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谚语

2024-08-26

中秋节的谚语(共15篇)

1.中秋节的谚语 篇一

中秋节的谚语大全

1、中秋节赏桂花—— 花好月圆

2、中秋节的月亮—— 光明正大

3、中秋过了闰八月—— 团圆过了又团圆

4、中秋的`天气—— 不冷不热

5、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6、过了中秋栽早稻—— 迟了季节

7、过了中秋节栽早稻—— 迟了季节

8、番鬼佬月饼—— 闷极

9、八月十五过年—— 差远了

10、八月十五桂花香—— 花好月圆

11、八月十五吃粽子—— 不是时候

12、八月十五吃月饼—— 正是时候

13、八月十五办年货—— 赶早不赶晚

14、八月十五做糕—— 趁早儿;陈枣儿

15、八月十五坐月子—— 赶节上了

16、八月十五捉只兔子—— 有你过节,没你也过节

17、八月十五种麦—— 太早了

18、八月十五种豆子—— 晚了三秋

19、八月十五蒸年糕—— 趁枣;趁早

20、八月十五涨大潮—— 一浪高一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

21、八月十五月亮—— 正大光明

22、八月十五月儿圆—— 年年有

23、八月十五夜里吃圆饼—— 上有圆下有圆;上有缘下有缘

24、八月十五五月当午—— 早晚有那么一天

25、八月十五无月光—— 不该咱露脸

26、八月十五贴门神—— 晚了大半年;早半年

27、八月十五套年磨—— 早点

28、八月十五送鸡子儿—— 没这一理;没这一礼

29、八月十五生的糍粑心—— 服软不服硬

30、八月十五杀鞑子—— 人心齐了

31、八月十五磨年面—— 早办

32、八月十五面朝火—— 渐渐冷了

33、八月十五卖门神—— 不是时候;太早;迟了大半年

34、八月十五买纸马—— 早半年;早办年

35、八月十五看笼灯—— 迟了大半年

36、八月十五过月子—— 赶到节上啦;赶节子上了

37、八月十五放木排—— 赶朝头

38、八月十五的团圆饼—— 不给外人

39、八月十五的海浪—— 高超;高潮

40、八月十五打兔子—— 差远了

41、八月十五打花糕—— 趁早;趁枣

42、八月十五吃年糕—— 还早;还早了点

43、八月十五吃饺子—— 破了常规

44、八月十五吃—— 月饼

45、八月十五云遮月—— 扫兴

46、八月十五送月饼—— 赶在节上

47、八月十五生孩子—— 赶巧了

48、八月十五过端阳—— 晚了;迟了

49、八月十五吃元宵—— 与众不同

50、八月十五吃年饭—— 还早哩

2.中秋节的谚语 篇二

谚语是人们一代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因此它比较准确完整地反映了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某些观念和思想。通过这些谚语, 我们便可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特点。

正如德语谚语所说的那样:“Andere Länder, andere Sitten.” (国家不同, 风俗各异) , 中德两国也有着不同的风俗, 这也体现在中德两国谚语的不同特点上。

一、德汉谚语的文化内涵的比较

尽管中德两国地理位置不同, 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状况各异, 文化习俗有着很大差别, 但德汉谚语却包含着许多相同的文化内涵, 这说明很多东西已经成为人类共有的思想财富和精神财富。下面将从德汉谚语的含义和用词两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一) 德汉谚语的含义和用词完全相同

谚语作为一个国家人民智慧的精华, 体现着各民族的历史, 文化, 习惯和风土人情, 但是由于人类思维所具有的某种共性, 即人们在社会生活、劳动实践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得出的相同认识、理解和感受, 反映到谚语中, 便出现了德汉谚语不仅含义相同, 连用词也相同的现象。例如:

Aller Anfang ist Schwer.万事开头难。

Einmal Sehen ist besser als hundert mal Hören.百闻不如一见。

Tatsachen sind starker als Worte.事实胜于雄辩。

Wissen ist Kraft.知识就是力量。

Gut begonnen ist halb gewonnen.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Wer zuletzt lacht, lacht am besten.谁笑到最后, 谁晓得最好。

(二) 德汉谚语含义相似, 部分用词相同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反应在谚语中, 则是它们的用词有一定的差别。例如:

Eine Maus hat mehrere Höhlen. (一鼠多窟) 和汉语里的“狡兔三窟”都是表示狡猾的意思, 且都用了“窟”这个表示地点的名词, 但两种语言用作比喻的东西却大不相同, 在德国人看来, 老鼠是敏捷、快速、狡猾的象征, 而汉族则视老鼠为胆小、目光短浅的象征。

又如:Ein guter Freund ist mehr wert als hundert Verwandte.远亲不如近邻。德汉谚语中都使用了Freund (朋友, 邻居) 和Verwandte (亲戚) 两词来作比较, 但是德语中则是把“一个好朋友”和“上百个亲戚”作比较, 而汉语中则是把“远方的亲戚”和“近邻”比较, 虽然用词不同, 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种例子还有很多, 如:Ein faules Ei verdirbt den Brei.一个臭鸡蛋弄坏一锅粥, 而汉语中则说, 一粒老鼠屎, 弄坏一锅粥。这种相似并非翻译家独具匠心的加工, 而是德汉两种语言自身的特点。

(三) 德汉谚语含义相同, 用词完全不同

因为各民族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有不同的生活习惯, 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 因此语言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

Gebranntes Kind scheut das Feuer. (烧伤的孩子怕火。)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Zwei Köpfe sind besser als einer. (两个人的头脑比一个人的好用。)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Viele Köche verderben den Brei. (厨师多了做坏粥。) ——人多误事。

Wer mich liebt, liebt auch meinen Hund. (爱我就要爱我的狗。) ——爱屋及乌。

另外, 宗教信仰在各民族的历史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谚语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遂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之说。而德国人则大多信奉基督教, 所以《圣经》对德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反映在谚语中则有:

Der Mensch denkt, der Gott lenkt. (个人有打算, 上帝有安排。) ——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此外, 民以食为天, 谚语中也自然少不了与吃有关的内容。德国人的主食是面包, 而中国人的主食则是大米和面, 故而有:

Ohne Mehl und Wasser gibt’s kein Brot. (没有面粉和水做不成面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二、德汉谚语修辞比较

谚语是一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短短的一句话, 寓意深刻, 韵味隽永, 它不仅闪烁着思想智慧的光辉, 也同样闪耀着语言艺术的光彩。因此, 在领悟谚语深刻的含义同时, 也应对其中所包含的修辞手段予以重视。

(一) 音韵美

德语谚语包含了广大人民长久以来的经验智慧, 而且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于人民群众中, 这就要求谚语必须口语化, 便于记忆和传诵。德语谚语中就大量运用了押头韵、尾韵等手段, 使其读起来琅琅上口。

所谓头韵, 是指第一个字母, 特别是辅音字母在句中反复出现, 使谚语整体具有韵律感。如:

Gute Zucht, gute Frucht.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Gleich und Gleich gesellt sich gern.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Viel Kinder, viel Sorgen.多子多虑。

Gesagt-Getan.说到做到。

尾韵是指两个节奏组或句子不仅最后重读音节相同, 而且其后的辅音也相同。尾韵可以增强谚语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便于人们记忆。在德语中押尾韵的谚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

Gut begonnen ist halb gewonnen.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Aussen fix, inner nix.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Der Mensch denkt, der Gott lenkt.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Unter jedem Dach ist ein Ach.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中国, 自古文人就将“谣”“谚”并称, 这说明谚语和歌谣一样, 有明显的音韵美。汉语中有四个声调, 因此汉语谚语中除了注意韵的和谐, 还讲究字调的抑扬。字调的抑扬变化则主要体现在对声调平仄协调恰当的安排上。如:“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晨”, “不怕百战失利, 只怕灰心丧气”等等。

(二) 形象性

谚语之所以能流传百世, 依旧经久不衰, 与其形象的描写有很大的关系。形象的谚语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深奥的道理读来浅显易懂。比喻则是形象性的一个典型代表, 也是各民族谚语的共同艺术特征。如德语中:

Die Liebe rostet nicht.旧情难忘。 (直译:旧爱不生锈。)

Der Gast ist wie der Fisch, er bleibt nicht lange frisch.为客如鲜鱼, 时间一长就臭。

汉语谚语中的比喻用法更是随处可见, 如“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夫妻本是同林鸟, 大难来时各自飞”等等。

拟人也是言语中常用的手法, 它使谚语更加生动, 形象, 亲切, 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如:

Die Wände haben Ohren.隔墙有耳

Die Liebe hat zwei Töchter:die Güte und die Geduld.爱情使人学会宽容和忍让。

此外, 借代, 对仗, 夸张, 等修辞手段也是德汉谚语的共同特色, 如:

Was Hänschen nicht lernt, lernt Hans nimmer mehr.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借代)

Wer wagt, der gewinnt.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对仗)

吃一堑, 长一智。Durch Schaden wird man klug. (对仗)

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Man glaubt eimen Augen als zwei Ohren. (对仗)

Ein Narr in einer Stunde mehr fragen, als zehn Weise in einem Jahr beantworten können.一个傻瓜一个小时内提出的问题, 十个聪明人一年也回答不了。 (夸张)

好事不出门, 坏事传千里。Vom Guten spricht man wenig, vom Bösen desto mehr. (夸张)

总之, 谚语离不开修辞。谚语的语言美充分展现了德汉两个民族间许多不谋而合的艺术手法。

三、结束语

在各国人民的交流中, 谚语最容易敲开人们彼此的心灵。不管人们来自哪个国家和民族, 在交往中往往由于引用过了一两句谚语, 都会勾起人们对世界共同理想的向往, 增进人们彼此间的友谊。随着全球化风暴席卷世界,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 更应该多掌握点德国谚语, 深入地了解德国文化, 加强自身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摘要:谚语是人类文明的语言结晶, 反映了一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同一性导致了德汉谚语的同一性, 但中德两国相距遥远, 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 因此德汉谚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从用词、含义和修辞等方面对中德两国谚语进行了对比, 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关键词:谚语,对比,含义,修辞

参考文献

[1]〔联邦德国〕R·布林克曼, 张开信, 刘楚莲.德汉谚语词典.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0.

[2]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3]王勤.汉语熟语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4]吴国华.杨仕章.语言国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母亲的养生谚语 篇三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屋后有一片桃林,是母亲亲手栽种的。鲜艳的桃花开过之后,红红的桃子成熟了。当我贪婪地吃着鲜桃时,母亲便告诉我:“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嘱咐我多吃桃,少吃杏,不吃李子。并告诫我:“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病从口入”,坏了的东西绝不能人口。在菜谱里,母亲特别偏爱萝卜,并能做出许多花样,而我却不爱吃。母亲便跟我讲:“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接着又强调:“吃萝卜、喝热茶,大夫急得满街爬。”萝卜吃在我口里,笑容泛起在母亲脸上。那时候,我最不喜欢吃的是稀饭,母亲却说:“稀粥烂饭不伤人”,我总私下以为母亲在节约呢。

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常把玉米、黄豆等杂粮当主餐给我吃,我不喜欢,母亲便劝慰我:“吃食粗。长得快。”我有时说母亲淘米不干净,母亲也有她幽默的理由,这便是:“吃米带点糠,保你一家老小都安康。”碰到我偏食,耳旁总响起母亲的唠叨:“偏吃不胖。”遇到我某餐不吃,母亲又叮咛:“宁吃半餐,不可断餐。”吃过饭后,母亲总忘不了交待:“吃了饭,走百步,一辈子不用上药铺。”母亲未读过书,不知从哪里学来这么多讲究。

母亲做鞋的水平不太高,但她每年冬季总要给我做一双厚厚的新棉鞋,她说“寒从足起”。我求学在外,每次回家,母亲总要提醒我:“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冬不极温,夏不极凉;”“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大家都知道“二八月,乱穿衣”这句话,许多人以为“乱”是“随便”的意思,其实不是。母亲早就告诉过我,二八月骤寒骤暖,乱穿衣是指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还有诸如“洗头洗脚,胜似吃药”、“日光不照临,医生便上门”、“心要常操,体要常劳”等,母亲随时都可以说出几句。我曾不解地问母亲吃饭穿衣怎么有这么多讲究,母亲说这些都是我外婆传给她的。

高中时学习紧张。有一次我生病住院,掉了功课。母亲看我着急,便安慰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慢病在养,急病在治。”我知道母亲心里比我还急,但她总满脸笑容地开导我:“愁一愁,白了头;笑一笑,少一少,”想方设法减轻我心里的压力。我不爱活动,母亲便扶着我走动,说“好人老睡成病,病人老睡成死”,直到我生龙活虎返回学校为止。

时光易逝,人生易老。可能是无意识地注重保养的缘故吧,母亲已古稀之年,却丝毫不见老态,我在外地工作也踏实了许多。告别时,母亲怔怔地望着我,我看见了她眼里依依不舍的泪花。当我转身踏上归途的时候,似乎有一种悠远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无病休闲瘦,身安莫闲贫。爽口食多偏生病,快心事过恐生殃。”这是母亲曾经告诫我的养生谚语哟。

4.中秋节的谚语 篇四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

到中秋,赛摸秋

五月回港扒龙舟,六月割禾有钱收

七月烧纸盂兰节,八月赚钱买饼尝中秋

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列满盘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吃乱了月饼死公公

八月摸个秋,摘柚抱瓜不算偷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中秋节歇后语

中秋节赏桂花————花好月圆

中秋节的月亮————光明正大

中秋过了闰八月————团圆过了又团圆

中秋的天气————不冷不热

望江亭上度中秋————近水楼台先得月

过了中秋栽早稻————迟了季节

过了中秋节栽早稻————迟了季节

番鬼佬月饼————闷极

八月十五过年————差远了

八月十五桂花香————花好月圆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吃月饼————正是时候

八月十五办年货————赶早不赶晚

八月十五做糕————趁早儿;陈枣儿

八月十五坐月子————赶节上了

八月十五捉只兔子————有你过节,没你也过节

八月十五种麦————太早了

八月十五种豆子————晚了三秋

八月十五涨大潮————一浪高一浪;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

八月十五月亮————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月儿圆————年年有

八月十五夜里吃圆饼————上有圆下有圆;上有缘下有缘

八月十五五月当午————早晚有那么一天

八月十五无月光————不该咱露脸

八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大半年;早半年

八月十五套年磨————早点

八月十五送鸡子儿————没这一理;没这一礼

八月十五生的糍粑心————服软不服硬

八月十五杀鞑子————人心齐了

八月十五磨年面————早办

八月十五面朝火————渐渐冷了

八月十五卖门神————不是时候;太早;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买纸马————早半年;早办年

八月十五看笼灯————迟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过月子————赶到节上啦;赶节子上了

八月十五放木排————赶朝头

八月十五的团圆饼————不给外人

八月十五的海浪————高超;高潮

八月十五打兔子————差远了

八月十五吃年糕————还早;还早了点

八月十五吃饺子————破了常规

八月十五吃————月饼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月十五团圆节————一年一回

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中秋节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3、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4、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5、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6、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7、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8、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9、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10、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怀》

11、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陆龟蒙《中秋待月》

12、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元好问《倪庄中秋》

13、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4、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晏殊《中秋月》

15、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6、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7、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8、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

19、万里婵娟,几许雾屏云幔。——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气象谚语:天象的谚语 篇五

1、 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鸣

2、 风静又闷热 雷雨必强烈

3、 久雨刮南风 天气将转晴

4、 云绞云 雨淋淋

5、 朝起红霞晚落雨 晚起红霞晒死鱼

6、 天有铁砧云 地下雨淋淋

7、 直雷雨小 横雷雨大

8、 西北天开锁 午后见太阳

9、 星光含水 雨将临

10、 久晴天射线 不久有雨见

11、 对时雨 连几天

12、 南闪四边打 北闪有雨来

13、 月亮撑红伞 有大雨

14、 月亮撑蓝伞 多风去

6.论谚语的精神文化特质 篇六

文化的精神层面是人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诸如思想体系、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谚语作为记录“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文化载体(2),是在某一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被创造出来的,因而也带上了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是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谚语对民族精神的反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通过文化创造满足人的欲求,影响文化形貌和文化性格的形成,使不同地域的民族生成各有迥异的经济文化类型和相应的精神文化特征。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是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两种文化,两者的差异是自然界的结构留在民族精神上的印记。农耕民族生活在河湖密布、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理想地带,优越的生存环境形成他们内倾型的文化性格。大量谚语反映了农耕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哲学、家园意识等。如“德胜才为君子, 才胜德为小人”、“宁可正而不足, 不可邪而有余”、“善人流芳千古, 恶人遗臭万年”等,表明农耕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人们常常以“德”和“义”作为品评人的标准,同时,汉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观也要求通过内省、净化达到“德”的彼岸。如“能忍者自安, 知足者常乐”、“三思有益, 一忍为高”、“没事常思有事时,让人三分不算痴”、“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等表现了汉民族重礼仪、重平和、重仁义、重内省的处世哲学,以及“克己、知足、安份”的心态及“忍耐、内向”的性格特征。农耕文化也非常重视“和谐”的价值观:如家庭生活中“家和万事兴”、“夫妻相合好,琴瑟与笙簧”、“邻居好,赛金宝”,商业活动中“和气能招万里财”、“和气买卖赚人钱”,集体活动中“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等谚语鲜明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生产方式,很容易使人产生满足感,渴望安定的生活环境,反感战争,眷恋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产生出执著的乡土意识和爱国意识等。与尚农、务实的农耕民族文化心态不同,长期的游牧生活养成了游牧民族流动而不僵滞、变化而不呆板的思维特点和尚武、豪放的民族性格。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谚语对他们强健刚猛的人生风范、宽阔壮美的内心世界以及充满活力的主宰世界的气质都有所表现,使人们感受到了游牧民族生命的博大与坚强,具有金戈铁马式的阳刚之美。

其次,谚语所表述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汉语谚语这一民间智慧的宝库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谚语中,无论是记录天文时令、节气寒暑、阴阳五行的气象谚,还是描写名山胜水、自然风光、习俗风情的风土谚,或是反映农业生产、种植饲养、收获贮藏的农事谚等,都企图通过阐释自然来观照社会、启迪人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谚语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与人事规律相比较而存在。如“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顺天则存, 逆天则亡”、“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等,天与人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天上有的,自然界有的,人间必然有其对应的东西。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才能达到天遂人愿的结果,以自然规律喻人事规律是社会谚、气象谚和农事谚语取材上的一大特点。赞美祖国佳山秀水、人文风情的风土谚中同样渗透着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思想意识,杰出的人物、精灵的山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二是天事主宰人事。孔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观念已根植于下层民众的文化心理深处,并演化出众多的谚语,反映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人活着只有“守命安分,顺时应天”的天命观,这是下层民众遭遇灾难和挫折后的无奈及悲叹。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三是天成为正义的化身。这些谚语中的天,寄托了下层人民对公理、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及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如“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善心,天必从之”、“皇天不负好心人”、“天道酬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谚语体现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看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相互参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最后,谚语和宗教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精神世界的领域里,宗教信仰对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道教、佛教和儒教。儒教和道教是本土宗教,佛教是外来宗教,它们尽管教义不同,但却在中国长期并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表现出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对谚语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宗教对谚语的影响表现在:对经卷的翻译和宗教词语的引入,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有些谚语采用了与本民族的信仰有关的宗教词语充当素材表达出新的思想内容;宗教教义和故事传说为谚语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成为新谚语创作源泉之一;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宗教思想直接成为谚语表现的内容。另一方面,谚语对宗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宗教思想的谚语和借用宗教词汇的谚语广泛流传,促进了宗教的播布,加深了人们对宗教的认识和接受。例如在中国文化史上,从外国输入的佛教对谚语的影响颇大。汉语谚语表达有关行善、造福等观念,不少是选用“佛”“菩萨”充当素材。佛教把主宰地狱死亡的神叫做阎罗王、阎王、阎王爷,汉语谚语用它作为表示凶恶、厉害、狠毒意思的素材。藏族信奉的是喇嘛教,喇嘛是喇嘛教的僧人,藏语则习惯用喇嘛一词充当谚语素材等。

综上所述,谚语是广大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一种实践性的总结,一种创造性的智慧和一种科学性的结晶,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记”。

摘要:民间谚语作为各民族的口承文化记忆符号, 以十分精炼活泼的口头语的形式, 记录了各地方的风土人情, 汇聚了久远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伦常法度、信仰观念等。谚语中所反映的民俗事象, 构成了不同民族社会形态的独特类型。

关键词:谚语,思想,精神

参考文献

[1]、参见禄永鹏著《论谚语的文化结构系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2]、参见武文著《文化学论纲—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解读》, 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第1版, 第4—11页。

7.谚语中的智慧 篇七

儿子:真糟糕!一连下了几天雨,今天又起大雾,这双休日也没法出去玩了。唉!

爸爸:儿子,别叹气,天就要晴了。

儿子:别骗人了,爸爸。这阴着天,又下大雾,怎么可能晴天?

爸爸有句谚语说得好,“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就是说长时间晴天,如果上大雾,天就要下雨,相反长时间下雨,如果是下大雾,那就说明天要放晴了。

儿子:真的吗?

爸爸:谚语是在群众中长期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肯定错不了。

儿子:谚语这么神奇,爸爸就教我学谚语吧。

爸爸:好的,你认真听啊。谚语类似成语,成语主要以书面语形式存在,言简意赅,多以四宇表示,而谚语字数相对较多。如成语“饮水思源”,对应的普通话谚语则是“吃水不忘打井人”,谚语的口语性强,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儿子:爸爸,请您教我几句吧!

爸爸:我国的谚语浩如烟海,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社会谚语和生产谚语两大类,社会谚语一般多警策、醒人的特点,富于哲理性和教育意义;而生产谚语涉及农、林、牧、副、渔、气象、自然环境、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

儿子:爸爸,您快教我说几句吧,我都等不及了。

爸爸好好好,这就说。我一说,你就能明白并且一下就能记住。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儿子:“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我知道了,就是早晨看到彩霞,要变天,千万不能出门;要是晚上看到彩霞,你就放心大胆地出门,近几天一定是好天气。爸爸,我理解得对不对?

爸爸:非常正确,刚才说的是一句气象谚语。我再教你句农业谚语:“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儿子:我明白,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庄稼要想长得好,肥料一定得跟上。我也知道类似的农谚:“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说今年下大雪,明年一定是丰收年,“瑞雪兆丰年”嘛!

爸爸:你知道得还不少,真棒!我再说两句考考你。“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

儿子:这应该是学习经验的总结,激励我们奋发学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成功。

爸爸:很好,再来两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明白吗?

儿子:是不是告诫我们不要以貌取人,还要严于律己?

爸爸:儿子太了不起了,还能用成语解释谚语呢!奖励你一句卫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只要你多吃萝卜常吃姜,就会远离疾病,永远健康。

儿子:谚语太有意思了,我一定多积累一些谚语。

爸爸:谚语不但有意思,有的谚语还有故事呢!比如,“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这个典故出自东汉班固的《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渝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说的是西汉汉宣帝时期,羌人入侵;攻城夺地,烧杀抢掠。宣帝召集群臣计议,询问谁愿领兵前去拒敌。76岁的老将赵充国,自告奋勇请求前往。他在边界和羌人曾经打过几十年的交道。宣帝问他要派多少兵马,他说:“我想亲自到边境看看,确定攻守计划,画好作战地图,然后上奏。”宣帝同意了。赵充国带领一支兵马渡过黄河,遇上羌人的小股军队,一阵撕杀,捉到不少俘虏。兵士们准备乘胜追击,赵充国阻拦说:“我们长途到此,不可远追,如果遭到敌兵伏击,就要吃大亏!”部下听了,都很佩服老将的见识。赵充国观察了地形,了解到敌军兵力部署,又从俘虏口中得知敌人内部的情况。他这才制订出屯兵把守、整治边境、分化瓦解羌人的策略,上奏宣帝。不久,朝廷就派兵平定了羌人的侵扰,安定了西北边疆。

这个典故非常深刻地阐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现在后人又加了一句“百见不如一千”,也是这个意思。

儿子:一句谚语竟蕴含着一个故事,太妙了!

爸爸: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多留心,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以后在说话或写作时试着使用谚语,将会使你的语言表达生色不少。太阳已经出来了,出去玩吧!

儿子:谢谢爸爸,再见!

爸爸:再见!

8.描写夏天的谚语季节谚语 篇八

2、立夏后冷生风,热必有暴雨。

3、立夏种麻,七股八杈。

4、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冷。

5、要想吃小米,谷子羊屙屎。

6、留苗不长眼,管好也减产。

7、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8、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9、立夏落雨,谷米如雨。

10、草夹苗,不长苗;苗接苗,不长桃。

11、夏钓荫、夏钓深,不冷不热钓边边。

12、要想庄稼好,田间锄草要趁早。

13、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14、芒种有雨,夏至晴天。

15、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16、多带老娘土,阴水两把捂。

17、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18、大暑连天阴,遍地出黄金。

19、谷子根扩杈,莠草杈扩杈。

20、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

21、芒种夏至是水节,如若无雨是旱天。

22、时节到来一阵风,抢收抢种莫放松。

23、春天栽树要早,夏天灭虫要了。

24、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

25、立夏蛇出洞,准备快防洪。

26、夏至栽禾,饿死鸡婆。

27、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28、芒种忙忙栽,夏至谷怀胎。

29、芒种火烧天,夏至水满田。

9.天气气象的谚语农业谚语 篇九

2、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3、泥鳅跳,风雨到。

4、还细偷针,大哩偷金。

5、有雨亮四边,无雨顶上光。

6、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7、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8、将下雨:春看海口,冬看山头。

9、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0、烟囱不冒烟,一定是阴天。

11、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12、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13、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

14、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5、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

16、冷得早,暖得早。

17、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18、过了腊八,长一杈把。

19、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20、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21、鸡早宿窝天必晴,鸡晚进笼天必雨。

22、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23、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24、蚊子聚堂中,来日雨盈盈。

25、头发响,风一场。

26、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27、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28、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

29、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

10.首尾相同的英语谚语 篇十

2. Boys will be boys. 孩子总归是孩子。

3. Business is business. 公事公办。

4. Beauty is truth, truth is beauty. 美即真,真即美。

5. Blood will have blood. 血债血还。

6.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7. Dogs do not eat dogs. 同室不操戈。

8. Diamond cuts diamond. 强中更有强中手(棋逢对手)。

9. Do as I say, not as I do. 找我说的去做,不要照我做的去做。

10.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 吃饭是为了生存,但生存不是为了吃饭。

11. Experience without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without experience. 有经验而无学问,胜过有学问而无经验。

12. Fools will be fools. 笨蛋总是笨蛋。

13. Fools learn nothing from wise men, but wise men learn much from fools. 傻瓜从聪明人那儿什么也学不到,但是智者却能从愚人那里学到很多。

14. Habit cures habit. 新风移旧俗。

15. Hope is life and life is hope. 希望就是生活,生活要有希望。

16. It is dogged that does it.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7. It is easier to praise poverty than to bear it. 赞扬贫穷比忍受贫穷容易。

18. Like will do like.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9. Live and let live. 待人宽容如待己。

20.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

21. Like begets like. 龙生龙,凤生凤。

22. Like for like. 以牙还牙。

23. Like attracts like. 物以类聚

24. Like cures like. 以毒攻毒。

25. Love is the mother of love. 情生情,爱生爱。

26. Love is the true price of love. 爱的真正价值还是爱。

27. Love is the loadstone of love. 吸引爱的磁石还是爱。

28. Money makes/ draws money. 钱能生钱。

29. Money is often lost for want of money. 没有钱的人往往丢钱。

30. Mind acts upon mind. 心心相印。

31. Nothing for nothing. 世上无免费的晚餐。

32. Nothing comes from nothing. 无风不起浪。

33. Time is money, but money is not time.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11.英语谚语的教育性(一) 篇十一

一、许多英语谚语表达了人们的高尚情操,具有鼓舞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对我们的人生观形成大有益处。例如:

1.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伟大的思想造就伟大的人。

2.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3.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没有目标的生活,如同没有罗盘的航行。

二、帮助我们形成吃苦耐劳观念:

1.Business before pleasure.事业在前,享受在后。

2.No pains,no gains.不劳则无获。

3.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勤劳乃成功之母。

4.No sweet without sweat.不流汗就没有幸福。

5.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

三、引导我们辨别事物的好与坏:

1.Birds of a feather flook together.物以类聚。

2.Who keeps company with the wolf,will learn to howl.跟狼在一起,就会学狼叫。

四、提醒我们珍惜学习的好时光:

1.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2.An idle youth,a needy age.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Better late than never.迟做总比不做好。

4.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s.太阳好时快晒草。

五、鼓励我们不骄不躁,不断学习:

1.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

2.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学到老。

3.In doing we learn.实践长才干。

4.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练来自实践。

六.还有一些英语谚语表达了简明的哲理,在帮助我们处理事务的时候,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1.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一针及时省九针。

2.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3.Learn to creep before you leap.先学爬,后学走。

4.It is never too late to mend.改过不嫌晚。

5.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知交。

6.Idleness is the root of all evil.懒惰是万恶之源。

7.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不堵沉大船。

8.A fall into a pit,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12.有关节日的谚语民间谚语 篇十二

2、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3、重阳无雨,九月无霜。

4、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5、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6、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7、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8、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9、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10、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11、清明冷,好年景。

12、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13、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14、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15、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16、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17、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8、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19、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20、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21、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22、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2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24、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25、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26、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7、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

28、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29、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13.关于卫生的谚语趣味谚语 篇十三

2、食能以时,身必无疾。

3、药难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4、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5、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6、疮大疮小,出脓就好。

7、少吃长寿,多吃多灾。

8、食不言,寝不语。

9、饮食不检点,疾病在眼前。

10、好酒不过量,好菜不过食。

11、常洗衣裳常洗澡,常晒被褥疾病少。

12、早酒晚茶天明色,时间长了害死人。

13、什么都缺别缺钱,什么都有别有病。

14、坐要正,站挺胸,走起路来脚生风。

15、卫生搞得好,疾病不缠绕。

16、不干不净,吃了生病。

17、饭吃八成饱,到老胃口好。

18、称砣虽小压千斤,苍蝇虽小是病根。

19、萝卜就开茶,饿掉大夫牙。

20、生瓜梨枣,多吃不好。

21、大路不走草成窝,人不挺胸背成驼。

22、毛巾不乱用,眼睛不生病。

23、消灭四害,造福万代。

24、冷不冷、带衣裳,饿不饿、带干粮。

25、不干不净、吃了生病,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26、无病早防,有病早治。

27、有病早治,省钱省事。

28、病好不谢医,天下无人医。

29、勤洗澡、常换衣,保证身上不招虱。

14.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 篇十四

一、英语谚语翻译的民族性

任何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该民族的特色。翻译地道的民族谚语时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在地理环境上,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民的生活与海洋和水运业密不可分,他们的很多谚语都是以此为题材的。例如:

The sea refuses no river.大海不拒江流。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欲寻珍珠,必潜水底。

中英两国人民都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如《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而有些汉语谚语就是以“三国”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例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有关古希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在英语也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因此也有些英语谚语是以古希腊的故事或传说为素材的。例如:

I fear the Greeks,even when bringing gifts.即使希腊人带来礼物,我也担心;

When Greek meets Greek,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希腊人碰上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斗。

然而,目前有些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不注意谚语的民族性,为了片面地追求所谓的“顺”和“地道”。常常给英语谚语添上一些汉语的民族特色,不仅破坏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形象比喻,而且混淆了民族特色,严重时使译文显得牵强附会,不伦不类。例如: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黔驴技穷(试比较:蠢人一下子就把箭射完。)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试比较:不要教鱼儿游水。)

总之,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在原文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即材料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鲜明的民族特性,只有这样,谚语才能不失它的“味”,才是地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谚语翻译也才称得上准确、恰当、适度。

二、英语谚语翻译的艺术性

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以及其它的一些修辞效果,也就是说,要注意保持谚语的艺术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读英语谚语时,常常不但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吸引,也常常为其新颖的表达手法而赞叹。为了再现这些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法,保留原文的风姿和异国情调,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须用直译的方法。以下这些谚语的汉译,基本上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又保留了原文的独特表达手法: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He who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及二人智。

直译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因谚语涉及到某些掌故,很难为读者所理解。另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常常如出一辙。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或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等弊病,又收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效果,值得尝试。例如:

Every man has a fool o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Agues come on horseback but go away on foot.疾病来时快如马,疾病去时慢似爬。

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粗瓷碗雕不出细花来。

但这种意译或同义谚语的套用,应注意使原文能在译文中继续保持它的文化及感情色彩等。谚语翻译的目的是要达到思想文化交流,特点便应是结合不同语言的相同之处,使译文既不失真,又更接近译文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只有从大量的汉语谚语中酌情选择,恰如其分地表述原文,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本色,才能使读者获益良多,接受佳作的启迪。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对英语谚语民族性的了解和研究,会影响英语谚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忽视了对英语谚语艺术性的再现和传达,会使译文失真、失味,缺少原作的异国情调。我们应准确把握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使这颗明珠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浅析彝族谚语的教育意义 篇十五

关键词:彝族谚语 形式 教育意义 作用

中图分类号:H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8-0190-01

谚语是人们从社会劳动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精髓,也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的提炼。彝族人民以自己勤劳勇敢、聪明才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精炼而生动的谚语。这是诺苏(音译词,意为彝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和宝贵的经验,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彝族尔比(尔比为音译词,有谚语、格言之意)是彝族人传授生产生活常识、教育劝诫子孙、启迪思想、增长智慧的知识。它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整齐,想象丰富,语言精炼,音韵铿锵,旋律和谐,富有诗韵,通俗易懂,易记易诵,因而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多采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内容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包括了时政、事理、修养、社交、生活、自然、经济等方面,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

千百年来,彝族尔比主要以口头的方式在彝族民间广泛流传,是深受彝族人民喜爱的口头文学,它与彝族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相辅相成,对彝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思想作用、风俗习俗等影响极深,特别是对彝族人民教育起着巨大的作用。彝族谚语给彝族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彝族教育给彝族谚语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

彝族谚语使人明智,有助于彝族人民的智育发展。彝族谚语蕴含的哲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有异曲同工之处。哲理类谚语主要通过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哲理性强,寓义深远,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劝诫人们要善观察、找规律、勤思考、强实践、重学习,而不要违背事物的自然规律,愚蠢行事。如有谚语:“强牛捉其鼻,壮马捉其耳”,此谚语体现了彝族人做事情善于总结经验,使用巧力,把握关键,告知人们,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春来夏去的是山上的布谷,死而复生的是路旁的青草”,指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而且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有其特殊性。此谚告诫人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和处理事情。“马肠鸡肠不能硬拉为一样长,长裤短裤不能硬拉为一样长”,告知事物有客观性和差异性,劝诫人们不要违背事物的本质办事情。“骏马快慢看速度,猎狗好坏看嗅觉”比喻观察事物要观其关键要害,提纲挈领。“不垒垄不种稻,不平坎不播荞”,比喻办事情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凭借对大自然现象和动物行为的观察,彝人不断积累物候知识,较好的适应自然,安稳地生产生活。如“青蛙蒙格有大雨”( 蒙格是彝语,是集会之意),“山雨欲来风满楼,洪水欲来浪涛涌”。教育人们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从小抓学习,认真用功读书。如“甜水喝不够,知识学不完”,“幼时不勤奋,长大无技术;幼时不读书,长大无知识;幼时不读书,成人无才智”。

彝族谚语使人知理,有助于彝族人民的德育发展。品德类谚语主要通过悉心观察农时、农事和日常生活,告诫人们要热爱劳动,脚踏实地,勤劳致富,诚实守信,以德为先,“知”“行”结合,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教育人们用正确的观点处事做人。它对社会各阶层的日常行为都做出了严格的规范。提倡团结友爱、尊老爱幼,如“谩骂伤邻居,诽谤伤朋友”,“要学蜜蜂齐采花,莫学蜘蛛各织网”,“夫妻和睦,才能五谷丰登;宗族团结,才能人丁兴旺”;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如“不耕作就没有吃的,不节约就攒不起钱”,“拆则如草失,积则成大堆”;劝诫人要讲诚信,反对虚伪轻浮。如“人因吹牛而失信,马因仰头而失蹄”,“做生意讲诚信,做事情讲原则”;提出人人平等的思想,生活中,要平等待人,如“莫高看布谷,布谷是鸟,莫轻视云雀,云雀也是鸟”;教育人们为人要光明磊落,恶事莫为,如“作恶多端则自绝后路,是非过多则自食其果”。对君臣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长幼关系和等级关系做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婚育方面的教育也显得特别重要。如有谚语:“娶妻取德不取貌”,并坚决反对近亲结婚和早婚早育,明确指出“三代血亲,儿孙丑如猴”、“嫩山堪结果损枝叶,美少女早产伤姿容”。同时,还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思想,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阿布采洛獐子牛羊一起牧,俄鲁书辜鸿雁鸡鹅一起养,嘉斯乌拖彝人汉人一起住”(阿布采洛、俄鲁书辜、嘉斯乌拖均为地名)。

彝族谚语使人感美,有助于彝族人民的美育发展。蕴含审美情感的谚语主要结合艺术形式和美感,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促进人们净化语言,规范行为,美化环境,洗涤心灵,拓宽知识面,丰富思想,使人们受到教育。彝族谚语注重环境美,如:“山与山靠白云相连,坝与坝靠绿水相依”;体现语言美,如“头帕似鹰展翅,袖边似花飘扬,裙摆似彩带飞舞”,“金杯如流星,银杯如蝶飞”; 彝族谚语追求行为美,如“梳妆打扮则美丽,窗明几净则卫生”,“谩骂伤邻居,诽谤伤朋友”; 彝族谚语崇尚心灵美,向善,求和,追远。如“父子相残,犹如竹火烧竹笋;祖孙相残,犹如荞饼拌荞苗”,此谚语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等意,告诫人们应向善以和为贵,和睦共处;“有本事则造福于民,无本事也莫加祸于民”,劝诫人们要有远大志向,强本领,为民谋福祉;“山美靠谷撑,树美靠崖撑,妻美靠夫撑”,教育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相互扶持。

上一篇:相声【三好学生】下一篇:中小企业发展的新机遇