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高效课堂案例(共8篇)
1.初一数学高效课堂案例 篇一
初一数学起始段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论文
本文主要阐述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并结合实践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案例分析,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构建适合课堂教学的探究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设计,改变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13岁左右的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起始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生气勃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面是这一学期来我教七年级数学的几个案例分析: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在学习上会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炼出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比如,思考题:小梅去文具店买铅笔和橡皮,铅笔每支0.5元,橡皮每块0.4元,小梅拿了2元钱,问能买几支铅笔几块橡皮?
对于初一学生,这个问题是常识,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这是一个求不等式正整数解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小梅选择合理的购买方案。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
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下面一道题:
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5厘米,另一边长为6厘米,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许多学生考虑不全面,只得出周长是16厘米。于是,老师试着反问:“难道6厘米不能作为腰吗?”学生立刻说出第二种情况周长是17厘米。
老师并没有到此结束,又接着问:“5厘米的那条边改成2厘米呢?”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0厘米和14厘米”。然后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草图,并标上长度。
很快,有学生回答:“10厘米不对!只能是14厘米”。
老师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齐声回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寓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于课堂教学之中。
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教育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讲解,把常用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有理数这一章特别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介绍数的对应关系,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去类比,去归纳,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我曾向学生提出一个生活问题:“你能说出为什么下水道的盖子是圆形的,而不是方形的?”有的学生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美观。我适时引导他们:“能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去解释这个问题呢?”学生及时地联系所学过的知识去思考、交流。最后得出:因为圆的直径相等,圆形的盖子翻起时,不怕盖子掉进井里去这一结论。
四、把学生看成是教学的真正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辅导、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主动由“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去”,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以沟通、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为学生解疑释惑。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遇到什么问题都愿意与老师互相交谈。
五、教学中要“活用”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选择和深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讲活讲透,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风格的教学方法。
在上周星期五,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个人在广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块坐在爸爸的对面,这时,爸爸压的一端仍然挨着地面。小宝眼睛一眨,借来了一副重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了他和妈妈坐的这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
所有的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上窃窃私语,但就是没有人举手发言,我紧接着写出了下面两个不等式: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
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哑铃重量
学生恍然大悟,很快列出了不等式组算出了答案。
六、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用好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如,学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之后,让学生回家测量烟筒的长度及半径,第二天问部分学生,一截烟筒用了多少平米的铁皮。
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5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到银行调查利率,再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算的存款方法。
2.初一数学高效课堂案例 篇二
新课改对教师、课堂都做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很快适应课堂并能积极融入课堂呢?这是摆在初一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对教师的要求
1.知己知彼
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课堂就会是放任自流、杂乱无章的,也必然是低效的。要打造高效的课堂, 充分的备课是非常重要的。而备课不仅是对教参教材进行充分的研究,更要充分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材,组织课堂。比如如何导入新课才能吸引学生, 如何安排板书才能一目了然,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有课前充分备好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有目的、 有需要、有释放,才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质量。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首先,课堂是民主的,要想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为课堂讨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让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课堂讨论效果比较理想。
其次,课堂是灵活的,“教”是为了“学”。教师课前的充分备课,并不是为了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学生也会提出许多疑问和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一些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的问题还可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做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课堂应该是充满激情的。当课堂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学生就很容易出现“三分热情,七分走神”的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密切关注学生,对学生提出纪律要求。只有学生精神集中,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以教师的激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持之以恒,学生才有可能在课堂中处于注意力集中的状态。
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学习,已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历史课内容繁多,时空跨度大,学生普遍反映学时容易记时难。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创设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环境,引导学生多管齐下,发现和总结适合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对学生的要求
1.课前做好预习
学生应利用手中的学案,通读教材内容,填写“主干知识梳理”,找出教材中对自己而言的重难点。同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解决。做到这些,课堂学习才有目标,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课堂上认真学习
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 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实行分组合作、互助探究;既有成果展示,又有自测互评,还有思维拓展、师生质疑。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调动其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3.课后做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温故而知新。要求学生利用课间以及回家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以便于下一节课回答老师的提问与进行听写。同时,课后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后练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并对试卷进行分析,查漏补缺,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并督促学生及时进行错题的整理。
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问案例反思 篇三
关键词:高效课堂;案例;提问
小学数学新课改已经进行了数十年了,现如今已经渡过了盲目追风只求气氛不求效率的阶段,转而追求和谐高效的小数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已逐渐成为每位教师都力求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不仅是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引领自己课堂走向和谐高效。
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上提问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追求高效课堂的步伐。因此,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结合自己的上课与课后反思以及我校组织的校内交流课活动,谈几点关于小数课堂有效提问的看法。
一、提问的问题有数量缺乏质量
案例:《小数的大小比较》一节课时,进行了这样的提问设计:
师: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
生:整数部分
师:若整数部分不相同?
生:整数大的小数大
师:若整数部分相同?
生:从小数部分最高位比起
生:若小数部分数位不够怎么办?
师:用0占位
这样的的一问一答,使学生缺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这点在课后学生的作业与练习中就暴露的一览无余,关于这部分的题目很多学生出现错误。当问他们小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是什么时?竟然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说。这使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课堂提问,其实只需要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如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让学生独立完成整个知识的点的梳理过程,在整理过程中消化小数大小比较的实质,这样可以让学生系统的对小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进行掌握与理解。
二、提问的问题目标指向不明确
案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同学过生日的情景:
师:今天是小丽的生日,她的小伙伴与她一起过生日,教师出示情景图。
师:看,小丽准备了什么好东西?
生:有苹果、饮料、蛋糕……
师:听,门铃响了;看,来了哪些朋友?出示小丽迎接客人的情景图。
生:来了小花和小美。
师:客人来了后,小丽会干什么?
生1:小丽会分苹果给客人吃。
生2:小丽会分饮料给客人吃。
生3:小丽会分蛋糕给客人吃。
生4:她们会一起玩。
……
在案例中,第二个问题“客人来了后,小丽会干什么?”这样的提问虽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但明显偏离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考无从入手,加上低年级的孩子本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导致课堂教学偏离了轨道。因此课堂提问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同样这节课如果改成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出示情景图后:
师:看,小丽准备了什么好东西?
生1:有苹果、饮料、蛋糕……
师:谁能用数学语言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2:有4个苹果,3瓶饮料,一块蛋糕。
师:比较刚才两位同学说的,哪位同学说得好?
生:生2。
师:以后我们就应像生2那样用数学的语言来说。
师:听,门铃响了;看,来了哪些朋友?出示小丽迎接客人的情景图。
生:来了小花和小美。
师:小丽拿出苹果,把苹果分给两位客人,会怎么分?
这样提问目标指向明确,既有效防止了数学教学活动内容偏离教学目标,又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如何进行数学思考。因此,我们应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指向性明确的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促进高校课堂的创建。
三、提问变成少部分优秀生的舞台
案例:《分数的意义》课结尾阶段
师: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我请还没发言的同学来回答。
师:刚才发言的这位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我们全校有1600名学生,他占全校人数的几分之几? 我们全县有2万名学生,他占我们全县学生数的几分之几?(分别指名没发言的学生回答)
师:为什么同样是这位同学,你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师:现在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没发言的又占多少?(下课)
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来。而如今的课堂提问却变成了只是为小部分学生准备的舞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都没有张口说话的机会。课堂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上面案例中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又借此了解了学生的新知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更加深刻,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四、提问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
大部分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学生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看似有问有答,课堂气氛热烈,但实质是一些流于形式的无效问题与回答。学生只是随声附和的回答,并没有去思考分析。虽然课堂气氛看似热烈,但这只是学生投其所好的应答,并非整体性的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效的甚至是起副作用的。
4.初一高效数学学习方法 篇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定期复习和做笔记。
2.掌握基础知识。初一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因此需要打好基础,逐步提高。
3.做好练习和作业。通过练习和作业,可以巩固知识,提高技能。
4.参加课外活动。参加课外活动,如竞赛、活动课等,可以扩展知识面,提高数学兴趣。
5.多和老师、同学交流。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6.多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可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培养自信。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5.初一让我们来做数学教学案例 篇五
【背景介绍】
国家推行课程教材的改革,深圳市南山区为首批推行教改实验地区之一,采用了华东师范大学编写的教材。这份教材的第一章很奇特。从结构而言,它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但是编者却给了它很高的地位,认为是相当重要的一章。很多学生上了初中后慢慢的对数学失去了兴趣,并慢慢的发展为对数学的厌恶。所以安排这么一章是很有必要的。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二是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做必要的准备;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编者的用心良苦及设立本章的科学性都可见一斑!这也是这个教材区别于其他教材的显著标志之一。
【情景描述】
这是小学升上初中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昨天的课堂的新鲜感所带来的兴奋似乎今天都还残留在学生的身上。他们一开始就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和兴趣,积极投入课堂,思考老师的提问和给出的练习。
很快的,我们做到了课堂练习中的这么一道题: 找规律,在()内填数:
(1)1,2,4,7,()
(2)1,3,7,13,()
(3)1,1,2,3,5,8,()这样的题目对学生而言,有趣,但是却不用费多大功夫。很快地便听到一个接一个的学生说:“做完了!”(他们似乎有这样近乎炫耀的习惯)。2分钟后,我开始提问第一个同学“第(1)题该填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规律?”
“填11;规律是:第一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差1,第三个数和第二个数相差2,第四个数和第三个数相差3,所以第五个数和第四个数应该相差4,7+4=11,所以填11。”
“好!说的非常好。既找到了规律,又解释的很清楚,不错!”我用满怀赞赏的目光看着他说。学生显得很自豪(赞扬总是令人开怀的。对学生,我从不吝于称赞)。
接着另外两个同学分别都正确的回答了(2)、(3)题,我也分别给予了肯定。然后我接着问:“同样的题目是否只有一个答案呢?对于这些题目是否还有别的规律呢?”我用询问的眼光扫视着下面的学生。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回答:
“有!”
“好!这位同学一定有了答案,请你把你的另一个规律告诉大家。” 我很高兴,这么快就有学生反应出来了。
该同学的脸却一下子红了。他站了起来,很不好意思的说:“我、我还没有想出来。” 既然不知道答案,他怎么会那么迅速的回答我的问题呢?而且回答得那么肯定有力,那么干脆。我觉得困惑。但为了不令他难堪,我没有问他原因,示意他坐下。
“好,有谁有答案了没有?既然还没有,请接着思考。” 3分钟后,我问“有谁有了答案?请举手。”没有人回应。
5分钟后,还是没有人吭声,于是我在第(1)的括号旁边写上数:14,然后问:“大家看看这个数是否可以?”
“肯定可以啦!”马上又有人回答,跟前面那个同学一样迅速、有力、肯定!“为什么呢?”这次我故意问。
“既然老师写出来,那肯定可以的啦!” 这个回答令我觉得心里很不舒服。这算什么一个理由?
刚才的那个同学也是这样的理由吧?那样的有力,那样的快捷,应该是一种很习惯了的回答方式吧?为什么到现在他们都还把老师说的话当成了真理一样呢?我的脑子里涌出了一堆疑问。
我无奈的笑笑。
学生毕竟是聪明的,很快便找到了规律:从第四个数开始,每个数是前面的所有的数之和。
我不禁又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呢?” „„
突然我想起了这么一道题:船上有20头牛,50头羊,问船长几岁?这是一道无解的题,在欧洲很多地方做过试验,但是很多学生都给出了答案。
如果把这道题给我的学生做一下,会是怎么样呢?既然他们那么迷信老师和课本,让他们见识一下也好。
我决定先放下原先准备好的所余的内容,换成这道题,看看学生的反应。我把题目抄到黑板上,说:“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么一道题。” 很快地,下面流露出一片片疑惑的眼光,有的还带着一丝恐慌。
“这是什么题目啊?有20头牛,50头羊,求船长的多少岁?这 „„” 他们如同“黔驴技穷”里的老虎第一次见到驴子一样,感到陌生和吃惊。但他们毕竟是做过很多题的人。笔,一枝枝的举了起来,“沙沙”的落在纸上。3分钟后,我问“船长多少岁啊?” “70!”很多个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当中也夹着有30的。我留意到也有几个同学是睁着疑惑的眼睛不敢吭声的。
“哦!和别的地方一样。”我心想。我找了一个回答是70的学生起来,问他为什么是这个答案。
“首先50乘以20是不合理的,50除以20也不可能;50-20=30,30岁对于一个船长来说太年轻了,也不行,50+20=70,70岁对于一个船长来说,是很合理的.”
“为什么要加呢?题目哪里有提示要加?” “但对这个题目来说,只能这样啊!”他说。
我微笑,把目光投向另一个学生。我留意到了他充满疑惑的眼神,而且他刚才没有回答。他应该有想法的吧?
“我的答案也是70岁。”哎,我感到很失望。还以为他„„
“但是,这个船长的年龄和牛、羊有多少只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题目,好像„„”他怯生生的说,但“好像”下面是什么,却不敢说出来。
“好像有问题,是吧?”我微笑着问他。“就是!好像是有问题的。”他舒了口气,终于把想法说了出来。“既然你觉得有问题,为什么还能做出答案呢?” “一个题目总要有结果的嘛!”他说。
水落石出!和别的地方情况一样。他们明明觉得不妥,但是却认定必须有答案,他们一定要找出来。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就如他们认定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一样。我想。
我笑了,“牛、羊有多少和船长多少岁原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怎么做呢?这个题目明明是没有答案的嘛!哈哈。”
“就是咯!我原来就觉得没有答案的啦!”马上有几个学生兴高采烈的叫了起来。下面一下子炸开了,纷纷议论起来,有很多难以置信的眼神!“那么,没有答案,这道题还出来做什么?”有人质问。
“有、谁、规、定、一、道、题、目、必、须、要、有、答、案、呢?”我一字一顿地说,“此题有误,没有答案!”
学生们愕然„„ 我不失时机地说:“并不是每个题目都要有答案的。假如老师一不小心,出了个错误的题目,你们还死做,不是很吃亏吗?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也不一定就对,你们要相信自己的智慧,看出了问题就大胆的说出来。”
学生们感到很震动!他们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题目,很少有怀疑。他们掩饰不住兴奋,继续议论着。透过他们的眼神,我看到了他们内心的快乐。
下课后,教室里兴奋的气息还在弥漫„„
【教学注释】
案例概要:
学生从小学便开始有这么一种心理:老师说的和课本上的东西都是对的。这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显得从属和被动,缺乏自我见解。这样的盲目信奉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无疑是一种打击。破除学生这种敬畏权威的坏习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比起掌握任何的知识点都来得重要。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没有完全按照预定的思路来上,而是在上到半途的时候,临时做了较大的变动。
教材原本的教学目标是:
(1)学生初步体验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2)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什么是“做数学”。
所以,无论从题目还是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做了更改,实际上还是跟原先的教学目标一致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和受到的震撼,都达到了预想的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建议讨论的问题:
作为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起始课,作为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的入门课,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以下几个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 基于本章的目的,给学生多创造些合作、讨论的机会,是否会更有效果? 2. 这节课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
3. 针对学生敬畏权威这一情况,集中地选取一些机动性较大的、可供讨论的材料来上一节课,效果是否会大一些?
【诠释与研究】
因为这是学生升上七年级的第二节课,所以我还没有办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但由于这章书的特点在于没有安排新知识,而只是理顺以前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使得课堂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也给本课的中途更改提供了基础和空间。如果事先清楚知道学生盲从的习惯的话,那么完全有必要准备一节这样的课。敢于怀疑才能敢于创新。就这点而说,思维和学习的习惯比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当时恰好学生讨论习题,所做的变动倒也不显得突兀。我觉得这个变动比原先的设计更有效果。从课堂上的情况来看,学生积极投入,表现了很浓的兴趣。课后有很多学生还来找我谈他们小学时学数学的情况,这是我期望的效果。
【案例点评】
这是小学升上初中后的第二节数学课,按照编者意图,这节课在“帮助学生梳理小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同时,要“为学生学习中学数学做必要的准备”;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莫老师这节课虽然中途做了一个较大的变动(按以往的说法是“没有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但是这恰恰是莫老师这节课大胆而值得称道的一笔。莫老师本意是希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字规律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学生在得出一个答案后,却停止了继续思考新的答案。这是过去简单传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通病,过分迷信权威的问题也在这时暴露了出来。莫老师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是抓住这一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这样处理实际上是“殊途同归”,也反映了莫老师灵活调控课堂的扎实基本功。
对学生而言,老师突然提出的问题也很新颖,使学生充满了疑惑,而且结果和他们能想到的完全两样,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动,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6.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案例_非常好 篇六
(一)课堂上的小“智慧” 语文组 徐婷
【案例背景】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遇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一只鸟飞进了教室,某个同学从板凳上跌落等等,课堂常常在一片喧闹中久久不能平静。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注意课堂的生成性,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遇到这类和教学完全无关的突发事件时该如何处理呢?生成性的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案例描述】
夏末秋初的一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学生本来就没有精神,再加上天空阴沉好像要滴下水来的样子,这节语文课就上得很沉闷。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我正想如何将下一个知识点落实下去,突然一声炸雷,大雨瓢泼般落下。学生全都惊呼起来:“下大雨了!”所有的眼睛望向窗外,嘴里还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和评价。看来,后面的十几分钟就要泡汤了。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作文话题:“风”,今天,我是否可以让学生以“雨”为话题进行一个片断练习呢?
于是,我要求学生安静下来,观察雨,然后展开自己的联想,以“雨”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学生听着挺感兴趣,很快就安静下来,开始沉思,几分钟后,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写起来。十分钟后,所有的片段交上来,都比平时要写得好。
第二节课,我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讲评,引导他们从描写逐步深入到对“雨”的精神、意义的思考,由“雨”扩展出去,谈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生思路比较开阔,想到了各种时节的雨,各种特点的雨,雨的节奏、雨的声音,由雨引起的思绪等等。【案例评析】
上完这节课,自己有一点小得意:我没有让这十几分钟白白浪费,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顺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喜好,宜疏不宜堵,在那种情况下,强要落实原来的教学计划几乎是白费力气,而且没有任何效果,那为何不顺势而为呢?我认为在这堂课上,教师基本做到了重视调动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要求有检查等方面,还算是比较成功的。
这样的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因明天要开运动会,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学生特别浮躁,我就设计了与运动会有关的语言运用题和学生一起做,学生兴致高涨,训练效果非常好。【教学反思】
不过,课后我发现有一个女生没有交上写作片段,在大家写的时候,她紧捂着耳朵趴在桌面上。课间我将她批评了一顿。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该女生从小对大雨充满恐惧,尤其害怕打雷。反思自己当时的行为,如果课间不是粗暴的批评,而能加以询问,引导学生描写出自己的害怕,收到的效果是不是更好呢?由此可见,教师不光要有知识,还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
和学生同成长 语文组 刘倩
【案例背景】
教育是面向社会和未来的事业,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作为一名老师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再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
因此,每节语文课我都会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一名学生负责搜集材料并调控课堂,形式可以是人物评介,影视评论,美文赏析,时事热议,新闻点评等。或是体验美好情感,或是表达人生感悟,或是进行理性批判,或是聚焦人性反思。而且,无论是情操陶冶还是哲理认识,几乎每一个问题师生都自然而然的达成共识。
然而那一次课前的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却让我至今难忘: 【案例描述】
发言学生先在投影屏幕上出示了一组图配话的幻灯片,一一点击播放,并依次读着画面下的配文:
一、繁华的背后
·一个老人,在酒店附近的垃圾堆里默默找寻他生活的依靠,无精打采,满面愁容;
·当我聊及他儿女的事情时,一滴眼泪从他眼角流下,在陌生人面前,他好像有点尴尬,不自觉地地下了头,用左手轻轻地拭去了已经沾湿脸颊的泪水。
二、重庆“关爱女孩”活动
·女孩雨中表演,领导撑伞观看。
三、爷爷为孙女之死悲痛欲绝
·一小时敲不开急诊门,医生怠慢,8岁女童不治身亡。之后,学生又打开一个链接文档:
·要政绩的时候是一个数字,要补助的时候又是一个数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永新,称地方统计数据造
假,GDP统计应取消
然后,她什么也没说就走下了讲台。我想,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但是,我分明看到,同学也分明看到,发言者趴在课桌上,肩膀在不住的抖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的心在看完图片和所配的文字后复杂难言,此时更是不禁猛的一颤,是学生过于幼稚还是我过于成熟?是学生过于敏感还是我过于麻木?我对这类问题已经不再敏感,但对课堂上讨论这类问题却比较敏感。
这样吧,过去吧,讲教材吧。
但是,我看到有学生在举手。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高的规范就是自由。”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约束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由地思考和自觉地自我约束。短暂的犹疑之后,我把发言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也把引导的责任背在肩上。
生1:图片中捡拾垃圾的老人真的很可怜,我们的各级政府在做什么?
师:我想我们更该问一问他的儿女在做什么。不要上纲上线,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社会而忽视了个人所应承担的义务和所应具备的良知。更确切地说,不是社会滋生了这样的人,而是这样的人多了才成为社会的问题。
生2:我们想要真实。人都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涂抹,可如今,现实也被粉饰。
师:你现在看到的就是真实,“真实”就是善与恶同在,美与丑共生,真与假并存。
生3:我不知道是我们的共和国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师: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党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如同一个人,他永远处于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中,要相信,“点”代替不了“面”,部分不是主流。
生4:我只是在感慨贫富为何如此不均,一千多年前杜甫就在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借用鲁迅的一句话:“我实在无话可说!”
师:某种意义上的不均与不等从来就没有消失过,重要的是对待贫穷与困厄的态度,文中的老人毕竟还在用双手为自己谋生路,是捡,而不是讨和盗,这是我们应该敬佩的。
生5:子女无情,领导无心,医生无德,公民的道德建设真的是刻不容缓
师:要庆幸的是我们当中没有这样的人,更欣慰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在生命与金钱,道义与利益发生冲突之时,我们无权要求别人舍利取义,但我们自己可以做到问心无愧。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诈于地。”胸怀磊落,坦荡做人,应是我们的选择。问问自己有没有对现实生活中的乞丐投去温柔的一瞥,有没有放下所谓的体面与尊严给他们一声轻轻的问候,有没有给过他们最是举手之劳的人性关怀,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施予。
让我们为无辜的亡灵哀思,为艰难的生者祝福;让我们祈祷人性灭绝的儿女们、道德缺失的医生们和麻木冷漠的官员们良心发现,生5:老师您别误会,我们真的不是不爱国,正如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因为爱,所以才恨铁不成钢;我们对祖国的关注,也同样因为爱,所以才有对某种现象的切齿之恨,我们是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
师:我知道,知道你们珍爱自己的生命,也关注他人的生命;爱自己,更爱国家。《费加罗报》的座右铭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所以我给你们发言的自由。但也要知道社会需要热血后生,更需要理智青年。
之后,我看到学生凝重的脸上有了满意的笑容。【教学反思】
1、重视问题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如果教师是雄鹰,那么课堂便是他们翱翔的天空;如果学生是游鱼,那么课堂便是他们纵横的深海。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情境等,语文教师不应视而不见或应付了事草草收场,而应暂时停下脚步,听一听,看一看,讲一讲。
2、解决问题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全员参与的课堂,成功的课堂不仅能事先预防频频出现的问题,更能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有效的反应。任何一节课都可能有突发的意外,这是教师备课中不易预料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还要有理智而正确的认识。对这些意外,语文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
3、认识学生 不要小视学生,他们不是没有思想的接收器,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有对国家和民族的大恨与大爱。也不要高估学生,愤世嫉俗时,他们比谁都振振有词,但认识难免片面和偏激,批评难免盲目和冲动。正确引导势在必行。
从“给妇女起名字”谈起
——教学案例及反思
刘萍
《荷花淀》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传统篇目,也是历来很受公开课青睐的一篇美文,许多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剖析,教学方法可谓“百花齐放”。但是,几乎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着研讨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展开。但是,我曾经看过一节公开课的录像,独到的解析视角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质疑。有个学生这样问:“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形象都没有具体的名字?” 这个问题似乎脱离了教学常规,但老师却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等等。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于是我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教师进一步启发他们: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这个案例说明,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育智功能。
语文组 刘萍
寻找古诗词教学与流行乐曲之间的默契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组 刘波
[案例背景]
一、诗歌教学现状:
1、批阅学生周记,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刘老师,说句您不要生气的话,我总觉得最近《唐诗宋词》你上得太乏味,总想打瞌睡。《梦游天姥吟留别》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有很多同学没有您那样喜欢李白,也难达到您欣赏水平。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敞开心河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说实话,读了这段话,我很有些伤感,也有些埋怨。
2、我任教的两个班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早些年的高中生们对古诗词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许多学生书或笔记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地写着最喜欢的诗句,而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很少看到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听完声情并茂的课文配乐朗诵后,望着学生一脸冷漠,我的心中塞满了无助与无奈。有时,我在课堂上提到一句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背诵古诗是应付检查。
二、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
我们学校规定禁止学生把手机、Mp3、Mp4等各种通讯和娱乐工具带入校园,可是听听学生听得歌曲的名称,里面有毛宁的《涛声依旧》、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芳草无情》、周杰伦的《东风破》《青花瓷》等等。
看到这两种现象的巨大反差,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么在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的兴趣,使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一种默契?能不能在古典与流行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为此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案例描述]
具体古诗词的教学操作中我选择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导入新课: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
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听听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教师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胭脂泪》;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王菲演唱的现代版的《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二、比较鉴赏:
在鉴别中,借助流行歌曲有效做到了学生与诗人和作品的感性沟通,加强了诗词的理性体悟。
1,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借助音乐体味和感受这首词和苏轼的词异曲同工,同为咏史怀古,也各有千秋。
2,学习苏轼的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并且展示了台湾的周传雄演唱的《寂寞沙洲冷》比较不同意境,苏轼的词所要传达的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贬居黄州,抒发其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而周传雄化用词中一句的意境表达的却是咏叹爱情的缘分,人世德悲欢,在爱与愁之间的伤痛。
三、作业设置:
这种作业设置较以往作业的设置学生愿意做、主动做、想着做。学习完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后,播放并展示了《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的歌曲和歌词,告诉同学们化用古乐府诗《上邪》,和我们刚学过的作品都表现了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模仿《还珠格格》中的主题曲的歌词,把《无题》扩写称一篇抒情散文
总之,在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和尝试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思考]
这些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充斥我们耳膜的被我们忽视的流行歌曲,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于细微处做文章——“用细节描写人物” 语文组:李莺
一、案例背景
“用细节描写人物”是新教材中一个表达单元的写作要求,训练要求是能从生活中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人物。
二、案例设计
通过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这样一个流程来训练学会选择、运用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描写与表现人物。
1、流程图:
认知—— 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与作用
↓
↓
理解—— 结合《祝福》分析细节描写
↓
↓
运用—— 口头描述班中某位同学特征
↓
↓
提高—— 书面描述淑女与粗汉的吃相
↓
↓
拓展—— 积累“吃相百态”精彩片段
2、思路分析:
(1)有关导入。如果直接由细节描写的含义引出,恐怕比较枯燥,不感兴趣。如果从学过的小说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入手,未尝不可,但是缺乏新意。后来我想到了漫画,它以一种简单的线条来表达主题,在某些方面与文学是相通的。于是我采用了都熟知的张乐平画的三毛,眼睛鼻子都没有,但头上有三根毛,就通过这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由此引出本堂课的内容“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2)对细节描写含义的理解,比较简单,关键是如何理解它的作用。于是,我选了小说《祝福》中一段有关祥林嫂的肖像描写,故意略去几处有关的细节描写,让产生疑问,并且用比较的方法让体会到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本堂课的主题——于细微处做文章。为了让更好的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也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我在这里还举了一个例子,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李梅亭大白眼睛时说“像剥掉壳的煮熟的鸡蛋”,都乐了,觉得非常形象生动,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3)接下来是口头,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描述班中某位同学,其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细节描写,最后让同学猜猜描述的是谁。分组讨论气氛活跃,连平时较腼腆的同学也活跃起来了。因为描述竞猜的都是朝夕相伴的同学,所以的热情很高。
(4)再接下来由口头描述进入书面描写。因为考虑到时间关系,事先布置回家作业:用细节描写“吃相百态”的片段,主要用细节描写淑女与粗汉的吃相。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和典型的片段让主动交流,并且帮助同学修改润色,积极参与,气氛更活跃了。
三、后记
首先,整堂课按照认知、理解、运用、提高、拓展的思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课内到课外,既忠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
其次,这节课的内容从的生活实际出发,写作片段,很有兴趣。课堂上,我选择的这几个写的比较有特点的交流,气氛更活跃了。此外,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也使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最后,从这堂课堂的实践中,我得出写作指导课也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这要求应该以为主体,重视的参与,并且活用形式,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
生命教育
李佳 案例背景
都说现在的孩子很辛苦,的确,他们置身于“书山题海”,疲于应付,没有了与自己的心灵进行对话的时间;他们穿梭于教室与书房之间,没有了放飞离弦的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童年的快乐与幸福,却是生命的沉重与疲惫。他们的情感与知识分裂,知识没有给予他们热情,反而让他们愈加冷漠,人性远逝。
因而平时在孩子们诉说苦恼,倾吐心声的作文里,我经常能看到“累”与“烦”,还有偶尔出现的“生活没意思”;平时在孩子们滞留过的草地上,我也经常能发现被剪断昆虫的翅膀,生命垂危的小动物;平时在教育过程中我还经常会看到孩子面对同学善意的批评时,眼中的仇恨与不满。2006年1月温州第七中学一位初中女学生发生投湖自尽事件,事后,我查找到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一组惊人的数据
全国伤害预防与控制会议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天自杀的人数约500人,每年死于自杀的有25万至27万人,还有200万人自杀没有成功。而15岁至34岁年龄段的人最大的死亡原因不是艾滋病,不是车祸,而是自杀。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案例描述
“生命教育”的编制
生命教育,不能是空洞的说教,作为语文教师的我希望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从而认识生命的价值。2006年1月——2006年4月在查找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结合相关课文编制了一个“生命教育系列”。
时间
单元
文章篇目 单元目的
第一阶段我最重要 《我很重要》《紫藤萝瀑布》《名人传》《论语》《孟子》《亲爱的爸爸妈妈》《老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猫》《热爱生命》„„
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阶段我最负责《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我与地坛》《登上地球之巅》《丑小鸭》《真正的英雄》《过零丁洋》《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己亥杂诗》《陈涉世家》《出师表》《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教育青少年学会承担自己生命所肩负的责任;
第三阶段我最坚强《走一步,在走一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荒岛余生》
《水调歌头》《行路难》《傅雷家书》《致女儿的信》《敬业与乐业》„„
培养青少年学会战胜内心怯弱和对逆境恐惧的能力; 在“生命教育”中进行“个性化阅读评价”的实践操作
“个性化阅读评价”是指以实现师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基本定位为——自主阅读,平等合作,发展个性,着力在目标,方式,过程等方面实现个性化,把展现个性魅力的时空留给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实现发展。
案例反思 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对于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能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说而已,这既不利于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也不利于其他学生的信息共享和再创造。让学生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况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真正的自主阅读将更多地表现为自己作批注,而不是口头交流。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生命意识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重构生命意识
关于课堂评价的案例 语文组 黄治林
是否能对学生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关乎课堂教学的成败。对于学生认真思考得来的认识,无论对错,教师都应该用亲切的表情、语言、动作等给学生以鼓励。我曾听过有位老师的课,学生无论怎么回答问题,他都面无表情的说一个字:“坐。”有的老师甚至在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给学生一个白眼。这样的课堂,必然是僵化的、没有生命力的。老师都做不到“尊重”二字,还怎么要求学生做到尊重呢!
如果学生回答得不对,那教师就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学生的思路偏了,还是我们的提问方式有问题?只有找准症结所在,才能给出恰当的评价与引导,使学生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提高。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动脑子脱口而出,这个时候教师尤其要注意引导,而不是简单放过或批评了事。
在讲《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时,我问:“焦母为什么不喜欢刘兰芝?”有个学生回答:“有的时候讨厌是没有原因的,看着就烦。”如果这个时候让她坐下,那么其他学生就会觉得原来这样回答就行啊,课堂提问还怎么继续呢?于是我接着说:“你说的有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同性相斥,两个人的磁场不相吸,难免见面烦。但是从语文的角度呢?文学作品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是为了什么?”学生回答:“表现人物性格。”我接着问:“那焦母是什么性格,兰芝是什么性格?”这个问题是之前分析过的,他很快的答了出来。我说:“那刚才的问题你有没有新的想法呢?”这次,他的分析开始变得有条理,之后其他学生的回答也是有理有据,分析得不错。
当学生较好的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当考虑予以适当的引申和拓展。因为超出了预设,往往能令教师比较自由的发挥,这时的课堂,往往能生成意想不到的效
《倾听》讲评 徐志鹃 学习目标
1、准确审题,立意准确新颖
2、紧扣题目,中心明确 学习过程
一、准确审题
(一)审题方法:
1、理解关键词
倾听:用心、认真、谦虚地听
2、补词成句:听什么?
(1)谁?说了什么?结果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打动你?
(2)什么景物?什么声音?让你联想到什么?产生什么共鸣?(3)与倾听有关的什么故事?说明什么?
二、问题呈现 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扣“听”
2、中心不明确。即听的目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不清楚。如:
1、倾 听
儿时,曾拾起一枚贝壳,“呼·······唰”倾听海的呼唤。也曾在一望无垠的麦田中倾听风轻轻拍打 麦子的声音“哗······沙”这些富有诗意的声音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思,但是现在,我找到了具有生命意义的呼唤。
听——,“呼·······唰”,这是海的低吟,“哗······沙”,这是麦田的轻哦„„这些富有诗意的声音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思,然而现在,我找到了具有生命意义的呼唤。
总是以为死亡与衰老离我太遥远,毕竟我还是一个精力旺盛,朝气蓬蓬的少年。
直到那一天,学校组织我们成立了养老院义工小分队。我去看望的那些老人大都年逾七旬,已是花甲之年。他们见到我时,混浊的眼睛中有一丝惊喜,内心的喜悦却被布满皱纹的面孔惨淡的表达着。那张沧桑的脸,让人看了心疼,难忘。
我每个周末都去,虽然护养工作是很专业的,我并不能胜任。但我们的到来,老人是非常高兴,非常欢迎的。有位李爷爷,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晒太阳,我推着他的轮椅走到树荫下,倾听他的抗日经历,老人讲的很激动,有时候说着说着就忘了,我就跟他说,别急别急,从头慢慢讲。回到家中,我忽然感到很难过,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领,现在的要求只是希望有个人能倾听他说的话,倾听他的内心世界。
有位最最亲我的老人,于奶奶,每次我去,她都要问我,‘她的孙子什么时候来看她?’我都回答说:“你孙子学业很忙,等他考上大学就来看你了!”其实,我曾问过护养员,护养员说:他的儿子和孙子每月都会按时寄钱,但从不过来。老人的心真的很悲凉,她需要的是亲情,她需要是人陪伴!
我真的很珍惜每次陪伴老人的时光,听他们讲故事,陪他们看风景。倾听他们的心声,分享他们的孤单寂寞,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啊,原来倾听不仅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还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幸福。为儿女的我们用倾听来尽孝吧,亲情还需要倾听来温暖啊。
晚钟的声音虽不清脆,却深沉厚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需从倾听开始。
倾听老人们的心声,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
点评:本文选材新颖,叙事生动,但缺少点明题旨的语句,因而中心不明确。
修改:在开头结尾处加上扣题的语句。如上文将蓝色的字改为红色的字。
2、倾听自然
听海
期中考试终于结束了。我以前所未有的成绩名列班级榜首。我急不可待的跑到大海边,向大海报告这一好消息。
此时(傍晚大海的景象,大海的声音,要体现出大海的平静、淡薄,从而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
成绩不好,大海不断拍打着礁石,发出不气馁的声音(拟人的描写)与朋友吵架了听到看到的大海的景象
我喜欢倾听自然的声音,心情烦闷的时候,闭上眼去听一听,心便会归于平静。
初中时,我因为学习问题经常和父母吵架,心里觉得很委屈。因此我总会在周末抽出一天,一个人去海边,希望把一个星期以来所有的委屈和不满向大海诉说。
但通常,我只会一个人坐在沙滩上,闭着眼,让自己的心休息一下。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把烦恼抛在脑后,用耳朵去捕捉隐藏在喧嚣背后的海声。
那声音一开始是微弱的。但渐渐的,不知不觉中,那声音开始撞击着我的心脏,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力量。
海水一次次拍打在礁石上,发出响声,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去鼓励我,用他那最深沉的话语来开导我,告诉我要坦然去面对困难。
慢慢的睁开眼睛,我又回到了现实中。身边依旧是嘈杂的世界,却不再扰乱我的心。海声依稀可闻,他仿佛实在支持着我,带给了我新的力量。倾听自然的声音,用心去感受他。婉转的鸟啼声,叮咚的流水声,以及呼呼的风声,不管怎么组合,都是美的。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去倾听,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所带来的一切,让自己好好放松一下,便会发现,倾听的力量早已进入我们的心中。
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每天都过着高效率、高节奏的生活,身心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不管是学生还是其他职业的人,有时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很累。这是,我们可以去海边,区附近的公园,去郊区,去亲近自然,倾听自然,把心中烦闷的是向他倾吐,去听听自然的声音吧,默默感受他话语中的力量,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去倾听自然吧!这是一个无尽的宝藏,去从那里面寻找自己的宝藏吧。让自己在倾听中得到力量,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听,自然在呼唤着你······
点评:本文的主要问题是不扣“倾听”,其次题目是“倾听自然”但内容却只要是写听海,内容与题目不相副。
修改:
1、心理感慨要通过听到的声音 产生。所以要有相关的声音描写,并通过对声音的体会阐发自己的感悟。
2、题目太大,建议将题目改为“听海”。
3、倾听贝多芬的一生
倾听贝多芬
对于贝多芬这一伟人來说,他之所以成功不光是因为他的天赋、音乐方面的才能、自己的努力,更多的是因为他身上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
可能对于我们来说能听见声音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了,而这位音乐巨人却失去了听力,听不见任何声音,这对他来說簡直是如噩梦一般。但是他却創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曲子,至今流傳到现在。或許他曾有过暴躁不安,甚至自暴自弃,但最终他对热爱音乐热爱让上帝为之感动,他有着在困境之中走出泥潭的勇气与魄力。
贝多芬一生都用在了他的音乐事业上,似乎没有停止过的创作《欢乐颂》便是其中的一曲,虽然看上去是欢快的,但谁又能了解贝多芬的心情呢?我想痛并快乐着就是这样的吧?他创作音乐是快乐的,而对音乐家来说,失去听觉又是痛苦的,他似乎一直生活在这样矛盾的痛苦生活中,承受着别人的唾弃直到成功的那天。我想他一定很开心,他的曲子被世人记载,并传承下去,他受到了世人的尊敬,他却仍然什么也听不到,活在自己的那个快乐的音乐世界里„„
贝多芬的歌曲不光是有很高的艺术成分,如果仔细聆听,就会发现像是在诉說他一生的故事,而且这也让我更加的了解了贝多芬,我应该学习他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继续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
贝多芬的音乐对于我们听觉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但是对于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深,仿佛是跟着他的心走的,他快乐你就快乐,他悲伤你就悲伤了。贝多芬的一生或许不需要受到世人的敬佩,他只是需要人来仔细的倾听他的音乐,他的人生。
贝多芬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而我们这些还没长大的孩子需要做的只是好好学习罢了,贝多芬他诚然孤独但却有永恒为伴、有音乐为伴、有倾听他的人为伴 点评:本文选材新颖,立意角度巧妙,但内容没有扣住“倾听”。修改:可选取贝多芬的代表作,通过对音乐的描写,表现贝多芬性格、品质、艺术水平人生经历等。
4、另一种认可叫倾听
记得我是伴着父亲教导长大的。父亲他是一个和蔼、慈祥的人,他并不严厉,对我总是温和,即使批评我也不发火,但他从没有表扬、认可过我。
在父亲的字典里没有表扬、没有认可,而更多的是倾听,父亲从小教育我做人,积累下来多的可以写成书,但“倾听”可写在《人生》的首页。父亲说:“表扬是一种虚荣的表现,它能代表什么呢?然而你却可以去倾听对方的长处而来弥补自己的短处,又是在尊重别人是一种礼貌,何乐而不为呢?”
记得我上初一的那个夏天,父亲的单位正招聘,而父亲非要我和他一起去,他说,在那我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来的事情。
果真如此,前来竞聘的人确实不少,并且人才济济。在一个营业部职员的位置上竟有十二个人来竞争,然而父亲是主审官,我荣幸目睹了这一场场生死较量。可经过层层选拔之后,只有两个人晋级,然而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无聊的战斗,两人实力相差太大,第一个人他是一个正宗的本科生,而后一个则是一名不值一提的中专生,这两个人还怎么比?我想第一个直接就职算了。然而我的想法是不可行的,无规矩难成方圆,规矩既然定下了,就一定要执行,这样才能服众啊。
这次选拔分为两次考核,第一次考核是临时上任为期三个月对其能力考察,第二次则是三个月之后的面试终极考核。
然而这三个月里,第一位竞聘者好似锋芒毕露,大展才华,让全单位的人无不拍手称快,都说,大本生就是不一样!然而第二位竞争者则是沉默寡言、天天加班补课。
三个月说过去一会时间就到,终极考核时间终于来了,但最终成绩往往与现实相反,最终竞争成功的则是第二个人那个在我们眼中完全没有希望的中专生。
我百般惊讶的问父亲,父亲笑着说:“第二个人宝贵在于他一直在倾听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你看三个月的业绩,第一个人纵然比他高,但他却是以惊人的毅力与倾听把这个差距缩到最小,这一点就足以让我收下他我相信他以后一定是一个可造之才。”
所以我选他,因为他听到了别人永远得不到的能力。点评:本文立意角度新颖,但结构混乱。修改:
1、将一、二段去掉
2、将文体改为小小说,内容要加上第二个人如何通过倾听迅速成长的情节。
三、佳作欣赏
(分组交流,推出本组认为最好的一篇,做出点评。)
5、请侧耳倾听 高一1刘雨嘉
自然万物皆有声,当我们全都奔波于繁忙的城市中,你是否还能记得,那最真实的倾诉者———大自然。
水,柔者?
一滴水,仿佛一把铁锤,飞滑过空际,击打在坚硬的岩石上,迸溅出无数火星,一滴一滴,一下一下,在轻轻的滴答声中,造就了滴水穿石的神话。
一条江,你有生以来的不羁,对挡在眼前的阻碍是无尽的藐视,你咆哮着,摧毁一切阻碍,声声的巨浪传达着你流动的激情,你撕开山脊,向东奔腾。于是便有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赞叹。
一条瀑布,前方是万丈悬崖,你没有畏惧、退缩,满怀豪情地猛烈冲下悬崖,如万条银链飞悬在半空,而悬崖之下,阵阵呐喊是你对流动的渴望,于是便有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
一片汪洋,我站在你面前,望不到边际,只有开阔,无尽的开阔,你赋哺育了最初的生命,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宽广,你的身体,形成雨雪霜冻,滋润着这个世界,倾听着你牵起的浪花传来的阵阵涛声,于是便有了曹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感叹。
不错,水是柔弱的,但只要认真倾听,便能听出她心底的刚强,水用她的声音,向人们传达着自己最真实的心情,那种刚柔结合的自然之美。
风,刚者?
春风,仿佛海绵一般,轻柔地拂过脸颊,声音轻柔,吹着嫩绿的树叶,树叶在风的伴奏下,发出“擦擦”的声响,孩童手中的风车,在春风的吹动下,“呼呼”地飞速转动。
夏天的风在燥热的空气中,夹杂着凉意,一阵风吹来,人们便能尽情地享受这短暂的凉爽,风从耳边呼呼地滑过,让人顿时有了精神。
秋天的风便显得干燥了,草和树木的水分,仿佛被风‘吸’走,由原本的嫩绿换上了深黄色的外衣,树叶被风吹落,和土地摩擦,发出“擦擦”声响。
冬风是最让人畏惧的,风由原本的温柔变得狂野,吹刮在脸上,脸上便立刻有一种被刀割破的痛感,树枝被风吹断,“咔擦咔擦”,落在地上,化为春泥,为树的春生献上了自己的全部。
大自然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万物间便配合出了一曲温柔而坚强的赞歌!
点评: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扣题很紧,描写生动,很有条理。但缺点在于涉及的面太多,每一点都没有写深透。
6、倾与听 高一1曹译
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是一种礼貌的行为。真正的倾听要用心,用耳朵,用眼睛去理解。学会倾听,你才能去伪存真;学会倾听你才能给别人留下虚怀若谷的印象;学会倾听。有益提高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倾听,是十分重要的。
倾听是成熟的表现,当年的秦王正是因为认真的倾听了商鞅变法的主张,秦国才会很快成为了七国之首的富强国家,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正是因为三顾茅庐,认真的倾听了诸葛亮的计划,才顿时云开见日,明白了三分天下的意义。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从别人的话中提取精华自己受用,是很好的提高自己的方式,也是表达自己谦虚的方式的一种。
不懂得倾听不仅仅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等到下一次,当你说事情的时候别人也不会认真倾听你的话。不懂得倾听别人的话时,你将不会得到别人的建议和他们失败的教训,你还会像他们一样再失败一次。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马谡失街亭这个故事。当时的马谡就不理会王平提出的下山安营扎寨的建议,自负熟习兵法,被诸葛亮重用,刚愎自用,在山上安营扎寨,企图利用地势一鼓作气杀退敌人。但是王平是一员老将,他所考虑的是在山上安营扎寨,可能会遇到粮草和水源被切断等一些非常务实的问题,不过马谡并没有听。结果被魏军切断了水源,大败,丢了街亭,还被诸葛亮斩首。
懂得倾听的人才会获得朋友,因为你分担了他的烦恼,懂得倾听的人才能摸清大意,从他人的言语中的道一个人的内心意图,才能想到合适的话来应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倾听也意味着慎言,避免流言,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认真倾听他的人言语,代表了你对他人的尊重,也赢得了别人对你的尊重。倾听可能会尽可能的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每个人表达信息的方式是不同的,可能有的人开门见山,可能有的人半天也说不到正题,这是倾听的重要性又一次体现了出来。
倾听是重要的品质,是素质与修养的体现,不会倾听的人就不会学习,就不能提取别人的精华,最终一定会失败,会倾听的人就意味着会学习,还意味着他会成功。
点评: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论据充实、典型,说理较透彻、条理,但语言上要下功夫。
7、倾听——爱的方向 高一1王纯
他们结婚25年了.举案齐眉--朋友眼中的好夫妻,他们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相濡以沫的度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可是,他们却觉得生活缺了些什么.他是个警察,对付过杀人的歹徒,侦破过重大的盗窃案.却无法使她开心.他从没见过她笑一次.25年前,大龄的他在亲人的安排下,见到了同样大龄的她.受到年龄和家人双重压力,只见过几次面的两人便匆忙结婚.而婚后,为了生活,又奔波在岗位与家庭之间.一年坐在一起吃顿都能数出来.他从没觉得这是爱情,他曾幻想过逃离,可是,为了那份责任,那个他们共同的孩子,他选择了隐忍,尴尬的坐在一起,吃饭,生活.麻木的接受现实.她是个辛苦的工人.工作回来还要费尽心思的理家,把家里的开支节约到最小,但却会给他买最好的衣服.可是她却觉得上天对她不公.除了工作,更多的时间都是她一个人.在家里,空空的饭桌旁边,他会不自觉地放上筷子.她曾幻想着自己的婚姻不是这样的,应该是跟丈夫甜蜜蜜的在一起生活.她有时也羡慕闺蜜们跟她说着她们跟丈夫吵架,丈夫又不听她们的话等等.但是,一年说不上几句话又谈何的吵架.外表看似恩爱的坐在一起,却在想应该怎样打破这样的僵局.就这样,在她一顾一盼间,度过了25年.年初,朋友给他们某位大师在这里开办演讲会的门票.难得闲下来的他带着她去了.算是一个跟他们年纪相仿的学者.学者一上来,便说:“我给你们15分钟的时间,跟坐在你身旁的人谈一谈,一个人说一个人听.” 他看了一眼她,坚持了几秒.开始谈前几天破的大案子,有多么多么的难,遇到了什么危险等等.它还假严肃地说出了她今天所穿的衣服有哪些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15分钟后,学者又说:“换一下,让另一个人谈一谈.” 女人便迫不及待的说出了很多.“我多想跟你吵一架,可是在家中你却不和我说一句话”,“早知道你不喜欢这双鞋,我就不穿了,可是你却从没说过.”,“你知道吗,这几年我一个人吃饭有多难受吗?”说着说着,女人哭了.他却惊了.原来,他有这么多的不足.而她也发现,她并不了解他,他并不冷漠,只是不愿意表达.积压了25年的话在15分钟内是倒不完的,但是他们却相互了解了很多,明白了很多.25年所缺少的就是--倾听.他不了解她,她亦不了解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只在这15分钟找到了答案.他们相拥而泣.他找到了初恋的感觉,他觉得,回家他要做一桌好饭,正正经经的听听妻子那些积怨多年的话.点评:这是一篇小小说。小作者非常细心,发现了夫妻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深刻的表现了“倾听”的意义。但文章叙事比较沉闷,还应设计生动的情节。
8、听那窗外的雨 高一2孙力文
还记得那年深秋的一场雨。
那天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听着我最喜欢的音乐,大脑放空,看着窗外。
我喜欢一个人时的安静,在这时,屋里只有音乐的声音,像避开了周围的一切,世界上唯独只有一个自己。
看向窗外,天似乎在一点一点的变暗,预示着一场大雨的降临。
果然,路上的行人渐渐撑开了雨伞。关上音乐,打开窗户,倾听那雨独有的声音。
开始,那雨淅淅沥沥的,偶尔可以听见它打在叶子上的声音。那声音像是在说此时他们有多快乐。就这样淅淅沥沥的小雨变成了绵绵的细雨,而那黑夜也悄悄的到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的低调。
窗外的雨像是一首舒缓优美的乐章,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但也隐约的带来一点不安,而这种不安促使使我一直不想离开。索性拿椅子坐下,一直看着这场雨。
天已经全部暗了下来,但可以看见外面那树在不停的晃动。这风比刚才更大了一些,过了一会,这雨也不安分的大了起来,打破了刚才的所有宁静,这难道就是那不安心情的原因么?那风和雨还在变大,而这雨的声音更加明显了,它也不再温柔,反而变得狂野。
终于,这风慢慢的变小了,雨也跟着变小了。再慢慢的回到了原来的宁静。也许这场雨再告诉我什么。静静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听那窗外的雨声~ 忽然间,我明白了,他想对我说“人的一生不会是风平浪静的,平静的背后有时也隐藏着狂风骇浪,可只要你勇敢面对,雨后终将是出现彩虹的。窗外的雨还在下着,一滴一滴渗入我的心灵。
是的,那忘不了这场有含义的雨,并深深印在心里。
点评:本文从小处着眼,写出了听雨的过程,深刻的写出了听雨的所思所想,以小见大。
9、听,地球的生命留言 孙婉青高一6 2500年,12月3日,晴
我在花园里散步,一个不明飞行物砸中我:“我来自外星球的问候?噢,仅仅是个光盘而已。封面上的文字又是什么?”于是我找来机器人2号,用它的智能外文翻译器为我播放,我坐在一旁,仔细的倾听,只听见一个悲凉的声音„„
“我是宇宙中渺小的一员,我也是宇宙中独一无二的一员,我的名字是——地球。或许你听说过我,我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但我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即将离开这里。记得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是银河系中最美的一颗行星,我拥有着其他朋友们没有的东西,我养育了60亿个孩子,为他们创造了美丽的家园。起初,天是蔚蓝的,水是清澈的,鸡鸭是都没有禽流感的,一切都是纯净的„„后来,惨不忍睹的场面出现了:残忍的人类疯狂的砍伐树木,滥杀动物,随意的向江河湖海中排放工业污水,干旱、洪水、地震、火山、海啸、台风„„一切厄运都扑向我,渐渐的,我褪去了原有的光芒,一天天变得衰弱,人类,我无情的子女,没有人察觉我在流泪,没有人听见我在呐喊,他们依旧破坏环境,终于有一天,厄运降临到了他们的身上,这是他们最终的惩罚,庄稼不再生长了,水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干涸的土地,天地之间,没有一丝绿色,连空气都是浑浊的,饿死、渴死、病死的人,太多太多。
他们央求我,苦苦的挣扎着,呐喊着,要我施舍他们些食物和水。我亲爱的孩子们,我已经无能为力了,造成今天这个局面,都只是你们自己的错,我已经不能再生存下去了,我毫无怨言,悄悄地,我闭上了眼睛,留下了隐形的眼泪,微笑着,我离去了„„”
“主人,我洗耳恭听。”2号说。
“地球是什么?”
“„„”2号也是一脸的迷惑
“铃————”该起床了,梦醒了,但梦里地球那悲凉的诉说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人类,听,地球的生命留言„„
2009年,12月3日,晴。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构思巧妙。立意新颖。
三、作文升格
要求:结合自己的作文,从问题作文中任选一篇,根据讲评,重新写一篇作文,要求纠正原文的缺点,要达到二类以上作文的要求。
课后反思
一、操作方法
病文选择标准:首先,就本次作文目标而言,“病症”非常典型,其次,优缺点非常明显,作文升格空间大。
优秀作文选择标准:首先要符合本次作文目标要求,其次,符合本次作文要倡导的标准,如立意深刻,立意新颖,作文开头巧,描写生动„„总之,要给学生以生动的,真实的,可操作的学习范文。具体实施过程:
(一)、在讲评作文前一周时间内,将各班病文、优秀作文集中起来,再集备,选出典型的病文、优秀作文,以问题呈现(病文)、范文赏析(优秀作文)、作文升格(改文)形式将作文学案制作出来。
(二)、在讲评前下发给学生预习,要求:
1、结合本次作文目标,分析每篇病文,指出问题,分析原因。
2、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优秀作文2-3篇,就自己最喜欢的一点,做出点评。
(三)、教学过程
1、再一次明确本次作文目标,特别是本次作文的审题要求。
2、引导学生讨论“病文”,着重从本次作文目标的角度加以分析点拨,使学生明确病文的病症,以及产生的原因,讨论“治病”(作文升格)的方法。
3、分析自己的作文,根据刚才的学习,找出自己作文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4、分组交流讨论,每个学习小组推选出一篇优秀作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5、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作文从病文中任选一篇作修改,纠正病文的问题,将作文升格至二至一类作文。
二、思考:
1、就教师而言,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却又是最不见成效的领域,往往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非常值得我们探索;又我校学生基础弱,作文积极性低,怎样的作文课堂模式是适合我校学情的,也是我们在不断摸索的。
2、就学生而言,作文也一直是他们的心病,要么冥思苦想也写不出来,要么好歹交上却文不对题,被老师判个极低的分数,评语也不认真看,讲评也不认真听,久而久之,问题永远是哪些问题,成绩永远是那个成绩,所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修改的积极性,也是提高作文效率的必要途径。
3、本学期与集备组老师一起深入研讨学案导学,尝试制作了作文讲评学案。每次作文后,依据作文目标,将各班典型病文、优秀作文及优秀作文片断集中起来,然后再筛选,最后以“问题呈现”、“佳作欣赏”、“作文升格”的学案形式印发给学生,讲评前,学生先预习,结合作文目标找出病文的问题,再选出二到三篇自己喜欢的优秀作文并写出评语,课上展开讨论,课后作文升格,效果非常好。
4、这样的作文课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
第一,改变了过去作文课上老师一人讲,学生爱听不听的上课状况,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参与进来。
第二,运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让一些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有了发言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而且,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第三,这样的课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这样讲评之后,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便觉得有可操作性了,升格作文进步明显。第五,被选作优秀作文,对作者来说是很大的鼓励,能大大激发他们的作文积极性。
建构观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案例及反思
数学组 刘名眉
关键词 建构观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这个观点从教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在教师指导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笔者从多年数学课堂教学中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这个原则。下面笔者将从教学案例分析中来说明这个观点。案例列举:抛物线的概念 对象:高二 教学过程:
师: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同学们还记得这两种曲线的定义吗?(学生很快回答了这两种曲线的第一定义)师:能把这两种曲线的定义统一起来吗?
生:平面内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当0<e<1时的点的轨迹为椭圆,当e>1时的轨迹是双曲线。
师:那么当e=1时又会是什么轨迹呢(学生议论纷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当e=1时的轨迹——抛物线。
接下来,教师运用教具进行演示,得出轨迹图形后,运用以前学过的求轨迹的方法,得出抛物线的方程,接着学生做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并强调注意的问题,布置作业。
学生反馈记录:
生A:(拿出作业本):老师,可不可以帮我补一补今天早上的上课内容?
师:好呀!你先说说哪个部分不太清楚? 生A:讲讲这个作业题:平面内一动点P到直线2x+3y-5=0和到点M(1,1)的距离相等,则P点的轨迹为()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直线。为什么我选C,生B说不对。
生B:她压根就没听课,一节课都在那发呆。
生A:冤枉!我一直都在认真听讲,老师讲的内容,我都记得呢。师:你们两个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学习心得的嘛,比如说生B,你完全可以告诉生A为什么不能选C呀!
生B:我刚才教了,但她说,她是按课本上讲的定义作的,为什么按定义作也会错呢?老师,其实我也觉得这个定义好象有点问题,为什么课本上的定义不说明点不能在直线上这一点呢,我也是记住了你说的注意点才知道是选D的,当她说要来问的时候,我就想:再听一遍可能心里会踏实些,所以就跟着来了。案例反思
1、教材对抛物线的定义虽说没有强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但从实例的引入中,从直观上还是指出了的,更何况,又作了强调,问题的出现,仅仅是学生记忆的错陷?或者是学生的一种简单的失误造成的吗?从教学实例中可发现:课题的引入仅仅是教者的一厢情愿,由于学生认知层次的差别,无法达成应有的学习效果。
2、学生B显然是班上基础比较扎实的一位,牢记定义,并记住老师讲的要点,但B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掌握并不“踏实”,还处于一种较肤浅的认识,对难度大一点的题,还是不能较好的解决,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给出定义过于唐突,缺少实验、探讨所至。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新概念强制性地注入学生脑中,置学生于被动地位,使思维呈依赖性,因而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这个定义而未能内化这个新知识,无法达到有意义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3、从学生B对定义理解的“不踏实”,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的知识是教师强加给他的,不是自己主动探索与建构的。
4、从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发现动点变化的情况,更难以理解结论产生的原因,即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或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也仅仅只能记住教师所讲的结论,没有自己的探究和思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总之,这些现象,说明我们的教学存在着它的缺陷。特别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构建中的作用。从而引发我们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探讨。
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是历史上前人已建构好了的,但对他们而言,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用他们自己的学习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应从其强调创设问题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师的工作是把教学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辅助、观察猜想、揭示规律等一系列过程,侧重于学生的探索、分析与思考,侧重于过程的探究及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一般数学能力。
7.案例教学在地理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篇七
一、概况介绍
(1) 起源与现状。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案例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这种方式, 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 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1990年, 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现今,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教学的各个学科都有运用, 效果良好。在地理学科中, 湘教版“必修三”的案例教学运用尤为显著, 很好地通过案例的研究找到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
(2) 主要特点。 (1) 目的明确。通过对一个或几个案例的研究制订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 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 (2) 真实客观。所选取的案例都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让学生学会解决身边真实存在的问题, 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3) 综合性强。分析现在的基本状况, 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制订解决措施, 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5) 过程动态化。教学过程不断地对案例的原因与解决问题措施讨论。
(3) 基本模式。 (1) 学生准备。上课前一星期将案例课题发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课题收集相关资料, 积极思考初步形成案例中问题形成的原因、解决措施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督促学生把准备工作做充分, 并提一些思考性的问题。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4个组, 将收集的资料交流讨论, 表达各自不同的意见, 再将各自形成的原因与措施交流修改, 加深对案列的理解。 (3) 课堂讨论。各个小组派出代表, 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结论, 小组其他成员可适当补充。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形成一个完善的针对案例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措施方案。 (4) 教师总结。集体探讨形成一个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 让学生对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1) 课前准备。学生可以在网络、图书馆等地方收集资料, 在课前将已收集的资料交给我, 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料补充或删减。在即得资料中, 我思考如何正确地运用资料为课堂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措施, 要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论的得出。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为例, 荒漠化分为沙漠化、水土流失、红漠化等类型, 重点研究沙漠化与水土流失两种荒漠化类型, 课前选八位学生分为两组, 每组4人。第一组收集西北沙漠化的相关资料, 第二组收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资料。湘教版书本对于西北沙漠化问题的资料中, 缺乏范围分布的地图资料、原因的系统分析、措施的制订, 第一组同学针对这些方面收集整理资料, 同时适当补充自己的想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在该版本教材中没有提及, 第二组同学收集黄土高原的范围、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解决措施, 适当加入自己的想法。两组收集时间为三天。每组选取一个学生代表, 将这些资料交给我汇总。在检阅资料的过程中, 第一组同学对西北荒漠化的范围图片较多, 做了删减。第二组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分析详细, 但缺乏系统性, 没有从气候的角度上分析, 重点是人为原因的分析。我再给出一些图片, 点出红漠化的存在。随后我将想法与学生代表交流, 让学生整理思路, 准备课堂发言。
(2) 学生代表陈述。上课时, 先选择两名没有仔细准备资料的学生分别对西北沙漠化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主要是针对范围、原因、措施三个方面, 再由学生代表补充说明, 并尝试搭建知识框架, 班级内其他学生进行适当地补充。我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加以必要的补充与引导, 完善答案, 形成系统的说明。在既有的标准答案上, 有学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的是, 控制学生表述的时间, 每个学生在五分钟内。最后将讨论内容归纳总结并呈现给学生。
(3) 课堂小结。我将课堂内讨论的对这些案例问题的原因和措施分析形成结论, 并在课堂的相应阶段将结论展示给学生, 同时建立解决该类问题的模型并选择美国西部荒漠化实例进行说明, 进而延展到解决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类似问题, 培养学生全球性的思维, 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调查反馈
在教学后, 我选择了其中一个教学班级做了调查反馈。对该种教学模式是否适应、课堂内容是否掌握、还有什么建议等方面做了调查, 85%的学生表示适应该种方式, 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明确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15%的学生表示在适应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们提出在今后的教学实施中, 教师最好能指定教学资料所在处, 这样能节约准备时间, 能让更多的学生去尝试这样的准备过程。
四、教学作用
与传统教学相比, 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内化了知识, 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掌握对知识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缩短课堂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并能学以致用。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生动形象。使学生学会发散性思维。
五、改进方向
一是注意讨论的时间把握;二是指定收集资料的名称与寻找途径;三是准确把握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如何能在地理课堂中高效教学, 不是单纯地就理论进行研究, 更重要的是寻找到适合学情的教育, 也不能局限在一种教育的模式中, 如何高效是我一致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地研究、改进, 让地理教学向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摘要: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 更加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地理教学的实用性。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现象与问题用地理的思维思考, 形成学习地理有用的理念。
关键词:新课改,案例教学,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海芸.高中地理新教材案例教学的初步探讨[DB/OL].中学地理学科网.http://lw.zxxk.com/Soft/3016037.html, 2013.
8.精选教学案例 创设高效课堂 篇八
一、开放性
案例是一种“亲验式”的教学方式,它运用语言形式或各种视听手段将已发生过的事实的情节和过程,原原本本地描述和再现出来。展现出来的事例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通过这样一种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就是说,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者”。教师要从多方面去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回答问题。
例如在讲《我国的税收》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辨析题:税收越多越好。把全班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学生的回答涉及的方面很多,有关于国家的,有关于个人的,有关于企业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得出结论:税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要根据一个国家的具体条件而定。这样的题目开放性就很强,可以使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就可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具体的问题情境当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看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性
课堂知识最终还是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那么知识本身的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由理论知识向实践活动的迁移。选取的案例要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分析案例,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出相关的结论。例如选取的案例要和个人的行为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身体力行;选取的案例要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当下的时政要闻,达到知识的活学活用,这也是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讲《多变的价格》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研究性课题,请他们课下收集身边价格变动的例子,如商场、超市等的商品,为什么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季节价格变化较大;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卖场价格有所不同。请学生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并写出相关的论文。给学生留了三周的时间进行课题的制作。学生的课题有很多,如《对价格波动的研究——以华联超市的商品为例》,该课题把研究内容分为了五个方面。第一,介绍什么是价格;第二,介绍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第三,以华联超市的商品为例,蔬菜、水果、肉奶蛋、衣服等商品的价格在不同时期内有所涨落,说明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第四,学生得出结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第五,学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对于价格的波动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运用了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课题的制作中,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并把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便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践结合到了一起。
三、启迪性
教学案例的呈现要能够说明事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除此之外,案例的选取还应该注重启发性。我们倡导启发性教学,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启迪,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注重思维的扩散。案例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案例,对其中的问题做出判断、推理和论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发学生的智能。
四、自主性
传统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应该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仅起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所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真正成为案例研讨的主体。教师可以给10~15分钟时间让学生就某一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可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力。自主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精选的教学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从而真正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去选取教学案例,真正做到教学案例为教学内容服务,注意教学案例选取的技巧性,从而达到创设高效课堂的目的。
【初一数学高效课堂案例】推荐阅读:
新初一数学六大高效学习方法10-28
高效初中数学课堂10-10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10-21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08-29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08-21
数学老师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9-29
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措施10-30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经验交流07-30
五年级数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08-23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