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教学设计

2024-09-03

《谈生命》教学设计(共8篇)

1.《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一

《谈生命》教学设计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在文章中的词义并学会运用。⑵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2、能力目标:

⑴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⑵能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3、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设计二: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ì)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中国,提示话题,引起下文,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明确: 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美在形象”赏析: ⑴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⑵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学生自主品评。成果展示: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3、教师总结:

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荐读,开阔视野。〖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⑴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⑵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⑶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⑷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⑸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⑹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⑺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⑻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明确:

⑴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⑵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⑶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⑷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⑸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⑹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⑺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⑻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3、教师总结:

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自由发言。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板书设计】 谈生命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痛苦)语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2.《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二

一、更新教学理念, 改变教学方式

生命化数学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唤醒, 是对生命精神、生命活力的激发, 也是对创新潜能的诱导, 对智慧的培养, 对生命发展的奠基。一句话, 生命化数学教学把点化或润泽生命、把学生的生命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生命化数学教学理念看来, 数学教学有三件事要做:授受数学知识, 开启学生智慧, 点化和润泽生命。这三件事情是相互贯通的, 即既逐层递进, 又相互制约。道家主张“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的教学思想, 就是说, 有形的数学知识可以在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 能够博取名利, 这是“小知”;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功用的是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无形的智慧, 这是“大知”。而智慧的运作又必定是在一定的价值向度上, 价值取向何以如此或如彼此却可能追溯到生命的本质意义。所以, 点化或润泽生命是数学教学的深层命意, 而不是停留, 陷于数学知识授受的泥沼。

数学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 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 转变原有角色, 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 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 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 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 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中, 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 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课程, 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

二、尊重个性差异, 培植生命化的学习方式

(一) 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高质量的教学依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参与, 而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保障。只有当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学习时, 学习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通过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使学生大脑积极思考的气氛, 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欲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生命活力得以充分展现, 智力因素得到较好的发展。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呢?一方面,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 是通向科学大门的金钥匙,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军事学……都越来越需要数学。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 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也是应用技术、生产建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 数学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体操, 学习数学可以使你思考问题时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精确、更深入简洁, 更善于创新……总之, 数学对于提高素质有重要作用。其次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 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例如, 在教《位似图形》时引入话题:电视《西游记》你们爱看吗?当孙悟空拔下一把猴毛, 轻轻一吹就变成大大小小的孙悟空。这么多的孙悟空都是一个模样的, 真是奇怪!你们知道拍电影时, 一个孙悟空变很多孙悟空是怎样拍的吗?这样引入新课, 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本课。

(二) 选择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 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体验, 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显现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强调对话式教学, 对话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也是人的一种认识方式, 是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它是学生建构知识, 理解意义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认识方式, 在对话式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对话”活动, 通过相互的言说和倾听, 交流彼此的认识和见解, 并提出质疑, 进行讨论, 学会反思, 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从而达到“我”和“你”的视界融合。这是一个超越原有的认知结构, 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和理解, 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因而是一种生产性的, 创造性的, 建设性的活动而不是复制性的、机械重复性的活动。

(三)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论向我们揭示了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 现实生活也需要每个人都利用各自的多种智能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以, 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要通过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 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使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发现、收获并获得发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同一概念或同一知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潜能, 不光使学生认识静态的规律, 更要认识动态的规律。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探究”栏目的文字、图片、图表以及质疑性的问题, 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使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在“活动”中、在“合作”中、在“做”中得到充分发展, 并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和满足。比如在学习圆的轴对称性时, 可以让学生动手剪一个圆, 自己折一折, 加强直观, 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圆的这个基本性质, 从而为进一步理解圆的垂径定理等性质定理奠定基础。学习圆柱或圆锥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作一个圆柱或圆锥, 自己通过展开、组装的观察实验, 了解圆柱圆锥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时, 可以让学生测算本校旗杆的高度, 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具有了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

(四)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 必然又要回归生活。在新课程的课堂中, 教师必须开放自己的课堂,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教学资源, 开展多渠道的学习,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 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 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 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比如教学两条线段的和差时, 举了这样的例子:妈妈让你在固定好的两根柱子上拴绳子晒衣服, 你随便地拿了一根绳子拴在一根柱子上, 然后一拉, 想拴在另一根柱子上, 不巧绳子短了, 该怎么办呢?再拿一根绳子接上, 这就给了我们线段和的形象。接着提问, 在你的整个操作过程中有几条线段?学生有的回答一条, 有的回答两条, 再问, 你把两条绳子接起来等于谁的呢?学生恍然大悟, 活跃起来了“有三条”。从这样的实例中, 抽象成为几何问题就是两条线段相加, 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浅谈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 篇三

关键词:学生 生命 生命教育

刚刚听完碾童事件,又惊闻广东初中生遭枪杀身亡,本地也发生了青年斗殴杀人案。这种对生命的漠视告诉我: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设置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从学校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渗透的。但是从整个的教学安排来看,人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中自然学科的占30%以上,有关社会的科学知识占50%,而渗透生命教育的课程只占 20%。这样在学科设置上,生命教育的分量就不是很重。那么,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就有责任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提高尊重生命的意识。

笔者就本人在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做法作个小结以求与同道之人商榷。

1.用好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

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中已经渗透了一些生命教育的内容。教材中好多单元也都是有目的地进行生命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凭借教材的单元设计来进行生命教育。如:苏教版教材中“热爱生活”单元:《生命只有一次》探讨人类生命的独特性以及生命的宝贵;《让人生更加灿烂》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在 “遵纪守法”单元:《法律护我成长》讲述了学校与家庭的呵护以及社会与司法的保障;《护佑生命安康》以及《筑起“防火墙”》强调人的生命权以及自我保护。在“自立自强”单元设计《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亲近师长”单元设计《人不能选择父母》《换个眼光看老师》。在“亲近社会”单元设计了《成长在社会》培养学生学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笑对生活》让学生知道人生难免有挫折,重要的是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用好教材以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好阵地。它可以围绕学生的身边问题,让学生通过行动研究来解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可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平台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如进行“法离我们究竟有多远”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的法制教育,带领学生参观未成年人管教所,通过未成年犯对亲身经历的倾诉,让学生自己体验到法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自由和生命的珍贵,从而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防止过激的言行;在“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如紧急避险、简单包扎、紧急呼救等;在“青春期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男女生分组观看录像,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异性,懂得如何度过这一黄金时期;在“珍爱生命,拒绝毒品”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和展览,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产生极大的心灵震撼,从而自觉形成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3.精编生命教育手册

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推荐自己的喜欢的有关珍惜生命的诗歌和故事,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或者身边同学的事情进行创作,还可以让学生以生命教育为主题设计自己的手抄报。从而让学生在推荐、改编和设计的过程中,体味生命和成长的美好。这种生命教育手册设计具有“针对性、操作性”极强的特点, 能“因地制宜”,进行生命教育。

4.在心理辅导中强化生命教育

笔者除了教思想品德课还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因此,利用工作之便及所学的心理知识和辅导技能对学生进行团体或个体心理辅导,先后进行过《打开心门交朋友》《沟通从倾听开始》《解开人际千千结》《人缘来自好性格》等团体辅导,利用团体辅导技巧,从心理的不同方面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体验朋友、亲情、人际交往、性格等方面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应如何处理我与他人的关系,进而懂得在交往中应倾听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针对九年级学生的考前焦虑问题进行问卷调查,排查出心理焦虑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帮助其找出焦虑原因,排除焦虑源,调节不良情绪,最终使他们能愉悦地参加中考;在校园网上开设 “心友信箱”,作为师生沟通的桥梁。学生信件可以署名,可以匿名,由笔者直接负责与学生交流或与来信者面谈,为学生保密。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宣泄的渠道。

总之,生命教育的设计形式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可以找到若干的方法,就可以让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中尽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7-9年级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3版.

[2] 胡央权.浅谈生命教育与中学课堂教学.教学月刊:中学版,2005.

(责编 张敬亚)

4.《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四

9 谈生命

从容说课

《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发表的一篇带有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生动,而且文字精练、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全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欣赏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5.《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五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德育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读课文,美点寻踪,鉴赏文章的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生命,犹如一只万花筒,它的形态和色彩变幻多端,面对这一瑰丽的世界,作为生命高级形式的“人”,我们必然会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生命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生命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生命曲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曲韵律悠远的生命咏叹调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

挟卷(xié)芳馨(xīn)怡悦(yí)云翳(yí)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请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多媒体显示: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分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教师总结: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赏析:

(1)话说“一江春水”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f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A请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过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B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秒年时微度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凤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A、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B、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学生自主品评。

成果展示:

“美在情感”阐释:

教师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副副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欣赏文章的哲理美、语言美;联系自我,对照反思,总结升华;延伸拓展,类文推荐,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鉴赏哲理美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多媒体显示: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回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要感谢生命。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三鉴赏语言

1、摘句交流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归纳: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涵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3仿句练习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学生自由发言。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副壮丽的画卷。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愿你生命中有清洌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学生思考。明确

六课堂小结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七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6.《谈生命》教学设计(模版) 篇六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在宣城时做下的诗《独坐敬亭山》,齐读课题。

一、学习目标:

1、朗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揣摩、品味文章关键语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3、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个话题——生命。生命是什么?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

(婴儿)在我们呱呱坠地时,生命如朝霞般鲜艳绚丽。

(童年)天真烂漫的童年,使我们的天性得到了酣畅淋漓的释放。(青年)青年,意味着火一般的激情在体魄中燃烧。

(中年)沉思决定深度,中年的愿望就是努力铸就人生的辉煌。(老年)老年是世事洞明后的慈祥,是洒着余辉的夕阳。

——这就是人的生命历程。世纪老人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也为我们形象地诠释了生命的本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优美的散文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 思考:作者把生命比作什么?

2、学习一江春水部分。

(1)为什么把生命比作是一江春水?

(春水的生命历程“冰雪、细流、洪涛、归入大海”。)

这些过程有什么特点?

(“渺小、微弱→壮大→死亡”的过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致。)

(2)这一江春水“曲折的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那么他在归入大海的历程中遭遇了哪些境遇(事物)?

(3)一江春水经历了“巉岩、平沙、桃花、暴风雨、晚霞和新月”等不同的境遇(事物),这正如我们人生的历程是曲折的,丰富多彩的。既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顺境,也有“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逆境;既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巅峰,也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人生低谷。面对这些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境遇他有怎样的情绪?你从中看出这是一江怎样的春天?(快乐勇敢、坚强积极、拼搏不止、永不停息、奋勇向前、坚定不移、面对死亡的一份平静安宁„„)

3、作者还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这部分内容在写法上和一江春水类似,请小组合作学习一棵小树。小树的经历(出生、春夏秋冬、死亡),小树在每个人生阶段各做了什么事情?你从中看出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树?(勇敢快乐、顽强乐观、默默奉献、宁静怡悦、从容淡定„„)

4、“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生命本质

“一江春水”作者侧重的是生命前进时的一种永不停息的、奋勇向前的生命力。“一棵小树”作者更注重是树和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强调一种奉献精神的生命的价值。

四、再读课文,认识生命的本质

作者用“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作喻,将生命作了具体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在于流动和生长,在此基础上,作者冰心还对生命的本质作了直接议论,让我们共同来找一找。齐声朗读生命本质的句子。你认为最能表达主题的句子有哪几句?你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 ”有哲理,让我明白了“ ”)

五、拓展阅读,书写生命

面对生命,冰心老人说: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面对生命,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说:我们要像水一样地活着,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面对生命,瑞典著名科学诺贝尔说:生命 生命,那是自然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面对生命,我国著名词人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面对生命,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面对生命,爱尔兰著名作家伯克说: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面对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请同学们也放飞自己的才思,用灵动的笔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示例:生命像大海,有时波涛汹涌,有时风平浪静,潮起潮落正如人生。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地萌发,倔强地生长。

生命像一轮月亮,有时圆有时缺,正如人生的悲欢离合。生命就像一张白纸,需要用我们的双手去绘画。

六、总结全文

7.《谈生命》教学设计 篇七

一、挖掘古诗中蕴含的生命教育

小学语文新大纲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共八十篇,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 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 所谓“不学诗, 无以言。”从远古到明清, 无论是庙堂高宇或是街头市井, 人们无不是出口言诗, 开口唱诗, 是诗歌让我们的祖先秉承了天地间最灵动的智慧, 诗歌让中华大地如此人杰地灵, 而成为人类灿烂眩目的文明古国。事实上我们祖先的实践已经证明, 诗歌是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审美志趣等各种人们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大力倡导教育的今天, 语文教学如能较好地利用诗歌这股清泉去浇灌儿童的心智, 一定可以绽放鲜艳的花朵。

1、音乐育情, 陶冶情感。

情感的又一特点是情境性。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人们常说的“触境生情”、“睹物思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个意思。创设喜悦环境, 教师可引导学生领略环境的美, 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精神得到充实, 情感和性格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音乐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高尔基曾经说过:“歌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的思想火花”, 如我在讲李白的《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边朗诵, 一边放出《千鸟齐鸣》的轻音乐, 那委婉动听的乐曲, 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 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专注, 仿佛身临其境, 仿佛听到了春天鸟的鸣叫, 他们的思绪飞向了远方。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这儿的景色太美了, 这么美的环境希望人类不要破坏它, 让我们在这儿永远居住吧!”还有的孩子说小鸟在叫“春天的气候暖和, 柳树发芽, 小草变绿, 真美”。这时, 我展出一幅有关春天的图, 使想象和现实中看到的结合了起来, 他们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更加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一旦道德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 就会像明灯样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通过这样的引导我发现了孩子们身边的纸屑少了, 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

2、积累古诗, 淋浴心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 训练语感, 激发想象、积累词汇, 陶冶心智, 最直接的效果是培养孩子们的诗性, 一颗有诗性的心灵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况且科学证明, 3—12岁是记忆的黄金时期, 错过了是一身的遗憾, 背诵是配合想象画面、动作身子去理解, 给孩子讲历代诗人的古诗与传奇, 讲有关田园诗、山水诗、离别诗爱国诗等方面的小知识有助于孩子们增强记忆、提高兴趣, 利用诗的语言规范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使我们做班主任工作最有意义的探索, 可引导孩子珍惜时间, 不畏艰难的有“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育自满的孩子可利用诗句“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三·八”节到了可教孩子背“慈母手中线”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 不仅帮助孩子积累词句, 又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陶冶了孩子的新型品格, 班风、学风自然到位, 实在是事半功倍, 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背诗。如可开展“我是小小背诗家”等比赛活动。

3、绘画感悟, 滋润心田。

教育家叶圣陶说“绘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 而且可以扩展儿童的想象, 涵养儿童的美感”。在古诗教育中, 教师除结合教材内容、因势利导进行思想教育外, 还可以利用绘画更形象地渗透教育, 从而净化孩子的心灵, 绘画是生活图景与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机融合。一幅好的绘画作品, 能使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色彩、形象、意境等美的感染,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和对美好生活的回忆, 产生真、善、美等丰富的情感体验, 如教古诗《绝句》后, 指导学生认真观看春景图, 通过美妙形象的画面再现当时的春天美景, 从而使学生体味到作者酷爱美丽的大自然, 向往美好生活的感情,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之情, 然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身边的春景图。他们画出三月桃花的一片片红, 画出了南山春天的美景, 画出了自己校园的春天美景图等。从图中可看出孩子们心中喜爱之情, 表达出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学莱说“诗包含一切科学, 一切科学也必然找源到它, 它同时是一切其他思想体系的老根和花朵”。教育是为提高民族的科学素质而努力, 而诗歌恰巧蕴积着一切科学的源泉, 我们就应该用诗的甘露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才能达到陶行知先生希望的境界——“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过着诗的生活”。

二、作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渗透

韩愈强调:“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古诗和阅读教学中的任务, 作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课中的德育教育不可忽视, 作文教学中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训练学生运用或书面语言及一定的章法技巧等编织再现事物, 达到一定的写作技能。学生在今观察、感悟、分析事物进而写作文章的一系列过程中, 必然会触发种种思想情感, 对所写事物产生并表达出一定的见解或评价。可见作文教学也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责任。

1、开展实践活动渗透生命教育, 激发写作。

学生非常喜爱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但多半是欣赏其有趣, 好玩。而不注重观察活动过程, 了解人类和生态平衡的关系, 这时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去观察, 发现事物的特点, 就能写出感人的文章来。孩子们都是独身子女不爱参加家务劳动, 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和娇惯, 要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生活自理能力, 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尊重别人, 可以以写作训练为表面有计划开展一系列活动。故在班上组织学生包饺子等活动, 首先引导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和别人合作才能把事做好, 学生通过这项活动既能亲身体验做家务的辛苦和乐趣, 又能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苦,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还可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一年四季自己身边景物的变化,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还可组织学生表演热爱大自然的童话故事, 如表演“假如我是XX X” (小花、一小草、小树) 遇到不爱护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做?写出生动感人的想象作文来, 让学生通过活动写作文, 通过作文受教育, 以此达到育人目的。

2、通过评价渗透生命教育, 激发写作。

道德发展是人的精神生命整体提升的过程, 对它的评价因此也应该关注知、情、意、行的各个方面及其和谐。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道德情景, 让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的感受和体验, 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 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 将心比心地感受情景主体的喜怒哀乐, 学会羞愧、同情、怜悯, 陶冶善良的心灵, 培育不泯的良知, 追求自我的不断完善与超越、如评价别人写的文章、可以从文章的写作顺序方面去分析评价, 还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谴词用句中去评价, 让大家从别人写的好词佳句中受到感染,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评价分析写作者的目的, 如文章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等, 使学生从评价别人的好文章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利用别人文章中的情志来影响自己, 以悲胜怒、以悲胜思、以悲胜思、以怒胜思、以思胜恐、以忍胜喜、以喜胜悲等。

参考文献

[1]徐渚.文本对话与学生精神成长[J].教学月刊, 2007, (10下) :16-18.

8.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八

关键词:学生 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秉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和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质量。生命教育也就是在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通过语文教学,唤醒学生生命之意识,引导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好,领悟生命之艰辛,实现生命之和谐,全面提升生命质量。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紧扣时代脉搏,记录着生命的跃动,体现着生命的感悟,显示着生命的个性,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助于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价值与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有助于学生感悟生命与生活,建构自我完整的精神世界,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生命的对话,实现生命情感共振,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的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呢?

一、唤醒生命之意识

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在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首先,让学生感知生命的存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例如,通过《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在险境中垂死挣扎的小鱼生命的呼唤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珍贵;通过《珍珠鸟》《灰雀》感受生命中的灵气在涌动,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的意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如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窗前的气球》等课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脆弱时常会遭遇病痛的威袭和意外的伤害,此时更显生命的价值。

再次,引导学生形成尊重生命个性的意识。世界上的万物千差万别,每一生命个体都独一无二。古语云,万物皆平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到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这种差异,能够以平等之心,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尊重他人的生命。

二、欣赏生命之美好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之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造就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譬如,通过描绘自然的诗文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情境之中,感受自然之美;通过《充气雨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探索科学的奥秘,体味科学之美;通过《赞美》教学,欣赏人各有特长之美;通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爱迪生救妈妈》中对人物的形象刻画,让学生发现一个个伟人的足迹,感受人间之爱,体味人间之情,感悟人性内在之美;通过《赵州桥》《长城》中的人间艺术,让学生领略人们的创造力、智慧,感受劳动成果之美。通过语文教学,生命充满了美好,我们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三、领悟生命之艰辛

人的生命虽然宝贵、美好,但并非一路坦途,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要通过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首先是挫折和苦难。品读《掌声》《卡罗纳》感受他人的关爱让我们生活得更坚强。其次是死亡。从生到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逾越的历程。透过死亡,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的生老病死。再次是人生无常。人生在世,虽然人有能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回避人生的偶然和意外、人的渺小与软弱。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领悟生命艰辛之后,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有价值的人生。

四、实现生命之和谐

生命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对人及其生命的人文关怀,其本质在于引导学生创造和实现一种广泛的和谐。面对自身,要了解自我,做到与自身和谐;面对自然,要认识自然,做到与自然和谐;面对社会,要融入社会,做到与社会和谐;面对他人,要协调沟通,做到与人和谐共处。教师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貌,引导他们努力实现生命的和谐。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明确: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奔流向前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生命的真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参考文献:

1.黄加成.刘艳玲.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摭谈[N].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2.潘家明.新课程视野下语文教学的道德探寻[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3.王云梅.尊重生命 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N].东南大学学报,2001,(2)

4.刘铁芳.生命问题的累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化问题的整体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5)

5.孙天华,张济洲.生命意识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性关怀[N].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7)

6.李雁华.语文教学应当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J].教学论坛,2005(4)

上一篇:谈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下一篇:上海服装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