夜地沉迷于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成群结队地玩魔兽世界。经过辅导员多次劝说仍无悔改,校方只得以劝退来加以惩罚。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病例现象,即媒介依存症。主要特点就是: 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

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二)过分沉迷“多媒体玩具”

现代高考金榜题目时,家长都会毫不犹豫的为孩子添置“大学三件套”: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甚至还可能有数码相机。长辈们更多地是出于想鼓励孩子勤勉读书,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殊不知,更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在我们的调查中%的受访者表示经常上课时用手机上网娱乐;%的女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看电视电影;%的男大学生的电脑经常用于网游。

而进一步了解,我们发现%注册了人人网的同学们最推崇的事情就是“书写自己的心情,晒晒自己的宝贝,自己的最新动态”。而这些行为从心理学上看,包含了些许炫耀攀比的成分。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会很留意同学的动态,特别是在吃、穿、用方面,而且会刻意模仿、超越。%的调查者用手机上网最常做的事情是QQ聊天、看小说。%的受访者的拍照设备经常用于记录自己的生活,而较少关注社会生活。

以上都证明了这些“大学必备品”并未发挥辅助学习的作用,很多时候都却是种“多媒体玩具”,浪费信息资源、影响学习效率、甚至歪曲价值观、滋生虚荣心。青年人充满了活力,追求快乐本无过错。但是舍本求末,缺乏自控能力,逐渐玩物丧志,不能明辨是非,盲目攀比,这些歪曲的媒介使用心态都渐渐偏离了新媒体最基本的指向标。

(三)象牙塔中迷失世情伦理

2005年10月,南京大学陈堂发副教授一纸诉状将中国博客网告上法庭。原告发现中博客网上有名为《烂人烂教材》的文章,指名道姓地对他进行“辱骂和攻击” :“明天要考陈堂发的《新闻伦理与法规》„„于是决定看书。一遍看下来,脑子里没有任何印象„„陈堂发果然是个猥琐人,从他写的书可见一斑„„最烂的教材„„”。陈堂发说:“依据某些博客玩家心态,博客就是泄愤、随意攻击别人的自由天堂,谁来干涉都不行。但博客虚拟性的建构是有条件的,在博客里,你可以放弃道德底线,但绝不可以突破法律底线。而网站的监管责任就在于坚守这个法律底线。公民议论表达自由固然重要,但人格权的权利位阶更高。没有人,包括博客作者,可以让别人付出人格尊严的代价来满足他的言论自由。”陈堂发认为,网络作为一种大众媒体,绝对不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而成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便利工具。据陈堂发猜测,对他进行辱骂的博客主人应该是他的一个学生。但他表示“不会去告个人”,因为状告网站,“对于推动博客的正常、健康发展,更具有警示意义”。2006年8月2日,中国博客第一案一审宣判: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博客网上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保留5天,赔偿经济损失1000元。06年南京某高校20名作弊被抓的学生集体发帖辱骂教师董志伟;09年浙江大学女大学生发帖狂骂教授郑强;09年风靡的偷拍不雅视频“南财跳跳门” „„几年来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一次比一次震撼。

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但在人人都有主动权的自媒体时代,他们却忘记了公民最基本的义务,以为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纵容他们的为所欲为。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他们开始在自媒体空间里宣泄着原始本能的冲动。更何况还没有一部真正的法律可以对网络中的不法现象进行规范的界定。网络对于他们,更像是隐形衣,可以不计后果地行动。而这些现象的发生除了让我们大跌眼镜之外,恐怕最深刻的思考就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真的该被切实地提上日程了。

三. 关于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媒体时代下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探究大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分析了我校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是理工类应用学校的性质展开了一次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从2010年*月*日至2010年*月*日,历时一周。共发放调查问卷*份,回收有效的*份,应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了处理。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笔者参考了一些高校的媒介素养调查问卷,并结合我校实际应用院校的性质,把整个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

1受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概况、年级和月消费情况等基本情况。

2我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状况:包括被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自媒体、校园媒介,被调查者最喜欢的媒介,每周、每天用于接触新媒体(网游、QQ、博客、论坛)的时间,是否会利用网络检索文献、查阅专业资料等等。

3我校大学生对自媒体的认识和判断:对哪种媒介的信任度更高;接触自媒体的动机;对自媒体所发布的信息的真假识别能力;当不同媒介对同一事物的报道出现异议时会更信任哪一种;对待自媒体中出现的软暴力、煽动性、色情内容的态度;是否参加过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等等。

4我校大学生的自媒体使用能力:是否有QQ、博客;在自己的私人页面上发布何种信息;是否使用过网银、网上交易;是否参加过虚拟社区(贴吧、论坛),是否在其中发布信息;是否在虚拟社区中参与社会话题互动等等。

(二)关于自媒体时代下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的结果(自发的媒介素养、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对媒介的批判能力、接触媒介的目的性、对媒介素养内容的了解程度、校园资源未得到重视和利用)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是起着重要影响的大环境。青年大学生都处于18—25岁之间,勇于探索、充满好奇,但又缺乏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在面对改革开放、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高速升级的信息生活时,往往只是凭借着本能需求接触新媒介;特别是在分析、判断、评价媒体信息时缺乏系统性的认识。而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而且应该在大学校园中获得。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为什么接触媒介、如何接触媒介、在接触中怎样权衡现实和虚幻等等许多方面有这引导和启蒙的作用。

(一)推广媒介素养所需的高校资源

高校是培养受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培养青少年,国家很注重对高校资源的投入和更新。高校资源涉及面广、种类繁多,从有助于培养媒介素养角度,可以大致分为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机构组织等。1.人力资源

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媒介素养的普及离不开广大高校老师的重视。有针对性的授课和开展科研活动都会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利用的认识。特别是像我校,作为一个理工类应用型学院,更急需加强这方面课程的开设。笔者对于学校的授课类别做了了解,在8种基础课程中,勉强算的上是媒介素养课程的也就是“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2种;在数以千计的选修课中也没有发现和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

同时,人文社科类、特别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也是高校媒介素养普及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有着过硬的专业知识,对新媒体、自媒体不仅有充分的接触更有难得的理性认知。大学生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开展,对于他们来说,正是一个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自我价值的良好机会。如果能充分动员这部分力量,提高媒介素养的工作一定会增色不少。2.物力资源

教育部直属的全国985院校、省属的211院校等重点高校的教学硬件设备基本上都得到了良好供给。但是仍应该看到,我国院校众多,特别是高校扩招之后,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更新并没有跟得上扩招的速度。这一点从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考改革中便可以略窥一二。“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手机内网等需要普及到更多省属、市属的地方院校,媒介素养的普及才具有现实意义。3.机构组织

前两种资源都基于媒介素养实践的准备层面,而机构组织则属于重要的实施层面。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主任陆晔教授指出,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普及实践的组织机构都是有纪律、有体系地开展活动,能够更有效地推广媒介素养知识,进一步推动这一理论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学校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校园手机内网以及学生社团等等都是在大学校园里颇有影响的机构组织,更重要的是它们本身就是一种校园媒介,可以现身说法,在被大学生使用的同时就可以灌输相应的媒介知识。(二)如何充分利用高校资源

在笔者开展的我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中,n%的受访者对于我校的校园广播、校报的关注率低于a%。在我们的随机采访中,83%的学生表示没有在授课中听说过“自媒体”、“媒介素养”等。由此,我校的资源在媒介素养的推广方面仍有充分利用的余地。1.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陆晔指出,“在青少年媒介教育领域,教师要扮演主要的角色,教育行政部门也要给予支持,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体教育部分内容,并组织教师在职及职前训练,和家长参与的亲子教育相互配合。”一直以来,“媒介素养”大都作为高校中的新闻传播专业的专业课内容或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非专业学生面前,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如今,我们必须从态度上认清一点:信息时代呼吁媒介素养课程从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2006年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复旦大学率先开展,而那时国内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也没有一所高校或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现在,一批相关的教材陆续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课程。所以我们有条件也有必要在校内开设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们明白接触自媒体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他们在网络空间的认知、选择、判断同样是有章可循的,并不仅仅是凭着个人“自发的媒介素养”。

新传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在各种专业中开展媒介素养知识宣传。特别是理工类专业,男生比率众多,人文素养薄弱,与新媒体接触频繁,沉迷于网游的比例大,都是潜在的网络不安因素、媒介素养的漏洞。新传专业的学生以其知识积累的经验和自身媒体应用的经历可以站在同龄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基本的媒介知识,不失为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普及方法。

2建立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能提供持续性、综合性的教育。近一两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在高校图书馆建立媒介素养阅览室,这不仅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优势而且可行性强。

我校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建设的项目,图书种类齐全、计算机、讲座厅一应俱全,利用这些建立一个“集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并不困难。其中可以划分出印刷媒介、传统电子媒介(电视、电影)、数字电子媒介等多种适宜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应该开设个性化的媒介服务区域。比如设立理工科学生的媒介素养阅览基地,这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接触可以对症下药,提高普及效率。同时要注重对媒介素养阅览室管理员的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媒介素养阅览室的视听服务宣传等等。

3利用小众传播来正确认识自媒体

学校广播、电台、校报、手机校园网、官方论坛、贴吧等等有着不可忽略学生受众群,是大学校园里典型的小众传播渠道。这里发布的信息在学生群中传播迅速,反馈及时。09年年底,深圳某高校建立了全国首个高校手机网络,校方认为这样一个传播网络的建立对于学校和学生是个双赢的选择。便于关注学生、易于管理,又可以把校方的信息准确及时的发布给学生。如此,又为校园媒介素养的普及开辟了新天地。高校官方的网络论坛、贴吧由于是自媒体的载体,扮演着更主要的角色。06年教育部对高校贴吧进行了大范围的整顿,现在很多官方论坛宣传的内容更加规范化、体系化。在这里普及自媒体使用知识,展示媒介使用不当的实例惊醒受众;设置管理员对于同学们反馈的疑惑给予解答、帮助等等。

自媒体把大众传播升级地更个性化、空间化。大学生的媒介接触还会面临着更多挑战,需要高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重视。媒介素养是高等人才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普及要以教师和专业学生为主轴,以校园媒介组织为实施地,利用视听等多种媒体设备在大学生中有目标、有步骤的开展。特别是针对自媒体运用的媒介素养实践在我校的开展,依然任重而道远。

引用文献

[1]陆晔 中国媒介素养的十年[N]人民网 2008年8月5日

[2]鲍海波等 象牙塔里看媒介——西安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J]《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3]刘佳 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年第3期 [4]杨鹏 网络文化与青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年7月 [5]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年4月 [6]吴培明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M]2009年6月29日

上一篇:追求诚可贵作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