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4-07-19

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11篇)

1.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一

对二年级学生进行普通话朗读训练,培养朗读能力是二年级语文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二年级学生的识字量相当小,理解水平很低,这是他们的朗读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二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抓好生字教学,为朗读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识字是朗读的前提基础,只有把生字学好,才能把课文朗读好。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重视抓好生字教学。二年级语文的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读生字,另一类是会写生字。这两类生字都要求学生会读,读准字音,第二类生字同时还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正确书写。教学时,我对这两类生字注意区别对待,把握侧重点。对认读的生字教学,我着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拼读,知道每个生字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念第几声,如何拼音。练习拼读过程中,当出现读音错误时,我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正音,这样,确保学生能够把每个认读生字的字音读准确。对会写的生字教学,我除了要求学生能够进行正确拼读,把字音读准确之外,还进一步要求学生认清字形,能够说出每个会写生字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偏旁部首,笔顺怎样,同时教给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好看的方法,然后,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书写,把每个会写的生字字形记清楚。这样,学生把生字学会了,解决了字音问题,朗读课文的“拦路虎”就给扫除了。

二、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关键。学生对课文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必须知道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课文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对课文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都不知道,就不可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为了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在二年级语文课教学中很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与学生讨论文章的思想感情。譬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这首诗里不明白的词语画出来,我就这些词语作出解释,让学生明白。弄明白了词语的意思后,我就引导学生试着说出每句诗的诗意。经过以上教学,学生明白了古诗所写内容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只要经过认真的练习朗读,就可以有感情地把这首古诗朗读出来。

三、反复练习熟读课文,这是培养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保障。在进行了课文教学之后,我就鼓励、要求学生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和晚上的时间对所学课文反复练习朗读,敢于大胆开声读书,把所学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熟练。逐步过渡做到有感情地把所学课文朗读出来。并安排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站到讲台上对同学们进行领读。这样,对同学们共同提高朗读能力有很大作用。

2.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训练学生朗读时, 应有明确的要求

实践证明, 无论是什么教学活动, 只有先让学生明确这项教学活动的目的, 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指导学生朗读亦如此, 只有让学生明确读的目的, 学生才能读准、读通、读出感情。如在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 学生在初读完课文后, 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感觉北京升旗仪式怎么样?”学生回答:“北京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时再问, 课文哪些句子写出了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 并让学生找出来, 重复朗读这些句子, 从朗读中去体会、感受, 学生通过读感受到北京升旗仪式的壮观, 从而也能体会到作者想去亲眼看看北京升旗仪式的迫切心情。

二朗读需要重视范读,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他们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愿意去学,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提高他们朗读能力的前提, 而教师的范读, 更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关键。教师范读时, 要读出感情, 通过语气的变化来渲染气氛, 用不同的声音去表达思想感情, 增强朗读效果, 从而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 小燕子的话应天真活泼, 声音要清脆、甜甜的;燕子妈妈的话应慈祥温和, 声音低一点, 语速较小燕子慢。这样,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 再作进一步的指导, 就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另外, 在范读时, 要让学生注意听老师读, 听听老师哪些字词读重音, 哪个地方稍稍停顿, 哪个地方节奏有变化, 语调有什么不同, 可边听边做记号, 有时, 教师也可故意读错几个地方, 看学生能否听出来,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的好习惯。

三要注意关键词语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和朗读时表达的效果

朗读,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语在课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理解了句子中的关键词语, 就能理解课文的含义, 也就能读出课文的感情。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一课时, 让学生找出从哪里能看出小熊一年四季都舍不得砍树造房子, 然后自己体会、理解, 学生在了解了重点词语和句子内容的基础上, 再进行朗读, 就能把小熊舍不得砍树的语气充分表达出来。

四要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读出声调和语气

朗读教学中, 把握句子的声调和语气, 对于体会角色的感情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要借助于标点符号, 不同的标点表示说话中间不同的语调和停顿, 朗读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不同的标点符号, 读出正确的声调和语气。如在指导读《狼和小羊》时, 朗读狼和小羊的对话, 要用凶狠、不讲理的语气读狼的话, 用温和、害怕的语气读小羊的话, 这样就能提高朗读的效果, 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五给足时间, 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显示朗读潜能

常言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 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朗读而言, 不仅要培养朗读的能力, 而且要掌握朗读的技巧, 挖掘朗读的潜能。在课堂上, 教师要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可采用齐读、引读、接读、赛读、轮读、配乐读、指名读、轻声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在课堂中穿插进行, 互为补充。对话比较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法, 例如, 《笋娃娃》、《尾巴的功能》;动作表情描写生动细致的课文宜采用表演朗读法, 例如, 《草坪青青》;语句优美的课文宜采用范读指导法, 例如, 《太阳, 你是粉刷匠吗》、《我多想》。在课外, 多开展读书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同时增长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 “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核心, “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应占据核心地位。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训练方法,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在读中学习字词, 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明白道理, 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在读中培养朗读能力;在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小学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朗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74-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教学要求指出:“喜欢阅读,感到阅读的乐趣。”“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的,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以规范学生的口语,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可见朗读训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训练。

一、通过朗读训练,找出问题

有时候上课听着小朋友们的朗读,我真有点喘不过气来。当他们读课文时,不是把每个字的音拖得很长,就是特别快,句子之间不留一点空隙。我也经常在想,为什么孩子们老是读不好呢?为什么老是拖调呢?为什么有的学生就像和尚念经一样,停也不停呢?我想原因可能是,有的孩子读得不熟,自然而然速度就慢了;有的孩子为了加快朗读地速度,却经常发生添字漏字地情况;还有的孩子预习过,因此他们就读得特别快,他们在读得途中不知道该在哪儿停顿,只是把字连起来正确的快速的读完而已。

二、加强朗读训练,纠正错误

1、注重范读 低年级学生刚接触字、词、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让他们竖起书凭眼睛扫视成篇成段的语言文字,是有困难的。因此,我们允许他们“点读”,一字一句的读,不加字,不漏字是“读正确”。因此学生的朗读只能是“一字一顿”了。但这样是不行地,我们还要求做到既不读错,又能读的连贯、通顺。那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不可一字一字的教着读,因为这一举动将深深烙在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自己读书时也是一字一顿点着读。学生课文虽然会读了,但始终停留在读对的层次上。其次,教师可采用“范读”的方式来进行朗读指导。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领会语句的停顿、重音及语调的变化,对于那些字数较多的长句子,“范读”是最好的方法。我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划划词。读读句子,随后让他们找找哪里是词与词连读的地方,划出来,再读读句子。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的朗读会大有起色。最后,有效的克服朗读中“一字一顿”的现象。渐渐的,我发现学生的模仿能力真的很强,越读越好。是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好我们教师本身的资源,感染学生,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2、由短语到句子 由于刚开始学习朗读,学生往往会将感情过分的“宣泄”出来,这就会造成“拖腔拖调”现象。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越是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越是会“拖腔拖调”。在朗读中,拖调最严重的就是助词或轻声,应该读得轻而短,但学生却拖得特别长。如:“我的苹果”,学生读成“我的——苹果”;“青青的小草”,会读成“青青的——小草”。像这样的现象,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先读好词语,再放到句子中,这样效果非常好。比如在教学《雨点》时,我先让学生读好词语“落进、睡觉、小溪、散步、奔跑、海洋、跳跃”,读的时候告诉他们吐字要清晰,干脆利落,词与词之间要停顿。读好词后再读课文,我适时地进行范读,如“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边示范边说“里”是轻声,读的短一些,看到逗号停顿一下,后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觉”之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也要稍微停顿一下,“睡觉”读得轻一些。从词语、短语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逐步训练学生的朗读,相信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大有进步的。

3、教师适当的点拨 理解是认识,朗读是技能。有时学生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音调读得略高;表现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三、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很短,要想让他们对枯燥的文字感兴趣很难做到。我们可借助学生这种模仿力强、好胜心强的优点,采用比读、挑战读、请读得好的同学领读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比如“我想变透明的雨滴,睡在一片绿叶上。”学生读的很平淡,显现不出雨滴的透明,也感觉不到睡在绿叶上的舒服的感觉。于是我选了一位读得好的学生,一位读的一般的学生进行比读。经过他俩一读,同学生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睡在一片绿叶上”应读得慢些,轻一些,才能体现出舒服的感觉。通过比较,师生的点评,学生朗读中的“拖腔拖调”现象减少了,学生开始注意调整朗读的速度,把握恰当的音量,语感的培养自然也在其中了。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朗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

4.朗读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篇四

若说起给孩子报兴趣班,家长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各种特长班,比如乐器、跳舞、书法、绘画等。不过,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建议,家长不妨考虑一下朗读班。

“朗诵实际上是朗读者欣赏自己的声音,自我表达情感的过程,长期坚持,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的想象力。”不仅如此,闫琦说,长期学习朗读,能使孩子的词汇量大增,提高其表达能力;孩子在朗诵中,会反复琢磨文字的表达效果和意境,这能帮助他们增强对文字的.理解;而文字理解力的提高,又会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孤僻的孩子来说,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被自己朗读的内容和声音感动,变得希望与人交流。

一般情况下,孩子长到3岁,会进入语言发育的高峰,说话的积极性特别高。所以这时,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报个朗读班,培养他们的朗诵能力。

5.如何培养朗读能力 篇五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基本上新课改的每一篇课文在学习目标中都有一点,那就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由此可见,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的基础训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6.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六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再加上篇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也曾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莫大的财富。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多种措施,激发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前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研究表明,进行朗读训练后,两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四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六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兴趣又有所回升。因此对学生实施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朗读兴趣的波动或淡化,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持续发展。

为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3.向学生讲述一些名人读书的故事。4.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5.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二、打好基础,形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读书也不例外。要读好课文,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就这点来讲,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三、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因为范读能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课文的.基调是欢快的、高昂的,还是平缓的、低沉的,给学生以遵循。因此,教师范读减少了朗读训练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有的学生摹仿出来的东西一点不亚于老师的“原汁原味”.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当然,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

这里要提一点,“打铁还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四、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也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评一评其他同学的朗读,我们听到的更多是“读得很好”、“读得不够好”这样的泛泛而谈,这远远达不到我们让学生“评读”的目的。为此,在课题研究中,我通过学生朗读能力评价策略的研究,通过《学生朗读水平评价表》的拟定与实施,引导学生从朗读基础、朗读技巧、朗读节奏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等方面进行评读,效果不错。

由此可见,如果将评读训练到位,相信在读与评读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朗读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其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能力会不断提高。当然,评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因人而宜,以求效果的最大化。

五、立足理解,品读感悟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从读得正确到读得流利,再到读得有感情,这是不言而喻的。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技巧、摹仿入境、“评读”求新的基础上,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把课文读熟,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读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带着对文章的情感读文,让自己的情感在读书声中流淌,从而感悟出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一个比较理想的追求吧!

7.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七

一、首先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二、积极预习,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字典是最好的老师, 我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准备一本字典。每次上新课之前, 我总是先让学生自己动手预习, 遇到不认识的字, 要看准字形, 在字典上查找字音, 先“读”为快。要求学生一定要把字音读准确, 朗读过程中不能添字也不能减字, 不颠倒重复字词, 严格要求学生反复诵读, 达到文畅气顺的地步, 预习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也顺应了部分小学生好动、多动的生理习惯。

三、以精彩的范读, 激发学生模仿式朗读的兴趣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激昂, 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老师的范读, 能引起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引发他们的共鸣,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 领悟能力低, 但模仿能力强, 抓住这一特点, 在教课文朗读时, 先让学生通过多听几遍录音, 把语音读准, 把重音、停顿读好, 掌握好轻重缓急, 然后再做好范读, 激发学生模仿式朗读的兴趣。

四、反复诵读, 使诵读深入学生心中

在教学古诗时, 我总是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 然后采用领读、赛读、唱读、扮演小诗人读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接着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之后再次让学生诵读, 使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反复诵读时感情也会更进一层, 而反复诵读又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作为一种学习、鉴赏的方法, 吟诵对学生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创设体验情境, 读出真实感情

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写道:“学者求神气, 而得之音节, 求音节而得之字句。”又进一步写道:“积字成句, 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 合而读之, 音节见矣, 歌儿诵之, 神气出矣。”只有读准了字句, 才能掌握音节;只有熟练朗读, 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 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出“神气”, 与文掌产生共鸣, 并内化形成自己的情感意志。也就是说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学, 然后再上升到对文化的品味、鉴赏的层次。正如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读写例话”中所要求学生试着做到的:“把心放到文章中去,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生, 尤其农村的小学生生活面窄, 不可能一下子唤起那么多包含在文字中的生活场景, 也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时我们就要领着学生们去读。一篇文章, 在熟读几遍以后, 我就要求学生放下课本认真想一想, 仔细揣摩一下文章的思想感情, 并相互探究从课文中获得的不同的真切感受。任何一篇文章, 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 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稍显含蓄的感情, 只有读者用心去读, 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味”。在朗读过程中, 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所熟知的生活场景或画面, 读“山”能有“峨峨兮若泰山”之感, 读“水”能有“洋洋兮若江河”的怀想。汉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它是最适合朗读和吟诵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 掌握最牢。在语文教学中, 对于每一篇文质兼美且能让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的文章, 我觉得都应指导学生反复地读, 充分地读, 在读中不断加强自身内心的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 则与我为化, 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目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 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 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 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 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摘要:朗读是一种需要发出声音的阅读方式, 无疑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是阅读的起点。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培养

参考文献

[1]马俊华.浅议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8, (07) .

[2]纪德松.浅谈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J].新课程学习 (综合) , 2010, (08) .

[3]林淑英.语文教学必须强化朗读训练[J].南平师专学报, 2007, (03) .

[4]张校铭.朗读——训练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J].成才之路, 2010, (03) .

[5]林锦玉.浅谈朗读教学[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9, (S2) .

8.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朗读兴趣; 培养;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064-001

《新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用重大。学会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好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听故事,激发朗读兴趣

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特别喜欢听故事,为此,我每天中午抽30分钟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只要我一说:“接下来的时间,故事大王要来讲故事啦!”孩子们马上会安安静静坐着听故事。对于故事内容,也有针对性的挑选孩子们十分熟悉的故事,如《青蛙王子》《狼和七只小羊》《哪吒闹海》等,读时注重感情色彩,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常常听得如痴如醉,下课铃响了还意犹未尽。曾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故事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为什么你讲的感觉就不一样呢?听了还想听。”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原来自己所熟悉的故事能变得那么精彩啊,学生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朗读的魅力。还有学生说:“老师,我能不能也当一回故事大王啊?”我笑着说:“好啊,你认真听,好好学,努力练,也许下次故事大王就是你啦。”我想,这就是我要的效果: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拍手读儿歌,触摸朗读的门槛

光有兴趣远远不够,低年级孩子刚刚接触朗读,很容易拖调,即使老师给予纠正,但不一会儿就会再现,所以在教学拼音时,我把每一课的拼音用儿歌的形式,让学生拍手打节奏读。如教学iuü时,我带领孩子一起拍手读儿歌: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驼,鱼儿见了笑呵呵。学生手、嘴一起动起来,精气神特别足,儿歌读得琅琅上口。有时课外练习中有小儿歌,很多学生也会边读边拍手,因为他们很喜欢这种简单的朗读形式。

三、借助文本语言,指导朗读训练

当大部分同学对朗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全班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朗读氛围,这时教师就趁势教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文本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

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学生对小松树的印象最深,都说小松树很没有礼貌、骄傲。接着,我让学生找找小松树说的话,请同学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并讲讲这样读的原因。学生有的把“喂”加重了语气,读出它的不礼貌,有的把“长得多高啊”加重语气,体现出它的骄傲,还有的把“你呢?”加重语气,说明它一点儿都看不起大松树,各有各的道理,经过一整合,小松树的话读得像模像样。但是,我认为小松树的这句话并不只有这一种朗读,我请学生把描写大松树和小松树生长位置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再读读小松树的话,看看还能怎么读?学生一开始满脸疑惑,一遍不够再一遍,终于,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喂,朋友。’读时可以响一点,拖一下调。”“为什么呢?”“因为小松树长在山上,大松树长在山下,距离比较远,就应该这个样子说话。”“你能示范一下吗?”学生立刻读了一下,顿时,很多同学情不自禁地点起了头,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又如远离学生生活的古诗《悯农》,学生无法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悟这首诗的内涵,这时,我先通过部分字词的点拨,如:粟、四海、闲田,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然后再配三幅图:春天辛勤种庄稼图、秋天大丰收图和课本插图的农夫饿死图。学生看后只一遍就读出了古诗的意境。由此看来,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强,我们应扶放结合,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当然,由于各种因素,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有发音不准、唱读、漏读等现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是基础,教师必须确保学生能把字音读准,然后找出学生在朗读时容易读错的字词句,指导他们读准、读顺。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子的不同读法,掌握好朗读中句子的停顿、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四、注重评价鼓励,巩固朗读习惯

低年级孩子做事常常三分热度,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评价鼓励。因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继续坚持、好好朗读的强烈动力。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朗读好的同学,可以说:“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悟放进去了。”“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之星。”……给予他们肯定和称赞;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可以说:“如果你读得响一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那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给予他们信心和胆量;对于读错的学生,可以说:“虽然这句话读错了,但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你的勇气,再读一次,好吗?”……给予他们面对失败的勇气。适时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语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让我们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让无声的文字变成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9.浅谈小学生英语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九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流畅的朗读更有助于培养阅读的基本技能,也有助于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就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通过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爱朗读的兴趣

表演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如在教PEP小学英语 Book 3 Unit 5“ What would you like?”这一课时,我设计以学生表演对话朗读为主,开展各种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朗读的快乐,感受英语朗读的美感,这样不仅激发了朗读兴趣,同时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把握也相当有好处,同时又促进了其他能力的发展。

二、通过情境激趣读,激发学生爱朗读的兴趣

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能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在教学PEP小学英语Book IV Unit 5 How much is it?这一课时,我将讲台精心布置成了一个临时的柜台。进行模拟购物对话表演,我问:“谁想扮演老板?谁想扮演顾客?”一席话未落音,孩子们早已兴奋不已。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朗读欲望,学习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要朗读,最后让学生模拟表演朗读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完成英语朗读,激发了朗读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Can I help you?Yes.I want...,please.How much are they?They are...yuan.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说唱读,激发朗读兴趣

说唱是指在教学中有意的地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可以提高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比如在教服装类单词时,我将单词用于Chant中:My shirt is red.My jacket is blue.My dress is old.My sweater is new.在富有节奏的朗读中,便于学生记忆,再加之小组比赛朗读、男女赛朗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更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总之,朗读可以提高学生认读英语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10.低年级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

参赛作品学术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双阳区太平镇肚带河小学 教师 范丽娜

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双阳区太平镇肚带河小学范丽娜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最重要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顿读等现象很普遍,所以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为学生将来的语文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感情朗读;朗读水平;指导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小学语文《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话,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较低,唱读、顿读等现象很普遍,所以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那么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呢? 我根据自己的初浅探索与观察所得,总结出了一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方法:

一、激发朗读兴趣,使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们知识还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采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山村》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就身临其境的外在山村中一样。

2.表演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教《猫和狗 鸭和鹅》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小猫、小狗、小鸭、小鹅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

3.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里特点,我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二、教给其读书方法,使学生有“秘方”的朗读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

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秘方”,变“我要读”为“我会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更多的是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

教师要加强领读和范读。儿童的模仿性很强,教学中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范读时要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事实证明,学生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老师范读,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师的正确领读,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学生在跟读中不但能学会断句,领会文意,展开想象,还能体验情感,发展智能。

三、融入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有一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如在学习课文《比力气》时,朗读大力士向阿凡提挑战时,是带着一种对阿凡提不懈的语气;在阿凡提在接受大力士挑战后而轻松的打败了他,大力士的朗读时的语气的与之前截然不同了,这就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多角度评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感染自己和其他听众,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四、多角度评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尤其喜欢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和赞美,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足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双向互动,师生互评。

(1)教师评。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为低年级学生识字较少,阅读中出现的大多数新字要靠拼读来解决,这就决定着低年级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把文章读得非常熟练,只要读得基本正确、流利,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如果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快乐、伤心、喜欢、讨厌等感情来,就要给他鼓励。比如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

(2)学生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因为来自同伴的称赞和认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归属感等。学生相互评价的方式很多,可以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也可以找对子互评。

2.学生自我评价。

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读得感情还行,就是声音有点小。”我说:“再大点声读好吗?”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声音响亮又有感情。

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精讲多读,课内外相结合。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提高其朗读的能力。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体会不同文本的“有感情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朗读指导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以使我们在朗读指导中真正做到得法、得当、得力。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9月

【3】《小学新课程背景下的优秀教学案例,小学语文》中国文联,2011年3月

【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山西教育报刊社,2011年6月

11.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一、创设开放性朗读氛围

在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要使学生“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两只鸟蛋》,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配表演角色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教师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善恶,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可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学好物理、化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学好数学,对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进入高中以后,许多学生数学成绩下降,而其中不乏小学、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造成高中生数学成绩不佳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一、影响数学成绩的因素

1.基础较差

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大部分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数学成绩不错,其实他们“欠”了很多“帐”而没有意识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欠”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帐”,他们把精力花在了解难题上,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二是“欠”运算之“帐”,在初中阶段,重“推理”轻“运算”现象十分突出。由于运算不过关,导致高中学习常常出现“会而不对”、“错而不会”的现象。由于欠帐较多,影响高中课堂的学习。

2.被动学习

有些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如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而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等。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法不当

相对说来,高中阶段学习具有知识量大,难度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很多学生对此了解甚少,仍沿用初中那一套学习方法对付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欠思考,理解问题肤浅,不善于记忆,不善于归纳和总结。相反,有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比别人“聪明”,课堂上盲目应答,长此下去,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懒惰习惯,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二、提高成绩的主要措施

1.仔细阅读教材

通过仔细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逼迫”那些不愿动脑筋的学生不得不去思考问题。一般可要求一节课内容阅读两次。第一次上课前阅读,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时,不能象蜻蜓点水或看小说一样,因为课本的编写是专家长期学习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完成的,因此要求学生先逐字读,后逐句读,再逐段读,最后整节读,最大限度地读懂各字、句、段的含义,归纳本节内容的“中心思想”,对本节知识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次是课后阅读,对所学课程研讨后,检查、总结自己的阅读情况,哪些地方没有读透,带着问题再阅读,并在书的四周空白处记上一些自己的简要体会以及有利于记忆的、带提示性的只言片语,以便随时查阅,方便学习。

2.学会认真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题多想。在解题的学习活动结束后,要求学生进一步去“想”,这道题运用了哪些概念?主要考查了什么知识点?能不能变?能否推广?推广后有多大价值等等。我们知道,有些证明题方法简单容易,其价值往往也不被人所注意,然而在这简单容易中却潜藏着不凡,可启发学生用常规方法给出证明后并未罢休,而是请学生思考,有没有非常规证法?经师生共同努力,又给出了九种方法,用到了二次函数、函数的值域、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三角中的万能公式、椭圆的离心率、定比分点、直线的斜率、均值不等式等背景知识,而且发现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结论可以加强。此外,还向学生指出,上述九种证法渗透了方程、函数、数形结合、等价变换、分类讨论等常用的高中数学思想,使学生的思维范围得以拓宽。

3.勇于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要勇于提出问题,尤其是反提问题。课堂上要打破“老师提,学生答”的传统,让学生反思后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向老师提出问题,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水平和能力的空间。

4.防止急躁情绪

高中生毕竟年龄不大,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比较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5.加强课后辅导

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们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单位: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实验高中

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效果极佳。

三、教师进行范读引领

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

四、重视重点字词的挖掘

一般说来,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首先可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地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之中,真情实感才会自然流露。

五、训练朗读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使学生得到不同形式的训练,这可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提高朗读水平。自由读可使学生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默读可给学生细细品味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发挥特长。

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组织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培养,以利于语文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上一篇:最新竞聘会计营业室副职演讲材料-精品下一篇:骄傲的褒义词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