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探讨(精选2篇)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探讨 篇一
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调查研究
----XXXX智障人士服务机构为例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背景:
1、智障儿童现状:随着工业社会以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全世界智障儿童总数也有所增加。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有600万以上的智障儿童。这是一个不小的社会群体。对于这一社会群体,应当怎样更好地关心帮助他们,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章“特殊教育”中,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我国残障人的绝对数量庞大,残障人士特别是智障群体在我国社会的“弱势”和“边缘化”程度比较突出,且学龄智障儿童少年的教育福利普及不广泛,智障儿童的生存、教育、康复与发展状况颇令人担忧。由于甘肃省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社会公众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度与认同度普遍不高,社会捐助也不是太发达,导致我省大部分的智障儿童生活能力是否足以在社会中正常生活还是值得深思。
2、生活技能的重要性:生活能力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教育”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员所接受,并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因素:那么对于智漳儿童的教育而言,培养孩子们的生活、生存能力就更加重要了。《智力障碍儿童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智障儿童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为智障儿童中的绝大多数人走出校门后,首先面临的是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对智障儿童的护理和照顾是有时空限制的,别人不能跟他们一辈子,终究还得孩子自己独立生存,无微不至的替代不等于孩子生活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确立研究目标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们学会生活技能,能够自主自立上,能够更好地生活他们将来要融入社会,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共处所要碰到的问题是很多的,所以说对他们而言,诸如购物、向人问路、乘车、使用公共设施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就很难适应家庭和社会的生存:换句话说,特殊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学会生存技能,将会比学习概念化的文化知识更有实用的价值。意义:
(二)文献回顾
(1)国内研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研究都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智障儿童外显或潜在的限制和障碍的补救教育方面,或者聚焦于对智障儿童人格特质的一般描述,较少有研究者从智障儿童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出发去研究他们。方俊明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在人格特征方面表现出期望偏低,行为动机不强;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意志力薄弱,容易受暗示和别人驱使。张文京认为智力障碍儿童在个性方面存在缺乏主动性,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暗示,脾气固执;失败期待高于成功期望;动机不足,求知欲欠缺等特质。何华国认为智力障碍儿童人格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如高焦虑、消极、固执、缺乏信心、拒绝、退化、压抑等。李柞山曾采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和《内田一克雷佩林心理测验》对77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测查,得出结果:认为相当部分智力障碍儿童存在着人格问题,前者健全人格为68.83%,后者为38.98%,也就是说智力障碍儿童可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张福娟等曾利用《缺陷儿童人格诊断量表》对智力障碍儿童的人格特征与正常儿童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格因子方面,适应性和分化性因子发展较差,自我发展性因子较好。众多的研究都证明了智障儿童虽然在某些人格因子上存在着问题,同时也表明了他们的能力具有可发展性、可塑造性,具备发展能力的可能性。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以“自我概念”为中心,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机会成为充分发挥机能的人,以及“以学生为中心”对儿童提供支持等观念对培养智障儿童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积极启示作用。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探讨 篇二
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东莞启智学校
廖健华
随着对智障教育研究的深入,如何教育智障孩子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并最终融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既是智障儿童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特殊教育工作者教育的重点。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生活能力”为核心,对不同类型的智障学生进行生活训练与研究,不断探索“生活教育课程”改革的方法,着力提高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构建生活化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实际生活需要
培智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而生活化的教育课程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基础,我们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核心,开展生活化教育,建构个性化的生活教育课程。
1.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陶行知说过:“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智障儿童日后要独立生存于社会就必须掌握农、食、住、行几个领域的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我照顾,自我服务。因此,我们从智障教育的社会需要,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发展需要出发, 着力构建促进智障学生获得生活实际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目标的生活化课程体系,通过教材自编、选编、借鉴的方法,适当增加在生活自理、个人卫生、交通工具、饮食卫生、家居安全、服饰选择、休闲娱乐等几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将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生活。
2.创设贴近生活的场景,力求教学形式的活动化。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我们采用“生活情景创设”和“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模拟生活的情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因此,我们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出发,用他们熟悉的场景、环境、生活方式创设教学场景来唤醒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玩中学、做中学;运用情景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生活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手段让智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适应生活的经验,提高他 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如我们把学校的校道画上斑马线,校道装上红绿灯装置变身成马路;把校医室装扮成社区医院的门诊处,设置小超市、银行、家政室等公共生活情境模拟的教室,让学生在精心布置的校园环境和生活模拟教室中主动地学习和体验。
3.打造社会化课堂,增添课堂教学新的活力。
根据每个智障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我们开设家政服务、园林绿化和中式烹饪等生活课程,利用家政教室、生物园开展劳动耕作教学,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同时,我们着眼于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和终身发展的考虑,积极开展社会化的课堂,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到大自然、社区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在生活实践体验中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能够在一定程度参与社会生活,获得更为独立的生存能力。如在“乘车”这一活动中,我们带学生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亲身体验乘车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怎样去看站牌、拦车、买车票,还有上车时和在车上的注意的礼仪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乘车的能力。
二、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同步,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在做好学科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训练课程来最大限度地补偿缺陷,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1.开设生活指导课。
提高学生的生活劳动能力是基于智障学生的基本生存的需要。因此,我们开设了生活指导课,编写了《生活指导教程读本》,从早上起床后的洗刷、洗澡、穿衣、叠被等生活常识开始,培养学生在个人洗漱、寝室整理、餐具清洁、餐厅礼仪和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同时,我们还定期开展“整理书包”、“穿衣服比赛”、“劳动小能手比赛”、“我是妈妈的好帮手”和“我是小厨师”等主题劳动技能的展示活动,把生活教育训练与学生平时的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2.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课。
针对多动症、注意力障碍、运动协调障碍和自闭症等学生的不同差异,开设 2 感觉统合训练课程,通过滑板、按摩球、滚筒跳袋、蹦床等多种训练器材来制定相应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发展感知觉、平衡、空间知觉等方面的训练,刺激大脑功能,提高他们有效地提高行为协调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基础。
3.开设可视音乐治疗训练课。
针对情绪易失控,行为缺陷的自闭症学生,老师制定个别康复措施,通过电脑媒体等手段,将听觉和视觉有机结合,使音色,旋律,节奏,色彩,形状的变幻融为一体;通过多重感官和刺激,对智障学生起到唤醒,催进,激励,抚慰,宣泄等精神心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掘大脑潜能,帮助智障学生调节过激情绪,控制的不良的行为,有效解决他们身体、情绪、行为感知的障碍和缺陷。
4.开设图形操作课。
我们教师自己开发了一套图形操作系统,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利用电脑触摸屏终端学习,通过手指点击、拖拉的方式,使手、口、眼、脑等多感官同时参与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了学习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的课程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观察和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
5.开设“3.3.3”训练课。
“3.3.3”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杨玉英教授在经过20多年对儿童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探索研究过程中,从培养儿童“反思脑”的角度发明了一套全面开发儿童大脑潜能的学习工具与培训方案。老师们通过运用学具操作开展各种题型的精细动作训练,让学生的手、眼、耳、口和脑的学习器官功能全面调动协调起来,训练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及注意力,开发大脑潜能。
三、挖掘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回归主流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任务就是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挖掘教育的资源,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教育契机和平台。
1.善用社区资源,让社区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智障学生的学习必须是存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之中,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我们的做法是社区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冲破学校围墙,让智障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生活中去学习。因此,我们生活中的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警务室都成了我们学生生活实践的校外课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到菜市场里学习买菜、3 到邮局里寄信、银行里学习存钱、医院门诊部学习看病等,让学生在社会中了解这些场所、设施的规范和功能,懂得怎样去适应和运用,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能力,从而培养智障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
2.善用媒体资源,让现代技术提升学生的生活的品质。
在教学中,尽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多种媒体,为学生制作了大量的图片、课件以及生活素材,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将图像、音响、语言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用媒体把社会生活带入课堂,精美逼真的图画世界,为学生创造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学习使用电脑,用office系统编辑文档、用绘图软件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画、学会上网浏览信息、使用QQ与人交往、上淘宝网购物等等;开展音乐欣赏、电影欣赏、摄影欣赏、网上游戏等主题课程,让学生也能发现美、欣赏美,享受文艺生活之美;教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学会打电话和发信息,让学生也享受现代科技带给我的好处,提高融入现代社会的能力,提升生活质量。
3.善用自然人文资源,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东莞市人文、自然资源丰富。为此,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我的家乡——东莞”,把东莞的历史名胜、城市发展情况、特产、福利企业的情况以及对本地的残疾人优惠的政策法规等都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城市生活环境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人并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开展积极开展“家庭亲子游活动”,让家长带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体验生活,到市科技馆、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等地方参观学习,带孩子们到公园中体验大自然,让学生在游玩中认识动植物、认识东莞杰出人物、风土人情等等,从而拓展学生的生活知识和技能,增强孩子们对东莞、广东等人文环境的认识,增强了亲子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家庭生活的幸福感。
4.善用社会企业资源,让学生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
每一个特殊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最终都要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成为自强自立、自食其力的生活劳动者。作为学校,我们主动争取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机构和企业资源,建立校外教育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为他们回归社会、融入社区生活迈好坚实的起步;学生毕业时,及时把学生资料送到市残联就业部,参加残联组织的一些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后,残联根据学生 4 实际情况,推荐市残联属或镇区残联属下的企业、工厂做一些适合他们的工作。同时,有很多的爱心企业也愿意为残障学生提高供自立的舞台,在企业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智障学生也能成为自食其力、为社会做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智障儿童生活技能探讨】推荐阅读:
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幼儿语言教学10-12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07-21
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10-13
关于现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讨11-16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加强审美意识培养的探讨07-23
运用字理识字 提高识字效率09-24
个案工作在家庭暴力妇女维权中的运用探讨09-11
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