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4-06-16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4篇)

1.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一

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和举措

香河县渠口镇牛济河中心小学马淑青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心理不健康”这个词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受到了波及,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甚至出现性格缺陷、精神分裂症、轻生意念等心理疾病,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们感到了不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对于环境及相互关系具有高效而愉快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气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 发展 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生活的延伸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的行为产生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方面机制不够健全,造成了农村部分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问题,那么作为农村教师怎样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形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社会职责。结合自己多年在农村任教的实际,从从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现状和举措三方面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和社会因素:快节奏和激烈竟争,生活日新月异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小学生生活的环境急剧变化,他们承受着父辈没有过的心理压力,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对事情满不在乎。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考试取得一个好成绩,只要有一块糖或别的一点奖励就会欣喜若狂,也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现在,物质丰裕,家长非常宠爱孩子,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要什么买什么,有的孩子手上的零花钱成百上千的,学生对表扬、鼓励也习以为常、无所谓了,对什么事情都满不在乎了。

2、隔代抚养。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将教育孩子的责任转 1

移给祖父母辈,形成了“留守学生”。祖辈疼爱第三代,他们只注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顾,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恰恰是这些生活的照顾让孩子们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甚至让孩子出现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经常进出“游戏厅”、网吧,作业不完成的学生,大多数是这些留守的孩子。

3、家庭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特别高,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了99分还要受罚。休息娱乐时间少,寒暑假及周六日时间全在各类补习班中,孩子没有任何自由。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一出家门好象是小鸟飞出了樊笼,到了学校就放纵、任性。

4、独生子女的自私、任性。独生子女说成是“中国的小皇帝”一点不为过,他们在家没有玩伴、缺少交往活动,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没有合作的意识和精神。表现欲望有特别的强,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很聪明,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上课举手发言很积极,但是老师如果没有请他回答问题,就认为老师不喜欢他,故意讲话、吵闹,有得甚至闹得无法上课,形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

(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在农村,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起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不知从何入手,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三)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学科,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师大多是由教辅人员或老师兼任,他们一是在本学科教学经验不丰富,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师责无旁贷,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么班主任老师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在农村学校中具备这样素质的班主任教师还是不多见的。

(四)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据调查农村部分学生流失,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最终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

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

虽然教育部要求在2000年秋季开学起,就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是到目前为止,在农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徒有虚名,大多数学校只是课程表有心理课程,实际上根本没有心理教师,有的学校甚至心理课程教材也没有,向学生调查根本就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程,少数条件好的学校只是配个校医。大多数学校里,不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说法,小学生言行出现问题,还是任课老师跟班主任处理。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滞后

在农村小学,一个学生被指认“你心理有问题”,那就等同于被贴上了“精神病、神经病”的标签,学生的思想、行为出现偏差,他们不会承认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观念里,家长更不可能容忍自己的孩子被指为精神有问题。而对于农村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的眼光几乎还只是投注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学生的言行问题,教师和家长各自针对具体事件作一些简单的惩罚与教育,谁也没有想到要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心理

3、学习方面问题。父母的希望、教师的期望和同学间的竞争使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其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其二是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5、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农村的家长大多是农民,知识层次相对较低,也不懂得怎样去真正关心自己的孩子,遇到孩子犯错时,总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久而久之,就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

6、挫折适应问题。面对挫折造成的困难与痛苦,小学生们的反应方式有两类:消极的反应与积极的反应。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健康问题了。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举措: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小学生健康心理辅导课多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小学生授课。教学辅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而在于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特别重视小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于参与和活动之中。

2、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结构是多元的,是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意志因素和人格因素构成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因而小学生健康心理的辅导不仅是健康心理辅导课的任务,同时也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共同任务。每一学科都要根据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点,有目的、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健康心理的辅导作用,即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健康心理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

3、与班队会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地接触小学生,通过谈心、交流,深入小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内心体验和烦恼;把握小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班队会。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故事会、诗歌朗诵会、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少先队活动及各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调整与辅导,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4、建立心理辅导室进行个案教育。心理辅导室由专职教师负责,持证上岗。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要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和适合儿童的特点。对辅导的对象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做好记录,尽量让所取得的资料详实。同时应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学会放松,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听音乐、体育锻炼等方法调节;学会倾诉。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找老师、长辈、亲友谈心,找人倾诉,或者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学会行为改变,引导小学生在认识上分清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不良行为进行训练、进行塑造达到良好行为养成和强化之目的。

2.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二

一、农村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

经过笔者长期的观察和与农村学生交流中发现, 农村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大。

大部分的农村学生都是家庭贫困, 而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又很高, 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 家庭教育大多以打骂为主, 简单粗暴, 缺乏正确引导, 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父母往往只看孩子的缺点不看优点, 批评的多鼓励的少, 使学生灰心丧气, 失去自信心, 在心理上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同时,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相对比较差, 学生的基础差, 加上学习方法等各方面跟不上, 自卑心理大。

2、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差。

由于农村相对的落后和封闭, 农村学生很少能接触外面的世界, 社会阅历浅, 加之农村学校教育的欠缺, 造成很多农村学生的自信心不足, 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一遇到挫折时往往不敢于面对, 不知所措, 面对挫折往往就是选择了逃避困难, 久而久之, 自信心更是不足。同时, 遇到挫折后得不到心理的疏导,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

现在的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 父母都是比较溺爱, 学生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很少面对挫折, 更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 使学生往往形成以自己为中心, 只想着个人利益。一旦与老师、同学意见不一致时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甚至有的因为嫉妒与同学搞僵关系, 就算是自己做错了也不敢于和善于承认错误, 只会闷闷不乐, 没有交流, 患得患失, 心理失去平衡。

4、与父母产生隔阂。

现在的农村中学学生都是住校, 不能每天都能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见到父母, 而周末回家, 大部分的家长都是忙着到地里干农活或打工, 更是不能与的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 甚至有的农村学生是留守学生, 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 生活艰苦, 空余时间少, 回家频率低。所以很多农村的学生跟父母几乎没有很好的沟通交流, 致使很多学生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甚至是无话可说, 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

5、攀比心理过强。

现在随着农村各方面的条件越来越好, 不少的农村家长对学生的溺爱之风很盛, 不愿孩子受一点委屈, 只要孩子开口, 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 而且千方百计地在物质上想比人家的孩子好。无意中流露出了互相攀比的思想与行为, 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的形成。

二、强化农村学校德育教育, 促进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

学生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学校的教育, 学校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针对农村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 有必要去探索和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渗透, 全方位推进。

在教育教学中, 学校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 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进行全面的渗透和全方位的推进, 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2、教师率先垂范,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教师要率先垂范, 以自己的豁达乐观、奋发向上、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言行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 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 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 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 要注重教育学生关心集体, 热爱集体, 为集体争荣誉, 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 尊重人, 理解人, 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 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 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5、进行正确的引导, 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在教学中通过正面的教育和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引导, 端正学生的态度, 使学生改变攀比的心理,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和知识学习的攀比上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作为学生, 本领高强、学得多才是自己的骄傲。

6、加强家校沟通。

学校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 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日、父母务工地点、监护人基本情况, 并反馈给班主任及科任老师, 平时以电话、书信等方式, 引导家长处理好与孩子的亲子责任。

3.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原因 必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价的作用。尽管目前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越来越摆到重要的位置上,但在宁夏红寺堡区等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还处于极低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十分次要的地位。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的调查研究、交流分析,把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教育方法上的“五重五轻”和课程设置上的“三化”。

二、教育方法上的“五重五轻”

1.重说教,轻实践

目前,当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还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没有真正体现它到具体的活动中。老师会习惯于这样说:“你们要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样才是健康的心理……”“心理不健康有××不良的后果”等等,都是些敷衍的理论讲解和枯燥的说教。偶尔设计几个游戏或角色扮演等,热热闹闹地动一阵、讲一阵就结束了。你讲我听,缺乏是生动活泼的实验和体验,学生听腻了,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活动是没有实效的。

2.重普遍、轻个体

学校主要利用班会、总结会等形式,泛泛涵盖本班或全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表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是大家行动、同一要求,总结时常常一概而论。其程式是:“我们的同学在某某方面表现好,在某某方面表现不好,产生的原因是某某。”很少进行个体心理的调查分析和矫正。如某班级在开展“锻炼坚强意志”的主题活动时,让大家进行登山比赛。结果,一部分坐在半山腰休息,另一部分干脆到中途就溜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坚持到最后。结果班主任总结是:通过今天比赛,我们全班同学的表现都很好,尽管有个别同学没登上去,也都努力了,说明我们的意志力有一定的加强……就匆匆下课了。试想:是不是都“努力”了?努力与没努力的心理原因有哪些?这样粗枝大叶的概括,能不能使每位同学都达到了锻炼意志的目的?重普遍、轻个体的做法,从根本上既忽视了人的个性差异,又淡化了集体教育的效果。

3.重一时,轻经常

谈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老师的观点是:有问题了进行教育,没事了还提哪个干吗。只有发生了事故或上级将要检查,学校才反复学习、讨论,写心得体会;安排上课,备写教案、投入精力搞活动,等等。一阵风过后,便又忘记了。笔者调查了九年级一位学生,这样说:刚开始感觉到接受这样的教育挺新鲜,挺有意思的,可不知后来怎么又不管了,我们也就感到很失望。

4.重表面,轻实质

心理健康教育本应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承担着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使命,这是教育的实质。而农村相当一部分学校只在表面做点文章:搞计划,整记录,评估检查也只翻翻文字记载,酌情评评分就算了事。既不认真准备,也不全面系统分析总结,从未启动学生的内心感悟。这样,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少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状况,很少做出具体措施以提出对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即便提及,也是十分肤浅的;至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那是望尘莫及了。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有没有心理疾病?若有,老师帮你解决。”学生大声喊“没有”。于是老师就让大家做一个“实验”,教室里乱哄哄一阵子之后,便讲起“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来了。这样表面上看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了什么作用呢?

5.重他育,轻自育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地的孩子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长期以来形成被动接受的定势,自我教育意识淡薄,整天不是学习数、语、外等科目就是在乎同学间关系的喜、怒、哀、乐,即便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除了找老师和家长以外,很少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对自己和他人更没有这个习惯。一位初二女学生,因家庭关系所致,本人一直很孤僻,也没有自我调节的习惯,最终因拿了同学的东西被老师批评后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总觉得同学们都不是好人,我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选择这条路更能解脱,再见……”一个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试想想:如果这位女生和他的同学们都能有更多的心理调适的常识,有更强的自我教育和同学间相互教育的意识,至于有这样的后果吗?

三、课程开设上的“三化”

当地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没有完整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即使个别学校开设,也没有与其他课程放在同等位置上,被当作“辅课”,教学形式单调,内容贫乏。整体上体现出以下“三化”特点:

1.随意化

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就没有系统的安排,内容随意,采用方法随意。具体表现在:(1)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目标的界定上不够明确,授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目的性,其他课程中更没有设计;即便有时也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也因忙于完成本节教材内容,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而有針对性地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心理的疏导,这实际上也是空有其目。(2)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由于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不懂得又不研究学生心理规律,不按心理活动的要求去做,记起了提一提,记不起了就算完了事,没有严谨的内容和方法体系。

2.学科化

个别学校尽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一门课程对待,但课堂上讲述的是系统的心理学概念、理论、方法、过程等,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堂单调乏味,课后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些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试,迫于老师和考试的压力,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做题训练。这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混合化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想品德课或者其他课程混在一起。授课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思想品德(政治)教师或团队辅导员、班主任;教学内容上,思想品德的内容与心理健康内容相互穿插,使人辨别不清到底是进行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服从“德育”,强制学生按照社会价值观的要求改掉所谓“不健康”的毛病,改变思想认识,服从社会道德规范。

四、原因浅析

1.思想认识上的不科学性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和“教学成绩”的压力依然存在,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2.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

学校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没有系统化的安排,任其盲目地发展

3.教师业务能力缺乏

当地中小学校根本没有心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方法老套,缺乏相应的能力

4.客观条件不具备

由于经济等条件所限,教育所需的教材、信息、实验、演示操作设备和特定的活动场所等客观条件不具备

5.孩子自身发展不完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加之个体心理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6.评估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注重平时考核和过程评价,管理上的疏忽,普遍不被重视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厌倦心理,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鉴于此,很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四

朱晓芸

(庄浪县朱店镇三合小学,朱店,744607)

具体案例

朱某,男,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刚开学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甚至逃学。我与他父亲沟通后,通过努力他终于不逃学了,可是依旧一如既往。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可他总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长进.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了解到,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四个月就离家出走了.他是和爷爷、奶奶、父亲一起长大的,缺乏母爱。长辈对他过分溺爱,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父亲常年不在家,回来就满足儿子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他孤僻又固执任性。一年前,他奶奶又去世了,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平时家里就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一日三餐都面临困难。通过家访,我明白了他不上学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导致孩子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父亲又怨天尤人,怨恨他的母亲,使他心理压抑、恐惧。综上原因使他形成了依赖、懒惰、自卑、自私的不良个性。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对策建议

一、加强家校联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 我认识到造成他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亲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他父亲的思想工作,希望他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儿子面前埋怨,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他的心理负担,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使他明白宽容与约束都重要。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他终于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二、用爱心温暖他,让他体会到爱。

歌德有句名言:“教师如果征服了学生的心,其形象就如天空的星星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光。”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对学生来说,师爱是重要的教育因素。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同时,他们也渴望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关心爱护自己。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一旦体会到师爱,就会自然地快乐地接受教师对他的教育,就会得到满足而产生积极的情绪。所以,我们要设法了解学生的一切,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走入学生中间,去询问,去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理想的火花,鼓励他们奋发向上。在教育教学中,常有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就对学生辱骂或进行体罚,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信任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顾及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才能信任老师。一个善于爱的教师,他一定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所以,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采取宽容的态度育人,会令学生更爱你,教育教学工作也就能顺利地开展。

三、开展感恩教育,使他懂得爱,学会爱。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把爱注入学生的心田,用爱浇灌稚嫩的幼苗。并且用宽容的方式,让学生有愧疚之心,也使学生有改正的机会和余地,这样会使事情迎刃而解。在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在正确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欠缺,娇惯、溺爱,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冷漠、霸道的个性,自理能力差、没有集体荣誉感、不懂得合作等等现象在学生中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农村小学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爱,学会爱,使他们变得不再自私,对事情不再冷漠,使他们学会宽容,班级里充满了爱。

1.谈话交流。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跟学生谈谈心,能知道学生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学生心头的那点儿郁结往往就化解了。以录像的方式记录家人对他的爱,让他观看,从家人点滴的行动、工作中体会家人对他的爱及赚钱的艰辛,使他懂得感恩,学会爱家人。

2.关心帮助。在生活上和学习上都尽可能地关心帮助有心理困境的学生,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态度上厚此薄彼,对他们有些冷淡,他们就会感到强烈的不满。所以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心理素质欠佳、单亲家庭的学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热情,这并不是虚伪,这是调控学生心态的需要。给他提供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使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关心。那么,他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目标前进。

四、体验集体生活,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自信心。

组织开展主题班队活动,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同学的友谊,体会集体荣誉给他带来的快乐。我让同班同学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他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他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在诗歌朗诵会中,我安排他和其他同学一起排练,结果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在他的脸上看到了兴奋的笑容。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他重新振作的契机。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回答,竟意外地发现他举手了,我抓住这个机会提问他。开始,他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他,亲切地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他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他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针对该生的行为,我除了采用以上的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他用自身约束的行动来改变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我和他约定:今天,你上课坐端正了,我就表扬你;今天你回答对了题目,我就表扬你;今天你作业及时完成了,我也表扬你;今天你做了好事,我就给你戴上小红花„„这一约定还真灵,慢慢地,他改变了许多。

5.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五

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早,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在那时就开始走进我的视野。但是真正拿到课本进行研究,还是在今年九月。

彭场二中目前有一至九个年级,我负责一至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小学生和中学生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实践,我认为我们学校初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适应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不适应。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沟通感到困难。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中后会得以解决。但是少数学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情绪失调,产生了心理压力。其次是情感问题。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往往不愿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目前的初二学生主要反映父母的不理解。

最主要是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在初二年级,厌学的现象开始蔓延,这在农村薄弱中学比较常见。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作为老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的表现。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即使学生有什么出格的事情,也要用心理医生的视角对待。

三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特别是数学考不好,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6.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六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越来越显得重要,面向现代和未来社会的青年学生,不仅要有聪敏的智慧,高尚的道德,而且要有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和创造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资料和迹象表明,农村素质教育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

1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

1.1现状调查 .

对部分农村中学进行调查的数据表明,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逆反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

1.1.1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近41%的农村中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在课堂回答问题上,初中有24%、高中有40%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初中为70%,高中仅为50%。可见,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1.1.2意志不够坚强

学生的意志不够坚强,生活中贪图享乐,害怕吃苦,不思进取,遇到困难不是知难而进,相反只有退缩,轻易放弃。特别在学习上,更表现出了意志力缺乏,懒惰思想严重,识记的东西太少,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钻研难题。

1.1.3自信心不足

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家长、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较高,总希望孩子有所成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差距,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失去自信心,导致某些心理问题的`产生。

1.1.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问题”日益普遍,初中生陷入恋爱的困惑中,高中阶段就更为突出,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了种种心理病态。

1.2现状分析

以上现象反映的虽然是部分农村中学生心理现状,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现归纳如下:

1.2.1家庭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家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相当多的家庭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引导,二是文化水平低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引导;三是对教育认识不正确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弓f导。同时,部分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多,忽视孩子的心理状况,加上社会的离异率升高,家庭破裂越来越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1.2.2农村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普遍.,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认识,对心理教育知识知之甚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甚至错误地认为父辈们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儿孙照样可以继续延续下去,使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2.3自身因素

7.浅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七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竟争, 生活日新月异, 小学生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 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比他们的父辈多, 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物 质 逐 渐 丰 裕 。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小学生比较容易满足, 考试取得好成绩, 只要有一粒糖的奖励就会欣喜若狂, 比较重视老师和家长的表扬。现在物质丰裕, 对于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 家长过于宠爱孩子, 对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表扬、鼓励无所谓, 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2.教 育 孩 子 的 责 任 转 移 给 祖 父 母 辈 。

小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 把孩子交给老人带, 忽略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 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 缺乏心理上、情感上的交流, 同时由于照顾太多, 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甚至出现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

3.家 长 对 孩 子 的 期 望 过高 。

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 孩子考试得了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 家长只问为什么不是100分, 就是得100分回家也要接受教育, 关照不要骄傲自满, 要努力, 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 家庭管教过严, 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 到了学校就任性放纵。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创造和谐 、宜人的教 育教学物质环 境。

创造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果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 则具有激活小学生多种经验, 引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 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 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 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 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 充实了小学生的生活, 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2.创 造民主 、和 谐 的 教 育 教 学 精神 环 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 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做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 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 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

(1) 平等对待学生 , 跨越陈旧的“代沟”。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减轻并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良好心态? 教学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的角色, 营造最佳心理氛围, 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 心灵得到沟通, 理念得到认同, 情绪得到调节, 行为得到训练,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从而使学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 而且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 思维、情趣 、爱好都有 了张扬的 空间 , 就会走近 老师, 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 为学生的心理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师生真诚相对 , 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 真诚是最重要的, 要做到理解别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用真诚的爱对待每位学生, 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 还是一个心理学家, 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 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深入理解学生, 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3) 倾注真心真爱 , 促进感情内化。

8.浅谈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城市小学生而言,农村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缺乏的,许多小学生在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疑虑和困惑,却没有受到正确心理教育的指导,对健康成长造成一定影响。小学生的年龄正处于心理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早在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习压力大

一份大中小学生调查显示,42.4%的学生因“学习成绩提高”而感到快乐和幸福,57.6%的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苦恼。其中,“学习压力大”占据大中小学生烦恼的首位,近六成学生因为学习问题烦恼。农村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少,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特别是有些小学教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许多小学生承受的压力大,不仅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而且还开始厌恶学习,害怕学习,小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这和小学教师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到位有着直接的联系。

2.迷恋电视、上网和电子游戏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针对农村留守人员的有关调查,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包括2000万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有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等不良习惯。许多农村小学生沉迷于电视、网络和电子游戏,不爱学习,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3.过分任性和骄纵

许多农村的小学生因父母对他们很少管教或者没有时间教育而过于骄纵,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犯错后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喜欢说脏话、爱骂人,所以很多小学教师都抱怨学生不好管,无法进行教育工作。

4.自卑、自闭

教育研究院发布2015《教育蓝皮书》,指出贫困地区学龄儿童在性格、情绪、行为、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等方面都表现出比大城市学龄儿童更多的心理问题。在农村,许多家长常年不在家,即使在家的家长也根本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家庭作业辅导,致使许多小学生无法完成作业,考试成绩差,在心理上产生自卑,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些孩子普遍性格孤僻、内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农村,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学生从小就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不沉迷于电视与网络、不任性、不骄纵、自信快乐。正因为在农村忽视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许多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关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

学校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初步了解,对一些父母常年不在家以及单亲家庭的小学生引起关注,对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小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教育,让他们能感受到关爱和快乐,健康成长。政府也应对各地的留守儿童给予关注,比如在儿童节,要让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也能够感受到节日的温暖。

2.对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技能培训

省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重要而且迫切,是当前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开展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控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参与学生心理辅导,及时给予正确引导。”

3.家长和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常年在外的家长应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回来看望孩子,对孩子多关心,不能因为距离远就很少关心,这样孩子会感受不到温暖,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4.指导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要广泛开展校园内心理咨询活动,在各中小学设立心理咨询处、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电话等。使家长了解关于指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生也能够通过活动提高沟通能力和行动能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有很好的效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不容忽视,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及家长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共同努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有健康的心理,能在好的环境下成长,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9.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九

叙永县落卜中学科研室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当代心理学研究领域广阔而深邃,给完成课题提供了丰厚的理论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专题的研究,以其丰硕的成果令基础教育界瞩目。心理健康教育与班集体建设关系这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论题,但却离不开研究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指导,特别是西方的挫伤理论与避免、减少挫伤的研究成果,成为本课题的理论基石,发展心理学研究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学生心理理论,成为我们的理论指导。

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看,他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生活和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全面的教育,在全面实施《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过程中,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形势发展之必然。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并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教育工作者要“严格履行保护青少年儿童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律职责 „„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二、本课题的主导思想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初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我们应当找到一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 :⑴ 坚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原则。⑵ 在课题研究中尊重理解学生的原则。⑶ 研究实践中应注意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研究内容上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三、研究内容

(一)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2 通过调查分析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具体原因。

(二)、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 班主任教育工作研讨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通过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学水平,培养能开展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骨干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专家名师讲座、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总结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有效途径。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各类课外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1、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5月)

(1)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组织课题开题会,广泛动员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

2、研究阶段(2007年6月——2011年6月)

(1)对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完成阶段性研究目标,及时写出阶段研究报告。(2)完善研究档案,整理研究成果。(3)编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集》,编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论文集》

3、结题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2月)

(1)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2)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组织专家鉴定结题。(3)对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推广。

四、我们采用主要的研究方法:

1、通过个案研究 班主任教育工作研讨探索农村初中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通过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学水平,培养能开展初中学生心理咨询的骨干教师。

2、通过案例分析、专家名师讲座、集体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总结农村初中学生心理教育和辅导的有效途径。

3、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和各类课外活动的开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课题主要研究人员情况 邱从鼎(中学高级教师)钱长树(中学高级教师)

彭德明(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调出落卜中学 罗廷江(中学一级教师)李 刚(中学一级教师)宋小云(中学一级教师)

简 瑞(中学一级教师)2011年调出落卜中学 牟 飞(中学一级教师)2011年调出落卜中学 罗书文(中学一级教师)袁汝刚(中学二级教师)卢小勤(中学二级教师)

肖方杰(中学一级教师)2009年调入落卜中学 学校其余教师作为协研人员均参与研究。

六、本次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通过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

1、班集体建设中存在问题除了德育常规管理中的行为管理存在大量的问题外,更深层次的学生心理问题,只有解决了学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地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建设良好班集体的目的,2、从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尽量避免挫伤现象,除了从正面调动学生群体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之外,还应从反面研究学生群体中存在有一些心理异常现象和问题行为及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转化,因为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涨落乃至学生能否成长为有用人才的直接原因之一,一个优秀群体应当是一个心理健康的群体,在新时期班集体建设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中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研究班集体的建设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主要是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正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在运作,从当前研究趋势来看都在向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方向发展。

(二)、技术性成果

1.撰写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写出了《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3、撰写了多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随笔,受到了全市教师的关注。

七、课题结题后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本课题立足于解决切合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问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调查与研究,走调查.研究之路,形成从最基础的实际开始研究,解决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中最实际的问题是课题的特色。

第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新的形势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我们基本找到了适合本校和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方法。为提高全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提高教育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21世纪是充分关注人.尊重人和发挥人的潜能与价值的时代,以人的心理发展与自我完善为指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反映了这一时代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弘扬人性的教育,是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问题还是困扰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之一,亟待从理论的高度进行探究。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工作做的理论深度还不够,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问题研究还不够透彻,这是我们还要加强学习和继续努力的。

10.浅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十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爱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常言道:浇树先浇根,教人先交心。所谓心就是思想。教师必须全心全意的付出感情,只有你对学生付出了无私的爱,他就会把心交给你。这样你才能了解到学生在想什么,针对学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

二、渗透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热爱祖国,让学生了解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知道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人生观。

11.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心理问题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中,寄宿的学生年龄都比较小,各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差。过早的离开父母家人到学校独立生活,成为许多农村小学特有的群体。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他们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心理问题。

一、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1.性格孤僻,不善交流

孩子住校以后,和家长情感沟通明显减少,特别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导致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共同语言日渐减少,感情逐渐淡漠,孩子受委屈无处倾诉,自然会出现自卑、忧郁、胆怯、孤僻、不合群、冷漠等问题,甚至有的孩子会出现心理早熟、感情脆弱、不容易沟通等。

2.情绪焦虑,缺乏安全感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此时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怀和呵护,但父母却不在身边,当他们独立面对许多问题的时候,会感到很茫然而产生情绪焦虑。过早的独立生活,应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如,怕被同学欺负,怕尿床,怕从床上摔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

3.容易冲动,自控力差

特别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过分溺爱,疏于管理和教育,只考虑在生活方面如何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很少去了解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有的孩子就表现出自我约束力差、抵触情绪等。不少孩子寄宿到学校后,在缺乏监护人教育管理的情况下,经受不起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会染上很多不良行为。

4.攀比心理严重

由于寄宿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里,有些家长为了使孩子吃好不受委屈,给了学生更多的零用钱,势必滋生学生乱花钱的现象,使学生在吃穿住行等方面出现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甚至嫉妒。有些学生甚至向家长撒谎,提一些无理要求,以便骗取更多的零花钱。

二、应对策略

1.尽快对学生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辅导

儿童是否适应学校生活直接影响学业和身心发展、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饮食习惯、劳动习惯、作息习惯,学会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寄宿生活最基本的技能,提高自理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

2.创设温馨和谐、安全舒适的寄宿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过早独立生活的孩子,亲情缺失,这就要生活指导老师充当妈妈的角色,尤其是对低龄孩子,生活中的某个细节,如合适的拥抱和抚摸,轻轻地盖被子,帮孩子剪指甲、梳头等等一些细微动作都能使孩子倍感温暖,倍感亲切。教师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使孩子感情有所寄托。餐厅、宿舍的布置要尽量温馨舒适,让孩子就餐、就寝有家的感觉。

3.设立“心语室”加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

定期召开寄宿生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和亲人沟通,来弥补亲情教育的缺失。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聊天的形式给予认真、耐心、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生存的能力。“心语室”要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4.在各种活动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制小学除了要在宿舍管理、生活保障方面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外,还要十分重视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减少心理、行为障碍,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形式和特点,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正确把握和引导,保证他们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永胜.小学生心理咨询.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03.

[2]王耘.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08.

12.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十二

一、农村小学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在农村小学,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有很多教师都认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自己分内的事, 做与不做, 只是学校政教处、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的事, 可以说从学校层面上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二) 在农村小学, 缺乏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农村小学面对学生的一线德育工作者, 从政教处的领导到班主任或心理辅导员, 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及运用技能方面均缺乏应有的素养。对学生心理辅导, 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有的教师甚至在理论上还很模糊, 在实际教育中, 就显得很随意, 不仅没有引导好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还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 在农村小学,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出

小学高年级学生, 他们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可塑性的最强时期, 面临着独立与依赖、理想与现实、成就动机与接受挫折能力、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的种种矛盾。

二、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农村小学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 是教育教学中一项新的课程, 它是党和政府对当前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决策, 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 提升全民素质, 具有重要意义。

(二) 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 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农村小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渗透, 有明确目的地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并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遇到生活与学习中的任何压力和挫折, 能以积极的心态坦然面对, 从而全面提升自己在各学科学习中的成绩。

(三) 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方位入手

在农村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理论、传授知识之外, 更应注重课堂外的以身作则, 潜移默化地影响。心理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进行。

笔者通过近几年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认为对农村小学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搭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平台。

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品行端正的家长的影响下, 孩子也将会品行端正, 受益终身;相反, 家长如果为人粗暴、自私自利等, 对孩子的品行必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正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因此, 学校应与家长紧密结合, 面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应加强沟通, 互相交换意见, 做到相互补充, 相得益彰, 共同培养孩子朝着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2.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要因人而异, 面对不同的学生中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与学习方式, 应作出不同的教育策略。总的来说, 首先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通过情境模拟、谈话咨询、小组交流等方式;其次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 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 进行个案分析等形式在无声无息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后应注重在实践中去完善学生的人格, 可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去深入社会, 参与社会实践。

3.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尽量在农村社会环境里消除不正之风和消极影响, 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的少数阴暗面和社会转型时期暂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3.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十三

王集中学

单士华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疾病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

鉴于以上两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的不良心理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它把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拘泥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建立对世界的合理认识,从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三、研究内容

1、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4、如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5、探讨初中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如何做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

四、研究目标

1、解决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且外观上不具形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研究它时容易产生主观猜测、武断片面等缺点,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个性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心理反映和行为反馈,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表现遵循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课题的选择也要有教育意义,使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研究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等方法。

六、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选题论证。

2、上报县、市教科所审批、立项。

3、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确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

5、确定子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调查研究。

2、整理相关内容。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 10月)

1、数据统计,分析整理。

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3、请上级主管部门鉴定。

七、成果形式——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阶段性成果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2、有关论文

(二)终结性研究成果

1、论文及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4.浅析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十四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关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现有12个教学班,718名学生,59名教职工。日前,我们对七至九年级的7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现有12个教学班,718名学生,59名教职工。日前,我们对七至九年级的700多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200人做了一项心理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表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高达90%,其中程度比较严重(已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占3%。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自我封闭和自卑(25%)、焦虑甚至恐惧(20%)、胆怯(15%)、厌学(25%)、嫉妒(10%);敌视甚至仇恨(5%)等。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因客观原因(如家庭、出身、长相等)造成的自卑自弃心理;二是因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的倦怠心理;三是因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引发的逆反、对立、妒忌、敌视心理;四是因信心缺失和前途渺茫等因素导致的迷惘心理。对于上述心理问题,80%的学生表示可以自我控制,70%的学生表示平时能找到自己觉得有效的排遣办法。

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且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生的德育工作显得更加艰难。令许多教师苦恼的是,往往琢磨不透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调查报告《关于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上一篇:初中口腔健康主题班会下一篇:学生考勤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