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2024-07-23

农学实践调查报告(精选8篇)

1.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篇一

河科大农学院暑期实践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洛阳市涧西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为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207月21日,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赴洛阳市涧西区开展以“节能减排,全民参与”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在农学院学工办主任孔蓓蓓老师的带领下,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们分别于三英花园住宅小区、祥和院住宅小区、河柴祥云住宅小区进行了节能减排问卷调查。同学们深入街头巷尾与小区居民认真交谈,向他们详细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并解释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提出“节能减排,全民参与”的活动口号。随后,同学们就节能减排的相关问题向居民们仔细询问,并认真填写问卷调查表。

2014年7月22日,

2.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篇二

一、石河子大学《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 借助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农事操作课程的学习, 石河子农学院 (石河子大学前身) 农学专业将其必备的教学环节——专业劳动, 改名为《农学实践基础》, 学时数50学时, 主要给各班配置1亩地, 种植新疆主要的粮食、经济作物, 如棉花、甜菜、油料作物、小麦、玉米等, 学生负责从种到收的全部农事操作环节, 最后的产品也归自己。另外, 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大, 自由度高, 这种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了20年。2009年, 农学专业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为了达到“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目的, 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增加到64学时, 依据作物四大部门九大类别分类标准种植不同类型作物, 观察和了解大田作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情况, 由浅到深逐步加深理解, 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 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起初这一设想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但随着棉花种植经济效益的持续稳步提高, 棉产业逐渐成为新疆种植业的主产业, 目前为该课程分配的实验田只种植棉花这一种作物, 64学时的农学实践基础课程纯粹成了学生挣班费的场所, 达不到“认知实践”的目的。

《农学实践基础》课程虽然被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列为必修课程, 但学生学习《农学实践基础》课程之后, 很多教师发现, 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 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 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 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 使得学生对学习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 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 同时, 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 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 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 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 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 也大大影响了专业骨干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 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提高《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举措

(一)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形式和操作内涵上高度重视, 编写课程指导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以便教师 (特别是新教师和对专业不熟悉的教师) 和学生明确整个课程的要求和内容, 增强教与学的知情权和透明度。要求教师按2~4学时编写教学日历和教案, 任课教师按照作物从种到收整个环节安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如播前土地准备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播期选择、精量播种技术、田间管理、标本制作等, 以便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计划性。

(二) 规范教学内容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是为了保证教师易于教, 学生易于学。主要包括对作物新品种、栽培新技术、新型农具、新型灌溉技术及农业信息新技术等讲授和参观学习, 提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感性认知,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适应新疆现代农业要求的作物播前准备工作, 如规模化生产下的工程性整地技术、精量播种下的作物种子包衣技术、作物GPS导航精量播种技术等;结合专业劳动课和农学实践基础课程, 把作物形态学观察纳入到农事操作环节中, 创新“农事操作”环节, 这样, 在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 均安排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 而不像现在《作物栽培学》课程实验中50%的学时为作物形态观察类的验证性实验;建立“作物形态学观察实验室”, 有计划地进行农作物生产实践的“启蒙教育” (如包括作物形态辨识, 种植主要作物高产田等) , 使学生对主要农作物有个大致了解, 使学生能结合一年级植物学综合实习所掌握的技能, 对作物的形态学进行系统了解, 实现实践教学从植物学到作物学的科学对接;在实验田种植大面积难以见到的一些小作物, 制做作物标本, 使同学们对农作物有一定的感性了解, 增强同学们对农作物的兴趣, 确保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同步提高。

(三) 以学生为中心, 着力推行自主式学习方法

以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为平台, 以师生互动和同学合作为形式, 将学习知识与研究问题相结合, 推行研究性学习方法。面向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挂图与实物有机结合认识作物形态器官、解剖结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主要实验内容、记载标准、操作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利用教学片直观动态介绍生长发育、演示操作过程;教师充分准备教学材料, 使学生通过讲述与观察, 掌握作物特征特性与动态;教师演示后, 学生现场实地动手实际操作, 并进行观察与记载, 学生通过全过程的操作, 系统掌握研究方法及操作技能, 并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面向学生采用自主式学习。

按兴趣和能力组成科研训练小组、高产创建小组、标本制作小组等, 要求学生以案例形式完成一次大作业或讨论课。让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题目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问题, 再通过和组员协调完成从资料收集、内容组合、幻灯制作及内容的讲解等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即是听众又是点评者, 通过这种形式, 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这些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极为有益的实战锻炼机会。

(四)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

农学实践基础课由于其上课时间长、持续的周期也长 (4~8月) , 上课的环节多、实践形式多样化, 而且多数是在实验站进行。因此,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 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 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 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标准, 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 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农学实践基础考核方式应包括4部分: (1) 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 占总成绩的20%。 (2) 作物营养器官或生殖器官标本制作, 占总成绩的20%。 (3) 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 占总成绩的20%。 (4) 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2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 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 提交课程论文, 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三、结语

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通过整个农事环节的参加, 可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 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 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 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 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制作标本, 可提高学生标本制作水平, 丰富教学内容。

摘要:从《农学实践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着手, 规范课程教学内容, 对学生倡导自主式学习方法,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 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确保农学专业认知实践质量, 提高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3.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篇三

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改革

一、农学专业农业昆虫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农业昆虫学是农学专业的基础课,兼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在农学类专业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本课程主要讲授昆虫学的基础科学知识,内容包括各种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为害方式、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护农作物获得丰产丰收的一门科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型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用人单位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化和社会需求,根据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点,加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农学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出一流的高等农业技术人才和农业科研工作者的重要保证。

二、具体做法

1.注重教材选择,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本科专业设置由细化转向加强基础,缩短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因此,如何在较少的学时情况下保证农业昆虫学的教学质量,是农学类专业教学所面临的挑战。选好教材以及做好对教材课程体系的优化是农业昆虫学教学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农学专业的《农业昆虫学》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采用彩万志等主编的《普通昆虫学》和李云瑞主编的《农业昆虫学》两本教材,均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教材,内容多且深。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最全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了解最新的学科进展情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精心组织课程内容,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地域特点对教材进行优化,达到知识的系统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首先,注重农业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由于农学专业没有昆虫学科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然,解决生产中害虫防治的实际问题,更多的则是依靠运用昆虫学基础知识来解决,因此,昆虫学基础科学部分的教学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突出重点,兼顾其他”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将《普通昆虫学》教材中的第一篇至第三篇合并为一个章节,即昆虫体躯构造与功能,授课时联系生产实践讲授昆虫的外部和内部构造与功能,力求将这部分内容讲细讲透彻。例如,不同类型口器的昆虫,其危害症状不同,应根据昆虫的危害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农药种类和施用方法;利用昆虫的触角,可区别害虫的雌雄,如果诱虫灯下诱到的害虫多是雌虫尚未达到产卵的程度,那么及时预报诱杀成虫就能减少产卵量,降低为害,这在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上是很有用处的。对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章节,有选择的讲授昆虫的生殖方法、生活史及习性;昆虫分类章节,重点讲授农业上常见昆虫的分类特征,包括对农作物有益和有害的种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农作物昆虫。对昆虫与环境的关系,重点掌握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了解其他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将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放在农业昆虫学各论中,结合具体的害虫进行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丰富。在农业害虫的防治原理和方法章节中,以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为基础,引入害虫可持续治理理念,解决环境污染、农产品残留等安全问题,结合成功防治农业害虫的典范讲解农业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使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生动性。

其次,灵活讲授农业昆虫学各论部分的内容。由于农业昆虫学各论内容庞杂,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形成了以地区主体作物为特色的害虫群落系统。我们将某种作物害虫作为一个单元来讲授,先讲授某种作物害虫的种类,然后讲授重要害虫的群落特征,之后再阐述优势种种群的发生为害特点,最后在害虫为害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某种作物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这样授课的效果显著体现在两点:第一,使农田生态—害虫群落—害虫种群—综合治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非常便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效果显著;第二,将害虫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联系在一起,既符合现代害虫综合治理的理念,又可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因为,害虫的综合治理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生物化学、作物学、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耕作学等多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相联系,在课程授课中注重将上述学科的知识与昆虫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利用作物自身的外部形态、内部生理生化特点、作物栽培措施、栽培制度、农事操作等措施,来分析害虫—植物—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条件,减少害虫的危害。此外,授课时及时补充害虫变化的新动态,做到与时俱进。如搜集整理关于美洲斑潜蝇、烟粉虱、白粉虱等害虫的资料,补充到授课内容中,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讲课是一种艺术,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使教学效果好,就必须精心设计授课内容,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及讲稿,在语言表达上力求做到简练、准确、富有趣味性。改革之后的教学方式,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讲授昆虫学基础知识部分时,昆虫分类章节中,某些害虫的特征较繁杂,学生不易记忆,如在讲课过程中引用一些谚语、经典事例等,教学效果会很显著。例如,在讲到“弹尾虫”的特征时,我们引入了“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的例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和记住。在讲授各论部分时,挑选2~3种重要虫害作为重点讲授内容,其余的虫害安排学生自学,之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制PPT课件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补充。如此,学生从一类害虫的危害症状特点到学习此类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从重点剖析此类害虫的发生危害原因到举一反三的學习其他类害虫的过程中,学会了自己查找文献和总结归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整个农业昆虫学授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的授课形式,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实物、录像、电影等方式,利用其图像、声音和动画效果体现昆虫的各种形态及生命活动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物质依附和基础支撑,实验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整体科研能力,是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农业昆虫学的实验教学逐渐向农业生产实践型转变,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利于毕业生的就业要求。首先,改变教学模式。以往的实验课教学,基本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完成实验项目内容,对作业以外的实验内容不重视,甚至不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出现应付现象。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学手段的革新。实验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板书、挂图、标本残缺、标本数量不足等方面的缺陷,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其三,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教学内容中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实验完成后,分析实验结果、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其四,为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性,提升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我们在实验中增设了昆虫学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到温室、田间采集昆虫标本,室内鉴定,识别害虫危害症状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能亲身观察和掌握这些昆虫的基本形态、习性、危害状况等,弥补了以往单一室内实验教学的缺点。改革之后的实验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农业昆虫学学习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在农业昆虫学实验技术方面的扎实功底,为今后从事农业昆虫学的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完善考核制度,提高综合素质

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将平时成绩、实验、期末笔试成绩按照10%、20%、7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中,作为农业昆虫学课程的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自制理论PPT的质量和查阅资料的丰富度;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过程中对仪器的使用能力、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技巧、编制和使用检索表的能力、鉴别农业昆虫种类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设计的能力,一般采用开卷或实物考试法;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害虫综合治理方案的设计及害虫的防治措施等内容。改革之后的考试评分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与展望

教改之后的農业昆虫学教学实践表明,目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制度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激发了学习激情,提高了自主、创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明显地提高和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了初步的改革成效。相信通过我们今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将新的教学模式试行和推广到其他农学类学科,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瑞.农业昆虫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5.

[2]彩万志,庞雄飞,花保祯,等.普通昆虫学[M].2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6):19-21.

[3]彩万志,花保祯,宋敦伦,等.昆虫学概论[M].3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6):1-3.

[4]陈鹏,李茹.农学类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166-167.172.

[5]刘长仲,王国利.植物保护专业《普通昆虫学》教学方法探讨[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35(4):477-479.

[6]周春花,黎敏,谢红龙,等.改革高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27):10-11.

[7]卢秀和,程方晓,侯云海,等.高校电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338-339.347.

[8]赵奎军,樊东,王晓云,等.植物保护专业规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4).

4.农学专业实习报告 篇四

实习单位简介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生态耕作研究室,是专门从事农田生态与保护、农业耕作栽培、优质饲草作物选育等方面研究的科室。具有高级职称1名、副高级职称2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农发办、拉萨市科技局等单位重大科研推广项目,在科技合作方面,同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澳大利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R)、国际粮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年来,本科室结合西藏各地农业耕作栽培现状与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业耕作与栽培综合体系研究,为我区农业增产、增收、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国际农业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交流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认识当前西藏形势、环境条件等宏观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实地操作,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对作物的长势进行分析,如株高、病虫害和当前生长发育阶段等分析。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了解到农学专业对作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带来繁琐的纠正工作。刚开始认为对于简单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快,而是精。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 “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各地的农牧业主要由海拔高低所决定,其中海拔3000~4200米之间的耕地面积,约占全西藏可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其中青稞、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左右。

过去野生燕麦在西藏随处可见,作为栽培燕麦在西藏仅有零星种植。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对这一古老作物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管理,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燕麦不但是优质饲草,其籽粒还是优质饲料。其茎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1、西藏发展燕麦的重要作用

西藏作为全国第五大牧区,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西藏农区(圈养)每年9月脱粒后,产生了大量的作物秸秆还不能满足整个冬春季节的饲草需求,而在每年的3~5月,是西藏最缺饲草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大量生畜死亡,形成牲畜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饲草燕麦生产,可以在每年的7月刈割鲜草饲喂牲畜,或者制作成青干草,燕麦秸秆还可打成草捆便于运输、贮藏,用于冬季缓解冬春饲草紧缺的状况。为西藏发展农区畜牧业做出重要贡献。

2、西藏燕麦科研与生产现状

2.1品种引进

200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粮油基本实现了自给,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例。以此为契机,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自2004年起,从全国不同省市引进优质饲草作物品种试种。尤其是自加入了“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并建立日喀则试验站后,从全国各相关燕麦研究机构引进200余份优质燕麦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从中选择出适宜西藏一江两河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白燕2号”、“农饲30”、“白燕8号”等品种,为西藏发展燕麦产业奠定了品种基础。

2.2技术研究

燕麦对西藏农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以前的杂草摇身一变成了可在耕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农民还不习惯。为此,试验站结合西藏生态气候特征、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以及部分燕麦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出了“双季饲草”、“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可了燕麦是优质高产的饲草作物。

2.3示范推广

“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日喀则试验站”在日喀则曲美乡种植示范种植“白燕2号”5000多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水浇地上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170cm左右,在旱地等雨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60~80cm左右,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为260斤和530斤。同时,项目还在拉萨市墨竹贡卡县、堆龙德庆县、山南地区乃东县等地均开展了示范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饲草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3、发展西藏燕麦生产的措施

3.1大力引进燕麦新品种

品种作为技术的载体,是作物高产的核心。应大力引进优质燕麦新品种,①引进适宜西藏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以满足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②引进适宜多次刈割的燕麦品种和高产优质燕麦品种,满足农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品种的需要。

3.2改变传统观念、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燕麦作为我区全新的作物,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首先改变群众重粮食作物轻经济饲草作物的传统思想,科学施肥、科学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其次燕麦种植应选择在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中等肥力地块,加大燕麦秸秆加工、贮藏技术,带动饲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3调整种植业结构、保护天然草场生态平衡

保护天然草场的生态平衡,推广粮食—经济—饲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增加饲草料的供

给量,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大力发展燕麦产业

燕麦籽粒中含有β-葡聚糖、燕麦淀粉、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还可预防心脏病和控制糖尿病。秸秆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饲草。目前试验站正在以“日喀则曲美乡”为基地建设燕麦米加工生产线。同时以燕麦草为核心的“草-畜交换模式”、“农区种草、牧区繁育”农区饲草牧区牲畜的循环利用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使西藏燕麦科研、生产、产业化呈现美好的发展前景。

实习收获与体会

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农牧业的一定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我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挺大的,作为一名一直生活在单纯的大学校园的我,这次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实习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我觉得在学校和单位的很大一个不同就是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那科员必须得加班,如果不小心出现了错误,ye 必须负责纠正。

其次,我觉得工作后每个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正所谓做一行就要懂一行的行规,在这一点上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小工在对作物进行脱粒的时候,不小心散出的籽粒也要一粒一粒的收集起来,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数据,也是对本职工作的负责。所以科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

最后,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对学历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而且还要看个人的专业素质,任何工作,做的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我们能从一个浑身书本味的大学生转换成一个能实际操作的实践者,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

5.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篇五

经过过去一个月的实践和实习,我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在未来的日子,我将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一、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理论素养。

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地汲取新信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也为那些渴求知识的农民们提供的帮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并系统的应用,农业技术方能一步步走向正轨,带领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向超级农业大国转向。

二、努力实践,自觉进行角色转化。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一个人的价值也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品质,彰现人的意志。从学校走向社会,首要面临的问题便是角色转换的问题。从一个学生转化为一个单位人,在思想的层面上,必须认识到二者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在这里我特别感谢我们镇政府给我的这次锻炼的机会。也非常感谢曾经谆谆教诲我的老师,不管是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做人态度,学习工作的态度,我都深受其惠。

农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2

实习单位简介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生态耕作研究室,是专门从事农田生态与保护、农业耕作栽培、优质饲草作物选育等方面研究的科室。具有高级职称1名、副高级职称2名。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农发办、拉萨市科技局等单位重大科研推广项目,在科技合作方面,同兰州大学、中国农科院,澳大利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R)、国际粮农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多年来,本科室结合西藏各地农业耕作栽培现状与突出问题,深入开展农业耕作与栽培综合体系研究,为我区农业增产、增收、增效,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农学专业对作物拷种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农科院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知名专家的具体操作和讲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国际农业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农科院农业研究所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交流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认识当前西藏形势、环境条件等宏观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实地操作,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实习内容

在实习的前两个星期,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对作物的长势进行分析,如株高、病虫害和当前生长发育阶段等分析。通过这些简单的工作,我了解到农学专业对作物分析的基本操作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带来繁琐的纠正工作。刚开始认为对于简单的记录工作完全可以胜任的我,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快,而是精。

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地势高峻,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西藏各地的农牧业主要由海拔高低所决定,其中海拔3000~4200米之间的耕地面积,约占全西藏可耕地面积的70%左右,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区,种植的是喜凉的青稞、小麦、油菜、豌豆等农作物,其中青稞、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75%左右。

过去野生燕麦在西藏随处可见,作为栽培燕麦在西藏仅有零星种植。广大农牧民群众缺乏对这一古老作物认识和了解,更谈不上科学管理,随着我区农区畜牧业的发展,燕麦不但是优质饲草,其籽粒还是优质饲料。其茎叶多汁、柔嫩、营养价值高,蛋白质、脂肪、可消化纤维均高于小麦、青稞秸秆,在西藏燕麦作为主要的饲草料作物,已得到大家的共识,成为我区农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饲草作物。

1、西藏发展燕麦的重要作用

西藏作为全国第五大牧区,天然草场超载放牧,造成现在草场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高原生态受到威胁。草畜矛盾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人工草场的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挖掘潜力提高饲草供给能力,所以发展燕麦生产势在必行,且迫在眉捷,是解决西藏草畜矛盾日益突出和实现农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西藏农区(圈养)每年9月脱粒后,产生了大量的作物秸秆还不能满足整个冬春季节的饲草需求,而在每年的3~5月,是西藏最缺饲草的季节,在这个阶段大量生畜死亡,形成牲畜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大力发展饲草燕麦生产,可以在每年的7月刈割鲜草饲喂牲畜,或者制作成青干草,燕麦秸秆还可打成草捆便于运输、贮藏,用于冬季缓解冬春饲草紧缺的状况。为西藏发展农区畜牧业做出重要贡献。

2、西藏燕麦科研与生产现状

2.1品种引进

2000年以后西藏自治区粮油基本实现了自给,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调整农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的种植比例。以此为契机,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自2004年起,从全国不同省市引进优质饲草作物品种试种。尤其是自加入了“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并建立日喀则试验站后,从全国各相关燕麦研究机构引进200余份优质燕麦品种(系),进行品种筛选,从中选择出适宜西藏一江两河农区种植的优质燕麦品种:“白燕2号”、“农饲30”、“白燕8号”等品种,为西藏发展燕麦产业奠定了品种基础。

2.2技术研究

燕麦对西藏农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以前的杂草摇身一变成了可在耕地种植的高产优质饲草作物,农民还不习惯。为此,试验站结合西藏生态气候特征、农民传统种植习惯、以及部分燕麦品种特征特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出了“双季饲草”、“夏粮秋草”等栽培模式。使农民在短期内认可了燕麦是优质高产的饲草作物。

2.3示范推广

“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日喀则试验站”在日喀则曲美乡种植示范种植“白燕2号”5000多亩,试验结果初步表明:在水浇地上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170cm左右,在旱地等雨种植“白燕2号”平均株高60~80cm左右,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为260斤和530斤。同时,项目还在拉萨市墨竹贡卡县、堆龙德庆县、山南地区乃东县等地均开展了示范种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的实施有效的解决了当地饲草紧缺的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和调整种植业结构及增加农民收入有着显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

3、发展西藏燕麦生产的措施

3.1大力引进燕麦新品种

品种作为技术的载体,是作物高产的核心。应大力引进优质燕麦新品种,①引进适宜西藏高海拔地区种植的品种,以满足半农半牧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料的需求;②引进适宜多次刈割的燕麦品种和高产优质燕麦品种,满足农区发展畜牧业对饲草品种的需要。

3.2改变传统观念、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燕麦作为我区全新的作物,缺少相关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经验,首先改变群众重粮食作物轻经济饲草作物的传统思想,科学施肥、科学管理,提高作物产量;其次燕麦种植应选择在有一定灌溉条件的中等肥力地块,加大燕麦秸秆加工、贮藏技术,带动饲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3.3调整种植业结构、保护天然草场生态平衡

保护天然草场的生态平衡,推广粮食—经济—饲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增加饲草料的供给量,提高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4大力发展燕麦产业

燕麦籽粒中含有β-葡聚糖、燕麦淀粉、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还可预防心脏病和控制糖尿病。秸秆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优质饲草。目前试验站正在以“日喀则曲美乡”为基地建设燕麦米加工生产线。同时以燕麦草为核心的“草-畜交换模式”、“农区种草、牧区繁育”农区饲草牧区牲畜的循环利用模式已初步建立起来。使西藏燕麦科研、生产、产业化呈现美好的发展前景。

实习收获与体会

这次实习,除了让我对农牧业的一定了解,并且能进行基本操作外,我觉得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也是挺大的,作为一名一直生活在单纯的大学校园的我,这次实习无疑成为了我踏入社会的一个平台,为我今后踏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将实习工作总结如下,敬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我觉得在学校和单位的很大一个不同就是进入社会以后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如果没有完成当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那科员必须得加班,如果不小心出现了错误,ye必须负责纠正。

其次,我觉得工作后每个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正所谓做一行就要懂一行的行规,在这一点上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小工在对作物进行脱粒的时候,不小心散出的籽粒也要一粒一粒的收集起来,因为这些都会影响最后的数据,也是对本职工作的负责。所以科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

最后,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对学历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而且还要看个人的专业素质,任何工作,做的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我们能从一个浑身书本味的大学生转换成一个能实际操作的实践者,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

6.农学专业小学期实习报告 篇六

引言

实习目的与要求:

根据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院组织我们在大三暑期到吴桥开展小学期实习活动,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深入基层,了解了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现状,建立感性和理性认识。同时,在生产实践中扩大我们的视野,使我们在步入社会之前了解农学专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及发展前景,提高我们的专业兴趣,为毕业去向的选择奠定基础。

实习内容:

1、参观学习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在站实验及仪器介绍

2、参观当地合作社(蔬菜合作社、志恒合作社、民泰隆农资公司等)

3、参观吴桥杂技学校

4、实践和生产实习

5、农户调研,了解当地的农业现状

6、座谈会

实习方式:

1.听取报告:

由吴桥实验站工作人员介绍实验站历史及仪器介绍。在站做实验的师兄师姐介绍他们各自负责的实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进程。

2.组织参观

结合技术报告参观一些与农学有关的机构,包括蔬菜合作社、农资公司以及实验站东站等相关地方,使同学们对农业有更直观的认识。

3.阅读实习材料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实习中学到的知识,我们还结合实习内容阅读了张贴在实验站的有关资料。

4.实习笔记

我们将每天实习内容和所听实习报告内容认真记录,整理收集的资料,记录遇见的问题。

5.农户调研

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清楚的了解吴桥当地村民的土地使用情况和土地耕作制度等相关信息,实验站组织我们分为六到七人为一组,进行了入户调查。

6、生产实践

唯有实践,才能深知。在这次小学期实习过程中,我们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安排下,进行了农事体验,包括人工除草、撒化肥等农事活动。

一、实验地简介

1、吴桥

吴桥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地区辖县,中国杂技艺术之乡。位于省境东南部,西界南运河,东、南与山东省接壤,京沪铁路纵贯全境。面积583.9平方公里,人口25.2万人。县府驻桑园镇。汉为安县、重平县、安陵县和脩县地。县境位于冲积平原,地势低、多洼地,历史上水旱灾害严重。20世纪60年代根治海河以来,开挖减河,建引水闸,修排灌站、挖渠打井,旱涝盐碱得到治理。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棉花种植面积大,单产高,为河北省棉花高产县之一。

吴桥是中国杂技艺术源地之一,是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杂技源远流长,乡土气息浓厚。早在汉代,杂技艺术已在民间流传,小马厂村发掘的东魏时期(534~550)古墓壁画上已有各种杂技马术表演的画面。县内杂技艺人遍及各地,专业和业余杂技团队近60个,演员1500余人。中国50多个专业杂技艺术团中先后有数以万计的演员来自该县。

2、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

中国农大吴桥实验站1993年建站,至今已取得科技成果34项,全部科研项目不仅成功“出阁”,而且项项获奖,“身价”高贵。实验站因其科技示范的巨大带动力,被吴桥农民喻为科学种田的“指挥部”。目前,实验站已有长期科技试验示范户80多户,对于每一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户主动参与,争先恐后,田间地头成了实验室,专家与农民在地里头栉风沐雨,并肩劳作。姚庄村姚振明、姚振田、姚振坤三兄弟是17年的“铁杆”示范户,从高产栽培技术到小麦节水、省肥、高产、减化“四统一”,三兄弟的10亩农田一直是技术推广的“定位田”,技术人员全程技术指导,使其实现增产增收。今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00多公斤。

吴桥县委、县政府依托这一实验站,对成功的品种和技术,通过引导种植、科技培训、示范带动、技术跟踪指导等手段进行大力推广,减少了从实验室到大田种植的不必要环节,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性。其中,农大108玉米品种、“棉花抗逆栽培技术”、“吨粮田技术”、“棉花开心栽培技术”、“紫花苜蓿生产与产业化工程”、“棉花天鹰椒模式”、“小麦四统一技术”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使用,使吴桥连年五谷丰登。

二、农户调研实习总结

1、概况

根据问卷来看小麦品种上自留种情况较多,一般种植津麦28,玉米多种植夏玉米农大108,郑单958。无论是小麦还是玉米基本只施基肥,后期不追肥,从不施用有机肥。小麦收后基本秸秆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

2、种植成本与收益

冬小麦(元/亩)

种子费:自留种,或买种约80元

农药费:40元

化肥:80元

灌溉:120~180元

机械费:耕种30元,收获60元,秸秆还田60元。共计150元。

人工费:一般不计

总成本:390~530元

亩产量:900~1100斤

价格:1.05~1.15元/斤

亩收入:945~1265元

不计人工净收入:

夏玉米(元/亩)

种子费:80元左右

农药费:50元

化肥:100元

灌溉:120元~180元

机械费:播种35元,收获60元,旋耕60元。共计155元

总成本:505~56

5亩产量:1000~1200斤

价格:约1元/斤

亩收入:1000~1200元

不计人工净收入:

以上数据是正常年份,若遇灾年如大旱则抗旱浇水要加大灌溉量。大雨大风发生倒伏会造成较严重减产,且会增加收割费用。而且现在粮食价格虽略有上升,但幅度较小,且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今年玉米价格收禽流感影响,价格偏低。另从农户多浇两水来看,虽然知道试验站搞得只浇一水取得和两水基本相同的效果,但是农户因不放心还是习惯浇两水。试验站进行的是针对华北地区的干旱缺水而进行的节水农业,种在节水,而农户则没有考虑节水问题,所以他们愿意多花60元多浇一次。所以虽然沧州地区非常缺水(只占世界人均水量4%,现在是靠引黄河水),但是居民普遍节水意识并不高,这说明节水没有动员群众,以节水为口号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缺乏群众自觉积极性。但是节水毕竟能够节约一部资金和人力,现在趋势是大田作物种田简单化,农户理论上应该接受,所以关键是在掌握技术上,没有掌握技术,农户才心里不踏实。

三、实习心得---我有话说

不管是在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在现在的学习生涯中,我们肯定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有很多是我们所不懂的,不懂的东西我们就要虚心请教。虽然当地村民的学历不如我们高,但是他们种地的实际经验肯定比我们丰富。当他们传授实际经验的时

候,我们更应该虚心地接受。

------王菲宇

我们90后这一代,在家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可能对农村生活了解甚微,所以像小学期这类的活动就特别有意义。虽然我们不能每顿都吃自己喜欢的饭菜,但是能看到宽广的玉米地;虽然有时农事体验会觉得很累,但是在这其中总是能收获意外;虽然是第一次坐拖拉机走在泥泞的道路上,但是大家团结合作地向一个方向努力,感觉很快乐!

------李骁东

通过这次小学期,我觉得平时,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到吴桥以后,要知道接下来的日程安排,摆正自己对待实习的态度,态度对了,即使在小学期过程中遇到没学过的知识也可以逐渐的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刘翼翚

这一次小学期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使我们的假期过得有意义,让我们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基层,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

-------王乐怡

通过实习,我充分了解到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作为未来的农业工作者,我们必须学习知识,关注国家政策,让农业逐渐富有科学内涵,给我们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又提出更高的要求,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要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用科学的眼光看形势,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持续协调”的发展原则,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赵飞

这次实习学习了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还训练实际操作能力,感触很多。特别是和老师、师兄交流让我了解很多现在农学科研方面的最前沿的信息,中国在育种方面还需要加大发展,特别是育种方面的人才培养。

------邢源

作为我们小组的组长,首先很感谢我的组员们,没有我们大家的团结合作,不论是生产实践,还是入户调研,我一个人都不可能顺利的完成。小学期实习的顺利结束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其次,在基层实习,不但有专业知识需要我们学习,而且专业以外的东西能让我们明白许多事情,可以说这次实习是我们迈向社会的一次大练兵,锻炼了我们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了如何进行人际交往,并且提高了团结合作的意识。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事大家齐动手效果才会好。最后,在实习中我还深深体会到强化科学种田的重要性,运用科学方法,却是能起到增产又增收的效果。

7.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篇七

一、传统课内教学环节的扩展和优化———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平台体系

实验教学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基于课本而又独立于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 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就课内教学环节的改革而言,相关院校应主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分散式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使之成为“卓越”化的实验室体系。同时,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 如上海海洋大学,为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科研用实验室也向本科生开放。这些举措不但可使仪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二、传统课外教学环节的升级和拓展

1.改造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产学研基地(扩大基地规模、增加农作物或者养殖品种品种),以满足应用型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教学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课外教学改革的主体。以上海海洋大学的象山科教试验基地改造为例,该基地是该校在原奉化海水养殖场由于周边环境变迁而被迫废弃后异地改建的以海水养殖为主的多功能教学实习基地,占地56亩,总投资约900万元。经过改造,该基地拥有设施齐全的试验车间、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学生宿舍、实验仪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为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2.借力龙头企业,使实践教学更上一层楼。与一批学科相关的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专业实习实训的重要战场之一,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线生产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1]。对于应用型农学学科,如动物饲料专业而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构建相关的产业链供师生观摩和实践。针对这一缺憾,鼓励国企和集体企业加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 利用其产业链,提供给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扩展产学研基地的分布并进一步提高层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联系行业内产业集团巨头,进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将本科生实习实践扩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这种在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实训基地中开展“实战”演练,为学生就业和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3.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鉴于以行业特色办学的重要性[2],借助应用型专业的自身特色,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行业内创业活动”、“专业内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入户夏季行动”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本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调研以项目形式开展,让同学组队申请,专业根据项目具体内容给予经费支持,在项目完成后以调查报告形式进行项目验收。行业内的相关产业等也可在调查范围内。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视野得以开阔。遴选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每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中, 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型学科的实际生产,培养学生专业感情。此外,利用专业广泛的校外联系和校友资源,邀请行业内成功人士,为学生做精英讲座,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兴趣。

三、实践教学改革可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各个高校的理论教学都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对于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实验场地,这是实验教学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很多高校的薄弱环节。多数地方院校将这一问题主要归结于建设经费不足。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这些硬件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如何获得有效的经费支持是各个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地方院校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企”共建项目获得一定的经费来源,即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以及吸收知名校友的捐赠等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得相关的资金帮助。

2.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问题不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核[3]。长期以来,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比较松散,重视程度较低。由于实践设备和场所所限,学生往往采取分组的方式,一组或者一大组学生分享一个实验设备,考核的话,往往采取一组交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 这样往往在学生中出现“投机取巧分子”,他们不专心听讲,也不积极参与实践环节,但是最后却和认真学习的学生获得差不多的分数。这样的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对其他学困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风不正。对教师来说,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个别教师也是胡乱交差,缩短既定的实践教学时长,提前下课甚至无端取消课程,给学生留下了对实践教学不重要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都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不成功。因此,各个高校根据学科发展需求,设定对实践教学的严格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需求。如何引进相关人才, 并完善现有的教师培养和激励制度[4],是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阻碍实践教学改革进程。

3.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一份PPT用上十多年,同样的板书写上二十年的现象,教授学生的都是一些落伍老套的实践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哪个学生又会发自内心的感兴趣?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宁愿上百度搜知识点,也不愿坐在教室听有些教师在讲老套的技能。”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兴趣,这样的情况只能带来实践教学的“双败”结果。教授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自身也应该参与或主持相关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持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同步性,讲授的知识点和实践技能才能与时俱进。不重视实践教学,一味“闭门造车”,只会“出门不合辙”[5]。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跟进,一定要防止“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避免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2,3]。

4.实践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表面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该如何确定?大纲如何编写?教学日历如何执行? 各个高校往往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一般课堂教学的课程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但落实到实践教学上面,却存在各种问题。以农学专业来说,实验动物的获取存在季节性,例如如果要做某种鱼的解剖实验,但是这种鱼在市场上面不能买到,那么就不能如期的开展相关的实验课程,就要换实验内容。但是像这样的突发情况,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比方说可以暂养鱼类以备实验所需。此外,由于实验场地和器材所限,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往往停留在“展示”或“演示” 阶段,学生只是“看看”而已,根本无法真正的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这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应该引起校方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对相关实践课程的监管,全方位考察教师的从业素质,是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渠道。

摘要:实践教学体系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组成实践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系统。一个完整的体系必须具备驱动、受动、调控和保障功能,才能有序、高效地运转,从而实现目标。本文以应用型农学学科为例,从建设实验室平台体系、升级改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举措。针对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国内外应用型学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夏铭远,李萍,郑旭.以学科特色构建高校办学特色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5):39-41.

[4]曹林奎,姚玉麟.农科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52-55.

8.农学实践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提升 专业学位 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是吉林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2G017)的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7-01

教育部在2009年3月提出要将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重大调整,着手展开招收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结构将以应用型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将占总招生人数的50%以上。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新兴和重要的力量,在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业科学技术及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职业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对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更大的需求,有更迫切的愿望。

一、农学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何为应用型人才?有学者认为,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再详细划分,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对于研究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为人类的需求发挥创造、构建等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1】,可见,实践能力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是必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尤其要重点培养的。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着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2009 年我国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生源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2】,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实践经历和实践经验。农学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是对当前农业的生产、工作程序和社会需求了解甚少,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实践结合在一起,造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严重影响了农学类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围绕培养方案、导师、学生、实践平台几个方面对如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进行思考,对于提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农学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创新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农学类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参考意义。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

通过访谈得知,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的自学能力比较强,能够主动去获取信息,但论文写作、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薄弱。这一方面与导师课题的类型、招生情况有关。有些导师的研究项目大多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用类项目少,仅有的几个研究生,在做基础研究还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更不“舍得”把学生派出进行实践研究。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不严密,双导师制运行不彻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都是培养教学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转变了以后,随之改变的是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但实施过程中,实践环节往往形同虚设,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有些导师仍按照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一样的思路去培养,仍然每天泡在实验室,没有给学生去实践基地实习的机会;双导师制的副导师有些是隶属于其他科研院所,做的仍然是以实验室内为主的研究,或者只是挂名,并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再者,就是与实践基地建设和开展实践规模有关。实质上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小,数量少,组织不够严密,实践时间较短,内容不够丰富的问题都客观存在。以上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

三、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笔者从本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出发,提几点提升实践能力的建议:

第一,完善培养方案并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培养方案的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培养的质量,明确了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侧重专业学位的特点,增加案例教学,设置实践必修环节,并配套有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指标,避免在实践环节弄虚作假。

第二,规范导师指导学生的条件,充分发挥双导师制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只能从师于有实践工作课题的导师并从事有实践内容的课题,并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的性质和内容加以规范。加强副导师的作用,尽量在实践基地选择副导师,并且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研究内容最好有联系,这样研究生在校内进行完规定的课程培养后,可以到实践基地接受副导师的实践指导,这样有机的结合势必会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创新实践活动。实践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努力把实践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解决劳动就业的平台,建设好实践基地,有利于调整好课程结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也相当于学校在企事业单位中开辟了一个窗口,使学生更容易得到单位的认可,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对接。还可以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方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同时,在广泛参加科研学术和科技交流活动的同时,认真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研究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等等,要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广泛参与,让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得锻炼、增强责任感,提高综合素质。

第四,要完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复杂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它既要有理论教学环节、基本实验技能培养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制定相对应的奖惩措施和相关政策,对于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予以奖励,对于认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的研究生同样要给予奖励【1】,使导师和学生有动力、自觉的参与到各种实践中,保障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周鸿玲,李雁翎,王丛林.应用型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8(20):127-128

[2]李敬锁.农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0):20-22

通讯作者:

上一篇:立春偶成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下一篇:五年级第一学期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