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

2024-10-27

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共8篇)

1.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 篇一

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篇一: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思品课,从生活中来,注重实际,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明辨是非》这一课有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流行的从众心理,如果就教材提供的案例来展开教学,显然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教育功效也可想而知,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打瞌睡”。因而,要想让学生认识从众心理并达到教育的效果,应该从学生中挖掘典型案例。于是我结合平时对学生的观察,例举出了多种学生中的从众心理让学生辨别以至于达到明辨是非的效果。

发型。社会上流行碎发,长长的刘海、染发,很酷。起初有一两个男生模仿,进而五六个模仿。这些同学是什么心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从众心理。(此刻,班里的同学开始相互审视谁又染发的嫌疑,谁的发型不合格)

举手。到了八年级,上课时几乎无人举手发言。是不会吗?学生在底下说:不是。是的,是因为大家都不举手,无形中,那会的也不愿举手回答了。这是消极的从众心理,其实积极思考并举手回答问题,有利于开发思维、锻炼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只是举消极的从众心理案例,这样的教育不公平、不完善。我又举出了学生中积极的从众心理,正面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从众心理。

在校就餐。班内大部分同学都在校用餐,有那想出去吃,趁机玩玩的同学一看没了市场,也就在校用餐了。

生活简朴。学校大多数同学衣着都很朴素,不攀比、不讲名牌。女同学发饰简单,男同学发型清爽。自行车能骑就行,不求高档。

晨读认真,打扫卫生认真。各班负责卫生的同学到清洁区认真摆车认真扫地,不放过任何一片纸屑。从开学到学期结束一天也不间断,同学们养成了负责的习惯,这也是从众。

文明礼貌。每日,在学校碰到学生,都能听到一声熟悉的“老师好”。哪怕是上课不认真的学生,看到老师也很干脆地喊出“老师好”;放学时礼貌地道声“老师再见”。这是因为全校上下都形成了文明礼貌的氛围,“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做了”是很多人的想法。这是集体的力量,也是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

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琐事当成案例讲给大家,既能让学生折服也能让学生便以理解。达到了教学预想的目的。

篇二:明辨是非教学反思

《明辨是非》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第6课的内容,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本课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巧妙,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学得认真深入,教学效果很好,是一节优秀的小学思品课例!

2.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 篇二

人们常说世界上超过百年的企业寥寥无几,唯有教会和大学这两类机构可以延续百年以上长盛不衰。60岁对于个人来说已步入老年,80岁已垂垂老矣,而对一个学校一个学院来说正是进入快速发展的壮年。伴随着中国开放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近三十年经历了教师队伍从弱小到壮大,学术研究从单一到特色鲜明,影响力从地域性到国际性的转变。在学校领导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员工持续不懈的努力,今天,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拥有两位建筑学科的院士,拥有建筑学科院校唯一的国家级亚热带建筑科学重点实验室,专业排名在全国200多所建筑院校里名列前五......

回顾30年来走过的艰辛路程,我认为建筑学院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 明辨笃行突出特色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只有八所院校有建筑学专业。开放改革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及对建筑设计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大批的院校开办建筑设计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44所大学设立建筑学专业。在校学生数66402人,2010年毕业10541人,2011年招生15498人。在高校林立,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1992年,建设部和教育部为推动我国建筑教育与国际接轨,开始实行专业教育评估制度。清华、同济、东南、天大四所大学的建筑学专业第一批通过本科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华南理工大学和重建工、哈建工、西冶四所学校将于1994年接受第二批评估。为准备国家的专业评估,当时华工建筑系的领导班子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评估准备工作。会上根据评估条件,认真分析了华工的办学历史,认为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华工建筑系已经形成了务实、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风格。在教学思想、理论研究、风格流派上兼容并蓄,形成了重工程实践、重功能技术、重动手能力的教学传统。毕业生上手快、方案构思快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强、可塑性大的特点。在开放改革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突出办学特色。我当时作为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分析了“老八校”其他院校建筑教育特点和办学风格。根据当时国际建筑教育关注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建筑节能技术、本土化设计的趋势,提出:“建立起有亚热带地方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以亚热带特色为主导的办学方向。”我根据在英国进修学习时的观察,对比国外的建筑教育模式,认为国内建筑教育重艺术,轻技术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未来建筑设计领域越来越需要建筑技术的支撑。一个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只有占领学术研究的高地,才能处于领先地位。这个思路得到与会领导的支持并写入了会议纪要和建筑学系提交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自评报告。(见华南工学院建筑系《会议纪要》1992年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自评报告》1994年)。

从1992年提出建立亚热带地方特色的建筑教育体系,到2007年科技部批准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整整奋斗了15年。这15年的路程并不平坦,从认识到实践,面临很多困难,当初部分教师也不理解。主要疑虑有两点:一是认为华工应该突出岭南建筑研究。我们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三大建筑流派之一,应该坚持研究。而过去偏重地域文化,建筑功能、形式的研究。亚热带建筑科学的研究范围是一个国际性的地域概念,覆盖了全球多数国家和人口,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对这一地域的研究可以借鉴和交流。重视突出亚热带地区的技术研究对促进国家人居环境的发展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认为华工突出亚热带特色研究和教育是否教师设计实践和学生就业就不能参与国内其他地区的科研、设计项目了。我们认为,建筑技术研究方法和建筑设计方法是相通的。亚热带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和应用不仅适用于岭南地区,对其他地区的规划设计也是触类旁通的。关键是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

回顾15年的艰辛过程,为实现亚热带特色的办学目标,我们依照华工的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办学精神,在明辨学院特色方向的基础上,坚持笃行,我们从教学体系改革入手,引进建筑技术学科领军人物和相关人才,从一个个的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项目做起,终于在亚热带建筑科学研究领域达到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地位。大批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规划设计,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东地方建设,国家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 教学相长培养能力

一个大学一个学院的传统与风格是通过长期教学的积淀形成的。毕业学生的质量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1982年来到华工建筑系工作,我就开始关注本科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比较了其他院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特色之后,我们结合华工所处地域的人文特点,提出突出我院教学特色的改革措施。在培养目标方面我们重视学生四种能力的培养,即:思维能力——科学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理论与设计实践相结合,有较强的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同事也有初步的施工图设计能力;表达能力——扎实、严谨的基本功,熟练的建筑方案表现图及建筑模型制作能力,强调快速方案的设计表达能力,有一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能(当时计算机绘图尚未普及),清晰、准确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综合能力——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于建筑设计的能力和协调各工种的能力。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我们特别重视一年级设计基础技能的训练和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方法的训练。当时(1986年)我们在一年级教学中引入三大构成(平面、立体、空间构成)和色彩构成设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能力。在二年级设计课中我们选择真实场地,加强设计过程中对自然、社会环境的分析。在设计表现技巧上我们着重训练线条淡彩表现图和徒手马克笔的快速设计图。在教学中强调“过程教育”,师生双向交流,每个设计都安排学生介绍方案和公开评图的环节。高年级的设计课强调建筑技术和法规、规范的理解与表达。为扩大学生的视野,当时我们组织了周末系列讲座。每个周六下午请校外专家讲座,也请高年级同学走上讲台交流对社会、城市、建筑设计的认识和体会。同时,我们积极指导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鼓励支持学生自己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和良好的育人环境。由我负责主持的教学改革项目:“建立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于1996年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建筑教育学生作业评选和观摩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学生作业屡屡获奖,毕业学生在就业中也得到社会的欢迎。

3 团结奋斗务实创新

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历来“文人相轻”的思想在大学十分盛行。如果院系领导处理不好教师之间的关系,轻则“内耗”影响教学,重则“窝里斗”削弱竞争力。有鉴于此,我们在队伍建设中坚持“五湖四海”,教师来自八大院校,不搞“近亲繁殖”,教学中吸收各校之长,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在工作中任人唯贤,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在教师能力培养方面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项目和工程实践。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充满成长机会、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因此,多年来,虽然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没有一位教师跳槽到其他单位,都在为学院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工作。

3.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 篇三

[关键词]是非善恶 意义 做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64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在生活中努力做到抑恶扬善,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目标:分辨是非善恶,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明辨是非善恶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懂得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

【教学过程】

师:在讲新课之前,咱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刘谦百变魔术之白纸变钱。

师:请大家想一下,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像刘谦一样,把白纸变成金钱?

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变出金钱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同学们也会经常面对各种假象,如果我们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容易被金钱所迷惑。那么,我们应如何明辨是非善恶,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

★环节一:走进生活,明辨是非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视频(《警钟》片段),同学们在观看视频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张某走进少管所的原因是什么?2.我们要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张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生1:张某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没有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

生2:他还抽烟,去网吧和游戏厅。

师:嗯,你能总结这些是什么诱惑吗?

生2:(受其他同学启发)是不良诱惑。

师:总结得不错,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

生3:他花钱大手大脚。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张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由于他是非观念不强,交友不慎,不听老师和家长的劝导,出入游戏厅、网吧,最后发展到入室盗窃,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学们请再思考一下,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生4:要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拒绝烟、酒、网吧等诱惑。

师:其他同学还受到了什么启发?通过张某犯罪的原因,来寻找答案。

生5: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花钱大手大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师:张某犯罪的案例给予我们警示,其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反面教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的事迹(播放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视频片段),并思考两个问题:在是非善恶面前,张正祥是怎样做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师:那么张正祥是怎么做的?

生6:要不怕恶势力,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

师:嗯,不错,还有其他感触吗?

生7:在张正祥身上,有一种不服输不气馁的精神,他这种坚持不懈为人正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非常好!在张正祥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英勇无畏,敢于同丑恶现象作斗争的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师:通过以上两个人物行为的对比,我们探究得出在生活中为什么要明辨是非善恶。请大家看屏幕。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是非善恶的意义,那面对是非善恶,应该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环节二:情景体验,辨析导行

生活的选择(一)

学生分小组讨论“小明应该怎么办”。(约2分钟)

甲组:我们组认为应该告诉老师,如果不告诉老师,小明就会去打架,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乙组:我们组也认为应该告诉老师。

师:很好,同学们大都能判断出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错误的行为。小明到底怎么选择呢?来看大屏幕——小明不应该给晓龙报仇。因为小明首先要有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即是否符合道德和法律的标准,给晓龙报仇是不对的。接下来,我们再看一下,小明又遇到什么事情?

学生分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甲组:我们组认为应该告诉他张大爷家的情况,因为这是助人为乐的行为。

师:别的小组有没有不同看法?

乙组:我们组认为不应该这样做,我们不知道这个陌生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要提高警惕,不能告诉他张大爷家的情况。

师:不错,看来乙组同学的警惕性比较高啊!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请看大屏幕——面对复杂社会生活,我们要用大脑去分辨,只有分辨出是非善恶,才能作出正确选择。因此,要提高辨别能力。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提高辨别能力呢?

生8:可以多加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师:很好,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9:在提高文化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

师:大家总结得不错。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呢?首先要勤于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其次加强道德修养。再次增强法律意识。

师:我们有了辨别能力,知道真假对错,就一定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吗?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情景剧《网吧门前》。

师:这名进入营业性网吧的学生的行为对吗?

生:不对。

师:那为什么有同学明知道不对还去做呢?

学生讨论。

师:正是由于这名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观念不强,自控能力差才进入营业性网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要明辨是非善恶,增强自控能力,努力做到正确的行为必须坚持,错误的行为坚决摒弃。

师: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在现实生活中明知道是错误的还继续坚持去做的行为。

生10:明知道乱丢垃圾不对,还在校园里扔垃圾。

生11:明知道抄作业不对,还去抄别人的作业。

师:很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明知道是错误的行为,还有同学在做。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有的同学明知道作弊不对,考试的时候仍然作弊;有的同学明知道欺负小同学不对,可还是欺负小同学……

师: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是非善恶时,如何才能做出正确选择?1.明确正确的判断标准。2.要不断提高辨别能力。3.要增强自控能力。

★环节三: 归纳小结,巩固深化

师:本节课的内容学完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阅读,梳理知识。

师:我们来做几个练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学生认真看屏幕并思考问题。

师:最后,我们一块来探讨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总结得都不错,通过本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大家能够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做个正义的人。

4.看社会 辨是非 教学案例 篇四

本单元是初一思想品德的总结单元。本单元以生活主题为统帅,主要进行道德教育学习。在道德方面,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真、善、美的东西对促进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以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提高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假恶丑则会败坏社会风气,一部分人受其影响会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以此来学习和弘扬社会中的真善美行为,在此过程中,学会分辨并主动拒绝假恶丑。紧接着下一课将阐述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现象,势必会形成一种行为,一种结果。引导我们为了追寻好的结果,应如何采取行动?形成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考虑后果的思维习惯,从而采取正确的行为。《看社会 辨是非》一课,首先要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真善美,也存在假恶丑。重点在“辨”,文中列举了任长霞、徐洪刚等社会道德先进人物,并引出道德标准,并根据此标准来辨别哪些属于真善美,哪些属于假恶丑,在标准明确的情况下提高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明确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行为会带来两种结果,和下一课《行为不同,结果不同》联系在一起。

二、学生分析:

2012年山西省思想品德教研员张增建老师在全省的思想品德中考研讨会上明确:学科名称由“思想政治”“改为”思想品德“的理由,并说明本学科目标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从现实情况看,现代中学生,独生子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沉迷网游,交友不慎,分不清是非善恶,还有自控能力差,明明知道沉迷网络游戏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无法自拔。多以自我为中心,缺失一些乐于助人的意识,因此,需要通过一些社会和生活中的榜样来激发学生的真善美的意识,在独自面对一些事情时,心中有一把衡量非是善恶的标尺。同时,加强正面模范人物精神引导,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并升华情感。因此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丛飞的故事,认识真善美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影响,记住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2)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总结我们面对是非善恶应如何做出正确选择;

(3)说出校园的真善美现象,主动拒绝假恶丑,以实际行动诠释真善美;

三、课前准备:

1、小组运用网络搜寻一些关于好人丛飞的故事,做大致了解,加深印象。

2、设置相关丛飞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文字资料用于与知识点的结合,视频资料用于情感的体验和触动;

3、设置梳理小结PPT,对于两课时而言,力求简单、明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两分钟片断。主要画面是在丛飞身患胃癌后,躺在病床上仍然不忘他所资助的孩子们,继续为他们捐助学费。手术后,他又通过录像对孩子们说:“爸爸以后不能唱歌赚钱,不能再为你们捐助学费了„„”此导入目的让学生感受真善美,渲染课堂气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

2、任务设置一:问题:丛飞的事迹对社会和对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设置思路:网络链接了丛飞的故事(文字的形式)作为一个大的材料,通过这一问题设置,让学生将知识点运用于实际当中。首先认识到丛飞的事迹是社会真善美的表现,并强调高于

公民基本道德标准,材料细节显示“丛飞的爱心童话已经化成一曲悠扬的旋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爱心为他和声,深圳市共青团和义工联特别设立了丛飞助学计划,把丛飞资助的100多个山区孩子接管过来,负责他们的学费,直到孩子们毕业。”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即:真善美的行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在上节课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知识点,其次,是对个人的影响。教师说明个人在学习丛飞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净化自己心灵、提升自己思想道德的过程。

任务设置二:作为中学生,应如何落实“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请写下来:

设置思路:根据预习所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要求做到“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五个方面。让学生明确这是基本的公民道德标准,在小组备展中,让学生分别就五个方面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可以联系到校园当中的升旗仪式、卫生值日、文明礼貌、反对浪费、为集体做贡献等。也可以列举本班出现的真善美行为的“明星”,让学生注意到平时学习生活中可能没有被注意到的同学,他们为集体做出的努力。这样按照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校园内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风尚。此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注重贴近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真善美就是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任务设置三:你的理想是什么?(医生、工程师、政府官员、商人、法官„„)大胆设想将来你的理想实现后可能会遇到哪些是非善恶,又将如何面对?结合所学,请写下来: 设置思路:此问题给学生一个更宽阔的想象空间。面对当前社会实际,造假售假、坑蒙拐骗等现象都属于假恶丑行为。假使学生现在成就了理想,面对不同的是非善恶应如何做,也是对整节课的一个检验。首先心中有怎样的一把“尺”,这把尺的标准包含道德和法律。在此可以渗透一旦触犯法律的“标尺”就构成了违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其次,有些人明明知道一些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仍然一意孤行,缺乏必备的自控能力。从此问题中提取出面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三个方面:(1)心中要有一把“尺”,(2)提高辨别能力,(3)提高自控能力。用这三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拒绝假恶丑。

3、回馈目标:明确以目标为线索,贯穿始终。

4、梳理小结:本课知识点以知识结构的形式进行梳理,并简要概括其中的联系。

5、播放歌曲《好人丛飞》,画面配以丛飞及所资助孩子的照片,让学生注重歌词的内涵,并从中体会真善美为他人和社会带来幸福,落实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动幸福的理念,并将其付诸于平时点滴的行动中。

五、“双平台”课堂下思想品德课堂反思:

1、研读课标和问题整合。问题整合是课改的重点。问题整合的好,我想可以解决应试与拓展的矛盾。而问题整合又要以课标研读为依据。研读课标,首先要明确学科特征,思想品德学科的特征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其次是注重课标中问题的相互联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问题的相互涉及,实现知识点儿的上挂下联,及时回顾;第三,研读课标过程中,还要注意和社会实际的联系,因为社会实际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这就需要思品老师在课外时间多关注社会事件并搜集,以便在运用时拥有第一手实际材料。在充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整合。初期,问题整合可能从课时整合开始,两课时的内容还

用两节课上,但结构不同。首先将两课时文本内容合并。一节课先用来学生自主预习和展示,进行问题的初步了解,第二节课用来 进行基础问题的拓展和情感提升。

2、正确看待双平台运用。前不久刘主任做的培训中提出,双平台的运用就是一个工具。在课堂问题整合的前提下,第一节课的学生自主预习展示可以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将问题进行梳理,有不理解的概念等在展示中提出,简单的可以当堂精讲。复杂的老师可以做好搜集与整合,下节课之前将这些模糊的问题转换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小组活动任务,课前准备好所要运用到的教学资源,上课由学生小组在双平台环境下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并评价。最后做出梳理小结与知识上的达标反馈,如果可以,也可以做到情感上的达标反馈。

3、双平台环境下,思想品德课的导学案运用如何发挥其功能。尤其对于基础问题的拓展来说,学生的电脑文字录入需要时间,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笔下。通过几节课的实践,通过展示思路的方式来缩短录入时间,加长资源拓展的时间,做到问题展示后,学生有时间将其思路在笔下落实。

4、充分学习和试用双平台下的各种工具。

5.《明辨是非》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懂得如何铸造判断是非善恶的良知的标尺,学习明善恶、辨是非的能力。

认识社会的复杂性,能够正确对待长辈亲朋、传播媒体、社会流行等不同的社会影响,在生活道路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园”中的“班级风景”活动进入课程内容,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一节,体会生活中许多事情需要作是非判断,明确做人要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这就是铸造良知的标尺,懂得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作是非判断。

通过阅读“探究园”中的“社会风景”,“实践与评价”的“女工和明星”活动,结合“心灵导航”的第二节,体会社会的复杂性,懂得如何正确对待各方面的社会影响,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是非问题。学习

科学的分析方法,正确看待社会流行,独立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

结合“阅读与感悟”的《有所爱,有所憎,有所为,有所不为》、“实践与评价”中的“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心灵导航”的第三节前半部分,认识有正确的是非观必须知行一致,落实到行动上,突破内心与外部的障碍,不做错事。认识如何正确对待朋友的影响,不追随别人做坏事。

结合“阅读与感悟”中的《不要让生活夺去理想》一文,学习“心灵导航”最后一小段,深刻领悟美好理想对于培养正确是非观的意义。鼓励学生坚持理想,坚持真理。

情感态度:

价值观以道德和法律铸造自己的良知标尺,以善良正义的人作为人生的榜样,坚持美好的理想追求,对诱惑不软弱,对错误不盲从,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难点: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教学策略:讲授与活动相结合。

学法引导:观察法、讨论法、角色扮演。课堂组织形式:讲授与活动相结合。教具媒体: 组合应用投影。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故事导入新课。

寒假期间,小龙拿着春节所得的“压岁钱”,到自家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玩,几天就把钱玩光了,可是他已经上了瘾。这时,一个经常来玩的

叫大朱的人对他说:“怎么?没钱了?不要紧,我们来赌一赌赛车,你赢了就给你50元。”小龙想了想,自己没有钱了,可又很想玩,也不敢问爸妈要,就咬牙答应了。第一场就真的赢了50元,他高兴极了,没想到这是陷阱,后来是兵败如山倒。小龙欠了大朱近千元,没钱还,大朱就教小龙去偷自行车,卖了还债。小龙无奈,只好照办。一次,当小龙偷自行车时,被警察抓住,送进了派出所。

小龙从玩电子游戏开始,最后走进了派出所,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的确,在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都要讲是非善恶。老师和家长常希望我们懂事,懂事就是能判断是非善恶,这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因为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是非善恶,才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扬善弃恶。而判断是非善恶需要有正确的标准,这就是一把良知的标尺。

从小到大,我们接触过很多人,经历过很多事情,每一次经历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影响,在我们的心中播下了善恶的种子。

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让我们来判断一下,对下面的一些事情,你是持什么态度的?理由是什么?

课本P11 班级风景 《小立和小海》 1.“等价交换”

小立和小海的行为是不妥当的。

打扫卫生和做作业是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让别人代替就失去了意义。

2.“打抱不平”

王云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违反了校规校纪,也不符合道德要求。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不应“以牙还牙”。3.“好样的!” 小海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这位青年无视法纪,讲“江湖义气”,最终只会害人害已,不值得崇拜和效仿。

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难免会受到社会现象、社会风气的影响,我们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判断各种各样的事情。被称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京

剧,相信大家都有所听闻,京剧最有特色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它的脸谱,不同的脸谱代表人物的不同性格。

例如: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白脸代表阴险狡猾;黑脸代表正直忠厚。(当然京剧的脸谱有几百种之多,人物的性格、品质等都在脸谱中有所体现)

但是,有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人有脸谱吗?(没有)

是啊,社会是复杂的,社会上的人是复杂的,并不像戏剧、电影电视里的人物那样简单。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应该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那样才能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值得崇拜和效仿,什么应该鄙视和抛弃。

那么,我们怎样铸造良知标尺呢?(怎样做一个有良心的好人?)良知标尺铸造法:

1.懂道德,学法律(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一个有良知的人首先是一个守法律、有道德的人,如果你能遵守法律和基本的道德规范,那么一定能被称为有良知的好人)

2.选择好的榜样(例如从小到大,老师让我们学习雷锋,学习洪战辉,就是因为他们的行为符合良知的标尺,是高尚的)

3.学会理性分析(很多事情的对与错并不是那么明确,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这时就需要我们用理智去深入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哪一种做法才是妥当的)

4.树立美好理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追求,有的人追求的是舒适安逸的生活,有的人追求的是名成利就,有的人追求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了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方法,在关键时刻做出不同的选择)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也许有许多十字路口在等待着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请同学们用心聆听《十字路口》的故事,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文中的主人公在十字路口徘徊?是什么使他大步地向医院走去?

(一位同学朗读或讲述)十字路口

再往前是一个十字路口,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一方通向家,一方通向学校,还有一个方向是通向医院的,往哪里拐弯呢?他用手摸了摸那鼓鼓的小军用包,一想到自己的家庭,心头一阵紧缩,内心一片迷茫„„

早上心烦意乱的他出门游逛,希望可以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再过几天学校就要开学了,可自己的学杂费用还没有着落,一想到那破旧的小屋,被煤烟熏得斑驳的墙壁,灰暗的光线中,杂乱的小床上一个虚弱的男人在剧烈地咳着、喘息着,那就是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家。白发在母亲头发中扩展,皱纹无情地爬上了母亲的额头,整日为生病的丈夫、上学的儿子、繁忙的家务而劳碌奔波的母亲老了。真的老了。他的心头一阵痛楚,下决心将刚才捡来的军用包带回家,那里面的一万多元足够给自己交学费、给父亲治病了。可是,别人呢?失主呢?他要是一个大款就好了,可那包里一叠叠的100元、50元、10元、5元、1元甚至5角、1角的钱告诉他,失主不仅不太有钱,而且还可能比他更缺钱,更急着用钱。

怎么办呢?他恨恨地踢了一脚前方的石块,他现在宁愿自己是一个自私自利、贪心的人,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钱据为己有,而免受良心上的谴责。可他是那种人吗?他不是的。呯!又是一脚大力抽射,石块横飞出去。他再也没有了刚才捡钱时的激动和兴奋。

十字路口近了,他的心跳也愈来愈快了,感觉自己的胸口在沸腾、在燃烧,慌乱而不知所措。刚才的喇叭声回响于耳边:“哪一位好心人拾到了一个军用包,里面有一万二千多元,那是我为爱人治病而借来的钱,却不慎丢失了,好心人!我求求你们,把钱还给我吧!我急用钱呀!„„”

妇人哽咽焦急的声音如泣如诉,他的心却渐渐地平息了下来,脚步也不再慌乱失措了。他已有了主意,钱丢了可以再找回来,可人格要是丢了就永远都找不回来了。十字路口已在脚下,家中的一幕在心头晃过。他轻轻地说道:“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自己这么大了,应该下一次决心了。”

脚步坚定地响着,他大步地向医院走去,在晨光中,如一座金雕的巨人在引导人们前进,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小结: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使主人公在十字路口徘徊,而内心的良知使他大步地向医院走去。

讨论区: 事件一:

有一位同学从南海一所贵族学校转学过来,由于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家庭,受到家人的百般呵护,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宿舍的大集体生活,他不会洗衣服,也懒得扫地。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出钱“请”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帮他洗衣服,帮他做值日扫地,那位同学也自愿这样做。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问他:“这样做合适吗?”他说:“这有什么?就像我们家请保姆一样,保姆拿工钱,帮我们家做家务,天公地道。再说,他家庭经济不太好,我给机会他赚取一些零用钱,这不是两全其美吗?再说,现在市场经济嘛,有不少大学生也是半工半读的呀。”班上的同学对这位同学的做法意见也不一致,有的认为他说得有道理,有的却不那么认为。

同学们,你们的意见是怎样的?请你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教师小结)我的立场是: 理由是: 1. 2. 3. 事件二:

红山饮料厂的刘厂长这两天正苦闷着:由于大量产品滞销,资金周转不过来,他这个残疾人的小厂正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如果破产,这些职工就要失业,你叫他们以后怎么过日子呢?正在这时,来了一个不速之

客,他自称是外地某客商,他向刘厂长宣称,他可以帮助销掉全部商品,但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在近期内帮他生产一批冒牌饮料。“是干,还是不干?”刘厂长又陷入了苦思。

“干!这厂子虽小,但却是几十个工人的命根子呀,这一步步走过来不容易,你忍心看它倒闭吗?”

“不行!国家明令规定不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你怎么能视法令如尘土呢?”

“你别忘了你还欠几十个工人的工资呢,还有老王,他女儿得了重病,倾家荡产,可医药费到现在还没能报销,干!”

“你难道想让大批消费者受害吗?他们花了同等价钱却受骗买回冒牌的次等饮料,你是厂长也是消费者,你知道这害人匪浅。”

“饮料虽是假冒,但是又不至于吃死人,况且只干这么一次,有了这笔钱,厂子一恢复,就再也不干。”

“这一次还不够吗?这批假冒饮料实际上是肥了私人腰包损了大众利益。这一销很可能阻塞了正牌厂家的销路,毁损了他们的名誉,这种行为太自私了!”

“自私?那你忍心看到这些到社会上很难找到工作的残疾人生活拮据之苦吗?医疗无保,小病不了了之,而大病看一次要花掉大半辈子积蓄,可能连日常生活都维持不了,这样眼睁睁看着就应该吗?”

“这是损人利己,有悖做人道德,也有悖社会主义公德,况且如果被查处,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那时同样还是会面临破产危险!”

“只有这条路可走,也只能铤而走险了,做完这一次就停手。” “要是每个快破产的厂都这么做,那市场上还不假货满天飞?那消费者权益还怎么有保障?不能这么干!”

“但不干这„„”刘厂长拿起杯子,大口喝入一口浓茶,站起身来,望着窗外,口里浓茶的苦味正在慢慢蔓延开来„„ 该进?该退?

我的立场是: 理由是: 1. 2. 3.

(板书)

一、铸就心中良知的标尺

1.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2.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3.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第二课时:(板书)

二、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2.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3.正确对待公共传媒发出的信息 4.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三、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 2.战胜自己,抵制诱惑 3.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4.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导入新课:

去年,湖南卫视的电视节目——《超级女声》风靡全国,受到全国观众的普遍欢迎。但是,后来,却有一个女孩因为《超级女声》而死。

女孩名叫曾依,15岁,湖南岳阳人,岳阳四中的学生,曾是班长兼学习委员,成绩优异,从小就能歌善舞,还曾获岳阳市“三好”学生。去年她迷上《超级女声》节目,每场必看,今年6月间,她还曾向父母表示,自己要参加明年的《超级女声》节目。

迷上《超级女声》后,曾依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她原本身高1.55米、体重44公斤,可曾依认为“不符合标准”。今年4月起,曾依开始控制食量,到最后干脆不吃东西,即使吃了也会马上到厕所用手抠喉咙将食物吐出。很快,她就骨瘦如柴。

曾依的父亲曾带她求医,确定她患有神经性厌食症。随后,曾依住进了医院精神科。经过治疗,她的病情有所好转,被父母接回家中。但她心情一直不好,对父母将她送医院一事耿耿于怀,8月10日过了生日后三天便离家出走,流落到北京,到21日人们在北京火车站发现她时,她已奄奄一息,入院不久后便去世。主治大夫说,女孩是因饥饿过度,造成身体各个脏器衰竭而亡,死时女孩的大腿只有成人的小臂粗,手臂只有两根手指并在一起那么粗。

这个女孩走上这条不归路,就是因为她未能够正确对待社会的影响,盲目追求流行事物。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要正确对待社会影响。包括:

一、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和诱惑

二、来自公共传播媒体发出的信息 三、来自社会流行的影响和诱惑 学生表演小品《打麻将》

故事概况:四位大人在打麻将,其中一位接到一个电话,有急事要走,家长叫自己的儿子顶上。

小品《不“浪费”的老板》

故事概况:小明的父亲是开饭店的老板,他总是把一些客人吃剩的菜混到新鲜菜里,再卖给其他客人。小明说他父亲的行为不应该,父亲说:“傻孩子,这样才能赚更多钱。„„”

问:怎样评价这两位家长的行为?

长辈例如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每个人一生下来,首先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或多或少影响着我们的做事方式。大多数父母是为子女好的,我们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但父母有一些行为可能也会做错,这时候我们就应该分清是非黑白,自己不能盲目听从父母,而且也应该帮助父母纠正。

对于亲戚朋友的影响,我们更加要注意,香港电台有一则关于吸食摇头丸的广告,就是告诫我们要分清是非,认清损友。交到一些益友,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但交到一些损友,可能会害己害人。那么怎样才算是益友,哪些人是属于损友呢?

(可以叫一些同学举例)。大家可以打开课本17页“角色扮演”中的《选择》,同学们先来阅读一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思考一些问题:1.小昆的表哥是损友还是益友? 2.如果你是小林,你会怎样做?(分清是非,劝小昆和他表哥以和为贵,因为小钢已经道歉认错了)。

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媒体的影响。公共传播媒体有哪些呢? 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公共传播媒体主要有: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等等,这些公共传播媒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但很多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所以他们有时候所反映的事物可能对我们造成不好的影响(例如我们上网时可能会看到某些黄色网页,在杂志上可能看到一些黄色镜头等等,这些都是不好的影响,另外一些广告、电视剧里也含有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电视节目要求家长指引)。所以当我们上网看电视读报纸杂志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选择,一定要分辨是非。(怎样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多看有益的书籍,善交益友,多一分理智,少一分盲目)

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1.在我们中学生中比较流行的现象或流行事物有哪些?

例如:唱流行歌、收集明星图片、剪一个流行发型、流行送生日卡片、流行开生日派对„„

2.这些流行事物为什么会吸引我们?

(师:其实很多时候人们跟着潮流走并不是因为适合自己,而是因为别人这样做,自己也跟着这样做,这种心理叫做从众心理。)

所谓的从众心理,大家来看一下课本15页的“小链接”(叫一位学生读)。

简单地说,从众心理是一个人跟从另一个人,另一个人跟从这两个人,以此类推,就变成了一种流行,例如很多同学都照过的贴纸相,一开始可能有一两个人去照,另外一些人看见了,觉得好看,也去照,这样照贴纸相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很流行。但“流行”的东西能长久吗?同学们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事情观察到,例如照贴纸相,现在已经很少人去照了,也就是说不流行了。所以“流行”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3.这些流行事物的价值何在?

流行事物恐怕对商家来说是价值最大的,因为商家可以从中牟取利润。例如流行贴纸相,流行直发、染发、电发,流行送生日卡片„„得

益最大的是商家。所以社会流行其实是一种商业运作。例如,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但知道圣诞节由来的又有多少?圣诞节是不是我们的节日?为什么会兴起过圣诞节?过圣诞节对我们有什么意义?这一切如果我们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只是墙头草,随风倒,在追求流行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追求流行的过程中,一定要思考,这种事物有什么利弊,是否适合自己?(例如健美裤、烫发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

4.追求流行事物有什么利弊? 唱流行歌—— 利:愉悦身心。

弊:如果过分沉迷,既浪费钱财,又浪费时间,还可能误入岐途,荒废青春。

上网聊天、玩游戏——放松、减压、开阔视野。照贴纸相——有趣、好玩。追星——找到精神寄托。

小结:喜欢新鲜事物是年轻人的特点,追求时尚是可以理解的,但无论什么事情都不能太狂热、太过分。做每一件事都要考虑它的利弊,发挥它积极的一面,例如我们崇拜明星,不是盲目地模仿追随,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些明星们的勤奋、敬业乐业、勇往直前的精神。明星们受到崇拜,主要是因为他的内涵,而不光是他的外表,你要模仿学习的是明星们的内在气质、内在精神。

每个人心中的偶像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改变,也会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失。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为何而崇拜,偶像的价值在哪里,自己的价值又在哪里。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不要盲目崇拜,不要只学外在的东西,要择善而从,抓住内在的永恒的东西,从流行中抓住经典。

“三要”“三不要” 宗旨:

1.要做“潮流”的主人,不要做“潮流”的仆人。

2.要使“潮流”成为成长的助力,不要让“潮流”成为成长的阻力。3.要学会辨别、懂得拒绝,不要盲目跟从、随波逐流。

第三课时:

6.班会教案:明辨是非(共) 篇六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玩游戏机的危害性,激发起远离电子毒品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脑。

2、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确的重要性,会辨析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对与错,做到知、行一致。

二、设计说明

1、七年级学生在生理发育的同时心理迅速发展,但他们追求与建立自我的过程中,受智能水平、学识经验等限制,因此,需要老师进行引导、教育。玩游戏机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借此活动教育同学看清游戏机的实质,进而看清生活中其他现象。

2、根据此活动目的,本活动采用三大板块:(1)认识游戏机的危害;(2)合理使用电脑;(3)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三大板块之间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学生受到感染的同时,提高认识,并激发一定的内驱力。

三、活动准备:⑴查找游戏机害人的事例;⑵搜集并解释有关的名言警句。

四、活动过程 :(一)序曲(设计情景)主持人甲:(心中不满而陈述)为了玩游戏机被老师、家长批评,玩游戏机能训练人的思维,挺有好处,到底错在哪里呢? 主持人乙:宣布《》主题队会正式开始。(二)活动仪式(略)(三)活动过程 :

1、主持人乙引出问题一:说说该学生玩游戏机错在哪里? ⑴学生纷纷指出:

a.影响学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 应付、成绩下降(形式:快板)b.想方设法筹集钱款

(具体语句学生自编)c.双休日沉迷于玩游戏机中,视力下降。⑵学生讲述故事《妈妈的呼声》

(大意:一生连续玩了八天八夜电脑,神志不清,意志消退;另一学生因玩游戏机欠帐而被老板杀死了)⑶一学生唱心声《烦恼歌》,(自歌词,借用曲调)(大意:诉说因玩游戏机导致恶果,后悔莫及,劝说大家不要碰游戏机)

2、(问题学生)主持人甲引出问题二:同学们的劝告句句动我心,游戏机也害得我成绩一落千丈。可是不玩游戏机,电脑还能干啥呢? ⑴学生介绍使用电脑的种种好处,如:设计小报、美术字、查资料、上网、阅览。

⑵小博士介绍《用电脑、更要用脑》(内容略)⑶老师小结: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少年,不但要学知识学本领,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明亮的双眼,来看一切,古人说得好,能辩真假,是一种大学问呢?

3、主持人引出“”是大学问话题:

⑴学生介绍“”的名言警句,并解释。(句子略)⑵女生唱《是非歌》送给每位学生(歌词自编,以《步步高》广告歌形式)

4、游戏《》

形式:问题用简短的小品表现,学生抢答

问题:(1)当你看到有同学抄作业 时,你怎么做?(2)当你的好朋友被人欺负时,你该怎么办?(3)当你看以小摊贩在宣传羊肉串味美时,怎么办?(4)当你被敲诈时,又怎么办?(5)有人说,校服你穿我穿,太没个性了,最好不穿,你怎么看待? 游戏结束时,老师肯定:分数虽有高低,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了。

5、主持人甲、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扩散思维,生活中多种现象,有对有错,如果你经历到的话该怎么做? 学生或用快板形式或用小品形式告诉大家应该如何做。

内容涉及有:双休日里合理的休闲方式;遵守学校常规;维护社区卫生;不盲目追星„„

6、主持人充分肯定学生言行: 看!我们的同学多会动脑,是非黑白看得清,辨得明,做得对!我们世纪少年一定会把握准人生方向,因为我们会用心用眼,用耳辨是非,分清浊!我们世纪少年一定会担起建设祖国明天的重任,因为我们学有时,玩有度,会拒绝黑色污染,努力掌握本领!辅导员勉励队员:(略)(四)活动结束,退旗仪式(略)

7.高薪“是非” 篇七

看高薪“百态”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对高薪的看法, 或褒或贬, 或抑或扬, 求职者的思想形成一幅千姿百态的高薪“众生相”。

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 笔者发现他们理想中的高薪至少是月薪5000元, 还有些同学表示, 应该根据地区发展水平来具体界定“高薪”的定义。抛开客观因素, 单从数字上来说还是较为可观的, 可是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 “梦想成真”的胜算又有几成?中国海洋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学表示:“高薪固然是大部分人所日思夜想的, 但是现实就摆在那里, 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 技不如人又何谈高薪?”确实,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不管你对高薪有多么执着的渴望, 也必须有实力做基础。

如果说收入是对自身工作一个基本等值的体现, 那么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才能获得令人艳羡的收入。通过网络和在高校校园中的随机调查, 笔者了解到, 房地产、银行等行业都是大学生眼中“当仁不让”的高薪职业。一位经济专业的毕业生说:“当初选择这个专业的时候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薪水的考虑。”由此看来, 经济类院校或者专业成为热门似乎也是“大势所趋”, 但是当人才扎堆、需求饱和的时候, “就业难”就变成另外一个新的问题, 不仅高薪无望, 就连求职也变得“难于上青天”了。刚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们对于收入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切莫一味地追求高薪而迷失了心中最初的方向。

话高薪“是非”

对于高薪, 有人“冷眼相对”, 只为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有人“朝思暮想”, 因为再美好的生活都要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对于高薪这个问题, 无所谓对错。想拥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本身无可厚非, 对此没有太大兴趣的也纯属“个人爱好”, 对于这个话题, 就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了。

又是一年求职时, 在毕业生们列出的求职条件中, 高薪是不是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呢?中国海洋大学的王怡表示, 大学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份工作你能获得什么工作技能, 是不是符合你的职业规划。这也代表了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 他们普遍认为, 如果一味地追求高薪, 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工作能力得不到质的飞跃, 收入自然很难有上升的余地。“抛开个人发展问题, 单从个人生活方面来看, 为了一份高薪工作而牺牲自己的家庭或者是健康, 我认为是不值得的。”王怡说。在她看来, 工作是一件让自己得到成就感的事情, 你必须和它“两情相悦”才可以, 透支健康换取高薪只能说明, 你对现在所从事的职业“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个时候, 就该考虑一下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或环境了。

说到底, 还是那句话, 追求高薪无所谓对错, 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能否体现个人价值。有的时候, 高薪并不代表追名逐利或是“拜金主义”, 它也能够成为推动自身进步的良性动力, 因为高收入是对优质劳动力的一种肯定。或许在选择高薪工作的时候, 每个人都应该在心里权衡一下, 自己为了这份高收入是否放弃了很多珍贵的东西, 这样做是否值得。当下毕业的大学生大多是“80后”“90后”,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 “挣钱为了养家糊口”这种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了, 那么何不趁着年轻, 去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不必被世俗所捆绑, 无须为生计而操心, 虽不见得成功, 却一定不留遗憾。

观高薪“背后”

追求高薪只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现状的一个缩影, 透过这一现象仔细分析, 它也反映了大学生求职的各种心态。无论是积极的心态还是消极的影响, 都体现了“追求高薪”这一现象的两面性, 正如一把双刃剑, 有利有弊。我们无法断定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只能浅显地分析高薪背后的现象。

学生们普遍认为, 大公司的收入总是会高于小公司的,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深入人心, 而且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企业文化, 大公司总是更胜一筹, 但是中国海洋大学的陈姝霓认为, 公司的规模不在大小, 关键是要选择有潜力和发展空间的公司。两种看法各有所长, 固然大公司的收入偏高而且稳定性好, 但是一些依托新兴产业而成立的小型公司也是“绩优股”。其实在各大招聘会上, 总是能看到大企业的摊位前人头攒动, 但是毕业生们是否想过, 那些所谓的热门岗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有时出于对安逸的工作环境和稳定收入的考虑, 那些真正和自己志趣相投的职位是不是被错过了?

笔者曾经采访过几位前来参加校园招聘会的工作人员, 当谈到毕业生就业心态的时候, 他们指出部分学生缺乏年轻人应该具备的“冒险精神”, 在网络上也有调查显示, 带有“办公室”“管理”等字眼的职位往往是热门。诚然, 诸如此类工作确实薪水丰厚, 而且风险小, 但是有些毕业生所学的专业针对性很强, 有很明确的就业方向, 他们是否会因为没有“冒险”的勇气, 没有等待成功的耐心, 而选择相对安逸但是并不能发挥专长的工作呢?如果说不必为生计而奔波让梦想有更自由的生长空间, 那么当它成为贪图安逸的借口时, 又是怎样的结果?本该是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却因为日复一日的单调工作而被磨去锐气, 因为不甚合意的工作而失掉激情, 这些因为追求高薪而逝去的青春却是千金难买。

8.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非观念;明辨是非;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其中,培养初中生的“是非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明辨是非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必须努力学好的一堂课。

那么,怎样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清是非的能力呢?笔者通过本文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增强体验,感受是与非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可以让学生体验在是与非面前的心理变化和真实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言行,得到了诸多发现,如有的学生跟同学闹别扭,受了气,不找老师,不告诉家长,而是喜欢找自己的同学帮忙出气。针对学生中间存在的“哥们儿义气”这一现象,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例:一天,强强在放学的路上被高年级的同学劫去20元钱,心里有点窝火。但强强没有告诉家长,也没有告诉老师,而是找了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学,将高年级的同学打伤。最后,强强和其他同学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这个事例来源于学生生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这个情节,重点让学生表演事发后所造成的后果。当然表演结束,要组织学生讨论:强强的选择是否正确?强强和其他同学为什么受到严厉惩处?这种哥们儿义气该不该?如果以后你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办?怎么做才真正体现所谓的义气呢?在笔者的点拨下,学生们最终感受到了真正的朋友是应该在学习上相互鼓励,生活上相互关心,人生的道路上相互信任。这样一来,学生对是非的感性认识就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二、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铸造学生心中的良知标尺

生活中做人处事都离不开价值的判断。判断是非善恶离不开一个正确的标准,即心中要有杆“秤”,这杆秤就是人们心中的那把“良知标尺”。在青少年阶段,人生标尺的选择会影响学生在是非面前做出的评判与选择,将左右着学生人品与人格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为思想尚不成熟的学生铸造好良知标尺呢?笔者认为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通过对某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归纳,不失为一计良策。

譬如,苏教版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主题为“善于交往”,在教学这一单元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关于“朋友之间如何交往”的话题。笔者用投影仪映示讨论内容:1.“等价交换”:甲同学不愿值日,乙同学不愿写作业,于是双方进行交换,即甲帮乙写作业,乙帮甲做值日;2.“打抱不平”:两个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彼此找第三者帮自己报复;3.“酒肉之交”:同学之间为了增进友谊,经常请客吃饭。接下来,笔者按照下面的步骤指导学生开展活动:①阅读材料;②让学生思考问题1,分别分析这三件事情是否也是“好朋友”应该有的行为,分组讨论并做出是非判断;③引导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相同或类似的事情,应该怎样做呢?应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怎样交朋友?④引导学生归纳怎样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让学生认识到应时时把自己心中的良知标尺作为是非判断的标准,与同学、朋友相处要讲原则、明是非。通过一番讨论与归纳,学生认识到生活、学习中许多事情都存在着是非问题,判断是非要有正确的标准。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学会了理性分析,进而铸造自己心中良知的标尺,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人交往。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花季,他们探索人生,幻想未来,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然而,青少年置身的生活世界既丰富多彩、遍布阳光,也复杂多样、充满诱惑。对于每个青少年学生来说,要迅速地辨别生活中的是与非,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选择,还有一定的困难。其中主要原因是受其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所限制,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还较弱,不能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分清是非、荣辱、美丑。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

譬如,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第三册四单元围绕“分清是非”这个主题安排了如下的教学内容:心中要有杆“秤”、面对诱惑,学会说“不”;多一点情趣 多一点高雅。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知道明辨是非善恶观念是人的最基本品质;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通过分析学生身边的一些不良诱惑,使学生明白冲动、好奇心强、喜欢从众、生活经验的缺乏等,都是导致自己拒绝不了身边不良诱惑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要通过“分清是非”这一单元的学习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明辨是非,拒绝诱惑,首先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分不清是与非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课前做了充分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初中学生抗拒不了的不良诱惑是什么。教学过程中,笔者把吸烟、迷恋网络游戏、赌博、甚至吸毒等不良诱惑进行了一一列举,然后依据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这些诱惑,组织学生辨析、讨论,掌握拒绝诱惑的方法,提升抵御诱惑的能力。通过有效讲解,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一个人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远大的追求,是明辨是非、拒绝诱惑并取得成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明辨是非教学设计小学】推荐阅读:

思想品德明辨是非教学反思08-28

明辨是非的重要性08-24

技防考试(是非)10-06

是非题哲理散文09-07

上一篇:沟通的方法作文下一篇:立秋啃秋是什么意思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