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业发展现状(精选8篇)
1.国内渔业发展现状 篇一
信阳市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发展现代渔业的几点思考
到2010年底,河南全省水产养殖水面达259898公顷,~2001年增加83466公顷、增长47.3%,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9.4万吨,LL2OO1年增3168.5万吨、增长221.7%,水产行
业总产值达162.3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o16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492元【1】。水产品总产量在全国内陆省份排名第六位,渔业已成为大农业中最具生机、最富活力的产业之一。)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河南省渔业二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拉动全省渔业整体实力提升的一大动 力。全省渔用饲料厂发展到121家,年生产能力150万吨,年产值l5亿元。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2家,生产水产加工品20多种,加工能力达到4万余吨,产值8亿多元。各类休闲、观光、度假、垂钓等休闲渔业企业3000多家,生产基地及经营利用水面达80多万亩,直接安置就业人员1O万多人,年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年综合产值2O多亿元。昔日破旧荒凉的养殖场,今天已成为人们节假日游玩休憩的理想之地,休闲渔业正在成为新时期的亮点和水产经济新的增长点。)行业素质明显提高
池塘、网箱集约化养殖生产技术保持较高水平,主要养殖区优质苗种、优质颗粒饲料及渔 业机械(增氧机、投饵机等)基本普及。养殖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自郑州、洛阳两 个高产连片商品鱼区上世纪末相继出现“拉网队”H 后,主要养殖区的生产作业,基本上实现了社会化服务,从养殖技术咨询到苗种下塘、饲料供应、鱼病防治和产品上市都可以通过电话搞定。水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化分工越来越细,全省已建成各级各类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50多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水产品批发市场2个),在拉动市场供求和水产品价格调节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水产品质量呈现良好局面,全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126个,面积106.32万亩,占全省养殖总水面的27.40%。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名特优养殖品种、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均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黄河鲤鱼、淇河鲫鱼、河蟹、小龙虾、中华鳖、黄鳝、青虾、泥鳅、甲鱼等优质水产品种发展较快,养殖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正在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渔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渔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渔)村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基础。发展现代渔业,对促进渔业和渔村经济发展,实现渔民持续增收,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对渔业率先在大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渔业资源处于高负荷、超负荷的运行状态,不仅海洋渔业资源得不到恢复,反而由于渔业回报高、致富快这一产业特性,使得人们热衷于渔业生产和对渔业投资,致使渔业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此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7年我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表明在经济规模上已具备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基础条件。
(一)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渔业可持续发展。为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需发展现代渔业,实现我国渔业从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从扩张规模向提高效益转变,从资源消耗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变。从渔业的功能上来看,人类动物性蛋白质摄取量的16%由水产品提供,过去一直强调渔业要保障水产品供给,让老百姓特别是传统节日的餐桌上有新鲜美味的水产品。现在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渔法,而且还要创造食鱼文化、海洋信仰和海洋民俗等。同时,现代渔业对渔民生产、渔村生活、生态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和依赖性,特别是生态环境与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二)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业产业效能。渔业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长期以来一直贯穿于第一产业(捕捞和养殖业)、第二产业(造船、渔机、渔具渔网、渔用兽药和饵料制造业以及水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物流、营销和休闲渔业等其他服务业),形成产供销、渔工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结合的渔业产业链体系。在传统渔业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捕捞和养殖业的发展,明显优于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而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且产业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差,这些严重影响了整个渔业产业的效能的提升。而现代渔业的目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科学技术和设施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者素质,形成渔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因此发展现代渔业将有利于提高整个渔业产业链的效能。
(三)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保证水产品质量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渔业产量从536万吨增加到6000万吨,1996年以来渔业产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4.8千克增加到25千克以上,与欧盟国家的消费水平基本持平,居世界第四位,比世界人均消费量16千克高出约56%。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1979年4.41千克提高到2006年的40.46千克,使我国的水产品市场结束了长期以来的供给短缺局面,实现了总体上的供求平衡。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已从单一对数量的要求,提高到包括数量和质量安全的更高层次,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目标。
(四)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提高渔民收入。渔业作为大农业重要的组成部份,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末全国有渔业人口2040万人,渔业劳动力近1260万人,渔业总产值44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0.5%,渔业经济总产值近8580亿元,渔民纯收入6180元。1978年至2006年渔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3.5%,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69亿美元增长到136.6亿美元。与此同时,非渔业劳力也大量参与渔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可见渔业发展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渔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要继续发挥渔业在增加渔民收入和扩大就业方面的作用,就必须发展现代渔业,促进渔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五)发展现代渔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现代渔业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改变了过去单纯追求水产品数量和渔业GDP的观念,更加注重渔业、渔民和渔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现代渔业的发展将有效提高渔区社会组织化程度,从而有利于维护渔民合法权益,实现管理民主、生活宽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渔村。同时,现有渔业经营体制中的水域滩涂、渔业权渔业等权属性质、经营主体以及生产方式,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础保障,需加以稳定和完善。要切实考虑渔民的利益,以自愿、平等、有偿、等价和诚信等原则,通过组建法人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实现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体现和维护渔民的基本权益。
综上所述,渔业不仅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渔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只有渔业、渔村、渔民的全面发展和渔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才能加快推进现代渔业的发展。
二、发展现代渔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不是渔业强国。主要表现在: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
(一)粗放型渔业发展方式并未完全转变,渔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国渔业目前仍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高耗能、数量扩张型的传统生产方式。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产业化集中度低、资源利用度低。在海洋捕捞方面,以海洋捕捞为主体的格局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低水平重复投资(小马力、小吨位渔船)和渔业劳动力的过度集中,造成了区域性渔业产业结构趋同,劳动生产率较低等问题。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之中,第一产业的产值约占总产值的54%,第二产业为32%,第三产业仅占14%,这表明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结构层次较低,过度集中从事海洋捕捞业造成了渔业资源的枯竭和捕捞效益的下降,同时也造成了资金投入的大量重复和生产力的极大浪费。
在水产养殖方面,一直以贝藻类等产值较低的生物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内部存在严重趋同和经济效益低下的低水平经营现象,尤其是沿海不同地区养殖单产差异较大的状况,反映了沿海养殖业的粗放经营现象十分普遍。
二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资源衰退。随着海洋资源环境的恶化和国外市场形势的变化,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着保护力度不足、压力过大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仅2006年全国发生渔业污染事故1089次,其中直接经济损失就达3.16亿元,对渔业生产、水产资源和渔民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同时,近年来水域滩涂围垦、港口船舶工程、水利水电等涉渔建设项目的大量增加,对渔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据资料介绍,像浙江舟山这样以捕为主的重点渔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各种船舶航行频繁,使海域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的污染。2006舟山海域严重污染面积达7930,占总数的39.26%;中度污染面积达5530,占总数的27.38%;轻度污染面积达3611,占总数的17.88%;三项合计污染面积占总海域面积的84.52%。尤其是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替代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地竞相大力发展船舶工业,已建或正在兴建的大型船舶(造船)基地,如不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使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渔业资源进一步衰退,并给渔船生产、补给和渔民生活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在渔业基础设施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连续四年发出一号文件,对新农(渔)村建设、农(渔)民增收、现代农(渔)业等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深受渔农民欢迎,极大地调动了渔农民生产积极性。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资源税,与税费改革之前相比,渔民负担进一步减轻;2007年国家用于三农的支出达4318亿元,比2006年增加22.8%;为渔业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此外,“九五”和“十五”期间,国家和地方财政在渔港建设、海域环境污染治理、渔用柴油、渔民培育、渔用饲料、海洋捕捞和养殖业保险等方面,实施直2007年中央财政各项农接投资和综合直接补贴相结合,投入力度逐年扩大,(渔)业补助资金526亿元,其中中央对渔业基本建设投资61.3亿元,仅渔用柴油一项补贴就达54.3亿元,但是国家的各项惠渔政策,很大一部分被渔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所抵消,渔民的实际收入并无明显增加,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并未完全建立。从总体上来看,渔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渔船等设施规模较小,功能陈旧老朽、落后失效等问题比较明显,抵御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比较薄弱,渔业发展的承载力比较低下,导致渔村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缓慢。
(二)教育科技投入不足,渔民权益难以保障。在教育投入方面,政府对渔业劳力的投入严重不足。我国现有渔业劳动力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化程度只有初中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渔村人力资源无论是文化程度、专业结构,还是在年龄层次、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2006年舟山全市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8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为983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为27151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为2076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64人,分别占渔业劳动力的0.05%,1.97%,54.53%,41.70%和1.75%。2005年,舟山渔区拥有各种人才总数为1387人,其中第一产业757人,占总人数的54.57%;第二产业345人,占总人数的24.87%;其他295人,占总人数的20.56%。从专业结构上看,技术型人才170人,占总人数的12.25%;经营型人才371人,占总人数的26.75%;生产型人才846人,占总人数的61.00%。从年龄层次上来看,40岁以上872人,占总人数的62.87%;40岁以下515人,占总人数的37.13%。从培养方式来看,上述各种人才中仅420人受过培训教育,其中由技术推广机构培训的人员为390人,占总人数28.12%,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仅1人,占总人数的0.07%;渔农业职业学校仅29人,占总人数的2.09%;其余967人则完全依靠自学、师承等方式,占总人数的69.72%。由于渔民教育文化素质低,较难接纳、消化、吸收新的渔业知识和技术,对新事物、新技术、新信息的认识能力相对缺乏,造成许多先进技术和设备无法推进和应用,难以适应现代渔业建设的要求。
在科技投入方面,长期以来,我国渔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队伍比较薄弱。从渔业科技投入来看,2005年中央对渔业财政投入10.8亿元中,仅有3.9%资金用于保护区建设和科教推广,渔业科技投入占渔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010%(2005年渔业总产值为4180.48亿元),大大低于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可见对渔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和重视度不够。从渔业科技队伍来看,渔业科技人员流失、经费紧张、队伍不稳,科研工作和技术推广难以展开。从渔业科技成果来看,突出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少,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更少,一般性、重复性科研成果多,科研成果鉴定的更多。
在渔民权益方面,长期以来在海域的使用权问题上,一些地方开发无序,使用无偿,利用无度,甚至出现了海洋的“圈地运动”。由于当时为鼓励浅海滩涂的经营开发采取“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且各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普遍低于农地使用价格等因素,各地填海围堤的积极性高涨,围堤造地速度快、范围广、面积大,乱占滥用海岸线和海域资源,这不仅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和空间的巨大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降低了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同时,海域拍卖、滩涂围垦、项目建设等现象逐渐增多,造成渔民“失海、失滩”现象严重,渔民得不到合理补偿,基本生活环境受到严重侵害。加之渔业的比较利益相对低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和领域,致使港口、海岸线等渔业资源被无偿占用或改作他用,渔业生产条件受到严重影响,生态资源环境破坏严重,渔民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严重影响渔业的持续发展和渔区社会安定,进而加剧了渔村、渔民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渔业产业竞争力相对较低。一是行政管理主体责任界限不清,现有监管能力与法律赋予的职责不相适应。对水产品安全在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以及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等原因,造成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成本过高。面对众多企业和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方式,我国公布的《食品卫生法》和其它食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责任制度,但概念不完整,难以涵盖食品安全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基本特征,存在着立法内容不全,法律依据不足,处罚力度不强等现象,势必造成安全监督管理的缺位。
二是水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低,制造技术的高度化、集约化和水产品贸易的快速发展,一旦发生水产品质量事件,追溯原因和环节难度大。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仍然处于以渔船和池塘为基本单位,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缺乏合作经济组织的参与,无法对其生产进行统一规范。另外,生产现场和消费现场的分离也为那些市场经营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低下的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和个人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等不法行为提供了条件。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然影响我国渔业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近年来,水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在增长,但进口增长的幅度明显高于出口,水产品进口总额从1997年的12.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43.0亿美元,年均增长15.02%;水产品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1.4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93.6亿美元,年均增长12.9%,出口增长明显低于进口增加,与成为渔业强国的努力目标是不相称的(2006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29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8%)。挪威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400万吨,但其出口额达317亿挪威克朗(约为24.27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1%;日本2005年水产品产量为576万吨,但其出口量约为47万吨,约占总产量的8.16%,出口额达174.8亿日元(约合14.57亿美元)。表明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渔业生产国,出口竞争力相对较弱,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现代渔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渔业
目前,国际上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衡量指标是:产业总产出、资本投入、人力投入和制度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以上影响渔业发展方式的因素,来实现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在提高渔业总产出上,要依靠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发展方式。即通过工厂化养殖、抗风浪网箱养殖等设施来提高养殖水平;通过标准化、规模化等生产方式来提高渔业产量;通过渔业产业化来重新调整和优化渔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优质高效渔业来提高渔业产业素质,把水产品加工业、运销业、服务业等三次产业融为一体,延长渔业生产链,形成产业内部的互补机制来提高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渔业总产出。
二是在资金投入方面,要加大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这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与支持,政府可以通过综合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渔业支持补助制度。同时,政府还要为渔民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渔业创造良好条件和环境,鼓励渔民和社会力量加大对渔业的投入,充分发挥渔民在建设新渔村和发展现代渔业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渔民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科学养殖(捕鱼)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是在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要全面提高渔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新渔民。要大力加强渔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逐步建立以县(区)渔业技术推广站为中心,乡镇渔业技术推广员为核心,加大科技教育的投入,增加对渔民多层次的培训,既要面向渔船、池塘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使他们了解技术和信息,增加致富机会和本领,又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真正知法、守法、用法,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遵守国际渔业条约和法律法规。
四是在制度建设方面上,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首先要抓好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规范政府、生产者、教育科研、技术推广等主体的行为,形成“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渔业法律体系,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强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设,使其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渔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证。
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大力发展循环渔业,发展循环渔业是渔业生产、资源、环境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发展的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结构优化、规范经营、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逐步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强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内在联系,培养渔业自我增长机制,实行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在发展的理念上,要改变过去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增长方式。在发展功 能上,要积极推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资源环保型渔业技术。
(二)保护渔民合法权益,增加渔民收入
渔民是建设现代渔业的主体,而水域、滩涂是其基本生产资料,利用水域、滩涂从事渔业生产的权利是其享有的基本生存权利。然而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目前我国渔民“失海失滩”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又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安置。因此要提高渔民收入首先要确保渔民的渔业水域、滩涂经营权和使用权,保护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一是要运用法律手段,以《物权法》和《渔业法》为依据,切实保护渔民合法权益。二是加强渔业权制度建设,使渔民“捕有其海”、“养有其水”,同时要尽快建立渔业风险防范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渔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渔业保险制度。加强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应急体系的建设,提高渔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确保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渔民的收入。一是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将分散的水产养殖者个体、企业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养殖,实施产加销和渔工贸一体化。二是针对鱼价低、卖鱼难、渔民增收难的现状,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步伐,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三是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品牌战略。要坚持以质量创名牌,依靠名牌闯市场,以品牌战略带动企业管理,带动市场开发。同时要强化品牌管理,深化品牌意识,加大企业文化建设力度,提升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家要在财政和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渔业保护政策的做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渔业法律法规,形成渔业的长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渔民的利益,保障渔业可持续发展。新的财税体系应更加切合国家产业、企业发展要求,制定有利于资源环保型、技术创新型的财政和税收政策体系。
(三)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
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可以依靠水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自律,消费者的市场选择,法律法规三方面的力量得以实现。
一是激励生产经营企业将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GAP(良好农业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等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法引入到生产经营中来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培育理性的、挑剔的消费者,使在购买水产品时能够做到优质高价向市场发出正确的信号,防止水产品“柠檬市场”的形成。三是政府要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等正式制度安排,来规范渔业生产者行为,保护渔业资源、生态环境,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加强对水产品供应链的监管来确保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渔业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体系的竞争,而不是初级原料的竞争。除水产资源、资本和劳动力外,应包括科技、管理、市场营销和企业家等一系列内在要素的综合竞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务之急是要从发展现代渔业的关键和薄弱环节抓起,尽快建立产业支撑体系,扩大渔业产业规模,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扭转资源衰退的局面,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渔业,推进渔业产业特色化、安全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提高渔业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现代渔业的建设水平。
[1]王建新.河南省“十一·五” 期间渔业发展形势浅析[J].河南水产,201l,(2):4—5.
2.国内渔业发展现状 篇二
一、舟山传统渔业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 舟山渔业经济飞速发展, 由于渔船数量的增加和功率的增强, 使得捕捞强度加大, 而这种强度早已超过了渔业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 破坏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 导致主要经济鱼类, 尤其是底层鱼类资源的减少, 舟山渔场一度已经到了“无鱼可捕”的地步。尽管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 对于改善渔业资源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禁渔期之后大肆捕捞、非法建造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超强的捕捞压力使一些原已经被破坏的资源 (如大黄鱼、墨鱼) 无法得到恢复, 使一些品种 (如小黄鱼、鲳鱼) 出现种群退化迹象, 也使生物群落的生存空间转移, 出现汛期混乱。主要原因是舟山海洋渔业经济结构不够合理, 渔业产业结构未充分体现循环经济要求, 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一产业特别是海洋捕捞业比较庞大, 而海水养殖、休闲渔业、海洋生物等第二、三产业特别是休闲渔业发展滞后。
二、国 (境) 内外破解传统渔业困境的方式
类似于舟山传统渔业困境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发生过, 但是他们通过发展休闲渔业, 走出了传统渔业困境。比如日本, 日本到了上世纪70年代, 由于石油危机和世界主要沿岸国先后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管理, 出现了一个减船和渔业结构调整的大转变时期。在这个时期, 日本政府提出了“面向海洋, 多面利用”的发展战略, 实施了沿岸和近海渔场的整治和“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从而使渔业走出困境。比如中国台湾, 台湾地区近十多年来由于近海资源逐渐衰退, 远洋渔业也日益受到四面排挤, 加上船员劳力不足价格高, 使渔业发展面临各种困境。为了摆脱困境, 自1990年开始实施减船政策。为进一步引导渔业转型, 适应隔周休二日制实施后公民休假时间增加的需求, 在沿海港口渔区大力兴办休闲渔业, 帮助了“已近黄昏”的台湾沿岸和近海渔业“起死回生”, 被称为“建设现代化渔村和增强渔业活力的改革”。从上述国 (境) 内外休闲渔业的发展状态分析, 休闲渔业是传统渔业陷入困境后的成功转型。舟山目前处境与当年日本和中国台湾类似, 完全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三、发展休闲渔业的作用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 发展休闲渔业有着传统渔业没有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
1.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保护渔业资源和渔区环境。
发展休闲渔业, 把一些符合条件的渔船改建为只供游客游玩的休闲渔船, 减轻近海捕捞强度, 保护渔业生态环境, 从而有效保护渔业资源。休闲渔业更加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不仅增加经济收入, 丰富生活, 而且也推动了区域环境整治, 保护了渔区环境。比如日本, 为发展休闲渔业, 他们在沿海投放人工鱼礁, 建造人工渔场, 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 并采取各种措施, 改善渔村渔港环境。
2.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增加渔业的收入。
休闲渔业的兴起, 通过资源优化配置, 把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与现代渔业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一、二、三产业互相转化, 从而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如美国, 休闲渔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 同时还带动了渔具、车船、修理、交通、食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了社会就业。2001年休闲渔业的直接消费达415亿美元, 直接及间接经济总效益达1160亿美元, 创造了106.8万个工作机会和73亿美元税收, 参与各种休闲渔业活动的总人数达4430万人次, 占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
3. 发展休闲渔业有利于舟山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 旅游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和体验, 参与性、运动型、体验型强的休闲项目得到了更多游客的青睐。休闲渔业的魅力就在于高度的参与性和需求的个性, 不仅丰富了休闲体验, 而且增强了休闲乐趣, 适应了旅游市场逐步细分化的要求, 拓宽了舟山旅游业的新领域和新空间, 是舟山旅游业的新的增长点。
四、舟山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条件
舟山发展休闲渔业有着天然的优势条件:
1. 舟山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舟山位于中纬度地带, 具有独特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舟山海域夏秋海水清澈、海风凉爽, 蓝天、碧海、青山、岛屿、礁石、沙滩浑然一体的滨海景观, 有全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的普陀山, 滨海休闲度假胜地嵊泗、岱山、朱家尖、桃花岛等, 以及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定海, 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和渔文化, 这对发展休闲渔业是一笔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
2. 舟山有丰富的游客资源。
舟山地处长江“金三角”, 临近上海、杭州、宁波等经济发达城市, 因而舟山群岛成为这些城市的后花园, 他们外出旅游的首选就是舟山, 这为舟山发展休闲渔业提供了大量的客源。
3. 舟山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尽管舟山渔业资源受到破坏, 但舟山渔场资源再生能力特别强, 只要今后能够切实加强“双控”, 减少海水污染, 各类渔业资源会慢慢恢复, 所以资源优势还是存在。目前, 海区内共有海洋生物1163种, 其中沿岸近海鱼类365种、虾类60种、蟹类11种、贝类134种、藻类154种, 这对开展休闲渔业是一笔极具价值的有形资产。
4. 舟山有丰富的休闲渔业实践经验。
近年来, 大量的渔民转产转业, 利用自有渔村住房从事渔农乐, 到目前现有1800多家, 还有部分渔民利用渔船开展休闲活动, 休闲渔船达到了200艘, 有着丰富的休闲渔业实际经验, 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舟山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 舟山休闲渔业有着一定的发展, 特别是让旅客吃渔家菜、住渔家屋、赏渔村景的渔农家乐比较发达, 但是利用渔船从事海上休闲活动 (干渔家活) 的休闲渔业总体规模较小, 档次低下,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可以加快发展。为此, 今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加强引导, 形成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良好氛围。
休闲渔业作为新型产业, 还没有被广大渔民兄弟和社会各界充分接受, 依然把其作为辅助产业, 为此, 我们要广泛宣传, 向广大渔民和社会各界宣传休闲渔业独特的优势和美好前景, 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发展休闲渔业。同时, 各级政府更应该转变观念, 将休闲渔业作为新区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改变重传统渔业, 轻休闲渔业的做法, 把休闲渔业纳入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在政策、资金上对发展休闲渔业进行全力支持, 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向休闲渔业, 把舟山打造成全国最大的休闲渔业基地。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要专门成立休闲渔业指导部门, 指导管理全市的休闲渔业工作。市、县区旅游部门要对休闲渔业休闲项目的设计、休闲渔船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服务。其他部门也要从职能出发, 为休闲渔业提供优质服务。
2. 严格保护, 夯实加快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基础。
休闲渔业的基础是渔业, 若要休闲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必须全力保护渔业资源。为此, 在现有保护措施的基础上, 加大力度, 充分利用舟山群岛新区的有利条件, 先行先试, 在舟山率先实行舟山渔场区域准入制和配额制, 逐步减少舟山渔场的传统渔业作业, 避免过度捕捞, 建立与舟山渔场资源相适应的捕捞强度。要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违反“双控”政策和渔业法律法规行为;特别要防止假借休闲渔业之名, 违反双控政策的行为。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渔业法制法规的宣传, 强化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资源保护意识, 引导渔民实施海洋鱼类资源保护和增殖战略。
3. 规范运行, 提升休闲渔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
对休闲渔业项目要规范审批手续, 既要控制数量, 又要保证质量, 休闲渔业项目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和资源条件, 严格限制发展小规模和粗放式的休闲渔业项目, 禁止发展对环境和资源有严重破坏的项目, 可以运用行政手段在准入政策等方面实施严格的把关, 限制无序的、盲目的开发, 避免一些不健康、不适当的做法。对休闲渔船要落实安全航行、作业和防止环境污染的技术条件, 坚决不允许旧船和废船加入。按照高起点发展、精品化打造和规范化运行要求, 对新船的设计和建造层层把关, 确保精品, 督促休闲渔船配备配齐配优各种服务设施设备, 设计安全性高、趣味性强、对环境和资源无破坏性的休闲娱乐项目, 使休闲渔船能真实再现渔民的生活状态, 让社会了解渔民、关心渔民, 尽可能多的展现各地的“渔”文化。加大执法力度, 严肃查处违规作业、违规经营的休闲渔船, 保证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4. 培育人才,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休闲渔业经营队伍。
休闲渔业是集多种行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 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 为此要广泛吸纳社会人才参与休闲渔业发展。要把休闲渔业经营管理纳入到渔农民技能培训的项目, 加强对渔民发展休闲渔业的技能培训, 培育休闲渔业发展的后备力量。要对现有休闲渔业从业人员进行休闲渔业相关知识技能的再培训,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方海.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现代渔业信息, 2008 (10)
[2]柴寿升.美、日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
3.节水渔业与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三
关键词 节水渔业;淡水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节水渔业技术是指养殖过程中尽量减少大容量的更换水体,仅增加被蒸发的水量,并通过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养殖水体中的生态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使水质满足养殖生产的需要,提高养殖产品质量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节水渔业技术可大大减少养殖过程中水的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我国淡水渔业包括内陆所有适合养殖、捕捞水产品的淡水水体范畴,主要有工厂化养鱼池、普通池塘、家庭庭院水池、湖泊、水库、河渠和部分稻田等。其中,工厂化养鱼池实现出养鱼与种菜的有机结合,其采用的是工厂化集约式养殖模式,形成鱼菜共生的养殖系统。现阶段,我国最为先进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在江苏省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由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上海渔业机械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共同合作、开发,是我国工厂化渔业养殖迈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标志。我国多数天然湖泊生态系统中,由于生物多样性结构,其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污染自净能力。因此,具有较强的渔业发展潜力。在水环境允许的条件下,适当发展湖泊渔业生产也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还有一些湖泊由于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已经呈现出严重的富营养化,这类湖泊要对养殖规模、放养品种等加以严格限制,主要采用人工放流的方法,将“三网”的养殖面积降至最低。在选择养殖品种方面,主要选择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等为食,由于水体中的氮磷是水中浮游生物的主要营养来源,故滤食性鱼类可以有效降低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氮磷的含量,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改善及控制。
2 节水渔业养殖的技术要点
从某种程度上讲,节水渔业养殖技术是淡水渔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可大力发展节水渔业养殖,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保持良好的水源条件
对于淡水渔业生产而言,水源条件是保证其经济效益的基本物质条件,而发展节水渔业养殖,更是要控制好水源条件。在选择养殖地址时,水源条件是首要考虑对象。首先,引水的渠道不得经过污染区;其次,要对水体水质的相关参数进行仔细、全面的了解,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毒性、总氮、亚硝基氮、盐度等。在淡水养殖中,pH7.5~8.5的水体最为适宜;如水体pH值不到7,则可采用生石灰来提高水体的pH值。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溶解氧,否则鱼类可能会由于水中氧气不足而出现烦躁、呼吸加快等现象,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鱼类死亡。养殖过程中,饲料、肥料、水生动物的排泄物等会在水体中产生大量的氨氮,因此要注意水体的清理,合理投入饵料及肥料。养殖中后期可在水中播撒沸石粉
2.2 建立科学的养殖模式
要保证鱼类放养密度的合理性,才可维持养殖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促使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处于良性循环的过程中。对于淡水鱼养殖而言,养殖技术及养殖模式的合理性是决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丰富的养殖经验及技术水平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通常情况下,只有池塘水体中有机质污染与自净能力互相平衡的前提出,其生态系统才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如果池塘养殖密度升高,鱼类排泄物有所增加,会打破池塘自净能力与有机质污染的平衡关系,影响水质的稳定性,从而产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如鱼病增多、水质变坏、影响产量等。除了合理的放养密度外,还要注意放养品种的选择,突出主养品种,传统的放养模式为多种吃食性鱼同池混养的方法。现阶段,由于多采用配合饲料养鱼,故要改为以一种吃食性鱼为主养鱼的模式,不仅可起到改善池塘水质的作用,还可以将天然饲料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2.3 节水渔业水质调节技术
水质的好坏会对渔业养殖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故要保证水体质量,养殖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技术对水质进行调节。
2.3.1 水生植物
可以在养殖水体中种植一定比例的水草,如苦草、轮叶黑藻、金鱼藻等。只要保证水草的比例合理,就可起到改善水体生态环境、调节水体中物质流平衡的作用。
2.3.2 利用有益微生态制剂控制及改善水体
现阶段,在淡水鱼养殖中,光合细菌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方式,在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可吸收和消耗水体中的大量对养殖生物有害的物质,净化水质。
2.3.3 有益藻类也可起到控制、改善水体的作用
水体中的藻类并不一定都是有益的,有害的灌类大量繁殖会直接影响到鱼类的正常生长,为病菌的滋生提供条件,针对这种藻类不能单纯的用除藻剂去除,因为除藻剂除了会杀死有害藻类外,还会影响到有益藻类,且有害藻类大量死亡的过程中,会释放毒素,危害到水体生物。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种植有益藻类的方法,如小球藻、螺旋灌等。有益藻类可以将水体中过剩的营养物质吸收掉,使有害藻类失去生存环境,且有益藻类通常富含蛋白质,也是鱼类喜食的天然饵料。
3 结语
总之,要实现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宏观上讲要调整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从微观上看,要大力发展节水渔业养殖技术,并在实践中不停的探索,实现中国渔业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4.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四
我省休闲渔业发展有二十余年历史,起步于二十世纪80年代。近几年来,我省休闲渔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通过拓展休闲内涵,拉长产业链,与其他行业巧妙地结合,给休闲渔业增加了新的内容。形成了三大发展方向:一是从单一的垂钓观赏型向垂钓、观赏、品尝、休闲、示范等功能,向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具有以综合发展为内容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二是从单纯的休闲渔业生产向观光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和科普教育基地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都市型渔业新格局发展;三是从单项开发休闲渔业正向与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基地建设相结合,与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相匹配的区域化方向发展。据各市初步统计,全省现有休闲渔业场所5605个,垂钓场1842个,食鱼餐饮美食城560家,度假村180个;垂钓总水面38万亩;年接待休闲人数1200余万人次,安排就业5万余人,为渔民增收人均15元。全省休闲渔业直接产值达15亿元。已初步形成五大类型的具有本省特色的休闲渔业新格局。
(一)养殖垂钓型。这是从养殖渔业发展而来的类型。利用池塘、湖泊围栏养殖基地等渔业设施,以养殖鱼类为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垂钓业务的休闲渔业。与其他类型的休闲渔业比较,其特点是投入成本少、见效快。这是我省现有休闲渔业项目中较为普遍的一种,分布范围最广,大部分水产养殖单位和养殖户都有。如我省鄂城市鄂城区城郊62%的鱼池,3.2万余亩;华容区21%的鱼池,1.7万亩;梁子湖区23%的鱼池,2.1万亩的鱼池均以此方式经营。XX年年接待垂钓爱好者30万人次,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
(二)休闲垂钓型。指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它是我省休闲渔业发展的重点和亮点。如武汉市碧溪园垂钓休闲中心地处远郊,垂钓水面不足7亩,年垂钓经营额近50万元,加上住宿、会议接待、餐饮、文化娱乐等营业额近100万元;洪山区汤逊湖村是一个专业渔村,主要以养殖为主,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近几年先后有8户渔民投资建起了钓鱼台,每户经营垂钓水面8-10亩,预计今年平均每户垂钓营业额90万元左右,纯收入15万元左右。洪山区是我市休闲渔业发展最快的区域,全区现有以垂钓为主的场所200多处,预计年垂钓业的产值4600多万元,占全区水产行业产值的14%左右。据我们调查,经营垂钓1亩水面的收入是经营养殖1亩水面收入的10倍以上。垂钓休闲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开辟了又一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
(三)生态观光型。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集观景、休闲、度假、垂钓于一体。它是我省休闲垂钓业拓展与旅游业的结合,极具发展潜力,是目前休闲渔业类型中功能最强、项目最多、范围最广、利润最高的一种。全省目前有180余家。如鄂州市的红莲湖旅游度假山庄总投资3亿多元,集水上训练、度假、高尔夫球场、垂钓等为一体。另还有临江龙潭山庄、新庙日月潭度假山庄、西山街办仙人山庄、杜山樊湖公社、武昌鱼原种场垂钓园等,XX年年经营收入2亿多元。
(四)观赏鱼生产型。以观赏鱼(主要为金鱼系列品种)引进、养殖生产、经营为主的产业。该产业在我省刚刚起步,规模不大,品种不多,仅有20余个常见品种。现有养殖户几十家,养殖产量在1200万尾左右。采取门店、摆摊等方式专营销售或在花鸟商店内销售。年销售额为685万元。
(五)节庆旅游型。利用渔业资源,举办与渔业相关的节日形成特有的休闲类型。我省鄂州市近年来举办了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武昌鱼文化节,节庆推动了旅游,引导了渔业消费方向。XX年至XX年年开展的梁子湖旅游捕鱼节暨武昌鱼文化节,把经贸洽谈会结合进来,活动期间水产品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每年共有20万多人次的省内外游客到梁子岛及市区休闲、观光,品尝武昌鱼、红尾鱼、螃蟹,购买本地特产——优质珍珠装饰品及工艺品,直接带动旅游产业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
全省休闲渔业创造出了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拓展了渔业空间,又开辟了渔业新领域,从五个方面为建设水产大省注入了新活力。
(一)提高了渔业比较效益。从事垂钓与出售商品鱼相比,利润高,亩收入达到5000元—8000元,是单纯养殖效益的2—4倍,从而实现了渔业生产的高附加值。
(二)拓展了鲜鱼销售渠道。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养殖水平提高,鱼池单产越来越高,精养鱼池平均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销售开始成为难题。垂钓既解决了销售难题,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调动了渔民投资热情。由于休闲渔业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要,效益看好。在利益驱动下,休闲渔业成为水产业一个热门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渔民的投入积极性。近年来,每年有7%左右的渔民主动投入增添垂钓设施,开发垂钓、餐饮、娱乐项目,以吸引市民。渔民自身也因此建起了小洋楼,走上了致富之路。
(四)带动了养殖品种调整。由于垂钓者的要求越来越高,经营者要在市场上取胜,不得不顺应垂钓者的要求,主动调整养殖结构,开发名特优品种养殖,近年来引进的工程鲫、红鲫鱼、青鱼、斑点叉尾鮰等垂钓品种得到了消费者认可。
(五)促进了观光渔业兴起。打破了行业界限,使渔业从单一产品、单一生产格局中解放出来,如鄂州市通过梁子湖旅游捕鱼节和武昌鱼文化节,与旅游观光业结合,形成了新兴的行业,创造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我省休闲渔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的休闲渔业是渔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目前基本上以企业或个人自主开发为主,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同时也缺乏相应的规范标准和法律保障,使从业者的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等缺乏统一、适用的管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渔业的健康发展。
(二)休闲项目不齐全。我市的许多项目大多由生产性项目改造过来,存在着规模小、功能单
一、设施不配套、相关服务跟不上的问题,集观赏、垂钓、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休闲场所目前还需完善。另外,由于部分湖泊上经营餐饮,水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已影响到生活用水和鱼类的质量安全与卫生。
(三)经营管理不规范。休闲渔业需要经营者具有二、三产业经营、管理、营销的技能和手段,这对于以往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经营者来说,一时尚难适应。此外,许多休闲渔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卫生条件较差,整体形象不佳。
(四)宣传力度不强劲。观赏和垂钓品种少,观赏垂钓收入占生产经营总收入比例低,贡献率较低。多数业主靠建立关系发展自己的产业,宣传费用投入不足,媒体作用难以发挥出来;观赏的品种多以常规金鱼为主,名贵的金鱼、色彩斑斓的锦鲤和形状美丽的热带鱼很少;垂钓多限于鳊、鲂、鲫、鲤和草鱼等少数品种,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新、奇、特等品种的需求;观赏垂钓收入只占生产经营总收入8%—12%。
三、规范发展休闲渔业的对策与建议
从新认识,从新定位;把发展休闲渔业和创建水产大县结合起来,把发展渔业生产和增加渔民收入作为出发点,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态经营、保护资源、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湖泊和精养鱼池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建立起适应不同消费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项目,促进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
(一)规划先行,引导发展
1、建立示范基地。要集中力量,在武汉、宜昌、黄石、鄂州、荆州、孝感、荆门、黄冈、咸宁、十堰等地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即武汉汤逊湖渔业美食一条街、长阳清江渔业休闲度假区、大冶黄金湖垂钓游乐园、梁子湖渔业生态旅游区以及松滋危水库区、三峡库区,汉川刁叉湖、荆门漳河水库、随州大洪山库区、英山、赤壁温泉、丹江水库等渔业休闲、观赏基地。
2、发展相关产业。休闲渔业内容丰富,相关联的产业多。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积极调整渔业产品、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渔具、饲料、鱼药、水族器材等相关产业,要大力发展观赏鱼、观赏水生植物的种苗业,同时积极开发出具有渔业文化特色的产品,使其发展状大。
3、培植休闲品牌。发展休闲渔业要培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要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形成连锁经营,要按国际贯例,提供配套服务。要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诚信意识,提高质量意识,提高推介意识,开展广泛宣传。要实行品牌经营战略,唱响休闲渔业品牌,积极开展资源重组,鼓励资源向品牌企业集中,小企业向在大企业靠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打造湖北渔业品牌,加快渔业产业化进程。
4、保护资源环境。发展休闲渔业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休闲娱乐设施不能破坏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不能损害水生生物,不能直接向水体排放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拉级和有害物资,杜绝污染源进入渔区。要防止对资源过渡开发利用,严格执行渔业有关法律法规,控制围拦、网箱、捕捞和进入水体的休闲设施数量。要坚决取缔不符环境要求的娱乐设施,减少污染水体对生太环境破的破坏。
5、提供技术支撑。发展休闲渔业要注重将传统渔业与现代渔业结合起来,将渔业新品种的引进与原种的保护结合起来,将观赏、展示、娱乐与生产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十分警惕外来物种入侵和疫病传播,要严格引进品种的检疫,并控制在一定的养殖范围内。要积极探索最佳休闲渔业模式,开展休闲渔业的前瞻性、可作性研究,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科技水平。
(二)优化政策,扶持发展
1、资金政策。加强金融机构与开发项目的协调与联系,争取金融机构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的投资补助和贷款贴息。
2、税收政策。休闲渔业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种形式,仍应享受农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尤其在发展之初,有关的税费要做到免、减、缓,扶持休闲渔业的发展。
3、土地管理。建立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规范土地有偿转让。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只少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休闲渔业项目,应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
4、价格收费。对休闲渔业项目的水电供应,应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执行。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定价及管理,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既能使广大消费者接受,又能使项目本身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指导,促进发展
1、规范市场行为。出台系列配套的相关条例:规范垂钓活动行为,保护垂钓者和经营者的权益,处理可能发生的纠纷;加强治安、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管理;重视湖泊经营“渔家乐”带来的水污染问题,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全省休闲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强从业培训。由于休闲渔业的从业者大多由从事传统渔业生产的农民转岗转业而来,因此要加强转岗转业农民的培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按照休闲游乐、享受生态、享受渔业文化的理念,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客房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做大规模,提升品位,形成品牌,迎合游客垂钓、猎奇、玩水、观景、享受丰收等方面的多层次需求。同时,渔业基地的生态环境也应本着和谐、自然、安全、方便的原则,突出农家田园的特色,展现田园风光的魅力。
(四)开拓创新,推动发展
1、要加大领导重视程度。一方面,各级水产行政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转换思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把休闲渔业作为实施大水产战略,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为休闲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要主动与林业、旅游、工商、公安、环保等部门密切配合,上下互动,形成合力,搞好休闲渔业工作的指导与协调。要坚持因地制宜,有序发展稳步推进的原则,搞好典型示范。省局XX年确定的武汉市、宜昌市、黄石市为试点市,耍认真总结经验,为全省提供典型示范。各地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早动员、早规划、早安排,选好示范点,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来规划和建设,争取建设一个,成功一个,使其真正发挥示范辐射效应。
2、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要通过各种观赏渔业和旅游渔业的发展前景,广泛宣传休闲渔业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陶冶情操、娱乐身心,提高生活品位和质量的独特作用,广泛宣传休闲渔业作为新兴产业对于渔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现实意义。特别是通过典型范例的宣传报导,提高休闲渔业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各地要重视品牌效应,加大推介力度,既要善于真抓实干,又要敢于吆喝推介,把休闲渔业推向市场。要大力宣传自身优势和特色,打造立得住、叫得响、推得开的休闲渔业品牌,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亮点更亮,使我们的休闲渔业建设既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5.世界渔业组织发展现状与趋势 篇五
世界渔业在本世纪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
一是全球渔产品供应短缺不断明显的趋势。有关分析结果显示,未来20年中,全球渔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1.5%左右,渔业增产跟不上世界人口增长步伐。加上全球绝大多数渔业资源遭到破坏或过度捕捞,渔产品供应短缺将进一步加剧,短缺的结果将直接导致渔价飞涨。
二是水产养殖业在全球渔业生产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过度捕捞,野生鱼的产量已接近其再生能力,捕捞产量开始停滞不前,但全球对水产品的需求量有增无减。于是养殖业成为弥补水产品供求巨大缺口的主导力量。
三是渔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的趋势。渔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主要通过科技进步来实现。科学技术在世界渔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遥感技术、信息化、自动化、新原料、增氧技术、水处理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渔业生产力。英国通过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开发了一种工厂化养鱼装置,可以在20-30个星期内,使2英寸的幼鱼长到2磅,相当于在自然环境中2年的成长量。因此,加强渔业科学研究和创新渔业生产技术,做好技术成果储备,提高应对渔业发展变化的能力,已广受世界各国关注。
四是渔业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展的趋势。最典型的就是世界休闲渔业从20世界60年代开始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迅速崛起。随着时代的发展,渔业逐步实现了与休闲、娱乐、健身、旅游、观光和餐饮的有机结合。渔业内容的充实,为渔民、渔业创造了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五是国际市场对淡水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目前,全世界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分析表明,海水养殖通过近20年的迅猛发展,已达到水体能够承受的高峰区段,世界大型沿海渔场捕捞量已达到饱和或超过天然生产能力,需要一个休养生息的阶段。同时,随着国际社会通过国际间的合作,强化了对环境和渔业资源,特别是公海渔业资源的保护。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与世界海洋水产品生产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将为淡水渔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六是国际渔业贸易壁垒不断叠加的趋势。在渔业的持续发展中,发展中国家增长的产量几乎全部输往它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60%以上的出口水产品来自发展中国家。因此,渔业生产对国际贸易的依赖越来越强。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安全高度重视,设立了许多保护性的非关税壁垒。
2005年世界渔业发展概况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 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 亿3,100 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 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 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 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 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 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 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 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 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 年的108.5 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预测,2010年世界渔业产量(见下表)将达到1.07至1.44亿公吨,其中3000万公吨有可能作为鱼食,或非食用油。人类食用消耗量将达到7400万公吨至1.14亿公吨。渔业产量的绝大多数增长来自于快速发展的水产业。渔业捕获量将进一步取决于渔业管理的发展和效率。当前的过度捕捞会使渔业总产量增加500万-1000万公吨,同时,不断的过度捕捞也有可能导致产量减少,这种情况在下表中就有所显示:
悲观估计
乐观估计
捕鱼量
105 水产品 39
总产量
144
非食用鱼减少量
30
供人类消耗的现有量
114
2002年捕鱼量情况一览
2001(吨)
2002(吨)增减率
总捕获量
92,862,087
93,190,654
+0.35%
海洋捕鱼区
84,163,092
84,452,487
+0.34%
内陆水域捕鱼区
8,698,092
8,738,167
+0.46%
世界排名前30位国家捕鱼量增减情况
国别
2001(吨)
2002(吨)
增长率
纳米比亚
547,498
624,891
14.14%
缅甸
1,166,868
1,312,642
12.49%
智利
3,797,140
4,271,475
12.49%
秘鲁
7,986,103
8,766,991
9.78%
冰岛
1,980,715
2,129,655
7.52%
印度尼西亚
4,273,662
4,505,474
5.42%
菲律宾
1,949,026
2,030,542
4.18%
中国台湾
1,005,199
1,042,756
3.74%
墨西哥
1,398,592
1,450,654
3.72%
孟加拉国
1,068,417
1,103,855
3.32%
马来群岛
1,234,733
1,275,555
3.31% 法国
605,629
620,078
2.39% 南非
750,099
766,284
2.16%
挪威
2,687,303
2,743,184
2.08% 巴西
806,672
822,159
1.92%
阿根廷
931,734
944,346
1.35% 越南
1,490,303
1,508,000
1.19% 中国
16,529,389
16,553,144
0.14%
美国
4,944,336
4,937,305
-0.14%
印度
3,777,092
3,770,912
-0.16%
巴基斯坦
600,798
599,104
-0.28% 泰国
2,932,374
2,921,216
-0.38%
加拿大
1,052,543
1,013,997
-3.66%
丹麦
1,510,461
1,442,068
-4.53%
日本
4,713,006
4,443,000
-5.73% 英国
741,045
689,919
-6.90%
俄罗斯
3,628,459
3,232,295
-10.92% 韩国
1,990,722
1,668,979
-16.16%
摩洛哥
1,083,953
894,957
-17.44%
西班牙
1,092,525
882,633
-19.21%
2001年世界渔业总产量为1.302亿吨,其中3790万吨来自于水产养殖产量。世界捕捞渔业产量从2000年的9540万吨下降到2001年的9240万吨。
2001年中国捕捞渔业产量为1652.9万吨,与2000年相比减少2.7%,但仍占世界首位。其次分别为秘鲁(795万吨)、美国(491万吨)、日本(470万吨)、印度尼西亚(420万吨)、智利(380万吨)、印度(376万吨)和俄罗斯(363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790万吨,产值为557亿美元。2001年中国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产量达2610万吨,与2000年相比产量增加6%,产值增加8.8%。除中国外,2001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养殖产量为1180万吨,产值为294亿美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8.3%和5.0%。其他主要国家的养殖产量:印度为220万吨,印度尼西亚86.4万吨,日本80.2万吨,泰国72.4万吨、智利57万吨、挪威51万吨。
2001年世界水产品进口额的80%以上集中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美国和一些欧盟国家。日本仍是主要进口国家,约占总进口额的23%,达134.5亿美元。美国为第二进口大国,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17%,达103亿美元;之后为西班牙(37亿美元)、法国(31亿美元)、意大利(27亿美元)、德国(24亿美元)和英国(22亿美元)。欧盟国家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34%。
2001年,泰国为水产品主要出口国,出口额达40.4亿美元,其次为中国(40亿美元)、挪威(34亿美元)、美国(33亿美元)、加拿大(28亿美元)、丹麦(27亿美元)等。
另外,2001年世界渔业还有1190万吨的藻类产量,其中89.1%来自于养殖。世界水产养殖中水生植物的产量从2000年的1020万吨增加到2001年的1060万吨。其中中国的水生植物的产量达到820万吨,产值41亿美元,分别约占世界水生植物的养殖产量和产值的77.3%和70.7%。
6.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六
淡水渔业主要是指在淡水水域进行捕捞、养殖以获得淡水水产品以及对这些水产品进行加工的社会生产领域。在我国,随着淡水捕捞自然资源的日益衰减,淡水捕捞业在淡水渔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加之水产品加工产业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当前的淡水渔业主要是指淡水养殖业。淡水养殖主要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适应淡水水域的鱼类及虾蟹类等。
一、池塘养鱼再创辉煌
二、城市渔业方兴未艾
三、宜渔水面潜力巨大 第三节淡水渔业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我国淡水渔业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充分体现,世界高新技术在渔业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崇尚自然及消费观念的更新等,其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延伸其产业链。它主要体现在设施渔业、生态渔业、渔业结构调整、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渔业资源增殖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必然得到加强,使淡水渔业产业得以提升,其经济与社会及生态效益不断提高,并大力促进人与生物、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统一,渔业生态系统得到良性循环。
1、设施渔业前景广阔。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并达到白热化,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高技术的大力推广与应用以及产业化升级,必将影响和带动我国设施渔业的改善和发展。欧美设施渔业如德国、美国等主要是开展工厂化流水或封闭式循环水养鱼,水质调控达到机械化和自动化。美国高密度养殖系统程序控制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1)通用控制系统,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 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2)工业程序控制系统,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该网络具16个控制器。两系统可以控制水体溶解氧、pH、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还可控制饲料机、泵、阀门、增氧机、空气压缩机等。德国具有自动控制系统和水质理化因子监测网络,并通过增加纯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曝气、脱氮等设施改良环境,做到循环用水。日本、挪威等国的网箱养鱼技术及设施先进。相对而言,我国的设施渔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池塘高产达8 000 kg/hm2以上,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高出池塘10多倍。机械化方面在原有机械排灌基础上,各种饲料加工机和增氧机械的研制与应用,特别是自动投饲机、挖塘机、清淤机的扩大使用并不断改进与完善,其性能与效率大为提高,也更加实用。在渔业自动化方面,利用微机自动控制增氧机的开与关已获进展,在对水环境理化与生物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上还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目前我国沿海一带工厂化养殖海产品发展较快,如青岛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对虾和人工育苗,养殖效益非常可观。内陆主要是温室养中华鳖、罗非鱼、淡水鲳等。设施渔业集约化程度高,高投入、高产出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设备、技术与管理要求程度高,市场风险相对较大,但作为一种先进生产方式,大有前途。随着我国经济的好转、渔民收入的增加、多学科技术的渗透,渔业设施必将大为改善。
2、生态渔业大有作为
生态渔业是中国的独创,传统的生态渔业有:桑树基鱼塘、甘蔗基鱼塘、鱼-猪-菜、稻田养鱼、鱼-萍-稻、鱼-藕-莲、鱼-林-果、鱼鸭混养、水体多品种立体混养等。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实行农牧渔多种经营,其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较明显。现代生态渔业更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更加关注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包括物质循环与能量流转及养殖容量的研究),以期生产出更加健康、无公害的水产品或水产制成品;提高水产品安全与质量、优化人们的膳食结构、增强人们的体质、维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同利益。因而现代生态学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经济与人类间的平衡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其更加体现人们观念的更新,回归大自然为子孙后代造福、为大自然添彩。生态渔业形式多样,各地可根据其区域特点利用生态学原理加以运用和发挥。如生态学食物链原理、生物分布与增长模型、等级结构和耐性限度的合理利用等。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也更加紧缺,更要注重节约用水,水产养殖尤其不能破坏水体而造成自身严重污染。我国水产工作者提出以鱼养水,在湖泊、水库放养滤食性鱼、杂食性及肉食性鱼类混养,并在水体表面种植水葫芦以调节水质,这是现代生态的创举。在大中型湖泊与水库,根据其资源潜力,制定合理的品种投放密度、比例,实行粗放养殖与增殖,这也是保护水生态系之杰作。总之,生态渔业必将获得新生。
3、渔业结构调整很有必要
解放后我国淡水渔业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恢复发展阶段。其历程为9年(1949~1957年),淡水养殖面积由不足200 000 hm2扩大为1 055 900 hm2,养殖产量由10万t达到56.48万t,养殖种类主要限于鲢、鳙、草鱼、青鱼、鲤等少数几种鲤科鱼类和虹鳟。其特点是恢复发展速度较快;(2)波浪式缓慢发展阶段。其历程长达24年(1958~1981年),淡水养殖面积扩大到2 881 700 hm2,产量达101.41万t,养殖区域由长江与珠江流域扩大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养殖种类增多,除了上述种类外,还移植开发和引进几种新种类,如团头鲂、细鳞斜颌鲴、罗非鱼等,该阶段特点是发展速度缓慢,年产量不稳定且呈波浪式,24年中有7年为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低;(3)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82~2003年)淡水养殖面积由3 052200hm2增加至5 571 496 hm2,淡水养殖种类增加到100多种。鳜鱼、鳗鲡、大口黑鲈、大口鲇、翘嘴红鲌等肉食性鱼类和中华鳖、中华绒螯蟹、青虾、罗氏沼虾、泥鳅、黄鳝、黄颡鱼、鲟鱼类等名优水产品占养殖量的比重逐年上升。该阶段特点是持续飞跃式发展,养殖方式多样化且不同程度向集约化发展.除池塘、湖泊、河渠、水库等传统养殖方式外,尚开展网箱、网拦、库拦、围拦及工厂化养殖。进入新世纪,淡水渔业面临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严峻挑战,必须更加注重质量与效益,由传统的追求产量形式演变为质量与效益形式,要求渔业向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达到规模效益;渔业产品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渔业养殖区域要进行合理规划与调整;对其养殖品种与养殖结构进行优化组合以适应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需求。目前各地都有一些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发展的产业化雏形,并初具规模,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进行渔业结构调整要充分考虑各地区区域特点、基础、技术条件、市场需求,而不能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休闲渔业前景诱人
淡水渔业不仅仅是生产水产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可以用来调节、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具体体现在休闲渔业上,它包括垂钓、饮食文化、旅游观光、民俗风 情、观赏鱼的开发等。国外是把游、钓渔业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并提供一条龙系列服务。它包括休闲食品开发、钓具、钓饵(饲料)及游、钓品种等。在发达国家游、钓渔业非常时尚,如美国游、钓人口达5 000万,占其总人口的20%以上,它是一个永不衰败的产业。在我国除了观赏金鱼开发较早外,游、钓渔业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普遍兴起,目前全国游、钓人口近1亿人,全国性有中国钓鱼协会,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钓鱼协会和游、钓中心,每年各地都要举行钓鱼休闲比赛。它为城市人们的休闲时光增添乐趣和丰富其节假日的生活增添色彩。城郊渔业应加大旅游休闲小食品、营养滋补品及规模化的观赏鱼生产技术的开发,并改善渔区生态景观。随着举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参加到游、钓业大军中,游钓、休闲、观光道路会越走越宽阔。
5、水产品加工前途无量
水产品加工一直是我国渔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制约着渔业的发展。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一直是以鲜活为主,水产品加工业又以海水鱼类为主,淡水鱼加工率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水产品加工率达到60%~70%。我国加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上规模有影响的不多,品牌多而名牌不多,开工率往往只有60%~70%,少的只有20%~30%,水产品原料供应大众化的多、优质的不多;安全质量有待提高且生产与加工脱节。2003年全国水产品加工企业为8 287家,加工能力达每年1 306万t,实际加工总量915万t,扣除来、进料加工,实际消耗国产水产品原料计1 700万t,占国家水产品总量的35%,且多为海水产品加工。水产品的加工带动了出口的高速增长,2003年我国水产品出口54.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的26%,已成为世界第一水产品出口国。目前一大批加工企业在管理、技术装备和产品开发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在缩小,并由初加工转向精、深加工,进行多次增值。组建了一些以食品加工为主,饲料、制药、化工并举的综合水产企业集团。水产品加工正向系列化、多样化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品由过去的盐鱼、干鱼、大冻块鱼转向多品种、小包装、方便化,质量有所提高。如鱼丸类、鱼香肠、鱼糕、鱼排、家庭熟食鱼系列和模拟食品;由珍珠加工的项链、戒指、手链、领带饰品、动物造型工艺品系列;由低值小杂鱼 虾、水产品加工下脚料加工的鱼粉等。水产加工业是大农业的朝阳产业,不少企业巳通过了ISO质量认证、HACCP认证及欧盟认证,增加了市场占有量。水产加工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带动淡水渔业产业的升级。
6、渔业资源增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日益重要
7.国内渔业发展现状 篇七
崔利锋表示, 中国渔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2010年全国水产品总量5 373万 t, 占世界总产量30%, 水产品养殖的产量在世界水产养殖产业居第一位;水产品出口138亿美元, 也居世界第一位。从量上来讲, 中国可谓渔业大国, 但渔业产业发展质量却不高。目前中国渔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崔利峰说, 从世界范围来说, 渔业发展首先需要好的资源和环境。但目前中国海洋资源和内陆资源发展不平衡, 海洋资源被过度利用和消耗。众多涉水工程建设、填海造地、沿海大开发项目对渔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其次, 目前中国渔业发展标准普遍不高, 装备设施、管理水平、病害防治、安全管理方面都很薄弱。再次, 中国周边海域状况比较复杂, 对渔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后, 从政策到投入, 都还比较欠缺, 尤其是金融、保险业支持较弱。目前中国捕捞、养殖方面的保险很少, 仅有的少数也是通过民间互保的形式实现。
8.吉林省渔业现状与发展分析 篇八
关键词:吉林渔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S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84-2
吉林省河流众多,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987條,100km以上的河流有33条;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的河流有18条,它们分属松花江、辽河、图门江、鸭绿江、绥芬河五大水系。全省主要江河有松花江、嫩江、牡丹江、辉发河、伊通河、拉林河、洮儿河、噶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鸭绿江、浑江等19条,淡水资源丰富,是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自然的水域条件使吉林省成为我国内陆渔业的主要省份之一。进入“十一五”以来,吉林省渔业得到迅速发展,渔业产量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经过调整明显优化,使渔业产业特色更加突出,全省的渔业正沿着健康轨道迅速发展。
1 渔业现状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渔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在优化结构、改善环境、保护资源的前提下,加快由“传统型渔业”向“现代型渔业”转变。渔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使水产品总产量逐年提高,渔民收入在原有基础上更快增长,渔业的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产业层次、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等实现了重大突破。
吉林省渔业主要是利用内陆水域从事的渔业活动,全省约有64万hm2水面,其中可供水产养殖水面约25万hm2[1],渔业生产主要包括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两大方面,主要以水产养殖为主体。根据2009年中国渔业年鉴[2]报道,2008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15.5万t,其中水产捕捞产量为2.0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13%,水产养殖产量为13.5万t,占当年总产量的87%。在水产养殖产业中体现了多元化生产的良好局面,包括池塘、湖泊、水库、稻田、集约化(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多样化养殖生产,其产量分别为池塘养殖6.1万t、湖泊养殖2.5万t、水库养殖4.2万t、稻田养殖产量0.018万t、集约化养殖(围栏、网箱、工厂化)0.4万t、其他养殖0.4万t,占当年水产养殖总产量的比例分别为:45%、18%、31%、0.15%、3%、3%,从养殖产量方面看,池塘、水库、湖泊养殖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主体。2008年,水产养殖水域的总面积约22.6万hm2(池塘2.6万hm2、湖泊5.5万hm2、水库12.2万hm2、稻田0.037万hm2、其他2.3万hm2)。集约化养殖中,围栏养殖面积11.9万m2、网箱养殖水体2.9万m3、工厂化养殖水体13万m3。
2 渔业发展状况
据中国渔业年鉴对各地渔业产量的报道,吉林省历年渔业总产量、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如图1、图2所示。综合渔业现状和渔业产量情况分析,全省的渔业发展概况具有几个方面的特征。
2.1 渔业总产量呈上升的趋势
2002-2008年,全省的渔业总产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2002年渔业总产量为10.5万t,2008年渔业总产量达到15.5万t,比2002年增加47.6%,平均年产量增加7.9%。
2.2 水产捕捞业保持稳步发展
2002-2008年,全省的水产捕捞业处于稳定发展状态,捕捞年产量呈略为降低趋势,基本上在1.9-2.8万t范围内波动。2002年捕捞产量为2.3398万t,2003年产量降至最低点为1.9298万t,2004年产量达到最高点为2.7783万t,之后,产量逐年降低,至2008年产量下降到2.0130万t,年均下降2.33%。
2.3 水产养殖业呈多元化形式发展较快
水产养殖总产量呈逐年上升。2002年水产养殖的总产量为10.5142万t,至2008年达到13.487万t,产量提高28.3%,平均年产量提高4.7%。池塘、水库、湖泊养殖三个主体产业的产量也分别逐年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4.04万吨t增加至2008年的6.10万t,水库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2.72万t增加至2008年的4.26万t,湖泊养殖的产量由2002年的1.25万t增加至2008年的2.58万t,产量增加的幅度分别为515%、56.6%、100.1%。
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在逐年增加,2002年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为0.45t/hm2,至2008年达到0.60t。2002年池塘、湖泊、水库养殖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0t/hm2、0.21t/hm2、0.26吨/hm2,至2008年分别达到2.3t/hm2、0.47t/hm2、0.35t/hm2。
水产养殖产业呈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池塘、湖泊、水库养殖以外,开发了稻田等其他养殖产业。从2005年开始,发展了围栏、网箱、工厂化等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集约化养殖产业,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使水产养殖行业体系更为完善。
2.4 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
全省渔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逐渐改变。由自然捕捞为主向人工增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调整了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结构,降低了水产自然资源的捕捞强度,加强了水产养殖力度,由粗放型养殖方式逐渐向集约化、工厂化等设施渔业方向发展,使天然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2002-2008年,水产捕捞产量比例在逐年减小,而水产养殖产量比例则逐年增大,2002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22.3%、77.7%,2008年水产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分别占当年水产总产量的13.0%、87%,水产捕捞产量降低了9.3%,水产养殖产量增加了9.3%。围栏、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设施初具规模,但产量所占比例不大,今后有待于进一步持续发展。
3 渔业前景展望
我国的淡水渔业在国内和国际的渔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水产统计年鉴》第100/1卷和第100/2卷报道,2005年全球内陆渔业总产量为3830万t,我国2005年淡水渔业产量已达到2263.5万t,约占全球内陆渔业产量的59.1%,所以,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全球内陆渔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了渔业发展的四大基本任务,(1)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2)确保渔(农)民持续增收;(3)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4)促进农村渔区社会和谐发展。
吉林省具备天然的内陆自然水域环境和渔业资源,渔业的发展现具有良好的前景。现在的渔业是由传统的捕捞和粗放养殖向生态渔业、设施渔业、生物技术渔业、市场渔业、信息渔业发展[4],因而需要我们运用科学技术力量促进渔业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优势的地理环境进一步发展网箱、工厂化等集约化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引进新的名优鱼类品种、提高水产品质量,开发渔业的第二、第三产业。以达到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忠.实施吉林渔业健康养殖的思考[J].水利渔业.2005.
25(l).46-47.
[2]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19-227.
[3] 罗相忠,等.我国淡水渔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2005.2(5):98-102.
[4] 陈巨中.发展“五节型”渔业适应持续发展需要[J].中国水产.2008.8,9-11.
【国内渔业发展现状】推荐阅读:
市农林渔业发展计划10-28
国内钛白粉发展现状07-09
云平台国内外发展现状09-16
国内外汽车起重机发展趋势国内外参考资料07-20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0-07
医患关系国内外现状10-08
交通灯国内外发展现状10-09
报警器国内外发展现状11-03
国内外全挂车发展概况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