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精选8篇)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一
党校提高班课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感想
2014年3月1日,我有幸听了党校提高班的课程,对老师所讲内容,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悟,在这里进行阐述。
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统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在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有三部分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内涵与关系是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研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该是与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号角: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简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官当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彰显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之一的理想认识和清醒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途径: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强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强调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历史回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复兴。这个振兴之路、复兴之路,不同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不同与苏联高度集中、高度集体的计划经济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我们党行动的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创造公平公正的机会。
虽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国内还是有些问题存在的。如:老三难——看病难、就业难、上学难;新三难——入托难、出行难、养老难。这些问题也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党需要充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将老百姓生活中的难题解决。但也应明确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事实。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一条光明之路、吉祥之路、希望之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相信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能越走越远,实现中国梦!
2.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二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我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 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符合中国人口众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 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原因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 在不同历史发展过程中, 工业化的实现给民族工业在带来了发展契机。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工业化的问题,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指出, 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 就必须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开始于国家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使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任务和目标还有很多, 而且在当时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还处于工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值比重仍然较高, 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仍然较大, 城镇化水平仍然不高, 工业生产能力既存在过剩的问题, 又存在严重短缺。由于国情、世情的变化导致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不能与其变化相适应, 由此,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势在必行。同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2 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哪里
体现了我国在进入小康社会以及在现代化发展新阶段, 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后发制人, 实现生产力弹跳式发展的新举措。
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既不同于发达国家史上工业化道路, 也有别于些许发展中国家, 也区别于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道路, 是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 立足基本国情, 总结传统工业化的经验, 探索出的具有浓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一条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就是要使我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 以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促进, 走出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较高, 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较少、人力和物力资源能够更加充分发挥的道路。
3 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怎么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的方向的同时, 也为“四化”相互关系的进行了深刻分析, 也强调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也鲜明地指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 即“四化”同步发展。
3.1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 处理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由于工业的生产趋向于城镇, 城镇化在工业化的引领下得到飞速发展, 城镇的工业化发展既是先导.又为城镇化快节奏的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
(2) 处理好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工业化建设需要投入经费,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管理, 引导、鼓励和支持低耗能、污染小、技能型企业。
(3) 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一些国家发展经验表明, 如果在工业化进程中, 不考虑环境保护, 就会带来毁灭性打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宽容污染。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绝不能缺乏环保意识, 生态文明的建设, 其实质就是要以资源环境负荷为基础, 遵守大自然规则, 才能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越走越远。
(4) 处理好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的关系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在转变方式上下功夫, 在调整经济结构上求突破, 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
(5) 梳理好重、轻工业及农业之间的关系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工业的主导, 也是维系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安康所必须工业之一。但也要同轻工业和农业比肩发展, 更要协调统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为方向, 通过对我国工业技术充分利用、设备的合理使用, 促进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
3.2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整体设计、全面规划;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有序推进。当前必须加快的改革包括企业管理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化发展资金保障改革, 考核指标机制管理。同时, 要掌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把好舵, 将改革力度、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 将绿色、循环、和低碳工业稳中有进的发展进行到底。
3.3 用“取经”助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或多或少地都走了一些弯路, 边污染边治理中总结了很多经验教训。发达国家在治理工业化道路问题上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当然也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不能照搬照抄。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开辟属于自己的, 世界上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完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满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还要对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更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
道路虽曲折, 前途却光明。相信在我党和政府正确指导、引领下, 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好, 越走越稳、越走越宽、越走越扎实, 砥砺风险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工业化中国梦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13 (01) :36-43.
[2]高芸.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N].吉林日报, 2012 (11) .
[3]高伯文.《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对世界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双重超越》.《东南学术》2006 (03) .
[4]互联网数据.《新型工业化道路_互动百科》.
3.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三
2003年以来,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没有出现大的起落,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预计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10.6万亿元,较2002年的5.39万亿增长了近1倍,年均增幅达到12.4%,高出同期CDP平均增幅1.48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贡献率来看,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最大,平均超过了48%,高出第一产业近40个百分点,高山第三产业8—10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规模稳步提高,产品结构显著改善。
5年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认真做好宏观调控
一是制定规划和产业政策。几年来,我们组织制定了林纸一体化、炼油、乙烯和钢铁、汽车产业政策等一批重要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同时,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已批准公布行业标准73批5753项,复审行业标准12921项,废止行业标准980项。这些标准的公布实施,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006年底,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船舶工业专项规划、水泥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2007年3月,制定发布了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9月发布了玉米深加工指导意见,11月发布了造纸产业政策。同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抓好已出台规划和产业政策的落实。从已颁布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看,在引导社会投资流向,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准入门槛,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已制定待报批颁布的还有铜、煤化工、化肥、轮胎、稀土、黄金、制造企业信息化等规划和产业政策。
二是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我们加强了经济形势分析和运行监测下作,对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注重调控的预见性,做好防范和化解工作。2003年以来出台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防止钢铁盲目投资反弹的紧急通知》、《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项目清理有关意见的通知》、《关于天然气化工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炼油、乙烯工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纯碱工业建设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2006年底开始,对玉米深加工问题,连续下发了两个紧急通知,要求对在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不久前又出台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国不可能大量用粮食来作为能源燃料。
三是控制高能耗产品过量出口。到目前为止,有色金属冶炼产品的加工贸易已全部取消,对精炼钢、电解铝等冶炼产品出口一律征收出口关税。这些政策有利于加快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稀土行业通过采取比较有力的出口总量控制措施,调控效果非常显著。
(二)努力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振兴装备制造业。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着重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2006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振兴目标和工作思路,确定了重点支持发展的16个关键领域。在贯彻落实《若干意见》方面,启动了重点行业技术装备政策的研究,组织制定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工程管理办法》,提出了建立外资并购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评估审查制度的意见,联合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结合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行业需要,组织重大装备研发,统一对外谈判,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实施国产化依托:工程,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化水平。利用中央预算内资金,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所需的重大技术装备、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重大影响的技术改造项目予以重点支持。这几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效显著,是建国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
二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007年我们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对钢铁、汽车等行业结构调整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颁布了指导意见。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780万吨、炼钢产能1521万吨,分别占全年钢铁工业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000万吨、炼钢能力3500万吨目标的93%和43%,要实现全年的总体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淘汰落后工作中,突出了结构调整的要求,坚持“有保有压”和“上大压小”。
三是核准推动重大工程和项目建设。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努力推动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对优化产业布局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03年以来,对重点行业结构调整、装各自主化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给予了重点支持。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国债资金的投向,与企业改制兼并重组密切结合,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以及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任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建立和开展了与欧盟工业的定期对话和谈判机制,内容涉及冶金、纺织和汽车领域;和澳大利亚、加拿大建立厂矿产资源对话机制约;与巴西建立厂工业对话谈判机制,参加世界燃料乙醇推广活动;积极参加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谈判(WP29),并与美国建立了机动车技术法规交流机制;牵头组织国务院9个部委参加WHO组织的来自192个同家和地区的《控制烟草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通过艰苦努力,使得框架公约按照我国的意图达成了协议。做好禁化武履約约工作。
就工业发展水平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我国的工业技术水平正在酝酿着全面的突破,正在逐步接近和达到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工业的高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足,多数的产品和多数的技术还是以模仿和引进为主。比如重大装备自主化方面,一些基础理论、基础机械、基础元器件我们还解决不了,全球性的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方面差距更大,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虽然不断深化,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发展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引导重化工业健康发展,保持轻重工业比例协调,促进区域工业协调发展等方面还要加强研究。
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要切实落实科
学发展观
(一)要进一步深化对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紧迫性的认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发展方式要抓好两条,一是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二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宏观层面看,节能和减排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更是促进体制改革和创新的切入点,关键是要积极营造有助于节能和减排的法制、政策和市场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主体社会责任不到位的问题。节能减排与淘汰落后、结构调整相互关联,要下决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更新改造高耗能产业的技术装备,要先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纺织、造纸等几个最为敏感的行业抓起。自主创新要同工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先集中精力在振兴装备制造业上作文章,提高工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通过学习和积累,创新能力就会逐渐增强。
(二)必须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国情和工业化内涵的认识
落实中央对工业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关键要同基本同情和工业化所处阶段结合起来,加深对工业化内涵的认识。在引导工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处理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关系,注重消除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健康因素,下大力气调控房地产等过热行业,抑制不合理的需求,为工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发挥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吸纳城镇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引导和促进人口向城市或城镇集中;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的集聚,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显著提高。同时,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培育、壮大农业產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致富。
(三)要进一步深化对体制和机制创新重要性的认识
几年来,企业重组步伐有所加快,但还没有形成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势。其原因主要是,税收体制以及企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在全国统一市场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推动企业重组积极性不高,担心本地企业被央企、外地企业兼并后所得税的流失。同时,在企业重组方面仍存在着重外(资)轻内(资)的现象。生产型增值税改革进展慢,也使地方过于重视生产规模的扩张。这些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不利于工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如何使国有企业职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也值得研究。
三、2008年工作重点
工业发展要把握的总体要求是:要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既要认真抓好已出台规划、产业政策和其他调控措施的贯彻执行;又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调控措施,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坚决防止部分行业发展出现过热,防止生产资源价格出现不合理的上涨。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抓手,努力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加快调整原材料上业结构和布局,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提升轻纺工业水平,推动我国工业加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实现工业由大到强转变打牢坚实的基础。
(一)振兴装备制造业
当前,装备制造业已进入了加快发展、提高素质的新的历史时期,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通过完善政策、制定标准、项目示范等措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汽车、船舶和轨道交通装备产品上档次、上水平。
重大技术装备,一是尽快出台各项进口装备产品、关键配套部件和原材料专项进门税收政策细则。目前已出台盾构机、纺织机械、大型矿山挖掘机、轨道交通的实施细则,2008年将陆续出台数控机床、农业机械等领域的实施细则。落实首台(套)重大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管理办法。二是突出重点,促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核电设备要围绕红沿河项目的建设和引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推动核电专用设备生产能力的建设。促进1.5兆瓦以上风电设备能力的建设,满足国内风电建设的需要。大型铸锻件、仪器仪表、轴承、液压件等基础配套件在技术上要取得突破。加快发展农业机械,支持农村现代化建设。三是加大政策导向,要防止在振兴装备制造业过程中出现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问题。要引导企业抓住机遇,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新产品研发制造上多下功夫,抢占制高点,争取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四是研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一步探索我国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途径。关注实行扩大技术装备进口政策以后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
汽车工业。一是出台《轻型车燃料消耗量公示管理办法》。考虑到2008年我国将开始实施乘用车第二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抓紧组织制定乘用车第三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二是配合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出台轻型车节能和环保税收奖惩制度,三是针对国内汽车自动变速箱产品制造能力薄弱的情况,组织国内有关汽车生产企业成立项目联合体,协调国外先进汽车自动变速箱设计制造商,建设自动变速箱核心零部件合资项目,推动我国汽车自动变速箱的自主制造,填补国内空白。四是推动大型汽车企业联合重组,促进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支持并推动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建厂。
船舶工业。一是全面实施船舶工业中长期规划,加快三大造船基地建设。加强船舶工业宏观调控,防止造船能力盲目扩张。二是继续推进高技术船舶和船用设备自主化,加快船舶配套生产能力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船用设备生产企业。三是制定船用设备装备技术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企业采用有利于节能环保降耗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一是继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装备国产化工作。进一步完善对地铁、城际铁路建设及改造中所用车辆、信号系统等装备国产化审核工作,提高同产化率,扩大国产化范围。二是推动行业的产品标准化。三是建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认证机构,为自主研发产品的应用提供保障。四是组织实施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项目。
(二)调整原材料工业布局和结构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在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动节能降耗的同时,必须坚持控制总量的方针,在调整布局上下功夫,抓好大企业和大项目建设。只有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才能推动原材料工业真正转变增长方式,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钢铁工业。一是继续推进淘汰落后。稳定、完善和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抑制国内钢材市场需求的过快增长。严格市场准入管理,对在建和拟建的钢铁项目,严格审核评估,把好市场准入关。合理给予地方经济支持,尽快建立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依法加强监督检
查,对列入淘汰范围的企业和项目,必须按计划要求,按时关停,严肃执法,严格检查,确保淘汰落后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十一五”期间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加快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三是继续做好区域布局调整,研究沿海重大项目的启动时机。四是继续研究调整钢铁产品出口关税。五是支持有实力的钢铁企业走出去。
水泥工业。一是扶持大企业集团做大做强。重点支持海螺、中联、冀东、华新、中材等企业跨区域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十大集团。二是研究建立淘汰落后有效机制。贯彻落实好水泥发展专项规划和产业政策,支持中部、西部地区加快大水泥项目建设,加速淘汰落后水泥。三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制定水泥裝备技术政策,进一步提高新建水泥生产线的能源效率,做到日产2000吨以上新生产线技术经济指标和能效指标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做好原、燃料替代和工业废渣及余热综合利用,提高尾矿和可燃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石化化工。一是加强产业政策、规划引导。出台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农药产业发展政策等产业政策。完成《长江沿岸化工行业污染防治规划》、《煤化工技术装备国产化规划》、《醇醚燃料发展规划》和《低硫燃油规划》等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装备本地化工作力度。加快炼油基地建设,促进石化行业技术装备本地化,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保障油品稳定供给。启动煤化工产业示范工程建设。三是关注敏感行业外资企业的发展和并购问题。
(三)提升轻纺工业发展水平
从近年工业发展情况看,重工业增速明显快于轻工业,工业结构有进一步偏重的趋势。无论从优化工业结构、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角度看,还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扩大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加快轻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都十分迫切。
造纸工业。推动造纸产业发展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继续抓好林纸一体化专项规划的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纺织工业。一是组织实施新型纺织机械专项,提升纺织厂业水平。重点是口产200吨及以上涤纶短纤维成套设备、粘胶长丝连续纺丝机、高效现代化棉纺生产线的研制等十项新型成套关键装备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二是支持高新技术纤维及新材料、生物质工程技术和各类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技术的发展。
生物质能源产业。推进以非粮生物燃料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坚持非粮为原料的基本路线,加大非粮生物燃料开发力度,拓展生物化工新领域,延长产业链,改善产业经济性。一是组织实施生物燃料乙醇试点工作,选择3—5个条件较好、方案相对成熟省份,启动非粮试点工作。二是在广西木薯燃料乙醇一期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稳步推进并扩大广西的试点工作。三是开展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制定生物柴油试点工作方案,启动生物柴油试点项目。
4.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四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工会是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之高校会员文化素养高,应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阵地,高校工会如何结合高校特点、规律紧密联系学校工会工作实际,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思路和举措,努力把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会工作中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推进工会工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高校工会工作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重大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中国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走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党中央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事关工人阶级根本利益,事关中国工会前途命运。
王兆国同志在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是中国工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必然结论。”强调中国工会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准确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对于更加自觉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工会十五大报告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系统阐述,着重强调了“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工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工会的政治原则、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工会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根本特点。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到工会的各项工作之中,把广大职工群众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发挥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推进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二是坚持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工会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重申: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定力量,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中坚力量,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之无愧的领导阶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中国工会作为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要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贯彻落实,团结动员亿万职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三是坚持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王兆国同志在全总十四届十一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从中国国情出发,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高度,首次鲜明地提出了“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工会维权观。各级工会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推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国家和企业发展。
四是坚持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是我国工会的历史传统,也是我国工会的鲜明特征。只有将广大职工群众最广泛地组织到工会组织中来,维护工人阶级团结和工会组织统一,才能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工会应担当的历史责任,才能不断增强工人阶级的整体力量,更好地体现我国工会的特点和优势。
五是坚持独立自主、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增进友谊的工会对外方针。工会要从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出发,积极参与国际工会运动事务,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工运新秩序。
以上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的基本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不断推进高校工会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这是工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履行工会社会职能、密切党同职工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要求,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工会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由于教育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特殊作用,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之高校会员文化素养高,应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主阵地,高校工会应结合高校特点、规律紧密联系学校工会工作实际开展工作,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努力把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全面贯彻到学校各项工会工作中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不断推进工会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营造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的良好氛围。高校工会要把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确保学习贯彻活动取得成效。校工会要组织专题学习会进行学习。各分工会负责人也要带头学习,并组织好本单位的 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校工会网站、橱窗、宣传栏、板报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教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并及时总结学习的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在高校校园内努力营造学习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的良好氛围。
二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激发教职工创造活力。引导广大教职工理解、支持、参与学校各项改革,为促进学校发展献计出力。协助校业务工作部门,深入开展教职工业务培训、竞赛、交流等多种形式活动,引导帮助教职工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继续深化和拓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不断提高教职工职业道德素养。努力建设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教职工队伍,不断增强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团结和带领广大教职工,在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是要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新形势下工会组织的目标任务。切实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学校党政对工会工作的殷切要求,也是广大教职工群众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待。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贴近基层、贴近教职工的优势,以广大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协助党政帮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四要进一步加强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高校工会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要着眼于把工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群众组织,不断创新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扩大工会工作覆盖面,要抓好工会各项基本制度建设,要加强工会干部的培训,提高工会干部的理论、政策和参与水平,提高工会干部队伍素质,提高工会工作水平,切实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工会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把学习作为提升能力的基本途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群众意识,掌握并不断提高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本领。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密切同教职工的联系,真心倾听教职工呼声,真诚反映教职工愿望,真情关心教职工困难,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发挥组织教职工、引导教 职工、服务教职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用中体现新作为、展现新风貌。
5.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五
敬爱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自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对国内国际时事的了解,结合自身学习,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都在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扫清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这是很正常的。在刚结束的“两会”中,“民生”成为重要主题,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情和国际大背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创新局面。
6.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设计 篇六
第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迈上20万亿元的大台阶,扣除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3.3倍,财政收入接近4万亿元,一大批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我们办成了许多以前想办而办不了的事:三峡大坝、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广播电视“村村通”惠及广大农村,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神州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中国这条“巨龙”以强大动力。改革30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进出口额达17607亿美元,比1978年增加84倍。29年前,我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年突破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在加速,对外投资不断扩大。
第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改革30年来,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推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以神舟飞船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先后涌现,在许多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教育改革和发展成就显著,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如期实现,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扬帆起航,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蓬勃的朝气和创造的活力。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30年来,人们切身感受着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幸福生活,共同享受着改革发展的成果。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都增长6.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从6.7平方米、8.1平方米,增加到26.1平方米、29.7平方米,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社会保障的“安”越织越宽,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在逐步解决,更多的百姓解除了后顾之忧。
第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声望源于成就,魅力缘自实力。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上许多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中国,越来越多的话题围绕中国展开。我们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推动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到积极救助印度洋海啸受灾国,从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到推动在反恐、环保、禁毒、重大疾病预防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30年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30年来来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闯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国情,顺乎党心民心,最能激发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巨大热情和干劲。
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毛泽东同志领导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路,着眼于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为以后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
“东方风来满眼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鲜明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旋律。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明确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等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江泽民同志领导全党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科学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系统总结治党治国治军的新鲜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思想,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等等,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审视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趋势,认真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总结我国及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艰辛孕育着发展,探索推动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继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怎样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信心与决心。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好胡锦涛“6?25”重要讲话和“十七大”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认识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清醒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办事情决不可脱离实际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7.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七
一、中国梦的内涵
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中指出: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 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相应地, “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如今, 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 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 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要考虑物质因素, 又要考虑非物质因素, 从根本上讲, 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 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 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 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 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 但要体现现代文明色彩, 就必须超越数千年来创造的农耕文明形态。
二、如何理解中国梦
(一) “振兴中华”这句话, 最早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
他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章程中写道:“是会之设, 专为振兴中华”。我们党成立以后, 承担起领导人民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民族复兴作了大量论述。改革开放初期, “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这个口号, 是最响亮的一句话。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为人们所熟知, 一直是青年学子奋发向上的励志警句。中国梦, 民族复兴, 为什么能够凝聚中国人民, 凝聚中华民族?
外国人往往不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这么快, 中国人搞发展的劲头为什么这么大。这首先要看看中国的历史。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很辉煌, 而近代以来又很悲惨, 受尽屈辱, 这个反差太大了。习近平同志说, 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所以, 中国人总有那么一股民族复兴的心结和劲头, 这是一种精神动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 一个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爱国主义。每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强盛息息相关。用中国梦来凝聚人民、激励人民, 非常准确, 非常有力量。
(二) 在很长一个时期, 中国人真是在做梦, 找不到出路。
毛泽东同志诗曰: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经过170多年的奋斗, 现在是到了快要梦想成真的时候。习近平同志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那么, 从“长夜难明”到“梦想成真”, 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回顾近代以来的历史, 可以看得很清楚。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推翻了满清王朝, 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没有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领导人民经过不懈奋斗, 才逐步使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这个过程, 可以概括为“两个百年”、“两重任务”。所谓“两个百年”, 就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百年,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 是从无路可走, 到找到复兴之路, 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这是民族复兴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百年, 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 在新中国建立100年的时候, 完成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 我们就是处于完成第二个百年任务的阶段。“两个百年”说明, 实现中国梦是一个长期奋斗、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一直是执着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就是按照这个“梦”设计的。
那么, “两重任务”指什么呢?就是说, 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任务, 但对我们党来讲, 还有一个任务, 就是搞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同志在讲中国梦的时候强调,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这句话说明, 中国梦要落到中国道路上, 只有把这条路走好, 才能使这一梦想最终成为伟大而光辉的现实。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习近平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事实上, 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现代化是整体的社会变迁, 具有丰富内涵, 除经济现代化之外, 还包括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人的全面发展等。这也就是说, 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是全方位的, 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与指向, 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一致的、吻合的, 只有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事业。
肩负民族伟大复兴任务的主体, 从整体而言是中华民族, 从个体而言是每一个民族成员。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梦是民族的梦, 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 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 没有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人民对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期待, 尊重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权益, 是人民主体地位、基本权益的充分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 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保障了人民基本权益的实现, 人民亲身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和魅力。因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利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条件。
(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实现复兴并不是所有民族都面临的课题, 只有曾经繁荣兴盛过的民族, 在经历一段时期的衰落后, 才有可能提出民族复兴的问题。然而, 民族复兴不是简单地恢复昔日的辉煌、回归过去的兴盛, 提升国际地位、建构国际形象, 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是当今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样需要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国外不少学者、政要力图探讨中国成功的奥秘、揭示中国发展的原因, 逐渐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改变了中国, 而且正在帮助和重塑世界, 给世界带来新的希望, 为世界注入越来越多的正能量,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利条件。
(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采取和平方式。
当今世界, 人类向往和平、追求和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能依靠武力和霸权, 不能建立在损害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的基础上, 只能通过和平方式促进中国发展, 以和平方式实现中国崛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 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 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理念既符合中国文化传统, 也反映了当今时代诉求, 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8.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篇八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始终将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摆上了重要日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在世界上创造了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光辉业绩。
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重和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林业建设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在这三十年的岁月中,我国的林业走过了什么样的道路,取得了什么成就,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为此 《经济》专访了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经济》:在过去的30年里,我国的林业走过了辉煌的道路,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林业建设的主要发展历程?
贾治邦:3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一直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特别关注,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林业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30年来,林业发展迈出了三大步。
第一步,与改革开放同步,开启了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新征程。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国家恢复了林业部,同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六次会议通过了《森林法(试行)》,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亿万民众年年履行植树义务,持续开展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植树造林运动。30年来,全国共有109.8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515.4亿株,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局面基本形成。
第二步,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1991年后,江泽民同志先后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号召,进一步动员全国人民植树造林、保护森林。修订了《森林法》,颁布了世界上首部《防沙治沙法》,国务院批准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世纪之交,在对98特大洪水进行深刻反思后,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投资数千亿元,启动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开辟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形成了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新格局。
第三步,构建林业三大体系,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新阶段。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2007年,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推动下,我国林业迈入了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构建林业三大体系: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就是通过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构建比较完善的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林业产业体系就是通过发展林业十大产业,构建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就是通过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
3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林业建设的投入,中央总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近3000亿元,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林业建设资金总额的96%。
《经济》:您多次提到“林业不仅仅能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也为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林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那么,请您具体介绍一下30年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生态良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贾治邦:首先谈谈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的贡献。
通过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00多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近40%,居世界首位。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采伐量,有效保护了5600万公顷珍贵天然林。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896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1162万公顷、封山育林156万公顷,被广大农民称为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德政工程。长江、珠江、沿海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为大江大河和万里海疆初步构筑了生态屏障。
另外,通过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使土地沙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446万公顷, 30多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860.2万公顷,林草植被总盖度提高了12%,向大气释尘量减少356万吨。全国土地沙化由20世纪90年代末期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新世纪初年均缩减1283平方公里。
并且,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的生态功能不断增强。制定了抢救性保护自然湿地资源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基本合拢,近海与海岸湿地得到有效保护,红树林资源逐步发展。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36处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8处,面积36万公顷,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约1790万公顷、近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了我国最珍贵的自然遗产。通过加强立法执法、强化栖息地保护、拯救繁育珍稀濒危物种等举措,切实保护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全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处,覆盖了15%以上的陆地国土面积,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
通过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不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的建设,让城乡居民享受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
连续举办五届的“国家森林城市论坛”使得“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森林发展迅速,城市生态系统明显改善,贵阳、沈阳、长沙、成都、广州、包头、许昌、新乡、临安、阿克苏等10个城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以上主要是林业在维护生态安全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业产业外延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从“独木支撑”,发展为横跨第一、二、三产业在内的重要基础产业。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林木种植、经济林培育、竹藤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木材采运、木竹加工、人造板制造、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木浆造纸、森林旅游等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30年来累计为社会提供商品材产量17.33亿立方米,人造板、木质地板、竹材及竹制品、经济林产品、松香、家具等产量都居世界前列。2007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为1978年的69.6倍,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额达到570亿美元,我国已经成为林产品生产大国和国际贸易大国。
除此之外,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方面,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关爱野生动物文化、湿地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保健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生态文化日益兴起,生态文化不断繁荣,生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但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净化了人的心灵,提升了人的修养,陶冶了人的情操,推进了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
30年来,林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林业利用外资72.51亿美元,与世界上1/3的国家和数十个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个国家签署了12个政府间协定,与37个国家签订了45个部门间林业合作协议,参加了11个有关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特别是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导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受到各成员国领导人的普遍支持,并被纳入《悉尼宣言》及其行动计划。这是我国首次在多边外交领域提出的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倡议,这项倡议已于2008年9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实施。
《经济》:您曾说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中国深化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改革开放30周年的最好纪念,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通过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广大的林农能获得什么实惠?
贾治邦:30年来,林业改革不断深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束缚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革新,林业生产力不断得到解放和发展,人民群众经营林业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加。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这项涉及25亿亩集体林地、关系9亿农民的农村经营制度的重大变革正在全国展开,极大地解放了林业生产力,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必将成为林业发展和农村改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必将对中国今后30年改革开放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让“群众的山林群众做主”。这项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明晰产权,就是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
《经济》: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走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那么于改革发展同步的林业建设是不是也有着“中国特色”?另外,我们30年来,经过探索和实践积累的经验对于未来的林业发展有何深远影响?
贾治邦:的确如此,在这30年中,我国走出了一条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也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动摇,坚持构建林业三大体系不松劲,坚持兴林富民不偏向,不断调整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效益,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荐阅读:
教育支部关于开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搞好政治交接”教育活动总结10-31
走中国特色社会道路11-16
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走中国特色金融改革发展之路10-0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09-22
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09-28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6-24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10-25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09-12
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08-02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